蒙古族概况

蒙古族概况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名族之一。最初为室韦一支,与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渊源关系。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新疆、黑龙江、青海、河北、河南、甘肃等省区亦有分布。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和牧业。新中国成立前,牧区主要是牧主经济,部分残存着封建领主制度;农区主要是地主经济,此外还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多信仰藏传佛教。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其后,忽必烈建立元朝,并加强对西藏直接管辖和对台湾、澎湖的管理,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版图。清时建立“盟旗制度”,近代与汉族一起反帝反封建。北伐战争时期,开展工农运动与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在内蒙古大青山和伊克昭盟一带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建立了蒙古骑兵部队,参见辽沈、平津战役。1947年建立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单独建立了两个自治州、七个自治县,并与藏族、满族分别联合建立了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

蒙古族民俗常识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教学时间:2012年11月21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历史、节庆习俗、服饰、建筑、饮食、歌舞、民族文化等要点; ②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赏视频、聆听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②以导游讲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讲解介绍,多次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节庆习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的服饰、建筑、饮食。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这个地区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能不能说说都有什么民族?人数居多的是哪个民族?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蒙古族民俗常识。 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统一了蒙古部落? 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二页,共同来了解蒙古族的来源,成吉思汗的简介和蒙古族主要分布的国家,人口数目。(课件) 解决老师课件的问题。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草原骄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1)狩猎民俗(出示课件)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解决问题。 ①狩猎方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板书)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的不同。②蒙古族狩猎的方法有几种?学生自行读文,汇报结果。③出示问题:蒙古族的狩猎活动为何在秋、冬两季进行?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总结。 3、欣赏蒙古族生产民俗图片、民族音乐。 4、整理笔记。 5、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做归纳总结。 6、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留意一下身边的蒙古族朋友,看看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民俗是我们平时所没有注意到的,请教一下他们,这些民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狩猎民俗个人狩猎、集体围猎

蒙古马文化研究框架

蒙古马文化研究框架 马文化现象被人们关注和研究,已是世界性课题。马文化现象多发端于游牧民族聚居的国家与地区。它与近几年全球性关注的游牧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蒙古民族起源于中亚蒙古高原,自古以来以游牧为生,是在马背上从远古走向文明时代的民族。她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漫长而坎坷,辉煌而悲壮的马背民族史。 一、蒙古马文化的定义在上古时代,蒙古先民生活在广袤的蒙古高原,当他们开始游牧生产时,由于驯养了自古以来所信仰的“天使”——马以后,才有可能迅速地踏上历史文明的进程。马在整个北方游牧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某种程度超过了人自身。马所拥有的与其它动物不同的自身价值——力量、速度及对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使原始的蒙古先民自然产生了崇拜心理,成为整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图腾象征,而这一文化特征经过了原始氏族时的自然崇拜期、部族联盟时的人马形象的整合期和国家形成时的文化象征时期。即自然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的过渡与发展。伴随着蒙古民族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游牧文化。 蒙古马文化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从原始蒙古先民马崇拜伊始对人与马之间自然形成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维定势、审美情趣与追求等诸多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整合研究,从而充分揭示出被学术界泛指的“马背民族”的古老而神奇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从这个意义来讲,所谓的蒙古马文化,概括的说,实际上是一部反映“马背民族”——蒙古族文化史。 二、蒙古马文化研究的范畴与内容 蒙古马文化研究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研究。它是国际“蒙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范畴主要是针对中亚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而言。世界上马的产生可追溯到5000万年以前。在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马化石为内蒙古锡盟苏尼特左旗出土的距今1000多万年前的戈壁安琪马化石。之后,几乎在所有北方地区陆续发现了不同时代的马化石。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与象征寓意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从象征性文化角度研究蒙古族家具图案蕴含的思想文化因素,是研究蒙古族家具本质及其在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地域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正是广袤的北方草原孕育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游牧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极其重视装饰,并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除了鲜明的游牧特色,还因为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又自成体系,具有蒙古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品格。换句话说,蒙古族将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集中体现在了装饰艺术中,图案和花纹就是展现这种精神诉求的无声语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直观地体现出了蒙古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点,蒙古族的图案与花纹有着悠久的历史,吉祥的,对称正是平衡、圆满的形象化再现。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在蒙古族图案花纹中都很注重连续而忌讳中断、注重案也经常是合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适合纹样。这些都是蒙古人在二元价值观的基础上,渴求平衡、协调、秩序以及长久、完整和圆满的象征性表述。再有就是,蒙古族的图案花纹不仅是在形式上体现着吉祥的寓意,而且许多图案本疾病、痛苦和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持和由此生都会有许多的吉祥图案,甚至有字符、类物相匹敌。所以,游牧文化将动物作为装饰的恒定题材,除了动物对于游牧人的重要性以外,也包含着对于动物能力的崇拜。

蒙古族对于犄形纹样的大量使用,绝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需要,还因为这些犄形纹样所蕴涵的吉祥和祈求牲畜增产的意义。因此,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各式各样的犄形纹样来装饰家居。民族性的象征在蒙古族文化中,对于一切日常用品都词,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尊重生命的本质。事实上,蒙古族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赋予日常生活以非常意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载体表达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与感,具有视一切事物为平等的健康心态。这从其文化中都可见到。蒙古族的文明深深根植于养育它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在如此起伏骤变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蒙古人同这里的一切生物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超乎常人的抵抗力和忍耐力,草原培育了蒙古人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对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这种在所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其实就是一种给一切事物赋予尊严,视一切生命为平等的行为,是对生命在最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尊重,体现综观蒙古族的图案花纹,它以其流畅的程式化语言,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和典雅古朴的配色共同创造了健康、大气、而又充满了感性秩序的装饰艺术。在蒙古族的装饰艺术中,每一类的图案花纹都在用自身生动的表现方式揭示着蒙古人思想、情感的信息,讲述着蒙古族文化对于世界的见解与态度。以蒙古族的装饰艺术而言,在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和转换着,蒙古族艺术中这种自由而感性的特质,一直以来在一代代的蒙古人身上从未消失过,这是蒙古人独特的民族性为其艺术打上的印记。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烤全羊、手抓羊肉、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炸羊排 五、填一填:知节庆习俗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一个蒙古族谈的历史及民族问题

一个蒙古族谈的历史及民族问题(2008-11-17 14:48:01)转载标签:宗教外蒙蒙古族民族问题成吉思汗中国杂谈分类:网络精选文摘 首先说说民族,请诸位网友自己问自己,一个民族你们认为什么最重要,文化、血缘、利益,在这三样中你们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基础。 一个民族之所以称为民族是因为有他核心的精神,就如中华民族(汉族)有诸子百家、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海外华人即便是有了外国国籍在外漂流了几百年但是中华的印记还刻在骨子里永不消磨,我家很多人虽然身份证上写着蒙古族,但是每年祭祖都要冲着老家的方向,有些东西不是所谓身份证明就能抹杀了的,文化的印记永远镌刻在中国人心中,按靠苛刻的定义,中国没有几个民族,大多数都是族群,能够上民族之称的只有汉族、维回(回教民族放在一起毕竟信仰统一)、藏族(算半个),其他的只能算是族群。 满族和蒙古族为什不能算是民族,中国蒙古族的原因我说过,他的主体没有了别看喊着成吉思汗很响,但是情势需要让他们批判成吉思汗也会很痛快的;而满族从血缘到文化还有什么,以前一直宣扬自己是纯的,但是基因检测证明他的汉族血统占据主体,加上汉八旗的话,这个少数民族从血缘上完全可以看成是汉族分支,而文化他又有什么文化? 读马戎教授的文章,你会感受到现代版本的夷变夏夏变夷,马戎是回族,可是他或许比很多汉族都爱国,这是文化认同,而大量的汉改少又是什么认同,利益吗?基于政策优惠的利益共同体,连利益认同都算不上,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子的认同感,文化血缘利益我们需要什么?让少数民族认同什么拥护什么?我们的政策该如何修改? 先说说认同吧,认同中国、认同中华民族/汉族,我说的直白一些,中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实际上离不开汉族,离开汉族他们一文不值,例如某些独立势力,如果没有中国也就没有人会养着他们,这群人的存在即是给中国捣乱的搅屎棍。有了汉族才有了中国,汉文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代表,也许说的不好听,但是事实如此。 那么少数民族的认同该如何定义,这里先要分清少数民族中那些能成为民族,那些称为族群,标准大家各自标准不同,作者就不设一个标准了。本人因为算是一个少数民族也认识一些少数民族就来说说,第一,并不认为自己和汉族有区别或者就是汉族一部分、分支;第二,虽然有区别,但是主体上认同中国自认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愿意为国家出力;第三,有强烈信仰凝聚力,大多数族人和汉族不同,有国家认同感而没有文化认同感;第四,感觉和中国、中华民族、汉族格格不入,仇视中国或者漠视。 我们怎么建立一个有利于国家的民族政策,我觉得只要把少数民族文化等同于地区文化,把少数民族弱化为地域概念,政策上不必照顾只要平等(南方一些地区近两年开始实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优惠一体化可为借鉴)即可,过分的民族照顾以及民族划分是在凸显民族分歧,而不是融合,如果当初没有这套政策,现在我们谈论的就没有意义了。中国自古就有夷变夏夏变夷理论,认同中国文化中国利益的就是我们的同胞,不认同的自然是外人,标准很简单,就看我们怎么做。在现代打打杀杀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文化经济的交流侵略虽然看不到刀光剑影,但是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彻底失去其原创文明,文化道德价值观被置换,皮还是那张皮芯被换了,参见台湾绿营。

蒙古族

蒙古族 蒙古族崛起于我国北方草原,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蒙古族在我国有581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等省市自治区。在国内其他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数量的小型聚居和散居的蒙古族人口,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内蒙古自治区有近403万蒙古族人口,是蒙古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蒙古族起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是古代东胡系统室韦诸部的一支,唐代史料称之为“蒙兀”。经过几个世纪的繁衍、发展,蒙古各部逐渐分布在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并曾臣属于辽、金王朝。1206年,蒙古贵族首领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诸部,建立了蒙古汗国。接着,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们又先后攻占了西夏、金和南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元王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为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元朝灭亡以后,蒙古族统治势力退居蒙古草原。明朝时期,为了削弱蒙古族封建统治者的势力,采取分离蒙古族的手段,蒙古族社会经济走上了严重衰退的道路。清朝前后用了一个半世纪以上的时间统一了蒙古各部,对蒙古族采取了实行盟旗制度,分封官爵,进一步推行喇嘛教等政策,强化了蒙古族的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古族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蒙古族人民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北方地区负责人李大钊等同志的关怀与培育下,在北京蒙藏学校学习的蒙古族优秀青年乌兰夫、奎璧、吉雅泰、多松年、李裕智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革命事业。从此,蒙古族地区的革命斗争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 历史上,蒙古族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是蒙古族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物质需求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游牧生产实践中,蒙古族积累了许多经营畜牧业的经验。随着历史的变迁,蒙古族由逐水草而居发展到现在的定居放牧,并早巳不再是单纯经营畜牧业的“马背上的民族”了,农业、工业、林业、交通等各项生产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蒙古语是千百年来蒙古族通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各方言内包括若干土语。现在蒙古族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多次改革,已经是规范化的文字。蒙古语言文字在新闻、出版、教学、广播、电视、戏剧、电影、网络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蒙古语言文字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蒙古族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12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蒙古汗国后,为了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命塔塔统阿教太子和诸王子以畏兀字书写蒙古语,这是蒙古族教育之始。元代时,蒙古族学校教育逐步形成。蒙古族按照中原的教育制度办了许多学校,培养了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学生。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内蒙古、新疆、辽宁等省自治区,逐步建起了蒙古族小学、中学和学前班,在大学里开设了蒙古语言文学系和以蒙古语授课的各类专业。50多年来,已经培养了大批蒙古族知识分子。 蒙古族在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各种长调、短调民歌舒展奔放,体现了蒙古草原的坦荡和牧民宽广的胸怀,以及淳朴、热情、豪放的性格。深受群众欢迎的说唱艺术“好来宝”、历史悠久的马头琴等,展现了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神奇色彩,是蒙古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自蒙古族创制文字以来,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著作相继问世。《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江格尔》等,为人们了解和研究蒙古族历史、社会、经济、民俗、文学、语言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珍贵的文学和史学价值。蒙医学历史悠久,积累了诊治疾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并有《饮膳正要》、《蒙医验方集》、《识药晶鉴》等医药著作为蒙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十几年编写出版的《蒙医基础理论》、《临证医学鉴》等蒙医著作,丰富和完善了蒙医学的理论。蒙古族在文学、历史、天文、医学、地理等方面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呼伦贝尔人口民族民风民俗概况

草原炎黄--呼伦贝尔人口民族民风民俗概况 汉族是呼伦贝尔市人口最多的民族。据2003年统计,全市共有汉族人口2219777人,占人口总数的82.31%。历史上,汉族虽晚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迁入这个地区,但同样为开发和建设呼伦贝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长期与各兄弟民族在一起生产(工作)生活,建起了牢固的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关系,并使自己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取得了巨大进步。 历史沿革 汉族较早出现在呼伦贝尔的是军队、官员、犯人和匠人。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太初三年使光禄徐志为出塞,汉军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复争匈奴,西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唐朝征服室韦后,设室韦节度使,派汉族官兵镇守。辽、金、元时代,这一地区已 有汉族官兵驻防,还有因争战而来的俘虏或抢来的奴隶,以及从事耕种、烧砖制瓦、冶陶和铁、银、木匠等手工艺人,但人数都不是很多。明朝从洪武五年(1372年),争战北元开始驻军呼伦贝尔地区,到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北元灭亡,41年间明军数次开进和驻扎呼伦贝尔地区,直至在呼伦贝尔地区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哈拉该卫、哈剌哈千户所、海剌儿千户所、只儿蛮卫、坚河卫、古贲河千户所、古贲河卫、阿伦河卫、阮里河卫等3所6卫后,驻军才分驻或调撤。上述汉族人口均属流动性质,且人数不多。进入清朝以后,本地始有较稳定的汉族常住人口。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派兵设卡伦于岭西地区。当时募兵多来自山西、河北等地,同时随军来本盟的一些汉商,称“旅蒙商人”(简称“旅蒙商”),专作军队及随军家属的买卖。雍正十年(1732年)后,索伦、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兵丁及其部分家属驻屯呼伦贝尔岭西各地,清廷命京都汉商到此地经商,早期持“龙票”来岭西的有八家汉商,号称“八大家”,集居在今海拉尔。 从秦汉时起到元明清各朝代,法律都规定有“流刑”,即一方百姓犯罪不致处死,可执行“流刑”放流徙边,或流放漠北。《清实录》对汉官犯法,“本该杀,但念功劳卓著”,故“配流布雨尔索伦、打虎儿为奴。”“布雨尔”即呼伦贝尔。 清乾隆至嘉庆朝,呼伦贝尔地区建立了许多寺庙,建寺庙所用的砖瓦大都由汉族人烧制,寺庙也由汉族人施工建成。1941年,日本经济调查会的市川正义在《南部呼伦贝尔调查报告书》中记载:新巴尔虎左翼旗王福,汉人,画匠,专门漆画佛象,家族4人,曾祖父从山西省迁至本地,全家除王福为汉名外,已经蒙化;刘俊升,祖籍直隶省人,现年54岁,商人,何年迁此不详,本人和妻子儿女均报称蒙古人;樊巨川,祖籍河南人,商人,50岁,妻为汉人,何年迁来不详,已蒙化,儿子是喇嘛;庞忠义,祖籍山西人,银匠,专制寺庙中的佛具,懂蒙语蒙文,由“外蒙古”迁来,契约为三年;张富贵,36岁,是从山西经海拉尔请来的裁缝,专门为喇嘛制作法衣。鄂温克旗伊敏苏木一孙姓汉族人家,早在清同治朝代迁来,木匠出身,后代散居伊敏、巴彦托海、海拉尔、大雁等地,已融合于鄂温克、蒙古、达斡尔等族中。 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废除森林禁采和封禁垦荒、采矿的政策,从关内和东北三省流入呼伦贝尔地区的汉族人口大为增加。先期流入岭东者,大部分从事采伐和经商、耕种,流入岭西者多从事采金、采煤、伐木和商业。据有关资料统计,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受雇于俄人矿主从事采金业的山东、河北籍汉族劳工多达万余人。1903年东清铁路通车后,汉族人口开始大量迁入并定居下来。1932年以后,汉族人口亦是不断流入呼伦贝尔。1937年,汉族人口已占呼伦贝尔地区人口的首位,即64%,共有143 502人。 这一时期,清廷曾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呼伦贝尔岭东岭西地区推行民治。特别是岭西地区,一时两种“政权”并存,所设民治机构官员大都由汉族人担任。由于改设民治过急,加之其他不适当的措施,遭致少数民族的不满,其民治机构终在民国元年废除。此后,直至1920年,岭西地区重设民治机构,亦主要由汉族人担任官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全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50年到1956年,汉族人口年年都从全国各地流入呼伦贝尔。据1956年底统计,全盟汉族人口增加到448 106人,占当年总人口的85%,几近1949年的一倍。以后,随着兴办国营农牧场,开发大雁、伊敏、宝日希勒三个中型煤矿,铁

第69集蒙古兴起

亚洲腹地,辽阔的草原和无垠的沙漠分布其中,这里生活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上游,后来向西迁徙至土拉河、克鲁伦河和鄂嬾河三河源头的广大草原上,已经在这里繁衍息了许多个世纪。骑着骏马,唱着牧歌,赶着牧群,逐水草而居,融入大地与穹庐般的天空,过着天人合一的游牧生活。历史的脚步常常出人意料,公元13世纪上半叶,茫茫草原上突然刮起了一阵旋风,旋风掠过大半个欧亚大陆。一个让全世界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以叱咤风云的雄姿,跃出历史的地平线。这个游牧政权的缔造者,就是被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 每天清晨,随着升起的朝阳,甘德利草原总会响起古老、神秘、修长的声音。这个声音已经在这里响了七百多年。伴随着这个古老的声音,达尔扈特人一天的工作也由此开始。达尔扈特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这份神圣的使命世代相传。七百多年来,达尔扈特人从未间断过守护蒙古人的祖先,成吉思汗的灵帐。 演员旁白:成吉思汗的两位大将,一个是博尔术,一个是木华黎。成吉思汗去世以前,给他们两位大将安顿的就是,我去世了以后,我的灵柩你们来守,两个大将的后裔,现在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是守灵的部落,就是达尔扈特人。就是这样传承已经七百八十多年了。 达尔扈特人肩负着守护、祭祀、管理成吉思汗陵的神圣职责。他们是朝拜者,也是成吉思汗的心声传递者。长久以来,达尔扈特人祭祀的圣灯,从来没有熄灭过。 成吉思汗陵一起供奉着成吉思汗和他四位夫人的灵柩,以及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弓箭、圣奶桶、史料书籍,还有受成吉思汗膳封的转世白神马。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没有人知道成吉思汗葬身何处。这座成吉思汗的衣冠冢,长久以来一直以来是蒙古族朝拜的圣地。每年有近百万的人来这里朝拜,这里也吸引着数百万的游客来此参观瞻仰。 在成吉思汗陵中,收藏了一幅世界上最长的油画。这幅油画是由二十多位画家,历时一年创作而成。油画长206米,高2.5米。再现了成吉思汗一生从诞生到去世的辉煌一生。每天迎接游客前,这里的导游都会游走于206米的油画之间,细细瞻仰这幅油画,感受这幅油画诉说的历史,这是成陵多年来的传统。关于成吉思汗的传奇,永远都是这片草原诉说不尽的故事。 公元1162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出生,据《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呱呱坠地时,手里紧紧抓着一块黑色凝血。这块来自母体的凝血,似乎宣告一个即将征服世界的英雄已经诞生。世界历史将由这个婴儿而改变。铁木真无忧无虑的童年太过短暂,不公平的命运早早将这个孩子推进人生严酷的寒冬里。就在铁木真9岁那年,父亲也速该把他带到带到盛产美女的弘吉剌部,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未婚妻叫孛儿帖。铁木真随后留在了岳父家里,不幸的是,也速该在返家途中,被世仇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是蒙古乞颜部落的首领,但人走茶凉,部族抛弃了孤儿寡母,但在母亲诃额仑的努力下,这个家庭得以顽强生存下来。据《蒙古秘史》记载,为了养活五个孩子,诃额仑天天在河边来回奔走,寻找食物,捡拾小果类充饥。为养活家人,铁木真则以磨锐的兽骨为尖器,制作木箭,在草原上捕捉鼠类。甚至为了一点儿食物,铁木真居然杀死了自己的异母弟——别克帖儿。 刘晓:这也是在非常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造就了成吉思汗这个一方面的一个性格,就是冷酷无情的性格。这个实在是没办法的,那时候就是适者生存。你如果是软弱的话,你就会被强敌消灭掉,只有表现的比敌人更冷酷,你才能成为王者。 草原上的仇恨代代相传,冤冤相报,从不停止。铁木真作为蒙古乞颜部落首领的长子,他是氏族部落首领的继承人。气颜部的敌对部落担心,铁木真将来继承部落首领后,可能进行报复,他们一刻也没放过这只草原雏鹰。铁木真父亲去世没多久,敌对的泰赤兀氏族,在

民风民俗资料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过去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民间相传,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到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初,据记载,参加雪顿节演出活动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尔、香巴、觉木隆、塔仲、伦珠岗、郎则娃、宾顿巴、若捏嘎、希荣仲孜、贡布卓巴共十二个藏戏团体。因此这个有三百余年历史的民族传统节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藏戏节。藏戏渗入到雪顿节的初期,是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开始,但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先是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故人称为“哲蚌雪顿节”。五世达赖从哲蚌寺移居布达拉宫后,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顿节,也总是先在哲蚌寺内进行藏戏会演,第二天到布达拉宫为达赖演出。十八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后,成为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至罗布林卡内,并开始允许市民群众入园观看藏戏。这以后,雪顿节的活动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每年藏历六月二十九,各地戏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管藏戏的“孜洽列空”报到,并进行简单的仪式表演。然后赶到罗布林卡向达赖致意,当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六月三十日)为哲蚌雪顿节,演出一天藏戏。七月一日,由拉萨、日喀贝、穷吉、雅隆、堆龙德庆、尼木等地的五个剧团,六个“扎西雪巴”戏班子,一个牦牛舞班子和一个“卓巴”舞即打鼓舞在罗布林卡联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萨等四个地方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雪顿节五天中,政府放假,全体官员要集中到罗布林卡陪达赖看戏,每天中午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子。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后,雪顿节的内容更加丰富。节日期间,拉萨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携,背着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涌入罗布林卡内。节日时,除本地西藏藏戏剧团外,还有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戏剧团来到圣城拉萨切磋戏艺。人们除了观看藏戏外,还在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在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果酒,菜肴等节日食品。下午各家开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在劝酒时,唱起不同曲调的酒歌,各帐篷内,相互敬酒,十分热闹。近年来,自治区各机关,单位将大型的文艺活动,学术讨论会,经验交流会安排在雪顿节期间,使雪顿节更显得意义重大。

蒙古民族的神话和传说

蒙古民族的神话和传说 神话和传说是民间留传下来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是古代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传说,有的以特定历史事件为基础,有的纯属幻想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 蒙古民族和我国其他民族一样,神话和传说极为丰富。除了一部分流传在人民口头上的作品,其主要部分保留在《蒙古秘史》《黄金史》《蒙古源流》等古代典籍中。 蒙古民族的神话,产生和繁荣在民族统一前的原始氏族社会里。这时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森林狩猎居民和草原游牧群体在严寒的北国艰难地生产和生活着,频繁剧烈的部落战争又使社会处于无休止的动乱之中。因此,部落民众要求征服自然以改善处境,铲除邪恶势力以求得和平安宁,这种强烈的理想和愿望便借助于神话得到了生动形象的体现。蒙古民族的神话触及的社会生活层面很广,诸如对日月星辰奇妙变化的解释,对大地山河、五种牲畜来历的记述,对火的来源及其伟大作用的赞美,以及对部落征战、血亲复仇的夸张式描绘等等。神话主人公大都是一些力拔大山、气吞山河、

浑身放射着神异光彩的马上英雄或猎户强人,他们能引来大海之水灌溉沙漠,把不毛之地变成牛羊遍野的肥美草原;他们的骏马转眼之间就携带着主人跨山过海,升天入地,从万敌之中掳获酋首。战士阵亡,用一片树叶就能让他起死回生;危楼高耸,巧匠把它盖到了离天仅有三指之遥。蒙古民族的神话中,这种天马行空般的瑰丽幻想,人与天比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都是为了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古代蒙古民族劳动人民萌芽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在神话中表现得特别鲜明。 《保牧乐》《吉雅其》等神话中的主人公同其他古代神话中的神一样,都是一些脚踏大地,勤劳淳朴的牧民。他们被尊崇,甚至被提升为神,只是因为劳动出色,或者勇于同蔑视众生的天帝作斗争,造福于人类。他们生前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死后仍在保佑着牲畜,关怀着百姓。这些神也像活着的人一样爱虚荣,好恶作剧,但是又天真可爱,并不使人觉得神鬼的恐怖,这同其他高高在上、凛然可威的神?o 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蒙古民族的传说比神话产生较晚一些。在后代的流传中,许多神话中的“神”,越来越富于现实中人的品格,而传说中的人则往往被神异化,甚至被提升为神,这样辗转相因,神话和传说的界限就模糊不清了。蒙古民族的古代传说大都是记述族谱世系,奇闻轶事,或者是歌颂英雄行为。有的虽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六年级小学生写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作文500字饮食文化

六年级小学生写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作文500字饮食文化 余孟 蒙古族是一个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一直靠着放牧为生,他们也跟我们汉族人民一样以食为天,十分注重饮食。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内蒙古品尝一下那里的特色饮食吧! 这次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地行驶着,过了一会,只见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原来是主人们到几十里外来迎接远客。我们跟着主人们向目的地缓慢地行驶着,不一会就到了几座蒙古包前。 我们下了车与主人们握手,大家说说笑笑,不知不觉的,就进了蒙古包,大家礼貌地盘腿坐了下来,只见热腾腾的奶茶被端了上来,这是蒙古族人民普遍饮用的饮食,是砖茶煮成褐色,倒入器皿澄清,锅内放入几片羊尾,加稷子米炒熟,最后倒茶,加适当鲜奶煮开,加少许的盐。 这时,香喷喷的全羊宴被摆了上来,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整只羊肉,顿时让人看了垂涎三尺,可是一想到我们是客人要注意礼貌,

只好坐在位子上呆呆地看着这整只羊肉。这时,有一个游客终于按捺不住了,准备伸手去抓羊肉吃,这时作为导游的我立马阻止了他:“现在还不是吃的时候,蒙古民族的人民十分重视饮食的礼节,在酒宴开始之时,一般要唱着赞歌敬酒三巡。在举行‘全羊宴’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蒙古族在分食整羊时,要将肥软的羊尾献给长者,把户胛骨献给尊贵的客人……”当一切礼节都完毕时,早就忍不住的我们便狼吞虎咽地大口大口吃了起来,我又对游客们提醒道:“蒙古族的饮食讲究先白后红,白即白食,红即肉食。蒙古人以白为尊,在宴席上要先尝奶食品,再品尝肉食。”游客们听完了话又开始吃了起来,不过他们这次是按蒙古人的吃法来吃的! 吃完了饭,主人们又端上了饭后点心,里面有由油渣,加糖、野果做成的朱乞黑,还有蒙古族人民最爱吃的炒米拌酸奶加“乌如莫”和白糖。 …… 蒙古饮食不仅造就了其强悍刚健的体魄,而且是其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的体现,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饮食文化,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其中的奥妙吧!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

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烤全羊、手抓羊肉、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炸羊排 五、填一填:知节庆习俗 1.请同学介绍蒙古人崇尚白色的由来 2.同学解释那达慕的由来 3.教师解释“敖包相会”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蒙古国的主体民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语言为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文字为回纥式蒙古文(传统蒙古文)、基里尔蒙古文(新蒙古文)及曾经卫拉特蒙古人里流行的托德文。此外,土族、达斡尔族、东乡族、保安族、卡卓人(云南蒙古族)、哈扎拉人、鞑靼人、阿尔泰人、图瓦人、楚瓦什人等有时也被认为蒙古各分支。 历史: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正式将大一统的这些个部落统一称为蒙古,这即是蒙古民族的统一。 曾经建立过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在蒙哥汗阵亡,蒙古灭宋后,这一最大的帝国分裂为四大国度,分别是统治中原的元朝,统治钦察草原及俄罗斯地区的钦察汗国,统治阿拉伯地区的伊尔汗国和统治今中亚地区的察合台汗国。在接下来的历史长河中,因为各种客观及内部原因,蒙古族在当今世界上大致分到了中蒙俄三个国家。 传统习俗及节日:有很多传统习俗及节日。传统节日有白月(蒙古春节)、寒食(蒙古式清明)、春夏敖包祭、夏秋那达慕及腊月二十三祭火,从不过中秋也不会过中秋。传统习俗一般都是关于祭山水天地

火的习俗,尤为敬重火和天。 饮食:蒙古人把食物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白食、赤食、青食和紫食。白食读为Chagaan idee(查干一德),代表所有乳制品,类似牛奶,乳酪,黄油都是白食。赤食读为ulaan idee(乌兰一德),代表所有肉类食品。青食读为Hoh idee(呼和一德),代表所有蔬菜类食品。紫食读为Bor idee(博尔一德),代表米面类的主食。从古至较早时候,日常生活中蒙古族多食白食和赤食,现代都有吃。 艺术文化:蒙古族曲调丰富,乐器有马头琴,四胡,火不丝,托布秀尔等等。歌曲大致分为短调和长调,短调类似于现在流行音乐的样子,长调却是独有的唱法,是在马背上唱歌而衍生的一种冗长曲折的唱法。还有一种发声唱法,称为呼麦,也就是音乐界所说的泛音唱法。在传统婚礼或者宴会上,会按照特定的规则来演唱宴会的歌曲,那之后才可以开始唱别的歌曲。唱歌要一唱好久,所以在要稍作歇息的时候,会合唱“杜尔勒克durleg”,这是一种特有的仪式。 人口:在中国,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蒙古族人口约为650万,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东北,在新疆、河北、青海都有分布,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蒙古国根据蒙古国家统计委员会2013年7月15日公布的数据,蒙古族人口约为228万。俄罗斯俄罗斯有大约90万蒙古人(2009年数据)。有在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约40万人)、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和杜尔伯特人)等。其他地区韩国:34000美国:15000–18,000捷克:7515日本:5401德国:3852英国:3701法国:

最新蒙古舞蹈中民族文化的体现与传承

传统的蒙古舞蹈是由蒙古族的历史文化造就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冲击下在为蒙古舞蹈的时代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蒙古舞蹈如何在保持个性、传承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创新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蒙古舞蹈;民族文化;体现;传承 一、蒙古舞蹈的历史起源及历史演变 纵观蒙古舞蹈发展历程,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46-1949年,蒙古舞蹈的雏形与新建阶段。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发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由此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群众性文艺运动,在这一文艺热潮中“内蒙古文艺工作团”成立,蒙古舞蹈初见雏形,后经吴晓邦与贾作光先生推动,正式拉开了蒙古舞蹈的历史帷幕,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牧马舞》、《摔跤舞》等。第二阶段,1950-1965年,蒙古舞蹈的成长与吸收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新中国的剧烈变革,蒙古舞蹈也成功转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此时蒙古舞蹈的主要特点是扎根牧民现实生活,舞蹈结构有所突破且舞台调度不断丰富。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鄂尔多斯舞》、《挤奶员舞》等。第三阶段,1966-1976年,蒙古舞蹈的衰落与停滞阶段。此时文艺界被“清场”,一批为蒙古舞蹈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被迫害,如贾作光、宝音巴图等,艺术家的没落使其艺术作品也被封禁,由此,蒙古舞蹈濒临瘫痪。随着文艺政策的放松,一些舞蹈作品相继出世,此时的舞蹈作品呈现出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服务于政治;其二,个人迷信,推崇英雄主义。第四阶段,1977-1999年,蒙古舞蹈的复苏与发展阶段。十年浩劫结束后,我国文艺界迎来春天。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经济体制转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为蒙古舞蹈艺术工作者们的艺术探索精神的提升提供了物质保障,由此,相关工作者开始在坚守蒙古舞蹈文化继承的前提下,对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挖掘、吸收。此时蒙古舞蹈的主要特征有两点:其一,舞蹈情绪以欢乐为主;其二,舞蹈调度多样化,重视舞台空间切换与舞蹈氛围的营造。第五阶段,200年至今,蒙古舞蹈的繁荣与创新阶段。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冲击,年轻代的舞蹈工作者们基于草原文化支撑,融合传统与现实生活,更加广泛的对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吸收借鉴。 二、蒙古舞蹈中民族文化的体现 如我们所知,蒙古舞蹈起源于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祭祀活动中,其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还是一种文化载体,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蒙古舞蹈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首先,蒙古舞蹈中蕴含的宗教文化。古时祭祀活动中,人们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对沈敏的崇敬与诉求,而后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舞蹈风格。蒙古舞蹈中的战神舞即是对蒙古族所信奉萨满文化的体现。其次,蒙古舞蹈中蕴含的地域文化,我国蒙古族分布广泛,在内蒙古外,我国东北、新疆及云南等地区都有蒙古族人民的聚居区,不同生活地域的蒙古族人民,受当地历史及地理环境影响,其民族文化出现了明显差异,比如,在蒙古高原东部的科尔沁草原出现了热烈奔放的《安代舞》,在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出现了与安代舞风格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