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资源环境与保护与利用 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 保护与利用

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源远流长,是中国远古时期产生的生土建筑技术在福建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楼的保护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本文以永定县初溪土楼群的保护为例,探讨了传统生土民居建筑遗产的保护对策,并对土楼建筑和土楼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遗产保护,景观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

福建土楼多数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据统计,南靖县现存土楼15000余座,永定县现存7000 余座。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主要集中在初溪、洪坑、高北3个片区,其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福佬民系、客家民系的文化内涵,在丰富多彩的世界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永定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体现了11世纪以来福建西南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中国生土建筑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申报世界遗产的重点项目,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概况

1.1 历史沿革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人历经沧桑,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永定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自然环境并受传统观念的支配等原因,融合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发明、创造了以生土夯筑而成的土楼,是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元代以后,永定客家土楼已相当普遍。明中叶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成熟期,高楼鳞次栉比,建筑工艺炉火纯青,造型千姿百态,功能日趋完善。清初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全盛时期。目前现存土楼20000多座,不但遍布永定全县每个乡村,而且辐射到周边其他地区,包括非客家地区。

1.2 土楼的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作为我国宝贵的生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价值。

(1)历史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历史悠久。进入封建社会后,在其他地区的生土建筑衰落、绝迹之时,客家民系因自然灾害和战乱南迁到此,为防御盗匪和自然灾害,他们沿袭中原祖先的建筑艺术,融合当地文化发明创造了生土夯筑的土楼,并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不断发展、创新,是民族交融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证,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2)艺术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土楼的选址、布局、结构到装饰,都比较形象、全面、集中地反映了传统的宗族观、道德伦理观和风水观念,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色彩、独特的地方风格,不仅在中国民居中特有,即使在世界民居建筑中也是非常特别的形式。同时,它又有一种乡土美感,无论是从单体上还是整体布局上,其艺术价值不但体现在画境、意境以及单体的雄浑美、整体的气势美方面,也体现在内部装饰的雕刻艺术、楹联、书法艺术美等诸多方面。

(3)科学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群落根据传统生活方式,利用本地材料和方法,依山沿溪而建,在建筑的方位选择、布局、稳定性、采光通风等方面对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开创了生土民居建筑艺术的新形式。

(4)社会文化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是集历史文化、审美艺术和科学研究为一体,且与自然山水环境相互融合的民居建筑群,在中国民居史上的地位和它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它成为永定县最重要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近年来,海内外人士前往参观、研究的人数日趋增多,这使得土楼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以永定县初溪土楼群为例,说明土楼的保护现状及笔者在土楼保护规划中的一些构思。

2 初溪土楼群概况

2.1 初溪土楼群现状描述

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南部的下洋镇初溪村,距县城凤城镇47km,元末明初徐氏在此开基。在初溪村,建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土楼楼名均以“庆”字命名,如和庆楼、集庆楼、藩庆楼、共庆楼、善庆楼等等。最老的圆楼集庆楼为徐氏三世祖于公元15世纪(1419年)所建,年代最迟的圆楼是建于1978年的善庆楼。土楼的主要种类有长方形楼、正方形楼、圆楼、椭圆形楼、六角形楼、曲尺形楼、凹字形楼和一字形楼等。

初溪村位于海拔400~500 m大山深处的山腰上,群山环抱,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土楼群坐落在北面山势相对较为平缓处,整体坐南朝北,背靠海拔1 200多米的高山,东西面长约500 m,南北面长约300 m。一条小溪自东而西从土楼群的前面横穿而过,水面距土楼群前向土楼的地面高达20多米。两条山涧(俗称山坑)水分别自东而西、自南而北进入村内,汇合后从村内贯穿而过,然后注入小溪。站在位于北面山上的观景台眺望,整个初溪土楼群尽收眼底、一目了然,初溪土楼群磅礴的气势令人为之震撼,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土楼、小桥、流水、青石板路与梯田、青山、蓝天、白云融为一体的客家古村落的独特韵味。

2002年2月,初溪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中永定客家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人世界文

化遗产预备清单。2006年5月,初溪土楼群中的集庆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有余庆楼、绳庆楼、共庆楼、庚庆楼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

2.2 保存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主要土楼的基本情况

集庆楼:圆形,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占地2826 m2,由两个环形楼组成。外环直径66 m,高4层,每层56开间,一层为内通廊式,二层以上每6间与内环组成一个单元,各设1部楼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廊道以木板相隔,内环单层,方形祖堂设于内院中间。全楼共有206个房间、两个厅堂、1个大门,外环第四层外墙设9个瞭望台。

余庆楼:圆形,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占地1256 m2。直径41.6 m,主楼高3层,每层34开间,设4部楼梯,内通廊式。祖堂设于内院中心,为单层砖木结构方形建筑。绳庆楼:方形,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占地1 482hm2。由内外两个方形楼组合而成,外楼宽39 m,深27 m,高4层,设1个大门,内楼高2层,内通廊式。全楼168个房间、两个厅堂、4部楼梯。祖堂设于内院中间。

华庆楼:长方形,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占地约480 m2。高2层,宽19.5 m,5开间,深20.5 m,6开间,内通廊式,一层不开窗,后厅为祖堂,中厅位于内院中间,单层。全楼设4部楼梯,1个大门。

庚庆楼:圆形,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占地约660 m2。直径33 m,高3层,每层37开间,内通廊式。全楼隔墙只有3道为生土夯筑墙,其余为土坯砖墙。设两部楼梯,两个大门。祖堂设于内院中间,为单层砖木结构建筑。

锡庆楼:长方形,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占地约400 m2。高3层,宽27 m,深24m,内通廊式。一层20间、两厅,二三层各23间,一、二层不开窗。设两部楼梯,两个大门。后厅为祖堂。

福庆楼:椭圆形,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占地660 m2。单环,高3层,每层30间,1厅,一、二层不开窗。设3部楼梯,1个大门。祖堂位于内院中间,方形,单层,前低后高。

共庆楼:六角形,建于1949年,面阔40 m,进深31 m,高4层,前低后高。全楼152个厅、间,设4部楼梯,1个大门,内通廊式。第三、四层廊道比第二层挑出更多。祖堂设于内院中间,为单层砖木结构建筑。

藩庆楼:长方形,建于1949年,占地约8000 m2。高4层,前高后低,面阔40.7 m,11开间,进深35.4 m,10开间,内通廊式。一二层不开窗。全楼设4部楼梯,1个大门,有两口水井。祖堂设于内院中间,单层,方形,前低后高。

(2)存在问题

土楼为土木结构,经历数载风雨,加之近年来土楼居住人口过少,土楼年久失修,墙体出现较多裂缝,木结构因雨水及白蚁侵蚀,出现糟朽现象。瓦件残损,屋面有漏雨现象;由于受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土楼建筑特色的影响,土楼内部的基础设施极不完备,给、排水设施缺乏,内部电路老化,消防设施尚不完善,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土楼内部的卫生条件比较差,污水随意倾倒,生活垃圾乱弃、牲畜、家禽随意放养,私用厕所为露天茅坑,造成空气、水质的污染,对土楼整体形象造成较大影响;土楼内部及周边搭建的临时性建筑,如:牲畜圈棚,简易厕所等,形式各异,结构粗糙,影响景观;土楼周边自然环境受到村落发展的影响,有人为破坏生态及景观环境的现象。

3 初溪土楼群保护措施

3.1 保护原则

对于初溪土楼群的保护,宜遵循以下原则:任何保护措施均应严格遵守不改变初溪土楼群的原状,不得破坏土楼本体并应与土楼群所在村落的整体环境相协调,保护土楼群的真实性;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土楼群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保护的目标不局限于单个的土楼,而在于初溪土楼群的空间整体性、历史延续性、内容的综合性与可读性,既要保护初溪土楼群,也要保持原有的整体格局及其历史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使其具有完整性和延续性。

3.2 保护措施

根据初溪土楼群的保存现状,可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进行保护,现存土楼中现状良好的等级评估为一级,分别是:永庆楼、善庆楼、隆庆楼共3座;现状一般的等级评估为二级,分别是:锡庆楼、共庆楼、藩庆楼、福庆楼、华庆楼、祥庆楼共6座;现状较差的等级评估为三级,分别是:集庆楼、庚庆楼、余庆楼、绳庆楼共4座。具体保护措施如下:

(1)现状保护

适用于评估为一级的土楼,主要针对整体平面格局保存完好,近期经过维修或建造年代较近,结构保存完好,夯土墙体无贯通性裂缝,屋面无漏雨现象,瓦件基本无残损松动,大木构件基本无糟朽,结构稳定,内外环境较好,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土楼。具体措施包括:屋顶清理、防漏;木结构防腐、防虫等;重点维护灾害多发、易发部位,对外力可能侵害的部位连续监测,及时维修轻微损伤,排除不安全因素,是定期对土楼本体及其防护结构进行安全处理的常规措施。

(2)局部维修

适用于评估为二级的土楼,主要针对整体平面格局基本完好,基本无搭建、改建现象,内部空间基本保持原貌,结构基本完好的土楼。具体措施包括:对屋面瓦件松动、局部破损的维修;更换糟朽及变形、残损的木构件;处理部分酥碱、霉变、返潮的墙体,修补墙体裂

缝,维修局部残损的地砖,主要是对局部出现的严重问题进行维修。

(3)整体维修

适用于评估为三级的土楼,主要针对整体平面格局仍存,但是后期改建、搭建现象严重,内部空间发生较大的改变,结构无失稳现象,但是保存较差,夯土墙体有较多裂缝及贯通性裂缝,屋面、大木构件残损现象较重,内外环境极差的这部分土楼。具体措施包括:屋面维修,加固墙体、更换残损的大木构件及破损构件,拆除临时建筑,恢复内部空间的原貌,加强对周边环境的治理。

4 初溪土楼群景观保护规划

景观保护规划首先应确定保护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建筑高度、视线通廊以及景观保护提出具体的控制要求。

4.1 保护范围的划定

为有效保护土楼单体和土楼群的特色风貌及其历史环境,土楼保护规划的保护范围划定分为两个层次,即单体建筑(文物)和土楼群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土楼各级文物划定相应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分级控制。土楼的文物保护范围以文物单位本体以外50m 为基准,结合周边地形、地貌等情况划定。

依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及《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的相关规定与内容,土楼群落的保护范围划分为两个等级——保护区和缓冲地带。保护区是为保护土楼单体或建筑群所必须控制的周围地段以及土楼群落内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群、沿街沿水系地带等;缓冲地带是为保护和协调文物古迹和土楼村落主要风貌带完好所必须控制的历史地区。土楼周边的传统村落和自然山水,是构成土楼群体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被纳入缓冲地带加以保护。

4.2 建筑高度与视线通廊控制

(1)建筑高度控制

为保护土楼建筑群优美的天际轮廓线和仰视景观,强化土楼建筑的标志性,必须对新建建筑的高度实施严格控制。为避免新建建筑和设施对既有建筑风貌造成破坏,本次规划加强了对正常视点、借景和对景等视线通廊的高度控制,以保持历史建筑与河流、道路的良好尺度关系。

高度控制规划是在充分研究和分析土楼群落景观特色和现状的基础上,考虑群落保护、利用和开发的综合要求,针对文物的保护、景点之间的呼应与统一、群落外部空间轮廓、特色风貌地区保护以及外部空间环境保护等,分别制定各级保护区的高度控制要求,并结合视线走廊的分析,确定建筑高度的控制规定。

土楼群落缓冲地带建设用地内的新建建筑应控制在2 层以下,檐口高度控制在6m 以下。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区域(包括基本农田、林地、河流等)应以保护为主,严格控制建设行为,与土楼群体融为一体,以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

(2)视线通廊控制

对从观景台向村中土楼群体眺望全貌进行控制,保证土楼群落优美的鸟瞰景观和屋顶形态的完整,严格按照高度控制规划,保持视线通廊通视,在可见范围内避免出现有碍观瞻或与群落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同时,土楼建筑群之间的景观视线控制也十分必要,两座土楼之间形成的狭长视线通廊有利于欣赏远景和对景,土楼墙体所围合的空间,构成了最佳的视觉欣赏区,景观导向性强,美景尽收眼底。所以,保护措施要有效控制视线通廊的通视,限制可能出现的遮挡元素。

4.3 景观控制要求

(1)保护区

对划入保护区的地段,应保护其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历史环境的完整性,要求确保此范围以内的建筑物、街巷及环境的完整。在环境整治过程中,严重影响土楼群落风貌的现代建筑、无传统特色、无保留价值的危房必须拆除。对于需要保留的传统建筑,在对其进行修缮时应尽量采用传统材料;对于需要整治的新建建筑,其建筑色彩应采取与土楼风貌相协调的土黄、青灰等色调,建筑装饰应体现民居风格,建筑门、窗、墙体、屋顶及其他细部应参照土楼传统民居的做法(如采用坡顶等)。

对于严重影响环境、破坏景观的构筑物(如杂乱的电线与电线杆、随意搭建的牲棚等),应予以拆除。保护区内的水系应保持现有的格局,严禁对其任意填挖。应对河道进行合理整治,提高水体质量,防止污染。沿河绿化应与古群落风貌协调,绿化配置树种选择应符合环境氛围。

(2)缓冲地带

根据环境与建筑空间关系、视线通廊通视要求以及眺望景观保护的需要,缓冲地带中的建筑形式应以坡屋顶为主,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土黄、青灰为主色调,功能应以居住和公共建筑为主。任何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旧建筑必须搬迁或拆除,近期无法拆除的建筑应对其外观和色彩进行改造,以达到与环境的统一,远期再作搬迁或拆除。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区域(包括基本农田、林地、河流等)作为土楼的重要背景环境,应严格按照相应的法规控制开发建设行为,重视对山体植被的保护和水体的治理等。

5 结语

福建土楼保护规划,在乡土历史景观和地域自然风景的整体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

索,在推进土楼周边环境整治实践和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永定、南靖两县政府也在加强申遗的宣传、实施土楼保护规划和景观环境整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然而,土楼的保护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伴随传统大家庭式的聚居方式的瓦解,土楼内原住民大量外迁,对土楼建筑群和土楼村落的保存、保护产生巨大冲击;而土楼单体建筑内部由简陋的设施和设备等构成的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除部分土楼可改建为博物馆和旅游接待设施外,大量的土楼建筑亟待实施适当的改造,以全面改善住宅的安全和卫生条件。实现土楼村落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重新吸引年青人回归,恢复农村地区的生机与活力,才是土楼保护的最终目标;同时,环境的改善可以为开发土楼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旅游业的过度开发必然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需要地方政府正确把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土楼村落的和谐社会。另外,土楼传统的建造技术在当今发展节能、环保技术的趋势下仍可被挖掘、革新和利用,客家独特的民风民俗等无形的文化遗产,也应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基因而被积极传承和大力弘扬。

参考文献

1 胡大新.永定客家土楼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5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永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永定文史资料:第5辑.《永定陈氏家族的源流及住地分布》陈桂田整理.永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永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6.

3 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保护规划(初溪片区).西安.2006.

6 李志文.浅论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艺术.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1(1):8-10.

2 石奕龙.中国秘境之旅——福建土围楼.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黄汉民.倾听“福建土楼”的呼唤.建筑创作,2006(9)

永定县客家土楼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及思路

永定县客家土楼旅游商品开发运营及发展思路 一、客家土楼旅游工贸公司发展情况 (一)公司基本情况 永定县客家土楼旅游工贸有限公司为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下属的国有全资子公司,总公司对其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公司成立于2008年6月,前身为客家土楼公司工贸部,系独立法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性质,注册资金330万元(实际到位资本金45.8万元)。截止至2014年7月份,公司总资产837万元。目前,公司在职人员28人(因高北店面运营,预计将扩招至35人)。 公司系闽西特色旅游商品专业开发商、营销商,产品开发包括上杭古田、连城冠豸山等地元素,销售区域覆盖闽西地区,为龙岩市直及各县直机关和多个大中型企业提供过各类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公司为福建省旅游商品重点骨干企业,福建省旅游商品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福建省竹业协会、竹制品工艺协会副会长单位。多次代表福建省旅游局及龙岩市旅游局参加全国相关展会、两岸交流会议。公司年最高营业额为800万元,年最高纳税额103万元;累计实现商品销售额近3000万元(2013年营业额为580多万元)。

(二)开发运营情况 按照“建立全国知名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弘扬客家土楼文化品牌”发展目标,公司以“土楼元素和客家文化”为创意主题,致力于客家土楼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及销售,目前已建立了集设计开发、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运作模式。 1、商品创意开发 2014年前,公司商品开发模式为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2014年,公司尝试创新新的产品开发模式,由公司授权产品贴牌,知识产权归公司所有,产品开发成本、风险共担,共同进行市场销售,景区及本地的市场总代理由工贸公司承接。公司开发旅游商品近1000多种(目前已淘汰300多款),其中有设计专利6项。公司开发的产品可以分为:中高端商务礼品系列、旅游纪念品系列、专项活动纪念品系列、土楼个性化实用日用品系列、土楼品牌土特产品系列。按照材质分则竹木系列、水晶系列、骨雕系列、树脂系列、陶瓷系列、金属系列。 公司产品在全国各种会展、大赛等活动中获得了多次奖项。其中,2010年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暨2010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公司选送的作品获得铜质(飞马)奖,实现了福建土楼旅游商品在国家级大赛上零的突破;2011年5月举行的福建省“争艳杯”工艺精品大赛中,公司选送的作品获得多个铜奖;2011年的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大赛中,公司选送的作品获得银质(飞马)奖;

浅谈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资源环境与保护与利用 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 保护与利用

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源远流长,是中国远古时期产生的生土建筑技术在福建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楼的保护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本文以永定县初溪土楼群的保护为例,探讨了传统生土民居建筑遗产的保护对策,并对土楼建筑和土楼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遗产保护,景观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 福建土楼多数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据统计,南靖县现存土楼15000余座,永定县现存7000 余座。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主要集中在初溪、洪坑、高北3个片区,其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福佬民系、客家民系的文化内涵,在丰富多彩的世界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永定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体现了11世纪以来福建西南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中国生土建筑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申报世界遗产的重点项目,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概况 1.1 历史沿革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人历经沧桑,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永定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自然环境并受传统观念的支配等原因,融合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发明、创造了以生土夯筑而成的土楼,是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元代以后,永定客家土楼已相当普遍。明中叶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成熟期,高楼鳞次栉比,建筑工艺炉火纯青,造型千姿百态,功能日趋完善。清初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全盛时期。目前现存土楼20000多座,不但遍布永定全县每个乡村,而且辐射到周边其他地区,包括非客家地区。 1.2 土楼的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作为我国宝贵的生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价值。 (1)历史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历史悠久。进入封建社会后,在其他地区的生土建筑衰落、绝迹之时,客家民系因自然灾害和战乱南迁到此,为防御盗匪和自然灾害,他们沿袭中原祖先的建筑艺术,融合当地文化发明创造了生土夯筑的土楼,并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不断发展、创新,是民族交融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证,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浅析福建土楼的防火保护

浅析福建土楼的防火保护 杨智强1,2 王全凤1 (1.华侨大学,福建,厦门,351021;2.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 随着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和旅游业的发展,土楼的用电、用燃气比例增高、人员混杂,着火因素增多,福建土楼的消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根据土楼的建筑材料、结构及消防特点,阐述土楼防火保护的意义及措施。[关键词]土楼结构消防防火保护 Fire protection of Fujian Tulou Yangzhiqiang1,2Wangquanfeng1 [abstract] As success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lis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f Fujian Tulou, the ratio of power and gas assumption was improving and crowded was complex which leaded to increasing of fire dangers. Fire control problem of Fujian Tulou is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Tulou building material, structure and fire control characteristics,the significance of fire protection and measures were expounded. [key words] Fujian Tulou, structure, fire protection, fire prevention protection

前往客家永定土楼的交通大全

总体交通 航班 永定距连城机场190公里,距厦门机场200公里,距梅州机场120公里。 乘坐飞机到厦门高崎机场,然后从厦门乘大巴到龙岩市,从龙岩市再换乘龙岩—土楼大巴至永定客家土楼景区。 “连城——福州——北京”航线开通后,可以从北京乘坐飞机到连城机场,然后从连城乘坐汽车到龙岩,从龙岩再换乘大巴至永定客家土楼景区。 每周四班,班期为每周一、三、五、日。 铁路 龙梅铁路贯穿全境,深圳—福州、广州东—厦门、厦门—昆明的列车均停靠永定站。 线路一:厦门火车站下车后乘大巴至龙岩市,在龙岩市换乘大巴至永定客家土楼景区。 线路二:龙岩火车站下车后直接乘大巴到永定客家土楼景区 线路三:永定火车站下车后直接乘班车到永定客家土楼景区 公路 公路四通八达,省道纵贯南北,广州、深圳、汕头、梅州、大埔、福州、厦门、漳州、三明、龙岩等地每天均有班车往返永定,永定至土楼旅游景区所在乡(镇)的班车,每隔15至20分钟就发一班。的士、摩托车更是往来穿梭于县城与土楼之间,随叫随行。 自驾车 1、从厦门出发,走高速、过漳州,在适中出口下高速,经过适中镇、龙潭镇、陈东乡、岐岭乡、大溪乡和湖坑镇,全程240公里。 2、从龙岩市区出发,经过高陂镇、坎市镇、抚市镇、陈东乡、岐岭乡、大溪乡和湖坑镇,全程80公里。 3、从永定县城出发,经过岐岭乡、大溪乡和湖坑镇,全程40公里。 4、从广东梅州、大埔方向进入永定境内,经过下洋镇、岐岭乡、大溪乡和湖坑镇,全程120公里。 5、上海方向到景区,上海-沪宁高速-沈海高速-宁波绕城高速-甬台温高速-福宁高速-罗宁高速-沈海高速-漳龙高速-319国道-606县道-203省道-620县道-309省道-湖坑镇-永定洪坑景区,全程:1204公里。

永定土楼导游词

永定土楼导游词 一、随车导游解说词 各位嘉宾:上午好!(致欢迎辞) 首先,让我代表------旅行社,欢迎诸位前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观光旅游。 我叫------,很荣幸为各位嘉宾导游,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水平不高,有不到之处请大家原谅,祝各位身体健康,旅途愉快,谢谢!(发宣传册)。 永定土楼 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福建土楼(永定下洋)旅游风景区,途经红坊镇、高陂镇、坎市镇、抚市镇、陈东乡、岐岭乡、下洋镇等七个乡镇,全程约80公里。现在我用客家方言说一名、句“欢迎各位嘉宾光临永定客家土楼”。 据不完全统计,永定县境内共有23018座土楼,其中圆土楼有362座。永定土楼最先建军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说起土楼旅游,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某超级大国的卫星发现中国福建的西部布满了无数个大小不一、或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他们怀疑可能是核反应堆,也可能是导弹发射井,而且规模庞大,数量惊人,引起该国当局的高度重视,于是派遣特工人员以记者的身份前来

探个究竟,结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楼民居建筑。虽然虚惊了一场,但是却为土楼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到目前为止,永定土楼已接待了四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万中外游客。 应该说永定的圆土楼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因为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认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永定最大的圆土楼共四层,有400多个房间,可住六七十户人家约五、六百人。圆土楼内有水井、浴室、厕所、磨房、猪舍、花园、学校等设施,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说她象个小城市一点都不夸张。传说有两个同楼的新媳妇某日娘家相遇,为“自己住的楼是最大的土楼”这一话题争得面红耳赤,结果结伴回家才知道,她们住的是同一座土圆楼。有人统计,倘若你到土楼借宿做客,在每一家用膳一天,要两个多月的时间;每个房间住一个晚上,要用一年多的时间;每天认识楼里的一个人,要用近两年的时间。其间新的媳妇女娶进来了,新的小生命又诞生了,因此你永远也无法认识全楼的人。 如果遇到外来势力的侵袭和攻击,只要关上大门,守住要口,全楼安然无恙。因为土楼的大门是用二、三十厘米厚的不易着火的杂木制成的,有些门还钉了铁板,楼门上装了防火水槽。圆楼外圈的一、二层不开窗,所以敌人攻到楼下

福建土楼文化

福建土楼文化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圆楼均在永定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 福建土楼夜景(20张) 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 永定岩太土楼群 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福建土楼大多具备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永定客家土楼概况

永定客家土楼概况 \永定土楼旅游现状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全境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全县辖10个镇,14个乡,共有人口46.6万人,全县通行客家话。永定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湿润温和,具有适宜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发展的自然条件。永定县物产、电力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特色独具。2000至2005年5年间,永定县旅游景点发展迅速,其中被列入国家“世遗”申报预备清单的“三群三楼”成为福建土楼申报“世遗”的重点。永定土楼是世界级品牌,被称为“人类奇观,中华一绝”,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它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屹立于世界民居建筑之林。永定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自1980年以来,就陆续有许多中外学者,专家来土楼进行考察,研究。1988年,永定县率先进行了土楼旅游开发,多年的努力使永定土楼获得较高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现在永定土楼旅游已形成了“三群三楼”的格局,包含下洋初溪土楼群、湖坑洪坑土楼群、高头高北土楼群以及衍香楼、振福楼、永康楼。永定的旅游接待能力逐渐加强,具有高、中、低配套服务设施 中国客家文化最早是从闽西开始的,闽西是客家人产生的祖地,闽西之所以称为客家是因为它最早是从中原迁入的,古时的户籍有主客之分,所以迁入的居民就被称为是“客籍”,又因客家先民遭受了战争的痛苦,他们想聚集集体的力量来抵御战争,因此有了聚族而居的土楼.永定县是一个纯客家县,是著名的“土楼之乡”,无论是土楼的数量,还是结构,或者是历史,都被称为是世界之最。据有关方面统计,永定县现有20000多座客家土楼,30多个种类,其中占地200m2以上,高3层以上的土楼超过80%[1],以方形、圆形、府第式土楼为主,被称为“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 永定土楼在建筑方面有极高的成就,同时又揉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称为是“天、地、人”三方结合的有力代表。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景区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内土楼建筑独特,其中有富丽堂皇的土楼王子——振成楼,土楼之王——承启楼,府第式土楼——福裕楼,袖珍圆楼——如升楼以及天后宫、土楼博物馆等其他特征土楼四十多座[2]。承启楼、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已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承启楼”受到世界各国人们格外的关注,不仅在《中国名胜辞典》中有记载,而且还出现在中国民居系列邮票中,让世人通过它认识了“永定土楼”。湖坑镇也已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镇上楼楼相连,各具特色,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绚丽画卷。 2 客家土楼旅游资源评价 2.1历史悠久 永定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被誉为罕见的科幻式山区建筑,独一无二的世界奇观民居建筑。永定客家土楼可以用“久,独,大,巧,全”等词形容,既其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宏大的规模、精巧的结构、齐全的功能、以及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是一颗璀灿的明珠,闪耀在东方文明的客家祖地上,同时它也是福建省八大旅游品牌的特色之一。 客家人最早是从黄河流域迁徙至南方的,土楼作为我国独特的乡村民居和建筑奇观,是客家人经过长久的智慧结晶共同保留下来的一种远古的建筑艺术,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当时为了抵御匪盗的侵袭和野兽的威胁,客家先民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拌和适量细沙、石灰、糯米、红塘、木条、竹片等,用力夯筑而成,这就是土楼[3]。这些土楼经历了300多年的风吹雨打,却仍保存完好。这主要取决于它独特的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客家人以群居的方式表现了他们淳朴与和睦的性情,他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造就了客家土楼抗震、防火及冬暖夏凉等独特的功能。土楼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2建筑结构富有特色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这两种材料的来源都不存在破坏耕地的问题,更不会产生大量的

关于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

关于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 前提摘要: 土楼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于古代闽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使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本文以土楼的建筑特色为出发点,分析土楼的特点及功能,进而探讨其地域人文意义。 客家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以粤、闽、赣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客家核心地域,形成于宋,兴起于明清,及至民国,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土楼民居建筑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客家土楼民居主要分布于的西南部、的南部和的东北部地区,尤以闽西、粤东北多见;其形式有圆楼、方楼、围龙屋和五凤楼等,尤以圆楼和围龙屋最具特色。客家土楼风格独特,结构奇巧,功能齐全,涵丰富,是“世界民居奇葩”,在建筑学、历史学、风水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土楼又称为“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据统计,永定现存各式各样大小土楼2万多座,土楼一般高3至5层,占地200平方米,可居住数百人,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民居建筑群,故有“土楼王国之称”。 一、土楼的起源及发展 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从闽西永定各姓居民的族谱中可知,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朝,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摇篮”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定居的。早期到达闽西的客家先民,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这崇山峻岭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伐木为栅,披茅结庐,作为遮阳避雨的栖身之地;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以求生存。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开基创业,闽西客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出了足以安身的家园,并且就地取材,开始建筑简陋而相对牢固的住房———堡或寨。“堡”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地点建造,有的干脆占据一个山头,以加强防御能力。土堡的主要功能是武装抵御与保安,作为居处建筑,它只是一地一族或几个家族固定的躲避武力侵扰的临时居所,其格局为全封闭的军事城堡。古时,寨即砦,是军事防御建筑。有关寨的记录,《永定氏族谱》中“桂芳公自述”记载,“元世祖十年(1273)……本乡起义士兵约七百余人,在龙安寨交锋失利”。邳州阙氏族谱关于其五十八世祖应龙公(生于元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的记载,应龙“善理财而巨富”,便在今永定坎市筑寨“以避草寇” ,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匪徒勾结元军劫掠应龙寨。另据永定奥杳黄氏族谱记载,奥杳黄氏始祖谭公约在元朝至大年间(1308年左右)迁居奥杳时,在浮山中村“筑寨而居”。 到了元朝后期,闽西客家人普遍居住的居宅,开始出现了一种习惯性的形态,即今仍能见到的一批建于元、明时期的土楼———它是土楼的初始形态,这些土楼大都有五六百年以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调研报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学生:许可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摘要 客家土楼,一般也叫福建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客家民系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而广东饶平县则拥有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 作为中国民居中少有的单体建筑,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屹立于中国民居建筑之林。 关键词:客家围屋、围楼、土楼、福建土楼、饶平县道韵楼。

引言,,,,,,,,,,,,,,,, 3 1.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4 1.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4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4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5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5 2.2客家土楼介绍,,,,,,,,,, 7 2.2.1饶平县道韵楼,,,,,, 9 总结,,,,,,,,,,,,,,,,,,,,,,,,,,,,,,,,,, 13

本篇以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建筑所处地理位置及条件入手,开展对客家围屋特别是处在福建及广东饶平地区的客家土楼文化审美特性的分析。在将近30个课时的《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的学习中,自己对岭南地区建筑确实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自己家乡饶平县便有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所以选取了这一课题作为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在这一门课上的收获。

永定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呢

永定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呢?归纳起来主要有6个特点: 1、历史悠久。1000年前永定就产生了土楼,五六百年前已经相当普遍。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连县委县府办公楼、招待所、学校、医院都是土楼。一直延续至今。(金山古圆寨、馥馨楼……) 2、种类繁多。永定客家土楼千姿百态,多达数十种,有正方形、长方形、府第式、五凤形、五角形、八角形、半月形、圆形等等,其中圆楼最引人注目,现存有360多座。 3、规模宏大。占地500平方米以上、高三层以上的土楼占80%多,最大的土楼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最高的达6层。(抚市镇的永隆昌、高陂镇的遗经楼,圆楼规模最大的是高北的承启楼) 4、结构奇巧。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十分讲究,它中轴线鲜明,古朴典雅等等,布局与结构与古代中原汉族建筑一脉相承。(土木结构,承重墙) 5、功能齐全。它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主要原因一是墙筋拉力,四个角加固,墙体下大上小,重心在下,向心力强[特别是圆楼]。二是木结构之间和与土墙连得很紧,形成一个整体)、冬暖夏凉、通风采光、教化育人等功能,而且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一座大型的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 6、客家文化内涵丰富。从建筑工艺、民俗风情、重教兴学以及众多的楹联可以证明,它形象地、全面地、集中地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展示了客家人坚韧不拔、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的精神,它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是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三、土楼申遗成功的重大意义 1、土楼申遗成功,值得中华儿女骄傲,值得全世界1.2亿客家人自豪。 2、土楼申遗成功,有利于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一永定 客家土楼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3、土楼申遗成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永定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提升了我县的软实力。

永定土楼

人文历史 概述 馥馨楼--最古老土楼 永定土楼,最古老的是馥馨楼,位于湖雷镇下寨村,是福建现存最早的土楼。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是福建客家土楼群中最古老的一座。 其中福建土楼王,承启楼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承启楼以它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丽脱的造型艺术,融与如诗的山乡神韵,让无数参观者叹为观止,深圳锦绣中华都有承启楼模型。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号称“土楼王”,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竞放异彩,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该邮票在日本评为当年最佳邮票。 形成与发展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 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战乱和灾害曾有五次较大规模的南迁历史。一部分辗转到了福建,形成客家民系。 永定客家土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异、高大雄伟的方圆土楼,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错落有致、和谐协调地与蓝天大地、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组合成气势磅礴、壮丽非凡的土楼群体,形成让人“消魂夺魄”的奇特景观。 面对一座座有漫长岁月的土楼发出一声声惊叹之后,人们对于“客家人如何创造神奇的土楼?”“土楼又如何孕育繁衍一代代土楼人”等问题,表现出更为为浓厚的兴趣。是的,永定土楼是客家民

浅谈泉州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遗产观察 / Heritage Observation 130浅谈泉州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盛荣红 (泉州市博物馆,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 泉州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泉州古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与高超的建筑技艺。文章主要分析泉州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保护泉州古建筑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泉州古建筑;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Quanzhou SHENG Ronghong (Quanzhou Museum,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Abstract: Quanzhou is located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Fujian Province. It is one of the 24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announc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t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ncient "Maritime Silk Road", and it is known as the "Zoulu of the Seashore",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of Quanzhou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nzhou a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t has a unique local art style and superb architectural skill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Quanzhou,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better protect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Quanzhou. Keywords: Quanzhou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utilization 作者简介:盛荣红(1969-),男,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E- mail:584122639@https://www.360docs.net/doc/222300778.html,. 泉州古建筑具有类型多样、布局富于变化的特点。泉州古建筑按照建筑结构可分为“宫殿式”大厝、手巾寮、石筑民居、栏杆式建筑、洋楼和骑楼等;按照建筑功能可分为民居建筑和宗教建筑等;按 照建筑用材可分为石楼、土楼、海蛎厝、红砖建筑 等,其中尤以红砖建筑最具代表性。泉州的传统红砖建筑,正是缘于其“红砖”材质而得名,并因其甚具泉州地域风格的建筑特征,故此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主要分支。然而,若以营构材料的角度来看整个中国的传统建筑,则更多的是“青砖”建筑,“红砖”建筑并不普遍[1]。由此可见,红砖建筑是泉州古建筑的特色所在。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泉州古建筑文化遗产作为泉州城市文化的载体,其形成与发展充分反映出各个时期泉州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建筑艺术水平,体现出特定时代的文化形态,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1 基于红砖结构的泉州古建筑 1.1 泉州红砖的起源 著名建筑研究专家陈凯峰在《红砖建筑》一书中指出“陶”“砖”同源。泉州红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泉港蚁山遗址、惠安音楼山遗址等遗址曾出土过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印纹红陶陶拍等物件。至目前,泉州发现的青 铜文化遗址有晋江深沪庵山遗址和南安丰州狮子山遗址等,在这些遗址中发现有房址以及出土的手制、模制的陶片、陶纺轮、陶网坠等物品。西晋时期,带红颜色的墓砖已经在泉州出现,考

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讲解词(振福楼)

振福楼景区讲解词 大家好!福建客家土楼旅游有限公司欢迎各位嘉宾来到振福楼参观,我是振福楼的讲解员,我姓(),大家可以叫我(),很荣幸今天由我来为大家服务,希望大家能够玩得开心。 首先,我们看到的这个牌楼是迎客仿古牌楼,那请大家猜猜看,它上面写的是什么字呢?这是篆体,写的是“山好水好嘉宾好,千福万福大家福”,横批是“人到福到”,意思是说:“振福楼外山青水秀,振福楼内灵气逼人,大家到振福楼内参观就能把它的福气带回家。” 我们参观的土楼被称为是永定客家土楼。我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永定,永定建县于1478年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29年的历史了,因为当时农民起义频繁,治安混乱,故取名为永定寓意为永远安定。位于福建省的西南部,全县面积有2223平方公里,有48万常住人口,旅居香港、澳门、台湾和国外的侨胞有50多万人。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烟区、矿区和侨区,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建国初期授衔的开国将领有14人。这里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新中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的故乡,也是著名化学家、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的祖籍地。爱国侨领、著名企业家、“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和台湾政要李登辉、吕秀莲、吴伯雄等人的祖籍地都在永定。 永定是纯客家县,说到客家,有的人认为它是少数民族,其实不是。客家先民原来居住在中原一带(黄河中下游流域),由于战乱和天灾,从公元三世纪西晋开始,经过五次大迁徙,历尽艰险,以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为大本营,不断拓展,在宋末元初,形成了客家民系。 客家人讲客家话,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生产习俗。如今,客家话已经成为我国十大方言之一,这是因为:其一,客家人的分布范围很广。除福建、广东、江西外,还有四川、云南、广西、海南、港澳台等地区都有客家人,而且国外也有很多客家人。像永定,现在常住人口有48万,但在国外的就有50多万人了。其二是人数多。根据2005年人口统计资料表明,客家人已达到8000多万,约占全球人口的八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全球80个人之中,就有一个是客家人。 而土楼是客家独有的建筑,为什么说是“独有的”呢?前面提到客家是从中原一带迁过来的,而土楼则是中原的生土建筑艺术结合当地条件,就地取材夯筑而成的,所以说它是客家人独有的。 现在,我们永定县的土楼有23018多座,种类有30多种,其中圆土楼就有362座,被称作是“土楼之乡”。今天我们参观的振福楼是圆形土楼,除了圆形的以外,还有方形的和五凤楼,这是三种最常见的。然后,还有长方形楼、日字形楼、目字形楼、一字形楼、殿堂式围楼、府第式方楼、回字形楼、曲尺形楼、三合院式楼、走马楼、五角形楼、六角形楼、八角形楼、纱帽形楼、吊脚楼、前圆后方形楼、前方后圆形楼、椭圆楼等30多种。 现在,永定客家土楼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今年8月份联合国专家已经考察过了,明年8月份就会公布结果。它是以“三群两楼”捆绑式来申报的,“三群”是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和初溪土楼群,“两楼”是指两座单体土楼,包括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振福楼和再往上四公里左右的衍香楼。

福建永定土楼导游必备导游词

福建永定土楼导游必备导游词 常年有大量游客前往游览,下面是由整理的永定土楼导游必备导游词一篇,希望大家喜欢!【欢迎词】尊敬的嘉宾:大家好!欢迎您们光临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SA级旅游景区一福建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 我是今天的讲解员小X,非常高兴能为大家服务,接下来由我为各位嘉宾提供讲解服务;【停车场牌楼】现在我们将前往参观世界文化遗产“六群四楼中最核心土楼群—福建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景区有富丽堂皇的振成楼、五凤楼精品福裕楼、宫殿式土楼奎聚楼等形态各异的土楼40多座。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客家文化是土楼的灵魂。 23000多座永定客家土楼处处体现了客家人“和的精神。 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价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神化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奇葩。 今年5月份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著名摄影师麦克·山下(Michael Yamashite)盛赞永定土楼是最壮观的世界遗产;国际旅游学会主席阿拉斯泰·莫里森教授考察后由衷地说:土楼将是继长城、兵马俑后第三个中国标志。 200年春节,中国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视察永定时称赞:“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 同时叮嘱我们:“一定要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客服中心】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福建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

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按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标准进行装修建设,规模大、功能齐全。 特别是它的设计采用圆土楼和方土楼相结合的方式,包含游客休息大厅、旅游综合服务区、客家土楼民俗文化展览厅、多媒体中心、客家土楼旅游商品展示中心、贵宾接待室和景区办公区域等众多场所。 现在各位嘉宾看到的这个独特的展厅就是我们的客家民俗文化展览厅,前方这个高大的雕塑是客家文化的一个符号,是客家人千百年来使用的生活用具―油灯,它象征着客家人生生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我们为各位嘉宾提供了专用点说笔,大家对哪个点有兴趣,直接可以将笔点在导览图上,就可以多次听点说笔解说了。 【星光大道—乐翻天剧场】现在大家所走的景区游步道全长6公里。 在我们的右手边大家看到了每颗星星上面展示了包括孙中山、朱德、胡文虎、吴伯雄等一大批客家名人。 客家作为汉民族一支独特而重要民系,在全世界分布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客家人有12亿多,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和海水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聚居哪里就有客家人。 2011年出任美国驻华公使的王晓岷先生就是福建永定人。 【乐翻天剧场-水尾桥-景阳楼】各位嘉宾左手边是景区日场演艺项目《土楼乐翻天》,表演的是《土楼神韵》精装版以及客家山歌、民间绝艺。

中国古建——土楼的建筑结构浅析

中国古建——土楼的建筑结构浅析 发表时间:2017-06-15T14:45:57.563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期作者:刘清颖[导读] 本文以土楼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材料为出发点,解析了土楼独特的建筑结构。 (西安培华学院人居环境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125)【摘要】福建土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建筑的奇葩。本文以土楼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材料为出发点,解析了土楼独特的建筑结构。【关键词】土楼;结构;建筑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2-0246-02 在瑰丽多彩的世界民居建筑中,福建土楼以其造型独特、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结构精巧而著称于世,被誉为 “东方古城堡”。在2008年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的形状主要有圆形、方形和五凤形,另外还有半圆形、椭圆形、八卦形、曲尺形、五角形、交椅形等等。同一形状又有不同的形态,可谓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土楼的建筑结构注重阴阳协调,其布局对称基本都体现了阴阳的平衡。其中大门、门厅、天井、祖堂严格分布在其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在建筑土楼打地基的初期,就首先确定了全楼的中心。圆楼会用绳子绕圆心画出内、外墙的位置。方楼也会根据预定的规模确定外墙的宽度。确定了位置后,下一步就是挖槽筑基。土楼地基的基坑,客家人俗称大脚坑。地面以下的基础叫大脚,地面以上的叫小脚,大脚的宽度往往比小脚大一倍。大脚一般以大石头干砌,石缝中填以小石块,使其相互挤紧。其四个边角必须用整块的巨石,以确保屋角地基的稳定,其边缘还要填土夯实。小脚一般采用表面较平的石块,以三合土湿砌。出于防洪防潮的角度考虑,小脚通常要砌筑一定的高度。 土楼之所以称之为“土”楼,源于其以“土”为原材料的特色墙体结构。建造土楼用的材料包括红壤土、田底泥、老墙泥等。土质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土楼的耐久性和坚固性。而且这些选中的土也决不能直接使用,必须经过配制、复合、发酵等工序。发酵成熟的土在夯成墙之后才不会有大的开裂和倾斜。墙体用土有普通三合土和特殊配方的三合土。普通三合土指的是发酵成熟的土、石灰、砂的三合,而特殊配方的三合土是添加了红糖、蛋清与煮熟的糯米的三合土。在建造墙体时,还需要在墙体中埋入杉木或竹片增加土的拉力,甚至放入石块做墙骨以增加墙的整体性,这样建造的墙体不但不怕水浸,而且会时间越久越坚实。夯筑土墙时,先重杵使土相互连接,而后用大拍板将墙体拍击结实,再用嫩泥修补墙面,将板层之间的缝隙一一修补光滑,用小拍板拍实。最后再用大拍板拍打一遍,使墙面更加平整光洁。经过这一系列的拍打后,土墙异常坚固,具有良好的防风雨侵蚀和抗震性能。土楼的墙体不光起到隔离的作用,并且作为建筑物的承重墙传递建筑物的上部荷载给基础。土楼的底墙一般厚达1~2米,并且墙体都是下宽上窄。这种结构型式不但可以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并且可以形成很好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地震作用和地基不均匀沉降情况下,建筑物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土楼的墙体厚实,其外墙的传热量和热损失都比较小,所以土楼冬天可以隔绝外部寒风冷气,夏天可以阻挡酷暑炎热。因为土性温和,外部潮湿时,土墙可以吸水,而外部干燥时,土墙又可以自然释放水分,因而土楼中的空气总是干湿适中,适宜居住。土楼的一层和二层一般都不设外窗,三层开辟小窗,到四层才开设大窗,再加上其高大厚实的墙体和包贴铁皮的硬木厚门,以及土楼之内水井、粮仓、牲畜圈、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使得土楼能在较长时间内抵御外敌的侵入及野兽的袭击,其防御性是不言而喻的。 土楼的内部,木结构是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楼的木结构中,木材主要采用的是当地盛产的松木和杉木,其中更是以杉木居多。杉木生长周期快,同时树干通直,易于加工,而且杉木中含“杉脑”,在一定程度上能防虫蚁蛀并抗腐。此外,杉木在使用之前,还将经过烟熏处理,将杉木的含水率干燥到当地平衡含水率,更是能预防杉木腐朽变质并且防白蚁。整座土楼,除了包门的铁皮、门环、门锁之外,几乎不再使用任何金属材料。土楼木结构的连接除了采用榫铆结合,都使用竹钉来连接。竹钉采用冬天坚硬的老竹头,放在铁鼎中加净生黄土及食盐炒到老干发黄,不仅坚硬异常,并且几乎不朽。在建筑过程中,土墙每夯到一层楼高时,要在墙顶上挖好凹槽,以便搁置楼板梁。而后就可以立木柱、架木梁,这个过程客家人俗称“献架”。铺楼板时,往往会预留一块楼板,等一段时间楼板缩水确定后,再装上最后一块楼板,并用竹钉固定好,以确保楼板严实紧密。 土楼的墙顶都设2米以上的大屋檐,目的就是防止雨水打湿土墙,如此长的屋檐,几乎可以将全部雨水排除到土楼之外。盖瓦,即屋面工程,俗称“出水”。在土墙高高耸起后,就要铺设屋顶了,在屋架椽木上钉上杉板,杉板三片对接或五片对接形成一瓦路,然后盖上瓦片。客家土楼普遍用青瓦,其他土楼则普遍用红瓦。为防止风雨掀翻屋瓦,瓦上面还要盖上一块块砖,以保证瓦片的坚固稳定。 土楼的内饰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甚至某些土楼的门窗栏柱、棚梁斗拱等极尽华丽精巧、追求高雅精美。在土楼完成的后期,木匠师傅需要装楼梯、建楼板、做楼栏与隔扇、装天屏、安门窗、钉天花板,以及做室内木质装饰等等。泥匠师傅要挖门窗洞、砌水沟、铺天井、铺廊道、铺禾坪、砌池塘、垒灶、修台基、修石阶、安门窗等等。从动工到装修完工,一座土楼的建筑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 土楼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其艺术价值与建筑技术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发展和创新。参考文献 [1]党渤.福建民居建筑—土楼之墙体研究[D].硕士.2012. [2]简伟鹏.福建土楼[J].世界遗产.2015(1). [3]林俊龙.福建土楼整体夯土结构轴压承载力的研究[D].硕士.2014. [4]邓晓婷.论中国建筑奇葩—土楼.[C].2008. [5]霍俊芳、崔琪.传统生土民居—土楼生态建筑的传承与保护 [C].2009. 基金项目:西安培华学院校级重点项目,项目编号(PHKT16022)。项目名称:“中国古建—福建土楼的建筑结构探析”。

永定土楼旅行攻略

一、围起来的生生世世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振成楼有副名联备受称道: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在众多的土楼形状中,圆土楼是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的,因为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认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最大的圆土楼是福建南靖的顺裕楼,始建于1927年,历时20年才修建竣工。其外环外径74米,高4层16米,每层72开间,四层共36间,楼中楼又有房间88间,全楼共有房间368间,若人在楼内每间房住上一天,一年还住不完。在每家用膳一天,要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认识土楼里的一个人,要用近两年的时间。其实新的媳妇又娶进来,新的小生命有诞生了,因此你永远也无法认识全楼的人。 如果遇到外来势力的侵袭和攻击,只要关上大门,守住要口,全楼安然无恙。因为土楼的大门是用二、三是厘米厚的不易着火的杂木制成的,有些门还钉了铁板,楼门上装有防火水槽。圆楼外圈一、二层不开窗,所以敌人攻到楼下也无可奈何,甚至围困一年半载,楼内柴米仍不断绝,生活依旧正常。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有专家总结,土楼具有六种功能: 1聚族而居; 2教化娱乐; 3防风抗震; 4防火防潮; 5安全防卫; 6冬暖夏凉 二、土楼之最 最早的方楼——湖雷镇下寨的馥馨楼,建于唐大历四年(769),有1200多年的历史。大体保存完好。 最早的圆楼——高头乡的金山古寨,建于南宋祥兴二年(1279)。 最富丽堂皇的圆楼——湖坑镇的振成楼,建于民国元年(1912)。按八卦图结构建造,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内有花园、学堂等,内环还有中心大厅。该楼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最具有军事色彩的土楼——古竹乡的五实楼,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高4层,外墙与内墙之间有相隔1米多宽的通道,迂回曲折,如同战壕;第二层起每层向外开有宽0.3米、高1米的狭长小窗,可当枪眼。还有防火设施,以防火攻。 最高的生土建筑物——高陂镇的西陂天后宫,高7层、40多米。该建筑物有400多年历史,巍然屹立,端庄秀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