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今天,陈老师教学了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表示的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安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再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加减法的意义确定计算方法。这是教材第一次出现相对完整的实际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只是让学生看图列式,而没有给出过明确的问题。教材首先通过例题教学用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例题的直观图显示:5个苹果在盘子里,3个苹果在盘子外,括线对应的是所有的苹果,下面标注“?个”,表示这道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在直观图的下方,教材用三句话引导学生从直观图中提取信息、提出问题,最后用填方框的形式让学生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问题虽简单,但这种借助括线和“?”呈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同时,学生所经历的提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及通过计算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由之路。经历这一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1、趣味性和竞争性融为一体:卡通人物是孩子们的最爱,特别是羊村的喜羊羊,因为他的勇敢和机智,更是深得孩子们的青睐。所以陈老师用他们的故事贯穿整节课,更具有趣味性;每小组得星多少,以及到最后生成的相关实际问题更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因为这是孩子们通过自己努力形成的,比起解决书本上现有的问题更加有成就感。

2、层次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新课前,陈老师首先出示了没有括线和问号的主题图,学生能利用已有经验,轻松说出图意,接着再出示完整的例题。陈老师先介绍了“︷”和“?”,让学生明白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知道了表示“一共多少个苹果”以后,则侧重于用不同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整的说说图意。学生在明白图意的基础上,结合加法的意义,自然选择了加法来解决问题。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相比例题,其实“试一试”对学生来说,理解和列式都更难一些。出示图后,陈老师先引导学生直接观察,这里的括线和问号位置相比前一题有所不同,并借助在例题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认识到图中的括线及下面的数量‘8个’表示一共有8个苹果,篮子外面有1个。篮子上面的‘?个’表示要求的问题是:‘篮子里面有几个苹果’。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在充分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再提问:怎样求篮子里有几个?学生们利用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解决问题。由于减法是难点,因此对减法算式的理解要比加法更细致,列式之后陈老师追问:为什么用减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到是从8里面去掉1个,所以用减法计算。

(另外,由于学生有前面看图列式的经验,有时结果也会从图中数一数得到,但是现在学习了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后,需要提醒学生:求篮子里有几个苹果,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去数,有时是数不出来的,而应该认真思考、列式计算!)

3、对比中小结,方法的回顾和反思:陈老师在试一试完成后,增加了比较环节,引导学生比较加法和减法两类实际问题,让学生清晰得知道问号的位置不同,就是所求的问题不同。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就用加法计算;如果知道了合起来的总数(也就是一共有多少)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的理解,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

一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第8单元课题: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第12教时总第34个教案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了解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会用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符号感。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及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图画题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学具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在学习“比一比”时,先比较哪根跳绳长,再比较哪个小朋友高,我们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这比用文字表示方便多了。 2.导入:使用符号表示既简单又明确,我们数学上经常使用符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图画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并学习如何通过计算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探究交流 1.教学例题。 (1)出示苹果图。 (2)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得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如果把刚才的问题写下来,这些字要写好长时间,现在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3)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 (出示括线)这叫括线,括线对着哪里,就表示哪里的东西,这里的括线就表示左边和右边的苹果总数。“一共有多少个?”不知道,要我们求出来,这是问题,就在括线下面写问号。(出示“?”) 你们看,这样表示简单吗? (4)了解已知条件和问题: 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呢?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是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就是问题。(5)提问:这道题谁会列式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包括括线的问号) (2)提问:在这道题里,括线表示什么意思?括线下面的“10”个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在书上列算式计算。

三年级下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的策略_北师大版-文档资料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评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节课孙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 1. 学情把握准确,难点重点处理得当。 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两大策略,但是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的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教学难度要比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去的策略要大得多,因为从条件想去属于顺向思维,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经验可以鉴戒,而从问题想起属于反向推理,这种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方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而且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也没有具体实践,刚开始学习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孙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思路的引领上,难点就定位在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新策略解决问题,处理十分合理有效。 2. 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策略使用得当。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孙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围绕形成思路这个重点,通过两次体验、两次回顾,采用步步为营的方式,及时总结归纳新思路的方法与特点,从而使新策略由暗到明逐步清晰最终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从问题想起策略难以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在课堂中自我生成,相反,已有的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还会对新策略的学习产生干扰,孙老师加大了引领的力度,如分析数量关系,回顾反思等,孙老师都能及时给予学生方向上的指引和方法上的指导,孙老师先扶后放,注意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新策略应该怎样去想以及这样想又什么好处。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孙老师引领学生两次体验,共同学习。第一次体验是解决“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由于“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学生较难理解,孙老师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然后组织交流,分析数量关系这个重点环节,教师放缓教学节奏,引领学生一步一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展开思考。在经历第一次体验后孙老师随即引导学生展开回顾,使学生对新策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次体验解决“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使学生再次经历理解问题,得出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的过程,进一步积累从问题想起的解题经验。 第 1 页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

一、设置情境,故事导入: 同学们,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果园里的各种水果都已经成熟了!你看!兔妈妈和小兔子也挎着篮子去摘苹果了。<出示果园丰收的课件>让我们也跟随它们一起去看看吧!(预设1分钟) 二、自主观察,合作探究: (1)教学例8: 师:<出示例8课件>这是小兔子摘的苹果,你瞧,调皮的小兔子把苹果分成了两部分,看着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盘里有5个苹果,盘外有3个苹果。<适机出现这两句话的课件> 师:好!你还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一共有8个苹果。 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有8个苹果的?生:加法算式计算。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算式计算? 生:因为求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就用加法算式计算。师:那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算式计算的问题吗? 生:小兔子一共摘了几颗苹果?<适机出现这句话的课件> 师:你很善于思考!老师如果要把你提的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用的时间会比较长!所以老师用另外一种更简便更明了的符号来表示你刚才所提的这个问题。<课件出示画括线的过程闪动两下>这个符号叫括线,(板书括线)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括线 师:括线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板书:表示总数)。谁能说一说在这幅图中是表示把哪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 生:是表示把盘里和盘外的苹果合起来的总数。师: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是我们要求的问题,刘老师还可以用另外一个符号来表示,<课件出示?闪动两下>这个符号叫问号,(板书问号)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问号。 师:问号表示我们要求的问题(板书:表示要求的问题)在这幅图中,把“?”写在括线的下面,就表示求两部分苹果合起来的总数是多少?利用括线和问号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师:现在谁能用三句话来说一说这幅图中已经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生:盘里有5个苹果,盘外有3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师:谁能帮助小兔子来解决这个问题?生:5+3=8<出示加法算式的课件> 师:你能说一说5、3、8分别表示什么? 生:5表示盘里有5个苹果,3表示盘外有3个苹果,8表示两部分一共有8个苹果。 师:谢谢你精彩的解释!8是我们求出来的数,所以一般要把它写在等号的右边。(预设6分钟) (2)教学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看了小兔子摘的苹果,现在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兔妈妈摘的苹果<出示试一试的课件>。请大家先观察:在这幅图中括线下面的8表示什么? 生:表示一共有8个苹果。 师:对!因为括线表示总数。8写在括线的下面就表示这幅图中的总数是已知的。问号的位置和前面那幅图中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师:怎么不一样? 生:第一幅图中问号在括线的下面第二幅图中的问号在括线的上面。 师: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问号在哪,就表示哪儿是未知数,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就要把

三年级下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的策略_北师大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评 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节课孙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 1. 学情把握准确,难点重点处理得当。 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两大策略,但是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的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教学难度要比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去的策略要大得多,因为从条件想去属于顺向思维,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经验可以鉴戒,而从问题想起属于反向推理,这种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方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而且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也没有具体实践,刚开始学习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孙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思路的引领上,难点就定位在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新策略解决问题,处理十分合理有效。 2. 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策略使用得当。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孙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围绕形成思路这个重点,通过两次体验、两次回顾,采用步步为营的方式,及时总结归纳新思路的方法与特点,从而使新策略由暗到明逐步清晰最终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从问题想起策略难以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在课堂中自我生成,相反,已有的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还会对新策略的学习产生干扰,孙老师加大了引领的力度,如分析数量关系,回顾反思等,孙老师都能及时给予学生方向上的指引和方法上的指导,孙老师先扶

后放,注意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新策略应该怎样去想以及这样想又什么好处。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孙老师引领学生两次体验,共同学习。第一次体验是解决“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由于“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学生较难理解,孙老师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然后组织交流,分析数量关系这个重点环节,教师放缓教学节奏,引领学生一步一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展开思考。在经历第一次体验后孙老师随即引导学生展开回顾,使学生对新策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次体验解决“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使学生再次经历理解问题,得出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的过程,进一步积累从问题想起的解题经验。经历两次体验,孙老师引导学生展开全面的回顾与反思,使学生明白从问题想起要抓住什么去想,怎样去想,并且感悟到这样去想有什么好处,从而使学生对新策略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整节课,学生思考从跟着老师走到会自觉运用,没有花哨的形式,而是积极的思考,由于引领到位,突显了新思路,新方法,所以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像一盏明灯,指引了学生思考的方向,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校级研究课卢**老师的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感触很深。 无论是卢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下午的集体备课中,很多老师都提到了卢老师类似的优点,这里不再多说,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听完这堂课后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给学生的几道例题:如用18跟栅栏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法?订阅3种书籍的不同订法……都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卢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卢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比较容易些。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教孩子如何使用一一列举法?使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实用。一、上课时孩子没有时间去画表格。二、这种方法相对说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在教学例2时,订阅3种书籍有几种方法呢?卢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结果让人惊喜,大部分孩子解决起毫无困难,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想到了用字母或者数字代替书籍的名字列举。这种方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不得不让在场听课的老师为之惊叹。看放手让孩子去做,有时确实能够获得意外的惊喜。听到这里,我不禁要问,既然孩子最易接受用符号列举的方法,那书上介绍的列表法是否可以不讲或者略讲呢? 3、例3是道关于投镖的问题。标靶上有3种情况,10环,8环和6环。投2次得到的总环数会有几种情况?在这里,卢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了4种情况:一、两次投中的环数相同。二、两次投中的环数不同。三、一次投中一次未投中。四、两次都未投中。我个人认为分为四类不太恰当,应该分成三类较清楚,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其实说的就是两次都投中的情况,只不过在这个前提下再细分为两类而已。这样分类讲起可能才更加清楚点。 4、投标的结果出现了重复。如8+8=16,10+6=16,这两种情况尽管答案相同,但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讲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今天,陈老师教学了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表示的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安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再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加减法的意义确定计算方法。这是教材第一次出现相对完整的实际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只是让学生看图列式,而没有给出过明确的问题。教材首先通过例题教学用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例题的直观图显示:5个苹果在盘子里,3个苹果在盘子外,括线对应的是所有的苹果,下面标注“?个”,表示这道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在直观图的下方,教材用三句话引导学生从直观图中提取信息、提出问题,最后用填方框的形式让学生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问题虽简单,但这种借助括线和“?”呈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同时,学生所经历的提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及通过计算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由之路。经历这一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1、趣味性和竞争性融为一体:卡通人物是孩子们的最爱,特别是羊村的喜羊羊,因为他的勇敢和机智,更是深得孩子们的青睐。所以陈老师用他们的故事贯穿整节课,更具有趣味性;每小组得星多少,以及到最后生成的相关实际问题更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因为这是孩子们通过自己努力形成的,比起解决书本上现有的问题更加有成就感。 2、层次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新课前,陈老师首先出示了没有括线和问号的主题图,学生能利用已有经验,轻松说出图意,接着再出示完整的例题。陈老师先介绍了“︷”和“?”,让学生明白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知道了表示“一共多少个苹果”以后,则侧重于用不同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整的说说图意。学生在明白图意的基础上,结合加法的意义,自然选择了加法来解决问题。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相比例题,其实“试一试”对学生来说,理解和列式都更难一些。出示图后,陈老师先引导学生直接观察,这里的括线和问号位置相比前一题有所不同,并借助在例题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认识到图中的括线及下面的数量‘8个’表示一共有8个苹果,篮子外面有1个。篮子上面的‘?个’表示要求的问题是:‘篮子里面有几个苹果’。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在充分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再提问:怎样求篮子里有几个?学生们利用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解决问题。由于减法是难点,因此对减法算式的理解要比加法更细致,列式之后陈老师追问:为什么用减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到是从8里面去掉1个,所以用减法计算。

教案用括线表示实际问题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题和“试一试”,完成第61-62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了解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会用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符号感。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及结构。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习方法: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新朋友,想不想认识他啊?生:想!师:这个新朋友呢有个脾气,那就是他只喜欢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小朋友。我们是这样的小朋友吗?生:是!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师:看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以前没有见过的新朋友在哪里! 生1:有苹果。追问:苹果是怎么样摆放的?新朋友又在哪里? 生2:盘子里有5个,盘子外面有3个,总共有8个。 生3:新朋友就是这个红色的线。师:除了红色的线还有什么? (老师指导完成) 师:有同学知道他的名字吗?/看来没有同学知道。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新朋友的名字? 生:想! 师:他叫括线,让我们一起喊一喊他的名字吧!“括线”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想一想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言. 生:他表示把盘子里的苹果和盘子外的苹果合起来。 师:你能把刚刚同学的话在重复说一遍吗?

生:……. 师: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一个新朋友了,看看还有吗? 生:“?” 追问:他表示什么? 生:不知道, 师:对了,不知道的,就是我们要求的。看看这幅图要求什么? 生:总数。 追问:那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幅图吗? 生1:盘子里面有5个苹果,盘子外面有3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生2:….. 同桌相互说一说。全班一起说。 师:现在要求一共有几个苹果,该怎么样算呢? 生:5+3=8, 师:你是怎么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 生:….. 师:把两部分和起来求总数用加法。 同学们今天变现真棒,,表现的非常聪明,能不能表现的更聪明呢? 出示情境图2(试一试)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幅图,从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说图。教师指导。 追问:和刚刚的图有什么不同? 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幅图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应该如何列试计算呢?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呢?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拓展 1、第1题。 学生说图,从图中了解到什么?(教师追问:括线表示什么?它左边是什么,有多少?右边呢?“?”在哪里,表示什么?) 完成填空,列算式。解释算式. 2、第2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陈敏宏老师执教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直观示意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来解答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整理画直观图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的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画图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是陈老师基于上述的理解,本节课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一个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给学生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收获”。为实现这一理念,自始至终坚持做到: 一、把握一条线:以学生为本,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整理信息,使学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多次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你是怎样想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二、体现了一个过程:情景的引入;出示一个长方形图片。喜羊羊说:这个长方形的长增加3米的面积大一些;懒洋洋说:这个长方形的宽增加3米的面积大一些;喜羊羊和懒洋洋的争论,为学生创设第一个情景;再以一个情景为主线(羊村的改建——从花坛、菜园、舞蹈室的改建)让学生从身边的数学问题入手,把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诱发了学生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萌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画图的策略,“你能帮喜羊羊和懒洋洋解决这个问题吗?”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情感目标。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3

《解决冋题的策略》评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 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老师执教的是其中的第**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直观示意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来解答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老师这节课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节课***老师自始至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一条线:以学生为本,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整理信息,使学生 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多次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你是怎样想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二、体现了一个过程:情景的引入; 出示一个长方形图片。为学生创设第一个‘ 情景;再以一个情景为主线(羊村的改建一一从花坛、菜园、舞蹈室的改建)让学生从身边的数学问题入手,把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诱发了学生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萌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画图的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意了三维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图像、文字、语言、和已有的知识等资源,让学生尝试用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应用策略、深化策略,发展了数学思维,突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注意了学法的引导:如,本节课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并注意发挥小组互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的展示自我,为学生构建合作学习的平台。注意了知识生成的方法的探究及能力形成的

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思考评课稿

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思考评课稿 三(上)的这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今年新教材修订后的新内容,这课看似简单,其实要上好也是不容易的。其中可以从“条件想起”来解决问题,也可“从问题想起”。研究要点是:只能从条件想起,还是两者都可以做。从老师的解释来看是只要符合学生思维的都是可以教学的。另外,如何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式也是本课中的一个教学难点。 我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陆教师的磨课流程中,从一开始的磨课中,我就感觉陆老师还是比较认真的,准备好了各种教学资料进行认真的研读。在跟他深入探讨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经历了前后三次的试上和互动交流后,我发现他今天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合理、完整,教学环节自然、顺畅,教学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教学效果较好。对于第一次上实践课的新教师来说是不容易的了。 较好的方面有: 一、教学层次分明 1.小猴摘桃的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陆老师还创新的引用“小猴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线索”像侦探小说那样让学生更认真地从题中找条件。 2.理解条件的含义:这里陆老师和同学们着重理解“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条件蕴含的含义是解题的一个关键,开始“从条件出发思考”的过程。所以陆老师引领同学们对这个条件深入探讨,理解的很透彻。 3.确定思路:根据题中给出的两个条件来整理思路,在陆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的比较到位。 4.列式、列表解答:学生有了刚才明确的解题思路,根据第一天摘30个,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算出第二天摘的;再依次算出第三天摘的……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认真板书,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在实物投影上详细分析,甚至不放过表格中单位“个” 的漏写问题。这都体现了一位新教师扎实、严谨的教学功底。 5.引导反思:比较算式和列表过程,说说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发现他们都是从条件出发进行思考。并顺势揭示题目。 6.回顾反思:说说解题过程中的体会是什么?及时总结、整理。 二、练习题目,难易结合,逐层推进 1.对书上习题稍作修改:天平图形逐个出现,有利于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看清条件。由书上4个苹果修正为5个苹果500克,降低计算难度。特别是对题目的处理方式我比较欣赏。比如: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条件?接着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提问,学习热情比较高涨,形成了较好的思维节奏性。 2.抓住解题要点:对第2题的处理,陆老师则着重让学生理解“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他下落高度的一半”这个条件展开思考。先弄清第一次弹起的高度,再依次算出第3次、第4次等。3.肢体语言的灵活运用:第3题中要找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小朋友,陆老师结合圆圈图形和手势语言让学生分别从右往左先找兵兵的位置,再换个方向找到芳芳的位置,最后只要看中间有几个就行了。 4.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最后一题的正方形中画圈活动,先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然后再进行画圈。不过画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画到第几个正方形就画不下了。接着用学生的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发现和老师结论一致后,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感。 三、自制课件、辅助教学 作为一名新教师,第一次上实践课就能独力制作课件,并较好的应用于自己的课堂中,这点还是很令我感到欣慰的。上课之前,我和陆老师分析教案后让他根据教案先试试看,要是有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解决用括号线表示的实际问题》知识讲解 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问题(1)导入 盘里有( )个苹果,盘外有( )个苹果,一共有 个苹果。(教材60页例8) += 过程讲解 1.名称点拨 是括线,“?”是问号。 2.理解题意 苹果下面的括线表示把盘里和盘外的苹果合起来;括线下面的“?个”连同上面的括线表示要求的问题。 3.明确解题思路 盘里有5个苹果,盘外有3个苹果,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就是把5和3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4.解决问题 盘里有(5)个苹果,盘外有(3)个苹果,一共有8个苹果。 问题(2)导入 一共有8个苹果,篮子外有( )个,篮子里有个。(教材60页“试一试”)

8-= 过程详解 1.观图,获取信息 左边有1个苹果,右边有1篮子苹果,篮子上面有“?个”,下面有括线,括线处标有数量“8个”。 2.理解题意 括线及下面的数量“8个”表示一共有8个苹果,篮子外面有1个苹果,篮子上面的“?个”表示要求的问题,即求篮子里有几个苹果。 3.解题方法 从8个苹果中去掉篮子外面的苹果数,剩下的就是篮子里面的苹果数,用减法计算。 4.解决问题 一共有8个苹果,篮子外有(1)个,篮子里有7个。 归纳总结 1.“?”在“”的下面表示求的是两部分的和,即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2.“?”在“”上面的一侧,是已知总数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误区警示 【误区】看图列式计算。 识错技巧 ?在“”在上面的一侧,应该用减法计算。 错解分析此题错在没有准确理解题意,导致计算错误。 “”上面有“?根”,7根是总数,篮子旁边有3根,求篮子里有几根,用减法计算。 正确解答 温馨提示 “?”在“”上面的一侧,是已知总数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了解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会用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过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括线和问号的含义,能用列算式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能根据图意列式计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在学习“比一比”的时候,先比较哪根跳绳长,在比较哪个小朋友高,你们还记得是用什么符号表示哪根跳绳长,哪个人高的吗?(指名回答)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苹果图。 (2)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左边有3个苹果,右边有5个苹果)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指名回答) 谈话:我把你们提出的问题写下来,虽然你们不认识字,可以看一看我写这些字用了多大会儿。 在图右边板书:左边和右边的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这个问题,我写出来用了好一会儿,我现在用符号表示,请看:(在苹果图下画线)这叫做括线,括线对着哪里,就表示哪里的东西,这里的括线就表示左边和右边的苹果总数。“一共有个?”不知道,要我们求出来,这是问题,就在括线下面写问号。?(板书:?) 有了这个括线,有了这个问号,就把刚才写的这句话的意思表示清楚了。你们看这样表示简单吗?我再来问你们,在这道题里括线表示什么意识?问号表示什么意思? (3)谈话:明白了题目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我们再来找一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已经知道什么”是已知条件,“要求什么”是问题。题目中有哪两个已知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先小组讨论,再指名发言) (4)提问:谁会列式计算?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包括括线和问号)。 (2)提问:在这道题目里,括线表示什么意思? 括线下面的“10个”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每个问题都指名回答) (3)提问: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3说课材料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 稿3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老师执教的是其中的第**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直观示意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来解答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老师这节课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节课***老师自始至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一条线:以学生为本,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整理信息,使学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多次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你是怎样想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二、体现了一个过程:情景的引入; 出示一个长方形图片。为学生创设第一个情景;再以一个情景为主线(羊村的改建——从花坛、菜园、舞蹈室的改建)让学生从身边的数学问题入手,把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诱发了学生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萌发了解决问题的欲

望,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画图的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意了三维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图像、文字、语言、和已有的知识等资源,让学生尝试用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应用策略、深化策略,发展了数学思维,突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注意了学法的引导:如,本节课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并注意发挥小组互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的展示自我,为学生构建合作学习的平台。注意了知识生成的方法的探究及能力形成的培养。从教学策略上讲,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层次分明 **老师在本节课处理上很有层次。在处理例1时:第一个层次是:问题导入激发需求(如课件出示例题后提问: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由此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二个层次是:自主尝试体验策略(让学生尝试画图,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播,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第三个层次是:探索思路解决问题(这里采用了数学中最常用的综合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想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现在长方形的长已知,还要知道长方形的宽,再由增加部分可以求出所要求的问题,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语言准确到位

小学数学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杨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她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杨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杨老师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杨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

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杨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杨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六数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教学设计-实录和反思评课

六数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教学设计-实录和反思评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 岑溪市第一小学黄海妮 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1)列表假设。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①出示表格。②借助表格调整。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

《用括线和问号解决问题》评课稿文档

《用括线和问号解决问题》评课稿文档 "Using parentheses and question marks to solve proble ms" evaluation draft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用括线和问号解决问题》评课稿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 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本文档根据新闻报 道的特点真实、新鲜、及时、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 整修改及打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用图画形 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使学生初步感受用符号表示条件和问题所具有的简单明确的优点。 例题加法是教学重点,主要是通过看图了解括线和问号 表示的实际问题的结构,通过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出示例题后,倪老师先告诉学生“︷”和“?”合起来表示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表示什么意思,告诉学生表示“一共多少个”以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说意思。在说的时候,老师会提醒学生观察“?”在图中的位置,看看不同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的意思。在学生都能看出“?”的不同处之后,我再进行总结。 相比例题,其实“ 试一试”对学生来说,理解和列式都 更难一些。出图后,倪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并借助在

例题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认识到图中的括线及下面的数量‘10个’表示一共有10个苹果,篮子外面有3个。篮子上面的‘?个’表示要求的问题:‘篮子里面有几个苹果’。讲解清楚后再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充分理解后再让学生利用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解决问题。由于减法是难点,因此对减法算式的理解要比加法更细致,列式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10’要写在减号前面,充分理解减法含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对看图列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要想学生做对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多说,只有在充分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学生才会真正理解。另外,由于学生才一年级,一切都处在学习、成长阶段,因此像看图列式还要告诉学生:求篮子里有几个苹果,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去数,有时是数不出来的,而应该用小脑袋去思考!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首次接触到括线,更是 首次接触到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所以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括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解决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倪老师虽然注重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但在总结方法这一环节做得还不够!应该引导学生比较加法和减法两类实际问题,让学生清晰得知道问号的位置不同,就是所求的问题不同。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知道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3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老师执教的是其中的第**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直观示意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来解答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老师这节课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节课***老师自始至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一条线:以学生为本,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整理信息,使学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多次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你是怎样想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二、体现了一个过程:情景的引入; 出示一个长方形图片。为学生创设第一个 情景;再以一个情景为主线(羊村的改建——从花坛、菜园、舞蹈室的改建)让学生从身边的数学问题入手,把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诱发了学生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萌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画图的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意了三维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图像、文字、语言、和已有的知识等资源,让学生尝试用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应用策略、深化策略,发展了数学思维,突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注意了学法的引导:如,本节课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并注意发挥小组互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的展示自我,为学生构建合作学习的平台。注意了知识生成的方法的探究及能力形成的培养。从教学策略上讲,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层次分明 **老师在本节课处理上很有层次。在处理例1时:第一个层次是:问题导入激发需求(如课件出示例题后提问: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由此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二个层次是:自主尝试体验策略(让学生尝试画图,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播,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第三个层次是:探索思路解决问题(这里采用了数学中最常用的综合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想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现在长方形的长已知,还要知道长方形的宽,再由增加部分可以求出所要求的问题,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二)语言准确到位 *老师的课堂语言准确、简捷,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同学们的帮忙,**老师就适时提问“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又如例1出示后**老师问:你们认为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在画好的图中要标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如学生画好示意图后老师又说:“你觉得自己的示意图画得怎么样”﹙让学生自我评价﹚“需要修改吗请需要修改的同学将自己画的图改一改。“(这样的语言使学生感觉到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并能关注每位学生。) (三)教学方法得当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学生根据题意来画图的能力比较弱,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画示意图来解决问题。本节课出示引入题后让学生感觉到需要用画图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在教学例1适时的出示课件呈现问题:并由此采用综合法理清思路,从而达到

《解决问题的策略》同课异构评课稿

听同课异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整理》有感 全椒县第二实验小学刘玉荣 2016年11月8日,我参加了在第二实验小学录播教室举办的开展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有幸聆听了有第二实验小学王永华老师、古城小学王宏梅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整理》两节公开课。听后,收获颇多,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点: 一、切实体会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两位老师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课上的很好。从这两节课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两位老师对于这节课的教学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第一节课是第二实验小学的王永华老师上的。他主要把“列表整理”当作解决数学问题的辅助工具,整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并能够利用列表整理分析数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认识列表整理策略、体会列表整理策略的优点、学会从问题整理条件填表、分析表格中的数量并列式解决问题。整节课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从‘问题或条件’列表——列式解决问题”。第二节课是古城小学的王宏梅老师,她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这样的几个步骤:为什么要列表(数据多且混乱)、怎样列表(找所需要的条件,并对应成行,整理成表)、为什么从问题列表。并在练习中让学生尝试去列表,但由于前两个环节操作时间过长,练习的较少。由此可见,两位老师的设计思路还是区别很大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听课的老师感受到“同课异构”的魅力。 二、促进了我对这节课的思考 从个人对这节课的理解角度,我更倾向王永华老师对于这节课的安排。因为

我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整理》更重要的是对于“列表策略意识”和“列表能力”的养成。试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就本节课的例题“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来讲,学生不列表也是能够很容易列式解答的。但为什么要学习用列表整理后再解决呢?因为列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所谓策略并不是一种普通的方法,它是一种非常直观、简明的好方法。从这一点上讲教师首先得让学生认识到“列表整理”的好处。这正是王永华老师新课教学安排的第一环节,他让学生体会到列表能够使“混乱的信息更简洁”。其次,列表时注意什么。王永华老师在这个环节上利用自己为学生准备的学具(题目中的六信息),采取让学生上黑板摆一摆的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相同的量应放在同一行或同一列。最后是怎样列表才能更简洁(从问题入手找所需要的信息,摒弃多余的信息)。整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围绕上述的几个步骤层层递进。而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操作时间太长(摆信息时操作、新课列表时追问学生怎样列表更简洁,并让学生再次操作……)影响了后面的练习与小结,使得这节课收尾显得仓促不够完整。于是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就在思考:怎样才能压缩时间完成这节课。我认为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操作活动固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但过多就会严重影响一节课的效率。在这节课中,新课第一环节的操作是必要的,但对于第二环节,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数学教材上的提示,很快地让学生掌握列表的方法,无需再浪费时间,这样既易于养成学生结合数学书学习新知的好习惯,让他们体会数学教材对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后面的练习,小结等环节留有余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