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初步认识物体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2.过程方法;

观察有关扩散现象的演示,对现象做出解释,会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中的热现象,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生生活中的现象做出解释。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的兴趣

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

能识别扩散现象,理解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滑轮组、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我们能否直接用眼睛看到分子的运动/

2.情景展现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热现象,但我们只了解现象的外表,这些现象的饿本质到底是什么?(可用蒸发为例进行说明)

二、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的运动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因此,在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0℃,一标准大气压下,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可以数数到100亿,那么,把这些分子数完需要80年的时间。

(2)扩散现象(diffusion)

演示实验

如图1所示,打开一盒香皂, 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为什么?

是什么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了? 图1 师: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皂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向各个方

向散步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

开始时 10日后 20日后 30日后 图2 图3

(1) 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

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如图2所示。抽掉玻璃板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发生? (2) 如图3所示,将CuSO 4溶液注入清水中,放置30天后。观察现象。

① 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 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③ 结论: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

动,分子间有间隙。

④ 扩散现象的实例

ⅰ:擦香水时,周围的人都能闻到;ⅱ:花开时,花香满园; ⅲ:长时期放煤的墙角变黑; ⅳ:糖放在水中,水变甜了 师:对同样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条件,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如图4所示,将一滴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 中,观察扩散快慢的情况。

分析:在实验中热水温度高,扩散进行的快,说明

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快。冷水温度低,扩 散进行的慢,说明温度低时分子运动的慢。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图4 (3)热运动(thermal movement)

由于分之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4)分子间的作用力

师:铅块是由铅分子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

如图5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

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

能把它们拉开。

图5

①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如图6所示。

②引力和斥力之间的关系

F引 = F斥:

斥力起主要作用:

引力起主要作用:

作用力微小,可以忽略:

图6

③引力和斥力的变化过程

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在变化过程中,始终是斥力变化得快。

演示实验

如图7所示,用细线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

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

接触水面,然后稍梢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

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图7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1、2、3

小结

课后反思:

第2节内能(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内能的含义,能简单表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过程方法; 通过与机械能的对比,知道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一种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具有了解物质的宏观热现象跟其微观运动关系的兴趣和热情. 重点: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内能的定义,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这是什么能量把瓶盖推动

的?

(学生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

师:暖瓶没有动,所以不是机械能;暖瓶也没有接电源,所以也不是

电能,那么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 二、进行新课

1.内能 (internal energy )

师;如图1所示运动的饿足球具有动能,那么运动的分子是否也有动能呢?

[学生甲] 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称为分子动能。

师:如图2所示,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那么,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学生乙]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间也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 (1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2)注意: ① 内能指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单独某个分子的动能或势能不能称为物体的内能。 ② 内能是由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共同决定。

如图3所示,铁水和 冰块的温度虽然不同,

但它们都具有内能。

图3

情景展现

(3)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师:一个物体的动能和势能跟什么因素有关?那么,物体的内能有

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如图4所示,将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 一只通电,另一只不通电。让学生分析

两个灯丝内能大小不同的原因。 图4 分析: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 (1)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说明] 物体内能增大时,其温度不一定升高。

(2)物体的质量:它反映物体内部分子数量的多少。

(3)物体的体积:它反映了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小,影响分子的势能的大小。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师: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4.内能的单位:焦耳 J

5.利用内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炒菜时,将盐放入锅中,菜立刻便会变咸,而腌菜时,将盐放在缸中,很长时间菜才会咸,这是为什么? 作业:课后1.2.3. 课后反思:

内 能 机 械 能

表现 微观粒子的能量 宏观物体的能量

影响因

素 温度,物态 物体速度,位置

其他 物体的机械能可能是零,但物体的内能一定

不为零。机械能与内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演示实验

第2节内能(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说出典型的事例。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说出典型的事例。

过程方法:讨论改变物体内能的各种方法,观察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关注热传递现象跟人类社会的联系 。

重点: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热量的概念引出。 难点:做功与物体内能改变的关系,探究实验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压缩空气引火器、广口瓶、烧杯、热水、打气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如图1所示,教师 启发学生“搓手”和 “玩滑梯”时的感觉, 物体的内能是否改变?

图1 (1) 找来一根铁丝,让学生尽量想办法让它的温度升高。 (2) 让学生用钢笔帽在桌布上来回摩擦,感觉笔帽温度的变

化。

二、进行新课

1.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师:冬天用热水袋取暖时,人感觉暖和了,而热水袋会渐渐凉下来;将热水瓶放入冷水中,瓶中的水变凉,而冷水变热,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热传递现象。

分析:在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 (1) 实质: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

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2) 热量 (quantity of heat )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 (3) 说明:

①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②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物体内能改变 越大;③ 两个物体间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 2.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如图13.2-5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 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现象。

探究

演示

分析: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而使棉花燃烧。

对物体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 ① 给自行车胎打气时,打气筒会变热; ② 用铁锤敲打铁钉,钉子会变热;

③ 划火柴时,火柴头在皮上一划就燃烧了

④ 陨石坠入大气层,迅速降落时,与空气摩擦而燃烧形成流行。 (2)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

如图13.2-5乙所示,广口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的变化。分析:瓶内空气推动活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水雾。

物体对外做功的例子:

① 刚刚打开的啤酒瓶,瓶口会冒“白雾”; ② 给自行车胎放气时,气门心处温度降低; ③ 用塞子塞紧保温瓶,常发生“蹦塞”现象, 同时会看到瓶口上方有“白气”。

课后反思

第3节比热容(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意义,知道比热容的单位,认识到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会解释生活中、自然界与比热容有关的一些现象。

过程方法: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的差异,讨论比热容与人类生活

联系的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自然界和生活中与比热容有关的现象,通过对热污染知识的学习,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利用比热容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

难点;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比热容知识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酒精灯、金属盒、温度计、铁架台、水、沙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从经验知道,要烧开温度相同的一壶水和半壶水时,一壶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若都是一壶水,温度低的那一壶水吸收的热量多。

师:那么,将相同质量的铜块和铁块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二、进行新课

1.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提出问题:质量相同的沙子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它们升高

的温度是否相同,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的差异。(2)猜想与假设

[ 学生甲 ] 水升高的温度少,沙子升高的温度多。

[ 学生乙 ] 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相同。

[ 学生丙 ] 水比沙子的吸热能力强。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用水和沙子作为研究对象,装置如图1所示,在两个金属盒内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用酒精灯加热,用温度计测量吸收热量后的温度值。

图1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根据具体情况分成若干小组,

一部分以水为探究对象,另一部分以沙子为探究对象。

①实验步骤:用温度计记录加热前水和沙子的初温t1。

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记录水和沙子的末温t2。

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探究

物质

质量

m(g)

初温

t1(℃)

末温

t2(℃)

升高温

(℃)

加热时

t(min)

(5

问:沙子温度升高较快,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要使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相应应该怎样操作?

结论: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相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同(6)评估与交流

①学生各组实验数据不一致所产生的原因?

②对实验中存在的热损失,有什么改进方法?

2.比热容(specific heat)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为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为J/(kg·℃)

(3)物理意义:

①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②它表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同;

③它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

(4)比热容表

3.比热容的应用

师:从表中看出水的比热容较大,即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

(1)如图2所示,用水冷却

汽车发动机,用热水取暖。

(2)一天当中沿海地区温差变

化较小,内陆地区温差变

化较大。图2

(3)在农业上,人们往往会在傍晚往田里灌水,保护秧苗。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1、2、3

板书设计:比热容(1)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

量,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为J/(kg·℃)

3.应用:

课后反思

第3节比热容(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意义,知道比热容的单位,认识到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过程方法:通过相关习题的研究与分析,掌握Q吸 = cm(t – t0)和Q放 = cm(t0 – t)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自然界和生活中与比热容有关的现象,利用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热量公式中的每个字母的含义,会利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难点:热量公式与电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这表示质量是1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0.88×103J。计算: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二、进行新课

1.热量计算公式

分析:2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

0.88×103×2 – 1.76×103J

2kg的铝块温度升高100℃—30℃ = 70℃时,吸收热量是

1.76×103J×70 = 1.23×105J

上述计算可以写成一个计算式

铝块吸收的热量 = 0.88×103J/(kg·℃)×2kg×

(100℃—30℃)=1.23×105J

如果以Q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和t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由比热容计算热量的公式Q吸 = cm(t – t0)。

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公式就为Q 放 = cm (t 0 – t )。

(1)公式: (2)注意:

① 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 ② (t – t 0)和(t 0 – t )为温度的变化量,也可以用△t 表示,则公式变为Q=cm △t ; ③ “升高了”、“升高到”、“降低了”、“降低到”的区别。

质量为100kg

的钢锭,温度从1.3×

103℃降到30℃,放出多少热量?

[c 钢=0.46×103J/(kg ·℃)]

解:Q 放 = cm (t 0 – t )=0.46×103J/(kg ·℃)×100kg ×

(1.3×103℃–30℃)=5.84×107J

有一高温物体被投入质量为10kg 、温度为20℃的水中,如

果传给水的热量是2.73×106J ,则水温会升高到多少度?

解:由公式Q 吸 = cm (t – t 0)得

C 85C 20kg

10)C J/(kg 104.2J

1073.236?=?+?????=+=o t cm Q t 吸 2.热平衡方程

冷热物体混合时,达到相同的温度,若不计热量损失,则低温物体Q 吸 =Q 放

把5kg 热水和15kg 冷水相混合,温度从90℃降低到30℃,若不计热损失,冷水温度升高了几度?冷水吸收了多少热量?

解:热水放出的热量为 Q 放 = cm 热(t 0 – t )=0.46×103J/(kg ·℃)×5kg ×(90℃–30℃)

=1.26×106J

不计热量损失,则有Q 吸 =Q 放=1.26×106J 由Q 吸 = cm 冷(t 1 – t 0)得

C 20kg

15)C J/(kg 104.2J

1026.13

61

?=?????==-冷吸cm Q t t o 1. 质量为500g 的铝锅中装有2kg 的水,把水从15℃加热到95℃时,共需要吸收多少热量?[c 铝=0.88×103J/(kg ·℃)] 解:Q 水吸 = c 水m 水(t – t 0)=4.2×103J/(kg ·℃)×2kg ×(95℃–15℃)

=6.72×105J Q 铝吸 = c 铝m 铝(t – t 0)=0.88×103J/(kg ·℃)×0.5kg ×(95℃

–15℃)

=3.54×104J

Q 吸=Q 水吸+Q 铝吸=6.72×105J+3.54×104J=7.072×105J 2. 把一个质量为100g 的铁球放在火炉中烧较长的一段时间,然后取出铁球,立即投入质量为200g ,温度为15℃的水中,混合后的共同温度为59℃。求火炉内的温度.(不考虑热量损失)

解:设铁球的质量为m 1,比热容为c 1,初温和末温分别为t 01、t 1,则

Q 放 = c 1 m 1(t 01–t 1)

设水的质量为m 2,比热容为c 2,初温和末温分别为t 02、t 2,则 Q 吸 = c 2 m 2(t 2 –t 02)

因为不考虑热损失,则有 Q 吸 =Q 放

Q 放 = c 1 m 1(t 01–t 1)= Q 吸 = c 2 m 2(t 2 –t 02) 解得

C 862C 59kg

1.0)C J/(kg 1046.0C)15C (59kg

2.0)C J/(kg 104.2)

(3

31

1

10222201?=?+?????-??????=+-=

t m c t t m c t

由于铁块在火炉中烧较长一段时间,所以火炉温度与铁球的初温相同

作业:课后1.2.3.4. 课后反思

(名师整理)物理九年级第13章《13.2内能》优秀教案

《内能》教学设计 【背景和教学任务】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的第十六章第二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设计理念】 以我国在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认识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能简单的描述内能与

温度的关系。知道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以便日后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及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和方法的教学。本节先通过“想想议议”引导学生思考推动瓶盖的能量是什么,引出内能、在通过对课本图16.2-1、16.2-2的分析,让学生联想分子具有动能,也具有势能,在初步建立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再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叫做物体内能,在这里注意提醒学生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的运动,跟物体是否运动无关,而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然后,通过“想想议议”和“探究”活动,了解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热传递的实质就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用热量来量度。再通过压缩空气点火实验和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加深对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的理解。阅读“STS地球的温室效应”,知道温室效应的现象,知道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13章《内能》单元测试题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4分) 1 ?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 ?发生沙尘暴,沙尘漫天做无规则地运动 B. 扫地时,阳光下看到微小尘埃不停地运动 C. 炒菜加点盐后,菜就有了咸味 D. 将泥沙投入水中搅动,水变浑浊了 2 .如图1所示的各种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F列现象最能说明分子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的是( 关于分子动理论和物体内能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壶开水冷却,温度降低,内能不一定减少 走在公园里能闻到阵阵花香,主要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F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F列热学现象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科学家可以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一个物体内的所有分子都停止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就越快,因而物体的内能越大 7 .下面事例中,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双手相互摩擦,手会变暖和 B.用热水袋焙手,手会变暖和 C. 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变热 D.水沸腾后,壶盖被水蒸气顶起 8 .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冷天搓手会感 觉暖和些 C.闻到香皂的香味 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 B .空气容易被压缩 C. 花香袭人知骤暖 D.衣橱里的樟脑球会越变越小 B. 冬天用热水袋取暖,是用做功的方法改变内能 C.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就会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D. 晒太阳使身体变暖,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 B. —块0C的冰融化成0C的水,内能增 C. 热量总是由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D.物体的内能减少,一定是物体对外做功 物体温度不变,它的内能增加B.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降低 C. D. B.气体的扩散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热运动,有分子动理论做基础,同时还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知道影 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更加进步。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阶段,但感性认 识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对抽象事物的认识。因此,本课应以感性知识为依托,借助实验 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 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一节,教材可分为两个部分:帮助学生建立内能的 概念;了解改变内能的方法。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为抽象 的能的形式,也为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电热器等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 键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教学,及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的教学。 开课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认识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 什么是内能。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知来认识到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 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的乐趣。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PowerPoint课件、网络视频、铁丝、砂纸、压缩空气引火仪、热功互换器、矿泉水瓶、橡皮筋、温度显示器、酒精、点火枪等

人教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2节 内能》教案

《第二节内能》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发生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 5.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内能概念。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与热传递。 教学难点 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内能 一、导入新课 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这是什么能量把瓶盖推动的?暖瓶没有动,所以不是机械能;暖瓶也没有接电源,所以也不是电能,那么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内能》。(板书设计)

二、自学互研 (一)内能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P7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分子动能?什么是分子势能? 答:构成物质的分子由于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叫分子动能;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2.什么是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什么? 答: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单位是焦耳(J)。 3.阅读教材,结合表格回答问题。 机械能与内能的对比 机械能内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热运动,所以每个分子都具有动能——分子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因此分子之间具有势能——分子势能 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 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大小可以为0 物体任何温度及状态下都具有内能单位:J 单位:J 问题1:机械能与内能是不同形式的能,机械能与__整个物体__运动及形变有关,内能与__分子__运动有关;机械运动与温度无关,内能与温度__有关__。 问题2:内能与机械能可否相互转化。 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二)影响内能的因素 自主阅读教材P8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物体的内能与温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

内能教学设计(1)

《内能》教案 【教学背景】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理解仍占主要地位,理性理解上还存有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合学生好奇心,以感性理解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的第十六章第二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材上通过各种图片提示、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内能和温度的关系。通过想想做做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再利用一些事例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法,进而明确了热量的概念。通过形象的实验使学生体验到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水平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升。 【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教学,及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的教学。开课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理解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知来理解到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水平和创新思维水平。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度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协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准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PowerPoint课件、网络视频、酒精灯、铁丝、钳子、布、火柴、热功互换器、压缩空气引火仪、铅笔、砂纸、冰块等

第十三章 内能复习 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复习分子扩散、分子热运动 2、复习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法 3、复习比热容定义,利用比热容进行计算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分子热运动 1、不同物体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分子扩散现象; 2、其物理意义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的运动和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就越剧烈; 4、分子间存在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力,而且这两种力是同时存在的。 考点/易错点2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还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考点/易错点3 比热容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2、比热容的单位是有热量、质量和温度的单位共同组成的组合单位,可对应其物理意

义来相互对应理解。 3、热量的计算公式:吸收(放出)的热量=物质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升高(降低)的温度 即:Q=Cm t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下列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沙尘暴来临时,漫天沙尘 B、“八月桂花遍地香”时,到处都能闻到桂花的芳香 C、扫地时,室内尘土飞扬 D、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块压紧,一段时间后不容易把它们拉开 【答案】B 【解析】A、C、D选项中都不属于分子,只有B选项中的才属于分子,故选B 【例题2】 【题干】关于温度、热传递和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多 B.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能量少 C.能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D.能量总是从能量多的物体传递到能量少的物体 【答案】C 【解析】物体的内能不仅和物体的温度有关化合质量有关,所以A、B错误;热传递至发 生在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而不是内能多少之间,所以D错误,选C 【例题3】 【题干】水具有比热容大的特点,下列现象及应用与此特点无关的是() A.海边昼夜温差比内陆小 B.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水,感觉变凉爽 C.冬天的暖气设备用热水供暖 D.用水来冷却汽车发动机 【答案】B 【解析】在B选项中主要是利用了蒸发吸热的特点来降低温度的故选B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初温相同的铜和铅,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3:1,质量之比是2:3,若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铜升高的温度与铅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A.1:2 B.2:1 C.2:9 D.9:2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2节 内能教案

第2节内能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内能 活动1: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活动2: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总结: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活动3: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总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探究点二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活动1:让学生相互搓手,说一下感觉。 活动2:如图所示,让一生来回弯折铁丝,感觉一下弯折处的温度变化。 总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活动3:演示,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

活动4:让一学生吹气球,吹大了的气球没握住,它“叫啸”着飞跑了!捡起时会发现它的嘴部温度变低。 总结: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变小。 活动5:学生交流、讨论,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 探究点三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 活动1:出示课件,分析下列内能改变的方式是否是做功?它们使物体温度升高时的特点怎样? 归纳总结: (1)当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温度不同时,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 (2)条件:存在温度差。 (3)最终结果:直到温度相同。 (4)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其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探究点四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区分 活动1:出示课件,让学生分析课件中改变内能的方式。 学生交流得出答案:甲、乙、丙三图中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丁图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 归纳总结:区分做功和热传递时主要是在改变内能上的条件来进行区分。做功来改变内能的主要方式是压缩体积、摩擦、敲打、弯折等;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式主要是温度引起的内能的转移。 活动2:出示课件,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两位同学的取暖方式(如图)有何不同。 归纳总结:哈气取暖是通过热传递使手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搓手是通过摩擦做功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第十三章内能复习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 内能 复习教学设计 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 路永远 【学习目标】 1、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2、知道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会举例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会进行简单的有关热量的计算。 4【教学过程】 一、梳理全章知识,填写下表: ??????? ?? ????? ???????? ???? ????? ??? ????? 热量的计算公式:定义: 物理意义:比热容和两种改变方法:定义: 内能说明:内容:扩散现象和的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 分子热运动内能 二、专题一:识别生活中的扩散现象 【例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春天沙尘暴,飞沙满天 B.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飞扬 C.槐树开花时,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香味 D.甲型 H1N1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练习1:下列现象中不能表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SARS ”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染。 B 向一杯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红了。 C 把磨得很光的铅板和金板长久的压在一起,金板中铅,铅板中有金。 D 酏制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练习1:综合能力训练第3页有,建议改为改为, 我国的民谚、俗语和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下列的几条民谚、俗语和诗词中,能够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的是( ) A . 潭清疑水浅 B . 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C . 墙内开花墙外香 D . 余音绕粱,三日不绝 通过复习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分子间同时存在

规律总结: 专题二:内能的概念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练习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B 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 C.静止的石头没有内能。 D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 【例3】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两手相互摩擦,手发热 B.用火炉烧水,水的温度升高 C.阳光照射石板,石板温度升高 D.用热水泡脚,脚感觉暖和 练习3:下列属于通过做功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在火炉上烧水,水温升高 B.感冒发烧,用冷毛巾敷额头 C.用气筒给轮胎打气,气筒壁发热 D.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面温度升高 练习3:建议改为 下列生活情景中,属于通过热传递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锯木头时锯条会变热 B.冬天,人们常常搓手使手变暖 C.冬天,人们常用热水袋取暖 D.铁丝被反复弯折,弯折处会变热 规律总结: 专题三: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 【例4】根据表中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制作体温计常用水银做介质,原因之一是水银的比热容小 B.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做介质,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 C.由于水比沙石的比热容大,所以内陆地区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 D.水比冰的比热容大,所以冷却食品时0o C的水比0o C的冰效果好 练习4、关于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物体切去一半后,剩下部分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包括: 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①、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人们通常以10-10m 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①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②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 ③扩散现象表明:⑴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⑵分子间存在间隙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作用力大,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 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液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这样的结构使得液体较难被压缩,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第2节 内能 1、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2、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4、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5、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6、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是能量的转化。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 内能上是等效的 (1)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2)热传递: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第3节 比热容 1、比热容: ①概念: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数值上等于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C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②符号:比热容用符号c 表示, ③单位: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 °C)。 ④定义式:c= ) (吸t0-t m Q

功和内能 说课稿 教案

功和内能 一、教材分析: 本节从演示实验出发,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的焦耳所做的研究功和内能的实验,引入系统内能的概念,最终得出做功与系统内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绝热过程。 2.从热力学的角度认识内能的概念。 3.理解做功与内能改变的数量关系。 4.知道内能和功的单位是相同的。 过程与方法 从焦耳的实验理解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焦耳实验了解功与内能变化关系的得来,学习科学家探究过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绝热过程中的功与内能的关系 难点:内能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 本章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会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系统内能的变化,会用能量守恒观点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了解熵是反映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五、教学方法: 实验、自主阅读与思考、小组讨论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准备 预习学案阅读课本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课本演示实验或多媒体投放 观察,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我们知道能量的单位是焦耳,是以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的名字命名的。1818年12月24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起初研究电学和磁学。 1840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布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定律,即焦耳定律。焦耳测量了热与机械功之间的当量关系——热功当量,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实验基础。 1、焦耳的实验 阅读“焦耳的实验”,说出焦耳热功当量实验的原理? 回答:通过重物下落带动叶片搅拌容器中的水,由于叶片与水之间的摩擦而使水温升高。 要完成多次实验测量,可以改变什么呢? 回答:改变悬挂重物的质量和下落高度。 通过这个实验,焦耳的得出什么结论呢? 只要重力做的功相同,容器中水温上升的数值是相同的,即系统的状态变化是相同的。 说出焦耳的第二个实验原理? 回答:通过重物下落使发电机发电,电流通过电阻丝,使液体温度升高。 要完成多次实验测量,可以改变什么呢? 改变电阻丝阻值,改变电流大小,改变通电时间。 焦耳的结论? 只要所做的电功相等,系统温度上升的数值是相同的,即系统的状态变化是相同的。 两个实验的做功方式有何不同? 一个是机械功,一个是电功。 两个实验装置有没有和外界交换能量?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教师:授课班级: 课节1课时课题13.1分子热运动课型新课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学方法实验、讲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彩缤纷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分子的热运动. 教学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器材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铅圆柱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 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 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 张万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 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此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 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二、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来源:学科网ZXXK]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 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 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 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如果人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 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 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 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 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 备注: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13 内能 13.1分子热运动 知识点1、物质的结构 (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得分子、原子构成的。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分子数量巨大,例如,体积为1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2)分子间有间隙 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 (1)探究:物体的扩散实验 气体扩散实验 液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实验 无色的空气与红棕色的二氧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五年后将他们切开,发现它们 注意: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硫酸铜溶液放在下面,密度小的空气和清水放在上面,目的是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对实验造成影响; (2)扩散现象 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同

时还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形成的,并不是在宏观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分子的运动是分子自身具有的特性,与外界的作用无关。 拓展:从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速度可知,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不剧烈,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在气体和固体之间。 (3)分子的热运动 ①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②温度越高,物质的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注意:任何温度下,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仅是运动速度不同而已。不能错误的认为0℃以下的物质分子不会运动。 ③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④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与分子的热运动的比较。 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类比法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关系 方法技巧:分子间作用力不直观,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特点与弹簧拉伸或压缩时表现出的力的特点相似,两者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像这样的方法叫类比法。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现象 ①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有:很多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在荷叶上,两滴水靠近时可自动合并为一滴水;固体很难被拉断;两块底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结合在一起等。 ②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现象有:物体不能被压缩到无限小,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③值得注意的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是很小的,只有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时才能产生,分子间的距离太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甚至为零。破镜难以重圆的原因。 ④不同物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也不一样。 (4)物质三态的分子结构及宏观特征对比

10.1功和内能(教案).pdf

第十章热力学定律 单元教材分析 本章以焦耳的实验为基础,研究了功和内能变化、热和内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系统内能的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是这两种方式又存在着重要区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使我们认识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使我们认识到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客观自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反映这种宏观自然过程的方向性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是等价的,同时又使我们认识到“第二类永动机”也不可能制成。熵的概念使我们认识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本质,能量在数值上虽然守恒,但其转移和转化却具有方向性,因而我们要合理开发能源,要节约能源,减小能源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发清洁、高效的新能源。 本章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会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系统内能的变化,会用能量守恒观点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了解熵是反映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第1节功和内能 目标导航 1.知道什么是绝热过程。 2.从热力学的角度认识内能的概念。 3.理解做功与内能改变的数量关系。 4.知道内能和功的单位是相同的。 诱思导学 1.绝热过程:物质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情况下进行的物理过程。 即系统不从外界吸收热量,也不向外界放出热量。 2.功与系统内能改变的关系。 做功可以改变系统的内能。 ①外界对系统做功,系统的内能增加 在绝热过程中,内能的增量就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 即ΔU=U2-U1=W ②系统对外界做功,系统的内能减少。 在绝热过程中,系统对外界做多少功,内能就减少多少 即W=-ΔU 3.功是系统内能转化的量度。 4.在国际单位制中,内能和功的单位都是焦耳( J )。 典例探究 例1 下列哪个实例说明做功改变了系统的内能 A.用热水袋取暖 B.用双手摩擦给手取暖 C.把手放在火炉旁取暖 D.用嘴对手呵气给手取暖 解析:双手摩擦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加,感到暖和;A、C、D都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系统的内能。选项B正确。 答案:B 友情提示:注意分清做功和热传递两个过程的不同

(完整版)13章内能复习课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 认识分子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2. 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学会辨别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 知道比热容的概念及单位,学会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有关热现象。 5、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能辨别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6、经历探究物体吸热能力的过程,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7、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养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内能的改变;②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③热量的计算。 难点:①分子热运动;②内能的理解。③比热容的理解。 【学具准备】 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集气瓶、打气筒、水和食用油等,以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案。 【知识构建】 【复习过程】 [创设情境] (播放“海陆风”flash动画,同时提出问题)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漫步在海滨,总会感到习习的海风迎面吹拂,十分畅快,这样的风非常柔和,通常情况下,它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上,气象上把这种风称为“海陆风”,你能否运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切入主题,更好的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形象的flash动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形成复习课的枯燥感。) [专题复习] 专题一:分子动理论 ?知识聚焦 1.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组成的;扩散现象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运动跟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___________越剧烈。 3.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如何利用烧杯、冷水、热水、红墨水、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等探究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和分子间作用力。 ?探究一: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典题探究)例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B.美味佳肴的香气扑鼻 C.通过嗅觉可以鉴别醋和酱油 D.刮风时尘土飞扬 (技巧归纳)分子运动只能通过一些现象表现出来,而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不要把宏观微小颗粒的机械运动或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误认为是分子运动。 (学以致用) 1.如下图所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烧杯中,整杯水都变红了,这种现象叫做_____,扩散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看到墨水分子在运动(选填“能”或“不能”)。我们通过扩散现象来验证分子的运动,这里运用了物理学中的_______法。实

选修3-3热和内能教案

第2节热和内能 目标导航 1.知道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理解热传递是改变系统内能的一种方式。 3.知道传递的热量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4.知道热传递与做功对改变系统的内能是等效的。 诱思导学 1.热传递 ①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叫做热传递。 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2.热传递的实质: 热传递实质上传递的是能量,结果是改变了系统的内能。传递能量的多少用热量来量度。 3.传递的热量与内能改变的关系 ①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从外界吸收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增加多少。即ΔU= Q吸 ②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向外界放出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减少多少。即Q放= -ΔU 4.热传递具有方向性,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不会自发的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或从物体的低温部分传递到高温部分。 5.改变系统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系统的内能,这两种方式是等效的,都能引起系统内能的改变,但是它们还是有重要区别的。 做功是系统内能与其它形式的能之间发生转化,而热传递只是不同物体(或物体不同部分)之间内能的转移。 典例探究 例1 如果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 A.铁丝一定吸收了热量 B.铁丝一定放出了热量 C.外界可能对铁丝做功 D.外界一定对铁丝做功 解析: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温度升高可能是做功,也可能是热传递。故C正确。 答案:C 友情提示:铁丝的温度升高从结果我们无法判断是哪种方式改变了内能,因为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例2 下列关于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内能多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C.热量、功和内能的单位相同 D.热量和功都是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解析:热量和功都是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所以不能说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内能多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热量、功和内能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选C、D 答案:C、D 友情提示:注意区分状态量与过程量的不同特点 例3 有一个10m高的瀑布,水流在瀑布顶端时速度为2m/s,在瀑布底与岩石的撞击过程中,有10%的动能转化为水的内能,请问水的温度上升了多少摄氏度?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g取10m/s2 . 解: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知,当水流到达瀑布底时的动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教学设计

内能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

2018届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三章 内能

第十三章 内能 知识网络构建 :::J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动理论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定义分子热运动扩散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影响因素温度宏观特性固、液、气三态物质的特性微观特性定义单位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对物体做功内能做功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的改变条件热传递热量的定义内能()()00:J /kg ()Q cm t t Q cm t t ?????????????????=-????=-?????????????????????????????????????? ??吸放定义单位℃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比热容公式 高频考点透析 第一讲 分子热运动 内能 知识能力解读 知能解读:(一)物质的组成 1.物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由单个原子组成的是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是多原子分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其中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后来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的。随着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的不断深入,科学工作者相继发现了几百种粒子,它们是比原子核更深一个层次的物质存在形式。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在继续,这种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2.分子非常小,人们通常以10-10 m 为单位量度分子。 3.物体: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如桌子、铝锅、铁钉、塑料尺等是物体,而构成物体的材料如木材、铝、铁、塑料等是物质。在辨析物体和

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初步认识物体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2.过程方法; 观察有关扩散现象的演示,对现象做出解释,会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中的热现象,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生生活中的现象做出解释。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的兴趣 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 能识别扩散现象,理解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滑轮组、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我们能否直接用眼睛看到分子的运动/ 2.情景展现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热现象,但我们只了解现象的外表,这些现象的饿本质到底是什么?(可用蒸发为例进行说明) 二、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的运动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因此,在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0℃,一标准大气压下,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可以数数到100亿,那么,把这些分子数完需要80年的时间。 (2)扩散现象(diffusion) 演示实验

如图1所示,打开一盒香皂, 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为什么? 是什么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了? 图1 师: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皂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向各个方 向散步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 开始时 10日后 20日后 30日后 图2 图3 (1) 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 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如图2所示。抽掉玻璃板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发生? (2) 如图3所示,将CuSO 4溶液注入清水中,放置30天后。观察现象。 ① 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 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③ 结论: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 动,分子间有间隙。 ④ 扩散现象的实例 ⅰ:擦香水时,周围的人都能闻到;ⅱ:花开时,花香满园; ⅲ:长时期放煤的墙角变黑; ⅳ:糖放在水中,水变甜了 师:对同样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条件,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如图4所示,将一滴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 中,观察扩散快慢的情况。 分析:在实验中热水温度高,扩散进行的快,说明 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快。冷水温度低,扩 散进行的慢,说明温度低时分子运动的慢。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