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

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
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

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从细胞增殖、分化、自我更新及寿命等多个角度来看,HSC是一个具有异质性特征的细胞群体。HSC异质性的存在增加了我们了解HSC功能及其在疾病中作用的难度。因此,本文讲述HSC异质性的特征、检测方法与技术、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和在治疗中的应用。

一、HSC异质性

1.HSC表型异质性:HSC表型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其纯化方案的局限性与非特异性。自20世纪50年代FORD等发现移植的供体骨髓在致死剂量照射的受体上具有重要的造血重建作用起,骨髓HSC的活性和功能开始受到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Spangrude等根据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利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技术,首次从小鼠骨髓中富集得到HSC(Thy-1loLin-Sca-l+)。此后,其他实验室也开始用不同的表面标志组合对HSC的纯化方法进行改良和优化。Okada

等于1992年提出经典的c-Kit+Sca-1+Lin-(KSL)富集HSC的方案,KSL细胞约占全骨髓有核细胞的0.1%。至此,HSC已可被相对富集。但通过移植实验发现,在该群体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长周期HSC(LT-HSC)仅占20%,仍是一个非常异质性的群体,其中包括多能祖细胞(multipotent progenitor,MPP)、短周期HSC(ST-HSC)和LT-HSC。因此,研究人员不断增添一些附加标志以排除分化的祖细胞,降低HSC异质性。Morrison和Weissman于1994年在KSL的基础上附加Thy1.1阴性表达,该标志在B6背景小鼠品系骨髓HSC上多不表达,即用KSL Thy1.1-(KTSL)组合纯化小鼠HSC。接着,Krause等提出附加CD34-表达纯化小鼠HSC,即KSL CD34-;2001年Christensen和Weissman又在之前的组合上附加了Flk-2-表

达,即KSL Thy1.1loFlk-2-。CD34和Flk-2标志通常与KSL联用,分选LT-HSC (CD34-Flk-2-KSL)、ST-HSC(CD34+Flk-2-KSL)和MPP(CD34+Flk-2+KSL)。ST-HSC和LT-HSC是对HSC分型最经典的认识。ST-HSC和LT-HSC不仅可以从表型区分,也可从维持重建受体的时间分型。传统对ST-HSC的定义是维持重建受体时间在6周左右的HSC,LT-HSC为超过16周的HSC。而Ema等建议根据粒细胞重建状态对HSC重新分类,ST-HSC定义为可以维持重建6个月的HSC,

LT-HSC为超过12个月的HSC。

另外,新的HSC表面标志也被不断发现,如Tie-2和Endoglin (CD105)。此外,Morrison及其同事用SLAM家族,即CD150+CD244-CD48-可以将HSC富集率提高到接近50%。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品系和发育不同阶段小鼠表面标志的表达也有变化。人类HSC的表面标志与小鼠的也不太相同,例如,CD34表达于人的HSC上而不表达于小鼠的HSC上。除了表面标志,还有其他纯化方案。1996年,Goodell等在小鼠骨髓中发现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SP),

即Hoechst33342弱染的细胞,可用Hoechst33342弱染或拒染来富集活跃的LT-HSC,继而联用表面标志抗体染色来提高纯化率。

2.HCS功能异质性:

HSC在照射后受体中对免疫系统受损受体的影响,如造血重建速度、产生成熟细胞所用时间的长短及受体中产生的可自我更新的细胞数量存在差异。通常,根据HSC移植后重建受体造血的动力学特征可将HSC进行不同分类。Müller-Sieburg等根据重建细胞淋系和髓系细胞比例(L/M)将HSC分成偏髓系(My-bi)、平衡(Bala)和偏淋系(Ly-bi)3类。其中,L/M≤3属于My-bi HSC,L/M≥10属于Ly-bi HSC,L/M为4~9即被归为Bala HSC。在该分类模式下,评估移植后20周以上造血重建特征,My-bi HSC在缓慢重建淋系后可更显著重建髓系,具有更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Ly-bi HSC重建髓系的能力较低,仅前几个月可检测到髓系重建,而淋系重建可持续相对长的时间。Bala HSC在重建髓系后迅速重建淋系,且强度相近,髓系和淋系细胞比例与正常小鼠外周血中的比例相似。Bala HSC被很多研究人员看作是典型的HSC,因此My-bi和Ly-bi HSC被长期忽视。Eaves及其同事根据髓系嵌合百分比相对于淋系嵌合百分比(M/L比率)将HSC分为α、β、γ、δ。α为淋系缺陷(lymphoid-deficient)HSC,β为平衡(balanced)HSC,γ和δ是髓系缺陷(myeloid-deficient)HSC。在该分类模式下,评估移植后16周以上重建情况。M/L分类并不是简单的L/M 的倒数,因为竞争细胞的贡献也被计入M/L比率。M/L≥2为α细胞,M/L≤0.25为γ或δ细胞。其中,当髓系嵌合超过1%时,

划分为γ细胞,小于1%时,划分为δ细胞,M/L>0.25且<2时为β细胞。

基于相似依据的分类,如My-bi/Bala/Ly-bi和α/β/γ/δ分类法,使拥有不同名称的HSC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和关联。例如Ema等发现ST-HSC与γ细胞及Ly-bi HSC具有高度的重叠性,揭示了各种分类法是相互补充的。另外,Ema等对目前公认的HSC检测的金标准,即具有长期(≥16周)多系重建能力的才为HSC,也提出了质疑。他们发现一些潜在的LT-HSC的特殊形式,并不能在移植后4个月表现出多系重建能力,而这些HSC的确可在较晚甚至是二次移植后才展现出显著的多系重建能力。因此完善HSC的鉴定标准,以更全面理解HSC是必需的。Yamamoto等还发现了直接来源于LT-HSC的具有巨核系和红系分化能力的MyRP(myeloid repopulative progenitors),对传统造血模型也进行了修订完善。

3.HSC定位的异质性:

近年来,随着对骨髓龛研究的发展,位于骨髓龛不同位置的HSC也被发现具有不同的特征,这反映了由骨髓内定位所决定的HSC异质性。大多原始

的HSC处于静息状态,Zhang等通过DNA标记实验发现Brdu和H2B-GFP标记的标记滞留细胞(label-retaining cells,LRC)主要位于骨内膜,后来证明LRC是一群原始的HSC。静息的HSC有更好的长期重建能力,却不能大量补充血细胞。然而,另有研究显示大多小鼠HSC处在更加活跃的周期。Li及Clevers 提出的“分区”模型可以解释这两种相异的观点,即静息和活跃的干细胞同时存在于相同的组织中。活跃的干细胞是待发的群体,处于更加活跃的细胞周期,是产生血细胞的主力军;而静息的干细胞是储备的群体,在损伤应激或病理条件下可被迅速激活以补充活跃的干细胞。不同区域不同的信号调控维持了HSC不同的状态。稳态条件下,静息HSC位于骨内膜区域,骨衬细胞提供主要的抑制信号,如BMP、OPN和sFRP1。反之,位于中央骨髓区域的HSC,受内皮细胞、巨核细胞和CAR细胞分泌的Wnt、FGF和SDF1刺激。正常情况下,静息HSC会代替损伤的活跃HSC,防止活跃HSC池的枯竭及清除DNA复制过程中累积的潜在致癌突变;相反,在一些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活跃HSC也可能代替丢失或损伤的静息HSC。Venkatraman等发现当H19-Igf2位点的基因组印记提供的表观遗传控制被除去时,可以导致大量的静息HSC被激活。彼此互惠的HSC群体为保持生理条件下的自我更新与损伤状态下的

自我修复提供了强大的运转机制。一般,LT-HSC维持在静息或缓慢的细胞周期,而STHSC则处于活跃的细胞周期。换言之,从成骨龛和血管龛结构来看,成骨龛是维持HSC处于静息状态的,即LT-HSC主要位于骨内膜附近;而血管龛营养丰富,氧及生长因子含量较高,促进HSC的增殖与进一步分化。另外,活跃HSC

在其分裂方式上又有不同,对称/不对称分裂控制着HSC自我更新与分化间的平衡。同一龛中不同的生理环境可以引起干细胞对称与不对称分裂间的转换。二、HSC异质性研究的检测方法与技术

1.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分选细胞是研究HSC的基础,利用KSL分离纯化HSC是最经典的方法,也是大多分选HSC方案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附加相对特异的表面标志来提高HSC的纯度,这些表面标志有在HSC表面高度特异表达的,如CD150、Tie-2、Endoglin等。也有其他分化细胞表面特异表达的,用以排除该类细胞对HSC群体的污染,如CD41、Thy1.1、Flk-2等。

2.功能实验:

HSC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建立在体内、体外的造血重建模型,即根据HSC功能进行鉴定分析。已有的实验方法可分为体外培养与体内移植两种。体外培养即集落分析法,或称为骨髓造血细胞的体外克隆性生长实验。该方法利用HSC在特定的条件下可向某一系细胞分化的特性,从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一个个的克

隆,即集落,1个集落代表一个造血干/祖细胞。传统方法是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培养10~14d,随后在显微镜下计数集落,50个细胞以上的细胞团为1个集落。该方法可获知样本中HSC的百分数,通过集落分析与流式细胞术进行比较,可以更加准确地获知HSC的含量。另外,通过计数CFU-E、BFU-E、CFU-GM、CFU-GEMM 等各系分化集落,或通过血细胞涂片结合人工计数各系细胞比例,可以分析HSC 分化能力与分化水平。然而,用相同标准分离得到的HSC,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可分化得到由不同数目、不同种类及不同比例细胞组成的集落,这表明即使单个表型相同的HSC仍然存在着内在差异。体内移植实验是将HSC移植给经致死剂量照射的受鼠,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供体细胞的重建和分化能力,是用于分析HSC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常用实验。该实验方法主要是观察研究HSC在受鼠体内“归巢→自我更新→分化产生各系祖细胞→分化产生血液系统”的整个造血过程。其中,单细胞移植重建受体造血是鉴定HSC功能的金标准,可在单个HSC水平对其特性和功能进行评价。

HSC单细胞移植是将单个HSC加之一定数量的保护细胞一同移植给致死剂量照射的受鼠,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受鼠外周血中供体来源细胞的重建情况。然而HSC单细胞移植耗时较长,且不能收集足够的数据以表达整个异质性细胞群体的情况,使我们在许多重要的生物及临床中不能进行研究。单细胞的分离仍是基于现有HSC表面标志的纯化,由于标志物的局限,不能保证得到的单个细胞之间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目前的单细胞移植也只是一种相对的同质,各个细胞之间的异质性仍有待区分,这些不同可能是解释单细胞实验中重建效率及分化谱系方面出现波动的关键。

3.基因表达及测序技术:

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成为了细胞生物学重要的检测手段。基因组测序可发现在特定基因的序列信息,分析是否存在某些特定的突变。通过对单个HSC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测序,可获知该HSC的转录组信息。单细胞RT-PCR技术是在原有的PCR技术上发展起来的高通量检测技术。该技术通过设计高度特异的探针,利用单细胞PCR仪在单细胞水平高通量检测多种基因表达。技术原理为分选单个细胞于微量裂解液中,首先对样品RNA进行逆转录,再利用Taqman探针对样品cDNA 中的靶基因

进行预扩增,之后利用单细胞PCR在动态微阵列芯片上检测不同基因的表达水平。

4.基于遗传标志的追踪系统:

体外分离单细胞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技术,然而,如果能够在HSC群体中区分出单个HSC,并且使这群HSC在体内进行增殖分化等生理行为,就可以对单个HSC

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最初描绘单个HSC发育过程的实验工具是从病毒得到的启发,病毒可随机插入宿主基因组,每个独特的病毒插入位点标记了一个HSC,这个HSC的子代,即由它分化得到的祖细胞及更加成熟的血细胞都拥有这个独特的标志。逆转录病毒作为转运基因载体具有许多特有优势,包括高效、稳定整合、低拷贝数和确定的前病毒结构,利用它向HSC引入新的基因已有很多研究。如Jordan及Lemischka用逆转录病毒标记法描述了一个在产生成熟淋系细胞和髓系细胞数量方面不同的HSC亚群。Guenechea等利用逆转录病毒转导人脐血干细胞,移植给非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在克隆追踪分析中发现大多数克隆在数周内对人移植物有贡献,

而另一些克隆出现较晚而持续存在。除了逆转录病毒载体,还有其他病毒载体可供使用。Mazurier等用慢病毒载体以最低培养干扰条件转导HSC而后进行连续骨髓移植,证明了ST-再植细胞(SCID repopulating cells,SRC)和LT-SRC 的存在不是实验中的人为条件得到的,而是其HSC池状态的反应。

在HSC的研究中,单纯的病毒转导也渐渐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科学家尝试用鉴定植物的Barcoding技术来对单个HSC进行标记。Barcoding是在植物鉴定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技术,现被用于HSC中的克隆追踪。利用病毒向单个HSC中随机引入特定唯一的序列,其子代便可通过这个标记被区分出来。Lu等应用此技术,研究移植有大量高纯度HSC小鼠的造血输出情况。相比于单细胞移植技术,barcoding技术中单个HSC受到其他HSC的竞争性影响更大,然而他们发现三系输出模式较单细胞移植并无差别,这证明单个HSC的异质分化行为并不显著受到移植时所输注的HSC数量的影响。同时,这也证明了该技术的可靠性,而且还节约实验动物。然而,该技术也有其缺点,比如,HSC在病毒转导培养过程中性质有所改变,病毒序列插入致突变等。另外,该技术十分依赖测序得到的统计假设,数据庞大,处理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完成。最近有研究报道用转座子作为条形码标记血细胞。转座子是一种当暴露于转座酶(transposase)下时,可以跳跃至DNA中随机位点的遗传密码。Camargo等利用了一种特殊的转基因小鼠,它们的所有血细胞中都具有一个来源自鱼类的转座子。当将小鼠暴露于转座酶下时,每个血细胞转座子均改变了位置。转座子移至的DNA位点充当了细胞的条形码,当在几个月后取得小鼠的血液时,可将具有相同转座子定位的细胞与它的祖先细胞联系起来。这种标记方法比起体外病毒标记再回输体内降低了污染的风险,因此采用该技术追踪HSC也是一个潜在的方法。

三、HSC异质性与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HSC的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疾病的异质性。Muller-Sieburg等认为在衰老过程中或疾病HSC池的变化,是克隆成分的变化,而不是单个HSC的改变。例如,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V617突变已被发现,然而,一个单独

的JAK2突变会引起3种不同的MPN表型: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

化(PMF)。James等研究发现,PV和PMF患者中JAK2V617F和JAK2野生型的SRC比例不同,这种HSC池成分的差异导致了疾病的异质性,这意味着JAK2抑制剂需要靶向不同组分的HSC池。另外,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纯化出的造血干/祖细胞、成熟细胞有DNMT3高频突变(DNMT3Amut)的现象,DNMT3Amut的HSC与非突变HSC相比,在异种移植中具有更好的多系重建能力,可以此为依据鉴别其为前白血病HSC,在疾病恶化引起更大治疗抵抗前对前白血病克隆进行检测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HSC是第一个成功用于治疗和治愈患者的成体干细胞。然而,HSC 池包含不同类型具有预先确定的分化和自我更新潜能的HSC,这种异质性使HSC 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依旧阻碍重重。识别不同亚型的HSC意味着选择性地扩增一种亚型以适用于不同的临床需要。骨髓细胞减少症可以通过输注My-bi HSC进行选择性治疗。由于My-bi HSC趋向于缓慢地产生成熟细胞,这些HSC可以通过短期暴露在低浓度TGF-β而被激活。输注My-bi HSC会持续产生髓系细胞,而淋巴细胞水平较低,可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相反,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症可以考虑移植Ly-biHSC。Ly-bi HSC迅速供给淋巴细胞和一些髓系细胞。大多数Ly-bi HSC寿命较短,会限制长期不良反应。另外,Ly-bi HSC可用于改善衰老相关的免疫缺陷。衰老HSC池中Ly-bi HSC丢失,随之而来的是衰减的免疫功能,补充年轻的Ly-bi HSC可以增强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目前,HSC移植是否是治疗衰老相关免疫缺陷疾病的可行方式仍有待商榷。然而,更好地了解不同亚型HSC的生物学特征,可能会实现在原位延缓或阻滞年轻HSC的丢失。

四、小结

总之,HSC异质性反映了细胞内在状态与环境可变因素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单细胞水平分析技术的丰富对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对人类HSC的研究远比小鼠或其他动物模型少得多,这些适用于小鼠HSC的结论是否可类推于人HSC有待考证。因此,我们期待HSC异质性得到更深入研究,从而在疾病治疗、再生医学等领域起到重要作用。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新进展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新进展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研究 健康讯: 崔桂萍天津市脑系科中心医院 300060 1992 年, Reynolds 首次成功地从成年小鼠纹状体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 neural stem cell, NSC ),于是“神经干细胞”这一概念被正式引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可以总结为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足以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不少文献中还提到神经祖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目前认为,神经祖细胞是指比 NSC 更有明确发展方向的细胞,而神经前体细胞是指处于发育早期的增殖细胞,可指代 NSC 和神经祖细胞:与 NSC 相比,二者的分裂增殖能力较弱而分化能力较强,是有限增殖细胞,但三者均属 NSC 范畴。 1. NSC 的起源、存在部位及生物学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起源于神经沟、神经嵴、神经管;研究发现, NSC 在神经管壁增殖,新生细胞呈放射状纤维迁移至脑的特定位置;主要存在于室管膜区,在成脑生发区以外的区域也广泛分布,即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神经前体细胞。现发现 NSC 的生物学特征为:( 1 )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2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3 )处于高度未分化状态;( 4 )终生具有增殖分化能力,在有损伤的局部环境信号变化的刺激下可以增殖分化。其中( 1 )和( 2 )是 NSC 的两个基本特征。 2. NSC 的基础研究进展 NSC 的增殖和分化调控是目前 NSC 研究的核心问题,最近的研究资料显示, NSC 的增殖、分化、迁移调控受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为细胞外环境的一员,不仅介导神经元之间和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信号传递,还参与 NSC 的增殖和分化。这些神经递质包括谷氨酸( G1u )、 5- 羟色胺( 5-HT )、 GABA 、甘氨酸( G1y )、乙酰胆碱( Ach )一氧化氮( NO )、肾上腺素与性激素等。 G1u :在脑的发育过程中有高含量的 G1u 表达, Haydar 等发现, G1u 可以通过大鼠胚胎皮质 AMPA/KAR 的激活调节室周区前体细胞的增殖,但 GLU 对室管膜区( SZ )和室管膜下区( SVZ )体内细胞的影响是不同的,它可增加 SZ 细胞的增殖,减少 SVZ 细胞的增殖; GLU 还可促进神经元生长和分化。 5-HT :许多研究表明, 5-HT 在皮质发育、突触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抑制 5-HT 合成或选择性损伤 5-HT 神经元则引起齿状回及脑室下区神经元增殖活性下降, 5-HT 可促进胶质细胞分化和髓鞘形成。 GABA : GABA 是成体脑发育过程中主要

干细胞标志物

干细胞标志物 胚胎干细胞的标志物 Oct-4: Oct-4(也叫Oct-3或Oct3/4)属POU转录因子一员,最初鉴定为DNA结合蛋白,可通过顺式元件活化基因转录。它在全能胚胎干细胞(ES)和生殖细胞表达。该表达对于维持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能性是必要的。4 ES的分化导致Oct-4的下调。5 Oct-4不仅是细胞系多能分化的主要调节因子,而且也是首要的作为鉴定全能ES细胞的标志物。 SSEAs: SSEAs 最初是用来鉴定识别糖脂表位的三个单抗。SSEA-1表达在前移植期的鼠胚表面(如八细胞期)并且也发现存在于畸胎瘤干细胞表面,但不存在分化的衍生细胞中。输卵管上皮、子宫内膜、附睾, 成年鼠脑和肾小管区域也发现和SSEA-1抗体反应。SSEA-3和4在卵子发生时合成,在卵母细胞、受精卵和早期卵裂球细胞膜上存在。这些与糖链相关的分子的生物学功能被认为是调控发育期的细胞膜间的相互作用。未分化的灵长类ES细胞,人的EC和ES细胞表达SSEA-3和SSEA-4,但不表达SSEA-1。未分化的小鼠ES细胞表达SSEA-1,但不表达SSEA-3或SSEA-4. 造血干细胞的标志物 CD34(细胞表面的唾液粘蛋白):CD34自从被发现存在于少量人骨髓细胞以来就是兴趣的焦点。从骨髓和外周血来源的CD34阳性富集的细胞群体显出大部分的造血活性。CD34被认为是造血干细胞(HSCs). 的标志物。CD34在原始细胞分化为成熟细胞后表达下降.这点也发现在克隆的祖细胞和一些细胞系的干细胞。尽管CD34功能未知,但现在认为它参与早期造血CD34是HSCs的标志物的理论近年受到挑战。Osawa等人首先证明小鼠HSCs可以是CD34阴性。并且,人的CD34阴性细胞也有低水平的嫁接和造血能力。移植研究表明胎绵羊CD34阴性细胞有重新繁殖的能力。并且也表明人和鼠的CD34阳性细胞可能来源于CD34阴性细胞。总的说来,这些报告提示,HSCs可能是CD34+或CD34-。只选择表达CD34的细胞可能导致将更原始的干细胞排除在外。然而几乎所有的临床和实验流程包括体外培养、基因疗法和HSC抑制,目前都设计成收集富含CD34+的细胞。 CD133: CD133, 是120kDa糖基化蛋白,包括5个跨膜结构域,最初是通过AC133单抗鉴定的,它能识别人HSCs的CD34+亚类29,30。一种CD133异构体AC133-2, 最近已经被克隆并鉴定为可被AC133抗体识别的原始表面抗原。CD133可以作为用CD34筛选HSC和体外扩增的补充。CD133+富集的亚类可以以同CD34+ 富集的亚类扩增的方式扩增,从而可保留多系增殖的能力。最近的研究为CD133的表达不限于原始血细胞提供了证据,同时也确定了非造血组织中一类独特的细胞群体。来源于外周血的CD133+ 可被体外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且,can be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并且,人的神经干细胞用抗CD133抗体可被直接分离。 ABCG2: ABCG2 (A 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 member 2) 广泛存在于各种干细胞上,并决定了SP细胞的Hoechst 阴性染色表型。ABCG2是ABC转运体家族的成员,并首先定位在乳腺癌细胞系上。ABCG2在CD34阴性细胞上出现的几率最大,但细胞表达CD34后,ABCG2下调。ABCG2的下调也表现在很多造血祖细胞上。因此在原始HSC分离鉴定上,ABCG2比CD34更有希望。ABCG2特异性的表达决定了猴骨髓细胞、小鼠骨骼肌细胞和ES细胞中的Hoechst SP表型。对心肌和骨骼肌细胞可以从移植的骨髓来源的SP细胞再生证明了SP细胞的潜在可塑性. ABCG2在SP细胞上的专一表达提示ABCG2可能成为是成体多能干细胞阳性筛选的潜在标志物。ABCG2在干细胞发育生物学里也扮演着一定的功能上的角色。 Sca-1: Sca-1 (stem cell antigen 1, Ly-6A/E), 是18kDa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属Ly-6抗原家族成员。43 Sca-1被广泛认为和Ly-6 半抗原一起,是小鼠HSC标志分子,它在多能HSCs上表达。一种抗Sca-1抗体经常和一些细胞表面标志分子表达的阴性选择一起用来鉴定和分离

肿瘤干细胞与EMT

肿瘤干细胞与EMT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学说认为,肿瘤实际上是由一小群具有无限增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样细胞及其产生的分化程度不均一的细胞团组成,其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具有自我更新驱动肿瘤发生的能力,二是具有多向分化形成肿瘤的异质性的潜能1。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化为具有移行能力的间质细胞,并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过程。EMT是一个多步骤的动态变化过程,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消失,组织结构松散,立方上皮细胞转变为纺锤形纤维细胞形态,并表现出侵袭性。实体肿瘤中央的细胞为上皮细胞表型,周围的细胞常常会呈间质细胞表型,其较强的运动能力使肿瘤细胞在局部产生浸润,并侵入血和淋巴管而转移至靶器官。到达靶器官后,癌细胞可发生间质上皮转化(MET)来重建细胞间连接及细胞骨架从而形成转移灶2。EMT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而且也可以作为得到肿瘤干细胞的方法3。 近年来,肿瘤干细胞与EMT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二者在肿瘤的复发、转移和耐药性上面有很多相似点4。肿瘤干细胞模型和EMT的概念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肿瘤的发展,但两者都不能独立地解释所有生物学事件。诱导EMT能促使肿瘤细胞获得干细胞特性,通过诱导分化的肿瘤细胞最终形成肿瘤干细胞并维持干性,而肿瘤干细胞同样具有EMT特征。然而,EMT是通过何种分子机制转化干细胞样细胞的,目前尚不清楚。下面向大家介绍目前已知的关于EMT和肿瘤干细胞间分子机制上的关联性。 连接EMT与肿瘤干细胞的信号通路:

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及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及研究进展 生科1301班李桐 1330170031 神经干细胞( neuralstem cells, NSCs)是重要的干细胞类型之一,是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神经细胞。具有很多的特性,如自我更新、多潜能分化、迁移和播散、低免疫原性、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长期存活等。目前神经干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已取得可喜的进展,有关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 一、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9世纪80年代提出了神经干细胞的概念,它是指一类多潜能的干细胞,能够长期自我更新与复制,并具有分化形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能力。神经干细胞的主要特征:未分化、缺乏分化标记、能自我更新并具有多种分化潜能。它并不是指特定的单一类型的细胞,而是具有相类似性质的细胞群。Gage将神经干细胞的特性进一步描绘为以下三点,可生成神经组织或来源于神经系统,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通过不对称法、分裂产生新细胞。神经干细胞经过不对称分裂产生一个祖细胞和另一个干细胞,祖细胞只有有限的自我更新能力,并自主分化产生神经元细胞和成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具有多种潜能的母系神经细胞,它能分化成各种神经组织细胞表型,如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并能自我更新产生新的神经干细胞,在神经发育和神经损伤中发挥作用。神经干细胞移植、迁移及分化与局部环境密切相关,这种特性为移植及移植后的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提供了依据,为移植治疗不同疾病提供了局可能。 二、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前景 1.细胞移植以往脑内移植或神经组织移植研究进展缓慢,主要受到胚胎脑组织的来源、数量以及社会法律和伦理等方面的限制。神经干细胞的存在、分离和培养成功,尤其是神经干细胞系的建立可以无限地提供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解决了胎脑移植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避免了伦理学方面的争论,为损伤后进行替代治疗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研究表明,干细胞不仅有很强的增殖能力,而且尚有潜在的迁移能力,这一点为治疗脑内因代谢障碍而引起的广泛细胞受损提供了理论依据,借助于它们的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多点移植带来的附加损伤。另外,神经干细胞移植也为研究神经系统发育及可塑性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观察手段,前文提及细胞因子参与调控神经元增殖和分化,通过移植的手段对这些因素的具体作用形式和机制进行探索,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基因治疗目前诱导干细胞向具有合成某些特异性递质能力的神经元分化尚未找到成熟的方法,利用基因工程修饰体外培养的干细胞是这一领域的又一重大进展;另外已经发现许多细胞因子可以调节发育期甚至成熟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结构的完整性,将编码这些递质或因子的基因导入干细胞,移植后可以在局部表达,同时达到细胞替代和基因治疗的作用。 3.自体干细胞分化诱导移植免疫至今为止仍是器官或组织移植的首要问题。前文提到已经证明成年动物或人脑内、脊髓内存在着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那么使人们很容易想到通过自体干细胞诱导来完成损伤的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首先反应的是胶质细胞,在某些因子的作用下快速分裂增殖,形成胶质瘢。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干细胞的参与,可不幸的是大多数干细胞增殖后分化为胶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综 述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胡 博 综述 尹宗生 审校 2010-11-10接收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合肥 230022作者简介:胡 博,男,硕士研究生; 尹宗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作者,E ma i :l yi nzong sheng @si na .co https://www.360docs.net/doc/223964654.html, 摘要 成体脊髓本身存在一定数量的神经干细胞,称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 SCs)。ENSC s 对脊髓损伤(SC I)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可能成为SC I 最有潜力的治疗方式。现对神经干细胞(NSC s)生物学特性、SC I 后N SCs 的反应及抑制其分化因素的分析,阐述了EN SCs 治疗SCI 的优势及意义,对近几年来促进EN SCs 修复SC I 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题词 脊髓损伤/治疗自由词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中图分类号 R 681 54;R 322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492(2011)01-0083-04 脊髓损伤(sp i n al cor d i n j u ry ,SC I)是一类临床常见的严重致残性疾病,SC I 的治疗至今仍是医学界的难题之一。目前的治疗方式有很多,但是效果一直不令人满意。自从1992年R eynolds 和W e iss 首先从小鼠纹状体中分离而获得的神经干细胞(neura l ste m cells ,NSC s)以来,对于它的特性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细胞基础实验研究的焦点 [1] 。人们注 意到成体脊髓本身存在一定数量的NSC s ,称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dogenous neural ste m cells ,EN SCs),这些ENSCs 在SC I 后可以大量增殖 [2] 。目 前,E NSCs 的作用逐渐突显,特别在ENSCs 治疗脑疾病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3] 。同时,EN SCs 对SC I 的作用也受到关注并可能成为SC I 最有潜力的治疗方式。现对E NSCs 的特征、在SC I 治疗中的意义及相关研究与进展进行综述。1 N SCs 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 m,C NS)存在有未分化的NSC s ,当其受到损伤刺激时静息态的NSCs 被激活,在诱导因子的作用下向损伤部位迁移并重新进入细胞增殖周期进一步分化为特定功能的神经细胞。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这些细胞可以复苏并分裂增殖来取代坏死的神 经元,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目前已有实验证明,成年哺乳动物脑内有两个区域可产生大量的神经元,它们是海马结构的颗粒下区(subg ranu l a rzone , SGZ)和侧脑室下区(subventricu lar one ,SVZ),然而对于脊髓中ENSCs 存在的位置尚不十分明确,但在室管膜区和脊髓实质均能培养出ENSCs [4] 。成年NSC s 增殖和迁移成为神经祖细胞(neura l progenitor ce lls,NPC s)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认为:位于中央管的室管膜层的干细胞缓慢增殖,这些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对称性分裂,并迁移到脊髓的外层,分化为可增殖的胶质祖细胞或者成熟的脊髓胶质细胞 [5] 。第二种方式认为:无论是 干细胞或是神经胶质祖细胞都可能存在于脊髓实质或独立增殖的室管膜,在成人的脊髓白质细胞中的 大部分祖细胞产生一定的变异,可表达1个或多个标志物如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NG2或转录因子O li g 2和Nkx212[4] 。这些细胞部分为多能干细胞,另一部分为胶质祖细胞并能转向少突胶质细胞。ENSCs 能自我更新,并分化成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ast rocy tes ,AS)、少突胶质细胞。如果能将ENSCs 更多的向神经元分化,则能促进成体脊髓神 经元生发,修复SC I [6] 。 2 SCI 后EN SC s 的反应及抑制其分化的因素 外伤性SCI 可引起周围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病变,导致神经元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通路的损坏。该损伤的病理演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脊髓主要受损部位的细胞和组织损伤; 脊髓非主要 受损部位的继发性损伤。已经有实验证明[7] ,成人脊髓祖细胞能对损伤进行反应,NPCS 的分裂,迁移和炎症等能诱导祖细胞产生反应。虽然脊髓中的祖细胞能通过支持和参加髓鞘再生以及替代损伤的神经元的方式参与脊髓修复,但是其在成年脊髓中的损伤修复却有很多抑制因素。现对ENSCs 抑制因素的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 瘢痕组织的形成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CNS 损伤会启动一系列与形成瘢痕组织相关的细胞及分子间的反应,以阻止损伤的进一步扩大,并可持续数天

CD133_脑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CD133:脑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 作者:曾令成, 万锋, 韩林, 雷霆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武汉,430030 刊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年,卷(期):2012,28(7) 参考文献(26条) 1.Reya T;Morrison SJ;Clarke MF Stem cells,cancer,and cancer stem cells[外文期刊] 2001 2.张华;李苏宜CD133与肿瘤于细胞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癌症 2010(3) 3.谢蕊繁;万锋;雷霆CD133作为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应用的局限性[期刊论文]-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10 4.Fargeas CA;Huttner WB;Corbeil D Nomenclature of prominin-1 (CD133) splice variants-an update[外文期刊] 2007(6) 5.Kemper K;Sprick MR;de Bree M The AC133 epitope,but not the CD133 protein,is lost upon cancer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2010 6.Shmelkov SV;St Clair R;Lyden D AC133/CD133/Prominin-1 2005 7.Uchida N;Buck DW;He D Direct isolation of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tem cells[外文期刊] 2000(26) 8.Richardson GD;Robson CN;Lang SH CD133,a novel marker for human prostatic epithelial stem cells 2004 9.Leong KG;Wang BE;Johnson L Generation of a prostate from a single adult stem cell 2008 10.Bhatia M AC133 expression in human stem cells[外文期刊] 2001 11.孟祥姣;王秀问;马道新CD133在实体肿瘤干细胞研究中的作用[期刊论文]-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08(2) 12.Singh SK;Clarke 1D;Terasaki M Identification of a cancer stem cell in human brain tumors 2003 13.Singh SK;Hawkins C;Clarke ID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brain tumour initiating cells[外文期刊] 2004 14.宗志涛;黄燕;于军胶质瘤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山东医药 2011(2) 15.刘勇;路名芝CD133与实体肿瘤预后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1(6) 16.许亮;董军;兰青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Nestin在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9 17.Beier D;Hau P;Proescholdt M CD133(+) and CD133(-)glioblastoma-derived cancer stem cells show differential growth charac teristics and molecular profiles 2007 18.Wang J;Sakariassen P;Tsinkalovsky O CD133 negative gli oma cells form tumors in nude rats and give rise to CD133positive cells 2008 19.Chen R;Nishimura MC;Bumbaca SM A hierarchy of selfrenewing tumor-initiating cell types in glioblastoma 2010 20.Zheng X;Shen G;Yang X Most C6 cells are cancer stem cells:evidence from clonal and population analyses 2007 21.Wu A;Oh S;Wiesner SM Persistence of CD133 + cells in human and mouse glioma cell lines:detailed characterization of GL261 glioma cells with cancer stem cell-like properties 2008 22.Lottaz C;Beier D;Meyer K Transcriptional profiles of CD133 + and CD133-glioblastorna-derived

卵巢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研究的新进展_肖远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8120173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12MS21565);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计划项目(2010FJ3078);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项目(132011-088)。 作者简介:肖远,男,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肿瘤药学,E-mail :csxy531@https://www.360docs.net/doc/223964654.html,。 * 通讯作者:曾勇,男,博士,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肿瘤药理学、生物医学,E-mal :valzeng@https://www.360docs.net/doc/223964654.html,。 ●综 述● 卵巢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研究的新进展★ 肖 远,伍 奕,任华益,曾 勇*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药学部,湖南 长沙,410013) 摘要: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一般在治疗的初始阶段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但在治疗后期,部分患者会复发,这与卵巢癌干细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数量稀少,对常规化疗耐药,能够形成新的肿瘤细胞,是导致肿瘤复发的根源之一。近年来,人们针对卵巢癌干细胞的鉴定与分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了该类细胞特征性的标志物。目前已被证实的卵巢癌干细胞标志物主要有CD133、乙醛脱氢酶、CD44、CD117、CD24等。本文旨在对这些卵巢癌干细胞的标志物的相关研究及其在卵巢癌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卵巢癌;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64(2013)03-0172-04 d oi :10.3969/j.issn.2095-1264.2013.041 Advances of Biomarkers of Ovarian Cancer Stem Cells ★ Xiao Yuan, Wu Yi, Ren Huayi, Zeng Yong * (Pharmacy Department of the Tumor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ngya School of Medicin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3, China) Abstract: Ovarian cancer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of women, for which at the time of initial treatment we can obtain complete clinical remission. However, some will relapse in the later stage of the disease. This phenomenon may be correlated to the cancer stem cell. The cancer stem cell possesses several properties, which includes rare cells,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ability to arise the daughter cells. It is one of the roots of neoplasm recurrence. In recent years, a huge amount of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method of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cancer stem cells, as well as on the markers of such kind of cells.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biomarkers of the ovarian cancer stem cell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 Cancer stem cells; Ovarian cancer; Biomarker 前言 肿瘤干细胞占肿瘤细胞总数的0.01~0.1%,具有无限增殖的潜能,能够通过对称分裂与不对称分裂两种形式进行增殖,形成新的肿瘤干细胞、肿瘤初始细胞、肿瘤初始样干细胞、肿瘤前体细胞等[6-8]。目前的研究认为,肿瘤干细胞可能起源于正常干细胞的基因突变。因此,在肿瘤原发病灶中寻找表达干细胞标志物的肿瘤细胞成为研究肿瘤干细胞的一种途径。卵巢癌与其他肿瘤一样,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肿瘤组织中,存在各种表达不同 标志物的肿瘤细胞,且这些细胞具有不同的增殖、转移能力及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1-5]。传统观念认为卵巢癌的发生是因为月经导致上皮组织的周期性破坏,并导致肿瘤的发生。近期病理学研究发现,许多卵巢癌发生于输卵管的末梢,甚至可能发生于子宫内膜的损伤处[9-10]。但是,由于卵巢癌的确切起源目前还不足够明确,上述方法具有一定的争议。大部分的卵巢癌肿瘤干细胞表现为对化学治疗以及放射治疗的耐受性,且被认为是卵巢癌复发的根源,但卵巢癌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目前

神经干细胞研究介绍

神经干细胞研究介绍 陈晓萍 程君奇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省细胞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9) 摘要 神经干细胞研究是近年脑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脑内迁移路线、发育分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分离 迁移 发育 分化 脑的结构与机能一直是生命科学的研究难题,它以极其错综复杂而又高度易变为特征,至今仍保持着极大的神秘性。近年来科学家对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是脑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突破了以往一直认为的成年动物神经细胞不能分裂再生的观念,为神经细胞的发育分化过程,也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1 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神经干细胞(N eural stem cells,N SCS)是指具有如下特征的细胞:1)能形成神经组织;2)具有自我繁殖和自我更新能力;3)细胞分裂后能发生分化[1]。 胚胎时期是神经系统快速增长发育的阶段,在这时期脑内的许多部位都存在神经干细胞,这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小脑等区域。成年后,脑细胞一般不再分裂增殖。以往曾一度认为成年动物神经细胞完全失去了这种能力,但近年科学家在高等哺乳动物(包括人)的脑室管膜下层等区域发现了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另外,在啮齿类动物主管学习记忆的海马区,也发现了神经干细胞的存在[2]。 成年动物脑内的神经干细胞仅仅是保存了能进行分裂增殖的潜能,通常情况下得不到足够的正面刺激信号,因而并不分裂增殖,而是处于静止状态。 从脑组织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需要特殊的条件,目前多采用生长因子刺激和细胞克隆技术。具体有3种方法[3]:1)用无血清培养液将脑细胞分离,再加入具有丝裂原作用的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或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待原代克隆形成后挑选单个克隆机械分离继续进行亚克隆培养,也可采用单细胞克隆分离;2)用反转录病毒向脑细胞内导入原癌基因,如V2m yc和SV40大T抗原等,部分细胞可因此获得持续分裂的能力;3)从脑组织以外的部位,如胚胎干细胞,经过适当化学因子的诱导,使其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 外加化学因子对于维持神经干细胞的分裂增殖能力是必须的。培养液中如撤去外加的化学因子,改用普通培养,神经细胞会很快发生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 2 神经细胞的发育及脑内迁移路径 神经系统的发育源于胚胎早期的神经管和神经嵴[4],其中的中央管经发育形成脑室系统和脊髓中央管,管腔内表面覆盖的上皮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和分化能力,是神经细胞发生的来源。成年后这个区域称为室管膜 室管膜下区。 内径1~2mm的完全闭合的呼吸管。据B landfo rd报道,这种呼吸管中衬有外套膜组织。上述蜗牛的夏眠能从1月持续至6月。同时具有裂口、裂沟和缝合线管的结构有利于气体的循环。在足部和外套膜肌肉运动下,可促使气体交流和循环,贝类学家F ischer曾对冬眠期间的盖罩大蜗牛进行了研究,业已证明其足部和外套膜从未停止过运动。 8)喇叭状口和壳壁上的穿孔 A lycaeinae的种类,其成体的壳口呈喇叭状,其后逐渐缩小成一口颈。在口颈近缝合线的壳壁上有穿孔。A ly caeus属的种类,如A2 ly caeus m ajor壳壁上的孔由内向外通入一覆盖在缝合线上的管。管的截面略呈三角形。此管在缝合线上,略弯曲,呈带状,长约6~7mm,管的末端是盲端,但常破碎,即使不破碎,该管仍可进行气体交换。据分析这个带状结构比通常的贝壳更具通透性。因种类不同,喇叭口的长度有差异,缝合线管内开口到口缘距离也有所不同。喇叭状的壳口可能是为了蜗牛在夏眠期间有一个较大的气室,这与无厣贝类具有的盖膜腔情况相似。由此可以推断A ly caeus和Pup ininae的一些种类缝合线管在内部的开口可能与肺呼吸孔靠得很近。 其他的一些陆生螺类,如R um ina d ecollata和C lausilia的一些种类,在夏眠期间往往胚螺层失去,然而可能也有利于呼吸。破损的一端由内脏分泌的膜封住,这比休眠时螺壳倒下,靠外套膜边缘呼吸更利于气体交换。 (BF) — 8 1 —生 物 学 通 报 2003年第38卷第2期

神经干细胞及其应用研究新进展

神经干细胞及其应用研究新进展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神经细胞不具备更新能力,一旦受损乃至死亡不能再生。这种观点使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受到了很大限制。虽然传统的药物、手术及康复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现在,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不仅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期的脑内,而且在其成年之后也有,这已为神经科学界所普遍接受。神经干细胞由于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使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细胞替代治疗成为可能本文综述了神经干细胞的分布、生物学特性、神经干细胞在细胞疗法中的多功能应用,并对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细胞疗法多向分化潜能转分化性 1、神经干细胞的分布 大量研究表明成年哺乳动物的脑室下区、海马、纹状体、大脑皮质等区域均有NSCs存在,其中侧脑室壁的脑室下层(sub 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sub granular zone,SGZ)是神经干细胞的两个主要脑区。另外,研究者们还在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的其他部位发现了神经干细胞的存在,例如在黑质内发现了新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2、神经干细胞在细胞疗法中的多功能应用 2.1细胞替代治疗中外源性NSCs的使用 NSCs可以用来代替因为损伤或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而缺失的组织。理想的是重建组织适宜的结构并整合人周围组织;重要的是在这种治疗方案中,几种细胞类型需替代。在移植入成年啮齿动物脑内前,首先需从人胚胎干细胞或胎儿脑内分离出NSCs,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值得注意的是NSCs整合入室管下区的微环境,促成嗅球的神经发生。在海马,移植的神经祖细胞分化为特定区域的神经细胞亚型,并功能性整合入周围的环路。NSCs移植入疾病或损伤的啮齿动物模型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移植入的存活的NSCs首先迁移到病变部位并分化。成年鼠的NSCs移植入多发性硬化大鼠模型后可观察到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宿主和移植来源的成熟细胞数量增加,病情明显好转。在大鼠脑梗死模型中,移植的NSCs迁移到损伤部位并大部分分化为神经元。在脑出血模型中,由静脉移植的NSCs在损伤部位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并引起了功能的恢复。将富有多巴胺神经元的胚胎腹侧中脑移植入去神经的帕金森鼠中,结果移植物中的多巴胺神经元修复了损害引起的功能缺损。神经干细胞植入大鼠亨廷顿病模型脑内能保护维持运动习惯的能力,受损的运动习性也可重新恢复,表明植入的细胞在体内形成了功能性连接。Mcdona等给胸髓损伤大鼠分别注入单纯培养基、成年小鼠皮层神经元和胚胎干细胞,2周后发现植入干细胞者后肢恢复部分负重与协调能力,明显优于前二者。田增明等报道了人胚胎神经干细胞治疗21例小脑萎缩患者,发现移植后临床症状有改善。 2.2脑损伤激发内源性NSCs 近年研究表明多种神经系统损伤均可激发内源性神经细胞再生。追踪巢蛋白阳性的神经祖细胞定殖在成年脊髓损伤区,可以观察到这种祖细胞扩增并在损伤区分化为神经元;在脊髓挤压伤、局灶性脑缺血中,在有正常神经发生的大脑皮质和海马可观察到NSCs的增生,并可以被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所加强。但在病理状态下这种内源性干细胞的修复反应很显然是不够的,大量实验已证实哺乳动

神经干细胞综述

神经干细胞综述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 ,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神经细胞不具备更新能力 ,一旦受损乃至死亡 ,不能再生 ,这种观点使人们对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及脑脊髓损伤的治疗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虽然传统的药物及手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仍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近年来 ,生物医学技术迅猛发展 ,神经生物学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发现神经干细胞的存在 ,特别是成体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具有划时代意义。本文对神经干细胞的特点、分布、分化机制及应用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神经干细胞的特点 神经干细胞的特点如下:①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②通过分裂产生相同的神经干细胞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 同时 ,也能产生子细胞并进一步分化成各种成熟细胞。干细胞可连续分裂几代 ,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静止状态。③神经干细胞通过两种方式生长 ,一种是对称分裂 ,形成两个相同的神经干细胞 ;另一种是非对称分裂 , 由于细胞质中的调节分化蛋白不均匀的分配 ,使得一个子细胞不可逆的走向分化的终端而成为功能专一的分化 细胞 ,另一个子细胞则保持亲代的特征 ,仍作为神经干细胞保留下来。分化细胞的数目受分化前干细胞的数目和分裂次数控制。 2 神经干细胞与其它类型干细胞的关系 按分化潜能的大小 ,干细胞基本上可分为 3种类型 :第一类是全能干细胞 ,它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很强的分化能力 ,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全身 2 0 0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进而形成个体 ;第二类是多能干细胞 ,这种干细胞也具有分化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三类是单能干细胞 ,如神经 干细胞等 ,这种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然而横向分化的发现 ,使这个观点受到了挑战 ,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成造血细胞。总之 ,生命体通过干细胞的分裂来实现细胞的更新及保证持续生长。随着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细胞工程及组织工程等各种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按照一定的目的 ,在体外人工分离、培养干细胞 ,利用干细胞构建各种细胞、组织及器官作为移植来源 ,将成为干细胞应用的主要方向。 3 神经干细胞的分布 神经管形成以前 ,在整个神经板检测到神经干细胞的选择性标记物神经巢蛋白 (nestin),是细胞的骨架蛋白。构成小鼠神经板的细胞 ,具有高效形成神经球的能力。但目前尚不能肯定神经板与神经干细胞是否具有相同的诱导机制。神经管形成后 ,神经干细胞位于神经管的脑室壁周边。关于成脑神经干细胞的分布 ,研究显示成年嗅球、皮层、室管膜层或者室管膜下层、纹状体、海马的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等脑组织中分布着神经干细胞。研究发现脊髓、隔区也分离出神经干细胞 ,这些研究表明 ,神经干细胞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在中央管周围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后亦可形成神经球并产生神经元。脊髓损伤时 ,来自于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元新生受到抑制 ,而神经胶质细胞明显增多 ,其机制可能与生成神经元的微环境有关。

干细胞

干细胞 一、干细胞简介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 stem cell)。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干细胞在形态上具有共性,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体积小,核相对较大,并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的发育等级较高,是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而成体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低,是多能干细胞或单能干细胞。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类胚胎干细胞已可成功地在体外培养。最新研究发现,成体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为干细胞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二、各种干细胞概述 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它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生殖细胞。研究和利用ES细胞是当前生物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未来几年,ES细胞移植和其它先进生物技术的联合应用很可能在移植医学领域引发革命性进步。 成体干细胞:成年动物的许多组织和器官,比如表皮和造血系统,具有修复和再生的能力。成体干细胞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体干细胞或者产生新的干细胞,或者按一定的程序分化,形成新的功能细胞,从而使组织和器官保持生长和衰退的动态平衡。 成体干细胞可以由下列几个方面得到:⑴胚胎细胞——由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或移植分化而成。⑵胚胎组织——由分离胚胎组织、细胞分离、或培养而成。⑶成体组织——由脐血、新生儿胎盘、骨髓、外周血、骨髓间质、脂肪细胞等得到。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体内各种血细胞的唯一来源,它主要存在于骨髓、外周血、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遗传疾病以及多发性转移性肿瘤疾病的最有效方法。造血干细胞还可分化出各种淋巴细胞。 B细胞抗体 骨髓造血干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 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例题 1.(14分)下图为人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的部分生理过程简图,A~E分别代表不同细胞。请据图回答问题:

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一、引言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是指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具有分化为神经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潜能,从而能够产生大量脑细胞组织,并能进行自我更新,并足以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群[1]。狭义的神经干细胞是指成体神经干细胞,指的是分布于胚胎及成人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干细胞。简单的说,就是在成年哺乳动物的大脑中分离出来的具有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母细胞,它可以分化各类神经细胞,包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我们所讲的神经干细胞指的就是成体中存在于脑中的中枢神经干细胞,其实在外周也有一些“神经干细胞”称为“神经嵴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外周神经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和施旺细胞,还可横向分化成色素细胞和平滑肌细胞[2]。 神经干细胞具有以下特征:(1)有增殖能力;(2)由于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能力,对称分裂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为干细胞,不对称分裂后形成的两个自细胞中的一个为干细胞,另一个为祖细胞,祖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多种神经细胞;(3)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因子下,可以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损伤或疾病可以刺激神经干细胞分化,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神经干细胞的两个基本特征[3]。 需要注意的是,在脑脊髓等所有神经组织中,不同的神经干细胞类型产生的子代细胞种类不同,分布也不同。神经干细胞的治疗机理是:(1)患病部位组织损伤后释放各种趋化因子,可以吸引神经干细胞聚集到损伤部位,并在局部微环境的作用下分化为不同种类的细胞,修复及补充损伤的神经细胞。由于缺血、缺氧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的损伤,使局部通透性增加,另外在多种黏附分子的作用下,神经干细胞可以透过血脑屏障,高浓度的聚集在损伤部位;(2)神经干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促进损伤细胞的修复;(3)神经干细胞可以增强神经突触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神经环路[4]。 二、研究现状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 摘要:1978年美国召开的人类免疫与肿瘤免疫诊断会上首次提出了肿瘤标志物 概念,之后随着研究深入,其在临床、辅助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乙醛脱氢酶1(ALDH1)作为催化细胞中将乙醛氧化为乙酸的主要细胞 溶脂酶,逐渐成为正常与肿瘤干细胞(CSC)主要标志物。为了进一步探讨肿瘤 肝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本文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肿瘤肝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研究进展 随着肿瘤标志物概念提出,以及对其研究逐渐深入,近几年大部分学者已经将乙醛脱氢酶1(ALDH1)作为最为主要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进行研究[1]。ALDH1属于乙醛脱氢酶家族成员之一,主要作用在于催化细胞中的乙醛氧化为乙酸,是一类细胞溶脂酶,可参与各类组织的 分化及基因表达,作用十分广泛。本文就其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ALDH1概述 人体ALDH1的基因表达场所为细胞质,其中基因克隆与定位主要发生在9q21染色体,构 成碱基对有53×103个,基因启动区则含有ATA盒与CCAAT盒各一个,前者位于转录起始部 位上游32bp处,而后者位于74bp处[2]。经ProtParam进行分析可知,其蛋白质分子质量大 约为54.86kDa,推测总原子数目达到7700多个,而半衰期可达到30小时。此外,其不稳定 系数不足30,可见其蛋白质有一定稳定性,而疏水性平均值约为-0.16,可见其蛋白质亲水性很强。 2 ALDH1作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研究情况 CSC的鉴定比较复杂,一般需经过实验证明,证明该群细胞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潜能, 而且是一类强致癌性细胞[3]。随着研究深入,ALDH1被认定为乳腺癌、肺癌、胰腺癌等CSC 通用标记物,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在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研究中最为突出,现总结如下。2.1 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中ALDH1应用情况 乳腺癌作为临床主要肿瘤疾病,研究十分广泛,从近几年实验报告中可知,ALDH1的高表达对乳腺癌发生、进展、转移及预后等均有极大影响。笔者参阅文献与研究后发现,首次利 用ALDH1在乳腺癌实体组织中发现乳腺癌干细胞在2007年,发现者为Ginestier等,他们对577份乳腺癌组织样本实施分组,分为U.M组与I.P.C组2组,均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处理,2 组共计标本481份,前者136份,后者345份,均进行ALDH1染色处理,结果显示前者有19%(24/136)表达ALDH1+,而后者则有30%(102/345)表达[4]。之后他们将表达的 ALDH1+乳腺癌细胞进行肿瘤形成实验,显示仅仅采取500个便可形成肿瘤,但采取ALDH1- 细胞实验,即便是50000个也无法形成肿瘤,可见ALDH1+有很强致癌能力。从该研究中不 难看出,乳腺癌干细胞为ALDH1+细胞,而ALDH1自然成为干细胞标志物。近期Morimoto等学者针对203例乳腺癌患者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处理,显示乳腺癌生物学侵袭性行为的显型为ALDH1+,并且与PR-、ER-、TOP2A+等呈现正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及是否绝经等无相关性。此外,部分研究显示ALDH1+乳腺癌干细胞与分型也有一定关系,主要与HER2过 表达型、basal-like型有关[5],而这两种类型在乳腺癌基因亚型中的存活期极短,同时预后效 果也最差,可见对于ALDH1+乳腺癌而言,取得的预后效果极不理想。 2.2 ALDH1+干细胞分离与鉴定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关键之一在于ALDH1+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最早的分离 鉴定在1995年,当时Jones等学者设计一种名为DAAA的ALDH1荧光底物,进而采取流式细胞技术对其进行检测,通过DAAA荧光强度可将小鼠体内的HSC分离出来,并将其与成髓细 胞受体结合。这种技术在当时受限于落后的科学,效果并不理想,但利用紫外线照射继发底物,促使细胞基因突变,这个想法是可取的,而且至今也在沿用。DAAA发射光谱后和其他 荧光染料重叠,导致HSC很难继续产生和自身高纯度所需的肝细胞标志物。之后,Storms等 学者总结前述研究的缺点后,设计新型系统检测ALDH1,将维拉帕米对多药耐药基因抑制与 人脐血单核细胞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染色体即AldefluorR染色结合,从而获取富含CD34+、Lin- 细胞及其他HSC的细胞亚群[7]。同理,Hess等学者利用两步走,先将Lin-细胞系分离出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