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概述

小篆概述
小篆概述

小篆概述

一.小篆释义: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又称“秦篆”。所谓篆书,最早本旨秦代李斯等人厘定的规范字体,即小篆。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篆]下注云:[李斯所作曰篆书,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谓篆书曰小篆。]段氏所言是可信的,即小篆最初称为篆书,之后秦人尊小篆以前的字体大篆,于是又相对称李斯所作为小篆。

《说文·竹部》云:[篆,引书也。]段玉裁注云:[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因而篆书的原意,大致是拉长笔画写出的字体了。

《周礼·考工记·凫氏》云:[钟带谓之篆。]就是钟上围绕的图饰。

《周礼·宗伯》:[孤卿夏篆。]郑玄注:[五彩画毂约也。]就是彩画的贯车轴的圆木。

我们再从词源上考察[篆]字本来的内涵。[篆]与[瑑]、[缘] [椽]等一组同源字,它们音、义俱近。瑑是玉器上雕饰的凸纹,椽是屋顶上彩绘的圆形木条(方形者称

桷),缘是衣服周边的华饰,可知以[彖为声符的字,其内涵皆有

圆、长、美义。由此可以推知,古人以[篆]指称秦代规范化的小篆字体,大致是借以表明其笔意圆转活脱,笔画悠长简静,字形秀美端庄,从而不同于古籀的独特风格。

二.小篆的发展

(一)周代金文与石鼓文—————萌芽期周代金文有一部分作品已呈现出线条匀称、婉转、悠长;结构秀美、优雅、颀长;章法有行有列,整饬标准的特点,如《墙盘》、《虢季子白盘》、《静簋》等,此当为小篆的滥觞,再加上《石鼓文》的过渡,小篆产生的基础是十分牢固的。

(二)秦代小篆————————成型期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是古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正体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实行“书同文”

政策时,命令李斯等人根据大篆加以整理、改造而颁行的标准字体。当时,李斯以小篆作《仓頡篇》、赵高写《爰历篇》、胡毋敬写《博学篇》,为小篆的推广做出不小的贡献,所以,小篆还被叫做“斯篆”。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嬴政自号“始皇帝”,国祚虽短,却有深远的历史影响。秦推广小篆,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文字的分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秦小篆是战国秦文字的进一步整理、推行。它主要用于官方文诏、刻石、符印等。现在可见的秦小篆作品基本就是这三类。

1.刻石

《史记》记始皇帝立国后四次出巡,刻石七处,分别是:《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芝罘东观刻石》、《会稽刻石》和《碣石刻石》,二世登基后,又在后面加刻二世诏。其中,原石保存至今的仅《泰山刻石》和《瑯琊台刻石》。前者残存十字,在山东泰安岱庙;后者残存一面,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碣石刻石》、《芝罘

刻石》则只有后人摹本。通常认为秦刻石的书写者为李斯。秦刻石文字笔划整齐划一,线条珠圆玉润,又如曲铁,富有弹性;横、纵布白秩序井然,讲究对称、和谐,因而结构均匀工稳,比例极为协调,生机盎然。

余见图

2.虎符、印玺

虎符是秦时调动军队之符信,是国家重器,制作朴厚、文字精美,有的甚至采用错金手法,现存有《阳陵虎符》、《新郪虎符》等,至今字迹完好,是秦小篆的重要遗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秦印是了解秦代国家体制、官僚制度的重要物证。虽然,秦印的数量不多,但从其官印、私印的印文的使用上看,秦印基本完好地小篆的特征。

3.度量诏

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颁其诏书于度量衡器上,其材质,有金属和陶两类,流传至今,数量甚多。

金属制品的成字方式主要是刻契,故笔划多直,转折多方,笔划排列往往不能均匀,结构时见倾侧欹斜,疏密开合变化甚多,字形大小亦不求一律,通篇处理随机应变,因字布势,故无论单字还是全局,均有质朴率真的特质,与严谨密致的刻石在风格上有巨大的差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陶制品的文字用印戳的方式制成,较好地保持了典型秦篆圆转畅达的特点。草率简捷,天真烂漫。这种风格面目,近来已日渐引起关注。

(三)汉代至元明小篆————发展期1.汉代小篆

汉代继秦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虽然汉代篆书不是当时的标准字体,但在许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被使用着,因而两汉对小篆书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其书迹遗存主要有:碑刻、碑额、铜器铭文、砖文和瓦当、墨迹等。

○碑刻

西汉时期有篆书石刻,如《鲁北陛石题字》、《况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墓画像石题记》、《群臣上寿刻石》、《霍去病墓刻石》、等,数量不少,风格也较为多样。东汉以后,碑刻大兴,而小篆的地位已经被隶书取代,因而小篆碑刻并不多。代表性的有三类:《袁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与秦小篆的严正不同,用笔浑厚,与秦小篆的婉转不同,一般认为,这两碑是小篆的新开创,代表了汉代小篆的新风格。

《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体势方正茂密,笔划圆劲;

《祀三公山碑》,体兼篆隶,单字撑满字格,而通篇布

局错落,是一种极有创造性的写法。

○碑额

篆书与隶书相比,毕竟是古老的字体,我们历来有“尊古”德观念,因而在东汉隶书碑刻大盛时,其碑额却有许多是采用篆书书写的。其中代表性的有:《华山碑额》、《张迁碑额》、《鲜于璜碑额》、《景君碑额》、《郑固碑额》、《孔宙碑额》、《孔彪碑额》、《韩仁铭额》、《尹宙碑额》、《白石神君碑额》、《郑季宣碑额》、《樊敏碑额》、等。

碑额要求有较强的装饰性,由于碑额位置相对狭小,许多碑额篆书的整体布局必须追方索圆,随形布势,因而字法方正、章法奇特,同严谨的秦篆相比,显得活泼多姿。有时受到隶书的影响,笔划常有隶意,风格独特,后世不少书家的篆书风格都取材于此。

○铜器铭文

汉代已经不是青铜器的兴盛期,但是青铜器物的应用仍然比较广泛,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其上铭文,多为器名、使用地点、铸造年月,以及工匠的姓名和器的重量等。

如《寿成室鼎》、《长杨鼎》一类笔划均匀,字形端稳,有的接近规范的小篆。又如《云阳鼎》、《杜阳鼎》等的铭文体势不受小篆格局限制,笔划随意自如。

新莽时期有些例外。王莽复古,试图恢复小篆,因而其间出现了不少制作精美、书写严谨的铜器铭文作品,《新莽铜量》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布局整齐规范,结构方整峭厉,笔划瘦劲挺拔,张力十足,很有特点,对魏晋南北朝时的印章用字影响很大。

○砖文和瓦当

汉代瓦当文是古代篆书的一束奇葩。以圆形瓦当为常见,一般中央有一乳突,周围用线等分为四。瓦当文记录建筑物的名称或是祈颂吉祥的语句,篆法极具异彩。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善于随形布字,文字围绕圆心进行安排。因而常常省改变形,将文字简化或夸张,充分发挥篆书圆曲笔划易于伸展、收缩的特点,创造了既有很强的装饰性又不失篆书本性的新风格。

汉代砖刻在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出土的为最多。文字近似典型小篆,只是更为大胆雄放,有时采用印鉴上常用的篆法,形简而意远。

○墨迹

汉篆书墨迹留存至今的有四件:《武威张伯升柩铭》、《武威壶子梁柩铭》、《武威姑臧张□□柩铭》和《张掖都尉棨信》,应当都是所谓“幡信”或棺罩一类的用品。其上篆字笔划盘曲、穿插,婉转妩媚,结体或突出疏密对比,或强调撑满字格,由于丝织品年代久远变形,更增其纠缪婉曲的特征。古代篆书墨迹留存极少,这四件作品是很有价值的。

另外,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篆书的贡献也是居功至伟。《说文解字》是最早收录小篆,也是小篆字数较全的一部字

书。全书收字9353个,字

体以小篆为主,对继承和推

广小篆书体具有重要作用。

2.魏晋小篆

从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称帝,至公元420年,史称魏晋时期。东汉统治的崩溃,使固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和制度遭到了破坏,面临着重建。一方面,以老子、庄周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玄学,一度取代谶纬经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并逐渐与佛教相互融合会通;另一方面,儒学由于其政治学说的现实意义,也并没有完全失去其地位和影响力。两者必然有所互补,有所融会。这一切,使得中华文化再一次进入活跃、会通和拓展的阶段。书法也面对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魏晋书法在这一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篆书也是如此。魏晋篆书数量极少,著名的有两件,都属吴国,

一为《天发神谶碑》,传皇象书;一为《禅国山碑》,传苏建书。《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传为三国吴皇象所书。晋时折为三段,俗称“三段碑”,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北宋拓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天发神谶碑》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碑刻。从书体上说,它非篆非隶,处在两者之间。此碑用隶笔写篆字,横首用折刀头、横尾有波磔,竖尾用悬针,转折用方,若悬崖斩断,字势雄伟。

《禅国山碑》体势也是变幻莫测,风格奇诡。此时篆隶本身已走向没落,吴国又属南地,历来受本地风俗文化及六

国文字的影响。其字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特点十分鲜明。

3.唐代小篆

唐代开元、天宝及其后,篆隶书碑刻的数量骤增,涌现了不少以篆书名世的书家,如韩择木、李潮、李阳冰、史惟则等。李阳冰、瞿令问等人是唐代篆书的代表,其中又以李阳冰成就为最高。这时期的篆书颇具法度,摆脱了汉末以篆书凋零,篆法几乎中绝的局面。尽管秦汉篆书比较,此时篆书有故求其圆、法度过于刻板单调、软媚油滑等弊病,但终究算得上是一种复兴。

李阳冰,尤喜篆书,曾退居缙云,穷研篆法,达10年之久。自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得篆籀之宗旨”,以此闻名于世。当时书坛,对他的篆书成就即已给了极高的赞誉,甚至推尊为“有唐字宝”,他也自诩为“(李)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宋人同样服膺他的篆书,朱长文将他与张旭、颜真卿并列归于神品。

李阳冰篆书的艺术特点,唐人概括为“格峻”、“力猛”、“功备”,是篆书艺术在汉代以后出现的一座高峰。

他传世的作品有《缙云县城隍庙记》、《栖先茔记》、《李氏三坟记》、《般若台铭》等。多是宋人重刻,委屈盘绕、圆活宽绰,已经不能完整保存其点划的美感,但是仍然能够窥见他的创造性:点划婉转冲融,结

构圆劲遒密,确实能传古代篆法的精神。

4.宋代小篆

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书法也发展到一个

新的高度。但是,对于篆书—这一古老的字体的发展来说,

却是一个困难时期,并引发了元明两代篆书发展的低潮期的

来临。但是,其时尚有二人对篆书的承继贡献巨大,尤其为

清代篆书艺术的搏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一为徐铉,擅属文,精小学,。书法上擅长小篆,被认为能传李斯、李阳冰之学。朱长文《续书断》说:

“自阳冰之后,篆书中绝,而骑省于危乱之间,能存其

法,……初虽患骨力歉阳冰,然亦精熟奇绝,点画皆有法。”

传世有《重摹秦峄山刻石》,由其弟子郑文宝上石刊刻,今

存西安碑林。其弟徐锴亦工篆法篆学,人称兄弟二人为“二徐”。其二为欧阳修,他在理论上一方面大力推崇唐人,整理碑版法帖,撰成《集古录》,开创了金石学,使被遗忘的古代书法,尤其是篆书作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

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本身的发展就不均衡,和前代、后

世相比,其时的篆书作品更是乏善可陈。

(四)清代小篆———————高潮期清初的篆书发展,可以说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当时,由于汉族知识分子不满满清政府的统治,又惮于“文字狱”的迫害,纷纷将学习、研究的对象转到中国传统文化上来。在宋代欧阳修、赵明诚的《金石学》影响之下,前代“碑学”大兴,这为篆书在清代的博兴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其中,篆书艺术水准最高的有邓石如、赵之琛、杨沂孙、吴大澂、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人。

邓石如,名琰,字石如、顽伯,号完白、完白山人。他生于乡鄙,终生为布衣,但自幼即喜刻石,仿汉印颇工,至南京梅镠家,居八年,遍临所藏金石善本,由此而篆、隶、楷、印皆臻大成之境。乾隆五十五年入京,刘墉延为宾客,声振当代名公。其篆书融秦汉于一炉,又出以隶笔,遂使篆法活脱生动,摆脱了铁线的拘滞,不唯字形阔大磅礴,而且笔势丰富多姿,墨色流溢灿然,大大拓展了篆书的艺术表现力。晚清书论名家包世臣、康有为、杨守敬等对他无不推崇备至,竞相推许为国朝第一、集篆书大成等。

吴熙载,字熙载,五十岁以后因避讳更字攘之,亦作让之,号让翁、攘翁、晚学居士、方竹丈等,祖籍江宁,自父起移居仪征。工金石考证,能写意花卉,精治印,平生治印逾万,影响深广,后之师邓派者,多以吴氏为宗。书法从包世臣学习,由包氏得笔法,并指点学邓门径。篆刻篆隶,均能由邓石如而上追秦汉,继承发扬,赫然成家。书法以篆书为最佳,笔法婀娜而不失清刚,流丽而不失端雅,有文人清气,是师邓而能有所发展者。

如何写小篆

如何写小篆 小篆的结体不同于隶书、楷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三比二。 二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由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则可以耸起。 三是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均匀,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方中寓圆,园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四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对称,这是篆书不同于其他书体的重要特征。有独体对称,有字的局部对称,还有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小篆的笔顺“特点”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一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 画。 二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三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四先副笔后主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 握重心。 五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小篆字体特点

小篆字体特点 小篆的结体不同于隶书、楷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三比二。 二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由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则可以耸起。 三是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均匀,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方中寓圆,园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四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对称,这是篆书不同于其他书体的重要特征。有独体对称,有字的局部对称,还有圆弧形 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刻石释文(2007-03-26 21:00:10)转载▼ 峄山刻石 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泰山刻石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後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凈,施于後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会稽刻石李斯原文】 皇帝休烈(1),平一宇内,德惠攸长(2)。卅有七年(3),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4),黔首斋庄(5)。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6)。秦圣临国,始定刑名(7),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8),贪戾慠猛(9),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10)。阴通间使,以事合从(11),行为辟方(12)。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13),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14),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15),靡有隐情。饰省宣义(16),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猳(17),杀之无罪,男秉义程(18)。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19)。皆遵度轨,和安敦勉(20),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21)。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秦始皇本纪》 【会稽刻石李斯译文】

最常用的1000个汉字(小篆表)

最常用的一千个汉字使用频率排名 汉语常用字只有三千多个,国家标准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就是根据使用频率制订的。一级字库为常用字,3755个,二级字库为不常用字,3008个,一、二级字库共有汉字6763个。 一级字库的字,使用频率合计达99.7%。即在现代汉语材料中的每一万个汉字中,这些字就会出现9970次以上,其余的所有汉字也不足30次。而最常用的1000个汉字,使用频率在90%以上. 汉字的数量非常庞大,总数大约九万左右。但常用字才三千多个,即使是常用字,使用频率的差别也很悬殊。国家标准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就是根据这种事实制订的。一级字库为常用字,3755个,二级字库为不常用字,3008个,一、二级字库共有汉字6763个。一级字库的字,使用频率合计达99.7%。即在现代汉语材料中的每一万个汉字中,这些字就会出现9970次以上,其余的所有汉字也不足30次。而最常用的1000个汉字,使用频率在90%以上。根据国家出版局抽样统计,汉字中最常用字560个,常用字807个, 1 / 11

次常用字1033个。三者合计2400个,占一般书刊用字的99%,所以小学生如果认识2400个常用字就能阅读一般书刊。 我国古代的周兴嗣能在一夜之间将1000个不同的常用字编成四言的押韵体《千字文》,既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又通俗易懂,和辙押韵,成为历代的识字课本。 (一)最常用的140个汉字:(这140个汉字的使用频率之和为50%) 排名1-5的汉字: 排名6-17的汉字: 排名18-42的汉字: 2 / 11

排名43-79的汉字: 排名80-139的汉字: 3 / 11

小篆基本部首

篆书的种类特点及其代表作: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天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泰山记得石也称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书。石高4尺,四面环刻文字,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内容主要是“颂秦德”。字体小篆,原残石现存岱庙。其传世拓本较多,其特点是笔画圆润,挺遒流畅,笔笔如铁线;结体端庄严谨;字形稍长,造型健美;分行布白体势工整,为小篆之代表。唐李嗣真云:“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均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贵宝。”峄山刻石俗称峄山碑,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峄山(山东邹县)所立,传为丞相李斯所书,小篆。内容前为始皇诏,144字,自“皇帝曰”以下为二世诏,计79字,字略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其石久佚。现所见均为后摹写,虽多失秦篆古厚的笔势,但其笔画清劲,圆转宛通,对研究篆书艺术的演变有重要价值。秦诏版为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所作,记秦始皇的颁布诏内容。其笔画劲遒,书风随意自由,大小相同,随势生姿;字间行间,时疏时密,虽不齐整,前后成趣。

小篆

小篆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一)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回锋

2.竖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3)行至底点勿顿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 (1)逆锋落笔向上 (2)转锋向下行笔 (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5.上弧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

篆书汉字对照表

《???????》 (常用字约3500字) 笔画顺序表 一画 一乙 二画 二十丁厂七卜人入八九几儿 了力乃刀又 三画 三于干亏士工土才寸下大丈 与万上小口巾山千乞川亿个 勺久凡及夕丸么广亡门义之 尸弓己已子卫也女飞刃习叉

四画 丰王井开夫天无元专云扎艺 木五支厅不太犬区历尤友匹 车巨牙屯比互切瓦止少日中 冈贝内水见午牛手毛气升长 仁什片仆化仇币仍仅斤爪反 介父从今凶分乏公仓月氏勿 欠风丹匀乌凤勾文六方火为 斗忆订计户认心尺引丑巴孔 队办以允予劝双书幻 五画 玉刊示末未击打巧正扑扒功

右石布龙平灭轧东卡北占业 旧帅归且旦目叶甲申叮电号 田由史只央兄叼叫另叨叹四 生失禾丘付仗代仙们仪白仔 他斥瓜乎丛令用甩印乐句匆 册犯外处冬鸟务包饥主市立 闪兰半汁汇头汉宁穴它讨写 让礼训必议讯记永司尼民出 辽奶奴加召皮边发孕圣对台 矛纠母幼丝 六画 式刑动扛寺吉扣考托老执巩

朴机权过臣再协西压厌在有 百存而页匠夸夺灰达列死成 夹轨邪划迈毕至此贞师尘尖 劣光当早吐吓虫曲团同吊吃 因吸吗屿帆岁回岂刚则肉网 年朱先丢舌竹迁乔伟传乒乓 休伍伏优伐延件任伤价份华 仰仿伙伪自血向似后行舟全 会杀合兆企众爷伞创肌朵杂 危旬旨负各名多争色壮冲冰 庄庆亦刘齐交次衣产决充妄 闭问闯羊并关米灯州汗污江

论农讽设访寻那迅尽导异孙 阵阳收阶阴防奸如妇好她妈 戏羽观欢买红纤级约纪驰巡七画 寿弄麦形进戒吞远违运扶抚 坛技坏扰拒找批扯址走抄坝 贡攻赤折抓扮抢孝均抛投坟 抗坑坊抖护壳志扭块声把报 却劫芽花芹芬苍芳严芦劳克 苏杆杠杜材村杏极李杨求更 束豆两丽医辰励否还歼来连 步坚旱盯呈时吴助县里呆园

篆书基础知识入门基础(附-篆书样式典范《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篆书基础入门 小篆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

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 (一)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回锋 2.竖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3)行至底点勿顿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 (1)逆锋落笔向上 (2)转锋向下行笔

(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 (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5.上弧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 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大篆与小篆[学习]

大篆与小篆[学习]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 "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但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大篆 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 [2][1]三本,已流入日本。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 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钟鼎文:即'金文'。上古青铜器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钟',经典多作'锺'。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款识文: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 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

大篆与小篆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 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 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但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大篆 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古籀:'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2]《说文解字[1]·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萧籀: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钟鼎文:即'金文'。上古青铜器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钟',经典多作'锺'。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款识文: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

篆书字表(宋篆对照)

《现代汉语常用字篆书对照字表》 (常用字约3500字) 笔画顺序表 一画 一乙 二画 二十丁厂七卜人入八九几儿 了力乃刀又 三画 三于干亏士工土才寸下大丈 与万上小口巾山千乞川亿个 勺久凡及夕丸么广亡门义之 尸弓己已子卫也女飞刃习叉 马乡

四画 丰王井开夫天无元专云扎艺 木五支厅不太犬区历尤友匹 车巨牙屯比互切瓦止少日中 冈贝内水见午牛手毛气升长 仁什片仆化仇币仍仅斤爪反 介父从今凶分乏公仓月氏勿 欠风丹匀乌凤勾文六方火为 斗忆订计户认心尺引丑巴孔 队办以允予劝双书幻 五画 玉刊示末未击打巧正扑扒功 扔去甘世古节本术可丙左厉

右石布龙平灭轧东卡北占业 旧帅归且旦目叶甲申叮电号 田由史只央兄叼叫另叨叹四 生失禾丘付仗代仙们仪白仔 他斥瓜乎丛令用甩印乐句匆 册犯外处冬鸟务包饥主市立 闪兰半汁汇头汉宁穴它讨写 让礼训必议讯记永司尼民出 辽奶奴加召皮边发孕圣对台 矛纠母幼丝 六画 式刑动扛寺吉扣考托老执巩 圾扩扫地扬场耳共芒亚芝朽

朴机权过臣再协西压厌在有 百存而页匠夸夺灰达列死成 夹轨邪划迈毕至此贞师尘尖 劣光当早吐吓虫曲团同吊吃 因吸吗屿帆岁回岂刚则肉网 年朱先丢舌竹迁乔伟传乒乓 休伍伏优伐延件任伤价份华 仰仿伙伪自血向似后行舟全 会杀合兆企众爷伞创肌朵杂 危旬旨负各名多争色壮冲冰 庄庆亦刘齐交次衣产决充妄 闭问闯羊并关米灯州汗污江 池汤忙兴宇守宅字安讲军许

论农讽设访寻那迅尽导异孙 阵阳收阶阴防奸如妇好她妈 戏羽观欢买红纤级约纪驰巡七画 寿弄麦形进戒吞远违运扶抚 坛技坏扰拒找批扯址走抄坝 贡攻赤折抓扮抢孝均抛投坟 抗坑坊抖护壳志扭块声把报 却劫芽花芹芬苍芳严芦劳克 苏杆杠杜材村杏极李杨求更 束豆两丽医辰励否还歼来连 步坚旱盯呈时吴助县里呆园 旷围呀吨足邮男困吵串员听

小篆简介

小篆简介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小篆的特点 小篆字形呈纵势,笔画粗细划一,匀圆齐整,排列齐整。用笔圆润而略粗的叫做“玉箸篆”,用笔较细而圆劲挺直的叫做“铁线篆”。小篆的结体不同于隶书、楷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三比二。 二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由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则可以耸起。 三是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均匀,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方中寓圆,园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四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对称,这是篆书不同于其他书体的重要特征。有独体对称,有字的局部对称,还有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精品】老有所学——篆字的识别技巧

老有所学—-篆字的识别技巧 引言:老有所学——篆字的识别技巧老有所学——篆字的识别技巧 “写篆容易识篆难”,习篆者大多数有这样的休会,初学者更是见篆生畏。实际上篆书虽属于古文字,但它和现代汉字—脉相承、是现代汉字的源头,并不是孤立而存在,是有规律可循的。全赖用心研求,知难而进.当然,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下面试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以《说文解宇》(以下简称《说文》)为根本。 《说文》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篆,因此,它是我们学习和掌握篆字的首选工具书,也是通解甲骨文、金文绝不可少的阶梯.查检《说文》,大多数人感到难以释读,这主要是不明其体例所致.《说文》首创汉字部首,按“分别部居”、“据形系联”的原则排列汉字,同此,部首是打开《说文》的钥匙。熟悉《说文》部首,利用部首记忆篆书的结构,有益于我们查检篆书的归属.从部首入手,再了解其说解。《说文》的说解,是给小篆所作的注释,言其“某也某也”是诠释字义;言其“象

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是分析字形;这两部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言其“某声”、“读若"、“某某切"是字的标音,这是全书的基本体例。姚孝遂著的《许慎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详尽介绍了《说文》的有关内容、体例和部首等,初学者可与《说文》对照参阅,对于理解和掌握《说文》一书的内容会有所帮助的。《说文》的版本要以中华书局1964年、1977年新印本即以清陈昌治据孙星衍本为底本改刻的缩印本最为恰当。 对初学者还须指出,查篆字切忌仅仅翻看《说文》,单纯地对号入座,只取形体不顾音义,这样很难说出准确程度.清代素有“说文四大家”之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桂馥的《说文义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都是研究《说文》的总结,各有所侧重。最好的注本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形音义三者并重,是《说文》相佐的工具书.对读通《说文》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初学者要深入得法,尚须参阅上述专著,才能真正弄通、弄懂篆字。 (二)以“六书"理论为指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