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说课稿

《抗美援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抗美援朝》。我将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承接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帝国主义妄想把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因此,致力于建立对新中国的包围圈,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而抗美援朝的胜利又为土地改革创造了一个和平的国际环竞。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对抗美援朝原因和意义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体会和传承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理念,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讨论分析“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出兵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掌握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体会并认同他们的优秀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和发言,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通过阅读课本,地图,能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思考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最可爱的人”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优质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

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知识点 (1)原因:英国不满足已经攫取的权利,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 略权益。 (2)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 帮凶。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 浩劫。 3、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条约》。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起 义军称“太平军”。 (2)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 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3)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 国人华尔统领。 (4)1860年,李秀成在青浦痛击了“洋枪队”,是为“青浦大捷”。 (5)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慈溪的'战斗中,击毙 洋枪队的头目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2.1860年10月,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这个侵略者是指() A.英国 B.英法联军 C.英美联军 D.八国联军 3.近代史上,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分别是在哪两个不平等条约中被开放 为通商口岸的?() A.《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瑷珲条约》 4.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所说的“两劫”中的“一劫”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另“一劫”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最可爱的人习题 新人教版

《最可爱的人》 一、单项练习 1.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①抗美援朝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④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⑤中国军事、经济实力强大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 2.抗美援朝战争“打败美帝野心狼”,中国人民也付出巨大牺牲,这场战争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是() ①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③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④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作战的军队有() ①中国人民志愿军②朝鲜人民军队③“联合国军”④苏联人民志愿军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 4、“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他是() A.董存瑞B.黄继光C.邱少云D.刘胡兰 5.李明自习课上与其他同学讲话,老师让他读一读邱少云的事迹,其用意是让他学习()A.集体主义精神B.艰苦奋斗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D.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一首《英雄赞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常春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还有迷人的《一条大河》“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多少年来,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多少人不免心潮澎湃,联想起() A.土地革命战争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D.抗美援朝战争 7.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段话应当是发表在哪一年() 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 8.美国上将克拉克在签字时哀叹,“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教案

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梦的提出、中国梦的目的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了解为了实现中国梦,在战略上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了解新发展理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建设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梦想的提出到圆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对中国梦从提出到实施,再到实施的理念保障,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引导学生找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年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树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梦及基本内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甲骨文“梦”字,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展示“梦”的繁体字和简化字。教师总结:三千多年前的华

夏先民已在甲骨上刻画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梦想,这一延续千年的梦想到今天汇聚成了十三亿多中国人的共同梦想---中国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之旅。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整体感知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线索和问题,并通过教师的讲述与学生的互动来完成自主学习。 师:既然是追逐梦想之路,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既何为中国梦?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其次,我们要确立奋斗的目标,目标引领梦想的实现。既确立奋斗目标和战略布局。再次,我们要筑梦,实干兴邦,既经过奋斗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最后,圆梦,我们一直在路上,坚定梦想必将实现的信念。 (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标注出知识点并记上问题) 三、新课讲授 1、寻梦---梦在何方? 展示问题何为中国梦?中国梦的内涵? 播放视频资料:中国辉煌的古代史、近代的屈辱和抗争史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展示和中国梦的提出。 学生A: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生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师:为什么说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练习视频及所学历史,小组讨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编制:审核:班级:姓名:时间:编号: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学习目标】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时间、历史意义。2、理解十一届三中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3、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召开的内在联系 【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 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合作探究】 讨论: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课堂小结】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 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①1980年②成果③意义) 【当堂检测】 填一填: 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引起全国上下不满的方针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3、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 4、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是年颁布的第四部《》。 5、1980年,党中央为_______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选择题: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 2、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B阶级斗争上来C工人队伍的整顿上来C解决工人下岗问题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抗美援朝

第2课:抗美援朝 课程目标: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志愿军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的胜利。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阅读与叙述的能力,总结、概括历史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战役示意图和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切实分析历史史实;通过阅读魏巍的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观看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翻阅英雄传记、访问抗美援朝老战士等活动,加深对这一课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其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氛围: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电影《上甘岭》、歌曲《我的祖国》片段。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播放反映抗美援朝的纪录片资料。各抒己见:为什么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a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 B 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 C 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遍环境 口才展示:简介抗美援朝的战况。 (或播放纪录片;多媒体动画演示战役的步步推进)。 展示图示:《中朝部队三年战绩表》。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故事大王: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的故事。 图中学史: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介绍志愿军战士的生活。 读旧文、谈今感:《人民日报》主编邓拓读了军旅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上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非常感动,破例将该文登载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纸送到中南海,毛泽东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这篇文章曾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你读过吗?为什么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谈谈你的感想。 论从史出: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驾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十八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第十八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3、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图片展示: 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 7.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提示: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图片展示: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教案)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教案) [课标内容]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影片片段,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②.组织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有关图片、录像资料,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 ②.组织学生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战士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通过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屈辱及新中国成立之初

面临的任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 ②.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重点和难点]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要不要出兵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故事讲述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是不是因此而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呢?教师明确指出:美国利用朝鲜战争之机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在这严峻考验面前,年轻的共和国政府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导入新课一、朝鲜战争爆发情景体验:多媒体显示《朝鲜半岛形势图》、《中国辽宁安东遭美军轰炸后的民房》图,并放映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使学生置身于当年的战争环境中。问题探究:①.三八线是怎么回事?三八线的划分给朝鲜事带来了什么后果?②.朝鲜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课标内容]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影片片段,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②.组织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有关图片、录像资料,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 ②.组织学生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战士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通过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屈辱及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任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

②.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要不要出兵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故事讲述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是不是因此而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呢?教师明确指出:美国利用朝鲜战争之机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在这严峻考验面前,年轻的共和国政府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导入新课 一、朝鲜战争爆发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2课 练习题及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 2、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凶是英法。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成为帮凶的是美俄。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皇帝逃到了承德。 5、英法联军在1860年攻占北京后犯下的滔天的罪行是火烧圆明园。 6、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7、中国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 8、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 9、在中国近代史上割让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中俄《瑗珲条约》。 10、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时间1851年,领导人是洪秀全。 1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金田起义。 12、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的标志是定都天京。 13、太平天国进行北伐和西征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 14、太平天国的北伐军最远打到天津郊区。 15、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的军队名称是“洋枪队”。 16、洋枪队的统帅是美国人华尔。 17、太平军在青浦大败洋枪队的将领是李秀成。 18、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是在慈溪战斗中。 19、规定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是中俄《瑗珲条约》。 20、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共割占我国领土为100多万平方公里。 2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条约是中俄《北京条约》。 22、太平军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是在占领南京后。 23、1860年,侵入北京城抢劫并烧毁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 24、北京西郊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侵略者放火烧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25、1851年在中国发生的规模巨大的农民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 最可爱的人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志愿军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的胜利。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阅读与叙述的能力,总结、概括历史的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战役示意图和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切实分析历史史实;通过阅读魏巍的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观看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翻阅英雄传记、访问抗美援朝老战士等活动,加深对这一课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其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教学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歌曲引入): 教师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说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的战歌,他们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与敌人浴血奋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被称为是“最可爱的人”。引入新课。 教授新课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中国参战的原因 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上甘岭》片断,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探讨问题时,教师穿插讲述一些历史资料,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调兵遣将于1950年组成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率领下在朝鲜半岛的仁川登陆,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直打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模式介绍: 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设计思路说明: 通过结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态势,推出紧跟时代步伐,邓小平时代必然加入市场经济因素的必要性,引出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美国周刊》邓小平封面 教师提问:这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抗美援朝

第2课抗美援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三、教学法指导:讲述法、材料分析、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一路高歌奔赴朝鲜前线,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浴血奋战。他们为什么要远赴朝鲜?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见证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一:1、抗美援朝的原因 史料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为南北分界线,分别为苏军受降区和美军受降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调兵遣将于1950年组成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率领下在朝鲜半岛的仁川登陆,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直打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借口: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借口: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和参与国: 1.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咸丰帝在位) 2.参与国:英法(主凶);俄美(帮凶)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四、《天津条约》的签订: 1.概况: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

条约》。 2.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影响:侵略势力已经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五、《通商程善后条约》的签订: 1.概况:清政府与英、法、美国签订。 2.条约内容: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六、火烧圆明园: 1.背景:《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让他的弟弟奕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2.概况: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七、《北京条约》的签订: 1.概况: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奕䜣被迫与俄、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2.条约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八、沙俄侵占中国土地的时间和数量:

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抗美援朝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抗美援朝 一、教材分析 《抗美援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场战争关系到国家安危,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妄图将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中。面对美帝国主义的疯狂挑衅,新中国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志愿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顽强战斗,击退了美国侵略军,涌现出了一系列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学了一年的历史,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还需教师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志愿军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朝鲜战争示意图》,认识“三八线”的位置及朝鲜战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英勇事迹的生动描述,使学生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 2、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历史情景,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上课讲述他们的故事。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0课

第10课 课题伟大的历史转折备课时间月日执行时间月日教学目的 与要求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具准备 教学程序个人随笔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学与交流:(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①准备: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举,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党中央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继续坚持“左”的错误。②邓小平复 出后,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 个”凡是的错误观点。③这次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形成 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其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①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中,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②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底,北 京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 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根本上冲破 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 3、说一说,“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 提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从任何一个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成 理即可。如:是一种教条主义;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违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的原理;是一种新迷信,不利于解放思想,不利于拨乱反正,不利于纠正“文革” 的错误,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等。 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提示:可以充分讨论。下列说法之一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皆应肯定:它重新确定了实事 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它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导学案 设计:刘杨审核:史卫民课型:新授使用时间9月5日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列强侵华罪行”。 学习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知识链接: 1、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 2、导火线: 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 3、结果: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中俄一系列割地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开天津为商埠; ②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给英国;④退还以前没

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法国传教士可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⑤赔偿英、法所谓的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4、影响: 政治上,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使中国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性冲击。 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导学过程: 一、导入:你去过圆明园吗,昔日辉煌的宫殿怎样变成了现在的残垣断壁?本课题目为什么称作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预习检测,看书自主完成以下内容,并在书上标划 A第二次鸦片战争 1不满足。 1、原因:2进一步打开。 3扩大。 2、时间: - 。 3、主要列强:主凶帮凶 4、英法罪行: 5、沙俄罪行:割占中国领土 6、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程度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太平天国运动) 1、爆发原因: 2、开始: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建号。 3、目的: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目的为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 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通过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客观冷静,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理性精神。

二、教学要点 (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难点:如何掀起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 三、过程和方法 1、以大家熟悉的音乐入手,采用诱导的方式导入新课。 2、对课文内容进行分述,再详细解释相关知识点。 3、利用图片资料和电教手段播放电影和新闻中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 1、“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视频资料“两个凡是” 3、视频资料《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书影 4、视频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讲话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图片、影响资料 6、视频歌曲《走进新时代》 7、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 8、视频歌曲《社会主义好》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文化大革命”动乱视频片段 2、【教师活动】: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被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政治运动。这场历时十年的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民主法制被践踏无遗,整个社会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1976年10月6日,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 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 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 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 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 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材料: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 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2.请学生回答:由材料中毛主席的这几句话,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了获得 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页内容,结合第10页地图,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其结果如何。 提示:(1)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教师过渡: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老总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涌现了许多的战斗英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 目标导学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一)战斗英雄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抗美援朝 导学案

第2课抗美援朝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掌握抗美援朝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 2.了解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 3.感受中朝军民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出的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二、预习任务 (一)通读课文【共6分钟】 (二)熟悉课文后,学习课前自主预习课件 请认真学习老师布置的“【课前课件】第2课抗美援朝预习材料”,结合学习材料分析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并在“【预习讨论区】抗美援朝”中解答下列问题。 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思考下列问题: (1)中国军队赴朝作战的原因是什么? (2)中国军队赴朝作战的目的是什么? 2、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根据预习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中国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2)那么在新时期,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呢? 三、思学质疑 学习完以上预习内容后,你可以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可以发送到“思学质疑讨论区”中。 四、预习检测 (建议学习时间:10分钟) 学习预习内容后,请在老师布置的“【课前练习】第2课抗美援朝预习检测”中完成基础自测。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抗美援朝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 2.了解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

3.感受中朝军民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出的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二、学习任务 1、合作探究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朝鲜战争时间: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方爆发内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时间: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解读“三八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苏两国为了在朝鲜半岛划分接受日军投向范围,商定以北纬38?线为界,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1948年朝、韩先后成立共和国,在美、苏军队搬出后,南北方不断在三八线发生武装冲突。 中国军队出兵朝鲜直接原因: 1、美国对新中国政权发起挑战; 2、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3、美国空军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地区。 4、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小组探究】请在【课堂讨论区】作答。 你认为中国是否应该出兵?原因是什么? 知识小结 中国军队赴朝作战的原因: 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 中国军队赴朝作战的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合作探究2: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小组活动】讲述志愿军英雄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