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增多症

醛固酮增多症
醛固酮增多症

醛固酮增多症

醛固酮增多症

醛固酮(aldosterone)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最重要的盐皮激素,在维持机体钠平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钠潴留和钾丢失,称为醛固酮增多症(hyperaldosteronism,aldosteronism),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若因肾上腺以外的原因使有效血容量降低,肾血流量减少等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亢进者,则称为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继醛);而由于肾上腺皮质腺瘤或增生,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体液容量扩增导致血压升高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者,称为原发性醛固酮症增多症(简称原醛)。本章主要讨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955年,ConnJW报道了第一例由肾上腺腺瘤所引起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故本症又称为Conn综合征。本病的发病率在未经选择的高血压患者中<1%。多见于成人,腺瘤者女性较男性多见,特发性等其他病因者男性多于女性。各种年龄儿童也可发生原醛,并可出现生长迟缓,病因为腺瘤者其年龄通常低于特发性者。

【病因】

多种原因可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其临床类型与相对发病率见下表。

1.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腺瘤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腺瘤

(aldosterone-producingadenoma,APA)又称Conn综合征,最多见,约占原醛症的60%~90%。多为单侧腺瘤,左侧较右侧多见;大多数为单个,直径多在2cm以下,包膜完整,切面呈金黄色,在光镜下可见四种细胞:小和大的具有球状带和束状带细胞特征的杂交细胞以及其他的如同束、球状带的细胞,在电镜下,瘤细胞具有如同球状带细胞特征的线粒体管状嵴,若经螺内酯治疗后可发现螺内酯小体,常同时伴球状带增生或伴结节性增生。仅1%左右为双侧或一侧有2个以上腺瘤。70%的腺瘤见于女性,腺瘤形成的原因至今不明。

2.特发性原醛症(IHA)本型的肾上腺球状带通常为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超微结构基本正常,若伴有结节则多为微小结节,直径不一,可大致2cm,典型的细胞呈现来自束状带的透明样细胞。免疫组化研究表明:这些细胞均显示对细胞

色素P450,11-β-羟化酶和醛固酮合成酶均呈阳性。在诊断上,IHA的生化异常比APA轻。IHA的病因至今仍有争论,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可能是由于球状带细胞对血管紧张素反应过高所致。也有人认为它是低肾素性原发性高血压发展阶段中的一种类型。

3.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癌少见,约占1%,在组织学上,很难与腺瘤相区分,但通常癌较腺瘤大(直径常>3cm),癌体内常显示出血、坏死以及多形核细胞,CT和B超常见钙化。癌肿除分泌醛固酮外,也可同时分泌其他皮质类固醇如醛固酮的前体物、糖皮质类固醇或性激素等。

4.血管紧张素Ⅱ反应性腺瘤约占APA的10%左右,原认为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一种类型,现已有证据表明,本型由于这类腺瘤的球状带分泌醛固酮的细胞对血管紧张素Ⅱ反应过度所致。

5.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PAH)病因未明,一般为双侧肾上腺皮质均有增生,单侧增生更为罕见。增生也可伴有微小或大结节,其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与APA 相仿。

6.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原醛症(GSH)又名地塞米松可抑制性原醛症(dexamethasonesuppressiblehyperaldosteronism,DSH),也称家族性高醛固酮血症Ⅰ型(FH-I):是目前唯一对其分子致病机制的了解最明确深入的原醛症类型。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和不同程度的低血钾,血浆醛固酮过多伴肾素活性被抑制以及18羟皮质素和18氧皮质素过多。它与其他类型原醛症的关键区别在于本症患者的醛固酮分泌受ACTH的调控,给予糖皮质激素可抑制醛固酮的分泌,达到治疗的效果。有研究认为:这是由于肾上腺球状带以外存在异位醛固酮合成酶的表达。编码醛固酮合成酶和11β-羟化酶的基因之间有95%是同源的,均位于8号染色体。在GSH患者中发现11β羟化酶的基因的5'-端调节区(受ACTH调控)和编码醛固酮合成酶的序列交叉,复制为一融合基因。目前至少已发现五种交叉融合形式,所有交叉融合点均位于外显子-4内或它的左侧。杂交融合基因含有外显子1、2、3和外显子4的中部编码合成醛固酮的酶。而这种融合基因可表达醛固酮并受ACTH的调控(可在束状带表达),而仅含有外显子5、6和7的杂交基因却并不表达醛固酮。本型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可为家族性或散发性,家族性者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肾上腺常呈结节性增生,其血浆醛固酮水平与ACTH昼夜节律相一致。

7.家族性原醛症-Ⅱ型(FH-Ⅱ)与FH-I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糖皮质激素可治疗性的。其肾上腺皮质病理改变可分为腺瘤、增生或癌。

8.异位醛固酮分泌性腺瘤或腺癌极罕见,可发生于肾内的肾上腺残余组织或卵巢内。

【临床表现】

(一)高血压

大多数原醛症患者表现为缓慢发展的良性高血压,多为中等程度的高血压,约在22.6/13.3kPa(170/100mmHg)左右,但随病程延长,血压逐渐增高,尤以舒张压明显。少数患者可呈现恶性急进性高血压。持续、长期的高血压可致心、脑、肾损害。对常用的降压药疗效不佳为其特点之一。但也有极少数原醛症患者可血压正常甚至血浆和尿醛固酮也可正常。

(二)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1)肌无力或周期性麻痹:原醛症由于醛固酮水平过高,使约80%~90%的患者

出现自发性低血钾(2.0~3.5mmol/L),使患者出现一系列因缺钾而引起的神经、肌肉、心脏及肾功能障碍。一般血钾愈低,神经肌肉症状愈重。劳累或服用排钾利尿药可促发和加重症状。麻痹多累及下肢,严重者可致呼吸和吞咽困难。补钾后,麻痹等症状即缓解,但常复发,为控制症状需连续补钾。据报道,在我国的患者中,有较高的周期性麻痹的发生率,如香港报道:在50例APA中,有42%患者发生周期性麻痹,尤男性中多见,其机制不明。

(2)感觉异常,肢端麻木或手足搐搦;常由于低血钾性碱中毒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下降所致,而血浆总钙水平可能在正常范围,也常见于补钾时未及时补钙所致。

(三)肾功能改变

因醛固酮过高使肾脏排钾过多,并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空泡状变性,尿浓缩功能降低。患者可有多尿,夜尿增多,尿比重偏低,伴口渴,多饮,易并发尿路感染。

(四)心脏功能改变

由于原醛症可持续存在低血钾症状,故可出现:①低血钾性心电图表现:Q-T间期延长,T波增宽,降低或倒置,U波出现,TU波相连呈驼峰状;②心律失常:常见早搏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严重者可致心室颤动。

(五)其他

儿童患者可有生长发育迟缓,可能与长期缺钾等代谢紊乱有关。另外,低血钾可抑制胰岛素分泌和作用减弱,约半数患者可出现糖耐量减低,甚至可出现糖尿病。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一)血、尿生化检查

1.低血钾大多数患者血钾降低,一般在2~3mmol/L,严重者更低,少数也可正常。低血钾常呈持续性,也可为波动性。应注意:多种因素可影响血钾水平,如低钠饮食可使本症患者的血钾正常。若24h尿钠排泄<100mmol时,应增加钠摄入(6g/d,NaCl)连续5d后再复测血钾。

2.高尿钾尿钾增高(>20mmol/24h)尤在低血钾时,尿钾仍在25mmol/24h以上。3.高血钠血钠一般在正常高值或略高于正常上限。

4.碱血症血pH值和CO2结合力为正常高值或略高于正常上限。提示有轻度的代谢性碱中毒,但当病程长,同时伴有肾功能损害时,可因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浓缩和离子交换能力降低,使pH值呈中性。

(二)血尿醛固酮测定

血尿醛固酮测定值增高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和诊断的关键指标,但多种因素会影响其测定值,如血钾水平与醛固酮分泌有关,血钾甚低时,醛固酮增高常不明显,常需在补钾后重复测定。另应注意,血浆醛固酮分泌呈昼夜节律:清晨醒后最高,刚睡后最低而而且体姿也有影响:直立位可显著增高其水平,其他影响因素如限钠或利尿。因此在标本的采集中,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力求规范化;必要时,需纠正条件后,重复多次测定。方法:在普食(含钠160mmol,钾60mmol/d)7天后,上午8时空腹卧位取血,然后起床立位2h后再取血,然后,最好立即分离血浆,用放免法测定。血浆醛固酮正常参考范围(卧位):280.2±25pmol/L(10.1±0.9ng/dl),(立位):

438.3±72pmol/L(15.8±2.6ng/dl)。尿醛固酮:普食下为14~53nmol/24h(5~

19μg/24h)。

(三)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测定

原醛症患者,因血浆醛固酮水平增高而使肾素活性明显受抑制而降低,而且即使在低钠饮食,利尿剂及站立等刺激因素下,也不能明显增高,而继醛症则相反,肾素活性是增高的。血浆肾素活性(PRA)是评价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最常用的指标。但PRA受钠盐摄入、直立位、某些药物尤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螺内酯等的影响,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在排除影响因素后,重复测定。血浆肾素正常参考值,卧位为0.55±0.09pg/ml·h,立位为:3.48±0.52pg/ml·h而血浆血管紧张素,正常参考值:卧位为26.0±1.9pg/ml 和立位为45.0±6.2pg/ml。原醛症者,基础值偏低而直立或利尿兴奋后,无或轻微增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高血压患者中,如出现肌无力,肌麻痹、多尿、多饮等低血钾症状时应疑及本病。当实验室检查证实其有低血钾、低血肾素活性、高血尿醛固酮时诊断即可成立。各种类型原醛的鉴别诊断(病因诊断)见图7-13-1。从图中可看出,在高血压中证实血钾降低是诊断本病的关键。用测血钾筛查原醛症,其灵敏度为75%~90%。如患者正进行利尿剂的治疗,应停药3周后重复测定,但血钾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本病。据报道,原醛症中正常血钾者约占10%~30%。应强调排除可能的影响因素和反复测定。血钾<3.6mEq/L是进一步检查RAS活性的指征。

图7-13-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程序

原醛症的最主要特征是醛固酮过多伴RAS活性被抑制,但多种因素包括抗高血压药物和低钾均会影响之,而造成诊断困难。如血钾<3mmol/L,在测定醛固酮前应先补钾。除血浆PRA测定可评估RAS的活性外,也有利用血醛固酮/PRA比值作为筛查原醛的指标。在APA中,醛固酮/PRA比值总是>400,而原发性高血压者却<200。应用该指标的唯一问题是在伴慢性肾衰时会出现假阳性,同时要排除各种可能影响RAS的药物,在对怀疑原醛症的高血压患者,应选用不影响RAS活性的降压药。必要时可采用下列动态试验作进一步鉴别:

1.盐负荷试验正常饮食中,增加钠盐或静脉输注盐水或给予外源性盐皮激素或上述几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可通过增加盐负荷,使血容量扩增而抑制RAS,使血PRA和醛固酮水平下降,但在腺瘤性原醛症(APA)中,醛固酮分泌不受抑制而特发性原醛症(IHA)中却受抑制。因此,本试验既可用作原醛的诊断也可用于APA 和IHA的鉴别。另外,当给予高钠饮食(>200mEq/d),尿醛固酮排泄量不受抑制也可作为原醛的诊断性试验。在正常的非原醛者,当持续给予高钠饮食5天,其尿醛固酮排泄量<10μg/24h,同时应测定血浆和尿的钠和钾。原醛者,尿钠应>200mEq,而血钾应<3.5mEq/L。另一种方法是静脉输注盐水,然后测血浆醛固酮:原发性高血压者,盐负荷后的血浆醛固酮<8g/dl,而原醛者却不下降。2.体位的刺激试验在正常人中,直立位可激发RAS和升高血浆醛固酮水平,而各种类型原醛者对体位改变的反应不一,可用作鉴别。方法:先上午8时,卧位,采血样,测基础血浆醛固酮,皮质醇和PRA,然后在直立2~4h后,再取血样,测上述同样指标,观察其水平的改变。在APA者,原以为RAS是处于被抑制状态,直立后并不能使血醛固酮增高,事实上,APA是ACTH依赖的,血醛固酮是下降的而在IHA中,因球状带的特发性增生,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敏感

性升高,直立位,可使血管紧张素Ⅱ轻度增高,因而,使血醛固酮也升高。但也有约10%的APA患者,因对血管紧张素仍有反应而使直立位时的血浆醛固酮也升高,而单侧球状带增生者通常亦升高。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试验由于在正常无盐负荷时,给予ACEI如卡托普利后,将降低血醛固酮水平,而原醛者却不受ACEI的抑制,血醛固酮水平并不下降,故可用于原醛的诊断。方法:口服卡托普利25mg,然后2h后测醛固酮。原醛者血醛固酮水平仍>15ng/dl,而正常者下降。该试验在诊断原醛的特异性为93%。有79%的预示率,当用醛固酮/PRA的比值作为观察指标,其特异性为97%,预示率为90%。

4.地塞米松抑制试验GSH(DSH)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反应类似于APA者,故可用Dex作鉴别诊断。方法:午夜给予1mgDex和早晨6时再给予0.5mg,8时直立位,取血,测醛固酮水平;以50μg/L作为区分DSH和IHA或APA的分割点,即<50ng/L为DSH,>50ng/L则为IHA或APA。

5.18-羟皮质酮(18-OHB)、18羟皮质醇(18-OHF)和18氧皮质醇(18-OF)测定

18-OHB、18-OHF和18-OF测定在鉴别原醛的类型上是有价值的,在APA者中

18-OHB、18-OHF和18-OF的水平均高于IHA或正常人。另外要注意:在继醛症中18-OHF水平也是显著增高的。

【定位诊断】

原醛症的病因或定位诊断程序和治疗见图7-13-2。

1.肾上腺静脉造影和肾上腺静脉插管取血样测醛固酮和皮质醇因肾上腺静脉插管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尤很难进入右肾静脉),并可致一些并发症(如静脉栓塞、梗阻等),因此至今尚难作常规应用;但也有人认为,此法应作为醛固酮分泌性肿瘤定位诊断的“金标准”。若肿瘤直径>1cm,易被CT或MRI发现,除非CT 和MRI尚无法确认和识别,而生化指标又提示APA,才可考虑采用此法。在单侧APA者,肿瘤侧静脉所取血样的醛固酮水平显著升高而对侧血却与周围血循环中醛固酮水平相仿。

2.放射性碘化胆固醇肾上腺扫描和显像应用131I或35Se-6-硒-甲基胆固醇作肾上腺显像可区分APA和IHA。近年采用Dex预处理后,应用β-131I-甲基碘-19-异胆固醇(NP-59)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应注意:如患者预先服用过螺内酯会影响显像,应停药6周以上。Dex用量、一般较大(1mg一日4次)并应给予罗戈碘液或KI封闭甲状腺。

3.肾上腺CT或MRI显像虽然,两者在原醛症的早期鉴别诊断中已广泛应用,采用现代CT和3mm连续断层扫描能准确地诊断7mm直径的肿瘤,但仍应注意:对一些小肿瘤的早期病例很易漏诊。采用高效GE-8800的灵敏度仅为48%~58%,但特异性为91%(即假阳性较少而假阴性相对较多)。CT诊断APA的准确性为82%而MRI为100%。三种定位方法相对诊断准确性为:胆固醇显像为51%~72%,CT约73%~82%,而肾上腺静脉插管取样为95%。

图7-13-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或定位诊断程序和治疗

【治疗】

治疗方案的确定取决于原醛症的病因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APA者应首选手术治疗,而肾上腺特发性增生(IHA)者除原发性肾上腺增生者外,不应作手术治疗。

(一)手术治疗

APA应作肿瘤侧肾上腺切除术,在术前,应常规给予口服螺内酯,为降低血压,使血钾正常,恢复对侧被抑制的球状带的反应性。术前应至少给予6周的螺内酯,剂量:400mg/d。70%的患者在术后一年内,血压<160/95mmHg(属反应者),有25%血压仍>160/95mmHg(属无反应者)。若肿瘤定位明确,应采用后腹壁径路手术。术后1个月内,约60%患者血压恢复正常,76%在次年内正常,70%在术后15年血压仍正常。

(二)药物治疗

同时给予低钠饮食(<80mEq/d)是药物治疗常规的辅助治疗措施。螺内酯对APA 有效,常规剂量为400mg/d。当高血压控制后,可降至维持量,50mg/d。一般血钾恢复正常较快,而血压的正常往往要几周以上。常见副作用为上腹部不适、阳痿、男性乳房发育和月经不调。男性乳房发育是由于其含硫酸的代谢产物所致。在APA者,螺内酯不会增加血或尿的醛固酮,即使血钾正常和PRA升高。相反,在IHA中可有2~3倍的血钾和尿醛固酮水平。如用螺内酯有显著的副作用,可改用阿米洛利(amiloride),但APA中,常需较高的有效剂量(40mg/d)。IHA应首选药物治疗:开始可用螺内酯或阿米洛利,虽然这些药物改善电解质紊乱有效,但在降压方面常不够理想,常需联合应用其他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nifedipine)或(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CEI已显示对IHA有效。依那普利(Enalapril)可降IHA者的血压、血醛固酮和改善血钾水平。这可能与ACEI可阻断IHA的内源性RAS活性有关。阻断醛固酮合成的药物如Trilostane(β-羟类固醇脱氢酶抑制剂)可降IHA和APA者的血压。肾上腺溶解剂如OP'-DDD也可应用于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癌的治疗。在GSH的治疗中,给予足以抑制ACTH分泌的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是必需的,通常Dex,2mg/d,睡前1.5mg,起床时0.5mg。这应使患者在2周内血钾、醛固酮、PRA和血压均恢复正常。此后,应持续给予可维持疗效的最低维持量。但Dex长期治疗常不能良好地控制血压,故常需合用螺内酯、阿米洛利和噻嗪类利尿剂。

【预后】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病因的性质和诊断治疗是否及时。若为肾上腺分泌醛固酮腺瘤者早期手术,切除腺瘤可获痊愈。而其他类型者的预后决定于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病程的长短和病情程度,若病程较短,无严重的心、脑、肾功能损害者,药物治疗可长期控制病情,预后良好但病程过长;有严重并发症者,部分原醛症状和体征可获得缓解。若由肾上腺癌等引起者,若早期未及时根治者,预后不良。

第十四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十四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概述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之一。该疾病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活性受抑制,典型临床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大多数是由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引起,也可能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及其他原因等。 流行病学 原醛是临床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之一。早于20世纪40年代人们已经证明肾上腺有一种具有潴钠作用的物质,1953年分离出醛固酮,1955年合成了这一激素。同年,Conn对一位34岁女性高血压、低血钾患者。否定了“失钾性肾炎”的诊断,而提出是有肾上腺皮质腺瘤分泌醛固酮增多所致,并得到了手术证实。Conn首先发现并报道这一种内分泌高血压类型,并命名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故又称Conn综合症。Conn早年曾推测约20%高血压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致,但以后在美国其发病率占同期高血压患者的0.05%~2%,上海瑞金医院于1957~1989年共收治原醛症314例,占同期住院患者的2%。但随着肾上腺生理、生化及高精检出技术的进步,精确的实验室检查和先进的影像学诊断以及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提高,使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加容易和有效,偶发瘤患者检出率明显提高,肾上腺疾病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患病率有上升趋势,有外国学者已经提出,原醛已经成为继发性高血压中除肾脏病以外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生率可达15%~20%。按此比例推算在中国有高血压患者近1.3亿,其中应该约有1%的原醛患者,则应有130万,这部分患者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高血压,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极其重要。该症发病年龄高峰为3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 病因及病理 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生化特征,原醛可分为以下5型: 1、肾上腺醛固酮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发生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并分泌醛固酮的良性肿瘤,即经典的Conn综合征。是原醛的主要病因,临床最多见的类型,占65%~80%,以单一腺瘤最多见,左侧多于右侧,双侧或多发性腺瘤仅占10%;个别患者可一侧是腺瘤,另一侧增生。肿瘤多为圆形或卵圆形,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边界,腺瘤主要由大透明细胞组成,这种细胞比正常束状带细胞大2~3倍。光镜下显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网状带或致密细胞,以及大小不同的杂合细胞。杂合细胞表现了球状带和束状带细胞的特点,有些腺瘤细胞可同时存在球状带细胞弥漫增生。电镜下瘤细胞的线粒体嵴呈小板状,显示球状带细胞的特征。醛固酮瘤的成因不同,患者血浆醛固酮水平浓度与血浆ACTH 的昼夜节律呈平行关系,而对血浆肾素变化无明显反应。此型患者其生化异常及临床表现较其他类型典型。 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IHA),即特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发病率占成人原醛症的10~30%,占儿童原醛症之首。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思路详解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思路 患者中年男性,既往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病史,在常规健康评估期间发现,尽管已使用赖诺普利(40mg/d)和维拉帕米(180mg/d)治疗,但患者血压仍高达183/116mmHg。患者既往曾使用过氢氯噻嗪治疗,大约1月前因低钾血症停用,此外,也曾使用阿替洛尔治疗,2个月前停用。 作为继发性高血压实验室检查的一部分,给予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和血浆肾素活性检查(表1)。 表1 患者最初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你如何解释这些检查结果? A 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B 提示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但仍需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来确诊。 C 提示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但确诊需要进行醛固酮抑制试验。 D 这个结果不可靠,ARR应在停用赖诺普利1月后再测量。 答案是C,提示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但确诊需要进行醛固酮抑制试验。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以醛固酮过度分泌为特征,所有高血压患者中5%–13%可能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当前推荐的筛查试验是测量血浆醛固酮浓度(PAC)和血浆肾素活性(PRA),计算醛固酮–肾素比值(ARR或PAC/PRA比值)。尽管尚无异常PAC/PRA比值的确切阈值,目前最常采用患者PAC>15ng/dl 时,PAC/PRA比值>30来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这些阈值是基于1993年一项回顾性研究,该研究显示,在高血压患者中使用这些阈值筛查肾上腺腺瘤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1%。然而,由于PAC和ARR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性别、月经周期、体位、时辰、饮食和是否有肾脏疾病等,因此,美国内分泌协会

醛固酮增多症

醛固酮增多症

醛固酮增多症 醛固酮(aldosterone)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最重要的盐皮激素,在维持机体钠平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钠潴留和钾丢失,称为醛固酮增多症(hyperaldosteronism,aldosteronism),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若因肾上腺以外的原因使有效血容量降低,肾血流量减少等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亢进者,则称为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继醛);而由于肾上腺皮质腺瘤或增生,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体液容量扩增导致血压升高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者,称为原发性醛固酮症增多症(简称原醛)。本章主要讨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955年,ConnJW报道了第一例由肾上腺腺瘤所引起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故本症又称为Conn综合征。本病的发病率在未经选择的高血压患者中<1%。多见于成人,腺瘤者女性较男性多见,特发性等其他病因者男性多于女性。各种年龄儿童也可发生原醛,并可出现生长迟缓,病因为腺瘤者其年龄通常低于特发性者。 【病因】 多种原因可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其临床类型与相对发病率见下表。 1.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腺瘤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腺瘤 (aldosterone-producingadenoma,APA)又称Conn综合征,最多见,约占原醛症的60%~90%。多为单侧腺瘤,左侧较右侧多见;大多数为单个,直径多在2cm以下,包膜完整,切面呈金黄色,在光镜下可见四种细胞:小和大的具有球状带和束状带细胞特征的杂交细胞以及其他的如同束、球状带的细胞,在电镜下,瘤细胞具有如同球状带细胞特征的线粒体管状嵴,若经螺内酯治疗后可发现螺内酯小体,常同时伴球状带增生或伴结节性增生。仅1%左右为双侧或一侧有2个以上腺瘤。70%的腺瘤见于女性,腺瘤形成的原因至今不明。 2.特发性原醛症(IHA)本型的肾上腺球状带通常为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超微结构基本正常,若伴有结节则多为微小结节,直径不一,可大致2cm,典型的细胞呈现来自束状带的透明样细胞。免疫组化研究表明:这些细胞均显示对细胞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流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流程 (STEP1-5) STEP1 明确疑诊人群: 1.二级以上高血压患者(≥160/100); 2.使用三种及以上降压药物(均为最大治疗量,且包括一种利尿剂),血压不能达标者 (>140/90mmHg); 3.高血压发现年龄<20岁; 4.高血压合并低血钾; 5.高血压合并利尿剂诱发低血钾的患者; 6.高血压伴有偶然发现的肾上腺包块者; 7.合并早发高血压或早发脑血管意外家族史者(<40岁); 8.所有原醛的一级亲属; 9.任何疑诊为继发性高血压者; STEP2 明确筛查前注意事项 1.停用或选择降压药物 1-1下列药物必须停药4周以上: a. 安体舒通、依普利酮、阿米洛利、氨苯喋啶; b. 排钾利尿剂 c. 甘草制剂(甘草片、甘草合剂、甘草糖、嚼用烟草) 1-2 下列药物最好停药2周以上: a. β受体阻滞剂、中枢性α受体阻滞剂(如可乐定、甲基多巴)、非甾体类抗炎药; b. ACEI、ARB、肾素拮抗剂、二氢吡啶类CCB。

1-3 对血压明显升高患者(≥160/100mmHg),优先选用如下药物控制血压: a.首选哌唑嗪,从0.5-1mg 2-3次/日,根据疗效逐渐加量; b.维拉帕米缓释片、肼苯哒嗪等可选用(但因维拉帕米心脏传导系统的副作用,及肼本哒 嗪我院无储备,故不主选用) c.可选静脉用药硝酸甘油、硝普钠、乌拉地尔等,但应注意目前无临床证据说明其对RAAS 有无影响。 2.补钾: 尽量纠正低钾血症至正常水平,血钾难以补充至正常水平时,解读结果时需注意低钾对 RAAS 3.饮食: 自由饮食,避免限制钠盐摄入。 STEP3 初筛指标- 醛固酮肾素比值(ARR) 方法: 清晨起床后至少2小时,期间可进食、静坐、站立或散步,然后坐位休息5-15分钟,取血。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解读

A、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 B、高血压家族史:一、二、三级亲属 C、长期膳食高盐 D、长期过量饮酒:白酒≥100ml(2两)/天 E、年龄≥55岁 2、下列哪项不是高血压的易患人群() A、年龄35岁 B、年龄55岁 C、长期高盐膳食 D、体质指数(BMI)25kg/m2 E、父母均患有高血压 3、女性,26岁。偶测血压发现异常就医,既往有关节“红肿痛”病史。测双上肢血压,左侧50/20mmHg,右侧160/100mmHg。该患者血压异常,考虑可能的病因是() A、慢性肾脏疾病 B、嗜铬细胞瘤 C、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D、皮质醇增多症 E、大动脉疾病 4、下列关于常见继发性高血压及临床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慢性肾脏病:肾脏疾病史,反复眼睑或双下肢水肿,血尿(洗肉水样)、蛋白尿(尿呈泡沫状) B、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超重/肥胖,夜间睡眠时打鼾并出现呼吸暂停,日间嗜睡、疲乏 C、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肢体肌无力或麻痹,呈持续性发作;继发性低血钾 D、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伴头痛、心悸、皮肤苍白及多汗 E、皮质醇增多症: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皮肤紫纹、毛发增多;血糖增高 5、下列关于血压测量的注意事项说法不正确的是() A、袖带大小:气囊至少覆盖60%上臂周径 B、气囊位置:中部置于肱动脉搏动明显处 C、袖带捆绑松紧适宜 D、柯式音第一音为收缩压读数;柯式音消失为舒张压读数;脉压大柯式音不消失变音为舒张压读数;取偶数为读数 E、间隔1分钟重复测量,两次结果读数相差5mmHg,应再次测量

A、基本目标为血压达标 B、主要目标为预防脑卒中 C、一般患者:<140/90mmHg D、老年(≥65岁)患者:<150/90mmHg,能耐受至<140/80mmHg E、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患者:再适当降低 2、女性,65岁。既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不嗜烟酒,间断服用降压药物。查体:血压180/100mmHg,超力型体型,心率6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足背动脉可触及。该患者高血压的诊断是() A、高血压1级低危层 B、高血压1级中危层 C、高血压2级中危层 D、高血压2级高危层 E、高血压3级高危层 3、男性,70岁。吸烟50来年,20-30支/天。家中自测血压160-170/80-90mmHg,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该患者高血压的诊断是() A、高血压1级低危层 B、高血压1级中危层 C、高血压2级中危层 D、高血压2级高危层 E、高血压3级高危层 4、下列关于高血压评估的实验室检查及异常标准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腹血糖≥7.2mmol/L B、空腹血脂:TC≥5.7mmol/L、LDL-C≥3.3mmol/L;HDL-C<1.0mmol/L;TG≥1.7mmol/L C、血肌酐:男≥115μmol/L(1.3mg/dl);女≥107μmol/L(1.2mg/dl) D、尿蛋白≥300mg/24h E、尿蛋白≥300mg/24h 5、下列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的因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质指数(BMI):每增加3kg/m2 ,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 B、腰围男性≥80cm或女性≥85cm,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倍以上 C、城市脑力劳动者、精神紧张度高的职业者;过度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病态心理(抑郁/焦虑症)、A型性格(敌意、好胜和妒忌心理及时间紧迫感的性格)2 D、1支普通烟→收缩压升高10-30 mmHg;降压治疗效果不明显1 E、以上说法均正确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 导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受抑制而造成的。目前这种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诊断出来知否是该疾病。具体的诊断条件如下文所示。 确诊条件如能证实患者具备下述三个条件,则原醛症可以确诊。 (1)低血钾及不适当的尿钾排泄增多:实验室检查,大多数患者血钾在2~3mmol/L,或略低于 3.5mmol/L,但病程短且病情较轻者,血钾可在正常范围内。如将血钾筛选标准定在低于4.0mmol/L,则可使诊断敏感性增至100%,而特异性下降至64%;血钠多处于正常范围或略高于正常;血氯化物正常或偏低。血钙、磷多正常,有手足搐搦症者游离Ca2常偏低,但总钙正常;血镁常轻度下降。 (2)醛固酮分泌增高及不受抑制:由于醛固酮分泌易受体位、血容量及钠浓度的影响,因此单独测定基础醛固酮水平对原醛的诊断价值有限,需采用抑制试验,以证实醛固酮分泌增多且不受抑制,则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3)血浆肾素活性降低及不受兴奋:血、尿醛固酮水平增加和肾素活性的降低是原醛症的特征性改变。但肾素活性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立位、血容量降低及低钠等均能刺激其增高,因此单凭基础肾素活性或血浆醛固酮浓度(ng/dl)与血浆肾素活性[ng/(ml·h)]的比值(A/PRA)的单次测定结果正常,仍不足排除原醛症,需动态观察血浆肾素活性变化,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外科)【概述】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而引起的高血压和低血钾综合征。Conn于1955年首先指出肾上腺皮质腺瘤分泌过多的醛固酮是本病的原因,因此又称此病为Conn综合征。本病占住院的高血压病例的1~2%,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继发性高血压。但若病程过长,长期高血压和严重低血钾也可造成严重的危害。醛固酮分泌增多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原醛症是由肾上腺病变分泌过多醛固酮所致,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肾上腺以外的疾病引起肾上腺分泌过多的醛固酮所致,如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肾性高血压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血、尿生化测定和有关试验进行原醛症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主要应与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高血压服用失钾性利尿剂或持续慢性腹泻所致失钾的情况相鉴别。 虽然大部分病例均由肾上腺皮质腺瘤引起,但术前仍应尽可能明确病理和定位诊断,以利手术。

引起原醛症的肾上腺皮质腺瘤大多比较小,B超、CT、同位素标记胆固醇作肾上腺扫描等辅助检查有遗漏小腺瘤的可能。选择性肾上腺静脉造影不但能显示肾上腺的影像,还可通过静脉导管采血测定醛固酮,以明确定位。但有肾上腺出血、肾上腺周围粘连、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等饼发症可能。 【治疗措施】 原醛症适合手术治疗。因绝大多数病例由肾上腺皮质腺瘤所致,切除肿瘤可望完全康复。如由双侧肾上腺增生引起,则需作肾上腺次全切除(一侧全切除,一侧大部分切除)。也可先切除一侧肾上腺,如术后仍不恢复,再作对侧大部或半切除。其效果不如腺瘤摘除病例。腺癌及病程较久已有肾功能严重损害者,预后较差。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症则不能用手术治疗,可试用氟美松等药物。 关于手术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切口的选择。如腺瘤定位明确,可选用同侧11肋间切口。如不能明确病理及定位诊断,因原醛症患者大多较瘦小故可选用腹部切口探查(图1)。当然也可经背部切口探查。②由于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瘤的发病率比右侧为高(2∶1),故常首先探查左侧肾上腺。这与皮质醇症时正好相反。③低血钾易诱发心跳骤停,故术前应予纠正。可口服安替舒通200~400mg/d至少2周以上,并口服补钾,达到控制高血压和低血钾后再行手术。④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作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00037 北京解放军304医院咸力明佟万仁 人民军医2003年第46卷第4期(总第521期)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因肾上腺皮质发生肿瘤或增生,使醛固酮分泌过多,以高血压、低血钾、肌无力、高醛固酮和低肾素活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1 流行病学 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为O.5%-2%。随着腹部B超、CT和MRI的广泛应用,许多无特征的病人也能被早期检出。Lim等从高血压465例中筛检出原醛症43例(占9.2%)。该症从新生儿至老人均可发病,但好发年龄为30-50岁,其发病率在性别中没有差别,腺瘤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2-1.5,国外报告为1:2.3。 2 病因及病理 2.1 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腺瘤(APA) 1955年由Conn首先描述,故又称Conn综合征,是原醛症主要病因,占70%一80%,绝大多数腺瘤位于一侧,左侧多于右侧,常为单个,仅1%左右为双侧或一侧有两个腺瘤,70%腺瘤见于女性。多数直径l-2cm,包膜完整,切面为桔黄色,均质实性,60%

-70%的腺瘤重量小于6g,光镜下显示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网状带或质密细胞,以及大小不同的“杂合细胞”。“杂合细胞”表现出球状带和束状带细胞的特点,有些腺瘤可同时存在球状带细胞弥漫性增生。电镜下可见瘤细胞内线粒体嵴为血小板。 2.2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 占成人原醛症的10% -20%,在儿童原醛症中最常见。其病理变化为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伴或不伴结节,切面见肾上腺皮质增厚,厚度在0.15cm以上,光镜下可见大量透明细胞增生,多为弥漫性,偶为局灶性。组织学上具有肾上腺被刺激物质,即在人垂体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和另一γ促黑素原相关因子,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并无突变,但该基因表达增多且酶活性增加。2.3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PAH) 约占原醛症的1%。Kater等在1982年发现有4例介于APA和IHA之间的病例,其病理形态上与IHA相似,可为单侧或双侧增生,但生化特征与APA更相似,行肾上腺单侧或次全切除可纠正醛固酮过多的症状和生化异常。 2.4 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RA) 又称地塞米松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DSH),自1966年Sutherland报告以来,国内也有个例和家系报道。GRA发病年龄轻,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特点是,外源性ACTH可持续刺激醛固酮分泌,而小剂量地塞米松可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讲座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鲍镇美 作者单位:100029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泌尿外科 1955年Conn 描述1例34岁女性患者,因高血压、全身乏力7年,伴有低血钾及血钠、碳酸盐增高,尿量4000ml/d 而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右侧肾上腺皮质肿瘤。肿瘤切除后两周余,代谢正常,高血压恢复正常。所留尿液标本两年后进行激素测定,证实Conn 的设想,尿内醛固酮比正常人高10~20倍,从而奠定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这一疾病的诊断,因此本病亦称Conn 综合征。 一、产生醛固酮的不同病理变化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约80%因产生醛固酮的腺瘤引起,醛固酮分泌不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影响,腺瘤多为单个,<2cm,平均1.8cm,双侧腺 瘤者少见。醛固酮过多分泌,可储N a +、排K +、扩大血容量引起高血压。 2.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亦称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 ),约占原醛的10%~20%,近来由于诊断方法的进步,发病率已显著上升(45%),表现双侧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弥漫性或结节样增生,病因可能与垂体产生的醛固酮刺激因子有关,对血管紧张素敏感,肾素虽受抑制,但肾素对体位改变及其它刺激仍有反应,醛固酮分泌及临床一般较腺瘤轻。 3.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病理形态类似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但生理反应类似腺瘤,肾上腺增生可单侧或双侧,18-羟皮质酮(18-OHB)及醛固酮增高,肾上腺大部切除即可治愈。 4.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原醛,主要见于男性青年,多有家族史,病理可见球状带及束状带均有增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醛固酮下降,说明其分泌依赖于 A CT H 的刺激。 5.少数肾上腺皮质癌及卵巢癌也可以分泌醛固酮。产生醛固酮的皮质癌多>3cm 。肾上腺无功能的偶发腺瘤发病率颇高,有报告甚至达10%,所以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发现肾上腺内有小肿瘤尚不能肯定为产生醛固酮的腺瘤,应进一步作其它检查,与其它类型的原醛相鉴别。 二、病理生理 醛固酮的生理效应主要为储N a +、排K +、排H +,促进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 a + 的重吸收,使全身总N a + 增高,最后使细胞内N a +增高。细胞外液Na + 增高的同时,水亦有所增多,所以血浆N a +浓度仍可接近正常或仅轻度增加,当细胞外液增加1.5L 时,近端肾小 管对Na + 的重吸收功能减退,出现逃逸 现象,患者虽有钠潴留,但无水肿,心房肽可能对逃逸现象起主要作用。此时近端小管的Na +重吸收虽减退,远曲小管的Na +、K +交换仍在进行,故钾仍在继续丢失。 肾上腺球状带除产生醛固酮外,脱氧皮质酮、皮质酮及18-羟皮质酮的合成也有所增高。血容量扩增可能不是原醛所致高血压的唯一原因。动物试验应用盐皮质激素诱发高血压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Na + 亦增高,致使血管反应增强,血管收缩,也可引起高血压。醛固酮因为可排K +、排H +,故引起碱中毒。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调节细胞外液、血容量及维持体内N a +相对恒定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血容量减少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分泌增多,水、钠潴留时,则肾素被抑制,故低肾素为原醛患者特征之一。与原醛相反,继发性醛固酮增高是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增多所引起,常见于肾动脉狭窄、肾素瘤、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及Bar tter 综合 征等,病变不在肾上腺。 三、临床表现 高血压、低血钾是原醛的主要临床表现,原醛患者约占高血压病人的1%,女性多于男性,为2.5 1,国内一组120例患者中,30~39岁女性者104例(86.7%)。 低血钾临床表现为肌无力,下肢较上肢明显,严重者出现瘫痪,甚至可有呼吸、吞咽困难,但这种情况现已少见;影响神经兴奋性,表现肢端麻木、疼痛;低 血钾可损害心肌,心电图显示室性期前收缩、T 波下降、出现U 波;长期缺钾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空泡样变性,使尿液浓缩功能减退、对ADH 抗利尿激素有抵抗,表现多尿、烦渴;长期低钾可抑制胰岛素释放,25%~50%的患者空腹血糖增高,个别可有糖尿病。 原醛患者细胞外钾大量丢失,细胞内钾也减少,细胞外N a + 及H + 进入细胞内致细胞内Na +及H +增加,细胞外液H +下降,呈现出肢端麻木、手足搐搦。 原醛所致的高血压,眼底变化一般较轻,水肿也很少见,患者常因高血压服用利尿剂后,出现周期性麻痹。 四、诊断 诊断的主要依据为高血压、低血钾、肾素低活性及醛固酮增高。高血压患者采用低盐饮食及服用利尿剂后引起的低钠可减少尿钾的排泄而掩饰低血钾,故 明确有否低血钾时可先给予正常饮食并每餐补加食盐2g ,连续4日,然后进行血钾及尿钾的测定。 原醛患者血钾< 3.5mmol/L,24小时尿钾>30~40mmol/L,血钾低者行肾素活性检查,肾素活性正常或高于正常值者可排除原醛。原醛患者直立位 肾素活性<30ng ml -1 h -1。 醛固酮测定:很多药物能影响肾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路径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肾上腺肿物(ICD-10,E27.8)、低钾血症(E87.601)和高血压(E10和E15.9),为明确病因和决定治疗方案。 (二)诊断依据: 根据(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肾上腺学组.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6),《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筛查对象: (1)持续性BP>160/100mmHg、难治性高血压(联合使用3种降压药物,其中包括利尿剂,BP>140/90mmHg 或联合使用4种及以上降压药物,BP<140/90mmHg); (2)高血压合并自发性或利尿剂所致的低钾血症; (3)高血压合并肾上腺意外瘤; (4)早发性高血压家族史或早发(小于40岁)脑血管

意外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 (5)原醛症患者中存在高血压的一级亲属; (6)高血压合并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 注意事项: 1、筛查前准备 (1)尽量将血钾纠正至正常范围; (2)维持正常钠盐摄入; (3)停用对ARR影响较大药物至少4周:包括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保钾利尿剂、排钾利尿剂,ACEI、ARB、CCB及甘草提炼物;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肾上腺学组.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6),《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明确病因; 2.治疗原则:治疗方案取决于原醛症的病因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醛固酮瘤及单侧肾上腺增生首选手术治疗,而特醛症及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原醛症首选药物治疗。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发展迅速,转移较早,应尽早切除原发肿瘤。如已有局部转移,应尽可能切除原发病灶和转移灶。术

一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病例分析

一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治疗分析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由于肾上腺自主分泌过多醛固酮,而导致水钠潴留、高血压、伴或不伴低血钾、和血浆肾素活性受抑制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研究表明:血浆醛固酮水平增高可直接导致内皮损伤,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比,PA患者更易发生伴随有心肌胶原蛋白沉积的心肌肥厚,更易发生中风和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1]。因此,早期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对临床预后至关重要。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60岁,以“发现血压升高21年”为主诉入院。缘于入院前21年体检发现血压升高,测血压最高达180/100mmHg,未予重视及诊治,5年前就诊外院,诊断“高血压”,规律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QD、厄贝沙坦片150mg QD”,血压控制在160-170/90-100mmHg。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血压升高,血压波动在200-230/100-110mmHg,伴反复双下肢水肿,无头晕、头痛、黑朦、意识模糊、胸闷、心悸等不适,就诊我院,查血浆醛固酮浓度/肾素活性比值(ARR)卧位:ARR 28.62(ng/dl)/(ng/ml·h);立位:53.49(ng/dl)/(ng/ml·h);生化:“TG 1.78mmol/l,TC 5.62mmol/l,LDL 3.68mmol/l”;心脏彩超:“LVEF 67%,LVMI 158.32g/m2,室间隔及左室壁增厚”;双肾及肾上腺CT:“双侧肾上腺区结节,以右侧为著,多考虑肾上腺腺瘤,增生结节待排”;双肾动脉CTA:“1、双肾动脉开口处管壁增厚毛糙,管腔轻度狭窄,管腔局限性狭窄约20-30%;2、双肾上腺区结节”。6年前因言语含糊、左侧偏瘫就诊外院,诊断“急性脑梗塞”,予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出院后右侧肢体仍感麻木、无力。诊断“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能、双侧肾上腺结节(右侧腺瘤可能)、高血压性心脏病、脑梗塞后遗症”,予“硝苯地平控释片60mg QD、多沙唑嗪缓释片4mg QN”降压,抗血小板、调脂等治疗后出院,建议再入院行卡托普利试验、肾上腺静脉采血(A VS)检查。出院后规律服药,血压波动在160-180/80-90mmHg,今为进一步诊疗,门诊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能”收住入院。 入院查体:T:36.5℃;P:次/分;BP:169/87mmHg,心率78次/分,律齐,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生化:钾 3.4mmol/l↓,钙 2.21mmol/l↓。肾脏功能尿检验: 微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需知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需知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内分泌高血压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高血压人群的 10%。 原醛是一种体内醛固酮(一种调节血压、血容量和血钠钾离子的重要激素)自主过量分泌引起的病症。原醛定性诊断一旦明确,医生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这分泌增多的醛固酮来自哪里,也就是定位诊断。定位诊断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治疗方案是以手术为优选还是药物为优选,因此也是重要的诊断环节。 人体内的醛固酮主要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但是,人体有左右两个肾上腺。因此,到底是两个肾上腺都在拼命分泌醛固酮还是只有一侧处于「失控」状态就是定位诊断要弄明白的。 多年来,定位诊断最普遍的检查是肾上腺影像学检查——CT 或者核磁共振。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仅根据肾上腺影像学结果进行定位诊断存在以下问题: 01、去过犯罪现场的不一定都是罪犯! 影像学只能看到肾上腺外形是否有异常,但是不能区分其分泌激素是否有异常。而肾上腺无功能性的占位是十分常见的(尸检中发生率近 10%),因此仅仅根据影像学,可能会误判。这时候盲目去手术切除影像学上占位病变可能正巧抓到的真的是「元凶」,但也可能「滥杀无辜」,手术后病情无改善。 02、你说可惜不可惜?

常常影像学提示为双侧肾上腺形态改变时,医生很容易由此做出「终身服药治疗」的决策。但是,这时候存在两种情况,一种的确是双侧病变,那终身服药(目前主要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的确是最佳选择;另一种可能则是事实上只有一侧肾上腺在「干坏事」,因而,明明可以通过一个微创的腹腔镜手术治愈的患者却闷头吃一辈子药物,你说可惜不可惜?单侧病变患者如果终身服药,而错失了手术彻底治愈的机会存在两方面的「不合适」:一方面是可能会出现药物相关的副作用;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其房颤和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要高于接受手术的患者。 03、可能会扫描漏了! CT 等影像学检查尽管越来越先进,但是因为是断层扫描,而原醛的病灶常体积不大,因此 CT 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往往不能发现微小腺瘤而漏诊。 因此,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所有确诊为原醛症患者接受肾上腺静脉采血(AVS)以明确有无优势分泌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正确选择。AVS 是区分单侧或双侧分泌最可靠、最准确的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到 90% 以上, 是国际公认的原醛症分型和定位诊断的「金标准」。 简而言之,AVS 是将一个导管经右侧股静脉分别插入到位于中腹部左右两侧肾上腺静脉,分别吸取一些局部的静脉血出来检测醛固酮和皮质醇激素,然后通过计算对比,进而分析两侧分泌的醛固酮是否相当,还是一侧分泌明显增多。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特约专家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巴建明(主任医师)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是指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而引起潴钠排钾,血容量增多而抑制了肾素活性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综合征群。与正常及高血浆肾素活性的高血压病人相比,原醛症曾被认为是伴有较低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一种相对良性的高血压,但近年来先后有报道,在原醛症病人中,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可高达 14% ~ 35%;蛋白尿的发生在原醛症病人中也多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国内文献报道,分别有22.3%~40.1% 和2.7%~9.2%的醛固酮瘤患者发生蛋白尿和慢性肾功能不全。 目录 1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2临床表现 3疾病诊断 4鉴别诊断 5疾病治疗 1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醛固酮分泌的主要调节因素,当有效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钠离子浓度减低等刺激时,肾小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加,进而刺激血管紧张素II增加,血管紧张素II可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钾离子是调节醛固酮分泌的另一重要因素,高钾刺激醛固酮分泌,低钾则抑制醛固酮分泌。ACTH亦能调节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但对长期维持醛固酮的释放并非主要因素。[1-5] 原醛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包括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腺瘤(醛固酮瘤, Aldosterone producing adenoma; APA)及双侧(极少数可为单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IHA)。其他少见的类型包括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型醛固酮增多症(Glucocorticoid-remediable aldosteronism, GRA)、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PAH)、产生醛固酮的肾上腺癌或异位肿瘤等。既往临床上醛固酮瘤为原醛的主要亚型,但近年来随着采用敏感的ARR比值筛查,多数早期及较轻的原醛得以获得诊断,这些患者多数是IHA。各种亚型在原醛中所占的比例见表1。[6-8] 肾上腺醛固酮瘤(APA)35%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60% 原发性( 单侧)肾上腺皮质增生(PAH)2%

2019高血压美国临床指南要点

最新资料推荐 2019 高血压美国临床指南要点 高血血压疗高高血1. 血压的定义压应被分类高血压。血压的测量诊室血压的义类为: 血压正量的准确测量正常、血压量压升高、1 期或2 期高血压,用以预防和治2. 诊推荐用。 3.隐为了高血压量血压的关诊室外血压荐进行诊室隐匿性高血压的诊断和关键步骤清压测量以及室外血压测血压和白大和管理,推清单详见原及自我监测测量以确认大衣高血压推荐合适的原文的下表高血压的诊方法来准确表)诊断,并可确测量和记可用于调整记录血压。 整降压药的(测的使对于未经治疗、SBP 超过130mm Hg 但低于160mm H,g 或者DBP 超过80mmHg但低于100mm Hg 的成人,在下高血压诊断前通过日间ABPM动(态血压监测)或HBPM(家庭自测血压)来筛查是否存在白大衣高血压,是合理的。 针对有白大衣高血压的成人,定期通过ABPM 或HBPM 进行监测,以检测是否转为持续性高血压,是合理的。 对于正在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读数未达标,HBPM读数提示存在明显的白大衣效应,使用ABPM 可有助于确认。 诊室血压测量中,未经治疗的SBP 始终在120-129mm Hg,或者DBP 始终在75-79mm Hg 的成人,使用HBPM 或ABPM 来筛查隐匿性高血压是合理的。 对于使用多种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患者,诊室血压超过目标值10mmH g 以内,通过HBPM(或ABPM)来筛查是否存在白大衣效应,可能是合理的。 1 / 8

正在接受高血压治疗的患者,诊室血压读数达标,如果患者存在靶器官损害或者整体CVD 风险增加,使用HBPM 来筛查是否存在隐匿性未 治愈高血压,可能是合理的。 正在血压的。 高血1. 继当患难治再具如果诊至合理在接受高血压的可能,血压的原 因继发性高血患者存在原治性高血压具体列出,果持续性高至治疗此类理的。 血压治疗的在强化降因血压原文中表1 压,推荐进感兴趣的高血压 患者类继发性高的患者,HB降压药物治3 中所列的进行继发性的伙伴请 看者的某种继高血压有经BPM读数疗之前,使的临床表现高血压的筛原 文) 发性高血压验的医生处升高,提示使用ABPM现和体格检筛查。 ( 表压筛查结果处,以进行示存在隐匿M 进行确诊检查发现,或13 内 容较果为阳性,行确诊和治匿性未治愈诊可能是合或者患者存较多,这里 将该患者治疗,可能愈高合理存在里不者转能是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当对成人患者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推荐使用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 性比值。 对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阳性的高血压成人患者,推荐转诊至高血压专科或内分泌专科以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3.肾动脉狭窄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推荐使用药物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失败的肾动脉狭窄患者,以及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包括纤维肌性发育不良),考虑进行血运重建(经皮肾动脉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pr i ma ry aldosteron is m, PA, )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 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 5% ~ 2 0%。但是, 随着筛选方法的进步,原醛已成为继发性高血压中最常见的疾病。该病发病年龄高峰为30 ~50岁,国外报道最小年龄3岁。目前认为原醛的病因有多种类型: ( 1)肾上腺皮质腺瘤,腺瘤自主分泌醛固酮是原醛的主要原因。( 2)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 又称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是原醛另一主要原因。( 3)糖皮质类固醇可依赖性醛固酮增多症, 或ACTH 依赖性醛固酮增多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腺癌。( 5)醛固酮分泌腺瘤。( 6)原发性肾上腺增生症。( 7)对肾上腺素有反应的醛固酮分泌腺瘤, 又称为血管紧张素 反应性腺瘤。( 8)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 1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的病例检测、诊断和治疗: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欧洲内分泌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国际内分泌学会、国际高血压学会和日本高血压学会,2008年)。 1.临床表现:中重度高血压(Ⅱ-Ⅲ级,血压>160/100mmHg),

出现药物抵抗或者合并阵发性肌无力、肌麻痹、多尿、多饮等症状。 2.辅助检查 (1)血钾:一般在2–3mmol/L,常呈持续性,但约有半数的患者血钾在正常范围。 (2)尿钾:尿钾排泄量增高(>20mmol/24h),尤在低血钾时,尿钾仍在25mmol/24h以上。 (3)血、尿醛固酮:血、尿醛固酮水平增高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患者普食,在没有服用或停用醛固酮受体阻滞剂大于1周的情况下,早晨空腹卧位取血,然后起床立位2h 后再取血。血浆醛固酮(卧位)>10ng/dl和/或(立位)>15ng/dl。尿醛固酮排泄≥12μg/24h。 2 四步诊断法 ⑴筛查诊断传统观点认为,只有在高血压患者出现自发性低血钾时才考虑原醛症,但是低血钾仅仅是原醛症晚期的临床表现如果以其作为原醛症筛查的必要条件将会使大部分的患者漏诊,因而对原醛症的筛查范围应扩大到整个高血压人群。近年来国外多采用ALD/PRA(ARR)来筛查原醛症,原因有以下几点:①ARR反应了不依赖肾素水平的醛固酮变化,而不依赖肾素的醛固酮水平的增高是原醛症的特征;②低血钾可以抑制原醛症患者尤其是IHA患者的醛固酮水平,仅以高醛固酮血症作为原醛症的诊断标准有一定的局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流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流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流程 (STEP1-5) STEP1 明确疑诊人群: 1.二级以上高血压患者(≥160/100); 2.使用三种及以上降压药物(均为最大治疗量,且包括一种利尿剂),血压不能达标者 (>140/90mmHg); 3.高血压发现年龄<20岁; 4.高血压合并低血钾; 5.高血压合并利尿剂诱发低血钾的患者; 6.高血压伴有偶然发现的肾上腺包块者; 7.合并早发高血压或早发脑血管意外家族史者(<40岁); 8.所有原醛的一级亲属; 9.任何疑诊为继发性高血压者; STEP2 明确筛查前注意事项 1.停用或选择降压药物 1-1 下列药物必须停药4周以上: a. 安体舒通、依普利酮、阿米洛利、氨苯喋啶; b. 排钾利尿剂 c. 甘草制剂(甘草片、甘草合剂、甘草糖、嚼用烟草) 1-2 下列药物最好停药2周以上: a. β受体阻滞剂、中枢性α受体阻滞剂(如可乐定、甲基多巴)、非甾体类抗炎药; b. ACEI、ARB、肾素拮抗剂、二氢吡啶类CCB。 注意:对于血压明显升高(≥160/100mmHg)的患者,使用对RAAS影响小的药物(见1-3项)降压效果欠佳时,1-2项中的降压药物可酌情选用,但需了解其对结果的影响(见附表1) 1-3 对血压明显升高患者(≥160/100mmHg),优先选用如下药物控制血压: a.首选哌唑嗪,从0.5-1mg 2-3次/日,根据疗效逐渐加量; b.维拉帕米缓释片、肼苯哒嗪等可选用(但因维拉帕米心脏传导系统的副作用,及肼本哒嗪 我院无储备,故不主张选用) c.可选静脉用药硝酸甘油、硝普钠、乌拉地尔等,但应注意目前无临床证据说明其对RAAS 有无影响。 2.补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疗指南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疗指南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醛固酮不适当的分泌增多所致。其特征有醛固酮分泌过多。血浆肾素活性受抑制,高血压,低血钾及其表现。其病因包括:①醛固酮瘤:最为常见,约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60%左右。 ②肾上腺皮质增生:也称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大约占39%。 ③地塞米松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其特点为醛固酮生成对ACTH很敏感。④醛固酮癌:很罕见,除分泌大量醛固酮外,还分泌糖皮质激素,雄性激素等。⑤异位分泌醛固酮的肿瘤:少见,可发生于肾内的肾上腺残余或卵巢肿瘤。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高血压:存在轻至中度高血压,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恶性高血压罕见。 (二)低血钾:软弱,夜尿多。严重时产生硷中毒,伴有Trousseau征及Chvostek征阳性。烦渴,多尿,尿比重下降,感觉异常。

二、辅助检查 (一)尿钾及血钾测定:本病表现为肾性低血钾,如果有低血钾,24小时尿钾多于25mmol,提示盐皮质激素过多。 (二)醛固酮测定:本病醛固酮分泌增多具有自主性,在摄入高钠饮食或采用氟氢皮质素使血容量扩张后分泌也不受抑制。 (三)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测定: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在本病时均减低。 (四)安体舒通试验:一般服药一周以后血钾上升,血钠下降,症状改善,约半数病人血压有下降趋势,继续服药2-3周多数病人血压可以下降,血钾基本恢复正常,碱中毒纠正。 (五)速尿加立位肾素活性激发试验:本病病人于激发试验后肾素活性仍很低,而其它原因引起的高血压肾素活性显著升高。 (六)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对于糖皮质激素可治疗性醛固酮增多症,使用地塞米松治疗后血压下降,低血钾改善,血

第十四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十四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简称原醛症)是由肾上腺皮质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增多所致,属于不依赖肾素-血管紧张素的盐皮质激素过多症。以往对高血压伴低血钾者进行检查,此症患病率约占高血压患者0.4%~2.0%,近年采用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对血钾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筛查,发现近10%以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病因分类] (一)醛固酮瘤 多见,大多为一侧腺瘤,直径大多介于1~2cm。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与血浆ACTH的昼夜节律呈平行,而对血浆肾素的变化无明显反应。少数腺瘤患者对站立位所致肾素升高呈醛固酮增多,称为肾素反应性腺瘤。 (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特醛症) 亦多见。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有时伴结节。病因可能与对血管紧张素狂的敏感性增强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使患者醛固酮分泌减少,高血压、低血钾改善。少数患者双侧肾上腺结节样增生,对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试验(如直立体位,限钠摄入,注射利尿药等)及抑制性试验(如高钠负荷等)均无反应,称为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所致原醛症。 (三)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GRA) 多于青少年期起病,可为家族性,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也

可为散发性,肾上腺呈大、小结节性增生,其血浆醛固酮浓度与ACTH 的昼夜节律平行,用生理替代性的糖皮质激素数周后可使醛固酮分泌量、血压、血钾恢复正常。发病机制为:正常时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在肾上腺球状带表达,受血管紧张素Ⅱ调控,11β羟化酶在束状带表达,受ACTH调控。在GRA中,11β羟化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的编码序列融合形成一嵌合基因,此基因产物具有醛固酮合成酶活性,在束状带表达,受ACTH而不受血管紧张素Ⅱ调控。目前已可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此嵌合基因。 (四)醛固酮癌 少见,为分泌大量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往往还分泌糖皮质激素、雄激素。肿瘤体积大,直径多在5cm以上,切面常显示出血,坏死。 (五)迷走的分泌醛固酮组织 少见,可发生于肾内的肾上腺残余或卵巢、睾丸肿瘤。 [病理生理] 过量醛固酮引起潴钠、排钾、细胞外液扩张,血容量增多,血管壁内及血循环钠离子浓度增加,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加强等原因引起高血压。细胞外液扩张,引起体内排钠系统的反应,肾近曲小管重吸收钠减少,心钠肽分泌增多,从而使钠代谢达到近于平衡的状态。此种情况称为对盐皮质激素的“脱逸”现象。大量失钾引起一系列神经、肌肉、心脏及肾的功能障碍。细胞内钾离子丢失后,钠、氢离子增加,细胞内pH下降,细胞外液氢离子减少,pH上升呈碱血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