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与脏腑的关系

一、耳与心

1、所属关系

①心开窍于耳,其精气内藏于心。《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②心寄窍于耳。《千金方》:“神者,心之脏。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

2、生理关系

①《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心藏神,主听觉。”心主血脉,耳为宗脉之所聚,心血滋养耳窍。

②心气通于耳,耳受之则能听。心气鼓动心血行而不滞上充于耳,心血濡润清窍,心气温养耳窍。

③心主神明,听神受命于心,心助听神以司听觉,助位神以持平衡。《仁斋直指·卷八·声音方论》“心为声音之主”,《类经·十六卷·五癃津液别》:“心总五脏六腑,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肾,皆听命于心。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

3、病理关系

心的生理功能失调,可致耳的各种病变,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心脉微涩为耳鸣。”《内经》云:“心血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古今医统》云“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虑血耗,必致耳鸣耳聋。”《医学正传·耳病》曰“心火上炎,其人两耳或鸣或聋。”

4、治疗关系

根据二者的生理关系,从心论治耳病时可着重于养血气、清火气。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耳窍失荣,可见耳鸣、听力下降伴有心悸,乏力、眩晕、失眠多梦等,治疗时可以养血益气,理气通窍为治则。

二、耳与肾

1、所属关系

①肾主耳,耳以肾为主。《中藏经》:“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

②耳为肾之外候,《医学心悟·耳》曰:“耳者,肾之外候。”《杂病源流犀浊》曰:“耳为肾精之原也。”

2、生理关系

①肾气充于耳,温养耳窍,助耳听觉。《灵枢·脉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②耳与脑相连,故肾精通过脑髓而滋养耳窍,助耳生成与发育。

③肾主伎巧,助耳平衡。

3、病理关系

肾精不足则耳窍失养,可致耳聋耳鸣,正如《灵枢·决气云说“精脱者,耳聋。”

肾精亏损,髓海不足,则出现耳鸣耳聋,反应迟缓或站立不稳。《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4、诊断关系

耳为肾之外候,肾中精气的盛衰可以从耳窍的润枯坚脆反映出来。而肾司听觉,为声音之根,因此也可以耳的听觉好坏来判断肾脏的盛衰。

5、治疗关系

一些耳病,可以从肾论治。如叶天士提出“本虚失聪者治在肾”,根据肾脏的功能以及耳鸣耳聋患者多是中老年人,临证治疗时以补肾精为主。

三、耳与肝胆

1、所属关系

①肝脉络于听脉,如《医学心悟·第四卷·耳》说:“然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皆络于耳”。

②肝与胆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循耳之前后,并入耳中,出走耳前。《素问·热论》云:“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

③肝为肾之子,精血同源,肾主耳,故肝与耳的关系亦密切。

2、生理关系

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藏血,因此肝脉具有调节听脉气血运行的功能。

②肝藏血,耳受血始能有听觉。

③肝主疏泄,而其性升发,疏泄适度,则清阳得升,清窍得养,即耳才有所养。

总而言之,耳主听觉的功能有赖于肝血的滋养和肝气的条达。

3、病理关系

肝失疏泄,或是肝气上逆,冲犯耳窍,耳窍闭塞可致耳胀耳闭或是耳鸣耳聋。如《素问》说:“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说:“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胆附于肝,中精之府,为少阳枢机,邪滞胆经,少阳经气不舒,经脉痞塞则可导致耳胀耳闭,如《外科大成·卷三》说:“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主外,如风热有余,或胀痛或脓痒。”所以有肝胆为耳实症之源的说法。

肝血虚则耳失所养,或肝阴不足,肝阳上扰清窍,亦可出现耳鸣耳聋等证,《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

4、治疗关系

一些耳病可从肝胆论治。历代临床及理论研究中,肝胆疾病的病因病机虽有气郁、火旺、血瘀、痰湿和血虚等的不同,总以气郁为先,然后有气郁化火、气滞血瘀、气滞湿聚、耗血伤阴等,故临床从肝胆论治本病,应以理气开郁为先,畅达肝气,以防变证丛生。

四、耳与肺

1、所属关系

①太阴肺经络于听脉,如《素问·缪刺》说:“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

②肺主皮毛,肺卫为一身之表,如《素问?五脏生成》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中耳与鼻相通,肺开窍于鼻,现代医学认为,中耳黏膜来源于呼吸道黏膜,其结构组织与反应具有同源性。

③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耳之体属肾而用于肺。

2、生理关系

①肺具有司咽鼓管开合的功能。咽鼓管与鼻相通,鼻为肺窍,肺主一身之气,调畅全身气机,司开合,因此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鼻和咽鼓管的通畅。

②肺朝百脉,主治节,肺主一身之气,血液的运行输布有赖于肺气的调节,所以听脉的通畅,有赖于肺气的调节。

③肺为金脏,为声音之主,也影响听觉产生,如《难经·四十难》说:“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令耳闻声。”

3、病理关系

肺易受外邪所袭,失于宣降而致耳胀耳痛、耳鸣耳聋等证。《柳选静香楼医案》云:“肺之络,会于耳中,肺受风火,久而不清,窍与络俱为之闭,所以鼻塞不闻香臭,耳聋、耳鸣不闻音声也。”《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指出肺气虚损也可致聋。

4、治疗关系

某些耳病可从肺论治。刘完素首先提出“耳聋治肺”。肺之生理失常即为病,那么在治疗上着重于复其宣肃之性,解表散寒、疏散风热皆为方法。

五、耳与脾胃

1、所属关系

①太阴脾经络于听脉

2、生理关系

①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脾输后天之精气,上达耳窍,耳得水谷精微的濡养而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②脾主升清,能运化水湿,能够升清降浊,以保持耳窍清灵。

3、病理关系

脾不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耳,而致耳聋耳鸣。《脾胃论》:“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医碥·耳》:“若气虚下陷则亦聋,以清气自下,浊气在上,清不升而浊不降也。”

脾主运化功能失调,则聚成瘀热,郁久化火,痰火上升,壅塞清窍,以致耳聋耳鸣甚则气闭。《古今医统》曰:“痰火郁结,壅塞而成聋。”

4、治疗关系

某些耳病可以从脾论治。如《嵩崖尊生全书》云“:脾胃一虚,耳目九窍不利,故治脾为耳症第一要义”。从脾的生理功能来看,论治可以升清降浊为其法。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 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人体内的各种器官。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

各手指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各手指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各手指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手指是人体上肢的末端,气咖流注到此而返回,五个手指有6条经脉循行。心、肺、大肠、小肠、心包、三焦等经络在手指尖部起始交接,肺经止于拇指少商穴,大肠经起始于食指商阳穴,心包经止于中指中冲穴,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关冲穴,心经止于小指少冲穴,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少泽穴。 五个手指所代表的脏腑,各家观点略有不同,临诊时可供参考. 1、拇指: ①脾经(张延生)。 ②从拇指皮肤可知呼吸系统障碍(王虹等)。 2、食指: ①代表肺部、胃和肠的健康状态(日本浅野氏)。 ②食指的功能同人体营养状况有关,右手食指显示肝脏机能,左手食指显示胃肠机能(日本渡边正)。 ③食指反映胃肠机能(王虹、吕季儒等)。 3、中指: ①心血管系统(韩、张、许氏等)。 ②小肠和肝脏的健康状态(日本浅野氏)。 ③心脏、血液循环系统、肾脏(刘邦明、日本渡边正)。 4、无名指: ①肺、大肠(韩、张二氏)。 ②无名指是肝胆机能的标志(王虹、吕季儒等)。 5、小指: ①肾、膀胱(韩、张二氏)。 ②生殖系统和心脏健康状态(日本浅野氏)。 ③膀胱和心脏(王虹等)。 一般认为以经脉循行为依据判断经脉与脏腑的病变比较准确。 五个手指分别提示所循行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健康信息。每个手指除反映所循行的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信息外,还可以反映足部同名经的相关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健康信息。 大拇指反映手太阴肺经、肺脏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太阴脾经、脾脏的健康信息。 食指反映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阳明胃经、胃的健康信息。 中指反映手厥阴心包经、心脏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厥阴肝经、肝脏的健康信息。 无名指反映手少阳三焦经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少阳胆经、胆的健康信息。 小指反映手少阴心经、心脏,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少阴肾经、肾脏,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的健康信息。 这种定位方法准确率比较高,因为它符合生物全息穴区的部位对应原理。即身体对应部位,如手、足、或同名经之间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有相似

脏腑经络关系及脏腑别通经典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 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

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采用了唐氏的说法,诗曰:"心胆相通肝大肠,脾通小肠肺膀胱,肾与三焦相连属,五脏五腑互推详",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发挥。今人黄杰熙所著《医经秘要》继承了唐氏的观点,明确提出包裹脏腑的胸膜、腹膜等膜网统称为三焦,其中有微丝血管相连通以行气行血,故脏腑别通"乃实有其道路相通,非凭空想象的气化相通耳"。 考《医学入门》中所引关于脏腑别通的容见于"三焦"一节的末尾,是为了阐述梴的三焦包容十二脏腑以至全身的观点。"观三焦妙用,而后知脏腑异而同,同而异,分之则为十二,合之则为三焦",故脏腑之间不仅存在着表里配合关系,而且存在着互通关系。唐(容川)氏一系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基础,体现了力图汇通中西的思想,但与梴"三焦有名无形,无形而有用"的观点有异。膜网包裹脏腑固然可以作为脏腑之间相互连通的路径,却不足以说明其连通的特异性。 1.3、维杰认为脏腑别通的理论依据为六经开阖枢理论:中医的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学差异巨大,更看重脏腑经脉在功能上的联系,虽然经络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证实,却丝毫不影响经络学说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董氏奇穴传人维杰先生认为脏腑别通实乃气化相通,由六经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要从生理病理两方面去联系 1、心与肺气与血 2、心与脾血的运行和生成 3、心与肝血的运行、贮藏和调节、精神情志 4、心与肾阴阳相济、水火既济;病理:心肾不交、水气凌心 5、肺与脾气和水液 6、肺与肝气机的调节 7、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 8、肝与脾消化和血液 9、肝与肾精血、肝肾互生 10、脾与肾先天与后天相互滋生 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 生理上“以通用为用”、“以降为顺”,病理上以通降失调多见。治疗上以通为补。

六腑功能传化示意图 饮食物 胃 胆汁 小肠 清 者 脾 全 身 水 液 膀 胱 尿 液 浊 者 大 肠 粪 便 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神 一、精 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 肾藏之精气 脏腑之精 水谷之精 气、血、津、液 自然界的精微物质 狭义:肾所藏的生殖之精 二、气: 转输 转输 (糟粕)

1、概念, 2、气的生成和运动 生成:肾中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之清气 运动:升降出入 运动失常,叫气机失常3、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4、气的分类 ○1元气:“原气”“真气” 来源: 分布: 主要功能:推动 温煦 激发 ○2宗气:“大气” 来源:

分布: 主要功能:行呼吸 行气血 ○3营气:“荣气” 来源: 分布: 主要功能:营养全身 化生气血 ○4卫气: 来源: 分布: 主要功能: a. 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b. 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c. 调节,控制肌腠开阖,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相 对恒定 营气和卫气之间的关系: 三、血 1、概念: ○1血的生成:营气 津液均来源于水谷精微 精气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于心·肺·脾·肝的关联 心:心主血、藏神,主喜。心气虚行血无力,心血虚则血脉空虚。心不藏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心为火之源, 肺:肺主气司呼吸,藏魄,主悲(忧)。肺气虚则影响呼吸功能。助心行血,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衰则功能异常。 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藏意主思。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血液亏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虚则气血不能固摄。 肝:肝主疏泄,藏血,藏魄。疏泄不及则肝之气火上逆。若干失疏泄则气机郁结、气滞血瘀。肾: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藏精,纳气,主水液,臧志,属恐肾气固摄肾精,气虚则精泄。肾中精气虚衰,则功能减退。 1、肾与前列腺的关系 因为肾与膀胱为表里,肾主水液,肾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肾脏将有用的五谷精华运送至全身,将体内的垃圾毒素尿液代谢出体外。),肾气的固摄能力于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了膀胱的开合。(您看比如您平时全身无力的现象就是肾气不固,推动力出现了问题,同样的肾精亏虚就会出现小便无力尿急尿频····等现象。肾气不固其实就像是家里用水壶烧水,水壶里的水蒸气多了才能出现呼呼的响声,如果水壶里的水蒸气总是没有那么多,响声液就很难出现了对吧?这就和咱们所说的肾气不固。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劲不够了。)西医当中认为,前列腺炎(增生或肥大)就是无菌性炎症和有菌性炎症。(例如,非衣原体或衣原体)。 2、阳痿早泄和肾的关系: 因为肾主藏精主生殖(先天之精,五谷之精气,营养物质)肾阳亏虚、命门火衰,。精不足,血就不足,血不足勃起就无力就会出现阳痿早泄等症状。西医当中认为:《1》血液当中的垃圾毒素太多堵塞了海绵体的血管,阻止了海绵体的充血,勃起就会困难。《2》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敏感度决定的时间的长短,兴奋度高了也就早泄了。所以我们也要抑制中枢神经的兴奋度和敏感度。《3》体质衰弱,也就是说的是元气亏虚。就是咱们老百姓常说的精力不足,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勃起就无力了。坚持的时间自然就短了困难了。 3、骨病 肾主骨生髓髓生血,主纳气,腰为肾之府。(腰和膝)原因就是肾气亏虚,骨骼失养。为什么肾气不足就会出现骨关节疾病呢?咱们人是靠气血活着的,骨头的健康靠的也是气血。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骨关节,两个骨头中间是“骨间盘”,骨间盘的作用是干嘛的呀?吸收营养,让骨头长高的;还有一个作用是干嘛的呀?它是减震的。当咱们受到外力的情况下,比如咱们走路、提东西、下蹲,它都起减震润滑的作用。骨头疼就跟这儿有关系。 人只要做动作,这骨关节就要活动。大家看每一个骨关节,都由骨头和中间的骨间盘构成,骨间盘是软的,它里头是液体;关节不停的活动,骨间盘就总是受挤压、受摩擦。如果我们懂营养、会吃饭,骨间盘就会得到持续的补充,它老是丰满的;如果我们不注重营养,老不给它“吃饭”,我们天天用它,越挤这个东西越薄;如果我们老挤它,慢慢液体没了,是不是就变成固体了?我们医学名字叫“钙化”了。如此一来,这个病就出来了。西医认为:骨的营养物质供应不上造成了骨缝分泌润滑液的功能降低,软骨直接摩擦。骨免疫功能下降,关节出现炎症,增生等情况或关节炎或者各种关节疾病。 4、心于肾的关系: 中医认为,心居隔上阳位,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在五行属水。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真阳,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如若心火不能下降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泻,

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与脏腑的关系 一、耳与心 1、所属关系 ①心开窍于耳,其精气内藏于心。《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②心寄窍于耳。《千金方》:“神者,心之脏。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 2、生理关系 ①《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心藏神,主听觉。”心主血脉,耳为宗脉之所聚,心血滋养耳窍。 ②心气通于耳,耳受之则能听。心气鼓动心血行而不滞上充于耳,心血濡润清窍,心气温养耳窍。 ③心主神明,听神受命于心,心助听神以司听觉,助位神以持平衡。《仁斋直指·卷八·声音方论》“心为声音之主”,《类经·十六卷·五癃津液别》:“心总五脏六腑,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肾,皆听命于心。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 3、病理关系 心的生理功能失调,可致耳的各种病变,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心脉微涩为耳鸣。”《内经》云:“心血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古今医统》云“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虑血耗,必致耳鸣耳聋。”《医学正传·耳病》曰“心火上炎,其人两耳或鸣或聋。” 4、治疗关系 根据二者的生理关系,从心论治耳病时可着重于养血气、清火气。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耳窍失荣,可见耳鸣、听力下降伴有心悸,乏力、眩晕、失眠多梦等,治疗时可以养血益气,理气通窍为治则。 二、耳与肾 1、所属关系 ①肾主耳,耳以肾为主。《中藏经》:“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 ②耳为肾之外候,《医学心悟·耳》曰:“耳者,肾之外候。”《杂病源流犀浊》曰:“耳为肾精之原也。” 2、生理关系 ①肾气充于耳,温养耳窍,助耳听觉。《灵枢·脉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②耳与脑相连,故肾精通过脑髓而滋养耳窍,助耳生成与发育。 ③肾主伎巧,助耳平衡。 3、病理关系 肾精不足则耳窍失养,可致耳聋耳鸣,正如《灵枢·决气云说“精脱者,耳聋。” 肾精亏损,髓海不足,则出现耳鸣耳聋,反应迟缓或站立不稳。《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4、诊断关系 耳为肾之外候,肾中精气的盛衰可以从耳窍的润枯坚脆反映出来。而肾司听觉,为声音之根,因此也可以耳的听觉好坏来判断肾脏的盛衰。 5、治疗关系 一些耳病,可以从肾论治。如叶天士提出“本虚失聪者治在肾”,根据肾脏的功能以及耳鸣耳聋患者多是中老年人,临证治疗时以补肾精为主。 三、耳与肝胆 1、所属关系 ①肝脉络于听脉,如《医学心悟·第四卷·耳》说:“然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皆络于耳”。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导读:以下内容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手诊面诊书籍《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文章中的图片不是书中原图。原图太多,所以就用头条自带的东方图为大家展示内容。第二课: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关系“刚翻过了几座山,又越过了几条河。崎岖坎坷怎么它就这么多!(曰:俺老孙去也!)去你个山更险来水更恶。难也遇过,苦也吃过,走出个通天大道宽又阔。” 跟俺老孙看看前面的器官关系吧!!!1.人体器官七大系统组合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2.人体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3.人体器官实在是太多了,说些主要的内脏器官吧。第一章中已经比较明确了。这里在重复回忆。心脏-负责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肺--把肺部血液中的CO2排除,吸收氧气,交给心脏循环至全身。肝脏--对身体吸收的一些有毒物质作出处理,如酒精。肝不好的人不能多饮酒就是这个原因。这个是和胆藏一起的。另外在人体少量缺血的时候肝脏就给补充了。如果大量失血就是骨髓造血了。胃和下面的肠子管消化吸收。肾很有意思,肾是统管人先天之气的,肾不好表现为性功能衰退,且肾属水,克火,火为心。肾不好可以直接的对心脏产生影响。比如心率不齐,心颤等等。脾脏。中医上说思伤脾。思念某人

太厉害早晨起来嘴里就是发干,有异味,是由于脾不好影响了胃,进而对口腔造成影响。4 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脏,淋巴结,骨髓,淋巴管。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中医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

白发 --- 与脏腑和经络密不可分的身体关系

白发 --- 与脏腑和经络密不可分的身体关系 (2012-11-20 14:34:05) 转载▼ 分类:健康知识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白发 --- 与脏腑和经络密不可分的身体关系作者:夏一文 现在白发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年龄的象征了,而是越来越普遍,无论男女老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白发现象。这种现象给一些人群带来了许多烦恼。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结果呢?今天我就从中医理论上给大家分析一下白发现象: 中医讲,肾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精血不足,黑发不生。意思是说毛发的营养虽然来源于血,其生机根源在于肾。体内肾气的盛衰在外部的表现能从头发上显露出来。头发随着人的一生,从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的演变,均和肾气的盛衰有直接和密切的关系。 肾对毛发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肾藏精生血液,营养毛发;第二,肾藏精生元气,激发促使毛发生长;第三,肾精通过督脉和精气作用而充养毛发。人体肾精充足,头发则发育正常,表现为浓密、光亮、柔润;反之则稀少、枯萎、不泽。故中医美发第一法即为补肾。 肝藏血,意思是说血液的正常运营,以及贮藏、调节,与肝密切相关。只有肝功能正常,全身各脏器及毛发才能得到血液的滋养。另外,肝主疏泄,当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时,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毛发营养供应受阻。 血对毛发起营养作用。血营养全身组织和器官,同样也对肌肤、毛发起营养作用。血的运行,必然需要在气的推动下,上注于肺,行于经脉之中,均匀地分布于全身。“发为血之余”,血气旺盛,则毛发也旺盛,血气虚亏,则毛发枯萎、稀少或脱落。 由于血气和毛发关系密切,故当各种原因造成血液病变时,如血淤、血热、血燥等,将会引起毛发的病变,如脱发、白发等。 因此头发疾患是许多疾病的重要症状。如人的心、肝、脾、肺、胃、肾的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病,心理疾病,血液和循环系统疾病、头部皮肤疾病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头发上。头发和毛囊所需的一切营养,均由毛囊底部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提供,人一旦精血亏虚,头发就没有充足的营养,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毛囊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其中一种情况是合成黑色素能力减弱,因而出现白发。医学研究证明,精血双亏、肝肾受损,脏腑失调,就是白发的根源。头发早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位置图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五脏六腑关系

导语: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五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器官,是贮藏精气,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六腑是指空心的器官,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养生 导语: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五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器官,是贮藏精气,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六腑是指空心的器官,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五脏六腑各自功能】 1、五脏功能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 能。 2、六腑功能 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

全身;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 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脏就是指:心、肝、脾、肺、肾 心脏功能 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 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肝脏功能 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 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经典】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 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

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采用了唐氏的说法,诗曰:"心胆相通肝大肠,脾通小肠肺膀胱,肾与三焦相连属,五脏五腑互推详",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发挥。今人黄杰熙所著《医经秘要》继承了唐氏的观点,明确提出包裹脏腑的胸膜、腹膜等膜网统称为三焦,其中有微丝血管相连通以行气

五脏六腑关系与症状脏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关系与症状+ 脏腑之间的关系 本文引用自柒乐海风《你五脏六腑关系与症状》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

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眼睛与五脏六腑关系

眼睛与五脏六腑关系 眼睛与五脏六腑关系 《黄帝内经》中说,人体五脏分别有相对应的孔窍,其部分功能也通过这些孔窍而表现出来。认为口是脾之窍、鼻是肺之窍、舌是心之窍、耳是肾之窍,眼睛则是肝之窍。 中国传统医学从整体观念的角度出发,认识到眼睛虽然是一个局部器官,但是它与全身,特别是与脏腑、经络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黄帝内经》上说,人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又说“诸脉者,皆属于目”。眼睛之所以能够看见万物、辨别颜色,全赖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眼睛依靠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够视觉正常、神光充沛。所以,中国传统医学望诊中的“望目”,就是通过观察眼睛的各种情况,不但可以辨别疾病,而且还可以由此而推知人体内部五脏六腑功能的盛衰变化,具有由外推内、见微知著的重要意义。后世医家更在此基础上,根据眼睛各个部位与脏腑功能的相应关系发展成为著名的“五轮学说”,并认为眼睛的各个部位及功能分属于五脏,其中: 两眼内眦、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两眼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眼白睛属肺,称为“气轮”;两眼瞳仁属肾,称为“水轮”;两眼的上下眼胞属脾,称为“肉轮”。此外,古人还根据八卦学说,对眼睛进行分类归属的划分,按照八卦中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其中震卦东、兑卦西、离卦南、坎卦北、艮卦东北、坤卦西南、干卦西北、巽卦东南,把眼睛也相应地分为八等份,并分别归属于八卦及五脏六腑,这就是眼部的“八廓”理论,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运用这种方法。 眼针疗法 《证治准绳》说: “目窍于肝,主于肾,用于心,运于肺,藏于脾。”眼与经络的关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舌与脏腑 1.以五脏划分 舌根主肾、命门,大肠,舌中左主胃,右主脾,舌前面中间属肺,舌尖主心、心包络,舌边左主肝,右主胆。 2.以三焦划分: 舌尖属上焦,上焦主心肺; 舌中属中焦,中焦主脾胃; 舌根属下焦,下焦主肝肾。 3.舌形色在五脏分居 白苔肺经;绛苔心经;黄苔胃经;鲜红胆经;黑苔脾经;紫色 肾经,焦紫起刺或舌青滑均属肝经。

舌与经络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它通过连及舌本,挟舌本,或在经脉循行中虽未系舌本,但有关舌病者亦属其经脉所主等形式,与舌相联系的主要经络: 一、足太阴牌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入腹,属脾,络胃,上穿嗝,挟行咽喉,连于舌本,并散舌下。另一分支从胃腑别出,上穿隔,注入心中,与手少明心经相交接。 当外邪侵犯本经后,可出现循经病变,如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院疼痛、胀满,时有暖气,便后或排气则觉舒适;亦可有全身症状,全身及四肢沉重无力;总以脾胃病症状为主。

二、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耻下,斜行足心涌泉穴,出舟骨相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绿至胭内侧,沿股内侧后缘上人脊内,贯穿脊柱,属肾,络膀胱。直支,从肾脏上行,穿肝,过隔,入肺,沿喉咙上行挟于舌根部。另一分支从肺别出,络心,注胸中,交于手厥明心经络。 外邪侵犯本经,可出现循经和全身症状,以肾虚症状为主。 三、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毫毛中(大敦穴),沿足背上行,过内踝前一寸,向上八寸交于足太阴脾经后,向后上行至膝关节内侧,沿大腿内侧向前,入阴毛中,绕阴部,入小腹,上挟胃旁,属肝,络胆,上行过嗝,散布胁肋部,向上沿喉咙后方。人鼻咽部,向上连接目系,上出前额部,于头顶交汇督脉。另有目系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至额里,环绕唇内。另一肝系支脉,从肝分出,过嗝,入肺。 外部侵犯本经,引起循经和全身症状,多以瘀证,实证为主。 四、任脉: 任脉起于中极穴下方的会阴穴,向上行经关元穴达咽喉,上结于舌本,出循面部而络于目。 由上述可见,五脏皆系根于心,通过经络,手足阴阳脉气亦通于舌,正如清代傅耐寒在《舌胎统志》序中论述:盖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如心之开窍为舌,胃咽上接于舌,脾脉挟舌本,心脉系于舌根,脾络系于舌旁,肾肝之络脉,亦上系于舌本。夫心为神明之府,五脏之主;胃为水谷之海,六府之源;脾主中州,四脏赖心灌溉。是以脏府有病,必变见于舌上也,故舌辨脏府之虚实寒热,犹气口之辨表里阴阳。” 练舌保健法 1.舌柱上腭。打坐时闭目冥心,舌尖轻舔上腭,调和气息,舌端金津玉液频生,当此津液满口后分3次咽下,咽时要汩汩有声,直送下丹田。久行此法,五脏邪火不炎,气血流畅,百脉凋匀,有益寿之功。 2.赤龙搅海。用舌在口内舔摩内侧齿龈,自左至右,由上至下为序,共9圈。然后再用舌舔摩外侧齿龈9 圈,顺序同上。此法久之可固齿,健脾胃,轻身祛病。 3.鼓漱华池。口唇轻闭,舌在舌根的带动下在口内前后蠕动。当有津液生后要鼓漱有声,共36次。津液漱口后分3口咽下,并用意念引入丹田。这谓之玉液还丹。此法玉液灌溉五脏,润泽肢体,久之身轻体健,步履轻捷,百病皆除。 4.赤龙吐信。把口张大,舌尖向前尽量伸出,使舌根有拉伸感觉,在舌不能再伸长时,把舌缩回口中。这样一伸一缩,面部和口舌随之一紧一松,共做9 次。此法利五脏,久之可回春驻颜。 5.张口结舌。张大口,伸长舌,口中如有津液生后可仰头咽下,心中默数81个数后收功。久行此法有通气、消食、驻颜去皱之效,对面部神经疾患也有疗效。

手指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手指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手指是人体上肢的末端,气咖流注到此而返回,五个手指有6条经脉循行。心、肺、大肠、小肠、心包、三焦等经络在手指尖部起始交接,肺经止于拇指少商穴,大肠经起始于食指商阳穴,心包经止于中指中冲穴,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关冲穴,心经止于小指少冲穴,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少泽穴。 五个手指所代表的脏腑,各家观点略有不同,临诊时可供参考. 1、拇指: ①脾经(张延生)。 ②从拇指皮肤可知呼吸系统障碍(王虹等)。 2、食指: ①代表肺部、胃和肠的健康状态(日本浅野氏)。 ②食指的功能同人体营养状况有关,右手食指显示肝脏机能,左手食指显示胃肠机能(日本渡边正)。 ③食指反映胃肠机能(王虹、吕季儒等)。 3、中指: ①心血管系统(韩、张、许氏等)。 ②小肠和肝脏的健康状态(日本浅野氏)。 ③心脏、血液循环系统、肾脏(刘邦明、日本渡边正)。 4、无名指:

①肺、大肠(韩、张二氏)。 ②无名指是肝胆机能的标志(王虹、吕季儒等)。 5、小指: ①肾、膀胱(韩、张二氏)。 ②生殖系统和心脏健康状态(日本浅野氏)。 ③膀胱和心脏(王虹等)。 我们认为:以经脉循行为依据判断经脉与脏腑的病变比较准确。五个手指分别提示所循行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健康信息。每个手指除反映所循行的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信息外,还可以反映足部同名经的相关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健康信息。如大拇指反映手太阴肺经、肺脏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太阴脾经、脾脏的健康信息。食指反映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阳明胃经、胃的健康信息。中指反映手厥阴心包经、心脏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厥阴肝经、肝脏的健康信息。无名指反映手少阳三焦经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少阳胆经、胆的健康信息。小指反映手少阴心经、心脏,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少阴肾经、肾脏,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的健康信息。 我们认为这种定位方法准确率比较高,因为它符合生物全息穴区的部位对应原理。即身体对应部位,如手、足、或同名经之间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有相似之处,故可以反映相对应经络脏腑的健康信息。大量的手诊实践证明,以经脉循行为依据判断经脉与脏腑的病变能较准确地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

五脏关系图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

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