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体系

梅兰芳体系
梅兰芳体系

"梅兰芳体系"是其名,"昆曲体系"是其实

作者:jyl

讨论中国戏曲当然是指本体,其他某些偏离本体的戏剧形式及内容是局部的,不影响整体、主流的,因为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能把少数不符合昆曲规律的戏剧形式,一股脑归在梅兰芳名下,梅兰芳自己也不会同意。布氏、斯氏体系中也不是非常纯正的。

中国戏曲自成体系,无庸置疑。体系的存在是固有的,是千百年演化形成的,由不得西方某些权威人士及国内某些民族虚无主义者信口否定。大家看过《刮痧》否?虽然有些夸张,但反映的是事实!至今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死不承认中国的中医以及中药等相关学科,他们强硬地认为包括中医、中药在内的传统医疗技术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野蛮的。我国国内每年销售大量的美国药,可至今没有一个中国药品种在美国合法销售!他们根本不承认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就像指责我们的戏曲一样,说我们根本没有理论,我们能将他们的话奉为神明吗?中国戏曲在长期发展中的确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但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昆曲以外的戏曲声腔剧种上,而昆曲则历来重视唱、念、表、美、文、律、评等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并为后人留下大量戏曲论著,供后起之各剧种共享。昆曲之所以称为百戏之祖,并不是从声腔角度上的传承关系,而正是指包括戏曲理论在内的这个体系,否则无法理解清代文献上描述的"四方歌者皆宗吴门"。京剧继承了这个体系,因此称昆曲为其"forefather"。

后来的戏曲剧种反而不如昆曲重视理论,这不奇怪。我国近代在其他科学领域也是走下坡路,大幅度地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至于被人家瞧不起。而在此之前,我国的音律、记谱方法(包括板眼节拍)、戏曲表演均先于并先进于西方,这些成就也都与昆曲密切有关。昆曲的衰落与整体国力的衰退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内在相关性。我们目前要继承发扬光荣传统,潜心研究我们自己的戏曲理论,用我们的一套体系学说令世人心悦诚服。

当然,西方国家不承认我们,除了宣传不够以外,恐怕也与我们内部纷争有关。举例,长久以来,西方对中国的气功并不推崇,而是言必称"瑜珈"。莫非印度的气功明显高于中国,显然不是,原因何在?请数一下号称中国气功正宗的门派吧,不下数百种,各种新创功法千余种不止!山头太众,大师多如繁星,无从追随。而印度就推出"瑜珈"一种。戏曲也是,剧种并非多多益善,只能适可而止。在这方面,我们的确在大跃进等时期做过头了。

体系的由来

一般认为世界上有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简称:斯氏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简称:布氏体系)和中国的梅兰芳体系。将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两位国外戏剧大师相提并论,最早是由黄佐临先生在1962年提出的。“文革”后的1981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黄先生题为《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的文章,之后“三大戏剧表演体系”逐渐被人们认可。

浅谈“梅兰芳表演体系”

自《梅兰芳》电影公映以来,社会上掀起了一波关注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热潮,包括对梅兰芳的家世背景、梅兰芳的艺术道路、梅兰芳的情感生活,甚至对梅兰芳尽一生心血从事的京剧艺术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这倒是始料不及的。以梅兰芳为切入点,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京剧、认识京剧、喜爱京剧,成为新的京剧观众群体,对于京剧的振兴,确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人们在深入研究梅兰芳的时候,因为各自关注的内容不同,角度不同,即会产生各种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见解。比如:有人对“梅兰芳表演体系”提出了质疑,认为根本不存在“梅兰芳表演体系”。那么到底有没有“梅兰芳表演体系”,笔者想谈一下个人的一孔之见。

一、关于三大戏剧表演

体系的由来

一般认为世界上有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简称:斯氏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简称:布氏体系)和中国的梅兰芳体系。将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两位国外戏剧大师相提并论,最早是由黄佐临先生在1962年提出的。“文革”后的1981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黄先生题为《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的文章,之后“三大戏剧表演体系”逐渐被人们认可。一度盛行的“知识问答”活动也常常把这个题目作为戏剧的基本常识,被提问者也会不加思索地照这个答案回答。至于这“三大戏剧表演体系”的理论、内容、特点、差异,则没有多少人可以比较准确地说出来,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然,作为不以戏剧研究为业的人士,弄明白或不弄明白也不重要。那么现在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我们共同做更深入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二、关于戏剧表演体系的形成

戏剧表演体系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不断去粗取精、不断精雕细琢而形成的有法则、有规律、相对完善的艺术整体。它包括剧目、导演、演员、舞美、音乐、化妆、剧团管理、基础训练、理论教育等诸多方面,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阶段才能逐渐形成,由一个人或一代人来完成显然是不大可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是被世界戏剧界公认的了,以斯氏为例,他的艺术生命比较长,达50年之久,他一生导演了上百部戏、饰演了上百个角色,并且著书立传,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后人对他的评价中写道:“他所创立的演剧体系,继承并发展了俄罗斯和欧洲体验派的艺术传统。”可见他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布氏的艺术生命比起斯氏要短得多,但他所倡导的“表现艺术学派”与斯氏所创立的“体验艺术学派”在表演理念上有较大的不同,所以成为当时西方戏剧的两个主要派别,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以两个人的名字命名的两个戏剧表演体系。

三、关于梅兰芳表演体系的命名

梅兰芳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京剧艺术趋于成熟期的阶段,前辈艺术家如谭鑫培、王瑶卿等都处于艺术的黄金时期,梅兰芳在这种非常适合京剧发展的环境中,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经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和前辈艺人的热心提携,年轻的梅兰芳崭露头角,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他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他最早把中国京剧艺术完整地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上、并获得国际的盛誉。1919年、1924年和1956年,梅兰芳三次赴日本访问演出。1929年底梅兰芳应邀赴美国访问演出。1935年和1952年梅兰芳两次到前苏联访问演出,特别是1935年访苏期间,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两位世界戏剧大师相遇。当他们第一次看到中国京剧的时候,

真的惊讶了,他们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备加推崇,认为给了他们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斯氏看过梅兰芳的表演后曾这样评价:“具有充满诗意的、样式化了的现实主义。”梅兰芳手势的示范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此,俄罗斯戏剧艺术家梅耶荷德说到:“看了梅兰芳运用手的方式,俄国演员惟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他们应该把自己的手砍掉。”由此可见梅兰芳的艺术魅力已使西方戏剧艺术家叹服,中国京剧艺术的魅力也得到世界的肯定。

梅兰芳在中国京剧领域内论艺术造诣、历史贡献、师承地位并不能说是首屈一指,但他一生的艺术活动,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勤勉好学,认真钻研古典文学、国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俗学、音韵学和服饰学等多方面的祖国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知识融会到他的艺术中去。他创立了端庄、秀美的“梅派”旦角艺术,把人物的个性特征融化在美的形象之中,运用歌唱、念白、身段、舞蹈等技巧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细腻自然、妩媚俏丽,他的全部舞台技巧无不在平易中蕴藏着深邃的内涵,被誉为“美的化身”。具有独特风格的梅派艺术也成为中国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兰芳是一位受人尊重的爱国主义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蓄须明志,拒绝为日伪演出,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由于梅兰芳多次把京剧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同时也提高了他的世界知名度,作为“世界名人”和中国京剧的杰出艺术家,出任中国京剧的形象代言人是当之无愧的。“梅兰芳”体系只是一个命名,它和斯氏体系、布氏体系一样,体系并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孕育它们的那个民族。

四、关于梅兰芳表演体系的内容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乐舞谐戏,这该是中国戏剧的雏形吧。到13世纪元杂剧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尽管后来因为戏曲中心南移的影响,元杂剧逐渐衰微,但它的剧目、演技以及创作经验却被后人继承下来,融于各地方戏曲中。京剧在形成的过程中就是吸取了昆曲、徽调、汉调、高腔、秦腔等众多地方戏曲元素,逐渐提炼演变成我们熟悉的京剧。京剧艺术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了,围绕着舞台演戏这个中心形态,凡是与这一形态有关的一切都是这个体系包含的内容——从戏校招收新生的选材、基本功训练、传统素质教育、表演技巧传授,到运用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来完成每一个角色,舞台上的美术设计、人物造型、化妆、音乐、舞蹈,剧团的体制管理、剧目的编创、导演,以及戏曲理论研究,等等。这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曲文化,这个被称为“梅兰芳表演体系”的体系,实际上也可以称为“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但一定不能称为“中国戏剧表演体系”,因为中国戏剧有它的特殊性:中国戏剧是由戏曲、话剧和歌剧三个部分组成。这个体系显然不适用其他两个艺术门类。

五、关于戏剧表演体系的认定

因为戏剧表演体系是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积累而获得众望所归的社会承认的,且不需要任何机构宣布它的诞生,这一点似乎有些和我们京剧流派的形成相似。这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对与它相对应的艺术形式的规范化的约束。任何艺术形式的传承过程都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而指导约束它的所谓“体系”也必然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仅就戏剧而言,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戏剧艺术。影响较大的如法国、英国、意大利、希腊、印度、日本等国,它们的戏剧艺术都是相当成熟的。那么它们属于哪个“体系”呢?斯氏?布氏?还是梅氏?都不是。它们只能属于自己的那个“体系”。仅仅三个戏剧表演体系不可能把如此众多的世界戏剧种类完全包括。由此可见,“三大戏剧表演体系”的提法并不是很科学的。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梅兰芳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928年,我国戏曲大师梅兰芳去美国访问演出前,当他得知胡适曾在美国留学七年,对那里非常熟悉,便几次前去拜访,向胡适了解情况。胡适也热情地接待了梅兰芳,把美国的风土人情、观众的爱好和欣赏习惯、美国剧院的状况等都对梅兰芳做了详尽的介绍,胡适也都积极地为梅兰芳出谋划策。当梅兰芳结束美国访问演出,回来后见到胡适,他首先毕恭毕敬地深鞠了一躬,说:“适之先生,这次多亏蒙您指教,我的美国之行才会如此顺利,真是太感谢您了!”接着,他又详细向胡适介绍了自己在美国访问演出的种种情况,言谈之间,洋溢着真挚的感激之情。 后来,梅兰芳旅居上海,胡适则在北京任北大教授。偶尔,胡适出差到上海,梅兰芳总要热情宴请一番。一次,胡适要去美国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年会,定在那天深夜2点在上海登船。梅兰芳得知这个消息时已是傍晚,距离开船时间仅有几个小时了,自己却还在外地演出。顾不得多想,他当即推掉一切事务,连夜赶回上海。当他站在送行的岸边,向胡适依依不舍地挥动着手臂时,因为一路上赶得急,口中还忍不住气喘吁吁呢。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梅兰芳的感恩之心着实令人钦佩。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愤然毁画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

三大表演体系

三大表演体系百科名片 三大表演体系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体系、布莱希特(德国)体系以及以梅兰芳(中国)为代表的京剧表演体系。 斯坦尼体系 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Konstantin 1863~1938)原姓阿列克赛耶夫, 艺名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98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立莫斯科艺术剧院,他们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 布莱希特体系 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梅兰芳表演体系 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梅兰芳(1894-1961)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他在唱、念、做、舞、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中国古老戏曲在歌、舞、剧三结合形成了梅派艺术独创风格。把青衣、花旦、闺门旦、贴旦、刀马旦等旦角各行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全面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花旦这一新的行当,大大丰富了旦角唱腔的优美旋律,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斯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一概是“体验派”。斯氏提出:“要学习、观察、倾听、热爱生活。”每次演出都应该预先深入研究过的人物形象的生活逻辑,重新创造生动的有机过程。贝·布莱希特出生于1898年。20岁时,布莱希特辍学,到战地传染病医院当救护员,写下了《死兵的传说》等诗歌,并开始写剧本。1922年,《夜半鼓声》获得了克莱斯特奖金,次年,布莱希特被聘任为慕尼黑小剧院的导演,后来又移居柏林,成为德国话剧院的艺术顾问。真正使布莱希特走向辉煌的戏剧是《三分钱歌剧》,它是作家“叙事体戏剧”理论的生动表现,打破了传统的“三一律”形式,依靠中心人物和分散的场景取得了一种“间离效果”,即不再让观众陷入恐惧与

关于梅兰芳的名言

关于梅兰芳的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梅兰芳的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2、也许其实你一直都是个凡人! 3、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4、我们在坚持工作之外,还必须养成坚持休息的习惯。 5、精神畅快,心气和平。饮食有节,寒暖当心。起居以时,劳逸均匀。 6、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之所以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则,我真是要憋死了。 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绪二十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四大名旦”之首,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1961年8月8日梅兰芳病逝于北京。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史上鼎盛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但有精妙的艺术,更有

高尚的品德,是中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曲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的故事 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梅兰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情感:学习他热爱祖国的精神,做一个具有崇敬民族气节的人。 板书设计: 梅兰芳的故事 蓄须罢演富贵不能淫 抵挡诱惑贫贱不能移崇高的民族气节 宁死不屈威武不能屈 教学过程: 一、信息反馈了解人物 1.请大家欣赏一段京剧。说一说演唱者是男的还是女的? 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解: (1)京剧,是我国的传统剧种,被称为“国剧”或“国粹”,是我国文化中的精华。刚才我们欣赏的就是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一段表演。在京剧表演中,由男演员唱旦角来塑造年轻妇女形象是很普遍的。 (2)出示媒体 这位相貌俊美、气质非凡的,就是梅兰芳大师。 3、在5月的艺术节里,同学们查阅了不少有关京剧艺术家的资料吧,把你了解到的有关梅兰芳的内容讲一讲,好吗? (学生反馈信息) 4、师结: 梅兰芳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许多妇女的形象。他运用唱、白、表情、身段、舞蹈等技艺,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凭着常人所不及的刻苦和认真,努力在艺术高峰上攀登,最终成为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 5、出示媒体,引读: (梅兰芳是世界闻名的京剧表演大师,又是一位非常可敬的爱国者。) 二、戏词欣赏感悟精神 1.据不完全统计,梅兰芳一生所演出过的剧目不下200出,谁知道他出演的哪些剧目比较 有名? 2、学生反馈,出示媒体: 《洛神》、《霸王别姬》、《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西施》、《贵妃醉酒》、《抗金兵》、《穆桂英挂帅》、《生死恨》等。其中在《抗金兵》、《生死恨》等剧目中,梅兰芳扮演的都是具有着强烈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 3、介绍《抗金兵》 (1)这就是《抗金兵》的剧照,哪个是梅兰芳呀? (2)录音介绍:《抗金兵》 《抗金兵》这出戏讲的是南宋将军韩世忠带领八千将士抗击前来侵犯的十万金国的士兵。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亲自上阵,擂起军鼓,使南宋军将士士气大振,结果以少胜多,大破金兵。在这出戏里,梅兰芳扮演巾帼英雄梁红玉。 4、字幕介绍《生死恨》

梅兰芳故事

梅兰芳故事 练画蓄须逃出虎穴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之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看报纸、看新闻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过了几天,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香港后的繁荣。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严重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翌日,梅兰芳感到事态十分严峻,香港也成了是非之地,不能久留。于是他立即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 夫人献计躲过劫难 国民党亲日派首领、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后,自任主席兼行政院长,并在上海大都市设立特务机关。特务头子吴世宝提出要宴请梅兰芳,并劝梅作一次慰问演出。消息传来,梅兰芳心头一震,自言自语地说:“才出虎穴,又入狼窝,这世道怎能让人活下去!”梅夫人见丈夫忐忑不安,茶饭不思,便说:“不行的话,明天我去赴宴,与他们周旋。” 次日,梅夫人来到汪伪政权特务机关的76号宅院。特务头子劝她说:“几年不见梅老板,听说蓄起了长长的胡须,是不是为了在国民面前要个面子?我看大可不必,太太应该关心他才是。如今日本人当道,还是识相点为好。”梅夫人当即回击说:“梅兰芳是个中国

梅兰芳介绍

梅兰芳介绍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一1961年8月8日)京剧大师,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演员,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 梅兰芳八岁学艺,11岁登台。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的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他的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在1918年,梅兰芳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炉火纯青的巅峰时代。梅兰芳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所唱戏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梅兰芳演绎了京剧的灵魂,是民族的大师,国粹的塑造者,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1年8月8日凌晨5点去世,享年67岁。 人物生平 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 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也常跟着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戏。 1904年8月17日(农历7月7日),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工花旦,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1914年再次来沪,演出了《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 34天。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练习卷-f2b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练习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信息匹配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英勇的将士们宁.(níng nìng)愿战死沙场,也绝不屈服。 2.宁.(níng nìng)静的湖水和跃动的灯火,组成一幅美丽的夜景图。 3.在足球比赛中,进攻与防守同样重要.(yāo yào)。 4.爸爸沉思了一会儿,答应了我的要.(yāo yào)求。 二、选择题 2.回忆课文,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多选) 梅兰芳蓄须后,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A.长期不演戏,没有经济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 C.不小心患了伤寒,连日发烧,差点丢了性命。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后来,梅兰芳不堪其扰,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京的房子。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都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3.“蓄须明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梅兰芳是在__________的情况下蓄须的。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日本司令官逼他,他________;戏园子老板请他,他______。从中你体会到______。 四、语言表达

戏剧欣赏论文——我对以梅兰芳为代表的程式化表演体系的认识

我对以梅兰芳为代表的程式化表演体系的认识 戏曲表演在舞台上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典型,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即程式。 程式是中国戏曲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它具有这样的特点: 不是把生活的本来面 貌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而是对生活的自然形态进行艺术加工,主要通过精选、装饰这两道重要工序的处理,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表现形式。程式把生活表象 的东西加以提炼, 使它高于生活, 美于生活。它夸张变形又虚拟取神, 使之形神 兼备。程式中直接运用生活的动作有:开门、关门、进门、出门、上楼、下楼、饮酒、骑马、刺绣等。表演程式还根据美学原则和规律,从大自然各种物类的形象中汲取灵感。身段中如:“兰花手”“山膀”“托月”“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技巧中有:“虎跳”“卧鱼”“双飞燕”“扑虎”“搅豆汁”等等。戏曲程式的特性有:(1)人物类型的程式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电影《霸王别姬》中,袁四爷问演项羽的段小楼:“霸王回营见虞姬,到底是该走五步还是走七步?”。戏曲中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严格按照程式进行。 (2)时空灵动性。在同一场景,通过演员的程式动作,可以从一个环境迅速转换为另一个环境,一个圆场便可表现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 (3)戏曲的音乐程式。由于各个曲牌的句数、句式、旋律、节奏、宫调的不同,可根据不同的剧情和人物性格,广泛地选择运用。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是京剧旦行中首先形成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京剧流派。世界上有“三大表演流派”或者“三大表演体系”的说法,即斯坦尼的体验派、布莱希特的间离派和梅兰芳的梅派。 作为一个体系来讲,梅派是京剧表演的精华,代表的是京剧表演体系。而京剧表演体系,就在于它的表演程式。下面就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梅派艺术,谈谈对程式化表演的认识。 梅派表演,或者不如说京剧表演,是一套很完整而严谨的演剧体系。这个体系有剧本、行当、脸谱、行头、表演基本功、表演程式、音乐唱腔、表演流派、京剧教学、演出管理等等。京剧演出样式都是程式化的和规范化的:表演的程式化、音乐的程式化,以及服装化妆的规范化等等。 以人物类型的程式化为例,京剧的行当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比较简化精炼,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十分细密严谨。 “梅派”主要是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青衣,花旦和刀马旦这三者原本代表不同性格的女性,有不同的唱腔,身段,化装方式,服饰,演出剧目和情绪,“青衣专重唱工,对于表情、身段是不甚讲究的。面部表情,大多是冷若冰霜”,而“花旦的重点在表情、身段、科诨”,二者习惯上不可以交错。 梅兰芳说了这样一段话:“已故前辈王瑶卿先生和我感到以往青衣和花旦的

梅兰芳生平简介

梅兰芳生平简介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梅兰芳年谱 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居。 1899年 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 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习青衣戏,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1904年 8月17日(农历7月7日),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

梅兰芳

梅兰芳 个人简介 梅兰芳(1894.10.22-1961.8.8),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创作了众多艺术形象,并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其优秀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梅兰芳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梅兰芳和杨小楼、余叔岩并称“三大贤”,又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旦”。 艺术特色 唱腔 梅兰芳的唱腔醇厚流丽,感情丰富含蓄。由于他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故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唱工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决无气馁音懈之处。他的唱腔基本上是从传统唱法中来,但又无一腔照搬传统,而是以自己的润腔方式和行腔规律,将其化为具有从容含蓄的梅派韵味的唱腔,旋律优美,顺畅流利。在每一出戏中,均结合表达人物感情和剧情内容的需求,设计出大量新的唱腔,悦耳动听,清丽舒畅,并不以花哨织巧、变化奇特取胜,但无论是柔曼婉转之音抑或昂扬激越之曲,都无不出自心声,感人至深。梅兰芳的嗓音脆、亮、甜、润、宽圆俱备,而最难得的是又甜又亮。甜而不宽,这只是一般好嗓子,梅的嗓音之宽,恰到好处。梅兰芳精通音律,五声尖。他的唱法,在成名之后,可以说既无腔不新,又无腔不似旧。其中打破藩篱的是“南椰子”唱腔,这是前人没有的,至于在“南梆子”中加“哭头”《春秋配》,“南梆子”转快流水以及反四平调,如《太真外传》的“盘舞”、“出浴”等,更是梅派所创的新扳腔了。 表演 梅兰芳善於运用歌唱、念白、表情、身段、舞蹈等技艺,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入微。他运用艺术手段自然、和谐、圆活、洒脱、出神、人化,富有节奏感和塑形美。他的表演艺术特点是质朴中见华贵,端庄中含俏丽,淑静中蕴情致,妩媚中显大方。 舞蹈 梅兰芳在京剧表演中选择了新旧相融合,在传承中去其不美与低俗,留其精华与清雅来积极学习与吸纳。梅兰芳所创造的“梅派”道路,也和其他流派创造者一样,先是走承师之道,而后在承师的基础上,走自己的创新道路。梅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抓住某一个特点很难抓,讲究的是范本之美,无论一招一式、一字一腔、发声运气都强调非常规范。

影评梅兰芳

影评梅兰芳 原文韩小兔=艾玛1006 电影《无极》其实如果是籍籍无名的小导演的作品,电影所接受的批评和打击也许小的多了,因为是到过戛纳,拿过金棕榈奖,拍摄出《霸王别姬》那样经典影片的陈凯歌导演的作品,一切理所当然的变得不可原谅了,《无极》的失手解释了那句话:天才和荒谬只有一步之差,这部不小踩入荒谬的电影可把陈导毁坏了,一世英名都砸进去了,偏偏还有人怕不够乱,更来添堵,初生牛犊的胡戈和他引发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纠纷,把陈凯歌导演卷入了更大的是非争议中,此番情形下,一直备受关注的影片《梅兰芳》于是顺理成章的被影迷大众们期待为陈凯歌导演的翻身之作。 《梅兰芳》是很不好拍电影,电影本身有先天的局限。虽然同样是涉及戏曲界的题材,不同于难于《霸王别姬》的地方在于,梅兰芳先生是太过于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就注定电影不能有太多虚设的情境,即使编剧导演认为有那样的必要也不行,那只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和不满的批判,最矛盾的是对文艺电影和人物传记的界限的拿捏和处理,文艺影片对剧本方面有影视戏剧因素的要求,比如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起伏,比如关连人物之间必要的矛盾冲突。《梅兰芳》不能被拍成一般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如你所知要求故事的真实可靠性,现实生活有不同于戏剧的平淡苍白,不好有过多的虚构成分,《梅兰芳》是一部文艺电影,可是因为说的是众所周知的艺术大家,故事又不能像一般的文艺片那样自在的游离出历史生活,分寸拿捏不好就是铺天盖地的争议。所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这里有最真切的阐释,应该加一句,某种情形下,艺术不得不忠于生活。啰嗦半天要强调的是,因此,电影如若能够中规中矩的拍出来,得到相对中肯业的界评价和不至于赔钱的电影票房,那就已经是成功了 余少群和黎明的梅兰芳 黎明,起初听说他演有点不能想接受,觉得看上去高大俊朗的男性气质很明显的黎天王身上很难捕捉到旦角应有的阴柔婉约的感觉,心里很有些许的失望,因为会不自觉地想到张国荣的相貌,秀气的面容与瘦削的身段形象上更贴近戏曲舞台的名伶,就应该是????像余少群那样眉目如画的男生,余少群也将少年的梅兰芳刻画的深入人心,毕业于艺术院校汉剧专业,参演过《玉簪记》那样剧目,又有参演越剧的经验,这些积累使得几场剧中剧里,他从音容笑貌到身段台步比之没有戏曲功底的黎明章子怡都显得舒服顺畅自然的多,加之出众的外貌很是为表演加分,少年版的梅兰芳深受好评,剧中漂亮单薄的少年那因愤怒摔出的一巴掌很是使人印象深刻,懂得抓住机遇的小余一夜成名,从此开启了星途。 黎明是一向谦和儒雅健康明朗,对他的电影的印象似乎仍停留在《半生缘》里的沈世钧。他饰演成人版本的梅兰芳,个人以为,黎的表现差强人意,觉得他演绎的很被动。其实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想到自己要诠释的人物是梅兰芳,中国京剧,戏曲界的第一人,多少心里会有所顾忌,稍有偏差就是铺天盖地的骂名,不说如履薄冰也还是谨慎为上策。黎明毕竟盛名久已的老戏骨,那早已为人熟识的形象就是淡淡的出现在观众面前,不用多余的言语,名家风范已是浑然天成,就是有所谓“气场”,这正是电影里中年梅兰芳被要求具备的气质和气势,这是一般的新老演员很难掌控的对内在的要求,黎明可以,源自他本人就是巨星,很多东西无需表演,很自然的就流露出来。要说道唱念做打,眼神手势身段这类曲艺要素,黎明确实不如余少群和章子怡的表现,但是电影毕竟不是京剧表演,坐在影院里的观众有几人是资深的戏迷?观众对于京戏类大都是很浅显的认识,不会去细究那些,这也放松了对演员的要求,戏曲的桥段像那么回事就成了,“像那么回事”,对于黎明这样的老演员来说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差强人意已然不错。

梅兰芳体系

"梅兰芳体系"是其名,"昆曲体系"是其实 作者:jyl 讨论中国戏曲当然是指本体,其他某些偏离本体的戏剧形式及内容是局部的,不影响整体、主流的,因为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能把少数不符合昆曲规律的戏剧形式,一股脑归在梅兰芳名下,梅兰芳自己也不会同意。布氏、斯氏体系中也不是非常纯正的。 中国戏曲自成体系,无庸置疑。体系的存在是固有的,是千百年演化形成的,由不得西方某些权威人士及国内某些民族虚无主义者信口否定。大家看过《刮痧》否?虽然有些夸张,但反映的是事实!至今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死不承认中国的中医以及中药等相关学科,他们强硬地认为包括中医、中药在内的传统医疗技术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野蛮的。我国国内每年销售大量的美国药,可至今没有一个中国药品种在美国合法销售!他们根本不承认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就像指责我们的戏曲一样,说我们根本没有理论,我们能将他们的话奉为神明吗?中国戏曲在长期发展中的确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但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昆曲以外的戏曲声腔剧种上,而昆曲则历来重视唱、念、表、美、文、律、评等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并为后人留下大量戏曲论著,供后起之各剧种共享。昆曲之所以称为百戏之祖,并不是从声腔角度上的传承关系,而正是指包括戏曲理论在内的这个体系,否则无法理解清代文献上描述的"四方歌者皆宗吴门"。京剧继承了这个体系,因此称昆曲为其"forefather"。 后来的戏曲剧种反而不如昆曲重视理论,这不奇怪。我国近代在其他科学领域也是走下坡路,大幅度地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至于被人家瞧不起。而在此之前,我国的音律、记谱方法(包括板眼节拍)、戏曲表演均先于并先进于西方,这些成就也都与昆曲密切有关。昆曲的衰落与整体国力的衰退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内在相关性。我们目前要继承发扬光荣传统,潜心研究我们自己的戏曲理论,用我们的一套体系学说令世人心悦诚服。 当然,西方国家不承认我们,除了宣传不够以外,恐怕也与我们内部纷争有关。举例,长久以来,西方对中国的气功并不推崇,而是言必称"瑜珈"。莫非印度的气功明显高于中国,显然不是,原因何在?请数一下号称中国气功正宗的门派吧,不下数百种,各种新创功法千余种不止!山头太众,大师多如繁星,无从追随。而印度就推出"瑜珈"一种。戏曲也是,剧种并非多多益善,只能适可而止。在这方面,我们的确在大跃进等时期做过头了。 体系的由来 一般认为世界上有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简称:斯氏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简称:布氏体系)和中国的梅兰芳体系。将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两位国外戏剧大师相提并论,最早是由黄佐临先生在1962年提出的。“文革”后的1981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黄先生题为《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的文章,之后“三大戏剧表演体系”逐渐被人们认可。 浅谈“梅兰芳表演体系”

梅兰芳简介-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 简历

梅兰芳简介-梅兰芳简介梅兰芳简 历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梅兰芳简介工青衣,兼演刀马旦。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

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祖父梅巧玲,咸丰年醇和堂歌郎,同治年脱籍自营景和堂,甚为名望,名列同光十三绝,乃四喜班班主,巧玲长子梅雨田,次子梅竹芬,皆承祖业,为名歌郎。梅竹芬后为景和堂二主人,生梅兰芳,二锁体弱,昼歌夜饮,因致肺疾,支离床次,骨瘦如柴,未几病死。梅兰芳遂孤,恃伯父大锁抚

育。稍长,送云和堂朱小芬处学艺,同习者小芬弟幼芬、兰芳表兄王惠芳,开蒙吴菱仙。其始,兰芳不甚入艺,吴师感巧玲恩,特加恩教。在此期间亦曾有过侑酒生意,赖仕商以巧玲孙特垂青之,京僚文博彦,嬖兰芳甚,出巨金脱籍,遂搭班喜连成,时14岁。遇冯耿光,尤尽其力,为营住宅于北芦草园,挥金如土,不稍吝惜。彼时仕商结成梅党,兰芳急速蹿红,为梨园教主。非惟时机,亦以德艺色皆重! 梅兰芳-生平 梅兰芳,男,京剧旦角。原名澜,字畹华、浣华,号鹤鸣,乳名群儿,斋名缀玉轩,别署缀玉轩主人。祖籍江苏泰州市之东薛家庄。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45号。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 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

梅兰芳简介_3000字

梅兰芳简介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一)生平 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日(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的梨园世家。1961年8月8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8岁。他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社会活动家。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艺术事业,为祖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 (二)苦读的幼年时代

梨园世家: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 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京剧演员,兼擅青衣花旦,被列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梅竹芬,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京剧演员,可惜英年早逝。伯父梅雨田是一位出色的京剧器乐家,号称“六场通透”(即所有场面上的乐器都能拿起来伴奏),长期给谭鑫培伴奏。自幼受到的艺术熏陶,为梅兰芳在京剧艺术方面的开拓发展奠定了基础。 梅兰芳幼年的生活相当艰苦。他父母早逝,依靠伯父伴奏的收入来维持生活。8岁开始学艺,11岁登台演出。这期间他除了学青衣戏外,还学花旦戏、武功、昆曲等。同时还看戏,用心比较、琢磨前辈艺术家们的艺术精华。 除了演戏练功外,他的业余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喜欢养鸽子、养花和书法绘画,而这些爱好对他提高表演艺术起了很大作用。幼年的梅兰芳眼睛微微近视,有时还迎风流泪,

眼珠余转也不灵活,因此每当黄昏时分,他让鸽子翱翔空中,让自己的眼睛随着鸽子转动,认真锻炼眼力。久而久之,双眼灵活自如,透亮传神。 他认为京剧的服装色彩、化装、脸谱、舞台装置都和美术的密切关系,最好自己能画。1913年至1914年两次赴沪演出,他与老画家吴昌硕结下了忘年之交,于是开始了绘画生活。先请王梦白教画。后向陈师曾、姚茫父学习画佛像,向齐白石、汤定之学习画草虫、松梅等。 梅兰芳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也为人称道。早在1920年,就拍摄了无声舞台纪录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三)博采众家,自建梅派 梅兰芳20岁时,已经是一位驰名京沪的京剧演员了。

人教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23梅兰芳蓄须 一课一练 (含答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 23.梅兰芳蓄须 一、在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后面打“√”。 (1)蓄.须(xù)侵略.(lüè)() (2)纠缠.(chán)宁.可(nínɡ)() (3)骚扰.(rǎo)签.订(qiān)() (4)敬佩.(bèi)妄.想(wànɡ)() 二、选择正确的解释。 迫: A.逼,威胁 B.接近,靠近 C.紧,急 1.时间紧迫,容不得你犹豫了。() 2.敌人的皮鞭也不能迫使江姐屈服。() 3.卖火柴的小女孩饥寒交迫,冻死在街头。() 三、按要求写句子。 (1)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关联词语再写一个句子。()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拒绝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课文,学方法。

课文围绕梅兰芳蓄须写了四件事。分别是:①1938年,梅兰芳在香港演出后便;②梅兰芳,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③梅兰芳宁可,也决不; ④为拒绝日军庆祝“大东亚圣战”的演出,梅兰芳。把以上几件事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段落品析。 梅兰芳蓄须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但他的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后来,梅兰芳不堪其忧,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但是,()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

梅兰芳生平简介

梅兰芳生平简介 梅兰芳生平简介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 梅兰芳先生 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

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天女散花》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

梅兰芳的故事_梅兰芳蓄须的故事

梅兰芳的故事_梅兰芳蓄须的故事 在众多梅兰芳的故事中,梅兰芳蓄须和梅兰芳练功是比较出名的两个故事,下面是为你搜集梅兰芳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梅兰芳不仅是一位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他还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梅兰芳的故事也让广大群众十分的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汉奸和日本人都打着请他出山的主意,想要通过请他演出的方式影响观众的情绪。但是梅兰芳心中自然是不会答应的,他认为这些日本人和汉奸不会有好下场的,而且中国的胜利很快就会到来。在这个期间还发生着一些梅兰芳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在梅兰芳的故事中蓄须是比较之名的一个。据说在1937年日军进军上海之后,有些日本军官听闻过梅兰芳的故事,知道在世界上他都很著名而且就住在上海,于是便派汉奸请梅兰芳到电台发表讲话,让他表示会答应日本的条件,为日本人服务。梅兰芳已经察觉到日本人的意图,所以他一方面在拖住日本人的同时,另一方面带领着全家人都到香港避难。梅兰芳知道自己的故事已经流传广泛,但是他并不想卖国求荣,更不想自己热爱的事业为日本人所糟蹋。 在香港的时间里,梅兰芳为了避免暴露行踪,很少出门露面,他会在家里练太极、读报纸,或者是画画。这段避难的时光,是梅兰芳在抗日期间最为轻松的时间。但是让他痛苦的是,日本又占领了香港,

如果再次被发现,他知道自己将十分的危险,于是梅兰芳开始留胡子,不再唱戏也不再练功,更不会为日本人演出。 梅兰芳蓄须的故事梅兰芳从小爱好戏曲艺术,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成长为著名的戏曲表演大师,同时以独特的形式成立了自己的“梅派”,他的作品至今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在为了躲避日本人和汉奸的纠缠与威胁,梅兰芳简直是不胜其扰,其中梅兰芳蓄须的故事,也渐渐在民间流传起来。 梅兰芳蓄须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在战争爆发之前,梅兰芳的名声已经传遍了中国内外,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梅兰芳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本来这是件好事,可是日本人占领了上海,知道了梅兰芳的事迹和他的社会地位,于是想请他到电台,准备让他发表亲日言论,以名人效应的方式推广出去。梅兰芳当然知道他们的目的,于是一边找借口推脱,一边带着全家人到香港避难。 开始的时候事情还是顺利的,可是不久之后,香港也被日本人占领了,这让梅兰芳痛苦不已。为了不使日本人的计划得逞,梅兰芳决定蓄须。梅兰芳本来主攻旦角,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梅兰芳蓄须这在以前是绝不可能的。可是现在是特殊时期,梅兰芳只好蓄须来拒绝日本汉奸的要求。 从梅兰芳蓄须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这位伟大人物的爱国之心,为了维护国家的名声和利益,宁愿牺牲自己的形象和事业,这种勇气和精神十分的难得。而梅兰芳蓄须这件事在当时也掀起了一股爱国风潮,许多知名人士都进行了声援和表达了敬仰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