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格局及绿地系统结构分析——以聊城市为例

城市景观格局及绿地系统结构分析——以聊城市为例
城市景观格局及绿地系统结构分析——以聊城市为例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8(1):15-20

城市景观格局及绿地系统结构分析——以聊城市为

赵红霞 1,汤庚国 1,张秀省 2,郭帅 2

(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2.聊城大学农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本文采用高分辨率的IKONOS卫星遥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聊城市景观格局及其绿地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区景观特色鲜明,为“城中有水,水中有城”格局,主要由建筑、道路、绿地和水体四种景观组成单元构成;绿地系统由斑块绿地和廊道绿地共同组成,斑块绿地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并在城区中呈随机分布,绿地总面积为市区景观的33.71%。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聊城市城市绿化建设建议。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地系统,空间格局,斑块,廊道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4(2007)01-0015-06

收稿日期:2006-10-01

项目基金:

作者简介:赵红霞(1976- ),女,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工作。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ence. E-mail: ;; tang@https://www.360docs.net/doc/226002970.html,

AN ANALYSIS OF URBAN LANDSCAPE PATTERN AND GREEN SPACES SYSTEM STRUCTURE: A CASE STUDY

OF LIAOCHENG

ZHAO Hong-xia 1,TANG Geng-guo 1,ZHANG Xiu-sheng 2,GUO Shuai 2

(1.College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2.Agricultural college of 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landscape pattern and green spaces system structure in the Liaocheng city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high-resolution data of IKONO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 fundamental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scape of city was distinct, forming a water-in-city and city-in-water pattern, the city was consisted of four landscape elements: builds, roads, green spaces and water; The green patches and green corridors constitute the green spaces

system, the green patches was the main part and distributed randomly in the city, the area of green spaces took up 33.71% of the city. At the e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Urban landscape; Green spaces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Patch; Corridor

景观(landscape)是指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景观空间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1]。根据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可分为三种类型:缀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底(matrix)。城市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结构单元,其划分与观察尺度密切相联系[1]。

城市绿地的布局直接影响城市面貌、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的日常休闲娱乐,布局合理、完善的绿地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各项功能[2]。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综合的、多层次的进行城市绿地结构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3-14],但目前大多研究是把绿地和城市分裂开来,把绿地作为一种独立景观单独分析[3-14]。绿地是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城市性质、城区环境对绿地的结构和功能都有很大影响,因而把绿地作为一种独立景观是不很科学的。本研究利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把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首先分析城市景观格局,然后根据城市性质分析绿地系统结构,为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聊城市地处鲁西北平原,35°47′~37°02′N,115°16′~116°32′E,全境东西直距114 km,南北直距138km,总面积8715km2,1994年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名城。全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形成岗、坡、洼相间的平原微地貌类型,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坡降为1/6500~1/7500,海拔高度在22.8~47.8米之间;潮土占全市土壤面积的93.9%,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8~13.4℃,无霜期193~201天,年降水量567.7~637.3毫米。境内天然植被很少,多为栽培植被,仅有零星灌木林,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质。地表植被多为农作物、人工栽培的用材林、农田林网、四旁树木和经济林木及次生草木植物群落。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利用2006年5月聊城市IKONOS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实地测量和植被调查,获取城区景观及绿地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结合其他分析方法对城区景观及绿地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2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指标

2.2.1 景观单元比率C(landscape coverage ratio)反映各景观组成单元在景观中的地位,用于描述研究区内各景观组成单元在整个景观中所占的面积比。

C=A/S×100%

式中,A为研究区某景观组成单元的总面积,S为研究区总面积。

2.2.2景观多样性指数H(landscape heterogeneity index)用来度量系统结构组成复杂程度的指数,它的大小反映景观组成单元的多少和各景观单元所占比例的变化。当景观由单一组成单元构成时,取值最小,其多样性指数为0,当景观各组成单元的面积比例相同时,H达到最大值,H max=ln(n)。

式中,P i是景观组成单元i在景观中的面积比例;n是景观中所有的景观组成单元总数。

2.2.3 斑块形状指数S(patch shape index)经过数学转化的斑块边长与面积之比,通过计算某一斑块形状与相同面积的圆的偏离程度来测量其形状复杂程度。当斑块形状为圆形时,取值最小,其形状指数为1。

式中,P是斑块周长,A是斑块面积。

2.2.4 斑块土壤特性指数SC(patch soil character index)反映人为干扰对斑块的影响程度和斑块的变化程度。当斑块内都为硬质地面时,人为干扰对斑块的影响最大,取值最大,SC=1。

SC=A h/A

式中,A h为斑块内硬质地面的面积,A为斑块的总面积。

2.2.5 斑块密度PD(Patch Density)反映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描述景观破碎度的重要指数。

PD=N/A

式中,N为某景观组成单元的所有斑块总个数,A为该景观组成单元的总面积。

2.2.6 廊道密度LD(Line Corridor Density)用于量度景观被分割和连接的程度。

LD=L/A

式中,L为研究区内廊道总长度,A为研究区总面积

2.2.7 斑块最小距离指数NNI(Patch nearest neighbor index)用于检验斑块是否服从随机分布,也可用来反映景观斑块集聚程度和分离程度,是测度景观空间格局的重要指数之一。

NNI=MNND/ENND

式中,MNND是斑块与其最近相邻斑块间的平均最小距离,ENND是在假定随机分布的前提下MNND的期望值。

式中NND(i)为斑块i与其最近相邻斑块间的最小距离,N为给定斑块类型的斑块数,PD为斑块密度。若NNI的取值为0,则格局为完全团聚分布,若NNI的取值为1,则格局为随机分布;若NNI取其最大值2.419,则格局为完全规则分布。

3 结果与分析

3.1 景观结构分析

聊城建成区面积为63.83km2,城区景观主要由建筑、道路、绿地和水体四种景观组成单元共同构成;城区中硬质地面(建筑和道路)面积最大,为36.71km2,占城区面积的57.51%;市内水体较多,面积近5 km2;占城区面积的7.79%;绿地的总面积为21.52km2(其中绿地斑块总面积为16.24km2,绿色廊道面积为

5.28km2),为城区面积的33.71%;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218,小于其最大值1.6094,说明各景观组成单元在面积比例上相差较大(详见表1)。

表1 景观结构分析

Table1 Summary of landscape content analysis

从IKONOS卫星遥感影像来看,城区景观特色鲜明,“城中有水,水中有城”,以“一古城、一湖、两河”为特色。古城位于城市中央,为面积1km2的正方形,古城的四周为面积4.2 km2的环城湖——东昌湖,两河为古运河和徒骇河。城市特色决定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及其主要功能,对于“中国江北水城”,以发展商贸、旅游为主的历史文化名城,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创造水城特色和净化水体是其主要功能。

据景观生态学中的渗透理论,当生境缀块面积占景观面积的比例到40%~59%时,允许连通生境缀块(spanning cluster)出现[1]。对于城市绿地来说,意味着绿地中的生物个体从只能在局部生境范围内运动的情形突然进入能够从城

市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状态,能显著加速城市的物质流和能量流[1]。这充分说明城市绿地面积达到40%以后,能很好的发挥其生态功能。而聊城城区内绿地占景观面积的比例小于40%,在量上达不到质变要求,绿地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通不够通畅,影响了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此时城市绿地间的连通性,即空间分布以及绿地内部的群落结构对其总体生态效益的发挥更为重要。

3.2 绿地系统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不同的空间结构能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聊城城区绿地系统由斑块绿地和廊道绿地共同组成,在城区的空间分布形式是以块状绿地为主,绿地之间的联系度较低,现状格局为“五园三带”。“五园”为聊城公园、人民公园、姜堤乐园、凤凰苑、湖滨公园;“三带”为古运河风景带、徒骇河风景带、位山干渠风景带。

3.2.1 绿地斑块分析城区内各种绿地斑块共2692块,其中面积大于10hm2的大型斑块很少,共31块,绿地斑块面积相差非常大,最大斑块面积为76.20hm2,最小为56.65m2,平均面积为6032.60m2(详见表2)。

大型绿地斑块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大作用,并且能创造独特的城市景观。聊城城区大型斑块较少,且主要分布在城区的中、南部,分布极化现象较为严重。

表2 绿地斑块分析

Table2 Summary of patch content analysis

斑块形状指数越高,说明斑块形状越复杂,具有复杂边界的斑块与周围的联系较为密切,具有较多的边缘种(1)。聊城城区绿地斑块的平均形状指数较小,为2.7513,说明人为引入的绿地斑块较多,形状大多较工整,设计较为简单、单一,这样的绿地斑块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建立和保持,并且难以形成特色景观。

绿地斑块中土壤的性质对于斑块的生态功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紧实和带铺装的土壤会造成河流和湖泊中营养成分和矿物质流失、沉积物的增多,进而降低水质。聊城为“中国江北水城”,绿地斑块的土壤性质对城区水质,乃至生态环境具有很大影响。聊城城区绿地斑块的平均土壤特性指数为12.11%,表明绿地斑块中铺装所占的面积较大,不利于地表水的净化,进而影响城区水体的水质。

绿地斑块密度为165.76个/ km2,数值较大,说明绿地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绿地斑块单元较小,绿地斑块单元功能比较单一,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绿地斑块最小距离指数为1.67,说明绿地斑块在空间呈随机分布,绿地建设规划性较小,缺少系统性。

据调查城区内原始森林植被早已被破坏,绿地斑块内的植物群落全为人工栽植而成,多为乔、草或灌、草两层结构,群落结构简单。城区植物种类较少,斑块之间种类大多相同,没有特色,主要树种为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国槐(Sophora japonic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旱柳(Salix matsudana) 等,当地乡土植物运用较少,有色树种更少。

3.2.2绿地廊道分析聊城城区共有14条主干路,16条次干路。城区道路总面积为25.33km2,最长道路8693.35m,最宽道路60m,最窄3m;绿色道路廊道面积为

4.35km2,道路中的绿地率较低,为17.17%。绿色河流廊道面积为0.93km2,绿地廊道密度为12.33km.km-2(详见表3)。

表3 绿地廊道分析

Table3 Summary of green corridor analysis

廊道在景观中有连通和阻抑作用,廊道中土壤的性质对于景观的生态功能影响很大。城区道路中82.83%是硬质地面,树体之间缺少绿色廊道相连,这种结构对于动物的运动起到阻抑的作用,势必减少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并且由于道路中“软质”地面较少,绿地设计空间少,因而道路外观雷同,道路之间视觉变化很小。

据实地调查,聊城古城区和新城区行道树组成存在明显不同,古城的行道树具有地域特色,以紫花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为主,存在少量国槐(Sophora japonica),由于古城街道较窄,最宽为18米,所以行道树全为单层结构;新城区绿色道路廊道中的植物种类较单一,单种优势树极为明显,多数为悬铃木(Platanus Linn.)、国槐(Sophora japonica)和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除了4条主干路为绿化林荫路外,其余行道树全为单层结构。人为引入的绿色河流廊道——古运河和位山干渠,主要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环境资源的绿色河流廊道——徒骇河,存有原始河流风貌,树种多样,以杨柳科和榆科乡土树种为主,群落结构复杂。

4 结论与建议

从结果分析看,目前聊城绿地的空间格局是“五园三带”,绿地斑块在城区的空间分布为随机分布,存在绿地规划性小、设计雷同;绿地率、绿地连接度和绿地平均形状指数低;绿地斑块平均土壤特性指数、绿地破碎度高;绿地内部群落结构简单等问题。基于“中国江北水城”城市性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建设建议:

1. 加强城市绿地建设规划。从城市总体出发,合理规划,避免绿地分布极化现象。在现有5园的基础上7个公园,在城区形成12个大小不等、分布较均匀的城市公园。

2. 增加城区中的绿色廊道数量,提高绿地连接度,并通过绿地廊道界定城市空间,形成布局鲜明的绿地结构。在城区中建设“一环、九带”。一环:建设城市外环路两侧绿化带,形成城市外围绿化环。外环路两侧绿化带宽度各不小于100米;其中北外环路北侧绿化带宽度不小于500米。九带:增加现有绿化廊道

数,注重城区外围的周公河、四新河、小湄河、西环城河、铁路、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在现有3条河流绿化廊道的基础上形成九条绿化带;加大城市30条主次干路的绿化,其绿化带和行道树的主要树种应尽量不同,使其各具特色。

3. 结合现在绿化较多中、南区域,进一步提高绿地率,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在城区形成三大绿地中心——东昌湖风景名胜区、南部生态绿化区和东部新湖绿化区,建设特色绿地景观。

4. 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古城、东昌湖及其周围和古运河两岸绿地中植物应以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树种为主,如榆树(Ulmus pumia)、臭椿(Ailanthus oltissima)、桑树(Morus alba)、柽柳(Tamarix chinensis)、梓树(Catalpa dvata)、楸树(Catalpa bungei)、皂荚(Gleditsia melanacantha)等,新城区绿化树种色彩较单调,可适当增加黄栌(Cotinus coggygria)、火炬树(Rhus typhina)、鸡爪槭(Acer palmatum) 等有色树种的数量。

过系统的绿地规划,形成具有“一环、三区、九带、十二园”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古今交融、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刘骏,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4

〔3〕Armando A.Apan,Steven R.Raine,Mark S.Paterson.Mappping and 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riparian landscape structure of the Lockyer Valley catchment,Queensland,Australi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59:43~57

〔4〕邱扬,张金屯.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景观生态研究中的作用[J].环境与开发,1998,13(1):1~4

〔5〕李贞,王丽荣,管东生.广州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异质性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1):127~130

〔6〕祝宁,李敏,王成,等.哈尔滨市绿地系统结构初步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3):127~130

〔7〕王天明,王晓春,国庆喜,等.哈尔滨市绿地景观格局与过程的连通性和完整性[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10(4):402~407

〔8〕周廷刚,郭达志.基于GIS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3,23(5):901~907

〔9〕胡勇,赵媛.南京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之初步分析[J].中国园林,2004,(11):34~36〔10〕车生泉.上海城市绿地景观异质性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1,20(11):511~514

〔11〕车生泉,宋永昌.上海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2,20(4):322~1327

〔12〕孟立君,刘京会.石家庄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综合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1):138~140

〔13〕肖荣波,周志翔,王鹏程,等.武钢工业区绿地景观格局分析及综合评价[J].生态学报,2004,24(9):1924~1930

〔14〕候碧清.株洲市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综合评价[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23(4):12~13

返回https://www.360docs.net/doc/226002970.html,/ndxb/xb0701/0115.htm

绿地系统分析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1 项目背景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公园的规划用地,北临黄浦江、南至浦明路,西起打浦路隧道,东至世博园区东部水门,规划用地面积约29公顷,另外相关设计用地包括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总面积约42公顷。基地中无系统、连续的绿化景观,滨江生态系统均被破坏,环境污染、废水及码头的堆场使整个滨江原始的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基地西端有部分湿地生态群落。基于此种立地条件,该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塑造,充分考虑会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和会后城市休闲公园绿地双重功能的相互冲突,建立集生态、展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景观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园绿地生态系统。 2 系统布局 2.1 系统的形成 在整体骨架设计中,设计者以滩的形式及扇骨形状均匀分布于基地的乔木林为主体结构,,以人工的植栽方式,巧妙的创造了上海世博会南园规划景区-公园-黄浦江心-北园规划景区的序列性景观(如图1),由南到北自然过渡,起到系统与外环境骨架衔接的作用。

图 1 设计构思中,由防洪堤和交通网络引发创作灵感,进一步联想到山水自然线条的构图形式,最终确立中国扇的上层植物结构形式配以流畅的地被网络,形成一轮黄埔江边亮丽的植物虹。横向上强调布局的弧线分区与直线守边相结合,竖向上通过对风向、遮荫及视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穿插形成整齐的南北向条状林地。抬升的扇形基地比拟为折扇的扇面,按风向走势而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比拟为扇骨,这样整个滩的景观构成了一幅生动而赋有韵味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如图2)

图 2 2.2 系统的渐变 纵观上海世博会公园绿地分区,由西向东依次为生态湿地区、休闲游艺区、公共活动中心区、世博中心轴、演艺中心区、工业文明展示区(如图3),与此功能结构相吻合的植物规划分别为:西部以湿地水岸植物景观为主,中部一轴两心区域突出了世博园特有的林地、草坪及屋顶花园景观,东部开创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立体花园的新地带。由西向东无不透漏出自然向人工渐变的痕迹。 图 3 西端后滩基地保留着原生的滨江湿地,能在黄浦江边创造一段生态湿地,展现自然的水陆交界景观,有着特殊的示范意义。因此设计中选取了较为生态的滩的自然结构模式,局部设置生态湿地展示区,以保证与基地西端生态湿地的联接,达到滨江景观带的整体延续性,形成一个自然循环的微生态环境。 特色林地景观模拟自然界森林、花岛等景观,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植物景观,体现植物自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在具体组织中做到疏密有序,在大面积的林木种植中结合花灌木及地被的综合设置,模拟自然界的植物形成态势。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doc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 一、基本概念 1、城市绿地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市民生活的环境载体。绿地一词的定义和范围,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称为开敞空间。城市中的绿地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有几座城部分。 我国现行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多的综合功效。 (2)层次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都具有一定完的内部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发生着变化,导致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整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规模及精细程度可以从大到小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3)互动性特征包括绿地系统各层次、要素内部的互动和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互动。 (4)时间性特征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根据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植物景观会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绿地系统的时间性演变特征。 (5)开放性特征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敞空间。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提供生态产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 生态产品生产者。 (1)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 质量。 (2)长沙市绿地具有提供清洁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3)城市绿地具有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4)城市绿地可以结合观赏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既可以售出又可以丰富人们生活。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中不同群落类型配植的绿地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 生活空间,另外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3、防灾减灾合理布置尘世绿地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 衡。 (1)植物群落通过降低风速二起到减尘作用,并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尘土进入空气。(2)植物可以降低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进展 摘要:由于人们对于城市景观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规划工作由于观念转变及视角转移,也面临新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城市当前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总结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探讨了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系统规划;发展趋势 Abstract:Because people to urban landscape and urban environment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current urban planning work, planning work for conceptual change and focus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ing a new development. City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the current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China. Keywords:Urban green spac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Development tendency 1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由于受前苏联援建项目的影响,每项工程都要做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也就是工程所在地的城市规划。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也包含了该项工程所需的卫生防护绿地和为城市人口游憩服务的公共绿地[1]。作为最初的城市绿地系统,其主要思想是“从城市整体出发,发挥园林绿地卫生防护、文化休息、美化城市综合功能”,其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一直强调“既照顾点,如公园、小游园等;也照顾线,如行道树、绿带、防护林等;更照顾面,如街坊小区庭院绿地,要点线面相结合。既重视城市内部的绿地,又要注意郊区的绿化,要内外结合。既要建设丰富多彩的大型公园,也要建设仅供附近居民休息散步的中小型公园绿地,要大中小相结合[2]。”可见,当时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绿地系统”的概念,但城市绿化的建设思路已从城市整体出发,考虑到点线面相结合、内外结合、大中小相结合等问题。 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是在2002年颁布的《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定义指出:“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该定义说明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并承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

广州绿地系统调查分析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论文浅议广州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年级:2011级 学号:20112090706009 姓名:邓沛飞 日期:2011年12月26日

浅议广州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摘要:通过对广州市城市绿地规划系统现状的了解,运用案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植物配置,就如何建立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提出建议。 关键词:生态绿地系统;生态效应;规划;植物配置;建议;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是人居环境具有自动调节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绿色空间,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调节小气候和美化景观等方生态效应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植物配置是营造城市生态绿地景观的手段之一。一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后的生态效应是否显著很大程度决定于植物的配置。因此,合理规划绿地,以生态统筹“绿色空间优先”,合理配置植物,使其形成稳定的有机生态绿地系统已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最大挑战。 1广州城市的背景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的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市域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又使岭南文化得以与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不断交融发展.形成今天广州城市文化兼容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广州人文资源丰富.岭南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岭南园林、岭南建筑与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近年来,其绿地系统规划贯彻了“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模式,更趋人性化、大众化、生态与环境美兼得的局面,以“依法治绿、生态优先、系统整合、因地制宜、城乡结合、整体协调”为原则,“云山珠水环翡翠,古都花城铺新绿”为基本思路,旨在构建“翠拥花城”的生态化城市。即以广州市域“山、城、田、海”并存的自然基础,构建“山水城市“的框架,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冲突,减低对自然生态体系的冲击,构建生态廊道,保护“云山珠水”,营造“青山、名城、良田、碧海”的生态城市,形成典型的“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山水城市风貌,“云山‘珠水”是广州的美誉。 2广州市城市绿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广州市完成为期3年的“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一期工程,建成庄头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华夏园林网2010-02-25 浏览量5588 化腐朽为神奇: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与材料再生于再用 中山岐江公园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建设,占地11公顷,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本案例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的采用了多种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了新的设计形式,并由此引 发对生态设计概念的理解(俞孔坚,2001; 俞孔坚庞伟,2002,2003; Pudua,2003)。 (1) 保留:尊重没有设计师的设计 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公园设计组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包括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构筑物的保留和再利用: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中在场地设计之中。机器的保留和再利用: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2) 改变:再利用 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将,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和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旧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烟囱与龙门吊的再利用,船坞的再利用,机器肢体的再利用。 除了大量机器经艺术和工艺修饰而被完整地保留外,大部分机器都选取部分机体保留,并结合在一定的场景之中。一方面是为了儿童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则试图使其更具有经提炼和抽象后的艺术效果。 (3) 再生设计 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和在设计,而体现为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经过再生设计后的钢被用做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美丽的景观元素。甚至场地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也通过诸如“红盒子”的设计,而再现。 岐江公园注释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概念: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自然过程和历史的积淀。 中山岐江公园 3.2 雨洪利用与野草之美:浙江台州永宁公园的生态化设计 这是一个关于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案例。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俞孔坚等,2005)。永宁江公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汇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 点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 一、基本概念 A绿地 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 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 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 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 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 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 公园绿地 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 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防护用地 防护绿地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 某些夏季炎热的城市,应考虑设置通风绿带,与夏季盛行风向平行(可结合水系),形成透风走廊,使季风吹到建成区内部。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及分类作者:佚名 时间:2008-10-13 浏览量: 内容提要:在分析一般城市绿地分类方法的同时提出新的分类法,进一步阐明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的原则及依据。并对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的含义内容和空间属性作了论述。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由各类城市绿地互相联系组合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内容丰富多样,国内各地区和城市各有差异。在绿地的分类上也是方法多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作了研究和探讨,但一般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或出于自己研究目的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概念含混、依据不一、内容交叉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及绿地分类方法的分析研究,探讨出一种新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并进一步明确各类绿地的含义内容和空间特征,为今后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 .1城市绿地与绿地系统的含义 城市用地构成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绿地”,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绿地”,《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称为绿地”。由此可见,“绿地”包括三层含义: 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 ②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 ③农业生产用地。而城市绿地则可理解为位于城市范围的绿地。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城市所做的绿地规划赋予城市绿地的含义只是前两个方面,不包括城市范围的农地,即狭义的城市绿地,也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城市绿化用地”或“城市园林绿地”。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2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因国家不同,其内容各有差异。如: 前苏联城市绿地系统一般包括城市居住区与市内公园、花

绿地系统分析讲解学习

绿地系统分析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1 项目背景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公园的规划用地,北临黄浦江、南至浦明路,西起打浦路隧道,东至世博园区东部水门,规划用地面积约29公顷,另外相关设计用地包括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总面积约42公顷。基地中无系统、连续的绿化景观,滨江生态系统均被破坏,环境污染、废水及码头的堆场使整个滨江原始的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基地西端有部分湿地生态群落。基于此种立地条件,该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塑造,充分考虑会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和会后城市休闲公园绿地双重功能的相互冲突,建立集生态、展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景观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园绿地生态系统。 2 系统布局 2.1 系统的形成 在整体骨架设计中,设计者以滩的形式及扇骨形状均匀分布于基地的乔木林为主体结构,,以人工的植栽方式,巧妙的创造了上海世博会南园规划景区-公园-黄浦江心-北园规划景区的序列性景观(如图1),由南到北自然过渡,起到系统与外环境骨架衔接的作用。

图 1 设计构思中,由防洪堤和交通网络引发创作灵感,进一步联想到山水自然线条的构图形式,最终确立中国扇的上层植物结构形式配以流畅的地被网络,形成一轮黄埔江边亮丽的植物虹。横向上强调布局的弧线分区与直线守边相结合,竖向上通过对风向、遮荫及视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穿插形成整齐的南北向条状林地。抬升的扇形基地比拟为折扇的扇面,按风向走势而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比拟为扇骨,这样整个滩的景观构成了一幅生动而赋有韵味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如图2)

图 2 2.2 系统的渐变 纵观上海世博会公园绿地分区,由西向东依次为生态湿地区、休闲游艺区、公共活动中心区、世博中心轴、演艺中心区、工业文明展示区(如图3),与此功能结构相吻合的植物规划分别为:西部以湿地水岸植物景观为主,中部一轴两心区域突出了世博园特有的林地、草坪及屋顶花园景观,东部开创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立体花园的新地带。由西向东无不透漏出自然向人工渐变的痕迹。 图 3 西端后滩基地保留着原生的滨江湿地,能在黄浦江边创造一段生态湿地,展现自然的水陆交界景观,有着特殊的示范意义。因此设计中选取了较为生态的滩的自然结构模式,局部设置生态湿地展示区,以保证与基地西端生态湿地的联接,达到滨江景观带的整体延续性,形成一个自然循环的微生态环境。 特色林地景观模拟自然界森林、花岛等景观,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植物景观,体现植物自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在具体组织中做到疏密有序,在大面积的林木种植中结合花灌木及地被的综合设置,模拟自然界的植物形成态势。

绿地系统分析2

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永恒 张浪 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永恒 ——2010上海世博园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思路 张浪 图01 上海世博园绿化总体布局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30(2010)02-0014-05 收稿日期:2010-03-10 修回日期:2010-04-20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上海世博会 摘要:目前,上海世博园区的园林绿地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为迎接世博会开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中包括世博公园、白莲泾公园、江南公园、后滩公园、世博村园林、场馆绿地以及各道路绿化等。在此,作为世博园区园林绿地的设计导读,从总体定位、系统规划、先进理念特色等方面做一些简要的总结和分析。 许多魅力城市不仅拥有优美的建筑与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拥有引人入胜的外部空间。诸如意大利的威尼斯、中国的水城苏州、云南丽江古城、上海的外滩和苏州河等等,无不以其独特的滨水开放空间装点着城市的容颜,并在现代城市环境和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走向永恒。 借世博会之机,上海的绿地公园建设又为城市健康向上的生活提供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空间的开放的临水空间,为城市人文景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同时由于水的光影特征,它也是创造宜人都市环境、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场所。它将形成上海新的魅力地区,成为上海另一个“城市的橱窗”和“名片”。 1 前瞻性的定位 从上海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布局和系统层面来解读,世博园区园林绿地的建设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上海绿地系统规划中“一纵两横”景观中的“一纵”——“黄浦江”滨水景观的重要生态廊道,世博园区绿地的规划建设促使上海绿地规划系统布局结构趋于完整。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赋予上海滨水城市不可剥离的自然生态格局。纵观历史长河,好像黄浦江只要拐一个弯,就有一个大故事,每个转角往往会逐渐形成人群集聚处,而集聚的地方常常是广场或者绿地。而这块“绿心”恰好位于黄浦江拐弯处,地理位置优越。如此选择,可谓用心良苦;如此选择,正是要将沿江绿带还原给大自然,交还给上海城市。

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精)

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 (一)规划基本理念 城市绿色廊道理念: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廊道简单地说,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廊道可以是隔离的条状地带,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为廊道所分割,同时,又被廊道所联结,这种双重而相反的特性证明了廊道在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廊道在运输、保护、资源和美学等方面的应用,几乎能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一个景观中。 湿地理念: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带,河带密集,水系发达,存在大量湖泊、池塘,土地潮湿,又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湿地环境特征,尤以万江区地带特征为最。湿地退化和受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其内在实质是系统结构的紊乱和功能的减弱与破坏,而在外在表现上则是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和自然景观的丧失。由于生态演替的作用,只要克服或消除自然的或人为的干扰压力,并且在适宜的管理方式下,湿地环境是可以恢复的,恢复湿地的最终目的就是再现一个自然的、自我持续的生态系统,使其与环境背景保持完整的统一性。 系统建构: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国际上城市发展的目标,建立城市绿地系统可以使其纳入更大的城市生态系统中去,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建立科学的城市绿色环境,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城市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各类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结构、功能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建构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最高目标。 (二)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 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原理为基础,以绿廊和河岸湿地为理念,以城市设计方法为手法进行绿色空间形态布局,提出“一网、二环、二轴”的绿色空间结构模式的布局。 一网:建构城市绿色生态廊道网络。运用绿色廊道理念,在东莞市东江两岸沿线、市区内部规划开辟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结合城市主导风向,把城市外围的生态信息,如空气、绿化等引入城市中心区域,绿色廊道与道路绿化结合形成绿化空间网络系统,从而保证城市在绿色网络中良性运行,每段绿廊、每段道路绿化和每个绿化节点,都尽可能体现出自然生态的氛围。

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摘要:城市绿地评价是城市绿化水平的基本标志,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化指标体系存在生搬硬套、重量不重质,缺乏可以表征绿地空间分布水平的指数,对居民可达性和公平性关注较少等问题,建议从多元化角度进行城市绿地综合评价,同时引入可达性和公平性指标,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方法体系。 关键词:城市绿地,评价指标,可达性,公平性 引言 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迅速,与其相对应的是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愈加提高,更加关注城市环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等活动高潮迭起,但评价的指标体系却不很完善。目前,我国建设部对于绿地指标的规定包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四项。可是这四项现有的评价指标却忽略了城市的自然特征和城市的性质或定位,难以做到考察一座城市真实的绿化水平。 一、城市园林绿地的作用 城市绿地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是城市中最接近于自然的系统,对于保障可持续的城市环境以及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心理功能属于软功能之外(使人们获得美的和愉快的精神效益),其他各项均属于硬质功能,如环境保护、防灾减害、体育保健、文化教育等。过去人们主要从美化环境、文化休息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研究的成果中更深刻地认识和估价园林绿地对城市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作用 城市绿地指标一般是指城市中平均每个居民所占的城市绿地的面积,具体而言,其主要作用如下: 可以反映城市绿地的质量与城市自然生态效果,是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各阶段调整用地的依据,是评价规划方案经济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依据;可以指导城市各类绿地规模的制订工作,如推算各级公园的合理规模等;可以统一全国的计算口径,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定量分析、数理统计、电子计算技术应用等提供可比数据,为国家相关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制定与修改,提供基础数据。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指标是城市绿化水平的基本标志,反映一个时期的经济水平、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定位、水准、实施的集中体现,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管理整个过程中,是一个无处不在,需要我们首要面对的难题,因此,城市中的绿地建设应有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摘要:摘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城市绿地景观与城市总体形象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具体到城市的空间节点,如市民广场、公园、居住区等各个小型城市公共空间绿地景观的设计,则是以绿色植被为基础的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城市绿地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利用绿地景观的概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也将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植被;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生态 引言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问题逐步恶化,噪音、污染等问题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这些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成为人们关注重点。生态学作为整合城市资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研究课题,在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显得尤其特别。生态学理念的最初出现到它在城市绿化规划代表着城市绿化建设的进步:从最初的观赏设计深化到环境保护,再过渡到重视生态建设为主,生态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和现实意义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日益受到重视。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构成的景观,是由斑块、廊道、边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是城市开放空间,也是城市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性规划,重点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利用生态学的角度来进行环境设计。它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生态总体规划的城市特性、城市发展目标、用地规划等规定,科学的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内各类园林绿地的建设和区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最终以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来进行城市的生态性规划建设。 当今世界中,生态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城市建设与自然发展的冲突越来越多,所以城市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酸雨、热岛效应、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问题,都急切迫使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其中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城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 2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常见问题 2.1 对城市绿地系统没有相适应的规范,导致规划中生搬硬套我国对于绿地指标的规定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四项,定额指标相同。然而,不同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等各不相同,想要用定额指标来评判一座城市生态绿化的等级,明显是缺乏科学理性与依据、不够真实。 城市绿地应该和当地的城市建设相符、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及城市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归属性。但由于我国的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实践一直发展比较缓慢,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中长期照搬照抄苏联时代的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和一些构图的原则,特别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行政指导方针,多年来一直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布局原则。 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具体的规划中,由于工作阶段的划分、主管部门的分置不同等原因,经常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分离,形成两个单独的规划。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间形成的前后上下关系,迫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中脱节。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章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一、现状分析及规划原则 (一)现状分析 本规划区跨度较大,景观类型丰富,涉及到山、水、村、城,景观绿地资源还没有形成系统,各种绿化资源之间呈零散、无序的分布状态,景观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自然资源和人文有待整合、完善、提升,为休闲旅游服务规划拟通过山体植被规划、道路及河流岸线绿化、景点及建筑群周边绿化,将现有的绿化体系进行梳理,形成系统,为将定军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生态的、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旅游度假区提供保障。 (二)规划原则 1.尊重自然、保护利用原则 景观设计要在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保护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和提高生存与生活环境,创造自然、优美、和谐的景观空间。 2.合理布局、满足功能原则 景观的总体设计要服从于区域的总体规划,从空间的性质与功能出发,对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进行合理布局,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大多数的植物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种植设计要兼顾四季景色,应用较多的植物种类,使园林环境在每一个季节都有代表性或特色景观。 3.远近结合,经济实用原则 植物的生长周期有长有短,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近期功能与远期目标, 以及随时间的推移所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规划区域的开发也有缓有急,景

观设计应根据开发的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发掘更多的乡 土树种,包括原生树种或长期栽培适生的地带性树种,以及外来的归化树种,作为栽植的基本树种。为了提高绿化植物的丰富度,可有节制地引进纬度相仿、海拔相近、土壤性质又类似地区的植物。 二、景观系统规划 (一)景观构成 1.绿化景观 整个景区的绿化以现有的山体为基础,尽量保护已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山体、水系、绿带、建筑群落绿化、田园风光等共同形成旅游区的生态绿色网络,且在各景点的植物配置上注重可观赏性。 2.水景观 规划区内有河流、温泉和湿地三类水景观。静态水体和动态水体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环境,通过河流的水上游线游客可以游览各个功能区的特色景观。 3.建筑风貌 为了改善和提高整个度假区的景观环境质量,扩大旅游景观资源,丰富景观资源的内涵和层次,规划区内的建筑设施和景点建设都必须文化背景及整体环境相协调,以汉唐风格为主,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形式,以及色彩材料等都要和整体环境相协调。 (二)景观结构 1.景观结构 整体构筑“一核、两带、三廊、多节点”的景观结构。一核由武侯墓和以

公园景观案例分析

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世界景观佳作鉴赏案例分析五 公园景观案例分析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Central Park 教师姓名学号日期: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Central Park 一、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简介 名称: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设计师:Frederick Law Olmsted(弗雷德里 克·奥姆斯特德)和Calvert·Vaux(卡尔弗 特·沃克斯) 规划设计时间:1853年—1857年 施工时间:1853年—1856年(正式开放) 设计地点:美国纽约摩天大楼耸立的曼哈顿 中部 占地面积:843英亩(340公顷) 号称纽约“后花园”的纽约中央公 园,不只是纽约市民的休闲地,更是世界 各地旅游者喜爱的旅游胜地。1850年新闻 记者威廉·布莱恩特在《纽约邮报》上进 行公园建设运动之后,1856年Frederick Law Olmsted和Calbert Vaux两位风景园 林设计师建成了此公园。中央公园坐落在 摩天大楼耸立的曼哈顿正中,是一块完全 人造的自然景观,里面设施浅绿色亩草 地、树木郁郁的小森林、庭院、溜冰场、 回转木马、露天剧场、两座小动物园,可 以泛舟水面的湖、网球场、运动场、美术 馆等等。是个纽约最大的都市公园,也 是纽约第一个完全以园林学为设计准则 建立的公园。 它不只是纽约市民的休闲空间,更是 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旅游胜地。1850年新闻 记者威廉·布莱恩特在《纽约邮报》上进行公园建设运动之后,1856年Frederick Law Olmsted和Calvert Vaux两位庭院设计师建 成了此公园。中央公园坐落在摩天大楼耸立 的曼哈顿正中,占地843英亩,是个纽约最 大的都市公园,也是纽约第一个完全以园林 学为设计准则建立的公园。 中央公园以第59大街(59th St.)、第 110大街(110th St.)、5路(5th Ave.)、中 央公园西部路(Central Park West)围绕着,

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31T15:04:55.3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作者:徐方茹 [导读]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连都市发展设计有限公司辽宁大连 116000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对城市绿地是否形成稳固的体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建议。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现状;科学布局 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形象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是城市形象建设的自然物质基础,也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部分。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如何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地总面积的占地比重,提高人均绿地占有面积,提高城市绿地的质量,并因地而异的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本文结合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特征分析,主要从生态城市的内涵着手,论述城市绿地系统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进而讨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合理布局,为大连市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出对策及建议。 1 大连绿地系统现状 1.1 大连市绿地概述 由于大连市建成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受气候、水资源、土壤、街道狭窄曲折,建筑密度大等原因影响,造成城市的绿地面积少,而且分布不均。虽然经过近几年来的大规模绿化建设,绿地面积有所增加,但与国际性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大连市总面积1257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41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0平方米。大连市绿地系统是由公共绿地(包括公园绿地和广场游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和海滨风景区八大系列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园林绿地体系(如图)。目前大连市建成区规划总用地11538公顷,其中绿地率42%;公园46处,包括居住区级公园、游园、街头绿地205处;行道树3.75万株,覆盖面积为63.66公顷;居住区绿地包括居住小区及小区以下的绿地,风景林绿地不包括风景区内风景林,风景区绿地不包括公园、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大连市中心绿地现状图 1.2大连市城市绿地指标分析 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逐年改善,并向着高标准的绿化、美化方向发展。大连的园林绿地规划实施的较好,绿地覆盖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公园个数、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从06年到15年,逐年增加。06年公共绿地面积为2369.0公顷,16年达336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6年为9.2平方米,15年达11.18平方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05年以来大连市园林绿地指标与上个十年相比增长较慢,这几年大连市绿化建设进入了平台期,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建设,导致城区几乎没有足够的绿地空间可供开发。但情况较好的是,建成的公园数量增长飞快,到16年公园数量达到90个,是05年的二倍,同时环境改造工作全面实施,拆除了公园、游园等公共绿地内与园林无关的各类建筑,重新建设了一些绿地,如劳动公园拆除了学校、商场、办公楼等各类建筑共5公顷,新改建绿地26公顷。 从上述中也可看出,大连的绿地覆盖率基本呈平稳上升趋势,一直处于40%(我国近期覆盖率)以上,人均绿地也始终保持在10平方米以上,并逐年增加。大连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经达到了3~5平方米的城市绿地指标,同时也达到了我国2000年生态城市7~10平方米/人的标准,被国家列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之一。 这些绿地的建设对提升大连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大连市绿地率基本达到理想值,但仍需继续加大绿化力度。 1.3大连市绿地分布特征分析 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条件。就相对独立的植物群落而言,其各项生态效益的发挥水平不仅由于绿地规模和植被数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且也随着空间距离的加大而逐渐减弱或丧失。据测定,由一定数量的植被所构成的绿地,其生态效益在一定的“影响范围”内,表现为与其规模相对应的“局部性”,这种状况在城市中心区域(城区过热和碳氧平衡失衡)对植被的生态效益产生强烈的“抵消”作用的条件下表现尤为突出。 事实上,大连的绿地分布是较集中的,大连城市绿地分布以东南为主,特别是南部海滨风景区绿地相对集中,而中西部人口稠密,绿地面积少,北部边缘丘陵地区,由于受地质条件影响,裸地、荒地较多,绿化面积少,水土流失严重。市内各辖区绿地分布不平衡。绿地的中心在中山区,沙河口区和西岗区次之,甘井子区是最薄弱的。原因是中山区为市中心,绿化建设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发展很快。甘井子区距市中心较远,面积大,绿地建设困难较多。近两年甘井子区绿化建设有所改善,绿地分布变动率在逐渐缩小,这说明大连的绿地分布有均匀的趋势,正在改变绿地相对集中的趋势,这对大连的绿地建设来讲,是非常不易的工作。 大连市城市绿地的分布分散,缺乏整体性,特别是城区绿地分布多为分散的单独块状,过去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盲目追求定量指标而“见缝插绿”、忽视整体结构的错误绿地建设思想的影响,还有少数人贪图个人短期的利益私自改变规划绿地用地的建设性质,使城市绿地不能形成系统性的绿色网络和整体的城市绿地形象。 2 大连绿地系统存在问题 大连的绿地建设近几年虽然取得突破性发展,但与国内外绿化先进城市相比,在城市绿地规划的定位、规模以及绿地布局结构等方面

有关绿地系统的规划规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导读:为贯彻落实《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加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规划质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 为贯彻落实《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加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规划质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文化功能,特制定本《纲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规划基础资料四个部分。其中,依法批准的规划文本与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纲要》由建设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全国各地城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中,均应遵循本《纲要》。在实践中,各地城市可本着“与时俱投”的原则积极探索,发现新问题及时上报,以便进一步充实完善本《纲要》的内容。 规划文本 一、总则 包括规划范围、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模等 二、规划目标与指标 三、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五、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简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要点和规划指标 六、树种规划 规划绿化植物数量与技术经济指标 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包括规划目标与指标、保护措施与对策 八、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数量、树种和生长状况 九、分期建设规划 分近、中、远三期规划,重点阐明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与效益估算 十、规划买施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