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闲暇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闲暇、闲暇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李国强龚跃华

有诸多事实表明,创造力及其培养是当前值得我国政府、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关注的重要教育课题。2003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3~2004》显示,中国的增长竞争力指数和商业竞争力指数分别较前一年实际下降了4位和7位,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和公共机构的工作机制拖了中国的后腿。“有学者惊呼,中国在几乎所有产业都丧失了原创力”[1]。而我国于2003年完成的“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显示,我国有七成多青少年不知如何实施创造![2]凡此种种,莫不警示人们,在以创新能力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社会,要高度重视对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我们注意到,我国自1995年5月1日实行每周两天休息制度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我国中小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闲暇教育日受关注,那么,闲暇与闲暇教育对于学生创造力培养有何作用?

一、积极的闲暇生活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根据美国学者阿瑟?S?雷伯著《心理学词典》的解释,所谓创造力,“通俗的用法基本相同,均指导致独特和新颖的看法、观念、概念形成、艺术形式、理论或产品的心理过程。”

[3]而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创造力可以区分为“原初创造力”、“二级创造力”及“整合的创造力”等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创造力属于人的内在本性,高级的创造力都是在人的生活历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4]而闲暇这一概念,根据美国著名闲暇学者杰弗瑞?戈比的分析,人们往往分别从时间、社会活动、生存方式或心态等不同角度来加以定义,他本人则认为闲暇可以定义为“是从文化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5]这一定义较为深刻地揭示了闲暇生活与人的自由、自主的价值追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上述对人的创造力和闲暇本质的认识,我们可以根据现代闲暇心理学及相关的创造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就闲暇生活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作出如下认识。

1.在价值尺度上,就闲暇对于人发展的意义来看,积极的、富于创造性的闲暇生活应当是学生闲暇生活的高级形式与人生追求

美国学者纳什(Jay.B.Nash,1953)曾提出了一个从道德角度排列的休闲参与等级序列,其活动方式的等级及相应的代表由低到高依次为:(1)反社会行为(不良行为);(2)伤害自我(放纵);(3)娱乐、寻求刺激、摆脱单调、消磨时间(解闷);(4)投入感情地参与(欣赏);(5)积极地参与(追随者);(6)创造性地参与(作曲家、画家、发明家、新模式的发明者)。纳什认为上述等级模式中后四个层次的划分是最有用的,它们从自我建设(Self-investment)或曰道德建设水平的角度,为休闲对人们的作用划分出连续递进的几个层次。[6]我国也有学者提出过类似的等级划分,即闲暇生活由低级到高级的主要类型有:反文明型、空耗型、娱乐型、求知型、创造型。[7]我们认为,就每一人类个体包括学生而言,他(她)在闲暇时间里从事何种活动,其所赞同的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丰富多样、因人而异的,只要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和危害社会,在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我们很难简单地判断某种闲暇生活方式对个体是否更有价值。但从对个体身心发展的长期意义来看,上述对闲暇等级的区分显然有其合理之处,闲暇有着积极与消极、高级与低级的分别。现代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人的巨大潜能的发挥,有利于人的本能的升华与人格的完善,它能将人的需要层次导向自我实现,同时也有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在推动社会的

进步中作出积极贡献。创造性的闲暇生活理应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主导性生活取向。

2.积极的闲暇生活有利于学生的智力与创造力的“顺性”自由发展

智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创造力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智力的发展离不开主体的活动,尤其是在社会性的交往与各种实践活动中接受丰富多样的环境刺激。在环境的刺激与刺激构成的“问题情境”的挑战下,主体的注意、感知、记忆、想像、思维等认知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激发与发展。人们的工作、学校教育等当然构成了这样的重要环境,而积极的闲暇生活作为对工作、正规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更能够以一种自由的方式满足人的智力发展的要求。在闲暇时间,人们可以自由地、无拘无束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各种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更利于产生环境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已经认识到,“休闲活动对我们在智力方面的要求,以及我们在休闲活动中的种种体验,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头脑,提高或降低我们的智力水平。”[8]

3.人的创造力能够在积极的闲暇生活中得到直接的激发与提升

心理学对人的创造活动尤其是创造中的灵感现象的研究表明,大量的灵感现象均是在闲暇活动中产生的。日本1983年的一次调查也表明,821名日本发明家发明灵感产生的地点分别是家中、工作单位和户外等十种地方:(1)枕上52%;(2)家中桌旁32%;(3)浴室18%;(4)厕所11%;(5)办公桌前21%;(6)资料室17%;(7)会议室756;(8)乘车中45%;(9)步行中46%;(10)茶馆等31%。[9]可见,在积极的闲暇生活中,由于人们摆脱了环境与工作等等的外在压力,整个身心处于一种放松、和谐、开放的状态,这时头脑中最有可能产生各种新奇的想法、创意、创造性形象,从而使人的创造与创造力得到质的飞跃与突破。当然,灵感现象在闲暇中得以出现的重要前提是主体要有积极的闲暇生活态度,要醉心于创造和追求自我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意味着“休闲不仅仅是空闲的时间,它是创造的可能性,是通向‘未然’的开放性。由于这里没有终极的失败,人们便可以放心去冒险。”

[10]

4.积极的闲暇生活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与创造动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造的愿望与动机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以及创造力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闲暇由于能够给人们尤其是儿童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与时间,因而常常能够使人们体验到各种发现的乐趣、冒险的乐趣、因创造成功而带来的“高峰体验”,因而能够促使人的创造动机由基于人的好奇天性的低级阶段向着自觉的创造追求方向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当一个人坚持进行某些休闲活动时,一般会经过几个递进的阶段。社会学家H?布莱恩特(HobsonBryant,1979)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从事一种休闲活动时,会历经几个程度不同的专业化阶段,即从初学者到学习者,再到最后可能成为某项活动方面的专家。”[11]“在我们的生活与学生的成长经历中,不是因工作与学校正规教育,而是由于闲暇生活而得以发现自我的创造潜能、创造志向,从而实现人生的正确定向并取得成功的事例可以说也并不少见。可见,积极的、创造性的闲暇生活,能够不断推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最终有可能结出丰硕的创造之果。

5.积极的闲暇生活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完善与心理健康,为创造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个性基础

正如我国有学者的分析所表明的,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是现代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心理健康有助于激发人的创新精神、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人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12]最近我国有学者一项对五百余名中学生的调查也表明,中学生创新心理素

质与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为密切,其创新意识与学习压力、抑郁、焦虑显著负相关,创新能力与学习压力、抑郁显著负相关,心理素质高者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性较心理素质低者要高。[13]而闲暇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积极的闲暇生活有利于人们舒缓工作、学习与生活压力;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增添生活情趣、调适人的情绪,从而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促进人的个性由适应水平向着高级的、创造性的水平发展。

二、当前我国学生闲暇生活中存在若干不利于其创造力发展的消极现象

1.学生自由的闲暇时间还存在较为突出的被剥夺现象

中国儿童中心历时一年在全国的“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日常活动主要是复习功课与做作业、玩、看电视与听广播。在“玩”这项娱乐休闲活动中,孩子一个人玩的时间竟然达到40%,与父母玩的时间最短,只有5%。随着年级的增高,闲暇用于功课的时间显著增加,课业的负担更加增重。调查显示,城市初三年级学生闲暇用于功课的时间平均每天为152分钟,而用于玩的时间只有54分钟。过重的学业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充分健康发育,同时也影响了中小学生兴趣的多样化的培养。[14]这一现象说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至今仍未消除,这是学生自由的闲暇时间被剥夺的最主要的根源。

2.学生在闲暇时间中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存在消极闲暇现象

有人曾对某市二百余名小学生的闲暇生活作了调查,表明当今小学生闲暇生活贫乏、单调、没有个性化。除了闲逛、看电视之外,就是读课外书,闲暇生活质量普遍不高。[15]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学生闲暇生活的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闲暇生活不够重视、放任自流,没有给学生提供从事积极闲暇生活的条件等原因造成的。这一现象甚至已经延伸到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中,最近有人对近四百名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调查显示,按照本文前述纳什所列一般伦理价值的标准来评价,目前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所花的最大量的时间集中在较低的层次上,即纯粹为了消磨时间,而情感投入型、积极参与型和创造型活动所占的时间却少得可怜。[16]

3.学生闲暇生活有着成人化倾向,不利于其创造能力的“顺性”发展

当前学生的闲暇生活明显受到来自家长、教师等成人的影响,具有较明显的成人化倾向,这突出地表现为:在闲暇生活中,以成人为中心,缺乏对儿童特殊需要的尊重,随意拒绝儿童的活动要求;以成人的意志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于儿童身上,常常让儿童出入成人活动场所、观看成人影视节目、参加成人娱乐活动;随意干涉儿童的闲暇生活方式,剥夺儿童的闲暇自由,如没有在得到儿童同意的前提下,逼迫或用物质诱惑的手段让儿童参加形形色色的补课与特长班的学习,这样的活动已经有违闲暇的自由本质,其作用可能往往适得其反,扼杀儿童的创造天性,使儿童逐渐丧失对学习和创造的兴趣。从根本上讲,这是成年人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闲暇生活,缺乏正确的闲暇观念,在处理与儿童的关系问题上没有真正树立平等意识、对话意识、引导意识、发展意识。

4.社会文化环境总体上还不适应学生积极的闲暇生活的需要

虽然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倡导的重要精神文化价值取向,但在现实层面上,当前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仍然还缺乏浓厚的创新氛围,还不适应学生积极的闲暇生活的需要,这

表现为:学生从事积极的闲暇生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与文化资源还很不充足,如一些地方的图书馆、青少年宫、博物馆、体育场馆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还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很不相称,投入严重不足;电视、互联网、图书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创新活动的引导还不够,一些影视节目与图书文本中充斥着缺乏创意、甚至低级庸俗的内容。另外,当前我国对儿童的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还缺乏系统的组织协调机构,也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充分认识到闲暇对于激发与活跃民族的创新能力所具有的巨大意义,公众认识上往往把节假日的功能仅仅局限于休息、锻炼、走亲访友、旅游、消遣等较为一般的层面,不少人的闲暇生活甚至打发在赌博、酗酒等庸俗低级的消极活动上。

三、开展闲暇教育,是提升学生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其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于闲暇教育及其任务与内容,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权威的界定是:“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或娱乐环境之中。”[17]就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言,它是与闲暇教育的其他任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施的,主要应注意如下要求:

1.要还学生以闲暇生活的自由

如果我们赞同前述积极的闲暇生活对于儿童创造力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就会赞同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展。——学生应当拥有同花费在学校课堂上一样多的空闲时间。”[18]对于教育者乃至一切成年人来说,应充分认识到“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精神所在。在今天全球性经济发展大竞争中——没有充裕的闲暇时间来进行更高级的创造性精神活动,那么,自强不息就会走向反面,变成疲劳轰炸。”[19]要相信儿童的创造潜能,相信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地学会选择、从事创造。在今天,有必要也有可能实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20]

2.要加强对学生自觉的闲暇意识的引导

美国学者布赖特比尔(CharlesK.Brightbill,1960)认为,“如果我们想要休闲,应当先接受休闲教育。如果不能学会以一种整体性的、脱离低级趣味的、文明的、有创造性的方式来享受新型的休闲,我们就根本不是在生活。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人们是否能够创造性地用自己满意的方式来度过休闲时光。”[21]对于青少年来说,其闲暇生活的自由是相对的,作为发展中的主体,通过闲暇教育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更是必要的。而“闲暇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必须促进人们在闲暇中的自我决断意识和自我决断能力。”[22]因此,要通过适当的教育引导,使儿童能够了解什么是闲暇、积极的闲暇生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要使儿童学会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如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闲暇活动,并学会对自己的闲暇生活作出合理的评价和调控,从而能够将闲暇生活导向创造的方向。

3.要引导学生掌握闲暇生活的知识与技能

学生的闲暇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戏活动、棋牌、音乐、绘画、垂钓、阅读、旅游、科技发明等等,学生如果能够掌握与这些活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就有利于他们摆脱闲暇生活的盲目性,掌握可供其自由选择的巨大闲暇活动的资源。因而要通过闲暇教育使学生了解基本的闲暇知识,为他们开启一扇进入多彩世界的知识之窗;要在参与阶段帮助他们能够掌握一定闲暇活动所要求的技能,使他们能够经常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对

自我潜能与创造力量的不断发现,使他们能够逐步学会自我计划和制定活动的目标、积极探索新的活动方式、活动领域;要使知识与技能成为通向自由的创造之路的武器,而不是阻碍和窒息创造力发展的羁绊。

4.要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为学生积极的闲暇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应该注意到,通过闲暇教育来促进青少年创造力及其他方面身心素质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我国的前面,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美国有“全国闲暇教育委员会”、“全国娱乐和公园协会”等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机构协调对青少年闲暇教育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实施。日本在二战后高度重视创造教育,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少男少女创造发明俱乐部”、“星期日创造发明学校”等创造教育活动。就我国而言,当前全社会要提高对闲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国家有必要制定较为完善的闲暇教育规划和政策,要对开展闲暇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要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闲暇生活环境,尤其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学校要为开展闲暇教育合理“让路”,积极探索闲暇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主动成为开展闲暇教育的主导力量;家庭亦应积极重视提高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积极配合学校闲暇教育活动的开展。惟此,如陶行知先生所言,21世纪的中国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23]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蒋风春.怎样看中国竞争力排名(N).环球时报.2003-11-21

[2]我国有七成多青少年不知如何实施“创造”(N).教育文摘周报.2003-6-11

[3](美)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89

[4](美)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M):毕夏出版社,1987.243~252

[5][6][8][11][21](美)杰弗瑞?比著,康筝译.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4;101~103,294,296,98,300

[7]孙廷华.加强对闲暇时间与闲暇文化的研究(J).社会,1986(3):36

[9]侯丽辉编著.创造你的明天——培养自我创造力的方法(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89.80

[10](美)约翰?凯利著,赵冉译.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48

[12]俞国良.论创新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7):4~6

[13]王极盛,丁新华.中学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3(1):62~64

[14]张景华.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N).生活时报.2004-1-5

[15]柯雅婷.闲暇教育:当今基础教育不可忽视的课题(J).教育导刊,2001(7):7

[16]李庆峰.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J).青年探索(广州),2003(1):26

[17]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5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654

[18][23]张人杰,王卫东主编.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26~527,882

[19]随笔.1992(1):47.转引冯建军、万亚平.闲暇及闲暇教育(J).教育研究,2000(9):39

[20]汪刘生主编.创造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13

[22](美)J?曼蒂L?奥杜姆著,叶京等译.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春秋出版社,1998.5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