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术静坐养生法

中国传统养生术静坐养生法
中国传统养生术静坐养生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27649499.html,

中国传统养生术静坐养生法

作者:松桑

来源:《祝您健康》1988年第01期

说起静坐,不少人可能会想到庙里的和尚,山上的道士,认为这是“出家人”的事,与我们“俗人”毫不相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静坐可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呢,

静坐的最早记载可在《庄子·大宗师》中找到,说的是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进步了,孔子便问:有什么进步呢?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孔子就说:不错,但不够,过了几天,颜回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已经忘记礼乐了,孔子笑道;不错,但还不够,又过了几天,颜回又拜见孔子说:我已经坐忘了,孔子连忙上前问,什么叫坐忘?颜回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孔子便说:让我也跟你学吧,孔子的好学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到底孔子后来学没学,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孔子长年过着颠沛流离,抑郁不得志的生活,而仍能享古稀之寿,想必也可能从中有所获益吧,

这里颜回所练的“坐忘”,便是一种静坐修练功夫,只是他不断提高,已经练到相当高深的层次了,郭沫若在《静坐的功夫》一文中认为:“静坐这功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颜回……”

不管怎么说,我国古人毕竟是酷爱静坐的,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就精于此道,晚年更是练此不辍,他在不少诗篇中都记载了练功时的感受和体会,如“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冬夜》);“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饮似醇醪,又为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俱空。”(《静坐诗》);“晚下小池前,淡然临水坐”(《约心》);“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松声》),等等。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也与静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通过自己多年的心悟体演,结合前人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静坐方法,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一文中记载:“每日以子时后(三更三四点至五更以来皆可),披衣坐(只床上拥被坐亦得),面东或南,盘足坐,扣齿三十六通,握固(以两拇指掐第二指手纹,或以四指都握拇指,两手拄腰腹问),闭息(闭息敢是道家要妙,先须闭口并鼻,不令气出也。)……”逸套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在民间广为流传。

由于静坐简便易行,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近年来,国外也掀起了静坐热潮。据西德《明星》画刊报道,西德有许多人在练一种叫“T M”的功夫,“T M”是TranszendenLaleMeditation的缩写,汉语的意思是“超越一切,静思默坐”或“修身静坐”。具体方法是:每天静坐两次,每次20分钟,姿态静谧,思想凝寂,处非睡、非梦、非想的极度安逸状态,即所谓“第四精神状态”。有的练功者说:“做T M时,我什么也不想,但觉得头颅分开,清新的空气源源输入,浑身感到轻松。”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靜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 写作原因 维乔说:“静坐法,即古之谓功也。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功、外功二者,医术之药饵针砭,洽于已病,养生之功、外功治于未病者也。静坐法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劝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为绅先生所不道。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间,本无神秘之可言。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知识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耳。亲幼年多病,弱冠以前即研究是术,庚子之岁乃实行之,以迄于今,未常间断,盖十八年矣,不特病疾竞寥,而精神日益健康;久欲以科学方法说明是术之效用。顾以来肯自信,操笔辄止。非敢自秘,将有待也。” 维乔说:“余之着是书,一扫向者怪异之谈,而以心理;生理之学解说之。凡书中之言,皆实验所得。于“正呼吸法”—齐兼采冈田之说。至于精之成道,则避而不言,以余尚未深造。不敢以空言欺人也。吾国之风气浮动甚矣,一事多不能体察其理,为盲从,为被动,一冲蔽目,有初鲜终,风气

如此,国几不国也。以静坐之术效之,期诸为扁鹊之良药欤。吾将以是书卜之也。” 《因是子静坐法》- 主要容 《因是子静坐法》讲述静坐之方法,有三大要求;一。端正姿势;二、意守重心;三、调节呼吸。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因是子静坐法练习图册 一、静坐前之准备 备静室一间,或用卧室,开窗闭户,不使他人束扰。备软垫作久坐之用,坐前解衣宽带。使全身筋肉不受拘束。平直其身,脊骨卜曲,端正就坐。 二、姿势(调身) (一)坐式 1、双盘膝。 2、单盘膝。 3、平坐式。 (2)卧式 l、仰卧。2、侧卧。 (三)静坐时之上身 静坐时之胸部宜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三、心意(调神) 静坐时应将人世间的所见所闻一切放下,无起妄念。然无起

东方医道十大养生精萃之三 强壮静坐养生法

东方医道十大养生精萃之三: 强壮静坐养生法 强壮静坐法是根据古代释、儒、道各家的养成修炼方法进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而成,也是传统内丹术的筑基法。该养生法具有养气壮力、培肾固本、健体强身、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开发智能的作用。 一、操作技术 (一)调身 包括自然盘膝坐、单盘膝坐、双盘膝坐均可。 1.自然盘膝坐 两小腿交叉盘起,互不相压,头颈躯干端正,两眼轻闭,头微前倾,颈部肌肉放松,含胸拔背,两上肢自然下垂,两手四指上下互握,也可将一手置于另一手心上,放在小腹前的大腿上。 2.单盘膝坐 两腿盘坐,左小腿置于右小腿之上,左足背贴于右大腿上,足心向上,或右小腿置于左小腿之上,右足背贴于左大腿上,足心向上,左压右或右压左,可根据个人习惯而定。余同自然盘坐。 3.双盘膝坐 右小腿置于左小腿之上,再把左小腿搬起置于右小腿上,两小腿交叉,两足心向上,置于两侧大腿上。余同自然盘坐。 (二)调息 包括静呼吸法、深呼吸法和逆呼吸法3种。采用鼻吸鼻呼的形式,舌尖轻抵上腭,有鼻部疾患者可鼻吸口呼。 1.静呼吸法(自然呼吸法) 不改变原来的呼吸形式,也不用意识注意呼吸,任其自然。 2.深呼吸法(深长的混合呼吸法)。 吸气时胸腹部均隆起,呼气时均回落。深呼吸法需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呼吸逐渐达到细、长、慢、均、柔的程度,不能急于求成,且不宜在饭后1小时内进行。

(三)调心 1.意守 以意守腹丹田(脐内1寸3)为主,借以达到培肾固本的目的。也可根据练功者的身体状况,选择意守部位和内容。也可以用存想法。 (1)意守丹田。以肚脐为中心,自己拳头大小的范围,位于小腹内。意念勿过重,做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以免出偏。 (2)意守膻中。对心、肺疾病等均有调治作用。 (3)意守中脘穴。对脾胃虚弱、胃肠神经官能症及血液系统疾病有调整和治疗作用。2.存想 可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文始真经》云:“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之觉寒。”即是以想的方法建立一个适合自己需要的寒热温凉的环境,以调节温凉寒热。如阳虚者可意想小腹有一火球,阴虚者可以意想山泉、小溪。 二、辨证施治 强壮静坐养生法以养气壮力、培肾固本、健体强身、增强体质为主,用于神疲乏力、气短、心悸、食少纳呆、便溏、腰膝萎软等元气亏虚、气血不足之证。可用于治疗紧张性头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疾患见上述证者。 呼吸方法选用原则:静呼吸法对初学者、年老体弱、肺结核、贫血患者较适宜;深呼吸法适于神经衰弱、贫血、便秘、精神不易集中者。 意守部位选择:培补元气选择意守丹田;意守中脘适宜于脾胃虚弱,胃肠神经官能症及血液系统疾病有如上症者;意守膻中适宜于心、肺疾病。 存想选用原则:阳虚患者选用温性存想如太阳、火球等,阴虚患者选用凉性存想如山泉、冰雪等。 调理疾病,每次习练20~40分钟,每天练功2~3次,2~3个月为1个疗程。三、病证举例 (一)眩晕(高血压病)

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

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不仅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重要的是包含了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衍生和发展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外国人羡慕的文化宝藏。它融佛道儒医武等学派为一体,儒家的修身养性,仁义礼智信,道家的炼丹采药,佛家的参禅;医家的脏腑保养等。各家门派学说虽然独有其理论体系和修炼要旨,但在体育养生中主流观点竟殊途同归。主要体现为: 人天整体观 古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与天地位列三才,与自然界同生同源息息相连。人天整体观,研究的是“天”和“道”,天和道是自然整体规律,在社会,则为社会规律,在人身,则为人体规律。“天道常新,人道常明”,顺合自然规律,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的康寿奥秘。 《黄帝内经》集我国秦以前人天观之大成,创立了中医学,提出的人天整体自然观,对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然有重要的价值。《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这是中医人天相应的基本思想。道家认为“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

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有点像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人天整体观强调人与天的基本物质是一到的,因此,养生要遵循天地的四时运变规律。对此,《皇帝内经·素问》曾有长篇论述。太极图是表现人天整体观的符号,内藏人天交会图、天地人的窍位、天道、地脉、脏腑五行运化,奥秘无穷。 阴阳互根观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古人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和人体养生活动。 “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凡是运动、温热、兴奋、向外、向上、扩散和明亮的都属阳。凡是静止、寒冷、抑制、向内、向下、凝聚和黑暗的都属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换。阴阳的相互对立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的制约和斗争。例如,温热可以驱除寒冷,反之,寒冷可以降低高热。正是由于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阴阳的相互依存,是指以对方存在作为己方存在的条件。无上则无下,无阴不生,无阳不长,是“互根”的关系。阴阳的相互消长,揭示出事物的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第二节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传统养生学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养生学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起源阶段 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逐步学会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并努力改造自然,适应自然,创造生存条件。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萌芽可追溯上古时期,但已无从考证。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原始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偶尔发现某些食物吃后可增强体力,减少疾病,遂从偶然食用到主动寻求,经过相当长的积累,逐步得出了一些

经验,这就是饮食调养的萌芽。火的应用、熟食的烹煮促进了饮食调养的形成。 原始人在狩猎的前后,披上兽皮,插上羽毛,戴上花朵,模仿某些动物跳跃和飞翔的姿态欢舞起来,以示祝福和庆祝,久而久之,发现这些动作、歌舞有强壮筋骨的良好作用。此外,与原始人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关系,人们在疲劳体乏时闭目静养片刻,或伸展一下肢体,即感到轻松舒适;腰腿酸痛时自行拍击,或按摩之后,即不适感减轻。古人在这些体验中,逐渐萌生出“宣导”之法用以保健。 环境养生的萌芽,也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因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要对居住地进行一番选择。这段时期,出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 这段时期养生学的特点是顺应自然,以饮食调养和宣导为主,并已注意到环境养生。 二、成长阶段

养生文化的背景总述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背景

背景总述: 基于传统的养生方法与旅游健康养生二者来说是传统的大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小背景、也就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从最初仰首望见日月星辰的祖先起始,人们就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养生奥秘。已有学者有大量文献印证,早自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庄、孔、孟等就曾投入养生研究。养生家可以是医家,而医家远非养生家的全部。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不仅讲祛病延年的医道,不仅讲健美方法,更讲究养生的境界,其间有着人生哲学、人生艺术、人生美学的丰厚意蕴。而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而且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已深入中华民族的心中,还具有诸多关联性,所以在旅游开发中,旅游养生投资者和开发商可能需要考虑中国本土的养生文化对市场受众重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弃糟择优,扬长避短;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为旅游带来一定的带来的启示性作用,在次将分两部分分别阐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背景和旅游业健康养生发展的背景。一、中国传统养生背景和方法简述:

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背景: (1)疾病的折磨,瘟疫的肆虐使历代人们除了祈求神灵保佑之外也开始寻求养生保健之路; (2)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们生命,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 (3)专制统治下,皇家对养生和长生不老的渴求推动养生文化的形成发展; (4)百家文化思潮争相绽放,为道德养性等养生方式提供了哲学依据; (5)中医盛行,在中国医药养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性成独特的养生体系; (6)西医落后,推动中医发展,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博大精深; (7)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孜孜不倦的摸索; (8)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养生与饮食结合。 中国的传统养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还对旅游健康养生的开发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 2、中国养生的典型方法:

中国古代养生术

中国传统的养生术与讲阴阳五行的中医学同出一脉,皆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和人体的理解。古人认为,无论宇宙自然还是人体活动的变化,都有相通的规律,掌握了这个源于自然的变化规律,便可趋利避害,防病养生。所以,古人养生,讲求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即个人起居的规律要与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相配合。又因为古代哲学尤重精神道德,体现在养生术上,也特别重视养神,主张要形神兼养,动静适度。 早在殷商时期,便有长寿的观念,开始了对养生术的探索。先秦诸子对自然和人体的理解和学说,奠定了养生学的基本原则;经过始皇、汉武等为上位者对长生不老的渴求和财力支持,养生术在汉唐期间却误入了炼丹服石的歧途;宋元时期,药物养生才渐上正轨,并开始重视食疗之效;到了明清,出现大量食疗方剂,使养生术进入鼎盛时期;至近代以后,与中医学一样,传统养生术受到西方医学的挑战,进入了改革和创新期。 中国传统养生学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百花齐放、各自发展到理论融合、诸术交用的过程,出现了许多在养生理论和方法上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流派。 养神学派是指以养神为主要养生方法的学派。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气”是老天之祖气与水谷之精气以及所吸入大气所合并而成的动力,“神”指一切意识、知觉和思维活动;三者相互影响,但由神作主导。 养形学派是指侧重形体锻炼的养生学派。以动养形,始于庄子,他提宣导引,开导引养生之先河。汉代以后,运动养生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华佗创了“五禽戏”,导引气功养生不断创新,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锻炼形体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养形法。 起居养生学派侧重日常起居的调理,注意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两个原则:起居有常顺四时,劳逸适度求中和。起居有常,指作息要有规律;劳逸适度求中和,是指日常生活不能完全不动,也不要过分。 食养学派是用适当的饮食调养以达到补益精气,协调脏腑,抗衰延寿目的的养生派别。孔子、孙思邈、苏轼、陆游、忽思慧、李东垣、袁枚等历代的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养生。 药饵学派是通过服用药物,平调阴阳,补益脏腑、气血,以抗衰延寿的养生学派。历代不断研究和配制抗衰老的药物,到春秋战国,人们甚至希望能从药物中找到长生不老的“仙丹”,服药之风遂起,从秦至唐,终于误入炼丹服石的歧途。唐以后,人们开始崇尚用动、植物药养生,药饵养生才走上正轨。

静坐养生法

靜坐真气运行养生法: 前言 在目前及将来的社会中,各种型态的团体组织,例如政府、企业、社团、学校等等,所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在组织中掌握各项资源,综合运用使其发挥高度的效能,完成设定的目标与使命,主要的关键,决定于专业经理人有效的经营与管理。 有效的专业经理人,必须具备充分的专业学识与实务,杰出的企业管理知识与经验,以及卓越的领导力、统御力和执行力。由于所须因应的人际关系十分错综复杂,所须处理的事务又常繁复多变,除上述条件而外,专业经理人个人更须努力锻炼健壮的身体与旺盛的精神,以便从容应付繁剧长时沉重的工作;以及修养完美的人格与高超的素养,使在处理人与事时得以圆融通达。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使林木繁茂青山更青,以免“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并使组织的社会使命更有效地发挥,专业经理人非持续不断地努力从事各种身心修炼不可。 静坐的原理及功效 专业经理人身心的锻炼,目前盛行各种运动,例如打球、慢跑与游泳等等。这些运动,就身体健康而言,对于身体外层的皮肤肌肉筋骨的健康强壮,确具有直接的功效;但对于身体内部的内脏、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健康,及密切相关的种种精神作用与人格素养,却仅有间接的作用,而且效果十分有限。 身体是否健康,精力是否充沛,以及生命是否长寿,真正决定性的关键,在于人体内部的内脏与内部系统,而非外部的肌肉筋骨。即以生病而言,皮破肉烂骨折均无大碍,但内脏衰弱破洞戒内部系统不正常,必然立即发生重大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运动的方法,确可达到身体健康精神旺盛的功效。但内脏是不随意肌,又和内部系统一样都受自律神经控制,无法用一般的方法加以运动。如果要对此达到直接运动的效果,同时兼具培养人格素养和开发潜力智慧的功能,自古所发展出来的“静坐”,是目前所知最佳的方法。 静坐俗称“内功”或“气功”,经数千年来的发展,由于入手及修炼的方法不同,派别甚多,各有优劣,所能达到的层次与效果也各不相同。静坐的方法,主要是以意念来带动和修炼人体内的“真气’,在初期并须配合以腹式深呼吸为主的“吐纳”方法。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policy, specific business requirements and author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ent or denial of credit issued a clear opinion, agreed that approval for specific elements. 1) pre-loan investigation gang duty 2) loan review job responsibilities 3)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学习提示 自古以来,我国养生健身的理论与实践,就有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的哲学和中医学等较完整的理论。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开发,并不断的发展。 知识要点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一、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 养生一词,即护养(也有的称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

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伦,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孙思邈介绍了“天竺国的按摩法”(婆罗门十八势),这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操,今天我们练习的气功功法,其中有的就是源于他的有关著作。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泛滥,重文轻武,“主静鄙动”在部分人中有所发展,但民间流传的导引养生仍不断创新与发展,此间一套动静结合的健身法“八段锦”得到了完善与提高。明清时代,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术,有关的健身术和功法著作颇多,养生的理论也逐渐完整,实践的实效性很强。例如,这时的八段锦强调“静思”、“集神”以及行气(呼吸吐纳)等要求。特别是明末流传于清代的易筋经练功法,提出“内壮神勇”(即内脏

中国传统养生术静坐养生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27649499.html, 中国传统养生术静坐养生法 作者:松桑 来源:《祝您健康》1988年第01期 说起静坐,不少人可能会想到庙里的和尚,山上的道士,认为这是“出家人”的事,与我们“俗人”毫不相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静坐可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呢, 静坐的最早记载可在《庄子·大宗师》中找到,说的是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进步了,孔子便问:有什么进步呢?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孔子就说:不错,但不够,过了几天,颜回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已经忘记礼乐了,孔子笑道;不错,但还不够,又过了几天,颜回又拜见孔子说:我已经坐忘了,孔子连忙上前问,什么叫坐忘?颜回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孔子便说:让我也跟你学吧,孔子的好学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到底孔子后来学没学,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孔子长年过着颠沛流离,抑郁不得志的生活,而仍能享古稀之寿,想必也可能从中有所获益吧, 这里颜回所练的“坐忘”,便是一种静坐修练功夫,只是他不断提高,已经练到相当高深的层次了,郭沫若在《静坐的功夫》一文中认为:“静坐这功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颜回……” 不管怎么说,我国古人毕竟是酷爱静坐的,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就精于此道,晚年更是练此不辍,他在不少诗篇中都记载了练功时的感受和体会,如“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冬夜》);“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饮似醇醪,又为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俱空。”(《静坐诗》);“晚下小池前,淡然临水坐”(《约心》);“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松声》),等等。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也与静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通过自己多年的心悟体演,结合前人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静坐方法,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一文中记载:“每日以子时后(三更三四点至五更以来皆可),披衣坐(只床上拥被坐亦得),面东或南,盘足坐,扣齿三十六通,握固(以两拇指掐第二指手纹,或以四指都握拇指,两手拄腰腹问),闭息(闭息敢是道家要妙,先须闭口并鼻,不令气出也。)……”逸套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在民间广为流传。 由于静坐简便易行,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近年来,国外也掀起了静坐热潮。据西德《明星》画刊报道,西德有许多人在练一种叫“T M”的功夫,“T M”是TranszendenLaleMeditation的缩写,汉语的意思是“超越一切,静思默坐”或“修身静坐”。具体方法是:每天静坐两次,每次20分钟,姿态静谧,思想凝寂,处非睡、非梦、非想的极度安逸状态,即所谓“第四精神状态”。有的练功者说:“做T M时,我什么也不想,但觉得头颅分开,清新的空气源源输入,浑身感到轻松。”

调息静坐养生法

调息静坐养生法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调息静坐养生法》的内容,具体内容:调息静坐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历来为儒、道、佛、医所广为应用,我现在就告诉你调息静坐养生方法,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调息静坐养生方法苏东坡是宋代的大文豪,... 调息静坐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历来为儒、道、佛、医所广为应用,我现在就告诉你调息静坐养生方法,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调息静坐养生方法 苏东坡是宋代的大文豪,但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养生学家!在《上皇帝书》中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养生理论:"人之寿夭在元气......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服而无害者,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东坡先生养生观的要点在于培养元气,使五脏六腑功能强健,相互协调。为此,他采取了散步、旅游、搬砖等种种健身法,但坚持最久且颇见成效的还是静坐调息法。 方法如下: 时间不限,选一处安静的地方,端身正坐放开衣带,使全身放松。两目垂帘,似闭非闭,用舌头在嘴里上下左右搅几次,同时张口吐出浊气,再从鼻孔吸进清气,这样十四五遍后把口中的津液咽下,然后叩齿数次,舌抵上腭,静静地数呼或吸的次数,从一数到十,再由十数到百,一定要专心,记清数目。这样坐的时间越长越好。如果不想再坐,可以先放松手足,

然后再缓缓起身。如此长期坚持,必可使身体健康无病。 这种静坐调息法是一种很简便而有效的气功,练功者全副身心都集中在呼吸之数上,自然就进入了入静状态,全身高度放松,使机体充分休息,自我调节,从而达到防病祛病之目的。东坡先生坚持静坐几十年,得以在那么凄苦坎坷的宦途中活到66岁,这实属难得了。 调息静坐养生功 静坐调息功亦属内家功夫,是通过静坐调整气息,除去杂念,定神养气,达到健身益体的作用,久之自可除疾去病。 此功法依佛家参禅入道之法简化而成,现流行多种静坐功法,但均以除虑精心调息为宗旨,大可不必拘于形式,握固形像。静坐调息是其中之要义。下面介绍的静坐调息功法,简单又易行,男女老幼皆可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达到静心、健身的目的。 一、择选静地。 选一安静清洁之地,如无专门的静坐之室,在卧室床榻亦可。床榻以硬板加褥垫为佳。早晨行坐要开窗通风,冬季通风后闭窗再坐。 二、凝神定意。 双腿单盘而坐,两手按在膝头,气息缓缓出入,舌尖轻抵上齿,脊椎自然正直,臀部平稳自正,收敛杂虑清心。 三、双盘调息。 单盘凝神片刻之后,杂念已除,可将两腿双盘,双手改为金刚手印(即右手放在左手之下,手心向上微曲,两大拇指尖轻轻相触),置于丹田之处。先由口中吐出浊气一口,随之自鼻缓缓吸入新气,徐徐咽下均入丹田。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而衍生发展成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地学习与研究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是指产生于历史、积淀于人们的普通心理中,并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潜质文化。中国文化是多元复合体的综合型文化,其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整体和谐,它具有重自然技艺的倾向和整体直观的直觉思维,缺乏严密的分析思维传统和形象逻辑系统。正是构建在这种中国母体文化之上,中国传统养生学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养生思想体系。 一、气一元论思想 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气”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充斥着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运动变化的物质实体——“气”。这种“气”构成了宇宙的本体及规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切现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气”既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命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存在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同一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彼此之间互相储存而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的系统。 从这种原始唯物的观点出发,古人认为,人的生命运动的本质也在于‘‘气’’的变化。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就是说,人的生、长、老、死都是气的变化的结果,人体内的“气”变化过程决定了人的生命运动。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其内部的“气”变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参与人体生命运动的“气”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医学里就有先天气、后天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真气等名称,它们都是参与和决定人的生命整体中不同层次上的“气”变化过程的基本物质。养生学所讲的“气”,指的就是这些与人体生命运动密切相关的无形的基本物质。 这种元气一元论深刻地影响和决定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也是构成人的生命的基本物质,因此,养生的中心就是如何养护人体内部的元气。 以道家为主体的古代养生家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根、生命之源,人的形体精神都由这一根本要素所决定和支配。元气损耗,则生命枯萎;元气充盈,则生命旺健。因此,不管采取什么手段与方法,养生总是以养气、补气为宗旨。《内经》也认为先天元气于父母,是父母之精所化。它根于肾脏,藏于丹田,经由三焦而达全身,推动着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本源,决定着人的强弱寿天。“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 第二,中国传统哲学和养生学认为,决定人体寿天强弱的不仅是先天精气或后天水谷营卫之气的盛衰多寡,而且还有元气在人体内存在的状态。元气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变化的,其变化形式有动、静、聚、散、升、降、开、阖等。元气既为生命之根本,它的运动规律也就是人的生命规律,而这些运动规律又是由元气的阴阳变化决定的。元气的运行如动、散、升、开为阳,静、聚、降、阖则为阴。中国传统养生就是依据和把握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认识与积累下来的阴阳规律,也就是用元气活动的规律来养生、健身。 在传统养生学中,各家各派都是依据元气学说来设计和发展自己的养生术。在养生实践中,导引、行气、服食、房中等各种手段与方法无不依据元气运行的规律来进行锻炼,以达到养生的效果。由于气贵充盈流动,所以传统养生术的调摄行气大致有以下几点: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内容摘要】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 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 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何为养生?如何养 生?养生的意义何在?努力去保留它、传承它或许是 每个人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和责任! 【关键词】养生、四季养生、意义、发展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可见于有关养生专著及经、史、子、集中。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教化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

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中国传统养生,其来源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旨在表述养生对人类生命全方位的影响。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养生要养好,一鳞半爪地学习一些养生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养生理论,理解其思想真谛。 一、何为养生 养生,通常以词源释义为保养、养护生命之义。即营卫摄养身心,以期健康长寿。如果深究便可发现,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 养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养肜,即对身体的锻炼养护,营养卫生,亦称作养身;二是养神,关注的是人类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亦称养心;三是养性,即对道德品质、精神世界的修炼与维护,也即孔子所言:仁者寿的范畴。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养生学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既有古老传承又有新的学术生长点的领域宽广的学科。其深刻的思想和系统的学说有待我们去继承和发展。

十二时辰养生法

十二时辰养生法 古代养生家根据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 1.卯时(5:00—7:00)。见晨光即披衣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以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然后去室外打太极拳或练其他导引术。 2.辰时(7:00—9:00)。起床健身后,饮一杯白开水,用木梳梳发百余遍,有醒脑明目的作用。洗脸漱口,早餐。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饱。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以手摩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 3.巳时(9:00—11:00)。此时或读书、或理家,或种菜养花。疲倦时即闭目静坐养神,或叩齿咽津数十口。不宜高声与人长谈,因为说话耗气,老年人本来气弱,所以须“寡言语以养气”。 4.午时(11:00—13:00)。午餐应美食,不是指山珍海味,而是要求食物暖软,不要吃生冷坚

硬的食物。只吃八分饱。食后用茶漱口,涤去油腻,然后午休。 5.未时(13:00—15:00)。此时或午眠或练气功,或邀友弈棋,或浏览时事(相当于现代人看报),或做家务。 6.申时(15:00—17:00)。此时或读名人诗文,或练书法,或去田园绿地,或观落霞。 7.酉时(17:00—19:00)。晚餐宜早,宜少,可饮酒一小杯,不可至醉。用热水洗脚,有降火、活血、除湿之功效。晚漱口,涤去饮食之毒气残物,以利口齿。 8.戌时(19:00—21:00)。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睡如弓”。先睡心,后睡眠,即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入睡。 9.亥子(21:00—1:00)。安睡以养元气,环境宜静,排除干扰。“睡不厌蹴,觉不厌舒”。即睡时可屈膝而卧,醒时宜伸脚舒体,使气血流通,不要只固定一种姿势。 10.丑寅(1:00—5:00)。此时为精气发生之时,人以精为宝,宜节制房事,但也不宜强制,60岁以后可20日或一个月一次。

静坐的要点

静坐养生的要点 首先选个相对安静的房间,电视、闹钟、手机等易引起分心的干扰源最好关闭或放在别处。可以在静坐前和家人打个招呼,如果没特别的事在静坐期间最好别打扰。如果实在有事不得不打断静坐,最好先在心中默念几声“我要收功了,我要收功了”感觉自己从静坐状态中出来了再中断静坐,不要猛得起身。 1.可以坐在床边或椅子上,上身坐直,但不要太僵硬,保持自然点就好。下面最好垫个软点的被单或毛毯之类,不然下面较硬长时间坐的话不太舒服会影响静坐状态和时间。得注意床或椅子不能老是叽叽响的那种,也会影响入静。2.两手叠加放在放在靠小腹位臵。具体说就是左手叠在右手上,手心向上,大概保持左手拇指和右手拇指相叠,两手背靠腕部各放在两边大腿上,这样最舒服。3.头部端正,两眼轻闭,舌尖顶在上门牙里侧稍上面一点的牙龈位臵,自然点,不要太用力,但静坐期间一直要顶住,偶尔脱离要马上再顶上。 4.大脑放松,有两种意守方法,一种是意守一点,一种是意守全身,具体说明如下: 一、轻轻意守下丹田,就是轻轻想着肚脐稍下面一点的位臵,不用太在意精确位臵,有这个意念就行,意念一定要轻(能意识到小腹或下丹田的位臵就行,中间如果意识到走神了就把意念再收回来就行,没有谁能做到整个静坐过程完全不走神)。想着整个小腹也行,但这其中最好守的还是守整个小腹。强烈建议初练者采用这种方法。 二、意守全身,具体方法是轻轻意守双脚脚心和双手,也就是轻轻想着双脚脚心和双手。女性不管处于什么境界,都是采用这种方法。男子也可以在一开始就用这种方

法,或在意守一点守到气通大小周天后再改用这种方法。要说明的是,如果练功者按意守下丹田的方法,练出来的气在体内是呈完整的线式运行,就不要用这种方法:意守手脚的方法,练出来的很可能是混元气,不走经络,但对疏通经骆也有好处。 三、事实上还有一种听息法也非常好,但对初学者在此不作介绍,练功者如果按上面的任一种通了大小周天,后面可转为听息法,先天功法。 以上两种守法守得不能太执着,似守非守就行,就是如果中间走神了,意识到自己走神后再把心神收回来继续守就行,不用太在意,意念一定要轻。 5.头脑中的杂念问题。一开始静坐的时候,心中的杂念很多,一念接着一念,这很正常,并不是因为我们开始静坐才有,只是平时我们没注意到而已。有两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就是随波逐流,有杂念不去管它,只要在意识到自己走神的时候再把心神收回来,继续守一点或全身,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另一种就是以一念代万念,例如不断的数”1234”,或默念“心如止水”(信佛的可念“阿弥陀佛”,信耶酥的可念“赞美耶酥”),会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入静状态,这两种做法通常同时采用,就是虽然你心中默念“1234”时,还是会走神,这时不去管它,只要意识到走神时就把心收回来想着要守的位臵就行,不断重复。 6.呼吸问题,稍微把呼吸放轻点就行,不用太在意,更不用去管什么顺式逆式呼吸,或有意的长呼吸,那样的话只会造成胸口发闷。 7.简易收功方法:在心中先默念几声“我要收功了”,到自己觉得从静坐状态醒来就行。两手心相对搓几下,然后用手心搓几下脸,轻轻左右旋转脖子,用手

中国传统养生观_兼谈养身_养心与养气

2014年10月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Oct.2014 第34卷第5期(总第161期) 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Vol.34(Sum No.161 )DOI:10.13467/j.cnki.j buss.2014.05.004中国传统养生观 ———兼谈养身、养心与养气 * 傅功振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2046 )[摘 要] 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便自然可以实现。 [关键词] 传统养生观; 三观;三养[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4193(2014)05-018-04 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 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其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自然可以实现。 “养生”是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产物,它是中国人数千年来对待生命、抵御疾病、延年益寿的手段。其实质就是一门提高人类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 中华养生文化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土沃壤之中,极具研究与开发价值。历代圣贤不乏专门论述养生文化的典籍,《道德经》、《庄子》、《论语》、《孟子》、《颜氏家训·养生篇》、《太平御览·养生篇》等论著中有大量关于养生思想的论述;岐黄典籍如《 黄帝内经》、《养生延命录》、《抱朴子·内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本草纲目》等,也是专门谈了养生问题;甚至很多文人学士也有大量关于养生的著作,如曹操的《龟虽寿》,苏轼的《问养生》、《养生说》等;养生名家更是层出不穷,除老、庄、孔、孟外,战国的管子、汉代的张仲景、华佗、王充,晋代的陶弘景、葛洪,唐代的孙思邈,宋元时期的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严用和,以及明 代的李时珍、 李梃、张景岳、汪绮石、龚廷贤,清代的曹慈山、 汤灏、叶志先等,都在不断的丰富着养生理论;另外,养生文化在我国民间蕴藏特别丰富,这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都随处可见,俗语“民间单方气死名医”,至今流传。《吕氏春秋》中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前一个“生”是动词,既“提高”之意,后一个“生”是名词,即“生命力”,就是提高生命力的意思,就是内外兼修、身心并养的“养生之道” 。一、中国传统养生观念主要体现为“三观”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先秦诸子中不乏“天人合一”的主张。中医也认为,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例如《灵枢·邪客》 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 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十指。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8 1*[收稿日期]2014-03- 12[作者简介]傅功振(1949-) ,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学、养生学。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健身方法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健身方法 苏民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养生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树立科学的养生观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养生健身都有哪些方法能力方面: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的身体素质制定最适宜自己的传统健身方法态度观念方面: 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养生健身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传统养生思想和理论 教学难点:养生健身法(八段锦)和养生按摩法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课堂提问、讲解法、图片观察法、探究与

思考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你平时都是用什么方式来进行体育健身?当你学习累的时候你又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缓解?(学生讨论回答),在学生的回答中就涉及了中国传统的养生方式。(如果没有可以进行引导)再让学生思考回答:在你们的脑海里还有什么是属于中国的传统养生方式啊? 通过讨论回答引出今天的教学课题——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和健身方法背景知识: 一、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起源于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渴求,并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辛勤劳动和繁衍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阴阳说和五行说。代表作《周易》《尚书》。《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体因不停运动而健在,人同样应

当不断运动而求健康和长寿。《尚书.洪范》对人的“五福”也做了说明:“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寿”“康宁”“考终命”就是对健康和长寿的要求。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传统养生学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 二、养生的概念 养生一词,即概念其实很简单,养乃滋养保养也,生乃生命的健康和活力,养生就是护养(也有的称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主要的养生理论 (一)天人合一理论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利用自然变化规律来进行养生实践活动,它不仅仅是“顺天”“顺乎自然”,而是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的关系,主张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和态度探索并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