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怎样有效地与学科、活动课程整合

校本课程怎样有效地与学科、活动课程整合
校本课程怎样有效地与学科、活动课程整合

校本课程怎样有效地与学科、活动课程整合

芦淞区早禾坪学校:殷月娥

关键词:校本课程、有效、学科、活动、整合

内容摘要:

一个人精神、情操、品质、能力形成的前提,便是良好的习惯。古人云:“七分做人、三分做事”,习惯常常是透视一个人的反光镜,从习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处理问题的态度等。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校本课程怎样有效地与语文、美术、音乐活动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

一个人也许没有很好的天赋,但是,一定要有良好的习惯。因为习惯是决定人生的基石,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收益。英国著名科学家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也曾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是改变或决定美好人生的重要前提,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开展了“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校本课程。围绕这个大课题,我们开设了几个子课题。如:怎样培养学生的品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健康习惯、处事习惯等。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和探讨我们是怎样有效地将校本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活动有机整合的。

一、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上完怎样孝敬父母的课程之后,我首先让学生主动搜集一定数量孝敬父母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经典的,有的是古往今来名人孝敬父母的动人传说。如《若飞孝敬父母》,还有三字经中的《子路孝敬父母》、《黄香温席》等,以及我们身边发生的孝敬父母鲜活的美德故事。如我校六年级学生黄晶亮,他爸爸得了癌症,母亲又体弱多病,还要在医院里照顾父亲,这样,家里的一些家务活都留给了他,他家离学校有六七里路程,他每天很早起床,洗自己的衣服,喂鸡、鸭、

猪,然后做早饭,中午放学回家,做完午饭后,又要急急忙忙往返十几里路程去医院送饭给爸爸、妈妈吃,晚饭也照样如此。可他没有因此而耽误学习,其成绩与表现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搜集完故事后,我就让学生把这些故事讲得流利、有感情,再利用班队活动或语文课开展讲故事比赛,讲完故事再写听后感。

孝敬父母不光是在嘴上说说而已,还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必须将抽象的说教变成具体化的事实来进行有效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我发放了一周的家务调查表,请家长先观察其子女在家做家务劳动的情况,有条件的用照相机拍下来,再填写好调查表,没条件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参加家务劳动的形象画下来,然后利用作文课,自己取个名字。(如《快乐的家务劳动》、《做孝敬父母的孩子》等)写下来,在作文讲评时,我让写得好的学生把自己的文章念出来,然后我把黄晶亮同学孝敬父母的感人事例用下水文的形式写出来,念给了大家听,同学们和我以及听课的老师(我上了一节孝敬父母的教研课)都非常感动,听完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时,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说:亮哥哥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我也要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让学生主动搜集古代美好传统的孝敬父母的名人经典故事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活生生的身边故事,来真切的感化学生、启迪学生、教育学生、提升学生、增强学生对孝敬父母的深刻认识。

二、与美术课程的整合

在教孝敬父母内容时,我让学生把生活中自己或他人孝敬父母的场面拍下来,或者画下来,利用美术欣赏课,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除了比一比谁的作品美,摄影水平高以外,还要对照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是怎样做家务劳动的,夸一夸别人是怎样孝敬父母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摄影能力、审美能力,又受到了孝敬父母的教育。之所以这样

做,主要是将孝敬父母的教育,巧妙的整合,揉进美术欣赏课中去:这样既能将思想教育有效的渗透到美术欣赏课里,又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从而达到德艺双全的双重教育效果。

三、与音乐课程的整合

在教完怎样孝敬父母之后,我让学生搜集赞扬父母、孝敬父母之类的歌曲,如《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是一本书》《家的故事》等,有碟的先让学生观碟,形象化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然后利用音乐课把这些歌曲教会后,再用自己喜欢或拿手熟悉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如有的同学用竖笛吹、口琴吹,有的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有的同学用舞蹈来表现,有的同学以歌唱来倾听和表达。如教完《妈妈是一本书》这首歌曲之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喜欢唱的在一组,喜欢吹的在一组,喜欢演奏的在一组,喜欢跳的在一组,先让他们分组练习,熟练以后,再选一名同学当总指挥,一名同学朗诵。进行集体表演。同学们兴趣挺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获取一定的音乐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别具一格的活动中受到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的教育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生动形象地将单调令人乏味的教学变为兴趣盎然的艺术熏陶。将艺术教学渗透思想和灵魂。这样,学生不仅仅学会了这首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还能深深的理解透这首歌的思想内容。将孝敬父母的教育巧妙渗透到艺术教育课中去,这样的音乐课才会有更好更多的收效。

四、与大队活动的整合

上个学期,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征文,内容是:“快乐小当家”,先布置学生在家里做一周的家务劳动,选择星期天当一天的家,然后把自己是怎样当家的感受写下来。而我们开展的校本活动课中,正好有怎样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这一内容,而且学生写过“快乐的家务劳动”,所以,我只要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的修改一下,写“快乐小当家”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学生通过自己当家的亲身体验,体会到品尝自己劳动

成果的喜悦心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能同时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能以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表现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是酝酿和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灵魂深处烙上孝敬父母的潜意识印迹,从而使孝敬父母的教育达到实质性的最佳效果。

五、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在上尊敬孝敬父母的校本课程内容时,我们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快乐小主人”中,有一个主题活动是调查父母一周的活动,我们将这一活动内容与校本课程中“孝敬父母”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了“父母一周活动的调查表”,学生每天必须认真填写,通过观察、询问的方式,调查父母一天的家务,了解他们是怎样当家的,感受父母的辛劳,并写出观察日记,我们还将通过给父母写信、写诗,生日送一份小礼物等活动,让学生深深懂得知恩、感恩,并立志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

校本课程通过与学科、活动课程有机整合以后,学生进一步懂得了父母养育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应该为他们多做点事情,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好品德。当父母生病时,应该主动端茶送水,为他们求医问药,多说一些安慰的话语,当父母外出时,送一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平时在家里,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碗、抹门窗、洗自己的鞋袜等。如能这样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孝敬父母就能成为我们自然而然的习惯。好的习惯能变成一种持久的力量,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良好的品质。品行是人生最可贵的资本,它能让孩子辨明方向,端正人生,现在的教育往往过分注重学生成绩的高低,却忽视对政治品德的培养。其实,好的品性就像一笔丰富的储蓄,他会源源不断地为人带来“利息”——明辨、坚毅、慎思、通达……对此,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正确对待、认真对待,不能偏颇。成绩的高低只是衡量学生智商的尺度,绝不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全部。才高不

如德高,良好品德、品行的培养,是铸就美好人生的导向和基石。有效的教学方法,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科教育与学生活动的有机整合和有效实施,是值得我们老师认真探讨的全新课题。总而言之,在寻求探讨全新有效教学方法和模式之时,我们应该立足于自主创新,立足于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大胆探索和尝试以及具体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有效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生要养成的100个习惯》

2、《美德家训》

3、《三字经、弟子规》

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教材

小学生礼仪教育 前言 自古以来,中国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把礼仪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纲常伦理、习俗民情的本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我们通过开设这样的校本课程对同学们进行礼仪教育,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初步学会怎样尊老爱幼、怎 样礼貌待人,懂得在学校、在家庭、社会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第一课个人礼仪个人礼仪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几个方面。 从仪容仪表说,主要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有狐臭要搽药品或及早治疗。 从仪态举止说,主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提出要求,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细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立姿态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小学生站立时要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

外呈V字型,忌讳无精打采、控脖、耸肩、塌腰;正式场合不能叉腰或双手交叉;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小学生走路时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坦捏碎步;表情神态要求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自然微笑,忌讳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动作习惯。 从谈吐方面说,要求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不能沉默无言,也不能自己喋喋不休,要认真倾听对方讲话,交谈时忌讳东张西望、翻看其他东西。 从着装万面说,要求干净、整洁、合体,忌讳皱皱巴巴。 第二课公共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走路、问路、乘车、购物、在影剧院看戏等方面。走路除了注意体态、姿势之外,要遵守交通规则,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如见到熟人需要交谈,应靠边儿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行人互相礼让,青年人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人主动给残疾人让路。 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年轻人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口答,

《演讲与口才》校本课程标准

《演讲与口才》校本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发展、成功与他的交际能力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而交际的好坏又往往由讲话的能力决定。拥有好口才已经成为人才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 我校地处徐州市铜山区最偏远地方,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学生接触的社会面较窄,更需要具备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而且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主题班会、课外活动,也涉及到演讲与口才的相关知识,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演讲与口才也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一项重要的能力。再加上许多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家,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不喜欢与人沟通。因此,从现在开始让学生接触《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计划给学生开设《演讲与口才》这门校本课程。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1、本课程总体目的、任务 总目标:培养积极自信的心态,掌握演讲、社会交际、辩论的技巧和艺术。 具体目标: (一)树立正确的口才观,培养对演讲、辩论、社会交际的兴趣。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了解演讲、辩论、社会交际的一般常识和技巧。 (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倾听、应对和表达的艺术。 (四)通过开设辩论会等主题活动,有效地培养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 2、本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和思路 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突出“三个结合”:理论知识与实战训练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生活体验与口才培养相结合。 课程内容分为三大版块,第一部分《社交篇》;第二部分《演讲篇》;第三部分《辩论篇》。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演讲、辩论的基本知识,掌握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富有魅力,如何提高自己说话的技巧,如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基本技巧。 3、讲授大纲 绪论口才 第一部分社交篇 第一讲人际交往能力与测试 第二讲怎样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气象科技活动》校本课程纲要

《气象科技活动》校本课程编写纲要 (成果总结) 一,课程简述 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为了适应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小学的科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已成为共识。近年来,我校以气象科技活动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特别是气象观测,我校建立了小学生自己观测的气象哨,2010年被北碚区教委命名为“北碚区xxx小学气象观测工作室”,被北碚区气象局命名为“北碚区气象防灾减灾教学示范校园”。当前,我校面临如何保持并提高气象科技活动教育的质量,如何扩大气象科技教育的面,如何开展以气象科技活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如何依托气象科技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多方面科技素养的提高等问题,因此,我校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掘气象科技活动教育资源,开发我校气象科技教育的校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掌握气象的一些基本知识,体会气象科学的魅力,知识的力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气象科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活动,更好地掌握气象知识,并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预防灾害的能力。 3、通过探究主动获取气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 我们将教材分为上下册,学习的内容分为气象故事篇,气象常识篇,气象实践篇、气象灾害预防篇四个部分,每部分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予以体现.本课程内容以正文为主体辅以古今经典气象故事、气象名人"、气象知识"、气象谚语"、气象灾害与预防"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介绍一些与气象有关的历史故事、气象名人名言、谚语等拓展知识作为课程的一种补充,同时,根据不同年段的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在课程编制上予以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一至三年级为兴趣培养阶段,以看,听,说画的方为主,适当有一些气象观测,调查;四至六年级除了继续学习气象常识外,以气象观测实践、认识气象灾害与预防为学习的主要内容,环保知识学习及实践调查为学习。各年级既相互并列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既体现连续性又相互独立,体现了不同年级段不同的学习特征,加强了校本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具体内容如下: 1、气象故事篇 课程目的:了解气象对人类的影响与作用,认识气象名人,激发学生探究气象知识奥妙的兴趣。课程内容: 火烧赤壁、雅安天漏、草船借箭、巴山夜雨、竺可桢的故事、涂长望的故事。2、气象常识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最新版】

工作计划参考范本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最新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四班共有39名同学,因为学生来源复杂,基础不一。所以虽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在本学期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二、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 总的指导思想: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最新校本课程《小学生礼仪》教学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小学生礼仪》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生礼仪》校本课程开展以来,我们坚持在创新中求发展,边学习边教学。进一步认识到德育教学和礼仪课程在小学学校中的重要性。现将校本《小学生礼仪》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礼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首先具有示范性,作为礼仪教师首先做不到做不好礼仪课程教学就是失败的。在众多任课教师中,学生对礼仪教师的一举一动最关注。因此,礼仪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我们礼仪课教师的一言一行,穿衣戴帽,关系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塑造。 二、明确要求,集体教育 对学生提出要求具体、明确、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是每个学生心中有数。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么去做, 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

一开始就重视礼仪训练,打好底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既要使学生明白“理”,又要训练“仪”,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语言方面,从说好“您好、请、谢谢”这三句话为切入点,同学们还补充了“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讨论了这些礼貌用语的用法。关于培养好习惯,教师从正面加以引导,学生则举反例说明没有好习惯的危害,一正一反,一庄一谐,使学生对“养成好习惯将受益终生”这句话加深了认识和理解。 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每当学生放学时,我都提醒他们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如果老师从你身边走过,就很自然的向老师问好。现在我班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不论是在楼道里、上学的路上,还是在校园之外,他们见到老师都能主动问好,提高了讲文明、懂礼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校本课程——课本剧表演指导手册

课本剧编演 五 《课本剧编演》课程纲要

一、课程介绍 课本剧编演特色课程,以强化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目标。让学生通过深入探究文本,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人物语言、神态、动作中探究人物性格,并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知识的掌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并思考如何生动、形象,更具创造性地演绎文本。剧本角色众多,通过小组共同努力和配合完成,让学生在课本中合作探讨,发挥所长,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课文中的抽象内容转化为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等直观的表演中,掌握探究学习方法。 二、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学校概况及办学理念 五莲县第二中学,学校秉承“育人是根本,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以“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人才”为目标,走出了一条“以德育人、依法治教,科研兴校,全面育人”的办学之路,形成了“团结、文明、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造就了一批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学校对学生开设了校本课程,使他们掌握技巧、消除顾虑,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敢说,愿意说,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创造的品质,树立博学信念和远大理想,做到好学、乐学、会学,成为合格的新时期好少年。 (二)学生需求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促使其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然而,却常听一些语文教师感叹:“课文分析很细了,我讲的很累了,可学生还是听不懂,不喜欢听。”语文教学应沟通课本内外,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并真正提高能力。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在大庭广众面前进行表演免不了出现胆怯心理,对于其中的方法和技巧更是知之甚少。但是当今社会当众演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针对学生急需提高胆量和编演水平,学校决定开设《课本剧编

校本课程纲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开发背景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 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时,他们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适时适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目的,也是十分有效地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应从学校特色角度考虑课程目标。如此形成的标志性的课程是学校特色之所在。因此,学校特色的形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结果。 (一)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1、教学内容: 第一章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第二章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 第三章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章学习是生命发展的阶梯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它不同于原有课程结构中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得到了结构性的突破。 综合学习活动与学科教学有区别,也有联系。在学科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学生将这些技能和知识运用出来,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学科教学:侧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指导性的活动;教师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听从指令;外在的学习动机很重要;教师提出学生的不足。综合实践活动:侧重“四基”的获得和运用(“四基”: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自由选择;重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构建学生的能力。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与传统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不同的课程理念,而且又没有统一的教材。这对习惯了单科教学、按课本上课的教师来说是很不适应的。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我们探索如何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这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真正进入新课程。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及目标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及目标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总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2、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3、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 本着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 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 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 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实验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分类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纲要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小学科学《生命留影》校本课程开发纲要昌黎三小杨金英 课程名称:《生命留影》 课程开发者:杨金英 课程适用对象:四--六年级学生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课程资源:新编(自编)

学习时间:隔周一节 课程目标: 1.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发适合学生水平,符合学生特点的综合活动型校本课程。 2.通过学习不同类型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让学生学会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的具体操作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益害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4. 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认识,让学生亲近自然,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热 5.爱生物、珍惜生命的理念。 课程内容: 一、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二、参观学校标本室,了解动植物标本的种类和基本制作方法,布置采集植物任务和注意事项。 三、 四、学习制作腊叶标本。 五、学习制作液浸标本。 六、制作叶子粘贴画。 七、植物标本展览与评价。

八、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 九、 十、蝶类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 十一、动物标本展览与评价。: 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方式: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3.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标本制作活动的机会。 重在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4. (二)学习方式: 1.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学习活动是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 3.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 一、评估方法 1.每小组在每次标本制作实验后,每人上交一份实验成果,每个实验成果按等级打分,占总成绩的55%。 2. 3.书面测试。试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几种比较常用动植物标本制作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写出具体的制作流程,并且加强试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5%。 4. %。10出勤率和课堂参与态度占总成绩的 5. 精品文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对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道通实验学校王崇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全新课程。它的设计与实施,是以当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反映了当代课程发展的理论要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为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现状 1.1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研究内容上,理论的探讨与阐释多,实践操作研究少,尤其是对具体情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跟踪、跟进研究显得迟滞。 (2)在研究权威主体上,教育专家、专职研究人员居多,地方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研究人员较少,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实践层面上专家引领的不足,研究型教师成长缓慢。 (3)在研究对象上,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教师如何管理课程的研究多,对教研部门如何指导课程实施及学生如何在课程实施中获得发展研究得少。 (4)在研究范围上,对发达地区关注得多,对偏远落后地区留意得少。 (5)在研究成果上,重复研究多,创新作品少。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变成学科拓展活动。由于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任课老师,活动主题的确定很容易变成学科课程的延伸。 (2)用学科教学方式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两个概念,这两种课程实施的课程目标、过程与手段都应不同。 (3)课程内容窄化倾向。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更多的教师青睐于研究性学习。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化倾向。由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缺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反思 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学”更多依赖于“教师教”,要转变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走出教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访问、座谈、报告.查阅资料、体验等。 (2)教师问题。长期以来,教师都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接受从主导者转变为辅助者需要一个过程。 (3)学校问题。学校管理者认为实施实践活动会耽误学校理论课程的教学,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活动,往往会给学生家长造成学生在学校不务正业的错误认识,从而影响学校声誉和就业率,因而一些学校对

小学生礼仪常识培训课程

第五册 曲阳县北镇小学校本课程

1.进校门时,见了老师面带微笑, 站定后行队礼或鞠躬礼问候,老师回礼 后再走开;见到同学互相问好。 2.放学时,排好路队集体离校,主动与 老师和同学说“再见”,不无故在校内 或校园周边区域逗留。 3.进入老师办公室要先轻声敲门,老师 同意后方可进入。与老师谈话时,眼睛不要左顾右盼,说话要轻声细语,尽量不影响别人。老师办事或与别人交谈时,不随意打扰,等教师忙过后再说明来意。 4.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不私自打开老师电脑。如果要找的老师不在,但确实有急事,可给老师写个留言。如果是与老师事先约好,则要按时到达约定地点。 5.上下楼梯时,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走。遇到老师或客人时主动问好,并向右侧避让,让老师和客人先行。 6.要诚恳接受老师的教导。和老师、同学有不同意见时,要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不赌气,不吵闹,不在背地里非议他人。 7.指出老师的错处要有礼貌。 尊师礼仪 第一课

做客礼仪 1、去亲友家做客要仪表整洁,尽可能带些小礼品,以表示对 主人的尊重。 2、在亲友家,不能大声大气说话,要谈吐文明。 3、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即便是至 亲好友也应先打招呼,征得主人同意后才能动用。 4、如果在主人家用餐,要注意用餐礼仪,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物; 5、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真高兴”、“欢迎到我家去”。

第三课课堂礼仪 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一、上课:上课5分钟前要作好课前准备,书籍、文具等摆放在课桌前角上。 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 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 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喊报告,得到教师 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二、听讲:在课堂上,上课要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课堂上应独立完成作业,不随便离位走动,不吃东西。 三、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泥井中学2010-2011学年度 ——《科技制作》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科技制作 课程类型:科技类选修 课程资源:课程选择 开发主持: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主讲教师:王建义 学习对象:七八年级学生 学习时间:每周一课时,共25课时

泥井中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纲要课程名称:科技制作 课程类型:科技类选修 课程资源:课程选择 开发主持: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主讲教师:王建义 学习对象:七八年级学生 学习时间:每周一课时,共25课时 第一部分课程实施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样就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开发研究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将对于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如何把科技教育开发为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行以来,我校一直在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科技教育教材,究竟该教给学生些什么?那些内容才是学生需要的?怎样的教材才能贴近我校实际情况又能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正在我们苦苦寻觅的时候,市教科所组织开展了创新检测赛。在这次创新检测赛中《稳定的木塔》一项,我校取得了市赛二等奖的好成绩;以此为契机我们开展了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搜集以往赛事长期题、即兴题作为科技教育的教学内容。2007年市创新检测赛《运水装置》一项中,我们又取得了市赛一等奖、创新奖好成绩,借此机会我们大力宣传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科技兴趣小组吸引了大批的学生。从两次比赛的情况看,说明了两点:一是我们的学生需要科技教育;二是我们有这样的教师可以完成科技教育教学任务。在李待军校长的授意下,学校组织了教材编写小组。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派出教师参加市县组织的学习,由刘振平主任负责组织完成了教材的编写。此教材完成后至今一直作为我校的选修课。教材结构和内容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充实。

文明礼仪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文明礼仪”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人类的一切活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为前提的。对于人来说,交往是一种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活动。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往来日益重要,人们对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更加关注。随着我们对交往礼仪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我校已在学科教学中加强礼仪教育渗透。但这些做法都是零散的,不能使之系统化。而作为文明交际礼仪的启蒙教育,我们重在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使之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受到人们的欢迎。再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从而推动社区以及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也正由于开展文明交际礼仪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客观的前瞻性,我校决定把“文明礼仪教育” 由学科渗透发展到作为校本课程主科目来开发,确定了以“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为主要内容,从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良好人际关系的殿堂。 一、课程开发的意义: 1、学生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

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交际礼仪教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我校校情的需要 一方面,社区中各类闲散人员较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校生源主要来本村的农民子弟。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开设文明交际礼仪教育课程是我校校情的需要。 3、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极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中学阶段开设“文明交际礼仪教育” 课程,使他们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4、我校育人目标的需要 我校就是要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效

他山之石--校本课程资料1

第一篇 素质教育从课程出发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 破口。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坚持“素质教育 从课程出发”理念,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之路,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广文课程体系,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 统一目标和特色目标、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课堂的高效,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落在了实处。 一、改造学科课程,夯实学校素质教育根基 “生本化”是改革学科课程的基本诉求,即以学生认知和 情感的发展需求为本,对学科课程进行增补删减或整合重组。我们通过建设“引桥课程”、有效整合教材、开展 “梯式练习”三条途径对学科课程进行静态改造,又通过 构建自主课堂对改造后的学科课程进行落实和深化。 1.建设“引桥课程”,破解学习难点 “引桥课程”是指为学生学习新知尤其是重难点的突破, 做好前置知识或背景的铺垫。初一学生的小初衔接、初二

学生的“两极分化”、高中学生的适应不良,都需要搭建 引桥解决。我们构建的“引桥课程”包含三个系列: 一是为初一新生实施的“入校引桥课程”,旨在帮助初一 新生消除学习的前置障碍,适应初中学习。其基本流程是:梳理与初中学习相关的前置知识-设计检测模块-实施检测 并进行分析-找到前置缺陷-建设引桥课程-实践验证并总结。每年,初一会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入校引桥,收效明显。 二是实施“难点引桥课程”,破解学习难点,减少“两极 分化”。各学科老师给学生搭建的“难点引桥”,密切联 系生活实际,从思维障碍寻找切入点,使学生对新知识的 学习置于“前置知识”的铺垫之下,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 越过“障碍点”。基本流程是:“各学科梳理知识点→面 向师生调研学习难点→研究难点背后的障碍点→建设引桥 课程→实践验证并总结”。 例如,化学学科在难点调查中发现,46.7%的学生认为“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是学习难点。通过进一步的调研,化学教师 找到原因,并据此建设了“难点引桥课程”。实施后再次调研,该 知识点的难度认同下降了14.3%。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类型:科学素养类 教学材料:自编 授课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信息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学生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拓 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 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空间。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选择计算机的实物配件进行组装与维护,选择PHOTOSHOP、FRONTPAGE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掌握相关的高级技巧。 (三)、情感与态度 1、树立正确与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与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课程内容 (一)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包含图片) 1、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相关知识(结合实物展示) 2、学生动手拆卸废旧电脑,研究计算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了解电脑的相关配件的市场行情; 4、学生动手组装一台性价比高的电脑; 5、计算机各种软件与硬件的故障现象与维护 (二)电子绘画 1、PHOTOSHOP基本知识简介 2、PHOTOSHOP对图片的高级处理技巧;(生活相关) (三)网页制作 1、FRONTPAGE制作网页的基本知识; 2、制作网页的高级技巧; 三、课程实施 在课程的选题中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交叉的内容,这样既避免开设的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合,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类课程中充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这些现代信息工具,形成现代信息学科与传统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相互交融的综合性校本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创设情境、提供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导读: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我们来看看。 一、学生基本情况: 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科技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 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写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创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四、具体工作: 结合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1.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2. 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3.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制定好实施计划。 4.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四大领域。 5. 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内容整合的基本要求: 第一:把握综合实践活动各指定领域共同的价值追求。 第二:把握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

文明礼仪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懂中华礼仪做文明少年”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校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为突破口,利用其无所不在的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的“教育场所”。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以唱响国歌、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志愿服务为抓手;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使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为营造现代化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课程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而有些家庭,由于家长放任孩子自由成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乏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

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中学阶段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上下代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2、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3、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即兴演讲课程大纲》

《是什么影响了我---即兴演讲》 主讲人:王志强即兴演讲你是这样吗? ●站起身发言,越说越紧张,手心出汗、双脚发抖...... ●一开口,大脑一片空白或断电卡壳...... ●说话不能感染人、没有说服力...... ●重要场合,不知道说什么...... ●重要讲话出现失误或没有发挥好,事后后悔...... 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提升我们即兴演讲的能力呢? 《是什么影响了我---即兴演讲》课程的设置满足了您的需求! 即兴演讲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演讲者能够快速反应、沉稳应对、临场构思、做到边说边想、简明阐述观点。 对所表达的内容既能符合场合、角色的需要,更能满足主题的要求。 本课程以即兴演讲的特征呈现及掌握运用技巧为核心,全面提升即兴演讲人,在场合的临场构思力、视觉沟通力、观点说服力。以即兴演讲的实际情景运用和务实为基调,进行研讨和训练。 课程收益 ↙掌握常态下语言表达与演讲的区别,了解即兴演讲的特征; ↙能够识别即兴演讲紧张与恐惧的四大诱因,并列出相应解决方案; ↙熟练运用即兴演讲的三套实战方法,能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快速反应、临场发挥、切入话题有话可说,结合现场触景生情,思路新颖,形成简明、可行的观点。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常态下语言表达与演讲的区别 1、要素不同: 在职场或生活中,常态下语言表达突出“稳清活厚”四个要素,讲的成分高。公众演讲突出的“理事情趣”四个维度,演的成分高; 2、形式不同: 常态下语言表达如同“广播体操”,公众演讲如同“艺术体操”; 3、目的性不同: 常态下语言表达,侧重在工作生活中的实效性,了解说明情况,解决当下问题,;公众演讲侧重是启发和感染他人带有鼓励和促进的作用。 第二部分识别讲话紧张的四大诱因及解决方案 1、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识别两个误区,掌握文字表达与口头表达的不同 2、对结果的过分关注: 找出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对讲话的影响,将讲话结果与讲话过程进行转移 3、游离于群体之外所造成的恐惧 识别孤雁离群的效应,找到锚点,增强自信 4、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 列出消极的自我评价,建立内外平衡的自我评价体系 第三部分即兴演讲最常见的问题及特征 1、三高+三没有= 三法则 三高:高频发高难度高风险;

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纲要

《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纲要 宁安市第三中学刘爱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促使化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化学新成就不断涌现,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化学作为初中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九年级学生选修。本课程需用16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修满并考核合格获1学分。 二、课程目标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1、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过程,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不从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查阅资料、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体味其中的乐趣 3、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4、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生活中的化学: 食盐的实用价值日用洗涤剂与人类健康用燃烧法鉴别各种纤维水壶巧除垢服饰除污小窍门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节约用水项目的活动调查我市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来源参观自来水净化厂,调查常用水的净化方法水与人体的关系鸡蛋壳上刻字农村使用沼气的探究,及发展前景调查常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利用紫牵牛花、紫苷蓝、花心萝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查阅资料:了解醋的功效;牙膏中的化学;油条中的化学调查塑料造成的污染探究干煤和湿煤,哪个好烧日用洗涤剂与人体健康调查生石灰的的制取 四、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体验、实践、讨论等方式,发展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