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病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慢性病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慢性病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从传染病向慢性病的流行病学模式转变,转变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很多国家。而行为模式的转变, 包括膳食习惯变化、身体活动减少、高水平的男性吸烟率等危险因素是中国疾病模式快速改变的重要原因。其结果,这些本可避免的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引发了医疗卫生服务费用的显著上升。目前,中国有1.77亿高血压患者,有3.03亿烟民(占了世界烟民的1/3),并有5.3亿人遭受被动吸烟危害。膳食的变化和身体活动的减少,使中国成人及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不断上升。大量需要提供医疗服务的慢性病患者的出现,导致医疗费用上升,占用了预防疾病的资源,这给中国正在进行的卫生改革带来了巨大而独特的挑战。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疾病预防和控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人群的健康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中国人群的期望寿命明显增加[1]。在很多西

方国家,过去一二百年来,完成了疾病模式的转

变,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从传染病和围生期疾病为主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 NCD ;以下简称“慢性病”)。但是,中国则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完成了流行病学模式的转变。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主要归因于多项卫生干预中国慢性病的挑战与应对

Emerg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

杨功焕1,3, 孔灵芝2, 赵文华1, 万霞3, 翟屹1, 陈致和4, Jeffrey P. Koplan 5

措施的实施——包括免疫规划的实施、卫生设施和饮水质量的改善、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受教育人群比例的增加、收入的增加、营养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因此,慢性病和伤害的相对重要性突显;同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快速下降,导致老龄化人口比例的增加[2],慢性病患病人数也显著增加。

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这种流行病学模式的转变正在加速进行。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与慢性病发生明确有关的危险因素也在快速出现,如,膳食结构的变化、身体活动的减少、烟草消费的增加、机动车的使用等。过去五十年里,中国发生了和许多发达国家类似的行为转变。尤其是伴随着过去三十年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转变无论在速度方面,还是在规模方面,都是史

无前例的。

下面我们使用最新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和疾

病发病、死亡的流行资料,描述中国流行病学模式

的转变。这些对中国人群健康造成重要影响的行为变化,加剧了慢性病的流行,国家卫生服务改革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定义和数据来源

我们使用了1982[3]、1990[4]和2000[5]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和死亡数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普查时点为1982年7月1日)收集了1981年全国所有死亡人数,1990年的人口普查(普查时点为1990年7月1日)收集了1989年和1990年

1月至6月的所有死亡资料,2000年的人口普查

(普查时点为2000年11月1日)收集了2000年11

月1日之前12个月(1999年11月至2000年10

月)的所有死亡资料[6]。

对死亡原因的分析,使用了1973-1975年[7]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 中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3.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4.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

5. 美国埃默里大学全球卫生研究所通信作者:杨功焕,

yanggh@https://www.360docs.net/doc/228919971.html,

和2006年[8]中国卫生部进行的两次全国调查以及1991-2000年[9]全国疾病监测系统(Disease Sur-veillance Points System)收集的数据。1973-1975年的死亡调查(又称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覆盖了全国2 392个县,约8.5亿人。从死者家属和医疗记录中收集了死者年龄、性别、死因等资料[7]。死因分为传染病、肺炎、结核病、肿瘤(包括主要的肿瘤,如肺癌和胃癌)、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肝硬化、其他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通过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CD)的映射表,把1973-1975年的死因转换为ICD代码[10],以便统一分析。由于1973-1975年的调查数据,只有分年龄别和分死因的报表结果,没有个案数据库,无法作进一步校正。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由分布在全国所有省的城市和农村的145个疾病监测点组成,这些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获得,涵盖了大约1 000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从1991年到2000年,该系统在该固定人群中收集出生和死亡(含死因)的数据。监测系统严格按照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经过论证,该系统具有全国代表性,反映了中国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年龄和性别、东中西部区域[11]。1992年,在中国,新的出生和死亡报告的法规颁布后[12],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了死因报告规则,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死因报告和分析程序。死因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编码[10]。在中国,由于不是所有的死亡病例都发生在医院或相关卫生医疗机构,因此,人群死因数据的可靠性是一个关键问题。监测系统中,也有相当比例的人死在家中。对于在家中死亡(包括有或者没有医疗记录)的病例,死因是使用死因推断量表,通过询问家庭成员获得的有关信息来推断的,因此,科研人员对监测系统报告的死因的准确性进行了研究[13-17]。这些研究表明,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死因,基本上是准确的。同时,在监测系统中,每三年通过对5%的监测人群进行漏报调查,确定漏报率用以校正死亡报告的完整性[18]。从1991到2000年,监测系统在所覆盖的人群中,共收集死亡个案50多万,这些病例均有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按照ICD-9进行分类和编码。

2001年,监测系统进行了调整和扩大,覆盖人数达到7 140万人。每个监测点扩展到相应的整个县或区,每个点覆盖人数为30万 ~ 70万人。2006年,卫生部开展了全国死因流行病学调查,除了对肿瘤高发地区的调查外,调查地区主要在扩大的监测系统内进行。通过对2004-2005年死因数据的重复收集,验证调整后的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报告质量。本次调查获得了868 484个死亡个案,其中大约有6.44%的死亡是没有经过医院诊断的,对于这部分病例的死因采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验证后的死因推断量表进行推断。所有死因采用ICD-10进行分类和编码[10]。

对死因的描述分为三大类: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慢性病以及伤害。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系统,慢性病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炎、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疾病[10]。由于1973-1975年调查的死因不是根据ICD进行分类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分析时将传染病、结核病、肺炎归入感染性疾病。1991-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收集的死因数据与2006年的调查结果均使用了国际死因分类标准,能方便地对不同年代的结果进行比较。加上1991-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监测数据来源于同一样本人群,数据收集方法相同,所以我们采用了该系统的数据进行各类死因的趋势性研究。分析时,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对2006年的调查数据采用了与1991-2000年相同的死因分类。标化死亡率的参考人口年龄结构,来自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5]。

记要框1为高血压、吸烟、肥胖、成人超重的定义。所有危险因素的数据来源于三类全国性调查。高血压的数据来源于1991年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和200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超重、肥胖和膳食摄入量的数据来源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烟草使用的数据来源于1984年全国吸烟抽样调查[25, 26]、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27, 28]以及2002年全国行为危险因素调查[29]。

死亡模式的转变

图1显示了中国人群1945-2000年的期望寿命变化[6, 30]。由于在传染病和母婴疾病控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在1975年之前的增长幅度较大,1990

年以后,伴随着慢性病

的上升,期望寿命达到相对平稳状态。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短短的四十年间,出生时期望寿命从不到50岁上升到近70岁;1990年到2000年,从70岁上升到72岁,增长了2岁。图2显示了过去三十年死因模式的变化趋

势。1973年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占总死亡的

27.8%,到2005年已下降到5.2%;而慢性病则相反,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和肿瘤

占总死亡的比例却从1973的41.7%上升到2005年的74.1%。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了死因模式变化的速度[9]。从1991年到2000年,年龄标化死亡率下

降了13%。其中,标化死亡率下降速度超过10%的有17种疾病(传染性疾病、结核病、肺炎、母婴疾病、病毒性肝炎、风湿性心脏病、胆石病、高血压病、自杀和自伤、失火和火焰引起的事故、意外淹

死、意外坠落、意外中毒、先天异常、COPD 、食管癌和肝病),且这17种疾病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共

下降了91/10万。反之,有7种疾病的年龄标化死亡率上升速度超过10%,这7种疾病是脑卒中(中

风)、冠心病、糖尿病、肺癌、肝癌、乳腺癌和交通事故。从1991年到2000年,这7种疾病的标化死

亡率从172/10万上升到212/10万,增长了40/10万。

2000年,这7种疾病死亡占了总死亡的38.5%。图

3显示了从1991年到2000年,肺癌、脑血管病、冠心病和糖尿病的上升趋势,以及传染性疾病、肺炎和围生期疾病的下降趋势。

在中国,农村和城市以及农村中的东、中、西

图1中国一些年份的期望寿命[6, 30]

记要框1 定义高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 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 ;或近两周内使用药物降低血压[19]。血压值为实际测量血压值[20]。肥胖:18岁及以上成人的体质指数(BMI )大于等于28kg/m 2(中国标准)[21];WHO 以30kg/m 2作为肥胖界值,其推荐的亚洲人肥胖标准为27kg/m 2 [22, 23]。超重:18岁及以上成人的BMI 值大于等于24kg/m 2(中国标准)[21];WHO 以25kg/m 2作为超重界值,其推荐的亚洲人超重标准为23kg/m 2 [22, 23]。曾经吸烟者:每天吸烟,至少持续6个月,但调查时已不再吸烟者[24]。现在吸烟者:一生中连续或累积吸烟6个月或以上,且调查期间,在吸烟的人[24]。被动吸烟者: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每天15分钟以上且每周1天以上者[24]

图21973-2005年死因构成[7-9]

图3几种疾病年龄别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1991-2000)[9]

部地区的死因构成各有所不同(表1)。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人群中感染性疾病、母婴疾病、COPD 以及伤害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而城市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则明显高于农村。2006年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人群的肺癌、乳腺癌和白血病的年龄标化死亡率高于农村,但是农村人群的食管癌和宫颈癌死亡率则高于城市[8]。肝癌死亡率在农村和城市人群中差别不大。行为危险因素中国慢性病的上升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由于期望寿命的增长,使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急剧转

变,伴随而来的是,与老年人有关疾病的死亡率上升。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引发出生率的下降,也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31]。1982年, 60岁以上人群占总人口比例的7.6%[3],而到2000年,已上升到10.5%,达1.29亿[5]。世界银行预测,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32]。另外,主要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的上升显示,导致慢性病上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即

一些高风险行为的急剧上升。高血压流行率的迅

速上升、脂肪摄入量的增加、身体活动的减少、

吸烟以及其他高危行为都是慢性病上升的重要原

因(表2)。某些高危行为(如高盐饮食)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表12004-2005年不同死因的年龄标化死亡率(/10万)[8]

表2 高血压、超重、肥胖和吸烟的年龄标化率 (2002年)

露于相应危险因素的人数;***

与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比较的结果;****与199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比较的结果;*****与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比较的结果。

膳食变化

1982-2002年的二十年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明显增加,食物供给数量和种类日益丰富,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逐渐减少,而肉类和食用油消费明显增加。城市居民脂肪摄入量从1982年的每人每日68.3克增长到2002年的85.6克,农村居民从39.6克增加到72.6克[20]。农村居民粮谷类食物供能比从1982年的74.6%下降到2002年的61.5%,城市从65.0%下降到48.5%,而农村居民脂肪供能比则从1982年的14.3%上升到27.5%,城市从25%上升到35%[20, 33]。

高血压

过去三十年,中国人群的高血压流行率迅速上升。2002年,15岁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8%,有1.77亿高血压患者[34],是世界上高血压患者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普遍的高盐膳食是高血压流行的重要致病因素。2002年,平均每标准人日的食盐摄入量为12克[20],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的 2倍[35]。在一些农村地区,平均食盐摄入量高达14.7克[20]。

尽管控制高血压的健康效益显而易见,但中国高血压的控制情况却很不理想。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18岁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压患者知晓率只有30%[20]。近6%的高血压患者没有采取任何治疗,近19%的高血压患者接受了治疗,但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真正获得有效控制的患者也仅有6%[34]。

超重和肥胖

采用WHO推荐的判定标准,2002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超重率为18.9%,肥胖率为2.9%。而采用WHO推荐的亚洲人判定标准,患病率则更高,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1%和12.1%[22, 2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超重和肥胖判定标准,中国成人超重率达22.8%,肥胖率为7.1%。从1992年至2002年,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9%和97%。在中国大城市,7 ~ 17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率为13%,肥胖率为8%[20, 36]。

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在1982年为2 491kcal,2002年为2 250kcal[20],表明过去二十年间,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平均每日膳食能量摄入没有太大变化。超重和肥胖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身体活动减少造成的。据在北京和广州进行的一项研究报告,过去十年间,49%的中国人的身体活动水平在减少[37]。2002年,只有15%的城市居民有规律地进行身体锻炼[20],而中国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为2.1小时,随着看电视时间的增加,人群发生超重和肥胖的风险也增加[20]。

烟草使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28],全球每3个吸烟者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38, 39]。1949年,中国的卷烟生产量为800亿支,到1968年,已稳步增长到2 560亿支,1979年为6 510亿支,1990年达到16 300亿支[40];虽然国家已经采取烟草生产产量控制的政策,但2006年卷烟生产量已增至20 220亿支[41, 42],与2002年的17 230亿支相比,上升了17.4%。中国生产的卷烟有99.2%在国内消费,只有0.8%出口到国外[42]。中国吸烟者日平均吸烟量从1984年的13支增至2002年的15支[42]。

图4显示,1996和2002年,超过60%的25岁及以上男性为吸烟者,而女性吸烟率相对低很多。1996年的女性吸烟者中,年龄大的吸烟率较高,其中65岁及以上女性吸烟率达到15%;到2002年,人群的吸烟率有所下降,但中国男性的吸烟率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1984年为61%[25],1996年为63%[27],2002年为57%[9]。对于中国女性,由于文化和社会因素,吸烟率非常低[43]。男性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从1984年的22岁提前到2002年的18岁,女性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也提前了(从1984年的25岁提前到2002年的20岁)[25, 29]。另外,中国有52.5%的非吸烟者遭受被动吸烟的危害,且从1996年到2002年,基本没有变化。其中82%的人报告在家里受到被动吸烟危害、35%的人报告在工作场所、67%的人报告在公共场所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9]。

应对慢性病的措施

上述结果显示,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模式转

换已经完成,从传染病和母婴疾病为主转换成慢

性病和伤害为主。1973-1975年间,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所有死亡的58.2%,1991年上升至73.8%,到2000年则达到82.9%,导致近70%的伤残调整生命年的损失[44]。更值得忧虑的是,中国慢性病的流行水平,及其导致的疾病负担还会继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固然不可避免地导致老年人群中常见慢性病的比例增加,但是中风、冠心病、糖尿病、肺癌、肝癌和乳腺癌的标化死亡率升高表明,行为危险因素的上升——高盐饮食、脂肪摄入增加、谷类摄入减少和身体活动减少更是导致这些疾病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降低人群中这些高危行为的比例,延缓开始发生这些高危行为的年龄,是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慢性病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已经相当严重,而且可能继续增长。直接损失包括住院费、医药费、预防疾病发生的成本,以及与医疗相关的交通、护理和家庭陪护费等。间接损失包括劳动生产力的下降和因病缺勤、提前退休、早死导致的生

产力损失,以及家庭陪护成员的时间损失。这些损图41996年和2002年调查样本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别吸烟率比较

[22, 24]

失对一个家庭是很严重的,在中国多数人没有享受医疗保险,很容易导致因病致贫。2003年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和癌症住院患者的人均年住院费用是4 000 ~ 10 000元人民币(7元人民币≈1美元)[45],相比较而言,中国城市家庭年收入平均为9 422元人民币,农村为2 936元人民币[46]。据此推断,患普通慢性病的年住院费用将花费城市居民年收入的一半,花费农村居民年收入的3倍。2003年的调查还显示,缺血性中风患者就诊的直接损失达107亿元人民币,总费用达198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整个国家卫生总支出的3.0%[47]。

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及经济负担给中国最近宣布即将开展的卫生服务改革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如何化解这些负担,是卫生服务改革的优先重点之一。针对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求往往导致了三级医院高端服务设备的大量使用,而这些设备又都是高成本的。从兼顾公众需求和健康公平性的角度,建立卫生服务风险共担资金,以减轻群众掏钱治疗慢性病所带来的负担,应作为改革的优先重点。应该把更密切地整合一、二和三级卫生服务放到优先地位,以使卫生服务系统对慢性病的治疗达到最佳成本-效益水平。卫生服务改革中切忌医疗服务资源在层次布局上的不合理,即绕过初级卫生服务而追求昂贵的高端服务。在中国,患者到了康复期往往是在家中进行康复治疗,而目前的现状,给以家庭为基础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护理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阶段,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妇女承担外出工作和家务的双重重担,大规模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造成的年轻人流入城市而老年人留守农村地区等,这些因素严重地冲击着以家庭为基础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护理系统,使这个系统变得更加的脆弱。

“预防为主”在中国是最佳、最重要、最合适的方针和策略。行为危险因素的适度降低就能带来实质性的健康效益。如果要逆转由慢性病引起的不断上升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各种危险因素的预防策略(如降低烟草使用和二手烟暴露、控制盐和脂肪的摄入、促进身体活动水平)应作为优先领域。所有这些策略需要得到国家公共政策的支持,并且与其他部门的政策结合,如就业、收入保障、社会福利、住房、教育,以及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体等,以保证这些策略有效执行。

为了切实开展慢性病预防工作,首先应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建设。疾病预防系统的机构改革,需要调整现有布局,以便有效控制传染病和导致高死亡的慢性病。其次,慢性病患者到医疗机构得到有效治疗,是有效防治慢性病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医疗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具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因此,长期、有效的慢性病预防工作还需要更为广泛的多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是降低慢性病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同时,降低慢性病也是减少贫困,减少社会不公平和健康不公平的一项关键策略[48]。社会参与需要动员各个相关的网络组织和部门,例如,与交通部门合作,解决因不断增加的机动车使用所带来的自行车行驶和步行者不安全的环境问题;与教育部门合作,在学校课程中增加综合的健康教育和促进内容;与财政部门合作,增加烟草税;出台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各项规章制度;修建公园、绿地、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加强城市建设。

综上所述,慢性病控制中,对主要危险因素的控制应放在首要位置。针对危险因素的控制策略,应在家庭和社区层面,采用综合策略控制危险因素,以解决社会文化因素的负面影响[49]。国家卫生部不仅从生物医学的角度,还必须在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干预的技能和能力。例如,对高血压和烟草的控制应作为行为健康的优先重点目标;减少食盐摄入应发展为一项全国性运动,包括低盐膳食的烹调指导和在营养标签中标示盐的含量;针对高血压控制,首先需要成年人了解自己的血压,因此应扩大血压测量的场所,除了所有的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血压的测量外,还可在购物、休闲场所等其他场所开展血压测量。

《健康促进渥太华宪章》已经指出,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这是政府的职责[50]。例如,中国已经加入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ramework Convention of To-bacco Control, FCTC),但要有效执行,需要发展国家相关的公共政策或修订已有的国内政策,包括增加烟草税和烟草价格、保护非吸烟者免遭二手烟的危害、禁止烟草制品广告、规定烟草制品成分、在烟草制品包装上印制有效的健康警语等。

从目前开展的控制慢性病的项目来看,中国

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例如,脑卒中预防(记

要框 2)及在中国7大城市的烟草干预项目。烟草干预项目结果显示,从1996到2002年,男性吸烟率从70%降低到55%,戒烟率从15%提高到22%,被动吸烟暴露也明显降低[34]。将这些小规模的干预经验推广到中国更大范围是可行的,其他国家类似的经验也同样能够应用于中国。如芬兰以人群为基础的多靶点的干预策略,成功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52]。对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和模式进行持续监测是评估慢性病预防和控制活动效果的基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该负责发展更敏感的监测系统,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发展数据分析策略和方法,为全国慢性病控制提供更坚实的循证指南。

记要框 2脑卒中的预防

在中国,促进健康行为和预防慢性病发生的国家项目还未得到开展。近些年来,一系列的试点项目已经证实,大力发展干预工作能够得到好的收益。下面介绍两个关于脑卒中预防的案例:

社区干预项目[51]

1992年至2000年,在北京、上海、长沙开展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项目,主要内容包括:血压测量、高血压治疗和广泛的健康教育。三个城市分别选择两个社区,样本量139 243人,对照社区样品量为153 705人。9年后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社区的脑卒中发病率男性下降了51.5%,女性下降52.7%;同期对照社区中,男、女分别下降了7.3%和15.7%。

工作场所干预项目[34]

在首都钢铁公司实施的一项干预研究项目中,开展针对脑血管疾病的干预,干预重点包括血压测量、高血压治疗、限制食盐摄入量和控制体重。8年以后,与一般干预组相比,收缩压净下降2.5mmHg,舒张压净下降2.2mmHg。

中国曾经用比其他国家更短的时间有效控制了传染病,今天的中国同样有机会减少慢性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的健康和经济影响。中国早期通过有效的预防策略实现了对传染病的成功控制。目前,预防为主也是中国的国策,贯穿在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实践中。诚然,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任务,但和漫长历史里,特别是过去的五十年间中国所经历的很多挑战比起来,应该能够应对自如。我们相信中国能够在建立和成功发展健康、经济、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应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挑战。按照这样的策略发展,中国将可能为其他国家改善人群健康状况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贡献

杨功焕、陈致和和J. Koplan共同完成了文章的设计、撰写和讨论;孔灵芝和赵文华参与了文章的撰写和讨论;万霞和翟屹参与了文章的数据分析和讨论。所有作者都阅读过并认可了文章的最后一稿。

利益声明

我们声明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

致谢

感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公共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提供的1991-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死亡数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2002年的全国营养调查数据;卫生部提供的2006年全国死因调查数据。

参考文献

[1]Tang S, Meng Q, Chen LC, Bekedam H, Whitehead M.

Health equity in China: Tackling the “perfect storm”.

Lancet, 2008 (in press).

[2]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6 Revision. New York, NY,

USA: Population Division, UN Secretariat, 2006.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228919971.html,/unpp (accessed August 11, 2008).

[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 中

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电子计算机汇总). 北京,

1985.

[4]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局编. 中

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3.

[5]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

统计司编. 中国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北京: 中

国统计出版社, 2002.

[6]Banister J, Hill K. Mortality in China 1964-2000. Popu-

lation Studies, 2004, 58(1): 55-75.

[7]卫生部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

研究.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

[8]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卫生部召开发布会介绍第三次

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 北京: 卫生部, 2008年4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228919971.html,/zhibo/2008-04/29/ content_15028586.htm?show=t (accessed July 15, 2008).

[9]杨功焕. 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趋势

和分布.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 [10]WHO.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Health Related Problems. 10th revisio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3: 30-65.

[11]杨功焕, 郑锡文, 曾光等. 第二阶段疾病监测点的选取

及其代表性.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2, 13(4): 79-81.

[12]卫生部, 公安部, 民政部. 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加强死因

统计工作. 北京: 卫生统计出版社, 1992.

[13]Rao C, Lopez AD, Yang GH, Begg S, Ma JM. Evaluating

national cause-of-death statistic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to the case of China.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5, 83(8):618-25.

[14]Rao C, Yang GH, Hu JP, Ma JM, Wan X, Lopez AD.

Validation of cause-of-death statistics in urban China. Int J Epidemiol, 2007, 36(3): 642-51.

[15]Wang LJ, Yang GH, Ma JM,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cause of death statistics in rural China using verbal autopsies. J Epidemiol Commun Health, 2007, 61

(6):519-26.

[16]Yang GH, Rao C, Ma JM, et al. Validation of verbal

autopsy procedures for adult deaths in China. Int J Epidemiol, 2006, 35(3):741-8.

[17]Setel PW, Rao C, Hemed Y, et al. Core verbal autopsy

procedures with comparative validation results from two countries. PLoS Med, 2006, 3(8): 1282-91.

[18]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中国疾病

监测报告 (6) 1995年中国疾病监测年报.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编著.中国高血压

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0]王陇德主编.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

2002综合报告.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1]Chen CM, Lu FC. Department of Disease Control, Min-

istry of Health.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adults. Biomed Environ Sci, 2004, 17 (suppl 1):1-36.

[2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esity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7.

[23]Choo V. WHO reassesses appropriate body-mass index

for Asian population. Lancet,2002,360: 235.[2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obacco smoking surveys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Document WHO/SMO/83.4).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83.

[25]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

1984年全国吸烟抽样调查资料汇编. 北京: 人民卫生

出版社, 1987.

[26]Weng XZ, Hong ZG, Chen DY. Smoking prevalence in

Chinese aged 15 and above. Chin Med J (Engl),1987,100 (11):886-92.

[27]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

制司, 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

会办公室. 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 北

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8]Yang GH, Fan LX, Tan J, et al. Smoking in China

Findings of the 1996 National Prevalence Survey. JAMA,

1999, 282(13):1247-53.

[29]杨功焕, 马杰民, 刘娜, 周灵妮. 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

与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2):77-83.

[30]黄荣清, 刘琰. 中国人口死亡数据集. 北京: 中国人口

出版社, 1995.

[31]李建新. 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 人口研究,

2000, 24(2):9-15.

[32]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China's Population by Age & Sex, 1950-2050. http://

www.iiasa.ac.at/Research/LUC/ChinaFood/data/anim/

pop_ani.htm (accessed on July 7, 2008).

[33]葛可佑. 中国人群膳食结构的变化. 卫生研究,1996,

25 (suppl29):54-56.

[34]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慢性病报告. 北京: 中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6.

[35]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拉萨: 西藏人

民出版社, 2008.

[36]武阳丰, 马冠生, 胡永华, 等. 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

流行现状.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316-20. [37]谢高强, 麦劲壮, 赵连成, 等. 北京、广州城乡人群工

作时体力活动现状及其10年间变化情况. 卫生研究,

2008, 37:33-36.

[3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port on the Global To-

bacco Epidemic, 2008: The MPOWER packag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

[3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北

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 http://www.wpro.

who.int/NR/rdonlyres/C5A0B72E-5041-469D-BC92-

654F4DA38348/0/2007ChinaTobaccoControlReportChi.

pdf (accessed Sept 4, 2008).

[40]华晓林. 中国烟草通志.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41]黄雪琴. 2007年1 ~ 12月份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中国

烟草

, 2008, 3: 59.

[42]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

约》第一次国家报告. 北京, 2007. http://www.who.int/ entity/fctc/reporting/china_report.pdf(accessed Sept 4, 2008).

[43]Yang GH. The Epidemic of Tobacco Use in China. In:

Boyle P, Gray N, Henningfield J, Seffrin J, Zatonski W, editors. Tobacco - Science, 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15-26. [44]Mathers CD, Lopez AD, Murray CJL. The burden of

disease and mortality by condition: data, methods and results for 2001. In: Lopez AD, Mathers CD, Ezzati M, Jamison DT, Murray CJL, editors.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45-240.

[45]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

报告.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 [4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5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北

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

[47]胡善联, 龚向光.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经济负担.

中国卫生经济, 2003, 22(12): 18-20.

[4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a vital investment.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http://www.who.int/chp/chronic disease reports/en (accessed Sept 4, 2008).

[4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 Reducting the risk, promoting healthy lif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http://2002/ WHR_2002.pdf (accessed Sept 4, 2008).

[5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 Promotion, Ottawa, Nov 21. Geneva: World Healt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1986.h t t p s://w w w.w h o.i n t/ healthpromotion/conferences/previous/ottawa/en (accessed Sept 4, 2008).

[51]王文志, 吴升平, 洪震, 等. 我国三城市开展社区人群

干预九年脑卒中发病率的变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2, 4: 30-33.

[52]Puska P. Comprehensive cardiovascular community con-

trol programmes in Europe. EURO Reports and Studies, No. 106. Copenhagen, Denmark: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1988.

解读慢性病及我院慢病方案

解读《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部署做好未来5-10年的慢性病防治工作,降低疾病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规划》指出,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强调,要坚持统筹协调、共建共享、预防为主、分类指导的原则,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建立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规划》将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作为核心目标,提出到2020年,慢性病防控环境显著改善,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并提出了16项具体工作指标。

《规划》根据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环节,提出八项策略措施。一是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开展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二是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三是强化规范诊疗,提高治疗效果。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高诊疗服务质量。四是促进医防协同,实现全流程健康管理。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建立健康管理长效工作机制。五是完善保障政策,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完善医保和救助政策,保障药品生产供应。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六是控制危险因素,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政策环境,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新发展。七是统筹社会资源,创新驱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开展防治服,促进医养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应用。八是增强科技支撑,促进监测评价和研发创新。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应用。 《规划》的落实,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从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加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等4个方面,提出保障落实的措施。要求各地区将慢性病防治纳入地方重要民生工程,制定本地区慢性病防治规划及实施方案,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推动各项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题目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0902 姓名叶宗新 学号 0206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加入WTO,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连续十年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连串让人惊讶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08年金融危机、南海纷争、汶川天灾……无一不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徘徊前行,有的已经看见曙光而有的却仍在黑暗里艰难摸索。中国率先从这场灾难中挺身而出,以一个巨人的姿态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贵身份被世界所瞩目,也正面临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依据当前的世界形势,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新机遇。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参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一定意义上,“十二五”是中国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共同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而两者的调整将处于同一链条,互为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第一,危机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困难和倒闭的是那些低端生产没有创新的企业。南京协和化学公司虽然经营建材原料,但其坚持新品开发,仍使主营业务增长50%%多。第二,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南通恒力集团为新上工业丝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去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谈判附加条件苛刻,现在却迅速达成意向协议,且报价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机使创新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今年江苏举办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效显著。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投稿须知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投稿须知《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主要报道内容为:探索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途径、方法及其规律,研究医学模式发展与深层次卫生改革相结合的实践经验恶性肿瘤、冠心痛、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因研究,危险因素干预等。来稿请投:zgmxbyfykz@https://www.360docs.net/doc/228919971.html, 1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1.1 探索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途径、方法及其变化规律的论著,研究医学模式发展与深层次的卫生改革相结合的实践经验总结。 1.2 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等主要慢性病的病因研究、危险因素干预、“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监测手段、效果评价、并发症防治、晚期病人生活质量、家庭康复经验以及综合防治手段的探讨。 1.3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目标和对策研究的论著和经验总结。 1.4 以健康教育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为中心的各项干预措施的设计、实施及管理程序、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成本效益分析。 1.5 慢性病人群基地(示范点)标准化、程序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的经验,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践中领导支持、社会参与、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和医学科学社会化的经验。 1.6 国内外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进展、动态、趋势、研究方向等的综述,专题报道和译文等。 2 本刊对来稿有如下要求 2.1 稿件应具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有理论或实践意义。务请用400字稿纸格式书写(字迹工整)或电脑录排。 2.2 稿件的作者署名不宜过多,应是参与选题和设计,能对研究结果负责者。论文第

一作者应附其出生年、性别、民族、出生地、职务、职称、学位、毕业院校及科研主攻方向。 2.3 来稿文题下写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写作者单位,单位所在省、市及邮政编码;若作者为不同单位,请作者来稿时自行排好顺序,作者工作单位则在姓名右上角写阿拉伯数字角码,然后在单位前按顺序编写阿拉伯数字。 2.4 论著全文包括摘要、关键词、正文、图、表及参考文献在内,全文不超过4000字;论文摘要、短篇报道等短篇稿件限在1500字以内。 2.5 论著等稿件请编写随文摘要(中、英文),应分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部分,字数限150字左右,同时提出3~8个关键词,并请尽量按《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进行标引。 2.6 稿件中的医学名词应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典》为准,缩略语代表的术语全称,应在正文中首次出现时写全称后用缩略语,计量单位除外。 2.7 计量单位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执行,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如米写m,千克写kg等等)。 2.8 数据应准确无误,需要比较的数据应做统计学处理。 2.9 图片应清晰、层次分明,符合制版要求,图背面请注明文题,作者姓名、图号和上下方向。 2.10 参考文献应以亲自阅读近期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准,未正式公开发表的(如内部资料、待发表等)不得列入。论著文章的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10条,文中参考文献的注码要用方括号准确标在有关文章的右上角。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如下: 期刊:〔序号〕作者.文题.杂志名称〔缩写按《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年份,卷(期)数:起页-止页. 书籍:〔序号〕作者.书名.卷(册)次,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止页.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新、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而我们在面对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得很苍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发展,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对社会主义阵营保持强大的优势,这将无疑会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 2、网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不断增多,而且内容多种多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淡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而网络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使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导向产生了巨大的难度。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因此,网络的发展其实是为西方的思想渗透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发展,社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定稿版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精编W O R D 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实施方案 新户镇太平小学 为认真落实《创建国家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和卫生应急示范县》的要求,贯彻区教育局会议精神,根据区慢防办指示精神,全面推进师生员工健康工程,控制和降低慢性非传染病的发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不断提升我校师生员工的健康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目标。通过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有效控制慢性病,切实减轻慢性病负担,建立完善慢性病防控长效机制,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学校。 (二)工作目标。 1、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家长和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长效机制与体制。 2、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健全慢性病防控示范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提高防控水平和服务能力。 3、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工作。

4、探索适合于我校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三)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全校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100%,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9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5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教职员工吸烟率控制在3%以下,校园内全面禁烟;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学校食堂低盐膳食制作技能达标率达95%以上;校园健身场所覆盖率达100%,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成年人比例达到35%以上、学生达到98%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全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登记、建档率达95%;干预人群胃癌早诊早治率不低于90%。 4、慢性病管理率。建档建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100%。 5、慢性病控制率。建档建卡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40%和30%。 6、慢性病高危人群主动筛查率不低于30%;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率不低于30%。 7、疾病监测报告率。死因、脑卒中、冠心病和肿瘤监测报告率达95%以上。 二、工作内容 (一)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体系。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控规划、实施方案,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组织体系。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依托,对

慢性病防控知识教育教案讲课讲稿

慢性病防控知识教育 教案

慢性病防控知识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慢性病的特点 2.了解慢性病的危害 3.了解慢性病防治原则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青少年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冠心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同学们你们还听说或者了解哪些慢性疾病吗? 二、引导学生了解慢性病的概念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无法立刻使用药物加以治愈的疾病,只能先利用药物控制病情。 同学们知道哪些慢性疾病?明确: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等。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几种常见的慢性病资料阅读课本,了解这些慢性疾病的知识。 三、请同学们说说 这些慢性疾病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且明确:引发慢性疾病的主要因素,身体因素、环境因素、运动量不足、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因素等。 四、学生活动 自己的家人或者亲朋好友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如果有,请你简单的举例介绍一下他们的病情及症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能够说清楚主要症状。

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慢性疾病以及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的成因,那么对于慢性疾病,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预防呢?要求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预防:控制研究、合理膳食、适度锻炼、心情舒畅等几方面来预防。结合课文小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慢性病三级预防措施。 疾病的三级预防 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确定,在不给任何治疗和干预的情况下,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称为疾病的自然史可将疾病的自然史粗略地分为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 在发病前期,虽未发病,但已存在各种潜在的危害因子,如血清胆固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子,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子。发病前期也可包括某种病理生理的改变,如血管粥样硬化等。在发病期,一般都有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在发病后期,其结局可能是痊愈或死亡,也可能会留下后遗症以至残疾等。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恶化。因而预防工作也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地分为三级,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组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这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也叫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其中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自我保健即在发病前期就进行干预,以增强人的健康状况,促进健康。健康教育是以教育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消除危险因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

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 新户镇太平小学 2017.10.28

为认真落实《创建国家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和卫生应急示范县》的要求,贯彻区教育局会议精神,根据区慢防办指示精神,全面推进师生员工健康工程,控制和降低慢性非传染病的发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不断提升我校师生员工的健康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目标。通过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有效控制慢性病,切实减轻慢性病负担,建立完善慢性病防控长效机制,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学校。 (二)工作目标。 1、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家长和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长效机制与体制。 2、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健全慢性病防控示范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提高防控水平和服务能力。 3、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工作。 4、探索适合于我校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

模式。 (三)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全校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100%,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9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5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教职员工吸烟率控制在3%以下,校园内全面禁烟;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学校食堂低盐膳食制作技能达标率达95%以上;校园健身场所覆盖率达100%,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成年人比例达到35%以上、学生达到98%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全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登记、建档率达95%;干预人群胃癌早诊早治率不低于90%。 4、慢性病管理率。建档建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100%。 5、慢性病控制率。建档建卡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40%和30%。 6、慢性病高危人群主动筛查率不低于30%;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率不低于30%。 7、疾病监测报告率。死因、脑卒中、冠心病和肿瘤监测报告率达95%以上。 二、工作内容 (一)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体系。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控规划、实施方案,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组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一、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指在安静休息时血压增高,收缩压高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并伴有一定的临床症状。 1、如何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实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料理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1)安排好既有规律又富有活力的生活; (2)自我控制精神情绪; (3)适量运动,健身强体; (4)少吃盐,合理饮食与营养; (5)患病者严格执行医嘱,坚持长期合理用药。 二、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主要症状是心绞痛。

1、容易引起冠心病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长期的血压升高,血液里脂肪含量增高,血糖高,经常吸烟,长期精神紧张、容易冲动,体型肥胖,缺少体力活动等。 2、如何预防冠心病? (1)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2)合理饮食,不要吃太甜太咸的食物,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3)坚持体育锻炼,适量运动。 (4)保持精神愉快,性格开朗。 (5)要治疗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可能加重冠心病的疾病。 三、脑卒中是怎么回事? 脑卒中即脑血管意外,俗名中风,系急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动脉本身的病变所致;一类为出血性中风,如人们熟悉的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脑卒中有哪些先兆? (1)突然头晕; (2)肢麻、面麻和舌发麻; (3)说话吐字不清,流口涎; (4)突然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或无力,有的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处于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区域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刻调整中,亚太地区无疑是对美国全球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地区。然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威胁几乎都来自亚太地区:该地区是对美国安全构成致命威胁的国际恐怖势力的滋生地和集中地,是对美国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的所谓三个“邪恶轴心国”的分布地,也是因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长远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的地区,还是对美国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地区。因此,美国已将全球战略重点东移,确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在地缘政治上,中国扼守亚洲东部,是美国推行欧亚大战略并企图将东西两线联为一体的重要屏障;在地区局势上,中国是美国解决亚太地区所关注问题时必须借重与合作的重点对象;在双边关系上,中美两国特殊的安全联系和复杂的利益冲突,使美国对华始终怀有一种矛盾心态,对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中国是美国既要进行建设性合作、又需要加以防范的国家。 二,在周边环境上,中国周边主要地缘版块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亚太地区主要地缘版块战略地位的明显提升,既是该地区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的导因,又是该地区主导世界政治舞台的体现。 中东地区因其复杂和特殊的矛盾而成为世界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区。美国以伊拉克为突破口推进所谓“民主化”改造,可是巴以冲突的时起时伏,使该地区成为牵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火药桶”。国际恐怖势力的猖獗和民族宗教矛盾的泛起,使这一地区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地区。国际恐怖势力的全球性、严密性、诡秘性和狂热性,决定了国际反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亚仍将是世界地缘政治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处在恐怖与反恐怖的矛盾交汇点上,印巴两国在强力扩充军备战略的驱动下,双方的矛盾摩擦将呈现复杂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使南亚大陆笼罩在纷争与冲突的阴云中。 东南亚地区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人文环境,使该地区成为国际恐怖势力泛滥的重灾区和反恐斗争的“第二战场”。东盟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1O+3”(即泰国、印尼、马来

中国慢性病防控策略

中国慢性病防控策略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题,每题10分) 1 .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构成的()? A.76% ? B.80% ? C.85% ? D.87%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 . 下列那种说法是正确的() ? A.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 ? B.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下降 ? C.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趋于平稳 ? D.我国没有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资料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 关于我国男性吸烟率正确的是() ? A.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B.位于世界平均水平 ? C.长期位于世界前列 ? D.与我国女性持平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 . 我国提出慢性病防治策略六个转变的时间是()? A.2015年 ? B.2011年 ? C.2008年 ? D.1998年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 . 我国慢性病防治的核心内容是() ? A.222目标、123措施、444重点 ? B.123目标、333措施、444重点 ? C.321目标、212措施、333重点 ? D.123目标、222措施、333重点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 2015年分级诊疗工作() ? A.以糖尿病、冠心病为突破口 ? B.以高血压、癌症为突破口 ? C.以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 ? D.以糖尿病、慢阻肺为突破口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2012年我国居民三个健康素养水平()? A.知识水平高于行为、行为高于技能 ? B.知识水平低于行为、行为高于技能 ? C.知识水平高于行为、行为低于技能 ? D.知识水平低于行为、行为高于技能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第一阶段行动是()? A.健康一二一行动 ? B.三减和三键行动 ? C.控制体重行动 ? D.控盐行动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 双向转诊困难的原因是() ? A.病人愿意去、社区不愿接、医院不愿放 ? B.病人愿意去、社区接不住、医院不愿放 ? C.病人不愿去、社区接不住、医院不愿放 ? D.病人不愿去、社区不愿接、医院不愿放

慢病防控工作方案

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街道健康生活方式工作,切实提高单位职工健康素质及对慢性病的认识,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单位主导、全单位职工共同参与,实现多环节、多层次、多措施控制慢病社会和个体风险,广泛开展“三减三健”专项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加强疾病规范化管理,建立规范、有效的慢病综合干预管理模式,健全慢病综合防控长效机制,增进职工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广大职工健康水平。 二、目标与指标 (一)总目标 建立慢病综合控制工作机制和体制,全方位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倡导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慢病患者管理,切实减轻慢病患者负担,降低社会和个体风险,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2.建立健全慢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防治队伍建设,提高职工健康生活的观念。 3.规范开展慢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病信息管理。

4.探索适合我街道的慢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三、工作内容 (一)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 1.全面普及慢病防控知识。开展以控制吸烟、推动合理平衡膳食、促进健身活动等为主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通过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慢病危险状况。 2.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单位特色,围绕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3.积极支持并参与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等宣传日活动。 (二)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1.建设有利于健身活动的支持性环境,引导职工积极参加健身活动;开展职工工间操活动,定期组织单位职工开展集体性健康教育运动,倡导树立健康理念,推广普及运动,增强全民身体素质。 2.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合理膳食的知识,科学指导人群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推广简便适宜技术和适宜工具,提高居民对食品营养标签的知晓率和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 新挑战 主讲:王逸舟教授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引子:从近一时期周边动向说起 南海、东海、黄海真的有事? --一种区域格局的震荡调适 ?判断一:中国崛起是周边乃至全球格局变化的主要变量之一。 ?判断二:成败关键在内不在外,尤其体制改革的“进” 或“滞”。典型事例--- ?增长的出国潮(留学生、旅游者和出国务工者) ?国防现代化出现全新的机遇

挑战一:新的发展危机 中国发展处于十字路口 --低端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海外能源供给与通道出现麻烦;?环境生态恶化、国际压力增大;?粗放增长的模式加剧对外依赖;?全球制造业金字塔的中低位置。?案例一:从石油进口国名单看安全隐患 安哥拉,沙特,伊朗,俄罗斯,利比亚阿曼,苏丹,伊拉克,科威特,哈萨克 ?案例二:原料进口的巨大压力---中国占全球粗钢生产的47%; 三分之二的铁矿石需要进口; 现有产品结构中低端占大头。 王选先生的一个评估: “我们造壳,别人造芯“。

挑战二:新的安全威胁 A类:传统安全威胁 公众常识小测试--- 中国的面积、民族和邻国新一轮全球蓝色圈地后果;涉我主权争端的复杂难解;跨界民族问题的微妙棘手;建国以来主权冲突的启迪;国际法与制度的更多约束;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道义律。B类:非传统安全威胁 形态及特点: 1.威胁形态的变幻莫测 2.无法用军事手段解决 3.内部矛盾与外部介入 案例一:SARS等恶性传染病 案例二:金融海啸造成严重损害 案例三:三股势力坐大的恶果

挑战三:新的国际压力 ?中国崛起的正负效应;?内外认知的巨大反差;?可畏不可亲的经济龙;?消极形象的复杂成因;?风范大国的成长方向。案例分析--- ?新殖民主义的夸张想象;?外援与公共产品的匮乏;?创造性介入的增强方向;?国际贡献度金字塔观测;?姚明高大形象的新隐喻。

杨庙乡-------学校创建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

杨庙乡学校创建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创建国家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和卫生应急示范县》的要求,贯彻县教体局会议精神,根据县教体局指示精神,全面推进师生员工健康工程,控制和降低慢性非传染病的发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不断提升我校师生员工的健康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目标。通过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有效控制慢性病,切实减轻慢性病负担,建立完善慢性病防控长效机制,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学校。 (二)工作目标。 1、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家长和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长效机制与体制。 2、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健全慢性病防控示范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提高防控水平和服务能力。 3、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工作。 4、探索适合于我校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三)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全校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100%,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9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5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教职员工吸烟率控制在3%以下,校园内全面禁烟;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学校食堂低盐膳食制作技能达标率达95%以上;

校园健身场所覆盖率达100%,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成年人比例达到35%以上、学生达到98%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全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登记、建档率达95%;干预人群胃癌早诊早治率不低于90%。 4、慢性病管理率。建档建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100%。 5、慢性病控制率。建档建卡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40%和30%。 6、慢性病高危人群主动筛查率不低于30%;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率不低于30%。 7、疾病监测报告率。死因、脑卒中、冠心病和肿瘤监测报告率达95%以上。 二、工作内容 (一)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体系。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控规划、实施方案,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组织体系。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依托,对我校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聘请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控人员,每年进行1-2次的慢性病防控专项培训,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控宣传教育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完善监测报告制度,加强慢性病监测。在规范开展死因监测和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监测报告的基础上,实行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开展肿瘤发病登记报告工作,掌握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可靠依据。对重点人群开展胃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完成目标人群筛查和胃癌早诊早治任务。

慢病防控工作方案

慢病防控工作方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街道健康生活方式工作,切实提高单位职工健康素质及对慢性病的认识,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单位主导、全单位职工共同参与,实现多环节、多层次、多措施控制慢病社会和个体风险,广泛开展“三减三健”专项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加强疾病规范化管理,建立规范、有效的慢病综合干预管理模式,健全慢病综合防控长效机制,增进职工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广大职工健康水平。 二、目标与指标 (一)总目标 建立慢病综合控制工作机制和体制,全方位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倡导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慢病患者管理,切实减轻慢病患者负担,降低社会和个体风险,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2.建立健全慢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防治队伍建设,提高职工健康生活的观念。

3.规范开展慢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病信息管理。 4.探索适合我街道的慢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三、工作内容 (一)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 1.全面普及慢病防控知识。开展以控制吸烟、推动合理平衡膳食、促进健身活动等为主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通过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慢病危险状况。 2.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单位特色,围绕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3.积极支持并参与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等宣传日活动。 (二)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1.建设有利于健身活动的支持性环境,引导职工积极参加健身活动;开展职工工间操活动,定期组织单位职工开展集体性健康教育运动,倡导树立健康理念,推广普及运动,增强全民身体素质。

中国制造面临新挑战

3D打印开"新工业革命"之门中国制造面临新挑战 最近,国内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公司“暂停招工”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 这家以加工苹果手机而著名的企业,仅在中国大陆的工人就有160万人,更是不少地方政府增加GDP、解决就业的“大户”。去年春节到元宵节,短短几天,仅是该公司位于深圳的龙华厂区就招聘了数万人,而今年“招募点的窗口都关了”。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因为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已开始落实,他们要“在人工与智能化生产线重新分配上做充足的准备”。 事实上,这也成为以“机器人革命”、“3D打印”、“智能制造”等为标志的再工业化浪潮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一个标志。荣登制造业产值“第一”位置还不久的中国,正面临着新一轮工业化严峻的挑战。 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曾呼吁,“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让员工解放出来。”话语未落,“第三次工业革命”、“第六科技革命”、“新工业革命”等名词纷至沓来。大家似乎都在追问:中国准备好了吗? 国务院参事、经济学家汤敏四处奔走呼吁:中国经济如果不能跟上以3D打印为代

表的新技术潮流,中国有可能重蹈1840年被蒸汽动力武装起来的列强击败的覆辙! 也有人不赞同。互联网资深评论人士谢文称,满街叫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忽悠”。他说,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新近出版的几十本相关主题书籍,“其中好坏参半,卖狗皮膏药的居多。” 任何对未来的想象都包含“泡沫”的成分。但人们很难遏制对大趋势的预测。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认为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将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中国如果行动起来,极有可能成为新经济的“龙头”,引领亚洲进入下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不能不说这是个很有吸引力的题目。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此前完成了一份名为“第六次科技革命机遇与对策”的报告。他们把即将发生的科技大变革称为“新生物学革命”或“创生和再生革命”。 比如,人造子宫可以帮助人们完成体外生殖;人类将依靠网络人、仿生人和再生人技术,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人体永生”等。 课题负责人何传启认为,各种说法各异的“预测”是由于划分方法不同,而最重要的在于“中国应当抓住这个重要机遇”。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投稿须知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投稿须知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探索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途径、方法及其规律,研究医学模式发展与深层次卫生改革相结合的实践经验恶性肿瘤、冠心痛、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因研究,危险因素干预以及综合控制手段;慢性病二级预防(“三早”方法、监测手段、效果评价等)、三级预防(并发症防治、晚期病人管理、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家庭康复等)的相关文章;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慢性病人群基地、标准化、程序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的经验以及国内外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主要报道内容为:探索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途径、方法及其规律,研究医学模式发展与深层次卫生改革相结合的实践经验恶性肿瘤、冠心痛、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因研究,危险因素干预等。全国统一投稿邮箱:zgmxbyfykz@https://www.360docs.net/doc/228919971.html, 1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1.1 探索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途径、方法及其变化规律的论著,研究医学模式发展与深层次的卫生改革相结合的实践经验总结。 1.2 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等主要慢性病的病因研究、危险因素干预、“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监测手段、效果评价、并发症防治、晚期病人生活质量、家庭康复经验以及综合防治手段的探讨。 1.3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目标和对策研究的论著和经验总结。 1.4 以健康教育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为中心的各项干预措施的设计、实施及管理程序、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成本效益分析。 1.5 慢性病人群基地(示范点)标准化、程序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的经验,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践中领导支持、社会参与、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和医学科学社会化的经验。 1.6 国内外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进展、动态、趋势、研究方向等的综述,专题报道和译文等。 2 本刊对来稿有如下要求 2.1 稿件应具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有理论或实践意义。务请用400字稿纸格式书写(字迹工整)或电脑录排。 2.2 稿件的作者署名不宜过多,应是参与选题和设计,能对研究结果负责者。论文第一作者应附其出生年、性别、民族、出生地、职务、职称、学位、毕业院校及科研主攻方向。 2.3 来稿文题下写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写作者单位,单位所在省、市及邮政编码;若作者为不同单位,请作者来稿时自行排好顺序,作者工作单位则在姓名右上角写阿拉伯数字角码,然后在单位前按顺序编写阿拉伯数字。 2.4 论著全文包括摘要、关键词、正文、图、表及参考文献在内,全文不超过4000字;论文摘要、短篇报道等短篇稿件限在1500字以内。 2.5 论著等稿件请编写随文摘要(中、英文),应分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部分,

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

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

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争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根据韩政办发【2015】38号《韩城市人民政府关于韩城市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和韩卫发【2015】25号《韩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关于分解韩城市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工作任务的通知》的要求,为做好我镇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在全镇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和组织网络体系,实现多环节、多层次、多措施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体危险因素,减少慢性病的发生,降低慢性病的危害,遏制慢性病上升趋势,不断总结经验,全面推动我镇慢性病与反控制工作深入开展。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指标 (一)、工作目标 1、通过示范区创建工作,逐步完善我镇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达到慢性病综合防控去标准。 2、建立政府主导、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与体制。

3、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4、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 5、探索适合我镇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二)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示范区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在现有基础上下降5%;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全省患病率的60%;干预重点人群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三、工作内容 1、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示范村全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等基本内容,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发布我院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信息。

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精编版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但是我们越来越容易看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责任也越来越重。这一切对于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我们要看清世界局势,跟随世界潮流,迎接一切挑战,同时更要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当今世界形势、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应对措施 一、当今世界形势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五)、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六)、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自从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后,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老话,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当前的相对稳定的世界大环境下,虽然有很多的事在影响中国的发展,但是,宏观上来说,基本状况还是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具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