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

一、马斯洛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㈠、自我实现的含义

在心理学上,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人“更真实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美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完满人性的实现。所谓完满人性,是指人类共性的潜能,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浩等特性或潜能。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是指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所谓个人潜能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也就是个人特性。

自我实现有两个标准:①承认并表述了内部核心或自我实现,即那些天赋能力、潜能、完善的机能、人类和个人实质有效性的现实化;②他们全部意味着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精神病、人类和个人基本能力的缩减或丧失。

自我实现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健康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务实、能干,他们往往是实践家,而不是思想家。另一种自我实现者是超越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具有强烈的内在体验,更关注精神生活,他们往往是一些思想家和理论家。

(二)、自我实现的三大理论支柱

1.性善论

性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人性观。马斯洛认为,人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发展,人已成为富有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动物,人性基本上是建设性的,破坏和侵犯行为是人的基本需要遭受挫折后而引起的。因此,人性中具有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2.潜能论

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价值观的表现。所谓潜能就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马斯洛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便于维持和增强机体活动的方式,发展自身潜能。潜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

人除了有一般的生物潜能外,人还有特殊的心理潜能,这种心理潜能称之为似本能。所谓似本能,就是指人类天生的但却是微弱的基本需要的本性,它极易被环境条件所改造。也就是说,似本能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所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似本能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或冲动。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公正、好奇等需要,这种需要不像生理需要那么强烈,但作为一种内在潜能,只要环境条件适当,它就有可能发展到可能达到的程度。

似本能是人所特有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似本能是人固有的趋势、内在本质、内在天性,或者说是人性的内核和集中表现;②似本能是一种类似于本能又不同于本能的东西;③似本能是人的一些潜能,但并不是最终实现物;④似本能本质上是人所特有的东西;

⑤似本能一方面是一种非常微弱的本能,文化教育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改变;⑥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⑦似本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⑧似本能的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依据。因此教育和社会影响对人发展的关系重大。

3.动机论

动机论也称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力观。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内在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人类的似本能的基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后天的。与它们有关的行为、能力等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性善论和潜能论规定了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的性质、导向和发展的可能性,而需要层

次论提供了性善论的具体内涵与潜能发展的动力。

(三)、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成长需要(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坚定不移地主张人类有一些本能化的需要。这种内在的需要,即使有其生物学基础,也很微弱,很容易被压抑、埋没或永久地扼杀。人类再也不具有动物意义上的本能,人类所保留的一切仅是本能的残迹,这些残迹是微弱的、稀薄的,通过学习,文化期望、恐惧、指责等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们埋没。

人类所有的需要都已本能化了,但各种需要强度是不同的。这些强度不同的本能化需要,马斯洛假设它们以层梯(或称层次)形式分布,位于层梯底部的需要比上面的需要更为有力、更为强烈,与动物所拥有的需要更相类似;位于层梯上部的需要却是为人类所特有的。马斯洛对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之间的差异作了概括:

(1)越是高级的需要,在进化过程中出现得越迟。

(2)在个体发展中,高级需要出现得相对晚一些,一般到中年这类需要才会产生。

(3)高级需要与生存的关系不如低级需要来得那么密切,满足其冲动并不十分迫切。

(4)虽然高级需要与生存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的满足是更值得追求的,因为满足这类需要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体验,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在生活的充实。

(5)高级需要的出现和满足,比低级需要的出现和满足要求更多的先行条件,要求更好的环境。

每一个人都沿着需要层梯向上攀登,在满足了某个层次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需要后,他就可能向下一个更高的需要层次前进。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

1、基本需要:是指个体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需求。这种需要是人类所共有的,不因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被称为匮乏需求或缺失需要,简称D—需求。

一个特性如果符合下述情况可视为一种基本需要:①缺少它引起疾病;②有了它免于疾病;③恢复它治愈疾病;④在某种非常复杂的、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丧失它的人宁愿寻求它,而不是寻求其他的满足;⑤在一个健康人身上,它处于静止的、低潮的或不起作用的准状态中。人的基本需要包括:

①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是人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需优先满足的一种需要,它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如吃、喝、睡、性、排泄。

生理需要如果不能有起码的满足,它就会完全地支配这个人的活动。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虽然重要,也应该予以关注,但现在心理学已经过分地强调了生理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人们行为的重要性。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类需要容易满足,关键在于满足它们之后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另外也不能认为在个体从第一层次的需要中解脱出来,应付第二层次的需要以前,必须满足第一层次中的所有需要。一个人可能是周期性地处于饥渴之中,但只要他的生命不为饥渴控制,他就仍然会有更高级的需要。

②安全需要:指希求受保护与免于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求。

这类需要有:住宅、工作场地、秩序、安全感、可预言性。当生理需要达到满足之后,安全需要就会作为支配动机而出现。诸如困难求人帮助、职业希求保障、病痛希求医治等。

处于这一层次中的人,首要目标是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儿童需要有依靠的和确定的生活常规。生活比较固定、有规律,对未来有计划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有利。不然儿童就会出现焦虑不安、失去信赖、寻求安定等行为。如果父母对儿童仅做到不予束缚和限制,这种教养方式并未满足儿童的安全需要。父母吵架不和,家庭分离、离婚,众多的意外事件的干扰,都给儿童造成不安定、不可预测和不安全感,影响他们的健全发展。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需求,这是个人对友伴、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例如,希望归属于某个团体、希望有知心朋友、友爱等。在前二类需要基本满足前提下,个人开始受交往需要的驱使,即从属和爱需要。马斯洛认为成熟的爱是两人之间的健康亲密关系,即彼此关心、尊敬和信任,可见性与爱不同义。人类需要爱,也需要得到爱。这类需要不能满足时,人会感到孤独,空虚。

④尊重的需要: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它包括两个内涵:一是自尊,二是受到别人尊重,如得到关心、承认、赏识、赞许、支持和拥护等。自尊可使人产生自信、自强、自足等情感;受别人尊重可以产生认可、威信、地位等情感。

这两类情感一般都来自个人从事于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因此尊重是努力的结果,是赢得的。健康的自尊来自别人对他的尊敬,而不是靠名声、地位和吹虚谄媚。

2、成长需要:

成长需要是指个体自身的健康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最初因一系列基本需要而产生动力;当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走向更高层次,会产生更高级的需要。由于这种需要是在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故又称超越性需要、存在需要或存在价值,简称B—需要(B-need)。

成长需要有以下五个特点:①从对待动机的态度来看,成长需要者均采取积极、欢迎和认可的态度。②从满足需要的效果来看,成长需要会产生正效应,增进动机强度、身心健康和人生乐趣。③从它与环境的关系来看,成长需要较少依赖于环境和他人的给予。④从它与自我的关系来看,成长需要往往不以自我而以问题为中心。⑤从它与基本需要的区别来看,成长需要具有较大的个别差异。成长的需要包括:

①认识与理解的欲望,也称知的需要,指个体对人对己对事物的好奇心,如探索、试验、阅读、询问等;

②美的需要,指对美好事物欣赏的需求,如希望事物有秩序、有结构等心理上的需求;

③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所有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或者说实现了人自己。

自我实现的需要位于需要层梯之颠,这类人为数不多,但这类需要并非必须在重大发明和艺术创造的形式下才能实现。勤奋的学生、负责的教师、努力工作的工人、照顾儿童或管理家务者等,都可尽好而为之,进而实现潜能。可见自我实现的特殊形式可因人而异。

(四)、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1)准确和充分的认知现实。

自我实现者能够面对现实采取客观的态度,真实地看待现实,不在知觉中掺杂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或带有防御性色彩,因此能有效地预见未来。他们对外界的观察极为客观并能保持适合的、融洽的关系。这种非凡的知觉特点也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从事的工作、文娱、音乐、哲学等等。或者说,他们对世界的知觉以较完善的生命认知(即B—认知)为代表,而不是以需要定向的认知或缺陷认知(即D—认如)为代表。

(2)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

自我实现者知己之长,也知己之短,对外界事物他们更多地采取宽容的态度,不护短,宽容别人等,他们承认在每一事物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他们没有否定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消极需要,更能忍受事物的真面目。他们也能把心身现象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而乐意承受,如对饮食、睡眠、怀孕、生育、衰老等不觉得苦恼。

(3) 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

自我实现者自然而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思想,而不矫揉造作,也不落俗套,他们感到什么,就要说什么,做什么,不隐藏于假面具之后,不模仿社会角色行为,忠实于自身。

(4)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问题为中心。

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遇事认真负责,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事业。自我实现者典型特征是献身于某种任务、事业或使命,并能全力以赴;与在非自我实现者的自我中心的特征形成鲜明对照。前者为工作、事业而生活;后者为生活而工作。

(5)具有超然独立的性格。

自我实现者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他们不依赖于他人,超然于外物,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以自己的价值和感情指导生活,不需要和他人长期地稳定地接触。他们能控制自己不介入争执,不为造成常人混乱的事物所干扰和烦恼。他们很容易保持冷漠,沉默寡言,平静安详;因此,他们能安然地度过或顶住各种灾难和不幸。当碰到于个人不利的事情时,他们可能不以为然,似乎能在有损于尊严的情境和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庄重。

(6)对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的自主性。

自我实现者不受外界环境和文化的支配,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更多地依赖自己内心世界,较少地依赖外部世界。与之相反,需要定向或缺陷驱动者必然寻求可为他们利用的人,因为他们主要需要的大部分的满足(安全,尊重,爱,从属)仅能来自其他人,在与人的关系上,自我实现者非常健壮,有能力,这使得他们不再依从别人的明智建议,甚至想脱离别人的影响。他们能够自我指引,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7) 永不衰退的清新隽永的鉴赏力。

自我实现者是一个乐观者,对待事物和自己都具有永久的鉴赏能力,继续以敬畏、志趣和愉快的心情体验生活中的事件。每一个婴儿,每一次黄昏,都象第一次见到时那么美妙,那么动人心弦;年过半百的老夫妻还如同度蜜月一样。总之,他们从日常生活的基本体验中得到了巨大灵感,令他们心醉而神往。因此他们从不对生活经历感到烦恼。

(8)常有高峰体验。

所有的人都有享受高峰体验的潜能,但只有自我实现者才可能常得到这种强烈的入迷、极乐和敬畏的情绪体验。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蕴含于存在价值之中,它出现的频率是不相同的,高峰体验出现少的人往往是比较重实际、重效能的人,而高峰体验出现多的人,则往往是更富有诗意的人,他们更加超脱,富有审美和神秘倾向。自我实现者不因这种体验而感到恐惧,不会以任何方式去抵制或防范它们。

(9)真切的社会感情。

自我实现者具有强烈深刻的认同感和慈爱心。他们胸怀大志,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意向。对人怜悯、同情和爱;和所有的人打成一片;所关心的不仅局限于他们的朋友、亲属,而是扩及全世界各种文化范围内的人,有有助于全人类的真实愿望,对全人类都表现有怜悯、同情和真切之爱。

(10)深厚的人际关系。

自我实现者与他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对他人具有强烈的爱,他们倾向于寻找其他自我实现者作为亲密的朋友,仅和为数不多的人发生深重的个人友谊,这种朋友关系数量上虽然不多,但深切充实。

(11)具有民主风范,尊重他人意见。

自我实现者容易接受民主的价值观,对人宽容,平等待人,不以种族地位,或信仰为基础应答某个人。他们现在和将来都能与任何一个适当的人友好相处,不计较这个人的出身、教育、政治、信仰或肤色如何。他们也似乎根本不注意到这些差异。他们极少偏见,而愿意向任何值得学习的人学习。

(12)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及伦理观念。

自我实现者的是非观往往和习俗观念不同,但是他们内心中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且能够在一切情境下恪守这些伦理道德标准。他们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没有约定俗成的正与误的观念,然而他们几乎永远了解他们自己活动的美学意义。

(13)具有哲理气质及高度幽默感。

自我实现者幽默风趣,且富有哲理。有十分完善的毫无恶意的幽默感,不愿做出伤害或贬低他人的玩笑。相反,他们更可能取笑自己或普遍人类,对世事富有哲学的幽默感。

(14)具有创造力,不墨守成规。

创造力有两种,一是自我实现型创造力,二是特殊天才的创造力。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指人格,而不是指成就,成就是人格实现的副产品。创造性的具体形式作为人格健全的表现而投射到环境中,或投射到这个人从事的一切活动中。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存在着创造性鞋匠、创造性木工或创造性职员。创造性之所以成为自我实现者的特征,是因为他们的情感体验更为开阔,更为自发。这就与成长动机或生命动机有直接的联系。自我实现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是其人格自发性和单纯性及洞察性的表现。

(15)对现有文化具有批判精神。

自我实现者对不良文化具有批判精神,倾向于做个与众不同的人,因为他们受内心世界指导,如果一种文化标准与他们的价值观相反时,他们将公开地不依附于它,在一般生活习俗上他们并非一定是反对常规者,但在基本观点上则是当仁不让了。

自我实现者的缺点:往往有笨拙糊涂、挥霍、憨直或粗心的习惯;可能刚愎自用、烦恼和令人厌烦;还有一点虚荣、自夸和偏袒亲人的毛病,有时也会发脾气;有时还会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无情和铁石心肠;也未完全摆脱内疚、焦虑、烦恼和冲突等。

所以马斯洛觉得,自我实现者都尚且如此,十全十美的人物是不存在的:人类心理成长的潜能尚有极大的量是有待于继续发展的。

(五)自我实现的途径

马斯洛认为通向自我实现有八条途径:

(1)无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于事业。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他们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从小我走向大我,甚至是无我的境界。

(2)作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人的自由选择决定了这个人的自我实现。

(3)承认自我存在,要让自我显露出来。自我实现者有自主意识,不盲目听别人摆布。

(4)要诚实,不要隐瞒。自我实现者是诚实守信的,决不隐瞒事实。

(5)能从小处做起,要倾听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勇气与选择。

(6)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辛勤努力,不断奋斗,才能实现自己。

(7)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每一次高峰体验都是短暂的,但每一次高峰体验都能给人以新的境界,并使人性得到提升。

(8)发现自己的先天本性,使之不断成长。弄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发现自己的本性,使自己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人。

二马斯洛的教育目的论

马斯洛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发挥潜能,使人向善,实现自己的本质。“教育将更强调人的潜力之发展,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力;强调教育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与他人很好地相处;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向自我实现的发展。这种教育将帮助‘人尽所能成为最好的人’。”

马斯洛潜能论的终极目标就是自我实现。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开发人之潜能,促进人性之完美,使人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和优秀的世界公民。

要避免对自我实现的三种错误理解:①自我实现就是利己而不是利他。②自我实现者就是忽视自己对社会的义务和贡献者。③自我实现就是只强调主动而不要接受。自我实现者具有良好的品行,他不仅强调个体的主动性,而且也会从别人那里吸取经验和教训。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者都有一个他们信仰的事业,一个他们为之献身的使命”。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人所以会做他们所做的事,似乎是为了终极价值的缘故才那样做,

这些终极价值似乎又是为了捍卫一些具有内在价值的原则”。

三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㈠内在学习理论

外烁的学习,指通过外在环境的影响,在外部条件作用下的学习。它只是学生对个别刺激所做的零碎反应,是缺少个人意义的。像这种学习,无论学到的是什么,都不是学生自己决定的,而全是教师或实验员加诸他的,学习只是由外在影响加给学生的一些片段的习惯与行动而已。学生所学到的,顶多也不过像是在他口袋里装几把钥匙或几个铜钱而已。学生所学的一切,对他个人的心智成长,毫无意义。”

内发行学习,即依靠学生的内在驱动,挖掘潜能,达到自我实现,是一种自发的、创造性的学习。马斯洛认为,人是有发展的潜能的,一般人仅运用了很少的潜能,而大部分潜能还没有被运用,教育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使个体达到自我实现。

由于内发性学习或内在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这样就打破了各种束缚人发展的清规戒律,自由地学他想学的任何课程,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从而完成个人的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对我们有两点启示:

(1)学习是内在的过程,而非外在的或外烁的。学生不需要教导,生而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只要被激发出来,就具有学习的自发性。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就会在潜能的引导下实现自我。

(2)人人都有发展的愿望,但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对人性中好的东西加以压制,那么就会使人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教育中,如何教育学生并促进学生发展十分重要,教育的责十分巨大。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二) 内在学习动机

学习的动机是一种似本能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能产生成长的需要。一个食不饱腹、衣不裹体的乞丐,是不可能产生自我实现需要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高层次成长需要。只有当个体缺失需要(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自发性的继续成长,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完美境界。教育的作用在于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激发学生的成长需要,推动学生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在需要层次论中,对学生长生重大影响的是:

(1)自尊的需要,可使人产生自信、自立和自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臣往往是改变差生的关键,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差生的发展。

(2)知的需要,可使人产生好奇心,这种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人正是在这一动机的指引下,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

(3)对美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对美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学生的学习就会缺乏持久的动力。

(三) 对学习的三点要求

为了使学生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马斯洛提出了许多策略,其中主要有三点:

(1)避开过去。在学习当前内容时,应把全部身心投入学习,排除从前事件的影响,反对学习的程式化态度。特别是对于差生,如果永远有“我以前学得不好”的观念,那么他将永远不能进步。

(2)积极的接受态度。学生学习时,一方面要全神贯注,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又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马斯洛用中国的道家精神来说明这种态度。他认为“道家的客观性”这一概念的含义是:当我们以非干扰和完全接纳的方式与别人相处时,我们能感受到更多东西。所以,同学之间的互助互学是十分重要的。

(3)防止两种心理障碍。一种是“低俗化”,指的是自以为把世上一切都看穿了,不相信神圣、美好的东西。例如,有的学生目光短浅,缺乏远大志向,自卑感强,自尊心又大,

读书又迫于父命。二是“约拿情绪”,《圣经》中有个人名叫约拿,上帝派他去传达旨意,可他却躲避了这一神圣的使命。马斯洛借此指那种畏惧美好、神圣东西的心理障碍。

马斯洛指出,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不断的进取心,另一种是退缩逃避。何者能够发挥作用,无法强制,只能靠自己的选择。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能影响学生选择。

四马斯洛的其他教育观

㈠关于爱和尊敬

马斯洛认为,假如父母用爱和尊敬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尽管父母也会犯一些错误,但是望子成龙的想法却会如愿以偿的。爱是培养儿童的前提,在爱的前提下父母应当做到:

(1)要给孩子有限制的自由。对孩子放任自流和过分溺爱是不对的。父母的家庭专制、控制或过分保护孩子则会使儿童失去发展自己个性的能力。过分的保护会使儿童失去能力,过分的溺爱则会使儿童离不开父母。

(2)要让儿童有选择、决定的机会。马斯洛认为,健康的孩子有一种“内在的智慧”,它是一种向善的本性。因此,应当使儿童对其所作所为进行选择和决定。父母要让孩子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他需要爱、保护、尊敬或控制,同时父母应当为孩子创造一种自在的、令人满足的气氛。“健康的儿童是乐于发展、前进,乐于提高技巧与能力,乐于增强力量的”。

(3)要教给儿童遵守纪律、尊敬他人、学会负责任。马斯洛认为,儿童要有发展、学习、发现自我、提高技能的自由;但同时还需要准则和限制,给他们以安全感;需要有机会学习、控制、批评、忍受挫折,以及使自己变得自律起来。他说:“只有对能自律的、能负责的人,我们才能说,就按你的意愿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

㈡关于教育教学过程

马斯洛对如下教育过程提出了批评:一是学生学习的往往是别人的实验结论,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得来的经验。他指出,“经验是不可由别人代为获取的,根本不可能”。二是教育过程忽视了知觉和创造性的培养。教学过程不是培养学生创造力,而是教给学生一些无用的知识。因此马斯洛说:“有些博士是‘领有执照的傻瓜’。”三是理论与经验、实践分离是不对的。针对教学问题,马斯洛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1)教育过程应当关心学生的自律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2)课堂教学应与生活相结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发展,学会区分好坏,认清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应该选择什么,不应该选择什么。要获得聪明才智,变得成熟,情趣高雅以及有性格特点,需要经过实际体验,尝试错误、成功、失败、沮丧、痛苦……”这些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3)理论要与经验、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种结合,人们就无法真正地获得发展。

(4)要学会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理解和主观感受。也就是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想健康地发展,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邪恶来自无知。良好的行为需要有良好的知识作为前提。马斯洛认为,良好行为或许就是良好知识的一个必然结果。

(三) 关于师生关系

马斯洛是犹太人,在孩提时由于受到歧视,使他感到孤独和压抑。他认为,那种人际关系不利于人的成长,情感的交流是人们最基本的关系类型。例如父母对儿童的爱和尊重,有利于儿童健康地成长。学习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一种人际影响。如果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便能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因此他认为,师生关系应当是这样的:

(1)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的。

(2)师生关系应当以爱为基础。

(3)师生关系应当形成“我——你”对话的关系。教师以人格的力量对学生产生影响。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o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 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一一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70、80、9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7页word文档

70、80、9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 摘要:当今,70、80、90后正是国家的一支有生力量。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三代人接受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如何加强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将成为我国当前的首要教育任务。只有加强马克思人本主义教育,才能使我国有生力量集于一体并齐心协力的建设国家,使我国在国际文化的舞台上展现民族特色。 导言 时代的发展牵引着青少年思想的浪潮,10月革命的炮声敲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旗帜插在辽阔的国土上激励着热血青年为国、为民谋取幸福。正如马克思所说:“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1]。 老一代人用热血谱写着保家卫国的历史,用脊骨搭建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门,用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哺育着下一代。我们新一代人呢?实践出真知,我们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脚步发展本国经济建设。我们用实践证明了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证明了我们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我们走在了小康的大道上,农民扬鞭高歌祖国颂,工人开仓喜迎新产品,学生彩妆舞起了中华复兴之歌。 当然,黄莹唱的再好,嗓音也有不适的时候。百川汇集大海的路径也有冲没的时候,国家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有负面发展的情形。70后、80后、90后正是当今国家发展的栋梁支柱,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

论为指导思想的发展道路上,70后、80后、90后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在时代发展中认识自己的世界观,如何评定自己的人生观,如何判断自身价值呢? 一、70、80、90后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之比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是我国极力宣传的主流文化。青少年从小就接受着这一思想的洗礼。但是,经济诉求全球一同发展,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把青少年推向了国际化的舞台,从而淡化了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固守的阵地。这样,演示出了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在70、80、90后中递减式的发展状态。让我们看看网络中对70、80、90后的流传语: 1.70后:工作狂基本上都是70后的。 80后:拒绝加班! 90后:拒绝上班! 2.70后:他们喜欢穿七匹狼或者猛龙牌子的衣服。 80后:喜欢D&G、G-Star之类的。 90后:乞丐服,越花越好,越破越好..一个洞时尚,两个洞潮流,三个洞个性... 3.70后:他们如果有笔记本,会喜欢到公众场合用。 80后:我们才不会背那么重的东西在身上。 90后:只要苹果笔记本,而且不止一台。 4.70后:他们喜欢喝红酒,一般是长城或者张裕。

蔡林森教育思想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蔡林森教育思想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前段时间学习了蔡林森教育思想,蔡校长的先进、独特的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的教育理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最初,我看到这句话时,也感到很不以为然,再看看班上那些学习、纪律都提不起来的学生,对他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非常怀疑。但是又被蔡林森校长卓越的教育成绩所吸引,在接下来对蔡林森校长一系列做法的学习研究之后,我彻底相信了,被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征服了。从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便刻在了我的大脑里。 蔡林森校长说这里的好并不是以同一种标准、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搞一刀切,不是让后进生也考上清华、北大,而是承认学生的基础有差异,但经过教育,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进步,进步了就是好,家长就会满意。同时,这个好不仅包括学习成绩的提高,还包括良好习惯的养成,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 差生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这样、那样的原因,缺课太多,问题成堆,失去学习的信心和能力而造成的。只要从实际出发,从基础抓起,给他适宜的条件,再引导他不停地有针对性地补缺,

由浅入深地学习,差生就一定会变成好学生。蔡林森校长的这一认识,是实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行动指南。即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想学好的愿望,相信每个学生也都能学好,当然每个学生也都能教育好。 现实学校、班级中有学生没有教好,是因为还没有找到适合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方法。我们不是都有成功转化个别后进生的例子吗?我们不是经常看到成功转化后进生的博文(文章)吗?这也说明一个一个的后进生能转化好。 洋思中学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要说责任也不全在教师,也有学校理念、引导等的问题。我的理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适合学生的方法。只要尊重差异,肯下功夫,多想方法,每个学生都能教好。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你信吗?如果信,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多半,如果不太信,不用慌,慢慢来。

更新观念自觉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观念自觉转变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对象是构成教师的教学活动密不可分的几个基本方面。其中教育思想居于首位。因为它对其余各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决定作用。(一)要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真切地认识到,教育思想确实不是别人臆造并强加于教师头脑里的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始终与教学活动并存的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客观存在又会在教学活动中以种种形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出来。比如,我工作的起始阶段,在学生考试或作业后批阅他们的试卷或作业本时,我总习惯把心目中优生的作业、试卷调至上面,先看先改,先知为快。惟恐多看几份差生的作业、试卷影响了自己的心绪。 又如,我所任班级召开家长座谈会时,曾有过这样的现象:同优生家长交换意见时总是喜形于色,而对差生家长尤其是因种种原因没能与教师很好配合的家长,心里老是憋着一口气,等到交换意见时不是痛痛快快地说一通家长应该如何如何,就是告学生一状。有一差生的妈妈曾坦率地告诉我,小孩学习成绩差,一说开家长座谈会大人的心都绷紧了。

尽管这样,厚着脸皮还得去。开会时知趣地坐在最后一排,拖到最后才轮到我同老师交换意见。 再如,课堂上学生答问的声音小了或者作业需要改错时,我总爱说:“给我再说一遍”、“把这道题给我改过来”等等。提问时打心眼里不愿意请差生回答,因为他们作答总不像优生那样默契、精彩。 为什么对优生与差生有这样截然不同的态度,说到底是个要学生为教师服务,还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问题。这不是教育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反映吗?这深深地触动了我。要做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必须自觉转变教育思想。 (二)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如何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仅是态度和方法问题,而是反映教师的整个教育思想正确与否的根本性问题。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有效地推进教学的程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是不可能的。教学中还要善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诱导和启发学生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形成技能和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doc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受当时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批判和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学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与其它心理学派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潜能(potentiality、经验(experience、价值(value、创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人本心理学的形成,为人类了解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所以又被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四位: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罗杰斯( Carl Ransom Rogers, 1902—1987 、罗洛·梅( Rollo May,1909—1994 和布根塔尔( James Bugental,1915—。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发起并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组织,第一次讨论了人类价值的研究范围。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Psychology,简称AAHP在美国成立,这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式诞生,布根塔尔担任了第一任主席。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人性本善论

用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简析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的影响

用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简析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的影响 每个人心中都有春天,只是寒风呼啸的隆冬过于漫长,没有人鼓起勇气挖掘心中一直存在且不曾离去的春天,马修老师帮孩子们找到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该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马修遗下的日记,莫安琪慢慢回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当马修老师作为代课老师进入这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一切都在发生微妙的改变。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华生的行为主义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学校的校长一直奉行着体罚,只要学生犯了错误,就会受到惩罚,这种惩罚就是一种外部刺激,校长认为体罚可以使学生产生恐惧从而控制学生的行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的恶作剧愈演愈烈,这种做法夸大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斯金纳强调行为矫正,不论何时,成人都应注意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对待影片中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校长没有采取循循善诱,而是一味的体罚禁闭,反而强化了孩子们的行为。 个体学习的行为就是由特定条件引起的反应,个体当前行为的后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了他人的行为。在塘底学校,所谓的问题儿童都会被送到这里来接受教育,当孩子们被送进来时,内心已经自我认识自己是一个问题儿童,再加上校长和老师的严厉的对待,变相的体罚,孩子们做错了事情只会受到惩罚,然后孩子们相继模仿。然而,没有老师对他们循循善诱,马修老师做到了。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当马修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孩子们因为调皮将马修老师的资料袋疯传,校长听见教室里的吵闹声,冲进教室,孩子们因为惧怕校长的体罚鸦雀无声,然而,马修老师隐瞒了事情的真相。孩子们都以为所有老师都会告发他们,然而马修老师的做法令他们吃惊,孩子们交头接耳。孩子们开始逐渐喜欢并愿意接受马修老师。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因为马修老师对孩子们的宽容,马修老师没有告诉校长孩子们不礼貌的行为的这一做法,影响了孩子们对马修老师的印象,刺激了孩子们,孩子们开始逐渐对马修老师尊敬起来。 在这间“塘低”寄宿学校,大多数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或者孤儿,他们都存在来自家庭和外界的情感上的缺失。莫安琦被称为拥有“天使的脸庞,恶魔的行为”的一个孩子,华生的行为主义注重对儿童情绪的关注。其实他天性善良,只是在学校的环境里缺乏关心和爱护,所以装作无所畏惧,其实内心很脆弱,情绪经常异常。 人本主义注重对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影片中有一个智障的孩子叫孟丹,他被一些科学家定义为白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一)自然人性论 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等各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 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和发挥的欲望和倾向,也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的理解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一)学习的目的与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

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二)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学习,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成长无关。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四个特征:(1)全身心投入(2)自我发起(3)渗透性(4)自我评价 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一)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罗杰斯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为此他建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二)人本主义教师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

关于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关于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1) 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专家报告会”及学工系统、本系组织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后,自己感觉收获很大,深刻认识到学校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对学校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我就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是充分认识到学校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在专家的报告会中指出,随着生源的下降,未来的高校招生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的招生形势不容乐观,现在已经出现个别民办高校没有生源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只有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竞争力,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 专家们结合教育部评估专家组2012年11月份在我校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指出,我校克服了办学时间短、办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不足等困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学校要想持续科学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内涵建设,尽快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各种问题,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现在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也要根据学校内涵建设的需要,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提高学生工作能力,为学校的内涵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是深刻理解了学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在听完专家的报告后,我认识到,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而学校的办学定位就是顶层设计的一个关键内容。办学定位问题关系到学校能否科学发展的问题,办学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学校办学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 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地方区域经济情况,确定了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这是很恰当的。在认真查阅资料后,我进一步了解到,学校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本、专科并举;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理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版备课讲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 版

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一、定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简而言之,因强调以人为本体的价值观而得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整体人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二、特点 因其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三、代表人物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其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性善论(或人性本善论),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和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主要观点是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而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C.R.Rogers),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包括人格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和会心团体治疗。其主要观点则是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四、主张 1. 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并且正常的人,重视人的心理活动,强调影响个人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注意研究自己的情感,学会正确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当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学习者展示其真实的内心世界,促进学习的发展。 2. 强调人的因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是一个有意识和目的的人,他能够主动进行选择和塑造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此外,把学习者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3. 主张有意义的或有经验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的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因此,学习者应全身心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老师也给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学习他喜欢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 4.促进学习者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如何学习。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各种知识理念层出不穷。又因为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学习者需要感受到

波尔加实验人本主义还是行为主义

波尔加实验:人本主义还是行为主义? 黄怀宁 波尔加三姐妹的巨大成功也标志着拉斯洛作为父亲的巨大成功,没有比这意义更巨大的了,因为有无数人奔向拉斯洛向他请教学习如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施“波尔加”实验。那么拉斯洛有没有本事把孩子培养成任何人呢?在现实中他胆没有再次创造神奇呢?更直接的说,“波尔加实验”到底是行为主义的还是人本主义的?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生在俄罗斯的克拉拉只是对国际象棋略懂一二,拉斯洛也比她强不了多少。他们的大女儿苏珊3岁时无意在抽屉中发现一副漂亮的木头雕刻的国际象棋,拉斯洛夫妇很快发现,苏珊对棋很有悟性,于是就带她参加各种比赛。奇迹就这样发生了,4岁大的苏珊竟获得了匈牙利11岁以下组男子冠军,7岁成为女子象棋大师,10岁打入全国女子成人组决赛。 苏珊3岁接触象棋,4岁成为11岁以下组冠军,显然不是培训的结果,实际上到苏珊10岁时她的巨大成功才给了拉斯洛灵感和信心,并真正开始他的实验:让孩子下面的两个孩子也选择国际象棋!拉斯洛夫妇是国际婚姻,子女所获遗传基因丰富,潜质好是无疑的,她们的才能就表现在超强的逻辑思维上,通过拉斯洛科学有效的训练超常发掘了子女的潜能,这就是奇迹的真相。人本来就可以根据自身独特的潜能找到自己的敏感信息,并最大程度的发挥潜能以成就自己,这就是人本主义,大波尔加就是自己找到让自己敏感、痴迷的象棋的,是因材造人,并不是拉斯洛凭行为主义的想象通过强化训练就自然而然的把孩子变成父母想成为的人,这个实验恰恰说明了人本主义的成功,即只要你按照人本身的潜能去培养人才你就可能获得成功。所以拉斯洛后来再也没有培养出一个天才来! 但拉斯洛的训练仍然极有价值,因为他的方法是科学的,他不是单纯让孩子在游戏中率情任性寻开心,满足孩子们寻求快感的本能,而是要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培养高品位的情趣,锻炼能力。借用拉斯洛形象的讲法,就是要“让孩子严肃地玩”,说到底就是系统地玩,深入地玩,超大强度却从没有让孩子厌倦! 看看她们平常在家时一天的安排:“我们早上6点钟起床,7点钟去俱乐部打乒乓球,我们通常会打两到三个钟头的球。然后回家练棋,有时也见见客人和新闻记者,还要读书、听听音乐。正常情况下,我们一天下棋5~6个小时。我们读棋谱、下快棋,也看别人的对局、研究残局。” 拉斯洛夫妇很强调对孩子的规范,什么事可以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事不能做,都有明确的规定。他们在家里管得很严,晚上10点钟就要睡觉。平常除了

第二章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1、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学理论为思想基础的。它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即批判地继承了中西方千百年来人本思想的优秀成果,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诉求。其内涵比以往任何人本主义思想更丰富、更深刻、更科学。 2、简述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以人为本,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源远流长、历史弥新的重要思想,是人类文化遗产中值得关注和珍惜的精华之一。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就产生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萌芽,智者学派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人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18世纪,反对封建神权专制,强调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19世纪20年代,提倡以人为中心,提倡个性的解放,宣扬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在我国古代,以人为本首先是从治国理政角度提出来的,以儒派创始人孔子为代表,在人类文教历史上开创了最早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内涵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爱生,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启发式,对话式教学尊重学生个性等。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决定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差异性与相通性并存。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渊源不同;在对“人”的理解上,中国意指“集体人”,西方视为“个体人”;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中国当成“引导者”,西方则为“促进者”。两者相通之处在于:坚持性善论;强调人具有贵于动物的独特价值观;倡导教师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 3、西方有哪些人本主义学者,他们分别提出了哪些观点? 答:(1)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泰式拉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2)被马克思誉为“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者”的伊壁鸠鲁提出了一种“个人快乐主义”的教育思想。 4、如何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 答: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师,他并不重视认知的,也不握有所谓“正确答案”,他不过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师就应如同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他应是一位“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而不是传统教育中对学生的“训练”或“教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我与你”,即“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我与他”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作物看待,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自己主动探索,而不是把学生看作一个对象,需要外在得导引和灌注知识,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实践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答:(1)在教学目标中突出以人为本。(2)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3)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观。(4)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5)为学生提供宽松、友爱、理解和鼓励的学习环境。 6、简述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 答:(1)真诚一致;(2)无条件积极关注;(3)同理心。 7、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的师生交往有哪些特点? 答:(1)多向性。(2)主动性。(3)发散性。(4)多样性。(5)怀疑性。(6)综合性 第三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答:创始人,皮尔士;推广者,詹姆斯;集大成者,杜威。 2.实用主义教育的本质官包括哪些内容? 答: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教育本质观可以归纳为三个命题: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现代教育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现代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其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自私自利行为严重,奉献与索取位置颠倒,在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之风如贩卖毒品,偷盗抢劫等,这些都给当今在校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因此,面对新世纪,要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思想品德教师的工作队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呢? 1.做学生的表率 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学生,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崇高的品德。孔子曾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种模仿心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崇拜,模仿的对象。首先要注意自身形象,表现出仪表风度美。在与人交往中,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衣着整洁,大方。

其次要热爱党,忠诚祖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刻苦钻研业务,关心爱护学生,为培养合格人才二往我工作。语言和行为是最直接影响学生的因素。老师在任何场所讲话要文明用语,态度和蔼可亲,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并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性。行为要正直,大方,文明,高洁,使之成为学生崇拜而模仿的典范。人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主要就是“身教”是无声的教育,用的是“行动语言”,而“行动语言”更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一种教育,学生耳濡目染,怎么能不从中受到教育? 2.抓住有利时机 首先,充分利用新生入学的时机。新生入学,思想认识还存在大片空白,道德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要抓住这个时机,积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认识的教育,奥抓紧灌输。知道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尽快适应学校生活,自觉遵循学校纪律,加强组织纪律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协助他们建立公德意识,,培养特码呢爱国主义热情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品质。 其次,针对学校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开展工作,为社

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_电影_放牛班的春天_心理观探析

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心理观探析 [ 摘要]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展现的教育故事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 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以及其产生的不同结果。作为心理学的 两大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均有其贡献和价值,但是,在 复杂的教育领域中,本着人本主义的理念去促进个体发展应该是实施教育的 重要前提,也正是人本主义的思想使得这部电影处处散发着尊崇人性的光辉。 [ 关键词]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教育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8.018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故事 发生在1949 年法国乡村的一所男生 寄宿学校。这里的校长哈珊以残酷高 压的手段管制学校,大部分问题儿童 的学生则想出一切能够想出的办法, 对抗教师,对抗学校,对抗教育,每 一个教师都本能地学会了面对突发事 件快速处理的凶狠“手段”,体罚学 生在这里司空见惯,也成为正常的学 校生活和学生生活状态,甚至连学校 的名字也叫做“池塘之底”,实际上 学校是一所问题学生的改造学校。这 一切的改变来自一个新学监的到来, 不起眼的秃发矮个子音乐老师:克雷 芒马修。整个学校因为他的到来而逐 渐的改变,学生和老师们也在他谱写 的音乐声中重新发散出人性的光彩。 当然,除了那个严厉的校长。最终, 这个新来的学监虽然没有保住自己的 饭碗,被因失去嘉奖机会而气急败坏 的校长辞退,但是他培育的善的种子 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生长成为 保护孩子们终生成长的参天大树。 没有战争的大场面、没有暴力 和性,《放牛班的春天》以其法国式 的优美唯美画面和纯真的童声合唱深 深的吸引和打动了观众,用清风细雨 般的音乐将一个看似平凡的教育故事 送入观众的心田,并使得看过这部电 影的人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受到一次 心理的洗礼。电影中鲜明的表现了以 校长为首的学校管理者和以新学监克 雷芒马修两种教育行为的不同,不同 的行为的背后总折射出不同的心理理 念,也正是不同心理理念表现为我们 对待个体发展态度的差异。 一、“行动——反应”原则:校 长内心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 要流派之一,对整个西方心理学界影 响颇大,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 力。其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 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 者认为,行为是靠学习获得的。所谓 学习,“是一种活动通过对所遇情境 进行反应而得以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1]。 华生是第一个扛起行为主义大 旗的人,是行为主义的开山鼻祖。不 管从研究对象上,还是研究方法上, 行为主义都提出了一套与以往传统心 理学不同的理念。被称为西方心理学 的第一势力。其根本特点是排斥意 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在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巴甫洛夫的经 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理论在人类的学习中应用甚广。行为 主义的正强化、负强化、惩罚等理论 已经几乎在全世界的家庭、学校、社 会中对学习者进行训练。 (二)关于学习的关键词:强化 行为主义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 者,并认为强化是塑造个体行为的重 要手段。强化是行为主义关于个体行 为塑造的最关键概念。华生最著名的 言论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 以按自己的愿望培养,我保证把他 们培养成我选择的任何特定的类型 ———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 领袖甚至乞丐和小偷,而不管他的天 分、爱好、倾向、才能和他父母的职 业和种族如何” [3]。 尽管行为主义的学习模式在不断 发展,但行为主义学习模式的基本点 是实验者( 操纵者、控制者) 通过各 种实验情境,通过强化的形式,使被 试对象达到行为的改变。他们的想法 是一厢情愿的,因为他们没有考虑被 试对象自身的特点及其积极主动性。 即便是斯金纳了解到了奖赏和惩罚的 作用,也无法真正了解到被试对象的 内部需要。 影片中,校长及其管理下的老员 工们都以他们冷冰冰的表情奉行着一 个原则,即“行动——反应”。学生 的所谓捣乱的行为成为对校长的环境 刺激事件,根据其管理原则,他需要 作出的反应就是立即以严厉的负强化 如停止娱乐活动和关禁闭等为主要内 容的反应行为。如果有学生犯了错误, 全校师生就立即集合,如果在三秒内 找不到肇事者,所有学生都要被关禁 闭,而且取消所有的娱乐活动,禁止 任何外来探访,直到找出肇事者为止。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

一、马斯洛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㈠、自我实现的含义 在心理学上,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人“更真实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美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完满人性的实现。所谓完满人性,是指人类共性的潜能,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浩等特性或潜能。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是指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所谓个人潜能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也就是个人特性。 自我实现有两个标准:①承认并表述了内部核心或自我实现,即那些天赋能力、潜能、完善的机能、人类和个人实质有效性的现实化;②他们全部意味着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精神病、人类和个人基本能力的缩减或丧失。 自我实现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健康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务实、能干,他们往往是实践家,而不是思想家。另一种自我实现者是超越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具有强烈的内在体验,更关注精神生活,他们往往是一些思想家和理论家。 (二)、自我实现的三大理论支柱 1.性善论 性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人性观。马斯洛认为,人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发展,人已成为富有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动物,人性基本上是建设性的,破坏和侵犯行为是人的基本需要遭受挫折后而引起的。因此,人性中具有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2.潜能论 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价值观的表现。所谓潜能就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马斯洛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便于维持和增强机体活动的方式,发展自身潜能。潜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 人除了有一般的生物潜能外,人还有特殊的心理潜能,这种心理潜能称之为似本能。所谓似本能,就是指人类天生的但却是微弱的基本需要的本性,它极易被环境条件所改造。也就是说,似本能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所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似本能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或冲动。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公正、好奇等需要,这种需要不像生理需要那么强烈,但作为一种内在潜能,只要环境条件适当,它就有可能发展到可能达到的程度。 似本能是人所特有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似本能是人固有的趋势、内在本质、内在天性,或者说是人性的内核和集中表现;②似本能是一种类似于本能又不同于本能的东西;③似本能是人的一些潜能,但并不是最终实现物;④似本能本质上是人所特有的东西; ⑤似本能一方面是一种非常微弱的本能,文化教育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改变;⑥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⑦似本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⑧似本能的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依据。因此教育和社会影响对人发展的关系重大。 3.动机论 动机论也称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力观。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内在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人类的似本能的基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后天的。与它们有关的行为、能力等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性善论和潜能论规定了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的性质、导向和发展的可能性,而需要层

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普及义务教育的确立及其年限的不断延长和终身教育的蓬勃兴起,教师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教师职业已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职业。教育和科技是当今社会各个国家的兴国之本,国际间各种竞争之本。所以,各国都很重视教育、重视教师。因此,作为教师应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社会意义、国际意义和民族意义。教育不好学生,不仅仅是误人子弟的问题,而是涉及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民族的强弱的大问题。我院围绕“教育思想大讨论研讨指南“开展了新一轮学习动员会议。针对大会上讨论的几点内容我个人有如下认识。 一、将学校的精神文化提现和落实到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展现学校风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以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强化“三风”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发展氛围。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解与我校提出的“立交式培养模式”的内容做法。 应用型创新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中的特殊类型,它的培养载体仍然是本科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为基本原则,在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理论与知识、创新方法与途径、

创新技术技能与策略等方面的学习,要侧重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要善于观察行业的发展变化,要善于观察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要善于观察人们心理需求的发展变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捕捉到创新的契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丰富的创造想象力,思维反应灵活,敏捷,善于比较分析,善于举一反三。科研能力强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最主要特征,也是应用型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最需要培养的能力。 我院光伏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是以学分制的学分绩点为抓手,实施“学制衔接、课程融通、学分认定、专业开发”为特色的光伏学及相关专业学分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一次尝试和创新,是我校在总结了中高职贯通试点工作之后的又一次在招生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积极探索。在招考制度方面,为落实国家和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学校结合发展实际,尝试探索和建立“多元评价、多次考试、自主选择、自主招生”的考试制度,以开放式学分制为特点,以中职认定课程和高职预科课程学分绩点为依据和纽带的学制衔接机制,以“中职生专业学业水平认定”的方式来探索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向。该制度一举打破了原有的中高职教育以升学考试为单一途径的选拔机制,突破僵化局面,形成既有利于中、高职教育规范发展,又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激发内在动力的又一条新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式培养模式。 三、弘扬我校“教研学做一体化” 根据教学改革要求,按照教学做一体化原则,提升教研室职业教 育特色,制定教学做一体化教研室建设规范,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

有关概念转变教学理论研讨

有关概念转变教学理论研讨 一、概念转变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内尔大学的一群教育研究者和哲学家开发了一种称为概念转变的理论。这种理论基于皮亚杰的不平衡和适应性调节的观点,以及托马斯库恩的科学进化论。根据库恩的观点,科学进化遵循的是一种稳定的范式。首先,一种占优势地位的科学范式——一种基本的认知、思考、评价和做事的方式——濒临危机,因为它没能解决或解释科学团队确定的重要问题。其次,就必须有一个有望解决这些问题的可供选择的范式。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就增加了“范式转变”的可能性或者新的思维框架的普遍接受性。 然而,研究者发现,如果只强调和采取逻辑和理性思维一~宾特里奇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冷酷的概念转变”,学生的已有概念非常难以改变。因为这种方法太过理性化,忽视了学习中的情感(如动机,价值观,兴趣)和社会成分,比如,没考虑到学习环境中其他的参与者(如教师和其他的学生),以及这些参与者是如何影响学习者的概念生态圈,并影响概念转变的。 社会建构主义者和认知学徒观也影响了概念转变理论,这些学习观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教师是促进概念转变的一个因素。因此,概念转变不再被认为是只受认知因素的影响。

情感、社会和情境因素也能影响概念转变。在培养概念转变的教学或学习环境设计中,所有这些因素必须综合考虑。 二、概念转变的定义、形式和过程 概念转变大致可以定义为改变已有概念的学习,如信仰、观点或思维方式。概念转变一般包括两种形式:(1)丰富,即同化。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基本是一致的,个体很容易理解新概念,并能很快地接纳。新概念补充了原有概念,使原有概念更加完善。这种形式主要通过积累的方式发生。(2)修订,即顺应。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不一致,产生冲突,需要对原有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权衡,从而建立新的概念。这种转变不是细枝末节的变化,是从本质上对原有概念进行调整和改造。 概念转变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学习者碰到新旧概念之间不一致的情况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冲突感。这需要学习者对两者进行分析和判断,思考各自的合理性、正确性,并最终对新旧概念做出权衡和调整,从而产生新的概念。 三、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和条件支持 一般来说,学习者的已有概念很难转变。因为学习者正是依赖这些既有概念来理解和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这些概念,而采取一种新思维方式。因此,仅仅呈现一种新的概念或告诉学习者他们的概念是不正确的,这并不能转变他们的概念。概念转变的教学需要运用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h u m a n i s t i c p s y c h o l o g y)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种革新运动。 60年代初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后,这一运动有较大发展,1971年在荷兰举行过国际会议,影响扩及欧洲和亚洲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运动是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者共同发起的,主要有: ?人格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h.a.默里、g.墨菲 ?新精神分析学家k.霍妮、e.弗罗姆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r.梅 ?机体论者k.戈尔德施泰因;发展心理学家c.比勒、j.f.布根塔 ?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a.h.马斯洛 ?心理咨询家和教育改革家c.r.罗杰斯等 其中马斯洛、罗杰斯和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袖人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点 ?关注人的经验,将人作为处在其整个生活过程中的一个整体进行理解?强调人类独有的特性,如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 ?强调选择产生出意义,所以应选择有意义的研究问题而非为求客观牺牲命题的意义性 ?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潜能和发展 研究和理解整体的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普遍同意的一个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他们既反对s.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又反对行为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 ?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观点,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 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世纪末w.狄尔泰和m.韦特海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