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采样与预处理

土壤采样与预处理

土壤采样与预处理

一.目的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无应用价值,必须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采样和制样。通过实验,初步掌握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二采样点的确定

三采样布置方法

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于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染程度均匀的区域,采样点不少于5个

2.梅花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染程度均匀的区域,采样点5~10个

3.棋盘式: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污染程度不均匀的区域,采样点10个以上

4.蛇形:适用于大面积,地势不平坦,污染程度不均匀的区域,点数越多越好。

按“随机”“多点”和“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采样

四采样工具

小铁铲(或锄头)、布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钢卷尺、木锤、镊子、土壤筛(18目、60目)、广口瓶、研钵、盛土盘等。

五采样方法

1在确定采样点上,先将2-3mm表土刮去,然后用土钻或小铁铲垂直入土15-20cm左右。每点的取土深度、质量应尽量一致,将采集的各土点样在盛土盘上集中起来,初略选去石砾、虫壳、根系等物质,混合均与,采用四分法,弃去多余的土,直至所需数量未止,一般每个混合土的质量以1kg左右为宜。

由于土壤样品不均匀需多点采样而取土量较大时,应反复以四分法将样品按照测定要求磨细,过一定孔径的筛子,然后混合,平铺成圆形,分成四等分,取相对的两份混合,然后再平分,直到达到自己的要求缩分至所需量。

2装袋与填写标签采好后的土样装入布袋中,立即写标签,一式两份,一份系在布袋外,一份放入布袋内,土样编号、采样地点及经纬度、土壤名称、采样深度、前茬作物及产量、采样日期、采样人等。标签写明同时将此内容登记在专门的记载本上备查。

六、土壤样品的制备

1.土样的风干需要用风干土样,因为风干的土样较易混匀,重复性和准确性都较好。风干的方法为:将采回的土样倒在盘中,趁半干状态把土块压碎,除去植物残根等杂物,铺成薄层并经常翻动,在阴凉处使其慢慢风干。

2.磨碎与过筛风干后的土样,用有机玻璃(或木棒)碾碎后过2mm塑料(尼龙)筛,除去2mm以上的砂砾和植物残体(若砂砾量多时应计算其占土样的百分比)。留下的样品进一步磨细过0.25mm孔径的塑料(尼龙)筛,充分拌匀后装瓶备用。

七注意事项

(1)采样点不能选在天边、路边和刚施过肥的特殊区域。

(2)标签要用铅笔写两个,一个放在袋内,一个贴在袋子上

(3)采样过程中,每处理一份样品后,工具要擦洗干净,严防交叉污染

土壤背景值及其采样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土壤背景值及其采样方法 土壤污染概念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是基于环境科学对土壤污染含义的解释,土壤污染概念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是基于环境科学对土壤污染含义的解释,指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累积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并对土壤功能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有害影响,境中污染物累积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并对土壤功能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有害影响,即以污染物含量及生态效应双重含义作为土壤污染与否及污染程度的评价标准;物含量及生态效应双重含义作为土壤污染与否及污染程度的评价标准;另一种理解则认为土壤污染程度是表征原始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基础上叠加的外源污染作用强度,土壤污染程度是表征原始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基础上叠加的外源污染作用强度,即以地球化学背景作为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学背景作为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土壤污染等级划分最理想的是通过不同污染等级能够反应人类活动不同强度、不同类别污染,又具有生态效应含义两个方面。 应人类活动不同强度、不同类别污染,又具有生态效应含义两个方面。 基准值具有地域性和成因性。 基准值具有地域性和成因性。 基准值存在一个基本单元,在这个基本单元内成因性与地域性达 1/ 7

到统一单元内成因性与地域性达到统一,基准值存在一个基本单元,在这个基本单元内成因性与地域性达到统一,区内元素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期望值(均值)可以代表该单元的地球化学含量。 态分布,正态分布的期望值(均值)可以代表该单元的地球化学含量。 三是基准值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 三是基准值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 四是具有相对的代表性区域性的基准值由于以应用为目的,具有相对的代表性,四是具有相对的代表性,区域性的基准值由于以应用为目的,区域内无法以单一的函数确定地球化学元素的的分布特征。 无法确定有绝对代表性的数值,定地球化学元素的的分布特征。 无法确定有绝对代表性的数值,从而可能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数值作为其基准值。 土壤环境背景值与基准值有所不同,代表性的数值作为其基准值。 土壤环境背景值与基准值有所不同,它不仅含有自然背景的部分,还可能含有一定的面源污染物(如大气降尘等)。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一定的自然部分,还可能含有一定的面源污染物(如大气降尘等)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一定的自然。 历史期间,一定的地域内土壤中某些原有或淮原有状态的物质丰度原有或淮原有状态的物质丰度[2]。

土壤采样方法

采样前准备 1、工具类:铁铲、镐头、木(竹)片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 2、器具类:GPS、照相设备、卷尺、手提秤、样品袋、采样瓶等 3、文具类:标签、土壤比色卡、记录表格、铅笔、签字笔、胶带、锡纸等 4、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手套、雨具、常用药品、口罩等 5、运输工具:运输箱、冷藏箱等 采样的分类 1、按采样方法分:单独样、混合样、分层样、剖面样 2、按采样阶段分:前期采样、正式采样、补充采样 3、按调查目的和土地利用方式分:土壤环境背景调查采样、污染土壤调查采样、土壤环境质量调查采样、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1、土壤单独样和土壤混合样 单对角线法:适用面积较大、地势平坦、土壤均匀 双对角线法:适用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均匀 棋盘式法:适用面积中等、地势平坦、土壤不均匀 蛇形法:适用面积较大、地势不平坦、土壤不均匀 2、分层采样:了解土壤污染深度情况 先挖一剖面,观察土壤分层状况,再分层采样 注意:从土壤剖面下层取样,每个采样点取土深度及采样量应均匀一致 3、剖面采样 先挖一剖面:150cm*80cm*120cm 深度:采集3层0~20cm、40~60 cm、100~120 cm 采样量:各取1kg土样 注意:一定是从剖面由底向上次序采样

单独样品:有机样品必须采集单独样。 单独样品要在坐标点取0-20cm土壤,先用铁铲三面切割一个大于取土量的20cm高的土方,再用木铲去掉铁铲接触面后装入样品袋。注意不要斜向切割,要尽可能做到取样量上下一致。 有机样品一般用250ml带有聚四氟乙烯衬垫的棕色采样瓶装样;为防止样品沾污瓶口,可用光洁硬纸板围成漏斗状,将样品装入样品瓶中;样品要装满样品瓶,及时放入样品冷藏箱, 4℃以下避光保存。需采集有机密码平行样的样点,要同点位增采2份密码平行样。 混合样品:采样点位确定后,根据实际情况划定采样区域,一般为20m×20m;(当地形地貌及土壤利用方式复杂时,可视具体情况扩大至100m×100m,坐标位置不变)采用双对角线法5点采样,每个分样点采样方法与单独样品采集方法相同,5点采样量基本一致,共计采样总量不少于2000g。 当土壤中砂石、草根等杂质较多或含水量较高时,可视情况增加样品采样 一个混合样品的重量在2 kg左右。如果重量超出很多,可用四分法进行缩分。 采样时间 1、耕地:在播种施肥前或在作物收获后采集 2、果园:在果品采摘后至下一次施肥前采集 3、其他用地类型不受限制 污染事故现场采样 在污染事故中,当液体倾翻污染物向低洼处流动,同时向深度方向渗透,并向两侧横向方向扩散时,土壤监测现场采样的要点包括: (1)采样点不少于5个,每个点分层采样。 (2)事故发点周围样点较密,采样深度较深,离事故发生点相对远处样点较疏,采样深度较浅。 (3)要设定2~3个背景对照点。 (4)各点(层)取l kg土样装入样品袋,有腐蚀性或要测定挥发性化合物时,改用广口瓶装样。含易分解有机物的待测定样品,采集后置于低温(冰箱)中,直至运送、移 交到分析室 土壤采样注意事项

样品预处理

徐州工程学院 论文报告 题目:样品预处理 学生:骆乃薇 指导教师:刘辉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班级:12质量2 目录 1.样品预处理的目的 1 2.样品预处理的原则 1 3.样品预处理的方法 1 3.1有机物破坏法 2 3.2蒸馏法 3 3.3溶剂抽提法 5 3.4色层分离法 7 3.5化学分离法 7 3.6浓缩---------------------------------------------------------------------------9 一目的: 1、测定前排除干扰组分; 2 、对样品进行浓缩。 二原则: ①消除干扰因素; ②完整保留被测组分; ③使被测组分浓缩; 以便获得可靠的分析结果 三方法: 主要有6种。 (一)有机物破坏法 测定食品中无机成分的含量,需要在测定前破坏有机结合体,如蛋白质等。操作方法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 1.干法灰化 原理:将样品至于电炉上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脱水、炭化、分解、氧化,在置高温炉中灼烧灰化,直至残灰为白色或灰色为止,所得残渣即为无机成分。

2.湿法消化 原理:样品中加入强氧化剂,并加热消煮,使样品中的有机物质完全分解、氧化,呈气态逸出,待测组分转化为无机物状态存在于消化液中。 常用的强氧化剂有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湿法消化的优缺点 优点:(1)有机物分解速度快,所需时间短。 (2)由于加热温度低,可减少金属挥发逸散的损失。 缺点:(1)产生有害气体。 (2)初期易产生大量泡沫外溢。 (3)试剂用量大,空白值偏高。 3. 紫外光分解法 高压汞灯提供紫外光。85±5 ℃,加双氧水。 4. 微波高压消煮器。 食品样品最多只要10分钟(2.5 MPa); 其它方法: 1. 高压密封消化法——120~150℃,数小 时,要求密封条件高。 2.自动回流消化仪。 (二)蒸馏法 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种组分挥发度的不同而将其分离。 常压蒸馏 蒸减压蒸馏 馏水蒸气蒸馏 方 法 1.常压蒸馏 适用对象:常压下受热不分解或沸点不太高的物质。 蒸馏釜:平底、圆底 冷凝管:直管、球型、蛇型 注意:1. 爆沸现象。(沸石、玻璃珠、 毛细管、素瓷片) 2. 温度计插放位置。 3. 磨口装置涂油脂

土壤采样与预处理

土壤采样与预处理 一.目的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无应用价值,必须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采样和制样。通过实验,初步掌握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二采样点的确定 三采样布置方法 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于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染程度均匀的区域,采样点不少于5个 2.梅花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染程度均匀的区域,采样点5~10个 3.棋盘式: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污染程度不均匀的区域,采样点10个以上 4.蛇形:适用于大面积,地势不平坦,污染程度不均匀的区域,点数越多越好。 按“随机”“多点”和“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采样 四采样工具 小铁铲(或锄头)、布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钢卷尺、木锤、镊子、土壤筛(18目、60目)、广口瓶、研钵、盛土盘等。 五采样方法 1在确定采样点上,先将2-3mm表土刮去,然后用土钻或小铁铲垂直入土15-20cm左右。每点的取土深度、质量应尽量一致,将采集的各土点样在盛土盘上集中起来,初略选去石砾、虫壳、根系等物质,混合均与,采用四分法,弃去多余的土,直至所需数量未止,一般每个混合土的质量以1kg左右为宜。 由于土壤样品不均匀需多点采样而取土量较大时,应反复以四分法将样品按照测定要求磨细,过一定孔径的筛子,然后混合,平铺成圆形,分成四等分,取相对的两份混合,然后再平分,直到达到自己的要求缩分至所需量。 2装袋与填写标签采好后的土样装入布袋中,立即写标签,一式两份,一份系在布袋外,一份放入布袋内,土样编号、采样地点及经纬度、土壤名称、采样深度、前茬作物及产量、采样日期、采样人等。标签写明同时将此内容登记在专门的记载本上备查。 六、土壤样品的制备 1.土样的风干需要用风干土样,因为风干的土样较易混匀,重复性和准确性都较好。风干的方法为:将采回的土样倒在盘中,趁半干状态把土块压碎,除去植物残根等杂物,铺成薄层并经常翻动,在阴凉处使其慢慢风干。 2.磨碎与过筛风干后的土样,用有机玻璃(或木棒)碾碎后过2mm塑料(尼龙)筛,除去2mm以上的砂砾和植物残体(若砂砾量多时应计算其占土样的百分比)。留下的样品进一步磨细过0.25mm孔径的塑料(尼龙)筛,充分拌匀后装瓶备用。 七注意事项 (1)采样点不能选在天边、路边和刚施过肥的特殊区域。 (2)标签要用铅笔写两个,一个放在袋内,一个贴在袋子上 (3)采样过程中,每处理一份样品后,工具要擦洗干净,严防交叉污染

土壤取样方法

土壤取样的方法 如何正确判断整个区域的养分充裕状况呢,这需要做正确的取土样进行检测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样本测试值的统计量,从而估计整个区域的养分状况。所以这个时候实地取出来的土样非常重要,如何采集的土样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呢,是能直接放映和代表整个区域的呢?取土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1、选择取土区域: 选择样区时首先须考虑样区在整个区域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区域生态系统包括地理景观等时空格局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在以土壤养分循环为研究目的选择样区时,应以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区域划分理论为基础,所确定的样区要能代表研究区域的完整地貌单元和生态群落结构.另外,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循环过程的重要因子,选择样区时还须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代表性.从气候特征、地形地貌、生态系统类型、社会经济因素等多个层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区,是由样区研究结果向区域推断的首要条件。2、保证取土样的随机性: 在大尺度上,区域土壤养分受地带性规律和时间性节律的支配,但在小尺度上,由于受土壤母质及耕作施肥非均匀性的影响,它们却表现为/随机分布0的特点.从理论上讲,区域中的样区、样区中的采样单元、采样单元中的样点数都是越密越接近真实值,但在实践中却不可能做到.利用统计学原理的随机性原则,可以用样点来反映其代表的采样单元,以采样单元来反映代表的样区,以样区来反映代表的区域.在选定的样区内按统计学要求设置适当数目的采样单元,根据每个样点都有相同概率的原则进行随机采样. 3、保证取土样的重现性 重现性是指在已定的样区内多次重复采样,结果都能获得相同的规律性.要保证研究区域结果重现性,必须统一区域内各样区的采样标准和方法,并有足够密度的样点,尽可能消除采样方法引起的人为误差.为便于样区内重复采样与样品化验结果的正确分析,在整个采样过程中,有必要对各采样单元的地理位置、土地利用方式、农艺管理措施等实地情况进行详尽的记载,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区域生态系统中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的因素. 4、保证取土样的时间统一 由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和植物养分含量、植物生物量都存在季节性变化,各样区采样时间不一致易导致样区间结果缺乏可比性,也无法保证样区内土壤养分特征及循环规律与整个研究区域接近。保证各个样区采样时间的相对统一,是样区研究结果拓展到整个区域的关键之一。 土壤养分的状况对植物生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测土施肥方案的实施,也充分体现了土壤养分检测的重要性。目前德国STEPS有一款土壤养分速测仪,检测方便快捷,准确度高,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产品。 .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此外,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采样时间 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随季节的改变而有很大变化。分析土壤养分供应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样。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其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二)采样方法 采样方法因分析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土壤剖面样品 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 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须采原状样品。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 研究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取样,而自地表起每l0cm 或20cm 采集一个样品。 4.耕层土壤混合样品 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这种方法。 (1)采样要求 在采样时,要求土样有代表性,因此需多点取样,充分混合,布点均匀,混合样品的取样数量应根据试验区的面积以及地力是否均匀而定,通常为5~20个点,采样深度只需耕作层土壤0~20cm ,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2)采样方法 根据地形、样点数量和地力均匀程度布置采样点。面积不大,比较方正,可采用对角线取样法;面积较大,形状方正,肥力不匀的地块可采用棋盘式采样方法(方格取样法);面 积较大,形状长条或复杂,肥力不匀的地块多采用蛇形取样法(折线取样法)见图1所示 图1 采样点分布 采集混合样品时,每一点采取的土样,深度要一致,上下土体要一致;采土时应除去地面落叶杂物。采样深度一般取耕作层土壤20 cm 左右,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对角线取样法 棋盘式取样法蛇形取样法法

离子色谱样品预处理

离子色谱样品预处理 随着离子色谱日益广泛的应用,许多样品已经无法用传统的方法采用采样、稀释、过滤后直接进样的模式来进行离子色谱的分析。对于大量复杂基体的样品,离子色谱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通过预处理后再用离子色谱法进行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样品复杂基体对离子色谱柱的污染,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提高复杂基体样品测定结果和准确性,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有关样品预处理方法,随着国内离子色谱的用户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相关离子色谱的预处理方法,这些方法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大部分样品前处理方面,采用国产材料进行,预处理的成本很低,更能适合于中国国情,可以在国内广泛推广使用; (2)大部分样品预处理方法采用离线方法,不需要昂贵的在线设备;但相对而言,样品处理的时间比较长,需要的样品量也比较多一些; (3)与国际上出现的一些样品预处理方法相比较,国内出现的样品前处理绝大多数均出自于基层单位,实用性强;但相关的理论方面的探讨比较少。因此,许多国内采用样品前处理方法,一方面可以再进一步从理论角度进行讨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适当改进配合包括国内和国外的仪器用于在线样品的预处理。 离子色谱样品前处理遵循的原则 (1)样品处理后待测组分的含量应不低于检测器的检出限 ; (2)样品中各组分的分离必须达到色谱定量要求; (3)样品中不能含有机械杂质和微小颗粒物,以免堵塞色谱柱; (4)尽可能避免待测组分离子发生化学变化,防止和减少待测组分损失; (5)待测组分进行化学反应时其化学计量关系必须明确并且反应彻底; (6)避免和减少无关离子和化合物的引入,防止待测组分被污染并增加分离难度。 1.膜处理法 1.1.滤膜或砂芯处理法 滤膜过滤样品是离子色谱分 析最通用的水溶液样品前处 理方法,一般如果样品含颗 粒态的样品时,可以通过 0.45或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直接进样。由于一般的滤膜不能耐高压,因此滤膜过滤只能用于离线样品处理。有时需要在线样品处理,或者将该方法用于仪器管路中,必须采用砂芯滤片。但滤膜过滤方法只能去除颗粒态不溶性物质,对于极小颗粒或有机大分子可溶性化合物和金属水溶性离子,照样能够进入色谱柱干扰样品的测定并沾污色谱柱。 1.2.电渗析处理法 在国内比较的特色的工作是采用电渗析法,与其它的膜处理方法相比,电渗析处理法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不仅可以有效去除颗粒物、有机污染物,而且也可以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污染物。是处理复杂基体样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3.电解中和法 强酸、强碱中微量离子的测定是离子色谱较难解决的问题,电解中和法的应用使问题迎刃而解。该方法是利用水电解产生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对高浓度

三种土壤样品消解处理方法的对比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一、土壤污染 (5) (一)土壤污染概述 (5) (二)土壤污染的现状 (5) (三)土壤污染的危害 (5) (四)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6) 二、土壤消解 (7) (一)研究进展 (8) (二)消解原理 (8)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10) (四)电热板消解法 (10) (五)全自动消解法 (11) (六)微波消解法 (12) (七)元素测定阶段 (12) 三、综述 (13) 参考文献 (15)

摘要 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工业生产中矿山的开采冶炼、造纸、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及农业生产活动中含重金属污水灌溉农田、污泥的农业利用、肥料的土壤施用都给环境带来了污染。个别农药在其组成中含有Hg、As、Cu、Zn等金属。磷肥中含较多的重金属,使地球上的许多土壤被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元素不仅以单一元素污染土壤,同时多种重金属在土壤中共存时,它们之间还存在协同、拮抗作用,而且随着农药、化肥、污泥的大量施用,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的复合污染。目前我国受Pb、Cu、Cd、As、Cr、Zn等重金对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工业的发展而越来越多,许多研究表明,重金属Cd2+可使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含量明显降低,Cd2+,Pb2+和Zn2+等重金属离子对高等植物叶绿体的光合电子传递也有抑制作用,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有一定质量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加重,己远远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因而,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保护有限的天然土壤资源,己成为突出的全球性问题。由于土壤类型种类的繁多,不同地区土壤差异很大,为了及时了解土壤中重金属的成分及含量,对土壤进行消解是测量土壤内重金属含量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采用电热板消解,全自动消解和微波消解三种方式,分别选用常用的酸体系对三种类型的土壤进行消解,重点对铜(Cu)、锌(Zn)、铅(Pb)、镉(Cd)、铬(Cr)5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土壤消解;电热板消解;全自动消解;微波消解

土壤取样方法

土壤取样方法 一、土壤取样布点的要求 1、50亩以上的连片基本烟田列入土样采集范围; 2、平原、坝区(平坝)每200亩采1个样; 3、丘陵区、缓坡地(坡度5-10度)每100-200亩采1个样; 4、山地(坡度大于10度)每50亩-100亩采1个样。 二、土壤取样的方法 1、取样 (1)样品选择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块采集,地块面积占样点面积的5-10%。 (2)应根据具体采样地块的形状和大小,确定适当的采样路线和方法。长方形地块多用“之”字形或“S”形,而近似矩形田块则多用对角线形或棋盘形等采样法,要求既保证样点分布均匀,又使所走距离最短。采样严格掌握小样点的点数及其分布的均匀性。 (3)每个地块一般取10—15个小样点,制成一个混合样;而且每个小样点的采土部位、深度、数量应力求一致;采样时要避开沟渠、林带、田埂、路边、旧房基、粪堆底以及微地形高低不平等无代表性地段。若取样田块为未翻耕的烟地,则每个取样点应在垄顶两株烟之间。 (4)采样部位和深度:一般只采耕作层土壤,采样深度为0-20cm 左右。 (5)具体取样方法

将土壤充分混匀,挑出根系、秸杆、石块(应统计重量)、虫体等杂物以后,在田间用四分法弃去多余部分,最后保留公斤,然后装入20×25cm清洁棉布袋,放入和挂好内外标签,标签上应注明采样地点、地块编号、采样时间、采样人。 土样编号为烟区代码+年份(2位)+编号(4位),例如十堰郧西2014年第1号土样的编号为SYYX140001。如在野外来不及彻底清理,也应在室内资料整理送验前进行处理。每个小样点土条的长、宽、高和取土量力求完全一致(或者采用原来的编号规则)。 2、样点信息的采集 每一取样地块都要建立地块档案,在田间访问群众及时填写。地块档案的表格形式,主要项目应包括:GPS信息(经纬度信息、海拔高度)、地块编号、地块名称、土壤类型(精确到土属)、当地土名(群众俗名)、地形、坡度、灌排条件等。 土样样点信息表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测试的一个重要环节,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是如实反映客观情况,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先决条件。因此,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和有代表性的土壤采样,为保证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必须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控制采样误差。 1、采样单元(严格按照已经给定大家的GPS定位为准,如果该点已经有建筑非农田,可以就近取土壤类型、种植作物一致的露天大田非大棚土壤,如玉米小麦是山东典型作物。如果就近实在没有作物地块,可以标注上是蔬菜地,如白菜地。非原始点位的,需要文字说明点位漂移的大致方位距离等) 点位漂移的另选取典型代表地块,采样地块的土壤要尽可能均匀一致。选取地势平坦,肥力均匀,采样单元一般为100平方米地块。采样单元应集中在典型地块,相对在中心部位,采一个混合样。 3、采样路线 采样时应“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采样。一般采用S形(下图)布点采样,能够较好地克服耕作、施肥等所造成的误差。或者梅花采样即取四个角加中心点。田块选取要避开路边(有交通工具汽车尾气扬尘等污染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田埂、沟边、肥堆等特殊部位。 3、采样点数量 一个样点至少采集6个点位的土壤,然后混匀。(要保证足够的点,使之能代表采样单元的土壤特性),混匀后,用四分法(见下图)将多余的土壤弃去。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混匀后放在盘子里或塑料布上、蛇皮袋上,剔除落叶石块等杂物后弄碎、混匀,铺成四方形,划对角线将土样分成四份,把对角的两份分别合并成一份,保留一份,弃去一份。如果所得的样品依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至所需数量为止。一个混和土样以取土1公斤左右为宜。 4、采样点定位(必须有,尤其是点位漂移的)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 处理方法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Ⅰ-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配方施肥是一种以最少的肥料投入得到农作物最高产量的农业新技术,这一技术的基础是测出土壤中已有的养分含量,然后根据种植作物的品种、目标产量决定该施什么肥、施多少肥。 土壤样品采集是决定分析结果是否准确的重要环节,因此请严格按下列方法采集土样。 对作物根系较浅的种植地只需取耕层20厘米深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种植地如小麦应适当增加深度,果园土壤样品在耕层40厘米深处采集,采样点的多少可根据试验区耕地面积大小和地形而定,地块面积较小的要采5个点以上,地块面积较大的应采20个点以上。取样点的分布最好采用S型采样法或十字交叉法。(见图一) 采来的样品数量太多可用四分法弃去一部分保留1斤土样即可(见图二)。其方法是:把采来的土样倒在干净的木板或塑料布上,用手将土块捏碎,用镊子夹去土样中的作物根系、昆虫、石块等杂物,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风干,注意不能在阳光下曝晒及火烤,以免发生氧化反应。把风干后的土样用木棍或玻璃瓶碾碎(不可用金属制品),然后用1—2毫米筛子筛一遍。把筛过的土样平铺成四方形,如数量仍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至所需数量为止,一般用50克土样即可,完成土样处理后,请填写土壤登记表。 注:如一户有几个土样或几户各有一个土样可将土壤登记表分别填好,并在土样包装上做上与登记表同样内容的标记,以免搞错。 避免在粪堆底上和同一垄上以及田边,路边,沟边和特殊地形部位采样。 采样时在确定的采样点上用小土铲向下切取一片片的土样样品,每个样品点采取的土壤厚、薄、深、浅、宽、狭应大体一致,集中起来混合均匀。 有机肥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堆肥、厩肥、沤肥、草塘肥、沼气肥、牲畜粪尿以及人粪尿等都是有机肥,这些肥料大都是很不均匀的,采样时应注意多点取样,一般应在翻堆混匀后,选择10—20个采样点,大块和散碎的肥料比例相近,把采到的若干样品放在一块干净的塑料布上,送入室中风干,摊开晾干,再把样品弄碎、剪细、混匀,再用四分法缩分至500克左右,磨细并全部通过1毫米孔径筛子,装入样品瓶中。 如果有机肥样品中夹有较多石块,应捡出另外称重,并计算其占原有样品的百分数,如需测定有机肥料中的NH4和NO3,则需用新鲜样品,即不经风干立即进行测定。 粪尿和沼气肥是液体和固体混合肥,可先混匀在未分层前取出500毫升左右放入密闭容器中,用玻璃棒将固体充分捣碎,在分析称样前应反复振摇容器充分混匀。 四分法: Ⅱ-土壤养份测试方法

土壤取样

土壤取样 (一)田间取样的原则 尽可能使所采样品能最大限度地反应其所代表区域Ⅲ块的实际状况。否则,所取得的数据就失去了其应用价值。因此,田间取样要充分考虑。 1.取样的时间。土壤成土过程会造成土壤性状在时间上的变异。比如分析土壤肥力情况,一般适宜在晚秋或早春采样。 2.取样的选点与布点。土壤的不均一性特点,诸如地形变化、侵蚀状况、施肥措施以及人为活动对土壤产生的影响,是造成采样误差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高得多.为保证样品的代表性,采样前耍进行现场勘察和有火资料的收集根据,土壤类型、肥力等级和地形等因素将研究范围划分为若干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要尽可能均匀一致;还要保证有足够多的采样点,使之能充分代表采样单元的土壤特性,采样点的多少,取决于研究范围的大小,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和试验研究所要求的精密度等因素。 3.采集土样的工具与方法。要有效控制采样带来的各种系统误差和人为误差,要选择标准核实的采样工具,比如采集测定金属含量的土样.就不能选择金属制采样工具和样品存储袋;采集上样的方法须使在一个复杂的区内的任何一点上,均能取得所需深度的均一的、等体积的土壤样品。 (二)取样的具体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对分析结果和土壤评价至关重要。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也有所区别。 1.表层混合样采集。 (1)采样方法。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一般采集混合土样,即在一个采样区或工作块,把多点采集的土样混合成一个混合样,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分析量,另一方面可以把田间微量不均一性的影响减到最低限度。采样时应沿着一定的路线,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常用的方法有:对角线采样法、蛇形采样法、棋盘形采样法、梅花形采样法等。 (2)采样点数同的确定。要确定在一个采样区要采多少点才能达到精度的要求,决定于所要研究的性状的变异程度和要达到的精度。在一般情况下一个采样区内的采样点可在20—30个范围内。田块在0.5hm2以下时,可采10个样点即可。 (3)采样深度。对一般土地采样深度15—30em即可。对根深作物可取至50era的深度。 (4)采样量。l一2kg土量。 2.剖面土样的采集。 为了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状,除了研究表土外.还要研究表土以下的各层土壤,这种削面士样的采集,一般可在丰要削面观察和记载后进行,在发生学层次不明显的土壤剖面采样中,为了减少人为判断剖面深度的误差,按照剖面深度(0—10em、10—20cm,20~40em,40-60era,60~lOOem)采样。当发生学层次明显时,土壤采集按发生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实验报告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实验 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此外,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采样时间 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随季节的改变而有很大变化。分析土壤养分供应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样。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其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二)采样方法 采样方法因分析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须采原状样品。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研究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取样,而自地表起每l0cm 或20cm 采集一个样品。 4.耕层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这种方法。 (1)采样要求 在采样时,要求土样有代表性,因此需多点取样,充分混合,布点均匀,混合样品的取样数量应根据试验区的面积以及地力是否均匀而定,通常为5~20个点,采样深度只需耕作层土壤0~20cm ,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2)采样方法 根据地形、样点数量和地力均匀程度布置采样点。面积不大,比较方正,可采用对角线取样法;面积较大,形状方正,肥力不匀的地块可采用棋盘式采样方法(方格取样法);面积较大,形状长条或复杂,肥力不匀的地块多采用 土时应除去地面落叶杂物。采样深度一般取耕作层土壤20cm 左右,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对角线取样法 棋盘式取样法蛇形取样法法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此外,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采样时间 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随季节的改变而有很大变化。分析土壤养分供应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样。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其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二)采样方法 采样方法因分析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须采原状样品。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研究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取样,而自地表起每l0cm或20cm采集一个样品。 4.耕层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这种方法。 (1)采样要求 在采样时,要求土样有代表性,因此需多点取样,充分混合,布点均匀,混合样品的取样数量应根据试验区的面积以及地力是否均匀而定,通常为5~20个点,采样深度只需耕作层土壤0~20cm,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2)采样方法 根据地形、样点数量和地力均匀程度布置采样点。面积不大,比较方正,可采用对角线取样法;面积较大,形状方正,肥力不匀的地块可采用棋盘式采样方法(方格取样法);面积较大,形状长条或复杂,肥力不匀的地块多采用蛇形取 1 对角线取样法棋盘式取样法蛇形取样法法 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48724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测试的一个重要环节,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是如实反映客观情况的先决条件。因此,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和有代表性的土壤采样,并根据不同分析项目采用相关的采样和处理方法。为保证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必须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控制采样误差。 1、采样单元 尽可能优先采用分区布点法进行监测点位的布设,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要尽可能均匀一致。在分区时应重点考虑:①各场地实际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及其对土壤造成污染的方式和途径在区块中分布的均匀性;②尽可能以场地使用时自然形成的分界作为监测分区的边界,且区块形状基本规则;③一个区块内同样深度层的土壤应属于同一种分类;④当一个拟划分的区块面积过大时,应认真推敲是否有拆分成小区块的必要。而对于占地面积较大、无法按使用功能划分区块或拆迁后造成场地内土壤迁移、原始状况遭破坏的场地,应根据调查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系统随机布点法、系统布点法布设监测采样的点位。在设置系统网格布局时应重点考虑:①根据场地面积、土壤污染分布可能的均匀程度、监测样品控制数量等因素设置网格密度;②尽可能将网格设置成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则形状;③场地面积过大时,可根据前期调查的结果经分析后设置分区域不同密度和形状的网格,几种典型的监测布点方法见图. 本次取样网格大小基本可采取20m×20m,其中厂内办公区、生产车间及废料堆放点等典型位置都应设置取样点。 2、采样深度 在完成土壤样品采集点位平面布设后,应根据不同阶段调查的要求进行点位的纵向布设。土壤纵向结构一般可分为表层土壤(0~、浅层土壤~和深层土壤~)。根据国外通行的做法并结合国内典型场地监测实际案例的经验,表层和浅层的土壤可在各层的深度范围内采集1个样品。一般表层土壤常用的采样方法均可以保证样品在深度方向上样品的代表性。浅层土壤采样时可在规定的深度范围内连续或分上下2段采样后制成混合样。深层土壤应采用纵向分层的方法,分别采集每1层土壤的代表性样品。在环境调查判定污染物种类和初步探明污染程度、范围阶段,一般在3m深度以内时,每个样品的采样分层间隔为. 3、采样点数量 要保证足够的采样点,使之能代表采样单元的土壤特性。 4、采样点定位 有条件的可采用GPS定位,记录经纬度,精确到″。无条件的可在地图上标明采样点位置,并记录样点名称、固定参照物的距离和方位。 5、采样方法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实验报告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实 验报告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此外,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采样时间 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随季节的改变而有很大变化。分析土壤养分供应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样。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其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二)采样方法 采样方法因分析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须采原状样品。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研究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取样,而自地表起每l0cm 或20cm 采集一个样品。 4.耕层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这种方法。 (1)采样要求 在采样时,要求土样有代表性,因此需多点取样,充分混合,布点均匀,混合样品的取样数量应根据试验区的面积以及地力是否均匀而定,通常为5~20个点,采样深度只需耕作层土壤0~20cm ,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2)采样方法 根据地形、样点数量和地力均匀程度布置采样点。面积不大,比较方正,可采用对角线取样法;面积较大,形状方正,肥力不匀的地块可采用棋盘式采样方法(方格取样法);面积较大,形状长条或复杂,肥力不匀的地块多采用 土时应除去地面落叶杂物。采样深度一般取耕作层土壤20cm 左右,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对角线取样法 棋盘式取样法蛇形取样法法

土壤采样规范

采样准备 4.1组织准备 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4.2资料收集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4.3现场调查 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4.4采样器具准备 4.4.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4.4.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4.4.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4.4.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4.4.5采样用车辆 4.5监测项目与频次 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见表4-1。监测频次原则上按表4-1执行,常规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降低监测频次,但不可低于5年一次,选测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提高监测频次。 表4-1 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

绿化土壤检测取样方法、检测项目及质量指标

绿化土壤检测取样方法、检测项目及质量指标 一、地形主体构筑所用土壤(40cm地表种植土以下部分) 1、取样方法: 外购土壤的,每个检验批不得超过1000m3,且同一检验批应位于同一地点、同一地层(80c m)内。 土壤取样原则上应在现场进行,如确实需在场外改良后再进场施工的,可征得建设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同意后,在监理公司的见证下在土源所在地取样,且土壤的装运应经监理单位签认。 外购土壤取样应随机在土壤的5个部位各取100g,经均匀混合后组成一组试样。 绿化施工场内倒运土壤,按土壤分布范围每个检验批不得超过1000 m2,且应位于同一地点、同一地层(80cm)内。 每组试样至少取样5处混合后组成,且每个取样处在顶部、中部及底部3个不同部位各取100g,经均匀混合后组成一组试样。 2、检测项目及质量指标: 序号性状项目指标要求 1 pH值6.5~85 2 含盐量<0.12% 3 密实度>85% 二、栽植普通地被植物的绿化地表土(地表至40cm深范围内) 1、取样方法:

普通地被植物的绿化地表土每个检验批不得超过1000 m2,在绿化工程现场取样,且应位于同一地点内。 每组试样至少取样5处,且每个取样处在顶部、中部及底部3个不同部位各取100g,经均匀混合后组成一组试样。每个取样处在取样时应除去表面浮土。 2、检测项目及质量指标: 序号性状项目指标要求 1 容重 0.450 g/cm3~1.3g/cm3 2 总孔隙度>10% 3 pH值 6.5~8.5 4 含盐量<0.12% 5 有机质含量>10g/㎏ 6 全氮量>1.0g/㎏ 7 全磷量>0.6g/㎏ 8 全钾量>17g/㎏ 9 土壤渗透系数≥10-4cm/s 三、草坪坪床土(地表至25cm深范围内) 1、取样方法: 在绿化工程现场取样,同一地点同一时段施工的土壤为同一检验批,不同地点或不同时段施工的土壤为不同检验批。每个检验批按土壤分布范围每1000 m2随机取样5处。每个取样处在除去表面浮土后

现代分析中试样的预处理方法

现代分析中试样的预处理方法 化生院 13应化冯凯雁 20130071217 一、来源国家标准样品网新闻资讯,日期:2014/8/4 16:17:38 食品的成分很复杂,既含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及因污染引入的有机农药等,又含有各种无机元素,如钾、钠、钙、铁等。这些组分往往以复杂的结合态或配位态形式存在。当应用某种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对其中某种组分的含量进行测定时,其他组分的存在常给测定带来干扰。为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准确的结果,必须在测定前排除干扰;此外,有些被检测物的含量极低,如污染物、农药、黄曲霉毒素等,要准确地测出它们的含量,必须在测定前对样品进行浓缩。以上这些操作统称为样品预处理(或样品前处理)。样品预处理是食品检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检验结果的客观和准确。 进行样品预处理,要根据检测对象、检测项目选择合适的方法。总的原则是:排除干扰,完整保留被检测组分并使之浓缩,以获得满意的分析结果。 有机物破坏法 该法主要用于食品中无机元素的测定。食品中的无机盐或金属离子,常与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结合,成为难溶、难离解的有机金属化合物,欲测定其中金属离子或无机盐的含量,需在测定前破坏有机结合体,释放出被测组分。通常可采用高温,或高温及强氧化条件使有机物质分解,呈气态逸散,而被测组分留下来。根据具体操作条件的不同又可分为干法灰化和湿法消化两大类。 (一)干法灰化 这是一种用高温灼烧的方式破坏样品中有机物的方法,因而又称为灼烧法。除汞外大多数金属元素和部分非金属的测定都可以用此法处理样品。将一定数量的样品置于坩埚中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脱水、炭化、分解、氧化,再置于高温电炉中(马弗炉,一般为500-550℃)灼烧炭化,直至残灰为白色或浅灰色为止,所得的残渣即为无机成分,可供测定用。 干法灰化的优点是破坏有机物彻底,操作简便,空白值低,破坏时间长但是不需操作人员时时照管。本法对挥发性物质的损失较湿法消化大。 (二)湿法消化 向样品中加入强氧化剂,加热消解,使样品中的有机物质完全分解,氧化,呈气态逸出,而待测成分转化为无机物状态存在于消化液中供测试用,简称消化。是常用的样品无机化方法,如蛋白质的测定。常用的强氧化剂有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高锰酸、双氧水等。 湿法消化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其特点是分解速度快,时间短,因加热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