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案

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杨磊

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作用;了解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内涵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

养成重视教材的习惯,不仅要重视正文、插图、知识链接等内容的阅读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对教材表述的透彻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寻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性,认识到“实事求是”是其精髓所在。

课时:1课时

重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南方谈话等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难点:认识到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导入:

简单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展示两幅书法题字,引出问题,猜测哪一幅“实事求是”的题字是毛泽东的字迹?

(可能的理由1,字如其人,从毛泽东的革命浪漫主义入手;理由2,教材75页邓小平题字图片;……)

【设计意图】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阐释出本课主要线索——实事求是,引导学生注意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性。

教学过程:

一、“实事求是”与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展示记录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几个历史瞬间的图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手稿、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邓小平在十二大会场、邓小平92年视察深圳、邓小平看望十四大代表、中共十五大会场。请学生选取其中两个最为关键的瞬间。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分不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哪一个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

展示教材75页,“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引导学生思考,如此重要的会议,为什么只开了五天?

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A补充展示材料,手稿的要点。

B

B补充展示材料,必修二教材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比较邓小平讲话要点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在发现两者相似之处的基础上透彻理解“邓小平的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了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关键性意义。

⑵南方谈话

问题1,南方谈话的背景?

(学生可以轻易找到人民版必修三教材75页内容,“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为透彻理解教材,需要进一步追问学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和“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

键时期”的含义?估计学生对“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的知识储备不足,补充材料,“1991年6月15日《人民日报》邓力群文章”)

【设计意图】追根问底,补充材料,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教材,试图避免学生出现对教材表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问题2,南方谈话的内容

请学生阅读教材分别指出判断实践的标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⑶当堂练习

练习1,最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会议是( A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

【设计意图】答案参见人民版必修三75页插图。启发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关注教材正文,而且关注插图、知识链接等“边角之地”。

练习2,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论断的时间( B )。

A.1978

B.1979

C.1982

D.1992

【设计意图】答案参见人民版必修三75页知识链接。启发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关注教材正文,而且关注插图、知识链接等“边角之地”。

练习3,你推测 1979年的谈话没有公开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公开,你认为能起到南方谈话的效果吗?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设计意图】答案从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计划经济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经济转型的条件也不具备等角度思考。进而认识到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展成熟。得出理论来源于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结论,突出本课的主线——实事求是。

2、邓小平理论的影响

展示普通人记忆中几个难忘瞬间的图片,

⑴1984年“小平您好”的条幅。

问题:从曾经的“毛主席万岁”到“小平您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体现邓小平理论不仅包含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更是国人的思想上的解放。

⑵1997年“告慰小平香港回家了”的条幅。

【设计意图】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不仅包含经济上改革开放,还包含一国两制构想等政治内容。

【过度】展示1997年3月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力量?”,过渡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实事求是”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什么理论问题?

3、学生填出“?”处内容。

三、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以实事求是为主线,构建知识逻辑结构,揭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关系。

四、变换视角,中外相通

视角1,通史坐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放入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坐标轴上。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视角2,全球视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放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框架之下。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完成板书,共同构建新的坐标系,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板书设计:

课后赠言:“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能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解说词教学反思:

出于对本课在教材中地位的考虑,我选择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性——实事求是为本课的主要线索。帮助学生认识到“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近年来浙江省高考历史卷基于教材的表述比重不少,显然具有重视教材,以本为本的特点。现实中学生对教材的重视存在不小的偏差,或者重视教材正文,却忽视插图、知识链接等“边角之地”;或者死扣教材,却忽视对教材表述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教材正文,而且关注插图、知识链接等“边角之地”,更重要的是对教材表述的理解要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