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史知识点笔记(明代篇下.

古文史知识点笔记(明代篇下.
古文史知识点笔记(明代篇下.

1.明代戏剧家的杰出代表是汤显祖,他思想上师承泰州学派,并受到李贽与佛学大师达观的深刻影响,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其文艺思想与当时崇尚个性解放的思潮是一致的。他认为“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主张“以情格理”的“情至”观,强调“性无善无恶,情有之”。

2.《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汤显祖戏剧创作的代表作,成为明代戏曲最杰出的代表。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称:“《牡丹亭梦》一出,家传呼送,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以及《法苑珠林》李仲文、冯孝将儿女事,搜神记》、《列异传》谈生事。

3.临川四梦:汤显祖的《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以及《牡丹亭》,都有梦境的描写,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的书斋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4.《紫钗记》是根据作者早年写作的《紫箫记》改编而成,约写于万历十五年。《紫箫记》取材于唐代蒋防的《霍小玉传》。

5.《邯郸记》和《南柯记》是汤显祖晚年写作的传奇。《南柯记》取材于唐人小说《南柯太守传》。《邯郸记》以唐沈既济《枕中记》为依据,但也吸取了元马致远《黄粱梦》杂剧的某些情节。王骥德评此二剧“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这两出剧标志着汤显祖在创作上从爱情题材扩大到社会政治题材。从“以梦写爱情”到“以梦写政治”,这是作者在戏剧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6.唐代的《大唐西域记》,记录了玄奘取经的故事,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见于文字的最早雏形。取经故事的基本定型是在元代,已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形象。

7.《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西游记》最早的完整刻本是万历二十年世德堂本。《西游记》可分三部分:前七回写孙悟空的来历;第八回到第十二回写唐僧的来历和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到结束写取经的全过程及东返成正果。

8.明嘉靖至崇祯间,白话小说就题材而言可以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等类别,《金瓶梅》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明代小说中的“四大奇书”。

9.《金瓶梅》如实地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标志着中国长篇白话小说发展的新阶段。10.《金瓶梅》现存最早的版本为万历四十五年“东吴弄珠客”序的《金瓶梅词话》,清康熙间又有张竹坡评点的《第一奇书金瓶梅》。

11.《金瓶梅》是从《水浒传》“武松杀嫂”一段推演而成的,表面上所叙的内容是北宋末年的事,实际上却是明中叶以后社会生活的写照。

12.《金瓶梅》以后有影响的同类作品有《玉娇丽》。

13.神魔小说在《西游记》之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模仿《西游记》的,如《四游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吴元泰著;《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即《南游记》,余象斗编;《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传》,即《北游记》余象斗编;《西游记传》,杨志和编)、《西游补》(董说著)、《三宝太监西洋记》(罗懋登著);二是别叙故事讲神魔之争的,如《封神演义》(许仲琳著)。

14.历史演义小说中较著名的是冯梦龙的《新列国志》,这部作品是除《三国演义》外流传最广的通俗历史演义小说。清代蔡元放又将《新列国志》修订润色,并加上评语,改名为《东周列国志》于乾隆年间刊行,其他如写明代的《英烈传》、《承运传》、《于少保萃忠全传》、《梼杌闲评》等。

15.英雄传奇小说中代表作是《北宋志传》,公案小说有《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和《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等。

16.中国的白话小说是由说话衍变而来的,据宋人笔记《都城纪胜》、《梦梁录》记载,当时说话伎艺分为讲史、小说、讲经、合声四科。讲史话本成为我国长篇白话小说的先驱,小说

话本则成为白话短篇小说的远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明后期专门的白话短篇小说作家的作品称为“拟话本”。

17.话本在宋元至明代时期,都是以单篇的形式流传的,明嘉靖年间洪●(木加便)编刊的《六十家小说》,即《清平山堂话本》,成为最早的话本专集。原书分为六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篇,共六十篇,现存二十七篇。《京本通俗小说》是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集。

18.明后期拟话本小说最著名的集子是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简称“三言”。此外,有凌濛初编辑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19.冯梦龙,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墨憨子。他与哥哥冯梦桂、弟弟冯梦熊被合称为“吴下三冯”。他对李贽推崇备至,奉为“蓍蔡”。在审美理想上,他主张“情真”,作品内容要“理真”。

20.冯梦龙在文学上的成就,以“三言”的编著最为世人称誉,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三言”中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刊于天启四年,《醒世恒言》刊于天启七年,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21.“三言”中反映社会现实的有《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卢太学诗酒傲王侯》、《灌园叟晚逢仙女》、《一文钱小隙造奇冤》、《滕大尹鬼断家私》、《汪大尹火焚宝莲寺》;爱情家庭方面的作品有《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人伦道德的作品有《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市民生活及商业活动,如《施润泽滩阙遇友》、《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新桥市韩五卖春情》。

22.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又名凌波,别号即空观主人,他编辑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是在冯梦龙“三言”的影响下产生的。“二拍”共收七十八篇作品,大多是凌濛初据“古今来杂碎事”创作而成的。

23.“二拍”中嘲讽程学理学的有《硬勘案大儒争闲气》,描写商人活动的有《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叠居奇程客得助》,描写社会生活的有《青楼市探人踪》、《迟取卷毛烈赖原线》、《宣徽院仕女秋千会》、《进香客莽看金刚经》、《赵司户千里遗言》。

24.在“三言”、“二拍”之后,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高潮,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陆人龙的《型世言》,此外,还有席浪仙的《石点头》,古狂生的《醉醒石》,周清原的《西湖二集》等。明末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中的选取四十篇故事,编成一部《今古奇观》小说选集。25.“后七子”是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的并称,而以李、王为首。他们继承了前七子的复古主义主张,相互标榜,在当时文坛上影响极大。

26.李攀龙,号沧溟,是后七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论诗文强调“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具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他的诗文以模拟为能事,诗歌长于近体,少数忧时和抒怀的作品有真情实感。

27.王世贞,号弇州山人,他對戲曲多有精辟之見,後人將其議論輯為《曲藻》,著名傳奇《鳴鳯記》,一說為他所作。

28.谢榛,著有《四溟集》,他是后七子初期的代表人物,最早提出论诗的主张。他在理论上认为“文随世变”、“有意于古,而终非古也”。他擅长近体,五律尤见功力。他曾言:“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

29.宗臣,在后七子中,散文成就较高,代表作《报刘一丈书》。

30.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31.王慎中,号遵岩居士,散文代表作《游清源山记》、《海上平寇记》、《金溪游记》。32.唐顺之,著有《荆川先生文集》,提出师法唐宋而要“文从字顺”的主张,又要求诗文写

作应“直据胸臆,信笔写出,”师法前人而“卒归于自为其言。”散文代表作《竹溪记》、《信陵君救赵论》、《西峪堂草堂记》,《明史》评其文章“洸洋纡折,有大家风”。

33.茅坤,别号鹿门,所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影响很大。

34.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是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感情真挚,通俗畅达,如抒情散文《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反映社会现实的《备寇事略》、《书张贞女死事》、《壬戌纪行》、《送县大夫杨侯序》。

35.李贽,号卓吾,他提倡“童心”(真心),他反对复古,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有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并大力提倡通俗文学,评点过《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琵琶记》等。李贽的文学思想,集中代表了明后期社会发展对文学的要求和文学发展本身的要求,事实上成为明后期新的文学思潮的纲领,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和创作。36.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著有《袁中郎全集》;袁宗道,字伯修,著有《白苏斋集》;袁中道,字小修,著有《珂雪斋集》。

37.公安派:由于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世称为“公安派”。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主将。在思想上,公安派受到李贽的影响,在文学理论上更是如此。他们认为文学应与时俱进,更激烈地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即,“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把文学创作看作是性灵的表现。“性灵说”有利地批判了复古主义的文学理论,强调“性灵”,注意到作家的个性,具有反对假道学的意义,这与李贽的“童心”是相通的。公安派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突出表现了他们的创作主张,独抒性灵,随意书写,清新洁净,是具有革新意义和个性的作品,对明以后的散文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直到本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学运动,还隐约可见公安派的影响。美中不足的是,公安派的作家过于偏重抒发个人情趣,未能做到广泛描写社会生活。袁宏道的散文是公安派的文学成就的代表,代表作《满井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观第五泄记》等,他的传记文最著名的是《徐文长传》。

38.竟陵派:由于这一文学流派的两个代表人物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之为“竟陵派”。他们也反对拟古,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在诗文中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有明显不同。他们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形成了“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

39.明中期散曲代表作家有陈铎、王磐等。陈铎,号秋碧,教坊子弟称之为“乐王”。有《滑稽余韵》、《月香亭稿》、《秋碧轩稿》;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有《王西楼乐府》散曲代表作《朝天子·咏喇叭》。

40.明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冯惟敏,号海浮山人,有《海浮山堂词稿》他继承了元代豪放派曲家的传统。代表作归田小令《玉江引·农家苦》、《胡十八·刈麦有感》、《玉芙蓉·喜雨》等;薛论道,字谈道,别号莲溪居士,著有散曲集《林石逸兴》代表作《黄莺儿·塞上重阳》;朱载堉,号句曲山人,并自称“狂生”,他专心研究乐律和历学,写成《乐律全书》,完成七音的学说。散曲代表作《山坡羊·钱是好汉》、《山坡羊·十不足》、《黄莺儿·骂钱》;薛绍莘,号峰柳浪仙,著有散曲集《花影集》,代表作《琐南枝·佞花》。

41.明代民歌被明人是为明代文艺的一绝,文学家卓人月说:“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现存明代民歌集有《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挂枝儿》、《山歌》等多种。在《盛世新声》、《词林摘艳》、《词林一枝》等曲选中也收有不少的民歌。反映封建压迫的有李开先收录的《夺泥燕口》,反映明吏残暴的有《沅湘耆归集》收录的《一案牵十起》,明末李自成起义时的民歌有《朝求升》、《吃他娘》;情歌有《劈破玉·分离》、《琐南枝·傻菱角》。

42.复社:复社崇祯二年成立于吴江,由云间几社、浙江闻社等十几个社团联合而成,因以

“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故名曰:“复社”。在政治上,复社作家自认为是东林党继起者,坚持和阉党斗争,明亡后,不少复社文人又成为抗清复明的斗士。复社领导人物是张溥,他在文学方面,既推崇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又以“务为有用”为口号。他的散文称名一时,代表作《五人墓碑记》。

43.几社:其社名的含义是“几者,绝不有再之几,而得知几其神之义也”。该社在文学上虽受前后七子的影响,但并不专事模拟,代表人物有陈子龙、夏完淳,而人都是爱国志士。44.陈子龙,以诗隐誉诗坛,尤长于七律代表作明亡前的《辽事杂诗》八首,明亡后的《秋日杂感》十首,诗篇雄浑苍凉,慷慨悲壮。朱笠亭在《明诗钞》中把陈子龙列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45.夏完淳,字存古,代表作《狱中上母书》、《细林夜哭》等。

46.张煌言,号苍水,代表作《被执过故里》。

47.在晚明融合“公安”、“竟陵”之长而较著名的作家是张岱。张岱,号陶庵,有《陶庵梦忆》、《琅环文集》、《西湖梦寻》等。代表作《湖心亭看雪》。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电工基础笔记

电工基础笔记 一、直流电路 电路得定义:电流得通路称为电路. 电路得组成:电源、连接导线、控制装置与负载组成。 电路得主要功能: 1、进行能量得转换、传输与分配。 2、实现信号得传递、存储与处理。 电路最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与功率. 二、电流与电压 电流:电荷有规则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强度:电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得电荷量。 公式:I=Q/t I——电流,单位就是安,用A表示,千进位,还有微安,毫安,千安(mA、A、KA);; Q--电荷量,单位库仑,用C表示,1库仑=6、25得18次方个电子得电量; t——时间,单位就是秒,用s表示。 电压:两物体或两点间得电位差叫电压。 电位:某一点到参考点得电压。 电动势:电源内部产生得推动电流得力量。 电压、电位、都用U表示,电动势用得单位电动势e表示。

电压、电动势得单位都就是伏特(简称伏),用v表示,千进位,还有微伏,毫伏,千伏等(mv、v、Kv) 三、电阻电路 电阻元件:一种消耗电能得元件。 电感元件:一种能够贮存磁场能量得元件。 电容元件:一种能够贮存电厂能量得元件。 欧姆定律:电阻中得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公式:U=IR I=U/R R——电阻,单位欧姆(简称欧),用Ω表示, 电工材料包括导体、半导体、与绝缘材料。有良好导电性能得叫导体,几乎不到点得绝缘体,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得物质称为半导体。 金属导体得电阻R与长度L成正比,与截面积S成反比,且与电阻率p有关。 公式:RS=pl R=pl/S 电阻率就是指长1米,截面积为1mm2,在20℃温度下得电阻值. 电阻得串联 电阻得串联:将电阻首尾依次相联,使电流只有一条通路得连接方式,叫做电阻得串联. 串联电路得特点: 串联电路中各流过得电流都相等

(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 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 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 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 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学习电工知识

学习电工知识 【其他心得体会】 学习电工知识篇(一):2017年电工培训个人心得体会xxxx年12月份,我分别参加了特种安全技术(高低压电工)的培训,和(高压电工)进网作业证的培训。感触很深,受益匪浅。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掌握了很多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在原有的综合理论水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就参加这次培训学习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点自己粗浅的体会。 做为一个刚刚调入供电部变电所工作的我来说,首先应该不断的去努力学习,这样才会不断的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才会有进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人寥寥数语就将学习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来了。学习的过程好比那未经加工的瑕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呈现出一具“婀娜”的工艺品应具有的高贵与典雅。刚步入工作的我以前只知道在变电所抄表、合闸、闭闸。深入的电工知识知道的很少。通过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1、培训中对煤矿安全、井下防火救灾等方面的了解 培训中,专家老师的讲座,教师的授课,使我在《煤矿生产技术基础知识》《井下通风》《矿井火灾防治》《抢险救灾》井下瓦斯防治》和《煤矿安全法律法规》等教材教法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从而也认识到了工作中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煤炭工业的安全方针。也使我认识到安全对于一个电力工作者来说是多么地重要。电力安全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安全工作不能掉以轻心。“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做为一个电力工作人员更应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确保电力设备安全运行。这次学习还使我懂得了井下通风的重要性,什么是瓦斯爆炸等。井下遇到瓦斯、火灾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预防,如何去自救互救等粗浅的知识。 2、学习中对电工作业安全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和了解了电工的基础知识、触电危害和互救、电器安全工作与措施、电气安全用具与安全标志、什么是直接接触电击防护、间接接触电击防护、电气防火防爆、防雷与防静电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和防治等,让我从不懂到初步了解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对我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总结篇)

总结篇古代诗歌鉴赏之规范答题 古诗鉴赏的各种题型及答题技巧(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要求:1.描绘诗中的画面(优美);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 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步骤一),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步骤二),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要求: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3.分析表达 效果(具体)。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知识点整理 一、表达方式 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 二、表达技巧 1、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悲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怀古伤己 2、描写手法 正侧结合视听嗅结合虚实结合远近(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3、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对比用典设问反问双关对偶4、表现手法 烘托反衬象征联想想象抑扬铺垫照应过度以小见大 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关于表达技巧部分设问的答题步骤 1、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翻译相关语句(分析该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3、作用: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抒情达意:抒发了……

2010——20XX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 一、山水田园诗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山河 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情逸致,表达自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的高洁品质 二、边塞征战诗 1、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报效国家的激情 2、战争的惨烈,边地生活的艰辛,将士连年征战的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对百姓的同情 4、对战争的厌恶 5、抨击主降派,对当朝统治者无能的讽刺 6、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 7、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山河、惊异于塞外绝域的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三、咏史怀古诗 1、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 向怀古伤己 2、悲叹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怀古伤己 3、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借古讽今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借古讽今 四、别离贬谪诗 1、依依不舍的留恋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心志的告白 4、别后情景的想象 5、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五、思想怀远诗 1、羁旅愁思 2、思念亲友 3、征人思乡、游子思归 4、思妇怀远、闺中怀人 六、咏物诗 1、对该事物的赞美或者批判 2、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书写自己的政治仕途及高洁的个人情操;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七、闺怨爱情诗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的爱情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寂,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3、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4、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注:在闺怨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比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1 1、名词解释1: 有功功率在交流电能的发输用过程中,用于转换成电磁形式的那部分能量叫做有功 无功功率在交流电能的发输用过程中,用于电路内电磁场交换的那部分能量叫做无功 电压单位正电荷由高电位移向低电位时,电场力对它所做的功叫电压。 电流就是大量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有规则地定向运动的物理现象。 电阻当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受到阻力,这是因为自由电子在运动中不断与导体内的原子、分子发生碰撞,使自由电子受到一定阻力。导体对电流 产生的这种阻力叫电阻。 2、名词解释2: 电动机的额定电流就是该台电动机正常连续运行的最大工作电流。 电动机的功率因数就是额定有功功率与额定视在功率的比值 电动机的额定电压就是在额定工作方式时的线电压。 电动机的额定功率是指在额定工况下工作时,转轴所能输出的机械功率。 电动机的额定转速是指其在额定电压、额定频率及额定负载时的转速。 电抗器电抗器是电阻很小的电感线圈,线圈各匝之间彼此绝缘,整个

线圈与接地部分绝缘。电抗器串联在电路中限制短路电流。 3、涡流现象如线圈套在一个整块的铁芯上,铁芯可以看成是由许多闭合的铁丝组成的,闭合铁丝所形成的平面与磁通方向垂直。每一根闭合铁丝都可以看成一个闭合的导电回路。当线圈中通过交变电流时,穿过闭合铁丝的磁通不断变化,于是在每个铁丝中都产生感应电动势并引起感应电流。这样,在整个铁芯中,就形成一圈圈环绕铁芯轴线流动的感应电流,就好象水中的旋涡一样。这种在铁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叫做涡流。 涡流损耗如同电流流过电阻一样,铁芯中的涡流要消耗能量而使铁芯发热,这种能量损耗称为涡流损耗。 4、什么是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1)最大值;(2)角频率;(3)初相位。 5、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规定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什么是“三相四线制”? 在星形连接的电路中除从电源三个线圈端头引出三根导线外,还从中性点引出一根导线,这种引出四根导线的供电方式称为三相四线制。 7、电功率和机械功率换算: 1马力=736瓦=0。736千瓦1千瓦=1。36马力 8、什么是三相交流电? 由三个频率相同、振幅相同但相位不同的交流电势组成的电源供电系统叫三相交流电,这种电源叫三相电源。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与“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与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与“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传播学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消除不确定性。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非社会:人内传播 社会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一个重要功能,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传播学四大先驱: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拉斯维尔:5W模式、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社会中结构》、内容分析法 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假说、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伊里调查 卢因:把关人概念 霍夫兰:态度的劝服(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警钟效应)、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学鼻祖和创建者(集大成者):施拉姆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1.军事二战 2.政治大选 3.经济广告 4.媒介技术发展 ·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电工电子基础知识总结讲解

电工电子基础知识总结 一、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超导体)知识 二、电阻、电容、电感相关知识及应用 三、电路分析方法 四、二极管、可控硅整流原理 第一部分 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超导体知识 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器件是构成各种电气设备、电工电子器件的基础,在电力生产上,更是普遍存在,作为一名电力生产人员,应熟悉掌握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应用。 一、导体 定义: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材料就称为导体。大家知道,金属、石墨和电解液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他们。是导体都集肤效应:又叫趋肤效应。直流通过导线时电流密度均匀分布于导线截面,不存在集肤

效应。而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效集肤应过,这种现象叫 中时,电流将集在导体表面流二、绝缘体定义:不导电的物质,称为绝缘体。如包在电线外面的橡 胶、塑料。常用的绝缘体材料还有陶瓷、云母、 胶木、硅胶、绝缘纸和绝缘油(变压器。质物 缘绝的好良是也气空,等)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决定于物体内部是否存在大量自由电? 子,导体和绝缘体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半导体有一些物质,如硅、锗、硒等,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既不象金属那样容易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也不象绝缘体那样受到原子核的紧紧束缚,这类物质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且随着外界条件及掺入微量杂质而显著改变,这类物质称为半导体。 1.半导体有以下独特性能:通过掺入杂质可明显地改变半导体的? 电导率。温度可明显地改变半导体的电导率。即热敏效应?光照不仅可改变半导体的电导率,还可以产生电动势,这就?是半导 体的光电效应。 与金属和绝缘体相比,半导体材料的发现是最晚的,直到20 世纪30 年代,当材料的提纯技术改进以后,半导体的存在才真正被学术界认可。半导体技 术的发现应用,使电子技术取得飞速发展,2.本征半导体与杂质半导体、PN 结(1)本征半导体:天然的硅和锗提纯后形成单晶体就是一个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 本征半导体中的载流子浓度很小,导电能力较弱,且受温度影响很大,不稳定,用途有限。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 作为学术用语的“传播”: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社会组织》1909) 符号学创始人(美)皮尔士: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传播单的观念也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者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思想的法则》191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社会学传统、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是社会学与信息科学视点的结合)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 信息:信息——符号和意义是信息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意义: 从社会传播的角度来看“意义”——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如人类认识到关于商品和服务的信息需要得到传播,才能广泛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行为),是人给对象事物所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符号: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传播效果的一种体现。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象征符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象征性社会互动又被称为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就是媒介影响的效果。 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a.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b.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的结果的总体。子弹论:(20世纪初——40年代),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几种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大众的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大众传播:就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 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 以待馀年通“余”,剩下的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 一词多义: 诚 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幸 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以 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省 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孤 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长 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终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致 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就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知 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其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其又何尤?(这,代词)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其的用法 其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代嫂嫂)——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2、指示代词。(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其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呜呼!其信然矣! ——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其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大众传播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什么是传播 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 (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 (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表征是“不出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 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 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3)群体传播: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分为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群体传播)。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利益制衡和理性认知基础上自觉建立的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认知水平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成员间无地位差异、彼此同情、价值观趋同的舆论群体。(郭书P89-98)特点:A群体传播对成员保持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会受到影响。 B、成员之间的关系靠传播过程中的心领神会、彼此认同来维系和发展。 C、成员往往会承认群体中的权威和个别人的威望。 D、群体传播是一种开放形式,成员可以自由进出。 补充知识点: 1、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群规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