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简答:

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与教学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者);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论述:

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其他:

1、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阶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成为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使用最多)(2)实验法(3)调查法(4)行动研究法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系列心理变化。

2、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3、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者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最近发展区

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之间的过度状态。

5、人格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6、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7、性格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8、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使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至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9、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简答:

1、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早期,又称学龄晚期(14、15-2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

成年期、老年期。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1)人格发展受生物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

(2)人格发展依照渐成原则

(3)自我在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

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到社会自我(到少年时期基本成熟),再到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的过程。

4、性格的差异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1)性格特征差异: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方面)

(2)性格类型差异:外倾型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5、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的。认为智能可被分为以下8种: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8种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只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论述:

1、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认知结构)

(1)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2)同化和顺应:

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也就是说,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个体对环境的作用)

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自己原有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3)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度的过程。

(二)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具体特征表现为初期儿童刚刚区分主体和客体;中期儿童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索;到后期,有了表象。

(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特征是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守恒:事物无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量是不变的)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特征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特征是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此时已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等。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的制约性,认为它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深浅,还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学中一方面宜居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应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3)最近发展趋势: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不能

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教学首先必须建立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积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这一点更为重要。

其他:

1、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自我遵循的原则是“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2、常见的认知方式

(1)场依存与场独立

(2)冲动型与沉思型

(3)辐合型(唯一正确答案)与发散型(一题多解)

(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

3、学习风格分类

(1)瑞德: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感官偏爱,把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小组型和个人型

(2)席尔瓦和汉森:感官—思考型(掌握型学习者)、感官—感受型(人际型学习者)、直觉思考型(理解型学习者)、直觉—感受型(自我表达型学习者)

4、智力差异

智利是个体以抽象逻辑思维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综合能力。对于治智力平的差异,一般是按照之上的高低进行划分,120以上为天才,70一下为低能,90—109为中等,比例最大。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学习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强化(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成为强化。

正强化: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快乐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

负强化:。。。。。。。。。。。。。。。。。。。。。。。。。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惩罚是可能性降低)

3、渐近分化(接受学习教学过程原则之一)

渐近分化指教材的呈现或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该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别、按层次渐近分化的原则

4、综合贯通(接受学习教学过程原则之一)

综合贯通指在组织安排教材时,除了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的渐进分化原则外,还要有意识的从横的方面将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加以组织、整合、协调、融会贯通。5、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简答:

1、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个体的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绪,而且依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2、尝试错误学习基本规律(桑代克尝试错误理论:猫走“迷笼”实验)

效果律;

练习律(由使用律和失用律组成,必须与效果律结合);

准备律(即学习的愿望和要求,是该理论的动机原则)

3、意义学习的条件(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即外部条件。指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主观条件,即内部条件。

首先,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

其次,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相联系;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潜在意义转化为心理意义,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的改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自己的理解。

(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增加新的知识经验。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1)支架式教学(2)情境教学(3)探究学习(4)合作学习

论述: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

(一)学习观

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布鲁纳把认知的生长看作是一个表征系统不断形成的过程。个体在认知生长的过程中,要经过三种不同的表征阶段:动作表征阶段、映象表征阶段、符号表征阶段。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由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或经验构成的观念结构,实际上是指各种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

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递进关系)

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即对知识进行处理,以适应新任务;评价即对知识转化过程进行检查,检查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合适。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由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等组成的知识结构。学生了解学科的基本机构的优点:

第一,容易把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使学习变得容易;

第二,有利于记忆学科知识;

第三,提高学习的内部动力;

第四,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以及儿童的智力发展

2、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探究新情境的态度和掌握发现式学习的方法。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其他:

1、巴普洛夫的经验型条件反射理论的经典实验

2、。。。。。。。。。。。。。。。。。。。。。。。。。。。。。。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遣;

(2)刺激的泛化(刺激混淆)与分化(掌握刺激精确化)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基本观点

斯金纳首先将不同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利用“斯金纳箱”重点研究),认为行为之后的结果是影响行为再次发生频率的决定性因素。

4、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关于学习问题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3、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简答:

1、奥苏泊尔(美国心理学家)对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种类之一: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1)认知内驱力(内):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

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内驱力(外):这是个体因自己对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外):这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他人(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

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个统称为缺失需要,第五个为生长需要。

3、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归因因素分为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

4、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四点:

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5、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形曲线)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成倒U形曲线关系,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

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论述: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

①熟悉教材②了解学生③贯彻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①稳定与非稳定性因素维度归因②内外性维度归因③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归因

第五章

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积极/消极)如: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2、概括说(类化说)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实验证据:“水下击靶”实验

简答:

1、学习迁移的类型

(1)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促进)和负迁移(干扰或阻碍)(2)。。。。。。。。。。方向。。。。。。。。。。。。。。。。。。。。。。水平迁移(同层次)和垂直迁移(不同层次)(3)。。。。。。。。。。内容。。。。。。。。。。。。。。。。。。。。。。一般迁移(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和

具体迁移(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经验转移)(4)。。。。。。。。发生的学习情境的不同,。。。。。。。远迁移和近迁移

2、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在196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

(1)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2)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3个主要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包括清晰性)3、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主观/客观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学习准备)与定势(定势作用两重性:积极促进作用、消极阻碍作用)论述:

1、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①结构化②一体化③网络化

(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①从一般到个别,渐近分化

②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③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其他:

1、学习迁移基本理论(其他)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后被修改为共同成分说,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才能产生迁移。

实验证据:知觉方面的实验。

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1929年提出学习迁移理论,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实验证据:“小鸡啄米”实验。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知识:知识是对信息的表征,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而得名。

3、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基本单元是生产式,由条件和行动两部分组成)

简答:

1、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和表征方式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组块。安德森提出3种不同类型的组块:时间序列、表象和命题。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直觉。

表象是表正是物理特征和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的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

2、知识学习的分类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根据奥苏泊尔同化论,论述学习者如何利用旧知识吸收新知识

奥苏泊尔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1)下位学习: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

①派生类属学习: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是旧

知识的派生物。

②相关类属学习: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

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

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新知识需对原

有认知结构做部分调整或整合,是对原有知识的扩充、深

化限定或精确化的产物。

(2)上位学习:又称总括性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来获得新意义的学习。当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形成某些概括程度比较低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

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通过并列结合获得意义的学习。在新知识与原有观念既非从属关系又

非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结合的一般关系时产生的。

2、说明遗忘的规律、原因以及促进知识获得与保持的方法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2)遗忘的理论解释:①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的衰退引起的;

②干扰说:认为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造成遗忘的原因;

③同化说:奥苏泊尔提出有两种遗忘——积极的遗忘、消极的遗忘;

④动机说:弗洛伊德最早提出,认为遗忘是学习者不想记,而将一

些记忆信息排斥在意识之外。

(3)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①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②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③深度加工学习材料④进行组块化编码⑤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其他:

1、记忆系统的3个子系统

感觉登记、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2、工作记忆

又称短时记忆,持续时间为几秒到2分钟,容量为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

信息保存时间很长,从一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生不忘,容量非常大。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技能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是指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

3、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可称为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1、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和培训要求

通常把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4各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训练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①示范与讲解相结合②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③速度适当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①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

②合理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③恰当安排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

④处理好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注意克服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在联系中期,联系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

2、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阶段)与教学要求

过程(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培养要求:(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根据经验,使用的一般方法)

①建立模型②检验并修正模型③模型内化

(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5)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3、元认知(认识深化)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具体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简答:

1、学习策略的分类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3方面:

认知策略(对客体)、元认知策略(对主体)、资源管理策略

(1)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②精加工策略③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①时间管理策略②学习环境管理策略③努力管理策略

④学习工具利用策略⑤人力资源利用策略

2、培养元认知策略的具体途径

(1)提高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2)丰富元认知知识的体验

(3)加强元认知操作的指导(4)创设反馈的条件与机会

其他:

元认知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名词解释:

1、问题

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3、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简答:

1、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理论结合实践)影响因素:(1)问题的呈现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反应定势

(4)功能固着(5)智力水平(6)动机强度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个体的气质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因素。

2、创造性及其特征(发散思维特征)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灵感和美感。

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特征,等同于创造性。

基本特征:(1)变通性(发散种类)(2)独创性(3)流畅性(发散数量)

论述:

1、如何进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2、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和如何进行创造性培养

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2)智力因素(3)已有的知识经验(4)动机(5)个性因素培养途径:(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直觉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奥斯本1939年首次提出)

1、问题解决的特点

(1)解决问题上解决新的问题

(2)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包括概念)重新组合,以适用于当前问题(3)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2、致力于创造性的关系

(1)智力低的人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的人未来未必就有高创造性

(3)创造性低的人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

(4)高创造性地人必须具有中等(120)以上的智商水平

第十章

名词解释:

1、品德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指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简答:

1、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般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心理成分。

(1)道德认识: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伦理性情感体验。

(3)道德行为:上述二者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只有道德行为才能使品德有社会价值。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是道德判断的发展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难题”)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1)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定于外在的要求。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判断是非好坏。

①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逃避惩罚

②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也叫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家庭、社会、对其的期望和要求考虑问题,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

③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叫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④遵守法规取向阶段,也叫维护权威和遵守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主要特点是个体超越对社会秩序的权威和服从,开始在人类的正义、公正、个人的尊严等层面反思这些规则的合理性,建立一个超越个人或集团利益的普遍原则。

⑤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⑥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个人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3、中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①发展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加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论述: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

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1)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2)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

(3)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趋势:①从“他律”到“自律”

②从“结果”到“动机”

③从“对人”到“对己”

④从“片面”到“全面”

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1)道德情感的作用①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引导与深化的作用

③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引发与支持的作用

④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力量

(2)道德情感的培养①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②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③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3、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1)道德行为的过程:确定目的和形成动机、实际的行动、行动后的效果与评价

(2)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的表层心理结构,是道德品质的外部表现,

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3)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能加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概括性、稳定性。

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②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③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④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⑤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其他: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在20世纪30年代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偶故事),初步奠定了品的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即儿童道德发展过程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转化年龄为10岁。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规则不具备约束力

(2)权威阶段(5-8岁)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3)可逆性阶段(8-10岁)即自律阶段,规则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可以改变

(4)公正阶段(10-12岁)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

观察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记忆)、动作再现过程(练习)、动机过程。

第十一章

简答:

1、简述印象形成的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与近因效应:教师必须克服首因效应的消极影响,并综合考虑

学生的一贯表现。

(2)晕轮效应:又称光圈作用,即“以点盖面”。

(3)刻板印象:又称定型,至社会对某一对象有一种固定的看法。

(4)投射效应: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2、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1)凝聚力强(2)群体内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3)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

(4)自然形成的首领人物受到成员的拥护,有威望,影响力大

3、简述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原则

(1)真诚(2)尊重与接纳(3)同理心①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

②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

③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第十二章

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简答:

1、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2、心理辅导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

3、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4、如何进行心理辅导

(1)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消退法等。

(2)认知调试的方法——艾里斯提出的理性情绪辅导方法、即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我们的情绪反应C是由B(我们的信念)直接决定的,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结果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

论述:

其他:

1、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儿童多动综合症(高发年龄为8-10岁)、学习困难综合症、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厌学、儿童强迫行为、学校恐怖症

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3、常见的教师心理问题

(1)教师的适应不良(2)职业心理问题(3)教师职业倦怠(4)教师人际交往问题

(5)人格缺陷(6)教师常见的身心疾病(7)教师常见的神经症

4、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

5、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6、团体辅导的基本技术:团体领导技巧、团体互动。

第十三章

名词解释:

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系统的收集、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

简答:

1、教学评价的分类

(1)根据进行评价的时间不同,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3)(4)

论述:

其他: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2016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结构化面试试题(完整版)

中小学结构化试题 1.结合教师工作岗位。说一下你自己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答题策略】 回答这个问题,要求考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是有一点困难的,但关键是要以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不卑不亢地回 答.不要胡乱吹嘘或贬低自己。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缺点也可以成为优点。同时可借题发挥说说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进取 精神.面试官在意的不一定是应试者的内容而是态度。 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就好像一个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广告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既针对消费者的需要,将自己最 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引发了他们的购买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成功的自我介绍呢? 巧妙而自然的介绍顺序。是考生必须要重视的因素,它是体现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方法,是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 不可或缺的。那么又如何达到巧妙而自然的效果呢? 第一,突出重点。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教师考录的要求与测试重点来组织自我介绍的内容。也就是说。 考生不仅要把体现自身优秀品质的信息传递给考官。更要把考生非常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信息传递给考官。这就要求考生做 一个有心人。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做到重点突出0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即使是你引以为荣的强项.也要毫不客气地舍弃。 第二。层次分明。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大部分考生都知道从优点和缺点两个大的方面来向考官展示自己,但是很多 考生在向考官介绍自己的时候,处理不好各个优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使整个答题过程显得杂乱而没有条理。还有的考生,优点和缺点之间缺乏适当的过渡,也就是说,在优点和缺点之间缺少恰当的关联词语或者过渡性的句子。直接表述缺点,显得非常突兀。 2.教师要耐得住寂寞、清贫。教师要守住这片净土。你为何会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必要时你会更换跑道吗? 【参考答案】 教师是一份清贫的职业.比起某些高收入的行业,确实是囊中羞涩,不好意思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工资。但是既然选择 了这份工作,就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我们的下一代.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 有责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培育好祖国的花朵,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我会选择教师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十分热爱教师这个写满奉献、充满挑战的行业,这里有可爱的学生,令人敬佩的同事,他们是人生路上不可 磨灭的一笔。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在物质上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在精神上却是富裕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看着他们一天天的进步,很欣慰.也很高兴,和他们一起去研究讨论问题,我觉得很愉快。 其次.我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是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和熏陶。我生长在一个教师之家,我的父亲就是一名教师.父母的教诲以及 和睦的家庭环境让我从小就有了做教师的梦想。 第三.我觉得教师职业有着自己的优势,善用教师职业优势,教师一样有精彩幸福的人生。比如教师.与许许多多高 风险的职业相比,老少无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也许在许多人眼里太稳定的生活让人觉得单调寂寞.但是有位哲人说?真 正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简单的生活和心情上的海阔天空。?教师要善待稳定。心平气和地工作与生活。所谓善待,一是 珍视?现在?,享受工作乐趣;二是不断进步,与时俱进。这样就不再会觉得寂寞。。我在大学期间做过家教,暑假做过 教师兼职,因此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基础。还有我的性格更适合做老师,我有耐心,并且做事认真,最主要的是我很喜欢孩 子们。我想我是不会更换跑道的,我只想脚踏实地做好教师.做一平常人、做一寻常事,尽心而为。 3.你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参考答案】 做一个老师所要具有的基本素质.温家宝总理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解答。 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当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 最大追求。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广大 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惟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 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 重身教。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 4.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参考答案】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 班主4-2.r-作是否做到位,将会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看来,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 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见,平等对待每一 位学生: 其次,自身要练好?内功?。俗语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 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34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9年7月2日;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70%)。 一、选择题 1.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之为(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2.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CD)。 A.分散复习 B.集中复习 C.试图回忆 D.谐音字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B)。 A.父母的约束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教师的表扬、奖励 D.竞争情境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此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 B.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 C.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D.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 5.如果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讨论,而且班级人数在20—25人,比较适宜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为(BC)。 A.双四边形 B.马蹄形 C.环形 D.双环形 二、名词解释 6.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7.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9.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0.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四、论述分析题 1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1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与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 A.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B.20 世纪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末D.1903年 2.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3.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A.共同要素说 B.概括原理说 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4.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的行为 6.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7.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哪种模式进行教学()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发现学习 8.下列对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描述不正确的是() A.单维思维 B.思维的不可逆性 C.思维的可逆性 D.自我中心

9.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10.奥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答案:1-5:DCCBD 6-10:ABCBA 二、概念比较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正强化和负强化 2.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3.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4.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5.上位学习与下位学习 6.算法式策略与启发式策略 三、简述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1.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有何特点,高校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3.按照维纳的观点,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主要涉及哪三个维度? (举例说明) 4.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容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联系高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C)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 D、情感过程 E、意志过程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涉及( )。 、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般被认为产生于( )。 A 18世纪末 B 、19世纪末 C 、18世纪中期 D 、19世纪中期 2、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 A 、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 B 、 20世纪 80 年代以后 3、美国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4、美国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5、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8、 1924 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潘菽 D 、廖世承 9、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 1867~1869 年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 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 A 、《大教学论》 B 、《人是教育的对象》 C 、《教育心理学》 D 、《教育心理学大纲》 10、 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的( ) 1 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 A 、卡普杰列夫 B 、乌申斯基 C 、维果斯基 D 、布隆斯基 11、 (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 、教学环境 B 、教学过程 C 、教学媒体 D 、教学手段 12、 ( )在 1994 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 80 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 A 、布鲁纳 B 、皮亚杰 C 、维果斯基 D 、乌申斯基 13、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成果简单的移植到教育心理学, 并创立 了心理学的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他是前苏联著名 的心理学 家( )。 A 、维果斯基 B 、布隆斯基 C 、鲁宾斯坦 D 、列昂节夫 14、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认为心理过程不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也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是前苏联 著名的 教育心理学家( )。 A 、鲁宾斯坦 B 、维果斯基 C 、布隆斯基 D 、列昂节夫 15、 在教育心理学中, (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 要 内容。 A 、教学内容 B 、教学媒体 C 、教学环境 D 、评价/反思过程 16、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 、教学过程 B 、教学手段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17、 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 、教学媒体 B 、教师 C 、学生 D 、教学环境 18、 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它起作用。 A 、教师 B 、教学环境 C 、学生 D 、学校领导 19、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以 1903 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其作者是( ) A 、华生 B 、桑代克 C 、布鲁姆 D 、詹姆士 20、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 、教学过程 B 、学习过程 C 、评价过程 D 、反思过程 21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 A 、学生 B 、教师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E 、教学环境 22、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 ) A 、学习过程 B 、教学过程 C 、评价/反思过程 D 、管理过程 E 、互动过程 23、 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 )。 A 、如何教 B 、如何评价 C 、如何学 D 、如何管理 E 、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C 、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 D 20世纪 90 年代以后 A 、 19世纪 20年代以前 B 、 19 世纪 80 年代 C 、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 、 20 世纪 80 年代 A 、 19世纪 20年代以前 B 、 19 世纪 80 年代 C 、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 、 20世纪 80 年代以后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6、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 A 、斯金纳 B 、布鲁纳 7、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华生 D 、布鲁纳 )编著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C 、华生 D 、桑代克 )。 ,这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 、华生 B 、桑代克 C 、布鲁纳 D 、加涅

2020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

知2018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知 面试考试xx: 一、考生须携带《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两证”缺一不可。如《准考证》上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信息与居民身份证上的不一致,不得参加考试。 二、考生应按照《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到达候考室,在截止进入候考室时间15分钟之后的迟到考生,不得参加面试,面试成绩按照“缺考”处理。 三、考生可携带必要文具(如签字笔等)进入候考室,禁止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如手机、个人电脑等)进入“抽题室”、“备课室”、“面试室”,如有违反,将按照作弊处理。 四、考生自进入候考室起,要遵守秩序,保持安静,听从考点工作人员指令与安排,进入指定区域做好相关准备。 五、考生备课时,须将本人《准考证》和身份证放在课桌的指定位置,以便核验。“备课”时间为20分钟。 六、考生须在考点工作人员引导下进入“面试室”。面试时,试讲须按照“讲课”形式进行,“说课”形式不予给分。 七、面试结束后,考生应向考官提交抽取的面试试题及备课纸,在得到考官许可并领取“出场证”后方可离开面试考场,不得向面试考官询问面试分数和结果,不得在考场附近大声喧哗。 八、考生应诚信参加考试,并自觉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场所的秩序。考生如有违纪、作弊等行为,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33号令)等规定进行处理;如情节严重,触犯刑法,将报送公安部门依法处理。面试注意事项: 一、形象要好。

青年人要xx、正派,xx、活泼; 洋溢xx气息,有自信,充满正能量。 二、试讲要有兴奋点和亮点。 其中,最好有一、两分钟要有点“激情”,带有艺术性(有限度的、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表演和夸张),这是得分点。结构完整,不是片断。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复习、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不可以省略,但必须简化,保留核心要素。这是教学的设计的得分点。 三、教学语言要自然流畅规范 普通话要尽可能标准些; 声音要xx,但是不能喊。 语速近似于演讲,绝对不可以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必须多加演练。这是教学语言关键得分点!讲话不要半推半就、含混不清,防止自说自话。 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还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 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但绝对不可以嘻皮笑脸。 四、面试时要衣着得体、打扮朴素,切记:不要佩带饰物。行为举止大方,不拘禁,也不能太嚣张,要给人留下稳重端庄的印象。 注重礼仪: 在面试过程中,考生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进门前,要敲门,重要的事儿要说三遍。不要轻视答辩: 答辩中的有些问题可能就是针对你讲课过程中不尽如任意的地方进行提问的,不要轻视,要仔细思考怎样挽回试讲时的失误。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A.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B.学生的学 C.教师的教 D.学生身心发展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A.理论科学 B.应用科学 C.交叉科学 D.实践科学 3.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为。 A.测验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4.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所提。 A.阿特金森 B.马斯洛 C.维纳 D.班杜拉 5.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 A.杀鸡骇猴 B.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 C.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 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 表现好才给吃的 6.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

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7.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A.认知驱力 B.附属驱力 C.欲望驱力 D.自我提高驱力 8.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将知识划分为。 A.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B.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和述性知识 D.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9.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 A.120% B.130% C.140% D.150% 10.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A.思维 B.练习 C.反思 D.想象 1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迁移可以分为。 A.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C.正迁移和负迁移 D.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12.关于个人自己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称为。 A.认知 B.元认知 C.技能 D.操作 13.以下各项中属于认知策略的是。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B.情感迁移C.知识与技能迁移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 A.感受与体验B.前人经验C.记忆的内容D.信息及其组织[ D] 21.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B.实用的知识C.直观的知识D.可应用的知识[ A] 2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