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西方哲学史》(全增嘏主编)之古希腊罗马哲学笔记

复旦《西方哲学史》(全增嘏主编)之古希腊罗马哲学笔记
复旦《西方哲学史》(全增嘏主编)之古希腊罗马哲学笔记

复旦《西方哲学史》(全增嘏主编)之古希腊罗马哲学笔

泰勒斯在哲学史上一般被称为“七贤”之一。他第一次提出了“什

么是世界本原”。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和始基,地像一个圆筒

浮在水上,天上也是水,万物生于水而归复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泰

勒斯的不用传统的宗教的说法来解释万物的起源,即不把万物看作是由

神所创造的,他提出水为万物的始基,企图用物质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

希腊哲学产生在伊奥尼亚。米利都是它最繁华的城市。在这样一个泰勒斯为把水作为万物的本原有两方面的理由。根据亚里士多德经济文化繁荣而斗争尖锐的城邦中,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唯物主义派别:的解释,一方面,是他用经验证据说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另一方面

米利都学派。认为泰勒斯可能是从古代神话中吸取了思想材料借以改造提出这种自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派别。相传为泰勒斯在公元前7世然哲学观。

纪末到6世纪所创立米利都学派主要包括三位哲学家:泰勒斯、阿那泰勒斯的“水”具有直观的、朴素性。他的哲学在历史上,被称之

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为朴素唯物主义。

这些思想家在寻求宇宙万物的本体、始基或本原时,摆脱了宗教迷信说,提出了自然的、唯物主义的解释。“主张万物由物质性的本原构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学生。他和泰勒斯一样,认为,宇宙的本

成,认为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具有自发的辩证思想。在几何学、天文学、原是物质的。但是,他认为:地理学等方面也都有研究与贡献。” 1.万物是无限者。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

原始物。这个无限者本身是不生不灭、无边无际的。只有这样的“无限

亚里士多德说“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构成,都是首先从它产生、者”才能是万物的本原,因为本原如果有固定的性质或形态,有生有灭,

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变,只是变化他的形态),那就是万物的有穷有尽,那就是是“有限者了”,而有限者因为有限制,就不能解释

元素、万物的本原,”。本原是万物的起源和归宿,是万物生灭的基础,许多自然现象,也就不能成为本原了。也可以说是一种用以说明万物的“原则”。万物的本原也就是始基。“始2.阿那克西曼德的宇宙生成论:基从泰勒斯开始,具有哲学上的意义,为万物的根源、元素或基础。” 本原是永恒地运动着的,由于运动,从本原中分离出来一些有固定

本原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在米利都形态和固定性质的对立物。对立物分离出来后形成了一种蜗旋式的运

学派那里已十分朴素的形式提出: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本原构成的,从动。在这种运动中,冷和湿的东西比较重于是凝集在中心,其他的东西

本原中产生,又复归为它,万物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变化,但本原本身又包围在它的周围,并且形成一个火球。外面由于火的原故。一部分冷和

是常住不变的,变换的只是他的性状而已。但是,这种本原属于哪一种湿的东西就干了并且掉了下了,成了地。而被蒸发的东西就是云、雾。

物质的东西,本原的数目有多少,看法不一致。” 云雾膨胀于是包围在外面的火被破裂开来形成了火环,但是由于火环上

- 1 -

有一些小孔,于是,火环上面显现的火就是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等天体。从本原中产生出变化的事物。” 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涉及到了这个问这些天体围绕

地旋转。地处于这个宇宙的中心,没有外力使他移动。所题,提出了他的初步看法。以他是永恒平衡的。

3.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一些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

消亡。他于是提出”补偿原则“,第一次明确地表达出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宇宙万物总是相互作用的、相互斗争的,总有一面占优势,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关于唯物主义自然观,但是对本原以

这是对被压倒的那一面的“不公平”的表现,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必然及为什么从本原中能产生变化的事物。会“受到惩罚”,进行补偿。“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的过去,

4.阿那克西曼德还认为生物是从太阳所蒸发的湿的因素中产生的,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人则是从水里的动物变化出来的。它认为,万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万物的本原、始基也是不断变化

发展和更新的。这里的始基就是物质性的火。赫拉克利特的“火”

阿那克西美尼是阿那克西曼德的门生。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阿那是燃烧的火,使永恒的活火,处于活动状态的火。这个“火”不会静止,

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在他的著作中说“我们的灵魂是气,这而不断“燃烧-熄灭”是周而复始的过程。所以赫拉克利特强调“变”。气使我们竭诚整体,整个世界也是一样,由气息和气包围着。” 世界万物是由火产生的,并且复归于火的,并不是什么神创

他之所以提出的气为万物的本原,是因为气是无所不在的,是无限造的,而且火的运动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所以是遵

的,无定的。阿那克西美尼继承了阿那克西曼德关于本原不能是有限者循一定的规律的。火与万物的转化也不是没有条件的,火要在一定的“分

组成的观点,保留了气的无限和不定性。“同时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寸”上转换成物,物也需要一定的“分寸”才能归复于火。火与万物的

具有特定的性质。阿那克西曼德布承认一种性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性相互转换有其规律。这种规律赫拉克利特称之为“逻各斯”。质,而不赋予本原任何特定性质。阿那克西美尼却找到了一种可以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普遍性质,这就是气的性质”。“逻各斯”原意为话语。“逻各斯”是事物内在的本原,具有客观阿那克西美尼也主张除了我们所在的宇宙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宇性和普遍性。“逻各斯”是永恒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宙,这些宇宙也是有生有灭的,但是和我们的宇宙一样,也是由气构成我们感觉不到它,它依然存在。“逻各斯”是万物遵循的规律,不仅客并且归复于气的。观事物要遵循,人也要遵循。仅仅靠感觉我们不能耐认识客观世界的规

律,因为规律隐藏在事物之中。感性具有局限性,“逻各斯”要靠理性

、米利都学派的三位自然哲学家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才能认识的,大多数人不能认识,只有少数人能认识。虽然赫拉克利特

们打击了宗教的迷信思想,为以后的唯物主义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不否认感性的作用,但更重理性。础。“但是,他们都没有很好的说明运动变化的原因,没有说明为什么总的来说,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 2 -

并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争是丑。

毕达哥拉斯派的和谐说虽然包含了辩证法的某些因素,但从本质上

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提出了一切皆流万物皆说,并不是辩证法的学说。

变的思想,还在欧洲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

1.他说爱利亚学派因其代表人物巴门尼德的家乡爱利亚城而得名. 这个学

这派与伊奥尼亚唯物主义,特别是赫拉克里特针锋相对的.它根本否定事物些名言说明了一个道理:万物皆流,无物常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换的真实性,认为宇宙必定是永恒不动的永不改变的.创始人是塞不断变化的,即使人也不能例外,没有不变的事物。运动和变化是绝对诺芬尼,但真正代表是巴门尼德和芝诺. 的和普遍的。虽然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变化的绝对性,但也不否认事物塞诺芬尼的神是唯一无二的,无所不在的,绝对不动的。的相对稳定性。这些思想包含了伟大的辩证法思想。

2.赫拉克利特认为,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自然界是从对立中产生的,从不同的东西中产生和谐。对立面是相反相成的,是相互依存存在物是唯一真正存在的(真理),运动和变化是的。事物的斗争是普遍的,正常的。事物的斗争正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虚幻骗人的(意见);或者说,“存在”说宇宙的本体,实在,“存在”源。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是自发的、朴素的,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唯一的(全)不动的。这是巴门尼德的根本主张,也是贯穿整个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

它的这个主张是针对赫拉克里特的关于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说

法的。它指出,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只有存在者(有)

存在,不存在者(无)是不存在的。

毕达哥拉斯派把数当作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万物都是数,万物是数

的摹本,数的原则统治者宇宙中的一些现象。毕达哥拉斯派关于数的理

论是与和谐说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认为和谐是由数的比例所决定的。

毕达哥拉斯派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存在着和谐,而且这种和谐是绝巴门尼德否定了非存在的存在,又肯定了只有存在物是存在的。存对的,这种和谐也就是“宇宙秩序”。赫拉克利特也承认对立面之间的在有许多标志和属性:和谐统一,但是他认为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与他1 相反,毕达哥拉斯派

认为和谐是绝对的,斗争是相对的,和谐是美,斗如果说它不是永恒的,是产生出来的,那么必定是或是从或

- 3 -

者中产生。A.如果说它是从存在物中产生的,即存在物产生存证法的形而上学。

在物,那就没有真正的产生;b.如果说从非存在物中产生,那么非存在物就必定已经是某种存在物了,但说非存在物是存在的,这是矛盾的。

所以,存在物不是产生的,也决不可能化为非存在的,它总是存在的,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的哲学思想从内容上讲与巴门尼德并无

没有时间意义。二致,其特点是在于进一步用逻辑证明论述了存在是一而不是多,存在

2 是静而不是动。他论证说,如果承认多与动就要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中。

存在无所不在,整个宇宙就是存在,这是一个充实体,存在物之间没有空隙,不可分的。除了存在,没有别的东西。存在物若是“多”则他就会同时既是无限大又是无限小的。这是矛

3 盾的,所以存在物不可能是多。

“被巨大的锁链捆着,无始无终”。因为存在既没有虚空或空隙,若存在物的数目是躲,那么在数目上它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这

所以就没有什么可以允许它运动的地方。它是一个整体,存在不可能有是矛盾的,因此存在物不可能是“多”。什么运动。

4 1:说的是一个物体永远达不到目的地。因为它在达到目

存在是球形的,所以它不无限的,它是有界限的。这里的界限不是的之前,必须先走完全程的一半,但在走完这一半之前,又必须走完半

指空间的界限。不能把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物”说成是战有空间的物程的一半,如此一半一半地分割下去,可以推倒无穷。因此,运动是自

体,而说他是唯物主义者。相矛盾的,是不可能的。

,巴门尼德的存在不是生灭变化的具体的感性事物。2说的是希腊的阿基里永远追不上乌龟。因为阿基里和他所谓的存在是把事物的统一、完整、静止的一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并加乌龟之间的距离可以此分为无数小段,而阿基里又总在后面,所以它越

以片面夸大而形成的一个一般概念。巴门尼德已经把“存在”从具体感追越近,但永远赶不上乌龟。性事物从事物中抽象出来了。表现了人类认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3。因为飞矢在一定的时间内必存在于与他自身相等的现了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但是,把这样抽象的概念当作宇宙万物的本空间里。因此,如果把飞矢在空中运动的过程分为无数个点,则他在每原,是唯心的。一个点上都存在于与他自身相等的空间里。可见,箭的飞动乃是无数静

巴门尼德的存在从认识论上看,表现出唯理主义的倾向。他认为凭止的综合而不是运动,说飞矢运动是矛盾的。感官得出来的知识不是真理,只能是“意见”。真理必须通过理性来获4:说的是一般的时间可以等于一倍的时间。得。他所谓的理性是不以感官为基础的,表现了他的唯理主义思想。芝诺关于否定“多”的论证中犯的错误,主要是由于他不懂得“有

巴门尼德把存在、非存在、真理和意见作出了重要的区别。他把这限”和“无限”、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在否定“动”的论证中,不

些对立起来,成为连个领域(世界)。从整体上来看,他的学说是反辩懂得“静止”与“运动”、“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把两者形而- 4 -

上学地对立起来了。运动时间断性与不间断性的矛盾的统一,他形而上学地割裂了两者,只承认间断性而不承认不间断性。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宇宙本来是一原始的混合体,后来才分离出各种

事物。分离出万物的原动力不在于种子本身,而在于一种“奴斯”的东

西。奴斯是万物中最细的,也是最纯的,又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予

任何事物混合的,是独立的。

阿那克萨戈拉对奴斯的说明不是十分明确。一方面,它把奴斯与有

形的事物区分开来,奴斯使事物运动和具有秩序,他仿佛是一种非物质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宇宙的万物是一种“种子”的物质微粒构成的。的有意识的理智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他在描述“心灵”对事物的作用、

“种子”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质,数目是无限多的,体积是无限小的,他“心灵”推动和支配宇宙万物的运动的时侯,“心灵”的作用像是一种们是构成事物的“最初的元素”。机械的过程,“心灵”又近乎物质的东西。

太初之时,宇宙是无数小的种子的混合体,兴致不同的各种种子混无论如何,“奴斯“决不是一种精神实体,不是创造主,因为阿那

合为一体。克萨戈拉认为事物是永恒存在着的,并非出另一个东西创造出来的。事

事物性质上的区别,种类上的差异正取决于构成该事物的种子中占优势实上,因为他把运动变化看作只是种子的结合和分离,而不象赫拉克利

的那种性质。所以,在他看来,每一事物既是”一“同时又是”多“,特那样把它们看作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他不能不从事物的外面去寻找

其原因就因为”一切包含着一切“。可见,他企图从事物的结构来说明运动的原因,因此“奴斯”不过是“种子说”中的机械论思想的产物,

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这种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而虽然这种机械论观点还只是原始的萌芽,还没有发展成为后来的“第一

且包含着自发辩证法的观点。推动者”。但奴斯作为事物本身之外的原动者,就不能不带有一些神秘

万物都是种子的结合或分离,因此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所谓事物的的色彩。

产生或消亡实际上不过是种子的结合或分离而已。这种混合和分离也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但是构成事物的”种子“本身是不变的,他们本

来就是存在着的,而且将永远存在下去。又因为种子是无限多的,是无

限可分得,所以种子的结合或分离也是无限的。这样,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就是无穷的了。

阿那克萨戈拉的这种看法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他的机械性更多的体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一样,用物质的元素来解释宇宙万物,

现在“努斯“说中。并且主张这种元素是“多”而不是“一”。但是,他认为这种元素的种

类是有限的,而不象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那样是无限的。他提出生

化万物的四个根:火、水、土、气,宇宙万物就是由这四根(元素)形成

- 5 -

的。恩培多克勒还试图用四根说来解决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他认为人的

既然万物都由四种元素形成的,所以恩培多克勒又认为,常人所谓认识能力是构成事物的各种元素的结构有关系的。人们的思想、感觉都的产生和消灭不过是这四种元素的结合和分离。由四种元素(多)聚合成是凭借着元素的结合面进行的。

一个事物(一),而后这个事物(一)又分解为四种元素(多)。那么,人是怎样感知事物的呢?恩培多克勒提出了“流射”与“孔

正是这四种元素的结合和分离使事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道”的说法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会流射出某些东西来,流射与事物的孔道但是恩培多克勒认为,作为事物之根的元素本身却是不变的,它们不能相合,则事物可以相互结合;流射与孔道不合,则事物不能相互结合。互相转化,不能互相产生,也不会消灭,它们是永恒的,不变动的。既所以有的东西可以混合在一起,有的东西则不能混合在一起。感觉就是然元素本身是不动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元素结合或分离呢?从事物流射出来的东西与人们的感官的孔道相结合而产生的。恩培多克勒很强调感觉,主张用各种感官来考察事物,因为感官是知识的来源,是唯一的认识途径。但是,恩培多克勒也认识到感觉是“局限的”,也就是说是有局限的。所以他并不偏废理性、思想,因为理性、思想可以恩培多克勒认为。这种力量来自元素之外,他称之为“爱”和‘憎”。超越感觉的界限。所有这些看法还是显得比较幼稚的、原始的,但体现“爱”使几种元素结合起来,形成万物;‘憎”则使各种元素分离开来,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使万物分解。这两种力量是永恒的,以前存在,以后也存在;这两种力

量之间的斗争又是普遍的,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自然事物之

中。总之,爱与憎两种力量并存于世界之中,互相斗争,不断消长,经原于论派的奠基者是留基伯,它的最著名的代表则是德谟克里特。历着不同的阶段。恩培多克勒认为,这些阶段是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他们两个人的著作和学说后来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学说。其过程大体如下。最初,世界上是爱占绝对优势,把一切元素结合成一

体,宇宙成为一个球体,后来,憎的力量逐渐加强,侵入到球体内部,

使结合起来的诸元素逐渐分解;当憎占绝对优势时,四元素就完全分离

开来。最后,爱又打进去,诸元素又逐渐结合形成一体。然后,又重新原子论派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予”和‘虚空’。原子”开始分解的过程。是

一种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的根本属性是绝对的“充实性”,不能把“爱”和“憎”看作精神实体。但它们也和“奴斯”一样即每个原子都毫无空隙。“虚空”是空洞的空间,也就是原子运动的场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原动力,可以说是一种机械的外因论。而这种机械所。原子和虚空不可见,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德谟克里特把原子叫做存的外因论又导致了循环在。把虚空叫做非存在,所谓“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只是相对于论的思想,从而使他的宇宙观带上了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有充实性的原子来说,虚空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和存在同样是实

在的。

由于原子是绝对的充实体,每个原予中间没有任何空隙,所以原子

- 6 -

也是不可再分的.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都是相同的,并不具有某种特殊的属性.原子之间的区别在于形状、体积(大小)和位置排列的不同。原子论派还运用原子说,并且继承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来说明人的

原子又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因此,事物认识活动。运动的原因不在外力的推动,而就在事物本身之中。当然,为什么原子德谟克里特认为,人们认识的唯一对象就是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的

自己能运动,这一点原子论派没有能解释,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事物的矛物质世界,也就是客观外界事物;构成事物的原子群会不断地流射出一

盾性。但是,原子自动说显然是一种素朴的辩证法思想,它不仅与否认种极细的东西,他称之为事物的“影象”,这些影象作用于人的感官和

运动的爱利亚根报本对立,而且比起阿那克萨戈拉的“奴斯说”和恩培心灵,便产生感觉的思想。感觉是由客观事物所流射出来的“影象”透

多克勒的‘爱和憎说”也要高出一头。入我们感官的孔道而引起的。在“影象”未透过感官孔道之前,先要在

是原子论学说中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因为正是由于原子空气中经过,因此有时就会造成错觉和幻觉。思想则是由更精细的影象本身能运动,因而原子能结合或分离,从而形成宇宙万物。通过感官的孔道,直接作用于灵魂原子所引起的。总之宇宙万物的千差万别是由它们本身的构造,即原子的形状、大小和

排列次序、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

原子论派力图用原于在虚空中的运动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乃至精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因为感觉只能知道事物的色、声、

神现象。原子论派用原子的涡旋运动来解释宇宙万物,这就是说事物的味等等,而这些东西在原子论派看来不过是事物的“现象”,至于造成生灭变化都有其自己的原因,都有严格的必然性的。这些现象的事物的本质即原子和虚空却不能直接为感觉所发现,只有理

德谟克里特重视事物的原因,强调事物的发展由必然性所决定,这性才能认识到原子和虚空,也就是认识到事物的根本。

种观点是应当予以肯定的。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不懂得必然性与偶然性在德谟克里特看来,真理是隐藏着的,不能直接为感觉所揭示,只

的辩证关系,因而在强调必然性的同时,他又错误地否定了仍然性的客能为理性所发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性是优于感觉。但是感觉是认

观存在,把偶然性说成是由于人们不了解事物产生的原因而形成的主观识的起点,理性必须从感觉出发,以感觉为依据,从感觉得到证明。原

观念。子论派肯定理性优于感性,但并不象爱利亚派那样提高理性而贬低感似乎人们只能消极地等待必然性的支配,这就难免最后性。

导致宿命论。原子论派的“影象说”可以说是一种素朴的消极直观的反映论。他

这种原子论只是一种猜测,是一种朴素的观点,同时又带有机械性,们把事物的性质看成是从俗约定,只承认原子量的区别,否认质的区别。

有很大的局限性。原子论派的这些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后来给近代但是这种反映论打击了当时的唯心论和宗教迷信,对于探索人的认识活

的唯物主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布下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种动的规律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子.

- 7 -

因为这一命题中

的“人”也可理解为并不限于个别人,因此虽然各人的判断可能都真,

普罗太戈拉德著作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只有三条残简和其他文献资但大多数人同意的判断应该被视为较好的、更真的判断。这正是社会约

料。定论的观点。(在当时具有进步的一意义)。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在对待

残简第一条说:宗教、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上,普罗太戈拉的约定论观点就更加明

这就是哲学史上有名的普罗太戈拉的命题。显了。这从他的第二、第三条残简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柏拉图在他的《泰阿泰德篇》中讨论认识论问题时,就曾作过解释,并“且提出了批评.他说,普罗太戈拉命题的意思是说:“”。‘事物的存在对于

每个人来说,就是他所感觉到的那个样子。按照柏拉图的这种解释,普”第二条残简说明普罗太罗太戈拉的这一命题无疑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主张。戈拉是主张道德、知识必须通过学习教育而得到提高。这种观点与后面

我们将要讲到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主张是正相对立的。第三条残简表

但他在强调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的时候,又错明普罗太戈拉对神采取疑怀的态度。这些看法又都是与他的约定论思想

误地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他的上述命题显然正是建立在这种思想基密切相关。

础之上的。

高尔吉亚的是智者派的著名人物,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

看到了普

罗太戈拉的这一命题中所包含的错误.因为这个命题夸大了个人的主观高尔吉亚的论点主要是否认事物的存在及其可知性,具体来说有这

作用,过份强调了个人的感觉对判断活动的意义,而且把感觉的相对性样三条原则:夸大成绝对的。因此,从这个命题可以推出任何正反判断都是真的。这因为如果有某物存在的话,那么它或是永恒的,或就否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从相对主义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是产生出来的。但是,它不可能是产生出来的,因为没有东西能从“存

在”中产生,也没有任何东西能从“非存在”中产生。它也不可能是永

恒的,因为如果说它是永恒的,那就等于说它是无限的。但说它是无阻

的,那是不行的。无限的东西就不存在于任何地方,而不存在于任何

地方的东西,也就是不存在的东西。

)因为如果有物存在而又可知,那么被

- 8 -

思想的东西就必定是真实存在的了,而非存在也就根本不可能被思想

了。但如果被思想的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话.那么这岂不是说,我们所

思想的许多荒谬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而

另一方面,如果说非存在不可能被思想,但事实上我们却可以设想许多1.首先,在知识问题上,苏格拉底的看法接近于、或者说继承和不存在的荒谬的东西。这样岂不是说,荒谬的东西并不都是错误的。发展了爱利亚学派的主张。而与智者派的观点是正相对立的。智者派把3因为知识建立在感觉基础上,而感觉是相对的,所以知识也是相对的。苏格我告诉别人时用的信号是语言,而语言不等于存在的东西,最多只是存拉底则把知识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概念在的东西的符号,符号与被符号所标志的东西是不同的,可闻和可见的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东西不一样的,所以我没法把我见到的东西用语言告诉你。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他认为,知识与工匠的技艺是不同的,

人们一般所谓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部是变化的、没

有永恒价值的;但他们还自以为有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意识到自己还没

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

已是无知的。

2.从这个角度看,苏格拉底提出这一命题包含着一种有价值的思

想。那就是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该提高到一般。

高而吉亚的论点显然是错误的,他可以称得上是欧洲哲学由上最早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的怀疑主义者、不可知论者了。,他的出发点是反对爱利亚派的唯心主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更重要的是,这一命题还带有神秘主义的“存在”说的,也是反对爱利亚派否定感觉的唯理主义思想的。义的色彩。

但是,他没有把爱利亚派所讲的“存在”与唯物主义所讲的存在区3.苏格拉底认为,人们不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世界。别开来,他反对前者时,连后者也否定了。他否认了事物的存在,也否因为他认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

配,受神的管理。人们如果去认认知识的存在,甚至否认思想交流的可能,从而陷入一种极端的怀疑主识和研究自然,那就等于干涉了神。人的理性不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义、不可知主义。高尔吉亚否定一切,所以,那些要求认识自然的人其实是什么也没有认识,是无知者;只有

放弃对自然的认识,承认自己是无知者的人,才是聪明人。

4.苏格拉底叫人不要去研究自然,而去研究神的智慧和意志,世

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神的意志安排得,都是合乎一定的目的的,因此

- 9 -

人应该去研究事物的目的。苏格拉底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唯心主4.从这种伦理观出发,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就是

义目的论。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

苏格拉底认为,所谓寻求事物的原因实际应该是寻求事物的目的。为恶。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

或者说,他反对唯物主义哲学家那样去寻求事物的原因,而主张哲学只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应当去研究事物的目的。知识。(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社会现实的。)

5.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而善的概念,苏格拉底回答不明确。

6.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知识是可教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

按给人的。因为美德和知识(一般概念)一样,并不来自客观自然界,而

是人的心灵先天有的。但先天有的并不等于就是现成的,人们并不能一

苏格拉底一生最为关注的是伦理学的问题。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下子就意识到这种先天有的知识,而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启发,也

带到了人间,从苏格拉底起哲学才从对自然的研究转而为对人类认识和就是教育。

道德的研究。所以他认为自己并不是像智者派那样,拿一些现成的知识、道德去

1.苏格拉底强调探究体现了神的智慧和意志的事物的目的,同时传授给别人,而只是把别人先天有的、潜在的知识、也就是美德诱发出

他教人要“认识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来,或者说是引导人们走向知识和美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称自已是灵魂(心灵),也就是“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知识的‘助产士”。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自然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所(

以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建立在知识论上。

2.在他看来,“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最

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

这样,“美德即知识”的意思也就是说美德即关于善的概念的认知。所.)

以道德也不应象智者派所说的那样是相对的、变动的,而是绝对的不变的。

3.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苏格拉底自认为是知识的“助产士”。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之点。把知识(一般概念)放在道他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各种问题的时候,惯于采用问答法,双

德的首位,也就是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淮,这是理性主义的伦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陷于矛盾,承认其无知,逐渐修正意见,

理学说。从思想史上说,这里包含着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从而导致真理。苏格拉底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助产术。发展影响尤其大。但是,这种理论有很大的片面性。苏格拉底在运用这个方法时,总是使人们原来已经接受了的通常已

- 10 -

被认定的一般观念与具体事例发生混乱,矛盾,并且总是从具体的事例不真实的虚幻的世界。这样,在柏拉图那里就出现了“真实世界”(理念)中引申出普遍的原则来。和“”(个别事物)之间的对立。

所以,苏格拉底的方法也是一种归纳法,就是通过归纳寻求概念的柏拉图所说的“真正的实在”(也就是“理念”)的根本的标志就是定义,或者说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应当承认,苏格拉底关于概念在永恒不变、同一的,不能既是此又是彼的,因而是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来

认识中的作用,关于通过归纳下定义的方法,在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的东西;那些变动不定的,既是这个又是那个,不能明确表达出它的意学的发展史上是有贡献的。义来的东西,就决不能是‘真正的实在”。这个观点可以说贯穿柏拉图

古代有些哲学家认为,思维矛盾的揭露以及对立意见的冲突,是发的整个体系之中。

现真理的最好方法。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就是这佯一种揭露矛盾的论辩的柏拉图是通过数学和道德二方面发现他的“真正的实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揭露已有的观念的矛盾,寻求概念的定义,所以可以

说是一种思维的辩证法、概念的辩证法。他用这种方法是为了论证他的

唯心主义学说的。但他的唯心主义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后来为他柏拉图所发现的这种“真正的实在”(即理念)与我们的感官所接触的学生柏拉图进一步发

挥和系统化。到的个别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真实世界”与“幻影世界”之间的

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柏拉图

所谓“摹仿说”,就是认为理念是原型,个别事物只是“摹仿”原型产

生的,所以个别事物只是其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所谓

“分有说”是说个别事物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理念。

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是“分有“理念世界的结

果。所以,理念和具体事物既是有区别的,又是同名的。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象赫拉克利特所说理念除了作为原型为事物所“分有”外,柏拉图还提出,理念同样

的那样是变动不居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东西应该象巴门也是具体事物所要追求的目的。具体事物要想达到它,但永远不能达到,尼德所主张的“存在”那样是不动不变的。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苏格拉因为它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具体事物总是相对的、流逝的。(错误的)底所讲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但是,概念并不象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柏拉图把理念看作永恒不变的“真正的实在”,个别事物有生有灭,

样仅限于道德的领域,概念也不是仅仅是思想的范畴,只存在于人的心而理念则永存不息。从这一点说,“理念”与巴门尼德的“存在”有共

中,而是独立存在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柏拉图把这种一般概念称同之处,但是,柏拉图的理念并不象巴门尼德的‘存在”那样是“唯一之为“”。的”,而是许多的,各类事物都有各类事物的理念。

所有的理念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世界,即这是唯总起来说,柏拉图所涉及的理念大体上有这样几类:

一真实的世界。至于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这是最低级的理念;,这是较高一级的

- 11 -

理念;这是更高级的理念;在所有理念之上的

最高的理念就是。苏格拉底把善看作最高的道德范畴,

柏拉图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关于知识的理论。理念论是他的知识论的

基础,并且他的理念论正是通过对知识论的探讨而确立的。两者构成了

各种理念在善的理念的统辖下,形成—个有条理的、真实的世界。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因为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所以它也是其它理念所追求的目的,是

宇宙的最高目的。这样,以善的理念为最高级的理念世界此形成为一个

目的论体系。柏拉图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用逻辑思维来把握这个理念柏拉图认为所谓确世界的本质和内在秩序。实可靠,就是不容许有矛盾、有错误,能明确地表达的;所谓真实的,

就是永恒不变的,而不是变动不居的。根据这个标准,柏拉图认为,知

识的对象并不是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可见世界”(现实世界),因为

柏拉图的理念论把精神性的实体“理念”看作万物的本原,理念这个世界是变动不居的,并不完全真实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知识的对

独立存在于一切事物和人之外,理念世界是原型,是第一性的,是起决象,因为理念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的,是真实存在的.根据这个标淮,拍

定作用的,而物质世界或具体事物世界则是第二性的,是由理念世界派拉图又认为,感性知觉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知觉也是相对的、易变

生出来的。的、不真实的,柏拉图称这种认识为所谓“意见”;只有认识到理念,

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共同历史源头。 一、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 黑格尔:运用了“代”、“期”和“段”这样三级分期法。 罗素:基本上沿用了黑格尔的历史分期法。 对西方哲学史可作以下划分: 古代哲学(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哲学) 早期(前苏格拉底时期) 中期(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时期) 后期(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中世纪哲学(西欧封建社会哲学) 前期(教父哲学) 后期(经院哲学) 近代哲学(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哲学) 以意大利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英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法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德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现当代哲学(19世纪中期以来) 前期(19世纪中后期) 中期(20世纪前期) 当代(20世纪后期至今)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进展 1.古希腊罗马哲学 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之前是古希腊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毕达哥拉斯。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又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巴门尼德、芝诺 巴门尼德:“存在”概念是对一切事物所有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属性的抽象。芝诺:论证存在的唯一和不东,否定“多”和运动。 古希腊哲学的繁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来论哲学 克服了以往从具体感性事物中寻求本原的局限 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水、气、火、土。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古希腊哲学的中期发展阶段,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为止的时期。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人成为与自然并列的哲学主题。

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讲义 绪论:哲学与哲学史 一、哲学的界定——什么是哲学 对哲学的成见:哲学是科学;使人聪明给人智慧;讲道理的学问等等; 对哲学的三种界定 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即是爱智,人物合一。 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时期(传统哲学):把存在当做人以外的概念来加 以追求的学问。 后黑格尔时期(现代哲学):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之学。何谓哲学?——哲学家的尴尬处境 ?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ie:爱智 “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 ),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的意思——词源学上的哲学概念。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赫拉克里利特 ?哲学家对哲学的分歧理解: ?(1)、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 ?(2)、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3)、维特根斯坦:“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治疗语言疾病”。 ?(4)、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意思是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 ?(5)、黑格尔说:“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 ?(6)、哲学,……就是自愿地生活于冰雪和高山之间。——尼采 ?哲学家就是那样一个人,他不断地体验、看、听、怀疑、希望、梦想那超乎寻常的事物。——尼采 ?(7)、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做超乎寻常的追问。——海德格尔 ?哲学是关于存在(Sein)的科学(Martin Heidegger);哲学是思乡之痛苦(Novalis); 哲学是语言分析(石里克)等等。 中国出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哲学的:“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应包括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辞海》(哲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49页)这个定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中,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就是说,哲学是一种体系,但它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关于世界之不同领域诸如人生、自然界、社会、精神等的根本性观念所组成的体系。 ?哲学做什么 有一个笑话,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有三个人,分别是搞经济,搞政治,搞

历数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32位哲学家说过的108句话汇总

历数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32位哲学家说过的108句话(2016-01-20 20:20:08)转载▼ 标签:西方哲学哲学家西方哲学史分类:西方哲学l 古希腊罗马哲学家 1.苏格拉底 n认识你自己。 n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n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2.柏拉图 n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n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 爱好。 n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3.亚里士多德 n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能力,而不在于生存。 n没有疯狂的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n一个人的尊严并非在获得荣誉时,而在于本身值得这荣誉。 4.西塞罗 n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n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n死亡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

5.奥勒留 n你的心也许会破碎,但人们却依旧会像从前一样生活。 n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n当身体依旧健壮时,就已在人生之路上蹒跚踉跄,这是灵 魂的羞耻。 l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6.奥古斯丁 n需要面前无法律。 n日光穿透污云浊气,自己却一尘不染。 n习惯如果不加抗拒,很快变成必需品。 7.阿奎那 n我是我所是。 n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n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 身上。 l 近代早期西欧哲学(14-18世纪) 8.蒙田 n理智一旦产生,支配它们,那便是美德。 n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n你所说的一切,都应符合你的思想,否则就是恶意欺骗。 9.笛卡尔 n我思故我在。 n怀疑是理性的始祖。 n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10.帕斯卡 n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n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n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n社会的疯狂竟然如此不可避免、以致一个不疯的人不得不以疯狂的形式来证明自己并没有发疯。 11.斯宾诺莎 n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自由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 n一切确定的皆否定。 n上帝的意志是无知的避难所。 12.培根 n没有比害怕本身更可害怕的了。 n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易于发现真理。 n人的智慧就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它把自己的本性掺杂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

复旦大学教授开学典礼老师演讲词

复旦大学教授开学典礼老师演讲词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 绪论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 二、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 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 2.阿那克西曼德 3.阿那克西美尼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赫拉克利特 四、爱利亚学派 1.克塞诺芬尼 2.巴门尼德 3.芝诺 4.麦里梭 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一、智者派 1.普罗泰戈拉 2.高尔吉亚 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 1.恩培多克勒 2.阿那克萨戈拉 3.留基波 4.德谟克利特 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1.苏格拉底 2.小苏格拉底学派 3.柏拉图 四、亚里士多德 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 一、伊壁鸠鲁学派 二、斯多葛学派 1.早期斯多葛学派 2.晚期斯多葛学派 三、怀疑主义 1.早期怀疑主义 2.晚期怀疑主义 四、新柏拉图主义 1.斐洛 2.普罗提诺 3.波菲利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2.超理性的信仰 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经院哲学一、实在论与唯名论 1.“共相”问题的由来 2.安瑟尔谟 3,最初的唯名论者 4.阿伯拉尔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 1.罗吉尔·培根 2.约翰·邓斯·司各脱 3.威廉·奥卡姆 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二、宗教改革 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 一、弗兰西斯·培根 二、霍布斯 三、洛克 四、英国自然神论 第四节唯理论哲学 一、笛卡尔 二、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 1.伽桑狄 2.马勒伯朗士 三、斯宾诺莎 四、莱布尼茨 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 一、贝克莱 二、休谟 第四章18世纪法国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法国自然神论者 一、伏尔泰 二、孟德斯鸠 三、卢梭 第三节法国唯物主义者 一、狄德罗 二、拉美特利 三、爱尔维修 四、霍尔巴赫 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康德 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 形成 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2.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 二、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1.感性 2.知性 3.理性 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 三、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 1.道德问题的提出 2.道德律 3.自由 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 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 判》 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 2.审美判断力批判 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第三节费希特和谢林 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 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3.理论知识的基础 4.实践知识的基础 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1.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 出 2.自然哲学 3.先验哲学 4.艺术哲学 第四节黑格尔 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 二、逻辑学 1.存在论 2.本质论 3.概念论 三、应用逻辑学 1.自然哲学 2.精神哲学 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 渡 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 物主义哲学 一、“实体”和“主体”之争 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 义 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 一、马克思的感性学 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的辩证法 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 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 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 一、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 二、穆勒的归纳逻辑及其运用 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后记

最新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展阶段。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而谢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 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 3、知识、本体; 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5、奥康、奥康剃刀; 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 7、贝克莱、休谟; 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苏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 的无纷扰”。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主张是信仰与理性可以并存与一致,但信仰却理性,知识为信仰服务。 5、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由开创、由把其系统化、体系化。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他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方法。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精彩实录 各位尊敬的校长、尊敬的老师,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因为今天我是奉我的老学长俞敏洪学长之命前来报道。本来题目是俞敏洪校长规定的,但是我在底下聆听了四中校长和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的发言之后我临时想不讲国学,我想改改。以一个学生的身份以一个家长的身份,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我来谈一谈对教育的看法,对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只有四个字“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中国今天的教育,为什么因为我们对中国教育今天所有的看法都起源于一种错误,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不断在让步,在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口目前。我想说教育不是这样,不应该是这样,我不相信所有问题都有解决办法。我们这个民族现在有一个固定的心态不怕有问题,只要找到办法就能解决,我告诉大家有些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当你得了癌症,是早期发现的时候还可以,如果发现不去治疗或者用更坏的办法去对待,或者说纵容它发展,到了癌症晚期再去治疗还有用吗?没有用。我想教育可能就是这个问题。今天我们看到了太多教育的现状,我们也给出了很多理由,也有很多理论,我们也在做很多努力。但是请问大家相信中国的教育真的还有救吗?我觉得恐怕很难说。我个人绝不相信。为什么?我们有太多的事实而非的想法在脑海里。我们对中国这30年的发展早就不再是发展,中国面临着很多人文历史上从来没有面对过的问题。 比如我们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是人文历史上地球上有人这个物种以后所出现的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亚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集中在那么短时间、被国家计划的集中出现。我们所有的教育理念、所有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从来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今天我们教育者拼命在反思,但是别忘了接受教育的对象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物种,我们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教育这些孩子。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今天讲快乐教育,我们讲我们的童年很快乐,我们的童年快乐吗?各位老师。我一点不快乐,回忆都是快乐,你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不是一路考试拼上来的?我们小时候也留那么多作业,我们小时候还要被老师揍呢。 我有个同学最近写一本小说写他的初恋情人,描绘的爱情非常好,可我知道当年天天吵架。所以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百分之百的。我们凭什么对将来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我想不明白。 我刚才看了徐小平的文章,讲的头头是道,儿子要学厨师,他鼓励说,凭什么说厨师好?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都是鼓励,惩戒呢?教育没有惩戒手段吗?凭鼓励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打死也不相信。家长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要看孩子的日记,凭什么不让看?我从小的日记我父母就看,也没把我看傻了。今天大家都说北大有很多教授、冯勇谈先生、张代民先生讲座滔滔不绝,扯什么呢,这三位教授都是结巴。为什么是结巴,从小打的。 听说前一段教育部发过一个文件叫赋予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这么荒唐的文件都发出来了,这种文件教育部发得出来!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要赋予?何况什么时候剥夺过?没有剥夺收回什么,逻辑不通的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感受不了。我小时候我的老师打过我,我们的感情很好。所以我们的教育这样下去什么都不行,现在孩子都表扬,惩戒呢。我们讲跟国际接轨,接轨了吗?倒是“接了个鬼”。我们讲英国的教育,我是在欧洲留学的,我们讲欧洲的教育怎么怎么样,大家看看英国的好学校规矩严到什么地步。英国一个议院通过一条法规,叫“允许教师在历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据纪律”说白了就是可以揍。大家多说新加坡教育好,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哪个后面没有一把戒尺。孩子不行规定打三下,只许打手心,不许打手背,两个老师在场的时候允许执行。 我非常感动,特别希望我的儿子有机会碰大北京四中和郑州外国语学校的两位这样的校长,但是我们的教育

罗素《西方哲学史》前三章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 2、辩证 3、演绎 4、理智 5、实践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1、自然 2、本原 3、基质(始基) 4、存在(是者) 5、理性(逻各斯) 6、灵魂(心灵) 7、原子 8、宇宙 9、神 第二章前苏格拉底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 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 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 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前希腊时期: 泰勒斯说,世界是原子构成的,世界具有同一的物质基础。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世界是由数演化而来的,事物有内在的一致性。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界是流变的和矛盾的,所以世界的本质是不一致的。 2.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干掉了赫拉克利特而选择了毕达哥拉斯,这避免了西方文明走向"阴阳流变"的观念。他说,世界不是流变的,流变是感官经验的假象,世界的真相是永恒的和一致的。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继承了他老师的思想,他说,在现象世界之上存在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说:世界的本质是完整和一致性,任何事物一旦达到了完整和一致就会呈现出完美和和谐,就展现了世界的本质。"完整和一致"不只是哲学和科学的标准,也是艺术和审美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达到了古典哲学的顶峰,在他的领域至今没有人超越他,任何人如果持古典主义的哲学和美学观,都不得不遵循他提示的原则。其后的哲学家,都不再重新思考亚里士多德已经思考过的问题,而是另辟蹊径。 3,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被文艺复兴之后进入现代的西方人评价为“黑暗的中世纪”,但这个黑暗的评价是西方人以现代的政治文明以参照物的,并不适合中国人引用,因为如果以中国文化做参照物,中世纪绝对是一个光明和理性的时代。西方中世纪学者达到的水平,现在北大清华的教授可能还摸不到边,至少那个穿超短裙的于丹博导是达不到的。 中世纪有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及神学家,叫阿奎那托马斯,他提问:为什么世界的本质是"完整和一致"?他的答案是:这是上帝创造的!他的理论叫三位一体,即上帝提供了理性世

西方哲学史名人记载

西方哲学史名人记载 一、泰勒斯(约前624年-约前546年),又译为泰利斯,公元前7至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七贤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名字留下来的哲学家。泰勒斯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他提出了水的本原说,即“万物源于水”,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万物本原”这个哲学问题的人。[1]泰勒斯首创理性主义精神、唯物主义传统和普遍性原则,是理性主义的开端,被称为“哲学史上第一人”。他是个多神论者,认为世间充斥神灵。 二、毕达哥拉斯主义是一个用于描述毕达哥拉斯和他的追随者所持的深受数学影响的秘教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学说的术语。毕达哥拉斯主义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并极大影响了柏拉图主义。毕达哥拉斯学说在之后的复兴导致现在称为新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哲学学派。 三、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年——前470年)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哲学思想: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为基础。他借用毕达哥拉斯“和谐”的概念,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而协调本身并不是引人注目的。他认为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他的主要的思想有: (1)永恒的活火。①“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②”赫拉克利特主张火与万物可以相互转化,但并未说明转化是如何进行的。这体现了他哲学上晦涩难懂和神秘主义的特点。他认为火的燃烧中有一定的尺度和逻各斯的思想。③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说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他的基本出发点是: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逻各斯所规定的。这是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本质,它是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论思想的继承和深入的发展。(2)万物皆 流。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显然,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并不是指这条河与那条河之间的区别。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3)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这就是他的逻各斯学说,是他的辩证法思想的第二个方面。这种逻各斯主要就是一种尺度、大小、分寸,即数量上的比例关系。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从泰勒斯到德里达 近段时间来,一直在读西方哲学史和设计史方面的书,主要是北大版《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从叔本华到德里达)还有《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哲学》等,此外还粗略的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个别著作。本来想打算读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再整理心得,但最近感到不吐不快。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再和其他人的论述相对照,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研究西方哲学。 一、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人数不少,光《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上提到的就有14位,其中许多人在哲学史上都非常有名,前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可谓绚烂多彩、哲人辈出。这一时期是哲学的萌芽期,也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哲学家探究的主题大都是世界的起源(本原),运动、相对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人类单独面对世界时充满了困惑,许多呈现出来的现实景象是那么的神秘,特别是人对自身是如何的存在还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人从泰勒斯开始,不断地寻求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和人本身。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祖先成熟经验的前提下,泰勒斯等人只能从经验中的世界及其呈现出来的现象本身开始,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哲学家们得出世界起源于水、火、气、原子、一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科学成分不多,但在当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自然哲学(物理学)的开始。 我觉得,看待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不能用科学、今天的眼光,而要返回到历史中,返回到前辈哲人面对的处境和困惑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哲学上开拓者研究的意义。他们开创了一个西方认识论的传统,这个传统和中国认识问题的传统不一样,他们面对困惑和不解的世界时,采取了一种穷根究底的认识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哲人都在寻求最终认识世界,即得到智慧,按今天的说法,他们是不可能彻底弄清世界是什么,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智慧,哲学家能做的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有涯的生命寻求无涯的知识。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虽然孔子提出要格物,但格物不是教人了解、求索世界的本原,老子、庄子更主张面对神秘世界时要大智若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智慧,中国人的这种智慧可能更适合与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生命,更适合于慰籍面对神秘世界和死亡时心灵不安的人类。 二、苏格拉底徒孙三人的哲学 苏格拉底徒孙三人是西方哲学史上师徒传承的典范,熟读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自此以后,许多西方哲学界的大哲学家都有一个同样是大哲学家的老师或师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克塞徒孙三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起转折作用的人物,他之前的哲学家大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而忽视人类世界的美德、正义等问题,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家的关注重点从自然转到了人类世界本身的问题。苏格拉底的死亡震撼了柏拉图,我相信也震撼了很多后来热爱哲学、自由、民主的人,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只牛虻,他的存在让雅典充满活力,当雅典人杀死他后也预示了雅典日后的衰落。今天再读苏格拉底,发现他身上有一切哲学家的特点:思维活跃、爱把自己的思

武汉大学 西 方 哲 学 史(上)试卷及答案

A卷 武汉大学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西方哲学史(上) (2003哲学基地班、宗教学) 一、辨析题(每小题5分,其中判断正误1分,说明4分;共20) 1、“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是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学说的根本否定。 (正确。普罗泰戈拉的这种相对主义认为个人自身才是事物存在的唯一尺度,与爱利亚学派用抽象的神或存在等超感觉概念来否定现象世界的思路是针锋相对的。) 2、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密的机械论。 (错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格的机械决定论,然而这种机械论本身却并不严密,其绝对必然性自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偶然性,而且原子的运动也要由外在的推动决定,这样就在运动的最终来源问题上留下了空档。) 3、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柏拉图的“理念”一样,都是思想的抽象物。 (错误。亚里士多德把个别的具体事物当作第一实体的做法是与柏拉图把普遍抽象的种属概念即理念当作真实存在的做法截然对立的。) 4、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要害就在于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 (错误。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才是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而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则以经验的证据为出发点,从有限的存在上升到无限的存在。只是这一论证隐含着的先验原则仍然只能付诸信仰而已。)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将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称为逻各斯,其希腊文原意为话语,也有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义。) 真理与意见 (柏拉图将知识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知识,可见世界的知识是意见,包括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则是真理,包括理智和理性。意见不如真理那么明确,但并不是无知。)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这个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使美德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而成为普遍的知识。) 唯名论 (中世纪经院哲学在回答共相问题时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两大阵营。唯名论坚持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的观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或实在,共相只不过是人们用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作为普遍本质只能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 三表法 (培根的科学归纳法在收集相关感性材料步骤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分别通过“本质或具有表”、“差异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以及“程度表”或“比较表”来列举有关例证,再以分析比较和排除对其进行归纳。)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30分,共50分): 1、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并说明形式与质料的辩证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各种本原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实体存在或产生的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而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又都可以归结为形式因。质料与形式共同构成个别事实,因此它们都是实体,而形式由于代表一个实体的个别性,因此比无定形的质料更称得上实体,所以真正的实体就是形式。同时,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又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整个宇宙由此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从“纯质料”即“非存在”到“纯形式”即作为“第一推动者”的“神”的统一序列。) 2、试从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哲学中 梳理出一条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 (毕达哥拉斯把“数”这种有定形的抽象原则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在认识论上开创了一条理性主义的道路,不过此时数还没有完全脱离形体,还被理解为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赫拉克利特作为万物运动法则的“逻各斯”具有话语的意义,不但具有数或量上的规律性,更表达了一种质的必然性;不仅具有客观规律的含义,同时也具有主观理性的含义;巴门尼德从逻各斯的道路通向了作为世界本原的“存在”,他把存在理解为有定形的封闭的圆球,同时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处于流变中的事物因为无法在语言中固定而确切地表述,因此只能被归于非存在,这种本体论的观念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柏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 鉴作用 ——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 ****** ******

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古代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以上,古希腊罗马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哲学三个阶段,为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和形而上学打下了传统根基。 它提出了逻辑、存在、实体等成为西方哲学的经典命题,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性质的争论开启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关于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以上,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成为西欧不可侵犯的绝对意识形态,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被基督教信仰的浓重阴影所笼罩。从教父哲学(柏拉图-奥古斯丁体系)到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体系)的过渡反应了希腊罗马理性精神的复苏,而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对立为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论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以上,近代早期西欧哲学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开始,演化出欧陆唯理论同不列颠经验论的对立,其核心是理性反思和对经验(外在或内在)的重视。唯理论演变成莱布尼茨

-沃尔夫体系中的独断论,而经验论则在休谟那里成为彻底的怀疑主义,这为法兰西启蒙思想和德意志古典哲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以上,18世纪法国哲学包括法国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两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上则表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法国自然神论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的基础,而激进的卢梭则引导了后世批判哲学(马克思和尼采)的出现。法国唯物主义者否定自由意志,但推崇人的理性,使理性主义成为法国哲学鲜明的特点。

以上,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古典哲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西方哲学的最高成就。它将考察重点转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现了西方哲学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后的第二次飞跃。康德通过对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严格区分,发展出认识论的先验自我意识统摄机能和道德实践领域的纯粹理性,以及沟通两者的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通过辩证法三段论将整个世界容纳在绝对精神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最终达成绝对理性自我意识的宏大历史过程。因此,黑格尔成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大体系,并引发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其的反思。 以下,19世纪中后期,形而上学和理性主义的传统西方哲学走向终结,导致了向现代西哲的过渡时期。马克思把哲学从天上拽回了人间,对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确认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形而上学的终结者(海德格尔语);以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则着重于人生命意志的实现。 两者的思想都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但对后世的现代西哲,现象学运动、结构主义、西马、精神分析学乃至后现代哲学,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