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飞机模型空气动力测量实验指导书

标准飞机模型空气动力测量实验指导书
标准飞机模型空气动力测量实验指导书

《低速风洞标准飞机模型测力实验》

实验指导书

空气动力学与风洞实验室

2007年6月

低速风洞标准飞机模型测力实验

一.实验目的:

标准飞机模型测力实验是测量作用在标准飞机模型上的空气动力和力矩,为确定飞机气动特性提供原始数据。本次实验仅做标准飞机模型纵向实验,即实验时侧滑角β=0?。改变攻角,测量纵向三个分量(升力、阻力和俯仰力矩)系数C L、C D和M Z随攻角α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设备及其工作原理简介:

1)风洞:是产生人工气流的设备,本次实验所用风洞为开口回流式风洞,如下图所示。

其主要组成部分为实验段、扩压段、拐角和

导流片、稳定段、收缩段以及动力段。

实验段截面为椭圆面,其入口长轴为102cm,短轴为76cm,出口处长轴为107cm,短轴为81cm;实验段全长2m;实验段的最大流速为40m/s;紊流度为0.3%;实验段模型安装区内,速压不均匀度'3%。其上游收缩段的收缩比为8.4。

D1风洞采用可控硅控制无级调速;配置有尾撑式α—β机构及内式六分量应变天平。2)六分量应变天平:是是一种专用的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作用在模型上的空气动力

的大小。所谓六分量是指该天平能测量升力、阻力、侧力、俯仰力矩、偏航力矩和滚转力矩。它由应变片、弹性元件、天平体和一些附件组成。

应变天平是一种将机械量转变为电量输出的专用设备。它是运用位移测量原理,利

用天平的变形来测量外力大小。将应变片贴在天平弹性元件上,弹性元件上的应变与外力大小成比例,应变片连接组成测量电桥,接入测量线路中,即可测出力的大小。应变天平在测量过程中的参量变化过程如下:

→ε

?

?

V

U

R

P?

其中:

P—天平弹性元件上承受的气动力。

ε—在气动力P的作用下弹性元件上的应变。

?—贴在弹性元件上的应变片在弹性元件

R

产生应变ε的情况下产生的电阻增量。

?而引起的

?—由应变片产生的电阻增量R

U

测量电桥产生的输出电压增量(mV)。

?—检测仪器所指示的读数增量(V)。

V

右图为一六分量应变天平测量电桥示意图。图中

标有号码处为粘贴有电阻应变片的天平元件。例

如号码1、2、3、4为天平升力元件的四个电阻

阻值相等的应变片,它们构成了一个全桥电路。

当天平升力元件受载后,在电桥AC端将会有电

压信号?U输出,该信号?U将被引入信号放大器。

3)信号放大器(GDA—10):

其功用是将来自于天平各分量电桥的微小电压输出放大到能被计算机接受的电压值。

4)A/D模数转换数据采集板:由于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信号,而天平各分量的输出信号是模拟信号,因此须先用A/D模数转换数据采集板将天平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方能由计算机对采集的信号数据进行处理。

5)计算机:通过已有程序软件对标准飞机模型的测力进行过程控制、数据采集和后处理。

6)标准飞机模型:机翼面积S=0.0184688(m2);翼弦b=0.09133(m);翼展l=0.2875(m);

模型中心到天平力矩中心的距离Ba=0.0092(m )。

三.实验步骤:

1) 将标准飞机模型安装于测力天平上。对标准飞机模型做水平或垂直调整。将模型

的攻角α、侧滑角β分别调整为0?角。

2) 检查各有关设备之间的连线是否连接正确。

3) 通过信号放大器显示屏检测天平各分量的信号输出值是否正常。通常未加载时各

分量信号输出值应小于0.4V 。

4) 测量并记录天平各分量初始数据(即,天平各分量静态数值)。

5) 开启风洞将风速调整为约20米/秒,侧滑角为β=08,改变攻角α攻角变化范围α=

-48~508,攻角变化间隔为28。

6) 做标准飞机模型全机和部件试验(例如,带边条翼和不带边条翼状况下模型纵向

特性试验)

四.实验报告要求:

1. 试验报告应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内容、试验仪器与设备、试验原理、试验步骤、试验时间地点及参加人员、试验结果分析等内容。

2. 对试验结果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总结规律,给出结论。

3. 试验报告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符合学校关于试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五. 试验注意事项:

4. 试验模型安装时,应特别注意不触碰天平应变片及其连线,同时应避免对天平施加冲击过度挤压,扭转和弯曲等力的作用。

5. 计算机采集系统的开启顺序为:计算机——放大器——天平电源;

计算机采集系统的关闭顺序为:天平电源——放大器——计算机。

6. 风洞运行和停车,以及风速调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7. 仪器设备出现异常和紧急故障时,应立即通告试验指导教师。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升力系数曲线;阻力系数曲线;即,

)(αf C L =; )(αf C D =。

绘制俯仰力矩特性曲线,即,)(αf M z =。 绘制升阻比曲线)(αf C D L =

五.思考问题:

1. 什么叫失速?

2.本次实验中标准飞机模型的失速攻角是几度?它是怎样发生的?3.不同状况下,模型的特性曲线有何不同?简述原由。

4.画出本次测力实验的设备系统框图。

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全解

实验一 空气定压比热容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增强热物性实验研究方面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了解气体比热容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学习本实验中所涉及的各种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由实验数据计算出比热容数值和比热容关系式的方法。 3.学会实验中所用各种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由热力学可知,气体定压比热容的定义式为 ( )p p h c T ?=? (1) 在没有对外界作功的气体定压流动过程中,p dQ dh M =, 此时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可表示 为 p p T Q M c )(1??= (2) 当气体在此定压过程中由温度t 1被加热至t 2时,气体在此温度范围内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可由下式确定 ) (1221 t t M Q c p t t pm -= (kJ/kg ℃) (3) 式中,M —气体的质量流量,kg/s; Q p —气体在定压流动过程中吸收的热量,kJ/s 。 大气是含有水蒸汽的湿空气。当湿空气由温度t 1被加热至t 2时,其中的水蒸汽也要吸收热量,这部分热量要根据湿空气的相对湿度来确定。如果计算干空气的比热容,必须从加热给湿空气的热量中扣除这部分热量,剩余的才是干空气的吸热量。 低压气体的比热容通常用温度的多项式表示,例如空气比热容的实验关系式为 3162741087268.41002402.41076019.102319.1T T T c p ---?-?+?-=(kJ/kgK) 式中T 为绝对温度,单位为K 。该式可用于250~600K 范围的空气,平均偏差为0.03%,最大偏差为0.28%。 在距室温不远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可近似认为是线性的,即可近似的表示为 Bt A c p += (4) 由t 1加热到t 2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则为 m t t t t pm Bt A t t B A dt t t Bt A c +=++=-+=? 2 21122 1 21 (5) 这说明,此时气体的平均比热容等于平均温度t m = ( t 1 + t 2 ) / 2时的定压比热容。 因此,可以对某一气体在n 个不同的平均温度t m i 下测出其定压比热容c p m i ,然后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确定

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2006级用汇总

矿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学号: 班级: 姓名: 安徽理工大学 能源与安全学院采矿工程实验室

实验一常用矿山压力仪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第一部分观测岩层移动的部分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 一、结构简介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是监测巷道在掘进和受采动影响的整个服务期间,围岩内部变形随时间变化情况的一种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包括孔内固定装置、孔中连接钢丝绳、孔口测读装置组成。每套位移计内有5~6个测点。其结构及其安装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两帮及顶板各钻出φ32的钻孔。 2.将带有连接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由远及近分别用安装圆管将其推至所要求的深度。(每个钻孔布置5~6个测点,分别为;6m、5m、4m、3m、2m、lm或12m、10m、8m、6m、4m、2m)。 3.将孔口测读装置,用水泥药圈或木条固定在孔口。 4。拉紧每个测点的钢丝绳,将孔口测读装置上的测尺推至l00mm左右的位置后,由螺丝将钢丝绳与测尺固定在一起。 三、测试方法 安装后先读出每个测点的初读数,以后每次读得的数值与初读数之差,即为测点的位移值。当读数将到零刻度时,松开螺丝,使测尺再回到l00mm左右的位置,重新读出初读数。 ☆顶板离层指示仪 一、结构简介: 顶板离层指示仪是监测顶板锚杆范围内及锚固范围外离层值大小的一种监测仪器,在顶板钻孔中布置两个测点,一个在围岩深部稳定处,一个在锚杆端部围岩中。离层值就是围岩中两测点之间以及锚杆端部围岩与巷道顶板表面间的相对位移值。顶板离层指示仪由孔内固定装置、测量钢丝绳及孔口显示装置组成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顶板钻出φ32的钻孔,孔深由要求而定。 2.将带有长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用安装杆推到所要求的位置;抽出安装杆后再将带有短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推到所要求的位置。 3.将孔口显示装置用木条固定在孔口(在显示装置与钻孔间要留有钢丝绳运动的间隙)。 4.将钢丝绳拉紧后,用螺丝将其分别与孔口显示装置中的圆管相连接,且使其显示读数超过零刻度线。 三、测读方法: 孔口测读装置上所显示的颜色,反映出顶板离层的范围及所处状态,显示数值表示顶板的离层量。☆DY—82型顶板动态仪 一、用途 DY-82型顶板动态仪是一种机械式高灵敏位移计。用于监测顶底板移近量、移近速度,进行采场“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预报,探测超前支撑压力高 峰位置,监测顶板活动及其它相对位移的测量。 二、技术特征 (1)灵敏度(mm) 0.01 (2)精度(%) 粗读±1,微读±2.5 (3)量程(mm) 0~200 (4)使用高度(mm) 1000~3000 三、原理、结构 其结构和安装见图。仪器的核心部件是齿条6、指针8 以及与指针相连的齿轮、微读数刻线盘9、齿条下端带有读 数横刻线的游标和粗读数刻度管11。 当动态仪安装在顶底板之间时,依靠压力弹簧7产生的 弹力而站立。安好后记下读数(初读数)并由手表读出时间。 粗读数由游标10的横刻线在刻度管11上的位置读出,每小 格2毫米,每大格(标有“1”、“22'’等)为10毫米,微读数 由指针8在刻线盘9的位置读出,每小格为0.01毫米(共200 小格,对应2毫米)。粗读数加微读数即为此时刻的读数。当 顶底板移近时,通过压杆3压缩压力弹簧7,推动齿条6下 移,带动齿轮,齿轮带动指针8顺时针方向旋转,顶底板每 移近0.01毫米,指针转过1小格;同时齿条下端游标随齿条 下移,读数增大。后次读数减去前次读数,即为这段时间内的顶底板移近量。除以经过的时间,即得

动力系统测试实验指导书

微小型飞行器动力系统综合测试实验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航空创新实践基地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微小型飞行器动力系统拉力、扭矩、功率、耗油率、电流和转速等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螺旋桨拉力、扭矩和需用功率等参数随转速的变化关系; 2.掌握内燃机输出功率和耗油率等参数随螺旋桨参数及转速的变化关系,掌握电动机电流等参数随螺旋桨参数及转速的变化关系; 3.熟悉螺旋桨关键参数对螺旋桨性能的影响,熟悉发动机和螺旋桨的匹配关系; 4.了解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等参数的测试。 5.制定动力系统综合测试试验大纲。 二、实验内容 1.测试同一螺旋桨的拉力、扭矩、需用功率随转速的变化趋势。 2.测试内燃发动机和螺旋桨的匹配特性。 3.测试电动机电流、功率随螺旋桨参数和转速的变化趋势。 注:2、3项试验选做一项。 三、实验仪器、设备 1.微小型飞行器动力系统综合测试平台 2.待测发动机、螺旋桨,燃油,及相关辅助设备 3.电动机测试仪(或电压表、电流表) 微小型飞行器动力系统综合测试平台如下图所示: 该测试系统主要由①台架主体、②油门伺服系统、③测试系统、④显示系统几部分组成。台架主体用以安装待测动力系统,采用摇床式结构。油门伺服系统用以精确控制发动机油门,由步进电机、控制器、驱动器组成。测试系统能自动采集数据、自动处理数据、自动生成试验报告,可以进行转速、推力(拉力)、扭矩、耗油率等参数的测量。显示系统由各传感器对应的二次仪表及伺服系统控制器组成,可以直观地读数,同时可以供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微小型飞行器动力系统综合测试平台 四、实验原理 将发动机稳固安装在摇床式发动机试车台上,使用力学、光学、电学等传感器对动力系统的拉力、扭矩、转速、耗油率、电流等参数进行测量,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五、实验步骤 1.选择合适的转接件,将待测发动机稳固地安装在试车台上。 2.将待测螺旋桨稳固地安装在待测发动机上。 3.连接好拉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转速传感器、耗油率传感器(可选)、伺服舵机(可选)的连线,如果进行电动机的测试还需要连接好专用测试仪或电压表和电流表。 4.连接好测试总线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头。 5.插好各传感器数据采集二次仪表的插头并通电,将各仪表的数据清零。 6.启动测试软件,并进行有关参数的设置。 7.人员撤离螺旋桨旋转平面,启动发动机,确保发动机能在高低速情况下均能稳定工作。 8.开始数据采集,将发动机的转速从低速逐渐调至高速。反复测量三遍。 9.更换新的螺旋桨,并仔细检查螺旋桨和发动机是否连接可靠,重复第8

大地测量学实验指导书汇总

《大地测量学基础》实验指导书 XXX大学土木工程系测绘工程教研室 2010年7月

第一部分:实验与实习须知 控制测量学是测绘工程专业一门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其实验与实习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验与实习,才能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进而掌握仪器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测量作业的基本方法,并为深入学习测绘专业理论和有关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在进行实验之前,必须明确实验的基本规定,了解仪器的借还手序及仪器的保护、保养等知识,做到爱护仪器,达到实习之目的,防患于未然。 实验与实习规定 1.在实验或实习之前,必须复习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预习本指导书,以明确目的、了解任务、熟悉实验步骤和过程、注意有关事项并准备好所需文具用品。 2.实验或实习分小组进行,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办理所用仪器工具和借领和归还手续。 3.实验或学习应在规定的时间进行,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应在指定的场地进行,不得擅自改变地点或离开现场。 4.必须遵守“测量仪器工具的借领与使用规则”和“测量记录与计算规则”。 5.应该服从教师的指导,严格按照本指导书的要求认真、按时、独立地完成任务。每项实验或实习,都应取得合格的成果,提交书写工整规范的实验报告或实习记录,经指导教师审阅同意后,才可交还仪器工具,结束工作。 6.在实验或实习过程中,还应遵守纪律,爱护现场的花草、树木和农作物,爱护周围的各种公共设施,任意砍折、踩踏或损环者应予赔偿。 测量仪器工具的借领与使用规则 对测量仪器工具的正确使用、精心爱护和科学保养,是测量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应该掌握的技能,也是保证测量成果质量、提高测量工作效率和延长仪器工具使用寿命的必要条件。在仪器工具的借领与使用中,必须严格遵守下列规定。 一、仪器工具的借领 1.在指定的地点凭学生证办理借领手续,以小组为单位领取仪器工具。 2.借领时应该当场清点检查。实物与清单是否相符,仪器工具及其附件是否齐全,背带及提手是否牢固,脚架是否完好等。如有缺损,可以补领或更换。 3.离开借领地点之前,必须锁好仪器箱并捆扎好各种工具;搬运仪器工具时,必须轻取轻放,避免剧烈震动。 4.借出仪器工具之后,不得与其他小组擅自调换或转借。

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工况实训指导书

《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课程—— 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工况实训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实验,学生应了解认识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电池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2.通过实验,学生应掌握油-电混合动力汽沁能源汽车车动力总成及其主要部件的结构与功能; 3.通过实验,学生应了解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运行工况,分析汽油机子系统和电机子系统自动交替工作的运行状态,总结其特点。 二、实验的主要仪器设备 丰田普瑞斯2007版PSHEV油-电混合动力汽车1台;NJLGPE-02燃料电池仿真实训系 统1套。 图1丰田普瑞斯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图2 燃料电池仿真实训系统平台 丰田PRIUS-普瑞斯2007版PSHEV油-电混合动力汽车1台。基本参数:装有THS混合动力系统(Toyota Hybrid System);1.5L直列四缸汽油机功率 kW;驱动电机为500 V永磁无刷电机功率33 kW;电动/发电机为永磁交流同步电机;201 V镍-氢动力电池重75 kg(由250个单体电池串连,每个 V);整车质量1240 kg;最高车速160 km/h;油耗3.61 L/100 km。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仿真实训系统以空冷型百瓦级PEMFC为测控对象,采用LabVIEW 进行软件设计,利用该平台可以展现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测试燃料电池堆的性能和运行状态,全面监测各种参数与电池堆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电池实际运行所需的工作条件。实训系统包括:风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供气单元、电力电子转换单元、控制单元、负载实验单元、系统控制分析软件六部分。 三、基础知识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原理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简称PEMFC,由于它适用范围广,无需特殊的运行条件,可靠性高等特点,使得它成为目前全球发展最迅速的一种燃料电池。 PEMFC它由双极板(流场板)、扩散电极、和膜组成一个单电池,它的结构如图3所示。 图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单电池结构原理图图4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 双极板常用的材料有石墨板和改性金属板,在双击板的两侧分别加工有燃料和氧化剂的流场,流场主要是引导反应剂在电池气室内的流动,确保整个电极反应剂的均匀分布并排出生成物。另外,双击板还具有传输电流和阻气作用。扩散电极分为两部分,扩散层和催化层。扩散层一般以碳纸或碳布为基底,并涂以具有疏水功能的聚四氟乙烯(PTFE),使其具有多孔结构。它的功能是支撑催化层、导电及为气体扩散和生成水排出提供通道。催化层是由催化剂Pt/C(或其它形式的催化剂)和(或)疏水性的PTEF构成,它分别是燃料和氧化剂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场所。膜是电池的关键部件,目前主要采用全氟磺酸型质子交换膜(Nafion膜)。其主要担当水合H+的传输。并隔离阴阳极的燃料和氧化剂。 单电池输出功率取决于单电池的输出电压和工作电流。由于单电池往往功率较小,无

混凝土结构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学生用)

土木工程学院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实验指导书 及实验报告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周淼 编 班级::学 号: 理工大学 2018 年9 月

实验一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适筋梁的受力过程和破坏特征; 2.验证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理论和计算公式; 3.掌握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实验方法及荷载、应变、挠度、裂缝宽度等数据的测试技术 和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对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初步实验分析能力。 二、基本原理当梁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适中时,梁正截面受弯破坏过程表现为典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弹性阶段(I阶段):当荷载较小时,混凝土梁如同两种弹性材料组成的组合梁,梁截面的应力呈线性分布,卸载后几乎无残余变形。当梁受拉区混凝土的最大拉应力达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且最大的混凝土拉应变超过混凝土的极限受拉应变时,在纯弯段某一薄弱截面出现首条垂直裂缝。梁开裂标志着第一阶段的结束。此时,梁纯弯段截面承担的弯矩M cr称为开裂弯矩。第二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II阶段):梁开裂后,裂缝处混凝土退出工作,钢筋应力急增,且通过粘结力向未开裂的混凝土传递拉应力,使得梁中继续出现拉裂缝。压区混凝土中压应力也由线性分布转化为非线性分布。当受拉钢筋屈服时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此时梁纯弯段截面承担的弯矩M y称为屈服弯矩。第三阶段——破坏阶段(III阶段):钢筋屈服后,在很小的荷载增量下,梁会产生很大的变形。裂缝的高度和宽度进一步发展,中和轴不断上移,压区混凝土应力分布曲线渐趋丰满。当受压区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变达到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时,压区混凝土压碎,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此时,梁承担的弯矩M u 称为极限弯矩。适筋梁的破坏始于纵筋屈服,终于混凝土压碎。整个过程要经历相当大的变形,破坏前有明显的预兆。这种破坏称为适筋破坏,属于延性破坏。 三、试验装置

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 建环专业)

目录 实验一静水压强实验???????????????????????????????????????????1实验二伯努利方程式的验证?????????????????????????????????????3实验三雷诺实验??????????????????????????????????????????????6实验四管道沿程阻力实验??????????????????????????????????????9实验五管道局部阻力系数的测定????????????????????????????????12

实验一静水压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静止液体中某点的静水压强,加深对静压公式p=p0+γh的理解; 2、测定有色液体的重度,并通过实验加深理解位置水头,压强水头及测压管水 头的基本概念,观察静水中任意两点测压管水头Z+p/γ=常数。 p=p0+γh 式中:P——被测点的静水压强; P0——水箱中水面的表面压强; γ——液体重度; h——被测点在表面以下的竖直深度。 可知在静止的液体内部某一点的静水压强等于表面压强加上液体重度乘以该点在液面下的竖直深度。 (四)实验步骤 1、打开密封水箱E顶上空气阀门a,此时水箱内水面上的压强p0=p a。观察各测压连通管内液面是否平齐,如果不齐则检查各管内是否阻塞并加以勾通。

2、读取A点、B点的位置高度Z A、Z B。 3、关闭空气阀门a,转动手柄,抬高长方形小水箱F至一定高度,此时表面压力P0>P a,待水面稳定后读各测压管中水位标高▽=▽I(I=1、2、3、 4、5),并记入表中。 4、在保持P0>P a的条件下,改变长方形小水箱F高度,重复进行2-3次。 5、打开空气阀门a,使水箱内的水面上升,然后关闭空气阀门a,下降长方形小水箱。 6、在P0<P a的条件下,改变水箱水位重复进行2-3次。 (五)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 单位:mm

工程测量学课间实验报告数据版

实习四 全站仪三维坐标放样 一、实习目的及要求 1.熟悉全站仪的基本操作。 2.掌握极坐标法测设点平面位置的方法。 3.要求每组用极坐标法放样至少4个点。 二、仪器设备与工具 每组全站仪1台、棱镜2个、对中杆1个、钢卷尺1把、记录板1个。 三、实习方法与步骤 1.测设元素计算: 如图4-1所示,A 、B 为地面控制点,现欲测设房角点P ,则首先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测设数据: (1) 计算AB 、 AP 边的坐标方位角: (2) 计算AP 与AB 之间的夹角: (3) 计算A 、P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注:以上计算可由全站仪内置程序自动进行。 2.实地测设: (1)仪器安置:在A (2)定向:在B 点安置棱镜,用全站仪照准B 点棱镜,拧紧水平制动和竖直制动。 (3)数据输入:把控制点A 、B 和待测点P 的坐标分别输入全站仪。全站仪便可根据 内置程序计算出测设数据D 及β,并显示在屏幕上。 (4)测设:把仪器的水平度盘读数拨转至已知方向β上,拿棱镜的同学在已知方向 线上在待定点P 的大概位置立好棱镜,观测仪器的同学立刻便可测出目前点位与正确点位的偏差值△D 及 △β(仪器自动显示),然后根据其大小指挥拿棱镜的同学调整其位置,直至观测的结果恰好等于计算得到 的D 和β,或者当△D 及△β为一微小量(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时方可。 四、注意事项 1.不同厂家生产的全站仪在数据输入、测设过程中的某些操作可能会稍不一样,实际工作中应仔细 AB AB AB x y ??=arctan αAP AP AP x y ??=arctan αAB αβ=22)()(A P A P AP y y x x D =-+-=

汽车底盘实验指导书

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 实验指导书 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 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 课程名称汽车底盘构造 年级二年级 实验时间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一 离合器的拆装(4学时)一、实验目的 1.熟悉离合器的组成及主要机件的构造、作用与装配关系。 2.熟悉离合器分离、结合情况。 3.掌握正确拆装顺序与方法 二、实验内容 拆装离合器,了解其构造,工作原理,以便理论联系实际。 三、仪器设备 汽车单盘离合器1个,常用工具一套

四、注意事项 在拆装前要做好记号,装复时记号要对齐。双盘离合器压盘限位螺钉要与相应的孔对齐。 五、实验步骤 1.观察EQ1090车传动系的布置形式,观察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连接和工作情况。 2.观察离合器,弄清楚离合器传递动力时和中断动力时主动、从动部分的之间的关系。 3.拆开离合器,观察离合器盖和压盘是如何连接的?有什么特点。 4.拆下分离杠杆及其附件,观察其结构,分析工作原理和防止运动干涉的措施。 5.分析离合器怎样防止热量传至分离弹簧,分离弹簧怎样定位的? 6.观察从动盘的连接情况、扭转减振器的构造并分析扭转减振器的工作原理。 7.装复离合器,调整各分离杠杆,使其内端面在同一平面内。 8.在车上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 9.用钢板尺检查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应为30~40mm。 10.若自由行程不合适,则可通过调整分离拉杆上的调整螺母,调好后将螺母锁紧。 六、实验报告 1、写出单盘离合器结合与分离过程。 2、写出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的调整方法。

实验二 手动变速器的拆装(4学时)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普通齿轮变速器的结构和工作情况。 2.熟悉变速器操纵机构的结构和工作情况。 3.了解同步器结构和工作情况。 4.掌握正确的拆装顺序与方法。 二、实验内容 自己动手拆装变速器,了解其构造,工作原理,以便理论联系实际。 三、仪器设备 东风1090手动变速器一台,常用工具一套 四、注意事项 注意轴承、垫片的安装;同步器的结构、模拟工作情况。 五、实验步骤 1.在整车上观察变速器的安装位置,怎样保证变速器第一轴与曲轴同轴的。 2.拆下变速器的上盖,重点观察分析操纵机构中自锁、互锁、倒档锁装置,了解拨叉与拨叉轴的安装。 3.拆下手制动鼓总成,拆装过程中分析手制动器怎样起作用,拆下后轴承盖,分析其怎样防止润滑油流入手制动器的。 4.从前端拆下轴承盖,并上下晃动拔出第一轴及轴承,观察第二轴前端如何支撑。 5.用手托起第二轴前端上下晃动、并往后退出第二轴,取下第二轴的轴承止推环。 6.依次从第二轴前端取出四、五档同步器总成,四、五档固定齿座锁环,取下止推环,则第二轴上二、三档同步器总成和它前面的所有零件可依次从轴上取下。 7.观察锁环和定位环是如何定位的,观察同步器怎样与第二轴联结,各档齿轮又是怎样联结的。

土工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土工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编写毕守一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二OO九年五月

目录 实验一试样制备 实验二含水率试验 实验三密度试验 实验四液限和塑限试验 实验五颗粒分析试验 实验六固结试验 实验七直接剪切试验 实验八击实试验 土工试验复习题

实验一试样制备 一、概述 试样的制备是获得正确的试验成果的前提,为保证试验成果的可靠性以及试验数据的可比性,应具备一个统一的试样制备方法和程序。 试样的制备可分为原状土的试样制备和扰动土的试样制备。对于原状土的试样制备主要包括土样的开启、描述、切取等程序;而扰动土的制备程序则主要包括风干、碾散、过筛、分样和贮存等预备程序以及击实等制备程序,这些程序步骤的正确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试验成果的可靠性,因此,试样的制备是土工试验工作的首要质量要素。 二、仪器设备 试样制备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 (1)孔径0.5mm、2mm和5mm的细筛; (2)孔径0.075mm的洗筛; (3)称量10kg、最小分度值5g的台秤; (4)称量5000g、最小分度值1g和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的天平;

(5)不锈钢环刀(内径61.8mm、高20mm;内径79.8mm、高20mm或内径61.8mm、高40mm); (6)击样器:包括活塞、导筒和环刀; (7)其他: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器、喷水设备、凡士林等。 三、试样制备 (一)原状土试样的制备步骤 1、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筒取土样。 2、检查土样结构,若土样已扰动,则不应作为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3、根据试验要求确定环刀尺寸,并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然后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同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直至土样高出环刀,制样时不得扰动土样。 4、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平整环刀两端土样,然后擦净环刀外壁,称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5、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 6、从切削的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供测定含水率以及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等试验之用。

中国矿业大学机械系统动力学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

《机械系统动力学》 实验指导书 编制机械系统动力学课程组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系 2019年3月

图1 幅值判别法和相位判别法仪器连接图 实验:结构的固有频率与模态的测试 一、结构的固有频率测试 1.实验目的 1、学习机械系统固有频率的测试方法; 2、学习共振法测试振动固有频率的原理与方法;(幅值判别法和相位判别法) 3、学习锤击法测试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原理与方法;(传函判别法) 4、学习自由衰减振动波形自谱分析法测试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原理和方法。(自谱分析法) 2.实验仪器及安装示意图 实验仪器:INV1601B 型振动教学实验仪、INV1601T 型振动教学实验台、加速度传感器、接触式激振器、MSC-1力锤(橡胶头)。软件:INV1601型DASP 软件。 图2 传函判别法和自谱分析法仪器连接图

3.实验原理 对于振动系统,经常要测定其固有频率,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简谐力激振,引起系统共振,从而找到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另一种方法是用锤击法,用冲击力激振,通过输入的力信号和输出的响应信号进行传函分析,得到各阶固有频率。 1、简谐力激振 由简谐力作用下的强迫振动系统,其运动方程为: t F Kx x C x m e ωsin 0=++ 方程式的解由21x x +这二部分组成: ) sin cos (211t C t C e x D D t ωωε+=-式中21D D -=ωω1C 、2C 常数由初始条件决定 t A t A x e e ωωcos sin 212+=其中222222214)()(e e e q A ωεωωωω+--= 2222224)(2e e e q A ωεωωεω+-=,m F q 0=1x 代表阻尼自由振动基,2x 代表阻尼强迫振动项。自由振动项周期 D D T ωπ2=强迫振动项周期e e T ωπ2=由于阻尼的存在,自由振动基随时间不断地衰减消失。最后,只剩下后两项,也就是通常讲的定常强动,只剩下强迫振动部分,即 t q t q x e e e e e e e e ωωεωωεωωωεωωωωsin 4)(2cos 4)()(222222222222+-++--=通过变换可写成 ) sin(?ω-=t A x e 式中4 22222222214)1(/ωωεωωωe e q A A A +-=+= t e 图3阻尼强迫振动

工程测量实习指导书(全)

工程测量实习指导书(全)

————————————————————————————————作者:————————————————————————————————日期:

工程测量实习指导书 适用班级:15测量1、2班 实习周数: 1周 工程测量教研室 2016年1月11日

说明 《工程测量》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数字化课程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内容,验证课堂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将所学知识变成技巧、变成能力。通过实习,还可以加强学生的仪器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习内容的深、广度要求 (一)测量资料的记录要求 1.观测记录必须直接填写在规定的表格内,不得用其他纸张记录再行转抄。 2.凡记录表格上规定填写的项目应填写齐全。 3.所有记录与计算均用铅笔(2H或3H)记载。字体应端正清晰,字高应稍大于格子的一半。一旦记录中出现错误,便可在留出的空隙处对错误的数字进行更正。 4.观测者读数后,记录者应立即回报读数,经确认后再记录,以防听错、记错。 5.禁止擦拭、涂改与挖补。发现错误应在错误处用横线划去,将正确数字写在原数上方,不得使原字模糊不清。淘汰某整个部分时可用斜线划去,保持被淘汰的数字仍然清晰。所有记录的修改和观测成果的淘汰,均应在备注栏内注明原因(如测错、记错或超限等)。 6.禁止连环更改,若已修改了平均数,则不准再改计算得此平均数之任何一原始数。若已改正一个原始读数,则不准再改其平均数。假如两个读数均错误,则应重测重记。 7.读数和记录数据的位数应齐全。如在普通测量中,水准尺读数0325;度盘读数4°03′06″,其中的“0”均不能省略。 8.数据计算时,应根据所取的位数,按“4舍6入,5前单进双不进”的规则进行凑整。如1.3144,1.3136,1.3145,1.3135等数,若取三位小数,则均记为1.314。 9.每测站观测结束,应在现场完成计算和检核,确认合格后方可搬站。实验结束,应按规定每人或每组提交一份记录手簿或实验报告。 (二)建筑轴线放样要求 本次建筑轴线放样,根据给定的轴线数据,假定轴线中心点位置,以及中心点与任一轴线端点的起始方向,按照二级建筑方格网的布设技术要求进行。 表1 建筑方格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边长(m) 测角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 一级100~300 5 ≤1/30000 二级100~300 8 ≤1/20000

(完整版)汽车构造实验指导书(精)

汽车构造实验指导书 李国政编 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 2006年2月

前言 汽车整车拆装实训课是汽车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它与课堂讲授课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通过实训课,使同学们建立汽车整车构造的实物概念,进一步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更深入的了解汽车各总成部件构造细节及名称,熟悉汽车部件的拆装及操作工艺,为后继专业课程及专业性实习打下基础。 实训课的目的是配合课堂教学、结合实物系统的分解观察掌握汽车主要零部件的功能、组成、结构、类型和工作原理。 实训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实物讲授和拆装观察分析两部分。 实物讲授是由于有些内容受条件限制,在课堂上难以讲清,故安排在实验课中结合实物进行讲授。 拆装观察是对完整的实物或重要总成分解成零件,然后分析观察零件的形状,安装定位基准,各部件的关系,调整方法和装配工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为使实训课顺利进行,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1.实训前要全面复习课堂讲授的有关内容,记住其主要内容。 2.实训中听从教师指导、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注意安全。 3.爱护实训教具及设备,与实验课无关的设备不要乱动。 4.在实训中要认真观察分析各零部件,要勤学多问,总结实训收获,认真完成实训报告。 实训地点:车辆实验室

实训一汽车及发动机的总体构造 一、目的 1.通过实训对汽车的组成、总布置型式以及各总成有一个初步认识; 2.了解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功用及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 3.初步了解不同类型的汽车的结构特征。 二、基础知识 1.汽车总体构造 汽车由许多不同的装置和部件组成,其结构型式和安装位置多种多样。汽车所用的动力装置不同时,其总体构造差异很大。汽车主要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等四部分组成。小轿车还装有空调和其他附属设备。 (1)发动机 使供入其中的燃油燃烧产生动力,是汽车行驶的动力源泉。 (2)底盘 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正常行驶。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组成。 行驶系—安装部件、支承全车并保证行驶。由车架、车桥、车轮和悬架等组成。 转向系—保证汽车按驾驶员选定的方向行驶。由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组成。 制动系—使汽车能减速行驶以至停车,并保证汽车能可靠停驻。 (3)车身 用以安置驾驶员、乘客或货物。客车和轿车是整体车身;普通货车 车身由驾驶室和货箱组成。 (4) 电气设备 由电源和用电设备组成,包括发电机、蓄电池、起动系、点火系以及汽车的照明、信号装置和仪表等。此外,在现代汽车上愈来愈多装用的各种电子设备:微处理机、中央计算机系统及各种人工智能装置(自诊、防盗、巡航、防抱死、车身高度自调等),显著地提高了汽车的使用性能。 三、实训内容 1.长安6331A型微型客车及日本五十铃的总体结构。 2.北内109发动机、天津夏利轿车发动机及日本皇冠3.0发动机的总体构造。 3.CA1091及桑塔纳汽车模型及部件模型的观察。 四、实训报告 汽车的布置型式通常有几种,各有何优点?实验中各车采取何种布置型式?试述原因。

CAD上机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格式与要求 (试行) 一、实验报告格式要求 1、有实验教学手册,按手册要求填写,若无则采用统一实验报告封面。 2、报告一律用钢笔书写或打印,打印要求用A4纸;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2.5厘米,左右边距各为2.5厘米;行间距取固定值(设置值为20磅);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3、统一采用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单位与符号,要求文字书写工整,不得潦草;作图规范,不得随手勾画。 4、实验报告中的实验原始记录,须经实验指导教师签字或登记。 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要求 1、采用统一的封面。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手写或打印,手写一律用钢笔书写,统一采用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单位与符号,要求文字书写工整,不得潦草;作图规范,不得随手勾画。打印要求用A4纸;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2.5厘米,左右边距各为2.5厘米;行间距取固定值(设置值为20磅);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三、报告内容要求 1、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操作过程、原始数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心得等方面内容。 2、实习报告内容包括:实习题目、实习任务与要求、实习具体实施情况(附上图表、原始数据等)、实习个人总结等内容。 3、课程设计报告或说明书内容包括: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总体方案、方案设计与分析、所需仪器设备与元器件、设计实现与调试、收获体会、参考资料等方面内容。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教务处 2009-8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绘图(CAD) 实验项目AutoCAD二维绘图实验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实验成绩 2016年11月日

工程测量学试验指导书

1.课间实验指导书 测量仪器操作细则 1)、测量仪器必须爱护,防止振动、日晒、雨淋,不应坐在仪器箱子上。 2)、开箱提取仪器: (1)先安置三脚架,将各脚插入土中,使三脚架稳妥。启箱取出仪器前应看清仪器在箱中的位置,以免装箱时发生困难。 (2)从箱中取出仪器不可握拿望远镜,应握住基座或远镜望的支架,取出仪器后小心地安置在三脚架上,并立即旋紧仪器与三脚架的中心连接螺旋。 3)、野外作业: (1)仪器上的光学部分(如镜头等)严禁用手帕、纸张等物擦试,以免损坏镜头上之药膜。 (2)作业时须握住支架转动,不得握住望远镜旋转,使用仪器各螺旋必须十分小心,应有轻重感。 (3)仪器所在地必须时时有人,做到人不离仪器,并防止其他无关人员使弄仪器。 (4)在太阳或细雨下使用仪器时,必须撑伞,特别注意仪器不得受潮。 4)、搬移仪器: (1)搬移仪器前应使望远镜物镜对向度盘中心。若为水准仪,物镜应向后。 (2)搬移仪器时先检查一下连接螺旋,必须一手握住仪器的基座或支架;一手抱住三脚架,近于垂直地稳妥地搬移,不得横放在肩上以免损坏仪器,当距离较长时,必须装箱搬移。 (3)搬移仪器时须带走仪器箱及有关工具。 5)、使用完毕: (1)应清除仪器及箱子上的灰尘、脏物和三脚架上的泥土,将基座的脚螺旋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 (2)松连接螺旋,卸下仪器装入箱子后,应该旋紧有关的制动螺旋。 (3)箱门要关紧,并立即扣上门扣或上锁。 (4)工作完毕应检点一切附件与工具,以防遗失。 6)、其它工具: (1)钢卷尺使用时,应防止扭转打结和折断,丈量时防止行人践踏和车辆压过,量好一段时必须提起钢尺行走,不许沿地面拖走,以免损坏钢尺刻划。 (2)钢卷尺使用完毕,必须用抹布擦去尘土,涂油防锈。 (3)水准尺、花杆等木制品不可受横向压力,以免弯曲变形,也应该轻取轻放。 (4)一切仪器工具必须保持完整、清洁,不得任意放置,并需由专人保管,小件工具如测钎、垂球等尤应防止遗失。 7)、一切仪器工具若发生故障,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回报,不得自行处理,若有损坏,遗失应写书面检查,进行登记、酌情赔偿。 课间实验项目

发动机性能实验指导书

实验项目一发动机速度特性试验 一、实验教学组织 1、集中讲授仪器、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讲解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根据实验目的、要求进行分组。 4、在教师指导下,各组学生自己独立操作,并对试验、检测数据进行记录。 5、教师总结实验情况。 二、实验学时:2学时 三、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本专业所学《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等相关课程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掌握汽车发动机速度特性台架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生产、科研打下较牢固的基础。 四、实验要求 1、遵守实验规程,注意设备、仪器及人身安全。 2、掌握汽油发动机小时燃油消耗量、扭矩、进排气温度、机油温度及压力、冷却水温度等参数的检测方法。 3、认真记录试验数据,根据试验数据绘制汽油发动机速度特性曲线图,并能分析试验用汽油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4、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内容 在发动机节气门开度不变的情况下,测出试验用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下的有效扭矩、有效油耗率、小时油耗量及排气温度等参数。 六、实验仪器、设备 1、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如图1-1所示)1台 2、汽油发动机1台 3、起动电源或蓄电池1台 4、转速表(转速传感器) 5、油耗仪1台 6、温度计1只 七、实验准备 1、试验前,指导教师应对所有试验仪器、设备按实验要求进行标定,并准备好试验所需的油料、冷却水、辅料及调试所需的工量具。

2、打开电源开关,预热发动机台架控制操作系统,使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检查各仪器、设备连接线路是否牢固可靠。 4、清除测试台架、发动机四周障碍物。 5、调整好发动机的点火装置,保证其最佳的点火提前角。 图1-1 发动机试验台架简图 1—冷却水箱2—空气流量计3—稳压筒4—量油装置5—燃油箱6—测功机 7—转速表8—消声器9—垫层10—台架基础11—台架底板12—混合水箱 八、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发动机及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车检查并及时排除。 2、测量、记录数据要迅速、准确,尽量缩短每一工况的运行时间。 3、实验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发动机油温、水温,并及时补充发动机冷却水及台架的稳压水,以保证试验顺利进行。 4、运行工况的调节应缓慢进行。 5、试验完毕,发动机需空转运行5min之后才能停机。 6、实验场所不得有明火。 九、实验步骤及方法 1、开启控制系统电源,对控制系统进行预热3~5min。 2、检查冷却水泵的工作状况是否良好,冷却循环水量、发动机机油量是否充足。 3、检查发动机起动系统、点火系统线路连接情况。 4、起动发动机,并对发动机进行预热,使发动机机油温度达到85±5°C,出水温度应达到85±5°C。 5、按要求调整发动机点火提前角。 6、通过测功机油门执行器控制系统将发动机节气门开度大小固定在选定的位置上(此时通过调整后的发动机最大转速应为额定转速的70%)。 7、选取、确定相应的工况点(可根据试验需要而定,一般为均匀的8个转速点)。 8、逐渐增加发动机负荷(也可逐渐减少发动机负荷),使发动机转速按照所选取工况点顺序递减(增),

《流体力学》课程实验(上机)指导书及实验报告格式

《流体力学》课程实验指导书袁守利编 汽车工程学院 2005年9月

前言 1.实验总体目标、任务与要求 1)学生在学习了《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伯努利方程实验、动量方程实 验,实现对基本理论的验证。 2)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水柱(水银柱)、U型压差计、毕托管、孔板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等流体力学常用的测压、测流量装置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有基本认识。 2.适用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 3.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相关章节。 4.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 5. 实验改革与特色 根据实验内容和现有实验条件,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学生自己动手和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力求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实验一伯努利方程实验 1.观察流体流经实验管段时的能量转化关系,了解特定截面上的总水头、测压管水头、压强水头、速度水头和位置水头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伯努利方程的理解和认识。 2.掌握各种水头的测试方法和压强的测试方法。 3.掌握流量、流速的测量方法,了解毕托管测速的原理。 二、实验条件 伯努利方程实验仪 三、实验原理 1.实验装置: 图一伯努利方程实验台 1.水箱及潜水泵 2.上水管 3.电源 4.溢流管 5.整流栅 6.溢流板 7.定压水箱 8.实验 细管9. 实验粗管10.测压管11.调节阀12.接水箱13.量杯14回水管15.实验桌 2.工作原理 定压水箱7靠溢流来维持其恒定的水位,在水箱下部装接水平放置的实验细管8,水经实验细管以恒定流流出,并通过调节阀11调节其出水流量。通过布置在实验管四个截面上的四组测压孔及测压管,可以测量到相应截面上的各种水头的大小,从而可以分析管路中恒定流动的各种能量形式、大小及相互转化关系。各个测量截面上的一组测压管都相当于一组毕托管,所以也可以用来测管中某点的流速。 电测流量装置由回水箱、计量水箱和电测流量装置(由浮子、光栅计量尺和光电子

《土木工程测量学》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测量学》实验指导书 编著:白萍宫雨生 辽宁科技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2010年12月

出版讲明 《测量学实验指导书》是针对矿物、土木、交通、建环等非测量专业的测量学课程实验教学而编写的配套教材。测量学实验是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某一章节内容讲授之后的课内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测量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测量概念的明白得,巩固课堂所学的差不多理论和差不多方法,初步把握测量工具的操作技能,也为本课程的实习打好基础,以便更好地把握测量课程的差不多内容。 《测量学实验指导书》共列五项实验,其中第二项实验为设计性实验,其余均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指导书上所列各实验项目,可按照不同专业的需要和教学安排适当选择。不同专业测量学基础实验名称可能不同,但内容差不多相同,任课教师可在原有实验指导书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每项实验的学时数均为2学时,实验小组人数一样为4~5人,但也应按照实验的具体内容以及仪器设备条件作灵活安排,以保证每人都能进行观测、记录、做辅助工作等实践。每项实验的观测要求均列在注意事项中。在每项实验后列出了测量实验报告及相应的观测记录表格形式,在实验中应做到随时测量、随时记录、随时运算检核,实验完成后能够裁减下来,以便上交。 《测量学实验指导书》的明显特点是详细、准确,是对该课程理论教学的专门好补充,必将对测量学这门实践性专门强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起到更大的主动作用。适用于矿物、土木、交通、建环等非测量专业。

目录 测量学实验须知 1实验一4 实验二10 实验三15 实验四21 实验五30

测量学实验须知 一、实验目的及有关要求 1.测量实验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的 知识;另一方面是熟悉测量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进行测量工作的差不多操作技能,使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紧密接合。 2.在实验前,应复习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认真认真地预习实验指导书,明确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以保证按时完成实验任务中相应项目。 3.实验分小组进行,组长负责组织和和谐实验工作,办理仪器工具的借领和归还手续。组内成员必须认真、认真地操作,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要发扬互相协作精神。实验应在规定时刻内进行,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不得擅自改变地点或离开现场。实验过程中或终止时,发觉仪器工具有遗失、损坏情形,应赶忙报告指导老师,同时要查明缘故,按照情节轻重,给予适当赔偿和处理。 4. 实验终止时,应提交实验记录,经指导教师批阅同意后,才可交还仪器工具,终止工作。 5. 课后应及时提交书写工整、规范的实验报告。 二、使用测量仪器、工具注意事项 以小组为单位到指定地点领取仪器、工具,借领时,应当场清点检查,如有缺损,能够报告实验室治理员给予补领或更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