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批评艺术

教师的批评艺术
教师的批评艺术

教师的批评艺术

天底下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这一点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但是,当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时,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坦白讲,批评总是不太受人欢迎的,没有一个人说,我最烦别人表扬,就是喜欢别人批评我。这不正常。在各行各业的人中,教师可以说是使用批评最频繁的人,因此,教师更应该认真研究批评艺术,使学生听了老师的批评以后,能够在“心中暗点头”,而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的紧。

案例:人民教育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次在校园里散步,发现一个叫王友的学生正在用土块砸一个比较弱小的同学,他马上制止了王友的行为,并且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先生来到校长室,发现王友已经在门口等候多时了。先生态度和蔼地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王友同学,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用怀疑地目光接过糖果时,先生又掏出了第二块糖,“这也是我奖给你的,因为当我要求你不要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敬我,你。”王友又不好意思地接过糖果。紧接着,先生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砸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你是在打抱不平。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王友被先生的言行感动了,哭着说:“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我不对!”先生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了第四块糖果:“为了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奖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你可以

走了。”然后,校长和善地摸摸王友同学的头,没再多说一句话,送他离开了校长室。在这里,作为一校之长,行知先生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派头,也没有声嘶力竭地吼叫,更没有武断粗暴地拳脚相加,而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尊重王友的人格和尊严,以诚相待,通过微小的四块糖果,以表扬的方式委婉地提出了批评的意见,这种独具匠心的批评艺术触动了王友,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我想,在这个故事里,“四块糖果”固然重要,也很诱人,但是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作为一校之长、作为教育家的行知先生的那种高超的批评艺术。我们都熟悉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笔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批评不是辱骂,不是讽刺挖苦,不是打击报复。批评的目的是为了终止一种错误倾向,改正一种错误行为,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了做到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掌握批评艺术,让我们教师的批评变得易于接受,甚至于可以说,让我们的批评变得可爱起来。

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恰当的提出批评呢?我们举几个例子:

一、巧用眼神勤于身教

用间接、含蓄的语言行为方式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甚至可以不通过语言传递,而直接通过眼神的传递或用教师自身良好行为的感化等方式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眼睛,传情达意是构成教育艺术情境的使者。”眼睛,明察秋毫,是分辨真、善、美的显微镜,如果只需一个眼神就可以制止的行为,又何必大发雷霆,使师生双方产生隔阂呢?课堂上,有位女生正在吃泡泡糖,老师没有有意叫她站起

来回答问题,更没有叫她站在同学们的面前吐出来,而是用眼神告诉她,这种行为是不应该的,师生目光相持了半分钟之久,她只好红着脸将泡泡糖悄悄吐了出来,从学生的眼神中,老师也读懂了,“千万不要说给同学们听,千万为我。”老师会意地笑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课堂上,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眼神这一无声的艺术,去传达我们教育者的心意,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二、宽容关爱促使悔悟

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谴责。老师在课堂上运用批评时,要有意识地宽容学生,促使学生产生疚感,形成自我谴责,才能产生悔改的意愿。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学生越是感觉老师的批评是对自己的关心,对自己有好处,就越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由开始的认同过渡到反思,发展到自我批评,最后显现悔改的表现。

有一次上课,我走进教室,随手关上门后,感觉手上粘乎乎的,发觉自己的手触到了门上粘着的一口浓痰,气得我差点跳了起来。正想拿出老师的威严,严厉训斥学生,但转念又想,批评谁?怎么批评?以下的课堂教学怎么进行?我克制着,平静片刻后,正准备说“请将痰吐在门上的同学举手”。但突然改变了主意说“请没有吐痰的同学举手”。我发现全班很多同学都很快地举起了自己的手,只有一位同学才慢慢地举起了手,我心中已有八九分的把握,但该同学性格倔犟,如果当面询问或指责,他可能不服,甚至会直接反驳、顶撞。如果采取“高压政策”,则会出现更加僵持的局面。我压住胸中的怒火,较为

平静地开始了上课。下课铃响后,由于下一节课是课外活动,我于是布置全班同学进行大扫除,并强调说:“我相信吐痰的同学是不小心吐在门上的,希望下课后该同学将门擦洗干净。”大扫除完毕后,我发现门和教室里特别干净而明亮。我于是问道:“是谁将门擦洗得这么干净?”被我怀疑的那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是我擦洗的,但不是我故意吐的。”我说:“是谁吐的不重要,门擦洗得这么干净就应当值得表扬。”事后,这位同学主动向我认了错、道了歉。也许是宽容的力量所在,或许是我的言行大度感染了学生。

三、风趣幽默借题发挥

教师批评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当众把学生斥责一顿,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这样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往往会招致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如果用幽默来代替对学生的直接批评和斥责,则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一般在下午上课时,因为“生物钟”的原因,有的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在台上看到下面的学生精神不振,如果能幽默一下,来一句:“《春晓》诗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现在已经入夏,我们用书声来代替鸟鸣声如何?”同学们听后,可能会猛然惊醒,不由得相视而笑,一段课文读完了,他们的精神也起来了,又准备听好课。假如此时教师大吼一声,大发脾气,学生也许不会再睡,但自尊心受到伤害,心里不舒服,也就不会有好的听课效果。

有一次,我刚接到一个大班的语文课,课不好上,是意料之中的,可没意料到的是,刚走上讲台,就有个学生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在

一片“老师好!”的问候中,有一个“老师不好!”的不和谐音符给了我一个见面礼。面对这些饱受批评的学生,我想,再不能用批评责骂来维护老师的“尊严”了。我沉思片刻,就借“老师不好”来发挥一下,相机诱导,化干戈为玉帛吧。于是,我首先肯定了该同学的坦诚并说,“老师不好”说得很对,又补充道:“同学们也半好不好”。正当同学们满腹疑惑之际,我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了一个“好”字,并解释道:“好”是女子容貌美,这位同学说“老师不好”,我是男老师自然不敢称好,要是女老师,那就当仁不让了。这时,同学们一下子豁然开朗,兴高采烈。我趁热打铁地教育说:现在,“好”已不止于貌美了,我们常说要做个好人,不等于要做个美人,我不敢说我们都是美人,但我敢说,我们都是好人,我们都是有缺点的好人。同学们听到这里,个个欢欣鼓舞,兴趣盎然。我进一步引导说:我们要做个好人,什么是人呢?文字学家说,人是侧面而立的人形,美学家说,人是一撇一捺的完美组合。我们对“人”的解释是,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承,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坦诚。同学们当时很受启发和教育,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反思这个“老师不好”的小插曲,竟这样耐人寻味,不仅“化干戈为玉帛”,而且让鲜活的文字跳跃在学生的生命里,激发了情趣,拓宽了视野,撞击了思维,升华了境界,融入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的艺术效果。

四、现身说教,保持沉默。

“现身说教”就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对学生进行说教、劝导。

将师生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创设平等的交谈气氛,能增强沟通效果。因所讲的事实又是自己亲身经历,故学生会觉得真实可信,也就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改正错误或不良行为。

面对处于青春期学生的“早恋”现象。教师虽苦口婆心,结果可能劳而无功,收效甚微,若用现身说教法,可能会受到明显效果。例如,我发现班上一对学生交往过密,如果听之任之,很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我利用班会时间讲述自己上初中时的情感经历,说道:“上初中时,同年级一位女生形象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也有过写信的念头,终未付诸行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意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朦胧求异心理。”大家听后,都会心地笑了。接着,我从人生观教育,理想情操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学生“早恋”的害处,激励大家树立远想,用理智战胜情感,用信念战胜冲动,让身心得以健康成长。这对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和教育,终于从感情纠中摆脱了出来。如果对此现象批评不当,结果将难以预料。

一般说来,批评都要诉诸声音、语调和动作。然而,在一定场合,教师用有意识的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批评方法。实施这种无声的批评,首先要创造一种紧、严肃的气氛。表情严肃、态度冷漠、眼神专注,这时的批评方式才有效力。学生会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感觉到教师的不满和责备,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并在自我反省及检查中领悟到自己的过错,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学生在自习课中,老师中途进教室,可能会发现教室里乱哄哄的,极不安静,这时,则可采取此种批评方式,当然,这种无声的批评方式要注意把握时间

的长短,要适可而止。

五、旁敲侧击多加鼓励

“旁敲侧击”则是说话时先不从正面切题,而是叙旧聊天,向受教育学生敞开心扉,用真诚消除其不良情绪,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以此为突破口,及时导入正题。

例如,下午上课前,有一位班干部向我反映,说班上有一位同学将教室里一盏日光灯的启辉器卸下并扔了。我考虑到该同学性格孤僻,平常对老师常有抵触情绪,如果直接找他,他很可能不承认,更谈不上达到教育他的目的。晚自习后,我假装随意把这位同学留下来,先用亲切的语气问了他这段时间的学习及家庭情况等,然后说:“开学半个多学期了,你比上学期有了不少的进步,努力学习的精神赢得了同学们的称赞,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有进步,心里也很高兴。”紧接着,我有意抬头看着天花板上那盏未亮的灯,故作惊讶状说:“怎么这盏灯没亮?”看到他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我也不急于追问,只是说:“诚实是一个人的美德。一个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犯了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就是好学生。”听到这里,他主动承认是自己干的。第二天,我发现这盏灯上安装了一只新的启辉器。

自尊而爱面子,是人人都有的共性。况且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感情脆弱的学生,所以,批评时要注意做到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尽量避免正面批评。应从侧面绕一绕,巧妙地给予鼓励和提醒,即在批评中寓鼓励和鞭策,在鼓励中含信任和期望,以维护其自

信和勇气,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又不丧失自尊,从而起到预期的批评效果。

一次,我正在课堂上当众宣读一篇佳作,没读几句,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指责道:“此篇文章是抄来的。”我感到很突然,看了看窘迫中的抄袭者,又看了看趾高气扬的“告密者”,想了一想,说道:“同学们,这篇文章太美了,老师无法拒绝美。所以让我们一起用心欣赏完这篇文章吧。当然,在欣赏之前,我们要感这位同学,他给我们推荐了一篇这么美的文章。我也相信总有一天,这位同学也会写出同样美的文章来。我想他不会令我失望的。”这种用饱含鼓励的批评方法较之直接的训斥和责备,其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总之,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远不止以上所列举的几种类型,诸如“细雨润物式的批评艺术”、“以柔克刚式的批评艺术”、“审时度势式的批评艺术”、“集体舆论式的批评艺术”、“线穿珍珠式的批评艺术”等都可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真正找到一把把打开青少年心扉的金钥匙。1.“糖衣药片”与“顺耳忠言”。我们中国人有句俗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从被批评者角度来说的。但是如果从批评者的角度来讲,是否一定要使良药变得越“苦口”越好?是否一定要把忠言变得越“逆耳”越佳呢?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教师书生老师在他的专著中有这么一段话非常有启发意义:“制药厂已经把许多良药制成了糖衣片,许多过去极苦的、难吃的中药也加上了蜂蜜和香料。人们越来越欢迎甜口的良药。如果我们教育学生还停留在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的传统观

念上,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书生老师的话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直白的道理。要想纠正学生的缺点,要想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前提是,学生必须乐于接受我们的批评,乐于听取我们的忠言,乐于服用我们给他开出的药方。当然,“顺耳的忠言”和“甜口的药方”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善用“润滑剂” 幽默被称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运用批评艺术的时候,适当地加点“润滑剂”,会让生涩的批评变得顺畅自然,容易为人所接受。比如说,有个老师在上课时发现有个男生把脚从鞋子里拿出来,晾在外边,旁边的同学受到臭味的袭击,又不好意思说,课堂氛围受到了影响。这个老师走到学生身边,趴到他耳朵边上悄悄说:“你的鞋真好看,但是,鞋里边的容就不要拿出来展览了嘛!”这个同学马上知趣地把脚放了回去。

3.书信沟通,旁敲侧击。对于许多敏感的话题,教师如果无法通过语言与学生有效沟通,那么可以通过书信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达批评和责备的意味。书生老师就非常喜欢用书信的形式与学生交流,他的很多批评也是通过书信来完成的。例如,一次,老师发现班上两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开始出现早恋倾向,学习成绩在下滑。直接找他们谈话可能反倒使早恋倾向变成现实。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中间出现的早恋现象有相当一部分是教师逼出来的。老师经过认真思考,决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他给两个学生分别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老家村子周围有一片果树园,寒去暑来,春华秋实。有一年秋末冬初,我突然惊奇地发现,有些就要落叶的树枝上竟然又开出了一簇

簇小小的果花。不久花了,居然也结出了山楂般大小的果子。可惜没过几天,霜冻就来了,叶落尽了,小果实也烂掉了。后来,我才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是会受到自然规律惩罚的。这种自然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迪呢?老师的信引起了同学的深思,后来他们分头找到老师,表示要以学业为重,把感情的事先放在一边。

相反在实施批评教育时,有一些语言一般是不应该出现在学校生活中的。这些语言包括八类:①比较式,“你看看三同学,看看人家,你再看看你,不觉得害羞!”“你和×××一样没有出息!”②挑战式,“我就不信我收拾不了你!看看到底是你厉害,还是我厉害!”③记帐式,“今天先放你一马,但我都记着,早晚跟你算帐!”④定论式,“你看看你,笨得出奇,还想考大学,我看你是没希望了,干脆回家养猪算了。”

⑤挑拨式,“同学们,大家看看,他这是什么行为!”⑥挖苦式,“这几年你白活了!”比如,有一个老师就喜欢骂学生,“你肩膀上扛的就是一个猪脑袋”。⑦告状式,“走!到校长办公室去!”⑧驱逐式,“学校管不了你,回去叫你父母收拾你吧,赶快收拾行回家!”。⑨揭短式,“你这样下去,早晚像你爸爸一样进监狱!”⑩人身攻击式,“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还好意思做在这里,脸皮比地皮还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