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这篇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从品位凝聚着作者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散文的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人论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学习在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寻绿”“观绿”到“囚绿”再到

“放绿”“怀绿”的情感的变化。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

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课前准备]

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解决字词问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印发刘一新的评价文章《热爱生活,追求光明》。

3、学生搜集咏绿的诗文。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也说:“他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他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去体会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写作背景:《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作者通过回忆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与自己忠于祖国仇恨日寇的情怀。

2、标题中的“囚”是什么意思?“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大声朗读全文,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囚”是幽囚。

“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

“囚绿”是: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3、题目为“囚绿”,文章第几段写到“囚绿”?那在这之前、之后作者又有怎样的行为呢?(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板书:

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8—12段写囚绿,囚绿之前的1—4段写寻绿,5—7段写观绿,囚绿之后13段是放绿,14段是怀绿。

三、选读语段, 品味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

“囚绿”是缘于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注意: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以作者口吻向“绿”表白!)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感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欢!

四、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方法指导:速读,圈划有关内容,随手批注;然后互相交流,最后发言,讨论,达成共识。)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2、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之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古诗词中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个别背诵)

3、这株常春藤,这一片绿色給孤独抑郁的作者以生命、希望、快乐和爱、幸福,所以作者深深喜爱着绿。同学们,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么?(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

4、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的语句。陆蠡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自己是怎样的处境?文章哪个段落提到了陆蠡当时的处境?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资料一: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这便掀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资料二:《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囚绿记》。

5、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

此时的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这何尝不是一种囚啊!作者的命运和这株绿枝条是不是很相似?

在当时的中国,像作者一样,幽囚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人有多少啊!被幽囚的绿枝条不正是生活于水生火热中的中华民族吗?

绿枝条被囚,它有没有屈服啊?没有!尽管日渐病损,但它始终向阳,永不屈服于黑暗。这是一个顽强的生命。那么一个顽强的民族呢?

明确:永不屈服、追求自由、向往光明。这才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借一枝之绿抒发对民族精神的颂扬啊!

现在我们应该理解为何文章要以“囚绿”为题,“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它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中,永向光明的

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心灵。

[板书设计]:

生命、希望、快乐

绿爱、幸福

追求自由、向往光明

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五、拓展延伸

1、本文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2、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如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学生自由发言,应该知道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苏轼、李白等。)

3、总结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善待他人,珍视生命,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4、师生共勉(师生齐读):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小结全文:优秀散文的生命力就在这里,立足特定的时代,从我们当下生活出发,給我们以生命的启示,心灵的愉悦。读完一篇散文,大家能有这样的体验。我想,足矣!

六、作业布置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发挥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200---300字,小作文)

板书:

囚绿记

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二、古今异义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二)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三)动词的使动(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四)形容词作名词⑴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⑵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⑶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五)形容词的意动(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六)数词的意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七)副词作动词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四、一词多义1 之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⑵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2 修⑴茂林修竹(意为“高”)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⑶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 虽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 于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 以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一⑴若合一契(一起)⑵其致一也(一样)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⑷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⑸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②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③其致一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当其欣于所遇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⑸亦将有感于斯文2.定语后置⑴仰观宇宙之大⑵俯察品类之盛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三)省略句1、(众人)列坐(于)其次2、(众人)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教案

离骚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

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 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

高中语文囚绿记人教版必修二

囚绿记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设计】本文教学需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篇一】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四、词类活用 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2、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3、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高中语文必修二《采薇》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采薇》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采薇》教案一松柏 高中语文必修二《采薇》教案 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四、诵读课文 请同学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 五、品味经典 缘情入文轻吟低唱 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如何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 兴:作—柔—刚比喻时间流逝 朗读 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 象,能够较 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 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的心绪,我的依据是(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氓 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2.在诗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 句子是:,。 3.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是:,。,。 4.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5.本诗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 6.在《氓》中,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 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 8.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 9.运用对比手法写女主人公婚前深深地沉溺在爱情之中,也体现了她纯真、热情的一面的语句是:,。,。 10.在诗中直接表现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 11.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 12.开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男子求婚时的敦厚。 13.点明女子无奈拖延婚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写女子因为思念而眺望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写出男子心满意足之后就凶恶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写女子兄弟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凡事都有边际,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出男子当年海誓山盟,如今却违背誓言,最终女子选择与男子决绝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园地 10-10 1950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安工大附中高一备课组 本单元教学设想: 一、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 本单元包括三篇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优美,情味浓厚。二是意蕴深,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总教学目标。 三、实施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分析写景 2、体会情感 3.注重审美 4、品味语言 5、读写结合

四、单元教学安排 《荷塘月色》2课时,《故都的秋》2课时,《囚绿记》2课时,表达交流2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体会《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问题预设: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问题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程婷婷教案

1.林黛玉进贾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点拨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略) 3、介绍《红楼梦》(见P99-103《红楼梦》导读) 4、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略)

5、背景介绍: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二)质疑讨论 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结构: 开端(初进荣府)——发展(拜见贾母及众人,初见凤姐,拜见两位舅父(未见),陪贾母晚餐)——高潮(宝黛会面)——结局(安排起居) (三)反馈矫正 通读全文后思考:林黛玉的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是从哪些方面看到、感受到与别家的不同呢? 讨论后明确:贾府的“与别家不同”作者是通过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用她的视线来描写的。首先,在贾府门前黛玉看到了宁、荣二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着“敕造”的匾额,门上有“华冠丽服”的仆役。这既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威严和显赫。其次,黛玉看到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的贾母住房,以及仆役、婆子、丫鬟一大群的人物。她还看到了“荣禧堂”中的名贵家具,珍贵字画、古玩;“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焕烟霞”的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这些显示了贾府与别家不同的气派。另外,黛玉还看到了贾府众多的、身份地位各异的人物,既有养尊处优的主子,也有受压迫、被奴役的仆役。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13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13 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内容 《囚绿记》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散文名篇,表现了作者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深切赞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短歌行》 教学过程: 师:上一个星期,一个同学跟我说过,她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要给我欣赏,我看了,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但是的确不错,至少作者的阅读面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生:(他是我哥哥), 师:噢,你告诉他我很佩服他。他这篇文章,本来她读,他身体不适,我就代劳了 教师读学生哥哥的文章〈酒的遐想〉 酒的遐想 很偶然的灵感,想到了酒。 第一个闯进脑海的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那个当年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感叹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酷爱饮酒,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非凡的气概啊!是酒赠与他的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默默地与江水、明月抒情吧。 喝醉了,美也,愁也。 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真的醉了吗?如果他没醉,柳永一定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哦,他好象已经醉醒。那江头的屈原一定醉了,彻彻底底的。“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好象又错了,屈原说他没醉,恩……哦!酒醉的人总说自己没醉……

让我仔细想想,一定有人醉过…… 有了!辛弃疾醉过!“醉里挑灯看剑”,对!是他!他“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哦……还有那位“独上兰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也醉在酒里。醉是酒的魅力,那愁思呢? 愁?不应该责怪酒吧?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来酒不是愁的梦…… 慢慢咀嚼,细细推敲品味。 突然想到范仲淹,他说酒可以化作“相思泪”,为何?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好象总醉在酒里,醉在梦里,醉在愁里……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看来醉里的人很容易醒来,但愁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话道出了真理,就让咱们“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会须一饮三百杯”吧! 望着祖国大好山河容易醉,望着英雄当年“雄姿英发”容易醉,望着曹雪芹勾勒的儿女情长容易醉,醉得太多,醉得太美,醉得值得!又想起那句俗话:“酒逢知己饮!”就让我们为友人一醉方休吧! 思绪随意自然地来到那座小城----------布达佩思东北一百多公里的埃盖尔。在这块大地下藏着许多美酒,几百年……冷冷的静静地醉卧在地下,余秋雨说那是秘藏的醉意,连裴多菲和纳吉的热血都没能改变它的恒温,连两次大战都没能干扰它的美梦,埃盖尔醉得是何等的固执和执拗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必修五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作品及作者介绍 小说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末流。《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可见小说当时的地位。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达到了最高峰。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 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 施作罗续。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传》。 作品《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 最高成就。《水浒传》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3囚绿记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三) 囚绿记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囚绿记》中蕴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之道。把个人意志强施于别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痛苦。我们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的理由,是因为旁观者和当事人有着不同的认知度导致的。如果总是让别人来操纵自己,( )。 在养子育子的教育中,很多孩子成为家长操纵的对象。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犹如一群__________的骆驼,在漫漫求学的道路上苦苦前行。由于课业的繁重,学时的紧迫,他们常常是__________,没有甄别决定教育种类和教育内容的时间,对于家长设定的各种艺体培训及重点科目的补习,往往__________,只好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满足家长预设的任务。久而久之,他们的大脑意识中渐渐忽略了自己的个性爱好,甘愿沦为父母眼中的“乖乖娃”。更有甚者,不少家长忽视了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总是想方设法地借助各种培训辅导企图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中龙凤,这种__________的行为,其实是真爱中的最大的伤害。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的理由,是旁观者和当事人有着不同的认知度导致的。 B.当事人和旁观者有着不同的认知度的理由,是导致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的原因。 C.我们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的理由,是当事人和旁观者有着不同的认知度。 D.旁观者和当事人有着不同的认知度,是导致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的理由。 C[整个句子属于句式杂糅,可去掉“导致的”;“理由”和“因为”重复,“的理由”与“因为”可去掉一个;“当事人”和“旁观者”的关系主次不同,句中“我们”应指“当事人”,所以“当事人”和“旁观者”的位置不能颠倒。]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就有一种被束缚了手脚的感觉,心甘情愿地顺从父母的安排 B.就有思想被别人侵略的痛苦,甚至是一种被束缚了手脚的感觉 C.就有思想被别人侵略的痛苦,心甘情愿地顺从父母的安排 D.就有一种被束缚了手脚的感觉,甚至是思想被别人侵略的痛苦 D[A、C两项对下文内容概括不全面。B项与下文论述的行为和思想两个方面不对应。]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任劳任怨急于求成置若罔闻舍本逐末 B.忍辱负重急不暇择视同至宝揠苗助长 C.忍辱负重急于求成置若罔闻舍本逐末 D.任劳任怨急不暇择视同至宝揠苗助长 B[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急于求成:不顾一切地想要马上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氓》 教案

《氓》教学设计 前言: 本单元学习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一窥唐以前诗歌的风貌,了解中国诗歌的源头。 这单元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同时能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所了解,帮助诗歌学习。 一、教学目标 1、文学常识积累 关键词:《诗经》别称《诗经》内容《诗经》成书《诗经》六义《诗经》章法结构四言诗现实主义 2、《氓》 关键词:情节情感手法主题(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准确诵读诗歌,把握四言诗的节奏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诗歌情节 3、《诗经》表现手法的运用 4、诗歌主题的呈现

三、教学难点 1、《诗经》手法的艺术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及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源远流长,那么我国诗歌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我国诗歌的源头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经》中。 2、《诗经》常识 别称: 先秦——“诗”或“诗三百” 汉——“诗经”(儒家经典,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包括反抗压迫剥削,爱情婚姻,劳动生活,政治讽刺,古老史诗。

成书(来源): 采诗——周朝“采诗官”或“行人”每年春天到各地去采诗,然后交予宫廷乐师配乐,奏唱给天子,使他们能够了解民情,巩固统治。《国风》主要成书方式。 献诗——周国公卿列士(贵族官员和知识分子)献诗,表达自己对王朝统治的颂美或讽谕。 删诗——司马迁《孔子世家》中说到,《诗》有三千篇,孔子删诗至305篇。(不可信) 分类: 按内容分:《风》、《雅》、《颂》 《风》——又称“十五国风”,大部分为民间歌谣,160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宫廷乐曲歌词,105篇 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利用事物间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启发想象 兴:“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又叫“起兴”,先借别的事物或景象,用以引入所要描写或歌颂的事物。 句式与章法: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3课囚绿记素材点说

第3课囚绿记 素材点说 《囚绿记》的“囚绿” 点说因了自己的孤独,也因了自己的渴盼;因了自己的抑郁,也因了自己的喜爱,而把那满富浆液的绿“囚”在室中。这被囚禁的绿呀,由青苍,变柔绿,变嫩黄;变细瘦,变娇弱,变病秧。且不管陆蠡先生要用这来象征什么,而我从中分明发现当代人的一种通病,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就想把它据为己有,牢牢掌控。这种心态,对于物,无异于作践; 对于人,则简直是戕害。要清楚,无论你爱什么,如果你是真爱,最爱,那就请你放开手, ............................. 把它置于最适合的环境,让它独立地存在,独立地展现;让它独立地成长,.................................让它独立地成熟。 ........ 是绿就要享受阳光,是绿就要追求自由,是绿怎能受.......................“.囚.”.。. 评说天下 案头翠小 2014年4月26日《新民晚报》 陈大新 隔壁的同事见我案牍劳形的样子,特意送了我一件小摆设,是一只小巧的玻璃缸,内有几枚石子,一杯清水养着数茎金钱草。起先的几天也并不很在意,可这草长得很快,伸出曲折盘旋的触须来,竟有几次碰到了我的臂上。偶尔有客来访,一眼见到也夸这草长得精神。 桌上摆放些植物、盆景之类,在文人雅士们称为“案头清供”,但置于办公室的氛围里,则绝非为“发思古之幽情”之类,或调节一下紧张的情绪,还是有益的。只是左有电话机,右有打印机,这小小的翠色夹在中间,让人联想到现代生活自由和遐想空间的狭小来。但又一想,即便是总统的专机吧,也有不得畅通飞行的时候,神通广大的特工,也会被困机场的,我们碰到的种种局限,也就不算什么了。 金钱草是一种喜攀缘的植物,如果生在湿地里,它便可以任意地延伸,它的触须有播撒

高中语文必修二必背篇目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离骚》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俪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挓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短歌行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二《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幻灯片: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三国曹魏时名士,喜评人物,)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幻灯片: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