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育心理学》02111 历年试题与答案 (6)

自考《教育心理学》02111 历年试题与答案 (6)
自考《教育心理学》02111 历年试题与答案 (6)

2005年自学考“教育心理学”02111试题(有答案)

一、单选:

1、1924年出版的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廖世承)。

A、陆志伟

B、廖世承

C、陈德荣

D、潘菽

2、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依赖于对教材的(概括)。

A、分析

B、综合

C、抽象

D、概括

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思维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预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小李把测验成绩不理想归因为运气差,这种归因模式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

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

B、内部、稳定、不可控制

C、外部、稳定、不可控制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

5、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自考自考”实验属于(单一个案实验研究)。

A、实验室实验研究

B、描述性研究

C、随机化现场实验研究

D、单一个案实验研究

6、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过程)。

A、顿悟过程

B、尝试--错误过程

C、同化过程

D、自行发现过程

7、布鲁姆提出的教育认知目标最低等级是(知识)。

A、知识

B、应用

C、综合

D、评价

8、心智技能的特点是(观念性、内稳性、简缩性)。

A、观念性、内稳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稳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9、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A、学生的品德教育

B、教师的教学活动

C、课堂管理活动

D、学生的学习活动"

10、教师自编测验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指有效测验的(效度)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二,多选:

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能增加反应概率的条件作用范型包括(消极强化、积极强化)。

A、惩罚

B、消极强化

C、积极强化

D、无强化

2、与实验室实验比较,随机化现场实验具有(教学情景真实、外部效度高)。

A、教学情景真实

B、内部效度高

C、外部效度高

D、实验条件控制严格

3、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定向者”喜欢工作是(成败机会参半的、有风险的)。

A、非常容易的

B、极难的

C、成败机会参半的

D、有风险的

4、属于布鲁纳“再现表象”模式的是(动作性表象、映象性表象、象征性表象)。

A、外加性表象

B、动作性表象

C、映象性表象

D、象征性表象

5、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中的同化包括(归属学习、归总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A、归属学习

B、观察学习

C、归总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6、心智技能原型定向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直观示范、讲解操作程序)。

A、直观示范

B、讲解操作程序

C、操作实践

D、获得动觉映象

7、为促进学习迁移,合理安排教材的原则是(从一般到个别、逐渐分化、综合贯穿)。

A、从一般到个别

B、逐渐分化

C、综合贯穿

D、难点分散

8、反映操作条件作用消退规律是(无强化、惩罚)。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无强化

D、惩罚

9、一般来说,课堂上良好学习行为的强化物主要有(教师的表扬、同伴的肯定、学习需要满足)。

A、教师的表扬

B、同伴的肯定

C、厌烦、疲劳的解除

D、学习需要满足

10、学绩测验个人内差评价的意义在于(了解学科学习的强项弱项、了解学科进步情况、有利于因材施教)。

A、了解学科学习的强项弱项

B、了解学科进步情况

C、了解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D、有利于因材施教

三、填空:

1、个体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价,称作(抱负水平)。

2、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在婴儿期(客体永存)的建立是婴儿头脑中心理表象的存储和提取的最初加工标志。

3、无论操作技能还是心智技能,都是在(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4、苛勒根据对黑猩猩解决问题的系列研究提出了学习(顿悟说)。

5、罗杰斯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自我实现。

6、可以把诱因与期望看作是动机中起(拉力)作用的成分。

7、源于内部动机的学习是出于对(学习过程)本身感兴趣。

8、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进行(自我管理)。

9、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10、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

四、名词解释:

1、观察学习:班杜拉创立观察学习理论,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过程。

2、相关研究法: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是否相关的结论。

3、学习迁移:通常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一定义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其中,“影响”一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的含义。

4、图式:皮亚杰用图式来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

5、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称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五、简答:

1、简述教育的“准备性原则”。

答:个体原有的准备状态是新的教学的出发点。教育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生理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即考虑个体当前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措施等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使教育具有可接受性。这也是教育的“准备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的要求。

2、简述操作模仿的含义及操作行为的特点。

答:操作模仿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通过操作模仿,学习者可以获得实际行为结果的外部反馈以及来自效应器官的内部动觉反馈。操作技能的实际掌握,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阶段,学生的操作行为具有如下特点:(1)动作迟缓,动作的正确性、稳定性和灵活性较差;(2)各动作之间不够协调,常常顾此失彼,动作连贯性较差,偶尔还出现多余动作;(3)动作的执行大多在视觉监控下完成,动觉得监控作用不明显;(4)注意范围狭窄,不能统观全局和控制动作细节,容易紧张和疲劳。

3、简述练习的有效条件。

答:在机能形成的过程中,为提高练习成效,必须考虑影响练习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避免简单重复示范动作的被动练习,进行主动练习,即不仅运用多种感官,而且还有意识地

运用理性指导练习;(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避免盲目试误,及时纠正错误和多余动作;(3)练习要有系统性,做到有计划、有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地顺序进行;(4)合理分配练习时间;(5)及时了解练习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所做动作进行正确评价,适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动作,主动进行自我调节。

4、简要说明行为矫正技术的基本原理及遵循的原则。

答:行为矫正技术以消除不良行为,培养良好行为目的。这一技术来源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即:有机体自发做出的操作性行为与其随后出现的行为结果之间的相倚关系,控制着该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若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以后,随即施与强化刺激,则该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就增加;若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以后,无强化刺激尾随或受到了惩罚,则该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便降低。按照这一原理,管理学生的课堂行为需要遵循如下原则:(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需在该行为发生以后及时给予强化物进行强化;(2)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需在该行为发生以后及时给予惩罚或取消继续该行为之后出现的与该行为相倚的强化物。一般认为,消除某一不良行为应以无强化的消退程序为主,尽量避免使用惩罚。这就是行为矫正技术的基本原则。

6、简要说明PQ4R技术。

答:源于罗宾逊1961年创立的SQ3R技术。所谓SQ3R,是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和复习五个英文词的首字母缩写。后来托马斯和罗宾逊对SQ3R技术加以修正,SQ3R技术就变成了由预习、提问、阅读、思考、背诵和复习六个步骤所组成的PQ4R技术:(1)预习:主要是通过快速浏览材料,形成对所学材料的组织结构、主要论点及子论点的初步认识;(2)提问:在对材料有一大致了解以后,学习者进行自我提问,所提问题均应是阅读材料所涉及并能解答的一些问题;(3)阅读:学习者完成了预习和提问两个步骤,也就做好了学习准备,此时便可以开始阅读材料了。阅读的速度可由学习者根据材料的难度、任务要求以及自身的情况进行自我调整;(4)思考: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应积极思考学习材料的内涵,努力理解并构建学习材料的意义。学习者应该:a.设法将阅读内容与自己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b.设法将子论点与主要概念或原理联系起来;c.设法解决材料中的相互矛盾;d.设法运用材料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了;(5)背诵:学习者在阅读之后,合上材料,思考自己在阅读前提出的问题,然后自问自答,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材料的主观观点和总体思想,看看自己记得多少学习的内容;(6)复习:有效的复习能够帮助学习者将新的学习内容更好地整合到长时记忆之中。随着学习的进行,学习者应不断地将前面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总体理解并减少遗忘。总之,PQ4R技术是有助于书面材料的学习与记忆的一种有效技术。

六、论述:

1、学生良好品德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如何培养?

答:学生的良好品德主要表现在:(1)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2)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较强的判断力;(3)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4)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自制能力;(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能仅仅依靠政治课教学孤立地进行,而应使整个学校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体现出品德教育的要求。只有使整个教学与政治课传授的道德行为规范相配合,才能促进学生将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指导学生的具体行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还应注意环境条件,尤其是班集体对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此外,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还应发挥自我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使学生主动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鼓励、自我约束等自觉活动,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什么是学习策略?请阐述影响学习策略获得的主要因素。

答: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梅耶的观点,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学习技巧等内容都划入了学习策略的范围。学习策略的获得与运用受制于个体内部和外部的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个体的发展水平、能力差异动、机差异以及个体所接受的学习策略的训练。(1)发展水平: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水平有所不同。学习策略的复杂程度不同,其出现的年龄阶段也不同,越是复杂的学习策略,出现的年龄越晚。学习策略发展的这种规律性,是和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2)能力差异:一般说来,越是能力强(或智商高)的个体,越能自发地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3)动机差异:动机强的学生倾向于经常使用学习策略,动机弱的则相反。另外,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机械学习策略,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有意义的和起组织作用的学习策略;(4)学习策略的训练:个体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与其所接受的学习策略训练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