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一点思考

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一点思考
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一点思考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

(2008 至2009 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一点思考 ------读郑杭生和谭明方先生关于社会学基本问题论辩有感

科目社会学原理

姓名陈继

专业社会学

入学年月2008年9月

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一点思考 ------读郑杭生和谭明方先生关于社会学基本问题论辩有感

摘要: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提法,社会学史上有许多种。但是经过当代社会学者综合分析,可以归纳为:社会整体,社会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等。而关于社会学研究基本问题的提法,是近年来才被提出来的。围绕着如何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社会学界展开了一系列辩论。但最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试图从这些社会学者的辩论中获得启迪与教诲,获得真知与灼见。经过分析认为社会学不能囿于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的研究对象,而应该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针对具体问题确定研究对象,更不应该执其一段而做过多纠缠。同时,社会学者们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分析、研究转型期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并提出便于操作化的方法,而不必苦苦追寻一种“理想化”的概念范畴,以此来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向前发展,使之成为“科学塔上一颗真正的明珠”。

关键词:研究对象基本问题社会学理性思考

1838年10月,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社会学”一词。针对那一时代面临的社会危机和社会问题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并把整个社会中的问题作为他的社会学研究对象。至今在这已过去的170多年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社会学者笔耕不辍,勤奋耕耘于这片沃土,孜孜以求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截至目前,社会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说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一、以往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史上有多种提法,创始人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主张以实证主义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基本法则的科学;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即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韦伯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行动即行动遍及于一切人类的行为,只要行动者个体赋予它以主观的意义;我国学者孙本文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即“社会行为”说;费孝通认为,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整体系统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即“社会整体系统”说等。而综上可见,我们能把它们归为以下三类:一是关于社会整体系统,二是关于社会关系,三是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⑤

对于如何为社会学研究对象下定义,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社会学是什么》①一书中指出了三条途径:一是历史的途径,即我们力求通过对经典的社会学家著作的研究,寻求社会学作为一门知识学科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什么。简而言之,我们要问:创始人说了些什么?二是经验主义的途径,即我们对现代的社会学著作加以研究,以期发现这门学科最关心的是些什么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问:“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些什么”。三是分析的途径,即我们武断地将某个较大的论题加以划开,确定它们的范围,并将它们分别划归不同的学科。实际上,我们是在问:“理性的指示是什么”。围绕着这三条途径,他指出:社会学一是研究社会的,二是研究社会制度的,三是研究社会关系的。并从这些方面对这门学科作了系统的介绍。

二、郑杭生和谭明方先生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阐述

英克尔斯给我们如何定义社会学研究对象指出了三条途径,可谓意见中肯。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现实的要求,用科学的或“价值中立”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正如牛顿所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代社会学者也是这样,他们也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而把理论不断向前推进。郑杭生和谭明方,两位站在当代社会学前沿的社会学者,在这一领域中一直坚守着,并在中外古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的观点。

这里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一是研究对象,即是指研究和思考的标的物;二是基本问题,即是指学科研究中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点。按照陈祖耀(1998)⑧中所说,“它是学科研究的总出发点,是该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它指出了学科全部研究内容的本质联系,由它可以推导出学科的范畴体系和概念体系,学科的其它内容都围绕它而展开和取舍,都要受它的影响和制约,是学科自圆其说的关键。简言之,它是学科的本质所在”。单从概念来看,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应该能够加以区分。而从历史上社会学家的观点来看,对社会学研究都提出了明确的研究对象,而没有进一步提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如孔德、斯宾赛的“社会问题”说,涂尔干的“社会事实”说,韦伯的“社会行动”说,孙本文的“社会行为”说,费孝通的“社会整体系统”说等等。不知是他们在研究时忽视了基本问题,还是认为没有必要;或者根本就不需要,只要确定一个研究对象来对这门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就够了。不得而知。笔者在这里也不想妄加推测。

但是关于社会学,现当代社会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两个概念。如郑杭生在其《社会学概论新修》②中提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并指出把这种观点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现实社会依据,以及它是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时在这篇著作中,他又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作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也从理论层次和现实层面进行论证;另外他还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来分析了社会学对象与基本问题之间的联系,指出这是一个元问题、本问题-总问题和本问题-分问题的关系。

谭明方先生在2000年《社会科学研究》⑥中有一篇文章,题为“对二十年来我国社会学对象问题研究状况的思考--兼论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范畴”。指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而关于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概念范畴,他在文章中解释到:“社会行为指的是行动主体与其他行动主体共同生活或共同从事活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可能对其他行动主体造成影响的行为;制度文化则是对社会共同体中各种行动主体的社会行为可能发生制约作用的各种规则和规范形态的总称”。并进一步论述道,社会学的学术史就是“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研究范式的历史。指出,以韦伯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基本主张,就是强调要把对行动主体“社会行动”的主观意图的“理解”,作为认识和解释“社会行动”的状况,并进而说明所谓“社会”状况的原因和理由。而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的基本主张,则是把对外在于行动主体的“社会事实”的把握,作为理解和说明人的社会行为的理由和原因。而关于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谭明方先生在1996年第七期《社会学研究》⑦中一篇文章“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指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关于行动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共同体的存在与作用的关系”。并从六个方面来分析“研究基本问题”的意义和作用。

从以上两位社会学者的观点分析可以看出,他们是站在不同的立场,采用各异的研究视

角,分别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问题。郑杭生先生是紧紧围绕社会运行的这条主线,根据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期的特点,提出了社会系统理论,即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并努力把它上升到制度化的层面,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来分析和解决当今社会中发生在个人周围的各种社会关系上的矛盾与问题,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谭明方先生则是从行为和文化两个角度来对社会学研究对象进行定义,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层面。也提出要把它们纳入制度的范畴进行考察。并在这个制度范畴的基础上提出行动者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的作用关系,即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行动者个体存在于社会共同体中,受它影响与约束;反之,行动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对于社会共同体的建构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因此,他认为行动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共同体的存在与作用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三、郑杭生和谭明方先生关于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辩论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它的研究本来就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百家争鸣。但是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现当代社会学者都持有不同观点,这本也无可厚非。然而,由于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都试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较为突出的是郑杭生和谭名方两位先生的论战。郑杭生先生在2001年第三期《社会学研究》③中的一篇文章,“也谈社会学基本问题——兼答对我的社会学观点的某些批评”。指出“谭明方先生在1998年《社会学基本理论研究》中,较为集中地论述了他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观点,并对我的有关观点多次作了评述……本文愿意就社会学基本问题与谭先生交换意见”等。在这篇文章中,郑杭生先生进一步论证了他的观点,即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概括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依据与理由,并对谭文中所提到的基本问题是“行动者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共同体存在与作用的关系的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指出“行动者个体”和“社会共同体”是两个基本范畴。行动者,指参与相互交互作用的各种行动主体。它不仅是指个人这种行动主体,还包括有个人的各种集合形式,如各种“职业群体”、“民族”、“阶层”、“阶级”等行动主体。从一定意义上进行研究,还包括“家庭”、“组织”、“社区”、”国家”这类行动主体。“行动者个体”则是指“一个人”、“某一职业群体”、“某一个民族”、“某一个阶层”或者“某一个特定阶级”,以及“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社区”、“一个国家”等。并指出行动者个体=个人+个人的各种集合形式。但是“个人的各种集合形式”是什么呢?不正是各种形式的社会或社会共同体吗?这样,上述公式又变为:行动者个体=个人+社会(社会共同体)。他同时又指出,“社会共同体”又指的是一定的社会结构作为其中的各种行动者个体的交往方式,并有相应的“文化”形态对这种交往方式加以巩固的社会关系共同体。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么被谭文称为“行动者个体”所包含的“职业群体”、“民族”、“阶层”、“阶级”以及“家庭”、“组织”、“社区”、“国家”等毫无疑问也都是“社会共同体”。因为它们无一不是“具有一定的社会结构”,并有相应的“文化形态的社会关系共同体”。并进一步推导说:因为行动者个体=个人+社会(社会共同体),又因为个人+社会(社会共同体)关系=社会学基本问题,所以“社会学基本问题=行动者个体的自我问题”了。

谭明方先生在2001年第六期《社会学研究》④中的一篇文章,题为“再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与郑杭生先生商榷”,指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可能只作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并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在哲学层次上,他说:“郑先生文中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一个社会哲学的问题,又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郑杭生,2001) 。我觉得这种提法是一个值得商榷的社会哲学的问题。它不可能作为哪一个具体社会科学的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范畴所包含的并不只是一个问题,它是一个由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内容所构成的

‘问题集’。其中既有属于社会哲学层次的问题,也包含着属于具体社会科学层次的问题。从涉及的方面看,既有属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方面的问题,也有属于教育学、历史学乃至宗教学等方面的问题。这正是一定的社会哲学与相应的具体社会科学之间之所以相互联系的内在逻辑,即,它们都要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各自角度作出回答”;二是在具体社会科学层次上,他指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所包含的问题很多,范围很广。如“个人是怎样从社会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 是由个人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由社会来决定? ”等。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分别研究才可能予以完整地回答。因此,他认为,“正是对于这些内容不同的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导引着不同学科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特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的具体问题,分别构成了不同具体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构成了社会的哲学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之间相互联系的内在逻辑。因此,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绝不可能只作为社会学一门学科的基本问题”。

同时,他又指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等于‘行动者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因为‘行动者个体如何组成社会(共同体) 和社会(共同体) 如何作用于行动者个体?’这种界定,正是以‘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础的。但是,郑先生认为我对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界定,是把原本十分容易明白的道理搞复杂了。郑先生文中说:‘行动者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实质上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究竟有多少差别呢? 行动者个体不是个人的另一种说法,社会共同体不是社会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郑杭生,2001) 我认为,郑先生之所以会有如此看法,就在于没有明白‘个人’(无论是从哲学意义上,还是从具体社会科学的意义上) 和‘行动者个体’这两个范畴之间是有区别的。在郑先生文中,这两个范畴之间,如同郑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是没有区别的。另外,郑先生文中也将‘社会’和‘社会共同体’这两个范畴看作是同义的。而我认为,前者主要是社会哲学意义上的范畴,后者则主要是作为具体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的范畴。两个范畴之间其实是各有侧重、存在差异的。因此,‘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不同于‘行动者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

在他们两人关于社会学研究基本问题的论战中,虽然都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自己观点的支撑,但最终还是没有达成一致。但是经过分析可以看到,他们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致的。郑杭生先生认为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元问题、本问题-总问题和本问题-分问题”的关系。并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首语中的一句话,“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而关于他的社会学观点,即“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这个定义尽管侧重社会,但丝毫也没有忽视个人。它没有离开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而将它内在地贯穿于其中。我所说的社会既指社会全局或社会大系统,又指它的各个局部和各个子系统”。谭明方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也提出了“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对象之间,绝不只是一般的联系,而是有着实质内容上的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即社会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为确定社会学研究对象作出了逻辑的规定性。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也只能是社会学基本问题中的范畴——按郑杭生先生的观点就是‘个人’与‘社会’这两个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的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郑、谭两位社会学者关于基本问题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争论最终走到了一起,即这两者之间关系是内在的,相互包容的,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或者只定义研究对象,或者只研究基本问题都是不合适的。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的思考

在今天,我国仍有许多社会学者在为社会学基本问题和研究对象下一个合适的定义而绞

尽脑汁,殚精竭虑。如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陈祖耀认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利益的⑧;南开大学杨心恒、复旦大学刘豪兴、武汉大学周运清等三位社会学教授认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⑨,并从角色人格体系、价值规范体系、权力制度体系等方面一一进行论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仕政认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⑩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纵观这些社会学者们的论著,笔者不禁要问:既然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结合得如此紧密,而对于如何将这二者定义清楚,各位社会学者之间又都各抒己见,独辟蹊径,没有形成统一观点。那么,现在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是否有必要或者一定要对此间关系作一明确区分?同时,从这些学者的观点分析不难看出,他们关于这些问题研究的最终落脚点仍然是“‘个人- 社会关系-社会’,即围绕个人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这些社会关系所组成的整体社会”等等,最终落脚点仍然是个人。这就正如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有两大派别: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虽然多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也没有哪位学者能够将其统一起来,或者要求必须作一个“二择一”的选择,但这也并没有延缓社会前进的步伐。现在,我们再来谈对于社会学研究中这两个概念范畴的区分,虽然它和“社会”的区分解释是不同的。但是,因为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之间联系太紧密,它们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包容关系。一是研究对象包含基本问题;一是基本问题包含研究对象。如涂尔干将社会事实定义为研究对象。但是我们在分析某一事实时可以从其它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努力探索各种社会事实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作出科学的解释。可见,虽然对上述这些观点的说法不一,但其理论本质和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一致的,即体现社会学的描述、解释和预测等三大功能。截至目前,也并没有因为各位社会学者观点不一,而使这门学科踯躅不前,趋于停滞。相反,科学正是在这种争执、争论、争鸣中,在求同存异中不断向前推进的;也正是在这种宽松的学术氛围中不断绽放它的光芒。在这场论战中,郑先生认为,“之所以要侧重于社会,这是由中国历来‘社会对个人的影响,要比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大得多’‘这一特殊的国情’所致。(郑杭生,2001)③……‘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郑杭生,1981) 。而谭先生则认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所把握的应该是一定角度的认识领域中属于核心的问题、基础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作为基本问题,它才可能展开这一认识领域中的各种具体社会学理论。也只有在这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才有可能像郑先生说过的那样,成为社会学的具体理论研究“由以出发的理论前提”,才可能真正成为‘贯穿社会学全部内容的红线’”(郑杭生,2000) 。由此可见,这两位学者之间的辩论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两位社会学者辩论结果如何,对这门学科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能从这些辩论中获得启迪和引导,能够进一步明确某些概念范畴,进一步区分某些社会现象的实质与内涵。如什么是研究对象?它能否等同于基本问题?这两者之间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否一致?等等。由此,笔者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还是应该回到“元问题”的层面,即回到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那里。他认为,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世界中所发生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他发明社会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阶级冲突、资本集聚等。虽然后来学者发展了他的理论,而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定义重新加以诠释。如涂尔干认为是社会事实,韦伯认为是社会行动,齐美尔认为是社会互动的形式等。他们都是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以及不同的立场与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目的是为了分析、解决那一时代的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与矛盾。社会学至今已走过了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变化着,如我国学者孙本文认为是社会行为,费孝通认为是社会整

体系统,以及上文中所提到的两位社会学者的观点等。但是从这些观点的演变可以发现,他们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作一宏大的建构,然后在具体分析中又落脚于微观的、可操作化的典型问题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认为,社会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提出一个统一的研究对象,提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能够历经多少年而不会被更替的标准。因为社会是流动的、变化着的,个人及其所存在的社会关系总会随着形势发展与外在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其自身状态,以适应这个发展与变化。因此,它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方面的问题提出明确的研究对象。如针对犯罪问题就应该把犯罪现象和成因作为研究对象,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针对农民工问题,就应该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以及找出可行的解决模式等。这就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后记中所写的,“社会现象能分多少制度也就可以成立多少门社会科学。现在的社会学,从这种立场上说来,只是个没有长成的社会科学的老家。一旦长成了,羽毛丰满,就可以闹分家,独立门户去了”。⑴这是一种事实,社会学在孔德创立之时就把整个社会确定为研究对象。然而,经过多年的变迁,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在不断扩大,分支越来越多,如政治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后现代社会学等等。“只是因为这些学科还未长成,或者至少在目前人们还没有把它作为专门学科加以广泛研究的情况下,研究归类的一种习惯用法……‘羽毛丰满了’还是要‘闹分家’,它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寄居在社会学的门下”⑵。显而易见,这些学科只是把社会学作为暂时的老家,一旦长成了,迟早要脱离它的母体,独自去闯世界了。

因而,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应当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它要符合十分广泛的社会条件。这就正如《社会学手册》⑶所指出的,“一是要根据职业(部门)归属,空间限制(地区、城市、乡村)和职能方向(政治、日常生活)等参数,明确说明现象;二是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三是要有定量测定的可能性。”因此,不可能提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理论标准。对于研究对象的界定就应该随着时代的步伐而不断推陈出行,根据那时那事作出明确标定。综上,可以这样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即按照孔德所说的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于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特定现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但是科学是深奥的,还有许多未知的世界。社会学也是如此,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些未知的领域,这些未解之谜,这些不确定性,才使得这门学科更具魅力,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最后,用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社会学是对人类生活、群体和社会的研究,是一门令人着迷而又欲罢不能的学科。

参考文献:

?[美] 亚历克斯·英克尔斯著:《社会学是什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1-2,20-23).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1-14).

?郑杭生:《也谈社会学基本问题》,《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谭明方:《再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

?谭明方:《对当前我国社会学研究对象三种观点的评析》,《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4期. ?谭明方:《对二十年代我国社会学对象问题研究状况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0.1 ?谭明方:《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陈祖耀:《也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98.2

?杨心恒、刘豪兴、周运清:《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南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冯仕政:《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03.6.

⑴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89).

⑵赵利生,《社会学是现实学》,《社会科学研究》,2004.2

⑶唐学文等译,《社会学手册》,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杨磊 本人通过前人经验分别从每个章节进行归纳总结,把一些自认为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成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读书报告,个人能力有限,如有错漏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常识:众人经验的积累。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科学的特征: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分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1.社会研究的定义,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社会研究:利用经验去研究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2.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现象的复杂性:果多因、一因多果;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三、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研究的规则和程序体

系; 四、研究过程: 1.选择问题阶段: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3.资料收集阶段:四种主要方式 4.资料分析阶段: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研究报告与成果交流。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及其层次:1.理论的层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 2.衡量理论优劣的标准:范围广泛,精确性高,结构简练。 二、理论的结构: 1、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2.概念的功能:提供交流的工具,提供观察的视角能够分类和概括构成理论的元素;3.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以实际测量的概念;4.变量间关系:相关关系(共变关系)因果关系,共变关系,时间顺序非虚假关系;5.命题:关于概念的特征或概念间关系的陈述;6.假设:关于变量的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陈述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7.理论建构研究:归纳推理从观察到概括从概括到理论暂时的、相对的、或然的理论;8.理论检验研究:演绎推理竞争解释与理论检验的需要。 第三章:选择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1、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主题问题领域2、研究问题的来源:社会现实,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二、选题的标准1、重要性:意义、价值;理论、实践; 2、创造性:知识积累、独特之处 3、可行性:主、客观限制。

法社会学论文

论人治与法治 法治,其定义为:国家用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法制变成法治,就要以人们的权利平等、权力制衡、司法、立法和执法相互独立作为前提。不然法治就难以产生社会秩序。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赖于法律制度与法治的本身的成本与优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们的道德水准。不管多么完善的法律制度与法治,对野兽是没有效果的,除非将其杀死。道德水准极低的人们,其行为、其性质接近野兽,其法治成本其高无比。 所谓人治,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道德高度变为德治,必须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制衡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的好坏除了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水准外,主要看国家治理的道德水准。只有贤德完善的人作国君,才有上梁正而下梁不歪的效果,社会秩序才会产生。若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道德水准极低,形同野兽,弱肉强食,其人治成本就会极高,其人治也就无效。 一个没有贤君的国家,人治是无效的;一个没有清楚界定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法治是无效的。人治与法治各有优劣,各有不同的前提。一个国家,清一色的法治不好,也无效;清一色的人治也不好,也无效。最有效的治理是要找出人治与法治的最佳比重和不同的适用范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越来越纷繁复杂,传统的经济管理手段越来越不能适应需要,以法治国,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已是势在必行。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为政在人"的积习很深,如果不对人治和人治思想进行彻底的清算,我们很难真正树立起法的权威,所谓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许多问题的是非曲直,不是依靠法律条文,往往得由领导人来裁决,从而也造成了许多问题上争论不休。作为一个封建统治历史悠久的国家,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有些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了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种家长制作风,除了使个人高度集权外,还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家长制就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社会现象,是人治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人治,最基本的特征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超乎社会之上,处理事务和管理社会生活,完全以个人的意志、愿望、能力、政治素养、知识水平、道德品质为转移。实现这样的统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很强的专横性。 人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历史上看,就是每朝最高统治者无一不总揽全国军事、政治、经济、司法大权,所有政事听凭这个人独断专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唯予一人有佚罚","听予一人之作猷","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历来的君主帝王一再削弱宰相的权力,致使"三公九卿,形同虚设"。人治的另一个特征,是实行"亲贵合一"的组织原则和推崇"忠孝"思想。由于皇权至高无上,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皇族和外戚分享着特殊尊荣。汉、唐、明等朝代都有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现象。"任职终身"、"荫泽子孙",是人治的又一特征。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政治的变故和权力的倾轧外,没有哪位皇帝是活着时就主动让位的。至于每一朝代的各级官吏的选拔和委任,无论是分封制、荐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是后来的科举制,几乎无一例外地保障他们终身乃至世代为官的特权。人治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常常混淆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以礼断狱"、"以言代法"、"以人代法"、"重德轻刑"。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解决"人治"问题上采取了各种措施,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人治和人治思想依然有它的市场,人治是中国经济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经济现代化要求必须实行法治,彻底摒弃人治。法治是近代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近代西方的法治,推动了西方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教育社会学论文1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教育社会学》 姓名:李斌 学号:200874020113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你思考相关问题有何帮助?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社会学科,它运用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即把教育和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来研究教育问题。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需要三种意识,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 上了这么多年学了,但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思想比较肤浅。现在发现好多东西并不能只看它的表面,要去思考、观察、分析,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就像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桶水与一滴水相比能接触好多层面,所以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理论基础的发展能为教育社会学提供新鲜血液。以前人们都不重视教育,就像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他们的父母都认为上学只要认几个字就行了,如果家境贫寒就不让孩子去上学了。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从来没进过学堂,可是她一直让我好好读书,说只要我考的上她就砸锅卖铁供我。刚开始有些不明白,因为我们家条件不好,何必要那么辛苦。可是母亲一直支持我,记得母亲曾经说过她去工地上挣钱的时候因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而遭受了别人的嘲笑,我听了后心理面感觉特别难受,觉得母亲真的很委屈。当我已经是大学生的时候每次回家,给我母亲讲一些新东西,可是母亲好像不会理解,也很难接受,因为她没有足够的学理知识来指导她接受新的东西。就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不知道母亲活的多累,不只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来自情感上的和精神上的。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我们选择课题要考虑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考虑条件是否满足,不要等到做的时候才去考虑。当我们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要选择课题的类型时,可以选择承续性课题,走一条没有别人的脚印的路,一条直路。也可以选择再生性课题,在别人的基础上再度加工,得出结论。还有创造性类型,这一点就比较难了,中国的学生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差,因为中国学生深受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学生在做一道应用题,他用很简单的方法很快的就做完了。可是第二天老师却说他的做法不对,应该按照书上给出的解题步骤去做,可是按照书上的方法去做要比自己的麻烦的多。这个学生满腹委屈的回到家给他父亲讲的时候,父亲没有和孩子站在一起,让孩子听老师的话。等他长大后老师却又要求要有创新的时候,他跟他的同学却都用的是复杂的相同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创新是很重要的,却都很少去做。如果我们在研究教育问题时能够创新对我们的研究来说是非常的有意义的,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方法论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工具,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方法,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提供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渠道,加深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去研究思考问题。社会分层也是方法的一种,社会流动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社会流动的频率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社会流动的方式决定了目标和追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作用日益明显,教育反过来对社会分层起了能动性作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分工起了导向作用,社会分层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关系形成的社会层次结构。以前老是抱怨教育制度不合理,也抱怨学校不好,抱怨专业不好,就业形势不好,其实只要我们有能力能抓住机遇,不断地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你,要先知先觉而不是后知后觉,就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工作。要区分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做一位智者,利用规律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不要老是想着逃避,要乐观,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结合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述当前我国解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策略。 现在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有好多地方经济水平还是很落后,记得小时候一起的同伴,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约好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在大学见面。可是最后好多人因为家中的经济条件差在中途放弃了,真为他们感到可惜。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有些人却能凭借自己富裕的家境或者是父母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轻而易举的踏进了高校

社会学研究方法_在线作业_2

社会学研究方法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9-04-16 20:27:16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5道小题,总分值25分) 1. 数字资料的正确性检验,一般采取的方法不包括()。 (5分) A客观检验 B逻辑检验 C判断检验 D计算检验 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A回答正确展开 2. 选择调查课题的最主要的途径是()。 (5分) A现有文献资料 B个人经历 C想象 D现实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D回答正确展开 3. 某厂有男工400人,女工200人,要从中抽取一个60人的样本,最好采取的抽样方法是()。 (5分) A分层抽样 B定额抽样 C简单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 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A回答正确展开 4. 通过上下变化的线段来反映所研究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图形,叫做()。 (5分) A折线图 B曲线图 C矩形图 D圆形图 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A回答正确展开 5.

我们要解释“城市犯罪率为什么增高”的问题时,就应考虑以()为分析单位。 (5分) A个人 B社会人为事实 C社区 D群体 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D回答正确展开 二、多选题(每题5分,共8道小题,总分值40分) 1. 进行抽样设计所应遵循的原则是()。 (5分) A可测性原则 B经济性原则 C可行性原则 D方便性原则 E目的性原则 正确答案A,B,C,E您的答案是ABCE回答正确展开 2. 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变量分为()。

(5分) A顺序变量 B中介变量 C类别变量 D自变量 E因变量 正确答案B,D,E您的答案是BDE回答正确展开 3. 调查者专门派人将问卷送给被选定的调查对象,待被调查者填完后,再派专人收回问卷是()。 (5分) A邮政问卷 B访问问卷 C报刊问卷 D送发问卷 正确答案A,B,C,D您的答案是ABCD回答正确展开 4. 李克特量表的制作程序包括()。 (5分) A确定量表的内容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正是总结了各种社会学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从整体上讲,书中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只是的介绍都是比较全面的,内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很有逻辑结构,很好的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语言也是通俗易懂,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都能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说明,并结合大量的实力证明,使人能很容易接受和学习。 从结构上看,书的内容是分为三大部分来讲的,分别是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分析与表达,这三部分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础,这是学习一门方法论所必须的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这些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是最好的,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主要在第一篇(前六章)进行讲述。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出第二篇(七到十章),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是在掌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社会研究必须掌握的四种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在第三篇资料分析和表达中,也是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总之,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具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此书的精华。 第一章:导论 本书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明白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怎样研究,要研究社会学首先知道什么。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特征,在社会研究中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在社会研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5、社会研究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 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 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 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 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 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 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法社会学论文

1.本文的方法论是现象学理论。首先,现象学理论是指由现象学所 发现的意识分析方法能够将人们导入纯粹的意识领域,所有的科学、所有的人类精神成就都能通过对现象学的意识分析而得到解答。现象学理论把人的行为与其感知、判断、归纳、想象、期待、时间意识、自我意识等内在因素联系起来,强调人的意识的主动性。其次,从本文来看,该文通过对一起赡养纠纷调解事件的过程进行分析,对该事件的相关人的行为、语言、动作等外在表示进行分析,符合现象学理论的基本要素。例如他的行政编制在 A 镇政府, 属于乡镇司法行政人员, 在其言语中就反映出一种模糊的角色定位: 一方面, 在他看来, 法律援助的意义在于“ 为人民服务” 和“ 维持社会稳定” , 从事法律援助是在完成上级“ 法律援助中心的任务” , 可见在其意识中, 法律是工具性的———具有社会政治功能的———存在, 这显然是政府行政人员而非法律人的思考模式; 另一方面, 他又提到要“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来“帮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 , 要依照法律规定审核法律援助案件的资格条件, 从而将自己赋予了依法执法的法律人角色, 法律似乎又因为它对权利义务的规定而成为了规范性的存在。G 所长将上述法律的工具性和规范性混为一谈, 自然地, 法律援助工作与之前的司法行政工作在他看来“区别不大”。再例如,当事人老E做父亲的给儿子道歉“ 没道理” , 他是来这里讲“ 理” 的, 而不是来讲“ 法” 的。从老E对纠纷情况的陈述中可以看出, 他对国家法律是很陌生的, 他甚至没

有意识到自己找儿子讨要粮食、医疗费、生活费是依据法律规定应该享有的一项权利, 儿子没有履行赡养义务则是对自己利益的侵害。他的依据是“ 儿子分家前就说话了的” , 是纯粹从道德角度出发, 认为儿子说了要给钱粮的话就应该兑现。老E 的态度立场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综上所诉,我认为本文的法社会学方法论是现象学理论。 2.本文运用的法社会学基本方法是法律角色分析。理由如下,首先 法律角色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法律角色的结构、关系、功能以及权力义务、行为模式等的分析来说明一系列的法律现象。在本文中,通过对G所长的在该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说明了一些法律现象和事实。例如M 主任向大家介绍道:“ 这是咱们镇司法所的G 所长, 今天专门过来当调解人的。今天的座谈会就由他来主持。他是我们这片儿最懂法律人情的, 你们父子俩的矛盾纠纷今天在这里由他依法处理。”M 主任的介绍“ 他是我们这片儿最懂法律的” , 却着重突出了G 所长作为法律权威“ 在场” 所代表的意义, 淡化了他同时作为司法行政人员的官方色彩。由此可见,G所长的角色是一个法律人。然而, 无论G 所长自身的角色定位如何, 在一个具体纠纷解决场景中, 作为法律援助工作者, 他是以一个“ 法律人” 的身份参与其中的, 这对事件的其他行动者来说, 往往就意味着法律的“ 在场” 。既然G 所长把纠纷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权利义务用“ 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一语带过, 他就很可能不会遵照法律的权利义务规定解决法律援

第四章教育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

教育研究方法 主讲:宋学红 第四章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概述 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抽样 问卷调查法 第一节调查研究法概述 一、调查研究法特点 二、调查的类型 一、调查研究法特点 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方法。 1、适用性广调查研究是以间接的方式研究客观现象,而不是直接研 究对象行为本身。如父母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儿童的方法,只能通过向家长调查间接了解。 2、效率高、范围广调查研究基本上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条件 限制,研究涉及范围广,收集资料速度快,效率高。 3、形式灵活,手段多样调查研究既可通过访问、座谈、问卷 等方式,向熟悉研究对象的第三者或当事人了解情况,又可通过测验、收集书面材料等途径来了解情况,从而掌握研究对象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4、自然真实、简便易行调查研究在自然进程中收集资料,有 利于了解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同时它主要是通过考察现状而不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的,因而不需要像实验法那样控制实验的对象,比较简便易行。 调查研究的不足:

调查研究旨在考察现状,是在自然进程中收集材料,而不是通过实验,主动操纵和改变现象与变量,因此它不能确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往往依赖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与实事求是精神,常常可能出现主观偏差,而研究者往往难以控制这一点。由于调查是向别人间接了解情况,被调查者所反映的现象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的可靠性。出于种种原因,有时被调查者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想或偏见,而调查者却难以了解这种主观加入的程度,从而影响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二、调查的类型 调查的方法 第二节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抽样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基本原则 二、抽样的基本概念 三、概率抽样的方法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基本原则 调查对象的选取应视对象总体的数量大小和课题要求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确定调查对象,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所选的调查研究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 当总体研究不能实施,或者能够用抽样研究替代总体研究时,就应运用抽样研究。 二、抽样的基本概念 抽样,就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抽样的目的和作用在于科学地挑选总体的部分作为总体的代表,以便通过对这局部的研究,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的资料,准确地推断总体的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或规律性。为了使统计推断正确可靠,抽取的样本对于总体来说必须具有代表性。 抽样方法基本分两大类: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遵循随机化原则的抽样称为概率抽样。不是按照随机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摘要纵观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引擎,综合应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途径。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城市社会学研究越来越重要。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社会学思想在欧洲诞生以来,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形成了多种研究范式,每种研究范式都规划出不同的学科框架,但是统一的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境下,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究竟怎样建设和发展,是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研究城市社会学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可以为我国城市社会学学科建设乃至城市建设提供启示。城市社会主体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的。城市发展与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同时,女性赋权的增加也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中的女性空间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将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发展轨迹城市问题城市建设城市气质女性视角 正文 一、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轨迹 1.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的引擎 欧洲社会学家关注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开端。19世纪的工业革命加快了德、法等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涌人城市。伴随着城市人数激增,许多城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短缺,进而引起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秩序混乱,城市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这些问题引起了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等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城市。滕尼斯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齐美尔从城市社会心理的角度揭示了城市的高节奏和理智化的精神生活特征;迪尔凯姆发现城市社会是典型的有机团结,存在着非人格性、异质化和竞争等问题;韦伯建构了城市理想模型,把中世纪城市看作历史上唯一的完全城市社区。指出现代城市因过分理智和重视利润而衰落。虽然这些社会学家没有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他们采用乡村与城市相对照的模式来研究和揭示城市的特性,发掘当时城市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以理论方式对当时城市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 美国城市社会问题触发了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研究。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大量农民和移民涌进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与城市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社会失序程度相当严重。在工业发展迅速的芝加哥市,“举目皆是移民和季节工”。庞大的城市贫民队伍使城市更加混乱不堪。“几乎所有都市都存在大面积的贫民窟。贫民窟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又反过来造成这里人口教育水平低下、道德水准滑坡、暴力、犯罪、种族冲突盛行。”城市几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帕克在做新闻记者期间,广泛地观察和接触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的越多,他的困惑就越多。“几乎可以肯定,帕克在面对这些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时候,缺少一种思维和分析的武器,不能解决他自己的困惑。”这些困惑驱使帕克转入社会学研究来寻找解答,于是帕克带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对芝加哥市展开大规模研究,旨在发现城市人口和社会机构组织而成的特定秩序及其影响因素,解除当时出现的城市失序状态。 英国城市住房问题是新城市社会学的缘起。20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医疗保健、住房改革、城镇规划、教育等方面,试图逐步用社会化的消费方式解决市场模式存在的问题。雷克斯和帕尔等社会学家关注这一问题,孕育了新韦伯主义城市社会学理论。 欧洲的城市社会危机引发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城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

论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不同 【摘要】 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众多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都可以普遍采用的一般性方法。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只论述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不同。统计调查常用的方式有:普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等。统计调查的几个关键步骤:建立研究构架、确定调查、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制定抽样方案、汇总统计资料等。普查的几个特点: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数据的规范化程度较高、适用于关乎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的搜集,应用范围比较狭窄。实地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和访问法等,其中以参与观察法运用最多。实地研究的程序的特点:准备阶段较短,调查阶段很长;在调查阶段中要经历一个由观察→发现→再观察→再发现……的过程;调查阶段与研究阶段紧密结合。 【关键词】研究方法统计调查实地研究抽样调查 统计报表个案研究 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而非理论研究的方法。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理解成“社会学用以研究社会的方法”或“进行有关社会方面研究的方法”,那么,也可以将其称为“社会研究方法”。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是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准确性原则)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及时性原则),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完整性原则)。实地研究

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校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一、统计调查常用的方式有:普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等 (一)、普查普查是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之一。对统计总体的全部单位进行调查以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普查资料常被用来说明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全面情况。如人口普查就是对全国人口一一进行调查登记,规定某个特定时点(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作为全国统一的统计时点,以反映有关人口的自然和社会的各类特征。普查可以摸清一个国家的国情、国力,特别是可以了解与掌握人力、财力、物资资源状况,为国家制定长远规划与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它是一种全面调查,具有资料包括的范围全面、详尽、系统的优点;他是一次性的专门调查,因为普查的工作量大,耗资也多,时间周期较长,一般不宜经常举行。普查的几个特点: 1. 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资料所属时间) 2. 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 3. 数据的规范化程度较高 4. 适用于关乎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的搜集,应用范围比较狭窄我国通过普查进行的统计调查内容和时间周期已经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包括:(1).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0”的年份进行,如2010年进行了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 第三产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3”的年份进行,如2003年进行了中国第二次第三产业普查。(3).工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5”的年份进行,如2005年进行了中国第四次工业普查。(4). 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

17春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2017秋17春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等属于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 A. 中国 B. 日本 C. 俄罗斯 D. 澳大利亚 正确答案: 2. ()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制:一是显性控制机制二是隐性控制机制。 A. 教育 B. 文化 C. 课程 D. 认知 正确答案: 3.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正确答案: 4.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正确答案: 5.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正确答案: 6.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7.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正确答案: 8.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9.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10.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正确答案: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正确答案: 12.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正确答案: 13.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使得社会学成为了能够研究社会规律、解释社会秩序和进步的科学。 一、观察法 孔德指出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观察,越是复杂的自然现象越是需要采用观察的研究方法。孔德将在实践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称为“合理的观察”,他认为,没有理论的指导,观察者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事实。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就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孔德从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出发,把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划分为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两大类,与之相对应的观察分别称为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其中,对于社会静态现象的观察必须在社会静力学的指导下进行,而对于社会动态现象的观察自然离不开社会动力学理论的指导。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让研究者探索因果关系的观察方法,孔德在排除了直接实验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之后指出,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只能采用间接实验的方法。 所谓间接实验,是指实验者—社会研究人员,不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三、比较法 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 两点重要性: 1、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从中窥探出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 2、可以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发现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 一点不足:就其本质而言,比较法是一种对事物的静态的思考,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社会发展总体观念,它不能揭示社会状态的连续性、事物发展的先后过程,而只能把他们当做同时并存的现象加以表述,因此有可能使人们形成错误的进化观念,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社会发展总体观念。 四、历史法 历史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其本质上是一种比较方法,只不过是他们比较的时空不同,历史的方法是相对于过去事物的一种纵向的和历时性的比较。 小结 接下来给大家补充一些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孔德特别强调的是普遍的道德教育和发挥牧师的特殊作用。 第一部分,孔德的实证政治纲领,孔德在从社会动力学

城市社会学概念整理

城市社会学(也叫“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社会: 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识,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学视角的城市: 1、城市反映了一种社会空间辩证法,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间所改变 2、城市社会展示出多种多样、各具特征的邻里单元的镶嵌体(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单元,处于不同的城市空间)(中山路改造) 3、城市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她们周围的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背景。因此,北美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欧洲城市不同的特征。(欧洲城市特色与北美城市特色的比较)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1、系统分析法 系统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组合成的有机体,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必须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我们在研究城市时,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城市内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又要研究城市外部即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比较分析法 纵向比较就是沿着时间的顺序,从发生发展的程序上对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城市现象延续了几千年,纵向比较有很宽的对比幅度和对比领域。横向比较是指同一时间刻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城市进行比较。 3、历史分析法 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经历了一个有小到大、有少到多、有原始简单到现代复杂形态的发展过程。我们把分布在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排列起来,就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学要用历史的、动态的观点研究城市,揭示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分析城市发展的推动或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的预测城市发展的历史趋势。 4、结构功能分析法 结构功能分析的任务在于揭示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积极克服负功能。不断完善正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保持社会的稳定。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研究城市,就要分析城市社会的结构(如地域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社会心理结构)以及这些结构所发挥的功能,

教育社会学论文

一、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论述如何充分实现人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