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高中化学选修四学案答案(人教版最新)

经典:高中化学选修四学案答案(人教版最新)
经典:高中化学选修四学案答案(人教版最新)

目录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2)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2)

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2)

第2课时热化学方程式和中和反应热的测定 (6)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11)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17)

第一章单元测试 (21)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26)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26)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0)

第1课时浓度、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0)

第2课时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3)

第三节化学平衡 (37)

第1课时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38)

第2课时浓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42)

第3课时压强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44)

第4课时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46)

第5课时勒夏特列原理的迁移运用 (49)

第6课时等效平衡 (55)

第7课时化学平衡常数 (58)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64)

第二章单元测试 (67)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73)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73)

第1课时弱电解质及电离 (73)

第2课时一元酸的比较及多元酸的电离特点 (76)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79)

第1课时水的电离 (79)

第2课时溶液中的PH及其应用 (81)

第3课时酸碱中和滴定(一) (85)

第4课时酸碱中和滴定(二) (87)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89)

第1课时盐溶液的酸碱性 (89)

第2课时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及水解的运用 (92)

第3课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95)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01)

第1课时沉淀溶解平衡 (101)

第2课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05)

第三章单元检测 (108)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114)

第一节原电池 (114)

第二节化学电源 (122)

第三节电解池 (128)

第1课时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组成 (128)

第2课时电解原理的运用 (134)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138)

第四章单元检测 (144)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学习目标】

1.了解反应热的概念,知道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2.知道反应热与化学键的关系。

3.知道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重难点】焓变、键能、物质能量间关系

【学习过程】

活动一复习巩固化学反应与能量

1、任何的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包括热能、电能、光能等),其中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物质的能量、键能与热效应:

①键能定义:形成(或断开)1mol某化学键所放出(或吸收)的能量叫键能。单位:kJ/mol。

②键能大小关系(微观):

断键吸收的总能量>成键释放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断键吸收的总能量<成键释放的总能量:化学反应释放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③物质能量大小关系(宏观):

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反应放出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反应吸收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3、常见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种类:

(1)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C、H2、CH4等在O2中燃烧;H2在Cl2中燃烧。

②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化合反应。特例:C+CO2= CO是吸热反应。

④铝热反应:

⑤金属与酸反应:

(2)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

②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③某些晶体间的反应:如: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活动二感触新知焓变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叫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用△H表示,其单位常采用KJ/mol。许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以通过实验直接测量。

注:焓是与物质内能有关的物理量。单位:kJ·mol-1,符号:H。

焓变是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单位:kJ·mol-1,符号:ΔH。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2)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当反应物化学键断开时,需要吸收能量;当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

(3)如果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高,这是放热反应。对于放热反应,由于反应后放出能量(释放给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_‖。

反之,对于吸热反应,由于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吸收能量(能量来自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规定吸热反应的ΔH为― ‖。

总结:ΔH=反应物分子的总键能-生成物分子的总键能。当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1)当ΔH为―-‖或ΔH<0时,为放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降低。

(2)当ΔH为―+‖或ΔH>0时,为吸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升高。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比较

(以H2(g)+Cl2(g)===2HCl(g) ΔH=-186 kJ·mol-1为例)

E1:E(H—H)+E(Cl—Cl)

E2:2E(H—Cl)

活动三例题选讲焓变反应热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D.焓变的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1,反应热的单位是kJ

2.已知在相同状况下,要使同一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等于形成该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熔融的Al2O3可以制得金属铝和氧气,该反应是一个放出能量的反应

B.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时放出能量

C.相同状况下,反应2SO2+O2===2SO3是一个放热反应,则反应2SO3===2SO2+O2是一个吸热反应

D.氯化氢分解成氢气和氯气时放出能量

3.通常人们把拆开1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现给出化学键的键能(见下表):

请计算H2(g)+Cl2

A.+862 kJ·mol-1B.+679 kJ·mol-1

C.-183 kJ·mol-1D.+183 kJ·mol-1

4.白磷的化学式为P4,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如图)。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十氧化四磷(P4O10),在十氧化四磷分子里只存在P—O和P===O两种共价键。已知几种共价键的键能:P—O 360 kJ·mol-1;P===O 585 kJ·mol-1;P—P 198 kJ·mol-1;O===O 498

kJ·mol-1。请问:在P4(s)+5O2(g)===P4O10(s)中,ΔH=______________。

答案-2 982 kJ·mol-1

5.对放热反应:A+B===C+D,以下说法一定正确的是(E A、E B、E C、E D分

别表示物质A、B、C、D所具有的能量)()

A.E A>E B B.E A>E B+E C

C.E A+E B>E C+E D D.E A+E B

6.由上图分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C和B+C―→A两个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不等

B.A―→B+C是放热反应

C.A具有的能量高于B和C具有的能量总和

D.A―→B+C是吸热反应,则B+C―→A必然是放热反应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8.已知H—H键键能(断裂时吸收或生成时释放的能量)为436 kJ·mol-1,H—N键键能为391 kJ·mol-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N2(g)+3H2(g)===2NH3(g)ΔH=-92.4 kJ·mol-1。则

N≡N键的键能是()

A.431 kJ·mol-1B.945.6 kJ·mol-1C.649 kJ·mol-1D.896 kJ·mol-1

9.已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 kJ,破坏1 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 kJ,形成1 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 kJ,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Q1+Q2>Q3B.Q1+Q2>2Q3 C.Q1+Q2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化学方程式中,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反应

热是在

标准状况下测得的

B .升高温度或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C .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1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

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

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

A .浓硫酸与水

B .熟石灰与水

C .生石灰与水

D .氯化钠与水

12.已知H 2(g)+12

O 2(g)===H 2O(g)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问:a 、b 、c 分别代表什么意义?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ΔH 大于零还是小于零?

答案 a 代表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b 代表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c 代表反应热;该反

应为放热反应,ΔH <0。

13.据报道,科学家开发出了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新型催化剂。下列

有关水分解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B

14. SF 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 键。已知:1molS(s)转化为气态硫原

子吸收能量280kJ,断裂1molF-F 、S-F 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kJ 、330kJ 。则S(s)+

3F 2(g)=SF 6(g)的反应热△H 为

A. -1780kJ/mol

B. -1220 kJ/mol

C.-450 kJ/mol

D. +430 kJ/mol

15.最近意大利罗马大学的Fulvio Cacace 等人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 4分子。N 4分子

结构如图所示,已知断裂1 mol N —N 键吸收167 kJ 热量,生成1 mol NN 键放出942 kJ 热

量。根据以上信息和数据,则1 mol N 4生成N 2的ΔH 为( )

A .+882 kJ·mol -1

B .+441 kJ·mol -

1 C .-88

2 kJ·mol -1 D .-441 kJ·mol -

1 16

(1)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

A.H2B.Cl2C.Br2D.I2

(2)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

A.HCl B.HBr C.HI

(3)X2+H2===2HX(X代表Cl、Br、I)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同条件下,X2(X代表Cl、Br、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

(5)若无上表中的数据,你能正确回答出问题(4)吗?

答:________,你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2)A(3)放热反应(4)Cl2(5)能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反应放出的热量就越多

17.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氢气中1 mol H—H 键断裂时吸收热量是________。

答案436 kJ

第2课时热化学方程式和中和反应热的测定

【目标要求】

1、知道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影响反应热大小的因素。

2、会写热化学方程式并能熟练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3、了解中和热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重难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学习过程】

活动一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与中和热测定

一、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能表示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表示意义

(1)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2)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实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和实际生成的生成物的物质的量。

(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相对应。

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所有反应物和产物都用括号注明它们在反应时的标聚集状态(s、l、g);

(2)标出对应的反应热;

(3)标明反应所处的外界条件(对于25℃、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

(4)各物质前的系数指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5)右端标热量数值和符号,△H单位KJ/mol中每摩尔指的是每摩尔反应体系,非每摩尔某物质,其大小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吸热用―‖,放热用:―‖。

(6)对于可逆反应中的△H指的是正向完全进行时的焓变。

二、中和热的测定

1.实验原理

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_mol_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2.注意事项

(1)碱液稍过量的目的是确保盐酸被完全中和。

(2)操作时动作要快目的是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

(3)实验中若使用了弱酸或弱碱,会使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小。

活动二例题选讲加深理解

知识点一 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只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端写上热量的符号和数值即可

B .凡是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进行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 .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D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H 2(g)+O 2(g)===2H 2O(l) ΔH =-483.6 kJ

2.热化学方程式C(s)+H 2O(g)===CO(g)+H 2(g) ΔH =+131.3 kJ·mol -1表示( )

A .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 kJ 能量

B .1 mol 碳和1 mol 水反应生成1 mol 一氧化碳和1 mol 氢气并吸收131.3 kJ 热量

C .1 mol 固态碳和1 mol 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一氧化碳气体和1 mol 氢气并吸收131.3

kJ 热量

D .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3 kJ

知识点二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3.分析图中的能量变化情况,下列正确的是( )

A .2A +B===2C ΔH <0

B .2C===2A +B ΔH <0

C .2A(g)+B(g)===2C(g) ΔH <0

D .2A(g)+B(g)===2C(g) ΔH >0

4.已知在1×105 Pa 、298 K 条件下,2 mol 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 kJ

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H 2O(g)===H 2(g)+12

O 2(g) ΔH =+242 kJ·mol -1 B .2H 2(g)+O 2(g)===2H 2O(l) ΔH =-484 kJ·mol -1

C .H 2(g)+12

O 2(g)===H 2O(g) ΔH =+242 kJ·mol -1 D .2H 2(g)+O 2(g)===2H 2O(g) ΔH =+484 kJ·mol -1

知识点三 中和热

5.50 mL 0.50 mol·L -1盐酸与50 mL 0.55 mol·L -1NaOH 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

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试回答下

列问题:

(1)大小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将________(填―偏大‖、―偏

小‖或―无影响‖)。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该实验在______中进行效果更好。

(3)实验中改用60 m L 0.50 mol·L -1盐酸与50 m L 0.55 mol·L -1 NaOH 溶液进行反应,与

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填―相

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________;用50 m L 0.5 mol·L -1 NaOH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

(均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 (1)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2)偏小 保温杯 (3)不相等 相等 因中和热

是在稀溶液中,1 mol H +和1 mol OH -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 2O 时所放出的热量,与酸

碱的用量无关 (4)偏小 偏小

活动三 课后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只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端写上热量的符号和数值即可

B .凡是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进行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 .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D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H 2(g)+O 2(g)===2H 2O(l) ΔH =-483.6 kJ

2.热化学方程式C(s)+H 2O(g)===CO(g)+H 2(g) ΔH =+131.3 kJ·mol -1表示( )

A .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 kJ 能量

B .1 mol 碳和1 mol 水反应生成1 mol 一氧化碳和1 mol 氢气并吸收131.3 kJ 热量

C .1 mol 固态碳和1 mol 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一氧化碳气体和1 mol 氢气并吸收131.3

kJ 热量

D .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3 kJ

3.分析图中的能量变化情况,下列正确的是( )

A .2A +B===2C ΔH <0

B .2C===2A +B ΔH <0

C .2A(g)+B(g)===2C(g) ΔH <0

D .2A(g)+B(g)===2C(g) ΔH >0

4.已知在1×105 Pa 、298 K 条件下,2 mol 氢气燃烧生成水

蒸气放出484 kJ 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H 2O(g)===H 2(g)+12

O 2(g) ΔH =+242 kJ·mol -1 B .2H 2(g)+O 2(g)===2H 2O(l) ΔH =-484 kJ·mol -1

C .H 2(g)+12

O 2(g)===H 2O(g) ΔH =+242 kJ·mol -1 D .2H 2(g)+O 2(g)===2H 2O(g) ΔH =+484 kJ·mol -1

5.氯原子对O 3分解有催化作用:O 3+Cl===ClO +O 2 ΔH 1;ClO +O===Cl +O 2 ΔH 2

大气臭氧层的分解反应是:O 3+O===2O 2 ΔH ,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反应O 3+O===2O 2的ΔH =E 1-E 3

B .O 3+O===2O 2是吸热反应

C .ΔH =ΔH 1+ΔH 2

D .大气层中的臭氧无法再生

6.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890.3kJ·mol -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H 4(g)+2O 2(g)=CO 2(g)+2H 2O(g) △H=-890.3kJ·mol -1

B. 500℃、30MPa 下,将0.5mol N 2和1.5molH 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 3(g),

放热19.3kJ ,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 2(g)+3H 2(g )2NH 3(g )△H=-38.6kJ·mol -1

C. 氯化镁溶液与氨水反应:

D. 氧化铝溶于NaOH 溶液:Al 2O 3+2OH -+3H 2O=2Al(OH)3↓

7.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i) I 2(g)+ H 2(g)

2HI(g)+ 9.48 kJ (ii) I 2(S)+ H 2(g)2HI(g) - 26.48 kJ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254g I 2(g)中通入2gH 2(g),反应放热9.48 kJ

B .1 mol 固态碘与1 mol 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00 kJ

C .反应(i)的产物比反应(ii)的产物稳定

D .反应(ii)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i)的反应物总能量低

8.已知:CH 3CH 2CH 2CH 3(g)+6.5O 2(g)===4CO 2(g)+5H 2O(l) ΔH =-2 878 kJ·mol -1 (CH 3)2CHCH 3(g)+6.5O 2(g)===4CO 2(g)+5H 2O(l) ΔH =-2 869 kJ·mol -

1 222()Mg OH Mg OH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丁烷的稳定性大于异丁烷

B .正丁烷分子储存的能量大于异丁烷分子

C .异丁烷转化为正丁烷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D .异丁烷分子中的碳氢键比正丁烷的多

9.一些盐的结晶水合物,在温度不太高时就有熔化现象,即熔溶于自身的洁净水中,又同

时吸收热量。他们在塑料袋中经日晒就熔化,又在日落后缓慢凝结而释放热量。故可用于调

节室内温度,或用作夏日防暑的枕垫或坐垫,这些物质可称之为热材料。现有几种盐的结晶

水合物有关数据如下: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H 2(g)+O 2(g)===2H 2O(l) ΔH 1=-571.6 kJ·mol -

1,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2H 2O(l)===2H 2(g)+O 2(g) ΔH 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数

B .该反应ΔH 2大于零

C .该反应的ΔH 2=-571.6 kJ·mol -

1D .该反应可表示36 g 水分解时的热效应 11.已知:H 2(g)+F 2(g)===2HF(g) ΔH =-270 kJ·mol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 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 L 氢气与1 L 氟气吸收270 kJ 热量

B .1 mol 氢气与1 mol 氟气反应生成2 mol 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 kJ

C .在相同条件下,1 mol 氢气与1 mol 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 .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气体分子放出270 kJ 热量

12.已知充分燃烧a g 乙炔气体时生成1 mol 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 ,则

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 ΔH =-4b kJ·mol -

1 B .C 2H 2(g)+52

O 2(g)===2CO 2(g)+H 2O(l) ΔH =+2b kJ·mol -1 C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 ΔH =-2b kJ·mol -

1 D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 ΔH =+b kJ·mol -

1 13.已知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里反应的中和热可表示为

H +(aq)+OH -(aq)===H 2O(l) ΔH =-57.3 kJ·mol -1

对下列反应:

CH 3COOH(aq)+NaOH(aq)===CH 3COONa(aq)+H 2O(l) ΔH =-Q 1 kJ·mol -1

12H 2SO 4(浓)+NaOH(aq)===12

Na 2SO 4(aq)+H 2O(l) ΔH =-Q 2 kJ·mol -1 HNO 3(aq)+NaOH(aq)===NaNO 3(aq)+H 2O(l)ΔH =-Q 3 kJ·mol -

1

上述反应均在溶液中进行,则下列Q 1、Q 2、Q 3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Q 2>Q 3>Q 1

B .Q 2>Q 1>Q 3

C .Q 1=Q 2=Q 3

D .Q 2=Q 3>Q 1

14.已知:(1)H 2(g)+12O 2(g)===H 2O(g) ΔH 1=a kJ·mol -1 (2)2H 2(g)+O 2(g)===2H 2O(g) ΔH 2=b kJ·mol -

1

(3)H 2(g)+12O 2(g)===H 2O(l) ΔH 3=c kJ·mol -1 (4)2H 2(g)+O 2(g)===2H 2O(l) ΔH 4=d kJ·mol -

1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a

B .b >d >0

C .2a =b <0

D .2c =d >0

15.工业生产硫酸过程中,SO 2在接触室中被催化氧化为SO 3气体,已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现将2 mol SO 2、1 mol O 2充入一密闭容器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98.3 kJ ,此时测得SO 2的

转化率为50%,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SO 2(g)+O 2(g)

2SO 3(g) ΔH =-196.6 kJ·mol -1 B .2SO 2(g)+O 2(g)

2SO 3(g) ΔH =-98.3 kJ·mol -1 C .SO 2(g)+12O 2(g)

SO 3(g) ΔH =+98.3 kJ·mol -1 D .SO 2(g)+12O 2(g) SO 3(g) ΔH =-196.6 kJ·mol -1

16.已知:HCN(aq)与NaOH(aq)反应的ΔH =-12.1 kJ·mol -1;HCl(aq)与NaOH(aq)反应的ΔH

=-55.6 kJ·mol -1。则HCN 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 等于( )

A .-67.7 kJ·mol -1

B .-43.5 kJ·mol -1

C .+43.5 kJ·mol -1

D .+67.7 kJ·mol -1

17.已知: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1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 kJ·mol -1

现有H 2与CH 4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l),若实验测得

反应放热3 695 kJ ,则原混合气体中H 2与CH 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1∶1

B .1∶3

C .1∶4

D .2∶3

18.已知2H 2(g)+O 2(g)===2H 2O(g) ΔH =-483.6 kJ/mol 。下列说法或表达正确的是( )

A .在相同的条件下,2 mol 氢气与1 mol 氧气的总能量小于2 mol 水蒸气的总能量

B .H 2(g)+12

O 2(g)===H 2O(l) ΔH =-Q 1 kJ/mol 则Q 1>241.8 C .H 2(g)+12

O 2(g)===H 2O(l) ΔH =-Q 2 kJ/mol 则Q 2<241.8 D .任何条件下,2 L 水蒸气分解成2 L 氢气与1 L 氧气需吸收483.6 kJ 热量

19.已知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1

CO(g)+12

O 2(g)===CO 2(g) ΔH =-283 kJ·mol -1 某H 2和CO 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6 kJ 热量,同时生成3.6 g 液态水,则原混合

气体中H 2和CO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0.2 mol 、0.2 mol

20.50 mL 0.50 mol·L -1盐酸与50 mL 0.55 mol·L -1NaOH 溶液在如图所示

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

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大小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该实验在______中进行效果更好。

(3)实验中改用60 m L 0.50 mol·L-1盐酸与50 m L 0.55 mol·L-1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用50 m L 0.5 mol·L-1 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均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1)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2)偏小保温杯(3)不相等相等因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1 mol H+和1 mol 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4)偏小偏小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学习目标】

1、理解燃烧热的概念;

2、认识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3、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重难点】燃烧热的概念

【学习过程】

活动一认识燃烧热、中和热

1、燃烧热定义: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KJ/mol

注意:

①条件:25℃、101KPa,非标况。②燃烧的物质一定为纯物质1mol③生成的物质一定是稳定的化合物。如:C – CO2(g)N– N2 (g)S – SO2 (g)H– H2O(l)

注:书写燃烧热化学方程式应以燃烧1mol纯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1、中和热定义: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

和热。强酸(易溶易电离)与强碱(易溶易电离)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 (aq) == H2O(l) △H= -57.3KJ/mol

实验:中和热的测定见课本第4~5页

思考:①环形玻璃棒的作用

②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

③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活动二 了解丰富多样的能源

能源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它包括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阳光、风力、流

水、潮汐以及柴草等。

1.能源就是能提供的自然资源,包括等。

2.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是不能。

3.解决能源的办法是,即开发和节约,提高能源的。

4.现在探索开发的新能源有等,新能源的主要优势是。

5、能源、一级能源、二级能源

下列属于一级能源的是属于二级能源的是

A 风能

B 电能

C 氢能

D 阳光

E 天然气

6、我国的能源状况如何?

(1)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何种能源?

(2)我国的能源储量。

(3)我国的人均能源拥有量。

(4)近年来我国能源的总消费量与人均消费量情况。

3、了解了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你有何感想?

[议一议]1.城市家用燃料使用气体燃料比使用煤、煤球等固体燃料有什么好处?

[议一议]2.推广使用天然气(相对于管道煤气和液化气)为什么是城市燃气的发展方向?

讨论:下面列出的是有关煤作燃料利弊问题的一些主要论点,请参考这些论点,并准备有关

材料,简要论述你对该问题的看法。

①煤是我国储量最多的能源资源,应充分利用该资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据有人估计,我国的煤炭储量足够使用几百年。

②煤的形成需经过数亿年的时间,用一些就少一些,不可再生。

③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把煤作燃料简单烧掉太可惜,应该综合利用。

④煤是发热量很高的固体燃料,我国煤炭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开采成本较低,用煤作燃料合

算。

煤作为固体燃料,燃烧反应速率小,热利用效率低,且运输不方便。

⑤煤直接燃烧时产生SO 2等有毒气体和烟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⑥可以通过清洁煤技术,如煤的液化和气化,以及实行烟气净化脱硫等,大大减少燃煤对环

境造成的污染,提高煤燃烧的热利用率。

⑦煤大量开采时,会造成地面塌陷。

活动三 课后练习巩固知识

1.下列关于燃烧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 mol 物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B .常温下,可燃物燃烧放出的热量

C .在25℃、1.01×105 Pa 时,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D .燃烧热随化学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的改变而改变

2.以下几个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有关物质燃烧时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A .C(s)+12

O 2(g)===CO(g) ΔH =+110.5 kJ·mol -1 B .C(s)+O 2(g)===CO 2(g) ΔH =-393.5 kJ·mol -1 C .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1

D .H 2(g)+12

O 2(g)===H 2O(g) ΔH =-241.8 kJ·mol -1

3.关于能源,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最初来源都可追溯到太阳能

B .柴草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生物能

C .核能和地热能来自地球自身

D .潮汐能来源于月球引力做功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能是二次能源

B .电能是二次能源

C .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D .水煤气是可再生能源

5.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ΔH 的数值表示可燃物燃烧热的是( )

A .CO(g)+12

O 2(g)===CO 2(g) ΔH =-283 kJ·mol -1 B .CH 4(g)+2O 2(g)===CO 2(g)+2H 2O(g) ΔH =-802.3 kJ·mol -1

C .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1

D .H 2(g)+Cl 2(g)===2HCl(g) ΔH =-184.6 kJ·mol -1

6.已知H 2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 -1,CO 的燃烧热为-282.8 kJ·mol -1;现有H 2和CO

组成的混合气体5.6 L(标准状况),经充分燃烧后,放出总热量为71.15 kJ ,并生成液态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O(g)+O 2(g)===2CO 2(g) ΔH =-282.8 kJ·mol -1

B .H 2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 2(g)+O 2(g)===2H 2O(g) ΔH =-571.6 kJ·mol -1

C .燃烧前混合气体中CO 的体积分数为60%

D .燃烧后的产物全部与足量的过氧化钠作用可产生0.125 mol O 2

7.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 2S(g)+3O 2(g)===2SO 2(g)+2H 2O(l) ΔH =-Q 1 kJ·mol -1

2H 2S(g)+O 2(g)===2S(s)+2H 2O(l) ΔH =-Q 2 kJ·mol -1

2H 2S(g)+O 2(g)===2S(s)+2H 2O(g) ΔH =-Q 3kJ·mol -1

判断Q 1、Q 2、Q 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A .Q 1>Q 2>Q 3

B .Q 1>Q 3>Q 2

C .Q 3>Q 2>Q 1

D .Q 2>Q 1>Q 3

8.已知化学反应:C(s)+1/2O 2(g)===CO(g) ΔH 1<0

CO(g)+1/2O 2(g)===CO 2(g) ΔH 2<0

C(s)+O 2(g)===CO 2(g) ΔH 3<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相同条件下)( )

A .56 g CO 和32 g O 2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88 g CO 2所具有的总能量

B .碳的燃烧热是ΔH 3

C .ΔH 1<ΔH 3

D .28 g CO 的总能量比44 g CO 2的总能量高

9.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ΔH 的绝对值均正确)( )

A .C 2H 5OH(l)+3O 2(g)===2CO 2(g)+3H 2O(g) ΔH =-1 367.0 kJ·mol -1(燃烧热)

B .NaOH(aq)+HCl(aq)===NaCl(aq)+H 2O(l) ΔH =+57.3 kJ·mol -1(中和热)

C .S(s)+O 2(g)===SO 2(g) ΔH =-296.8 kJ·mol -1(反应热)

D .2NO 2===O 2+2NO ΔH =+116.2 kJ·mol -1(反应热)

10.分析下列数据,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 .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 2H 6(g)+7O 2(g)===4CO 2(g)+6H 2O(l) ΔH =-1 559.8

kJ·mol -

1 C .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D .从上表可以分析得,丁烷气体最不适宜作气体打火机的有机燃料

11.一些烷烃的燃烧热如下表:

A .正戊烷的燃烧热大约是-3 540 kJ·mol -1

B .热稳定性:正丁烷>异丁烷

C .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 2H 6(g)+7O 2(g)===4CO 2(g)+6H 2O(g)

ΔH =-1 560.8 kJ·mol -1

D .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12. 25 ℃、101 kPa 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

次是393.5 kJ·mol -1、285.8 kJ·mol -1、890.3 kJ·mol -

1、2 800 kJ·mol -

1,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s)+12

O 2(g)===CO(g) ΔH =-393.5 kJ·mol -1 B .2H 2(g)+O 2(g)===2H 2O(g) ΔH =+571.6 kJ·mol -

1 C .CH 4(g)+2O 2(g)===CO 2(g)+2H 2O(g) ΔH =-890.3 kJ·mol -

1 D.12

C 6H 12O 6(s)+3O 2(g)===3CO 2(g)+3H 2O(l) ΔH =-1 400 kJ·mol -1 13.已知:2CO(g)+O 2(g)===2CO 2(g) ΔH =-566 kJ·mol -1;Na 2O 2(s)+CO 2(g)===Na 2CO 3(s)

+12

O 2(g) ΔH =-226 kJ·mol -1 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 的燃烧热为283 kJ

B .如图可表示由CO 生成CO 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

C .2Na 2O 2(s)+2CO 2(s)===2Na 2CO 3(s)+O 2(g) ΔH >-452 kJ·mol -

1 D .CO(g)与Na 2O 2

(s)反应放出509 kJ 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6.02×1023

14.25 ℃,101 k Pa 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辛烷的

燃烧热为5518 kJ/mol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 +(aq) +(aq)+Ba 2+(aq)+2OH (aq)=BaSO 4(s)+2H 2O(1);H=57.3 kJ/mol

B.KOH(aq)+

H 2SO 4(aq)= K 2SO 4(aq)+H 2O(I);H=57.3kJ/mol C.C 8H 18(I)+ O (g)=8CO (g)+ 9H O ;H=5518 kJ/mol D.2C 8H 18(g)+25O 2(g)=16CO 2(g)+18H 2O(1);H=5518 kJ/mol 15.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数学正确的是(的绝对值均正确)

24SO --

?-1212

?-252

222?-?-H ?

A .C 2H 5OH (l )+3O 2(g )==2CO 2(g )+3H 2O (g );△H=—1367.0 kJ/mol (燃烧热)

B . NaOH (aq )+HCl (aq )==NaCl (aq )+H 2O (l );△H=+57.3kJ/mol (中和热)

C .S (s )+O 2(g )===SO 2(g );△H=—269.8kJ/mol (反应热)

D . 2NO 2==O 2+2NO ;△H=+116.2kJ/mol (反应热)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101 kPa 时,1 mol H 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 热量,H 2的燃烧热为

-285.8 kJ·mol -

1 B .测定HCl 和NaOH 反应的中和热时,每次实验均应测量3个温度,即盐酸起始温度,

NaOH 起始温度和反应后终止温度

C .在101 kPa 时,1 mol C 与适量O 2反应生成1 mol CO 时,放出110.5 kJ 热量,则C

的燃烧热为110.5 kJ·mol -

1 D .在稀溶液中,H +(aq)+OH -(aq)===H 2O(l) ΔH =-57.31 kJ·mol -

1。若将含0.5 mol

H 2SO 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 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

17.(1)在101 kPa 时,H 2在1 mol O 2中完全燃烧生成2 mol 液态水,放出571.6 kJ 的热量,

H 2的燃烧热为________,表示H 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00 L 1.00 mol·L -1硫酸与2.00L 1.00 mol·L -1 NaOH 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 kJ 的

热量,该反应的中和热为____________,表示其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85.8 kJ·mol -1 H 2(g)+12

O 2(g)===H 2O(l) ΔH =-285.8 kJ·mol -1 (2)-57.3 kJ·mol -1 12

H 2SO 4(aq)+NaOH(aq)=== 12

Na 2SO 4(aq)+H 2O(l) ΔH =-57.3 kJ·mol -1 18.0.3 mol 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 2H 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

649. 5 kJ 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已知H 2O(l)===H 2O(g) ΔH

=+44 kJ·mol -1,则11.2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kJ 。

答案 B 2H 6(g)+3O 2(g)===B 2O 3(s)+3H 2O(l) ΔH =-2 165 kJ·mol -1 1 016.5

19.城市使用的燃料,现大多用煤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

合气体,它由煤炭与水(蒸气)反应制得,故又称水煤气。

(1)试写出制取水煤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 3H 8(g)+5O 2(g)===3CO 2(g)

+4H 2O(l) ΔH =-2 220.0 kJ·mol -1,已知CO 气体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12

O 2(g)===CO 2(g) ΔH =-282.57 kJ·mol -1,则相同物质的量的C 3H 8和CO 燃烧产生的热量比

值约为______________。

(3)已知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1,则

相同质量的氢气和丙烷燃烧,产生的热量的比值约为______________。

(4)氢气是未来的能源,除产生的热量大之外,还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H 2O(g)=====高温CO +H 2

(2)7.9∶1 (3)2.8∶1

(4)①不产生CO 2,从而不引起温室效应;②H 2来源丰富;③产物不污染环境

20.A .①CaCO 3(s)===CaO(s)+CO 2(g) ΔH =-177.7 kJ/mol

②0.5H 2SO 4(l)+NaOH(l)===0.5Na 2SO 4(l)+H 2O(l) ΔH =-57.3 kJ/mol

③C(s)+O2(g)===CO2(g)ΔH=-393.5 kJ/mol

④CO(g)+1/2O2(g)===CO2(g)ΔH=-283 kJ/mol

⑤HNO3(aq)+NaOH(aq)===NaNO3(aq)+H2O(l)ΔH=-57.3 kJ/mol

(1)上述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

号,以下同)

(2)上述反应中,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反应中,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

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已知热化学方程式:C(s,金刚石)+O2(g)===CO2(g)ΔH=-

395.41 kJ/mol

C(s,石墨)+O2(g)===CO2(g)ΔH=-393.51 kJ/mol

则金刚石转化为石墨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热化学方程式看来更稳定的碳的同素异形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①②③④⑤B.C(s,金刚石)===C(s,石墨)ΔH=-1.9 kJ/mol石墨21.在量热计中(右图)将100 mL 0.50 mol·L-1的CH3COOH溶液与10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混合,温度从298.0 K升高到300.7 K。已知量热计的热容常数(量热计各部件每升高1 K所需要的热量)是150.5 J·K-1,溶液密度均为1 g·mL-1,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4 J·g·K-1。

(1)试求CH3COOH的中和热ΔH=________。

(2)CH3COOH的中和热的文献值为-56.1 kJ·mol-1,你认为(1)中测得的实验值偏差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NaOH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CH3COOH的中和热与HCl的中和热数值相比,________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三次平行操作测得数据中起始时盐酸与烧碱溶液平均温度相同,而终止温度与起始温度差t2-t1分别为①2.2 ℃②2.4 ℃③3.4 ℃,则最终代入计算式的温差均值为________ ℃。

答案:(1)-53.3 kJ·mol-1

(2)①量热计的保温瓶绝热效果不好;②酸碱溶液混合不迅速;③温度计不够精确等

(3)保证CH3COOH完全被中和,提高实验准确度

(4)HCl CH3COOH是弱酸,只少部分电离,发生电离时要吸热

(5)2.3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目标】

1.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

2.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重难点】盖斯定律的运用

【学习过程】

活动一 盖斯定律

1.含义

(1)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例如,

ΔH 1、ΔH 2、ΔH 3之间有如下的关系:ΔH 1=ΔH 2+ΔH 3。

2.意义:利用盖斯定律,可以间接地计算一些难以测定的反应热。

例如:C(s)+12

O 2(g)===CO(g),反应在O 2供应充分时,可燃烧生成CO 2;O 2供应不充分时,虽可生成CO ,但同时还部分生成CO 2。因此该反应的ΔH 不易测定,但是下述两个反应的

ΔH 却可以直接测得:

(1)C(s)+O 2(g)===CO 2(g) ΔH 1=-393.5 kJ·mol -1

(2)CO(g)+12

O 2(g)===CO 2(g) ΔH 2=-283.0 kJ·mol -1 根据盖斯定律,就可以计算出欲求反应的ΔH 。分析上述两个反应的关系,即知:ΔH =ΔH 1

-ΔH 2。则C(s)与O 2(g)生成CO(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s)+12

O 2(g)===CO(g) ΔH =-110.5 kJ·mol -1。

思维拓展 热化学方程式的性质

1 热化学方程式可以进行方向改变,方向改变时,反应热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2 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热可以同时改变倍数。

3 热化学方程式可以叠加,叠加时,物质和反应热同时叠加。

活动二 盖斯定律运用反应热的计算

1.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4.5 g 水蒸气放出60.45 kJ 的热量,则反应:2H 2(g)+

O 2(g)===2H 2O(g)的ΔH 为( )

A .-483.6 kJ·mol -1

B .-241.8 kJ·mol -1

C .-120.6 kJ·mol -1

D .+241.8 kJ·mol -1

2.甲烷的燃烧热ΔH =-890.3 kJ·mol -1,1 kg CH 4在25℃,101 kPa 时充分燃烧生成液态水

放出的热量约为( )

A .-5.56×104 kJ·mol -1

B .5.56×104 kJ·mol -1

C .5.56×104 kJ

D .-5.56×104 kJ

3.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Fe 2O 3(s)+3CO(g)===2Fe(s)+3CO 2(g)ΔH 1=-26.7 kJ·mol -1

②3Fe 2O 3(s)+CO(g)===2Fe 3O 4(s)+CO 2(g)ΔH 2=-50.75 kJ·mol -1

③Fe 3O 4(s)+CO(g)===3FeO(s)+CO 2(g)ΔH 3=-36.5 kJ·mol -1

则反应FeO(s)+CO(g)===Fe(s)+CO 2(g)的焓变为( )

A .+7.28 kJ·mol -1

B .-7.28 kJ·mol -1

C .+43.68 kJ·mol -1

D .-43.68 kJ·mol -1

4.已知:H 2O(g)===H 2O(l) ΔH =Q 1 kJ·mol -1

C 2H 5OH(g)===C 2H 5OH(l) ΔH =Q 2 kJ·mol -

1

C 2H 5OH(g)+3O 2(g)===2CO 2(g)+3H 2O(g)ΔH =Q 3 kJ·mol -1

若使46 g 酒精液体完全燃烧,最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

A .(Q 1+Q 2+Q 3) Kj

B .0.5(Q 1+Q 2+Q 3) kJ

C .(0.5Q 1-1.5Q 2+0.5Q 3) kJ

D .(3Q 1-Q 2+Q 3) kJ

5.已知葡萄糖的燃烧热是ΔH =-2 840 kJ·mol -1,当它氧化生成1 g 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 )

A .26.0 kJ

B .51.9 kJ

C .155.8 kJ

D .467.3 kJ

6.已知:2H 2(g)+O 2(g)===2H 2O(l)ΔH =-571.6 kJ·mol -1

CO(g)+12

O 2(g)===CO 2(g)ΔH =-282.8 kJ·mol -1 现有CO 、H 2、CO 2组成的混合气体67.2L (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放出的总热量为710.0

kJ ,并生成18 g 液态水,则燃烧前混合气体中CO 的体积分数为( )

A .80%

B .50%

C .60%

D .20%

7.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 .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 .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 .同温同压下,H 2(g)+Cl 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 不同

8.在298 K 、100 kPa 时,已知:2H 2O(g)===O 2(g)+2H 2(g) ΔH 1

Cl 2(g)+H 2(g)===2HCl(g) ΔH 2

2Cl 2(g)+2H 2O(g)===4HCl(g)+O 2(g) ΔH 3

则ΔH 3与ΔH 1和ΔH 2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ΔH 3=ΔH 1+2ΔH 2

B .ΔH 3=ΔH 1+ΔH 2

C .ΔH 3=ΔH 1-2ΔH 2

D .ΔH 3=ΔH 1-ΔH 2

9.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890.3 kJ·mol -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 4(g)

+2O 2(g)===CO 2(g)+2H 2O(g) ΔH =-890.3 kJ·mol -1

B .500 ℃、300 MPa 下,将0.5 mol N 2和1.5 mol H 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 NH 3(g),放热19.3 kJ ,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 2(g)+3H 2(g)

2NH 3(g) ΔH =-38.6kJ·mol -1

C .氯化镁溶液与氨水反应:Mg 2++2OH -===Mg(OH)2↓

D .氧化铝溶于NaOH 溶液:A12O 3+2OH -===2AlO -2+H 2O

10.已知:(1)Fe 2O 3(s) +32C(s)===32

CO 2(g)+2Fe(s) ΔH 1=+234.1 kJ·mol -1 (2)C(s)+O 2(g)===CO 2(g) ΔH 2=-393.5 kJ·mol -1

则2Fe(s)+32

O 2(g)===Fe 2O 3(s) 的ΔH 是( ) A .-824.4 kJ·mol -1 B .-627.6 kJ·mol -1

C .-744.7 kJ·mol -1

D .-169.4 kJ·mol -1

11.100 g 碳燃烧所得气体中,CO 占13体积,CO 2占23体积,且C(s)+12

O 2(g)===CO(g)ΔH (25℃)=-110.35 kJ·mol -1,CO(g)+12

O 2(g)===CO 2(g)ΔH (25℃)=-282.57 kJ·mol -1。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较,损失的热量是( )

A .392.92 kJ

B .2 489.44 kJ

C .784.92 kJ

D .3 274.3 kJ

12.已知:(1)Zn(s)+1/2O 2(g)===ZnO(s)ΔH =-348.3 kJ·mol -1

(2)2Ag(s)+1/2O 2(g)===Ag 2O(s)ΔH =-31.0 kJ·mol -1

则Zn(s)+Ag 2O(s)===ZnO(s)+2Ag(s)的ΔH 等于( )

A .-317.3 kJ·mol -1

B .-379.3 kJ·mol -

1

C .-332.8 kJ·mol -1

D .+317.3 kJ·mol -1

13.已知25℃、101 kPa 条件下:4Al(s)+3O 2(g)===2Al 2O 3(s)ΔH =-2 834.9 kJ·mol -1

4Al(s)+2O 3(g)===2Al 2O 3(s)ΔH =-3 119.1 kJ·mol -1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等质量的O 2比O 3能量低,由O 2变为O 3为吸热反应

B .等质量的O 2比O 3能量低,由O 2变为O 3为放热反应

C .O 3比O 2稳定,由O 2变为O 3为吸热反应

D .O 2比O 3稳定,由O 2变为O 3为放热反应

14.能源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H 2、CO 、CH 3OH 都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它们的

燃烧热依次为-285.8 kJ·mol -1、-282.5 kJ·mol -1、-726.7 kJ·mol -1。已知CO 和H 2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合成甲醇CO(g)+2H 2(g)===CH 3OH(l)。则CO 与H 2反应合成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A .CO(g)+2H 2(g)===CH 3OH(l) ΔH =-127.4 kJ·mol -1

B .CO(g)+2H 2(g)===CH 3OH(l) ΔH =+127.4 kJ·mol -1

C .CO(g)+2H 2(g)===CH 3OH(g) ΔH =-127.4 kJ·mol -1

D .CO(g)+2H 2(g)===CH 3OH(g) ΔH =+127.4 kJ·mol -1

15.已知火箭燃料二甲基肼(CH 3—NH —NH —CH 3)的燃烧热为-6 000 kJ·mol -1,则30 g 二

甲基肼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

A .1 500 kJ

B .3 000 KJ

C .6 000 kJ

D .12 000 kJ

16.在一定条件下,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放出热量为Q kJ(Q >0),经测定完全吸收生成的

CO 2需消耗 5 mol·L -1的KOH 溶液100 mL ,恰好生成正盐,则此条件下反应C 4H 10(g)+132

O 2(g)===4CO 2(g)+5H 2O(g)的ΔH 为( )

A .+8Q kJ·mol -1

B .+16Q kJ·mol -1

C .-8Q kJ·mol -1

D .-16Q kJ·mol -1

17.已知下列数据:2Fe(s)+O 2(g)===2FeO(s) ΔH =-544 kJ·mol -1 4Al(s)+3O 2(g)===2Al 2O 3(s) ΔH =-3 350 kJ·mol -

1 则2Al(s)+3FeO(s)===Al 2O 3(s)+3Fe(s)的ΔH 是( )

A .-859 kJ·mol -1

B .+859 kJ·mol -1

C .-1 403 kJ·mol -1

D .-2 491 kJ·mol -

1 18.已知:2Zn (s )+O 2(g )=2ZnO (s )△H=-701.0kJ·mol -1

2Hg (l )+O 2(g )=2HgO (s )△H=-181.6kJ·mol -1

则反应Zn (s )+ HgO (s )=ZnO (s )+ Hg (l )的△H 为

A. +519.4kJ·mol -1

B. +259.7 kJ·mol -1

C. -259.7 kJ·mol -1

D. -519.4kJ ·mol -1

19.比较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 的大小关系。

(1)S(s)+O 2(g)===SO 2(g) ΔH 1S(g)+O 2(g)===SO 2(g); ΔH 2;ΔH 1______ΔH 2

(2)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1CH 4(g)+2O 2(g)===CO 2(g)+2H 2O(g);ΔH 2;

ΔH 1______ΔH 2

(3)煤作为燃料有两种途径:

途径1——直接燃烧C(s)+O 2(g)===CO 2(g) ΔH 1<0

途径2——先制水煤气C(s)+H 2O(g)===CO(g)+H 2(g) ΔH 2>0

再燃烧水煤气:2CO(g)+O 2(g)===2CO 2(g) ΔH 3<0;2H 2(g)+O 2(g)===2H 2O(g) ΔH 4<0 ΔH 1、ΔH 2、ΔH 3、ΔH 4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3)ΔH 1=ΔH 2+12

(ΔH 3+ΔH 4)

20.发射卫星时可用肼(N 2H 4)作燃料,用二氧化氮作氧化剂,这两种物质反应生成氮气和水

蒸气。已知:N 2(g)+2O 2(g)===2NO 2(g);ΔH =+67.7 kJ·mol -1

N 2H 4(g)+O 2(g)===N 2(g)+2H 2O(g);ΔH =-534 kJ·mol -1

12H 2(g)+12

F 2(g)===HF(g);ΔH =-269 kJ·mol -1 H 2(g)+12

O 2(g)===H 2O(g);ΔH =-242 kJ·mol -1 (1)肼和二氧化氮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能量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若用氟气代替二氧化氮作氧化剂,则反应释放的能量更大。肼和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N 2H 4(g)+2NO 2(g)===3N 2(g)+4H 2O(g) ΔH =-1 135.7 kJ·mol -1 产物无污染

(2)N 2H 4(g)+2F 2(g)===N 2(g)+4HF(g) ΔH =-1 126 kJ·mol -1

21.在微生物作用的条件下,NH +4经过两步反应被氧化成NO -3。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

图如下:

① 第一步反应是________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 mol NH +4(aq)全部氧化成NO -3(aq)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放热 ΔH =-273 kJ·mol -1<0(或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②NH +4(aq)+2O 2(g)===2H +(aq)+NO -3(aq)+H 2O(l) ΔH =-346 kJ·mol -1

22.废旧印刷电路板的回收利用可实现资源再生,并减少污染。废旧印刷电路板经粉碎分离,能得到非金属粉末和金属粉末。用H 2O 2和H 2SO 4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电路板金属粉末中

的铜。已知:Cu(s)+2H +(aq)===Cu 2+(aq)+H 2(g)ΔH =+64.39 kJ·mol -1

2H 2O 2(l)===2H 2O(l)+O 2(g)ΔH =-196.46 kJ·mol -1

H 2(g)+12

O 2(g)===H 2O(l)ΔH =-285.84 kJ·mol -1 在H 2SO 4溶液中,Cu 与H 2O 2反应生成Cu 2+和H 2O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u(s)+H 2O 2(l)+2H +(aq)===Cu 2+(aq)+2H 2O(l) ΔH =-319.68 kJ·mol -1

23.由磷灰石[主要成分Ca 5(PO 4)3F]在高温下制备黄磷(P 4)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Ca 5(PO 4)3F(s)+21SiO 2(s)+30C(s)===3P 4(g)+20CaSiO 3(s)+30CO(g)+SiF 4(g) ΔH 已知相同条件下:

4Ca 5(PO 4)3F(s)+3SiO 2(s)===6Ca 3(PO 4)2(s)+2CaSiO 3(s)+SiF 4(g) ΔH 1

2Ca 3(PO 4)2(s)+10C(s)===P 4(g)+6CaO(s)+10CO(g) ΔH 2

SiO 2(s)+CaO(s)===CaSiO 3(s) ΔH 3

用ΔH 1、ΔH 2和ΔH 3表示ΔH , ΔH =________。

答案 (1)ΔH 1+3ΔH 2+18ΔH 3

24.依据叙述,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若适量的N 2和O 2完全反应,每生成23 g NO 2需要吸收16.95 kJ 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在C 2H 2(气态)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水的反应中,每有5N A 个电子转移时,放出650 kJ 的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拆开1 mol H —H 键、1 mol N —H 键、1 mol N≡N 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 kJ 、391 kJ 、946 kJ ,则N 2与H 2反应生成NH 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2.2.3.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学案

第2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1)在一定条件下,把1 mol N 2和3 mol H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此时,c(N2)增大,v正增大,c(NH3)不变,v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c(N2)减小,v正减小,c(NH3)增大,v逆增大,最终v正=v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2.(1)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 (2)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判断 探究点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2. - - 3. 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各图中发生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①反应物A或B浓度增大;②生成物C浓度减小;③生成物C浓度增大;④反应物A或B浓度减小。 (2)上述各图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如何? 答案①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③④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归纳总结]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1)c(反应物)增大或c(生成物)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c(反应物)减小或c(生成物)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_知识点

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第四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 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第一节合金 第二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第三节玻璃、陶瓷和水泥 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 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 第二节爱护水资源 第三节垃圾资源化 归纳与整理 高二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1—1—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人体必须的六大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 1 单 糖 C6H12O6 葡萄糖多羟基醛有多元醇和醛的性质,能发生银镜反应,红色Cu2O 果糖多羟基酮有多元醇和酮的性质 2 双 糖 C12H22O11 麦芽糖有醛基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葡萄糖+葡萄糖 蔗糖无醛基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葡萄糖+果糖 3 多 糖( C6H10O5)n 淀粉无醛基,属 高分子化合 物 遇碘变蓝(C6H10O5)n + n H2O→nC6H12O6纤维素(C6H10O5)n + n H2O→nC6H12O6 4 葡萄糖 光合作用6CO2(g)+6H2O(l)→C6H12O6(s)+6O2(g)呼 吸 作 用 有氧呼吸C6H12O6(s)+6O2(g)→6CO2(g)+6H2O(l) 无氧呼吸C6H12O6→2C3H6O3(乳酸)→2CO2+2C2H5OH 1—2—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1 油 脂 植物油液态含不饱和烃基多—C17H33 含双 键 能加成、水解动物脂肪固态含饱和烃基多—C17H35、—C15H31水解 水 解 油脂+ 3H2O→高级脂肪酸+丙三醇(甘油) 皂 化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油脂+ 3NaOH→高级脂肪酸钠(肥皂)+丙三醇(甘油)在人体内功能供热储存能量合成人体所需的化合物脂肪酸有生理功能 1—3—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复习(人教版)教学教材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复习(人教版)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4.2《化学电源》学案(1)

第二节化学电源 [目标要求] 1.了解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技术产品——化学电池。2.了解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3.正确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一、化学电池 化学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常用电池 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电池结构 负极:Zn 正极:MnO2 电解质溶液:KOH溶液 负极:Zn 正极:Ag2O 电解质溶液:KOH溶液电 极 反 应 正极 2MnO2+2e-+ 2H2O===2MnOOH+2OH- Ag2O+2e-+H2O===2Ag+ 2OH- 负极Zn-2e-+2OH-===Zn(OH)2Zn+2OH--2e-===Zn(OH)2总反应式 Zn+2MnO2+ 2H2O===2MnOOH+ Zn(OH)2 Zn+Ag2O+ H2O===Zn(OH)2+2Ag 2.二次电池 铅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电池结构 负极:Pb 正极:PbO2 电解质溶液:H2SO4溶液 负极:H2 正极:O2 电解质:酸性电解质 电 极 反 应 正极 PbO2(s)+SO2-4(aq)+4H+ (aq)+2e-===PbSO4(s)+ 2H2O(l) O2+4H++4e-===2H2O 负极 Pb(s)+SO2-4(aq)-2e- ===PbSO4(s) 2H2-4e-===4H+总反应式 Pb(s)+PbO2(s)+ 2H2SO4(aq)===2PbSO4(s)+ 2H2O(l) 2H2+O2===2H2O 知识点一化学电池 1.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碱性 锌锰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Zn+MnO2+ H2O===ZnO+Mn(OH)2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考点大全集(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考点大汇总(打印版) 考点1 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能量的常见转化形式, 重点分析化学能与热能、电能之间的转化, 涉及键能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及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形式. 【精确解读】 1.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变化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常见能量转化有: ①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如铜、锌形成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②化学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燃料燃烧产生能量最终带动发电机发电, 将化学能转化 为电能; ③化学能和光能、风能的相互转化等. 【精细剖析】 1.判断化学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方法: 一看,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二看, 产生了什么, 如果是热量, 则转化为热能;如果产生了电, 则是转化为电能, 如果产生了光, 则是转化为光能. 【典例剖析】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等能相互转化.关于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 B.铝热反应中, 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低 C.图I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D.图II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答案】A 【变式训练】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 利用太阳能将H2O和CO2化合生成二甲醚(CH3OCH3), 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H+由交换膜右侧向左侧迁移 B.催化剂a表面发生的反应是2CO2+12e-+12H+═CH3OCH3+3H2O C.该过程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D.消耗CO2与生成O2体积比为1:1 【答案】D

【实战演练】 1.下列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其它不同的是( ) A.铝热反应B.燃料燃烧C.酸碱中和反应 D.Ba(OH)2?8H2O与 NH4Cl固体混合 【答案】D 【解析】A.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A错误;B.燃料燃烧是放热反应, 故B 错误;C.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C错误;D.氯化铵晶体与Ba(OH)2?8H2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故D正确;故答案为D. 2.2016年3月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首先发现:在光、碱性CeO2修饰TiO2的复合纳米材料的催化作用下, 二氧化碳和水可转化为甲烷和一氧化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反应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B.CO2和CH4均含极性共价键 C.产物可能还有O2 D.CO2溶于水呈酸性的原因:CO2+H2O?H2CO3H2CO3?2H++CO32- 【答案】D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高中化学选修四学案:4.2化学电源 学案

放电 充电 第二节 化学电源 班级: 姓名: 组别: 【 学习目标】 1、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 2、认识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等几类化学电池; 3、学习化学电池的构成,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的书写。 【学习重点】 化学电源的结构及电极反应的书写 【知识梳理】 化学电源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包括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 料电池等几大类。 1、 一次电池(又称干电池) 如:普通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1)碱性锌锰电池,电解质是KOH ,其电极反应: 负极(Zn ): 正极(MnO 2): 总反应: (2)锌银电池的负极是Zn ,正极是Ag 2O ,电解质是KOH ,其电极总反应如下: Zn + Ag 2O = ZnO + 2Ag 则:负极( ): 正极( ): 2、 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Pb (s)+ PbO 2(s) +2H 2SO 4(aq) 2PbSO 4(s) +2H 2O(l) ①其放电电极反应: 负极( ): 正极( ): ②其充电反应是上述反应的逆过程,则电极反应: (电化学上规定: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阴极) 阴极: 阳极: 3、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持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电池。它与一般 的化学电源不同,一般化学电池的活性物质储存在电池内部,故而限制了电池的容量,而 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包括活性物质,只是一个催化转化元件。 如:氢氧燃料电池。 ①酸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②碱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除H 2外,烃、肼、甲醇、氨、煤气等液体或气体,均可作燃料电池的燃料;除纯氧气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绝对经典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 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价值观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环,环上侧链全为烷烃基的芳香烃。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芳香烃还有一类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苯环的合并而形成的芳香烃叫做稠环芳香烃。 [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官能团,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主要的官能团。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最全考点全集(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 考点1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巩固对盖斯定律的理解, 提升应用盖斯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是灵活应用盖斯定律. 【精确解读】 1.内容: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 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热只与其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 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 2.应用: a.利用总反应和一个反应确定另一个反应的热效应; b.热化学方程式之间可以进行代数变换等数学处理; 3.反应热与键能关系 ①键能:气态的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既是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 放的能量, 也是断裂1mol化学键所需要吸收的能量. ②由键能求反应热:反应热等于断裂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为“+”)和形成生成 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为“-”)的代数和.即△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E反-∑E生 ③常见物质结构中所含化学键类别和数目:1mol P4中含有6mol P-P键;1mol晶体硅中含 有2mol Si-Si键;1mol金刚石中含有2molC-C键;1mol二氧化硅晶体中含有4mol Si-O 键. 【精细剖析】 1.盖斯定律的使用方法:

①写出目标方程式; ②确定“过渡物质”(要消去的物质); ③用消元法逐一消去“过渡物质”. 例如: ①Fe2O3(s)+3CO(g)=2Fe(s)+3CO2 △H1 ②3Fe2O3(s)+CO(g)=2Fe3O4(s)+CO2(g)△H2 ③Fe3O4(s)+CO(g)=3FeO(s)+CO2(g)△H3 求反应FeO(s)+CO(g)=Fe(s)+CO2(g)△H4的焓变 三个反应中, FeO、CO、Fe、CO2是要保留的, 而与这四种物质无关的Fe2O3、Fe3O4要通过方程式的叠加处理予以消去, 先②+③×2-①×3先消除Fe3O4, 再消除Fe2O3, 得到④6Fe(s)+6CO2(g)=6FeO(s)+6CO(g)△H5, ④逆过来得到 ⑤6FeO(s)+6CO(g)=6Fe(s)+6CO2(g)-△H5, 再进行⑤÷6, 得到△H4=-; 2.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①热化学方程式可以进行方向改变, 方向改变时, 反应热数值不变, 符号相 反;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热可以同时改变倍数; ③热化学方程式可以叠加, 叠加时, 物质和反应热同时叠加; ④当对反应进行逆向时, 反应热数值不变, 符号相反. 【典例剖析】己知:Mn(s)+O2(g)═MnO2(s)△H l S(s)+O2(g)═SO2(g)△H2 Mn(s)+S(s)+2O2(g)═MnSO4(s)△H3 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H2>0 B.△H3>△H1 C.Mn+SO2═MnO2+S△H=△H2-△H1 D.MnO2(s)+SO2(g)═MnSO4(s)△H═△H3-△H2-△H1 【答案】D

(完整版)化学选修4(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Q):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3)△H=H(生成物)-H(反应物) 3.微观角度解释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注:(高中阶段Q与△H二者通用) (4)影响晗变的主要因素:①发生变化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与变化物质的物质的量程正比。②物质的温度和压强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学-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学案设计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认识官能团的结构,微观分析有机物的类别,体会与宏观分类的差异,多角度认识有机物。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了解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能根据碳原子的骨架对有机物进行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2.相关概念辨析 (1)不含苯环的碳环化合物,都是脂环化合物。 (2)含一个或多个苯环的化合物,都是芳香化合物。 (3)环状化合物还包括杂环化合物,即构成环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还有其他原子,如氧原子(如

呋喃)、氮原子、硫原子等。 (4)链状烃通常又称脂肪烃。

例 1有下列7种有机物,请根据元素组成和碳的骨架对下列有机物进行分类:

⑥ (1)属于链状化合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属于环状化合物的是________。 (3)属于脂环化合物的是________。 (4)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 答案(1)④⑤(2)①②③⑥⑦(3)①③⑥(4)②⑦ 【考点】按碳的骨架分类 【题点】环状化合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1.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 (1)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看,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化合物。 (2)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2.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1)烃类物质 有机物官能团结构官能团名称有机物类别 CH4烷烃 CH2===CH2碳碳双键烯烃 CH≡CH—C≡C—碳碳三键炔烃 芳香烃 (2)烃的衍生物

有机物官能团结构官能团名称有机物类别 CH3CH2Br —Br 溴原子卤代烃 CH3CH2OH —OH 羟基醇 —OH 羟基酚 CH3—O—CH3醚键醚CH3CHO —CHO 醛基醛 羰基酮 CH3COOH —COOH 羧基羧酸 酯基酯 —NH2氨基 氨基酸 —COOH 羧基 酰胺基酰胺 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四章导学案资料有答案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目标要求] 1.认识电解质有强弱之分,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2.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3.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特征及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概念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常见强、弱电解质(填物质种类) (1)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平衡状态的建立 2. 在一定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电解质越弱,其电离程度越小。 (2)外因:①温度:升温时,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②浓度:降低浓度(加水),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③加入含有弱电解质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向离子结合成分子方向移动。

四、电离常数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出的各离子浓度系数幂次积的乘积与反应物分子浓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2.表达式 对于HA ++A -,K =c (H +)·c (A -) c (HA )。 3.注意问题 (1)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 值变大。 (2)在相同条件下,弱酸的电离常数越大,酸性越强。 (3)多元弱酸的各级电离常数的大小关系是一级电离?二级电离,所以其酸性决定于一级电离。 知识点一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1.某固体化合物A 不导电,但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下列关于物质A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是非电解质 B .A 是强电解质 C .A 是共价化合物 D .A 是弱电解质 答案 B 解析 在熔化状态下能够电离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所以为强电解质,故应选B 。 2.现有如下各化合物:①酒精,②氯化铵,③氢氧化钡,④氨水,⑤蔗糖,⑥高氯酸,⑦氢硫酸,⑧硫酸氢钾,⑨磷酸,⑩硫酸。 请用以上物质的序号填写下列空白。 (1)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强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弱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 答案 (1)②③⑥⑦⑧⑨⑩ (2)②③⑥⑧⑩ (3)⑦⑨ 知识点二 弱电解质的电离 3.在100 mL 0.1 mol·L -1的醋酸溶液中,欲使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H + 浓度减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加热 B .加入100 mL 0.1 mol·L - 1的醋酸溶液 C .加入少量的0.5 mol·L - 1的硫酸

高中化学选修4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 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例如1mol H 2(g)燃烧,生成1mol H 2 O(g),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 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一节燃烧热能源 1.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运输;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成本高。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加强废旧钢铁、铝、铜、锌、铅、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措施。

经典:高中化学选修四学案答案(人教版最新)

目录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2)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2) 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2) 第2课时热化学方程式和中和反应热的测定 (6)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11)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17) 第一章单元测试 (21)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26)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26)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0) 第1课时浓度、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0) 第2课时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3) 第三节化学平衡 (37) 第1课时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38) 第2课时浓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42) 第3课时压强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44) 第4课时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46) 第5课时勒夏特列原理的迁移运用 (49) 第6课时等效平衡 (55) 第7课时化学平衡常数 (58)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64) 第二章单元测试 (67)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73)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73) 第1课时弱电解质及电离 (73) 第2课时一元酸的比较及多元酸的电离特点 (76)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79) 第1课时水的电离 (79) 第2课时溶液中的PH及其应用 (81) 第3课时酸碱中和滴定(一) (85) 第4课时酸碱中和滴定(二) (87)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89) 第1课时盐溶液的酸碱性 (89) 第2课时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及水解的运用 (92) 第3课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95)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01) 第1课时沉淀溶解平衡 (101) 第2课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05) 第三章单元检测 (108)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114) 第一节原电池 (114) 第二节化学电源 (122)

【重点推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放热与吸热反应的几种类型: 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碳酸钙受热分解B.乙醇燃烧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D.氧化钙溶于水 二、△H的计算方法=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15分)化学键的键能是指气态原子间形成1mol化学键时释放的能量。如:H(g)+I(g)→H-I(g)+297KJ 即H-I键的键能为297kJ/mol,也可以理解为破坏1mol H-I键需要吸收297KJ的热量。化学反应的发生可以看成旧化学键的破坏和新化学键的形成。下表是一些键能数据。(单位:kJ/mol) 键能键能键能 H-H 436 Cl-Cl 243 H-Cl 432 S=S 255 H-S 339 C-F 427 C-Cl 330 C-I 218 H-F 565 C-O 347 H-O 464 Si—Si 176 Si—O 460 O=O 497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CCl4的稳定性(填“大于”或“小于”)CF4的稳定性。 (2)结合表中数据和热化学方程式H2(g)+Cl2(g)=2HCl(g) ΔH=-QKJ/ mol;通过计算确定热化学方程式中Q 的值为②请写出晶体硅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的热化学方程式: 三、物质稳定性的比较:能量越低越稳定键能越高越稳定 已知25℃、101KPa下,4Al(s)+3O2(g)=2Al2O3(s)ΔH=-2834.9KJ/mol 4Al(s)+2O3(g)=2Al2O3(s)ΔH=-3119.1KJ/mol,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O2比O3能量低,由O2转变为O3为放热反B.O2比O3能量高,由O2转变为O3为吸热反应 C.O3比O2稳定,由O2转变为O3为放热反D.O2比O3稳定,由O2转变为O3为吸热反应 四、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判断: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s)+O2(g)==CO2(g);△H=+393.5kJ/mol B、2SO2+O2==2SO3;△H= —196.6kJ/mol C、H2(g)+1/2O2(g)==H2O(l);△H=—285.8kJ/mol D、2H2(g)+O2(g)==2H2O(l);△H= —571.6KJ 五、反应热△H大小的比较: 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精品配套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精品配套学案汇总 第一节原电池 【今日目标】 1.通过实验体验由化学能转为电能的探究。 2.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学习过程】 一、原电池 1.原理(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装置举例 2.

锌片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2e-===Zn2+ 铜片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Cu2++2e-===Cu 总电极反应式为:Cu2++Zn===Cu+Zn2+ 3.构成条件 条件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做负极。 电解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 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原电池的设计 (1).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 (2).将两极浸在电解质溶液中,通过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内电路。 (3).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正极,再通过溶液中离子移动形成的内电路构成闭合回路。 【思考】 1. (1)原电池的两电极必须是金属吗? 【提示】不一定,如可用石墨做电极。 (2)Cu与稀H2SO4能否设计成原电池? 【提示】不能。Cu与稀H2SO4不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在内电路中,阴、阳离子分别向哪个极板移动? 【提示】阴离子→负极,阳离子→正极。 3.①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极是正极还是负极? 【提示】负极。 ②若某电极在反应过程中增重,是原电池的正极还是负极? 【提示】正极。 【总结】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判断 外电路中,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中两极发生的反应判断 原电池中,负极总是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发生还原反应。若给出一个总方程式,则可根据化合价升降来判断。 5.根据电极质量的变化判断 原电池工作后,某一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该电极上放电,该极为正极,活泼性较弱;反之,如果某一电极质量减轻,则该电极溶解,为负极,活泼性较强。 6.根据电极上有气泡产生判断

辽宁省庄河市第六高级中学高中化学选修四41 原电池 学案

内容解读 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2.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3.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预习提纲】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1、原电池定义:将转变为的装置。 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燃料电池中两极可同选石墨或铂)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注意:遵循三大守恒(电子得失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如图所示,电极方程式: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盐桥的作用 (1)使整个装置构成_______________,代替两溶液直接接触。 (2)平衡电荷。 二.电极名称及其判断: (1)根据电极材料:两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电极,若它们都与(或都不与)电解质溶液单独能反应,则较活泼的金属作;若只有一种电极与电解质溶液能反应,则能反应的电极作。 (2)根据电极反应:失电子——反应—极 得电子——反应—极 (3)根据电子或电流流动方向(外电路): 电子从极流出,流入极, 电流从极流出,流入极, (4)根据离子的定向移动(内电路):阳离子向移动阴离子向移动。【典型例题】 【例1】下列哪些装置能组成原电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全册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 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或实验、查阅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问题]根据P2~P3图回答人体中的各种成分。 我们已经知道化学与生活关系多么密切。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与生命有关的一些重要基础物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知识。如糖类、油脂、蛋白质、微生素

和微量元素等。希望学了本章后,有利于你们全面认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导入]讨论两个生活常识:①“饭要一口一口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若饭慢慢地咀嚼会感觉到什么味道?②儿童因营养过剩的肥胖可能引发糖尿病来进行假设:这里盛放的是三个肥儿的尿样,如何诊断他们三个是否患有糖尿病?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糖类的有关知识。 糖类: 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大部分通式C n(H2O)m。 糖的分类: 单糖低聚糖多糖 一、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葡萄糖的分子式: C6H12O6、白色晶体,有甜味,溶于水。 1、葡萄糖的还原性 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CH2OH(CHOH)4CHO。

2、葡萄糖是人体内的重要能源物质 C6H12O6(s)+6O2(g)→6CO2(g)+6H2O(l) 3、二糖(1)蔗糖:分子式:C12H22O11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化学性质:无醛基,无还原性,但水解产物有还原性。 C12H22O11 + H2O C6H12O6 + 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2)麦芽糖: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分子式: C12H22O11(与蔗糖同分异构) 化学性质: (1)有还原性: 能发生银镜反应(分子中含有醛基),是还原性糖. (2)水解反应: 产物为葡萄糖一种. C12H22O11 + H2O 2 C6H12O6 (麦芽糖) (葡萄糖)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试卷

灌南高级中学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可能用到的数据:H —1 O —16 Na —23 Fe —56 S —32 Ag —108 一、选择题(本小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物质按纯净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顺序排列的是( ) A .纯盐酸、水煤气、硫酸、醋酸、干冰 B .冰醋酸、玻璃、硫酸钡、氢氟酸、乙醇 C .单甘油酯、冰水混合物、苛性钠、氢硫酸、三氧化硫 D .绿矾、漂白粉、次氯酸、氯化钾、氯气 2.下列描述中,不符合生产实际的是 ( ) A.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用铁作阳极 B.电解法精炼粗铜,用纯铜作阴极 C.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用涂镍碳钢网作阴极 D.在镀件上电镀铜,用铜作阳极 3. 在pH 都等于9的NaOH 和CH 3COONa 两种溶液中,设由水电离产生的OH -离子浓度分别为 Amol/L 与Bmol/L ,则A 和B 的关系为 ( ) A .A > B B .A =10-4B C .B =10-4A D .A =B 4.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其中属于盐类水解反应的是 ( ) A .NH 4+ +2H 2O NH 3·H 2O + H 3O + B .HCO 3- + H 2O H 3O + + CO 32- C .HS -+H +═ H 2S D .Cl 2+H 2O H ++Cl -+HClO 5. 25℃时,由水电离出c(H +)=1×10-9 mol/L 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 .Al 3+、NH 4+、SO 42-、Cl - B .Mg 2+、K +、SO 42-、HCO 3- C .K +、Na +、Cl -、SO 42_ D .Ba 2+、Cl -、Na +、SO 42- 6. 已知一种[H +]=1×10-3mol/L 的酸和一种[OH -]=1×10-3mol/L 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 性,其原因可能是: ( ) A .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 .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C .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 .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7、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可表示为 Ag 2O + Zn + H 2O 2Ag + Zn(OH)2,此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 、Ag B 、Zn(OH)2 C 、Ag 2O D 、Zn 8. 对于难溶盐MX ,其饱和溶液中M +和X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c(H + )× c(OH -) = K w , 存在等式c(M +)×c(X -) = K sp 。现将足量AgCl 的分别放入下列物质中,AgCl 的溶解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 放电 充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