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军部重建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军部重建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军部重建

2006-06-22 17:02:24

新华报业网

1940年秋,国民党顽固派以华中为重点,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党政府攻击新四军“游而不击”,限令在大江南北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所有部队——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规定地区、新四军加入八路军序列。中共中央为顾全大局,确定“对皖南取让步政策,对华中取自卫政策,而在全国则发动人规模的反投降、反内战运动”的墓本政策,一方面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险恶用心,面令皖南新四军部队北移。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在途中遭到预先集结的国民党军7个师8万兵力的包围袭击。新四军部队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英勇殉职。1月17日,国民政府军委会诬蔑新四军是“叛军”,撤销其番号,将叶挺革职,交军法审判,从而将反共高潮推向顶峰。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揭露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摧残抗战力量的罪恶行径。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并发表谈话,提出解决皖南事变的12条办法。

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之后,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中央军委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新军部以原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建。新军部成立后,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各部,统一整编为七个师和——个独立旅。第一师由原另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在苏中地区活动;第—二师由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张云逸兼师长、郑位三仟政委、罗炳辉任副师长、周骏鸣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在淮南地区活动;第:三师由原八路军第五纵队所属部队编成,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彭雄任参谋长、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在苏北地区活动;第四师由原八路军第四叫纵队所属部队编成,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在淮北地区活动;第五师由原豫鄂挺进纵队所属部队编成,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在鄂豫边区活动;第六师由原四军第二:支队和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合编而成,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罗忠毅任参谋长,在苏南地区活动;第七师由原无为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挺进团及皖南事变突围部队编成,张鼎丞任师长、曾希圣任政委、李志高仟参谋长、何伟任政治部主任,在皖江地区活动;独立旅由原八路军第—一五师教导五旅编成,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

此后,为了加强对地方抗日武装的领导,在淮海、苏中、盐阜、淮北、淮南等根据地还九后成厂军区和军分区。覃健任淮海军区司令员,金明任政委;粟裕兼任苏中军区司令员,刘炎兼任政委;洪学智任盐阜军区司令员,刘彬仟政委;赖毅任淮北苏皖边军区司令员,刘子久任政委;杨梅生任淮南苏皖边军区司令员,刘/顶元任政委。

194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成立,刘少奇任书记,陈毅、张云逸、邓子恢、赖传珠为委员。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华中军分会和新四军新军部的领导—卜,新四军各部队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斗争,并进行了正规化建设和人发展,为华中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王泰栋生平和制作

王泰栋生平和著作 王泰栋 我是1932年出生的,祖籍镇海雁门乡邱王村,现属慈溪,在澥浦小学读书,后上龙山凤湖中学,1944年到1946年去宁波、上海中学读书,1947年6月在上海华华中学读高二时,由郑侠虎介绍来浙东参加革命。当时接待我的领导人是赵士炘、沈宏康(赵是慈镇县工委书记、沈是慈镇县工委委员,武工队长)。1948年5月,我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担任过《宁波大众报》编辑部主任,1987年被宁波电视台评聘为主任记者,一直到1992年在电视台办了离休手续。沈宏康同志当时也离休了,担任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他叫我帮助他搞一些新四军研究会的工作,20多年来,我一直在新四军研究会担任副会长后兼秘书长(担任秘书长十年)。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是没有编制、没有报酬的。2009年,沈宏康同志去世,张永祥同志任会长,他给我们驻会三个同志每天补贴中餐。 我在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要是协助沈宏康、张永祥两位会长编书、出会刊、研究浙东新四军军史、党史、根据地人民斗争史,写论文,建碑、亭、馆(后大部分成为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个人挤出时间来也写些东西,除个人有些出版社约稿略有薄酬外,在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出书、出会刊、建碑立馆起草方案等是没有报酬的,兹将1996年开始个人主要著作、论文、编著、电视专题片等主要作品情况介绍如下: 一、个人主要著作:9本,共计280万字 《陈布雷传》东方出版社1998年出版,25万字(曾获市政府1998

社科优秀著作三等奖)。 《沙文汉与陈修良》宁波出版社1999年出版,40万字(与人合作)。(获省1999年“五个一工程奖”) 《陈布雷女儿陈琏与女婿袁永熙跨越——门槛》学苑出版社2004年出版,20万字。 《陈布雷大传》团结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55万字。获2006~2007年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无名英雄》宁波出版社2007年底出版,45万字。获市作协2007~2008年度市优秀作品佳作奖。 《邵氏宗系汇集》(与方平、童志行合编),宁波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参与编纂5万字) 《武岭残梦——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与人合作,30万字,团结出版社1996年出版。 《宁波革命史概览》宁波出版社2010年出版,三个作者之一,40万字。 《陈布雷日记解读》作家出版社2010年出版,30万字。 二、个人主要论文:8篇,共计6万字 “关于虞洽卿的阶级属性及其他”,载《虞洽卿研究》宁波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黄宗羲民主主义思想的社会基础及启示”,《炎黄春秋》杂志2005年第6期发表,5千字。 “邵逸夫的财富观”,《炎黄春秋》杂志2004年发表,8千字。 “邓小平与宁波帮”,《大江南北》杂志2004年发表,5千字(被该刊评为2004年优秀作品)。 “正本清源话梁祝”,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发表,8千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

THE NORTHERN F ORU M№61996(Su m№140)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 吴凤琴 张冬华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余人由皖南北移,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导致皖南这场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皖南事变的发生是蒋介石蓄谋已久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必然结果。 1935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留在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蒋介石认为这些革命武装的存在、发展、壮大构成了对其统治的严重威协,所以曾千方百计进行清剿。1937年二三月间,国共两党西安谈判时,我党曾提出在改编陕北主力红军的同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共同抗日。国民党在“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的口号下,一面提出要红军游击队无条件集中,由国民党派一批人来担任军职等无理要求,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七七”事变爆发后,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蒋介石为了达到控制、收编红军游击队的目的,1937年九十月间,单方下令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将南方各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军长编遣调用。但事与愿违,1937年底,叶挺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①使蒋介石的阴谋破产。 1938年1月,新四军正式组建工作展开后,各支队迅速挺进华中抗日前线,随后在大江南北的敌后地区展开,从敌伪手中收复失地。到1940年底,新四军解放了江、淮、河、汉之间的广大国土和人民,建立了皖中、皖东、皖东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皖南等根据地,军队由组建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10万余人。这对于坚持华中抗战,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使蒋介石感到极度恐慌,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限共”的同时,加紧了“军事限共”活动,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并在华北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3月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又将反共磨擦的重点由华北移向华中,把矛盾指向新四军。他们在对皖东、苏北新四军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失败后,决意进行报复,消灭皖南新四军。正值此时,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签45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始末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始末 统一华中军事指挥的问题让刘少奇难以释怀/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大会在海安举行 1940年10月,苏北平原轻风拂面,秋高气爽。 正是在这金秋时节,从华北南下的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抵达苏北盐城,与陈毅率领的新四军东进北上部队胜利会师。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师,标志着八路军、新四军协同开辟苏北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已经完成,接着便是依托苏北,做出整个华中抗战的大文章。为此,黄克诚给时在皖东的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发电报,请他率中原局机关移驻苏北,以便统筹华中全局。 几乎在接到黄克诚电报的同时,刘少奇也接到中共中央电令:“去苏北与陈会合,布置一切。”他随即率中原局机关风尘仆仆赶往苏北。10月30日,在阜宁东沟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部驻地,刘少奇与黄克诚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数天后,黄克诚与刘少奇乘汽船沿盐阜区境内一条纵贯南北的人工串场河,从阜宁经盐城前往海安,会见时在海安的陈毅、粟裕。 这次会见,决定着今后华中抗战的走向,意义非同一般。 在海安著名爱国士绅韩紫石的盛情邀请下,刘少奇与黄克诚均下榻于韩宅。 海安几天,通过韩紫石支持共产党的政治态度以及对他们生活的周到安排,刘少奇和黄克诚深切地感受到了陈毅此前统战工作的成功。

这时,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刘少奇难以释怀,即统一华中军事指挥的问题。虽然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对这一问题亦有所讨论,但因涉及到不同指挥系统,故一时难以决断。事实上,这一问题在刘少奇脑海中萦绕已久。 早在6月份,刘少奇即致电中央提出:“目前华中部队已不少,均分散各处,且已取得地区,唯将来在战略以至战役上均须配合行动。华中环境各方面均较华北更复杂,困难更多,而我部队内部在建制上、指挥上亦不完全一致,问题亦多。在目前迫切需要建立有威信、有工作能力的华中总司令部(公开名称另定),在指挥上以至建制上统一我华中各部队。”在人选上,刘少奇请中央在朱德、彭德怀、王稼祥及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中择定一人。 当时中央也觉得“华中确应成立统一的指挥部”,但因正忙于准备召开中共七大(后因故推迟),于是决定在七大召开后解决此事。 10月,黄桥决战胜利后,刘少奇得到中央电报:“同意陈毅统一苏北军事指挥,同意胡服去苏北与陈会合,布置一切。” 胡服是刘少奇当时的化名。接到电报后,刘少奇认为“统一苏北”与“统一华中”是两个概念,于是又与邓子恢、赖传珠联名向延安提出:“目前,华中的斗争急需建立统一的司令部,而中原局与苏北指挥部会合仅能解决苏北的指挥问题。解决华中统一指挥最圆满的办法是(新四军)军部速即移来,统一华中指挥并可兼指挥江南。”然而,由于新四军军部在皖南迟迟不能北移,这一计划事实上亦成空谈。 眼见华中形势风起云涌,斗争日趋激烈,而统一的军事指挥机关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

难点22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 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分道扬镳,30年代,两党携手抗日。八年抗战中,国共两党之间虽有摩擦,但维持了合作,并最终取最了抗战的胜利。这些都充分证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国共两党在民族存亡之际,都能搁置分歧,以民族利益为重,共赴国难。 ●难点磁场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统治 B.中共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C.英美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 D.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现我最高统帅,已严令18集团军及新四军概于(民国)30年1月底以前遵照前令撤至冀察鲁北及晋北之一部……。(如中共)置军纪国法于不顾,是即有意破坏抗战……中央必能以极周密之处置与严正之方式执行军纪……我各级党部团部各宣传机关,……应根据前述事实与下列方针,以纠正中央之态度;以泛指口吻影射中共违反军令军纪之行为,督促政府严肃军纪。…… ——1940年10月国民党中央给《上海报》密令材料2 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兹奉电示,限期北移。德等考虑再三,认为尊行命令与府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尊令北移。 ——1940年11月9日,朱德、彭德怀等复何应钦电文材料3 重庆对于中国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增长确实感到担忧。……蒋介石集团现在应有所选择。……如果重庆不能镇压共产党,那么日本不得不考虑共产党势力增加的后果。 ——1940年12月10日,日本东京《国民新闻》报社社论材料4 现在,我们对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所采取的行动表示了否定态度。这(皖南事变)有碍于抵抗日本的进攻。……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感到吃紧,他们就会节制自己向南方和北方扩张的野心。 ——1940年1月底,美国驻华代理武官巴雷特谈话摘自《在华使命》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国民党政府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表现。结合材料1、材料3,指出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有何共识?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2)从材料2看,中共对“北移”存有顾虑,它为什么还要让部队“遵令北移”? (3)结合材料3和材料4,说明美国政府否定皖南事变的原因。这是否表明它放弃了一贯对待共产党的基本立场? ●案例探究 1.(★★★★)皖南事变反映出 A .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命题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皖南事变的背景。 错解分析:本题有可能错选A项。从现象上来看,“四·一二”政变和皖南事变都是蒋介石集团破坏统一战线的表现,但从实质上说,两者是有差别的。前者表明蒋介石集团的目

试论中共中央对“皖南事变”的宣传反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31481096.html, 试论中共中央对“皖南事变”的宣传反击 作者:闫盼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2期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在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国民党军队围剿新四军的“皖南事变”。中共中央奋力反击,尤其是在宣传上进行的反击,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及解放区的共产党员通过方方面面的宣传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最终使得皖南事变的真相公之于众。蒋介石则在舆论压力下公开表示:“以后再亦绝无剿共的军事”。 【关键词】皖南事变;宣传 事情发生在1941年1月6日,根据国民党军方面的传令,命令要求新四军军部带领9000多号士兵向北方挺进抗日,在行军途中,却没想到部队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突然遭遇国民党军队大约七个师共计八万多人的突袭和包围。此次突袭来势凶猛,部队除了2000多人奋力冲出突围以外,剩余新四军绝大部分士兵惨遭国民党俘虏,有的在战争中失散,有的壮烈牺牲,损失惨重。副军长项英以及参谋长周子昆试图带领将士们冲出突围时壮烈牺牲,而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也未能幸免,惨遭国民党剿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情发生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布命令,单方面向全国民众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并且当即取消了新四军的番号。军长叶挺为皖南事变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结果国民党将之扣押起来,这次事变标志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为了使全国民众了解真相,揭穿国民党当局的反动面目,中共中央奋力反击,尤其是在宣传上进行的反击,让全国人民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全国人民也站到共产党人的一边,反对国民党蒋介石当局。自此到了1941年3月,蒋介石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舆论谴责下,被迫“保证”不再有各种“剿共”的军事行动。至此,国民党当局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中共彻底击退,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一系列措施重建新四军。 一、中共中央在宣传方面展开强大攻势 皖南事变发生以后,中共中央同国民党顽固派在舆论宣传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尤其是在对民众、各党派、国外的宣传上展开强大攻势。中共中央发言人毛泽东在1月18日就皖南事变发表重要谈话,中共中央同时发出文件《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文件中指出:“‘皖南事变’是抗战以来国共两党间,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空前的严重事变。”[1]同时,中央做出决定:各抗日根据地通过刊物、报纸、会议、群众大会等舆论形式向国民党提出严重抗议。1月19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上发表了关于皖南事变题为《抗议无法无天之罪 行》的社论。20日根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毛泽东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言人的身分 对新华社记者发表关于皖南事变的谈话。他指出:“此次皖南反共事变,酝酿已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挺身而出收拾时局,决不让亲日派和日寇横行到底。”1月23日,《新中华报》刊登了《中共中央发言人对皖南事变发表谈话》,此外,朱德、彭德怀、陈毅、刘少奇等八路军、新四军将领发表通电、文章、演讲,揭露和抗议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发动反共内战的罪行。

近代史发生的主要事件(1840-1990)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孙中山逝世 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9.18~1945.8.15抗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1937年八一三事变 1937年9月凇沪会战 1937年平型关大捷 1937.08.22~25中国共产党陕北洛川会议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百团大战 1941年皖南事变

国民革命军第69军来龙去脉

国民革命军第69军来龙去脉 【国民革命军第69军】 在国军的编制序列中,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3个第69军。 一、北洋军“五省联”一部组成的第69军 阮肇昌第69军 该军前身是北洋军阀孙传芳所属“五省联军”江苏陆军第6师和皖军第3混成旅。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到达苏、皖境内时,江苏陆军陈调元部第6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37军;皖军第3混成旅王普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7军。1929年,第37、第27军依次缩编为第55、第57师。1930年,编入陈调元的第1路军。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进行统一整编时,将第55、第57师和编为第69军。阮肇昌任军长,李松山任副军长,隶属第8集团军。下辖:第55师,李松山兼任师长;第57师,阮肇昌兼任师长。该军编成后,即参加了淞沪会战。在此次会战中,该军伤亡严重,无力补充兵员。战后,该军番号被撤消。第57师后归大名鼎鼎的74军,成为抗战虎贲军,常德一战流芳千古。55师后归94军.后改隶第18军,一样在抗战中立下殊勋。。 阮肇昌军长(1890--1982)字绍文,云南昆明人,陆军中将。

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步科、陆军大学第三期毕业。阮肇昌虽然是北洋将领出身,但在南京国民政府也深得重用,与主持军委会的何应钦白崇禧关系良好。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生于云南昆明,早年入保定 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步科第三学生队,毕业后考入陆军预备大学堂(即陆军大学第三期),1913年10月13日任湖北都督府参谋长,1920年1月1日授予陆军少将,同年任 陆军大学教育长,1922年8月27日加陆军中将衔,1925 年任暂编陆军第五师参谋长,1926年任五省联军第十五师 师长。 1927年加入国民革命军,任第三十七军参谋长,1928 年2月任第一集团军第二军团参谋长,同年11月13日任参谋本部第二厅中将厅长,1929年5月18日任山东省政府委员,7月任济南市市长,1930年9月任第五十五师中将师长,1934年1月任第五十七师中将师长,1935年4月10日叙 任陆军中将,1936年7月9日授予国民革命軍誓师十周年 纪念勋章,1937年8月31日任第六十九军军长兼第五十七师师长,1938年2月16日任军训部中将步兵监,1939年12月7日晋任军训部中将次长,1942年6月1日调任陆军大学中将教育长,1943年8月任参谋总长办公室中将主任,1945年任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副团长,1946年10月10日退为备役,当选国大代表。

皖南事变原因探究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究 摘要: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对国共关系及当时的战争局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对当时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国共双方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探析其个中缘由是必要的。 关键词:皖南事变新四军 1941 年1 月, 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 余人由皖南北移, 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导致皖南这场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皖南事变的发生是蒋介石蓄谋已久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必然结果。 1935 年10 月, 主力红军长征以后, 留在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 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蒋介石认为这些革命武装的存在、发展、壮大构成了对其统治的严重威协,所以曾千方百计进行清剿。1937年二三月间,国共两党西安谈判时,中国共产党曾提出在改编陕北主力红军的同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共同抗日。国民党在“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的口号下,一面提出要红军游击队无条件集中,由国民党派一批人来担任军职等无理要求,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七七”事变爆发后,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蒋介石为了达到控制、收编红军游击队的目的, 1937年九十月间,单方下令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将南方各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军长编遣调用。但事与愿违, 1937年底,叶挺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使蒋介石的阴谋破

军队人员配置数量的专业术语

每个军兵种的部队都是不同的,国外和国内也是不同的。另外,三三制”已经是以前的编制了,在1985年百万大裁军以后,组建了合成化集团军,所以现在我军的建制已经不是“三三制”了,但是有的朋友说的也不错,连级以下单位还是“三三制”的。下面我以我军陆军步兵师为例进行说明,简单的谈谈,水平有限、错误难免,还请各位网友指正! 在解放军部队里边,一个连一般有三个排组成.而一个排一般有三个班组成,一个班一般有十个人左右.所以这样算来,一个排有30人左右.再加上炊事班,通信员,司务长,三个排长、副连长、连长、指导员。大约在120人左右。 在武警内卫部队中,尤其是在武装守卫重要建筑等守卫部队,每个中队的兵力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武装守卫桥梁的武警中队,要按照桥梁的长短来分配兵力,有的中队有三到四个排,但是有的中队只有两个排。所以人数也就不一样了。 一个营配有四个连左右,人数大约在500人左右;一个团配有三个营,一个标准团人数事1500人;一个师包括五到六个团,再加上隶属于师后勤处的二线非战斗单位,比如养殖场等,隶属于师侦察处的特种侦察连、雷达站等,再加上师部以及其他单位,所以这样算来一个师是一万人左右,而一个标准师的兵力也就是一万人。刚刚进行师改旅的时候,一个旅比一个师少一个团左右,而一个标准师是10000人,所以旅人数大约在7000人左右。每个军的兵力是不一样的,重点的快速反应部队,比如说三十八军曾辖三师二旅;而西部的一些军有的曾经只辖三个旅。现在我军在1985年裁军以后组建了合成化集团军,每个军大都包括坦克旅、高炮旅、陆航团(陆军航空兵部队)等合成化兵种。所以人数都是不一样的。 还有我军现在也在实行师变旅,这也是在裁军后为了适应新的军事变革,比如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白色起义的红军团,现驻辽东的原隶属于64军的191师,在裁军后就变成了191旅。但是有些兵种,比如说二炮就都是旅级建制。另外,现在的旅是副师级单位。 但是在不同的时期的师和旅的建制都是不一样的,在《军事史林》杂志中叶介绍过,我也简单的复述一下。 在抗日战争时期,不管是国民党军队还是共产党军队,一个师编有两到三个旅。比如我军八路军的战斗序列就有:115师下辖(343旅、344旅、独立团);120师下辖(358旅、359旅、教导团);129师下辖(385旅、386旅)。而国民党军队的编制序列也是一样,师比旅大一级。这在建国后我军的编制序列也是如此,那时候的编制还都是“三三制”。我军中八路军那个时候一个师相当于一个大军区,因为一个师以后就发展成了野战军,比如刘邓大军就是129师,八路军重的旅相当于一个大军区。新四军重的一个师相当于大兵团。 从解放战争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师和旅是一个级别的,到底是叫“师”还是叫“旅”要由部队所担负的性质来决定的,比如说七十年代,守备部队统一叫“旅”,野战部队统一叫“师”。

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中国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中国陆军集团军编制

中国陆军集团军编制 2009/04/25 23:30 全军共18个集团军: 北京军区:27(石家庄)、38(保定)、65(张家口)集团军 沈阳军区:16(长春)、39(辽阳)、40(锦州)集团军 济南军区:20(开封)、26(潍坊)、54(新乡)集团军 南京军区:1(湖州)、12(徐州)、31(厦门)集团军 广州军区:41(柳州)、42(惠州)集团军 成都军区:13(重庆)、14(昆明)集团军 兰州军区:21(宝鸡)、47(西安)集团军 陆军第1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73011部队,军部驻湖州。前身是八路军120师358旅,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晋西北军区主力部队,首任司令员张宗逊),解放了青海。1952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10月回国驻扎开封。1975年与20军互换,调驻湖州。所属部队在浙江和苏南地区。 陆军第12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3061部队,军部驻徐州。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太行军区地方部队,首任司令员王宏坤)。1952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4月回国驻扎金华。1961年调徐州,1967年调合肥,1978年返回徐州。所属部队在苏北地区和安徽。 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77100部队,军驻驻重庆。前身是八路军129师386旅,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太岳主力部队,首任司令员陈赓)。1950年驻开远,1968年调重庆。所属部队在重庆和四川。 中国陆军第14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7200部队,军部驻昆明。1948年2月由太岳军区地方部队编成,首任军长李成芳。1950年驻大理,1968年接13 军驻开远,1985年迁昆明。所属部队在均在云南。 中国陆军第16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65301部队,军部驻长春。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原115师部队,首任司令员杨得志,后为杨勇),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1950年驻遵义,1953年1月入朝作战,1958年4月回国后一直驻扎长春。所属部队均在吉林。 中国陆军第20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1320部队,军部驻开封。前身是新四军第1师、新四军第1纵队(首任司令员叶飞),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上海战役后担任上海警卫任务,1951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0月回国驻扎杭州。1975年与1军互换,调防开封。所属部队均在河南。 中国陆军第21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68210部队,军部驻宝鸡。前身是新四军第2、4师编成的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首任司令员罗炳辉,后为韦国清)和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于1947年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解放了浙东南。1952年3月入朝作战,1958年8月回国驻扎大同。1967年调宝鸡。所属部队在甘肃和宁夏。

关于皖南事变的感想

关于皖南事变的感想 国贸10丙 方芳1090510315 最近,学校开展了人文课堂的讲座。里面讲述的皖南事变让我感触颇深。 那是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悲惨事件。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正义的人们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又一次反共内战的愤怒和谴责,这也是皖南事变被称为“千古奇冤”的由来。 60年前发生在皖南的同室操戈的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事件,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决定北撤到长江以北苏皖敌后地区时精心策划的聚歼新四军部队于泾县茂林地区的一个极其险恶的反动阴谋,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九千将士,其中两千余人突出重围,两千余人战死,一千余人失散、失踪,四千余人被俘。被俘的将士分别被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江西铅山等地。在被俘的人员中有极少数人由于对中共失去信心,被俘后叛变、变节。而赵凌波、赵希仲、刘厚总这三个团级干部的叛变,则给新四军造成极大的破坏。最终,这三个叛徒也得到应有的下场。 关于新四军为何迟迟不能北移,这也是由各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新四军面临的处境使其无法自主行动。新四军,是根据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组建的。这就是说,新四军当时虽在政治上属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但由于“统辖”权在蒋介石手里,军事调动、体制编制等等都受到蒋的军委会限制,部队周边都是国民党的军队,稍有不慎即可能遭受来自周边的打击,并不是想北移就可以移的。 二是中共中央也一直强调要坚持皖南的革命战略支点。1937年12月30日,毛泽东等致电陈绍禹(王明)、周恩来、项英等,要他们“考虑后向蒋提议”:新四军组建后,部署要“以皖南为重心”,“以陈毅支队置于皖南,以高敬亭支队并准备增加一部置于皖北。”新四军组建后的部署,是由蒋介石按照这个提议确定的。1940年4月21日,陈毅、粟裕等建议军部移

烈士陵园及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烈士陵园及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5) 1.1 概论 (5) 1.2 法人及法人代表概况 (7) 1.3 编制依据 (9) 1.4 研究范围 (9)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现状 (11) 2.1 项目建设背景 (11) 2.2 XX县XX事变烈士陵园景区及XX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 馆历史背景及建设现状 (15) 第三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5) 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5) 3.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9) 第四章市场分析和预测 (34) 4.1 国内旅游市场分析 (34) 4.2 XX县XX事变烈士陵园景区及XX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 馆的市场价值分析 (39) 4.3 市场预测 (41) 第五章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 (47) 5.1 建设规模 (47)

5.2 主要建设内容 (48) 第六章建设条件 (54) 6.1 地理条件 (54) 6.2 历史沿革 (54) 6.3 自然条件 (55) 6.4 社会经济概况 (56) 6.5 旅游资源 (66)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69) 7.1 设计原则及设计标准 (69) 7.2 工程技术方案 (70) 第八章安全卫生及节能 (82) 8.1 安全卫生 (82) 8.2 节能 (83) 第九章环境保护 (84) 9.1 环境保护依据 (84) 9.2 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 (84) 9.3 控制污染的初步方案 (85) 第十章项目实施计划 (88) 10.1 建设工期 (88) 10.2 进度安排 (88) 第十一章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与定员及项目招标 (90)

皖南事变后的叶挺

皖南事变后的叶挺 叶挺之名在近代中国可是家喻户晓,在北伐战争中他所在的独立团更是打出了赫赫威名,作战勇猛是破敌之利器,被赞誉为铁军,作为团长的叶挺早年就追随中山先生探求民主,所以他就加入了国民党,北伐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让他深受蒋介石的赏识,一直想把叶挺拉入自己的阵营,替自己效力,但是叶挺是一个追求民主的人,从小就心怀国家大业,当时国民党的一些做法他很不认同,他认为这不是自己追求的民主,叶挺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可以扛起挽救民族大业,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的政党出现。 在迷离之际叶挺看到了希望,他看到共产党是一个可以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政党,可以领导中国人民完成革命,叶挺在暗中同我党人士接触,并于1924在苏联年加入我党,开始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接受马克思的洗礼。 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我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开始在原有的国民革命军中发展新鲜血液,在1927年8月1日叶挺参与了南昌起义,创建了第一支人民军队。后来由于受到李立三路线的排挤,叶挺出走并退出我党,成了一名无党派人士。 九一八事变事变后,国内局势错综复杂,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国共展开第二次合作,叶挺也筹谋回国抗日,在1938他担任新四军军长,开始领导新四军进行抗日。 皖南事变后,叶挺及大批干部囚禁,当时蒋介石还是幻想叶挺可以站到自己的阵营,就和叶挺来了一次长谈,希望可以说服叶挺,在谈话的最后蒋介石说:共产党和国民党你自己选一个,没有中立的说法,跟我走你可以成功,否则你完了。 叶挺很平静的说:委员长。我已经选好了。自此叶挺陷入了囚禁的生活,在此期间创作出了著名的《囚歌》。 解放战争到了后期,我军取得优势地位,迫于政治压力蒋介石释放了叶挺等一批政治犯,但是天不遂人愿,叶挺将军在乘飞机回延安时飞遇到空难离世。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170万年前———云南一带生活着元谋人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北京周口店一带生活着北京人 距今约6000多年——河姆渡人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距今约5000多年——半坡人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蚩尤、尧、舜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770--前467年—————春秋时期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期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公元前138--前119——————张骞两次奉命出使 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护都 公元25年————刘秀建立西汉 208年——————赤壁之战 220--280年————三国时期 265年——————西晋建立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420---589年———南北朝时期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国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115年——————完颜阿骨打 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建立南宋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1279年——————元统一中国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在全国 统治结束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44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开始 对全国的统治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 台湾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英国强迫清朝签订《南京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新四军将领名录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前夕,新四军将帅任职名单 (按编制序列排列) 元帅(1名): 陈毅:新四军代军长、军长。 大将(4名): 张云逸:新四军副军长。陈毅去延安后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 粟裕: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兼苏浙军区司令员 黄克诚: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兼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徐海东: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 上将(l3名): 赖传珠:新四军参谋长。 宋时轮: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军参谋长。 陈士榘: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 唐亮: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李克农:八路军、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 叶飞:新四军第一师兼苏浙军区副司令员。 钟期光:新四军第一师兼苏浙军区政治部主任。 刘震: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 洪学智: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兼苏北军区参谋长。 张爱萍: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 韦国清:新四军第四师副师长兼淮北军区副司令员。 贺炳炎:新四军第五师兼鄂豫皖湘赣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 傅秋涛:新四军第七师副师长兼皖江军区副司令员 【原创整理】开国少将以上新四军将领名录 中将(48名): 邓逸凡: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 谢有法:新四军津浦前线指挥部政治部主任 陈康:新四军军部训练队队长 梁兴初:新四军独立旅旅长 刘兴元:新四军独立旅政治部主任 刘先胜:新四军第一师兼苏浙军区参谋长 王必成:新四军第一师兼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 张翼翔:新四军第一师兼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一旅旅长陶勇:新四军第一师兼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 刘培善:新四军第一师兼苏浙军区第二旅政委 张藩: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刘飞: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教导第一旅旅长 彭林: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教导第一旅政委 温玉成: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卢胜: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韩振纪: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参谋长 萧望东: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千古奇冤千古谜——皖南事变的六个历史谜团

千古奇冤千古谜——皖南事变的六个历史谜团 难忘,1941!那是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悲惨事件。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正义的人们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又一次反共内战的愤怒和谴责,这也是皖南事变被称为“千古奇冤”的由来。 60年前发生在皖南的同室操戈的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事件,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决定北撤到长江以北苏皖敌后地区时精心策划的聚歼新四军部队于泾县茂林地区的一个极其险恶的反动阴谋,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 一、“千古奇冤”的由来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将反共重心由华北转到华中。先是命令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全部开到长江以南指定的狭小地区,企图割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便于各个击破。在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斗争以后,1940年10月19日,又由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发出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全部开到灾情、敌情并重的黄河以北,欲陷八路军、新四军于绝境,并调兵遣

将,在皖南集中了7个师8万余人的大军,以上官云相为总指挥,采取前堵后追、两翼夹击的部署,伺机围歼势孤力单的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为顾全团结抗战大局,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率领下,从皖南泾县云岭及其附近地区出发,准备绕道茂林、三溪、宁国、郎溪,到江苏省溧阳待机渡江北移。 1月6日,蒋介石得知新四军开始北移,下令第3、第5战区“采取行动”。第3战区于6日下午命令第32集团军“迅速部署所部开始进剿”,并强令“彻底加以肃清”。 7日拂晓,当新四军北移部队行至泾县茂林以东山区时,即遭到国民党军层层堵截和进攻。新四军指战员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被迫奋起自卫,浴血苦战8昼夜,到1月14日,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少部分人分散突出重围外,其余分别被打散、被俘或牺牲。 叶挺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的意见,14日下午走出隐蔽处准备同国民党军谈判,竟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在泾县濂坑石牛坞赤坑山的蜜蜂洞隐蔽时于3月12日夜遭叛徒杀害。 1月17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命令和谈话,反侮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