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三个层次,帮你重开情感化设计的大门

设计的三个层次,帮你重开情感化设计的大门
设计的三个层次,帮你重开情感化设计的大门

其实配合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我们的自身对于世界的认知,并不难分析和理解情感化设计的原理。常说我们的设计要有情绪,那么做设计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情绪和情感。

情感和情绪无处不在

的确,情绪是动物性的,是人对于外界的直接的心理反馈,很多时候会被视作为理性认知和逻辑的对立面。但是情感和情绪又何尝不是我们认识世界最基本的工具之一?我们所做的哪一件事情是完全不受情绪和情感影响的?让人高兴愉悦的动效和充满情怀的插画给人的情绪影响是明显的,而扁平化界面中唯一的一个拥有阴影的按钮给人带来的不适也是客观存在、令人无法忽略的情绪反馈。逻辑和认知让我们拥有了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而情绪、情感和本能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则让我们的决策更加完善。

“Like”和“赞”的按钮满世界都是,“收藏”的功能远没有这个带着情绪标记的功能来得好使。在我们还没有习惯QQ表情的时候,日本的手机已经将颜文字作为基本功能集成了进去,现在的emoji更是火得不行,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比文字更易于传达情感。喜欢还是不喜欢,高兴还是不高兴,我们生活中的决策过程充满了情绪的痕迹,而情绪也确实帮我们更快地对外界信息作出反应。

当然,情绪和情感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情感可以是有意识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它是人类意识的基本判断系统,莫名的闹心和无缘由的紧张都是情感表现。而情绪是情感有意识的体验,它有目标性,通常也有原因,比如不可用的界面给你带来的烦躁,好不找到的页面打开发现是404,内心崩溃

沮丧,这些都是情绪。

换句话来说,设计从来都同情感相关联,而你的设计有没有调动起用户对的情绪,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设计的三个层次

了解人,认识自己,明白用户,是设计师做好设计的基础。

心理学上将大脑对于外界的反馈和认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这三个层次是人类大脑的运作的规律,映射到设计当中,同样是可供遵循、值得探究的三个层次。

了解了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又是怎样受到情绪影响,能让你对于设计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本能

本能层次牵涉到的人类的生物性本能,可能会有反例,但是它几乎适用于所有人。比如对危险的规避,控高,对于美食的享受,本能是先天的。

行为

行为层次则是控制日常行为运作的那个部分,它同样是无意识的,它与整个情感系统有着紧密的关联,让我们的身体做好准备,以应对特定的场景,作出适当的反应。

反思

反思层次则连接这我们常说的认知和思考,它通过理性的思维和逻辑推导帮助我们理解周遭的世界。生存比理解更重要,所以情感比认知更快帮我们给出反应。

交织的三个层次

毫无疑问,直觉和行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有着诸多的关联。和行为一样,直觉是无意识的,直觉同样是很容易受到经验、训练、教育甚至文化观念影响的。

一个长期使用三星智能手机的用户,在出错、返回和退出应用的时候,会下意识点按Home键右侧的位置来试图完成他想要的操作。

长期使用Mac系统的用户,深陷焦虑的时候可能会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而随着Windows XP 成长起来的用户当中,相当一部分中国用户,有在等待响应过程中不断点击右键刷新的习惯。

这样的行为当然不是先天的、动物性的,它们是后天发展出来的,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学习、习惯然后像一个半固化在后台的应用或者服务一样,让我们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一边做饭一边和妻子谈事情。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绝大多数时候,这三个层面的心理行为是交织在一起的,就像我们所设计的界面一样,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复合体。

点按触摸是我们在好奇心驱动下探索世界的本能操作,打开一个新的页面、新的应用,我们会下意识使用这样的方式来做基本的探索。

探索过程中,我们以往的经历和经验开始无意识地驱动我们做决策:作为视觉索引的圆点在侧面

的话,页面往往是需要上下翻的,而在底部的时候,页面应当是左右翻。

少有应用和游戏像 Flappy Bird 这样,用户一直根据经验和手感怼下去玩儿就好,几乎不需要费脑子思考或者调动认知研究小鸟的飞行曲线,即使是最高分的榜单界面,也因为采用了通用的设计,几乎不存在认知障碍,相当的“直觉”。

但是绝大多数的APP,尤其是B端的应用,需要用户仔细查看菜单选项,学习其中特定的功能的用法,甚至系统地学习整个应用的运作规律,而这就是反思和认知所发挥作用的地方。

而这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应用和网站,其实一直都是混合地调动这三个不同的心理层次——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设计的三个层次——来同用户进行沟通的。

情绪的两个面

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都是设计师可以借用的利器。

如果你曾仔细琢磨大家在网上的各种留言会发现特别有意思,那些以“讲真”“说实话”“不偏不黑”“中立地讲”“讲道理”“平心而论”开头的内容,少有真正剥离情绪就事论事的。至于“男人的直觉”,“女人的直觉”,“专业人士的直觉”,“围观群众的直觉”这干脆就是情绪和情感的产物。而在历次网络撕逼大战的现场,你会发现,交战双方会将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很好地利用了起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随便打开一个应用看看吧。优雅的界面令你愉悦,细腻的动效给你惊喜,悦耳的铃声不会令你紧张,而急促的提示则会让你情绪紧绷,不同的色彩给你不同的情绪感受,不同风格的图标给不一样的体验,快节奏的游戏配乐结合沉浸式的游戏体验,让你紧绷而专注,舒缓的游戏音加上清新的配色和有趣的动画,让你放松而享受。仔细想想,不论是APP还是网页,它们的设计从来都和情绪紧密相关。

的确,我们多数时候都力图创造愉悦的体验,追求正面的情绪,但是不要忘了,情绪是复杂多面的,阴阳两级缺一不可,正面的情绪和负面的情绪同样重要,它们都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最简单的,填写表单的时候,红色的错误提示、闪动的界面和未完成时不可用的灰色按钮都是警醒用户,让人紧张的存在,即使不明显,你依然能够感受到沮丧、紧迫的情绪,并且随之反思错误,并力图在之后的操作中纠正错误。

对情感化设计的理解资料

学习资料 2、尝试了解情感化设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少于500字) 对情感化设计的理解 在写这一篇文章之前,我去网上稍微搜索了一下,当我一进去网页,映入我眼帘的是大量的有关于唐纳德·A·诺曼的《情感化设计》设计一书,号称是设计人员必备的一本书。我想在我了解情感化设计之前还是先给自己一个分析“情感化”一词的空间。 那么什么叫“情感化”?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的反应。是由需要和期望决定的。当这种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苦恼、厌恶。那么情感化自然就是将这种喜表与人的东西赋予给外界的事物。这样人与物之间就似乎是建立了一种联系,一种情感上得联系。 自然,在这个设计成为主导的时代,在设计中融入情感因素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情感化设计——自然就成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何为情感化设计?情感化的设计只是一种创意工具,表达和发挥设计师的思想和设计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创意工具将变得日益锐利。这就是情感化设计。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建立的不仅仅是设计师与产品之间的联系,也不仅仅是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单面联系。当一名设计师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赋予到产品上的同时就建立了与使用者之间的三维联系。我认为这才是情感化设计的真谛,不是创立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一种联系,而是使用者与设计者在情感上的交流。从侧面反映了产品的各种性能,服务不再是冷冰冰的界面,或者是人与产品之间的物质式的面对面,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沟通与交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制造商对产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已经不在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人的需求正向着情感互动层面的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当代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而设计师在专注于这种情感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的最终目的和最终理念是——一切为了打动你! 仅供学习与参考

《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是Norman的力作,先去看看Norman的《设计心理学》。估计看完后者再看前者,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1. “美观的物品更好用” 这是一句不那么好理解的大白话——一眼看过去好像没有办法反驳,但是一下子又想不清楚为什么。Norman用了一章来解读。 “正面的情绪对学习、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都很关键。” “人在焦虑时,思路变窄,仅集中于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方面,甚至会重复操作。美观的物品使人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人的情感、行为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上面的两句话这应该是心理学领域一个很直白的观点吧,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新鲜的发现。“负面情绪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细节方面。正面情绪更容易让人注意整体而非局部。”这个结论很有用。不过,反之是否也成立?多注意整体而不是拘泥于细节是否更容易产生正面情绪?想起前几天看的一篇文章:幸运是一种很容易习得的技能,个性测验揭示不幸的人通常比幸运的人紧张,研究已经表明,焦虑会分散人们注意意外事情的能力,其实跟Norman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另一个角度想,容易紧张的人会不会更加喜欢美观的东西或更注重审美?因为这是他们减轻焦虑的一个好方法。喜欢美观的东西--减少焦虑--更富创造力--审美能力提高--喜欢美观的东西……这似乎是一个正循环。很多艺术家都有mentalproblem,是不是也跟这个有关? 2. 对产品和设计的启发 扯了半天,回到产品和设计上来。产品设计的易用、视觉设计的美观,肯定都是对用户的体验有很大帮助的。如果是一个复杂的界面,广告、文字链满天乱飞,导航入口到处都是,只能让人在注意力支离破碎之余,产生焦虑和负面情绪,让本来就不佳的体验雪上加霜。并不是说应该把功能和内容隐藏起来,而是在没有十足把握时,更应该考虑如何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因为“过犹不及”,想一口塞成胖子的后果,很可能就是什么都没吃进去,活活饿死。 从微观一点的层面来说,产品可利用负面情感例如适当的焦虑,令使用者注意眼前的任务。如何从正面情绪转换为负面情绪?我们常用的做法有红色、感叹号、对话框以外反白等等(新手上路,如遇山寨词语,请您避雷)。

情感化设计与设计心理学读后感以及设计实例分析 - 副本

情感化设计与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在心理学上,人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包括三个层次: 本能, 行为和反思。本书的作者根据这三个层次,对情感 化设计进行了阐述。 首先,人的大脑有三种加工水平,其中,本能水平是自动的预先设置层,行为水平支配日常行为中的脑部活动,反思水平则是脑思考的部分。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的基础。从上至下是知觉驱动,从下至上是思维驱动。作者举了过山车的例子,坐过山车本身是会引起对害怕的本能感觉,但是过后又会因为是一种冒险刺激行为而感觉良好,还可以作为吹嘘的资本,所以坐过山车的行为是本能水平的焦虑与反思水平的快乐pk的结果。 针对这三种加工水平,设计也可以划分为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 本能水平的设计指的是产品的外形。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水平的设计应该是我们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

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当物品的特殊品质使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我们就会对他产生爱。 举例说,我们购买外观可爱有趣的物品,出于我们的本能,哪怕很多东西将来我们用不着,甚至同其它物品并不相配(如房间的各种装饰),但为了“好看”,有时我们会甘心掏钱;我们购买方便使用的各种工具,出于行为水平的反应,“如果功能不足或者没有益处,那么产品几乎没什么价值”;我们购买一些旅游记念品,哪怕他们看上去很普通,又不精致,也没什么功能,但却满足了我们反思水平的需要,在回忆的时候,它们往往十分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到一个有趣的例子。苹果在本能水平的设计已经无可挑剔,由于其良好的品牌形象,苹果已经某种程度上成为特立独行和简约高尚生活的代名词,因此在反思水平上也赢得了用户,至于行为水平上的设计,用得顺手的人当然赞不绝口,用得不顺手的人也因为另外两种层次上需求的满足暂且忍耐,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购买苹果的产品,不止是为了功能和设计,也是为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表达自己“想成为那类人”的心愿。从这个角度讲,更炫更酷的视觉设

生活中的情感化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316840974.html, 生活中的情感化设计 作者:祁洁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3期 摘要: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为对人的精神关怀,对理性的强调也开始为对感性的要求所替代。本文强调设计与生活的关联性,更强调情感、人性化的设计元素赋予设计作品的鲜活生命力并以此打动人心。讨论了用情感来引导设计的趋势。围绕着人的情感与设计的关系进行思考,寻找一种设计与情感、人与机的和谐关系。引导人们用心去感悟生活,感悟设计。 关键词:情感元素设计与情感生活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45-02 一、生活与设计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过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设计,是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中,除了天空、大海等自然景观外,我们时刻都处于由人类自己设计出来的世界里。设计在哪里,设计就在你面前。 买回的衣服、时装。你是否会在试穿前也注意下购物手提袋的设计?收到别人的名片时,你可曾注意到上边有无新颖别致的设计亮点?在走进一座写字楼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企业门上的标志呢?看电视的时候,你又是否注意到有某个电视台或者电视节目的片头使用的元素正中你意,或者激发了你的创作灵感呢?不论是去小小的咖啡厅、茶馆,灯红酒绿的各种bar还 是灯火辉煌的大酒店,通廊、门庭,是不是突然会有一样特别的装饰跳出来,去吸引你的注意力呢?当你翻阅一本杂志的时候,是否留意过它的版式设计和页面的装饰呢? 人在生活,人在设计,设计其实是生活与人的一种统一。任何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设计制作的。没有完全脱离人的设计,也没有完全脱离设计的人。人类的设计行为总是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而这些需借助于一定物质形式来表达。设计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承担了—部分对人类精神需求的承载和表

情感化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情感化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的日新月异,物物质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产品功能越来越强大。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功能的需求上,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上升到更高几的精神情感层面上来。随着情感的重要以及扩大化,设计的本质也在发生变化,这里的设计的本质是加载了情感化设计应用产品设计。 情感亦称“感情”,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情感化设计是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针对使用者精神层面的设计。在设计产品时融入情感的因素,通过产品外形上某种特定的符号和语义形式或产品的材质、色彩等设计要素将情感传达给其他人。根据产品的功能进行合理设计,使使用者在进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换起人们心中的美好情感,达到沟通和交流的效果,最终使人获得内心充实的审美体验。 情感化设计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理论基础情感化设计是设计在消费社会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促生下发生的调整与改变。当代消费社会对设计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实用功能的层面,而更加强调物品的精神内涵。情感化设计在满足人的使用需要的前提下,更强调物品的精神内涵及给使用者带来的精神愉悦,这符合了现代人在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诉求。

情感化设计主要分为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三种。本能水平的情感反应与产品给予人的第一感受直接相连。通常会通过产品的形态、色彩、材料肌理,声效等方面表现。行为水平的设计主要讲究的就是效用。优秀的行为水平设计具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功能性、易用性、人机性。反思水平的设计注重的是信息、文化及产品对于使用者来说的意义。它是产品本身引起使用者的情感共鸣,是一些深层次的意识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人们喜欢在外出游玩时购买纪念品,不是因为它的外形和实用功能,重要的是它所饱有的丰富的情感含义。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层面并不是绝对独立的,三者经常相互交叉。多数成功的情感化产品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起作用。 人类的新科技家用电器可分为小家电和大家电,小家电:烹饪电器食品饮料料理/加工机消毒设备煮水设备微波炉灶具烟机热水器电熨斗电暖器清洁电器加湿器/除湿器饮水机。大家电:冰箱单门冰箱双门冰箱多开门冰箱对开门冰箱冷柜空调窗机分体式挂机柜机洗衣机双缸洗衣机波轮全自动洗衣机前开式滚筒洗衣机干衣机/脱水机电视普通CRT电视机平板电视电视附件家庭娱乐影音家庭影院视频娱乐系统等。随着社会经济差别的发展每个城市的消费层次不同,现就南京城市消费水平将消费人群分为中低端消费者高端消费者奢侈品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是不同的,但是他们都对产品情感化设计都要求颇高。 影响情感设计的因素有很多,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社会的发展使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人们的生活水平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一) 在心理学上,人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包括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本书的作者根据这三个层次,对情感化设计进行了阐述。 首先,人的大脑有三种加工水平,其中,本能水平是自动的预先设置层,行为水平支配日常行为中的脑部活动,反思水平则是脑思考的部分。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的基础。从上至下是知觉驱动,从下至上是思维驱动。作者举了过山车的例子,坐过山车本身是会引起对害怕的本能感觉,但是过后又会因为是一种冒险刺激行为而感觉良好,还可以作为吹嘘的资本,所以坐过山车的行为是本能水平的焦虑与反思水平的快乐pk的结果。 针对这三种加工水平,设计也可以划分为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 本能水平的设计指的是产品的外形。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水平的设计应该是我们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当物品的特殊品质使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我们就会对他产生爱。

举例说,我们购买外观可爱有趣的物品,出于我们的本能,哪怕很多东西将来我们用不着,甚至同其它物品并不相配(如房间的各种装饰),但为了“好看”,有时我们会甘心掏钱;我们购买方便使用的各种工具,出于行为水平的反应,“如果功能不足或者没有益处,那么产品几乎没什么价值”;我们购买一些旅游记念品,哪怕他们看上去很普通,又不精致,也没什么功能,但却满足了我们反思水平的需要,在回忆的时候,它们往往十分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到一个有趣的例子。苹果在本能水平的设计已经无可挑剔,由于其良好的品牌形象,苹果已经某种程度上成为特立独行和简约高尚生活的代名词,因此在反思水平上也赢得了用户,至于行为水平上的设计,用得顺手的人当然赞不绝口,用得不顺手的人也因为另外两种层次上需求的满足暂且忍耐,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购买苹果的产品,不止是为了功能和设计,也是为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表达自己“想成为那类人”的心愿。从这个角度讲,更炫更酷的视觉设计,不止是为了本能水平的设计,还是为了带来更年轻更时尚的感觉;更多更强的功能,也不仅是行为水平的设计,也是给人以更专业更优秀的感觉;这些设计,虽然说某种程度上牺牲了成本、易用性等等,但都给用户带来了情感上的满足,也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 于此同时,作者认为,产品设计的真正挑战是:“去理解终端用户未得到满足的和未表达出来的真正需求”。用户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产品需要支持什么样的任务,怎样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服务更优质的生活,这些是不能通过询问、主题小组、问卷等得到的。因为多数行为是潜意识的,人们真正做的与他们认为自己做的可能差异很大。我们人总觉得自己知道为什么会做那些自己做过的事,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的知道,无论你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加上多少解释。本能反应和行为反应都是潜意识的,这一事实使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真正的反应和它们的原因。

中国文字的情感化设计

中国文字的情感化设计 人们除开理性,还具备感性的情绪,在书本内页的文字阅览中,一句话或者一个词会让人产生五味杂陈的情绪,喜怒哀乐,在视觉信息设计里,文字具备重大的意义。很多的设计作品是把文字做为设计的主体,将视觉情绪赋予文字本身,便会有“以形取神,意念先行”的效果,这便是视觉情感化设计的主要价值所在。 一、中国文字的情感化设计的积极意义 “如果我们必须在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做出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当然,我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人应该接受报纸,并能够读懂报纸。” ――美国第三任总统汤姆森?杰克逊[1] 文字是视觉表意的符号,是人类智慧的传递媒介。中国文字经历了长达千年的迅速发展与演变,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现状也让我们中国文字越来越丰富。 (一)组合的文字给人抽象的与具象的情绪体验。 文字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是传达思想状态,信息交流的视觉识别符号。中国文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视觉表现。其基本特点是“形、义、象”的结合。比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2]。

中国文字自身就具备朦胧美,经过组合更有意境美,让人更加觉得婉转朦胧,具有幽美的视觉情感体验。 (二)特定的环境运用特定的字体。 文字的设计要顺应作品整体风格。文字的设计不能和整个作品的风格内涵相脱离,要尊重文字所要诉求的效果。比如:书本内页运用宋体,使文章简洁爽朗;封面则运用黑体、隶书,使设计更加庄严、厚重。又如:婚礼上请帖、喜糖包装与会场等设计中,设计师往往使用轻快浪漫的字体;在一些艺术文化典礼上,往往使用文雅、正式、雅致的文字设计;而在一些政治性质的会议典礼上,会使用庄严、肃穆、简洁的文字。 (三)经过特殊的编排或者再设计的文字,具有很鲜明的个性特征,抒发自我情感或者表达主题情绪。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会根据作品的内涵编排一些文字,使其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同时,设计师在作品的同时会注入自身的思想、情绪、内涵。 二.(一)中国文字情感化设计在海报设计中的积极作用 A.将海报的精神直接传达给读者,一目了然 B.运用中国古代的汉字,如:行书、草书、篆书,让海报更加具有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制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整体呈现。

从设计心理学看情感化设计

从设计心理学看情感化设计 学院设计学院 专业工业设计 学生姓名陈勇强 指导教师管少平 提交日期2015年 6 月 14 日

摘要 随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断深化,现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设计都充满了”人性“。而这个”人性“就是情感化设计的体验。唐纳德说过:“情感化设计有三个重要基本概念,即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而这三个概念正正也反映了全部设计的三个维度。所以说情感在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字:情感化设计以人为本设计心理学 一,情感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的反应。是由需要和期望决定的。当这种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苦恼、厌恶。而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人类情感基本上分类为很多种,最早期心理以二分法将情绪分为正向情绪与负向情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心理学家Robert Plutchik的情感轮盘(Plutchlt),这个理论主要是情绪表现在不同的强度,甚至情绪可以与他人情绪之间会互相影响产生不同的情感,建立新的情绪状态。而情感化设计就是要让使用者在使用产品中或者使用后产生正向情绪。 而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既包含认知成分又包含感情知觉。认知评价意义(客观上),而情感评价价值(主观上的)。认知是指我们对某事或某对象的看法,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认识过程是情感的基础,并引导情感的发展。只有通过认识过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主体才能确定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产生相应的态度体验,引起不同的情感。情感反过来对认识过程也起调节作用。比如积极的情感会促进人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和工作的绩效;消极的情感则会妨碍人的认识活动,降低活动效率。 二,情感化设计 而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即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的设计理念,最终创造出令人快乐和感动的产品,将情感化设计融入到产品中,达到美感和可用性的统一,使”有魅力的物品更好用“,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感动。那根据美国J·奴廷的需要理论中的要求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情感设计的需求要求人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1)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许世虎马永杰(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市400044) 摘要: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有多少种生活,就有多少种设计。设计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具体的产品,而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该文通过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的论述,希望引导并传播一种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情感;设计;情感化设计 关键词: 情感是“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周围环境的刺激物对人们发生了具有一定意义的信号作用而引起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体验”,包括喜怒哀乐恐悲等心理状态。艺术中的情感的概念,不是一般的科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某种诉诸感觉的概念。“艺术家意在表达的一切概念都应该是某种诉诸感觉的概念,或者说,都是诉诸感觉的生命形式。这种概念没有必要是真实发生的情感概念,艺术的意义又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情感和情绪,或是一种想象出来的主观现实(存在)。”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情感也越来越淡漠。人类文化学者认为,人类存在着一种不可根除的情感,即对于寂寥空间的恐惧和对于空白的一种由压抑而转化生成的填补冲动。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社会中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渴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设计软性的一面来平衡技术硬性的一面。”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设计不是屏除激情或情感,而是要创造一种中性的,能容纳和激起使用者的情感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一种境界,一种崇高的境界。 如果说新设计哲学的兴起给设计的情感化引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那么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设计的情感化铺设了强有力的时代物质基础,物质上的富足使人们更加注重自我的情感需求。“当标准化设计思想被终结之后,所有的生活形态或商品的存在意义,就已经转变为取悦社会大众心态为主的行为了。”在现代化大量生产的体制背景下,虽然造就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并且使普通百姓成为社会舞台的主角,但是社会大众所能得到的却仍然只是基本的物质的充实而已。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免不了要进一步追求原来只有王公贵族们才能够享受到的精神生活。过去产业界所奉行的标准化与规格化的思想,能够为我们带来的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或者也可以看成是帮助社会大众追求理想生活品质的一个过渡性阶段。但是,追求精神生活不仅是人的本性所在,而且也是每个人所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我们现在的新世纪具有新感觉,充满灵气和情感,宽容、开放和多变性成为当今时代的定律。我们已从信息时代进入感受的时代,消费者期盼被产品的体验所感动,激情和情感将带给普通设计一些特殊的东西,过去的千年已经扩张了人类的物质产品,当人们经过了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时期后,满足情感、扩展心灵必然会成为新世纪生活环境构筑的基本方向。作为设计师,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人的情感需求、自我意识,调动人们生活的激情,为人们带去更多可以获愉悦和感动的产品,与消费者产生心理层面的互动,提高产品的亲和力。 另外,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五层意动论即:第一级: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第二级:安全需求(Safety need);第三级:归属与爱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第四级:尊重需求(Esteem need);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他反映情感化设计的不同层次的情感水平。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提示了设计的实质,人类对产品的需要由简单实用功能性的需要上升至蕴含着各种精神文化等情感因素的需要,这种结构性与生命的结构有相似之处,包括从低级生物的生命结构到人类情感和人类本性这样一些高级复杂的生命结构(情感与人性正是那些最高级的艺术所传达的意义),这正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逐级上升的反映。“一种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它就不再成为需求。”当功能性成为普遍底线的时候,已不再是需要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说的“衣必常暖,而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也阐述了人类需要满足的这种先后层次关系。这对于产品情感性的研究提供了心理学角度的理论支持,因此设计师应高度重视和关心人的需求层 次的发展。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正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设计过分强调产品的机能导向、忽视人的情感需求而提出的。它旨在扭转功能主义下技术性凌驾人情感之上的局面,使得以物为中心的设计模式重新回归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主线上。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即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的设计理念,最终创造出令人快乐和感动的产品,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感动。 谈到情感化设计对人的生活的改变,我们就很容易想到设计大师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他曾经说过:“我并不关心(我的设计)看上去是什么,我只关心它们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情感。”斯塔克的设计往往能于使用者产生情感交流,他的设计也改变了人们以往对产品都是为了有用而设计的看法,让人们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他最著名的设计就是蜘蛛形状的柠檬榨汁机了,它基本上不能被成为榨汁机,而是一个造型感极强的雕塑作品,1993年推出,一度成为时尚的象征,被摆放在风尚人群的居室中。 现在,居多事实表明,在审美上令人感觉快乐的物品能使人更好的工作。使人感觉良好的产品和系统会较容易使用,并引起更和谐的结果。在与人的情绪和情感有着良好沟通的物品,容易让人有更长久的情感依赖。设计生产那种没有情感可言的、冷血型的产品,就不会给人们的交流带来愉快,也不可能拉进人们之间遥远的感情距离。而如果产品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具有较强的情感化因素,就会让人们在交流时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喜欢它,产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将因为情感而越靠越近。 frog公司产品在与人的情感联结方面,摆脱了沉闷和枯燥的样式,在调动用户和美观艺术的情感方面,作出很大的尝试。让人们对IT设计产品有了全新的体验frog design的sap设计的用户界面,一贯以冷冰冰、机械、无人性化感觉,现在保证软件功能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挖掘美感,将柔和活跃的色彩引入设计,给用户舒适美观欢跃的感觉,通过在视觉感知上的美化,在情感层次给用户一种心灵的慰藉,将有助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把基本的可用性(usability)和高层的情感、美观、心理协调结合。 设计师要使人的地位不断地攀升,并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类自身,要追求一种技术与情感的平衡。也就是说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不仅要满足人的功能需求还要考虑用户的感受,更多的是为使用者提供情感上、心理上等多方面的享受,迎合人类情感的多样性。融入情感的设计能够促使人和产品和谐共处,使人们能轻松地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方便和舒适。把一个新的复杂的产品设计得象人类久违的伙伴一样平易、亲切,是设计师追求的新目标。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人与产品之间的情感纽带,无情感的设计将会破坏人、物和环境的和谐。 那么,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符合情感化设计的产品呢? Donald.A.Norman把设计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本能层(visceral)、行为层(behavior)、反思层(reflective)。所谓本能层,就是能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的活色声香。而行为层是指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所要掌握的技能,并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最高的层次就是反思层,这个层次实际上是由于前两个层次的作用,而在用户心中产生的更深的情感、意识、理解、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种种交织在一起所造成的影响。 所以,满足情感需求的产品首先应该是与人们的审美趣味相符的。任何一个注重情感需求的设计师都不希望自己的设计作品是注重情感的但却是难看的。中西美学的发展轨迹本身暗示了这样一条路,如我们看 文化?艺术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新西部》2007.22期-223-

情感化设计解读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摘要: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有多少种生活,就有多少种设计。设计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具体的产品,而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该文通过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的论述,希望引导并传播一种轻松、自由、无拘无柬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情感;设计;情感化设计 情感是“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周围环境的刺激物对人们发生了具有一定意义的信号作用而引起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体验”,包括喜怒哀乐恐悲等心理状态。艺术中的情感的概念,不是一般的科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某种诉诸感觉的概念。“艺术家意在表达的一切概念都应该是某种诉诸感觉的概念,或者说,都是诉诸感觉的生命形式。这种概念没有必要是真实发生的情感概念,艺术的意义又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情感和情绪,或是一种想象出来的主观现实(存在)。”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情感也越来越淡漠。人类文化学者认为,人类存在着一种不可根除的情感,即对于寂寥空间的恐惧和对于空白的一种由压抑而转化生成的填补冲动。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社会中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渴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设计软性的一面来平衡技术硬性的一面。”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设计不是屏除激情或情感,而是要创造一种中性的,能容纳和激起使用者的情感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一种境界,一种崇高的境界界。 如果说新设计哲学的兴起给设计的情感化引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础,那么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设计的情感化铺设了强有力的时代物质基础,物质上的富足使人们更加注重自我的情感需求。“当标准化设计思想被终结之后,所有的生活形态或商品的存在意义,就已经转变为取悦社会大众心态为主的行为了。”在现代化大量生产的体制背景下,虽然造就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并且使普通百姓成为社会舞台的主角,但是社会大众所能得到的却仍然只是基本的物质的充实而已。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免不了要进~步追求原来只有王公贵族们才能够享受到的精神生活。过去产业界所奉行的标准化与规格化的思想,能够为我们带来的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或者也可以看成是帮助社会大众追求理想生活品质的一个过渡性阶段。但是,追求精神生活不仅是人的本性所在,而且也是每个人所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我们现在的新世纪具有新感觉,充满灵气和情感,宽容、开放和多变性成为当今时代的定律。我们已从信息时代进入感受的时代,消费者期盼被产品的体验所感动,激情和情感将带给普通设计一些特殊的东西,过去的千年已经扩张了人类的物质产品,当人们经过了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时期后,满足情感、扩展心灵必然会成为新世纪生活环境构筑的基本方向。作为设计师,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人的情感需求、自我意识,调动人们生活的激情,为人们带去更多可以获愉悦和感动的产品,与消费者产生心理层面的互动,提高产品的亲和力。另外,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五层意动论即:第一级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第二级安全需求(Safetyneed);第三级:归属与爱的需求(Belongingnessandloveneed);第四级尊重需求(Esteemneed):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need o他反映情感化

情感化设计

班级:电气1201学号:3120501021姓名:丁岭 情感化设计 摘要:在现代工业设计中“情感化”设计是将情感因素融入产品中使产品具有人的情感它通过造型、色彩、材质等各种设计元素渗透着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这正是工业设计人的动力和目标也是工业设计学科蓬勃发展的源泉。情感化的设计只是一种创意工具,表达和发挥设计师的思想和设计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创意工具将变得日益锐利。 情感是“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周围环境的刺激物对人们发生了具有一定意义的信号作用而引起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体验”,包括喜怒哀乐恐悲等心理状态。艺术中的情感的概念,不是一般的科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某种诉诸感觉的概念。“艺术家意在表达的一切概念都应该是某种诉诸感觉的概念,或者说,都是诉诸感觉的生命形式。这种概念没有必要是真实发生的情感概念,艺术的意义又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情感和情绪,或是一种想象出来的主观现实(存在)。” 二、为何情感化设计 1、社会的发展,情感的述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制造商对产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已经不在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人的需求正向着情感互动层面的方向发展,同时"

它又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设计出更多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将会是市场的必然趋势。 2、我们喜欢和人交谈,而不是和机器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情感也越来越淡漠。人类文化学者认为,人类存在着一种不可根除的情感,即对于寂寥空间的恐惧和对于空白的一种由压抑而转化生成的填补冲动。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社会中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渴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设计软性的一面来平衡技术硬性的一面。”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设计不是屏除激情或情感,而是要创造一种中性的,能容纳和激起使用者的情感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一种境界,一种崇高的境界。 3、一切都是为了打动你 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当以物品的特殊品质使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爱就产生了。从而交易也产生了!马斯洛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第一级: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第二级:安全需求(Safety need);第三级:归属与爱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第四级:尊重需求(Esteem need);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他反映情感化设计的不同层次的情感水平。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提示了设计的实质,人类对产品的需要由简单实用

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的反应,是由需要和期望决定的。当这种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苦恼、厌恶。情感化设计是基于产品的功能性和易用性后,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我们只有先了解产品的逻辑,全面理解分析后,才能做出不影响产品功能下的情感化设计。早在2002年,美国认知心理学家Donald Norman就提出了这一概念,他将产品特质划分为功能性、有用性、易用性和愉悦性四个层面,由低到高,而情感化设计则处于顶端位置。 为什么要做情感化设计呢? 1.情感化设计的产品更能俘获用户芳心,提升产品满意度; 2.当前市面上相同类型产品越做越像,彼此之间的区别也越来越小,同行业的产品用户感知不到区别,因此情感化设计可以是差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3.随着社会的进步,用户更注重情感诉求和心理诉求,尤其以90后、95后为主,更注重个性化、更注重个体主观感受,所以情感化设计更符合用户心理诉求。

在第一个案例当中Readme的登录界面中,当用户输入密码时,上面可爱的猫头鹰就遮住自己的眼睛,在输入密码的过程中给用户传递了安全感和趣味。在注册时,猫头鹰的手和眼睛还会一同指向你所选中的输入框,呆萌的形象给本身枯燥乏味的登录注册界面增添了一丝趣味,从而也减少了用户在登录注册时的负面情绪。很多情感化设计即便体现在极其微小的细节里面,也有可能打动用户。我认为情感化设计是与用户体验是否优秀关联最紧密的一点。在做设计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考虑处处融入情感,让理性和感性完美融合,期待自己在这方面的进步,更加注重情感化的融入,从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心理考虑,同时也要从生活出发,注重细节。

论消费时代商业广告的情感化设计

论消费时代商业广告的情感化设计 张耀引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210009) 摘要:结合情感内涵及层次,论述了如何通过性感元素的运用、内涵与形式的设计、负面情感的处理等刺激本能能量,触发消费者感官层面的情感体验,以及如何通过文化符号的植入、参照群体特点的体现等,激发消费者理解层面的情感,使其获取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关键词:消费社会;情感;符号;商业广告;设计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13)24-0086-04 Discussions on Emotional Desig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in Consu-mer Society ZHANG Yao-y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9,China )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emotion concept and levels ,it discussed on how to stimulate consumers ′instinct and trigger the sensory level of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 by using sexy elements ,negative emotion and the moderate use of the unique design of the meaning and form in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design.It also discussed how to stimulate consumers understanding level of emotion by implanted appropriate cultural symbols,so that they can obtain a deeper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consumption process. Key words :consumer society;emotion;symbol;commercial advertisement;design 收稿日期:2013-03-22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 作者简介:张耀引(1979—),女,山西人,硕士,南京工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设计方法学、设计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 “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的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1]。”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人类日渐被自己创造的物所包围,逐步迈入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是鲍德里亚从人与物的关系角度对现代社会形态的界定,他认为,消费社会中消费者真正需求的不仅是商品的物质功能本身,还包括商品所承载的意义[2]。这种意义往往以符号为表征,所以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逐渐远离“物”而趋于“符号”,趋于商品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换言之,消费者消费行动的主要驱动力逐渐由基本的物质需求朝着更复杂的情感需求转化。所以,研究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并探讨其在广告设计中的表现方式成为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 重要任务。 情感化设计便是以情感需求为出发点和重心进行设计。情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人的需求内驱力作用下产生,又不完全与内在需求的节律一致。较之客观的内在需求,情感更容易被激发和影响。设计行为中,设计师通过各种手段来唤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其终极目标是放大消费者对内在需求的感受,从而调动能量并引发消费行为。设计的商业价值也正在于此。商业广告设计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激发情感的过程[3]。这种情感是设计的灵魂,是联系设计师、商品及消费者的纽带。事实上,设计师本身也是消费者。好的设计师可以很好地面对这两个角色,既可以潜入日常生活,充分体验普通的人和物,又能以旁观者的、设计师的敏锐视角对现象做深入洞察和清晰判断。广告设计中,设计师从这种生活体验和判断出发,

一篇文章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情感化设计

一篇文章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情感化设计 作为用户体验专业人员,我们力图设计吸引人的体验。这些体验有助于在我们创造的产品和使用这些产品的用户之间建立良好关系。无论你是在设计一个网站还是一个物品,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我们体验到的有用(useful)、可用(usable)和令人愉悦(pleasurable)的程度。归根结底,我们会基于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同样的理由而与产品和服务建立关系。 令人愉悦的产品是有魅力的,并会让我们感觉良好。有魅力的人具有同样的效应。 可用的产品易于交互、容易理解。健谈者亦如是。 有用的产品满足我们的需求,并在长期内让我们获得情感上的满足。长期的关系可以满足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我之前在“Boxes and Arrows”上的一篇文章(Design for Emotion and Flow)讲到平衡用户的情感状态以控制注意和创造流(flow)体验的重要性。流体验是指用户的全部注意都集中在当前活动上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全然地投入流体验是一种高度沉浸其中的状态,并有助于用户忠诚度。在交互过程中的流体验可以看做是形成持久关系的基础。 在这篇分两个部分的文章中,我将在这一部分讨论情绪如何控制注意。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设计可以怎样引起和传达情绪和人格给用户。情绪导致能够控制注意的愉悦或痛苦的体验。情绪的不同维度能够影响行为的不同方面,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传达人格。在第2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个描述人们和他们使用的产品间建立关系的框架。 情感化设计的定义 一段时间前,我搭乘朋友的车下班回家。我钻进她的SUV并坐下来,等待开车。几分钟后,一种恼人的嘟嘟声开始响起。“哦,”她说,“你要系好安全带,这样这令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一) 在心理学上,人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包括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本书的作者根据这三个层次,对情感化设计进行了阐述。 首先,人的大脑有三种加工水平,其中,本能水平是自动的预先设置层,行为水平支配日常行为中的脑部活动,反思水平则是脑思考的部分。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的基础。从上至下是知觉驱动,从下至上是思维驱动。作者举了过山车的例子,坐过山车本身是会引起对害怕的本能感觉,但是过后又会因为是一种冒险刺激行为而感觉良好,还可以作为吹嘘的资本,所以坐过山车的行为是本能水平的焦虑与反思水平的快乐pk的结果。 针对这三种加工水平,设计也可以划分为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

本能水平的设计指的是产品的外形。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水平的设计应该是我们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当物品的特殊品质使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我们就会对他产生爱。 举例说,我们购买外观可爱有趣的物品,出于我们的本能,哪怕很多东西将来我们用不着,甚至同其它物品并不相配(如房间的各种装饰),但为了“好看”,有时我们会甘心掏钱;我们购买方便使用的各种工具,出于行为水平的

情感化设计有感

《情感化设计》是Norman的力作,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且不做设计的民工,应该先去看看Norman的《设计心理学》。估计看完后者再看前者,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1. “美观的物品更好用” 这是一句不那么好理解的大白话——一眼看过去好像没有办法反驳,但是一下子又想不清楚为什么。Norman用了一章来解读。 “正面的情绪对学习、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都很关键。” “人在焦虑时,思路变窄,仅集中于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方面,甚至会重复操作。美观的物品使人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人的情感、行为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上面的两句话这应该是心理学领域一个很直白的观点吧,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新鲜的发现。“负面情绪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细节方面。正面情绪更容易让人注意整体而非局部。”这个结论很有用。不过,反之是否也成立?多注意整体而不是拘泥于细节是否更容易产生正面情绪?想起前几天看的一篇文章:幸运是一种很容易习得的技能,个性测验揭示不幸的人通常比幸运的人紧张,研究已经表明,焦虑会分散人们注意意外事情的能力,其实跟Norman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另一个角度想,容易紧张的人会不会更加喜欢美观的东西或更注重审美?因为这是他们减轻焦虑的一个好方法。喜欢美观的东西--减少焦虑--更富创造力--审美能力提高--喜欢美观的东西……这似乎是一个正循环。很多艺术家都有mental problem,是不是也跟这个有关? 2. 对产品和设计的启发 扯了半天,回到产品和设计上来。产品设计的易用、视觉设计的美观,肯定都是对用户的体验有很大帮助的。如果是一个复杂的界面,广告、文字链满天乱飞,导航入口到处都是,只能让人在注意力支离破碎之余,产生焦虑和负面情绪,让本来就不佳的体验雪上加霜。并不是说应该把功能和内容隐藏起来,而是在没有十足把握时,更应该考虑如何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因为“过犹不及”,想一口塞成胖子的后果,很可能就是什么都没吃进去,活活饿死。 从微观一点的层面来说,产品可利用负面情感例如适当的焦虑,令使用者注意眼前的任务。如何从正面情绪转换为负面情绪?我们常用的做法有红色、感叹号、对话框以外反白等等(新手上路,如遇山寨词语,请您避雷)。 3. 大脑加工的三种水平 本能的-visceral level,自动的预先设置层 行为的-behavioral level,支配日常行为脑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