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学派vs奥地利学派汇总

芝加哥学派vs奥地利学派汇总
芝加哥学派vs奥地利学派汇总

加哥学派对奥地利学派

4fun 2011-07-01ν 3126

简介

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都是自由主义的信奉者,但两者在方法论、关于繁荣和萧条的解释以及法律都存在差别。

People often ask me, "How are the Austrians different from the Chicago School economists? Aren't you all free-market guys who oppose big-government Keynesians?"

人们经常问我,为什么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者差别这么大呢?你们不都是反对大政府凯恩斯主义的自由市场派

吗?

In the present article I'll outline some of the main differences. Although it's true that Austrians agree with Chicago economists on many policy issues, nevertheless their approach to economic science can be quite different. It's important to occasionally explain these differences, if only to rebut the common complaint that Austrian economics is simply a religion serving to justify libertarian policy conclusions.

在本文中,我将列举出一些两者的不同之处,虽然事实上奥地利学派也同意芝加哥学派学者提出的许多政治主张,但是两者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是很不一样的。我们有必要常常去澄清这种区别,否则就难以还击那些认为“奥地利经济学派只是为了证明自由主义政策主张正确的教条主义”的观点。

Before jumping in, let me give a few obvious disclaimers: I do not speak for all Austrian economists, and in this article I will be discussing modern Austrian followers in the tradition of Ludwig von Mises and Murray Rothbard. (On methodology in particular, the Austrians in the Rothbardian camp differ somewhat from those who look more to Friedrich Hayek and Israel Kirzner for inspiration.) It's also important to note that not every Chicago School economist thinks alike. Even so, I hope the following generalizations are representative.

在深入讨论之前,我觉得有几点是必须澄清的:我这里所说的不是所有的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在这里我只讨论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穆瑞·罗斯巴德一派的观点。(对于方法论而言,罗斯巴德一派的经济学者与哈耶克和伊斯雷尔·M.柯兹纳一派的学者迥然不同。)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的思

考也存在着差异性。即使这样,我也希望下面的归纳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Methodology

方法论

The Austrians are oddballs among professional economists for their focus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first place. Indeed, Mises's magnum opus, Human Action, devotes the entire second chapter (41 pages) to "The Epistem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Sciences of Human Action." There was no such treatment in the last Freakonomics book.

奥地利学派很奇怪地首先从关注方法论开始。事实上,米赛斯的巨著《人类行为》花了整整第二章节(41页)的篇幅来讲“对

人类行为的科学的认识论问题”。没有其他经济学书籍会这么处理。

Although most economist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our time would disagree strongly, Mises insisted that economic theory itself was an a priori discipline. What he meant is that economists shouldn't ape the methods of physicists by coming up with hypotheses and subjecting them to empirical tests. On the contrary, Mises thought that the core body

of economic theory could be logically deduced from the axiom of "human action," i.e., the insight or viewpoint that there are other conscious beings using their reason to achieve subjective goals. (For more on Mises's methodological views, see this and this.)

虽然在20世纪和现在,大部分经济学家会强烈地不同意米赛斯所坚持的经济学理论本身就是先验的这一观点。但他的意思是说,经济学家不应该去模仿物理学的方法,通过前期猜想和后期实验来得出结论。恰恰相反,米赛斯认为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应该是基于“人类行为”这一逻辑推理,比如人们有足够的洞察力使得其他理性的人们会基于相同理由来达到主观目标。(想了解更多关于米赛斯的方法论观点,请点击这里和这里。)

In contrast, the seminal Chicago School article on methodology is Milton Friedman's 1953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Far from deriving economic principles or laws that are necessarily true (as Mises suggests), Friedman instead advocat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ls with false assumptions. These false premises are no strike against a good theory, however:

相比之下,芝加哥学派关于方法论的影响较大的著作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53年出版的《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就像米赛斯所指出的那样,弗里德曼抛弃了经济学原理和法则必须源自真实这一要求,倡导建立在不真实的假设上的模型。这些不真实的前提不一定对一个好的理论产生什么影响,但是:

The relevant question to ask about the "assumptions" of a theory is not whether they are descriptively "realistic," for they never are, but whether they are sufficiently good approximations for the purpose in hand. And this question can be answered only by seeing whether the theory works, which means whether it yields sufficiently accurate predictions.

当我们质疑这一假设的理论正确与否时时,我们既不能说他是解释了现实世界——事实上也不可能,也不能说他已经足够地接近预期的目标。这个问题可能只能通过观察这个理论是否管用,即是否能使预期实现。

Although Friedman's analysis sounds perfectly reasonable, and the epitome of "scientific," Mises thought it was a seductive trap for economists. For a quick illustration of the difference in perspectives, let me relay an example from my teaching experience.

虽然弗里德曼的分析听上去是非常合理的,但米赛斯认为所谓的“科学性”不过是给经济学家设置的一个陷阱罢了。为了让大家通过一个简单的示例看清楚两者的区别,我将介绍一个来自我教学经验的例子。

It was a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 class, and we were using the (excellent) textbook by Gwartney, Stroup, et al.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y have a list of several guideposts or principles of 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As I recall, these are items such as,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and "There are always tradeoffs." These were noncontroversial things that every economist would agree were important for getting undergrads to "think like an economist."

有一次在上微观经济学概要的课程,我们正使用格沃特尼、斯特鲁普等人的优秀教材。在第一节,他们列出了一些控制指标或者经济学思考原则,据我回忆,比如说“人们会对诱因反应”,或者“他们常常是经过权衡的”,这些是没有争议的,每个经济学家都认为,而且对于训练大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也很重要。However, the one guidepost that stuck out like a sore thumb announced, "To be scientific, an economic theory must make testable predictions." I explained to the class that even

though this was a popular view among professional economists, it was not one that I shared. I explained that everything we would learn the entire semester from the Gwartney et al. textbook would not yield testable predictions. On the contrary, I would simply teach them a framework with which they could interpret the world. The students would have to decide whether the framework was useful, but ultimately their decision wouldn't boil down to, "Did these tools of supply and demand make good predictions?"

但是,一个路标就像受伤的拇指一样站出来宣布,“要具备科学性,一个经济学理论就必须经过实验证明”。我跟课堂上的同学解释,即使这是在专业的经济学家之间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我也不打算跟他们分享。我解释说,我们在整个整个学期里从格沃特尼等人编写的教材里学到的内容不一定是可以用来实验证明的。相反,我可以简单的教给他们解释世界所需要的架构。学生们于是不得不决定这一构架是有用的,还是最后归结于“这些供求关系的工具是否能制造一个好的预言。”

After I went through my spiel, one of the students made the excellent observation that not a single one of the other guideposts was a testable prediction. He was right! For

example, how could someone test the claim that,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I could say to a person, "I'll give you $20 if you cut off your big toe." Regardless of what happens, my claim is safe and secure. If the person doesn't cut off his big toe, it just shows that I didn't offer him a big enough incentive.

当我滔滔不绝的讲完后,一个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控制指标都是可以经过实验证明的。他是对的。比方说,人们怎么测试“人们会对诱因产生反应”正确与否?我可以和一个人说,“你砍掉你的大脚趾我就给你20美元。”不管会发生什么,我的主张都是安全的、保险的。如果那人没有砍掉他的大脚趾,只是证明我美元给他足够大的诱因罢了。

This is not mere philosophical grandstanding. Mises stressed that the important heritage of sound economic thought is not a collection of empirically tested claims about the behavior of economic variables. Rather, economic theory is an internally coherent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the data" in the first place.

这不仅仅是哲学上的巧辩。米赛斯强调良好的经济思想的重要遗产不是以经验为主的对经济变量的行为实证检验声明的集合。在

一定程度上,经济学理论首先是源自内心的用于解释“数据”逻辑架构

It's true that certain applications of economics involve historical evidence — such as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Federal Reser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ousing bubble — but this is a far cry from the typical mainstream economist's justification for mathematical model building.

的确,某些应用经济学涉及到了历史证据——如调查美联储是否在房地产泡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已经远离典型的主流

经济学家为建立数学模型辩解的理由。

Booms and Busts

繁荣与萧条

Another major divergence between the Austrian and Chicago Schools is their explanation for booms and their policy prescriptions for busts. The readers of this article are likely familiar with the Austrian view, so I will omit another discussion.

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另一大区别就是关于繁荣的解释以

及针对萧条的政策。这篇文章的读者可能已经非常了解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所以我将省略掉这部分的讨论。

Chicago School economists obviously have nuanced views, but generally speaking they subscribe to the "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In its strongest form, the EMH denies that there could even be such a thing as the housing bubble (see here and here). Given their assumptions of rational actors and markets that quickly clear, and given that they lack a sophisticated theory of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the Chicago School economists are forced to explain recessions as an "equilibrium" outcome due to sudden "shocks."

虽然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者有明显的细微的差别,但是总体而言他们都同意“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简称“EMH”——译者注)。在其最强大的表现形式下,有效市场假说甚至否认存在房地产泡沫这件事。(参见这里和这里)由于他们关于理性的经济人和市场是非常清楚的,同时他们缺乏成熟的经济资本结构理论,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者只能被迫解释经济衰退就像是一个因突发的冲击而造成的平衡结果。

Historically they didn't consider the distortions caused by below-market interest rates (which of course are the key ingredient in the Austrian theory of the business cycle). However, recently more and more Chicago School critics of the Fed have been pointing out the dangers of Ben Bernanke's zero-interest rate policy.

他们并没有从历史上来考虑低于市场利率所造成的扭曲,而这点是奥地利商业周期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最近越来越多的芝加哥学派关于美联储的批评中已经指出了伯南克的零利率政

策的危险。

Ironically, the policy area where the Austrians and the Chicago School differ most is in regards to money, the issue in which Milton Friedman specialized. Friedman (and coauthor Anna Schwartz) famously faulted the Federal Reserve for not printing enough new money in the early 1930s to offset the decline fueled by bank runs. In our time, some Chicago-trained economists — who justifiably point to Milton Friedman himself for vindication — blame the crisis in the fall of 2008 on Bernanke's "tight-money" policies. Naturally, these views are anathema to modern

Austrians in the tradition of Murray Rothbard, who think the central bank should be abolished.

讽刺的是,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在政策领域最大的不同机种在对货币的认识上,而这恰恰是弗里德曼所擅长的。弗里德曼以及其合作者安娜·施瓦茨最著名的失误就是在二十世纪三是年代要求美联储不要印刷足够的新货币已抵消掉银行运行不足的影响。在我们那个年代,一些芝加哥大学训练出来的经济学家无可非议的指出弗里德曼的问题,指责2008年秋发生的经济危机是由于伯南克的货币紧缩政策。事实上,这些观点是对罗斯巴德一派的现代奥地利学派的诅咒,因为奥地利学派认为中央银行必须取消。

Law and Economics

法与经济学

Finally, most modern members of the Austrian and Chicago Schools have vastly different ideas when it comes to the field known as "Law and Economics." Whether based in natural law or the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from the common law, Austrians tend to think that people objectively have property rights, full stop, and once we specify these rights the economic analysis can begin. In contrast, some

of the more extreme applications of what could be called "the Chicago approach" would say that the assignment of property rights themselves should be determined on the grounds of economic efficiency. (In Walter Block's reductio ad absurdum, a judge decides if a man has stolen a woman's purse by asking how much each party would be willing to pay for it.)

最后,当涉及到“法与经济学”这一领域时,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成员有着极大差别的想法。无论是建立在自然法还是继承普通法的传统,奥地利学派倾向于认为人们客观地拥有财产权利,就是这样,一旦我们指定了这些权利经济学分析就可以开始了。相反的,一些极端的被称为“芝加哥方法”的经济学应用会说,财产权的分配必应该是以经济效率为理由来决定。在沃尔特·布洛克的反证法中,一位法官决定一个男人是不是偷了一个女人的钱包,必须通过询问双方愿意出多少钱来买它。

This is a particularly subtle area that I cannot adequately summarize in this article. Suffice it to say, Austrians and Chicago School economists alike can appreciate the amazing insights — and challenge to the standard Pigovian critique of the market — contained in Ronald Coase's famous article. However, the Chicago School tradition has

taken Coase's work to conclusions that many (perhaps most) modern Austrians find repellant.

这是一个特别微妙的领域,以致我不足以在本文中概述清楚。能够说的是,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经济学者同样都能欣赏这种令人诧异的洞察力——对标准的庇古市场批判的挑战——科斯

著名的理论也在其中。但是芝加哥学派传统将科斯的理论作为大部分奥地利学派找到了防护剂的结论。

Conclusion

结论

On typical issues such as the minimum wage, tariffs, or government stimulus spending, Austrian and Chicago School economists can safely be lumped together as "free market." However, on many other areas — particularly issues of pure economic theory — the two schools are entirely different. As a self-described Austrian economist, I would encourage free-market fans who only know Friedman to add Ludwig von Mises and Murray Rothbard to their reading lists.

在像最低工资、关税制度以及政府刺激消费等问题上,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可以像“自由市场”一样安然地共处。

但是,在其他不少领域,特别是纯经济理论,两者有着完全的不同。就像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者自我描述的那样,我弗里德曼以及其合作者安娜·施瓦茨最著名的失误就是在二十世纪三是年代要求美联储不要印刷足够的新货币已抵消掉银行运行不足的影响。===========================================

不是佛里德曼和施瓦茨“失误”,应该是“指出错误”:“……其合作者安娜·施瓦茨最著名的,是指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联储未曾印刷足够的新货币以抵消掉银行运行不足的影响的错误”鼓励只知道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粉丝在他们的书单上增加米塞斯和罗斯巴德。

以下是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1. 两大阵营都主张私有权不可侵犯,都认为私有产权是交易,正义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2.二者都保卫自由资本主义,坚信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定律,认为个人幸福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来自于个人激励行为,相信自由与秩序最终是和谐的。

3.二者都支持自由贸易,自由移民政策和全球化

4.二者都赞同开放资本市场,消费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货币市场。

5.二者都反对对汇率,价格,租金,工资的控制,包括反对最低工资法。

6.二者一般都相信有限政府的意义,主张把政府职能限定于保卫国家,私人财产,有选择的公共事务。

7.二者都赞成私有化,非国有化和放松管制

8.二者都反对企业福利主义和特权。

9.二者都反对中央计划经济和集权主义

10.二者都相信贫困可以消除,并认为自然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都保卫所有个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的权利,即保卫所以个人拥有财产,使用财产和交换自己财产的权利(假定这些财产都是通过公正手段获得的)

11.二者都反对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干预思想。

12.二者都反对赤字财政,累进制税收和国家福利,主张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市场化取向。

13.二者都主张通过市场和产权方法解决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通常认为环保主义者过度夸大了环境危机。

(不难明白美国为什么就是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为什么我把A股资本市场称之为非典型复杂适应系统)

有以下四大方面的不同点

第一,方法论上的区别。奥地利学派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著作为圭臬,在经济分析中主张演绎的,主观的,定性的和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分析方法。芝加哥学派以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著作

为圭臬,主张历史的,定量的和均衡的分析方法。弗里德曼和他的追随者主张理论需要得到经验的检验,如果经验的结果于理论相矛盾,那么就要抛弃理论或修改理论。米塞斯反对这种历史方法,主张极端的演绎之推论。按照米塞斯和他的继承者穆瑞。罗斯伯德以及伊斯雷尔。柯兹纳的观点,经济学应当建立在“不言而喻的公理”的基础上,历史(经验数据)不可能对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尽管对理论怀有某种疑问,但经验数据充其量只能用来说明这种疑问。

第二,关于市场经济中政府恰当作用观点的区别。如何界定市场经济中的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问题,垄断问题,不完全竞争问题和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政府在多大的程度上具有控制“市场失效”的必要性?奥地利学派一贯坚持自由放任政策,而芝加哥学派从长期来看发生了相应的调整与变化(有人说,两大学派都是“反 ZF主义的”,但是,奥地利学派更加显现了它的“反 ZF主义的”)借助强大的竞争参与者的力量,亚当。斯密的自然自由秩序足以打破垄断,还是针对垄断问题,政府必须实施反垄断法呢?奥地利学派一直主张自然主义和不干涉主义。相反,以亨利,西蒙斯为代表的第一代芝加哥学派明显持干预主义观点,他们主张通过干预,打破大公司垄断和其他形式的垄断。以乔治。斯蒂格勒为代表的第二代芝加哥学派最

初支持西蒙斯的干预主义,但是,最终改弦更张,赞成斯密的信仰,主张依靠竞争的力量和不干预主义。

第三,关于健全通货观的区别。什么是最理想的货币本位?两大学派都赞成稳定的货币体系,但是,他们在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歧见。绝大多数奥地利学派的学者倾向于金本位,或更普遍的形式即市场自发创造的自然形成的商品本位。有些奥地利学派的学者走的更远,主张实行政府监督最小化自由银行制度,建立私人银行自由发行货币,开立账户,提供信贷服务的竞争体系。相反,芝加哥学派反对金本位,主张信用货币体系,主张货币供给按照固定比率或中性比率(货币主义法则)增长。二者均主张,对活期存款设定100% 的准备金是最理想的稳定机制。即使关于这点也有不同。所不同的是,奥地利学派主张用黄金或其他适当的商品作为准备金,而芝加哥学派主张用法定货币

第四,在商业周期,资本理论和宏观经济方面的区别。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塞斯,哈耶克创立了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认为法定货币供给的扩张和人为降低利率会导致不可持续的,不稳定的繁荣,最终必将导致经济崩溃。弗里德曼和他的同僚对于米塞斯-哈耶克商业周期理论的诸多方面都持反对观点,他们主张货币总量模型。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们赞成哈耶克在他的

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自由宪章》中提出的政治理论,但反对他的资本理论和奥地利学派的宏观经济学。

弗里德曼认为,于经济平均增长率相一致货币供给的稳定增长能够为经济提供可持续非通胀环境。但是,奥地利学派的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处于怎样的水平,给定的通货膨胀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许多奥地利学派的学者对芝加哥学派的“宏观经济学”和总量分析(如国民经济统计,价格指数)作为有效的分析工具的观点持怀疑态度。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对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和拯救方案存在着争论,关于宏观经济模型构建中的适当总量水平存在歧见,常常关于凯恩斯,凯恩斯主义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家和其他经济学派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他们甚至于就他们的目标以及对于学术界和公众应当达到的影响程度也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之一。其成员主要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一批经济学家,也有个别不曾在该校任教,但因其学术观点和政策倾向而被认为是该学派成员。该学派的主要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 J·瓦伊纳(1892~1970)、富兰克·H·奈特(1885~1972)、(1899 ~1946)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F.von 哈耶克、乔治·施蒂格勒(1911~)、M·弗里德曼(1912~2006)等人。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成员坚定地支持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经济分析,在其政策建议中频现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思想,同时采取一贯反对滥用数学形式主义,并乐意放弃精密严谨的一般均衡理论的逻辑推理而倾向于更具有结果导向的部分均衡分析的方法论。“芝加哥经济学派”与“经济学帝国主义”联系在了一起,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就是指将经济推理的应用方法推向传统上认为是其他领域的特区,如政治科学,法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有: ①极端强调个人自由: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反对个人专断和“权威”;在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强调“法治”,反对“人治”。主张建立一种货币体制,在该体制下,一国的货币信用流通量取决于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规则”,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当局相机抉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②特别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中的功能:特别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重大功能,强烈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应减少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 ③三个政策目标此长彼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自由、经济效率与分配均等这三个政策目标,经常是此长彼消,顾此失彼,不可得兼的。例如,为了减缓失业,必须承受一定的通货膨胀,而要稳定物价,又必须让更多工人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失业状态。又如,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和保障社会福利支出,有助于减缓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带来的收入分配的不均和阶级矛盾,但为此必须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在一定条件下妨碍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对这类进退维谷的难题,芝加哥学派更多地关注自由与效率,相对较少地关注收入分配的问题。理论特点. 对市场(自由市场)的分析,是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体系的绝对核心。芝加

芝加哥学派市场竞争的观点

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评析 【作者】陈秀山 【作者简介】陈秀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 芝加哥学派在过去是货币主义的同义语,70年代以来这一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如斯蒂格勒、博克、德姆塞茨、波斯纳等人,在对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分析和与有效竞争理论(哈佛学派)的论战中,提出了竞争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竞争政策主张,形成了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并逐步取得了主流派地位,对80年代以来的美国竞争政策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博克和波斯纳被视为这一学派竞争理论的权威代表人物。 一、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主要内容 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基础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1)认为市场部分过程是一个没有国家干预条件下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死亡”,斯蒂格勒把它称之为“生存检验”;(2)国家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把它仅仅限制在为市场竞争过程确立制度框架条件上。(3)他们自称为自由保守主义者,而被批评者称之为企业家辩护者、工会反对者。 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把竞争不是作为一种最终的静止状态,而是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点上构成了与新古典完全竞争理论的区别。但是他们又承认存在一种市场均衡,不过这种均衡不是被视为所达到的最终状态,而是所有市场行为和市场过程所追寻的“指明星”。市场均衡是不能通过人为的竞争政策实现的,而只能让市场竞争过程强迫经济主体不断适应这种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均衡。这样的市场均衡虽然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是不受人为影响的竞争始终趋向这种均衡。在这一点上,与古典竞争理论有相近之处。 在芝加哥学派看来,有效竞争理论或哈佛学派建立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的竞争政策主张是不适用的,他们把竞争目标分解为各种各样的具体目标,不能为政府提供一个简单明了、而又可行的政策手段,在实践中难以贯彻实施。一个合理的竞争政策必须目标明确、简单易行。他们认为竞争只有一个唯一的目标,即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竞争所表达的含义也就是一种市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的福利不能再通过法律上的决策而继续提高。因此,竞争政策的任务就是要保持能够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特别是国民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实施竞争政策和判断竞争行为有两条衡量标准:(1)资源配置效率,即实现国民经济的资源最佳配置,具体地说就是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竞争价格提供竞争产量;(2)生产效率,即企业内部的资源有效利用,具体说就是达到规模效果最大和交易成本最低。 为了确定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这两种效率标准能够达到、或者受到损害,要借助于对理想市场的模型分析。理想市场的存在以下列假定为前提:(1)合理原则,即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目标是合理的,分别是收益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2)市场完善,特别是产品的同质性和市场的透明度;(3)竞争者数量足够多,以致于竞争者之间无需考虑对方的市场行为,即不存在行为相关性;(4)考虑到工业内部竞争和资源的完全流动性;(5)不存在市场进入限制,主要是人为的市场进入限制;(6)市场机制作为经济刺激和强制系统,使竞争的协调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实现。(7)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可以依靠类似于市场机制解决,如拍卖。这种理想的竞争性市场的另一极则是垄断市场,而不存在所谓寡头市场。在这种理想的市场中,将会达到上面提出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标准,从而实现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目标。他们强调提出这些假定只是为了确认两条效率标准存在的合理性,而不是要说现实竞争过程会满足这样一些假定条件。在B2制定和贯彻竞争政策过程中,不是以这些假定条件为依据,而是要以资源配置效率标准和生产效率标准为依据。 二、对竞争政策的分析及其政策主张

芝加哥学派摩天大楼发展史

芝加哥学派摩天大楼发展史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下半叶,它标志着手工业时代的结束,引入了蒸汽机驱动的机械进行大规模生产,世界的面貌因此而改变。 在一众革命性产品中,钢铁通过大规模生产达到了惊人的产量,钢铁的实用性也让建造师们憧憬着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新世界,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高楼”。 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高达10层! 结构工程师们畅想着遍布高楼的世界,世界上的第一座摩天大楼于1884年竣工了。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威廉·勒巴隆·詹尼设计了高42米的家庭保险大楼,这是第一个使用钢制框架的高层建筑。 该建筑有10层,7年后增加到了12层,整个建筑的高度也达到了54.9米,在1931年被拆,在原址新建了一座更高的建筑,Field大楼——又名拉萨尔银行大楼。 家庭保险大楼的建成引发了一股至今仍在蓬勃发展的潮流,彼时,工业革命也拉动了对高层商业建筑的需求。大批量生产意味着有更多的商品要出售,因此需要足够的商业空间。在垂直方向上扩展多个空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这些商业风格的建筑理应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使得它们在当时看起来整齐划一;但事实却是,这些建筑之间展现出了更多的多样性而非相似性。因此,历史学家Carl W. Condit将这一运动命名为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引发了一场辩论。 怎么判断一座建筑属于芝加哥学派? 1 建筑的整体形式参照了古典石柱的结构,较低的楼层作为基座或裙房,外观也与其他建筑不同——一般会装有更多玻璃。中间的楼层类比石柱的柱身。最后,顶层作为柱顶,饰有飞檐,露出了一些简单的装饰。 2 所有建筑都采用了钢框架结构,这些特制结构钢能够防火,以免再发生1871年芝加哥大火那样的灾难。 3 建筑外部覆有砖石,例如Terra Cotta陶砖,装饰很少,为建筑表面大扇的窗户留出空间。 4 窗户的设计可保证光线充足,通风顺畅,典型的窗户形式包含有一大块固定的玻璃窗,两侧则是两个较小的双悬窗。这些窗户通常会在整座建筑中重复出现,形成一个规则的网格。窗户也会向外凸出,内部则会形成一个小开间;这类窗户被称为凸肚窗。 哪些人是早期芝加哥学派的“明星建筑师”? 等等!还有别的芝加哥学派吗?当然,“晚期”芝加哥学派是由一些现代主义建筑师领导的,比如密斯·凡·德罗。但这不是我们这次讨论的主题。

从芝加哥学派到结构功能主义

从芝加哥学派到结构功能主义:论拉斯韦尔的思想转 型 ——兼论美国早期传播思想发展的历史动因 2008-01-09 08:07:08作者:胡翼青来源:《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3期 摘要:尽管传播学给拉斯韦尔以崇高的地位,但很少真正对他进行深入的研究。拉斯韦尔早年的芝加哥大学经历,使他的传播研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芝加哥学派的烙印。然而,在二战开始后,随着美国意识形态的变革,传播学的知识生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拉斯韦尔介入了战时传播研究项目的研究,并逐渐成为传播学行政研究和结构功能主义的一分子,其学术倾向越发保守,并最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解释了福柯关于知识和权力的理论。 关键词:拉斯韦尔宣传研究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主义 非常欣赏彼得斯的一句名言:“太常见了,我们对前人及其思想作出评判却从不返过去重读(甚至从没有读过)他们的论述。我们仪式化地搬出那些死去的名字或褒或贬,却几乎不与他们留给我们的文字进行任何实际的有意义的联系。”(Peters, Simonson,2004:11)对于中国传播学而言,这句话用在拉斯韦尔身上,可能再贴切不过了,我们除了知道他是施拉姆钦定的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外,除了知道他的宣传研究、“五W”理论与三功能说之外,除了嚷嚷他对传播学具有巨大贡献外,可能对他再没有更多的认识了。然而,这么一位左右着传播学早期思想及其发展走向的人物,实不应当受到如此冷遇。在拉斯韦尔的学术生涯中,芝加哥学派与“结构功能主义”曾经有过激烈的交锋,身处其中的拉斯韦尔游走于两大阵营之间,他的思想轨迹体现了美国传播学当时走向的必然性。这对于我们理解美国传播学走向的历史背景,反思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缺陷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芝加哥学派与青年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生态学派、生态学理论) 这一理论运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研究犯罪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批社会学者创建,故又称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帕克(Robert E·Park)、欧内斯特·伯吉斯(Ernest N·Burgess)、克利福德·肖(Clifford Shaw)和亨利·麦凯(henry D·Mckay)等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美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发展,城市的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帕克等社会学家以美国第二大城市芝加哥为实验基地,深入调查研究城市的社会结构,分析了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种族等因素与犯罪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社会阶层、人口密度、种族关系、社会心理、居住方式、交通通讯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成员如果不能适应城市环境的这种变化,就会导致失范、越轨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同心圆理论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犯罪率在城市中心的周围地区最高,随后向郊区逐渐下降,愈是远离市中心周围地区,犯罪率愈低。贫困、疾病等情况也是如此。他们的结论是,这种生态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的自然产物。他们将芝加哥市划分为围绕同一圆心而形成的五个区域,即中心商业区、中间地带(工厂区)、工厂住宅区、中上层住宅区、郊区和卫星城。犯罪大多发生于中间地带,即工厂区。因为相对于自然社区,中间地带人口流动大,混杂的人口造成了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环境。 (二)社会解组理论 这种理论还指出,人们通常生活在家庭、学校、邻里等群体之中,以亲属、朋友、友爱、邻里等关系为内容的非正规社会关系对于约束人们的行为作用很大,地区性的集体发挥着社会监督的功能。而城市化进程则使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解体,使集体作为非正式社会监督单位的作用显著下降,传统集体的习俗规范和理想受到削弱,并逐渐消失。随着工商业深入市区,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激烈的竞争与有限资源的矛盾,削弱了社区的整体利益,甚至家庭也趋于解体。这一切变化使得社会处于解体状态,导致犯罪现象增加。其基本规律是都市化程度与社会解组程度成正比,社会解组程度与犯罪率成正比。 (三)芝加哥区域计划 因为相信青少年犯罪是由间隙区域的社会解组造成的,所以芝加哥学派认为对青少年个人采取处遇措施对减少青少年犯罪整体犯罪率不会有明显的效果。他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寻求能有效地改变特定的局部社区的生活环境和城市所有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的发展计划。因此,1932年,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克利福德肖发起了芝加哥区域计

芝加哥学派

第五节芝加哥学派 19世纪70年代,正当欧洲的设计师在为设计中的艺术与技术、伦理与美学以及装饰与功能的关系而困惑时,在美国的建筑界却兴起了一个重要的流派——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这个学派突出了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导地位,明确了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力图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使之符合新时代工业化的精神。 1851年美国参加了“水晶宫”博览会,展出了各种工业品,这使欧洲首次接触到美国产品,不少观众赞扬大陆美洲带来了简洁明了的造型,既无浮饰而又实用,其前途必然发展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对欧洲是难得的启示。 的罗特斯切尔德商场大楼芝加哥学派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建筑领域的体现,并对整个设计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芝加哥变成了全国铁路中心,因此其城市发展很快。1871年芝加哥大火,三分之二的房屋被毁,重建工作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师。为了在有限的市中心区内建造更多房屋,现代高层建筑开始在芝加哥出现。在采用钢铁等新材料以及高层框架等新技术建造摩天大楼的过程中,芝加哥的建筑师们逐渐形成了趋向简洁独创的风格,芝加哥学派由此而生。

图5-17 沙利文和艾德勒于19世纪末设计 图5-18 沙利文于1899年设计的施莱辛格-马耶百货公司大厦 芝加哥学派包括了众多的建筑师,他们建筑设计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内部功能,强调结构的逻辑表现,立面简洁、明确,并采用了整齐排列的大片玻璃窗,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沉闷之感(图5-17)。沙利文(Louis H. Sullivan,1856—1924)是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和理论家。他早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过建筑并到过欧洲,是一位非常重实际的人,他最先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为现代设计运动最有影响力的信条之一。他说:“自然界中的一切东西都具有一种形状,也就是说有一种形式,一种外部造型,于是就告诉我们,这是什么,以及如何与别的东西互相区别开来。”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哪里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

路易斯 沙利文的形式追随功能

从渊源上讲,机器美学乃至"新建筑"的预兆和先驱,可以追溯到19世纪美国的芝加哥学派,路易斯·沙利文(Louis H.Sullivan,1856-1924)是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沙利文早年就学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巴黎美术学院,当过绘图员,合开事务所,设计了100多幢摩天大楼。但是在这里,我并不想讲述他在建筑上的成就,我更愿意阐述他的理论观点。 在设计史上,沙利文第一个提出了著名的"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这一简明扼要的短语,几乎成为在美国所听到、看到的设计哲学的唯一陈述,也成为日后德国包豪思索信赖的教义。沙利文说:"自然界中的一切东西都具有一种形状,也就是说由一种形式,一种外观造型,于是就告诉我们,这是些什么以及如何和别的东西区分开来","哪里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 他认为"装饰是精神上的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恰恰是为了美学利益,他要完全避免壮实的使用,一是人们高度集中于体态裸露、完美的建筑,就想那些强劲有力的体育健儿般的简单形式给我们带来梦寐以求的自然从容感。对沙利文来说,大自然通过结构和装饰而不需要人为添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艺术美来。这些观点,后来由他的学生莱特进一步发挥,成为20世纪前半叶工业设计的主流--功能主义的主要依据。 战后到60年代是功能主义时期,一些设计师开始用功能决定性时,并导?"自然美"的注释来寻求指导方针,推测产品究竟有哪些方面决定其外表,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对形态影响很大,如水壶需要把手、壶嘴和容器来盛水,电吹风需要排热,许多基本工具由它们必须操作的狭隘功能决定其形式。但主张功能影响意见产品的形态与形式,与主张功能决定最终设计不是一回事。功能主义是这样一种观念:"有用物品的美是由其材料和结构的是实效和率真来界定的"。 用当前的观点来看,形式追随功能的概念还需要加以限定。它起初似乎是一种正确的警告:设计师最好首先留意一种产品是如何工作的,然后再注意它的形态和外观。但是,形式追随功能转化到另外一种意思:如果一种产品功能制作得很好,它就理所当然地在外观伤痕贴切束缚,折旧毫无事实根据了。反过来讲,在我们注意到功能不能保证成功的设计的同时,忽视功能绝对是一个失败的设计(尽管不一定丑陋,这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其实形式追随功能,仅仅是一种顺序上的表述,而不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形式跟随在功能后面,功能所支配的不是形式,而是一组有限度的条件,在受这些强制条件的约束中,一个设计可以采用形形色色舒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形式上的最后定夺,有赖于所拥有的技术和材料,而最重要的一条取决于设计师的才能。 形式追随功能仍然是一个记述关心次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个次序在将来理想社会可能不足为道,但在我们的这个社会里,却需要不断叮嘱。

芝加哥学派早期几个代表人物对传播研究的思想贡献__以库利、米德、帕克、杜威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从“芝加哥学派”四位早期代表思想中与传播研究有关的方面入手,首先梳理了四人与传播有关的共同思想,有:对共同体的一致向往和追求,把传播置与人类本性地位和想象性传播。在文章的后一部分,分别论述了四人对传播研究各自的理论贡献,即:库利的“首属团体”和“镜中自我”;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杜威的“分享经验”;帕克的“大众传播理论研究”。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在著作《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A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STUDY ----A Biographical Approach)一书中对四位“芝加哥学派”的重量级人物的共同特征做过归纳,其中有一段话可能不会引起读者太多的注意,即: 他们都生于1859—1864年间,大约是美国内战时期,并且都是在小城市长大。他们都有新教和道德主义的背景,但是由于科学的教育,他们试图成为社会生活的客观观察者。他们都是改良派——通过更准确地理解社会问题而对抨击社会问题发生兴趣。他们都是乐观主义者,主张为了美国民主制度能够在城市共同体中繁荣兴盛,社会进步是需要的。 J.杜威、G.H.米德、C.H.库利和R.E.帕克这四位“芝加哥学派”早期代表人物生长的小城市环境与正在形成的大都市之间存在着一种冲突。有一组数据表明了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美国的第二大城市芝加哥的发展情况——“在1880年至1890年这10年中,城市人口翻了一倍,至1910年,又翻了一倍。芝加哥在文化多样性方面特别突出。1900年,170

万人口中的一半是生于外国的人,其他的许多人是出生在外国的父母的后裔”(罗杰斯,1997,殷晓蓉,2002,P145)。在他们四人中,除库利一直留在安阿伯以外,另外三人在小城镇长大以后,“都尽可能地割断了他们的乡村之根,过起了城市生活”(罗杰斯,1997,殷晓蓉,2002,P157),但是他们四人在小城镇长大的经历正是他们对于在小城镇的特殊氛围营造出的“共同体”怀有共同追求的真正动因所在。其次,新教和道德主义背景使他们对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各种特殊社会群体怀有 深深的同情,并且从沟通、传播的意义上来解释问题。第三,改良派的社会实践不是为了建立理论框架,而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通过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思考着如何把芝加哥变成一个“共同体”。第四,乐观主义的研究态度使他们没有太多地注意到由于传播、传媒所带来的负效应,而对大众传媒促成“共同体”的形成抱有一种共同的希望。这一点,也是“芝加哥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最大的区别之一。 为了对J.杜威、G.H.米德、C.H.库利和R.E.帕克四人对传播研究的思想贡献进行较为全面地读解,我从他们共同的传播观念和各自的传播理论贡献两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四人共同的传播观 J.杜威、G.H.米德、C.H.库利和R.E.帕克以及“芝加哥学派”早期的其他关键人物,如A .莫尔斯、W.I.托马斯、E.吉伯斯等,无论其各自的理论侧重点以及理论建树有多么巨大的不同,但在他们的理论训练、所接受的前人的理论影响方面及其各自的理论贡献的思想内核里均有着大致

芝加哥学派的贡献和局限

芝加哥学派的贡献和局限 1892年,刚刚诞生不久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从那时起它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社会学家,其中包括斯莫尔、米德、托马斯、帕克、伯吉斯、麦肯齐、法里斯、奥格本和沃斯,他们因具有相对一致的学术旨趣、长期的制度支持、占主流地位的出版物和“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经验论方法”而被人们尊称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关于这一学派研究的出版物更是达到1000多种。在社会学160余年的历史上,这是除以法国人迪尔凯姆为灵魂的“社会学年鉴学派”以外,唯一享有如此盛誉的一个科学家共同体。 一、芝加哥社会学派的源起 芝加哥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的摇篮多少有些偶然。1890年,标准石油公司老板洛克菲勒捐资建立芝加哥大学。在其首任校长威廉姆·哈珀的头脑中当时还没有社会学的概念,他所领导的这所大学所以会建立全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只是因为在他开列的第一批聘用的13位首席教授名单中,碰巧有一位社会学家,这就是阿尔比恩·斯莫尔(AlbionW.Small,1854-1926)。 尽管芝加哥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一种偶然,但这个年轻的学科能够在那里生根,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支配美国早期社会学却有其必然的因素。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内战之后,美国国内的资本主义获得了一日千里的发展。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移民的聚集,在美国的东部和北部出现了纽约、芝加哥和费城等一系列大城市,芝加哥的发展尤为突出。除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外,还有一系列因素使得这个城市成为孕育美国社会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温床:它是一座工业城市、商业中心和交易所,资本主义在那里获得了近乎野蛮的发展;它的人口十分混杂, 1900年时,其人口的一半以上是由外国移民构成的,这赋予芝加哥以鲜明的文化多样性;受到新教的影响,它还是一座文化与艺术之城,极为推崇教育和书本; 同时,它也是一座现代城市,经历了1871年的大火之后,芝加哥耸立起了美国最初一批钢筋与混凝土建筑。当然,决定社会学在美国最初发展的骰子之所以最后掷向了芝加哥,还因为那里的贫困、人口拥挤和犯罪逐渐变得和伦敦、曼切斯特一样显著。1904年,当马克斯·韦伯访问芝加哥时,在他的笔下,这座城市“像一个被剥光了皮的人,你可以看见他的肠子在蠕动”. 斯莫尔就是在这样一个需要社会学的时代和需要社会学的城市,在哈珀的支持下,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 从今天的角度说,斯莫尔在学术上的贡献乏善可陈,不过他为芝加哥社会学的发展抛下了“定向之锚”,那就是:芝加哥是美国社会学的天然实验场,而芝加哥的社会学家们应该将德国人的理论运用于日益凸现的美国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之中。 同学者的角色相比,斯莫尔更像是一个学术经纪人。他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贡献有三件:其一,1892年,斯莫尔建立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这不仅是全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而且到斯莫尔退休之时,既是芝加哥大学中的一个大系,也是全美培养博士最多、开设课程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社会学系,单在1893年到1935年间,它就培养了109位博士,硕士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了美国社会学的翘楚;其二,1895年,先于法国人迪尔凯姆创办《社会学年鉴》前一年,斯莫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社会学杂志———《美国社会学杂志》(AJS),并

建筑学派

建筑学派 1) 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 ARCHITECTURE)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2) 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3) 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4)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亦称手工艺运动。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因建筑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为“自由建筑运动”。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代表作品是魏伯设计的“红屋”。 5)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代表人物有凡?德?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霍尔塔(Victor Horta)等。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 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6) 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19世纪90年代末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形成的以瓦格纳为代表人物的建筑家集团。他们主张建筑形式应是对材料、结构与功能的合乎逻辑的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芝加哥学派传播学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芝加哥学派传播学 传播学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经验学派研究的特点是:对现行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心,而是维护与改进现存社会体制及其功能。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推荐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的范文,欢迎阅读。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简介 大众传媒的兴起,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标志。自大众化报纸产生以来,特别是20 世纪初广播产生以来,大众传播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想敏锐的学者们的注意。在美国,一批学者特别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和霍夫兰等,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需要,运用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对大众传播开展研究,产生了一批开拓性的理论成果,初步确立了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开创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传统。 一、经验学派的概念及特征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也是传播学中的传统学派,在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不同,而是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经验学派最大的特点是其研究方法,即以实用主义为目的,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经验性方法论与社会科学中的实证立场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意味着,当一种传播理论提出后必然紧接着一个不断验证的过程,通过验证必定使某一理论抑或因缺乏效度而受到摒弃或修正,抑或是受新材料、新方法的支持而得以确立或完善。这也是我们看美国主流传播学理论,凡重要的理论学说都会经历一个嬗变的过程的原因。如对于议程设置理论,随着时代发展,美国学者在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修正,美国学者沃纳赛佛林认为:议程设置研究的新动向表明,‘新闻媒介不能告诉我们该怎样想,却可以告诉我们该想些什么’这一旧的表述有必要作出修改,新的说法应该是:‘新闻不仅告诉我们该想些什么,而且告诉我们改怎样想’。1从这一点来说,这一方法论有利于促进学术的发展与进步。 但是使用经验性研究方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用

浅谈芝加哥建筑学派

浅谈芝加哥建筑学派 在建筑设计领域,本来在新艺术运动传入美国以前,美国已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主张建筑功能第一,“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其代表人物有建筑师伯纳姆、詹尼、艾德 勒霍拉伯特和路易斯·沙利文(1856-1924)等。通过这些建筑师的工作,从芝加哥开始,美国兴起了建造摩天大楼的热潮。 工程师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1832~1907)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1879年设计建 造的第一拉埃特大厦。1885年他完成的“家庭保险公司”十层办公楼(Lnsvrancruilding),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真 正开始,是第一座钢铁框架结构。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 的一个得力支柱,他提倡的“形式服从功能”为功能主 义建筑开辟了道路。 路易斯·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对 美国新艺术建筑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贡献。他在14年 中设计了一百多幢摩天大楼,分布在纽约、密苏里、芝加 哥等地。他早期的建筑作品表达了将罗马风格建筑语言加于现代形式的愿望。他所设计的礼堂大厦在粗琢的下部楼层上方建有的连拱廊围住窗子。而在建筑的内部,沙利文已开始运用花卉装饰。沙利文最杰出的建筑设计作品是卡森皮里斯科公司商场设计,商场的简洁处理,使该设计成为20世纪无数办工与商业建筑的基本原形。主入口上方及周围布满奢华的新艺术风格的铸铁装饰,这也许是沙利文最杰出的建筑装饰。商场最下面两层是商店,上面十层为办公楼,在钢铁架上挂满白色的陶砖,并有成排的大窗户,充分体现了他“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建筑思想。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沙利文和艾德勒合作设计的“芝加哥大剧院”,沙利文通过使用可折叠的天花板护墙和垂直的屏障,用许多悬吊的圆形弧圈把声音从舞台传向剧院后面的观众,使能容纳3000人的剧院达到了完美的音响效果。而在建筑的外部,沙利文改变了剧院的立面材料,在下面三层使用质朴的花岗岩石块,在四层以上使用沙岩,从而强调了建筑墙的垂直感。 继沙利文之后,曾经在沙利文建筑事务所工作过的费兰克·赖特(1869—1959),进一步发展了沙利文的新艺术建筑思想,其中主要表现在对新材料的选用及考虑建筑与环境协调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有机建筑”概念。赖特被视为现代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设计在19世纪90年代表现出强烈的表面装饰倾向,如1894年他为麦克艾菲住宅所作的设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1895年开始,赖特在建筑铁饰设计中融入了高雅的垂直和曲线形。至1904年,这些装饰作品对垂线和表面图案的运用已具赖特个人风格。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的出现是以建筑艺术创新、实用主义盛行、新工程技术和美 国城市用地紧张为历史背景的,其主要成就涵盖高层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芝加哥学派建筑 艺术风格所表达的时代精神,对于今天中国国情下的建筑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务 实创新的时代精神”对于今天从事与建筑行业相关的人们依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这本身也 是一种认识的重新挖掘、一种知识的重新发现。

西方经济学发展流派及代表人物

西方经济学发展流派及代表人物 (大学经济类必看经典!) 1.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思想萌芽 一般公认,世界上现存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是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 前430-约前355或354)的《经济论》,英语单词“Economy”、“Economics”即源于此。该书采用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家庭农场,堪称“古代微观经济学”。他还著有《雅典的收入》,论述如何增加雅典国 家收入,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此外,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和 完善奴隶经济制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主张限制商业、高利贷和私有财产。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论》主要论述奴隶经济 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奴隶经济制度,《伦理学》分析商品等价交换现象, 认为货币使不同的商品等价。 2.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思想 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年,终于1640年,其间战乱、灾荒和瘟疫连绵 不断,经济、文化黯然失色,人称黑暗的“中世纪”(Middle ages)。意大利神 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学大全》,根据 上帝意志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应当受“上等人”统治。同时,提出公平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商业理论和利 息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了折衷和辩护,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国际贸易成为当时西欧主要经济增长点,催生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萌芽。认为:只有金银才是财富,主张 促进商业发展,开展国际贸易,实行贸易管制。第一次正面肯定商业和商品经济,堪称“革命性”突破。早期重商主义主张“货币差额论”,即只出口不进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于英国匿名发表的《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晚期 重商主义主张“贸易差额论”,即少进口多出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克列

芝加哥学派与高层建筑

芝加哥学派与高层建筑 芝加哥学派是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芝加哥学派的产生背景源于1871年芝加哥城大火,几乎城市中的大批木材建筑都覆没在这场大火中,城市也因此重建。为了节省土地,政府迫使建筑师在设计中增高楼层,扩展空间。现代的高层建筑开始在芝加哥出现。在此,当时的芝加哥设计师从中形成了趋向于简洁独创的风格流派,这就是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明确了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希望使建筑摆脱华而不实的羁绊,主张经典与时代结合的建筑设计。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是1883年~1893年之间。工程师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1832~1907)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第一代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沙利文(Louis H.Sullivian 1856--1924)。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鼎力支柱,他提倡的“形式服从功能”为功能主义建筑开辟了道路,他较为反对浮夸和形式主义。而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则是弗兰克.赖特(Frank L Wright 1869--1959)。芝加哥CPS大厦是芝加哥建筑学派中人有力的代表作。 芝加哥学派的设计观念主要是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使他们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环境。赖特的著作——流水别墅,正是这样的设计。他们注重室内空间的合理性,力求要做到舒展、自由。小空间分割要注重其流动性。这类建筑注重采用纯天然的建筑材料,以求与大自然的协调统一。 高层建筑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设计者的创作,1883年在芝加哥建起第一幢高11层的保险公司大楼是史上第一个高层建筑。纽约帝国大厦曾为世界第一高大楼和纽约市的标志性建筑。高层建筑的优点是可节约城市用地,缩短公用设施和市政管网的开发周期,从而减少市政投资,加快城市建设。但有利也有弊,譬如近期上海高楼大火,伤亡惨重,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楼层太高,逃生不便。而且采光通风性不够好。总体来说高层建筑,就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浅谈芝加哥建筑学派

文档经典 下载后可编辑复制浅谈芝加哥建筑学派 在建筑设计领域,本来在新艺术运动传入美国以前,美国已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主张建筑功能第一,“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其代表人物有建筑师伯纳姆、詹尼、艾德 勒霍拉伯特和路易斯·沙利文(1856-1924)等。通过这些建筑师的工作,从芝加哥开始,美国兴起了建造摩天大楼的热潮。 工程师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1832~1907)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1879年设计建 造的第一拉埃特大厦。1885年他完成的“家庭保险公司”十层办公楼(Lnsv rancr uilding),标志芝加哥学派的 真正开始,是第一座钢铁框架结构。沙利文是芝加哥学 派的一个得力支柱,他提倡的“形式服从功能”为功能 主义建筑开辟了道路。 路易斯·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对 美国新艺术建筑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贡献。他在14年 中设计了一百多幢摩天大楼,分布在纽约、密苏里、芝加 哥等地。他早期的建筑作品表达了将罗马风格建筑语言加于现代形式的愿望。他所设计的礼堂大厦在粗琢的下部楼层上方建有的连拱廊围住窗子。而在建筑的内部,沙利文已开始运用花卉装饰。沙利文最杰出的建筑设计作品是卡森皮里斯科公司商场设计,商场的简洁处理,使该设计成为20世纪无数办工与商业建筑的基本原形。主入口上方及周围布满奢华的新艺术风格的铸铁装饰,这也许是沙利文最杰出的建筑装饰。商场最下面两层是商店,上面十层为办公楼,在钢铁架上挂满白色的陶砖,并有成排的大窗户,充分体现了他“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建筑思想。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沙利文和艾德勒合作设计的“芝加哥大剧院”,沙利文通过使用可折叠的天花板护墙和垂直的屏障,用许多悬吊的圆形弧圈把声音从舞台传向剧院后面的观众,使能容纳3000人的剧院达到了完美的音响效果。而在建筑的外部,沙利文改变了剧院的立面材料,在下面三层使用质朴的花岗岩石块,在四层以上使用沙岩,从而强调了建筑墙的垂直感。 继沙利文之后,曾经在沙利文建筑事务所工作过的费兰克·赖特(1869—1959),进一步发展了沙利文的新艺术建筑思想,其中主要表现在对新材料的选用及考虑建筑与环境协调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有机建筑”概念。赖特被视为现代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设计在19世纪90年代表现出强烈的表面装饰倾向,如1894年他为麦克艾菲住宅所作的设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1895年开始,赖特在建筑铁饰设计中融入了高雅的垂直和曲线形。至1904年,这些装饰作品对垂线和表面图案的运用已具赖特个人风格。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的出现是以建筑艺术创新、实用主义盛行、新工程技术 和美国城市用地紧张为历史背景的,其主要成就涵盖高层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芝加哥学派 建筑艺术风格所表达的时代精神,对于今天中国国情下的建筑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务实创新的时代精神”对于今天从事与建筑行业相关的人们依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这 本身也是一种认识的重新挖掘、一种知识的重新发现。

浅谈芝加哥建筑学派发展及意义

浅谈芝加哥建筑学派发展及意义 摘要 本文论述了芝加哥建筑学派的艺术成就,主要从其发展的背景、建筑的特点及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来阐明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发展,也进一步的分析了其高层建筑具有的现代意义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最后简单的展望了未来社会新建筑的大潮势不可挡,一个多种风格流派争相登场的局面呈现的今天。 关键词:芝加哥建筑学派艺术风格发展意义 一、芝加哥学派的由来 19世纪以前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1837年仅有4000人。由于美国的西部开拓,这个位于东部和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镇在南北战争之后急速发展起来,到1890年人口已增至100万。经济的兴旺发达、人口的快速膨胀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加剧了对新建房屋的需求。1873年10月8日,芝加哥发生了一场火灾,熊熊大火烧毁了全市近1/3的建筑。要多快好省地在短时间内新建大量房屋,在当时已有材料和建筑手段中,芝加哥的建筑师们选择这样一种建筑:高层、铁(或钢)框架、箱式结构。用铁构成的箱式框架足以承担重量,外墙已无承重功能;铁框架便于搭建,外面敷上石料或混凝土一层楼就出来了。高层建筑便于容纳更多的人,这些做法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赶时间,弥补火灾的损失,却恰恰符合经济高速发展对建筑的需要。所谓祸兮福所倚,这场大火带来的重建,诞生了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芝加哥学派。这是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和建筑工程师群体,他们的出现无疑促进了现代化大城市的诞生和发展。 二、芝加哥学派的发展 芝加哥建筑学派是美国最早的、以芝加哥为中心兴起的一个代表地标性建筑新风格的建筑流派;1871年芝加哥大火后,整个城市面临重建的繁重任务,吸引了来自欧美各地的大批建筑师,嗣后又面临美国西部的开发,芝加哥城市飞速发展,在重建与新建城市的高层商业建筑中给了建筑师们以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了该学派的发展。 Chicago School的出现是以建筑艺术创新、实用主义盛行、新工程技术和美国城市用地紧张为历史背景的,以大胆的现实主义态度和符合工业化时代精神的艺术设计理念,在设计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高层建筑的发展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新艺术运动”所无法比拟的。从此摩天大楼这个纯粹由美国人创造、备受宠爱的新生儿开始在芝加哥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也带动了建筑业的迅猛发展。 在20~3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5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就连强调建筑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镳了。但无庸置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从芝加哥开始,美国兴起了建筑摩天大楼的热潮。其主要成就涵盖高层建筑

芝加哥学派的基础和发展

第四节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大众传播研究 曾经对传播问题做出专门论述的著名学者: 马克思 马克思从人类交往的高度,提出了精神交往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播观。该理论认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外,还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论为确立唯物主义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他提出了近代新闻业是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信息传递是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从而把大众传播活动纳入到整个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中理解。马克思还提出新闻传播中时效的重要性,提出用时间消灭空间的限制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 托克维尔(法国学者)《论美国的民主》 托尔维克提到,当人们无法通过牢固和永恒的联系团结在一起的时候,报纸起到了让所有人产生相同感受的作用,个体通过报纸被联系在一起——“报纸产生联系,联系产生报纸”(思考媒体与民主的关系) 塔尔德(法国社会学家) 1、区别了集群和公众的概念 集群:乌合之众 一群临时聚集起来的人,他们是物理空间相近的群体,具有相同的心理特征,容易受到外界的心理暗示,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广场效应) 公众: 纯粹精神上的集体,由分散的个体组成,他们没有身体上的接触,他们的组合完全是精神关系上的组合。 报纸的出现导致公众的诞生。公众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形成了民意,这种意见的扩散也要依靠报纸。唯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社会将会由受“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塔尔德对报纸的作用持乐观态度,他认为报纸把分散的意见和 分散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尽管报纸也会增加冲突,但从长远来看,报纸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它对文明和理性的影响。 2、提出了模仿的法则 他认为发明和模仿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 模仿的法则:一项创新和已被接受的观点越接近,这种创新可能被模仿的可能性就越高。创新的S曲线。创新扩散中不同群体的创新精神所造成的影响,模仿总是从上层向下层扩散。 3、强调报纸的影响时,注意人际传播的中介作用 报纸的影响只有经过人际交往的协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西美尔(德国社会学家) 1、关于通俗文化和现代性的研究 现代性一方面使个性独立,另一方面又使这种个性淹没于体制化的社会中,从而丧失个性。货币哲学:一方面人们更加自由,摆脱了人身束缚和对特定个体的依赖,另一方面货币又把过去无法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和个体捆绑在一起,把一切东西都换算成金钱,事物之间本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