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比赛 5.2染色体变异多倍体和单倍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广东省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比赛 5.2染色体变异多倍体和单倍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广东省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比赛 5.2染色体变异多倍体和单倍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多倍体和单倍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多倍体和单倍体”是出现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第5章第2节的概念。在这一节中,教材呈现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众多概念,其中染色体组是该节的核心概念,也是学习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概念的基础。

2.教学困惑

教材在编排上把二倍体和多倍体、单倍体与染色体组、染色体变异等内容放在一起,但结构上却是松散的,例证之间也是孤立而缺少呼应的,完全按教材处理容易造成课堂结构零乱、教学环节过渡生硬、概念关联松散。

另一方面,核心概念“染色体组”在教学中往往得到较多重视,教师以各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中的各个要素,但未必意识到多倍体和单倍体的相关事实性知识其实是对“染色体组”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而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概念的教学常常限于定义(术语)的认知,其成因、生长特点、育性作为概念的内涵并没有联系核心概念来逐步引出,而只是作为细节的事实来强调背诵,可谓是忽略了生物学科的理科属性和核心概念的本质属性。

3.解决方法

水稻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栽培稻为二倍体,四倍体水稻和单倍体水稻在作物育种研究中经常被使用。本课选择水稻作为全课的主线,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组合,将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联系起来,使教学过程更流畅。

同时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将“染色体组”、细胞分裂等原有知识渗透、贯穿于多倍体和单倍体概念的定义和实例,更抓住多倍体、单倍体与染色体组概念内涵的联系,来推理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成因、特点、育性,帮助深刻理解、掌握从一系列客观事实中概括出来的规律,并能在新情境中加以应用。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分裂、遗传规律、基因表达等遗传和变异相关知识,为本课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在体验方面,学生日常多以大米(水稻)为主食,在生活中接触过无籽西瓜、多倍体草莓,拉近了学科理论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在认知能力方面,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基本具备学习本节内容的条件,但部分学生容易凭经验对概念的术语顾名思义,产生理解误区,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和学习经验,通过设置情景和问题串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才能让学生更自主高效地建构新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多倍体的概念;单倍体的概念;染色体组概念与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2.教学难点:应用染色体组概念相关知识推导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成因、生长特点和育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构建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概念,能准确运用这些术语;培养分析推理的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这几个重要概念的分析比较,培养分析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体会“STS”的关系。

五、教学思路

1.基础概念导入

利用栽培稻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回顾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该细胞减数分裂所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情况(一个染色体组),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受精卵中染色体组数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两个染色体组),从而引出二倍体概念。

2.关键概念构建

多倍体概念和二倍体概念并非只是像定义中提到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数不同那样简单,构建多倍体概念需要紧扣染色体组知识,全方位剖析其成因、生长特点、育性,以求通过分析材料获取感性认识,从多方例证抽象本质属性,进而准确表达定义、建立多倍体概念系统。

本课精选四份材料,依次指出:自然条件剧烈变化或使用秋水仙素人工诱导,可以获得四倍体水稻(成因);四倍体水稻相对于二倍体有茎秆粗壮等特点(生长特点);四倍体水稻易联会紊乱,结实率低(育性);香蕉为三倍体,由有籽芭蕉和野生芭蕉杂交而得,体大而无籽,营养繁殖。学生有了对四倍体水稻和三倍体香蕉的比较分析,自主归纳多倍体定义、构建多倍体概念也就顺利成章了。

借助分析材料构建多倍体概念的经验,学生以同样方法构建单倍体概念。

3.概念的完善与巩固

本课所学概念很多,成功构建关键概念后,需要及时梳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概念图可以较全面揭示染色体组和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的关系,而列表格比较则能帮助学生厘清多倍体和单倍体概念的差异。

概念图在授课过程中以板书的方式呈现,分阶段而又完整地、静态地展示各概念的关系;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比较隐含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的最后有必要用表格具体归纳出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概念,评价学习效果。同时结合题目训练,提升对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受精作用

单倍体 多个染色体组 1到多个染色体组

成因 生长特点 育性 成因 生长特点 育性

概念的完善与巩固:多倍体小麦、小黑麦的体细胞和配子中的染色体

数、染色体组数,并且注明它们分别属于

几倍体生物。

2.韭菜体细胞中含有的32条染色体具有8

种各不相同的形态,韭菜应是()

A. 二倍体

B. 三倍体

C. 四倍体

D. 八倍体

解决问题:

用秋水仙素人工诱导多倍体时,处理

的对象最好是什么?

可以处理成熟的植株获得多倍体吗?

引导归纳:因为秋水仙素的作用对象

是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成熟的植株大部

分细胞不进行有丝分裂。

思考提升:将二倍体葡萄(2N=38)茎

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染色体检

查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细胞的染色体被

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

胞,成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中有四倍体

植株。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嵌合体”产生原因之一是细胞的分裂

不同步

B.“嵌合体”可以产生含38条染色体的

配子

C.“嵌合体”不同的花之间传粉可以产生

三倍体子代

D.“嵌合体”根尖分生区有含19条染色

体的细胞

应用概念解

决新的问题。

推理回答:

萌发的种子

或者幼苗

不能。

小组讨论,合

作学习,汇报

交流。

并对概念加以应

用。

题目与新学概

念联系紧密,又有

一定难度,有利于

学生获得用所学

知识解决较难问

题的成就感。

基础概念导入

利用板书,讲解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

水稻都是受精卵发育而来,它们减数分裂

产生的配子中分别含有1个和2个染色体

组。

结合减数分

裂,回到染色

体组数目问

题。

引导关注上述概

念与后续概念之

间的逻辑关系。

关键概念构建:梳理:

1、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在离体条应用染色体

概念的完善与巩固:

单倍体回顾全课相关概念。

列表格比较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

解决问题:

1.下列各项是表示生物体中染色体

上所携带的基因,肯定是单倍体的是()

A.AaBb

B.Aaaa

C.ABCD

D.Bbb

2.(双选)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A.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株,一

定是单倍体

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

不是单倍体

C.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一定是单倍体

D.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物也可能

是单倍体

设疑:

与二倍体栽培稻相比,单倍体、多倍

体的染色体组的数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

变,植株生长特点也有区别,这些特点如

何应用在育种中,产生更优质高产的超级

稻?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会有所探讨,感

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进

一步探究。

整理知识,

形成比较表

格。

应用概念

解决新的问

题。

通过表格比

较让学生更好掌

握基本概念,区分

易混淆概念。

评价学习效

果,并对概念加以

应用。

设疑,为后续

学习做出铺垫,并

激发学生兴趣。

八、设计亮点

1. 选择水稻作为全课概念的载体,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组合,巧设主线,让概念和关联明晰起来。

2. 围绕染色体组这一核心概念,精选相关文献材料,通过小组合作、资料分析、引导探究、概念辨析等手段,尝试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概念转换教学,形成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等新概念。

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张少斌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中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并对不同的概念采取怎样教学方法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课题研究背景 生物学概念是支撑生物学科科学体系的关键所在,学好重要概念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建立自我生我学体系的根本。介于此原因初中新课程标准已经对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而高中目前还没相应的提法,这是本课题组最初确定这个课题为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说明概念教学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都很重要。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还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高中生物新教材重视以生物学概念构建知识体系。在课本的章末自我检测中都要求学生在理解本章概念的基础上画概念图,这是旧教材中没有的。 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比较重要的概念约有450个,有具体定义的概念有近200个,平均每节课中都要涉及4~5个重要概念。特别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回归课本,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呢?经多年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概念记忆不牢,理解不清,概念的应用能力差,生物基础不差,生物学科素养低下。 2.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物的概念教学是生物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体现生物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特征。对于生物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同时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也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时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才能构建良好的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在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更进一步完成课标提出的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这个目标。 3.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广东省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比赛 5.2染色体变异-多倍体和单倍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精编版

《多倍体和单倍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多倍体和单倍体”是出现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第5章第2节的概念。在这一节中,教材呈现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众多概念,其中染色体组是该节的核心概念,也是学习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概念的基础。 2.教学困惑 教材在编排上把二倍体和多倍体、单倍体与染色体组、染色体变异等内容放在一起,但结构上却是松散的,例证之间也是孤立而缺少呼应的,完全按教材处理容易造成课堂结构零乱、教学环节过渡生硬、概念关联松散。 另一方面,核心概念“染色体组”在教学中往往得到较多重视,教师以各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中的各个要素,但未必意识到多倍体和单倍体的相关事实性知识其实是对“染色体组”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而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概念的教学常常限于定义(术语)的认知,其成因、生长特点、育性作为概念的内涵并没有联系核心概念来逐步引出,而只是作为细节的事实来强调背诵,可谓是忽略了生物学科的理科属性和核心概念的本质属性。 3.解决方法 水稻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栽培稻为二倍体,四倍体水稻和单倍体水稻在作物育种研究中经常被使用。本课选择水稻作为全课的主线,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组合,将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联系起来,使教学过程更流畅。 同时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将“染色体组”、细胞分裂等原有知识渗透、贯穿于多倍体和单倍体概念的定义和实例,更抓住多倍体、单倍体与染色体组概念内涵的联系,来推理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成因、特点、育性,帮助深刻理解、掌握从一系列客观事实中概括出来的规律,并能在新情境中加以应用。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分裂、遗传规律、基因表达等遗传和变异相关知识,为本课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在体验方面,学生日常多以大米(水稻)为主食,在生活中接触过无籽西瓜、多倍体草莓,拉近了学科理论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在认知能力方面,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基本具备学习本节内容的条件,但部分学生容易凭经验对概念的术语顾名思义,产生理解误区,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和学习经验,通过设置情景和问题串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才能让学生更自主高效地建构新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教学必备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概念图汇编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教学必备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酶,ATP,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化能合成作用 次要: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重铬酸钾溶液,酶的特性,细胞代谢,活化能,酶活性,高能磷酸键,同位素标记法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5.1.1 酶的作用和本质

5.1.2 酶的特性 第2节细胞的能量“能量通货”——ATP 5.2 细胞的能量“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5.3.1 有氧呼吸

5.3.2 无氧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5.4.1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5.4.2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17)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1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 ( ) A.4和9 B.4和27 C.8和27 D.32和81 【解析】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cc,形成的配子种

类有4种,即ABc、aBc、Abc、abc;F2的基因型种类有9种,即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答案】A 2.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解析】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aabb产生的配子是ab,又因为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由此可见亲本基因型应为AABb。 【答案】A 3.(xx届·三明模拟)蚕的黄色茧(Y)对白色茧(y)是显性,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I)对黄色出现的基因(i)是显性。现用杂合白色茧(YyIi)蚕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茧对黄色茧的分离比是 ( ) A.3∶1 B.13∶3 C.1∶1 D.15∶1 【解析】据题信息可知,黄色茧和白色茧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仍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Y_I_、yyI_、yyii为白色,只有Y_ii基因型的个体为黄色,杂合白色茧(YyIi)的蚕相互交配,后代有9种基因型,Y_ii为黄色占3/16,其余个体为白色占13/16,白色茧对黄色茧的分离比是13∶3。 【答案】B 4.(xx届·南昌八一中学月考)下图表示不同基因型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这两对基因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从理论上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通常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这门学科的发展综合了多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参与教学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的人员由于其背景的不同,他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视野来界定和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因此人们在教学设计的定义上尚未取得完全的统一。 加涅认为:“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肯普提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史密斯等的观点:“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梅瑞尔在其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瑞尔,1996) 帕顿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989)乌美娜等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 上述几种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理解的不同角度以及各自的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全套

《§20-1 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植物的生殖,即: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涉及到植物花和果实的结构,但花的结构和果实的结构在七年级上册《被子植物》已经学习过了,部分学生已经有所遗忘,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复杂、抽象,这就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无性生殖部分包括“植物的营养繁殖”和“植物的组织培养”两个内容,虽然内容具体,但涉及到的范围广,尤其是植物的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这需要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同时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 (2)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 (3)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植物生殖过程的观察,尝试图与图之间的表达。 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插扦或压条等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观察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阅读人工种子形成的资料,体验新科技与传统生产的差异。 (2)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教学重点: 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 2、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 3、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教学难点: 1、通过对植物生殖过程的观察,尝试图与图之间的表达。 2、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教学用具: 教师:互联网课件、自制PPT课件、学生微机室、盆载万年青、月季等花卉、杨、柳的枝条。 学生:供观察的已经纵切开的各种水果。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方法的探究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策略探究 临潼田家炳中学姜会民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策略 摘要:学科素养主要是指由学科的核心概念内化而成的“科学观念”,将指导我们在今后的生活生产中做出科学决策和判断。生物核心概念是指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构建核心概念,有多种教学策略,需要我们不断探究,交流借鉴,共同提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要实施的核心任务。《课标》要求“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理解、掌握、并应用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什么是“生物学核心概念”?如何界定“生物学核心概念”?怎样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核心概念?是每个生物教师必需探讨、并明确的。关于核心概念有多种看法,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得提出,组成科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应该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它们被称为核心概念。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认识,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所以核心概念既不等同于我们常说的重点概念,也不是我们认为的生物学观念。核心概念的核心指的是核心(重点)问题,即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概念不是只指基本概念而是指概念性知识,即与某一生命活动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特征、基本意义和应用等相关概念性知识点有机建构的整体认知或概念模型。如光合作用作为代谢的核心概念,不只是简单的名词概念,而是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原理特征,影响因素、意义应用等有机构成的一个概念系统,外化的核心概念可以用概念图来表示。课程学习中学生获得的是多个核心概念,从而形成了生物学观念。今后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研究中始终指导我们的可能就是由核心概念形成的科学观念。生物高考也主要考察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新课程高效课堂深入推进的当下,怎样突破核心概念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主要着力点,采用多种策略使学生更好地内化构建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同行都在不断探究和实践的课题。查阅并学习有关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理论及资料,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究。现根据自己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和反思,总结一下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与同行之间交流借鉴,共同提高教学核心概念的效率。 一.现代学习理论关于概念学习的两个主要的学习观 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概念辨析

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概念辨析 双倍体对单倍体而言,二倍体、多倍体对一倍体而言。根据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的数目可以分为多倍体、二倍体、一倍体等。 根据发育起点可以分为双倍体和单倍体。双倍体是由本物种正常本物种正常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由本物种配子即双倍体的配子直接发育成(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为单倍体。(先界定能产生配子的物种,再定义双倍体,再定义单倍体。) 多倍体物种都是由祖先二倍体物种(染色体组的供体物种)进化来的。故染色体组指同属不同种多倍体物种与祖先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共同的基数。如小麦属共同的基数为7。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即称为几倍体。(故先定义染色体组, 说明: 其中一倍体一定由二倍体的配子发育来,也能称为单倍体。 多倍体或二倍体可以由合子(受精卵)发育成,可以由配子发育来,也可以在合子(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由低温、秋水仙素等诱导形成。由配子直接发育来的,也能称为单倍体。 由本物种正常配子形成合子(受精卵)直接发育成的多倍体或二倍体,也能称为双倍体。 由不同物种配子形成合子或受精卵发育成的多倍体或二倍体(异源二倍体),不能称为双倍体。如骡。

由低温或秋水仙素等诱导形成的西瓜,称为四倍体(同源多倍体),也可育但不能称为双倍体。因为不是由本物种正常配子形成合子(受精卵)直接发育成,而是在合子(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由低温、秋水仙素等诱导形成,且四倍体西瓜不是一个物种。 由普通小麦花粉直接发育成的小麦,含有3个染色体组就称为三倍体,因为是由本物种配子即双倍体的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也能称为单倍体。 普通小麦合子(受精卵)直接发育成的小麦称为六倍体,也能称为双倍体。 四倍体马铃薯能称为双倍体。因为马铃薯是一个物种。可由本物种正常配子形成合子(受精卵)直接发育成,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俞京宁(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 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这是每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概念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它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认知的思维水平的限制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一些抽象的、不常接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概念的网络,以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对于概念教学这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强了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行动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案例 1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关于“平方根”的概念教学课,上课开始,教师呈现一组面积不同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求边长x 。

例谈围绕生物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例谈围绕生物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陶玉凌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教师围绕生物大概念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它不仅要求教师对生物学核心素养和大概念有清晰的认识,更应该在教学设计时能超越传统的课例设计,开发以重要概念为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遗传的分子基础》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的内容,围绕“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在DNA分子上”这一重要概念组织学习。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向信息的表达是它的次位概念。本文即以“遗传的分子基础”为主题尝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借助科学史情境探究科学问题,通过模型建构进行多样化思维训练,并挖掘社会热点在细节处体现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一、凸显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学生分析噬菌体、肺炎双球菌和烟草花叶病毒三个经典实验,并基于对相关资料的查阅,设计并实施探究实验方案,运用多种方法如实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对真理追求不懈的科学精神。 2.科学思维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信息,参与制作DNA双螺旋模型;结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对DNA双螺旋模型建立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提高观察、探索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3.生命观念学生利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能从分子与细胞水平认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能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思考DNA复制方式的生物学意义;还通过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的相关计算,归纳并概括出其规 律。 4.体会责任学生关注并参与社会热点中的生物学议题的讨论,基于对遗传信息有序性、准确性和独特性的理解,初步形成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主动运用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保护自身健康,具有通过科学实践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想 法。 二、融入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 (一)重温史实,从事实资料的剖析中体验科学探究 生命科学史中有许多经典史实,蕴含着科学家独特的生物学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对科学史中这些经典实验的再现及逻辑分析,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 1.活动教师基于科学史发展主线向学生呈现重要的知识脉络,学生基于历史主线归纳总结各史实节点的重要结论。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简析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简析 一、采用分析法全面把握概念 分析法是概念教学中的常规方法,在新授课时尤为适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把握概念。例如:在进行减数分裂内容的教学时,教材中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描述为:“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时所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对该概念进行分析,此概念包含以下信息:(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是进行减数分裂的主体,指明了什么样的生物可进行减数分裂。(2)“产生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时”是减数分裂发生的时间。(3)“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减数分裂的结果。如此一来,教材中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描述便可以从主体、时间、结果三个方面去把握,既降低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为后面讲授减数分裂的场所、过程及特点作好了铺垫。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让概念“动”起来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常常感到很枯燥,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不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生硬的表述生动起来。例如:在讲授《基因的表达》时,转录和翻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原因是仅凭教材中的文字描述与插图,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形成一系列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段相关的动画,生动连贯地展示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

内DNA分子先解旋,然后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出mRNA分子,此过程为转录。随后,mRNA从DNA分子上脱离下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过程的模板合成蛋白质,此过程为翻译。这样,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脑海中,转录和翻译再也不是几句生硬的表述,而是清晰生动的画面,学生记忆将更加深刻,理解起来也变得容易多了。 三、采用比较法辨清概念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单个概念能基本掌握,但遇到多个相似概念时往往容易混淆,显得比较迷茫。教师要及时对他们施以援手,采用比较法帮助他们辨清概念就是不错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例如:不少学生容易混淆种群密度与丰富度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而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请学生回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区别进而得出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区别:种群密度是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以反映种群中有多少个个体;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以反映群落中有多少种生物。 四、利用概念图做总结,强化概念之间的联系 概念图是以核心概念为中心,以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纽带构建起的知识网络。学会建构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普遍联系、体系严整的知识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新课程标准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过程自我探究资料 2011版本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的修订 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的一些主要描述。本次教学建议,主要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

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标准也给出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课程的内容标准中同时使用了这两种方式:一个是用术语的方式,一个是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既要揭示其实质,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课标给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这就是用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光合作用的概念内涵。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以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刚才提到了光合作用的概念,以及用概念内涵的方式来描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中,涉及到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在探究光合作用产物中,涉及到的有机物是淀粉,在后续学习中,我们会对有机物的概念进行学习,而有机物的内涵它包含了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来建立有机物的概念,我想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和老师进行交流。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评价的试题: 例: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将一盆天竺葵放置黑暗处一昼夜后,选其中一个叶片,用三角形的黑纸片将叶片的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如左下图所示,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摘下叶片,经过酒精脱色、漂洗,最后在叶片上滴加碘液。请分析回答: (1)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原有淀粉运走耗尽。(将原有的有机物运走耗尽?) (2)叶片的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样处理可起到对照作用。 (3)下图中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的装置正确的是B。 (4)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变蓝的是图中叶片中未遮光部分,由此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概念图作为一种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关于概念图的概述 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表示。 概念图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认知教学技术,其构图方式和作用与托尼·巴赞(Tony Buzan)1971年发明的思维导图类似,有人也把概念图称为思维导图。概念图作为开发学生思维的认知工具,在欧美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对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只有当新旧知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时,学生才容易记住这些知识。由于概念图能清晰地呈现概念的整合过程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概念图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结构,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建立知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笔者认为,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前景广阔,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二、构建概念图的步骤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可概括为: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概念,围绕主题找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并列举出来,但每个概念只出现一次。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也可以把概念写在卡片上,便于移动,在绘制概念图的时候根据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放在适当位置。 第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前端,将其余的概念一层一层地排放在列表上。 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在连线上注明。概念间的连线可以是单向、双向或无方向的,但向上或向两侧时需加箭头(没有箭头时默认为由上往下)。连接词语应能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具体明确的词。 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连结,并标明连接线。 第五步,把说明概念的具体例子或图示写在概念旁。 三、概念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 概念图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是否应用概念图来组织教学,如果遇上概念多或陈述性知识较多的章节可采用概念图来组织教学。 2.概念图除了上述一般层级概念图外还可以绘制成链状概念图和环状概念图。 在实际教学中,对那些概念或陈述性知识较多的章节,如果只是通过传统的教师讲解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得不到发挥。若应用概念图组织教学,学生就会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重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而且充分向学生展示了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这样就能使学生对习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持久。从更深远意义上讲,学生如果制作出一个缜密的、直观的概念图,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如果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思维难度,也可采用不提示相关概念,只提示围绕某一主线,让学生自己建构概念图,更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多元化。

对数的概念教案

对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1)、理解对数的定义,了解对数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名称; (2)、理解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逆关系,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能够利用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关系完成简单的运算。 2、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关系,蕴含着数学中相互转化的思想,同时学生体会到类比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对数的学习,能利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他们利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对数概念的正确理解; #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对数式,指数式中各字母含义的区别理解; 2、应用指数与对数的相互转化求值。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若3+2=5,则3=5-2;

若3×2=6,则3=6÷2; 若23=8,则3=。 思考:能否用2和8的来表示3 [ 二、学生活动: 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在上面的几个式子中,都是求3,第一个3根据的加法逆运算用减法求出,第二个3用乘法的逆运算除法求出,那么第三个3能不能用指数式的逆运算求出来呢指数式的逆运算又 是什么呢显然我们以前没有学过,所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学运算——对数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构建数学: 1、对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a(a>0,a≠1)的b的次幂等于N,即a b=N,那么就称b是以a为底的对数,记作, =其中a叫做对 N log b a 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注意:(1)a>0,a≠1, (2)a b=N?, = N log b a (3)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活动2:讨论并写出a,b,N在指数式和对数式中各自的名称两种运算的关系就如同加减法和乘除运算一样,当数字的位置变发生了变化,其含义和名称也随之改变。

第二课多倍体、单倍体

第二课时 [一]月份教学过程 导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重要概念”。 多倍体是怎样形成的呢? 单倍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这些知识在实践中有何应用价 值呢? 这就是我们在本节课要了解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1.投影展示提纲(一): 学生根据提纲(一)阅读教材。 提问:多倍体的自然成因是什么? 具有什么特点?(回答:略) 投影展示:二倍体草莓、多倍体草莓的图片。看图可知,多倍体植物各器官均较 二倍体大,果实中含营养物质多。如四倍体水稻的干粒重是二倍体水稻的二倍,蛋白质含量提高了5%~15%,可见多倍体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下面,我们以“三倍体西瓜的培育过程”为例,学习多倍体在实践中的应用。师生根据P49图示学习、讨论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 并板书出其染色体的情况:

归纳总结多倍体知识,补充提纲(一)为(一)/: 刚才,我们归纳了“多倍体”的有关知识,明确了采用人工诱导多倍体来获得多倍体,可以应用在育种上培育新品种。 那么,单倍体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依据提纲(一)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单倍体的自然成因是什么? (2)单倍体的特点有哪些? (3)单倍体在育种上有什么意义? 2.在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大纲归纳总结单倍体的有关知识: 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在人工诱导育种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国家利用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方面均取得很大的成果。 [三] 教学目标巩固 1.单倍体本身无利用价值,但在育种上却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单倍体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不仅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且可获得纯合体。 2.培育多倍体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温度剧变,射线处理、药物处理等。其中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用四倍体西瓜植株作母本,二倍体西瓜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结出西瓜的果皮细胞、种子的种皮细胞、胚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依次为() A.4、3、3 B.4,2、3 C.3、4、3 D.4、4、3 解析:在结出西瓜的过程中,子房壁形成果皮,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细胞和珠被细胞都属于体细胞,与其母本---四倍体西瓜植株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即为四个染色体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胚细胞内的染色体应是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的总和,即为三个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运用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摘要: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工具,正在被逐步应用到教学中。本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探讨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的优势,并介绍了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图实施的环节。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运用 the effective use of concept map in biology teaching of high senior school luo xiao-min (no. 1 middle high school of lixin county anhui, lixin236700 ) abstract:concept map is being gradually applied to teaching as an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ol. in this paper, it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y , to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use of concept maps in high senior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and to introduce the implementation plans of the concept in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keywords:concept map; biology teaching in high senior school;the effective use 高中生物学知识的一大特点就是概念繁杂、知识点分散、系统性不强。学生较难对零散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概念图作

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集合的概念及相关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知识来源:集合的概念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必修一中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一小节; 2.知识背景: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的集合论,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中一些冗长的文字语言.高中数学课程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作为一种数学简单符号来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阶段性的要求,学生将领悟集合的抽象性及其具体性,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去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逐渐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3.知识外延:集合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接下来函数的学习至关重要,高中函数的概念将建立在集合间关系的基础上的。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征分析:集合为高一上学期开学后的第一次授课知识,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知识,存在部分同学还沉浸在暑假的懒散中,从而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再者,与初中直观、具体、易懂的数学知识相比,集合尤其是无限集合就显得抽象、不易理解,这会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本节授课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2.学生知识结构分析: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能够顺利进入高中知识的学习,基本功还是较扎实的,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对集合概念的知识接纳和理解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能从集合间的运算分析出集合的基本关系,同时对于分类讨论问题,能区分取交还是取并. 2.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理解集合有限和无限的特征,理清“元素和集合关系”和“集合与集合关系”符号的区别,不混淆。 3.学会正确使用集合补集思想,即为“正难则反”的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知识梳理,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习的内容网络化、系统化.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领悟知识的横、纵向联系,体会集合的本质. 3.学生通过集合概念的学习,应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化简思想以及补集思想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认识到材料整理的必要性,从而形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

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第四节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1 、内容分析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经过漫长的演化孕育了生命,从冰封的北极雪原到炎热的赤道,从喜马拉雅山之巅到大西洋的深层海底,地球上到处充满着生命,展示着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可是至少400 万种的生物,如果不将它们加以分类,人类就无法研究它们并加以利用,所以说本节课很关键,只有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及比较抽象的分类等级,才能为以后了解各种生物的特点打下坚定基础。 2 、教学重点 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 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3、教学难点:描述种的概念。 4、本节内容的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生物分类的依据”和“生物分类的单位”两部分,是对以前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通过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和实践,尝试根据一定的生物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同时生物的分类等级是将各种生物在整个生物界加以“定位”的关键,也是判断各种生物相互亲缘关系远近的依据。通过本节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为终身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1 、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经验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她们对于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己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时就浅显的接触了生物的分类例子,又因学生对生活实际中商店中的东西分类摆放情况很了解,这对学生接受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2 、难点及其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常看到和接触到不少动物,但生物分类的等级是将各级生物在整个生物界加以“定位”的关键,也是判断各种生物相互亲缘关系远近的依据,特别是最小的分类单位,它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只有了解它的特点才能更好的了解其它分类单位,而它的概念却很抽象,所以把“种的定义”作为难点,并通过观看短片,小游戏拼图和讨论方式来抓住种的基本特征,尽而引出种的概念。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②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 一、考试目标 1. 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具备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能举例说出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生物学教学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准确理解《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并能用其指导高中生物学教学。 3.生物学教学设计能力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了解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方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相关的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进化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生物技术;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 2.掌握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知识 1.理解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熟悉高中 生物学课程3个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知道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其适用范 围。 2.了解高中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呈现形式。 3.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学 研究等一般知识与技能。 4.了解生物学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5.掌握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一般教学策略。 (三)教学设计 1.学习需求分析 (1)分析学习者 ?分析高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一般特征,如年龄特征、整体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 ?分析高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差异性,如个性差异、知识水平差异、不同

高中生物复习精讲精练 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比较及应用

课题54: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比较及应用【课标要求】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考向瞭望】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可能会出现大的实验设计题目,考查环境污染对染色体变异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一)实验原理:低温抑制纺缍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染色体数目改变。 (二)方法步骤:洋葱根尖培养→固定→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三)试剂及用途 1、卡诺氏液:固定细胞的形态。 2、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使染色体着色。 3、解离液[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混合液(1︰1)]:使细胞分散。 二、二倍体、多倍体与单倍体 (一)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比较 1、单倍体与二倍体、多倍体是两个概念系统,主要区别在于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单倍体的概念与染色体组无关。单倍体一般含一个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产生的单倍体),也可以含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染色体组,如普通小麦产生的单倍体,就有三个染色体组。 2、二倍体、多倍体与染色体组直接相关,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叫多倍体。 【思考感悟】(1)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可以用什么试剂替代?(2)实验中的情况在自然界中能发生吗? (1)可以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替代。(2)能,特别是在高原植物中。 【基础训练】 1、下面所列材料中,最适合用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是(C) A、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B、洋葱鳞片叶叶肉细胞 C、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D、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 2、低温和秋水仙素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起作用的时期是( B) A、细胞分裂间期 B、细胞分裂前期 C、细胞分裂中期 D、细胞分裂后期 3、果蝇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过程中常常发生同源染色体不分开的现象,因此常常出现性染色体异常的果蝇,出现不同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