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习题集

第六章体质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观察与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

盆宽度与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 )

A.体表形态

B.体格

C.体型

D.体姿

E.性征

2.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就是( )

A.皮肤之厚薄

B.肤色

C.腠理之坚松

D.形体之肥瘦

E.身高

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就是( )

A.体型

B.体重

C.体姿

D.身高

E.性征

4.体质就是指人体的( )

A.身体素质

B.心理素质

C.身心特性

D.遗传特质

E.形态结构

5.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 )

A.《伤寒杂病论》

B.《妇人良方》

C.《景岳全书》

D.《内经》

E.《千金要方》

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

A.可变性

B.连续性

C.复杂性

D.普遍性

E.稳定性

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 )

A.可变性

B.稳定性

C.全面性

D.普遍性

E.复杂性

8.健康之人应为(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肥胖质

E.瘦小质

9.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 )

A.火旺体质

B.痰湿体质

C.心气虚体质

D.脾气虚体质

E.肝郁体

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 )

A.阴阳平与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肝郁质

E.阳虚质

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 )

A.阴阳平与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阴虚质

E.气虚质

12.以下除哪项外,都就是小儿的体质特点( )

A.脏腑娇嫩

B.形气未充

C.易虚易实

D.易寒易热

E.代谢缓慢

13.以下除哪项外,都就是老人的体质特点( )

A.精气神渐衰

B.脏腑功能减退

C.代谢旺盛

D.气血郁滞

E.阴阳失调

1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 )

A.寒化

B.热化

C.燥化

D.湿化

E.火化

15.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 )

A.寒化

B.实化

C.虚化

D.湿化

E.燥化

16.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与,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属于(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阳亢质

E.痰湿质

17.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属于(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气郁质

E.阳虚质

18.某人形体偏胖,面色萎黄,食量较小,喜饮热水,性格内向,动作迟缓,容易疲劳。属于(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阴虚质

E.气郁质

(二)B1型题

A.体格

B.体型

C.体重

D.体姿

E.性征

1.反映体质的体表形态标志就是( )

2.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为( )

A.甘寒凉润

B.补气培元

C.健脾芳化

D.清热利湿

E.温补益火

3.体质偏阴者治宜( )

4.体质偏阳者治宜( )

A.寒化

B.热化

C.燥化

D.湿化

E.传化

5.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 )

6.素体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 )

(三)X型题

1.体质的构成要素包括( )

A.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B.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C.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D.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E.发病的倾向性

2.体格反映了人体的( )

A.生长发育水平

B.营养状况

C.锻炼程度

D.体姿

E.性征

3.偏阳质者( )

A.易感风、暑、热邪

B.易感寒湿之邪

C.耐寒

D. 耐热

E.发病

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

4.偏阴质者( )

A.易感风、暑、热邪

B.易感寒湿之邪

C.耐寒

D.耐热

E.发病

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

5.偏阳质的人易发展演化成的病理体质就是( )

A.阳亢

B.阴虚

C.痰湿

D.痰火

E.阳虚

6.偏阴质的人易发展演化成的病理体质就是( )

A.阳虚

B.阴虚

C.阳亢

D.痰湿

E.水饮

二、词语解释

1.体质

2.体质学说

3.体格

4.体型

5.偏阳质

6.偏阴质

三、填空题

1.体质就是通过人体( )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的。

2.体质就是人群在生理共性的基础上,不同个体所具有的( )。

3.体型就是指身体各部位( )的形态特征。

4.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 )等的差异。

5.理想体质的标志也反映了( )的标志。

6.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 )。

7.( )就是形成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8.研究体质,实质上就就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 )。

9.理想的体质应就是( )之质。

四、简答题

1.体质构成要素有哪些?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在体质的构成要素中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

3.体质具有哪些特点?表现形式如何?

4.父母素质强壮,其子女体质也一定强壮不?为什么?

5.饮食因素对体质的形成有何影响?

6.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体质的影响有何不同?

7.情志因素就是怎样影响体质的?

8.地理因素就是如何影响体质的?

9.疾病对体质有何影响?

五、论述题

1.试论人体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2.试述人体心理特征的差异性的形成。

3.试述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4.简述男、女、老、幼的体质特征。

5.试述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6.试述体质与证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B 答案分析:体格就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与锻炼程度的状态,一般通过观察与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与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来判断。

2.D 答案分析:中医观察体型,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等。其中尤以肥瘦最有代表性。

3.A 答案分析:体型就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就是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

4.C 答案分析:体质反映着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心理活动中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内在脏腑气血阴阳之偏倾与机能活动之差异,就是对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5.D 答案分析:《内经》较系统地论述了个体及不同群体的体质特征、差异规律、体质形成与变异规律,体质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体质的分类方法,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质与疾病的诊断,辨证与治法用药规律,体质与预防、养生的关系等,奠定了中医体质理论的基础。

6.E 答案分析:体质禀承于先天,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与特异性。

7.A 答案分析:体质得养于后天,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均可对体质形成影响,使体质具有可变性。

8.C 答案分析: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阴阳平与质就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故健康之人应为阴阳平与之质。

9.B 答案分析:嗜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痰,故易形成痰湿体质。

10.C 答案分析:偏阳质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征的体质类型。

11.B 答案分析:偏阴质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征的体质类型。

12.E 答案分析:小儿由于未发育成熟,故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体质特点,但生机旺盛,蓬勃生长,故代谢并不缓慢。

13.C 答案分析:老年人由于内脏机能活动的生理性衰退,体质常表现为精气神渐衰、阴阳失调、脏脏功能减退、代谢缓慢、气血郁滞等特点。

14.D 答案分析:素体津亏血耗者,受邪后邪多从体质而燥化。

16.C 答案分析:阴阳平与质就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其体质特征为:身体强壮、胖瘦适度,面色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与,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脉象缓匀有神,夜眠安与,精力充沛,反应灵活,自身调节与适应能力强。

17.A 答案分析:偏阳质就是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类型。其体质特征为:形体适中或偏瘦,面色多略偏红,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易急躁,自制力较差,食量较大,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平时畏热喜冷,动则易出汗,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

18.B 答案分析:偏阴质就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类型,其体质特征为: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容易疲劳,面色偏白或欠华,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食量较小,平时畏寒喜热,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

(二)B1型题

1.A 答案分析:体表形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体姿、性征等,体格反映了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与锻炼程度的状态,就是反映体质的标志。

2.B 答案分析:体型就是体格的主要内容,故就是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

3.E 答案分析:体质偏阴者,阳气偏弱,长期发展,易致阳气虚弱,脏腑功能偏衰,水湿内

生,故治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

4.A 答案分析:体质偏阳者,阳气偏亢,多动少静,日久必有耗阴之势,故治宜甘寒、酸寒、咸寒、凉润之品,忌辛热温散伤阴之品。

5.B 答案分析: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故受邪后多从热化。

6.A 答案分析: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不足,故受邪后多从寒化。

(三)X型题

1.A B C 答案分析: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2.A B C 答案分析: 体格就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与锻炼程度的状态。

3.A C E 答案分析:偏阳质者对风、暑、热等阳邪的易感性较强而耐寒,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

4.B D E 答案分析:偏阴质者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较强而耐热,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

5.A B D 答案分析:偏阳质者,阳气偏亢,并易化燥伤阴,易发展演化为临床常见的阳亢、阴虚、痰火等病理性体质。

6.A D E 答案分析:偏阴质者,阳气偏弱,易致阳气虚弱,脏腑机能偏衰,水湿内生,故易发展演化为临床常见的阳虚、痰湿、水饮等病理性体质。

二、词语解释

1.体质就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与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2.体质学说就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与防治的理论知识。

3.体格就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与锻炼程度的状态。

4.体型就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

5.偏阳质就是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

6.偏阴质就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

三、填空题

1.形态、机能与心理活动

2.生理特殊性

3.大小比例

4.人格、气质、性格

5.健康

6.《内经》

7.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8.藏象

9.阴阳平与

四、简答题

1.答: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心理状态三方面的差异性构成,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以躯体形态为基础,与内部脏器结构密切相关,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生理功能的差异性反映了脏腑功能的盛衰偏颇,表现为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的强弱差异;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等的差异。

2.答:形态结构包括外部形态结构与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外部形态结构就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就是体质的内在基础,也就是产生生理功能的基础。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决定着机体生理功能及对刺激反应的差异,而机体生理功能的差异,又会影响其形态结构,引起一系列相应的改变。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又就是产生心理特征的基础,特定的形态结构总就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心理倾向,不同脏腑的机能活动,总就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而心理活动在长期的显现中,又影响着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

3.答:体质的特点有八:先天遗传性、差异多样性、形神一体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

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体质就是表明人体生命特征差异性的一个概念,

这种差异性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一就是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二就是生理性与病理性。体质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可以将体质分为特异体质与非特异体质两大类;体质的生理性与病理性,

可以将体质分为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两大类。

4.答:不一定。因为人体体质的形成,不仅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还受后天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既使先天因素,除父母的素质外,父母血缘关系的远近、父母生育的年龄、母亲在妊娠期的养胎情况与疾病因素等均会对体质形成影响。

5.答:饮食物各有不同的成份或性味特点,长期的饮食习惯与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久可因体内某些成份的增减等变化而影响体质。如果饮食品种多样,搭配合理,定时定量,五味调与,再加上脾胃健运,则水谷精气充足,脏腑组织得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质。如果长期饮食不节,则必然给体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饮食量少,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则会导致体质虚弱;嗜食肥甘厚味,助湿生痰,易形成痰湿体质;嗜食辛辣则易化火灼津,形成阴虚火旺体质;过食咸则胜血伤心,易形成心气虚体质;饮食无度,日久损伤脾胃,易形成形盛气虚体质。

6.答:体力劳动主要动用筋骨,适度的劳作或体育锻炼,可使筋骨强壮,关节通利,能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加强内脏的功能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质;脑力劳动主要动用心神,若同时适当参加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但过度的劳作,则易于损伤筋骨,消耗气血,致脏腑精气不足,形成虚性体质;长期端坐伏案,脑力劳动过度,则易致气血不畅,并暗耗营血,使心脾两虚,也易形成虚性体质。

7.答:情志活动的产生、维持有赖于内在脏腑的机能活动,以脏腑精气阴阳为物质基础,故七情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脏腑精气的盛衰变化,而影响人体的体质。情志与调则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体质强壮;情志过激,或持久不解,往往导致内脏气血阴阳的耗损或紊乱,进而给体质造成不良的影响。

8.答:不同地区或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壳的物理性状,土壤的化学成份、水土性质、物产及气候条件等特征。这些均影响着不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俗等,从而制约着不同地域生存的不同人群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心理行为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不同地域人群的体质差异与特征。如西北方人形体多壮实,腠理致密;东南方人多体型瘦弱,腠理疏松等。

9.答:疾病对体质的影响多就是不利的,如大病、久病之后,常使体质虚弱;某些慢性病迁延日久,也易表现出相应的体质特异性,如慢性肝炎,易形成瘀血体质与阴虚体质;慢性肾炎易形成肾阳虚、肾阴虚体质;慢性肺痨,则易形成肺肾阴虚体质。但感染某些病邪,患某些疾病,如麻疹、痄腮等,还会使机体具有相应的免疫力,使患者终生不再罹患此病。

五、论述题

1.答:人体生理功能的差异,反映了脏腑功能的盛衰偏颇,涉及到人体消化、呼吸、血液循环、水液代谢、生长发育、生殖、感觉运动、精神意识思维等各方面功能的强弱差异。诸如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脉象、舌象、呼吸状况语言的高低、食欲、口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况、性机能、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睡眠状况、视听觉、触嗅觉、耐痛的程度、皮肤肌肉的弹性、须发的多少与光泽等,均就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

2.答:心理活动的产生就是以人体的形态结构、脏腑机能活动为基础产生的,某种特定的形态结构总就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心理倾向,不同脏腑的机能活动,总就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同时,个体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心理活动产生着明显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3.答: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的联络、功能的配合与隶属关系,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了五大生理系统,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五脏系统的功能活动,调节着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决定着个体的体质差异。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脏腑,脏腑的形态与功能特点就是构成并决定差异的最根本因素,在个体先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同个体常表现出某一脏象系统的相对优势或劣势化的倾向,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体质。经络就是联系沟通、协调各脏腑机能活动的结构基础,精气血津液就是决定体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既就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又通过经络的转输作用,输布于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脏腑精气的盛衰,经络气血的

多少,决定着体质的强弱,并影响着体质类型。故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就是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4.答: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性多刚悍,体魄健壮魁梧,能胜任繁重的体力与脑力劳动,性格多外向、粗犷,心胸开阔。由于男子多用气,故气常不足,病多耗精伤气。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性多柔弱,体形小巧苗条,性格多内向、文静、细腻,多愁善感。由于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病多伤血,并因经带产乳的特殊生理,而有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的体质改变。老年人的体质特点就是精气神渐衰,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减退、代谢缓慢、气血郁滞,动作迟缓,劳动、生活能力渐退。小儿生机旺盛,体质渐强,其体质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筋骨未坚,肌肤柔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5.答: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①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耐受性与发病倾向性。②阐释发病原理:体质反映了正气的盛衰偏颇,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抗病力强,不易发病;体质偏弱者,正气不足,或调节能力差,抗病力弱,易发病。③解释病理变化,主要解释病机的从化与疾病的传变。④指导辨证,体质决定证候类型,证候特征中包含着体质的特征。⑤指导治疗:“因人制宜”的核心应就是区别体质而治疗,故治疗时一要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二要根据体质特征注意用药宜忌,三要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⑥指导养生:调摄时形神共养,在饮食情志、起居、劳逸、运动等各方面都需兼顾体质特征。

6.答:体质就是在非疾病状态下就已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证候就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的分析与概括;体质就是证候产生的基础,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基础就是体质,由于体质的差异,感受相同的病因或患同一种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而不同的病因或疾病,体质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时,证候随体质而化,常又可表现为相同或类似的病机变化与证候类型。故判别体质状况就是辨证的前提与主要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习题集教学文案

第六章体质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 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 A.体表形态B.体格C.体型D.体姿E.性征 2.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是() A.皮肤之厚薄B.肤色C.腠理之坚松D.形体之肥瘦E.身高 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 A.体型B.体重C.体姿D.身高E.性征 4.体质是指人体的() A.身体素质B.心理素质C.身心特性D.遗传特质 E.形态结构 5.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 A.《伤寒杂病论》B.《妇人良方》C.《景岳全书》D.《内经》 E.《千金要方》 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A.可变性B.连续性C.复杂性D.普遍性E.稳定性 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 A.可变性B.稳定性C.全面性D.普遍性E.复杂性 8.健康之人应为()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肥胖质E.瘦小质 9.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 A.火旺体质B.痰湿体质C.心气虚体质D.脾气虚体质E.肝郁体质 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 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肝郁质E.阳虚质 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 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阴虚质E.气虚质 12.以下除哪项外,都是小儿的体质特点() A.脏腑娇嫩B.形气未充C.易虚易实 D.易寒易热E.代谢缓慢 13.以下除哪项外,都是老人的体质特点() A.精气神渐衰B.脏腑功能减退C.代谢旺盛 D.气血郁滞E.阴阳失调 1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 A.寒化B.热化C.燥化D.湿化E.火化 15.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 A.寒化B.实化C.虚化D.湿化E.燥化 16.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和,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属于()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阳亢质E.痰湿质 17.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属于()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气郁质E.阳虚质 18.某人形体偏胖,面色萎黄,食量较小,喜饮热水,性格内向,动作迟缓,容易疲劳。属于()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阴虚质E.气郁质 (二)B1型题 A.体格B.体型C.体重D.体姿E.性征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陕西中医学院 中基教研室 乔文彪

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体质学说概述 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三、体质的分类 四、影响体质的因素 五、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用以指导诊断和防治疾病的理论知识。 体质学说既是养生防病的理论支撑,又是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中医讲的“因人制宜”,就是强调在诊治疾病时因个人的体质差异而做相应的调整。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征方面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体质通过人体形态、机能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差异;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和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体表形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体格: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状况来判断。 体型:指身体大小形态比例的形态特征,是 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主要观察体形之高矮胖瘦,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脉象、舌象、呼吸状况、声音的高低、食欲、口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况、性机能、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睡眠状况、视听觉、触嗅觉、耐痛的程度、皮肤肌肉的弹性、须发的多少与光泽等方面的差异。 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差异均为内在脏腑功能状态及气血盛衰的外在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节五行学说 ―、五行与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故五行最初称作“五材”。 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哲学概念。 (一)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4.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二)五行的分类 古人根据五行的特性对各种事物进行归类。五行归类的方法有二:其一,取象比类法,即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推演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条达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肃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 其二,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其他相关的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根据五行特性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主要应用于解析五行的关系及其运动变化。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存在着密切联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

第五章体质 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人类既有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相同的形质和机能活动,也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动,这是人体的生理共性。但正常人体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个体在形质、机能、心理上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这种个体在生理上的身心特性便称之为体质。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措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因此,重视对于体质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个体的生命特征,而且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对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及养生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其融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于一体,既作为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研究人类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的新的分支学科。 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换言之,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它通过人体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每个人都有自己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习题集

) D .肝郁质E.阳虚质 ) D .阴虚质E.气虚质 ) C.易虚易实 A .精气神渐衰 B .脏腑功能减退 C .代谢旺盛 E.阴阳失调 第六章体质 一、选择题 (一)A1 型题 1.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 A .体表形态 B.体格 C.体型 D .体姿 E.性征 2 .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是() A .皮肤之厚薄 B .肤色 C .腠理之坚松 D .形体之肥瘦 E.身高 3 .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 A .体型 B .体重 C.体姿 D .身高 E.性征 4 .体质是指人体的() A .身体素质 B .心理素质 C .身心特性 D .遗传特质 E.形态结构 5 .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 A .《伤寒杂病论》 B.《妇人良方》 C.《景岳全书》 D .《内经》 E.《千金要方》 6 .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A .可变性 B .连续性 C.复杂性 D .普遍性 E.稳定性 7 .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 A .可变性 B.稳定性 C.全面性 D .普遍性 E.复杂性 8 .健康之人应为() A .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和质 D .肥胖质 E.瘦小质 9 .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 A .火旺体质 B.痰湿体质 C.心气虚体质 D .脾气虚体质 E.肝 郁体质 10 .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 A .阴阳平和质 B .偏阴质 C.偏阳质 11 .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 A .阴阳平和质 B .偏阴质 C.偏阳质 12 .以下除哪项外,都是小儿的体质特点( A .脏腑娇嫩 B.形气未充 D .易寒易热E代谢缓慢 13 .以下除哪项外,都是老人的体质特点() D .气血郁滞 14 .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火与土 E.火与水 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E.同气相求 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生 B.克 C.乘 D.侮 E.子病及母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 ) A.母病及子 B.木火刑金 C.水来乘火 D.火来侮水 E.子病及母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 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 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 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 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 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习题集

第六章体质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观察与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 盆宽度与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 ) A.体表形态 B.体格 C.体型 D.体姿 E.性征 2.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就是( ) A.皮肤之厚薄 B.肤色 C.腠理之坚松 D.形体之肥瘦 E.身高 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就是( ) A.体型 B.体重 C.体姿 D.身高 E.性征 4.体质就是指人体的( ) A.身体素质 B.心理素质 C.身心特性 D.遗传特质 E.形态结构 5.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 ) A.《伤寒杂病论》 B.《妇人良方》 C.《景岳全书》 D.《内经》 E.《千金要方》 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 A.可变性 B.连续性 C.复杂性 D.普遍性 E.稳定性 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 ) A.可变性 B.稳定性 C.全面性 D.普遍性 E.复杂性 8.健康之人应为(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肥胖质 E.瘦小质 9.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 ) A.火旺体质 B.痰湿体质 C.心气虚体质 D.脾气虚体质 E.肝郁体 质 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 ) A.阴阳平与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肝郁质 E.阳虚质 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 ) A.阴阳平与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阴虚质 E.气虚质 12.以下除哪项外,都就是小儿的体质特点( ) A.脏腑娇嫩 B.形气未充 C.易虚易实 D.易寒易热 E.代谢缓慢 13.以下除哪项外,都就是老人的体质特点( ) A.精气神渐衰 B.脏腑功能减退 C.代谢旺盛 D.气血郁滞 E.阴阳失调 1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 ) A.寒化 B.热化 C.燥化 D.湿化 E.火化 15.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 ) A.寒化 B.实化 C.虚化 D.湿化 E.燥化 16.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与,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属于(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阳亢质 E.痰湿质 17.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属于(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气郁质 E.阳虚质 18.某人形体偏胖,面色萎黄,食量较小,喜饮热水,性格内向,动作迟缓,容易疲劳。属于(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阴虚质 E.气郁质 (二)B1型题 A.体格 B.体型 C.体重 D.体姿 E.性征 1.反映体质的体表形态标志就是(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最新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2.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3.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4.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5.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6.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精 B.津 C.液 D.阴液 E.血 7.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D.舌质鲜红E.舌质红绛 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D.正气虚衰C.正邪两盛D.邪气致病E.正气未虚 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 一、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即“内风”。指脏腑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理变化。又称肝风内动,简称肝风。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和血虚生风、血燥生风。 (一)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指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状态。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其病为实。临床可见高热、神昏、抽搐、痉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为临床特征。 (二)肝阳化风 肝阳化风,是指肝阳偏亢,或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致肝阳亢逆无制而动风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所伤,肝郁化火;或年老肝肾阴亏;或操劳过度等,耗伤肝肾之阴,导致阴虚阳亢,风气内动。临床可见筋惕肉晌,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喁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三)阴虚风动 阴虚风动,指阴气衰竭,宁静、抑制功能减退而动风的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后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气和津液大量亏损变生内风。临床可见筋挛肉晌,手足蠕动等动风之症。 (四)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是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变化。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则虚风内动。多见于温热病末期,以及失血、贫血疾患之中。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五)血燥生风 血燥生风,指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生风的病理变化。多由久病伤阴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等原因所导致,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搔痒或落皮屑等症状,多见于牛皮癣、皮肤瘙痒症等疾患之中。 二、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变化。多因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机体失于温煦而成。内寒多责之于心、肺、脾、肾,且与脾、肾关系密切,而尤以肾阳虚衰为著。主要病理变化表现在:温煦失职,虚寒内生;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减退,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或停滞。临床多见小便清长,涕唾痰涎清冷,或腹泻,或水肿等。 “内寒”与“外寒”之间,不仅有所区别,而且还有联系。其区别是:“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临床特点是以寒为主,亦可因寒邪伤阳而兼虚象。 三、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气的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其形成与肺、脾、肾等脏腑有关,但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又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2.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3.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8.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9.“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土侮木 11.脾病传肾属于: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2.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肾 13.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佐金平木 C.泻南补北 D.抑木扶土 E.培土制水 14.“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 E.肾阳虚而心火越 (二)B型题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滋阴扶阳 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 A.阴阳的运动 B.阴阳的交感 C.阴阳的制约 D.阴阳的互根 E.阴阳的平衡 3.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 4.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5.肝火犯肺属于: 6.肝气犯脾属于: (三)D型题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 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 (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9楼)第三章脏象 (第10楼)第一节五脏 (第11楼)第二节六腑 (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 (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 (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17楼)第一节精 (第18楼)第二节气 (第19楼)第三节血 (第20楼)第四节津液 (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22楼)第五章经络 (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29楼)第六章体质 (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34楼)第七章病因 (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 (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 (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 (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 (第39楼)第八章病机 (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 (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 (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 (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 (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 (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 (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 (第48楼)第一节养生 (第49楼)第二节预防 (第50楼)第三节治则 (第51楼)[附]五运六气 (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 (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 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 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 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

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一般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来判断,是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是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中医观察体型,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等。其中尤以肥瘦最有代表性,如《灵枢·逆顺肥瘦》及《灵枢·卫气失常》即以体型将人分为肥人与瘦人,肥胖体质又以其形态特征等划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则进一步将体型与发病相联系,提出了“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的著名观点。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形态结构是产生生理机能的基础,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决定着机体生理机能及对反应的差异,而机体生理机能的个性特征,又会影响其形态结构,引起一系列相应的改变。因此,生理机能上的差异也是个体体质特征的组成部分。 人体的生理机能是其内部形态结构完整性的反映,也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机能协调的体现。因此,人体生理机能的差异,反映了脏腑机能的盛衰偏颇。诸如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脉象、舌象、呼吸状况、语声的高低、食欲、口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况、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第六章中医的体质理论及应用 不论何种社会,也不论何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人的体质都是社会最为基础的物质因素。一个民族体质的强弱与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一个民族的体质水平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群体体质水平的发展又会有力地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因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故体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材的竞争。人的素质不仅仅是以知识为标志,而应是知识、道德、体质的结合体。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者全都具备.才是完全的健康,体质是健康的基础。 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身和研究自身的——门学科。是综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主要成就形成的,研究体质的起源、发展和变异的学科:医学体质学是研究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关系的学科: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为疾病的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体质学的知识:早在《内经》中,对体质的形成、分类以

及体质与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的关系就有极为详细的论述。其后,历代医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内经》关于发生体质学、年龄体质学、性别体质学、病理体质学及治疗体质学的理论,形成了中医学的体质学说,并对养生防病和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学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对中医学理论整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展开和深人,中医体质学就应运而生了。 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含义 体质,又称禀赋、禀质、气禀、形质、气质等,即人体的质量。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 这一定义,首先强调了人体体质的形成是基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两个基本方面的。其次,也反映了中医学关于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说明了人体体质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第三,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五章体质

第五章 体 质 【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类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知识点表解】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 含 义: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体质的概念 生理意义: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病理意义: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 中的某种倾向性。 (二)体质的构成 外部形态结构: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 体面色、毛发、舌象、脉象。 形 质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与 的脏腑经络功能的盛衰偏颇。 神 构精气血津液的功能状况。 俱 成 (三)体质的标志 1.体质的评价指标 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略) (四)体质的特点 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体质的 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复杂性。 特 点 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用词的变迁 《内经》——“形”、“质”。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禀质”。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气质”。 用词的南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赋禀”。 变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禀赋”、“气质”、“体质”。 清·徐大椿——“气体”、“体质”。 清·叶桂、华岫云——“体质”。 (二)形成与发展 形成: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 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明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 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阐明体质形成于胎儿期。 形成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阐明小儿体质“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发展发展“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宋·陈直的《养老奉亲书》——阐明老年人体质特征,强调体质的食养与食疗。 金·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阐明体质与内生六气的关系。 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倡藏象体质理论,阐明脾肾对体质形成的重要性。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体质与脏腑经脏腑功能盛衰偏颇决定体质的差异体质特征取决于 络及精气血津经络是联系沟通协调脏腑功能和体质形成的结构基础脏腑经络气血的 液的关系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强弱盛衰。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一)先天禀赋:是体质形先天之精充盈——体质强壮。 成的基础先天之精不足——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影响体质的健康发展。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二)年龄因素青壮年——精气血津液充盛,脏腑功能强健,体质类型较稳定。 老年人——脏腑功能生理性衰退,以阴阳失调、代谢减缓、气血郁滞、脏腑功能减退为特点。 男性多禀阳刚之气,脏腑功能较强,体魄健壮、性格外向、粗犷、心胸开阔。 女性多禀阴柔之气,脏腑功能较弱,体形小巧、性格内向、细腻、多愁善感。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三)性别差异男子多用气,故气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 男子之病,多由伤精耗气;女子之病,多由伤血。 男性较女性对病邪更为敏感,易患病,病较重,死亡率较高。 女性在经、带、胎、产等生理周期易感受病邪。 饮食不足——体质虚弱。 饮食偏嗜——体质偏倾或发病。 过食肥甘厚味——易成痰湿体质。 过食辛辣——易成阴虚火旺体质。 (四)饮食因素过食咸味——易成心气虚弱体质。 过食生冷寒凉——易成脾气虚弱体质。 过食醇酒佳酿——湿热在中,易伤肝脾,而成湿热体质。 饮食无度——久则伤脾胃,易成形盛气虚体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