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课题申请书

校本课程课题申请书
校本课程课题申请书

校本课程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皖北农村薄弱学校新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调查研究申请人:唐猛

申请日期:2014 年11月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皖北农村薄弱学校新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农村薄弱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新教师现状

课题

性别民族出生日期

负责人

行政职务专业职务

最后学历本科最后学位担任导师

工作单位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身份证号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三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著作者成果形式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发表出版时间

论文

论文

国外的研究状况:20世纪80年代,强调培养教师专业化的教育思潮首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育部门兴起,。

国内的研究状况

1、《农村教师薪酬问题研究——来自浙江、河北、四川三省的调研报告》容中逵,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2 、《我国农村教师专业情感态度问题研究发展趋势》王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3、《初探建构农村新教师立体式学习共同体培养模式》(安徽省祁门县教师进修学校

4 、《农村教师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综观以上单位和个人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发现,本课题现阶段的研究还处于“模式再构建”和“综合应用与实践”阶段,本课题组通过对以上经验的搜集、学习和反思,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应该不断向纵深推进,构建更加完善的研究体系。

理论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2、教师素质优先发展理论:以斯皮克(G.Spark)为代表提出的教师素质优先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提出要建立一种“以学校教师为主导,根据学校教师的现实需要而设计的多范畴发展管理模式”

3、集体动力论集体动力论: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在合作中可以互补,且有利于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合作成员“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他们在合作中互勉、互助、互爱,因目的相同而产生社会凝聚力,并希望彼此都获得共同的成功。

实践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王建军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运用这一理论,结合各地区的实际,能使学校通过不断的反思,真正发现农村薄弱学校新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选题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是农村薄弱学校新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跨校教研,探索案例研究实施的方法与途径,并通过对案例研究的推进,促进薄弱地区教师专业成长,从而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选题的价值: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需要正确的引领与指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案例研究确实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源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是解决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从皖北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现状与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认为教师整体的专业素质与“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等要求还有差距,原因:一是各学校教研活动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形式单一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脱离,缺乏完善的教研制度和专业引领;二是教师是各有所长,年轻新教师,理论水平较充足,但实践经验不足,年长的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是专业的理论水平、尤其是新的教育理念还亟待于深入和加强;三是校际间教研差别大,缺少专业引领,部分学校教师教育

活动开展不深入,教师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基于我校的校情,以及我们对案例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认识,本选题能起到这一效用,达到“组建一个网络,剖析一个学校,带动一批人”的效果,形成一批在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上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新教师。。

概念的界定:薄弱地区:指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薄弱。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新教师:指09年以来皖北地区公开招聘教师和特岗教师。

研究目标: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起点,建立校际间教研网络平台,加强学校以及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以案搭桥,以案论教,以案促研,以案促思,共享资源,共享经验,相互欣赏,相互支持。寻找一条有效引领、适合薄弱地区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模式,构建出一个卓有成效的研究共同体,从而提升新教师研究品质,提升新教师实践智慧,促进薄弱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包含以下三方面:

1、构建网络研究共同体。组建教研网络,组织教师以案例研究为基础的多形式的学习培训,构建合作伙伴,拓展教师群体的视野,并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结合各校和有价值的案例进行整理、研讨,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水平,促进全体教师共同发展。

2、案例研究过程。开展案例研究,目标是通过各校新教师成长存在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促进学校对新教师专业成长过程进行反思、改进,总结经验,形成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探索建立与案例研究相适应的研究制度,从而促进和规范教师的研究与学习行为,激发教师的参与自觉性和积极性,保障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专业诊断。把过去从就课论课为专业诊断;案例研究做到“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怎么干?”。对每一案例,进行专业诊断,做到分析、阐释和研究,使之成为促进和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基于网络,构建伙伴计划,依据当地的校情,制定出一套跨校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制度,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切实有效的研究为主要载体,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建设,促进薄弱地区均衡发展。

2、本课题在于结合现代网络优势,整合优质资源,探索薄弱地区教师发展的路径,以师师互动方式,形成研究共同体,促进薄弱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科研发展的“双赢”。形成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促进薄弱地区教研、教育均衡发展。

研究思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结合优质教师资源,组建伙伴计划,依据案例例研究这一载体,实行网络教研、结合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师师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教师提供教研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的优化从而为教师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统计法;

2、案例分析法;

3、网络研讨法;

4、文献研究法

5、比较研究法

6、个案跟踪研究法等等。

7、技术路线

→①、构建教研网络,收集案例

→②、案例研讨、应用培训

→③、初步形成研究方案,制度

→④、调查、研讨、反馈研讨效果

→⑤、初步完善方案形成符合实情的网络教研模式

→⑥、教学,研讨,优化模式

→⑦、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⑧、推广方案、结题。

8、研究措施、步骤

(1)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①、构建可操作性目标体系

②、完善培训研讨网络、形成研究体系

③、建立教师学进行理论、案例学习和专题研讨制度。

④、发挥中心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专家组的指导作用

⑤、利用绩效工资的促进教学研究的有效开展。

(2)、采用以下步骤:

①、调研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形成课例与网络研讨的要点

→②、形成调研报告

→③、开题

→④、利用网络研讨,初步形成课例研究方案、

→⑤、调查、研讨、反馈教学效果、初步完善研究方案

→⑥、中期报告,

→⑦、教学,研讨,撰写论文、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⑧、形成可行方案、推广方案、形成案例集。

→⑨、结题。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1、我校已有相关成果:《农村初中大班额教学的对策研究》(市级课题已结题)

《校园文化建设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省级级课题已结题)

2、参考文献:安保生《信息技术与教学》,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顾明远《教育技术学和21世纪的教育》,。

3、主要参加者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4、完成课题保障条件:

1、科研手段和资料准备。课题组成员人人电脑操作娴熟,因此,我们构建网络平台,组建专家团队,利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及问卷调查、个案跟踪、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形成以“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课后研讨——交流反馈——同课再构——全程总结”为六个基本步骤。在资料准备上,首先拥有中央电教馆资源库的使用权,各校均建立班班通,备有课题研究专用科研理论书籍,多媒体视听教材多套(各学科优秀课例,电脑光盘),课题研究组专门配用多媒体备课教室。为开展教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对教研工作常抓不懈,在教科研上提供了足够的研究经费作保障。

3、专家队伍的支撑。我们邀请阜阳师范学院的专家教授对课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通过个案分析、研究、反思,去粗取精,获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请专家论证、提升研究成果,能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五、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成果形式负责人

1

201 年月

----------

201 年月

调查与研究报告,组建网络平台调研报告

2

201 年月

----------

201 年月

开题开题报告

3 201 年月

----------

201 年月

初步实施方案,制度建立研究方案

4 201 年月

----------

201年6月

中期报告、研究论文报告、论文

5 201 年月

----------

201年月

继续完善方案,形成不同模式方案

6 201 年月

----------

201 年月

实施方案分析报告方案、报告

7 201 年月

----------

201 年月

研究报告、案例集报告

8

201 年月

----------

201 年月

结题结题报告最终研究成果(限报 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序号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名称成果形式负责人

1

201 年月

----------

201 年月

研究报告报告

2 201 年月

----------

201 年月

论文集论文

3 201 年月

----------

201 年月

案例集案例

六、推荐人意见

不具有小学高级职称、中学高级职称或其他高级专业职务(称)的申请人,须由两名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推荐人须如实介绍课题负责人的科研态度、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条件,并说明该课题取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

推荐意见:

第一推荐人:专业职务: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推荐人亲笔签名:

推荐意见:

第二推荐人:专业职务: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推荐人亲笔签名:

七、课题申请单位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省课题办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单位承担。证明课题负责人之申请书所填写的内容完全属实,该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合承担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本单位能够提供完成该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本单位同意承担该课题的管理职责和信誉保证。

(公章):

课题申请单位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46485

大封镇初级中学 校本课程评价办法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评价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1、对课程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

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3、对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 1、学校校本课程评价任务由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具体承担。校长担任课程改革组长,全面负责制定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2、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要分学科制订,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精心设计符合李家小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 3、对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4、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6、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校本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优秀校本课程标准

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标准 一、符合有关政策。课程设置符合国家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规定,课程特色显著,课程实施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二、体现新课程理念。能够以鲜活的、发展的、创新的活动形态整体设计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 三、从校本实际出发。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通过分析和研究校内外环境,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体现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作为校本课程实施媒介和重要形式的校本教材,要具有原创性、地域性、教育性、实用性,系统讲解某一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汇编或正式出版物(文本教材)。校本教材结构合理,重心突出,层次清晰,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行文流畅,用语规范,图文并茂,格调清新,可读性强,便于讲解或自学。不存在方向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校本教材成果著作权人可以是个人、团队或单位。成果要求不少于1个学年的学习内容。确系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开发的成果,严禁抄袭。每项成果主编1人,参与人数限前5人。参评成

果不包括学习辅导用书、习题集、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参与编写的国家和全省地方课程教材等。

五、材料完整、真实可信 1、《驻马店市优秀校本教材申报表》 2、《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表、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课程学习结果评价等材料。 3、如有校本教材,需提供编写的校本教材;一学年的校本教材教案1份。 4、其他佐证性材料。能体现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反思等环节的过程性、真实性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始性材料。不能提供纸质的可提供电子材料刻录光盘。 (专业文档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新郑市城关乡周庄小学李红英 课题组成员:李朝梅、赵建玲、赵月琴、许慧芳、李慧珍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形式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着教师新课程理念、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的真正转变,呼唤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多年的课改,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贪玩厌学、没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习惯差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实课堂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师生的教学活动还不够灵活、开放,与课程目标要求还有差距,效率不高或达不到预期效果也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我校教师年龄偏大,日趋老龄化,学习和自我提升意识淡漠,需要学校提供适当的时机和发展平台,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利用一切时机和资源,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是我们最终追求的教育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符合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开发校本课程,也是国家三级课程建设的需要。 1.课程建设的需要。国家三级课程网络建设中的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益的补充和发展,在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彩社团活动又是小学生展现自我、张扬个性、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绝佳途径。以多彩社团活动为平台,探索和建设校本课程,对学校的整个课程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小学生社团活动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自身需要为基础,是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正迎合小学生的天真活泼、生性爱动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 3.传承校园文化,丰富学校内涵的需要。不同风格特色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校园文化,也有其不同的学生社团活动。它在丰富着学校课程建设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着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内涵建设。 (三)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本课题大多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也著述颇丰,但是由于小学生和大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小学生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的结合尚处于摸索与探究的阶段。因此,让小学生分享多彩社团活动的快乐,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建设校本课程,是我们学校近期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内容 1.调查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组建适合学生的社团。 2.建立社团活动组织,制定社团活动方案、章程、安排,积极开展活动。 3.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 4.根据指导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大量的第一手活动资料,总结活动经验,开发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指导教师积极

小学校本课程信息技术社团课程教案

XX小学校本课程信息技术社团教案 第1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方法: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2、电脑动画课件教学。 教学准备: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2、课前打开电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 有价值) 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

号灯……教室里的板书,挂图……图书馆里的书报…… 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 息…… [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 二、新课教学 解释: “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 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 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 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1、信息的获取” 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 鼠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扫描仪、传感器等电子感测装置来获取。 “2、信息的传递”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范文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一)成绩评定 校本课程采用学分制评定。 评定要求:评价要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强调能力立意,重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实践能力;增强探究性,注意引导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综合性,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坚持教育性,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体现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要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学生的评价结果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年课程结业满分为50学分,如果一学期结业则满分为25分,两年累计满分为100学分,累计满60分即可结业。 每门校本课程成绩分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测评;过程性评价来源:出勤、课堂学习、成长记录袋、奖励分;终结性测评:期末考查、表现性活动。颐中讲堂考勤实行听课证制度,凭听课证入场。最后15分钟写听后感,作为该学科的成绩。 参与评价的主体:指导老师、同伴、自己。 每门课程结业采用下列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

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总分 50分)

其中成长记录袋评价、课堂观察检核表、小组合作评价表见附表。 校本课程成绩=第一年学分+第二年学分+奖励分(如果一期结业则能够将两期相加为年学分) (二)成绩管理 任课教师负责学分制的执行和落实,学校应给学生制定统一的学分卡,每期初将本班学生学分卡交开课老师保管,期末开课老师将学生出勤与学分登记交给班主任,再由班主任将每年(期)成绩记录在期末学生素质报告单,向家长反馈课程所获学分情况;班主任必须将全班学生校本课程成绩表上交教务处,教务处建立学生成绩档案(文本与软件包)。 (三)奖励和惩戒办法 凡在国家级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市级科技节各类各项竞赛活动与资格证书考试中获奖或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均可获得奖励学分(不超过8分)。(就高不就低,不累计得分) 为了鼓励学生选修好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学校每年可分年级或全校组织一次校本课程的展示评比活动,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奖励分。 得分标准如下:

物理社团校本课程

理化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和优秀社团培训指南 -------编者语我校在学校领导的引领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下一直致力于社团教学文化的形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培养教师的有效途径,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为了社团开展的有声有色,为了让社团教学更规范化,有效化,编写了这本理化社团指导书。 首先,以社团申报表为例,着重说明了申报表的格式、内容和填写方法,从社团组织建设篇,社团师生培养篇,社团活动回顾篇,社团成果介绍篇和社团未来展望篇五大篇章让老师们明确了申报材料的基本思路。在初步了解了优秀社团申报之后,阐述了校本课程的定义,是以教师为主体开发的与学校特点和条件相适应的课程,然后从课程行为的确定、设计、编制和完善等几方面理清了课程课程开发的大致流程,从目标导向性、协调性、统整性、多样性、针对性、趣味性和适宜性七个方面论述了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详实的介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五根支柱,要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考虑学校实际可能和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从课程内容、人力、经费和政策四方面分析了课程资源的内容,点明了课程开发方案包括课程开发的背景、理念、原因、目标、规划、方法、流程等,让老师们从理论上掌握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主题,原则体系,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策略。

其次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要求,说明校本课程编写的大致结构,分五个部分,简单的课程目标陈述,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设计工作课程内容或专题,课程学习材料,课程实施方案和考试评价说明。重点讲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后,老师们对校本课程的制定编写有了初步的轮廓,从社团名字的选取,封面的设计到内容的编排,篇章的选取,从理论的铺垫到具体的操作,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经过培训呈现在老师们的面前,为各位老师的社团教材编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指导书强调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明确了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需求,简洁明了的指出要论述清楚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并向各位老师提出更高的希望。春风拂面来,相信有了领导的重视,具体的校本课程专家引领,老师们辛勤的耕耘,期待我校的社团在今后的日子里,百花盛开。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评价标准 (一)成绩评定 校本课程采用学分制评定。 评定要求:评价要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强调能力立意,重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实践能力;增强探究性,注意引导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综合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坚持教育性,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体现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要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学生的评价结果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学年课程结业满分为50学分,如果一学期结业则满分为25分,两年累计满分为100学分,累计满60分即可结业。 每门校本课程成绩分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测评;过程性评价来源:出勤、课堂学习、成长记录袋、奖励分;终结性测评:期末考查、表现性活动。颐中讲堂考勤实行听课证制度,凭听课证入场。最后15分钟写听后感,作为该学科的成绩。 参与评价的主体:指导老师、同伴、自己。 每门课程结业采用下列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 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总分 50分)

其中成长记录袋评价、课堂观察检核表、小组合作评价表见附表。

校本课程成绩=第一年学分+第二年学分 +奖励分(如果一期结业则可以将两期相加为学年学分) (二)成绩管理 任课教师负责学分制的执行和落实,学校应给学生制定统一的学分卡,每期初将本班学生学分卡交开课老师保管,期末开课老师将学生出勤与学分登记交给班主任,再由班主任将每年(期)成绩记录在期末学生素质报告单,向家长反馈课程所获学分情况;班主任必须将全班学生校本课程成绩表上交教务处,教务处建立学生成绩档案(文本与软件包)。 (三)奖励和惩戒办法 凡在国家级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市级科技节各类各项竞赛活动与资格证书考试中获奖或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均可获得奖励学分(不超过8分)。(就高不就低,不累计得分)为了鼓励学生选修好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学校每年可分年级或全校组织一次校本课程的展示评比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分。 得分标准如下: (以上参赛活动必须是权威教育部门组织或社会有权威特长鉴定单位组织的才认可,特长分则按技术级别折算成相应一、二、三等。) 出勤率未到规定课时的80%的学生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开课老师必须如实填写学分卡,发现弄虚作假者,予以通报批评,年度考核不能评为良好及优秀等第。 附: [表一] 校本课程学分卡(一)

中学学生社团建设实施计划方案

中学学生社团建设实施方案 学生社团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为进一步发挥社团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引导我校广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发挥潜能、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推进我校校园文明建设,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紧密围绕我校“科学规划,内涵发展,办泉州一流的初中校”办学目标,积极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社团的组织管理和活动指导,发挥社团在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及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广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1、积极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实现学生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化,使社团活动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2、繁荣我校的文化生活,提升我校的办学品味,丰富我校的文化内涵,展示我校的办学特色。 3、坚持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完善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催生一支敬业奉献,有创新意识,熟悉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教师队伍。 三、组织管理 1、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团委会及各年段负责人为组员的学校社团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协调各方面关系,确保学生社团工作的顺利实施。 2、德育处、团委会负责制定学生社团活动的总体方案,并对各社团及其活动进行协调、管理和评价,努力促使各社团活动规范化、课程化、有特色、有创新。 3、各教研组原则上应指导社团1—2个。各教研组负责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及本组教师个人爱好、特长等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团建设目标、指导计划,并择优推荐社团指导教师。 4、各社团原则上设指导教师1—2名。指导教师具体实施社团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工作中既要注重育人效果,又要注重资料(如社团章程、活动计划、工

校本课程简笔画评价标准

校本课程简笔画评价标准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要着力开发校本课程(选修Ⅱ)。校本课程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特制订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置评价标准、课程方案评价标准、课程实施评价标准、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标准。 (1)课程设置评价标准 l、满足社会、地方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地方经济发展对学生学识和能力的需求。 2、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校本课程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体现教师特长和学校特色:应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和条件,努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校特色的形成。校本课程要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应体现课任教师的个性、才华,弘扬学校特色。 (2)课程方案评价标准。 课程方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或者说学校教育哲学,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整个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等等。 (3)课程实施方案评价标准。

中学校本课程——足球社团活动记录

足球社团训练课时计划 教学 内容 颠球技术、脚内侧传地滚球次数第 1 次 教学目标1、能知道足球的运动特点,能初步了解击球部位的不同对球的影响 2、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乐意多次练习,并通过练习发展协调力量,以及灵敏、柔韧的能力。 3、通过练习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品质,以及高品格的修养。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正脚面颠球技术练习,拉挑球练习要领:支撑脚膝关节微屈,中心在 支撑脚上,当球下落时,颠球腿的膝、踝、小腿、大腿适当放松,脚尖微翘,用脚面部位击球的中下部将球向上颠起拉挑球技术是颠球练习入门, 方法是将挑球脚踏在球上部,将球向后拉回后,脚迅速插到后滚的球的下面,使球滚到脚上,并将球挑起 二、脚内侧传地滚球 要领:直线助跑,支撑脚最后一步稍大,立与球的侧面15厘米处,脚尖对准出球方向,踢球腿大腿带动小腿由后向前摆动,该过程中大腿外展,击 球前做爆发式用力用脚的内侧部位形成的平面将球踢出,并有随前动作 足球社团训练课时计划

教学 内容 拉挑球练习对墙传球次数第2次 教学目标4、能知道足球的运动特点,能初步了解击球部位的不同对球的影响 5、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乐意多次练习,并通过练习发展协调力量,以及灵敏、柔韧的能力。 6、通过练习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品质,以及高品格的修养。 教学过程及内容 1.拉挑球练习 要领:支撑脚膝关节微屈,中心在支撑脚上,当球下落时,颠球腿的膝、踝、小腿、大腿适当放松,脚尖微翘,用脚面部位击球的中下部将球向上颠起拉 挑球技术是颠球练习入门,方法是将挑球脚踏在球上部,将球向后拉回后, 脚迅速插到后滚的球的下面,使球滚到脚上,并将球挑起 2.对墙传球 能认真体会脚内侧传地滚球的动作要领 足球社团训练课时计划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校教导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改革考评办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二、考评方法: 根据本课程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从考查学生的能力入手,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基础知识20%、方法和能力20%、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和期末考查20%,根据学生的最终成绩评定学生等级,分别用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定。 三、考评细则: (一)基础知识(20%) 课堂上所教学的内容中,用于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 (二)方法和能力(20%) 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课堂参与、与人合作”的表现,由教师用“好、较好、有进步”的等级进行评价。 (三)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 主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前准备、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 (四)期末考查(20%) 教师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选取一部分难易适度的题目,采取笔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以写字样本和语文课本为准。 (五)评奖

教师根据以上考查结果评选一、二、三等奖,并给予适当奖励。 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 1、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 2、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初级中学首届优秀校本课程

西庄镇初级中学首届优秀校本课程 申报表 课程名称:定向越野 课程负责人:王居国 开发与实施时间:2013-09-01

一、课程负责人及主要成员情况 二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目标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定向越野基本理念知识、技术。2. 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在本课程中,同学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自然环境中, 使学生尽情挥洒自己展示自己、找回自我、冶情操。3.具有很强 的竞争性。在竞争中,磨炼意志品质,强化进取精神使人的智、 勇、技在竞争与对搞中得以升华。 4. 通过定向越野的学习,使 学生基本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基本构成要素 定向越野运动是一项挑战智慧与体能的运动,考验人们在不同环境压力下能否做出对路线的正确判断和是否具有果断的决策及应变能力。本校本课程可分为:理论课4学时;实践课:22学时;身体素质:6学时;考核机动:4学时;学时合计:36学时; 课程实施(一)理论部分(讲授4学时) 1. 定向越野运动的起源、演变与发展 2. 定向越野运动的特点 3. 定向越野运动的基本理论 4. 定向越野运动的竞赛规则 5. 体育理论知识 (二)实践部分(讲授22学时) 基本技术:识图、用图、指北针用法、越野跑技术、上坡跑技术、下坡跑技术、跑等高线图技术、密林穿越技术、参照物选择技术、检查点的精确定位技术、路线选择技术。

定向越野第一学期 课次(1) 1.定向越野运动简介 2.体力恢复练习 课次(2) 1.专项游戏 2.介绍指北针的使用方法 3.对专业定向图的图例信息进行分析、比较 课次(3)1.理论知识窗(1)2.进行校园平面图的实地对照练习 3.身体素质练习 课次(4)1.专项游戏 2.校园寻找检查点(跑路) 课次(5)1.理论知识窗(2) 2.校园寻找检查点练习 3.距离感培养训练 课次(6) 1.专项游戏 2.寻找检查点的练习(尽量尝试少跑路)3.身体素质练习 课次(7) 1.理论知识窗(3) 2.图上沿“扶手”定向路线训练3.素质练习 课次(8) 1.专项游戏 2.实地沿“扶手”定向路线训练 3.素质练习 课次(9) 1.理论知识窗(4) 2.教学比赛 3.小游戏 课次(10) 1.专项游戏 2.专线训练 3.素质练习 课次(11) 1.理论知识窗(5)2.接力比赛 课次(12) 1.专项游戏 2.同学们自己布置检查点练习 3.身体素质练习 课次(13) 1.理论知识窗(6) 2.越野跑技术练习 课次(14) 1.专项游戏 2.专线练习 3.身体素质练习

学生社团活动的课程化

学生社团活动的课程化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和学校传统活动相结合,因此,不少中小学将社团活动课程化作为落实课程改革纲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笔者所在学校于2020年申报并立项了重庆市“十二五”教育重点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中学生社团结合研究》,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学生社团组织管理上的课程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必修课程,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社团结合,实行社团活动课程化,实质上是学校在国家指导纲要基本框架体系内,依据地方教育部门指导方案,规划设计学校自己的社团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从课程的角度讲是在国家课程管理制度下,以社团为主体实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在学校内部具体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意义上讲,课程意味着学校计划和管理的全部。因此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从组织功能上划归学校德育处。由德育处团委对其进行必要的审核,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而学校教务处则将社团活动时间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中,写进课表。并根据学生社团的申请和要求配备相应的教室、功能室、实验室,运动场地等。学校根据学生社团活动的需要,开发和设计相应的以“社团活动”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由教务处设置选修课时间,以实现社团活动的有效事前指导,从智力上辅助学生社团,为学生

的社团活动奠定基本能力。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社团活动的时间和场地纳入学校的课程管理计划,并且开设相应的校本选修课程,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从场地、师资、时间等方面给予学生社团活动必要的支持和保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彰显学生个性,并不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学生社团进行所谓的“规范”。学生遵循自愿的原则组建和停止社团。社团内部根据自身的章程和制度,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学校不进行直接的干预和设计。社团之上,由学生社团自行组织社团联合委员会,对社团活动进行考勤、检查、督促和评比,实现社团群体的自我管理。而场地、场所作为学生社团活动必要的资源保证,学生社团有完全的使用自主权,可以根据社团活动的内容自行决定使用或者不使用。对于一些特殊的社团,也可以根据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周末或节假日举办社团活动,不按照学校设定的每周固定时间开展社团活动。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学习有关社团的校本选修课程,完全不带有强迫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团活动课程化是指社团“指导管理”的课程化,而不是社团“活动内容”的课程化。课程内容规划与实施学校立足于学生社团活动的展开,找出了学生在社团活动所需要的相应的技能、方法,开发和设计了《学生社团项目策划与管理》《信息素养》《团队精神与创新思维》三门社团活动的基础校本选修课程,分别从“学生社团的组建、管理”“活动项目的组织、策划和实施”“形象的包装和设计”“信息的传播和接受”“社会人际交往与处理”“不同文化交际与

学生社团活动方案

学生社团活动方案 【篇一:一小社团活动方案】 瀛湖镇第一小学社团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1、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我校实现教育强校而努力。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不同学生在不同 的领域有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做到“乐学” 二、社团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王鑫 成员:汪昆周杰胡欣安 主要负责社团设置,人员调配,场地安排,检查量化及考核三、社 团活动的开展要求 总体目标;完善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力求活动的成效性,使活动的开 设与开展逐渐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亮丽窗口。个体要求:1、活动内 容安排要科学、系统,每次活动过程材料齐全,期末结束上交相关 材料。(学生作品、过程资料、活动成效等)全学期要有至少一次 的小组活动展示。2、做到“三定”(定人、定时、定点),定人:人 员固定,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活 动时间每次不少于90分钟(具体要见分组安排),指导教师要做好 学生的点名工作,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定时:具体时间定为每周五 下午课。教师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变动,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向学 校领导请示并通知学生。定点:活动地点固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固定活动地点,爱护学校的设施设备,并做好保证工作。3、做好宣 传工作,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学校的各项活动、扩大知名度。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全校动员申报社团。在全校学生范围内征集社团的申报,经学校批准成立。 第二阶段:社团招募,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加入到能展示自己才能的 社团中来。 第三阶段:社团定型。审批申请加入社团成员的资格,确定社团的 人数,社团活动计划、规章制度等。 第四阶段:社团活动.各社团在负责老师的指导下,制定社团活动计划,确定各社团的活动时间和场所。配备社团需要的各种设备。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邱县南辛店小学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要着力开发校本课程(选修Ⅱ)。校本课程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特制订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一、评价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二)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三)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五)全面性原则 - 1 -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置评价标准、课程方案评价标准、课程实施评价标准、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标准。 (一)课程设置评价标准 1.满足社会、地方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地方经济发展对学生学识和能力的需求。 2.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校本课程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体现教师特长和学校特色:应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和条件,努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校特色的形成。校本课程要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应体现课任教师的个性、才华,弘扬学校特色。 (二)课程方案评价标准 课程方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或者说学校教育哲学,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 - 2 -

开发学生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的探索

开发学生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的探索 [内容摘要]学生社团活动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成立的学生社团,如果按“课程”来设计,系统地、规范地考虑其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等要素,这样的“社团活动”的设计就是“校本课程开发”。本文以我校学生社团工作为依托,就校本课程开发过程进行一个“全景式”展示。 [关键词]学生社团校本课程校本开发 一、学生社团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课程问题永远是学校的核心问题。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切合实际、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就缺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开发校本课程,目标不是编写大量的校本教材,而是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说,就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的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整套活动。它意味着对“课程”进行某种程度的系统安排和规划。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三个核心思想:(1)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即“课程是学习者的需要和个性特征发展而来的经验组成的”,“如果要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教育经验,课程的多样化是根本”;(2)要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条件;(3)学校是由人构成的社会机构,必须与学校自身的环境相适应。 (二)学生社团活动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以共同的理想、积极的兴趣为动机,为了实现自身的需要或目的而自由结合的青少年群众性团体。社团活动课是在学校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由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发展而成的。 社团活动课与校本课程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成立的学生社团,如果按“课程”来设计,系统地、规范地考虑其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等要素,这样的“社团活动”的设计就是“校本课程开发”。 加强社团活动课的建设成为充分展示学校特色、打破课程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不同风格特色的学校,有其不同的校园文化,也有其不同的学生社团活动,这些社团活动源于校园、来源于学生。它符合学生发展的差异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能为每个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对宽松而有效益的空间,它更重视学生发展的需要,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中国传统课程无学校特色设置的不足,而且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学生社团活动课的校本课程模式,让每一位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社团、选择参加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

学校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培养阳光自信的学生为目的,以促进参与兴趣、提升学生自信度、培养可持续发展力为主要着眼点。 二、评价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公平性原则 考虑不同课程中师资、生源、学情基础等不同因素,以最近发展区为评价目标,力争评价公平公正,对全体课程参与者起到激励作用。 4.素质培养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阳光自信的品质。 5.全面性原则。 既考虑对课程负责教师的评价,又考虑到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时注重过程与结果,从不同的维度予以评价。 三、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两方面的评价:对各课程辅导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四、课程评价方法 1.对课程的评价 本项评价指向于各科目课程。主要从课程纲要、课程实施、课程

效果三方面进行评价,将评价贯穿于课程开发和实施全过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原则上按5:5划分一二等,单独奖励,积分在晋升职称时可累加。 (1)对课程纲要的评价 课程审议委员会在课程申报结束后对教师的课程纲要进行审议,决定此校本课程能否开设。教师的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开展所需条件。委员会审议的主要依据是:课程纲要是否全面;课程目标设置是否科学,符合现实,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和阳光自信的品质;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合理,能否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实施方式是否合理、有效;课程评价是否注重过程评价,是否注意多元评价,以此为依据,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表决通过该课程能否实施。 (2)对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 包括教学准备情况,对学生的管理情况,课程实施情况和教学评价情况等。 (3)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属终结性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形式,如现场展示、比赛、作品展示与介绍等。 具体内容见评价细则。 2.对学生的评价 校本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采用多维度、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的课程参与态度。课程参与过程中坚持不懈,不随意放弃或更改。一学期内能做到课程选择无更换、不旷课、材料准备齐全者可被评为“阳光课程守恒星。” 二看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积极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小学五年级校本课程《校园电视台》社团手册活动安排.doc

校园电视台的制度: 为了使学生电视台活动规范化,制定以下规章制度: 一、每个成员必须遵守活动时间,不迟到。 二、有事应及时向辅导老师请假,不无故缺席。 三、电视台内部设备(包括控制台、摄像机、三脚架、 话筒等)要正确使用,妥善保管,未经老师允许不能擅自使用。 四、每次制作完节目后,都要有专门人员打扫卫生、 整理物品,具体人员由节目负责人统一安排。 五、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无追逐打闹现象。 六、主持人和小记者要用普通话进行,咬字要准确、 清晰。 七、作为电视台成员,应更加注意语言和行为,不得 出现不文明现象。 八、即讲究效率,又讲究质量,节目制作不宜太晚。 九、每次节目在播放前由电视台责任编辑对其进行 审查,审查后才能播放。 十、每学期对表现突出的成员给予表彰。

校园电视台人员分工 成员: 电视台台长: 负责电视台全面工作 摄像:负责各个栏目的摄像工作 编片:负责电视节目的编片 校园新闻:组长: 组员: 才艺展示:组长: 组员: 校园调查:组长: 组员: 共计:人

校园电视台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一、电视台简介: 校园电视台是构成学校与学生,学校与教师,学校与社会的一个平台,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提供一个舞台,为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电台开设了校园新闻、校园调查和才艺展示等栏目。 二、工作目标: 1.发挥有特长的学生的能力,活跃学生的文学创作以及对电视节目制作的热爱,以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配合建设渤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在有关老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文学理论水平和欣赏水平。 3.校园电视台争取能制作出优质的电视节目,争取能被评为优秀社团。 二、活动时间: 每周三第六节课 三、展示形式: 每学期一次,以电视的形式展示。 五、栏目设置: 校园新闻、校园调查、每月一星、和才艺展示(具体栏目随内容而增减) 六、工作安排:

[【校园文化】社团建设实施方案]社团方案

[【校园文化】社团建设实施方案] 社团方案 【校园文化】社团建设实施方案学生社团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为进一步发挥社团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积极作用,切实引导我校广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发挥潜能、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推进我校校园文明建设,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紧密围绕我校“立德树人,质量为本”办学目标,积极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社团的组织管理和活动指导,发挥社团在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及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广大学生全面发展二、总体目标1、积极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实现学生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化,使社团活动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2、繁荣我校的文化生活,提升我校的办学品味,丰富我校的文化内涵展示我校的办学特色3、坚持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完善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莫定基础4、催生一支敬业奉献,有创新意识,熟悉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教师队伍三、组织管理1、学校成立以校委会为总组织,校团委负责社团工作,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协调各方面关系,确保学生社团工作的顺利实施2、校团委负责制定学生社团活动的总体方案,并对各社团及其活动进行协调、管理和评价,努力促使各社团活动规范化、课程化、有特色、有创新。 3、各社团社长负责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及本组知道教师个人爱好、特长等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团建设目标、指导计划,并择优推荐社团指导教师。 4、各社团原则上设指导教师1-2名。指导教师具体实施社团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工作中既要注重育人效果,又要注重资料(如社团章程、活动计划、活动安排、活动记录、活动资料收集、工作总结、学生获奖情况等)积累,每学期末送活动资料交校团委存档。 5、各社团原则上设社长1名,副社长1-2名,负责定期召集本社团成员召开会议,举办活动。各社团社长、副社长由社团成员民主推选,经团委会审批后产生。 四、实施步骤1、社团申报学校每学年9月接受社团申报。社团申报分为教研组申报和学生申报两种形教研组申报,即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及本组教师个人爱好、特长等实际筹建社团,由社团社长分项填写《**九年制学校社团申报表(一)》(见附件1)交校团委,提请学校有关部门审批。学生申报,即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主创建社团,由社团发起人分项填写《**九年制学校中学社团申报表(二)》(见附件2)交至校团委,提请学校有关部门审批。 2、成员招收在对全校学生进行社团推介的基础上,学生填写《**九年制学校社团报名表》(见附件3)交至校团委会或相关教研组、指导教师处,由社团指导教师及主要学生干部从中有选择地招收社团成员社团存续期间,每学期初均招收新成员。各社团应及时将成员更替信息向团委会报备 3.杜团启动召开社团成立大会,宣布各社团师生名单,向指导教师颁发聘书,学校有关部门协调、安排各社团的活动时间和场地,各教研组、指导教师指导社团制定章程及活动计划等,全面启动社团各项活动4、社团建设在学校社团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校团委加强管理和指导,各教研组、社团指导教师加强组织与指导,力求使社团活动规范化、课程化、有特色、有创新,社团在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及素质教育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