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诊疗进展

淋巴瘤诊疗进展

1.恶性淋巴瘤

2.胃MALT淋巴瘤如何诊断和治疗

3.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淋巴瘤希望CAR-T技术,国内哪家医院的效果好?主治医生最好?

4.淋巴癌怎么治,能治好吗?

恶性淋巴瘤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发病年龄高峰在31—40岁。一般认为,可能和基因突变、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放射线、化学药物,合并自身免疫病等有关。

恶性淋巴瘤是什么

恶性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是一组可以高度治愈的实体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

恶性淋巴瘤的病因

目前为止,恶性淋巴瘤的病因有病毒因素和免疫抑制。

1、病毒因素。人类淋巴瘤最早证实的是Burkitt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在中非此病主要发生于3~12岁的儿童,与一定气候条件有关,可占当地儿童肿瘤的半数以上,只有5%的患者年龄超过20岁。

2、淋巴瘤的发生与免疫抑制密切相关,因器官移植需长期服药抑制免疫机制的病人,淋巴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而且原发于结外的较多,有一组报告可高达69%。

恶性淋巴瘤早期症状

由淋巴组织细胞系统恶性增生所引起,多发生在淋巴结内。这种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儿童发病率在儿童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三位。淋巴瘤发病年龄高峰在31-40岁,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高峰略往前移。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而恶性淋巴瘤早期症状有哪些呢?

恶性淋巴瘤多见于青年,首发症状常是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占60%-80%),左侧多于右侧。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神经及邻近器官而引起相应症状。30%-50%霍奇金患者以原因不明的持续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发热可伴有盗汗、疲乏及消瘦等全身症状

恶性淋巴瘤能治愈吗

恶性淋巴瘤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恶性淋巴瘤对放化疗敏感,治疗以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为主,外科手术占次要地位,辅之以中医中药治疗,积极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外科手术主要适用于实质性脏器,如胃肠等淋巴瘤的姑息性切除。放化疗副作用较大,容易造成脱发、插管处炎症、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白细胞降低等等,建议在放化疗前先服用人参皂苷Rh2以减轻症状。年龄低于50岁的淋巴瘤病人,生存率高于50岁以上。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使恶性淋巴瘤治疗获得新的进展。人参皂苷Rh2的应用,使顽固性、复发性、高度恶性淋巴瘤病人再获得50%的缓解率,治愈率提高了一步,预后明显改善。

胃MALT淋巴瘤如何诊断和治疗

恶性淋巴瘤是人类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约占淋巴瘤患者的80%,成为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血液系统肿瘤,而霍奇金淋巴瘤占15%-20%。

淋巴瘤增多的原因?

淋巴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淋巴瘤发病率逐渐增高的原因,在于环境污染的加重,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的增多,器官移植后形成的免疫功能缺陷,有机溶剂染料过多接触,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和遗传等因素

相关。如长时间处于手机、电脑等电子辐射环境,不当的经常染发,家庭使用非环保的装潢材料等,都有可能导致患淋巴瘤。

淋巴瘤的发病部位?

淋巴系统是身体的重要防御系统,能制造白细胞和抗体,滤出病原体,参与免疫反应;它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病毒、细菌等有害外来物的侵害,常被形象地称为人体“卫队”。凡是有体液的地方就有淋巴组织,这就意味着淋巴瘤可以出现在全身各处,如耳鼻咽喉部淋巴瘤、胃肠道淋巴瘤、脑淋巴瘤、肺淋巴瘤、口腔淋巴瘤等。淋巴瘤的症状?

恶性淋巴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及压迫症状),可伴发热、消瘦、盗汗及瘙痒等全身症状。

淋巴瘤如何诊断?

如果出现慢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患者要考虑淋巴瘤的可能;就需要到北京血液病研究院就诊。通过医师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X线、B超、CT检查可了解肺部、纵膈及腹部等深部淋巴结病变;最后通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淋巴结活检,这是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

目前按照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病理分型来看,淋巴瘤详细可以分为80多种亚型,每一种亚型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及预后都不尽相同,所以说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一定得到有血液专科的医院进行具体的亚型判定,这一点非常重要。

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淋巴瘤希望CAR-T技术,国内哪家医院的效果好?主治医生最好?

根除Hp之后,80%的早期胃MALT淋巴瘤消退,根据具体情况,除了Hp根除治疗,还可选择手术、化疗、放疗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综合治疗。肿瘤发生在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所引起的炎症性淋巴组织增生的背景下,70%~90%的胃MALT淋巴瘤合并有Hp感染。●MALT淋巴瘤的组织学表现胃MALT淋巴瘤好发于幽门前区、胃体小弯及后壁,并可多部位发生。其大体形态表现为黏膜糜烂、皱襞粗大、溃疡及瘢痕形成,但这些特点并不是胃MALT淋巴瘤特有。MALT淋巴瘤的组织学表现为:①瘤细胞类似淋巴滤泡中心细胞,称为中心细胞样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

层,在淋巴滤泡的边缘区弥漫增殖;②瘤细胞可侵入腺体上皮之间,破坏腺体,形成淋巴上皮病变;③背景淋巴细胞有浆细胞分化;④有反应性滤泡残存;⑤瘤细胞向生发中心浸润,破坏滤泡中心的滤泡树突网状结构。生长方式及扩散呈浸润性生长,并在胃内广泛扩散。胃MALT淋巴瘤早期多局限于黏膜层内,随着病程的进展,瘤细胞向浅肌层、深肌层甚至浆膜层侵犯。晚期,瘤细胞可侵犯出胃壁,扩散到局部淋巴结及远隔部位。胃大部切除术后,虽经组织学检查确认无瘤组织残留,但残胃仍可再发MALT淋巴瘤。在胃MALT淋巴瘤切除标本中,大体形态完全正常的区域亦可见到无数小的肿瘤灶。这表明,胃MALT淋巴瘤在胃内扩散非常广泛,部分胃切除疗法对它并不适合。胃MALT淋巴瘤亦可扩散到局部淋巴结、脾脏边缘带及骨髓等部位,它的这种选择性扩散的特点反应了MALT淋巴瘤归巢的特性。临床特征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常不典型,胃MALT淋巴瘤早期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进展期可出现厌食、上腹痛、消瘦、消化道出血及贫血,可触及上腹部包块。患者偶尔也会以胃出血或穿孔为首发症状。●胃MALT淋巴瘤分类与胃癌相比,胃MALT淋巴瘤出现梗阻或贫血的情况相对少见。胃MALT淋巴瘤向内可侵及黏膜层,向外可达肌层甚至浆膜层,以多局灶性、多形性及弥漫性病变为特征。病变广泛浸润时可形成皮革胃样改变,内镜下难以和胃癌相鉴别。根据博尔曼分类法,胃MALT淋巴瘤大致可分为4型。◆溃疡型多发浅表性溃疡,多呈不连续性,溃疡边缘明显增厚,也可为单个巨大溃疡,表面常覆盖较多坏死组织。◆肿块型黏膜下肿块,呈结节状或扁平状,向胃腔突出,表面可形成糜烂或浅表溃疡。◆结节型多发或弥漫性结节样隆起,结节间黏膜形成粗大皱襞,表面可有糜烂或溃疡形成。◆浸润型胃壁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弥漫浸润呈皮革胃样改变。

淋巴癌怎么治,能治好吗?

瑞金医院,赵维莅院长。

2021年8月26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陈阿姨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办理了出院手续。

瑞金医院副院长、血液科教授赵维莅表示,陈阿姨是全国首位接受CAR-T 药品回输治疗后首个被评估完全缓解(CR)的患者,她的情况,为其他将接受

CAR-T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增添了很大的信心。

陈阿姨是复发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老年患者,于2019年7月确诊,一线治疗后复发,二线疗效欠佳,在瑞金医院血液科的治疗中,专家考虑到患者TP53基因突变,采用常规化疗或靶向治疗的预后较差。

今年6月22日,中国首个CAR-T细胞治疗药品获批上市,对陈阿姨来说,终于又有了一丝生命的希望。赵维莅团队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商议后,决定进行最新可及的CAR-T细胞治疗,由赵维莅团队副主任医师许彭鹏在6月28日为患者开出处方,国家转化医学中心护理团队6月30日为陈阿姨单采细胞。

经过紧张的等待后,终于迎来了8月2日成功回输CAR-T细胞,目前首次PET-CT疗效评估CR。同时,接受CAR-T治疗后,在医护团队的精心呵护下,目前陈阿姨的身体状态也很好,生命再次充满了喜悦和奇迹。

瑞金医院血液学科在淋巴瘤诊疗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倡导规范化、精准化、人性化治疗。近十年来,该团队在赵维莅的带领下,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国人淋巴瘤生物样本库以及中国DLBCL分子分型基因谱。

为国内淋巴瘤的精准诊疗提供了翔实的研究数据,在本次治疗陈阿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根据其疾病进展和身体状态调整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瑞金医院

在我国,恶性淋巴瘤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全身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包括霍奇金氏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但是,目前在治疗恶性淋巴瘤方面存在着不规范问题,这不仅是病人不坚持按医嘱规范用药,还有些医生由于对淋巴瘤治疗的经验不多,也未采用规范化的治疗方法,在用药上或剂量不够,或药物选择及疗程安排不恰当。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霍奇金氏病则有所下降。因此本期着重介绍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有关霍奇金氏病的治疗将于9月12日继续介绍,请读者朋友留意。发病时的年龄、乳酸脱氢酶、一般状况、临床分期和淋巴结以外的实质脏器受侵的数目,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的预后明显相关。低危组患者的预期5年生存率为73%,低中危组为51%,中高危组为43%,高危组为26%。淋巴结内原发的惰

性非霍奇金淋巴瘤Ⅰ、Ⅱ期的Ⅰ、Ⅱ级滤泡性淋巴瘤的病变进展缓慢,10年生存率为80%,单纯的放射治疗即可取得很好的疗效,而单独化疗或化放疗联合应用并没有见到更好的临床效果。Ⅲ、Ⅳ期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慎重,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模式,在病情稳定、没有影响生活质量和主要脏器功能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否则应进行必要的治疗。化疗方案不宜过强,一般COPP或CHOP方案即可。化疗联合干扰素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目前,临床上对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该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否能改善生存期尚无定论。近年来一个新的动向是应用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初步结果令人满意。Ⅲ级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原则与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相似。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85%在其发展过程中要转化为恶性程度更高的组织学类型,所以一旦复发或病情进展,则应再取活检,明确疾病的性质是否已发生了改变,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化疗在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放射治疗则可有效地控制局部病变,二者的有机结合,使Ⅰ、Ⅱ期患者的疗效优于任何单一治疗。尽管如此,对Ⅰ、Ⅱ期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最佳的治疗方案仍然存在争议,比较趋于一致的观点是,如果病人的受侵部位少于三处或无巨大肿块,可以仅接受短疗程的CHOP方案化疗,继以受侵部位的放疗;如果肿块直径大于10厘米或伴有其他的不良预后因素,则应按照Ⅲ、Ⅳ期病人对待。Ⅲ、Ⅳ期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化疗为主,诱导化疗后辅以局部放疗。目前认为CHOP方案仍然是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首选的方案。应该指出的是,CHOP方案是否适用于所有病理类型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尚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进展迅速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HOP方案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可能需要更强或作用时间更长的化疗药物组成新的方案。对于具有明显不良预后因素的初治患者,诱导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后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提高其长期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但对于诱导化疗后仅达部分缓解的患者,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接近完全缓解的患者,移植后的疗效与移植前达到完全缓解者相似。复发耐药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各种解救化疗方案的疗效和长期生存情况基本相似。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比单纯常规解救治疗会取得更好的疗效。近来进行的临床研究是化疗联合抗CD20单抗(即美罗华)治疗复发的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其他新药治疗复发耐药患

者的疗效。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不良,常规方案化疗的效果不佳,对于淋巴母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还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由于其恶性程度很高,早期即可以出现远处播散,并常侵及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即使很早期的病人也应该按Ⅳ期对待,在选择化疗方案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人们正在探索的治疗方法。

淋巴瘤诊疗进展

淋巴瘤诊疗进展 1.恶性淋巴瘤 2.胃MALT淋巴瘤如何诊断和治疗 3.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淋巴瘤希望CAR-T技术,国内哪家医院的效果好?主治医生最好? 4.淋巴癌怎么治,能治好吗? 恶性淋巴瘤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发病年龄高峰在31—40岁。一般认为,可能和基因突变、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放射线、化学药物,合并自身免疫病等有关。 恶性淋巴瘤是什么 恶性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是一组可以高度治愈的实体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 恶性淋巴瘤的病因 目前为止,恶性淋巴瘤的病因有病毒因素和免疫抑制。 1、病毒因素。人类淋巴瘤最早证实的是Burkitt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在中非此病主要发生于3~12岁的儿童,与一定气候条件有关,可占当地儿童肿瘤的半数以上,只有5%的患者年龄超过20岁。 2、淋巴瘤的发生与免疫抑制密切相关,因器官移植需长期服药抑制免疫机制的病人,淋巴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而且原发于结外的较多,有一组报告可高达69%。 恶性淋巴瘤早期症状

由淋巴组织细胞系统恶性增生所引起,多发生在淋巴结内。这种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儿童发病率在儿童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三位。淋巴瘤发病年龄高峰在31-40岁,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高峰略往前移。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而恶性淋巴瘤早期症状有哪些呢? 恶性淋巴瘤多见于青年,首发症状常是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占60%-80%),左侧多于右侧。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神经及邻近器官而引起相应症状。30%-50%霍奇金患者以原因不明的持续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发热可伴有盗汗、疲乏及消瘦等全身症状 恶性淋巴瘤能治愈吗 恶性淋巴瘤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恶性淋巴瘤对放化疗敏感,治疗以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为主,外科手术占次要地位,辅之以中医中药治疗,积极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外科手术主要适用于实质性脏器,如胃肠等淋巴瘤的姑息性切除。放化疗副作用较大,容易造成脱发、插管处炎症、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白细胞降低等等,建议在放化疗前先服用人参皂苷Rh2以减轻症状。年龄低于50岁的淋巴瘤病人,生存率高于50岁以上。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使恶性淋巴瘤治疗获得新的进展。人参皂苷Rh2的应用,使顽固性、复发性、高度恶性淋巴瘤病人再获得50%的缓解率,治愈率提高了一步,预后明显改善。 胃MALT淋巴瘤如何诊断和治疗 恶性淋巴瘤是人类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约占淋巴瘤患者的80%,成为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血液系统肿瘤,而霍奇金淋巴瘤占15%-20%。 淋巴瘤增多的原因? 淋巴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淋巴瘤发病率逐渐增高的原因,在于环境污染的加重,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的增多,器官移植后形成的免疫功能缺陷,有机溶剂染料过多接触,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和遗传等因素

复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NHL总数的30%左右。该病的发病年龄范围较宽,老年人多见,但也可见于儿童,其临床特点为患者出现结内或结外迅速长大的肿块,并随病情发展发生转移。WHO在2008年对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分类进行了新的修订,将不能归入已知任何类型的大B细胞淋巴瘤归类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在刚刚结束的第35届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年会上,加拿大研究者Mahrous报告的一项对照研究显示,中枢神经预防联合含利妥昔单抗的生物化疗方案可能会降低高危DLBCL患者中枢神经(CNS)复发的发生率。该研究入组了20名患者,中位年龄为65岁,95%分期为Ⅳ期,65%LDH升高,65%侵犯骨髓,70%有2个以上结外病灶,75% IPI评分为中高危/高危,75% BCL-2阳性,55% BCL-6阳性,60% CD10阳性,61.5% Ki-67大于80%。所有患者入组前都接受了R-CHOMP方案,均无CNS侵犯,入组后有16人同时给予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和高剂量甲氨蝶呤(HD-MTX)联合6周期的R-CHOP方案,另外四人予以鞘内注射MTX联合6周期的R-CHOP 方案。结果显示,ORR为85%,CR/CRU为65%。随访期内有3名患者出现全身复发,1名出现CNS 复发。CNS复发的中位时间为15.8个月,2年OS为67.3%,2年PFS为69.3%,2年无CNS复发为92.3%。因此,研究者认为,CNS预防结合含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可使高危DLBCL患者受益,并降低CNS复发风险。 对于临床上最常见的NHL亚型,DLBCL患者CNS复发较为罕见,发生率约为2.2%,因此,一般不主张给予中枢预防。然而,200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DLBCL患者若同时存在四项或以上的危险因素,其中的25%在5年内会出现CNS复发,危险因素如下:①LDH升高;②血清白蛋白<35g/L;③年龄小于60岁;④腹膜后淋巴结侵犯;⑤结外病灶多于1个。2007年Boehme等将“B”症状、结外病灶多于1个以及LDH水平升高三项指标作为预测因子,同时具备这三项特征的DLBCL患者,有25%在两年内会出现复发。目前,对于这部分高危病人是否应使用中枢预防尚无定论,因为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引发蛛网膜炎和白质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必须要权衡利弊,设法认清那些真正能从中枢预防中获益的患者,但是至今为止,尚没有有效的指标去将这些患者筛选出来,而前瞻性研究所列举的危险因素(如LDH、结外病灶、B症状等)可能对CNS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是暂时还未被完全接受,现今较为公认的原则是当病变累及鼻旁窦、睾丸、眼眶、骨髓、骨、乳房或血液,应考虑起用中枢预防。 根据新加坡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临床研究资料,将465例DLBCL患者随机分两组,一组接受R-CHOP方案治疗,另外一组接受CHOP方案,结果表明两组间中CNS复发率上并无显著差异;而另一项来自德国的临床研究表明,对比CHOP方案,R-CHOP能显著降低CNS复发的风险。故利妥昔单抗能否降低DLBCL患者CNS复发风险仍存在争议。欧洲一项Ⅲ期临床研究表明,

2023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的重要更新解读全文

2023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的重要更新解读(全文) 我国在淋巴瘤领域的诊治水平与国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在近三十年中,通过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学习,我国在淋巴瘤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逐渐赶上国外的〃步伐〃。另外,中国淋巴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淋巴瘤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全国同行在淋巴瘤领域更加努力地探索,把淋巴瘤作为一个专科来推进,来提高全国淋巴瘤规范化诊疗水平。近年来,中国在淋巴瘤新药的研发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新药不断涌现。希望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新药能够顺利上市,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新选择和新希望。 随着淋巴瘤新药越来越多、治愈率不断提高和治疗效果越来越好,更加应该重视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治。应以延长中国淋巴瘤患者存活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提升淋巴瘤治愈率作为目标,为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诊疗指南每年的更新都广受临床好评和关注。能否请您谈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每年更新一次的意义是什么?以及《CSC0淋巴瘤诊疗指南(2023版)》的更新相比去年有何亮点? 在CSCO的指导下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对淋巴瘤指南每年都进行更新。该指南的发布和更新受到了全国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的欢迎。淋巴瘤指南作为手边书或口袋书受到了全国同行的广泛应用。从淋巴瘤指南的印刷和发行来看,淋巴瘤指南在全国的使用效果很好,说明淋巴瘤指南结合了中国临床的实际情况,即中国大型医疗中心的发展创新需求、中国基层医疗的

实际情况、新药的创新发展、医保的更新,国内外研究数据的更新。淋巴瘤指南对于基层医生,甚至全国的医生是可操可用的。 2023年≪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3版)》(下面简称2023版指南)的重要更新如下: 01中国淋巴瘤流行病学及变化 淋巴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发病人数约为10.15万,发病率为5.56/10万,死亡人数为4.70万,死亡率为2.47/10万,而且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明显。 0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1BC1)治疗更新 初治D1BC1治疗方案中引入PoIa-R-CHP方案(维泊妥珠单抗简称Po1a)o 分层I级推荐 低危(aaIPI=0)6R-CHOP21+ RT(IA类) 伴有大肿块或中低危(aaIPI=1)中低危(aaIPI=1):6Po1a-R-CHP+2R(IA类) 中高危(aaIPI=2)临床及验 8R+6-8CHOP21±RT(IA类) 8R+6CHOP14±RT(IA类) 6Po1a-R-CHP+2R(IA类) 高危(aaIPI=3)临床试脸 8R+6-8CHOP21±RT(IA类) 8R+6CHOP14±RT(IA类) 6Po1a-R-CHP+2R(IA类) 复发/难治性(R∕R)D1BC1治疗方案中引入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

(整理)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

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进展 山西省肿瘤医院张巧花侯淑玲 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是一种来源于T淋巴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异质性强,病理诊断类型复杂,2008年WHO病理分20种类型,临床表现与治疗因不同发病部位、不同病理类型以及基因型而差异较大。T-NHL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对T淋巴细胞作用机制以及T-NHL的生物学、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T-NHL的治疗取得了瞩目的进展。目前T-NHL尚无统一的最佳治疗方案。 (一) NCCN指南一线治疗 1.非皮肤型PTCL的原则:首选临床试验,其次为CHOP方案,再次为EPOCH 方案,除低危患者外,应考虑行大剂量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2.ALK+的ALCL由于预后较好,对于处于CR期者无需行干细胞移植。(二) NCCN指南二线治疗 1.对于耐受大剂量化疗的患者首选临床实验,其次为ESHAP方案、GDP方案、 GemOx方案、ICE方案、mini-BEAM方案、MINE方案。 2.不能耐受大剂量化疗的患者首先考虑参加临床实验,其次使用新药。(三)PTCL不同亚型需不同治疗方案 1.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ATL) 病因:HTLV-1感染。患病年龄:中位55岁。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72%),皮肤病变(53%),肝肿大(47%),脾肿大(25%),高钙血症(28%)。 急性型:表现为高钙血症、白血病表现和淋巴结肿大。预后最差,MST 6 月淋巴瘤型:表现为淋巴结、肝、脾、CNS、骨和胃肠道病变,循环中异常的淋巴细胞少(<1%) ,MST 10 月。慢性型:循环中异常的淋巴细胞> 5%,MST 24月。冒烟型:MST 尚未取得。 联合化疗:MST 8月。CHOP减瘤后使用抗核苷、IFN-α和口服VP16 IFN-α联合As2O3治疗。全反式维甲酸ATRA 。IFN-α+叠氮胸苷:RR 70%-90%,MST 11-18月。新药治疗:denileukin diftitox 和阿仑单抗。

北医李睿医考:医学考研滤泡性淋巴瘤最新诊疗进展

引言 滤泡性淋巴瘤(FL)是淋巴瘤亚型中第二大肿瘤,发病率在上升,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从生物学角度讲,肿瘤细胞是与正常生发中心B细胞相对应的恶性细胞。FL细胞同一群异质性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及T 淋巴细胞)形成疾病特定微环境,使肿瘤细胞和复杂网络的活性细胞之间有动态、双向反馈的反应过程。 根据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的相对比例,FL分为1-3级,3级进而分为3A级和3B级,1级至3A级有共同的组织学和分子学特征及惰性临床特点,3B级组织学类似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有不同的分子学特点,临床上更具侵袭性。 FL的遗传标记是t(14;18)(q32;q21)异位,导致bcl2蛋白持续过量表达,损害了正常生发中心凋亡功能。几乎所有的FL都存在基因改变,如增加、缺失及突变,累及基因有MLL2、EPHA7、TNFRSF14、BCL6、CREBBP和EZH2等。 但是,在这些基因改变基础上B细胞生长、排列顺序、与t(14;18)关系以及对FL致病机理的影响仍不明确。Weigert和Weinstock最近提出了FL的分子发生模型,指出淋巴瘤形成过程中分级结构内恶性转化的起始步骤有几种不同可能。 临床上,FL通常是惰性,除了病情进展,多数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事实上,绝大部分患者是在III期和IV期的进展期诊断。尽管FL仍不能治愈,但近年仍有重大进步,尤其是治疗方面对单抗及利妥昔单抗的研究应用以及其与传统化疗方法的结合。并且,诊断手段也在改进,包括分子标记、免疫表型和PET成像。 FLs局限期I期和II期的治疗 约有15%-25%FL患者在I期和II期确诊。因为FL对放射治疗高度敏感且有治愈的可能,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对此类患者进行放射治疗。 在过去一系列研究中,通过对累及野或扩大范围放射治疗,能够取得长期无病生存,且可能治愈。但这些研究是在利妥昔单抗时代之前开展的,大部分是回顾性研究且没有与其它疗法做对比。并且尽管近期有研究建议放射剂量为24Gy,放射计量及范围仍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对把放射治疗作为局限期FL标准治疗仍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 国家淋巴瘤关怀中心的近期研究发现少数人遵循上述标准治疗。471名患者中不到1/3的I期患者接受了单独放射治疗,剩余患者或者观察随诊,或者单用利妥昔单抗,或者利妥昔单抗+化疗±放射治疗。并且,只有206例患者通过骨髓活检进行了全期。 尽管这项研究没有对早期FL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对照分析,并且治疗方案选择没有根据预先设计的纳入标准,但仍可看出在大多数病例并不把放射治疗作为标准治疗。在荷兰对于恶性淋巴瘤患者指导中也可得出类似结论。

2023CSCO 淋巴瘤指南

2023CSCO 淋巴瘤指南 淋巴瘤指南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档,它为医生、患者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了关于淋巴瘤治疗的指导意见和建议。本文将介绍淋巴瘤指南的重要性,并讨论一些与淋巴瘤指南相关的主题。 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淋巴系统的 恶性细胞。它可以影响淋巴结、脾脏、骨髓、淋巴管和其他淋巴组织。淋巴瘤通常表现为非常复杂的一组疾病,其特征是肿块的形成和淋巴系统功能紊乱。 淋巴瘤的病因尚不完全了解,但多数情况与遗传、环境因素和 免疫功能相关。常见的淋巴瘤类型包括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 霍奇金淋巴瘤(NHL),它们在病理学和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 关于淋巴瘤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它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 增加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占所有淋巴瘤病例的大部分。淋巴瘤的发病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群 体中存在差异,同时也受到地理区域和种族的影响。

注意:以上内容为概述,详细的淋巴瘤指南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提供。】 流行病学数据 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以下是对淋巴瘤的流行病学数据的详细介绍: 发病率:淋巴瘤的发病率因类型而异。例如,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2-3人,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稍高,约为每10万人中3-4人。 死亡率:淋巴瘤的死亡率也因类型而有所不同。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淋巴瘤的整体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约有2-3人。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组和地区的死亡率可能有所不同。 相关风险因素:淋巴瘤的发病和死亡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遗传因素,免疫系统缺陷以及某些感染(如EB病毒)等。然而,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确定这些风险因素的确切影响。 以上是2023CSCO 淋巴瘤指南中关于淋巴瘤流行病学数据的详细介绍。 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请勿引用无法确认真实性的内容。

最新:中国滤泡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年版)

最新:中国滤泡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年版) 近年来,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在病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中国滤泡淋巴瘤工作组(cwFL)、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对《中国滤泡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进行了修订,制订了本版指南。 一、概述 FL是一类起源于滤泡中心B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典型免疫表型为CD5-CD10+CD19+,伴t(14;18)(q32;q21),临床呈高度异质性。我国FL的发病率占B细胞NHL的8%~23%,低于欧美地区。cwFL 分析全国多中心资料,FL诊断时中位年龄约53岁,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5年的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分别为61%和89%。 二、病理诊断 (一)取材要点 FL的诊断必须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FL生物学异质性高,足量、合格的

标本组织是确诊、分级以及评估肿瘤生物学特征的重要保证。优先推荐淋巴结/结外病灶的切除/切取活检。对于深部或腔道器官病变,空芯针穿刺或经内镜活检也是可行方式,但要确保有足量标本组织。细针穿刺活检不常规推荐。 (二)组织形态 FL的组织学特征是淋巴组织正常结构被破坏,代之以紧密排列、大小和形状相对单一的肿瘤性滤泡,常累及整个淋巴结并浸润至被膜外,伴或不伴局部弥漫性生长。根据滤泡和弥漫成分所占比例不同可以将FL分为:①滤泡为主型(滤泡比例>75%);②滤泡-弥漫型(滤泡比例25%~75%); ③局灶滤泡型(滤泡比例<25%)。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弥漫区域大细胞成分(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较多[每个高倍镜视野(HPF)内>15个],应单独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根据2022年国际临床咨询委员会公布的成熟淋巴细胞肿瘤分类,FL分级根据滤泡区中心母细胞数量分为1级、2级、3A级及3B级。1级:中心母细胞0~5个/HPF;2级:中心母细胞6~15个/HPF;3级:中心母细胞>15个/HPF,其中,仍有一定数量中心细胞者为3A级,中心细胞罕见者为3B级。1~2级合称为低级别FL。 2022年第5版《WHO造血及淋巴肿瘤分类》对FL的分级提出了新建议,

2023各亚型淋巴瘤诊疗及研究进展(全文)

2023各亚型淋巴瘤诊疗及研究进展(全文) 淋巴瘤是起源于发生突变的单个淋巴细胞的一组异质性的肿瘤性疾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与其他肿瘤相比,淋巴瘤病因复杂,病理形态、临床表现多样。不断改进的新分类、分型、分期和治疗原则使淋巴瘤的治疗日趋合理,疗效与患者生存都有了显著改善。 2022WHO淋巴瘤分类更新 淋巴瘤是一类非常复杂的疾病,按照最新WHO分类,淋巴瘤的亚型达100余种,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诊断的规范化和精准性,这就要求我们对淋巴瘤的生物学本质和临床特点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第五版WHO淋巴瘤分类主要进行了目录调整、部分新亚型的增加及名词术语的微小调整,对常见类型分子生物学研究新进展加以补充,同时整合临床专家对疾病诊疗策略和框架性的指导意见。另外,随着对淋巴瘤的分子层面、临床表现认识的加深及新药物、新疗法的出现,肿瘤治疗效果在不断提升和改善,需要医务人员将理论知识转化到临床应用,从而给患者带来更佳治疗手段。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治疗进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中最常见的亚型,尽管DLBCL在标准一线化学免疫治疗方案R-CHOP下可治愈,仍有

30%~40%的患者难治或在初始缓解后复发。近年来,在DLBCL领域新药不断涌现,如靶向CD79b的ADC药物Pola、CD19单抗联合化疗药在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应用,不难看出单抗、双抗、小分子靶向药物、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DLBCL时彰显的优异疗效。目前CD3/CD20双抗仍处于研发阶段,CAR-T 细胞疗法也逐渐获批用于治疗二线以后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信未来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免疫、靶向治疗用于DLBCL 患者。 滤泡性淋巴瘤诊疗进展 滤泡性淋巴瘤属于典型的惰性淋巴瘤,患者总体预后较好,但目前尚存在五大挑战:近20%的患者会出现早期的进展,而目前尚无预测模型;如何减少早期进展的发生;部分滤泡淋巴瘤会转化为侵袭性淋巴瘤;如何早期识别转化患者;部分患者会多线治疗后复发。另外,预后分层治疗策略在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早期(I/II期)滤泡淋巴瘤患者不需观察可直接放疗,进展期(III/IV期)患者若无治疗指证则观察等待,出现治疗指证后则在放疗基础上加用CD20单抗的维持治疗。如何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时机与方案,实现精准治疗仍需继续探索。 双表达淋巴瘤研究进展 双表达淋巴瘤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20% ~30%左右,患者临床预后

黄慧强教授解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进展

黄慧强教授解读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诊疗进展 黄慧强教授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副主任中山大学血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委CSCO 中国淋巴瘤联盟秘书长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委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分子诊断及预后方面的突出进展:循环DNA 检测、机体免疫状态黄慧强教授: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 DLBCL )是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本届ASH 会议上相关研究进展较多。在诊断及预后的预测方面最重要的进展是循环DNA 检测。有两项很好的研究证实了循环DNA 检测结果的临床价值,例如斯坦福大学 ( 2017 ASH abstract 310 )团队在CD20 免疫化疗的共183 例病人中,深入研究发现化疗前循环DNA 是检测肿瘤负荷的比较可靠的方法,并且进行了欧美多国家的重复性验证试验,发现ctDNA 与LDH 、临床分期和PET/CT MTV 相关,与OS 和EFS 密切相关;同时法国 ( abstract 826 )的研究有类似的结果,表明ctDAN 检测与PET/CT 在DLBCL 的临床应用上有良好互补作用。此外,美国斯坦福大学团队建立了个体化危险度评估的动态循环DNA 检测模型,早期分子缓解(early molecular response, EMR) 患者,预后良好,循环DNA 检测在DLBCL 方面的应用逐渐成

熟,是具有临床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进展。免疫化疗的疗效与患者机体免疫状态方面关系的研究也有新的观察结果。我们都清楚美罗华治疗,免疫状态好的患者,ADCC 强,治疗效果更好;过往认为新一代CD20 单抗GA101 的疗效与免疫状态的关系并不密切,然而本届ASH 会议上( LYSA )一项大样本回顾性研究显示外周血NK 细胞比例与GA101 疗效有密切关系,研究基于2000 多例来自全球多中心GALLIUM and GOYA 研究的患者。这些研究意味着免疫化疗时代,无论是哪种的单抗的免疫化疗,机体免疫状态和免疫化疗的疗效都有直接关系,对预后有确定的提示作用,该文章的观察结果值得我们借鉴。PET-CT 指导更精准的治疗决策黄慧强教授:PET-CT 是淋巴瘤治疗领域非常重要的功能性影像学检查,在DLBCL 的临床治疗实践中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包括疾病分期、中期评价以及微小残留病灶检测等等。这次ASH 会议上报道了的R-CHOP 免疫化疗时代PET-CT 的应用,有些结果甚至可能会改变治疗现状。譬如加拿大BC 省肿瘤中心 ( abstract823 )一项纳入600 余例DLBCL 晚期患者的真实世界临床观察研究,采用PET-CT 指导后续治疗,R-CHOP 治疗后PET-CT 检查仍为阳性者则给予补充侵犯野放疗,如果阴性就直接观察,最后长时间随访发现PET/CT(-) 患者 3 年生存率OS 和PET/CT(+) 患者相似(分别为86%84% 和),但PET/CT(+) 患者未补充放疗的患者,则 3 年生存率只有44%

外周T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方案

外周T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方案 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是一种罕 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目前,国际上 采用的主要诊疗标准是欧洲外周T细胞淋巴瘤网络(the European T- Cell Lymphoma Study Group,EUTOS)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等组织联合制定的方案。下面是一般 情况下的诊断和治疗规范方案。 一、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的开始、发展过程、体检 发现的异常等。 2.体格检查:全面检查患者体征,包括淋巴结、脾脏、肝脏、皮肤等 部位。 3.实验室检查: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和分类、肝功能、肾功能、乳酸脱 氢酶(LDH)等检查,评估患者一般状况。 4.影像学检查:对淋巴结、肝脾等进行B超、CT或MRI检查。 5.组织学检查:常规病理检查以及免疫组化染色,包括免疫组化染色 和原位杂交等。 6.分子生物学检查:检测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B细胞淋巴瘤-2/IGH、B细胞淋巴瘤-2/IGK或-λ等。 二、分期 根据国际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期系统(Ann Arbor系统)进行分期,即 根据淋巴瘤病灶的分布范围、数量和有无B症状来判定疾病的进展。

三、治疗 2. 放疗:放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用来巩固化疗效果。常见的放疗方法是局部放射治疗(involved-field radiation therapy,IFRT),通常在化疗后进行。 3.移植疗法:对于年轻、患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骨髓移植或干细胞移植等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法可以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4. 靶向治疗: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被用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如关键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表观遗传学修饰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作为一线或二线治疗的选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5.对症支持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同时还应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如镇痛、抗感染、止血等。 总之,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应采取多个手段综合实施,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辅以放疗、移植疗法和靶向治疗。同时,对症支持治疗也不可忽略,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展,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202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诊疗(全文)

202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诊疗(全文) 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ALT)全称为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 细胞淋巴瘤,为边缘区淋巴瘤(MZL)的一种,约占新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7%~8%。 MALT淋巴瘤分为胃MALT和非胃MALT淋巴瘤。胃MALT淋巴瘤的生物学行为通常表现为惰性,预后良好,患者10年总生存率可达90%,但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快速进展、短期复发及治疗抵抗。本文将对胃MALT淋巴瘤的诊疗要点进行梳理。 病因与发病机制 正常胃黏膜中不含淋巴组织,胃MALT淋巴瘤大多数起源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获得的黏膜淋巴组织,常表现为惰性的临床过程。 Hp长期抗原刺激使得与黏膜上皮相关的淋巴组织产生免疫应答及局部炎症,发生免疫反应性淋巴增殖,在某些感染下出现宿主局部免疫反应,黏膜中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形成淋巴滤泡。在胃MALT淋巴瘤中,Hp检出率高达90%。大量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 诊断方法 诊断胃MALT淋巴瘤需进行内镜下活检,对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可辅以免疫

组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t(11;18)等实验室检查。 胃MALT淋巴瘤的分期 图源:参考文献1 治疗 根除Hp治疗

《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指出,根除Hp是局部阶段胃MALT淋巴瘤的一线治疗。(证据等级:A;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对于Hp阳性的局部阶段(Lugano I/II期)胃MALT淋巴瘤,60%~80%的患者在根除Hp后可获得缓解。根除Hp治疗对大多数有t(11,18)易位的胃MALT淋巴瘤无效,该类型MALT淋巴瘤需要进行化学治疗和(或)放射治疗。2项新近发表的meta分析显示,部分Hp阴性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接受Hp根除治疗也可获得疾病缓解。 ▪放疗 MALT淋巴瘤对放射治疗敏感。有研究显示,早期MALT淋巴瘤和胃MALT 淋巴瘤抗Hp治疗失败时,中等偏低剂量的单纯放疗,完全缓解率达95%以上,5年总生存期(OS)在90%以上。目前认为放疗为早期非胃MALT 淋巴瘤、Hp阴性和抗Hp失败胃MALT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化疗、靶向治疗 化疗传统采用CHOP方案,即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强的松),目前主张采用CHOP方案作为高恶性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方案。 近年来也有一些新药治疗胃MALT淋巴瘤的相关研究数据发表,这一领域仍待探索。

c-myc基因功能与双重打击淋巴瘤的诊疗进展

c-myc基因功能与双重打击淋巴瘤的诊疗进展 【摘要】通过检索c-myc基因功能,双重打击淋巴瘤诊断、治疗等方面最新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便为双重打击淋巴瘤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结果:双重打击淋巴瘤 是一种治疗难度大,预后欠佳的一种侵袭性淋巴瘤。其病理分型可包括:伯基特淋巴瘤、弥 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灰区淋巴瘤等。标准的R-CHOP化疗方案治疗效果欠佳,高强度诱导 化疗及干细胞移植可提高缓解率,但远期疗效有待研究。多种靶向治疗前景广阔。 【关键词】双重打击;淋巴瘤;c-myc基因 恶性肿瘤近年来逐渐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及死 亡率逐年在全国内呈上升趋势。淋巴瘤系T、B淋巴细胞恶变导致的一种恶性增殖性疾病, 为一系列高异质性肿瘤的总称,其包括了超过60种病理学亚型[1]。除病理学分型之外,包 括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异常同样指导着临床实践。研究显示,在伯 基特淋巴瘤中起着重要驱动作用的c-myc基因同样在其他类型淋巴瘤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一 种淋巴瘤存在c-myc基因与bcl-2基因异常时,称之为双重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s,DHL)。DHL可表现为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 巴瘤等多种病理表现。其在临床中呈高侵袭性、易耐药、预后差等特点。因此,寻找一种新 型有效的治疗途径,改善患者生存成为了当务之急。为此,本文就c-myc基因功能,双重打 击淋巴瘤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为双重打击淋巴瘤的诊治提供参考。 1.c-myc基因的功能 MYC是一种细胞核磷酸化蛋白,其名称来自于v-myc基因导致的禽类恶性骨髓细胞增生(avian malignancy myelocytomatosis)疾病名称的缩写。v-myc基因于1983年被克隆并测序[2],其在人体内同源对应基因被称为c-myc,位于8号染色体。c-myc基因经转录翻译后合成的MYC蛋白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对控制细胞的新陈代谢、生物合成以及细胞周期进程的基因均有调节作用[3]。因此,c-myc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许多病理过程息息相关,其过表达能引起不 受控制的细胞生长、分裂及转移[4],而c-myc基因表达抑制或缺失则会导致细胞生长受限, 加速细胞分化等生物进程[5]。研究人员通过对c-myc基因激活的控制,在mRNA水平上确认 了MYC蛋白作用的特异性基因靶点[6]。其中一些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如:编码细 胞周期蛋白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的基因[7];下调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 基因,从而导致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上调[8];绕过bcl-2凋亡程序,稳定编码促凋亡 蛋白的抑癌基因p53[9];另一些转录靶点(transcriptional targets)包括抑制肿瘤及致瘤的miRNA[10]。有研究显示,miRNA与肿瘤细胞DNA甲基化状态存在密切相关性,因此c-myc 基因对miRNA的调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尤为引人关注。c-myc基因的上述转化功能, 通常与包括鼠肉瘤癌基因(ras)、EBV在内的多种癌基因及病毒存在协同作用[11]。 最新研究显示,c-myc基因除转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外,在蛋白质合成的其他环节同样有着 重要作用。例如:MYC蛋白在包括cyclin-D1、cdk-9等许多基因的前体RNA中,直接介导5’ 端帽子结构的合成,加速mRNA的翻译[12]。最近的研究,在临床前模型中进一步证实了MYC蛋白在DNA复制中,可直接与复制前复合物(replication complexes)结合,并增强其生物学活性。因此,MYC蛋白在细胞中的水平与其靶DNA复制程度密切相关[13]。 2.双重打击淋巴瘤 2.1双重打击淋巴瘤定义及特点 双重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DHL)是指经FISH或标准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到c-myc基因与bcl-2或bcl-6基因同时发生重排的淋巴瘤。bcl-2基因是抗凋亡基因家族成员之一,其合成的蛋白能够向肿瘤细胞传递一种极强的生存信号(survival signal)。MYC蛋白的强增

滤泡性淋巴瘤诊疗进展

滤泡性淋巴瘤诊疗进展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B细胞淋巴瘤中较常见的类型,来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在我国,FL 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8.1%~23.5%,中位发病年龄60 岁,女性稍高于男性。 淋巴结滤泡内细胞,多形成滤泡样(结节状)结构,在疾病的晚期时,瘤细胞可以将滤泡树突状细胞网(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完全破坏,瘤细胞完全散在分布,难以观察到滤泡样(结节状)结构。 滤泡性淋巴瘤的病理分型进展 FL 病理分型,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版在原FL 基础上,提出 2 个特殊亚类以及 2 个独立疾病分类。 一 两个特殊亚类: 1.原位滤泡肿瘤(In Situ Follicular Neoplasia,ISFN)。ISFN 即旧版「原位滤泡性淋巴瘤」,改为 ISFN 是为强调其极少发展为真正的 FL。ISFN 主要是外周血中的 t(14;18)(q32;q21)异常的 B 淋巴细胞异常增生,停留在滤泡的生发中心,实际上不是淋巴瘤,是一种原位滤泡疾病,在进展为 FL 前无需治疗。 2.十二指肠型 FL。指局限于十二指肠黏膜或黏膜下层的低级别 FL,是低级别的 FL,很多患者可自愈,绝大多数不需要治疗。 二 WHO 2016版提出了两个独立分类:

1.儿童型FL。儿童型FL 具有缺乏BCL2重排及细胞增殖指数高的特点,一般病变比较局限,预后良好。 2.大 B 细胞淋巴瘤伴 IRF4 重排。伴 IRF4 重排的大 B 细胞淋巴瘤则在细胞起源上常为生发中心型,细胞强表达IRF4/MUM1,常同时表达BCL6及伴高增殖指数,大部分病例有 IGH/IRF4重排,有时同时有 BCL6 重排,但缺乏BCL2 重排。这类淋巴瘤较儿童型 FL 侵袭性强,但对治疗反应良好。 影响滤泡性淋巴瘤的预后因素 01 FLIPI-1 评分和 FLIPI-2 评分仍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滤泡性淋巴瘤预后评估系统。 FLIPI-1 每达到 1 项计 1 分,0~1 分为低危,2 分为中危,≥3 分为高危。 FLIPI-2 的危险度评判与FLIPI-1相同。 02 基因水平的指标评估滤泡性淋巴瘤的预后 7个基因(EZH2,ARID1A,MEF2B,EP300,FOXO1,

2024基因检测助力滤泡性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精准诊疗

2024基因检测助力滤泡性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精准诊疗 现代疾病分类学为精准医学构建了一个框架,将传统的病理学标准与临床和基因组特征相结合,来定义疾病实体。全球最常见的两种淋巴瘤亚型是滤泡性淋巴瘤(FL)和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尽管BCL2 易位是大多数淋巴结FL 的特征性标志,但最近的研究发现滤泡中心来源的病变间存在显著差异。BCL2 阴性FL 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疾病,发生于淋巴结和结外部位。在儿童中已发现几种不同的实体,包括儿童型FL、睾丸FL 和伴有IRF4 重排的大B 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侵袭性B细胞肿瘤家族,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具有明显差异。>20年前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细胞起源是关键的鉴别因素,而最近高通量测序识别了高度多样化的突变谱,为未来改善靶向治疗和患者预后指明了方向。 研究背景 过去,淋巴瘤和其他肿瘤的分类基于组织病理学。1863 年,Rudolf Virchow首次使用了淋巴肉瘤一词。1898 年和1902 年,Carl Sternberg 和Dorothy Reed 分别描述了特征性双核和多核巨细胞,后来被称为Reed-Sternberg 细胞。当代淋巴瘤分类始于Rappaport,在1966 年出版的武装部队病理学研究所分册中描述了概念,根据细胞类型和结构特征对淋巴瘤进行分层,并提出了结节型淋巴瘤。然而,他没有将这种模式归因于正常淋巴滤泡。随后,Karl

Lennert 识别了正常生发中心和具有滤泡生长模式的淋巴瘤之间的共同细胞学特征,创造了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这两个术语,今天我们仍然使用这两个术语来描述构成滤泡性淋巴瘤(FL)的主要细胞。免疫学革命始于1970 年代,当时许多作者试图将淋巴瘤与正常免疫系统细胞联系起来。1974 年,Jaffe 等人发现结节型淋巴瘤细胞与正常生发中心细胞一样,表达补体受体,证实其滤泡中心来源。然而,我们仍然称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进展较为缓慢。尽管早期研究发现这些更具侵袭性的肿瘤中许多是B 细胞来源的,但这种淋巴瘤亚型的临床相关细分是最近的进展。 如今,正进入个体化医疗时代,传统的诊断方法正在与基因组研究相结合,促进对肿瘤疾病的了解。这种方法被修订后的欧美淋巴瘤分类所接受,随后被世界卫生组织分类采用。过去,FL 和DLBCL 被视为单一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然而,最近的基因组研究揭示了显著的多样性,即使在形态相似的病变中,这些进展影响了临床诊断和管理。 滤泡性淋巴瘤 简单来说,FL 是一种B 细胞恶性肿瘤,在组织学和表型上类似于正常滤泡。滤泡中心肿瘤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包括几种不同的实体,其在生物学、临床行为和管理方面有所不同。经典型FL 是最早发现的与重现性基因变异[BCL2 重排(BCL2 R)] 相关的淋巴瘤亚型之一。

王亚兰教授:套细胞淋巴瘤诊治新进展

王亚兰教授:套细胞淋巴瘤诊治新进展 本文作者:内蒙古包头肿瘤医院淋巴瘤乳腺肿瘤内科王亚兰 专家简介 王亚兰,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内蒙古包头肿瘤医院淋巴瘤乳腺肿瘤内科主任。擅长专业:淋巴瘤、乳腺癌、肺癌、消化道肿瘤的诊治。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肿瘤生物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肿瘤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内蒙古抗癌协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内蒙古医学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内蒙古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曾留学于日本,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多项科研获省部级科级进步奖。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NHL)的一种少见亚型,占NHL的4%~6%左右,中位发病年龄60岁,男性为主,男﹕女为2~4﹕1,恶性程度高、病理组织学形态多样,MCL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的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的不可治愈性特点。因此对于MCL的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案都在积极探索中,应用传

统方案诸如CHOP治疗套细胞淋巴瘤,其中位总生存期(OS)不足3年;而高剂量方案如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应用利妥昔单抗虽然延长患者的生存,但近半数患者在治疗后5年内出现复发,近年来随着以靶向治疗为特色的新药不断出现,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该型淋巴瘤的诊断治疗策略。 组织形态学特征 MCL主要发生于淋巴结或脾脏滤泡的淋巴结套区,典型的MCL常由形态单一、小到中等大小淋巴细胞构成,核不规则,染色质浓聚、核仁不明显,胞质较少。10%~15%的MCL细胞形态呈'母细胞样变' ,母细胞变异型又可分为经典性母细胞变异型和多形性母细胞变异型,这些患者临床侵袭性较高,预后差。 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结呈弥漫性、结节状、套区型或少数的滤泡性生长模式。少部分患者仅仅侵犯淋巴结套区的内套层内或仅表现为套区变窄,称之为原位套细胞肿瘤(ISMCN)。 免疫表型特征 MCL瘤细胞为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表达成熟B细胞相关抗原,典型的免疫表型为CD5、CD19、CD20阳性,CD23和CD200阴性或弱阳性,CD43阳性,强表达sIgM或IgD,但CD10、CD11c和BCL6常阴性。我国MCL患者CD23阳性率近50%,高于国外报道,而sIgM阳性率仅50%,低于国外报道。免疫组化染色几乎所有患者均Cyclin D1和BCL2阳性(包括少数CD5阴性MCL)。Cyclin D1核内强阳性是MCL特异性的免疫标志,少部分患者Cyclin D1阴性,但Cyclin D2或Cyclin D3阳性,SOX11阳性,值得注意的是Cyclin D2、Cyclin D3在其他B细胞淋巴瘤中也表达,不具有特异性,SOX11在其他类型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中不表达,故其阳性对MCL具有一定特异性,是Cyclin D1/t (11;14 )阴性MCL患者的重要诊断性标记。 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MCL具有标志性的染色体异位,细胞遗传学t(11;14)(q13;q32)异常、导致CCND1基因与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易位被认为是

“双重打击(double-hit)”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进展

“双重打击(double-hit)”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进展 “双重打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定义和预后 “双重打击(DH)”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指同时存在MYC和BCL2/BCL6基因重排的一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如果三者均存在基因重排则称为“三重打击(triple-hit,TH)”。应用FISH检测方法,可以发现约l/3的DLBCL病例中存在BCL2或BCL6基因重排,但是MYC基因重排的发生率仅5%~14%,因此,DHL在DLBCL中所占比例并不高,多项研究报道的发生率小于10%。 临床之所以关注这组为数不多的患者,系因为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明显的不良预后。单纯BCL2或BCL6基因重排对DLBCL预后是否有不利影响尚不确定;在伯基特淋巴瘤中存在典型的MYC基因重排单一核型,预后也较好。但是存在MYC基因重排的DLBCL病例通常携带复杂核型,如果伴有BCL2或BCL6基因重排这些其他染色体异常或者复杂基因改变,则会导致预后不良。因此,双重打击DLBCL(DHL)就诊时大多数患者处于疾病晚期,往往呈高侵袭性,病情进展迅速,乳酸脱氢酶水平显著升高,常伴有结外病灶侵及,IPI评分高危,对R-CHOP治疗效果不满意,而且由于这组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难以耐受更强的治疗方案,因此预后差。加拿大BC省(BCCA)报道了167例接受R-CHOP治疗的DLBCL患者,其中有5%的病例存在MYC和BCL2基因重排,这组患者的5年OS仅27%,无基因重排

病例的OS则高达72%。治疗失败与MYC基因重排导致的肿瘤细胞迅速增殖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易复发相关。 此外,部分DLBCL病例虽然采用FISH的方法并未能发现有MYC 和BCL2/BCL6基因重排,但是也能够通过其他机制被激活,导致MYC和BCL2蛋白高表达,可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可以检测到,称为“双表达(DE)”DLBCL。这种“双表达”DLBCL对R-CHOP方案治疗效果也不佳。FISH检测重复性和可靠性高,但是技术要求高,而且价格昂贵、耗时较长,因此应用IHC检测MYC和BCL2蛋白高表达,并探索其可否替代FISH检测来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来自丹麦和加拿大的两项研究,均采用FISH和IHC方法,对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两组DLBCL患者的MYC及BCL2基因重排和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FISH检测为DHL 的比例为6%左右,IHC检测为MYC与BCL2双表达的比例为21%~29%,两组患者的OS均显著缩短。其中DHL患者多数为生发中心细胞(GCB)来源,而双表达病例多数为活化B细胞(ABC)来源,由此可见,DHL与双表达病例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此外,IHC检测技术的可变性比较大,而且最佳阳性界值也难以统一确定,因此,目前尚不能以IHC替代FISH来诊断DHL。 DHL淋巴瘤预后不佳,常规R-CHOP治疗的5年OS不足30%,因此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改善这组患者的预后,是近几年来DLBCL领域的研究热点。 超越R-CHOP方案的其他常规化疗方案 尽管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R-CHOP治疗DHL效果不佳、总生存期短。理论上,采用伯基特淋巴瘤或者其他高侵袭性淋巴瘤的治疗方案应该更合理,如HyperCVAD A/B方案等,但是这组患者的中位年龄较大,对高强度化疗方案耐受性差,临床不可行,效果也不满意。Li等报道,52例MYC/BCL2基因重排的DHL患者,接受高剂量化疗,主要是HyperCVAD方案的中位生存时间仅18.6个月。因此,组合新的、强度适宜又高效的化疗方案是努力的方向,但是由于该组患者病例数少、诊断标准高、且认识时间不长,因此目前缺乏较大规模、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