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交叉口的单口放行与对称放行相位设计方法对比研究

十字交叉口的单口放行与对称放行相位设计方法对比研究林晓辉

【摘要】十字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中最典型的交叉口类型,其相位设计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交叉口的服务水平高低。以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大道-连升路十字交叉口为例,比较单口放行方式和对称放行方式2种相位设计方法的特性,并通过Vissim 交通仿真建模,分析对比在高峰、平峰、低峰等3种交通需求下2种相位设计方法的平均延误时间、排队长度、停车次数等交通信号控制性能指标优劣。仿真结果表明,对十字交叉口而言,交通流量不均衡时宜采用单口放行相位设计方法,交通流量均衡时宜采用对称放行相位设计方法。%Intersection is the most typical type of crossing roads in the city ,whose design method of phase will in-fluence service level of the intersection directly .This paper takes Humen-Liansheng intersection as an example ,compa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hase for an entrance and symmetric phase ,and analyzes the traffic signal control performances of these two kinds of phase methods through the Vissim traffic simulation model under the peak traffic demand ,flat peak traffic demand and low peak traffic demand ,such as the average of delay ,the average of queue length ,and the average of stop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ch phase for an entrance is suitable for the intersection whose flows are im-balance;on the contrary ,the symmetric phase is suitable for the intersection whose flows are balance .【期刊名称】《交通信息与安全》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4页(P69-72)

【关键词】交通工程;十字交叉口;相位设计;单口放行;对称放行;Vissim交通仿真【作者】林晓辉

【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广州5106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

0 引言

十字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中最典型的交叉口类型,其相位设计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交通流运行的安全性和交叉口的服务水平高低[1]。对于流量均衡的十字交叉口通常采用对称放行方式,十字交叉口的时空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但对于交通流量不均衡的十字交叉口,对称放行方式就不大适应,针对这一情况,有学者提出单口放行方式,即同1个进口的所有车辆同时放行一段时间,然后再放行下1个进口。为

验证十字交叉口的单口放行方式和对称放行方式适用性,笔者以广东东莞市虎门大道-连升路十字交叉口为例,通过Vissim仿真建模,分析2种方式的平均延误时间、排队长度、停车次数等交通信号控制性能指标。

1 2种放行方式简析

1.1 对称放行方式简析

对于典型的十字交叉口,为避免每个进口左转和直行车辆与其他进口车辆发生冲突,通常采用4相位对称放行方式,即放行某个进口某方向车流的同时,放行对向的

同一流向车流,见图1。该放行方式的相关信号配时理论已相当成熟,通常采用Webster配时方法,根据各相位关键车流流量比对周期进行划分。在流量均衡的

情况下,这种放行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交叉口的运行效率,但对于流量不均衡的情况,这种放行方式容易出现空放现象,即某方向车流在通行,但对向车流早就放完。图1 4相位对称放行方式Fig.1 The four-phase symmetric phase

为避免空放现象,有学者提出利用搭接技术,即允许在多个相位内放行同1个车流,在4相位对称放行方式的基础上设计8相位放行方式,见图2。8相位放行方式能够提高交叉口时空资源的利用率,但在实际运用中,随着相位的增加,总损失时间也增加,搭接技术效果不尽人意。

图2 以对称放行为基础的8相位控制图Fig.2 The eight-phase control chart based on symmetric phase

1.2 单口放行方式简析

对于几何条件不对称或流量不均衡的交叉口,通常采用单口放行的信号控制方式,即将每个进口道作为1个单独相位,让其左转车辆和直行车辆同时放行,1个进口道放完再放下1个进口,并且将各进口最左边的那条直行车道改成直左合用车道,更有利于左转车辆顺利通过交叉口[2-3]。4相位单口放行方式见图3。

图3 4相位单口放行方式Fig.3 The four-phase of each phase for an entrance

1.3 2种相位放行方式对比分析

不同的相位放行方式将对交叉口运行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选取交叉口总通行能力、饱和度、延误时间等指标对对称放行方式和单口放行方式进行比较。

1)交叉口总通行能力[4]。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为

式中:S为单车道的饱和流率;m为交叉口相位总数;ni为相位i所包含的各个流向的车道数之和;N为交叉口所有进口道的总车道数(不包括右转车道),针对

某1个交叉口,将其设为定值;λi为相位i的绿信比,设定信号相位配时依据等饱

和度原则,于是有λi∞qimax,其中:qimax为相位i中各个流向的单车道流量qi 的最大值,即关键单车道流量;λ为各相位的绿信比之和,在相位数相同的前提下,忽略总相位损失的差异,将其设为定值。

2)饱和度。饱和度是指道路的实际流量与通行能力之比,用x表示。

由式(3)可知,饱和度的均衡性与交叉口通行能力密切相关。在进行相位设计时,不能一味追求交叉口总通行能力,而忽视通行能力的均衡分配。分析单口放行方式与对称放行方式可知:

(1)2种方式各相位间饱和度是均衡的。

(2)在对称放行方式中,每个相位内各交通流量大小不一定均衡,可能出现空放现象,易造成饱和度不均衡,未能充分利用路口通行能力资源,即其通行能力的有效性较低。

3)在单口放行方法中,同1相位(即同1个进口)内,各方向车流同时放行,

直行车流可借用直左车道通行,可充分利用进口的通行能力资源,有效地提高通行效率。

2 算例分析

以虎门大道-连升路十字交叉口为例[5],该交叉口各进口道车道布局如图4所示。该交叉口在高峰、平峰、低峰等3种交通需求如表1所示,东西主干道连接

广深高速公路,在高峰时段,北进口左转到西出口的车流明显多于南进口左转车流。现分析在3种不同交通需求下单口放行方法与对称放行方法对该交叉口通行能力

和饱和度产生的影响。

图4 各进口道车道布局图Fig.4 The layout of each entrance lane

采用Webster配时设计方法,分别计算出该交叉口3种不同交通需求下采用单口放行方式和对称放行方式的配时方案。对该交叉口的南北2个进口按照2种方法

进行分析,分别得出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饱和度,见表1。

由算例可见,采用单口放行方式时,其南、北2相位的车道数n3=n4=6,其交

叉口总通行能力取得中间值qc0。在高峰时段时,采用对称流向放行方法,交叉口总通行能力qc>qc0,其交叉口饱和度也相对较小(0.84<0.86)。从通行能力、饱和度看,2种方法的差别不明显。因此,仅依据通行能力、饱和度来判断哪种放行方法优越是比较困难的,应该结合具体交通主体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案在高峰、平峰、低峰等3种交通需求下的其它交通信号控制指标(如平均延误、平均停车

次数、平均排队长度等),以确定最优方案。

表1 2种相位设计方式的配时方案对比表Tab.1 The comparison of timing scheme between of two phase design methods?

3 仿真实验

仿真实验以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大道-连升路十字交叉口为例,利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来仿真分析该交叉口在分别采用各进口单独放行方法与对称流向放行方法条件下各种交通信号控制性能指标的差别。

虎门大道-连升路十字交叉口位于虎门镇2条主干道的交界处,东西主干道连接

广深高速公路,上下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较多,在高峰时段,周期基本上在120s

以上,西进口的车辆在通过交叉口时出现需排队等候2个信号周期的现象,南北

进口对向左转交通量不均衡性较为明显。下面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其进行分析。1)建立交叉口模型。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中建立交叉口模型,见图5。

图5 虎门大道-连升路交叉口仿真模型图Fig.5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Humen-Liansheng Road intersection

2)将表1中的3种交通流量数据分别输入到模型中,并设置转弯减速区。

3)依据表1中的配时方案,分别设置对称放行方式和单口放行相位。

通过模拟仿真,得出对该交叉口仿真模型在高峰、平峰、低峰等3种交通需求下

分别采用各进口单独放行方法与对称流向放行方法的各种交通信号控制指标,见图6~9。

图6 平均行程时间Fig.6 The average of the travel time

图7 平均延误时间Fig.7 The average of the delay time

图8 平均停车次数Fig.8 The average of the stops

图9 平均排队长度Fig.9 The average of the queue length

由图6~9可见,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平均行程时间、平均延误时间、平均停车次数、平均排队长度也相应的增加。在高峰时段,与对称放行方式相比,单口放行的平均行程时间减少了1.4%,平均延误时间减少了4.8%,平均停车次数减少了

3.1%,平均排队长度减少了4%;在平峰时段,与对称放行方式相比,单口放行

的平均行程时间增加了8.6%,平均延误时间增加了5.5%,平均停车次数无变化,平均排队长度增加了2.3%;在低峰时段,与对称放行方式相比,单口放行的平均行程时间增加了19.5%,平均延误时间增加了21.8%,平均停车次数增加了

11.9%,平均排队长度增加了17.6%。仿真结果表明:交通流量不均衡时,单口

放行相位设计方法的各项交通信号控制指标优于对称放行相位设计方法;交通流量均衡时,对称放行相位设计方法的各项交通信号控制指标优于单口放行相位设计方法。

4 结束语

在设计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过程中,充分利用交叉口通行能力资源,同时尽量均衡各流向车流之间的饱和度,尽可能避免空放现象。就十字交叉口而言,对于交通流量不均衡时,建议采用单口放行相位设计方法,对于交通流量均衡时,建议采用对称放行相位设计方法。笔者尚未考虑2种相位设计方法对其它类型交叉口的适用性,上述问题有待下一阶段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力扬,周钰严.交叉口相位及信号配时优化[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2(12):1026-1032.

[2]杨万三,曲大义,卞晓华,王海鹏.基于相位相序优化的道路交叉口设计方法[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3(2):81-85+96.

[3]王静波.交通控制信号优化模型的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1(4):353-357. [4]张小宁,邓静媛.交叉口单口放行方法相位设计设置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27(8):87-90+95.

[5]左俊中,徐良杰.基于单口放行的四路环交信号控制优化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3,30(4):88-93.

[6]张小宁,邓静媛.交叉口单口放行方法相位设计设置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8):87-90+95.

[7]张亮,张存保.流量不对称“十”字交叉口信号相位设计方法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2):77-80+84.

[8]林晓辉,徐建闽等.虎门镇连升路干道协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交通信息与安全,2008,26(3):14-18.

武汉市十个典型交叉口配时优化分析报告

目录 平安路瑞安街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 错误!未定义书签。武珞路阅马场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临江大道中山路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2) 团结大道湖大后门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友谊路才华街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鹦鹉大道拦江堤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鹦鹉大道翠微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汉阳大道百灵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江城大道四新南路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11) 琴台大道江汉四桥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临江大道中山路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一、区位分析 图1-1 整体区位 武汉临江大道是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青山区沿着长江修建的一条道路,是武汉市主干道之一从武汉长江大桥下鱼贯而过,临江大道含包全部武昌江滩,长江观景第一台正好位于该大道正中央。由图可看出,临江大道中山南路附近,临江大道方向的主要车流为武汉长江大桥以及新建的鹦鹉洲长江大桥的上下桥车流。 而中山路上,大量的车流都是沿途居民区、商业区的出入流量以及武昌火车站的往返流量。其中,武昌火车站方向的车流量非常之大,也是导致拥堵的主要车流之一。 二、交通设施与流量分析 2.1交通工程图

信号交叉口单口轮放的优缺点

6期信号交叉口单口轮放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城市信号交叉口单口轮放是指交叉口轮流放行每个进口道全部流向车流的一种简单、容易操作的相位放行方式。 【优点】 1、放行方式相对简单,驾驶员容易适应; 2、信号灯控容易操作,只需全屏灯即可控制,无须专用箭头灯; 3、车道无须分化专用左转、直行、右转车道,直行左转可共用车道; 4、由于直行与左转车辆同时放行,左转车辆容易变道左转。 【缺点】 1、放行方式局限,无法单独控制左转、直行车流; 2、一般靠右侧为非动车道,单口轮放时左转非机动车和直行机动车冲突; 3、单口轮放下不同相位车流冲突较大,需要清空时间长; 4、单口轮放车流与各个进口行人放行都存在冲突。 【适用条件】 1、左转与直行流量比匹配,可以同时放行; 2、交叉口具有不对称交通流特点,如早晚高峰“潮汐”现象; 3、进口道车道2车道以下,无法分化专用车道。 【使用注意事项】 1、经研究,逆时针方向单口轮放有利于减少相位轮转时的车流冲突; 2、由于左转非机动车与直行机动车冲突,须引导非动车走行人过街; 3、左转车流量较大时,可增设左转、直行共用车道,提高通行效率; 4、单口轮放控制存在局限性,可使用搭接相位控制,有利于灵活调节放行时间。 优控黑板报建立以来,受到从事相关业务同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提出一些问题讨论。其中一位朋友提出了关于交叉口单口轮放效果使用差,需改善方案的问题,我们将对此问题进行回复。 首先,交叉口的相位设计是需要结合交叉口的道路条件、车道划分和流量数据分析,来选取流量比匹配的相位放行方式,如果相位放行方式不能符合流量匹配原则,那么必然存在车道放空,浪费放行时间的现象。关于交叉口单口轮放效果使用差的情况,通常是因为单口放行左转与直行流量不匹配,导致通行时间浪费引起的。此时,可通过调整地面车道为直行左转共用车道或者增加搭接相位,来灵活条件相位时间,满足各方向车流放行需求。

交叉口相位设计原则

交叉口相位设计原则 交通信号相位的主要目的是把相互冲突或干扰严重的交通流适当分离,减少交叉口交通冲突和干扰。交通信号相位设计是信号配时的关键步骤,决定了配时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直接影响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安全和畅通。 【相位设计原则】 1.安全原则 相位内部交通流冲突尽可能少,非冲突的交通流可以在同一相位中放行,冲突的交通流应放在不同的相位放行。 2.效率原则 相位设计要提高交叉口的时间和空间资源的利用率。过多的相位数会导致损失时间的增加,从而降低交叉口通行能力和交通效率。太少的相位会因冲突严重而降低效率。 3.均衡原则 相位设计需要兼顾各流向车流之间的饱和度均衡,应根据各流向车流的不同合理分配通行权。应保证相位内部之间各流向的流量比相差不大,才能不浪费绿灯时间。 4.连续性原则 一个流向在一个周期中至少能获得一次连续的绿灯时间;一个进口的所有流向要在连续相位中放行完毕;如果几股车流共用车道,它们必须同步放行。例如直行和左转车流共用一个车道,则需同步放行。 5.行人原则 一般情况下,行人应与同向的直行车流共同放行,尽量避免行人与左转流向车辆的冲突,对于过街长度较长(大于等于30米)的路口可适当推行二次过街。 【交叉口相位设计的基本流程】 交叉口相位设计的一般流程可分为交通流分析、专用相位设计、相序设计和相位方案检验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1.交通流分析 交通流分析包括交通流冲突分析和交通流均衡分析。冲突分析主要是研究交叉口内的交通流冲突问题,分离冲突,保证安全;均衡分析主要是研究流向流量问题,把没有冲突且流量相近的车流集中在同一相位放行。 2.专用相位设计 目前,实际应用中主要有两种相位设计形式:一种是对称流向放行的相位设计形式(简称对称流向放行相位形式,又细分为左转相位设计、右转相位设计、行人和非机动车相位设计、东西相位设计、南北相位设计);另一种是各进口单独放行的相位设计形式。 对于一个典型的十字交叉口,采用这两种设计形式的相位如下图所示。 3.相序设计 相序设计主要是考虑直行左转的放行顺序问题。一般来说,如果直行车流与左转车流分开放行,且出现左转车流较多侵占直行车道或阻碍直行车流的通行,应采取先放左转车流,后放直行车流的放行相序。 4.相位方案检验 相位设计好后,需要对其进行检验。利用仿真手段,对制定好的相位方案进行仿真校验,确保方案的科学可行。

城市道路交叉路口优化设计交通设计

城市道路交叉路口优化设计交通设计

《交通设计》课程设计 -------焦作市民主路与解放路交叉口优化 -------焦作市民主路与解放路交叉口优化 (1) 一、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3) 1、交叉口概况 (3) 2、道路几何条件调查 (3) 三、交通条件调查 (6) 1、平峰机动车交通量调查 (6) 2、高峰机动车交通量调查 (10) 二、问题分析与对策 (14)

1、现状评价 (14) 2. 交通问题与对策 (21) 三.交叉口概略设计 (25) 1. 东、西、北进口道的拓宽 (25) 2东进口出口道的拓宽 (26) 4. 路段上的展宽和渐变段长度优化设 计 (26) 5. 完善交叉口处标线 (27) 四.交叉口详细设计 (27) 1. 东、西、北进口拓宽及渐变宽段的 详细设计 (27) 2. 东进口进口道拓宽的问题 (29) 3. 公交线路及公交停靠站的优化 (29) 4.交叉口标线的完善 (30) 五,优化方案评价 (30) 1. 现状和改善方案的效果 (30) 2成本和效益的分析 (31) 六. 总结 (31)

一、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1、交叉口概况 民主路与解放路交叉口为十字形交叉路口,这两条道路都是焦作市的市主 干道。民主路为南北走向,解放路为东西走向。由于道路建设年代较早,道路 线宽度较窄,已经较难以适应交通量的增长要求,虽然经过多次设计规划,但 交通拥堵问题依然存在。民主路为一块板形式,入口道两车道、出口道一条车道;解放路为三块板结构的东西走向线,入口道拓宽为三车道、出口道为双车道。由于道路资源有限,为适应交通量发展要求,道路无绿化隔离带,只是设 置隔离栅栏以分隔对向车辆和划分机非车道。周边分布着百货大楼、三维广场、 肯德基和麦当劳等等大的客流吸引地,河南理工大学北校区以及大量的小型商 铺等的生活区,此外还有邮政、工商银行等服务机构,交通环境较为复杂。由 于处于商业活动中心,交通量(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较大,且有明显的高 峰时段。为减少行人干扰和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建有过街天桥。 2、道路几何条件调查 1)道路路段几何条件 表2-1 道路路段几何条件调查表 项目单位道路名 解放中路东段解放中路西段民主中路南段道路等级主干道主干道次干道断面形式三块板三块板一块板设计车速Km/h 50 50 40

城市交叉路口特性及通行能力分析

城市交叉路口特性及通行能力分析 关键词:交叉路口;特性;通行能力;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畅通与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道路上一个个交叉路口,其中又以平面交叉交叉路口的交通问题最为突出。平面交叉路口是由几条道路平面交叉形成的,各种交通流在交叉路口相互交错、干扰,使交叉路口成为交通瓶颈。 一、影响城市交叉路口通行能力的特性 (一)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相互干扰,降低交叉路口通行效率。 以两相位控制的十字交叉路口为例图1,每相位会产生:冲突点(两交通流形成夹角大于或等于90度)12个;交织点(两交通流形成夹角小于90度)34个,其中分流点8个,合流点8个。共产生影响交通的结点46个,严重降低交叉路口通行效率,影响交通安全。 (二)交通流量倍增,突显交叉路口通行能力与通行需求之间矛盾。交叉路口是由几条道路交叉形成的,造成交叉路口的通行量成倍增加,加上车辆在交叉路口停车、起步等影响,使交叉路口通行能力与通行需求之间矛盾尤为突出。 (三)左转车辆对交叉路口通行的影响,大大降低交叉路口通行能力。在交叉路口交通流向中,左转车流产生的冲突点、交织点最多,对交叉路口的安全畅通影响最大,如何处理好左转车流是提高交叉路口通行能力的方法之一。 (四)错误的交通理念降低交叉路口通行能力。 1、违反交叉路口车流行驶线形特征。如为体现公交优先,在交叉路口进车道最右侧设一条公交专用道,这会使左转公交车对整个交叉路口的通行产生消极影响,且右转非公交车也会对公交车通行产生干扰。因此,在交通管理中要注意各交通流在交叉路口的行驶线形产生交叉点越少,交叉路口越畅通。 2、认为交叉路口信号周期越短,交叉路口车辆等候时间越少。在交叉路口通行能力满足交通需求时,这种做法是对的。当交叉路口通行能不足时,应考虑适当增加信号周期时间。如金华市区国贸交叉路口改造初,左转放行时间15秒,直行放行时间25秒,结果交叉路口堵塞严重。经统计15秒只过3辆左转车,25秒过6辆直行车。于是延长周期,通行效率明显提高,堵塞现象消除。分析原因,这是由车流的运动特性所决定的,当车流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初始时间段,通过交叉路口效率最低,當车流速度提高时,通过交叉路口效率高。交叉路口通行能力强,车辆平均等候时间自然减少。 二、提高交叉路口通行能力的几种方法

1对于交叉口专题的论文综述

交叉口专题的论文综述(行人过街) 交通112班吴多文 1 对交叉口的认识 道路交叉口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路相交处。这是车辆与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是交通的咽喉。交叉口的分类:平面交叉口,环形交叉口,立体交叉口。 平面交叉口通常有T形、Y 形、十字形、X形、错位、环形等形式。在无交通管制的平面交叉口,车辆通过时因驶向不同而相互交叉形成冲突点,在三岔路口有3个冲突点,在四岔路口有16个,在五岔路口则有50个冲突点。而每一个冲突点实际上就是一个潜在的交通事故点。相交道路在同一平面上的交叉口。平面交叉口的形式通常有T形、Y形、十字形、X形、错位、环形等。车辆通过无交通管制的平面交叉口时,因驶向不同,相互交叉形成冲突点。机动车通过交叉口时的冲突点,在三岔路口如T形交叉口有3个;在四岔路口如十字形交叉口有16个;在五岔路口有50个。 环形交叉口是在路口中间设置一个面积较大的环岛(中心岛),车辆交织进入环道,并绕岛单向行驶。这样,既可使车辆以交织运行的方式来消除冲突点,同时又可通过环岛绿化美化街景。适宜采用环形交叉口的条件是地形开阔平坦;交叉口为四岔以上的路口;相交道路交通量均匀;左转弯交通量大;路口机动车总交通量每小时不大于3000辆轿车。当有非机动车通过时,机动车交通量还要降低。其缺点是占地面积大;车辆须绕行;交通量增大时易阻塞;行人交通不便。 立体交叉口是道路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相交形成的立体交叉。它将互相冲突的车流分别安排在不同高程的道路上,既保证了交通的通畅,也保障了交通安全。立体交叉主要由立交桥、引道和坡道3部分组成。立交桥是跨越道路的跨路桥或下穿道路的地道桥。引道是道路与立交桥相接的桥头路。坡道是道路与立交桥下路面连接的路段。互通式立体交叉还有连接上、下两条相交道路的匝道。 2平面交叉口禁左交通组织研究 2.1摘要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运行情况会直接影响整个交通路网的运行情况,在对整个交通流运行分析的基础上,说明了交叉口禁左的优势,及禁左适用的条件。并举例表明禁左有力提高交通通行能力,降低通行延误。

交叉口渠化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精品文档首发]

交叉口渠化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精品文档首发] 交叉口渠化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道路交通压力越来越大,交叉口交通拥挤、延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新的交通渠化设计方法对于保障道路交通秩序,提高道路通行安全性和通行效率有显著效果,设计理念逐渐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 一、交叉口渠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交叉口渠化设计时要掌握如下几个设计原则: 1、分离原则 渠化设计应尽可能减少不同交通流之间的干扰,通过交通标志标线引导交通参与者按照车道分离、机非分离、人车分离的通行方式,促使各行其道。 2、疏导原则 明确不同交通流的行驶轨迹,通过单向交通、变向交通、专用道、禁止左转等措施疏导交通流。 二、交叉口渠化设计的一般方法 1、交叉口断面分布:相交两条道路交叉口断面的合理分布是渠化设计的先决条件。由于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要远大于路段中交通流量,为保障交叉口进口道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应增加进出口车道,对交叉口断面进行合理分布。 增加进出口车道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⑴展宽路口:展宽路口的宽度增加值一般为515m,长度一般为50100m,根据道路的等级,根据功能定位不同适当增减。 ⑵压缩车道宽度:路段车道宽度为3.75m,进入路口车道宽段为3.5m,

在大型车辆不超过10%进口车道可压缩到2.75m,特殊情况下进口车道可压缩到2.5m。 ⑶压缩非机动车道宽:如非机动车交通流量不大时,可以压缩非机动车道宽。 ⑷削减绿化带:在二块板或三块板绿化带隔离的道路上,如条件允许,可削减交叉口绿化带的宽度,以实现增加车道的功能。 2、车道的功能划分:车道功能的合理划分是交叉口快速分流的重要保障。渠化设计中要先对交叉口进行交通流量的调查。根据交通流量调查结果,确定车道的功能划分。一般的解决方法有如下几种: ⑴根据交通需求,确定是否单独设置转弯车道。当一个信号放行周期内左、右转车辆低于3pcu,在路幅宽度较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不设左、右转专用车道。 ⑵由于右转交通流的绿灯时间较其它方向的长,因此在路口渠化中,一般右转车道不做重点研究,但右转的进口道和出口道相邻间应留有一定距离,满足一辆小汽车的长度,一般情况下为6米。 ⑶左转交通流在路口的冲突点最大,因此在路口渠化设计中应重点解决左转交通问题。比如施划左转车辆导流线,设置左弯待转区等方法,加强对左转车辆的引导和控制,以减少左转车辆与其它方向行驶的车流冲突,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⑷设置调头车道时,可与左转车道合并,使用一个绿灯时段,调头车辆需在左转车辆放行时间内完成调头动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交叉口的通行安全性。 3、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的处理: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交通一直是管理

组合相位在K字形交叉口中的应用及仿真

组合相位在K字形交叉口中的应用及仿真作者:方晓丽 来源:《价值工程》2019年第31期

摘要:本论文针对K字形交叉口的流量不均衡的情况,提出利用组合相位进行信号相位配时,并通过vissim仿真对组合相位和传统四相位配时的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得出组合相位应用于K字形交叉口能更有效利用相位时间的结论,为K字形交叉口的信号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to use the combined phase to signal phase timing of the K-shaped intersection, which i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flow is unbalanced,then compares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 combined phase and the traditional four-phase timing by vissim simulation,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bined phase is applied to the K-shaped intersection to make more efficient use of the phase time,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ignal optimization of the K-shaped intersection. 关键词: K字形交叉口;组合相位;vissim仿真 Key words: K-shaped intersection;combined phase;vissim simulation 中图分类号:U491.51;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31-0194-03 0; 引言 K字形交叉口指的是两条次要道路或同等级道路以较小的夹角交汇在主要道路的同侧而形成的交叉区域,两进口道之间的相交角度存在较大或较小的情况,相交角度较小的两进口道之

第二章交通信号控制的基本理论

2交通信号控制的基本理论 本章首先给出了交通信号控制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相位,周期时长,绿信比,相位差,绿灯间隔时间,有效绿灯时间等,然后介绍了常用的交叉口性能指标以及计算方法,最后给出了常用交叉口的信号配时方法。这些研究为后面的信号配时模型及优化方法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1交通控制的基本概念 交叉路口信号配时参数优化,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和理解交通控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下面对信号配时设计中部分参数作一介绍。 (l)信号相位:在一个信号周期内,具有相同的信号灯色显示的一股或几股交通流的信号状态序列称作一个信号相位。信号相位是按车流获得信号显示的时序来划分的,有多少种不同的时序排列,就有多少个信号相位。每一个控制状态,对应显示一组不同的灯色组合,称为一个相位。简而言之,一个相位也被称作一个控制状态。以四相位为例如图所示: 相位1 相位2 相位3 相位4 图1 四相位信号相序控制示意图 (2)周期时长:信号灯发生变化,信号运行一个循环所需的时间,等于绿、黄、红灯时间之和;也等于全部相位所需的绿灯时间和黄灯时间(一般是固定的)的总和。周期过长时,等待的人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因此通常以180秒为最高界限。

图1 第一、三配时表 (3)绿信比:是指在一个周期内(对一指定相位),有效绿灯时间与信号周期长度之比。 (4)相位差(又叫绿时差或绿灯起步时距):相位差是针对两个信号交叉口而言,是指两个相邻交叉口它们同一相位绿灯(或红灯)开始时间之差。 它分为绝对相位差和相对相位差。相对相位差是指在各路口的周期时间均相同的联动信号系统中,相邻两个交叉路口协调相位的绿灯起始时间之差。绝对相位差是指在联动信号系统中选定一标准路口,规定该路口的相位差为零,其他路口相对于标准路口的相位差叫绝对相位差。 (5)绿灯间隔时间:是指从失去通行权的相位的绿灯结束,到下一个得到通行权的相位绿灯开始所用的时间。绿灯间隔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交叉口的几何尺寸,因此,要确定该时间的长度就必须首先考虑停止线和潜在冲突点之间的相关距离,以及车行驶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 (6)有效绿灯时间:是指被有效利用的实际车辆通行时间。它等于绿灯时间与黄灯时间之和减去损失时间。损失时间包括两部分,一是绿灯信号开启时,车辆启动时的时间;还有绿灯关闭、黄灯开启时,只有越过停止线的车辆才能继续通行,所以也有一部分损失时间,即为绿灯时间减去启动时间加上结束滞后时间。结束滞后时间是黄灯时间中有效利用的那部分。每一相位的损失时间为启动延迟时间和结束滞后时间之差。 在实际工作中,损失时间的精确计算是非常困难的,也没有必要。通常取绿灯时间代替有效绿灯时间 2.2交通信号控制类型简述 2.2.1定时控制 (l)定义 依据交通量历史数据进行配时,交通信号按照配时方案运行,一天只按一个配时方案的配时方法。定时控制是单个交叉路口最基本的控制方法。 (2)适用条件及优点

十字交叉口设计规范

十字交叉口设计规范 篇一:道路交叉口设计要求 城市规划原理辅导:道路交叉口设计要求 (1)无交通管制:适用于交通量很小的道路交叉口; (2)渠化交通:使用交通岛组织不同方向车流分道行驶,适用于交通量较小的次要交叉口、异形交叉口和城市边缘地区的道路交叉口。在交通量很大的交叉口,配合信号灯组织渠化交通,有利于交叉口的交通秩序,增大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3)交通指挥(信号灯控制或交通警察指挥):常用于一般平面十字交叉口; (4)立体交叉:适用于快速、有连续交通要求的大交通量交叉口。 2.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交叉口按竖向位置可分为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两大基本类型。 3.平面交叉口设计 (1)形式:十字交叉、X形交叉、丁字形(T形)交叉、Y形交叉、多路交叉、环形交叉。 (2)转角半径:根据道路性质、横断面形式、车型、车速来确定。交叉口转角半径 (3)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的设置要考虑尽可能缩小交叉口面积,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提高交叉口通过效率,将人行横道设在转角曲线起点以内;要尽量与车行道垂直设置,缩

短行人横过车行道的时间;尽量靠近交叉口,缩小交叉区域,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 人行横道宽度决定于单位时间内过路行人的数量及行人过路信号放行时间,通常选用的经验宽度为4~10m,规范规定最小宽度为4m。规范规定:机动车车道数4条或人行横道长度大于30m时,则应在道路中央设置安全岛(最小宽度为1m)。当行车密度很大或车速很高,过街行人很多时,可考虑设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人行地道或天桥。 (4)停止线:停止线在人行横道线外侧面1~2m处,以保证行人通过时的安全性。 (5)交叉口拓宽:建议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左转车辆大于3~4辆时,增辟左转车辆的专用车道。进入交叉口的右转车辆多于4辆时,需增设右转车辆的专用车道。增设车道的宽度,可比路段车道宽度缩窄0.25~0.5m,应不小于 3.0m;进口段长度一般为50~75m。 4.环形交叉口设计 平面环形交叉口又称环交、转盘,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中心岛,车辆绕中心岛作逆时针单向行驶,连续不断地通过交叉口,这也是渠化交通的一种形式,使所有直行和左、右转弯车辆均能在交叉口沿同一方向顺序前进,避免发生周期性交通阻滞(相对于信号灯来管制),消灭了交叉口上的冲突点,提高了行车安全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平面环形交叉口多适用于多条道路交汇的交叉口和左转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一般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当相交道路总数超过8条时,就应当考虑道路适当合并后再接入交叉口。 (1)中心岛形状和尺寸的确定

第7章交通设计范例

交通设计范例 为了说明交叉口交通设计的全过程,现以图1所示交叉口为例,详细介绍其设计过程。现状图如下图: 图1 设计范例交叉口图示

1.基础资料收集整理 1.1道路几何条件调查内容 该路口为规则的十字形交叉口,相交道路均为三块板道路。交叉口100米范围内的机非分隔带已经打掉,各向进口道均为三车道,出口道为两车道。现状交叉口范围内的道路条件是:各方向的行车道(包括自行车道)均为30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以分隔栏隔离。 道路条件调查内容见表1、2。 表1道路几何条件调查表 表2交叉口几何条件调查表

1.2交通条件调查内容 1)、交通量调查 交通流量通过在交叉口的高峰时间和平峰时间各观测2小时获得,下面是整理后的高峰小时流量和平峰小时流量。 表3 高峰小时流量表 表4 平峰小时流量表 2)、交叉口的控制状况

该交叉口为信号控制,信号周期为122s,相位、相序如下图所示: 3)、现场踏勘 通过现场踏勘,发现如下问题: ●每周期左转自行车有部分随直行自行车驶入交叉口,在对向人行道前待行;当左转放行 时,需直行驶出交叉口,此时与对向的左转机动车发生冲突; ●高峰期间东西向直行车排队较长,出现二次排队现象; ●右转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冲突与干扰在每一相绿灯初期比较严重; ●路口行人过街通道上无无障碍设计; ●路口空间较大,左转车轨迹不明确。 4)、现状评价分析 由于未对右转车进行控制,故未将对右转车的评价列入表中。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各向直行车道已过饱和,相应的排队长度和延误过大;同时车道的饱和度很不均匀。 1.3交叉口问题分析 结合现状踏勘与定量评价,交叉口存在问题主要是: ●由于将直行相位放于左转相位之前,左转自行车有部分随直行自行车驶入交叉口,在对

交通流理论第九章

第九章信号交叉口理论 信号交叉口交通流理论,主要研究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以及采用单点控制的交叉口和协调控制系统中车辆延误与排队长度的计算。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是分析信号交叉口交通状况和进行配时设计与评价的基础,延误与排队长度是决定信号交叉口服务水平和计算燃油消耗与排放的主要因素。目前应用的交叉口延误模型是按照均衡延误和随机延误两部分来描述的,它反映了交通流的流动特性和随机特性。 交叉口延误模型的均衡延误部分是建立在交通流流体理论的基础上的,该理论要求将交通的供、求量都视为连续变量,通常用流率来表示,而流率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变化的;随机延误部分是建立在稳态排队理论的基础上的,该理论定义了交通流到达与排队的分布。 考虑了均衡延误和随机延误的交通流模型在交通控制领域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信号控制类型,而且形式较简单。这种模型现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很多国家进行交通分析与控制的工具,并且已经应用到了实际的交叉口控制当中。本章首先介绍信号交叉口的交通特性,包括通行能力分析以及车流在交叉口的受阻过程,然后介绍在交通流不同的到达情况下,各种延误模型对延误时间和排队长度这两项控制效果参数的计算。 第一节信号交叉口的交通特性 信号交叉口车流的运行特性及其通行能力,直接取决于信号配时的情况。为便于研究,我们主要分析采用固定式配时的孤立信号交叉口。首先介绍两个概念:相位和绿灯间隔时间。所谓相位,就是指在一个信号周期内一股或几股车流,不管任何瞬间都获得完全相同的信号灯色显示,那么就把它们获得不同灯色的连续时序称作一个信号相位。绿灯间隔时间是指一个相位绿灯结束到下一相位绿灯开始之间的时间,这是为了避免下一相位头车同上一相位尾车在交叉口内相撞所设,也叫交叉口清车时间,常用I表示。 一、信号交叉口车流的运动特性 当一个交叉口的相位安排确定之后,车流通过交叉口时的基本运动特性如图9—1所示。这一基本模式是由克莱顿(Clayton)于1940~1941年提出的,后来沃德洛尔、韦伯斯特和柯布(Cobbe)等学者沿用并发展了克莱顿的模式,使之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图示。这一模式一直作为研究信号交叉口车流运行特性的主要依据。 1.饱和流量和有效绿灯时间 图9—1所示的车流运动图示表明,当信号灯转为绿灯显示时,原先等候在停车线后面的车流便开始向前运动,车辆鱼贯地越过停车线,其流率由零很快增至一个稳定的数值,即饱和流量S(或称饱和流率)。此后,越过停车线的后续车流将保持与饱和流量S相等,直到停车线后面积存的车辆全部放行完毕,或者虽未放行完毕但绿灯时间已经截止。我们从图9—1可以看到,在绿灯启亮的最初几秒,流率变化很快,车辆从原来的静止状态开始加速,速度逐步由零变为正常行驶速度。在此期间,车辆通过交叉口(停车线)的车流量要比饱和流量低些。同样的道理,在绿灯结束后的黄灯时间(许多国家的交通法规允许车辆在黄灯时间越过停车线)或者在绿灯开始闪烁后,由于部分车辆因采取制动措施而已经

交叉口信号周期优化调查

第一章交叉口简介 1.1 目标交叉口 1.1.1 目标交叉口现状及特征 目标交叉口:文明大道、杨公路与飞龙岛大桥相交形成的十字交叉口。 道路交通环境分析: (1)文明大道属赣州市章贡区内的主要通道,连接城市中心商业区,城郊与新老城区。是城市交通网络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一条道路。 (2) 交叉口往南约400米处是飞龙岛大桥,该桥连接黄金区与章贡区,它是城市居民进出赣州市城区最重要的通道之一。很多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位于黄金区内,例如赣州市计划生育办公室、赣州章贡区职业卫生学校、人事大厦等,上下班高峰时期文明大道就成为职工进出城区的主要道路。 图1-1 文明大道——飞龙岛大桥交叉口示意图 标注:此图方向为上北右东型,东西、南北基本对称。北进口道断面为三块板形式,设计车速35km/h。车道宽为6.9m,中央分隔带宽(双黄线)0.49m,人行横道宽5.1m,有专用右

转车道,其宽为4.45m。且为双向4车道,右转专用车道宽为4.9m。东进口道断面为三块板形式,设计车速为35km/h.车道宽为9.5m,中央分隔带宽0.55m,人行横道宽为4.4m,有右转专用车道,其宽为4.57m.且为双向4车道,右转专用车道宽为5.2m。具体尺寸如下表: (3) 交叉口以北约600米有三康庙市场,目标交叉口附近还有章贡区国税局、市人事局、大众超市、太平洋娱乐城等公共场所,在交通高峰时期这些潜在交通源大大增加了目标交叉口的交通压力。 (4) 交叉口附近是居民住宅聚集区,例如金樽花园、越秀花苑等居民区。这些区域都是交通的主要发生吸引源,它们都可能是文明大道——飞龙岛大桥交叉口交通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