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热解与粘结成焦07.8.30

煤的热解与粘结成焦

煤的热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或在惰性气体条件下持续加热至较高温度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粘结和成焦则是煤在一定条件下的热解的结果。由于命名尚未统一,除“热解”(Pyrolysis)这一名称外,还常用“热分解”(thermal decomposition)和“干馏”(carbonization)等术语。

煤的热加工是当前煤炭加工中最重要的工艺,大规模的炼焦工业是煤炭热加工的典型例子。研究煤的热解与煤的热加工技术关系极为密切,对煤的热加工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例如,对于炼焦工业可指导正确选择原料煤,探索扩大炼焦用煤基地的途径,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和提高产品质量。此外,还可以对新的热加工技术的开发,如高温快速热解,加氢热解和等离子热解等起指导作用。

煤的热解与煤的组成和结构关系密切,可通过热解研究阐明煤的分子结构。此外,煤的热解是一种人工炭化过程,与天然成煤过程有些相似,故对热解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对煤化过程的研究。

炼焦是将煤放在干馏炉中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最终达到1000℃左右)。煤中有机质逐渐分解,其中,挥发性物质呈气态或蒸汽状态逸出,成为煤气和煤焦油,残留下的不挥发性产物就是焦炭。焦炭在炼铁炉中起着还原、熔化矿石,提供热能和支撑炉料,保持炉料透气性能良好的作用。因此,炼焦用煤的质量要求,是以能得到机械强度高、块度均匀、灰分和硫分低的优质冶金焦为目的。

1 粘结性烟煤受热时发生的变化

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时,煤的有机质随温度升高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气态(干馏煤气)、液态(焦油)和固态(半焦或焦炭)产物。

煤的热解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室温到350~400℃ )。从室温到活泼热分解温度(Td,除无烟煤外一般为350~400℃),称为干燥脱气阶段。褐煤在200℃以上发生脱羧基反应,约300℃开始热解反应,烟煤和无烟煤的原始分子结构仅发生有限的热

作用(主要是缩合作用)。120℃前主要脱水,约200℃完成脱气(CH

4、CO

2

N

2

)。

(2)第二阶段(Td~550℃)。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活泼分解,以解聚和分解反应为主。生成和排出大量挥发物(煤气和焦油),约450℃排出的焦油量最大,在450~500℃气体析出量最多。烟煤约350℃开始软化,随后是熔融、粘结,到500℃时结成半焦。

烟煤(尤其是中等变质程度烟煤)在这一阶段经历了软化熔融、流动和膨胀直到再固化,出现一系列特殊现象,并形成气、液、固三相共存的胶质体。液相中有液晶(中间相)存在。胶质体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固体产物半焦与原煤相比,芳香层片的平均尺寸和氦密度等变化不大,这表明半焦生成过程中缩聚反应并不太明显。

(3)第三阶段(550~1000℃ )。又称二次脱气阶段。在这一阶段,半焦变成焦炭,以缩聚反应为主。析出的焦油量极少,挥发分主要是煤气。煤气成分主要

是H

2,少量CH

4

和C的氧化物。焦炭的挥发分小于2%,芳香核增大,排列的有

序性提高,结构致密、坚硬并有银灰色金属光泽。从半焦到焦炭,一方面析出大量煤气,另一方面焦炭本身的密度增加,体积收缩,导致生成许多裂纹,形成碎块。焦炭的块度和强度与收缩情况有直接关系。

煤的热解和热加工一般包括以上三个阶段。如果最终温度提高到1500℃以上则为石墨化阶段,用于生产石墨炭素制品。

2 煤在热解过程的化学反应

煤热解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是非常复杂的。包括煤中有机质的裂解,裂解产物中轻质部分的挥发,裂解残留物的缩聚,挥发产物在逸出过程中的分解及化合,缩聚产物进一步分解,再缩聚等过程。总的讲包括裂解和缩聚两大类反应。从煤的分子结构看,可认为,热解过程是基本结构单元周围的侧链和官能团等,对热不稳定成分不断裂解,形成低分子化合物并挥发出去。基本结构单元的缩合芳香核部分对热稳定,互相缩聚形成固体产品(半焦或焦炭)。有机化合物对热的稳定性,决定于组成分子中各原子结合键的形成及键能的大小,键能大的,难断裂,即热稳定性高;反之,键能小的,易分解,其热稳定性差。

烃类热稳定性的一般规律是:

(1)缩合芳烃>芳香烃>环烷烃>炔烃>烯烃>烷烃。

(2)芳环上侧链越长,侧链越不稳定;芳环数越多,侧链也越不稳定。

(3)缩和多环芳烃的环数越多,其热稳定性越大。

煤的热解过程也遵循上述规律。

由于煤的分子结构极其复杂,矿物质又对热解有催化作用,所以,迄今为止,对煤的热解化学反应尚未彻底弄清。但对煤的热解进程可以通过煤在不同阶段的元素组成,化学特征和物理性质的变化加以说明。煤热解的化学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种:

(1)煤热解中的裂解反应。根据煤的结构特点,其裂解反应大致有下面四类:

①桥键断裂生成自由基。联系煤的结构单元的桥键主要是:—CH

2—,—CH

2

CH

2—,—CH

2

—O—,—O—,—S—,—S—S—等,它们是煤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

受热很容易裂解生成自由基“碎片”。电子自旋共振测量表明:自由基的浓度随加热温度升高,在400℃前缓慢增加,当温度超过分解温度后自由基即突然增加,在近500℃时达到最大值,550℃后急剧下降。

②脂肪侧链裂解。煤中的脂肪侧链受热易裂解,生成气态烃,如CH

4,C

2

H

6

,C

2

H

4

等。

③含氧官能团裂解。煤中含氧官能团的热稳定性顺序为:—OH > C=O> —COOH>—OCH

3

.羟基不易脱除,到700~800℃以上,有大量氢存在时,可生成

H

2

O 。羰基可在400℃左右裂解,生成CO。羧基热稳定性低,在200℃即能分

解,生成CO

2和H

2

O。另外,含氧杂环在500℃以上也可能断开,放出CO。

④煤中低分子化合物的裂解。煤中以脂肪结构为主的低分子化合物受热后熔化,同时不断裂解,生成较多的挥发性产物。

(2)一次热解产物的二次热解反应。上述热解产物通常称为一次分解产物,其挥发性成分在析出过程中受到更高温度的作用(像在焦炉中那样),就会产生二

次热解反应,主要的二次热解反应有:裂解、脱氢、加氢、缩合、桥键分解等。

(3)煤热解中的缩聚反应。煤热解的前期以裂解反应为主,后期则以缩聚反应为主。缩聚反应对煤的粘结、成焦和固态产品质量影响很大。

①胶质体固化过程的缩聚反应。主要是热解生成的自由基之间的结合,液相产物分子间的缩聚,液相与固相之间的缩聚和固相内部的缩聚等。这些反应基本在550~600℃前完成,结果生成半焦。

②从半焦到焦炭的缩聚反应。反应特点是芳香结构脱氢缩聚,芳香层面增大。

③半焦和焦炭的物理性质变化。在500~600℃之间煤的各项物理性质指标如密度、反射率、导电率、X射线衍射峰和芳香晶核尺寸等变化都不大。在700℃左右这些指标产生明显跳跃,以后随温度升高继续增加。

3 煤的粘结与成焦机理

煤的粘结与成焦机理是炼焦工艺的重要理论基础。迄今为止,人们曾对煤的粘结与成焦机理提出过多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了说明,但仍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有待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有溶剂抽提理论、物理粘结理论、胶质体理论(塑性成焦机理)、中间相成焦机理和传氢机理。比较完整并得到广泛承认的是胶质体理论。

(1)胶质体的形成

当煤粒隔绝空气加热至一定温度时,煤粒开始软化,在表面上出现含有气泡的液膜。温度进一步升高至500~550℃时,液体膜外层开始固化生成半焦,中间仍为胶质体,内部为未变化的煤。这种状态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因为外层半焦外壳上很快就出现裂纹,胶质体在气体压力下从内部通过裂纹流出。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煤粒内部完全转变成半焦为止。

粘结性煤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每个煤粒都有液相形成,许多煤粒的液体膜汇合在一起形成粘稠状的气、液、固三相共存的混合物,此三相混合物称为胶质体,其中固相是指未软化熔融的部分,液相也称为胶质体液相。煤的此种状态即为胶质状态(或塑性状态)。能否形成胶质体,胶质体的数量和性质对煤的粘结和成焦至关重要,是煤的塑性成焦机理的核心。

(2)胶质体液相的来源,可能有:

①煤热解时,结构单元之间结合比较薄弱的桥键断裂,生成自由基,其中一部分分子量不太大,含氢较多,使自由基稳定化,形成液体产物;

②在热解时,结构单元上的脂肪侧链脱落大部分挥发逸出,少部分参加缩聚反应形成液态产物;

③煤中原有的低分子量化合物——沥青受热熔融变为液态;

④残留的固体部分在液态产物中部分溶解和胶熔。

胶质体随热解反应进行数量不断增加,粘度不断下降,直至出现最大流动度。当温度进一步提高时,胶质体的分解速度大于生成速度,因而不断转化为固体产物和煤气,直至胶质体全部固化转变为半焦。

(3) 胶质体的性质

在热解过程中,胶质体的液相分解、缩聚和固化而生成半焦。形成半焦的质量好坏取决于胶质体的性质。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全面反映胶质体性质的指标。就胶质体的主要性质而言,有热稳定性、流动性、透气性和膨胀性。

①热稳定性。可用煤的软化温度区间来表示,它是煤粘结性的重要指标。煤开始固化温度(t固)与开始软化温度(t软)之间的范围为胶质体温度区间(△t),即△t= t固-t软。它表示煤粒处于胶质状态所经历的时间,也反映了胶质体热稳定的好坏。如果温度区间大,表示胶质体停留时间长,其热稳定性好。煤粒间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和相互作用,有利于煤粒间的粘结。反之,如果温度区间小,表示胶质体停留时间短,很快分解,其热稳定性差,煤粒间的粘结性也差。

②流动性。以煤的流动度或粘度来衡量。煤在胶质状态下的流动性,对粘度影响较大。如果胶质体的流动性差,表明胶质体液相数量少,不利于将煤粒之间或惰性组分之间的空隙填满。所形成的焦炭就熔融差,界面结合不好,耐磨性差,因此煤的粘结性差。反之则有利于煤的粘结。

③透气性。用挥发物穿透胶质体析出时,所受到的阻力来表示。透气性对煤的粘结影响很大。若透气性差,则膨胀压力大,有利于变形煤粒之间的粘结。若胶质体透气性好,气体可顺利通过胶质体,或胶质体液相量少,液相不能充满颗粒之间,气体容易析出,则膨胀压力小,不利于变形煤粒之间的粘结。

④膨胀性。气体由胶质体中析出时产生的体积膨胀,可用煤的膨胀度来表征。若体积膨胀不受限制,则产生自由膨胀,如测定挥发分时坩埚焦的膨胀就是这样。若体积膨胀受到限制,就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成为膨胀压力。如煤在炭化室内干馏时,就会对炉墙产生一定的压力。一般膨胀性大的煤,粘结性好,反之则较差

(4)粘结机理

在热解过程中固态煤粒经胶质状态后固化为半焦是一个复杂的粘结过程,是与煤分子结构及组成密切相关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物理化学变化的综合作用过程。

前面指出,胶质体的形成是粘结过程的基础。当煤受热作用,煤的大分子发生热分解和氢的重新分配,生成含氢较多的小分子量的气态产物(煤气和焦油蒸汽等)和一部分中等高分子量的液态产物(分子量在400~1500范围)。所生成的液相产物能使分解后的固相产物(有机质)软化,形成胶质体。煤开始形成胶质体之后,随胶质体液相数量的增多,胶质体的粘度减小,到胶质体液相量达最大值时,流动量达最大,此后,随温度升高,胶质体液相逐渐分解,一部分转为气态产物,一部分固化,到此时,胶质体也就固化为半焦。胶质体的固化是液相分解和缩聚的结果,这一缩聚作用既发生于液相之间,也发生在吸附了液相和气相的固体表面。胶质体的固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芳构化和炭化过程。研究表明,颗粒状煤之间的粘结过程发生在煤粒之间的接触表面上。热解所形成的胶质体在颗粒表面上进行扩散,当各个煤粒所形成的胶质体相汇合时,便在接触表面相互渗透而融合。随温度进一步升高,液相之间,及液相与固相之间分解而缩合,最后固化为一个整体—半焦。

综上所述,从粒状煤变成块状的半焦,必须经过胶质状态,即必须形成胶质体,而胶质体液相的形成尤为重要,因为若不能形成液相,也就不能形成胶质

体,胶质体的形成是颗粒状煤粘结成焦必经之路或必要条件。但是要使煤粒粘结得好,应满足下列条件:

①液体产物足够多,能将固体粒子表面润湿,并将粒子间的空隙填满;

②胶质体应具有足够大的流动性和较宽的温度间隔;

③胶质体应具有一定粘度,有一定的气体生成量,能产生膨胀;

④粘结性不同的煤粒应在空间均匀分布;

⑤液态产物与固体粒子间应有较好的附着力:

⑥液态产物进一步分解缩合得到的固体产物和未转变为液相的固体粒子本身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研究表明,在炼焦煤的胶质体中存在液晶相(中间相),从这些煤得到的焦炭也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结构。液晶是指某些特殊的液体化合物,它们的分子排列具有平行的线形结构,具有光学各相异性的特点,既是液体又具有一般晶体性质的物质。它既不是严格的固相又不是严格的液相,故又称为中间相。中间相的数量、性质和结构对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影响甚大。

(5)成焦机理—半焦的收缩与裂纹的形成

将半焦从550℃加热至1000℃时,主要发生缩合脱氢反应。外形变化是体积收缩,形成裂纹和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最后转变为焦炭。当半焦从550℃加热至1000℃时,半焦内的有机质进一步热分解和热缩聚。热分解主要发生在缩合芳环上热稳定性高的短侧链和联结芳环间的桥键上。分解产物以相对分子

质量小的气态产物CH

4和H

2

为主,无液态产物生成。越到结焦后期,所析出的气

态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在750℃后几乎全部是H

2

O,缩合芳环周围的氢原子脱落后,产生的游离键使固态产物之间进一步热缩聚,从而使碳网不断增大,排列趋于致密,体积收缩,由于成焦过程中半焦和焦炭内各点的温度和升温速度不同,由此产生内应力。当内应力超过半焦和焦炭物质的强度时,就会形成裂纹。由热缩聚引起碳网不断增大和由此而产生焦炭裂纹是半焦收缩阶段的主要特征。

焦炭的质量指标

焦炭是高温干馏的固体产物,主要成分是碳,是具有裂纹和不规则的孔孢结构体(或孔孢多孔体)。裂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焦炭的力度和抗碎强度,其指标一般以裂纹度(指单位体积焦炭内的裂纹长度的多少)来衡量。衡量孔孢结构的指标主要用气孔率(只焦炭气孔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数)来表示,它影响到焦炭的反应性和强度。不同用途的焦炭,对气孔率指标要求不同,一般冶金焦气孔率要求在40~45%,铸造焦要求在35~40%,出口焦要求在30%左右。焦炭裂纹度与气孔率的高低,与炼焦所用煤种有直接关系,如以气煤为主炼得的焦炭,裂纹多,气孔率高,强度低;而以焦煤作为基础煤炼得的焦炭裂纹少、气孔率低、强度高。焦炭强度通常用抗碎强度和耐磨强度两个指标来表示。焦炭的抗碎强度是指焦炭能抵抗受外来冲击力而不沿结构的裂纹或缺陷处破碎的能力,用M40值表示;焦炭的耐磨强度是指焦炭能抵抗外来摩檫力而不产生表面玻璃形成碎屑或粉末的能力,用M10值表示。焦炭的裂纹度影响其抗碎强度

M40值,焦炭的孔孢结构影响耐磨强度M10值。M40和M10值的测定方法很多,我国多采用德国米贡转鼓试验的方法。

煤的低温干馏试验

为评定各种煤对炼油的适应性,以及在低温干馏工业生产中鉴定原料煤的性质并预测各种产品的产率,均需要进行煤的低温干馏试验。煤的低温干馏试验主要有铝甑法,有时也用葛金法(煤的管式低温干馏实验方法,GB1341)代用。

铝甑低温干馏试验法是费舍尔于1920年提出的。中国国家标准(GB480)是参照该法,但在温度制度等方面作了一些修改。该实验方法是将20g空气干燥煤样加热到510℃后并保持20min。干馏后测所得的焦油、热解水、半焦和煤气的收率。焦油产率的代号为T。一般采用空气干燥基准,即Tad,%。低温干馏用煤的Tad.一般不应小于7%。Tad大于12%者称为高油煤;Tad为7%~12%者是富油煤;Tad小于或等于7%者为贫油煤.

煤的低温焦油产率与煤的成因类型有关。残植煤与腐泥煤的Tad都相当高,多数为富油煤。腐植煤的焦油产率与煤化度和煤岩组成有关,褐煤和长焰煤的上Tad较高,当稳定组含量较高时,Tad也较高。

煤热解反应过程及影响因素

煤热解反应过程及影响因素 煤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化石燃料,其在发电、热水供应、重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 应用。煤的热解反应是指在高温条件下,煤中的高分子化合物转变为低分子化合物的过程。本文将重点介绍煤的热解反应过程及影响因素。 煤的热解反应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干馏、半焦化和炭化。在这些过程中,煤的结构和 化学成分都发生了变化。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个阶段。 1. 干馏阶段 干馏阶段是指在煤内部发生的高分子热解过程,其最初温度一般在200℃左右。当煤 中的所含水分(以及其它挥发物)被蒸发后,煤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如素有机物、亚油有 机物、氮有机物等)开始逐步降解,生成轻油、气态化合物和残炭。这是煤热解过程的初 级阶段。 2. 半焦化阶段 半焦化阶段是指煤的主要失重阶段,此时温度已经升至400~600℃。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和液体被进一步分解,颗粒物质则逐渐黏结在一起,形成半焦或焦质,同时伴 随着大量的挥发份释放。这个过程是热解的重要阶段,因为它将煤的固体残留物转化为所 需的燃料或原料。 炭化阶段是煤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煤热解的最终阶段。温度在600℃以上时, 半焦质中的碳原子开始重排,形成石墨晶体,最终残留下来的是炭质。在这个阶段,挥发 份的释放率已经非常低,而炭气形成的速度将越来越快,因此炭化过程是一个相对稳定的 过程。 影响煤热解反应的因素主要包括煤的种类、温度、煤质及反应条件等。以下是详细介绍: 1. 煤的种类 煤的种类对热解反应的影响非常大。不同种类的煤在其成分、结构和性能等方面都有 所不同,因此在热解反应中其化学反应途径和生成物也会不同。比如说,气态产物中的CO 和CO2的比例会随着煤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高灰烬煤的半焦化反应比低灰烬煤反应容易,但其炭化率却相对较高。 2. 温度 温度是煤热解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煤的热解反应温度一般在200℃至800℃之间, 具体温度取决于煤种和反应条件。随着温度的升高,热解反应的速率和生成产物的热值将 会增加。但过高的温度也可能导致产物的分解或燃烧而导致产物的损失。

煤热解原理

煤热解原理 煤热解是指在缺氧或有限氧气条件下,将煤在高温下分解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物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热解反应来实现,其中煤的大分子结构被断裂,形成小分子化合物。煤热解是研究煤化学转化和煤加工技术的重要内容,也是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等技术的基础。 煤热解的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煤的热分解反应。煤热解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预处理阶段、主热解阶段和残渣处理阶段。 首先是预处理阶段。在这个阶段,煤被加热到较高的温度,使其脱水和挥发分解,并且生成一些低分子量的气体。预处理阶段是煤热解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因为它会直接影响主热解阶段的反应产物。 接下来是主热解阶段。在这个阶段,经过预处理的煤在高温下继续分解。主热解阶段是煤热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和液体产物的阶段。煤中的大分子结构被破坏,产生一系列小分子化合物,如甲烷、乙烷、苯、酚等。这些产物可以进一步用于能源生产或化工工业。 最后是残渣处理阶段。在主热解阶段结束后,残留物中仍然存在一些未反应的碳质物质。这些残留物通常被称为焦炭或焦炭渣。残渣处理阶段的目的是将这些残留物进行处理或回收利用。焦炭可以作为燃料使用,或者进一步转化为其他有用的化学产品。

煤热解的原理可以用一系列化学反应来描述。在预处理阶段,煤中的水分首先被蒸发,然后煤中的氧原子与煤中的氢原子结合,形成水。在主热解阶段,煤中的碳原子开始分解,生成一系列小分子化合物。在残渣处理阶段,未反应的碳质物质被转化为焦炭或焦炭渣。 煤热解的原理是研究煤加工和利用的基础。通过了解煤热解的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煤热解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产物形成机制。这有助于优化煤热解工艺,提高煤的利用率和产品质量。 煤热解是将煤在高温下分解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物的过程。煤热解的原理可以通过热分解反应来描述,其中煤的大分子结构被破坏,形成小分子化合物。煤热解是研究煤加工和利用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煤的利用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煤热解反应过程及影响因素

煤热解反应过程及影响因素 煤热解是指在高温条件下,煤中的有机物质发生裂解反应,生成煤气、焦油和焦炭的过程。煤热解过程是复杂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对煤热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介绍。 煤热解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干馏阶段、半焦阶段和焦化阶段。 干馏阶段是指在高温下,煤中的水分开始蒸发,煤中的挥发分开始释放出来。在低温下,干馏产物主要是水蒸气和煤气,水蒸气通过煤热解反应生成的氢气和一氧化碳与煤气中的其他组分一起形成煤气。随着温度的升高,煤中的焦油开始生成。 半焦阶段是指煤开始生成焦油和焦炭的阶段。煤中的焦油是由挥发分在高温下裂解生成的。焦油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包括苯、酚、芳烃等多种成分。焦油的产量和组成与煤的种类、热解温度、热解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焦炭是由煤中的非挥发分在高温下生成的,焦炭的产量和质量受煤的热解温度、热解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焦化阶段是指煤中的挥发分基本蒸发完全,只剩下焦炭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焦炭的生成速度较慢,但会伴随着一些较难热解的成分在高温下继续热解。 煤热解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包括煤的种类、煤粒度、热解温度、热解时间等。 煤的种类是影响煤热解的重要因素。不同种类的煤含有不同的有机质成分,其热解产物的种类和组分也不同。烟煤的焦炭含量较高,而无烟煤的焦炭含量较低。 煤的粒度对煤热解也有很大影响。较细的煤粒容易发生充分的热传导,热解反应更加充分,产物分布更为均匀。而较粗的煤粒则容易发生反应不充分,煤热解效果较差。 热解温度是影响煤热解产物的主要因素。温度越高,煤热解反应速率越快,生成的焦油和焦炭含量也越高。但是当温度过高时,焦油中的一些组分可能会进一步裂解或重组,使焦油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煤热解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煤的种类、粒度、热解温度和时间都会影响煤热解的产物分布和质量。准确控制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提高煤热解的效果,优化煤热解过程。

煤的热解与粘结成焦07.8.30

煤的热解与粘结成焦 煤的热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或在惰性气体条件下持续加热至较高温度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粘结和成焦则是煤在一定条件下的热解的结果。由于命名尚未统一,除“热解”(Pyrolysis)这一名称外,还常用“热分解”(thermal decomposition)和“干馏”(carbonization)等术语。 煤的热加工是当前煤炭加工中最重要的工艺,大规模的炼焦工业是煤炭热加工的典型例子。研究煤的热解与煤的热加工技术关系极为密切,对煤的热加工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例如,对于炼焦工业可指导正确选择原料煤,探索扩大炼焦用煤基地的途径,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和提高产品质量。此外,还可以对新的热加工技术的开发,如高温快速热解,加氢热解和等离子热解等起指导作用。 煤的热解与煤的组成和结构关系密切,可通过热解研究阐明煤的分子结构。此外,煤的热解是一种人工炭化过程,与天然成煤过程有些相似,故对热解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对煤化过程的研究。 炼焦是将煤放在干馏炉中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最终达到1000℃左右)。煤中有机质逐渐分解,其中,挥发性物质呈气态或蒸汽状态逸出,成为煤气和煤焦油,残留下的不挥发性产物就是焦炭。焦炭在炼铁炉中起着还原、熔化矿石,提供热能和支撑炉料,保持炉料透气性能良好的作用。因此,炼焦用煤的质量要求,是以能得到机械强度高、块度均匀、灰分和硫分低的优质冶金焦为目的。 1 粘结性烟煤受热时发生的变化 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时,煤的有机质随温度升高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气态(干馏煤气)、液态(焦油)和固态(半焦或焦炭)产物。 煤的热解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室温到350~400℃ )。从室温到活泼热分解温度(Td,除无烟煤外一般为350~400℃),称为干燥脱气阶段。褐煤在200℃以上发生脱羧基反应,约300℃开始热解反应,烟煤和无烟煤的原始分子结构仅发生有限的热 作用(主要是缩合作用)。120℃前主要脱水,约200℃完成脱气(CH 4、CO 2 和 N 2 )。 (2)第二阶段(Td~550℃)。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活泼分解,以解聚和分解反应为主。生成和排出大量挥发物(煤气和焦油),约450℃排出的焦油量最大,在450~500℃气体析出量最多。烟煤约350℃开始软化,随后是熔融、粘结,到500℃时结成半焦。 烟煤(尤其是中等变质程度烟煤)在这一阶段经历了软化熔融、流动和膨胀直到再固化,出现一系列特殊现象,并形成气、液、固三相共存的胶质体。液相中有液晶(中间相)存在。胶质体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固体产物半焦与原煤相比,芳香层片的平均尺寸和氦密度等变化不大,这表明半焦生成过程中缩聚反应并不太明显。 (3)第三阶段(550~1000℃ )。又称二次脱气阶段。在这一阶段,半焦变成焦炭,以缩聚反应为主。析出的焦油量极少,挥发分主要是煤气。煤气成分主要 是H 2,少量CH 4 和C的氧化物。焦炭的挥发分小于2%,芳香核增大,排列的有

【精品】煤的热解

【关键字】精品 第五章煤的工艺性质 煤的工艺性质是指煤在一定的加工工艺条件下或某些转化过程中呈现的特性。如煤的黏结性、结焦性。 第一节煤的热解 一、热解过程 1.煤的热解定义 将煤在惰性气氛中(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持续加热至较高温度时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生成气体(煤气)、液体(煤焦油)和固体(半焦或焦炭)的复杂过程称为煤的热解(pyrolysis)、或煤的干馏、煤的炭化(carbonization)。 2.煤的热解分类 按热解终温分三类: 低温干馏(500~) 中温干馏(700~) 高温干馏(950~) 3.煤的热解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室温~活泼分解温度Td(300~350℃) 即煤的干燥脱吸阶段。煤的外形基本上没有变化。在以前脱去煤中的游离水;120~脱去煤所吸附的气体如CO、CO2和CH4等;在以后,年轻的煤如褐煤发生部分脱羧基反应,有热解水生成,并开始分解放出气态产物如CO、CO2.H2S等;近时开始热分解反应,有微量焦油产生。烟煤和无烟煤在这一阶段没有显著变化。 (2)第二阶段:活泼分解温度Td~600℃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活泼分解。以分解和解聚反应为主,生成和排出大量挥发物(煤气和焦油)。气体主要是CH4及其同系物,还有,为热解一次气体。焦油在时析出的量最大,气体在450~时析出的量最大。烟煤在这一阶段从软化开始,经熔融、流动和膨胀再到固化,出现了一系列特殊现象,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产生了气、液、固三相共存的胶质体。 (3)第三阶段(600~1000℃) 又称二次脱气阶段。以缩聚反应为主,半焦分解生成焦炭,析出的焦油量极少。一般在时缩聚反应最为明显和激烈,产生的气体主要是H2,仅有少量的CH4,为热解二次气体。随着热解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约在750~,半焦进一步分解,继续放出少量气体(主要是

煤热解原理(一)

煤热解原理(一) 煤热解 什么是煤热解 煤热解是一种将煤转化为有用化学品和能源的过程。它是一种煤化学处理技术,通过在高温和缺氧条件下对煤进行加热分解,将煤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 煤热解原理 煤热解的原理是在充分加热的情况下,煤中的有机质分解产生气体、液体和固体副产品。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解释: 1.脱挥发分:在煤热解过程中,首先煤中的挥发分会被 蒸发出来,形成煤气。这个过程被称为脱挥发分。 2.减挥发分:继续升温将煤中的有机质分解为液体和固 体产物,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气体。这个过程被称为煤减挥发分。 3.炭化反应:在高温下,煤中的碳会逐渐形成炭化物。 这个过程类似于煤变为焦炭的过程。 煤热解产品 煤热解可以产生多种产品,包括以下几类:

1.煤气:煤热解过程中,脱挥发分释放出的气体可以被 收集,经过净化后可用于发电、供热等用途。 2.煤焦油:煤热解过程中,减挥发分产生的液体产品。 煤焦油可以用于制备化工原料、润滑油等。 3.煤焦炭:煤热解过程中,炭化反应产生的固体产物。 煤焦炭常用于炼钢、制造电极等领域。 煤热解技术应用 煤热解技术在能源和化工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煤热解发电:通过煤热解产生的煤气,可以用于发电, 减少对传统燃煤发电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煤热解化学品制备:通过煤热解产生的煤焦油,可以 制备出各种化工原料,例如苯、甲醇等,为化工行业提供了新的 原料来源。 3.煤热解炼钢:煤焦炭作为高质量的炭素材料,被广泛 应用于炼钢过程中,提高了炼钢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煤热解的优势和挑战 煤热解作为一种煤化学处理技术,具有以下优势和挑战: 优势: •能源多样化:煤热解可以将煤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源,减少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煤热解原理

煤热解原理 煤热解原理解析 1. 煤热解是什么? 煤热解是指将煤炭在高温条件下加热分解,产生各种有机化合物和气体的过程。这是一种重要的工业过程,被广泛应用于煤化工、能源转化等领域。 2. 煤热解的原理 煤热解的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2.1 温度影响 温度是煤热解的关键参数,不同温度下,煤热解产物的种类和比例会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合适的温度范围可以使煤热解反应更加完全,产率更高。 2.2 热解反应 煤热解过程中,煤中的有机质在高温下发生裂解反应,生成较小分子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可以用于生产石油化工产品、能源燃料等。

2.3 煤热解机理 煤热解机理复杂,包括裂解、重组、聚合等一系列反应。在高温 条件下,煤中的大分子化合物会发生断键,产生小分子物质。同时, 这些小分子物质还会进行进一步的重组和聚合,生成更复杂的化合物。 3. 煤热解的应用 3.1 煤化工 煤热解产生的有机物可以用于制造石油化工产品,例如合成气、 液体燃料、有机溶剂等。这些产品在化工工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能源转化 煤热解产生的气体可以作为能源供应。比如煤热解气可以用于发 电或供热,降低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并减少环境污染。 3.3 环境保护 通过煤热解过程,可以分离出煤中的无用物质,减少二氧化碳、 硫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对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 总结 煤热解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过程,可以将煤炭转化为有机化合物 和气体,广泛应用于煤化工和能源转化领域。了解煤热解的原理和应用,对于研究和开发新的能源转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原理和应用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 入研究和分析。)

第二节:煤的成焦机理 (11-13)

1.2煤的成焦机理 1.2.1、成焦过程 ⑴、煤干燥预热阶段<350℃: 当煤料的温度高于100℃时,煤中的水分蒸发出;温度升高到200℃以上时,煤中结合水释出,高达350℃以上时,粘结性煤开始软化。 ⑵、胶质体形成阶段350~480℃: 当被加热到400℃左右,就开始形成熔融的胶质体,并不断地自身裂解产生出油气,这类油气经过冷凝,冷却及回收工艺,得到各种化工产品和净化的焦炉煤气。 胶质体是指煤干馏在350~480℃时,煤粒表面上出现含有气泡的液相膜,此时液相膜开始有些软化,许多煤粒的液相膜汇合在一起,形成气、液、固三相一体的粘稠混合物。 ⑶、半焦形成阶段480 ~ 650℃: 当温度不断升高,油气不断放出,胶质体进一步分解,部分气体析出,而胶 质体逐渐固化成半焦,同时产生出一些小气泡,成为固定疏孔。 ⑷、焦炭形成阶段650 ~ 950℃: 温度再升高,半焦继续收缩,放出一些油气,最后生成焦炭. 1.2.2、炭化室内成焦特征 两侧炉墙供热,靠近炉墙煤料温度先升高,温度速度快;远离炉墙的温度后升高,升高速度慢。 ⑴、炭化室内同时进行着不同成焦阶段

①装煤约8小时期间,炭化室同时存在着湿煤层、干煤层、胶质体层、半焦层和焦炭层。 ②两胶质体层在装煤后11小时左右在中心汇合。 ③装煤后15小时左右,焦炭成熟。 ⑵、膨胀压力 过大时可危及炉墙(最大膨胀压力出现在两胶质体中心汇合时)。 ⑶、裂纹 靠近炉墙的焦炭裂纹多,有焦花之称。 ⑷、焦缝 成熟焦饼中心面上有一条缝称焦缝,上下直通。 下图为炭化室内成焦过程的示意图:

1.2.3、气体析出途径 ⑴、里行气(10%左右) 里行气,形成与两胶质体之间,不可能横穿过胶质体,只能上行进入炉顶空间,这部分气体称为里行气。 里行气没有经历二次解热作用;含大量水蒸气,含煤一次热解产物(主要CH4及其同系物,还有H2、CO2、CO及不饱和烃等) ⑵、外行气(90%左右) 外行气,产生胶质体外侧(由于胶质体固化和半焦热解产生大量气态产物)沿焦饼裂缝及炉墙与焦饼间隙进入炉顶空间,此部分气体称外行气。 外行气经过高温区,经二次热解作用,二次热解产物(主要H2,及少量CH4)。

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关联分析讲解

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 一、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 煤的粘结性是指粒度小于 0.2mm 的煤,在隔绝空气受热后粘结自身或其他惰性物质成为焦块的能力; 煤的结焦性是指上述煤粒在隔绝空气受热后生成具有一定块度和足够强度的优质焦炭的能力。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是煤的极为重要的性质,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一般很难将其严格区分开来。煤的粘结性强是结焦性好的必要条件,即是说结焦性好的煤,它的粘结性肯定为好;结焦性差的煤,其粘结性必定不好; 没有粘结性的煤,不存在结焦性。从而看出,煤的粘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煤的结焦性。有时,粘结性好的煤,其结焦性不一定就好,这里面存在着胶质体的质量问题。如有的气肥煤,粘结性很强,但生成的焦炭裂隙多,机械强度差。所以,其结焦性并不好。表征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的指标很多:烟煤粘结指数(GR.I)和罗加指数(R.I)属于粘结性指标,胶质层厚度 y 值既能反映煤的粘结性,又能表征煤的结焦性,其他如奥亚膨胀度和葛金干馏等指标,则很难说它们表征是煤的粘结性还是结焦性等。 1.煤的胶质层指数煤的胶质层指数是原苏联尼·萨保什尼科夫(L.M.Sapozhnikov)等人在 1932 年提出的一种姆·测定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的方法。主要是测定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 y 值、最终体积收缩度 x 值和体积曲线类型等三个参数和描述焦炭的特性等。胶质层指数的测定简介如下: (1)方法概要。称取 100g 粒度小于 1.5mm 的煤样装入一定规格的钢制煤杯中,在煤杯上面加压力盘,在煤杯下面进行单侧加温。当温度升到一定数值后,在杯内形成一系列的等温层面。在温度升到煤的软化点以上时,煤就开始软化并形成粘稠状的流体即胶质体,由胶质体形成的各层称为胶质层。温度继续升高到胶质体开始固化时,煤就固化成半焦。由于煤杯是从底部加热的,煤杯内的煤样通常可分为上部未软化层、中部胶质体层和下部半焦层三部分。在整个测定过程中,煤杯下部开始生成胶质体时,胶质层较薄。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胶质体层不断变厚。温度再继续升高,最下部的胶质层间开始固化,所以胶质层厚度又开始减少。在胶质体层厚薄变化的全过程中,用金属探针测出胶质体层的最大厚度,在温度为 730℃时测定结束。在胶质体层内部,由于煤热分解而产生气体。但因胶质体透气性不好,而使气体积聚在胶质体层内,促使胶质体产生膨胀。由于膨胀产生的内应

煤热解原理

煤热解原理 煤热解是指将煤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物的过程。它是一种重要的煤转化技术,可以将煤制成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燃料。煤热解的原理是通过煤在高温下发生热解反应,使煤中的有机物质分解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物。 煤热解的过程主要涉及煤的热解动力学、热解反应机理和反应条件选择等方面。首先,煤的热解动力学是煤热解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煤的热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煤的热解速率、反应活化能和反应机理等信息。其次,煤的热解反应机理研究可以揭示煤热解过程中的反应路径、产物生成和产物分布规律等。最后,反应条件选择是煤热解工艺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包括煤粒度、热解温度、热解时间和反应气氛等因素的选择。 煤热解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首先,煤热解是一种热分解反应,煤中的有机物质在高温下发生裂解反应。煤中的有机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和硫等元素组成,其中碳是主要组成部分。在高温下,煤中的有机质分子发生碳-碳键和碳-氢键的断裂,生成大量的低分子量化合物和气体。其次,煤热解过程中的反应温度是影响煤热解产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低温下,主要生成液体产物;中温下,液体和气体产物生成率相对均衡;高温下,主要生成气体产物。此外,煤热解过程中的反应时间也会对产物分布产生影响。较短的反应时间会导致产物中液体和气体的生成率较低,而较长的反

应时间则会导致产物中固体的生成率较高。最后,煤热解过程中的反应气氛也会对产物分布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惰性气氛有利于液体产物的生成,而氧化性气氛有利于气体产物的生成。 煤热解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煤热解可以将煤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如煤焦油、煤气、煤灰和焦炭等。这些化学品可以用于化工、燃料和建材等领域。其次,煤热解还可以减少煤的污染排放,提高煤的利用效率。通过煤热解技术,可以将煤中的硫、氮等有害元素去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减少大气和水体的污染。此外,煤热解还可以提高煤的能量利用率,使煤成为清洁高效的能源。煤热解是一种将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物的重要技术。煤热解的原理是通过煤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热解反应,使煤中的有机物质分解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物。煤热解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将煤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燃料,减少煤的污染排放,提高煤的利用效率,成为清洁高效的能源。煤热解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对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

煤热解反应过程及影响因素

煤热解反应过程及影响因素 煤热解反应是煤在高温下分解产生气体、液体和固体等产物的化学过程。煤热解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煤的性质、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下面将详细介绍煤热解反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 煤热解反应过程 煤热解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干馏和气化。干馏是指煤在没有外源热量的条件下分解产生焦炭、气体和一小部分液体。气化是指煤在外源热量作用下与气体反应,生成可燃气体。煤热解过程可以通过实验室试验或工业设备进行。 2. 影响因素 (1)煤的性质:煤的性质对热解反应有较大影响。煤的挥发分含量越高,反应时产生的气体和液体产物越多。煤的结构也会影响热解过程,具有较高芳香环含量的煤更容易进行干馏反应。 (2)反应温度:反应温度是影响煤热解反应的重要因素。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只有干馏反应发生,并产生一小部分液体产物。随着温度的升高,气化反应逐渐增加,气体产物的生成增加。 (3)反应时间:反应时间指热解过程中煤与高温条件接触的时间。一般来说,反应时间越长,煤受热程度越高,产物的生成率也越高。但是过长的反应时间会导致气体产物的热解成焦炭和结构复杂的大分子物质,使得气体产物的质量下降。 (4)反应气氛:反应气氛对煤热解反应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煤在惰性气氛中的热解活性较弱,而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煤更容易进行气化反应,产生有用的气体。 (5)催化剂:添加适量催化剂可以促进煤热解反应,提高气体和液体产物的生成率。常用的催化剂包括金属催化剂和酸性催化剂等。 (6)煤的粒度:煤的粒度对热解反应也有一定的影响。较细的煤颗粒更容易受热,热解反应更为彻底。粗颗粒煤热解反应的速率较慢。 煤热解反应受到煤的性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气氛、催化剂和煤的粒度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调控这些因素,可以优化煤热解反应过程,提高气体产物的质量和产率,为煤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煤炭热解技术概述

煤炭热解技术概述 作者:文章来源:中化新网点击数:96 更新时间:2010-08-06 煤的热解也称为煤的干馏或热分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加热,煤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煤热解的结果是生成气体(煤气)、液体(焦油)、固体(半焦或焦炭)等产品,尤其是低阶煤热解能得到高产率的焦油和煤气。焦油经加氢可制取汽油、柴油和喷气燃料,是石油的代用品,而且是石油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化工原料。煤气是使用方便的燃料,可成为天然气的代用品,另外还可用于化工合成。半焦既是优质的无烟燃料,也是优质的铁合金用焦、气化原料、吸附材料。用热解的方法生产洁净或改质的燃料,既可减少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又能充分利用煤中所含的较高经济价值的化合物,具有保护环境、节能和合理利用煤资源的广泛意义。总之,热解能提供市场所需的多种煤基产品,是洁净、高效地综合利用低阶煤资源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各国都开发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煤炭热解工艺技术。 热解工艺分类: 煤热解工艺按照不同的工艺特征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气氛分为惰性气氛热解(不加催化剂),加氢热解和催化加氢热解。 按热解温度分为低温热解即温和热解(500 ~650 ℃)、中温热解(650 ~800 ℃)、高温热解(900 ~1000 ℃)和超高温热解(>1200 ℃)。 按加热速度分为慢速(3 ~5 ℃/min)、中速(5 ~100 ℃/s)、快速(500 ~105℃/s)热解和闪裂解(>106℃/s)。 按加热方式分为外热式、内热式和内外并热式热解。 根据热载体的类型分为固体热载体、气体热载体和固-气热载体热解。 根据煤料在反应器内的密集程度分为密相床和稀相床两类。 依固体物料的运行状态分为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滚动床。 依反应器内压强分为常压和加压两类。

煤热解反应过程及影响因素

煤热解反应过程及影响因素 摘要:介绍了煤热解的反应过程,并针对反应过程分析和总结了煤化程度、键断裂 的速度和二次反应的程度、键断裂生成的自由基的稳定速度、催化作用对煤热解的影响。 关键词:煤热解;反应过程;影响因素 1 煤热解简介 煤的热解是指煤在惰性气氛下持续加热至较高温度时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的 过程。煤的热解过程可以形成煤气、焦油和半焦(或焦炭)三类产品,这三种形态的产物 各具利用价值。 2 煤炭热解反应过程 煤热解的一般过程为:煤受热后,煤结构中弱键断裂,生成气体、水和自由基,随着 热解的进行,煤热解自由基会与氢自由基结合,形成稳定的挥发分;当温度继续升高时, 部分挥发分蒸发,部分挥发分熔融,形成胶质体;紧接着胶质体受热分解成初级挥发产物——一次挥发物,一次挥发物在从颗粒内部传递到颗粒表面,再从颗粒表面传递到反应器 外时,会发生二次缩聚和裂解反应,生成二次挥发物,同时伴随着半焦的生成。进一步提 高温度,半焦会继续缩聚,生成高强度的焦炭,同时伴随着少量热解气的产生。上述描述 的是炼焦煤的热解历程,低煤化程度的煤如褐煤,其热解历程也大致相似,但是褐煤热解 过程中仅分解产生焦油、气体和粉状焦,不会形成胶质体。 3 影响煤炭热解的因素 3.1 煤化程度 煤化程度是煤热解过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煤化程度对煤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是 因为不同煤种所具有的物理结构特征、化学结构特征、元素组成和含量不同,在热解过程 中表现出的热塑性行为不同,以及这种热塑性对二次反应的影响也不同。随煤化程度的增加,煤炭开始热解的温度逐渐升高。 3.2 键断裂的速度和二次反应的程度 键断裂的速度和挥发分二次反应的程度主要与传热和传质有关。在原料不变的情况下,影响传热、传质和二次反應的因素主要由煤热解工艺条件决定,包括:热解终温、加热速率、煤炭粒径、热解压力、停留时间等。 ①热解温度不同,热解产物—焦油、半焦、煤气和水的比例不同,且差别较大,这是 因为热是影响煤热解的首要因素。热解温度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是因为不同温度对初级 分解产物生成的影响不同,对挥发分二次反应的影响也不同。

煤粘结性与结焦性的主要测定方法 炼焦制气用煤的工艺特

煤粘结性与结焦性的主要测定方法炼 焦制气用煤的工艺特 煤粘结性与结焦性的主要测定方法-炼焦制气用煤的工艺特性2011-03-24 16:50 以上为测量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所需仪器设备 炼焦煤与非炼焦煤基本区别在于,它在隔绝空气加热时,能够软化、熔融形成可塑体(胶质体),再固化粘结成一体的焦炭。这种能软化熔融的煤叫作粘结性煤。只有粘结性煤才能炼焦。 (一)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 粘结性和结焦性是烟煤的一个重要的工艺性质,在炼焦工业中煤的粘结性是评价炼焦用煤的主要指标,炼焦用煤必须具有一定的粘结性。煤的粘结性也是评价低温干馏、气化或动力用煤的重要依据。 煤的粘结性是指煤在干馏时粘结其本身或外加惰性物的能力。煤的结焦性是指煤在工业焦炉或摸拟工业焦护的炼焦条件下,结成具有一定块度和强度焦炭的能力。 煤的粘结性反应烟煤在干馏过程中能够软化熔融形成胶质体并固化粘结的能力。测定煤粘结性试验一般加热速度较快,到形成半焦即停止。煤的粘结性是煤形成焦炭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炼焦煤中肥煤的粘结性最好。 煤的结焦性反映烟煤在干馏过程中软化熔融粘结成半焦,以及半焦进一步热解、收缩最终形成焦炭全过程的难能力。测定煤结焦性的试验一般加热速度较慢。可见,结焦性好的煤除具备足够而适宜的粘结性外,还应在半焦到焦炭阶段具有较好的结焦能力。在炼焦煤中焦煤的结焦性最好。 (二)煤粘结性与结焦性的主要测定方法

测定煤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实验方法很多,常用方法有:坩埚膨胀序数,罗 加指数、粘结指数、基氏流动度、胶质层指数、奥压膨胀度和葛金焦型等七种。这七种测定方法中大部分是在一定条件下测定煤粘结性或塑性的指标。以下只 介绍常采用的国家标准方法。 1坩埚膨胀序数 坩埚膨胀序数(CSN)又称自由膨胀序数(FSI),它是表征煤的膨胀性和粘结 性的指标之一。1985年中国将CSN定为国家标准(GB5448)。坩埚膨胀序数的测 定方法是:称取lg粒度小于0.2mm的煤样放在坩埚中,利用煤气或电快速加热到820±5℃。将所得焦块与一套标准侧面图形比较,与焦块最为接近的一个图 形的序号,便是该煤的坩埚膨胀序数。膨胀序数共分为17种,序数越大表示煤的粘结性越强。由于测定时加热速度很快,约为400℃/能min,有可能将粘结性较差的煤判断为粘结性较强。这种方法还因焦型不规则而使判断带有较强的主 观性,在利用该法确定膨胀序数5以上的煤时分辨能力较差。但此法快速简便,在国际硬煤分类方案中被选为粘结性的分类指标。 2罗加指数 罗加指数(RI)由波兰的B.罗加在1932年提出。中国在1985年也制定了相 应的国家标准(GB5449)。罗加指数是通过测定烟煤对惰性添加物(无烟煤)的粘 结能力来确定煤粘结性的一种方法。测定方法是:将粒度小于0.2mm的1g煤样和5g粒度为0.3~0.4mm的标准煤(中国以宁夏汝箕沟的低灰无烟煤作为标准煤),放入罗加坩埚内充分混匀后铺平,放上钢质压块,置于负荷为6Kg的质量下压 30s后,将柑埚连同压块放入己加热到850℃的马弗炉内灼烧15min。冷却后称 得的原焦块为m,然后将1mm圆孔筛筛上物称重得m,1后装入罗加转鼓中,以 50r/min的转速转5min,再用1mm圆孔筛筛分,筛上物称重后又重复进行转鼓 试验。如此将筛上物连续进行三次转鼓试验,然后按下式计算罗加指数RI 式中m--原焦质量; m1--第一次转鼓试验前筛上焦炭的质量; m1,m2,m3--第一、第二、第三次转鼓后大于1mm的焦块质量。

煤热解模型综述Microsoft Word Document

煤的热解模型 摘要:煤热解是包括煤气化、液化、燃烧和干馏在内的煤热解化学加工的基础。热解条件如煤种、压力、温度、升温速率和气氛不仅影响着热解产物的分布,而且决定着固体产物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从而影响着煤转化的反应性能。因此,研究煤的热解反应并使之模型化一直是煤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关于热解速率的研究大多仍采用总挥发分模型,即由挥发分总失重表达煤的热解行为。Solomon最早提出了官能团(FG)热解模型,他提出这一模型的被禁公式建立在其对煤分子结构以及热解动力学实验所进行的长期桌游成效的工作的基础上,他们通过对大量煤种的红外光谱分析,得出了所有煤种在整个红外光谱范围内具有想死的红外吸收特性,今儿人认为有煤种的官能团组成不随煤种而变,他认为煤的热解主要是由官能团的断裂所引起的。 关键字:煤热解,官能团模型(FG),FG-DVC模型。 一:早期煤热解模型 由于煤结构的复杂性和不均一性,现在仍然不能全面的描述热解期间出现的化学反应。科学家们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从一些简化机理出发,先后提出了许多的脱挥发分模型。早期的热解模型以但反应、复合反应或者多级分解反应为基础。其中单方程模型,将热解处理为简单的一级动力学过程,模型的动力学参数与煤种有关,并且不适用于非等温过程;双竞争模型,将热解过程处理为两个平行的竞争反应,它们分别在高温和低温时起主导作用,这一模型还有一个进步,就是适用于非等温过程;官能团模型则指出煤由各种官能团组成,各种官能团的热解参数与煤阶无关,总反应性随煤阶的变化时由于各官能团的初始含量不同。因为对传质传热过程考虑很少,该模型不能用于预测大颗粒的热解行为。 二:FG官能团热解模型 煤受热,各种弱连接键和取代基断裂分解,释放出各种煤的碎片,最终生成CO2、CO、H2O、CH4、焦油和焦等,各种连接键的强度又决定了其裂解的先后顺序。 建立FG官能团热解模型时,作假设: (1)焦油和甲烷有Al-CH裂解生成,而其他生成物由煤种的官能团裂解生成。即煤

煤的干馏

一、煤的热分解 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至较高温度而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称为煤的热解,或称热分解和干馏。迄今为止煤加工的主要工艺仍是热加工,煤炼焦工业就是典型的例子,煤的气化和液化 过程也都和煤的热解过程分不开。研究煤的热解对热加工技术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如对炼焦而言可指导选择原煤,寻求扩大炼焦用煤的途径,确定合适的工艺条件和提高产品质量。另外还可指导开发新的热加工技术,如高温快速热解,加氢热解和等离子体热解等。 1.煤受热发生的变化 煤在隔绝空气下加热时,煤中有机质随温度的提高而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气态(煤气),液态(焦油)和固态(半焦或焦炭)产物。典型烟煤受热发生的变化过程见图6-1-01。可见煤热解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⑴第一阶段(室温~300℃)在这阶段,煤的外形无变化,褐煤在200℃以上发生脱羧基反应,近300℃时开始热解反应,烟煤和无烟煤在这一阶段一般没有什么变化。脱水发生在120℃前,而脱气(CH4,CO 和N2)大致在200℃前后完成。 2 ⑵第二阶段(300~600℃)这一阶段以解聚和分解反应为主,煤粘结成半焦,并发生一系列变化。煤从3 00℃左右开始软化,并有煤气和焦油析出,在450℃前后焦油量最大,在450~600℃气体析出量最多。煤气成分除热解水、CO和CO2外,主要是气态烃,故热值较高。 烟煤(特别是中等变质程度的烟煤),在这一阶段经历了软化、熔融、流动和膨胀直到再固化等一系列特殊现象,产生了气、液、固三相共存的胶质体。液相中有液晶或中间相(mesophase)存在。胶质体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煤的粘结性和成焦性的好坏。固体产物半焦与原煤相比有一部分物理指标如芳香层片的平均尺寸和氦密度等变化不大,说明半焦生成过程中的缩聚反应还不很明显。 ⑶第三阶段(600~1000℃)这是半焦变成焦炭的阶段,以缩聚反应为主。析出的焦油极少,挥发分主要是煤气,700℃后煤气成分主要是氢气。焦炭的挥发分小于2%,芳香晶核增大,排列规则化,结构致密、坚硬并有银灰色金属光泽。从半焦到焦炭,一方面析出大量煤气,半焦挥发分降低,另一方面焦炭的密度增加,体积收缩,导致产生许多裂纹,形成碎块。焦炭的块度与强度和收缩情况有直接关系。 若将最终加热温度提高到1500℃以上,则为石墨化阶段,用于生产石墨炭素材料。 2.煤热解的影响因素 它们包括:⑴煤的煤化程度;⑵加热终温;⑶升温速度;⑷热解压力;⑸热解气氛等加热条件。 ⑴煤化程度 煤化程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直接影响煤的热解开始温度、热解产物、热解反应活性和粘结性、结焦性等。煤化程度与热解开始温度的关系示于表6-1-01。由表6-1-01可见随煤化程度增加,热解开始温度逐渐升高。各种煤中褐煤的分解温度最低,无烟煤最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