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末作业

论语末作业
论语末作业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摘要:《论语》中19 次提到“友”字,含括了孔子及其弟子在交友方面一些问题,如注重交友的益处、如何交友和待友之道等。朋友间可以相互帮助、提高,避免孤独、增加情趣;交友要做到诚实守信,交益友、不交损友;朋友相处应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保持适度的原则等交友观给后世以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论语》;孔子;交友;益友;损友;诚信;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将“友”解释为:“同志曰友,从二又相。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如左右手也。”东汉郑玄注《大司徒》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师兄弟称‘朋’,志同道合的人称‘友’”。《论语》中共有19 次用到“友”字,共三个义项,其中7 次作“朋友”讲,如昔者吾友曾从事于斯矣”;11 次作“交朋友”讲,如“匿怨而友其人”(公冶长);1 次作“敬爱兄弟”讲,如“友于兄弟”(《为政》)。现代汉语词典中大都把“朋友”定义为交情较好的人。可见古人说的“朋友”和现在说的“朋友”不是同一个概念。古时“朋友”是两个概念,“朋”指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即现在的同学,“友”是志同道合的人,即现在的朋友。可见《论语》中的“友”即朋友,“朋友”即同学和朋友。《诗经·小雅·伐木》中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比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声?”从孔圣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路》),到鲁迅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有志之士都在不遗余力地寻求朋友,可见朋友之可贵。下面就来谈谈《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一)诚实守信

诚信作为处世之本,是孔子对人际交往的要求。的确,信任是架起友谊的桥梁,交友贵在“诚信”。《论语》中有38 次谈到“信”字,其中就有24 次作“诚实不欺”讲,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可见“信”是孔子思想中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对待工作等方面做到诚实不欺,讲究信用。《论语》中多次强调诚信对于朋友的重要性。孔子问弟子的志向时,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孔子也谈了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不讲信用是难以立身处世的,就像车子上失去了重要部件不能行动一样。只有言行一致、讲究信用,才能取信于人,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学而》),孟子则将“信”视为处理“五伦”之朋友关系的道德准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吕氏春秋·贵信篇》中也提到:“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由此观之,古人都把诚实守信作为交友的重要原则。

(二)交益友不交损友

就朋友的分类而言,《论语》中有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可见,孔子所谓的“益友”,一要“人品”好,二要“学识”广。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但并不是说无原则地乱交朋友。先人们都很重视择友,隋朝王通在《中说·魏相》中主张“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责”,清代

张廷玉在《杂兴》中指出“君子慎所择,休与毒兽伍”,就是说高尚的人在交朋友时要注意选择,不要结交品德不好的人。朋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颜氏家训》中所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众所周知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交“益友”的好处。孔子说“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孔子是一个讲“仁德”的人,对那种“巧言令色”之人他当然视其为“损友”不可交。又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孔子把不如自己的人视为“损友”。“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孔子认为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十足的恭顺,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却同人交朋友的人实在可耻。由此可见,“损友”在孔子看来是绝不可交的,交了这种人只能使自己道德败坏,屡犯过失而没有好处。选择朋友,建立友谊,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事业成功的需要。结交一个挚友,不仅使你感受到友谊的快乐,而且使你得到有益的启示。那么如何对待朋友?

(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就是在交往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为了自己的快乐和方便影响别人。这是一种文明的、有道德的交往方式,也是人际交往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就是说在与朋友相处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曾子说:“吾三日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由此观之,孔子及其弟子是时时处处践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俗话说:“让人一尺,人敬一丈”,只有相互宽容,友谊才能长青。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这就体现了曾子的朋友顔渊谦虚的品格和宽阔的胸怀,被人欺辱也不计较,充分说明他待人之宽容大度。孔子还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公冶长》)这也反映了孔子对伯夷、叔齐宽以待人、为人厚道的胸怀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四)做到适度中节

人们常说“物极必反”,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要使友谊长存,朋友间应把握行事举止的尺度,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朋友。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这里的“躁、隐、瞽”就表明应根据不同情况,择时择人,决定自己的行动。子贡向孔子请教待友之道时,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也就是说朋友相交应做到适可而止,不要自讨没趣。朋友毕竟不是家人,对朋友要求不能过于苛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独立的人格,不探问朋友的隐私便是交往的界限。游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就是这个道理。孔子还说:“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就是说朋友之间馈赠礼品不太必讲究烦琐的礼节。若在礼节上应酬过多、过重,不仅会增加彼此的负担,还会使人觉得庸俗,进而淡化朋友关系。

总结:

孔子及其弟子虽离我们远去,但《论语》中所暗含的广交益友、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适度中节等交友原则仍值得人们借鉴。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人们的交友范围日益扩大,交往方式也日渐增多,如果择友不慎,难免会结交一些思想败坏、行为不轨、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就启示人要谨慎择友,最好坚持一定的择友原则,结交一些德才兼备、诚实正直、见闻广博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论语别裁》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

数学建模期末作业

院-系:数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年级: 2009级

学生姓名:刘超

学号:200905050118

教师:李明

2012年6月

《论语导读》张汝伦2017期末考试答案

《论语导读》张汝伦2017期末考试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哪些选项正确地表述了孔子对“性”的看法?()(1.0分) 1.0 分 ?A、 人性本恶,其善伪也。 ?B、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C、 性相近,习相远。 ?D、 仁义礼智根于心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出自哪一部文献?()(1.0分) 1.0 分 ?A、 周易

礼记 ?C、 尚书 ?D、 诗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 “能近取譬”的“譬”是什么意思()?(1.0分) 1.0 分 ?A、 晓谕 ?B、 说服

譬喻 ?D、 教导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 “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是什么意思?()(1.0分)1.0 分 ?A、 心中不快 ?B、 愤怒 ?C、 嫉妒 ?D、 怨恨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5 孔子几岁有志于学?()(1.0分) 1.0 分 ?A、 12 ?B、 15 ?C、 18 ?D、 20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6 子曰:“恭、宽、信、敏、惠。”这里的“敏”如何理解?()(1.0分)1.0 分 ?A、 才思敏捷

?B、 谋事有当 ?C、 身手矫健 ?D、 见微知著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7 “学而时习之”的“习”是什么意思?()(1.0分)1.0 分 ?A、 练习 ?B、 实践 ?C、 复习 ?D、 习得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8 子曰:“微管仲,我其被发左衽矣!”这里的“微”如何理解?()(1.0分)1.0 分 ?A、 小 ?B、 稍微 ?C、 隐匿 ?D、 无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9 “彻”是先秦的一种税收制度,具体的税率是?()(1.0分) 1.0 分 ?A、 十分之一 ?B、 二十分之一

12-《论语》十二章(教案)

12 《论语》十二章 知识和技能: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和方法: 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和积累。 1.板块式教学思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3课时 ●第一课时●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章;研读前四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

10.《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

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了。” 6.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0.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11.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

超星慕课论语导读上答案

超星慕课《论语》导读(上)答案 绪论(一):钱学森之问 1 中国古代教育的渠道有()。 A、官学 B、私学 C、家学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2 “古之学者为己”,“为己”指的是学问向内求,为的是自我人格的提升。() 正确答案:√ 3

“钱学森之问”指的是钱学森2015年向温家宝总理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正确答案:× 绪论(二):孔子其人 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出自()。 A、《论语·学而》 B、《论语·为政》 C、《论语·雍也》 D、《论语·述而》 正确答案:B 2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华文化的奠基者。() 正确答案:√ 3 “三十而立”中的“而立”指的是立学、立人。() 正确答案:√

绪论(三):孔子“自传” 1 士希贤,贤希圣,圣希()。 A、人 B、王 C、天 D、道 正确答案:C 2 “士希贤”中的“希”指的是希望。() 正确答案:× 绪论(四):孔子周游列国及《论语》的诞生1

将孔子尊为“至圣”的是()。 A、司马迁 B、利玛窦 C、黑格尔 D、程颐 正确答案:A 2 《论语》是孔子的著述。()正确答案:× 学而篇(一):孔子的学习观1 儒学要处理的关系不包括()。 A、人我关系 B、群己关系 C、物我关系 D、天人关系 正确答案:D

2 孟子认为人生有三乐,其中不包括()。 A、父母俱在,兄弟无故 B、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C、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正确答案:D 3 “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应当解释为()。 A、朋党 B、朋友 C、学生 D、同门 正确答案:D 4 今人的“学”指的是求知,古人之“学”不仅包括求知,也包括求道、做人。() 正确答案:√

人教版《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练习

《论语》十二章?????

1.一词多义 (1)知○1人不知.而不愠 ○2温故而知.新 (2)乐○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乐.亦在其中矣 2.重点实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 说(2)人不知而不愠.愠(3)不亦君子 ..乎君子 (4)吾日三省 ...吾身日: 三: 省:(5)为人谋而不忠.乎忠:(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7)传.不习乎传: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9)三十而立.立: (10)四十而不惑.惑:(11)七十而从.心所欲从:(12)不逾矩 ..逾: 矩:(13)温.故而知新.温: 新: (14)可以 ..为师矣可以:(15)学而不思则罔.罔:(16)思而不学则殆.殆:(17)人不堪.其忧堪:(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19)饭疏食饮水 ..饭: 水:(20)曲肱.而枕之肱: (21)子在川.上曰川: (22)逝.者如斯.夫逝: 斯: (23)不舍.昼夜舍: (24)匹夫 ..不可夺志也匹夫:(25)博学而笃.志笃: (26)仁.在其中矣仁: 3.文言虚词 (1)而○1学而.不思则罔 ○2博学而.笃志 (2)为○1为.人谋而不忠乎 ○2可以为.师矣 (3)之○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曲肱而枕之. (4)其○1人不堪其.忧 ○2回也不改其.乐

(5)于.我如浮云 (6)必有我师焉.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8)不亦乐乎. 三、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练习题

10、《论语》十则练习课 授时: 总课时数: 一、基础驿站 1. 给下列字准确注音。 愠() 罔() 凋() 恕()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为人谋而不忠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见贤思齐焉 吾与点也 殆( 勿 ( 诲 ( 施 ( (5) 3.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不亦说乎 (2) 诲女知之乎 (3) 不知为不知,是 富而可求也 知也 4. 下列对课文句子翻译错误的有一项是(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 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 A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识。) 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 )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 D 、“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 5.文学常识填空。 (1 )《论语》是 ________________ 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2)孔子,名 _____________ ,字 的 ______________ 家、 _______________ 家、 《论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二、综合园地 选择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出主意。忠,尽心。)B 、传不习 乎 (习,复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省即省自,检查自己)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宽恕) 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 ) 不亦说乎 B 、诲女知之乎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家经典著作之一,属于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书,共 _体散文,是记 O 它由孔子的弟子和 ____ 时 __________ 国人,我国古代伟大 家。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 6、 A 7. A C 8.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2) 体现孔子用于实践的思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9.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0《论语》十二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自我小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人不知而不yùn()为人móu() 学而不思则wǎng()思而不学则dài() 曲ɡōnɡ()而枕之博学而dǔ()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择其善者而从.之() 3.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 (2)《论语》是___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及其弟子的__________的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4.填空。 (1)亚运会期间全国人民喜迎亚洲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

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逾矩.() (3)人不堪.其忧() (4)不舍.昼夜() 6.按要求用原文句子填空。 (1)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亦有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阐述对别人的优缺点如何正确对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9.选文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请任选一章,谈谈对你

论语导读 名句默写答案

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课本中出现的例句翻译)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译文:我小时候生活穷苦,所以学会了许多鄙贱的技艺。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效法,把好的言行记在心里;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我进行反省,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即改去。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译文: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5、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厚宁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译文: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做官要始终如一,不肯懈怠,执行政令表里如一,忠心不二。” 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颜渊、季路侍从。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将车马及皮袍衣服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引为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劳绩。”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9、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译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译文:不符合礼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去听,不符合礼的话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去做。 ` 11、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论语·颜渊》) ★译文: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1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达到仁,仁就来了。 2 1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译文:自己想要立身,从而使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从而使别人通达。1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之。”(《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国君)治理国家,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论语十二章(答案)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1.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说明自己学习和修养的这一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4.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论语》中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不懂装懂,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0.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 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 《论语》中表达求学应该谦虚,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 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 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 写出《<论语>十则》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论语》中孔子感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的句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0.《论语》中讲述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轻易被改变的句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论语》中提倡广泛学习,坚定志向的句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作业1

1—5章作业题目 1.为什么“君子不器”? 2.谈谈你对孔子“四十不惑”的理解。 3.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做老师? 谈谈你对孔子“四十不惑”的理解。 答:孔子人生的六个阶段的境界分别为:十五岁是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志向,三十岁时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到了四十岁时则对大多数的事理都能明白,也没有了那么多的疑惑,到了五十岁便知道了什么是天命,到了六十岁也就听什么都能接受,不再有逆反的心理,到了七十岁即使随心所欲,却也没办法越出那些规矩。 这六个阶段的境界都是在各个年龄段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这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地强调出来。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五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走到了三十岁。三十岁这个年纪,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纪。这种自信不是与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对立,而是形成一种融合与相互提升。从三十到四十,人们就从“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这应当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耳顺,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耳顺呢?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迷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以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

10 论语十二章 拼音版

论l ún 语y ǔ十sh í二èr 章zh āng 子z ǐ 曰yu ē:“学xu é 而ér 时sh í 习x í 之zh ī,不b ù 亦y ì 说yu è 乎h ū?有y ǒu 朋p éng 自z ì 远yu ǎn 方f āng 来l ái ,不b ù 亦y ì 乐l è 乎h ū?人r én 不b ù 知zh ī 而ér 不b ù 愠y ùn ,不b ù 亦y ì 君j ūn 子z ǐ 乎h ū?”《学xu é 而ér 》 曾z ēng 子z ǐ 曰yu ē:“吾w ú 日r ì 三s ān 省x ǐng 吾w ú 身sh ēn :为w èi 人r én 谋m óu 而ér 不b ù 忠zh ōng 乎h ū?与y ǔ 朋p éng 友y ǒu 交ji āo 而ér 不b ù 信x ìn 乎h ū?传chu án 不b ù 习x í 乎h ū?”《学xu é 而ér 》 子z ǐ 曰yu ē:“吾w ú 十sh í 有y ǒu 五w ǔ 而ér 志zh ì 于y ú 学xu é,三s ān 十sh í 而ér 立l ì,四 s ì十sh í 而ér 不b ù 惑hu ò,五w ǔ 十sh í 而ér 知zh ī 天ti ān 命m ìng ,六li ù 十sh í 而ér 耳ěr 顺sh ùn ,七 q ī十sh í 而ér 从c óng 心x īn 所su ǒ 欲y ù,不b ù 逾y ú 矩j ǔ。”《为w éi 政zh èng 》 子z ǐ 曰yu ē:“温w ēn 故g ù 而ér 知zh ī 新x īn ,可k ě 以y ǐ 为w éi 师sh ī 矣y ǐ。”《为w éi 政zh èng 》 子z ǐ 曰yu ē:“学xu é 而ér 不b ù 思s ī 则z é 罔w ǎng ,思s ī 而ér 不b ù 学xu é 则z é 殆d ài 。”《为w éi 政zh èng 》 子z ǐ 曰yu ē:“贤xi án 哉z āi ,回hu í 也y ě!一y ī 箪d ān 食sh í,一y ī 瓢pi áo 饮y ǐn ,在z ài 陋l òu 巷xi àng ,人r én 不b ù 堪k ān 其q í 忧y ōu ,回hu í 也y ě 不b ù 改g ǎi 其q í 乐l è。贤xi án 哉z āi ,回hu í 也y ě!”《雍y ōng 也y ě》 子z ǐ 曰yu ē:“知zh ī 之zh ī 者zh ě 不b ù 如r ú 好h ào 之zh ī 者zh ě,好h ào 之zh ī 者zh ě 不b ù 如r ú 乐l è 之zh ī 者zh ě。”《雍y ōng 也y ě 》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表转折,却。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论语》作业

《论语》八则作业设计 一、巩固基础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①实词:②虚词: 2、积累文章中出现的成语、名言警句。 ①成语:②名言警句: 3、填空 (1)孔子,名字是时期的家、家、是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根据鲁国的史料,编撰了我国第一部史书《》。 (2)《》、《》、《》、《》合称为四书,《论语》是记录及其的言行的书,共篇,是体散文,是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内容。

二、课堂延生 1、你还知道哪些《论语》中的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面对当今涌起的“国学热”、“孔子热”,作为当代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课文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好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注重个人 的修养,你还知道哪些作品中也表现了这些内容的?给大家推荐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下半年超星尔雅论语导读(上)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在《论语》中,“从政”指的是()。(1.0分)1.0 分 A、 君 B、 卿 C、 大夫 D、 王侯 我的答案:C 2暴虎冯河的意思是()。(1.0分)1.0 分 A、 赤手空拳打老虎 B、 老虎跳河,而不抢人类的交通工具 C、 比喻有勇无谋的鲁莽冒险行为 D、 暗指君子之德 我的答案:C 3“生理本直”是谁的观点?()(1.0分)1.0 分 A、 孔子 B、 孟子 C、 程颐 D、 朱熹 我的答案:D 4“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意思是()。(1.0分)0.0 分 A、 上知为生而知之,下愚为学而知之 B、 上知者则固,下愚者善变 C、 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使强贤 D、 上知者知行合一,下愚者德不配位 我的答案:A 5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中的“釜”指的是()。(1.0分)1.0 分A、 五斗四升

六斗四升 C、 四斗四升 D、 八斗四升 我的答案:B 6“郁郁乎文哉”中的“郁郁”指的是()。(1.0分)0.0 分 A、 忧愁的样子 B、 郁郁葱葱的样子 C、 丰富多彩的样子 D、 草木凋零的样子 我的答案:B 7“嫂溺援手”的典故出自()。(1.0分)1.0 分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我的答案:B 8不处也,不去也,皆以仁者能(),不去仁,不违仁,皆以君子能()。(1.0分)1.0 分A、 乐道、安贫 B、 安贫、乐道 C、 乐道、安仁 D、 爱人、安仁 我的答案:C 9“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应当解释为()。(1.0分)1.0 分 A、 朋党 B、 朋友 C、 学生

论语作业,关于论语中一句话的感慨

读论语之略有所得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点想法论语,是一本书,一本大书。孔子,是一位圣人,一位至圣先师。 每周三晚,清风相随,皓月相伴,读论语,诵论语,在论语课上认真又学习了这门圣人之学说。如今,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已经过去,我对论语也有了新的认识,感谢颜老师带领给我走近论语、走近孔子,感谢颜老师带给我的思考和感慨。 且不说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于世俗教化亦影响重大。众所周知的是论语中充满孔子对弟子关于如何成“仁”的教诲,由此可见,孔子教育我们的是要“修身”,让自己成长,做最好的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君子”,是将来才有为对家国社会服务、负责第一前提。修身养性,便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谨言慎行,礼行天下,强大内心,完善自我,善待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颜渊篇》和《论语·卫灵公》两次出现,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我对这句话感触也很深。如果仔细对比这两句话在不同的情景下的相同之处,我觉得都是孔子在教育弟子要知礼行礼,向仁学仁。而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人活于世,必有所欲所想,亦必有所厌所恶。我们行当所行,乐当所乐,得当所得,生活就应该充满如此乐趣。但是,在我们行自己所欲所想之事时,我们不仅要守法,还要一切行为要以“礼”为标准,在道德的标尺上写下越攀越高的注脚。我们应该时刻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准则,时刻提醒自己,让这句名言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尝试去强加给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宽宏大量,宽恕待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学会“爱人”。有时候,我会思考为什么我能和一些人成为关系很好的朋友,其实恰恰就是因为我们彼此之间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会设身处地为彼此考虑,能够做到互相温暖,即便有时有了矛盾,彼此也能恕人恕己,最终以欢声笑语收尾。 从身边做起,从与朋友、与家人相处做起,再到与社会上各色人等相处,让我们秉持“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相信,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更加符合“礼”的规范,更加和谐。我觉得孔子所言的周礼,放在21世纪的今天,可以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制度和普适的道德。我们仔细思考设想一下两千年前,当时虽没有发达的物质条件,但是孔子携儒家学说横空出世,孔子以其宽广的胸襟、浩瀚的智慧、高尚的操守为后世树立起圣人的榜样。孔子以“仁”教育弟子,引导弟子知礼、学礼、行礼,不得不说当时的社会风气良好,民风淳朴。同时又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想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让我想起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现在生活水平比之两千年前简直有如天壤之别,但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即“礼”行的程度十分让人堪忧。 其实,一直以来新闻中总会有不和谐的事件产生,每次都使我开始思考社会和时代,却似乎一直不得要领。在仔细学习了论语之后,我意识到根源也许就是人的本性之一——自私。人的本性在没有受到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而显现出其丑恶的一面,所以十分有必要重新进行“礼”的洗礼。我们应该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刻反思己身。其实也可

10.论语十二章

10《论语》十二章 主备:彭丽梅 一、温故而知新 解释下列词语: 1、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2、得意洋洋:形容得意洋洋的样子。 3、洗耳恭听:指专心听。 4、忘乎其形:形容高兴地失去了常态,忘乎所以。 【文海拾贝】: 1、半部《论语》治天下,万世师表耀古今。 2、《论语》中并非深不可测的大道理,全是为人处世的真本事,是至圣先师的谆谆教诲,是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_________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感言 4、“四海之内皆兄弟”。______联合国总部大堂的标语 二、明确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 2、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3、弄懂十二则语录的基本意思,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4、积累成语、格言。 5、学习儒家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第一课时 完成目标1、2。 一、自主学习 (一)、预习导学: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完成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字仲尼。我国_____(朝代)时期伟 大的思想家、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 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 3、《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经典著 作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课堂研讨重点学习1-6则。

12.《论语》十二章 教案

12.《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深入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思想内涵,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 学时难点 1.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思想内涵,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 教学活动 活动1 【练习】课前预习 1、查找论语及孔子的相关资料 2、试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尝试读准节奏。 3、借助工具书自译,标疑难 活动2 【导入】新课导入 (一)导入新课:说成语出处引入:教师出示“言而有信”、“随心所欲”“举一反三”“后生可畏”“文质彬彬”等成语,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出处,从而引出《论语》。 这样的导语设计,简洁明了,从常见成语入手,引出《论语》,让学生体会到这部文化典籍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学生交流资料,介绍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孔子和《论语》的相关介绍,进一步明确相关知识。 活动3 【活动】诵读课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于古文学习的重要性。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古文,文字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的常识,所以我在朗读训练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1、初读---读准字音: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先在小组中朗读,其他成员注意倾听这位同学有无读音上的错误,并进行纠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读课文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并不断加强印象。一轮进行完之后,小组成员选出在组内读得好的同学,来参加班内的朗读展示,如果有错,再在全班范围内纠正。此时,老师再出示几个易错的生字,如:说、愠、省、罔、殆、箪、肱等进一步落实。在此期间,教师应肯定这次小组内朗读的成果,并对读音完全正确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孩子们的好胜心和小组合作的信心。 2、再读——读出停顿和重音:教师多媒体显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

语文选修《论语》选 读作业本参考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 一为政以德 1 . ( 1 ) shù( 2 ) shèng ( 3 ) xiàng ( 4 ) xiá ( 5 ) dú( 6 ) hé ( 7 )yǎn (8) fèn 2. (1 )通“拱” ,环抱,环绕(2)名词作动词,好比风(3)形容词作动词,把……放在前面(4)使动用法,使……生活安定 3. (1 )介词,用(2)介词,按照(3)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4)连词,相当于“而” ,并且 4. (1 )本义为登高,攀登。《说文》:“德,升也。” (2)通“得” ,取得,获得。《老子·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恩惠,恩德。《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又有德、福的意思。《礼记·哀公问》:“百姓之德也。” 5. 节用爱民;既来之,则安之;开柙出虎;分崩离析;季孙之忧;祸起萧墙。 6. 孔子陈述了三点理由: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颛臾是社 稷之臣,不是季氏所当伐的。 7. 译文:老虎、怪兽从笼中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中被毁坏。有两层比喻义。第一层: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 比喻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第二层: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虎兕行凶,龟玉被毁,看管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孔子以此非常形象地批评了冉有、季路的失职。 8. 孔子首先揭示谎言可恶;其次阐明政治主张;最后说明错误严重,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之内。 9. 不同在于:“均无贫” 是从统治者治国的角度提出的,用于调和矛盾、稳定社会,仍有等级差异的政治理想;“等贵贱,均贫富” 是从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要求重新确立尊卑贵贱的等级结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是起义的纲领。 1 0. 简而言之,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11 . 略[提示:评点可及时记录并表达阅读时的理解和感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

论语十二章作业

《论语》十二章周末作业 班级:姓名:家长签名: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导学过程:【知识链接】走近作者、作品 孔子,名丘,字_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入仕。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环节一:问题预习——我学习,我快乐。(10分钟)(独学) 1、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三省.吾身()? 内自省.也()愠.()罔.()殆.() 2、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吾日三省 ..(? ) ..吾身 (? ) (5)与朋友交而不信.(? )(6)传.不习乎(? )(7)三十而立.(? )(8)四十而不惑.(? )(9)不逾.矩.(? )(10)学而不思则罔.(? )(11)思而不学则殆.(? )(12)人不堪.其忧(? )(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14)饭.疏食 ..饮.水.(? )(? )(? )(? )(15)曲肱.而枕之(? )(16)于.我如浮云(? )(17)逝.者如斯夫(? )(18)不舍.昼夜(? ) (19)匹夫 ..不可夺志也(? )(20)博学而笃.志(? )(21)切.问而近思(? )(22)仁.在其中矣(? ) 3、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4、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