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湖南省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解读,学会分析水稻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及形成的区位因素。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主导因素和特点。

湖南是个农业大省,素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湖南省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用占全国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

请你阅读湖南省图文资料,找出湖南省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湖南省位于江南,属于长江中游地区,地处东经108°47′~114°15′。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靠近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湖南水稻品质较好,由于热量充足,种植经验丰富,水稻能够达到一年2-3熟。湖南水稻的种植方式沿用了400多年。

2014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为6737.2万人。湖南人口众多,且主要以大米最为主食,对稻米的需求量非常大。

湖南地势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湘西山地区;湘南、湘东为丘陵区,山间盆地较多;湘中丘陵区;湘北为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尾闾的河湖冲积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雨量充沛,为我国雨水较多的省区之一。

湖南省河网密布,流长

5

千米以上的河流

5341

条,总长度9万千米,其中流域面积在55000㎞2以上的大河11117条。

图 气

图 水系图

人口密度图

麻栗坡县三七种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_李发珍

产 业 开 发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年第7期 摘要:三七种植业是麻栗坡县三七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三七加工业发展的第一车间。三七种植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三七加工、流通等其它环节的协调发展。在当前三七原料价格一直高位运行,三七种植面积过快放大的情况下,如何全面有效推进麻栗坡县三七种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目前三七产业开发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三七种植业;发展状况;问题;发展对策 1 当前三七种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种植规划失调,宏观调控不到位 近年的三七种植业发展过猛,种植风险不断加大,三七种植业在2005年跌入低谷以后,三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在低位徘徊。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麻栗坡县和全省一样,连续4年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麻栗坡三七产量仅12.8万kg,全州年均三七产量仅445.5万kg左右,三七原料供应只能达到正常年景需求量的一半,供需严重失衡导致三七价格开始持续上扬。到2013年已超过了1988年高峰时期的历史最高价位,三七种植利润成倍增加,七农种植积极性不断高涨,吸引了众多的种植户和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以及社会闲散资金加入到三七种植行业中,引发了新一轮的三七种植热潮,使得三七种植业发展迅猛,三七在地面积大幅增加。 2013年,三七种植在地面积508hm2,比上年(184hm2)增176%,一年生三七面积152hm2,比上年(29hm2)增424%;二年生三七261hm2,比上年(89hm2)增193%;三年以上三七95hm2,比上年(66hm2)增44%。预计2014年采挖4.6hm2,三七产量19.6万kg,全年实现总收入8811万元,比上年(5376万元)增64%。各项指标都呈现迅猛增长,三七种植业供过于求的风险正不断增加聚积。 1.2 三七种植业风险储备制度尚未建立 三七产业作为麻栗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近30年来,三七种植业经历了三次大的起起落落,但由于麻栗坡地处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地方财力十分有限,面对三七价格的大涨大跌,政府一直没有一个好的调控手段,使得三七种植业的发展依然步履艰难。缺乏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带动,麻栗坡县目前还没有加工三七产品的企业,仅仅是销售三七种植原料,从长远来看,尚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企业来带动三七种植业发展。原料品牌打造力度不够,主要是宣传缺乏投入,“文山三七”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文山三七》国家标准等政府公共知识产权的推广、实施力度不够,使得三七在州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还不高。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麻栗坡县财力困难,在三七产业发展上没投入的专项资金,由于缺乏资金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七产业的健康发展。 2 推进三七种植业发展的对策 2.1 近期针对种植业发展过快的对策 为进一步规避风险,防止三七产业发展出现“大起大落”和“七贱伤农”现象发生,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应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指导作用,积极做好七农的引导工作,认真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减少三七种植,降低投资风险;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以市场化的手段,配合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提出新保险类型“三七种植保险”的方式,借以让七农规避风险和减少损失;积极引导七农注册专业合作社、协会,通过与文山州内企业、协会、合作社签署相关合同,使大部分七农的根本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2.2 远期推进三七种植业稳步发展的措施 以三七种植科技攻关、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基地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以推进三七多元化经营发展为首要,积极开展三七科技培训,整合三七资源,打造原料品牌,强化组织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三七种植业健康、稳步、有序发展。积极开展三七种植环境研究,要在现有三七种植适宜区的基础上,对三七种植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地块进行系统研究,作好三七种植适宜区土地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搞好三七种植;积极培育三七种植龙头企业,引导建立三七种植风险储备制度。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等有效措施,积极培育三七种植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规模和实力的三七企业群体,实现三七种植基地龙头企业带动全县三七种植健康稳步、有序发展的目标。为了确保这些三七种植龙头企业的长远利益,政府要引导、参与和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建立三七种植业的“蓄水池”,也就是建立三七种植风险储备制度,利用三七价格杠杆维护好三七原料市场供求关系的稳定,确保三七种植业健康顺利发展。积极实施三七资源整合,要依托文山三七资源和种植技术优势,做好项目研究,引进有实力和诚意的企业集团到麻栗坡参与三七标准化基地建设,通过有效实施三七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对三七原料的掌控,使全县三七种植与企业集团有机结合,互为促进,实现共赢,从而使三七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实施三七种植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七农大户创办专业合作社,形成合力,切实提高三七种植组织化程度,提升三七种植行业自律能力和水平,推进三七种植多元化经营和发展,实现全县三七种植有序发展。 积极打造三七原料品牌,要充分利用“文山三七”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文山三七》国家标准和文山三七发展条例等政府公共知识产权,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流通企业、经销商、个体户及七农中广泛推广使用“文山三七”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两个标识,营造浓厚的原产地氛围,提高文山三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切实贯彻实施《文山三七》国家标准,规范三七流通市场,力争打造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山三七原料原产地品牌。 麻栗坡县三七种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李发珍,胡刚琼 (麻栗坡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云南麻栗坡 663600) 作者简介:李发珍(1974—),女,学历本科,农业经济师,主要从 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胡刚琼(1976—),女,本科 学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 ?8?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马铃薯在我国已经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栽培作物。由于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巨大的增产潜力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业迅猛发展,正在从数量扩张阶段转向稳定规模、提升质量、持续创新的繁荣发展阶段。政策和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力发动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一方面,从国家到地方,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农业部2006年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又进一步把马铃薯纳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应用、专用品种的开发、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从科技层面有效支撑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1马铃薯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 近年来,由于受到马铃薯食用消费需求和工业加工需求强劲增长势头的激励,以及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国马铃薯生产形势喜人,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图1略)。1990-2006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从3455万t增长到7435.50万t,增加了一倍;播种面积从286万hm2扩大到443万hm2,增加了54%。 2007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8000多万吨,种植面积超过566.67万hm2,产量和面积均占到世界的22%,我国成为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根据目前各地马铃薯收获情况看,2008年我国马铃薯产量较2007年增产已成定局,2008年9月农业部全国秋冬种视频会议公布,2008年南方冬种马铃薯比2007年扩大20万hm2。 我国马铃薯生产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是政府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马铃薯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马铃薯作为重要的旱作农作物,生产主要集中于具有生产优势的西部地区,马铃薯产量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中,九个均为西部省份。其中,甘肃、内蒙古、贵州三省(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高居三甲。马铃薯产量和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马铃薯总产量占全国的82%,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5%。 2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自2001年温家宝总理对马铃薯产业批示以来,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一方面,我国膳食结构变化以及快餐业的迅猛发展对马铃薯加工业提出了发展要求;另一方面,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创新与传播对加工业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正处于迅速开拓和提升的时期,小土豆正在成长为大产业。 第一,适用于加工的马铃薯专用品种得到了开发和推广。目前,我国已培育、引种和选育出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四大系列约20余个专用品种,主要包括高产型、早熟型、油炸型和高淀粉型品种。一批适合淀粉、全粉、油炸食品加工需要的新品种正在按专用化要求批量生产和供应市场。 第二,生产加工逐步向规模化发展。我国的马铃薯薯条加工企业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数十家,企业生产规模由过去的百吨级发展为现在的万吨级。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马铃薯淀粉厂由过去的几家发展至30多家,企业生产规模由过去的千吨级发展为现在的万吨级。全国马铃薯加工企业总数已经达到4500多家,其中规模化企业已经达到100多家冈。 第三,产业化模式取得进展。具备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项目带动优势的马铃薯产区,马铃薯加工业均不同程度地按“龙头企业+基地十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发展,在甘肃、内蒙古、宁夏及云南等马铃薯产区基本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化体系,大多以龙头企业带动,采用集生产、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化运作和管理。目前,全国具有产业化特色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有一百家以上。其中,内蒙古华欧、云南润凯、宁夏北方及四川光友等一批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

关于发展我社区种植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养白牛社区发展山区种植业的调查报告 作者:王建寿学号:1053004457213 养白牛社区在全县是最贫困的社区之一,长期以来,社区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作为典型的山区,几乎全部人口都为农业人口,种植业是农业社会的基础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以,在养白牛发展具有特色的山区种植业,是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方法。 一、养白牛社区具有适宜发展种植业的优越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养白牛地处山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呈中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由于海拔不同,海拔在1800-1900米,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光照充足,冬暖夏凉,积温多,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8℃(11.9~17.5℃),极端最高气温33.7℃,极端最低气温-3.9℃。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60毫米(900~1200毫米),雨季降雨量充沛,具有良好的水利灌溉设施,能够满足旱季灌溉所需。耕地1558亩、林地8000亩,土地储量充足,气候适宜。 适宜生长的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包谷、蚕豆、马铃薯、红薯、荞、黄豆、刀豆、杂豆等3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籽、胡麻等20多个品种;蔬菜有青菜、白菜、花菜、萝卜、葱、大蒜、菠菜、茨菇、韭菜、瓜类等30多个品种;用材林有华山松、云南松、水冬瓜、杉树、柏树、桉树、银槐树、楸木、樟木等;灌木林有栎树、野梨枝、小红木、水马桑等;果木林有桃、梨、核桃、板栗、枣子、柿子、软枣、拐枣、花红、石榴、山渣、柑桔、黄果、杏、李等。 (二)具有富余的劳动力 全社区有336户农户,农民1323人,除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外,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农业劳动生产,具有富余的农村劳动力。 (三)种植业发展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随着近年来周边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养白牛社区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的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逐步转变,开始种植各类经济作物,以菜豌豆、青花、白花、刀豆等蔬菜为主,部分林地种植核桃、竹子,已初具规模。随着现在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野生植物、原生态食品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养白牛林地丰富,有着多种野生植物资源,如蕨菜、野生菌、药材以及多种山林野果等等。 二、良好的发展山区种植业,还有多种制约因素 (一)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1)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2)地形平坦开阔。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生产经验 特点原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家庭为主,人均耕地少集约经营 单产量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 控制人口数量 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加快机械化发展 水利工程量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大力投资,兴修水利科技水平低靠传统经验加大科技投入

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区位条件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阿 根廷·澳大利亚·俄 罗斯·乌克兰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 度高,商品率高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 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 科学技术 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 西兰·阿根廷·南 非等国的半干旱, 半湿润气候区生产规模大,商品率 高,专业化程度高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 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混合型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 澳大利亚·新西兰家庭农场,农场规模 大,农业生产的机械水 平很高,耕种,放牧, 休耕轮作 地势较平坦,地广人稀,地租低廉, 交通便利,农业机械水平程度高 优点:农场称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 民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 的适应性 乳畜业五大湖周围地区, 西欧,中欧,澳大 利亚,新西兰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 高,集约化程度高,多 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人口,城市密 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 发达 热带种植园农业拉丁美洲,东南亚, 南亚,撒哈拉以南 的非洲 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 主,专业化和商品化程 度很高 位于热带,终年高温,气候湿热,土 壤肥沃

浅谈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浅谈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园艺业是农业种植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人类营养和美化、改造人类生存环境有重要意义。园艺业历史悠久,分步较少,最初仅作为农业的附属部门,具有自给性生长的性质。19世纪后半期起,随着农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加强,园艺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种植业部门而得到迅速发展。除经济发达国家外,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也纷纷兴建以园艺业为对象的种植园。20世纪中期以来,园艺业成为创汇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园艺产业现状趋势对策 1、园艺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园艺产品不仅是人体主要食物来源,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园艺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从2001年开始,蔬菜产值超过粮食成为种植业第一产业,此后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蔬菜播种面积由1992年的571122万hm2 发展到2005年的1772107万hm2、2006年的1 821169万hm2 ) 。如果计算上果品(2005年果园面积1 003152 万hm2、2006 年1 004123 万hm2 ) 和花卉( 2006 年种植面积7212 万hm2 ),则园艺产业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更大,园艺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益稳固。 我国园艺产业经过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并在近年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势头。在园艺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关键时刻,为更加科学地指导设施园艺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对现阶段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研究。从园艺产业基础建设、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和产业支撑体系等7个方面,研究总结出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从更全面的角度和更深层次上反映出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脉络,也揭示出产业进步对"三农"工作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对于更科学地总结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经验、更准确地把握产业发展现状、更清醒地认识产业发展方向,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借鉴。 2、园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规模效益有待提高,集约化生产能力较低。受农民种植观念和资金周转的因

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条件

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条件 一、水稻种植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区位优势:1、高温多雨的气候2、地势低平,土壤肥沃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5、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亚洲水稻种植的特点、原因及发展措施: 二、商品谷物农业 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美国发展的区位优势: 三、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 阿根廷发展的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一年四季都可放牧 社会经济因素:1、地广人稀,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经营2、距海港近,产品便于运出,促进商品经营3、增加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四、混合农业 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澳大利亚发展的区位因素: 五、热带种植园农业 分布: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南北回归线间的热带常年高温多雨区) 特点:①以单一热带经济作物为主②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耗劳力多③生产国为发展中国家,进口国多为发达国家,受国际经济旧秩序控制,有时增产却不增收 六:农业区位优势条件分析 一、自然因素 1.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多、昼夜温差大 2.水源:(充足) 3.地形:(平坦) 4.土壤:(肥沃) 二、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广阔) 2.交通:(便利) 3.国家政策:(支持) 4.劳动力:(成本低或资源丰富)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好)

练习:1、(1)A主要属于(农业地域类型),这里有大面积的-------------------------气候区。 (2)B区属于地域类型,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和。(3)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其农业的新增产值中,60%以上是靠投入转化来的。

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园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园艺产业发展趋势, 提出了发展园艺产业的对策和措施: 一是发展特色园艺产业, 二是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 四是加强营销, 五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六是科学种植。 关键词园艺产业现状趋势对策 园艺业是农业种植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人类营养和美化、改造人类生存环境有重要意义。园艺业历史悠久,分步较少,最初仅作为农业的附属部门,具有自给性生长的性质。19世纪后半期起,随着农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加强,园艺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种植业部门而得到迅速发展。除经济发达国家外,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也纷纷兴建以园艺业为对象的种植园。20世纪中期以来,园艺业成为创汇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园艺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园艺产业发展现状 园艺产品不仅是人体主要食物来源, 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园艺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从2001年开始, 蔬菜产值超过粮食成为种植业第一产业, 此后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蔬菜播种面积由1992年的571122万hm2 发展到2005年的1772107万hm2、2006年的1 821169万hm2 ) 。如果计算上果品(2005年果园面积1 003152 万hm2、2006 年1 004123 万hm2 ) 和花卉( 2006 年种植面积7212 万hm2 ) , 则园艺产业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更大, 园艺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益稳固。 此外, 园艺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比较效益高, 有利于解决就业、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1.2 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 我国的园艺生产多为个体分散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十分突出, 由于土地分散, 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加之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很难控制园艺产品的种植面积,使园艺产品种植计划性不强, 面积变动大, 从而造成价格波动过大, 过剩“卖难”问题十分突出。 1.3 园艺产品利用形态多为生鲜状态, 运输途中损失大 园艺产品利用形态多为生鲜状态, 一般含水量在90%以上, 又由于园艺产品产后处理相对落后, 园艺产品的加工程度不高, 产后处理链尚未形成或很不规范, 造成运输途中损失严重的现状。据统计, 我国蔬菜每年在地头和流通过程中 损失浪费率高达产量的1 /3[ 4 ]。 1.4 品牌化率低 虽然我国是世界果品、蔬菜、花卉生产大国[ 5 ] , 苹果、梨产量为世界第一, 柑橘产量仅次于巴西和美国, 且2007年蔬菜和水果的出口均为增长, 但我国的园艺产品大多以原料或半成品的形式出口, 没有龙头品牌, 没有高附加值或精深加工的产品, 我国的园艺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将只能赚取廉价的劳务费。而 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迅速上升, 过去园艺生产中的成本优势将逐渐弱化。

水稻种植业习题

练习就是高考高考就是练习 做一题会一题一题决定命运 怀仁大地学校高一年级地理配餐编号(17) 班级 姓名 学号 主备葛志刚 时间 2014-3-24 基础题【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一)选择题 1.关于世界水稻种植业正确的叙述是( ) A 、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 B 、亚洲的主要水稻区是世界经济最发达地区 C 、亚洲水稻生产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高 D 、亚洲水稻生产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高 2.世界的水稻生产,绝大多数分布在( ) A 、非洲刚果盆地 B 、南美洲亚马孙平原 C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D 、西欧、南欧和美国东南部 3、亚洲水稻主要分布区种植水稻的区位优势有( ) A 、全年高温多雨B 、都可以一年三熟C 、人口稠密,劳力丰富D 、种植历史悠久,科技水平较高 4.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 ) A 、以机械化耕作为主B 人均耕地少,小农经营C 、单位面积产量高,每户家庭产量大D 商品率高 5.在季风区内,每年对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灾害 B.寒潮侵袭 C.水旱灾害 D.台风侵袭 6.亚洲广大水稻产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最主要措施应该是( ) A.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 B.改善水利设施 C.加大科技投入 D.精耕细作 7.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的国家是( ) ①中国、印度、巴西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③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④日本、英国、德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我国东北、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主要是( ) A.一般是家庭经营的 B.一般是国营的 C.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 D.以种植冬小麦、玉米为主 9、关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农业 B 、只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 C 、要提高产量,必须加大科技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 D 、对缓解当地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促进世界粮食贸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0、关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以家庭为单位经营B 、单位面积产量低、但商品率高C 、机械化程度低D 、科技水平低 11.亚洲水稻种植业是一种( ) A 、原始农业B 、粗放农业C 、自给农业D 、商品农业 12、关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商品谷物农业主要生产小麦和水稻B 、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农产品商品率较低 C 、国外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的,我国一般是国营的 D 、加拿大和中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 13、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B.种植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玉米 C.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 D.生产规模不大,机械化程度低 (二)综合题 1、读“亚洲水稻的主要分布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 、 和 降水丰富的地区。 (2)图示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有: ①气候: ; ②地形: ; ③劳动力: 。 (3)该区发展水稻种植业,在解决人地关系矛盾方面的好处是: 。 (4)亚洲水稻生产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的原因主要是 。 (5)亚洲水稻种植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 2.读下图,按要求回答: (1)用字母A 、B 在图中标出美国的小麦区和玉米带。 (2)美国小麦区主要分布在 平原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是 ,本区小麦发展的气候条件是 。 (3)A 、B 农业带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 本区发展这类农业在交通、土地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① ; ② 。

九集镇2018年种植业产业发展汇报

九集镇2018年种植业产业发展 情况调查汇总 2018年4月16日以来,九集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对全镇种植业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将全镇农业种植业分为九大产业,分别是:粮食规模种植、稻虾共作、食用菌生产、乡村旅游、药材种植、油茶种植、林果生产、蔬菜瓜果生产和苗木花卉生产。各产业目前实际发展情况汇总如下: 一、粮食规模种植情况: 全镇50亩以上规模经营户145户,经营面积10671亩。主要种植农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 二、稻虾共作: 全镇有稻虾共作或池塘养虾面积的26个村,67户,已投苗面积852.7亩;虾池已建好待投苗面积500亩,位于沈家湾村、泗堵河村;计划发展面积150亩。其中,养殖面积10—99亩的有15户;养殖面积100亩以上的有4户,分别位于沈家湾村、泗堵河村、石门集村、九仙观村,其他面积均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 三、食用菌生产: 全镇有食用菌种植面积的13个村,19户,今年已种植总规模100.2万袋,计划发展1.5万袋。具有10万袋以上种植规模的基地位于泗堵河村、沈家湾村、曾家畈村、双泉村、

汤家咀村。其他面积为农户分散种植。 四、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全镇目前有乡村旅游经营主体6家,年接待能力18万人,年产值8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10户。 五、药材种植情况: 全镇共有药材种植经营主体24家,药材种植面积554.2亩,主要药材种类有元胡、丹参、薄荷、艾草等。种植面积较大基地位于邓家集村、施家沟村。 六、油茶种植情况: 全镇目前有油茶种植经营主体9家,已栽植油茶面积2416亩,主要面积位于双泉村、彭家营村、尤家岗村;计划栽植面积1000亩,位于吴家集村。 七、林果业生产情况: 全镇有林果产业经营主体32家,种植面积5398亩。主要种植品种为桃、梨、葡萄、猕猴桃、核桃等,种植面积较大的基地位于九仙观村、方家庙村、王花园村、尤家岗村、古林坪村和邓家集村。其他小宗林果如甜柿子、山楂、桑葚等由各户分散种植,未形成规模。 八、蔬菜、瓜果生产情况: 全镇有蔬菜、瓜果生产经营主体57户,种植面积640亩,主要品种有草莓、黄瓜、辣椒、莴笋等,生产面积较大的位于九仙观村、泉水堰村、良种场村和方家庙村,其他面积由

几种主要的农业区位区位条件分析

* 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A.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有利条件: 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高寒低温,生长周期长; ④夜雨较多;⑤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主要制约因素: 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②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生长期短; ③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④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 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但为什么农作物单产较高? ①光照条件好,植物光合作用强;②昼夜温差大,夜晚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积累。 B.南疆(印度河、尼罗河三角洲)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①气候(降水):夏季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②气候(热量):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③水源: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条件便利; ④土壤:土质疏松,多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 (尼罗河三角洲:光热资源丰富、有灌溉水源、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C.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 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开阔;③耕地面积广大; 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 ①热量不足;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土壤肥力下降;④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D.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 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 ③发展花卉、蔬菜等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E.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区位优势: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地少人多,开发较早。 农业制约因素: ①受季风活动不稳定性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多寒潮、伏旱等气象灾害; ②地形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大,生态脆弱,且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③红、黄壤为主,酸性强、土质黏重; ④农业利用的生物品种单一,经营方式极为粗放。 F.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区位优势分析: ①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③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G.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区位因素分析: ①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 ②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③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H.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 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劣势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 景分析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者:尹海华日期:2016-11-22 广义上讲,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部分,中药饮片处于中药产业的中间环节,在中药产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中医药政策,如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政策等,从不同角度激励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化药和中成药“零加成”的大环境下,中药饮片销售仍然享受药品加成政策,从而成为中药饮片销售提升的动力。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制定发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更是明确——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中药饮片不纳入“药占比”控制范围。 A、趋势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长至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从医药工业细分子行业来看,中药饮片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加至亿元,CAGR为%,中药饮片加工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速度显着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 随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中药饮片行业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市场地位在不断加强。从医药工业近三年细分子行业横向比较来看,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增速均排在8类子

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穆化龙

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穆化龙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种植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将农业推广技 术应用于农业种植业中,无疑是将农业的发展推向大高潮,本文主要分析农业推 广在农业种植业中的重要性,然后重点阐述农业推广应用于种植业中的具体策略,希望对各位农业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业种植业;重要性;策略 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农业种植业极容易受到地域以及天气条件 的制约,导致种植业在实际的发展当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种植业要想实现良 好的发展,那么就要充分发挥农业推广的作用。并且加强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 当中的应用。基于此,农业发展的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农业推广对于农业种植业 的重要性,并且采取有效的策略,推动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全面提升 农业种植业的发展。 一、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程度非常高的社会,将农业推广应用于农业种植发展中,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则是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农 业推广,可以帮助农民构建起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帮助农民提供更多的农业商机,帮助广大农民都能了解更多的农业信息,提供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农民富则国富,这不仅仅促进我农业经济的增长,更是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有利于我 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2.有利于发挥农业推广的主导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大,地形种类众多,幅员辽阔,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都有显著的差别,将农业推广应用到农业种植业中,有利于我国农业的 整体发展。同时,农业推广工作的順利进行,也有助于我国农村的综合发展,为 农村农民的福利政策的健全提供了支持。在这就是农业推广本身就和农业种植联 系紧密,两者属于互相依存的关系,农业推广为农业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保证,农业种植业为农业推广充实了相关的工作内容,所以说想要我国农业大规模的发展,就一定要将农业推广运用到农业种植业中来。 二、农业推广应用到农业种植业中的策略分析 1.将农业推广的理念进行创新 在对农业种植业中进行农业推广时,一定要注重推广理念的创新,农业推广 一定要和当地农业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并根据当地农业的实际工作需要,探索出 符合当地农民需求的农业推广模式,这样农业推广的实际效果才能够显现出来。 同时,还要注重农业推广与农业生产经营的良好结合,让农民了解到农业推广的 方式及优势,让农民参与到农业推广之中,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也能贡献出自 己的一分力量。从而有效的提高农业推广在种植业中的深度。 2.优化农作物的品种,提高农作物的质量 想要是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中起到良好的作用,还要对农作物的品种进行 优化,为农业推广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工作基础。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农业相关 部门加大科研投资力度,不断的研发出高质量的农作物新品种,并采用先进的种 植技术,比如最近比较火的绿色种植技术,降低农药化肥的残留,从而保证农作 物的整体质量,提高农作物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样有利于地区农业的推广活动。还要不断的引进具有特色的农作物新品种,保证农作物市场的新颖性,从而

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资讯来源:中华名优特产网在2007农业产业年会上的发言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 (2007年12月11日)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中国农业行业国际论坛。按照论坛的安排,我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和牧业税,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带动下,中国种植业发展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好形势。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成就: 第一,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从2004年开始粮食保持连续增产的良好势头,扭转了前5年持续下滑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2006年达到15.82亿亩,2004到2006年三年累计增加9119万亩。二是单产连创历史新高。2006年亩产达到314.4公斤,三年累计提高25.6公斤。三是总产增加较快。2006年达到9950亿斤,三年共增产1337亿斤。今年有望实现连续四年增产,粮食产量有望 超过1万亿斤。 第二,经济作物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棉花产量达到675万吨,糖料产量达到1.1亿吨,均为历史最高水平。油料单产连续三年突破历史。与此同时,蔬菜、水果、茶叶、蚕茧等经济作物单产提高、总产增加、品质优化、出口稳定增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保持协调发展,这 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第三,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优势产品生产在空间上日益集聚,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92%、62%和53%;棉花已形成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面积占全国的98%;长江流域油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5%;桂中南、滇西南、粤西三个甘蔗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9%;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8%;长江上中游加工甜橙、赣南-湘南-桂北鲜食脐橙和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三个柑橘产业带占全国 的面积达到49%。 第四,园艺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

xx县农业(种植业)发展规划

xx县农业(种植业)发展规划 (摘要) 农业(种植业)规划布局 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以“规模农业、无公害农业、标准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为发展目标,通过搭建新农村建设“三大平台”(产业展示平台、物质基础平台、产品市场平台),着力抓好种植业产业结构、生产基地、产业经营三大布局。 (一)深化农业(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培植优势产业和 特色产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眼“规模农业、无公害农业、标准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方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业)产业结构。巩固发挥已获认证的十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十个优质农产品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业(种植业)产业区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因地制宜,指导镇乡搞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规划论证,抓好试点。在有条件的地方,实现“一镇一个优势产业、一村一个特色产品”。 1、粮油调优。依托基地建设和大型粮食综合生产示范片的带动辐射,将大宗粮油产业调整为区域化生产、优质化生产、商品化生产、专用化订单生产。 - 1 -

(1)优质高产粮食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大型优质粮食生产示范片建设,以此推动全县粮食优质化生产。优质粮食产业主要分布到5个片区,每片建立10万亩示范片,其中核心示范区4万亩,辐射带动6万亩。第一线为xx路沿线的xx、xx、xx、xx;第二线为xx路和xx路三角区的xx、xx、xx、xx;第三线为xx路沿线的xx、xx、xx、xx;第四线为xx路沿线的xx、xx、xx、xx;第五线为xx路沿线的xx、xx、xx、xx。 (2)“优质、专用”油料优势产业。高芥酸油料重点安排到东北路原xx、xx、xx三个区的14个镇乡,南路原xx区的xx、xx、xx、xx4个镇乡;“双低”油料重点安排到西北路和xx中心区域40个镇乡。 2、果蔬调绿。通过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区和特色水果产业带,带动全县果蔬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向设施化栽培、无害化、特色化生产方向发展。 (1)特色水果产业。主要发展优质早熟梨、晚熟桃、枇杷、米枣、脐橙5个特色品种。其中,优质梨、晚熟桃重点安排在xx、xx镇,枇杷重点安排在xx、xx镇,米枣重点安排在永新、新德、石安镇,脐橙重点安排在金石镇。 (2)特色蔬菜产业。主要发展设施化栽培反季优质商品蔬菜、特色海椒、特色大蒜、特色榨菜、特色西瓜、食用菌。其中,优质商品蔬菜重点安排在城郊区及新德镇;特色海椒重点安排在刘营镇;特色大蒜重点安排在xx、xx镇;特色榨菜重点安排在xx、xx2个镇乡;特色西瓜以xx、xx、xx、xx镇为主产区,xx、xx、xx镇为第 - 2 -

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

**县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县农委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联系我县经济建设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体系网络的优势,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全面推进我县种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将我县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种植业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为主,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为辅。全县耕地面积约105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32万亩以上(统计局口径),其中,小麦 70万亩,水稻49万亩,玉米12万亩,大豆2.5万亩,山芋1.5万亩。实际种植面积约15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约50万亩,小 麦79万亩,玉米18万亩。全县粮食总产2007突破10亿斤大关,达51万吨,2012年突破12亿斤大关,达60.59万吨。粮食单 产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水稻、玉米、小麦单产水平分别达到600公斤、410公斤和400公斤以上。近年来,除2013年发生重大旱涝和病虫灾害情况下略有减产外,呈持续增长态势。2014 年全县粮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超历,分别达到154万亩、

479.22公斤和73.8万吨。2007年、2013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 粮食生产先进县,2005年被省农林厅授予2004年度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2年被授予江苏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集聚资源要素,加强两大园区建设 1.成功创建省级成子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是加强基础配套,扩大园区承载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860万元,新建水泥 路21.2公里,桥19座、泵站3座、渠涵闸165座,架设电力线路4千米,栽植绿化苗木1.2万株,基本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优质高效产业园区。二是坚持产业定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其中在优质稻米区,建成1.2万亩高标准农田,并以南粳9108为主推品种,稳步推进优质稻米基地规模化建设。 2.创新建设生态家庭农场集群示范区。一是制定《**县家庭农场集群建设规划》。集群内已建成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16个,经营面积约7300亩,集群南紧邻北窑沟以南还有3个规模较大 的家庭农场,经营面积约4300亩。二是建设卜湖家庭农场集群 服务中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惠丰家庭农场现有条件基础上,投资600多万元,开工建设占地约15亩的服务中心,建成 后可为周边15-20个粮食种植家庭农场的粮食烘干及粮食、农资、农机存放等提供服务,服务面积约1万亩,解决园区内水稻不能

我国传统种植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我国传统种植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一是劳动力素质不高。 二是农业灾害威胁加剧。 三是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资源紧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而与此同时,耕地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成为制约种植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耕地的主要矛盾是总量不足和质 量下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9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而且呈逐年减少趋势。现有耕地2/3为中低产田,存在养分失衡、 肥效下降、退化严重等问题。水资源的主要矛盾是总量不足、分布 不均和利用率不高。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20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 均水平的1/4。常年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淮河以北地区耕 地面积占全国的近2/3,拥有水资源量却不足全国的1/5。与此同时,由于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灌溉水每立方米平均生产粮食1公斤,每亩每毫米降水生产粮食0.5公斤,均仅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 五是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是中国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全国平均每个农户经营土地规模仅为8亩,这种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严 重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提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提高种植业 生产组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推进组织 制度创新。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户与市场的连接机制还不完善, 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的能力还比较弱,农村社会化 服务组织发育还不健全。目前,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专业合 作社的农户比例分别仅为35%和13%。

一是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合理保护利用加强资源。 按照确保2020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8亿亩的目标,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大国家对耕地质量建设 的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建立耕地质量动 态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加强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动态监测,为开展 耕地质量建设提供依据。加快农田节水、测土配方施肥、高效施药 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加快种植业科技进步。 四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土地平整、沟渠配套、地力培肥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建设。围绕提升综合 生产能力,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良种繁育、病虫防控、地 力监测、农田节水等设施。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农机装备条 件建设,加快技术和机具研发,提高农机装备数量,推进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六是完善扶持保护政策。 七是创新生产组织制度。 一是优良品种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四大粮食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61%;抗虫棉推广面积占棉花总面积的70%;“双高”甘蔗、“双低”油菜比重分别达到90%和80%。 二是农业投入品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高效施肥、高效施药和农田节水等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节本增效,而且对 保护生态环境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 的高效施肥技术应用面积已达到6.4亿亩,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一的 耕地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