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设计印象派绘画

论文设计印象派绘画
论文设计印象派绘画

浅谈印象派绘画

容摘要:本文章主要从印象派产生的原因、定义、绘画笔法技巧、绘画色彩、与现实主义的区别以及印象派的贡献和局限性等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印象派、思想自由、视觉感受、笔法、画布、白色底子

一、印象派产生的原因

19世纪的法国,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艺术流派始终是在激烈的斗争着。官方的学院派墨守成规,思想保守,他们把持的沙龙,拒绝一些年轻有为的画家参加展览会。1863年,有4000多件作品被沙龙拒之门外不准展出,结果引起了社会的不满。拿破仑第三为了稳定舆论,亲自出面过问这件事,并决定从5月15日起举办一个落选沙龙,在这个沙龙上展出被官方沙龙选掉的作品。这一件事实际上就成为印象派产生的先声。

印象派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他首先和法国的社会有密切的关系。在第二帝国时期,很多知识分子思想苦闷,他们不满当时社会的现状,却又看不到光明的出路;他们追求自由,但又觉得前途渺茫,于是只有在象牙塔中探求艺术的形式,这也就决定了他们艺术思想的局限性。

二:印象派的定义

从历史上看,印象派画家指的是1865到1890年左右在法国的一些交往密切、并一起作画的画家。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的10年间——更准确的说,从1874年到1882年这些画家在一起创作、一起展出作品、彼此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一段时期是印象派运动的全盛时期。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和毕沙罗是印象派的创始人和重要成员。

从技术上看,可以找到一个具体而又精确的定义。作为初步的定义,即印象派要求画家尽可能的直接接触所画的题材;对所画的题材,画家必须亲眼看到——不是凭想象、记忆或虚构——而且必须看成一个整体,不能省略任何细节,也不能在画室里进行创作。从这里可以看出,印象派的题材就是艺术家本人实际生活的世界——也就是他所熟悉的场面、人物和风景。这些场面给予他的直接视觉感受应该尽量原封不动的搬到画面上来。尤其是色彩,更要细致的观察而且要认识到阴影本身是有颜色的,而不仅仅是比物体局部颜色稍暗一些的色调。所以一片绿色树叶的阴影可能是浅蓝色的,但其中也可能有一些变化。这些色彩的变化必须完全来自印象派画家的亲身观察,而不允许掺杂任何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测。

三:绘画的笔法技巧

印象派对色彩变化进行耐心细致的观察,有时甚至达到入微的程度,它要求画家用色时采用细小的不透明的笔触,而不是画一大片颜色或采用薄薄的平涂。这些笔触要求尽可能的在调色板上不加任何调色油调出来(因为这种笔触并不要求颜料具有流动性)并直接画到画布上去。其他的笔触逐渐往上加,有些是

并列的,有些是重叠的。这种颜色的网或整体结构,像用各种碎布拼凑起来的衣服一样,几乎完全排除了线条。

色层的最终厚度可能变得相当可观,但厚薄的差异很大。雷诺阿的油画表面厚度很少保持一致。莫奈在其后期某些作品中,例如《鲁昂大教堂》组画中,通过笔触的层层迭加,形成了大片的碎块厚涂。

印象派绘画方法听起来是很容易的,但这种方法基本上是画家个人的经验,根本不是一些理论上的“条条”,这些条条往往是后来的评论家总结出来的。根据实景进行创作的画家,对理论不感兴趣;他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准确的观察上。

印象派的方法并不把色彩的分割作为其主要的表现手段,虽然人们常常反复的说,印象派画家把未经调和的纯色并排的画在画布上,有意识的让这些颜色在“观众的眼睛里融合起来”。这种理论是属于稍晚一些的新印象派画家们的。像莫奈或毕沙罗在70年代中期创作的典型的印象派油画——例如《阿尔让特之秋》无疑是用分割的笔触表现色调的,但这种颜色是通过观察而得出的,不是根据理论推断出来的。色彩的变化是在调色板上调出来的,而不是什么“纯”颜色。

四:绘画的色彩

印象派绘画几乎都是画在白色画布上的。这样做能使鲜艳的色彩充分突出,从而把在有色底子作画的传统绘画技法整个的颠倒了过来。有色底子的种类繁多,从鲁本斯的珍珠灰、17世纪鲜艳的暖棕色,直到浅蜂蜜色。在涂有浅色和深色的底子上作画,很容易获得中间调子,而且相当自然。印象派拒绝使用有色底子,全部使用白色底子。白底子意味着较高的调子和普遍较淡雅的色彩。

有一种普遍的错误看法是认为印象派画家从调色板上取消了黑色和土色。这种说法对19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印象派来说是可以的,用于真正的印象派就不可以了。修拉在1884年创作的《海滨浴场》可以看成是从印象派向新印象派过渡阶段的代表作品,但即使在这幅油画里也采用了棕土、土黄等土色甚至黑色。可以说莫奈和毕沙罗在这时肯定没有感到非把这些颜色从他们的调色板上

去掉的必要。雷诺阿曾一度去掉黑色,但后来又使用了黑色,并将其称为“色中之皇后”。

印象派画家是采取什么方法对面临的对象进行描绘的呢?在1881年左右毕沙罗给青年画家了贝尔的忠告中作了阐述。他说:“要在大自然中选择最适合你气质的主题。观察主题时多注意形体和色彩,而不要太着重于素描刻画……太准确的素描索然无味,而且不能给人整体的形象,它会破坏各方面的感觉。不要把轮廓线画的太完整,应该用明暗和色彩恰如其分的笔触来表现素描关系,要刻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用任何适当的表现手段都可以,绝对不要拘泥于固有的技法。在作画时先选定要画的主题,然后对所有的物体同时落笔,不要一个局部一个局部的画,而要在整个画面全面布色,选择准确的明暗调子和色彩,并注意左右的东西。从前景到地平线,以及天空、树叶的倒影,都要注意空间透视关系。上色时要大胆果断,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第一印象。

印象派画家和现实主义画家不同,现实主义的画家从画室里走出来发现了社会;而印象派的画家从画室里走出来发现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乔治·里维尔说:“为了题材的色调特点而处理题材,不是为了题材本身,这就是印象画派画家不同其他画派的特点”。

五:印象派的贡献和局限性

印象派画家在发展风景方面是有贡献的,在描绘自然风景时,他们追求着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从而使风景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具有清新、明亮、丰富多彩的特点。他们把光看做是“绘画的主人”。他们反对物体的固有色,认为树干不

一定是褐色的,树叶也不都是绿色的,不同的光照可以产生不同的颜色。他们重视光,对瞬间的观察很注意。莫奈在后期曾和一位老朋友说:“光变了颜色也要随着变。颜色,一种颜色,它持续一秒钟,有时至多也不超过三四分钟。”印象派画家认为阴影并不是黑的,应该也有光,只不过弱一些。总之,光的强弱,光的变化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印象派画家大多是用原色作画,所以色彩特别清新、明亮,没有浑浊之感,一些优秀的风景画简直是一幅幅色彩的交响曲。印象派画家所以能够画出一些动人的风景画就在于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和自然密切的结合”(莫奈语)他们努力去观察自然,不断勤奋的作画,他们尊重客观,反对主观臆造,对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尽管印象派在绘画表现方法上有贡献,但其思想和艺术上的局限性也应该看到。印象派艺术的主要缺陷是脱离社会现实。在他们的作品中,社会重要题材几乎全都排除在外。他们都不大关心社会现实,雷诺阿就把对人的描绘看成是和花草苹果一样。他们作品的容和思想性是很薄弱和狭窄的,往往是偶然的。印象派的画家常常以习作代替创作,以感性代替理性。他们在做一幅画时,事先很少有一个完整的构思,例如马奈的《奥林匹亚.》只是在画完后才加上了这样一个莫名其

妙的名称。

总结:通过对印象派绘画产生的原因、定义、绘画笔法技巧、绘画色彩、与现实主义的区别以及印象派的贡献和局限性等方面的分析,使我对印象派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有助于我对印象派绘画的进一步学习。

《印象派绘画大师》约翰·雷华德和贝纳·顿斯坦著

师大学

《西方美术史教程》春著人民美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