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01

1)根据现实世界的组织和工作过程将其转化成E-R图描述。

其中一个员工属于一个部门,一个部门有多个员工;一个员工可同时参加多个项目,一个项目有多个员工一起开发。

①确定实体和实体的属性。

②确定员工和部门的联系、员工和项目间的联系,给联系命名并指出联系的类型。

③确定联系本身的属性。

④画出员工、部门、项目组成的E-R图。

2)将E-R图转换为关系表。

①将实体转化为关系表。

②将联系转化为关系表。

③写出表的关系模式并标明各自的主码和外码。

④确定主要属性的约束条件。

3)设计关系表中的模拟数据。实体转化的表不少于8条记录,联系转化的表不少于15条记录。

4)设计对上述关系表的基本操作任务。

实验内容02

1)安装SQL Server 2005。

2)查看安装SQL Server 2005的目录结构。

3)注册服务器并和数据库连接。

4)查看设置安全认证模式

①打开对象资源管理器。

②用右键单击要设置认证模式的服务器,从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选项,则出现SQL Server 属性对话框。

5)查询编辑器的使用。

①选择要执行的数据库“master”。

②在编辑器中输入以下语句,注意观察录入文本的颜色。

SELECT * FROM sysobjects WHERE name='sysrowsets'

③使用查询菜单的“执行”命令,执行SQL脚本。

④将SQL脚本以文件名SQL02-01.SQL保存。

6)创建和使用链接服务器。

①在d:\samples上建立mysheet.xls文件,输入数据。

②在查询编辑器中输入【例2-2】的例子。

③用Windows本地用户定义登录映射。

④执行查询

⑤用SQL Server本地用户定义登录映射。

⑥执行查询。

7)分离用户数据库,然后在附加进系统。

实验内容03

1)用对象资源管理器创建数据库

数据库名:xmgl

数据文件1的逻辑名为:xmgl1,物理名为:xmgl1.mdf,存放在“D:\xmgl”目录下,初始大小为:1 MB,增长方式为自动增长,每次增加1MB。

数据文件2的逻辑名为:xmgl2,物理名为:xmgl2.ndf,存放在与主数据文件相同的目录下;

文件大小为3MB;增长方式为自动增长,每次增加10%。

日志文件1的逻辑名为:xmrz1,物理名为:xmrz1.ldf,存放在“D: \xmrz”目录下,初始大小为:1MB,增长方式为自动增长,每次增加10%。

①右击对象资源管理器中的“数据库”项;

②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数据库”。

2)用对象资源管理器查看和修改数据库

①在对象资源管理器里展开“数据库”;

②选定“xmgl”数据库,右击即可进入“xmgl”数据库属性界面进行查看和修改。

3)用SQL命令创建数据库,数据库要求同上。

①进入查询编辑器

②输入以下程序

USE master

GO

IF EXISTS(SELECT * FROM sysdatabases WHERE name='xmgl')

DROP databanse xmgl

GO

create database xmgl

on primary

(name= xmgl1,filename='d:\xmgl\xmgl1.mdf',size=1,filegrowth=1),

(name= xmgl2,filename='d:\xmgl\xmgl2.ndf',size=3,filegrowth=10%)

log on

(name= xmrz1,filename='d:\xmrz\xmrz1.ldf',size=1,filegrowth=10%)

3)用SQL命令修改数据库。

在xmgl增加一个名为“xmgl3”的数据文件,在“F:\xmgl”目录下增加,文件名为“xmgl3.ndf”,初始大小为3MB,增长方式为自动增长,每次增加15%。删除“xmgl2”。

①进入查询编辑器

②输入以下程序

alter database xmgl

add file(name= xmgl3, filename='F:\xmgl\xmgl3.ndf',size=3,filegrowth=15%)

将数据库“xmgl”中的文件xmgl2和刚增加的xmgl3删掉。

①进入查询编辑器

②输入以下程序

alter database xmgl remove file xmgl2

alter database xmgl remove file xmgl3

4)删除数据库

读者自己可以创建另外一个数据库,用企业管理器和SQL命令“DROP database 数据库名”分别练习。

实验内容04

1)创建表

①使用对象资源管理器创建

完成本书第1章五个表的创建,参看本章实例。

②使用T-SQL语句创建

有一个项目管理(xmgl)数据库,现有四张表,分别是部门表(部门号,部门名,部门电话,部门地址,部门人数);员工表(员工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技术职称,工资,所在部

门号);项目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所在地方,项目类型);员工参与项目(员工号,项目编号,职责)。其中有下划线的字段为关键字,斜字的字段是外关键字。除工资为数值类型、出生年月为日期类型外,其余字段均为字符类型。

2)从sysobjects、sysindexes和syscolumns,sysrefrences表中查看关于上述创建的表的信息。3)使用对象资源管理器定义下面的约束。

①员工号是四位数字串,其中第一位和最后一位是取1-9之间的数字,其他是0-9。

②项目编号是以字母J开始的其它是数字的4位字符串。

③约束性别的取值为…男?、…女?,且非空,缺省是‘男’。

④约束电话号码的格式:以8892开始的,第5位取234中的一个,其它是任意数字的8位数字串。

4)使用SQL语言增加修改部分表及字段

①在部门表中增加部门领导字段(注意和员工号同域);在项目表中增加项目主管字段(注意和员工号同域);并考虑相应的外键约束。

②在员工表中增加技术职称和工资字段,其中工资字段为数值类型。

③在项目表中增加开工日期和完工日期字段,类型为日期类型。

④增加约束工程开工日期小于计划完工日期。

⑤修改部门人数字段类型为整型。

⑥删除项目表中的项目类型字段。

实验内容05

1)调出第4章实验创建的四个表。方法:附加XMGL数据库或运行创建4个表的SQL语句。

2)用SQL增加数据语句输入四个表中数据。其中部门表不得少于5个,员工表不得少于10个,项目表不得少于10个,员工参与项目的情况表不得少于20个。注意:输入数据时应先输入主表数据,再输入有外键的数据;同时注意各表已经定义约束条件。

3)设计查询语句并在查询编辑器中进行查询。

①求参加某个项目的员工姓名。

②查询某个职工所参加的项目的项目号,项目名称以及项目所在地方。

③查询参与了所有项目的员工姓名和员工所在的部门。

④查询没有参与任何一个项目的员工姓名和所在部门。

⑤查询所有部门都有员工参与的项目。

⑥查询参加了在上海的项目的所有职工的编号、姓名和所在部门。

⑦列出每个部门的平均工资、最高工资、最低工资,工资合计,以及整个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总计。

⑧对所有项目主管的工资增加10%。

实验内容06

1)使用对象资源管理器创建、管理索引

①为员工表创建一个索引名为“emp_id”的唯一性非聚集索引,索引关键字是“员工号”,填充因子80 % 。

②重命名索引,将索引“emp_id”重命名为“员工表_员工号”。

③删除索引“员工表_员工号”。

2)使用T-SQL语句创建、管理索引

①为员工表创建一个索引名为“emp_id”的唯一性非聚集索引,索引关键字是“员工号”,填充因子80 % 。

②重命名索引,将索引“emp_id”重命名为“员工表_员工号”。

③为员工参与项目表创建一个索引名为“员工_项目_index”的非聚集复合索引,索引关键字为“员工号”,升序,项目编号,降序,填充因子50%。

④删除索引“员工表_员工号”和“员工_项目_index”。

3)索引前后的执行计划

①删除员工表中员工号上的主键。按员工姓名和项目名称查询对应的职责,然后观察执行计划信息,计算总的I/O和CPU开销。(员工表和员工参与项目表中的员工号都没有索引)②为员工参与项目表创建一个索引名为“员工参与项目_员工号”的非聚集索引,索引关键字为“员工号”,升序;按员工姓名和项目名称查询对应的职责,然后观察执行计划信息,计算总的I/O和CPU开销。(员工表中员工号没索引,员工参与项目表中的员工号有非聚集索引)

③重建员工表中员工号上的主键,删除“员工参与项目_员工号”的非聚集索引。按员工姓名和项目名称查询对应的职责,然后观察执行计划信息,计算总的I/O和CPU开销。(员工表中员工号有聚集索引,员工参与项目表中的员工号没有非聚集索引)

④为员工参与项目表创建一个索引名为“员工参与项目_员工号”的非聚集索引,索引关键字为“员工号”,升序。按员工姓名和项目名称查询对应的职责,然后观察执行计划信息,计算总的I/O和CPU开销。(员工表中员工号有聚集索引,员工参与项目表中的员工号有非聚集索引)

实验内容07

1)比较自动事务模式和显式事务模式执行SQL的不同。

①以自动事务模式执行下面SQL语句

insert into员工表values ('2011','杨阳','男','1990-07-20', '销售员',3800,'1004')

--注意部门号'1004'必须是部门表里有的部门号,即要满足外键约束。

select times=1,*from员工表

update员工表set工资=4000 where员工号='2011'

select times=2,*from员工表

delete from员工表where员工号='2011'

select times=3,*from员工表

②以显式事务模式执行SQL语句

--进入显式事务模式

begin transaction

--插入数据

insert into员工表values ('2011','杨阳','男','1990-07-20', '销售员',3800,'1004')

select times=4,*from员工表

--执行提交操作

commit transaction

go

select times=5,*from员工表

begin transaction

--修改数据

update员工表set工资=4000 where员工号='2012'

select times=6,*from员工表

--执行回退操作

rollback transaction

go

select times=7,*from员工表

begin transaction

--删除数据

delete from 员工表where员工号='2012'

select times=8,*from员工表

--执行回退操作

rollback transaction

go

select times=9,*from员工表

2)对员工表结构进行修改,增加最高学历和毕业院校字段,如果成果提交,否则取消。(用显式事务,如果语句执行成功,则系统变量@@ERROR 是0。可以在sysmessages 系统表中查看与@@ERROR 错误代码相关的文本信息)。

3)仿照【例7-8】执行系统存储过程sp_lock,观察程序执行过程中锁的使用状况。

实验内容08

1)变量的使用

声明两个字符变量:@i1和@i2,然后将它们转换为整形变量,对@i1赋初值:10,@i2的值为:@i1的值乘以5,再显示@i2的结果。执行程序显示结果。

2)分支结构的使用

查询某个部门员工参与的项目,如果该部门没有人参与任何项目,就在员工项目表中增加该部门最少一人去参与项目。否则不在该表中增加该部门人员。同时在员工表中对参与项目的员工工资增加200,以上增加和修改要求通过显式事务实现,如果成功提交,否则回退。执行程序显示结果。

3)循环结构的使用

查询员工的基本信息,要求列出员工的职工号,姓名,部门编号,部门,工资,而对工资不是直接显示具体数值,而是进行替换,显示工资级别。1000到1200的,为一级工资,1200到1500的是二级工资,1500到2000的是三级工资,2000到2700的是四级别工资,2800到3700的是五级别工资,高于3700的为高级。

要求按部门编号循环分批处理显示。执行程序显示结果。

4)常用函数的使用

①计算从1980年01月01号到当前日期的天数、月数及年数。

②计算当前日期加上100天之后的日期。

③将日期2009/10/26转换为2009年10月26日的字符串。

④用函数计算字符串‘I am a teacher.’的长度,并使用函数将“student”替换为“teacher”。

⑤用函数求“You are a student”字符串中,从11开始,长度为7的子串。

实验内容09

1)针对员工表创建一个视图, 取员工表的前4个属性,要求带WITH ENCRYPTION。使用sp_helptext和在syscomments表中分别观察定义的文本。最后利用定义的视图进行查询。2)创建一个查询参加所有项目的员工视图“V1_视图”,包括员工号、姓名,所在部门名。并进行查询。

3)创建只包含部门名是“人事处”的显示部门信息的视图“V2_视图”,不带WITH CHECK OPTION 。

①在该视图上分别插入部门是“办公室”和“人事处”观察执行结果。

②分别修改该视图针对部门是“办公室”和“人事处”的其他属性数据,观察执行结果。

③分别删除部门是“办公室”和“人事处”的记录,分别观察执行情况。

4)创建只包含部门名是“人事处”的显示部门信息的视图“V3_视图”,带WITH CHECK OPTION 。

①在该视图上分别插入部门是“办公室”和“人事处”的部门数据,观察执行结果。

②分别修改该视图针对部门是“办公室”和“人事处”的其他属性数据,观察执行结果。

③分别删除部门是“办公室”和“人事处”的记录,分别观察执行情况。

5)创建查询员工叫“张三”是哪个部门的视图“V4_视图”,然后在该视图里删除“张三”的所有信息,观察执行情况。为什么是这样?

实验内容10

1)定义及使用游标

针对员工表定义一个只读游标“CUR1_游标”,逐行显示员工的所有信息。

2)使用游标修改数据

针对员工表定义一个游标“CUR2_游标”,将游标中绝对位置为3的员工姓名改为“杜兰特”,性别改为“男”。

3)使用游标删除数据

定义一个游标“CUR3_游标”,将员工表中名为“杜兰特”的员工删掉。

4)针对项目管理数据库,设计嵌套游标,外层游标“CUR41_游标”显示每个员工的员工号、员工姓名、技术职称,所在部门,内层游标“CUR42_游标”逐个显示当前员工所参加的项目的情况,包括项目号、项目名称、承担职责。

5)在员工表中增加一列“参加的项目总数”。创建游标“CUR5_游标”,利用游标在员工参与项目表中统计员工参加的项目数,然后将参加的数目填入员工表中的参加的项目总数列中。

实验内容11

1)创建标量型自定义函数

①建立一个求阶乘的函数“F1_自定义函数”。

②调用该函数计算5!* 3!- 6!

2)创建内联表值型函数

①创建函数“F2_自定义函数”,通过员工号查询员工姓名、年龄、性别和所在部门(注意不是部门编号)。

②使用该函数,用员工号查询并显示某员工的姓名、年龄、性别和所在部门。

3)设计多语句表值函数

①创建函数“F3_自定义函数”,显示指定部门的每个职工参与的项目数,并在最后一行显示该职工参与项目的总数。

②调用该函数显示某一部门职工参与项目情况。

4)创建一个用户自定义函数“F4_自定义函数”,返回参加某个项目(例如‘J3’)的所有员工的姓名、职称、所在部门的名称,以及每个员工在该项目中的职责和任务。利用该函数进行查询。

实验内容12

1)创建并执行不带参数的存储过程

①打开SQL查询编辑器。

②针对项目表创建名为“P1_存储过程”的存储过程,要求每页显示5条记录,按任意键显示下一页。

③执行“P1_存储过”存储过程进行数据浏览。

2)创建并执行带输入参数的存储过程

①打开SQL查询编辑器。

②部门人数应该等于员工表中对应部门实际员工数,由于有员工调入调出,可能存在不等的情况。编写存储过程“P2_存储过程”,检查指定部门人数的正确性,如果不正确,则进行修改。

③显示部门表和员工表数据;然后执行存储过程;再显示部门表和员工表数据,比较数据是否变化。

3)创建带OUTPUT输出参数的存储过程

①打开SQL查询编辑器。

②设计存储过程“P3_存储过程”,从员工表计算某部门人员平均工资。要求输入参数为部门号,输出参数是该部门的平均工资。

③编写主程序,调用存储过程,在主程序中显示指定部门的平均工资。

4)创建并执行带输入参数和返回状态的存储过程

①打开SQL查询编辑器。

②设计存储过程“P4_存储过程”,完成对员工表的元组插入工作。要求使用输入参数。插入操作成功返出状态值0,失败返出状态值-1。

③执行存储过程,如果返回状态值为0,输出“数据插入成功”,否则输出“数据插入失败”。5)修改和删除存储过程

①修改“P1_存储过程”存储过程,要求指定项目编号作为输入参数,并增加WITH ENCRYPTION选项。

②查看修改后的“P1_存储过程”存储过程文本。

③执行“P1_存储过程”存储过程

④删除“P1_存储过程”存储过程。

实验内容13

1)创建事后触发器

①打开SQL查询编辑器。

②设计一个名为“T1_触发器”,当员工表插入和删除后触发器,当做插入操作时,实现在部门表中相应部门人数的增加,当做删除操作时,实现相应部门人数的减少。

(其中要使用事务,即在插入员工数据的同时,相应部门的人数要增加,如果两者都成功,则提交,如果有一个失败则两者均撤消。删除也一样。)

③在员工表中插入记录,查看部门表人数是否增加。

④在员工表中删除记录,查看部门表人数是否减少。

2)创建替代触发器

①打开SQL查询编辑器。

②先创建一个查询所有员工的视图“V _员工视图”,包括员工号、姓名,所在部门名。

③建立一个名为“T2_触发器”的替代触发器,当修改该视图时,可以更改某员工编号下的员工姓名和所在的部门名。

④修改视图。例如:员工号…75006?原来员工叫…李平?,所在部门是…办公室?,现把员工号…75006?的员工改为…刘波?,部门变为…销售部?。

⑤查询视图,看修改效果。

3)使用系统存储过程查看触发器

①sp_help '触发器名字'

②sp_helptext …触发器名?

实验内容14

1)创建新的windows登录账户

①以windows账户Administrator登录,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

在“本地用户和组”下创建名为“zhang”的用户;

②启动查询编辑器;

③使用系统存储过程sp_grantlogin 添加“计算机域名\zhang”到SQL Serve系统。

2)创建新的SQL Serve登录账户

①启动查询编辑器;

②使用系统存储过程sp_addlogin创建SQL Server登录账户“dong”;

3)创建数据库用户

①启动查询编辑器;

②选择xmgl数据库

③使用系统存储过程sp_grantdbaccess为数据库XMGL登录账户“dong”创建一个同名的数据库用户。

4)角色管理

①启动查询编辑器;

②使用系统存储过程sp_addsrvrolemember将登录账户“dong”指定为固定服务器角色“sysadmin”。

③使用系统存储过程sp_addrolemember将数据库用户“dong”指定为数据库角色db_accessadmin”。

5)权限管理

①启动查询编辑器;

②为数据库用户“dong”授予创建表和试图的权限。

③授予数据库用户“dong”对XMGL数据库中“员工表”具有查询、删除权限。

实验内容15

1)用对象资源管理器为XMGL数据库创建两个备份设备“xmgl_full、xmgl_log”,分别用作完全备份和日志备份。

2)设置对xmgl数据库的还原模型为完全模型;

3)备份数据

①打开查询编辑器,用SQL命令完成以下备份。

②对xmgl执行完全数据库备份, 使用选项INIT;

③在xmgl数据库上创建一个表,名字为“设备表”;

④对xmgl执行日志备份,使用选项INIT;

⑤删除“设备表”(如不小心误删);

⑥再备份一次日志,使用选项NORECOVERY;

4)恢复数据(比如现在想把“设备表”恢复回来)

①首先完全备份进行恢复,使用选项NORECOVERY;

②再使用第一次日志备份恢复,使用选项RECOVERY;

实验内容16

1)通过分发发布向导对XMGL数据库实现复制。

2)在16.8节的复制实例中,只能实现将出版者的学生表的变化自动复制到订阅者的学生表,不能实现将订阅者的学生表的变化自动复制到出版者的学生表。请修改设置步骤,以实现双向复制功能并在计算机上进行验证。

3)通过导入导出向导将SQL Server中的XMGL数据库中的数据转换成Access数据。

测试实验报告参考

实验名称实验一白盒测试方法 实验地点实验时间2013-12-13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白盒测试方法中的逻辑覆盖和路径测试覆盖方法 (2)通过实验掌握逻辑覆盖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掌握程序流图的绘制 (3)运用所学理论,完成实验研究的基本训练过程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实验内容:测试以下程序段 V oid DoWork(int x, int y, int z) { int k=0, j=0; if((x>0)&&(z<10)) { k=x*y-1; j=sqrt(k); } if((x==4)||(y>5)) j=x*y+10; j=j%3; } 说明:程序段中每行开头的数字(1-10)是对每句语句的编号 三、主要仪器设备笔记本电脑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画出程序的控制流程图(用题中给出的语句编号表示) 控制流图 (2)分别以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和路径覆盖和

基本路径覆盖法设计测试用例,并写出每个测试用例执行路径(用题中给出的语句编号表示)。 (3)编写完整的C程序(含输入和输出),使用你所设计的测试用例运行上述程序段。完整填写相应的测试用例表(语句覆盖测试用例表、判定覆盖测试用例表、条件覆盖测试用例表、判定/条件覆盖测试用例表、条件组合覆盖测试用例表、路径覆盖测试用例表、基本路径测试用例表)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th.h" main(){ int a,b,c,n; printf("please input 3 date:"); scanf("%d %d %d",&a,&b,&c); n=DoWork(a,b,c); printf("%d",n); getch(); } int DoWork(int x,int y,int z) { int k=0,j=0; if((x>0)&&(z<10)) { k=x*y-1; j=sqrt(k); } if((x==4)||(y>5)) j=x*y+10; j=j%3; return j; } 说明: (1)测试用例表中的“覆盖标准”项指: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和路径覆盖和基本路径覆盖。 (2)测试用例表(样表)见表1。 表1.测试用例表 用例编号输入期望结果覆盖标准覆盖路径实际结果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语句测试用例表

霍桑试验

管理学知识点滴(1)——霍桑实验 关键词:霍桑实验非正式组织管理学 本文是管理知识点滴(1)——霍桑实验。 什么是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由梅奥教授作为顾问参与的,与1927——1932年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包括照明实验,大规模访谈,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几个阶段。研究的最初目的是想找出劳动物质条件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但实验的结果却出乎意料的促成了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 霍桑实验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 授梅奥主持。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 一、照明实验。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梅奥教授团队是中途介入的) 二、福利实验。时间是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机械故障诊断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系统

机械故障诊断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系统 一、实验教学系统简介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具有保障生产正常进行,防止突发事故,节约维修费用等特点,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研究方向和课程。 然而,目前的“机械故障诊断”教学主要是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将机械系统的故障机理、故障类型和相应的故障诊断方法灌输给学生,因为没有相应的实验课程,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相结合起来,很多学生学习了这门课程后并没有真正地掌握相关的故障诊断方法,因而更谈不上将所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 实际上可以开设实验课程,使学生在使用机械故障诊断系统的同时理解消化相关的理论方法。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机械故障诊断系统,但是,这些故障诊断系统除传感器和信号调理器之外,还需多种、多台测试仪器,以及个人计算机及其外设等,这使得整个诊断系统不但体积、重量庞大,价格昂贵,操作复杂,最主要的是这些机械故障诊断系统都是针对企业开发的,不适合用于教学,因此迫切需要一套能适用于教学的机械故障诊断系统。 本项目开发一套用于教学的机械故障诊断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系统。所有的测量仪器主要功能可由数据采集、数据测试和分析、结果输出显示等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数据分析、结果输出完全可由基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来完成。 本系统充分利用虚拟仪器的“软件集成测试”功能,将多种测试仪器功能、多种故障诊断方法集成于一个“诊断功能软件库”中,使得学生能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地掌握相关的机械系统的故障机理和故障诊断方法。同时该系统还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自己修改、补充程序,使得故障诊断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 二、实验教学系统功能

烘焙实验报告撰写具体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面包制作 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面包生产工艺,掌握面包制作技术及相关原理。 2. 面团形成和发酵的基本原理 【补充】 3.面包的配方 4. 实验仪器 和面机、醒发箱、烤箱、冰箱、台称及其他食品制作小工具。 5.制作工艺及操作步骤 面包一次发酵法制作工艺流程:【补充】 操作步骤如下: (1)称料(按配方百分比计量称重) (2)调整加水水温。“水温=3×面团理想温度-室温-面粉温度-和面摩擦升温”(测定室温、面粉温度,确定面团理想温度,和面升温,计算出加水水温)(3)投料:粉→酵母→干搅匀→糖、面包改良剂→干搅匀→加水(边加水边搅拌)(4)搅拌:慢速搅拌,至无粉粒(约2min),加入融化的黄油慢速搅拌lmin,快速搅拌(约10~12min),面团受拉,形成薄膜。 (5)切割:切割成450g重面团。注意:称重时加减面团要切,不应拉面团,以免破坏已形成的面筋网络。 (6)搓团:将切好的面团搓成圆形。表面要形成光滑,无接口,接口放在底部。 (7)舒缓:将搓圆后的面团放在工作台上,用塑料布盖住,静止约15min。 (8)成型:将舒缓好的面团放入成型机内(压片→卷折→成型);或将面团用杆面

仗压成面片状,将面片卷折2.5圈以上,再顺搓,成长型面包坯。 (9)装模:将做好的面包坯装入模盒内。 (10)醒发:将模盒放在烤盘内,一起送入醒发箱。醒发时间约1h,箱内温度:约35℃。醒发后的面团两边与模盒相平。 (11)焙烤:将醒发后的面团送入烤箱。上火:180℃,下火:210℃,时间:25min 6.面包评分【附产品外观和切面组织图片】 按面包评分标准,逐一评述。如: 面包表皮色泽为棕黄,有斑点且无光泽,4分; …….. 7.结果分析分析影响面包品质的因素。 结合评分结果分析影响面包品质的因素【参考《食品工艺学》】 附:面包评分标准 1.表皮色泽(5分) (1) 棕黄、金黄、红棕、浅棕色; 5分 若有斑点、无光泽、不均匀扣0.5分。 (2) 棕黄、棕色、浅褐色; 4分 若有斑点、无光泽、不均匀扣0.5分。 (3) 棕灰、褐灰。 3分 (4) 灰白或焦黑色 2分 (5) 灰白或焦黑色并呈塌陷状 1分 2.表皮质地与面包形状(5分) (1) 冠大,预极明显,无裂纹,平滑无斑 5分 不平滑,厚而硬,有裂纹扣0.5分。 (2) 冠中等,颈短,表皮光洁平滑无斑点。 4分 (3) 冠小,颈短,表皮光洁平滑无斑点。 3分 表皮不光洁,不平滑扣0.5分。 (4) 冠不显示,无颈,塌陷。 2分 (5) 无冠,无颈,塌陷。 1分 3.面包心色泽(5分) (1) 洁白、乳白并有丝样光泽; 5分 无丝样光泽扣除0.5分。

C实验报告7参考答案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实验7函数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函数定义的方法。 2. 掌握函数实参与形参的传递方式。 3. 掌握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的方法。 4. 了解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动态变量、静态变量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改错题(在程序中画出错误的语句,将修改后的语句完整地写在该语句的右边。|) (1)下列sub函数的功能为:将s所指字符串的反序和正序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新串放 在t所指的数组中。例如,当s所指字符串的内容为“ ABCD时,t所指数组中的内容为“DCBAABCD纠正程序中存在的错误,以实现其功能。程序以文件名sy7_1.c存盘。 #i nclude #in clude void sub( char s[], char t[]) { int i, d; d=strle n( s ); for( i=1; i< d ; i++ ) for( i= 0; i< d ; i++ ) t[i]=s[d-1-i]; for( i=0; i #i nclude #defi ne ARR_SIZE = 80; #define ARR_SIZE 80

霍桑实验案例

霍桑实验一、照明实验 时间: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直接影响。具体实验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 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实验继续进行。 二、福利实验(继电器装配测试室研究) 时间: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验证员工福利待遇的改变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免费供应茶点、缩短工作时间、延长休息时间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 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人们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工作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 三、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进行了大规模访谈,谈话两万多人次。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研究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 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收到良好的成效,工厂的产量大幅提高。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四、群体实验(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研究) 时间:1931年1月至1932年8月

(完整版)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实验内容2

第二章基本的程序语句 2.1目的和要求 1、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熟悉如何定义一个整型、字符型、实型变量,以及对它 们赋值的方法,了解以上类型数据输出时所用的格式转换符。 2、学会使用C的有关算术运算符,及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 3、自增(++)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4、掌握基本的输入输出函数scanf( )、getchar( )、printf( )和putchar( )函数的基本功 能、调用方法、输入/输出格式控制规定等。 2.2相关知识 1、变量和常量 常量和变量是C语言数据处理的基本对象。 (1)常量分为数、字符和字符串 数分为整数和实数。整数可以使用十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表示;实数只使用十进制,采用一般形式和指数形式具体表示。 字符常量用单引号括起来的一个字符表示,字符常量的值是该字符的ASCII 码值。 字符串常量用双引号括起的一串字符表示,字符串在内存存贮时,自动在其尾部加上一个空(NULL)字符。 (2)变量按照数据类型定义 基本数据类型有字符型、整型、单精度浮点类型和双精度浮点型,由基本数据类型的数据长度不同及有无符号又可派生多种类型。 2、算术表达式 算术表达式是用算术运算符和括号将运算对象连接起来,且符合C语法规则的式子。 C语言在不同数据类型混合运算时会按规则自动转换成相同的数据类型后再进行运算。即C编译自动把参与运算的各种常量和变量转换为它们中间数据长度最长的数据类型进行计算,但赋值操作按把赋值号右边类型转换成赋值号左边类型的原则进行。如果希望在一个算术表达式中按用户的要求确定结果的类型,则必须采用强制类型转换符号进行操作。 3、运算符 (1)算术运算 单目运算:-,++,―― 双目运算:+,-,*,/,% (2)关系与逻辑运算 关系运算的结果是1和0,若关系表达成立,则其值为1,否则为0。 逻辑运算的结果是真或假,如果为真,定义其值为1,如果为假,定义其值为0。 4、编程中应注意 (1)用整型(int 、short、long)说明变量时,要注意变量的取值范围,否则将出意想不到的错误;字符常量和字符串常量是有区别的。 (2)运算符的运算优先顺序;关系运算符中的等号(==)不要写成赋值号;逻辑运算中,当有&&和|| 联结的表达式时,按从左至右顺序运算,且一旦能确定结果便终止后面的运算。

实验报告格式模板-供参考

实验名称:粉体真密度的测定 粉体真密度是粉体质量与其真体积之比值,其真体积不包括存在于粉体颗粒内部的封闭空洞。所以,测定粉体的真密度必须采用无孔材料。根据测定介质的不同,粉体真密度的主要测定方法可分为气体容积法和浸液法。 气体容积法是以气体取代液体测定试样所排出的体积。此法排除了浸液法对试样溶解的可能性,具有不损坏试样的优点。但测定时易受温度的影响,还需注意漏气问题。气体容积法又分为定容积法与不定容积法。 浸液法是将粉末浸入在易润湿颗粒表面的浸液中,测定其所排除液体的体积。此法必须真空脱气以完全排除气泡。真空脱气操作可采用加热(煮沸)法和减压法,或两法同时并用。浸液法主要有比重瓶法和悬吊法。其中,比重瓶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应用较多的测定真密度的方法之一。因此,本实验采用比重瓶法。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粉体真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科研与生产中的作用; 2. 掌握浸液法—比重瓶法测定粉末真密度的原理及方法; 3.通过实验方案设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比重瓶法测定粉体真密度基于“阿基米德原理”。将待测粉末浸入对其润湿而不溶解的浸液中,抽真空除气泡,求出粉末试样从已知容量的容器中排出已知密度的液体,就可计算所测粉末的真密度。真密度ρ计算式为: 式中:m 0—— 比重瓶的质重,g ; m s —— (比重瓶+粉体)的质重,g ; m sl —— (比重瓶+液体)的质重,g ; ρl —— 测定温度下浸液密度;g/cm 3; ρ—— 粉体的真密度,g/cm 3; 三.实验器材: l s sl l s m m m m m m ρρ) ()(00----=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 实验成绩录入操作使用说明 1、实验教师录入成绩 有实验课任务的实验教师登陆实验系统后,点击“实验成绩管理” 1.1设置课程权重 点击课程权重列的“设置”,可以对本门课程设置相应课程部分的权重,如图:注意事项, 项目成绩:指系统中本门课程下实验项目属性为“项目”的实验。 上机成绩:指系统中本门课程下实验项目属性为“上机”的实验。 考试成绩:指系统中本门课程下实验项目属性为“考试”的实验,三项成绩权重和应为100. 课程不及格项目最大限数:若本门课程,不及格最大限数为2,某学生该课程有3个实验项目不及格,则本门课程实验总成绩直接为不及格,不管实验成绩的分数。 项目权重:针对每个实验项目的权重。一门课程下,一个学生的必做实验+选做实验的项目权重和应为100。 1.2设置项目权重 点击项目权重列的“设置”,可以对本门课程的每个实验项目分别设置子权重,如图: 1.3录入项目成绩 在项目成绩列选择对应实验项目名称,可以对该项目进行录成绩操作,如图:项目成绩支持模板导入,模板见附件 注意事项: 暂存:成绩暂存时,教师可以修改。 提交:成绩提交时,教师不可以修改成绩。若要修改,需中心负责人退回对应开课记录的成绩。 上机成绩:当课程下有“上机”项目时,才需要录入。 考试成绩:当课程下有“考试”项目时,才需要录入,在考试成绩列下点击维护。 总成绩:项目成绩录入后,系统会根据已录入的项目成绩,结合对应权重,直接计算出总成绩,不需教师计算或录入。 1.4打印导出成绩 点击打印导出列“课程成绩”,可以打印成绩。页面支持按开课记录名单、按班级导出成绩单、课程及项目成绩。如图: 2、实验成绩退回修改 若出现教师成绩录入错误,可以向中心负责人提出申请。由中心负责人在实验成绩查询菜单,可以进行退回。如图:

雷诺实验(参考内容)

雷诺实验实验报告姓名:史亮 班级:9131011403 学号:913101140327

第4章 雷诺实验 4.1 实验目的 1) 观察层流、紊流的流态及流体由层流变紊流、紊流变层流时的水利特征。 2) 测定临界雷诺数,掌握园管流态判别准则。 3) 学习应用量纲分析法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了解其实用意义。 4.2 实验装置 雷诺实验装置见图4.1。 图4.1 雷诺实验装置图 说明:本实验装置由供水水箱及恒压水箱、实验管道、有色水及水管、实验台、流量调节阀等组成,有色水经有色水管注入实验管道中心,随管道中流动的水一起流动,观察有色水线形态判别流态。专用有色水可自行消色。 4.3 实验原理 流体流动存在层流和紊流两种不同的流态,二者的阻力性质不相同。当流量调节阀旋到一定位置后,实验管道内的水流以流速v 流动,观察有色水形态,如果有色水形态是稳定直线,则圆管内流态是层流,如果有色水完全散开,则圆管内流态是紊流。而定量判别流体的流态可依据雷诺数的大小来判定。经典雷诺实验得到的下临界值为2320,工程实际中可依据雷诺数是否小于2000来判定流动是否处于层流状态。圆管流动雷诺数: e R KQ d Q vd vd ==== ν πνμρ4 (4.1) 式中:ρ──流体密度,kg/cm 3; v ──流体在管道中的平均流速,cm/s ; d ──管道内径,cm ; μ──动力粘度,Pa ?s ;

ν──运动粘度,ρ μ ν= ,cm 2/s ; Q ──流量,cm 3/s ; K ──常数,ν πd K 4 = ,s/cm 3。 4.4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记录及计算有关常数。 管径 d = 1.37 cm, 水温 t = 14.8 ℃ 水的运动粘度 ν=2 000221.00337.0101775 .0t t ++= 0.01147 cm 2/s 常数 ν πd K 4 = = 81.03 s/cm 3 2) 观察两种流态。 滚动有色水塑料管上止水夹滚轮,使有色水流出,同时,打开水箱开关,使水箱充满水至溢流,待实验管道充满水后,反复开启流量调节阀,使管道内气泡排净后开始观察两种流态。关小流量调节阀,直到有色水成一直线 (接近直线时应微调后等待几分钟),此时,管内水流的流态是层流,之后逐渐开大调节阀,通过有色水线形态的变化观察层流转变到紊流的水力特征,当有色水完全散开时,管内水流的流态是紊流。再逐渐关小流量调节阀,观察由紊流转变为层流的水力特征。 3) 测定下临界雷诺数。 I 、 将调节阀打开,使管中水流呈紊流(有色水完全散开),之后关小调节阀,使流量减小。当有色水线摆动或略弯曲时应微调流量调节阀,且微调后应等待稳定几分钟,观察有色线是否为直线,当流量调节到使有色水在全管中刚好呈现出一条稳定的直线时,即为下临界状态;停止调节流量,用体积法或重量法测定此时的流量,测记水温,并计算下临界雷诺数。将数据填入表4.1中。 II 、 测完一组数据后重复上述步骤测定另外2组数据。测定下一组数据前一定要确保开始状态为紊流流态,且调节流量时只能逐步关小而不能回调。测定临界雷诺数必须在刚好呈现出一条稳定直线时测定。为了观察到临界状态,调节流量时幅度要小,每调节阀门一次,均须等待稳定时间几分钟。 4) 测定上临界雷诺数。 当流态是层流时,逐渐开启阀门,使管中水流由层流过度到紊流,当有色水线刚好完全散开时即为上临界状态。停止调节流量,用体积法或重量法测定此时的流量,测记水温,并计算上临界雷诺数。测定上临界雷诺数1-2次。 ★操作要领与注意事项:①、测定下临界雷诺数时,务必先增大流量,确保流态处于紊流状态。之后逐渐减小阀门开度,当有色线摆动时,应停止调节阀门开度,等待1分钟后,观察有色线形态,之后继续微调再等待1分钟,直到有色线刚好为直线时,才是紊流变到层流的下临界状态。注意等待时间要足够,微调幅度要小,否则,测不到临界值。②、只能单一方向调节阀门,不能回调,错过临界点必须重做。③、实验时,不要触碰实验台,以免流动受到外界扰动影响。 4.5 实验成果与分析 记录及计算数据至下表中: 实验次数 有色 水线 形态 体积法测流量 雷诺数R e 阀门开度 备注 水体积V (cm 3 ) 时间T (s ) 流量Q (cm 3 /s ) 1 稳定 900 45.26 19.89 1612 1547测下临界值测定下

论“霍桑试验”对我们的启示

论“霍桑试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从政府员工管理的角度论述了“霍桑实验”及其结论在现代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证明“霍桑实验”及其结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可应用的正确性和广泛的借鉴性。 关键词:霍桑试验,社会人,政府人员,启示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 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一、霍桑试验 在霍桑实验中梅奥参加该项试验,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工人劳动过程的影响。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提出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开辟了行为科学研究的道路。霍桑试验通过四个阶段的实验提出了一下见解: 1、职工是“社会人”。在人际关系学说产生以前,西方社会流行的观点是把职工看成是“经济人”,梅奥等人以霍桑实验的成果为依据,提出了与“经济人”观点不同的“社会人”的观点,强调金钱并非刺激职工积极性的惟一动力,新的刺激重点必须放

在社会、心理方面,以使人们之间更好的合作并提高生产率。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由于人是社会高级动物,在共同工作过程中,人们必然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共同的社会感情形成了非正式群体。在这种无形组织里,有它的特殊感情、规范和倾向,并且左右着群体里每一位成员的行为。古典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忽视了“非正式组织”对职工行为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的。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之间存在着单纯的因果关系。可是,霍桑实验表明,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工人工作态度,即工作士气的提高。而士气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职工的满足度,这种满足度受限体现为人际关系,如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是否被上司、同事和社会所承认等;其次才是金钱的刺激。职工的满足度越高,士气也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 霍桑实验对管理理论有相当的贡献:它让工人了解自己不全然只是机械的延伸;它引发产业界与学术界做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与研究;它替管理学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科学领域的门;它同时也令研究者检讨实地调查不能与标的物太接近,否则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称之为霍桑效应)。梅奥与同僚发现经营者要对管理的人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

摘要 在每年一度的报刊杂志征订过程中,各单位的报刊收发室甚至当地的邮局,都在为报刊订阅工作忙碌,传统的报刊杂志订阅方式不论对订户还是收发室的管理员,都有很多不便。因此有必要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管理。 本次设计采用了MVC三层架构开发模式,使用JSP、HTML等技术,结合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了一个在线报刊订阅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了用户注册,查询报刊信息、在线订阅报刊、查看并打印订单以及管理员对报刊、用户订单、用户信息的管理等功能。解决了传统报刊杂志征订工作中管理员发放征订单和对征订数进行统计、汇总等繁杂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论文以实际应用为开发背景,运用软件工程原理和开发方法,采用当前网络开发主流技术,结合数据库管理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基于B/S模式的报刊订阅管理系统。首先对开发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得到系统功能需求、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其次对系统进行了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主要包括系统功能模块划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数据结构设计,系统安全设计等;详细设计主要包括系统数据库访问的实现,主要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模块实现关键代码等。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系统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今后开发类似系统提供借鉴和帮助。 本系统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功能基本可以满足报刊杂志的在线订阅和管理工作。报刊的在线订阅将是以后的一个发展趋势。 关键字:报刊订阅;电子商务;订单管理

Abstract In the once every year of publication subscriptions, every unit even Post office are busing about the work. The tradition method not only to user or manager,is not very convenient. So it is necessary to manage using the computer. This design uses the MVC development pattern,and uses technology and so on JSP, HTML, union SQL establishment database,developed a system about publication subscriptions. This system has realized the function of user registration, inquiry publication information,On-line subscription,consult and printing order form. And the manager can manage publication magazine,manage order form and user information. This system solved the problem that manager must provides order form,and count the quantity of order form,thus greatly enhanced the efficiency. This system operation simple, contact surface friendly, the function is basic satisfy the publication subscriptions. Keywords: Publication subscription; Electronic commerce; Order form manage

【优质】实验设计方案怎么写-优秀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实验设计方案怎么写 实验设计方案怎么写 首先要知道实验目的,然后找到适合的实验方法,再根据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步 骤(如果是现成的方法更好),根据步骤归纳总结所需要的仪器试剂等,最后 按照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仪器试剂,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这几部 分进行总结即可。 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设计方案怎么写 在学校实验室的管理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如:在统筹安排各班级上实验 课的时间需要人工实现,而且经常会出现同时有多个班级要使用实验室的冲突,并且调课后没有及时通知老师和班级同学。为了方便实验室的管理,我们提出 利用网络来管理实验室的上机情况。以学校的网络实验室为背景,开发一个开 放实验室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六. 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描述:??实验室的使用情况、查看实验信息、增加实验项目、增加实验材料。实验室的管理员通过本系统可以清楚的掌握实 验室当时的使用情况;同时管理员还可以通过系统的操作界面清楚地了解其中 任何一个实验室的试验信息(例如:实验项目的个数、预约的实验时间、实验 项目的名字、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实验人数等);当外界人员需要申请在某一 实验室做项目时,管理员可以通过查看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而合理的给申请者安 排做实验的时间;为了方便增加实验项目输入实验信息,在系统中备份一些实 验常用的实验器材,但是每个实验对器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系统中我们可 以任意的加进实验所需器材,为了提高管理效率系统将器材分为大型中型和小 型三类 学校下周让交一份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基本要求??a、实验题目。(如测量某一物理量)??b、写出实验的理论依据及实验公式的推导过程。??c、根据实验 要求合理选择所需仪器。??d、实验步骤、注意事项。??e、对结果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当然不是自己做的也差不多,推荐些网址也行。 实验目的:验证上端开口盛水容器底部小孔出水速度v与小孔离液面高度h之 间的关系??实验器材:底部侧面钻有小孔的大容器、米尺、软木塞、铅直器。??实验步骤:??1.用软木塞封闭小孔;??2.将容器置于一定高度H处,并向其 中加深度为h的水,??3.拔开软木塞让水流流动一小段时间后再封闭小

霍桑实验简述

霍桑实验简述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 一、照明实验。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 二、福利实验。时间是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6名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 三、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四、群体实验。 梅奥等人在这个试验中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实验者原来设想,实行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酬。但观察的结果发现,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实地报告产量。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的太多,突出自己;

实验系统介绍

第一部分系统介绍 一、系统特点 EI型微机教学实验系统是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根据广大学者和许多高等院校实验需求,结合电子发展情况而研制的具有开发、应用、实验相结合的高科技实验设备。旨在尽快提高我国电子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实验者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实验系统功能齐全,涵盖了微处理器教学实验课程的大部分内容。 2、配有两块可编程器件EPM7065/ATF1502,一块被系统占用,另一块供用户开放,方便用户灵活使用。 3、系统配有LED数码管显示和点阵式液晶显示模块,二者的接口都对用户开放。 4、配有完善的输入键盘,方便用户灵活编程。 5、配有PC机电源插座,可由PC提供电源。还配有外接开关电源,提供所需的+5V,±12V,其输入为220V的交流电。 6、系统的联机运行模式:配有系统调试软件,分为DOS版和WINDOWS版两种,均为中文多窗口界面。调试程序时可同时打开寄存器窗口、内存窗口、变量窗口、反汇编窗口等,方便用户调试。软件集源程序编辑、编译、链接、调试于一体,支持汇编语言和C语言编辑编译调试。 二、系统概述 1、微处理器:i8031,它的P1口、T0、T1、EX0、EX1、RXD、TXD、RD、WR皆对用户开放,供用户使用。 2、时钟频率:6MHz 3、存储器: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统一编址,最多可达64K。区域分配如下: 0000H---2FFFH为监控程序存储器区,用户不可用。 3000H---3FFFH为用户数据存储区。 4000H---7FFFH为用户实验程序存储区,供用户下载实验程序 8000H---CF9FH,CFF0H---FFFFH为用户CPLD试验区段,用户可在此段空间编程。 CFA0H---CFDFH系统I/O区,用户可用但不可更改。 注意:用户在编程时要注意,程序的起始地址为4000H,所用的中断入口地址均应在原地址的基础上,加上4000H。 4、系统实验项目 1)P1口输入/出实验 2)定时器/计数器实验

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设计方案 导读:本文是关于实验设计方案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范文:教育实验设计方案】 一、研究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作用 二、实验处理: 对比性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对比 等组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对比 三、实验变量 1、实验自变量 X=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 2、实验因变量 Y1=获取信息的能力 Y2=合作学习的能力 Y3=对信息评价的能力 Y4=反省认知的能力 Y5=自我评价的能力 3、干扰变量及其控制 干扰变量:(1)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的不同

(2)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使用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3)学生与他能力的变化发展对这五种能力的影响。 干扰变量的控制: (1)为了确保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是由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使用的作用而不是其它因素的作用,本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等组对比实验。 (2)为避免由于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不合理而对实验效果产生影响,在进行实验前应由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带头教师和学生对设计的任务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布尔什确保任务的合理性。 (3)为降低其它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先对学生的确基本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它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效果作预测分析,最终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时加以考虑并予以排除。 四、试验程序设计 1、实验假设 (1)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2)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3)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对信息评价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4)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反省认知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5)任务驱动教学法对自我评价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实验内容

《程序设计基础—VB程序实验》 说明: 实验1和实验2均为电子实验报告,后面8个实验是纸制实验报告。 实验1 计算机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⑴熟悉计算机,能够正确进行开、关机操作。 ⑵熟悉键盘,掌握键盘上所有字符的输入,掌握正确的指法,能够进行中、英文切换。 ⑶理解操作系统概念,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能够利用“控制面板”进行一些参数的设置。 ⑷知道“回收站”的功能,学会有关文件、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⑸学会在计算机上搜索或查找相关的文件或文件夹,掌握通配符的使用。 实验内容 ⑴熟悉上机实验的计算机,熟悉键盘,学会中、英文输入方式的转换。 ⑵学会用正确的指法进行输入,知道键盘上所有字符的输入。 ⑶利用“控制面板”修改系统时间、桌面背景、鼠标属性。 ⑷在桌面上新建一个文件夹,该文件夹以学生自己的名字+班级+学号的后3位命名。 ⑸用文本方式或Word文档,写一段字数不少于300字的自我介绍,以1.doc命名并保存到上述文件夹中。 ⑹将上述文件夹复制到ftp://10.10.9.222上。

实验2 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⑴了解Word功能,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包括页眉/页脚的设置、分栏、页面设置、添加底纹等。 ⑵学会文件的保存与打开、打印预览、段落的间隔、首字符位置改变等,能够在Word中插入图片、表格、艺术字、特殊符号等。 ⑶了解Excel的功能,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包括单元格属性的设置、数字的几种填充形式、单元格的合并与恢复、边框的设置等。 ⑷掌握Excel的基本公式的使用,能够用公式进行基本计算。掌握Excel中的图形制作方法,能够根据表格做出图形。 实验内容 ⑴将ftp上自己文件夹中的1.doc文件复制到桌面上,然后做如下处理: ①将标题“自我介绍”居中; ②将文章中第二段的内容进行分栏,要求中间有分割线; ③插入一个4行4列的表格,内容为学号、姓名、某门课的成绩; ④任意插入一张图片; ⑤在文章中的任意位置加底纹。 将做好的文档以2.doc命名并保存。 ⑵用Excel建立如下表格: 学生的总成绩 学号姓名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总分平均分 09001 张辉78 90 80 92 09003 万明84 87 83 90 09004 杜芳鸣91 80 78 95 09006 徐好芳87 85 80 85 09007 江珍80 67 78 70 09008 王豪78 73 85 80 09009 王小盟75 89 94 88 09010 胡甜甜82 93 88 95 09012 卫晓88 97 65 72 并对表格进行如下操作: ①利用公式计算学生的总分、平均分; ②将表中所有的数据选择居中; ③利用该表格中的姓名和计算机的成绩做簇状图形。 将做好的Excel表以2.xls命名并保存。 将本次实验的两个文件上传到ftp上自己的文件夹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