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教育理念下

差点教育理念下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黄宝国

[作者简介] 黄宝国,长春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东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首次提出差点教育理念,引起广泛关注。近几年来,先后应邀到北京、广州、上海、太原、深圳、厦门、沈阳、哈尔滨、扬州、洛阳、石家庄、长沙、青岛等地为数万名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做有关差点教育的专题报告,被誉为教育部国培计划明星导师。

黄宝国:差点教育理念下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抓小抓早,从学校抓起。2014年10月,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

一直以来,笔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进行深度研读与个性思考,在教育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导向,力求践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实践。差点教育是笔者总结自身近3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继承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借鉴高尔夫球“差点制度”的评价原理,于2013年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差点教育理念其思想精髓可以概括为“尊重差异、研究差点、缩小差距、共享差别”这16个字。本文中笔者希望通过围绕青少年的典型事例与活动来细致入微地诠释在差点教育理念下,中小学如何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让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落地生根,同时使差点教育在此过程中更具“核心思维”与“价值内涵”。

一、差点教育理念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内涵

(一)尊重差异体现价值观教育的人文性

所谓“尊重差异”,强调的是每个学生都要具有内在的道德和精神追求、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备对前途、命运、人生的个性思考,使自身由德育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从人文意义的角度来说,差点教育理念中的“尊重差异”象征着民主、文明、和谐、平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一脉相承。

笔者认为,时代虽然发展变迁,但古训犹然历历在目,教师教书育人,教书不易、育人更难,而育人的本质就是育德,而道德的基础正是人文精神,如同北宋学者张载所言:“学者当须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辨其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在学校内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长效机制是我们的职责与使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惠及所有教师和受教育者,让广大师生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不必整齐划一,也不能千人一面。人的成长是千差万别的,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也是多样的。殊途同归,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方向正确,未必要统一节奏。

(二)研究差点体现价值观教育的民族性

习近平总书记向来对国家青少年极为关注并寄予厚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德育是极其重要而具实效性的途径,在学校教育中要坚持德育为先,这也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广义上的差点教育,就是教育者应找准新时代学生的需求点和突破点,将传统优秀思想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当中去。荀子在《劝学》里这样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习总书记也特别指出:“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

“研究差点”就是在坚持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教育学生的同时,根据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当代国情,发掘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遗产。教育者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用中国的教育方式教育中国的学生。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累积“跬步”,重视“点滴”,将其转化为中小学生的道德规范体系,变成中学生的自觉道德要求与实践方式。

(三)缩小差距体现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性

古代先贤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写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德育工作需要有一个综合教育环境体系,社会、学校、家庭可以说是德育环境体系的三要素,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学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促使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和道德素质内化的主阵地,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德育环境所要求的一致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消极因素,而

且都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价值定位和道德完善。

“缩小差距”,在价值观教育中既倡导学校德育为首,又要使社会德育与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实现并轨,相辅相承。三者之间互为依托,真正实现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德育相长,使学生志存高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差点教育理念的视角下,学校、社会、家庭之间虽有所差异,但教育者因势利导,在缩小三者差距上合理开发资源,使每一种德育资源都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共享差别体现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性

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在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主要原则是: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形成广大师生日常行为准则,增强自觉奉行和践行能力;坚持继承创新,善于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注重总结凝练基层创新的经验和智慧,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优势互补,和谐共赢。这就是差点教育的价值取向——共享差别。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需要在创新性的引领下,利用多样化的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彰显。方式虽各有不同,但教育者要强化资源整合,使互有差别的教育方法得以充分共享。人文关怀、校园文化等隐性教育要逐步和课堂主体的显性德育彼此兼容,同时发展网络德育、心理学教育、家长学校(家校互动)、社会实践等新的德育途径,改变过去德育教育中泛政治化、空洞化、重智轻德等现象。学校要将德育与智育、环境等不断融合共享,同时还要在德育方法的多样性方面不断探索,推陈出新。

二、差点教育理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习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要在差点教育理念中具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细微之处着手,研究德育中的“差点”,就是要研究如何尊重学生个体以实现民主,关注个体纵向发展以实现公正,促进学生自我激励与反思以实现自由,最终促使学生个体自主进步以实现文明。以此类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差点教育理念中的德育教育便会得到全面均衡发展,具体方式策略如下:

(一)变“随波逐流”为“坚如磐石”——目标从多变到坚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我们目前存在着德育目标过多的现象,导致让学生产生盲从之感。针对这一现象,学校的做法是紧紧围绕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通过开设学生党课,让青年学生能了解党的历史、理解党的宗旨、明确党的要求、信仰党的理想,争取早日加入党的组织,为党的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所谓大爱无痕,德育无形,我们在党课教育中蕴含德育教育,让中小学德育生发出无尽的能量,让学生在学习中热爱共产党,对党的领导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热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入生命血脉。

(二)变“借尸还魂”为“借鸡生蛋”——内容从僵化到鲜活

核心价值观是魂。如果没有载体,就是幽灵。如何让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能“借尸还魂”,要“借鸡生蛋”。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都会发现有这样的孩子,上课不听讲而在书上画画,比如曾经风靡网络的“杜甫很忙”的作品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杰作。这样的行为发生在课堂上肯定是不对的,但教师能因孩子们在课堂上另辟蹊径就否认他们的活跃思维与丰富想象么?不能。那教师应该如何既能让孩子改正课堂上的错误行为,还能让他的优长得以发挥?学校可以采取一些灵活可行的方式,如成立心理咨询中心,采取一些缓解学生压力的方式来解决,如心理老师与学生谈心,准备心灵记录簿来抒发情绪,甚至成立发泄室等。其实,学校还可以成立“校园文化创意社”,让学生的作品出现在卫生间、清洗池、医务室的墙上。如在厕纸盒旁边,有一个“校园卡通形象”在提醒大家:“亲,能省则省吧!”这样的方式使教育的方式从僵化到鲜活,由古板到灵动,产生的效果非同凡响,意义也是不言自明。

(三)变“攀龙附凤”为“脱胎换骨”——方式从依附到重生

德育教育要用德育的方式育德。《周易》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学校以坚持传统道德为源泉活水,极其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道德的熏陶和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学校将在初中各班每天晨读《唐诗宋词五百首》,开展《弟子规》等中华传统经典学习诵读活动,传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高中各年级开展传统诗歌诵读活动、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赛、汉字文化竞赛等活动,尤其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代表穿汉服到孔庙参加成人仪式,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化精神。学校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植观中的12项内容设计为12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3——5个小故事来诠释思想内涵,这种“德育寓言”对学生进行具体解读与阐述,不仅让学生耳目一新,而且记住了关键词语,理解了内涵,获得了思想洗礼。

(四)变“纸上谈兵”为“事必躬亲”——活动从说教到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德育不仅是说的,更是做的。感恩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但要注意避免以空谈代替实践,一直以来,学校坚持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其意义。多年来,学校一直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开展各种志愿者活动和参观学习活动。每年的三月份是学生的学雷锋活动月,学生们在年级的组织下,走出校园,步入社区、工厂、幼儿园、敬老院开展学雷锋活动,学校组建青年志愿者协会,长春伪满皇宫、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博物馆、长春火车站、边昭小学等地都留下了学生的身影,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将学生文明的美德传递给他人,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与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五)变“画饼充饥”为“触手可及”——理想从虚幻到现实

过去,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愿景,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够具象。例如,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很多孩子对周总理并不完全了解。由于长春外国语学校是在周恩来关怀和指导下建成的全国首批外国语学校之一,2015年学校将3月5日周恩来诞辰纪念日定为“周恩来日”,旨在使周恩来成为所有学生的榜样,引导广大青少年以周恩来为人

生楷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周恩来日”的设定,学校呈现出一派新气象,特别是在每次有大型活动的时候,学生们都会齐唱《习主席寄语》这首歌。通过一首歌、一件事、一个人这样接地气的形式,让学生深受触动,更加具象化地了解周恩来的领袖风采和人格魅力,从而具象化了理想追求。校园网、班级宣传栏、年级板报等宣传平台也要充分发挥作用,广泛进行活动宣传,让民族精神时时引领,代代相传,让青年学生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规划美好人生,争做合格的中小学生。

(六)变“作茧自缚”为“羽化成蝶”——评价从封闭到开放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这样说过:“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评价学生的目的不仅在于要明确是非,区分优劣程度,而且要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并予以指导,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从而激励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校生活中去。差点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生评价为纵向比较侧重评价学生的纵向发展,着重强调学生的进步情况,以鼓励学生自主地进步。这样的评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现状,而且还可以为其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和目标,学生可以从评价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其中,家校互动评价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让孩子的进步得到多方的认可,从而使孩子受到更大的激励,获得更快的进步。

三、关于差点教育理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性思考

在中小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要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践行核心价值观。同时,也结合时代特点,借助现代技术和手段宣传核心价值观。

(一)用学生的方式理解核心价值观

作为青少年一代,要通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例如,由于我校具有保送资格的特殊性,每年有150名左右高三学生在3月前被985、211重点大学提前录取。对于这些大学预备生,他们在校期间除了完成学业外,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也能够服务于学校和社会。为此,针对这部分学生我校出台了特殊的政策,鼓励他们参与学校或者自发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有些保送生到农村小学去教孩子们英语;有些到火车站帮助乘客运送行李;有些就在学校的各部门帮助老师们处理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些实践活动除个别由学校帮助联系实践地点外,都由保送生自愿报名、自主策划、自行实施,时间大约要持续三个月左右。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使其在实践中理解核心价值观。

(二)用亲身的经历诠释核心价值观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内容之一,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可以说是爱国教育的一种常态表现,自然也是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学校每周一都会举行全校师生的升旗仪式。在仪式上由值周班级负责升旗仪式的主持、方队、升国旗和国旗下的讲话。国旗下讲话的内容与学期的日程、传统的节日相契合,如国庆节、党的生日等,讲稿主要以中、英文两种方式呈现。每学期也要进行至少一次中、日文,

中、俄文和中、西文的国旗下讲话,主体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诠释核心价值观,提高爱国意识,形成爱国思想。

(三)用现代的手段宣传核心价值观

当前,学生们对于新媒体的应用都非常积极主动,学校不断地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让学生表达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看法,并形成广泛快捷的传播,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与良好的社会反响。要使青少年群体更好地参与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来,就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视、网站、秒拍等网络平台,经过组织安排,细化方法,学校策划推出了一系列通过新媒体增进青少年互动的活动,如“你想为谁点赞”网络投票,为身边的榜样制作微视频,以心感心,以情动情,从而更真切地领会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全体教育者应在尊重差异中关注个性,在理解差距中学会包容,在研究差点中创新实践,在共享差别中培育多彩生命,在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修德、以德促学,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