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区高三二模试卷(附标准答案)

上海奉贤区高三二模试卷(附标准答案)
上海奉贤区高三二模试卷(附标准答案)

2017 学年第二学期奉贤区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卷(2018.4)

(完卷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积累运用(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2)成语“任重道远”出自《·泰伯》:“,任重而道远”。

(3)古人诗词中常借用虚拟之景表达情感,如秦观《踏莎行》中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柳永的《雨霖铃》中与之手法相似的诗句是“,”。

2.学习中遇到困难止步不前时,下列名言用以自勉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子罕》

D.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孟夏纪》

3.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我们在以理性为武器批判一切之前,是否先应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我们在用武器批判一切之前,是否先对武器本身进行批判?我们在使用工具之前是否应先研究工具?理性是什么?它的内容和界限是什么?这种,就是哲学思考的根本问题。

A.对理性的思想,对理性的批判

B.对理性的批判,对思想的批判

C.对理性的思想,对思想的思想

D.对理性的批判,对批判的思想

二、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9 题。(17 分)

①一般印象中,人类学家有点像是独行者,他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经历着不同文化给自己的磨难。所以,李亦园先生说了这么一段话:“人类学的研究工作有一大特色,那就是要到研究的地方去做深入的调查探索,无论是蛮荒异域还是穷乡僻壤都要住过一年半载,并美其名叫‘参与观察’。”因而,人类学家的生涯,与孤独寂寞分不开。人类学家要备尝田野的孤独寂寞,是因为田野工作引起的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经常使你终身难忘,刻骨铭心”。人类学家不仅要承受孤独寂寞和文化震撼,还会时不时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困境。马林诺夫斯基在田野中写下的《严格意义上的日记》,有这么一段话对自己的“迷糊状”做了生动的自白:4月7日(1918年)。我的生日。我还是带着照相机工作,到夜幕降临,我简直已筋疲力尽。傍晚我与拉斐尔聊天,谈到特洛布里安德岛人的起源和图腾制度。……我困惑,我陷入到了那里的生活方式之中。所有一切都被阴影笼罩,我的思想不再有自己的特征了。

要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他的日记给人以“羌笛何须怨杨

②像马林诺夫斯基这样的人类学家,大凡都

...

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感。从一个角度看,他们成为人类学家,与他们遭受的磨难有直接的关系。马林诺夫斯基之所以是马林诺夫斯基,是因为他离开了家园,离开了波兰和英国,到蛮荒的特里布恩德岛;费孝通之所以是费孝通,是因为他离开了家乡,离开了自己的学院,偕同妻子双双去了大瑶山……为什么这些人类学家非要这样实践他们的人生?要把他们的青春耗费在遥远的穷乡僻壤?马林诺夫斯基在自己的日记里,忠实地表达了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困惑,他面对过的压抑、无聊、无所适从,也是其他人类学家面对过的。然而,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坚信,田野生涯里的种种忧郁,不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它们正是特殊的人类学理解能力的发挥。

③做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一种“离我远去”的能力,到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面貌。

所以,这里的“我”是“自己”,但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做一个人类学家,首先要学习离开自己的技艺,让自己的习惯和思想暂时退让给他对一个遥远的世界的期望。像李白说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别的世界里体验世界的意义,获得“我”的经验,是现代人类学的一般特征。

④“离我远去”的技艺有多种。一些人类学家要求自己身心都要离开自己的文化一段时间,另一些人类学家则通过他人的间接描述来“神游”于另外一个世界。作为集体的人类学家共同体,区别于其他思考者的特征,正是一种文化精神意义上——而不单是个体肉身意义上——的“离我远去”。不是说人类学

”的艺术,这种艺术使人家要抛弃自我,成为疯子,而只是说人类学家的“自我”表达的是一种“非我

..

类学家获得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经验,使人类学家能够比较“移情”地觉悟到自己的文化的局限性。

⑤人类学家离开自我的途径,有的是时间的隧道,有的是空间的距离。他们去的时间,是已经流逝的过去;他们去的空间,是一个“非我”的世界。因而,人类学家不以肉身的离去为目的,他们带着自己的心灵,超越自己的文化,领略人如何可以是人同时又那么不一样。人类学家不一定要追求对遥远的文化的求索,不少人类学家也从事本土文化的研究。在本土研究中,“离我远去”的意思,转化为与自己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暂时陌生感,转化为一种第三者的眼光,它让我们能站在“客人”的角度来对待“主人”——我们本身。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类学家的肉身没有被自己搬运到别的世界中去,但他们的心灵却必须在一个远方寻找自我反观的目光,在一个想象或实在异域中寻找他者相对于“我”的意义。

⑥近代以来,人类学家要培养的那种“离我远去”的习惯,针对的是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现代性。他们希望从被观察的边缘人群的“当地观点”出发,来展示众多与近代的世界不同的小小世界,体会这些“小传统”的力量,从而反观逐步渗透到整个世界的“大传统”——现代观念体系,我们将这里追求的东西叫做“文化的互为主体性”。

选自《人类学是什么》

4.对第①段中引用马林诺夫斯基日记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真实而生动地揭示了人类学家在研究中会遇到的困境。

B.表明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学家都会“离自己远去”。

C.灰暗的笔下流露出人类学家面对困境时内心的困惑哀怨。

D.引出下文所有人类学家走上人类学研究道路的客观原因。

5.第②段中加点词“大凡都”的表述是否矛盾?(3分)

6.第④段中加点词“非我”的意思是。(2分)

7.对“离我远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费孝通的田野工作属于“离我远去”的技艺中身心都离开的类型。

B.“离我远去”能力的养成必然让人类学家经历一段不适应的过程。

C.不管是通过时间还是空间,“离我远去”的关键不在身体而在心灵。

D.本土研究中人类学家的“离我远去”是指去到由想象产生的异域。

8.综观全文,概括人类学家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价值。(3分)

9.阐释第⑥段中“文化的互为主体性”的内涵,并推测人类学追求“文化的互为主体性”的目的。(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 题。(15 分)

多闻草木少识人王开岭

某种意义上,没有人真正看过一朵花。

——乔治亚·奥基夫

①住海淀区时,最常去的是北京动物园和香山植物园。

②迷恋动物园,因为它帮我确认一件事,它反复地、一遍遍向我证实:生命是丰富的,物种是多样的……否则,我真怀疑世上只剩下人了。

③逛香山,则为消焦灼、蓄元气,更为避世。躲开车马鼎沸的聒噪、高楼大厦的逼视、远离骨骼与骨骼的撞击、欲望与欲望的火并、脏口与脏口的对骂……草木乃最安静、最富美德的生物,也是肉体最伟大的保姆:献花容以悦目、果茎以充腹、氧气以呼吸、林荫以蔽日,还承接人之垃圾和秽物……没有草木,我们真是一秒也活不成。

④香山植物园最大魅力是阔,阔得足以让人忽略其败笔:院墙和门票。除山风浩荡、野趣丰饶、地气充沛,它还有个好处:人寡。

⑤人寡,则幽,则清,则定。不过,颇为尴尬的是,面对妖娆花木,我竟无法叫出她们的名字。成千上万的她们,我所识者寥寥。爱慕,却不知称呼;惊艳,却无从指认。甚至无法转述她们的美,炫耀我的眼福。

⑥其实何止于我,翻翻书报,“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一棵不知名的大树”,懒汉比喻和无知之说比比皆是。曾见一位母亲带儿子在园子里玩,童声一连串地问“妈妈,这叫什么”,我清楚地听见萱草被说成了马兰、蜀葵被说成了木槿、鸢尾被说成了百合、茑萝被说成了牵牛,其它我也说不出了……末了,年轻的母亲被逼得声音越来越低,嗫嚅不清了。

⑦我把此事告诉一朋友,大发感慨:现代人熟记的人名多不胜举,尤其演艺明星,所识草木却可怜至极,真是奇怪!过了几天,收到朋友一赠书——《野花图鉴》。还有一条短信:“每次看到‘全草入药’几个字,我都肃然起敬!”果然,翻开该书,几乎每条注释中,皆见“全草入药”四字。

⑧草木深深,福佑其中;花果累累,生之有养。我想,若有一日,自己被发配荒野,携一卷《本草纲目》,也就能活下去,芥命无忧了。若再奢侈一点,容我多带一本书,该是什么呢?无疑是《诗经》了。

⑨在我眼里,《诗经》乃性灵之书、自然之书、童话之书,更是照亮精神之书。我想,从古到今,即使只有这么薄薄一册,华夏文化也堪称灿烂。后人若能承先民衣钵、循童年心性,文明又何尝堕落至此?扔掉《诗经》,遗弃它的纯真精神,背叛它的诗意逻辑和生存美学,乃悲剧之始。

⑩《诗经》伟大在哪儿呢?夫子看得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思无邪”,即纯洁、烂漫,即清澈、雅正。最后,又似乎想起了什么,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⑾这是我极欣赏的一句话,也是酷爱《诗经》的一大理由。

⑿它确是一部生物百科全书。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对《诗经》里的物类作了详解,计草本80种、木本34种、鸟类23种、兽类9种、鱼类10种、虫类18种,共动植物175种。而据台湾学者潘富俊统计,《诗经》藏有草木160种,比陆机统计的多出许多。

⒀张爱玲读《诗经》,很为里面的情爱男女“怎么这样容易就见着了”而欢欣、兴奋得脸通红。胡兰成则解释:“直见性命,所以无隔。”不愧为情事大师,一语道破。

⒁《诗经》里的美丽欢爱,正因人之心性和大自然息息相通,人之情思和旷野一样率真、赤裸。天光明澈,心静如水,无泥沙拖累,无城府之深,故彼此认出、相互照见即简易得多、笔直得多。哪像今人这般诡秘周折?

⒂什么叫“天地作合”?《诗经》里慢慢找。懂得天地,方懂男女。

⒃最后,我想对孩子说一句:多闻草木少识人。

⒄这年头,名人的繁殖速度比细菌还快,都急疯了。草木润性,浮尘乱心。这个信息爆炸和绿色稀缺的年代,即便“少识”,业已识多;即便“多闻”,已然寡闻。

10.第②段作者写自己迷恋动物园的意图是。(3 分)

11.分析第⑤段画线句中“竟”的作用。(3 分)

12.有人曾评价王开岭的文章“浪漫而冷峻”,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4 分)

13.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多闻草木少识人”的深刻意蕴。(5 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 题。(8 分)

江夜【清】吴锡麒

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

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

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14.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1 分)

A.1

B.2

C.3

D.4

15.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然清丽

B. 沉郁顿挫

C.豪放飘逸

D.平淡质朴

16.请结合全诗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4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7—24 题。(18 分)

①刘仁轨,汴州尉氏人也。武德初,除陈仓尉。部人有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无礼,县莫能止。仁轨特加诫喻,期.不可再犯,宁又暴横尤甚,竟杖杀之。州司以闻,太宗怒曰:“是何县尉,杀吾折冲!”遽追入,与语,奇其刚正,擢授栎阳丞。

②显庆五年,高宗征辽,令仁轨监统水军,以后期坐免,特令以白衣随军自效。时苏定方既平百济,留郎将刘仁愿于百济府城镇守,百济复叛,引兵围仁愿于府城。诏仁轨发兵合势以救仁愿。仁轨军容整肃,所向皆下。时苏定方奉诏伐高丽,进围平壤,不克而还。高宗敕书与仁轨曰:“平壤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即宜泛海还也。”将士咸欲西归,仁轨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国家,专.之可也。今平壤之军既回,则百济余烬,不日更兴,高丽逋薮①,何时可灭?唯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

,或曰:“加林城水陆之冲,请先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不可动也。”众从之。于是诸将会议

..

伤损战士,不如先攻周留城。周留,贼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须拔其源。若克周留,则诸城自下。”于是仁愿帅陆军以进。仁轨乃别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会陆军同趣周留城。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于是百济悉平。

③吐蕃入寇,命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仁轨每有奏请,多被中书令李敬玄抑之,由是与敬玄不协。仁轨知敬玄素非边将才,乃表敬玄为帅以代己,果覆其众。

④咸亨五年,以功进爵为公,并子侄三人,并授上柱国。州党荣之,号其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仁轨虽位居台辅,不自矜.倨。每见贫贱时故人,不改布衣之旧。

【注释】①逋薮:逃亡之人的聚集之地。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2)不自矜.倨

(1)于是诸将会议

..

1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分)

期.不可再犯()A.等待 B. 商定 C. 限期 D. 要求

19.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分)

专.之可也()A.单一 B. 单独 C. 专擅 D. 变通

2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遽追入,与.语高宗敕书与.仁轨

B.特令以.白衣随军自效以.功进爵为公

C.引兵围仁愿于.府城于.是仁愿帅陆军以进

D.命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号其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21.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州司以闻,太宗怒曰:“是何县尉,杀吾折冲!”遽追入,与语,奇其刚正,擢授栎阳丞。

2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 分)

23.以下诗句最符合刘仁轨拒绝奉诏泛海西归心理的一项是()。(2 分)

A.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D.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4.“不隐恶”“不为讳”是传统史家对记史的态度,请结合这一点分析第③段记载的刘仁轨事迹。(3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5—29 题。(12 分)

《胡宗元诗集》序【北宋】黄庭坚

①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①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已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

②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③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若舞②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然其喜也,无所于逢;其怨也,无所于伐。能春能秋,能雨能旸,发于心之工伎而好其音,造物者不能加焉。故余无以命之,而寄于候虫焉。

④清江胡宗元,自结发迄于白首,未尝废书,其胸次所藏,未肯下一世之士也。前莫挽,后莫推,是以穷于丘壑。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晚出,无不读书而好文。其卒也,子弟门人,次其诗为若干卷。宗元之子遵道,尝与予为僚,故持其诗来求序于篇。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至于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则又似予所论诗人之态也。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后之观宗元诗者,亦以是求之。故书而归之胡氏。

【注释】①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②舞:玩弄,戏侮。

25.对第①段中的“不怨之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 分)

A. 既要表现才华无所用的悲哀,又要表现隐逸山林的快乐。

B. 放弃建功立业的雄心,只能借助诗文实现生命不朽的无奈。

C. 即使抒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愁怨也要保持平心静气的超然。

D. 才德之士选择隐居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生不逢时的无声控诉。

26.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 分)

A.也

B.耳

C.矣

D.焉

27.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 分)

28.对第③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感慨胡宗元的“喜”“怨”无人应和,与下文写胡宗元的创作经历相呼应。

B. 承接上文,进一步解说“候虫之声”的创作特点,凸显文章的中心观点。

C. 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批评当下诗人只知玩文词之工,却无兴发感人之意。

D. 以“候虫之声”喻指胡宗元的诗风,为其“世无知者”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29.请分条概述作者借本文表达的诗歌创作理念。(4 分)

三、写作(70 分)

30.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冲突是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互相对抗。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论》中认为,冲突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2017学年第二学期奉贤区调研测试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2018.4)

1.(5分)(1)楼船夜雪瓜洲渡(2)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3)杨柳岸,晓风残月(如多答“今宵酒醒何处”,不扣分)

2.(2分)D

3.(3分)C

4.(2分)D

5.(3分)不矛盾。“都”表明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是一般规律(1分),“大凡”表明不排除例外(1分),体现了科普类文章表达的严谨性(1分)。

6.(2分)去除自身文化、精神的痕迹;(不答“文化”扣1分,如“不带有自己的思想特征”)

7.(2分)D

8.(3分)(1)理解与自身文化不同的文化;(2)丰富对世界的认识;(3)反观自身文化,觉察局限性并有所改进;(4)对现代观念体系有所补充完善;(5)拥有平等对待一切文化的意识。(答前三点即可,答到(4)(5)也给分)

9.(5分)内涵:或大或小的文化都可以保持、展示自己的文化。(2分)目的:使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变得可能;使世界文化发展更加多元丰富;倡导人们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自身以外的任何文化,多些包容和理解。(3分)

10.(3分)委婉地表达对现实生活中人到处都是的厌弃(2分),为下文表达对草木的热爱作铺垫(1分)。

11.(3分)愧疚自己对花木所识甚少/对花木的生疏(2分);以及对无法传递花美的遗憾。(1分)

12.(4分)“浪漫”体现为作者行文灵动,联想丰富,由日常生活到社会现象到书籍中的草木再到名人掌故,过渡自然;也体现在对花木称呼的拟人化,如第5节称为“她们”(2分);“冷峻”主要表现为作者借草木关注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思考深刻而严肃。(2分)

13.(5分)草木既指的是自然的草木鸟兽,也指的是对于发展人的自然、纯真心性有益的一切事物;(2分)人主要指的是与自身身心无益的纷繁人事;(1分)作者借“多识草木少识人”此题,呼唤人们多关注自然、享受自然、敬畏自然;(1分)亦希望人们可以发展一种自然率真的生活状态,保留自然率真的心性/借此抵御世间纷乱的一切和急功近利心态,促进社会文明的自然健康。(1分)

14.(1分)B

15.(3分)A

16.(4分)首联融情于景,通过夜航所见,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1分);颔联随着诗人行船时产生的错

觉,表达出自由逍遥的愉悦(1分);颈联以“孤鸟”、“老鱼”等意象传递了诗人触景而生的孤寂、惆怅之感(1分);尾联从动态的角度表现出江面上的生气与活力,暗寓作者的喜悦(1分)。

17.(2分)(1)聚会商议。(2)夸耀。

18. (1分)D

19.(1分)C

20.(2分)B

21.(5分)州官将(此事)上报朝廷,太宗生气地说:“这是怎样的县尉,杀了我的折冲!”立即追召他入朝,和(他)交谈,对他的刚正感到惊奇,升任他为栎阳丞。(重点:2处省略,是,遽,奇,擢)

22.(2分)通过对比(语言描写)(1分),塑造出刘仁轨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眼光(1分)。

23.(2分)B

24.(3分)刘仁轨与李敬玄关系不和,就故意推荐他代替自己征战,让其战败出丑(1分)。刘仁轨这种罔顾国家利益的做法(1分)体现他性格中狭隘的一面,是其人生的污点(1分)。

25.(2分)C

26.(1分)D

27.(2分)整散结合,既体现出三种声音的不同,又简洁明快,节奏鲜明。

28.(3分)C

29.(4分)诗歌应该有“不怨之怨”的精神境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感而发而且要符合音律(动而中律);诗歌要有广阔深刻的思想内容(兴托高远);诗歌创作要刻意求变,努力出奇(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30.作文(70分)评分标准(建议基准分为49分)

一类卷(63—70)基准分67分: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基准分57分: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基准分45分: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病句。

四类卷(21—38)基准分29分: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恰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参考译文:

刘仁轨,汴州尉氏人。武德初年,任陈仓尉。本地有个叫鲁宁的折冲都尉,依仗班位高,放纵无礼,县里没人能禁止。刘仁轨专门加以劝诫晓谕,要求不可再犯,鲁宁却更加横暴,刘仁轨最终用杖刑把他处死。州官将此事上报朝廷,太宗生气地说:“这是怎样的县尉,杀我的折冲尉!”立即追召他入朝,和他交谈,惊奇他的刚正,升任他为栎阳丞。

显庆五年,高宗征辽,令刘仁轨暂时统领水军,因没按期到达而获罪免官,特令他以平民的身份随军效力。当时苏定方已平定百济,留下郎将刘仁愿在百济府城镇守,百济再次反叛,率军将刘仁愿包围在府城。诏令刘仁轨率领军队合力救援刘仁愿,刘仁轨军容整齐,攻无不克。当时苏定方奉诏征伐高丽,进兵包围了平壤,没

能攻下而撤回。高宗传诏书给刘仁轨说:“平壤军队撤回,卿的一城不能单独固守,应立即渡海返回。”将士都想西归,刘仁轨说:“《春秋》之义,大夫出境,遇上可以安定社稷、便利国家的事情,可以独断而行。现在攻打平壤的军队已经返回,那么百济余众,很快就会重振旗鼓,高丽这块亡命之徒的藏身之地,何时才能平定?只应坚守观察变化,乘机进取,不可轻动。”众人听从。於是众将聚集到一起商讨军事,有人说:“加林城是水陆要冲,请先进攻它。”刘仁轨说:“加林城险要坚固,急攻就会损伤战士,不如先攻周留城。周留,是贼寇的巢穴,群凶聚集之地,铲除罪恶要从根本,必须先拔掉根源。如果攻克周留,那么其他各城自会投降。”於是刘仁愿率陆军进兵。刘仁轨就另外带领水军和粮船,从熊津江开往白江,会合陆军同时进攻周留城。刘仁轨在白江口遇到倭兵,四战四胜,烧毁倭船四百艘,烟火冲天,映红了海水,贼众大败。百济于是全部平定。

吐蕃入侵,朝廷任命刘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刘仁轨每次上奏事务,大都受到中书令李敬玄的阻挠,因此和李敬玄不和。刘仁轨深知李敬玄本非边将之才,就上书推荐李敬玄代替自己担任统帅,李敬玄果然被吐蕃打败,全军覆没。

咸亨五年,凭借功劳进爵为公,子侄三人同时授任上柱国,本州同乡感到荣耀,将他们住的地方称为乐城乡三柱里。刘仁轨虽然位居宰相,从不骄傲自大,每次会见贫贱时的旧友,不改平民时的样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