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滴定法教案

氧化还原滴定法教案
氧化还原滴定法教案

第4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教学目的:有关滴定误差、滴定突跃、滴定可行性判据的结论和通式也可以用到

电子转移反应类型的滴定,但氧化还原反应有其特殊性,是用Nernst 方程式将浓度和电位联系起来,因此相关结论均与E (p e )有关。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平衡、滴定原理与应用,对称型滴定反应化学计量点电位、

滴定误差和滴定可行性判据。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引入p e 的概念;非对称型滴定反应的相

关计算。

4.1 氧化还原平衡

4.1.1 概述――――几个基本概念 1.可逆电对:

(1)能迅速建立起氧化还原平衡;(2)其电势符合能斯特公式计算的理论电势

例:Fe 3+/Fe 2+ I 2/I -

2.不可逆电对:(1)不能建立真正的平衡;(2)实际电势与理论电势相差较大

例:MnO 4-

/Mn 2+, Cr 2O 72-

/Cr 3+

3.对称电对:氧化态与还原态的系数相同。例Fe 3++e → Fe 2+

,MnO 4-+8H ++5e →Mn 2++4H 2O

4.不对称电对:氧化态与还原态的系数不同。I 2+2e →2I -,Cr 2O 72-+14H ++6e →2Cr 3+

+7H 2O 4.1.2 条件电势

考虑到溶液中的实际情况,在能斯特方程中引入相应的活度系数和副反应系数

[]Ox

Ox Ox Ox Ox

c a Ox γγα==

[]Re Re Re Re Re d

Red d d d

c a

d γγα==

有:Re Re Re 0.0590.059lg lg Ox d Ox

d Ox d

c E E n n c θ

γαγα=+

+ 当c Ox =c Red =1时,得到Re Re 0.059lg Ox d

d Ox

E E n θθ

γαγα'=+

―――条件电势条件电势的意义:表示在一定介质条件下,氧化态和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为1mol/L 时的实际电势,在条件一定时为常数。

(1)E θ'

与E θ

的关系如同条件稳定常数K '与稳定常数K 之间的关系。

(2)条件电势反映了离子强度与各种副反应的影响的总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3)各种条件下的条件电势都是由实验测定的。附录16中列出了部分电对在不同介质中的

条件电势。

(4)当缺乏相同条件下的条件电势时,可采用条件相近的条件电势数据。如没有相应的条

件电势数据,则采用标准电势。<例4>

4.1.3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 1. 条件平衡常数

氧化还原反应:21121221Re Re n Ox n d n Ox n d +?+ 两电对的半反应及相应的Nerst 方程:

21121221Re Re n Ox n d n Ox n d +?+ 1

1

11

1Re 0.059lg

Ox d c E E n c θ'

=+ 222Re Ox n e d += 2

2

222Re 0.059lg

Ox d c E E n c θ'=+

12

2

12

112

Re Re n n Ox d n n Ox d C C K C C

'=

―――――条件平衡常数

2. 条件平衡常数与条件电势的关系

当反应达平衡时,两电对的电势相等E 1=E 2,则

1212

121Re 2Re 0.0590.059lg lg

Ox Ox d d c c E E n c n c θθ'

'

+=+整理得:()()2

1

1

21

21212

12Re Re lg lg 0.0590.059n n d Ox Ox d E E n n E E n c

c K c c θθθθ''''??--????

??'===

? ? ? ???

??

??

??

将条件电势改为标准电势,即得氧化还原平衡常数与标准电势的关系

()()1

212

1

2lg 0.059

0.059

E E n n E E n

K θ

θ

θ

θ

--=

=

4.1.4 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

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可由某物质的氧化型与还原型的比值表示,该比值可根据平衡常数求得。 <例7>

4.1.5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O 2+4H ++4e=2H 2O 1.23E V θ

= Sn 4++2e=Sn 2+ 0.154E V

θ

= Ce 4++e=Ce 3+ 1.61

E V θ

= 1.反应物浓度:一般来说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的速率越快。 2.温度:通常溶液的温度每增高10?C ,反应速率约增大2-3倍,如反应 2MnO 4-+5C 2O 42-+16H +=2Mn 2++10CO 2+8H 2O ,溶液加热至75-85?C

从标准电势看:

a.Ce 4+

应该氧化水产生O 2b.Sn 2+

在水溶液中易转化为Sn 4+

c.事

实上它们的反应速率很慢,可以认为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催化剂

4.1.6 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

在分析化学中,经常利用催化剂来改变反应速率;

催化剂有正催化剂和负催化剂

负催化剂又叫阻化剂。1、催化反应

加入少量I -

,则发生下述反应

2MnO 4-+5C 2O 42-+16H +=2Mn 2++10CO 2+8H 2O

Mn 2+

存在下认为MnO 4-

与C 2O 42-

的反应过程经历如下几步

(1)如果不加入Mn 2+

,利用MnO 4-

与C 2O 42-

的反应生成的微量Mn 2+

作催化剂。反应也

可以进行;(2)这种生成物本身就起催化作用的反应叫自动催化反应。2、诱导反应 2MnO 4-+10Cl -+16H +→2Mn 2++ 5Cl 2 +8H 2O ――――受诱反应 MnO 4-+5Fe 2++8H +→Mn 2++5Fe 3++4H 2O ―――――诱导反应能够

(1)由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促进了另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称为诱导反应。

上例中称为Fe 2+

诱导体,KMnO 4称为作用体,Cl -

称为受诱体。 (2)如何消除诱导反应?

加入磷酸络合Mn(Ⅲ),则Mn(Ⅲ)/Mn(Ⅱ)电对的电势降低,Mn(Ⅲ)基本上只与Fe 2+

反应,

不能氧化Cl -

了。因此在HCI 介质中用KMnO 4法测定Fe 2+

,常加入MnSO 4~H 3PO 4~H 2SO 4

混合溶液,防止副反应发生。3、诱导反应与催化反应的不同在催化反应中,催化剂参加反应后恢复其原来的状态。而在诱导反应中,诱导体参加反应后变成其它的物质。

诱导反应消耗作用体给滴定分析带来误差,而催化反应不带来误差

4.2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4.2.1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常用指示剂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身指示剂

MnO 4-(紫红色)+ 5Fe 2+ + 8H + = Mn 2+(肉色,近无色)+ 5Fe 3+ + H 2O

As(III)

As(IV)

As(v)

4+4+慢

Ce 4++I -I 0

+Ce 3+

2I 0I 2I 2+H 2O = HOI+H ++I -H 3AsO 3+HOI

H 3AsO 4+H ++I -所有涉及碘的反应都是快速的,少

量I -作催化剂就加速了Ce 4+和As (III )的反应,基于此可用As 2O 3标定Ce 4+

溶液的浓度。

Mn (VII )

) + Mn (III )

(III )

242-

Mn (II )+2n CO2

(1)实验表明:KMnO 4的浓度约为2x10-6 mol/L 时就可以看到溶液呈粉红色 (2)KMnO 4滴定无色或浅色的还原剂溶液,不须外加指示剂。 (3)KMnO 4称为自身指示剂。2.显色指示剂

I 2+SO 2+2H 2O=2I -+SO 42-+4H +

(1)可溶性淀粉与碘溶液反应,生成深蓝色的化合物 (2)可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3)在室温下,用淀粉可检出10-5

mol/L 的碘溶液。温度升高,灵敏度降低。

3.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指示剂(1)这类指示剂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具有不同的颜色,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由氧化态变为还原态,或由还原态变为氧化态,根据颜色的突变来指示终点

Cr 2O 72-(黄色)+ 6 Fe 2+

+14 H

+ ==

2Cr 3+(绿色) + 6Fe

3+

+7H 2O

(2)需外加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指示剂,如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紫红→无色。

In (Ox) + ne = In (Red)

[][]

()0.059lg ()In In O E E n In Red θ=+

当[][]Re /10Ox d In In ≥,溶液呈现氧化态的颜色, 此时 0.0590.059

lg10In In E E E n n

θθ=+

=+

[][]Re /1/10Ox d In In ≤,溶液呈现还原态的颜色,0.05910.059

lg 10In In E E E n n

θθ=+

=-

指示剂变色的电势范围为:0.059In E n θ

±

,或0.059In E n

θ'

±(考虑离子强度和副反应) (3)氧化还原指示剂的选择:指示剂的条件电势尽量与反应的化学计量点电势一致。表4-1. 4.常用的指示剂 (1) 二苯胺磺酸钠

???→←???→氧化氧化还原

二苯胺磺酸钠(无色)二苯联苯胺磺酸钠(无色)二苯联苯胺磺酸紫(紫色)

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空白值:

产生原因:

a.指示剂用量;

b.滴定剂加入速度、被滴定剂浓度及滴定时间等因素有关

消除办法:用含量与分析试样相近的标准试样或标准溶液在同样条件下标定K 2Cr 2O 4 。

例如:用K 2Cr 2O 7标准溶液滴定大约0.1mol/L 的Fe 2+ 时,最好选用0. 1mol/L 的Fe 2+标准溶液标定K 2Cr 2O 7标准溶液1,10-邻二氮菲- Fe 2+

络合物。

a.在1mol/LH +存在下,条件电势为0.6V ,适合于强氧化剂作滴定剂的反应。

b.强酸以及能与1,10-邻二氮菲形成稳定络合物的金属离子(如Co 2+,Cu 2+,Ni 2+,Zn 2+,Cd 2+),会破坏1,10-邻二氮菲- Fe 2+络合物。

4.2.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在氧化还原滴定中,随着滴定剂的加入,被滴定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浓度逐渐改变,电对的电势也随之改变。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是描述电对电势与滴定分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对于可逆氧化还原体系,可根据能斯特公式由理论计算得出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对于不可逆的氧化还原体系,滴定曲线通过实验方法测得,理论计算与实验值相差较大。 1.对称电对的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以0.1000mol/L Ce(SO 4)2溶液滴定0.1000mol/L FeSO 4溶液为例

43/ 1.44Ce Ce E V θ++'=, 32/0.68Fe Fe E V θ++'=

(1)滴定开始到化学计量点: 可利用Fe 3+

/Fe 2+

电对来计算E 值。

例如,当滴定了99.9%的Fe 2+

时,323

/999/110Fe Fe c c ++=≈,

33223/0.059lg

0.680.059lg100.86Fe Fe Fe Fe c E E V c θ++++

'=+=+=

(2)化学计量点:两电对的能斯特方程式联立求得。化学计量点时的电位分别表示成

320.680.059lg(/)sp Fe Fe E c c ++=+ 431.440.059lg(/)sp Ce Ce E c c ++=+

两式相加得:342320.68 1.440.059lg(/)sp Fe Ce Fe Ce E c c c c ++++=++计量点时:

33Fe Ce c c ++=, 43Ce Fe c c ++=,3423lg(/)Fe Ce Fe Ce c c c c ++++=0,Esp =1.06V

(3)化学计量点后:可利用Ce 4+/Ce 3+

电对计算E 值。例如:当加入过量0.1%Ce 4+时,

4331.440.059lg

1.440.059lg10 1.26Ce Ce c E V c ++

-=+=+=(433/0.1/10010Ce Ce c c ++-==)

滴定曲线:p148,图4-1

a .滴定百分数为50处的电势就是还原剂(Fe 2+)的条件电势;滴定百分数为200处的电

势就是氧化剂(Ce 4+)的条件电势。

B .当两电对的条件电势相差越大,滴定突跃也越大。

C .Ce 4+滴定Fe 2+的反应,两电对电子转移数为1,化学计量点电位(1.06V )正好处于滴定突跃(0.86-1.26)的中间。

D .化学计量点前后的曲线基本对称对于电子转移数不同的对称氧化还原反应:

1122

12

sp n E n E E n n θθ''+=

+ 滴定突跃范围为:2121

30.05930.059E E n n θθ'

'

??+

→- (滴定误差小于0.1%) Ce 4++Fe

2+

Ce 3++Fe 3+

1mol/L H 2SO 4

4.2.3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根据价态变化或电子的得失,找出化学计量关系进行计算。4.2.4 终点误差

设滴定反应为滴定剂O 1滴定还原剂 R 2Ox 1+ Red 2 == Ox 2 + Red 1当n 1=n 2=1时, 且皆为对称电对

4.3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4.3.1进行氧化还原滴定预处理的必要性 通过3个例子进行讲解:

例1:测定试样中Mn 2+、Cr 3+的含量。2327

/(1.33)Cr O Cr E V θ-+,24

/(1.51)MnO Mn E V θ

-+

(1)电位高的只有(NH4)2S 2O 8等少数强氧化剂

(2)(NH4)2 S 2O 8稳定性差,反应速度又慢,不能作滴定剂(3)若将它作为预氧化剂,将

Mn 2+、Cr 3+氧化成MnO 4-

和Cr 2O 72-就可以用还原剂标准溶液(如Fe 2+)直接滴定。 例2:Sn 4+的测定,要找一个强还原剂来直接滴定它也是不可能的,也需进行预处理。将预

Sn 4+还原成Sn 2+,就可选用合适的氧化剂(如碘溶液)来滴定。

例3:测定铁矿石中总铁量时,铁是以两种价态(Fe 3+、Fe 2+)存在。若分别测定Fe 3+和

Fe 2+就需要两种标准溶液。若是将Fe 3+预先还原成Fe 2+,然后用;K 2Cr 2O 7滴定,则只需滴定一次即求得总铁量。 4.3.2预氧化剂或还原剂的选择 1.反应进行完全,速率快;

2.必须将欲测组分定量地氧化或者还原;

sp

ep

ep t c d Ox E 2

21][Re ][-=

φ

φφ2

1E E E E E E sp

ep -=?-=?059

.02/059

.0/059.0/101010???-?-=

φ

E

E E t E sp

ep sp ep sp

ep sp

sp sp ep ep ep Ox Ox E E E d d d Ox E E d Ox E E d e Ox ][][lg

059.0][Re ][Re ][Re ][lg 059.0][Re ][lg 059.0Re 211111111111=-=?≈+=+==+φφ

sp

sp sp sp

E E sp t E sp ep E sp ep d Ox E E d e Ox c d E d d Ox Ox ][Re ][lg

059.0Re )1010(][Re 10][Re ][Re 10][][2222

22

059.0/059.0/2059

.0/22059

.0/11+==+-===????φ

同理059

.02/059.0/059.0/22059.02/222

1

21221110

)1010(][,10][Re ][2

???-???-=≈=+=++=φφφ

φφφE E E t sp

sp

E sp

sp sp E Ox c SP d Ox E E n n E n E n E 时059

.0)/(059

.0/059.0/212121101010?+??-?-=

n n E

n n E n E n t E φ

()

21n n ≠

3.反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4.过量的氧化剂或还原剂易于除去(有加热分解、过滤、利用化学反应等方法)。常用预氧

常用预还原剂

4.4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能用作滴定剂的还原剂不多,常用的仅有Na2S2O3和

FeSO4等。

氧化剂作为滴定剂的氧化还原滴定,应用十分广泛,常用的有:KMnO4,K2Cr2O7,KBrO3,Ce(SO4)2等。4.4.1高锰酸钾法

1.KMnO4在不同介质下发生的反应强酸溶液:MnO4-+8H++5e=Mn2++4H2O焦磷酸(H4P2O7)盐或氟化物:MnO4-+3 H2P2O72-+8H+ +4e?Mn(H2P2O7)33-+4H2O弱酸性或中性或碱性溶液:MnO4- +2H2O+3e =MnO2+4OH-强碱性溶液:MnO4-+e= MnO42-

MnO42-不稳定,易歧化3MnO42- +4H+= 2MnO4- +MnO2+2H2O

2.高锰酸钾法的滴定方式

a.直接滴定法:还原性物质,如Fe2+、As(III)、Sb(III)、H2O2、C2O42-、NO2-b.返滴定法:

不能直接滴定的氧化性物质,如MnO2,在硫酸介质中,加入一定量过量的

Na2C2O4标准溶液,作用完毕后,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C2O42-。c.间接滴定法:非氧化还原性物质,如Ca2+,首先将沉淀为CaC2O4,再用稀硫酸将所得沉淀溶解,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的C2O42-3.KMnO4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配制稳定KMnO4溶液的措施

a .称取稍多于理论量的KMnO 4,溶解在规定体积的蒸馏水中。

b .将配好的KMnO 4溶液

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约1 h ,然后放置2-3天,使溶液中可能存

在的还原性物质完全氧化。c .用微孔玻璃漏斗过滤,除去析出的沉淀。d. 将过滤后的KMnO 4溶液贮存于棕色试剂瓶中,并存放于暗处,以待标定。(2)标定:Na 2C 2O 4,As 2O 3,H 2C 2O 4·2H 2O 和纯铁丝等。其中以Na 2C 2O 4较为常用 硫酸溶液中,2MnO 4-+5C 2O 42-+16H +=2Mn 2++10CO 2+8H 2O 该标定反应的影响因素: a.温度 70-85?C b.酸度 0.5-1 mol/L c.滴定速度:开始滴定速度不宜太快。d.催化剂:可于滴定前加入几滴MnSO 4作为催化剂。

e.指示剂:KMnO 4自身可作为滴定时的指示剂,但使用浓度低至0.002mol/L KMnO 4溶液作为

滴定剂时,应加入二苯胺磺酸钠或1,10一邻二氮菲-Fe(Ⅱ)等指示剂来确定终.

f.滴定终点: 滴定时溶液中出现的粉红色如在0.5-l min 内不褪色.4.应用实例

(1)H 2O 2的测定(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过氧化物)直接滴定(2)Ca 2+

的测定(间接滴定)(3)软锰矿中MnO 2的测定(PbO 2)(返滴定法)(4)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返滴定法)

4.4.2重铬酸钾法

1.优点: a. K 2Cr 2O 7容易提纯,在140-250?C 干燥后,可以直接称量配制标准溶液

b. K 2Cr 2O 7标准溶液非常稳定,可以长期保存;

c. K 2Cr 2O 7的氧化能力没有KMnO 4强,在1 mol/LHCI 溶液中E '=1.00V ,室温

下不与Cl -

作用(E '=1.36V)。受其他还原性物质的干扰也较KMnO 4法少。

2.示剂:二苯胺磺酸钠。 3. 应用实例:(1)主要用于测定Fe 2+,是铁矿石中全铁量测定的标准方法。

(2)UO 22+

的测定 (3)COD 的测定

4.4.3碘量法 基本反应:I 3-+ 2e = 3I -

E =0.545V 1.直接碘量法

钢铁中硫的测定:I 2+SO 2+2H 2O=2I -+SO 42-

+4H + ,测定As 2O 3,Sb(Ⅲ),Sn(Ⅱ)等。 2.间接碘量法KMnO 4在酸性溶液中,与过量的KI 作用析出I 2,其反应为:

2MnO 4-

+10I -

+16H +=2Mn 2++5I 2+8H 2O

再用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I 2+2S 2O 32-=2I -+S 4O 62-

间接碘量法可用于测定Cu 2+,CrO 42-,Cr 2O 72-,IO 3-,BrO 3-,AsO 43-,SbO 43-,CiO -

,NO 2-,H 2O 2等。注意:(1)溶液酸度必须控制在中性或弱酸性中

(2)防止I 2的挥发和空气中的O 2氧化I -

。3.Na 2S 2O 3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配制Na 2S 2O 3溶液需用新煮沸(除去CO 2和杀死细菌)的水; (2)于冷的新煮沸水中加入Na 2CO 3使溶液呈弱碱性,抑制细菌生长; (3)最好是使用前标定;

(4)常采用K 2Cr 2O 7 、KIO 3间接标定Na 2S 2O 3溶液 4.I 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硫酸铈法: 利用Ce 4+的强氧化性测定还原性物质

Ce 4+ + Fe 2+ ======== Ce 3+ + Fe 3+

V E Ce Ce 44.134=+

+

φV E Fe Fe 68.023=+

+

φ

2.溴酸钾法: KBrO3易是强氧化剂,在酸性溶液中,半反应式如下:

电对反应:BrO3-+ 6e + 6H+ == Br- + H2O

配制:KBrO3易提纯,直接配制法

标定:BrO3-+ 6I- + 6H+ == Br- + 3I2 +3H2O

I2 + 2S2O32- == 2I-+ S4O62-

3.亚砷酸钠—亚硝酸钠法:使用Na3AsO3—NaNO3混合溶液进行滴定,可应用于普通钢、

低合金钢中Mn的测定。

作业:P170 1, 3P171 6, 8, 12 P172 17, 18, 20 P173 23, 24, 26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①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③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 应; ④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 应。 从数学集合角度考虑: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基本概念 . 2.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

氧化剂 有氧化性 化合价降低 得电子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 有还原性 化合价升高 失电子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例1]金属钛(Ti)性能优越,被称为继铁、铝制后的“第三金属”。工业上以金红石为原料制取Ti的反应为: aTiO2+ bCl2+ cC aTiCl4+ c CO ……反应① TiCl4+2Mg Ti + 2MgCl2 ……反应② 关于反应①、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①TiCl4在反应①中是还原产物,在反应②中是氧化剂; ②C、Mg在反应中均为还原剂,被还原; ③在反应①、②中Mg的还原性大于C,C的还原性大于TiCl4; ④a=1,b=c=2; ⑤每生成19.2 g Ti,反应①、②中共转移4.8 mol e-。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⑤ 标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双线桥法、单线桥法) ①单线桥法。从被氧化(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指向被还原(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标明电子数目,不需注明得失。例: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②双线桥法。得失电子分开注明,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同种元素)注明得失及电子数。例: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两类特殊的化学反应 ①歧化反应,同种元素同价态在反应中部分原子化合价升高,部分原子化合价降低。例: 3Cl2+6KOH KClO3+5KCl+3H2O ②归中反应。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趋于中间价态,解此类题最好将该元素的不同价态用数轴标出,变化的区域只靠拢,不重叠。例: 得2e-—— 2e- 失2e-— — 失5e 得5×e

氧化还原滴定法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氧化还原滴定法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Fe3+/Fe2+电对的电极电位升高和()因素无关。 (A)溶液离子强度的改变使Fe3+活度系数增加(B)温度升高 (C)催化剂的种类和浓度(D)Fe2+的浓度降低 2.二苯胺磺酸钠是K2Cr2O7滴定Fe2+的常用指示剂,它属于() (A)自身指示剂(B)氧化还原指示剂 (C)特殊指示剂(D)其他指示剂 3.间接碘量法中加入淀粉指示剂的适宜时间是()。 (A)滴定开始前(B)滴定开始后 (C)滴定至近终点时(D)滴定至红棕色褪尽至无色时 4.在间接碘量法中,若滴定开始前加入淀粉指示剂,测定结果将() (A)偏低(B)偏高(C)无影响(D)无法确定 5.碘量法测Cu2+时,KI最主要的作用是() (A)氧化剂(B)还原剂(C)配位剂(D)沉淀剂 6.在Sn2+、Fe3+的混合溶液中,欲使Sn2+氧化为Sn4+而Fe2+不被氧化,应选择的氧化剂是( )(>) (A)KIO3(>) (B)H2O2(>) (C)HgCl2(>) (D)SO32-(>) 7.以K2Cr2O7法测定铁矿石中铁含量时,用0.02mol/L K2Cr2O7 滴定。设试样含铁以Fe2O3(其摩尔质量为150.7g/mol)计约为50%,则试样称取量应为( ) (A)0.1g左右(B)0.2g左右(C)1g左右(D)0.35g左右 8.()是标定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较为常用的基准物。 (A)升华碘(B)KIO3 (C)K2Cr2O7 (D)KBrO3 9.用草酸钠作基准物标定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时,开始反应速度慢,稍后,反应速度明显加快,这是()起催化作用。 (A)氢离子(B)MnO4-(C)Mn2+ (D)CO2 10. KMnO4滴定所需的介质是() (A)硫酸(B)盐酸(C)磷酸(D)硝酸 11.在间接碘法测定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边滴定边快速摇动 (B)加入过量KI,并在室温和避免阳光直射的条件下滴定 (C)在70-80℃恒温条件下滴定 (D)滴定一开始就加入淀粉指示剂. 12.间接碘法要求在中性或弱酸性介质中进行测定,若酸度大高,将会( ) (A)反应不定量(B)I2 易挥发 (C)终点不明显(D)I- 被氧化,Na2S2O3 被分解 13.KMnO4法测石灰中Ca含量,先沉淀为CaC2O4,再经过滤、洗涤后溶于H2SO4中,最后用KMnO4滴定H2C2O4,Ca的基本单元为()

新苏教版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临海六中黄春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3、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2、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3、通过网上查询,调动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并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重点难点: 知识重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过程方法重难点:实验观察、比较分析 三教学方法:复习旧知—实验探究—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四分组实验准备:白色滤纸玻璃皿滴管淀粉溶液氯水饱和NaI溶液饱和NaBr溶液五教学思路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对氯、溴、碘元素间置换反应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宏观判断特征,能根据特征判别氧化剂和还原剂。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宽,重新建构学生完整的知识网络。 六教学过程

原子得到溴离子给出的而带负电,

七、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3.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 失2Xe- 2NaBr + Cl2 == 2NaCl+Br2 得2Xe- 还原剂氧化剂 失电子物质得电子物质 失e 得e 4.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八反馈练习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高温CaO+CO2↑ B.Na2O+H2O=2NaOH C.Na2CO3+2HCl=2NaCl+H2O+CO2↑ D.4HNO3(浓)△4NO2↑+O2↑+2H2O 2.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中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是还原剂 B.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氧化剂在反应中被氧化,还原剂在反应中被还原 4.下列变化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NaCl→AgCl B.H2O→O2 C.KClO3→KCl D.MnO2→MnCl2 5.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 A.一定被氧化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D.以上都不是 6.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B.ClO2是氧化剂 C.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D.1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7.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指明氧化剂还原剂。(选做)

有机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2

有机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实质及发生条件 2. 从加(脱)氢、脱(加)氧和碳原子的氧化数变化两个角度认识还原(氧化)反应。 3. 能够从试剂、条件、产物等不同角度判断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从加(脱)氢、脱(加)氧和碳原子的氧化数变化两个角度认识还原(氧化)反应。 三.教学思路分析 先由复习有机化学反应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入手,结合无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自然过渡到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然后逐步深入分析加(脱)氢、脱(加)氧的本质,结合无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引出氧化数的概念,然后逐渐过渡到也可以从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氧化数来预测或判断该有机化合物是否有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做,符合由表及里的认识顺序,更能加深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最后结合化学键的类型和氧化数来分析有机反应类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四.教学过程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如我们初中学习了无机化学反应中的四种基本类型反应,而在高一时又接触了氧化还原反应。我们有机化学也学习了三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消去反应。既然无机化学中有氧化还原反应,那有机反应中有没有呢?如果有,如何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 板书: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 ?定义:有机物化合物分子中增加氧原子或减少氢原子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常见的氧化反应: ①醛的氧化,如:2CH3CHO + O2→2CH3COOH ②醇的氧化,如:2CH3CH2OH+O2→CH3CHO+2H2O ③有机物的燃烧。 ④烯烃、炔烃、酚、醛等有机物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⑤含醛基的有机化合物与新制Cu(OH)2悬浊液、银氨溶液的反应 ?常见的氧化剂:氧气、臭氧、酸性高锰酸钾、银氨溶液和新制Cu(OH)2悬浊液等。 2.还原反应 ?定义:有机物化合物分子中增加氢原子或减少氧原子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常见的还原反应: 烯、炔、苯及其同系物、醛、酮、酚、油脂等的催化加氢。 ?常见的还原剂:氢气、氢化铝锂(LiAlH4)和硼氢化钠(NaBH4)等。 3.氧化数 ?定义: 人们根据经验总结出的用于表示分子中某原子所处氧化状态的一种数值。 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最高氧化数为+4,最低氧化数为-4. ?规定: ①氢原子的氧化数为+1,当碳、氧原子上连有一个氢原子的时候,碳、氧等原子的氧化数就为-1 ②若碳原子分别与氧,氮、硫等电负性大的原子以单键、双键、叁键相结合,碳原子的氧化数分别为+1、+2、+3 ③若碳原子与碳原子相连时,其氧化数均为零 ?利用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氧化数的升降来判断:反应后氧化数升高的有机物,发生了氧化反应;氧化数降低的有机物,则发生了还原反应。氧化数处于最高价的原子只能被还原,处于最低价的原子只能被氧化,介于中间价态的既能被氧化又能被还原。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氧化数能否升高或降低是有机物能否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前提。

氧化还原滴定法答案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氧化还原平衡 1 对 Ox-Red 电对, 25℃ 时条件电位(E?) 等于 (D ) (A) E?+ 0059 . lg n a a Ox Red (B) E ?+ 0059 . lg n c c Ox Red (C) E?+ 0059 . lg n a a γ γ Ox Ox Red Red ? ? (D) E? + 0059 . lg n a a γ γ Ox Red Red Ox ? ? 2 为降低某电对的电极电位, 可加入能与( 氧化 )态形成稳定络合物的络合剂; 若要增加电极电位, 可加入能与 ( 还原 )态形成稳定络合物的络合剂。 3. MnO 4 -/Mn2+电对的条件电位与pH的关系是 ( B ) (A) E?= E? -0.047pH (B) E?= E? -0.094pH (C) E?= E? -0.12pH (D) E?= E? -0.47pH 4. Fe3+与 Sn2+反应的平衡常数对数值(lg K)为 ( B ) (E? (Fe3+/Fe2+)= 0.77 V, E? (Sn4+/Sn2+)= 0.15 V) (A) (0.77-0.15)/0.059 (B) 2×(0.77-0.15)/0.059 (C) 3×(0.77-0.15)/0.059 (D) 2×(0.15-0.77)/0.059 5. 当两电对的电子转移数均为2时,为使反应完全度达到99.9%,两电对的条件电位至少大于 ( B ) (A) 0.09V (B) 0.18V (C) 0.27V (D) 0.36V 6 若两电对的电子转移数分别为 1 和 2, 为使反应完全度达到 99.9%, 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至少应大于 ( C ) (A) 0.09V (B) 0.18V (C) 0.27V (D) 0.36V 7. 欲以氧化剂O T 滴定还原剂Rx, O T +n1e=R T Ox=Rx-n2e,设n1=n2=1,要使化 学计量点时,反应的完全程度达到99.9%,两个半反应的标准电位的最小差值应为 ( B )

校级公开课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第一课时)

公开课说课稿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本次的说课内容是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整个氧化还原反应体系,本节课的教学处于承上启下阶段,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2.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主要包括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够正确标出化学式中任意元素的化合价;能够正确表示出原子及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并且掌握了分类的思想。 从能力上看,完全具备自主预习、积极思考和在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心理分析,既然运用已有知识做铺垫,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畏惧,轻松地在教师引导下来层层递进的推进的学习新知识。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2)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这个判断依据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3)掌握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认识它们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课后习题和答案解析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计算在H2SO4介质中,H+浓度分别为1 mol·L-1和mol·L-1的溶液中VO2+/VO2+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忽略离子强度的影响,已知= V) 根据Hg22+/Hg和Hg2Cl2的溶度积计算Hg2Cl2/Hg。如果溶液中Cl-浓度为mol·L-1,Hg2Cl2/Hg电对的电位为多少

找出以下半反应的条件电极电位。已知=,pH=7,抗坏血酸p K a1=,p K a2=。

在1 溶液中用Fe3+溶液滴定Sn2+时,计算: (1) 此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 (2) 滴定的电位突跃范围。在此滴定中应选用什么指示剂用所选指示剂时滴定终点是否和化学计量点一致

计算pH = ,c NH 3= 的溶液中Zn2+/Zn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忽略离子强度的影响)。已知锌氨配离子的各级累积稳定常数为:lg 1 =, lg 2 =, lg 3 =, lg 4 = ;NH4+的离解常数为K a =。 在酸性溶液中用高锰酸钾法测定Fe2+时,KMnO4溶液的浓度是mol·L-1,求用(1)Fe;(2) Fe2O3;(3)表示的滴定度。

称取软锰矿试样0.5000 g,在酸性溶液中将试样与0.6700 g纯Na2C2O4充分反应,最后以mol·L-1 KMnO4溶液滴定剩余的Na2C2O4,至终点时消耗mL。计算试样中MnO2的质量分数。 称取褐铁矿试样0.4000g,用HCl溶解后,将Fe3+还原为Fe2+,用K2Cr2O7标准溶液滴定。若所用K2Cr2O7溶液的体积(以mL为单位)与试样中Fe2O3的质量分数相等。求K2Cr2O7溶液对铁的滴定度。

(完整版)氧化还原滴定法试题(判断题)

氧化还原滴定法试题(判断题) 1. 定量分析过程大致分为:取样;试样的储存、分解与制备;消除干扰;分析测 定;计算分析结果等五个步骤。(√ ) 2. 准确度是保证精密度的前提。(× ) 3. 高锰酸钾滴定草酸时,高锰酸钾的颜色消失由快到慢。(×) 4. 氧化还原滴定突跃的大小取决于反应中两电对的电极电势值的差。(√) 5. K2Cr2O7可在HCl介质中测定铁矿中Fe的含量(√)。 6. 氧化还原滴定中,溶液pH值越大越好(×) 7. 氧化还原指示剂必须是氧化剂或还原剂(×)。 8. 增加溶液的离子强度,Fe3+/Fe 2+电对的条件电势将升高(×)。 9. 氧化还原滴定法适用于具有氧化还原物质的滴定分析(√)。 10. 利用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位,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1. 氧化还原滴定中,化学计量点时的电位是由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标准电极电位的决定的(×)。 12. 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活度都等于1mol.L-1 时的电极电位,称为标准电位。它是一个常数,不随温度而变化。(√) 13. 在歧化反应中,有的元素化合价升高,有的元素化合价降低。(× )14.由于EΘAg+/Ag > E ΘC u2+/Cu,故Ag的氧化性比Cu强。(×) 15. 电极的EΘ值越大,表明其氧化态越容易得到电子,是越强的氧化剂。(√) 16. 标准氢电极的电势为零,是实际测定的结果。(×) 17. 氧化数在数值上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18. 氧化数发生改变的物质不是还原剂就是氧化剂(×)。 19. 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组成一个原电池(√)。 20. 两根银丝分别插入盛有0.1 mol ·L-1和 1 mol ·L-1 AgNO3溶液的烧杯中,且

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学科教师辅导学案 教学内容 T ----- 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直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各类反应各举一例,写出化学方程式。要求:均生成CO2 ①; ②; ③; ④o 考点一:氧化还原反应

1 .化学反应与元索化合价的变化 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元素得到电子,化合价;失去电子,化合价0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笠壬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数。 2. 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的化学反应。 ①氧化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②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问题导思】 1、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能单独存在吗? 2、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总数有什么关系? 3. 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吗?试举例说明。 5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精选案例大全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精选案例大全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多个化学反应,是学生认识到有的化学反应中存在着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事实和思考,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3、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2通过设计问题情境,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教学过程

1、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A+B=ABAB=A+B A+BC=AC+B AB+CD=AD+CB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个符合条件的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的反应属于 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氢气还原氧化铜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初中时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 讨论结果 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去分析,结果也不相同。四种基本反映类型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反应。 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比较片面,不能真实地反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对于这一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氧与失去氧的数目关系怎样。 哪种元素化合价升高?哪种元素化合价降低?升高的化合价降低的化合价关系怎样?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必修1 第二章) 【教学设计构架图】 在开始本课题教学设计之初,首先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予以统筹考虑,初步搭建与整合教学设计架构,使之保证后续教学设计各环节的合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图所示本课题的教学设计将按照以下关系展开。 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具体的内容标准部分要求到:“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1]本课题位于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为《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这样编排教材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之初便逐步熟悉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分类方法,并在初中学习化学反应四大类型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介绍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方法的掌握,以此贯彻课标中关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的精神。教科书中是以“思考与交流”中问题1:“请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来实现这一要求的。 关于《氧化还原反应》课题,在初中化学中已有涉及:分别是以Fe在O2中燃烧产物为Fe3O4,表现为物质与氧气反应得到氧元素,进而定义氧化反应的概念;以CuO与C高温下反应使CuO失去氧元素,明确了还原反应的定义。[2] 在高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将初中关于“氧化反应是得氧,还原反应是失氧”这一认知进一步升华,从以“元素观”看待氧化还原反应转化到以“微粒观”来看待氧化还原反应。鉴于第一章刚刚以“物质的量”的教学给学生加深了对于化学微粒概念的认知,因此,上述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教学完全找到了合理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也恰恰体现了课标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分析化学作业2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20 姓名谈中山 课程代码20036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评阅教师刘霞 第 2 次任务 共 4 次任务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半微量分析中对固体物质称样量范围的要求是( B ) A.—1g B.~ C. ~ D ~ 2. 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 ) A. 准确度高,一定需要精密度好; B. 进行分析时,过失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 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 D. 精密度高,系统误差一定小; 3. 下面哪一种方法不属于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 D ) A. 做对照实验 B. 校正仪器 C. 做空白实验 D.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4. 用下列何种方法可减免分析测定中的系统误差( A ) A. 进行仪器校正 B. 增加测定次数 C. 认真细心操作 D. 测定时保证环境的湿度一致 5.滴定终点是指( A ) A. 滴定液和待测物质质量完全相等的那一点 B.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的那一点 C. 滴定液与待测组份按化学反比式反应完全时的那一点 D.待测液与滴定液体积相等的那一点 6.下列物质中,不能直接配制标准溶液的是( A ) A.盐酸 B. 碳酸钠 C.重铬酸钾 D.邻苯二甲酸氢钾

7.NaOH滴定HCl属于何种滴定方法( A ) A.返滴定法 B.置换滴定法 C.直接滴定法 D.间接滴定法 8. 水溶液中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为( B )。 A. K a×K b=1 B. K a×K b=K w C. K a/K b=K w D. K b/K a=K w 9. HPO42-的共轭碱是( A ) B. H3PO4 C.PO43- D. OH- 10、强酸滴定弱碱,以下指示剂中不适用的是( B ) A.甲基橙 B. 甲基红 C. 酚酞 D.溴酚蓝 (pT = 11. 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试样中若含有NaOH和Na2CO3,则消耗标准盐酸溶液的体积为 ( A ) A. V1=V2 B. V1V2 D. V2=0 12. 不是标定EDTA标准溶液的基准物是( B )。 A. Zn B K2Cr2O7 C CaCO3 D ZnO 13. 用EDTA标准滴定溶液测定水中钙硬度时,消除Mg2+干扰的方法是( D ) A. 配位掩蔽法 B. 氧化还原掩蔽法 C. 沉淀分离法 D. 沉淀掩蔽法 14.在滴定分析中所用标准溶液浓度不宜过大,其原因是 ( C ) A. 过量半滴造成误差大 B. 造成终点与化学计量点差值大,终点误差大 C. 造成试样与标液的浪费 D. A 、 C 兼有之 15. 下列不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B ) A.滴定管未校准 B. 试样吸水 C. 砝码被腐蚀 D. 测量时温度变化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用“√”或“×”,表示对 或错的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一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 的使用范围。 2、掌握从化合价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类概括、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设疑、启发、讨论、讲解。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1、列举几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2、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 吗?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引入]初中所学许多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可将其进行分 类,其中有重要的四种基本 反应类型,请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写出生成CO2的四个化学方程 式。 [板书 ] 一、化学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投 影 ] 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 化合反应 C+O 2CO2 A+B====AB 分解反应 CaCO3 CaO+CO2 ↑ AB====A+B 置换反应 C+CuO Cu+CO↑ A+BC====AC+B 复分解反应AgNO 3+NaCl====AgCl ↓ +NaNO3AB+CD====AD+CB [讨论]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小结]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 [思考] Fe2O3+3CO 2Fe+ 3CO2、 CH4+ 2O2CO2+2H 2O 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 [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 应, 不能反应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渡]那么 Fe2O3+ 3CO 2Fe+ 3CO 2反应属于什么类型 呢 ?(从得失氧角度分 析 )

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习题及解答

第五章氧化还原滴定法习题及解答` 一、名词解释 1..氧化还原滴定: 2..电极电位: 3..标准电位: 4. 条件电极电位: 5..诱导反应: 6.自身指示剂: 7..显色指示剂: 8..高锰酸钾法: 9.。重铬酸钾法: 10.碘量法: 二、填空题 1.(1)用KMnO4滴定Fe2+时Cl-的氧化还原速率被加速_________。 (2) MnO4-滴定C2O42-时,红色的消失由慢到快_________。 (3)Ag+存在时,Mn2+被S2O82-氧化为MnO4-_________。 A.催化反应 B.自动催化反应 C.副反应 D.诱导反应 2、向20.00mL0.1000mol/L的Ce4+溶液分别加入15.00mL及25.00mL0.1000mol/L的Fe2+溶 液,平衡时,体系的电位分别为_________及_________。(; ) 3、配制I2标准溶液时,必须加入KI,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As2O3 为基准物质标定I2溶液的浓度时,溶液应控制在pH为_________左右。 4、称取K2Cr2O7基准物质时,有少K2Cr2O7量撒在天平盘上而未发现,则配得的标准溶液真实浓度将偏________;用此溶液测定试样中Fe的含量时,将引起_________误差(填正或负),用它标定Na2S2O3溶液,则所得浓度将会偏________;以此Na2S2O3溶液测定试样中Cu含量时,将引起_______误差(正或负)。 5、已知在1mol/LHCl介质中,则下列滴定反应: 2Fe3+Sn2+=2Fe2++Sn4+平衡常数为_________;化学计量点电位为_________;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c(Fe2+)/c(Fe3+)为________。 6、已知在1mol/LHCl介质中;,则以Fe3+滴定Sn2+至99.9%时的平衡电位为_________;化学计量点电位为_________;滴定至100.1%时的平衡电位为_________;计量点前后电位改变不对称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分析化学第6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答案.doc

第 六 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思考题 2. 条件电位与标准电极电位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引入条件电位的概念?它在氧化还原 滴定分析中有什么意义?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有哪些? 答:标准电极电位 :在离子浓度为 1mol/L ,气体压强为 101.3kPa ,温度为 25℃时,把 2H +/H 2 的电位人为地定为零,通过测定 H +/H 2 与其他电对之间的电位差,就可以相对 确定每一种电对的电极电位.这样测得的电极电位叫做标准电极电位,用 来表 示。 条件电位 :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将其与标准电极电位合并得到的常数,是特定条件下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浓度均为 1mol/L (或比值 C Ox /C Red =1 )时的实际电位值。两者区别 :条件电位和标准电极电位不同。对于一定的电极电对,温度一定标准电极电位为一固定值,即标准电极电位是一个热力学常数;条件电位不是一个热力学常数,它的数值与溶液中电解质的组成和浓度,特别是能与电对发生负反应物质的组成和浓度有关。只有在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条件电位才有固定的值。 条件电位概念的引入 :在实际工作中,溶液的离子强度对电对电位会有影响,且溶液组分改变时,电对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的存在形式也随之改变,从而引起电位的变化,如果忽略这些影响因素而采用标准电位代入能斯特公式计算出的电对电位,即使是可逆的氧化还原电对,其计算结果和实际结果仍会相差较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考虑离子强度和副反应。当考虑离子强度和副反应的影响时的能斯特公式为: Ox / Re d Ox / Re d 0.059 lg f Ox Re d 0.059 lg c Ox n f Re d Ox n c Re d 即条件电位 ? 为: ' 0.059 f Ox Re d Ox / Re d Ox / Re d n lg f Re d Ox ' 0.059 lg Re d 若忽略离子强度的影响 ? 为: Ox / Re d Ox / Re d n Ox 1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习题标准答案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习题答案 1:标出下列物质中带有*元素的氧化数 82*244*2 3*232*2 64*2 8**2O S )(NH O S Na O S Na O S Na O S Na S S H (1) ](OH )Cr Na[ O Fe O Cr K H N O N H O H )2(4* 43*72*23*3*2*2 答:以上各物质对应的氧化数分别是: (1) -2,0,+2.5,+3,+4,+6,+7 (2) -1,+5,-3,+6,+8/3,+3 2:用氧化数法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42224424224SO K O H CO M nSO SO H O C H K M nO (1)+++→++ S NO )Cu(NO H NO CuS (2)233++→+ NO PO H O H H NO P (3)43234+→++ O H NO O NH (4)223+→+ O H I H I O H (5)22-22+→+++ O H S H SO (6)222+→+S K Cl K ClO K ClO (7)43+→ 答: (1)氧化剂KMnO 4中Mn 原子氧化数从+7降低为+2,还原剂中C 原子氧化数从+3升高为+4,为使氧化数升高的总数等于氧化数降低的总数,Mn 原子的数目应为1,C原子数目应为5,由于H 2C 2O 4分子含两个C 原子,KMnO 4和H 2C 2O 4分子的系数分别应为2和5,然后通过平衡其他原子数目配平其他分子,得到: 42224424224SO K O H 8CO 10M nSO 2SO H 3O C H 52K M nO +++→++ (2)部分氧化剂HNO 3分子中N 原子氧化数从+5降低为NO 中的+2,还原剂中S 原子氧化数从-2升高为0,为使氧化数升高的总数等于氧化数降低的总数,S原子的数目应为3,有氧化数变化的N原子数目应为2,因此,NO 和S 分子的氧化数分别应为2和3,然后通过平衡其他原子数目配平其他分子,得到: O H 4S 3NO 2)Cu(NO 3H NO 83CuS 2233+++→+ (3)氧化剂HNO 3中N原子氧化数从+5降低为+2,还原剂中P 原子氧化数从0升高为+5,为使氧化数升高的总数等于氧化数降低的总数,N原子的数目应为5,P 原子数目应为3,由于P 4分子含4个P原子,HN O3和P4分子的氧化数分别应为20和3,然后通过平衡其他原子数目配平其他分子,得到: NO 20PO H 12O H 8H NO 203P 43234+→++ (4)氧化剂O 2中O 原子氧化数从0降低为-2,还原剂中N 原子氧化数从-3升高为+2,为使氧化数升高的总数等于氧化数降低的总数,O 原子的数目应为5,N 原子数目应为2,由于O 2分子含两个O 原子,O 2和NH 3分子的氧化数分别应为5和4,然后通过平衡其他原子数目配平其他分子,得到: O 2H O H 4NO 4O 54NH 2223++→+ (5)氧化剂H 2O 2中O 原子氧化数从-1降低为-2,还原剂中I 原子氧化数从-1升高为0,为使氧化数升高的总数等于氧化数降低的总数,I 原子的数目应为1,O 原子数目应为1,由于H 2O2分子含两个O 原子,H 2O 2和I-分子的氧化数分别应为1和2,然后通过平衡其他原子数目配平其他分子,得到: O H 2I H 2I 2O H 22-22+→+++ (6)氧化剂SO 2中S原子氧化数从+4降低为0,还原剂中S 原子氧化数从-2升高为0,为使氧化数升高的总数等于氧化数降低的总数,氧化剂中的S 原子的数目应为1,还原剂中S 原子数目应为2,S O2和H2S 分子的氧化数分别应为1和2,然后通过平衡其他原子数目配平其他分子,得到: O H 23S H 2SO 222+→+S (7)氧化剂KClO 3中Cl 原子氧化数从+5降低为-1,还原剂中Cl 原子氧化数从+5升高为+7,为使氧化数升高的总数等于氧化数降低的总数,作为氧化剂的Cl 原子的数目应为1,作为还原剂的Cl 原子数目应为

氧化还原反应 优秀教案一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课前预习学案(1) 一、预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地观点及电子转移地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5对概念地关系(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它们与化合价、电子得失地对应关系. 3.了解常见地氧化剂、还原剂 二、预习内容 1、氧化还原反应 (1)从得氧和失氧地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化学中把得氧地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失氧地反应称为________反应.例如,木炭还原氧化铜:2CuO+C高温2Cu+CO2↑.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铜,发生了还原反 应.碳得到了氧变成了二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得氧和失氧是同时发生地,也就是说,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地,这样地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从化合价地变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下面几个反应中化合价地变化情况: 反应得氧和失氧化合价变化氧化还原反应 2CuO+C高温2Cu+CO2↑C得氧 CuO失氧碳元素化合价升高 铜元素化合价降低 C发生氧化反应 CuO发生还原反应 H2O+C高温 H2 +CO ____得氧 ____失氧____元素化合价升高 ____元素化合价降低 ____发生氧化反应 ____发生还原反应 CuO +H2△Cu +H2O____得氧 ____失氧____元素化合价升高 ____元素化合价降低 ____发生氧化反应 ____发生还原反应 从上面地反应可以看出,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地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地化学反应,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地反应称为__________,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地反应称为__________.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电子,化合价,被,发生反应,得到产物,具有性;还原剂电子,化合价,被,发生反应,得到产物,具有性,实质. 2、常见地氧化剂、还原剂 常见地氧化剂: 常见地还原剂: 三、提出疑惑 疑惑点疑惑内容

(完整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高一(8)班授课教师宋欣授课时间:2005/10/28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还原反应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够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删除了旧教材从化合价变化多少、电子转移多少去分析和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细、过繁、过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学生可以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达到优化知识结构的效果。对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介绍,起到了培养学科感情的目的,同时,教材还辨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以引导学生形成辨证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 有关氧化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从得、失氧的角度学习过,因此有较好的知识基础,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训练,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可以把通过比较和归纳得出结论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以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探究习惯。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定义是不同的,其中的不同之处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在教学中要给予指出,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设计理念: 该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化学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无法对铁冶炼反应类型的判断,指出按反应体系物质种类和数目进行反应分类的不足,为建立新分类标准奠定基础;再通过一些典型反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进而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为深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对比氧化还原反应,有利于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最后设置应用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去认识,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价值。 四、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能从化合价升降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五、教学媒体设计: (1)多媒体课件 (2)实物投影

(原创)高考总复习-氧化还原滴定专项训练(附带详解答案)

高考氧化还原滴定专项训练 在高考化学中,氧化还原滴定实验是一类新兴的题型,对考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能力要求很高。下面是近几年来高考题模拟题中设计比较新颖的氧化还原滴定题目,供大家参考。 1.(’08江苏15)金矿开采、冶炼和电镀工业会产生大量含氰化合物的污水,其中含氰化合 的形式存在于水中。测定污水中含氰化合物物以HCN、CN-和金属离子的配离子M(CN) m n 含量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水样预处理:水样中加入磷酸和EDTA,在pH<2的条件下加热蒸馏,蒸出所有的HCN,并用NaOH溶液吸收。②滴定:将吸收液调节至pH>11,以试银灵作指示剂,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终点时,溶液由黄色变成橙红色。 Ag++2CN-[Ag(CN)2]- 根据以上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水样预处理的目的是。(2)水样预处理的装置如右图,细导管插入吸收液中是为了。(3)蒸馏瓶比吸收液面要高出很多,其目的是。(4)如果用盐酸代替磷酸进行预处理,实验结果将(填“偏高”“无影响”或“偏低”)。 (5)准确移取某工厂污水100 mL,经处理后用浓度为0.010 00 mol·L-1的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终点时消耗了21.00 mL。此水样中含氰化合物的含量为 mg·L-(以CN-计,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2008浙大附中理综模拟考试)时钟反应或振荡反应提供了迷人课堂演示实验,也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测定含I-浓度很小的碘化物溶液时,利用振荡反应进行化学放大,以求出原溶液中碘离子的浓度。主要步骤是 ①在中性溶液中,用溴将试样中I-氧化成IO3—,将过量的溴除去 ②再加入过量的碘化钾,在酸性条件下,使IO3—完全转化成I2 ③将②中生成的碘完全萃取后,用肼将其还原成I-,方程式为H2N-NH2+2I2→4I-+N2↑+4H+ ④将生成的I-萃取到水层后用①法处理。 ⑤将④得到的溶液加入适量的KI溶液,并用硫酸酸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