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退化现象及原因

菌种退化现象及原因
菌种退化现象及原因

菌种退化现象及原因

一、菌种的退化现象

随着菌种保藏时间的延长或菌种的多次转接传代,菌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的遗传性状可能得到延续,也可能发生变异。变异有正变(自发突变)和负变两种,其中负变即菌株生产性状的劣化或有些遗传标记的丢失均称为菌种的退化。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必须将由于培养条件的改变导致菌种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异与菌种退化区别开来。因为优良菌株的生产性能是和发酵工艺条件紧密相关的。如果培养条件发生变化,如培养基中缺乏某些元素,会导致产孢子数量减少,也会引起孢子颜色的改变;温度、pH值的变化也会使发酵产量发生波动等。所有这些,只要条件恢复正常,菌种原有性能就能恢复正常,因此这些原因引起的菌种变化不能称为菌种退化。常见的菌种退化现象中,最易觉察到的是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和生理等多方面的改变,如菌落颜色的改变,畸形细胞的出现等;菌株生长变得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直至产孢子能力丧失,例如放线菌、霉菌在斜面上多次传代后产生“光秃”现象等,从而造成生产上用孢子接种的困难;还有菌种的代谢活动,代谢产物的生产能力或其对寄主的寄生能力明显下降,例如黑曲霉糖化能力的下降,抗菌素发酵单位的减少,枯草杆菌产淀粉酶能力的衰退等。所有这些都对发酵生产均不利。因此,为了使菌种的优良性状持久延续下去,必须做好菌种的复壮工作。即在各菌种的优良性状没有退化之前,定期进行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二、菌种退化的原因

菌种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有关基因的负突变。当控制产量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就会引起产量下降;当控制孢子生成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则使菌种产孢子性能下降。一般而言,菌种的退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开始时,在群体中只有个别细胞发生负突变,这时如不及时发现并采用有效措施而一味移种传代,就会造成群体中负突变个体的比例逐渐增高,最后占优势,从而使整个群体表现出严重的退化现象。因此,突变在数量上的表现依赖于传代,即菌株处于一定条件下,群体多次繁殖,可使退化细胞在数量上逐渐占优势,于是退化性状的表现就更加明显,逐渐成为一株退化了的菌体。同时,对某一菌株的特定基因来讲,突变频率比较低,因此群体中个体发生生产性能的突变不是很容易的,但就一个经常处于旺盛生长状态的细胞而言,发生突变的机率比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大得多,因此,细胞的代谢水平与基因突变关系密切,应设法控制细胞保藏的环境,使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减少菌种的退化。

食用菌菌种退化原因分析及复壮方法的探讨_李红

辽宁农业科学 2010(4):53~55 L iaon i ng A g ricu ltura l Sc i ences 文章编号:1002-1728(2010)04-0053-03 食用菌菌种退化原因分析及复壮方法的探讨李 红,肖千明,刘 娜,张 敏,张季军,宋 莹,刘岩岩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161) 摘要:综述了食用菌菌种发生退化的原因(遗传学、细胞学、生理学、保藏方法和感染病毒),并提出了复壮、定期重新分离等解决方法,为食用菌菌种保藏、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菌种退化;复壮;定期分离 中图分类号:S646.03文献标识码:B 本文分析了食用菌菌种退化原因和探讨复壮技术,拟从退化的菌种群体中找出尚未退化的个体,保持菌种的优良性状,减少环境因子的影响,达到长期延续菌种的优质、高产和抗逆等优良特性目标。 1 菌种退化原因分析 1 1 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原因 按照遗传学和细胞学的观点,细胞分裂周期越短生长越快的生物,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变异的几率越高。食用菌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比植物和动物都快,因此菌种群体中变异个体存在的几率大大增加。菌丝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发生自然突变的突变率较高,据测算大约每366个细胞中平均就有一个细胞发生自然突变。所以菌种转管繁殖的后代与亲本菌种不可能完全一样,转管次数越多,变异越大,稍有不慎,选择失误,极易造成整个菌株生产性能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继代保藏的食用菌品种的一些优良性状会逐渐因负向突变而丧失。 1 2 基因突变引起的菌种性能衰退 一些食用菌品种(香菇、双孢菇)是四极性异宗结合真菌,极性发生变异导致菌种性能衰退,采用单孢育种和多孢分离选种时,应注意单核菌丝之间的可亲和性配对,问题,目前,国内一些正在衰退的老菌种的单核体有极性丢失的现象,同时香菇双核体的单核化也是菌种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交产生的变异时有发生。目前人工栽培的品种多,生产上无法隔离,这样很容易发生品种间的杂交,即使在一个出菇场所只栽一个品种,所产生的担孢子还可能和原来的双核菌丝产生杂交。据日本有关文献报道,香菇段木栽培时,这种自体杂交产生杂种子实体的概率为:第二年15%、第三年20%、第四年30%这种自交在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引起。 杂交种性不稳定,生产上最初的几年表现良好,几年后表现逐渐变差。基因突变在自然情况下就可发生,这种自然突变是由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的,如受紫外线、射线的照射及化学诱变剂诱变等都可能使基因发生突变。 1 3 生理学方面的原因 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菌种,大多生长并被保存在一定的半人工合成的琼脂培养基上。在这类培养基上,菌种体虽能进行正常的营养生长,但不能出菇。长期的继代保藏,将导致菌种体固有的繁殖生长因子长期不被启动。 培养基质组成和配比不合理,不适宜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导致菌丝生长缓慢、细弱,长期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不能满足其野性的要求,如培养环境的C O2,浓度过高,培养期间的温度超出其生长极限等,使其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失去正常生理功 * 收稿日期:2010-06-17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GCNT-LN-07) 作者简介:李红(1979-),女,微生物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工作。

第十一章 菌种退化与菌种保藏

第十一章菌种退化与菌种保藏 菌种是各个国家的重要自然资源,尤其是优良的工业生产菌种是有野生型菌种经过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代谢工程等育种方法筛选得到的,其获得非常不容易,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微生物菌种在传代繁殖和保藏过程中会出现退化现象。所以,在科研和生产中应该设法减少菌种的退化和死亡。菌种保藏是一项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学基础工作,其目的是保证菌种经过较长时间保藏后仍然保持较强的生活力,不被其他杂菌污染,且形态特征和生理性状尽可能不发生变异,以便今后长期使用。 第一节菌种的退化及防治 一、菌种退化 所谓菌种退化是指生产菌种和优良菌种由于传代或保藏之后,群体中的某些生理特征或形态特征逐渐减退或消失,如生产菌株生产性状的劣化、遗传标记的丢失、典型性状变得不典型等。菌种退化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逐渐的演化过程。开始时,在微生物群体中仅出现个别负变细胞,随着连续传代,负变细胞开始增加,最后在群体中占了优势,导致产量下降和优良性状丧失。 二、菌种退化的原因 1.基因突变是引起菌种退化的主要原因 微生物在移种传代过程中会发生自发突变,这些突变包括高产菌株的回复突变和新的负变菌株,它们都是低产菌株。开始时,这些突变菌株在群体所占的比例很小,但由于这些低产菌株的生长速率往往大于高产菌株,所以经过传代后,它们在群体中的数量逐渐增多,直至占优势,表现为退化现象。 在育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初筛时产量很高,而复筛时产量又下降了的情况。这其实也是一种退化现象,气主要原因是由表型延迟造成的。一般突变都发生在DNA的单股链上的某个位点,经过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一个细胞为突变细胞,另一个细胞为正常细胞。经过传代繁殖,正常细胞由于成长速率比高产菌株快,因此,在数量上占了优势,导致了产量的下降。 某些丝状菌的生活史中只有菌丝体不产生孢子,其菌丝为多核细胞,如果这些菌丝体在诱变过程中仅有一个核发生高产基因突变,那么,经过几代繁殖后将会出现分离现象,导致性状退化。 如果突变后产生的后代是非整倍体或部分二倍体,在繁殖过程中也会发生性状分离,出现低产细胞,导致退化。 除了核基因突变外,某些控制产量的质粒脱落或核DNA与质粒DNA复制不一致(如质粒DNA的复制速度比核DNA低)也会导致菌种退化。 2.连续传代是加速菌种退化的直接原因 微生物自发突变都是通过繁殖传代发生的,移种代数越多,发生突变的概率就越高。另外,基因突变在开始仅发生在个别细胞,如果不传代,个别低产细胞不会影响群体的表型。只有通过传代繁殖后,低产细胞才能在数量上占优势,使群体表型发生变化,即导致菌种退化。 3.培养条件和保藏条件可以从多个方面影响菌种的性状 1)不同的环境条件可以诱发不同功能的基因显性 生物体的显性和隐性是相对的,它们可以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一个优良菌株在不良的培养条件或保藏条件下,其高产性状也会变成隐性性状,即高产特征不会表现出来。 2)培养基的影响 培养基会影响不同类型细胞和细胞核的数量。这是由于不同培养基会影响群体细胞中高产突变细胞和低产野生型细胞是生长速度,从而使高产成本细胞和低产细胞的数量发生变

菌种退化现象及原因

菌种退化现象及原因 一、菌种的退化现象 随着菌种保藏时间的延长或菌种的多次转接传代,菌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的遗传性状可能得到延续,也可能发生变异。变异有正变(自发突变)和负变两种,其中负变即菌株生产性状的劣化或有些遗传标记的丢失均称为菌种的退化。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必须将由于培养条件的改变导致菌种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异与菌种退化区别开来。因为优良菌株的生产性能是和发酵工艺条件紧密相关的。如果培养条件发生变化,如培养基中缺乏某些元素,会导致产孢子数量减少,也会引起孢子颜色的改变;温度、pH值的变化也会使发酵产量发生波动等。所有这些,只要条件恢复正常,菌种原有性能就能恢复正常,因此这些原因引起的菌种变化不能称为菌种退化。常见的菌种退化现象中,最易觉察到的是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和生理等多方面的改变,如菌落颜色的改变,畸形细胞的出现等;菌株生长变得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直至产孢子能力丧失,例如放线菌、霉菌在斜面上多次传代后产生“光秃”现象等,从而造成生产上用孢子接种的困难;还有菌种的代谢活动,代谢产物的生产能力或其对寄主的寄生能力明显下降,例如黑曲霉糖化能力的下降,抗菌素发酵单位的减少,枯草杆菌产淀粉酶能力的衰退等。所有这些都对发酵生产均不利。因此,为了使菌种的优良性状持久延续下去,必须做好菌种的复壮工作。即在各菌种的优良性状没有退化之前,定期进行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二、菌种退化的原因 菌种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有关基因的负突变。当控制产量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就会引起产量下降;当控制孢子生成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则使菌种产孢子性能下降。一般而言,菌种的退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开始时,在群体中只有个别细胞发生负突变,这时如不及时发现并采用有效措施而一味移种传代,就会造成群体中负突变个体的比例逐渐增高,最后占优势,从而使整个群体表现出严重的退化现象。因此,突变在数量上的表现依赖于传代,即菌株处于一定条件下,群体多次繁殖,可使退化细胞在数量上逐渐占优势,于是退化性状的表现就更加明显,逐渐成为一株退化了的菌体。同时,对某一菌株的特定基因来讲,突变频率比较低,因此群体中个体发生生产性能的突变不是很容易的,但就一个经常处于旺盛生长状态的细胞而言,发生突变的机率比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大得多,因此,细胞的代谢水平与基因突变关系密切,应设法控制细胞保藏的环境,使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减少菌种的退化。

菌种保藏和复苏-精简版

菌种的保藏与复苏 一、菌种保藏 (一)菌种保藏的定义 菌种保藏(culture preservation)是指将微生物菌种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妥善保藏,避免死亡、污染,保持其原有性状基本稳定。菌种保藏有许多的方法,其共同的目标是把菌株的优良性状保存下来,防止退化、死亡或杂菌污染。 (二)菌种保藏的原理 微生物具有容易变异的特性,因此,在保藏过程中,必须使微生物的代谢处于最不活跃或相对静止的状态,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其不发生变异而又保持生活能力。 低温、干燥和隔绝空气是使微生物代谢能力降低的重要因素,所以,菌种保藏方法虽多,但大都是根据这三个因素而设计的。其中低温是保藏菌种的重要因素,也是常用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在作低温保藏时,注意尽量不损伤细胞。在缓慢冷冻时,胞外基质一般较快结冰而形成冰晶使基质浓度增高,造成细胞水分外渗而大量脱水,可能使细胞死亡。如快速降温,胞内也很快形成冰晶,胞内外渗透压基本平衡,同时胞内冰晶较小,对细胞及原生质膜的损伤也较小,菌株不易死亡,影响也较小。与低温相关的保藏方法,如冷冻干燥法、超低温保藏法等,都是利用低温条件下细胞与环境的特殊平衡原理而设计的。 (三)菌种保藏的方法 本实验室常用菌种保藏方法主要有: 1.低温保藏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4°C冰箱中保存。 平板在4°C存放时,最好用封口膜封口,不能长时间存放,一般7-10天,最多不应超过2个星期(特殊菌株可能时间更短,如铜绿假单胞菌只能存放3天)。 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经灭活处理后销毁。 2.甘油冷冻管保藏法 菌种长时间冻存应放于液氮或者-80 °C冰箱,利用10-15%的甘油进行冻存。甘油的作用:甘油能够提高水体的粘稠度,使其冰点提高,防止细胞内部产生冰晶造成细胞的损害,一般使用甘油的终浓度在10%-20%,该范围外的浓度会对细胞产生毒性,如果是保存带有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1. 内容 1.菌种的衰退:菌种退化是指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一物种有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质变的现象(群体中退化细胞在数量上占一定数值后,表现出菌种生产性能下降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 ?原有的形态性状变得不典型了; ?生长速度变慢,产生的孢子变少,或颜色改变,甚至变形; ?代谢产物生产能力下降,在生理上常指产量的下降; ?致病菌对宿主侵染力的下降; ?对外界不良条件包括低温、高温或噬菌体侵染等抵抗能力的下降;等等。 2.衰退菌种的复壮 狭义的复壮仅是一种消极的措施,指的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 广义的复壮则应是一项积极的措施,即在菌种的典型特征或生产性状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地采取纯种分离和生产性状的测定工作,以期从中选择自发的正变个体。 (1)衰退的防止: ?控制传代的次数 ?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利用不易衰退的细胞传代 ?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2)菌种的复壮 ?纯种分离法 ?通过宿主体复壮对于因长期在人工培养基上移种传代而衰退的病原菌,可接种到相应的昆虫或动、植物宿主体中,通过这种特殊的活的“选择性培养基”一至多次选择,就可从典型的病灶部位分离到恢复原始毒力的复壮菌株。 ?淘汰已衰退的个体 (3)菌种的保藏 ?原理 人为地创造合适的环境条件,使微生物的代谢处于不活泼、生长繁殖受抑制的休眠状态。这些人工环境主要从低温、干燥、缺氧三方面设计。 ?常用的方法: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保藏法、斜面保藏法、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载体保藏法、悬液保藏法、寄主保藏法等。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第五节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性状稳定的菌种是微生物学工作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否则生产或科研都无法正常进行。影响微生物菌种稳定性的因素有变异、污染、死亡。 由于微生物的多样性,不同的微生物往往对不同的保藏方法有不同的适应性,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种方法能被证明对所有的微生物均适宜。因此,在具体选择保藏方法时必须对被保藏菌株的特性、保藏物的使用特点及现有条件等进行综合考虑。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微生物菌株,则要尽可能多的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段进行保藏,以免因某种方法的失败而导致菌种的丧失。 一、斜面冰箱保藏法 一种短期、过渡的保藏方法,用新鲜斜面接种后,置最适条件下培养到菌体或孢子生长丰满于4℃冰箱保存。保存期3月到6月。 二、沙土管保藏法

适合于产孢子或芽孢的微生物。 首先,将沙与土洗净、烘干、过筛,按沙与土的比例为1—2:1混合均匀,分装于小试管中,料高1厘米左右,121C间歇灭菌三次,烘干备用。一般沙80目,土80一100目。 其次,将孢子制成悬浮液,接入沙土管。或将斜面孢子刮下直接与沙土混合,置干燥器中用真空泵抽干,冰箱内保存。 保存期1年左右。 三、菌丝速冻法 不产孢子或芽孢的M可用甘油菌丝速冻法。该法保藏温度为-20℃,为避免M受损伤致死,需甘油作保护剂。甘油最终浓度为25%。 操作:①、配制浓度为50%的甘油溶液,121℃灭菌后备用;②、制备菌悬液,一般浓度为108~1010个/mL;③、菌悬液和甘油溶液等体积混合均匀,置-20℃保藏。 四、石蜡油封存法 向培养成熟的菌种斜面上,倒入一层灭过菌的石蜡油,量高出斜面1cm,然后保存在冰箱中。此法适于不能利用石蜡油作碳源的细菌、霉菌、酵母等M的保存。保存期约1年 五、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是目前国内外较理想的常用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较低温度下(-18℃),快速地将细胞冻结,并且保持细胞完整,然后在真空中使水分升华。在这样的环境中,M的生长和代谢暂时停止,不易发生变异。菌种可保存5年左右。这种保藏方法虽然需要一定的设备,要求亦比较严格,但由于该方法保藏效果好,对各种M 都适用。所以,都已较普遍地应用。 基本操作:将M制成悬浮液,再与保护剂混合,然后放在特制的安瓿管内,用低温酒精或干冰,使其迅速冻结,低温下用真空泵抽干,最后将安瓿管真空熔封。低温保藏。 保护剂一般采用脱脂牛奶或血清等。保护剂的作用可能是在冷冻干燥的脱水过程中代替结合水而稳定细胞成分(细胞膜)的构型,防止细胞膜因为冻结而破坏。保护剂还可以起支持作用,使M疏松地固定在上面。牛奶可用离心或加热的方法脱脂。

菌种复壮

衰退(degeneration):菌种在培养或保藏过程中,由于自发突变的存在,出现某些原有优良生产性状的劣化、遗传标记的丢失等现象,称为菌种的衰退。 菌种衰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开始时,在群体细胞中仅有个别细胞发生自发突变(一般均为负变),不会使群体菌株性能发生改变。经过连续传代,群体中的负变个体达到一定数量,发展成为优势群体,从而使整个群体表现为严重的衰退。经分析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基因突变 (1)有关基因发生负突变导致菌种衰退 菌种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有关基因的负突变。如果控制产量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则表现为产量下降;如果控制孢子生成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则产生孢子的能力下降。菌种在移种传代过程中会发生自发突变。虽然自发突变的几率很低(一般为10-6~10-9),尤其是对于某一特定基因来说,突变频率更低。但是由于微生物具有极高的代谢繁殖能力,随着传代次数增加,衰退细胞的数目就会不断增加,在数量上逐渐占优势,最终成为一株衰退了的菌株。 (2)表型延迟造成菌种衰退 表型延迟现象也会造成菌种衰退。如,在诱变育种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某菌株初筛时产量较高,进行复筛时产量却下降了。 )质粒脱落导致菌种衰退3( 质粒脱落导致菌种衰退的情况在抗生素生产中较多,不少抗生素的合成是受质粒控制的。当菌株细胞由于自发突变或外界条件影响(如高温),致使控制产量的质粒脱落或者核内DNA和质粒复制不一致,即DNA复制速度超过质粒,经多次传代后,某些细胞中就不具有对产量起决定作用的质粒,这类细胞数量不断提高达到优势,则菌种表现为衰退。 2. 连续传代 连续传代是加速菌种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传代次数越多,发生自发突变(尤其是负突变)的几率越高;另一方面,传代次数越多,群体中个别的衰退型细胞数量增加并占据优势越快,致使群体表型出现衰退。 3. 不适宜的培养和保藏条件 不适宜的培养和保藏条件是加速菌种衰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良的培养条件如营养成分、温度、湿度、pH值、通气量等和保藏条件如营养、含水量、温度、氧气等,不仅会诱发衰退型细胞的出现,还会促进衰退细胞迅速繁殖,在数量上大大超过正常细胞,造成菌种衰退。 1.合理的育种选育菌种时所处理的细胞应使用单核的,避免使用多核细胞;合理选择诱变剂的种类和剂量或增加突变位点,以减少分离回复;在诱变处理后进行充分的后培养及分离纯化,以保证保藏菌种纯碎。这些可有效的防止菌种的退化。 2.选用合适的培养基有人发现用老苜蓿根汁培养基培养“5406”抗生菌—细黄链霉菌可以防止它的退化。在赤霉菌产生菌—藤仓赤霉的培养基中,加入糖蜜、天门冬素、谷氨酰胺、5-核苷酸或甘露醇等物质时,也有防止菌种退化的效果。也有选取营养相对贫乏的培养基做菌种保藏培养基,如培养基中适当限制容易利

菌种的保藏

第八章菌种的保藏 第一节菌种的衰退和复壮 在微生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选育一株理想的菌株是一件艰苦的工作,而欲使菌种始终保持优良性状的遗传稳定性,便于长期使用,还需要做很多日常的工作。实际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要使菌种永远不变是不可能的,菌种衰退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只有掌握了菌种衰退的某些规律,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减少菌种的衰退或使已衰退的菌种得以复壮。 一、菌种的衰退 (一)菌种衰退的现象 菌种衰退(degeneration)是指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的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质变的现象。菌种衰退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菌落和细胞形态改变。每一种微生物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都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如果典型的形态特征逐渐减少,就表现为衰退。例如,泾阳链霉菌“5406”的菌落原来为凸形变成了扇形、帽形或小山形;孢子丝由原来螺旋形变成波曲形或直形,孢子从椭圆形变成圆柱形等。 2. 生长速度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例如,“5406”的菌苔变薄,生长缓慢(半个月以上才长出菌落),不产生丰富的桔红色的孢子层,有时甚至只长些黄绿色的基内菌丝。 3. 代谢产物生产能力的下降,即出现负突变。例如,黑曲霉糖化力、放线菌抗生素发酵单位的下降以及各种发酵代谢产物量的减少等,在生产上是十分不利的。 4. 致病菌对宿主侵染能力下降。如白僵菌对宿主致病能力的降低等。 5. 对外界不良条件(包括低温、高温或噬菌体侵染等)抵抗能力的下降等。如抗噬菌体菌株变为敏感菌株等。

值得指出的是,有时培养条件的改变或杂菌污染等原因会造成菌种衰退的假象,因此在实践工作中一定要正确判断菌种是否退化,这样才能找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二)菌种衰退的原因 菌种衰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开始时,在群体细胞中仅有个别细胞发生自发突变(一般均为负变),不会使群体菌株性能发生改变。经过连续传代,群体中的负变个体达到一定数量,发展成为优势群体,从而使整个群体表现为严重的衰退。经分析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基因突变 (1)有关基因发生负突变导致菌种衰退 菌种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有关基因的负突变。如果控制产量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则表现为产量下降;如果控制孢子生成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则产生孢子的能力下降。菌种在移种传代过程中会发生自发突变。虽然自发突变的几率很低(一般为10-6~10-9),尤其是对于某一特定基因来说,突变频率更低。但是由于微生物具有极高的代谢繁殖能力,随着传代次数增加,衰退细胞的数目就会不断增加,在数量上逐渐占优势,最终成为一株衰退了的菌株。 (2)表型延迟造成菌种衰退 表型延迟现象也会造成菌种衰退。如,在诱变育种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某菌株初筛时产量较高,进行复筛时产量却下降了。 (3)质粒脱落导致菌种衰退 质粒脱落导致菌种衰退的情况在抗生素生产中较多,不少抗生素的合成是受质粒控制的。当菌株细胞由于自发突变或外界条件影响(如高温),致使控制产量的质粒脱落或者核内DNA和质粒复制不一致,即DNA复制速度超过质粒,经多次传代后,某些细胞中就不具有对产量起决定作用的质粒,这类细胞数量不断提高达到优势,则菌种表现为衰退。 2. 连续传代 连续传代是加速菌种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传代次数越多,发生自发突变(尤其是负突变)的几率越高;另一方面,传代次数越多,群体中个别的衰退型细胞数量增加并占据优势越快,致使群体表型出现衰退。 3. 不适宜的培养和保藏条件 不适宜的培养和保藏条件是加速菌种衰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良的培养条件如营养成分、温度、湿度、pH值、通气量等和保藏条件如营养、含水量、温度、氧气等,不仅会诱发衰退型细胞的出现,还会促进衰退细胞迅速繁殖,在数量上大大超过正常细胞,造成菌种衰退。 (三)菌种衰退的防止 根据菌种衰退原因的分析,可以制定出一些防治衰退的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控制传代次数 意即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移种和传代,将必要的传代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减少自发突变的机率。一套良好的菌种保藏方法可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移种和传代次数。 2. 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创造一个适合原种的良好培养条件,可以防止菌种衰退。如培养营养缺陷型菌株时应保证适当的营养成分,尤其是生长因子;培养一些抗性菌时应添加一定浓度的药物于培养基中,使回复的敏感型菌株的生长受到抑制,而生产菌能正常生长;控制好碳源、氮源等培养基成分和pH、温度等培养条件,使之有利于正常菌株生长,限制退化菌株的数量,防止衰退。例如,利用菟丝子的种子汁培养“鲁保一号”真菌可防止其退化;在赤霉素生产菌藤仓赤霉的培养基中,加入糖蜜、天冬酰胺,谷氨酰胺、5-核苷酸或甘露醇等丰富营养物时,也有防止菌种衰退的效果;此外,将培养栖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icola)3.942的温度从28~30℃提高到33~34℃,可防止其产孢子能力的衰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