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切削温度实验

实验三-切削温度实验
实验三-切削温度实验

实验三切削温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车削时自然热电偶的构成以及采用自然热电偶进行切削温度实验的原理和

方法;

2.掌握自然热电偶现场快速标定的原理和方法,并获得其标定公式;

3.进行切削温度单因素实验或正交实验,了解切削用量对切削温度的影响规律,获

得切削温度的实验公式;

4.认知计算机辅助实验硬、软件的系统构成,并熟悉自然热电偶标定与切削温度实

验软件的具体操作。

二、实验原理与测量方法

1. 切削温度实验与标定系统的组成

切削温度实验系统由切削系统、切削温度实验仪器和计算机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图1、图3)。切削系统包括组成自然热电偶的工件(切屑)和硬质合金刀片,以及水银集电器、专用测温车刀等。切削温度实验仪器包括室温采集与数显板、三路高精度高倍率线性放大板以及为自然热电偶快速标定提供加热电源与控制的元器件等。计算机系统包含12位A/D板、计算机主机及其外设。此外,本系统还设置了自然热电偶标定附件。

系统使用接插线缆连接:

1)切削系统?切削温度实验仪器;

2)标定电源连接;

3)切削温度实验仪器?计算机系统之间有

两组扁平线接插件。

4)仪器电源线与普通的计算机电源线相同。

5)切削温度实验仪器接地螺钉位于其背面

的钢板上,请务必将切削温度实验仪器用

电线连接到符合标准的地线上!

图1 自然热电偶测温系统框图

图2 在车床上的切削温度实验系统全貌

2. 切削温度的测量方法

在切削过程中,硬质合金刀片和工件(切屑)组成了自然热电偶,切削温度实验就是将这个自然热电偶作为传感器来测量切屑温度的。切削时,自然热电偶产生的是温差热电势和温差热电流,“刀-屑”及“刀-工”接触区的高温端温度与硬质合金刀片另一端的冷端温度之差相当显著,所以,产生的热电势可以测量得到。硬质合金刀片作为自然热电偶的一个热电极,工件和切屑作为另一极。再将工件和切屑组成的这一极分成两部分,前者包括被切削加工的工件和与其紧密相连的一段切屑,后者就是一段切屑,这两段切屑端部的电压就是实验的检测对象——自然热电偶的热电势值。由于工件和切屑组成的热电极的前一部分是随着机床主轴旋转的,为将旋转着的切屑的热电势引导出来,便于检测,实验采用了水银集电器。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绝缘问题,在这里,由于棒状工件采用了尾顶尖,必须在尾顶尖莫氏锥面和车床尾座主轴莫氏锥孔之间进行绝缘处理,常用的方法是在尾顶尖莫氏锥面上涂塑或贴上一层塑料薄膜。当然,硬质合金车刀刀体与四方刀架之间(上、下两面),也需要垫上绝缘垫片。

图3 切削温度实验总体布局图

三、切削温度的实验方法

1. 准备工作

(1) 将工件、刀具以及所用到的附件装在机床上,并用万用表检查刀具、工件与机床的绝缘情况。

(2) 熟悉车床操作手柄及操作方法,注意安全事项。

(3) 选定切削用量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法进行切削实验。

(4) 熟悉数显箱的使用和读数,并将读数调零。

(5) 确定实验条件。

2. 切削温度实验步骤

本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单因素法和正交法。在实验之前已经对测温系统进行了三通道、数据与增益标定、自然热电偶快速标定。实验过程中还需经常进行三通道零位调整,之后再通过数字显示观察输出情况,若输出稳定就可以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

在显示器面板上点击“切削温度实验”图标,进入实验系统。在切削温度实验向导界面上,可以点击激活亮显了的项目,调出相应的界面和程序运行。对于需要将实验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写进数据库的项目——“自然热电偶快速标定”和“切削温度实验”,在点击其软按钮之前,应先在“要进行新实验必须在此输入实验编号”栏目内,给出实验编号,点击[确定]软按钮,激活所有项目。之后,再点击需要的软按钮,调出相应程序运行。具体的操作方法见实验系统帮助。

图4 零位调整界面

图5 切削温度数字显示界面

(1) 切削温度实验系统三通道的零位调整

零位控制是实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零位偏高,则A/D板采集的高端的数据就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以数显数字为依据,对自然热电偶、冷端热电偶的零位通过切削温度实验仪器面板上的旋钮进行调整,使这两个数值尽量接近0,但不应该小于0。实在调不到0,也应尽量调到最小。

(2) 切削温度数字显示

在切削温度数字显示界面(如图13)内,可以实时的观察到切削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规律。从而更好的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

(3) 切削温度实验方式向导

在切削温度实验方式向导界面内,点击[切削力实验方式向导]软按钮,调出切削力实验方式向导界面(如图14),解决实验条件设置与实验方式选择等实验中的重要问题。

选择自然热电偶型号、标定公式和标准热电偶型号以及标定公式,在“输入切削条

件”栏目内,按照提示,输入下列切削条件基础参数:刀具几何参数:车床型号;刀片材料;工件状况等项。

接下来直接点击[改变切削速度] 、[改变进给量] 、[改变背吃刀量]或[正交实验法]软按钮即可进行相对应的实验。

3. 单因素切削实验步骤

(1) 改变背吃刀量单因素切削力实验

在改变背吃刀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程序辅助下,进行只改变背吃刀量,而不改变切削速度和进给量的切削温度实验,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图6 切削温度实验方式向导界面

1) 在切削温度实验方式向导界面,点选[改变背吃刀量]选择点,再点击[实验方式确认]软按钮,调出单因素实验方式中改变背吃刀量的辅助实验界面。

图7 改变背吃刀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界面

2) 在“环境温度”数据栏内,根据切削温度实验仪器面板所示温度值,填写数据。点选实验点序号(两位数,一般从1开始)。

3) 设置切削用量,即需要确定以下参数:

?在“不改变的切削用量”栏目内,输入进给量和切削速度,对于切削

速度,只须输入工件加工直径及车床主轴转速,并用鼠标点击一下“切

削速度”标牌,程序就会自动计算并显示出切削速度;

?在“改变的切削用量”栏目内,点选或输入背吃刀量;

?如果切削条件与上述设置相同,并且符合车床实际和实验要求,即可

点击[认可此点的切削用量]软按钮,结束这一实验点的切削用量设置

工作。

4) 设置采样时间,这一实验点实际的切削时间要比此采样时间长一点。采样时间一

般设置1500ms—2000ms即可。

5) 按设定值调整车床和刀具,启动车床进行切削。

6) 切削温度的实时数据一直在界面左上角的图框内显示着,当刀具切入工件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线图的上升过程。待切削刃确实切入工件、线图基本稳定后,按下[开始采样]软按钮,界面上会自动显示采样进程时间,以及不断变换着的切削温度的数值和图线。经过采样规定时间后,程序将自动停止采样,同时在界面上弹出警告语句,提醒操作者立即停止切削!

结束采样后,程序将计算出这一实验点切削温度的平均值,并在背吃刀量—切削温度图上画一个点,再用直线将此点与上一实验点连起来,获得通过各实验点的a sp-θ关系连线。

7) 点选“实验点序号”,使其数值加1,即进入下一点的切削实验。同时,必须改变背吃刀量。然后,按下[切削用量认可]软按钮,待切削过程稳定后,按下[开始采样]软按钮,进行又一实验点的切削采样,直至获得足够多(不应少于3个点)的实验数据。

8) 如果认为改变背吃刀量的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可以告一段落,每一个实验点的数据都是可信的,或者,已经将不可信的实验点数据删除了。即可按下[求取单因素实验公式]软按钮,程序将按现有的几个实验点数据进行拟合,建立a sp-θ关系实验公式,画

a sp-θ拟合曲线图。

9) 若实验次数太少,需要增加实验点数据,应该回头,再进行切削实验和采样,方法和过程与上述相同。然后。再按下[求单因素实验公式]软按钮,获取公式和图形,结束此次切削实验过程。

10) 按下[保存公式]软按钮,将已经获得的改变背吃刀量单因素实验公式中的系数和指数写入数据库保存。

(2) 改变进给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

改变进给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的实验方法和改变背吃刀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的实验方法一样,只需将相对应的改变背吃刀量修改为改变进给量即可进行。

(3) 改变切削速度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

改变切削速度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的实验方法和改变背吃刀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的实验方法一样,只需将相对应的改变背吃刀量修改为改变切削速度即可进行。

(4) 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综合公式

在“单因素实验的总体情况”栏目中,通过单因素实验公式,已经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三个单因素实验的进展情况。如果已经完成了两个单因素实验,即可点击[求综合实验公式]软按钮,程序将把已有的单因素实验公式进行综合,计算出相应的综合公式。对于还没有完成单因素实验的那个切削用量,在综合公式中,程序规定其指数为零。如果

需要将综合公式写进数据库,请按下[保存综合实验公式]软按钮。

四、实验数据的处理及经验公式的建立

在实验的数据处理过程中我的们本实验还用到了最小二乘法和一元线性回归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而且应用拟合逼近的方法使数据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由于篇幅的原因,限于篇幅的原因,这里只对拟合后的部分公式进行适当的解释。

在改变背吃刀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结束后将得到如下的公式:

x sp sp C a θθθ=

在这里,θ表示切削温度,sp C θ表示背吃刀量对切削温度的影响系数;

在改变背吃刀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结束后将得到如下的公式:

y f C f θθθ=

在这里,θ表示切削温度,f C θ表示进给量对切削温度的影响系数;

在改变背吃刀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结束后将得到如下的公式:

z v c C v θθθ=

在这里,θ表示切削温度,v C θ表示切削速度对切削温度的影响系数;

在进行完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后,通过求取单因素实验综合公式,得到如下的公式:

x y z sp c C a f v θθθθθ=

在此公式中,θ表示切削温度,C θ表示各个因素对切削温度的综合影响系数。

思考题

1. 分析实验所采用的测量温度方法有何特点?在测量系统中有哪几方面会引起热电势测量误差?你是如何考虑的。

2. 分析切削用量v 、f 及a sp 对车削温度θ的影响程度如何?并分析其影响原因。

3. 根据切削用量对车削温度的影响实验所得结果,为了提高生产率和刀具寿命,在机床条件允许情况下,切削用量应如何选择?

4. 其它。如对实验提出改正意见与设想方案等。

切削力实验报告

篇一:007切削力测量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实验日期实验地点 40号楼一楼实验室成绩 实验名称切削力测量实验 实验目的 本次切削力测量实验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深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堂所学的有关切削力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切削力直接影响切削热、刀具磨损与使用寿命、加工精度和已加工表面质量等问题。因此,研究切削力的规律,对于分析切削过程和生产实际是十分重要的。 本次实验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达到如下实验目的: 1、了解三向切削力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2、进行切削力单因素实验,了解背吃刀量、进给量和切削速度三大切削用量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获得三向切削力实验公式; 3、了解在计算机辅助下的、利用三向测力仪进行切削力实验的软、硬件系统构成,以及三向切削测力仪标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基本原理 切削力是机械切削加工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机床、夹具等工艺装备的工作状态(功率、变形、振动等),影响着工件的加工精度、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等。 切削力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切削层金属、切屑和工件表层金属的弹塑性变形所产生的抗力;二是刀具与切屑、工件表面间的摩擦阻力。 影响切削力的因素很多,工件材料、切削用量、刀具几何参数、刀具磨损状况、切削液的种类和性能、刀具材料等都对切削力有较大的影响。 实验基本步骤 1、实验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强调实验的纪律、进行安全教育。 2、车床及工件的准备:将圆钢棒材(工件)安装在车床上,利用三爪卡盘和活动顶尖将棒材装夹到位;安装车刀,注意刀尖对准车床的中心高,然后启动车床将工件外圆表面加工平整; 3、dj-cl-1型三向切削力实验系统的准备: 1)启动切削力实验程序,在“输入实验编号”栏目内,输入年级、专业、班级、组号、实验次数和主题词等,并点击“确定”; 2)点击“零位调整”软按钮,调出零位调整界面,进行三向零位调整; 3)点击“切削力实验方式向导”软按钮,调出切削力实验方式向导界面,进行实验方式选择:选择切削力单因素实验; 4、进行不改变进给量及切削速度,只改变背吃刀量单因素切削力实验; 5、进行不改变进给量及背吃刀量,只改变切削速度单因素切削力实验; 6、进行不改变背吃刀量及切削速度,只改变进给量单因素切削力实验; 7、建立单因素切削力实验综合公式,并输出实验报告。 原始记录 1、车床型号 c6240 2、工件参数工件参数见表1 3、测力传感器型号 dj-04b-917 4、刀具参数:刀具(刀片)材料 yt15 5、刀具几何参数刀具几何参数见表2 表2 单因素切削力实验刀具几何参数6、实验结果: 单因素实验图 改变背吃刀量、改变进给量和改变切削速度的切削力实验图见图 1、图2和图3。 3000 (n) 三向切削力 2500 2000 1500 1000500 0 0 0.5 1 1.5 2 2.5 3图

切削力的经验公式

切削力的经验公式 目前,人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切削力实验数据,对于一般加工方法,如车削、孔加工和铣削等已建立起了可直接利用的经验公式。 测力实验的方法有单因素法和多因素法,通常采用单因素法。即固定其它实验条件,在切削时分别改变背吃刀量ap和进给量f,并从测力仪上读出对应切削力数值,然后经过数据整理求出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通过切削力实验建立的车削力实验公式,其一般形式为: 注意:切削力实验公式是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求出来的。在计算切削力时,如果切削条件与实验条件不符,需乘一个修正系数KF,它是包括了许多因素的修正系数乘积。修正系数也是用实验方法求出。 三、单位切削力、切削功率和单位切削功率 1、单位切削力p:是指切除单位切削层面积所产生的主切削力。可用下式表示: 上式表明,单位切削力p与进给量f有关,它随着进给量f增大而减小。单位切削力p不受背吃刀量ap的影响。 单位切削力p可查手册,利用单位切削力P来计算主切削力Fz较为简易直观。 2、切削功率Pm:消耗在切削过程中的功率称为切削功率Pm(国标为Po)。 切削功率为力Fz和Fx所消耗的功率之和,因Fy方向没有位移,所以不消耗功率。于是 Pm=(FzVc+Fxnwf/1000)×10-3 其中:Pm—切削功率(KW); Fz—切削力(N); Vc—切削速度(m/s); Fx—进给力(N); nw—工件转速(r/s); f—进给量(mm/s)。 式中等号右侧的第二项是消耗在进给运动中的功率,它占总功率5%左右,可以略去不计,于是 Pm=FzVc×10-3 按上式求得切削功率后,如要计算机床电动机的功率(PE)以便选择机床电动机时,还应考虑到机床传动效率。 PE≥Pm/ηm 式中:ηm—机床的传动效率,一般取为0.75~0.85,大值适用于新机床,小值适用于旧机床。 3、单位切削功率Ps 单位切削功率Ps是指单位时间内切除单位体积金属Zw所消耗的功率。 四、切削力的变化规律 实践证明,切削力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工件材料、切削用量、刀具几何参数、刀具材料刀具磨损状态和切削液等。 1、工件材料 (1)硬度或强度提高,剪切屈服强度τs增大,切削力增大。 (2)塑性或韧性提高,切屑不易折断,切屑与前刀面摩擦增大,切削力增大。 2、切削用量

温度测量实验报告

温度测量实验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实验目的 1.掌握炉温实时控制系统结构图及其电压控制原理; 2.通过数据采集板卡,对温度信号(输入为电压模拟量)采集和滤波; 3.通过数据采集板卡,输出模拟电压量到调节器; 4.通过观测温度曲线,实施手动调节输出电压,使得温度曲线与理想波形尽量接近; 5.用增量式PID控制算法控制炉温曲线。 实验原理 (一)炉温实时控制系统结构图 (二)输出控制电压与工作电压的关系 加热炉加热电压=板卡输出控制电压×220 10 (三)电压控制原理 (四)温度与电压的关系

温度=电压× 700℃ (五)PID控制算法公式 ?u k= Ae k? Be k ? 1+ Ce(k ? 2) 其中:A=K P(1+ T T I + T D T );B=K P(1+2T D T );C=K P T D T 。 u k=u k ? 1+ ?u(k) 手动控制炉温参数选择及理由 加热电压:4V 理由:本套实验装置加热速度很快,若加热电压过高(高于5V)则会导致升温过快从而有可能损坏实验装置,而若加热电压过低则会导致升温过慢,浪费时间。综合实际情况以及上述分析,本组成员决定将加热电压设置为4V。 PID炉温控制参数选择及理由 表1 PID炉温控制参数 选取理由 周期:由于温度滞后性较大,因此周期应当大一些。此处本组采用了推荐值0.2s。 K P:由实际经验可知,K P的最佳范围在0.5-1.5之间。此处本组取了中间值1。 T I:实际操作过程中,本组同学发现若T I较小,超调量就会很大。所以这里将T I取得大一些,设置为20s。T D:小组成员发现炉温滞后现象非常严重,因此T D不得不调大一些,取成0.9s。

刀具,切削力实验报告

实验目录 实验一、车刀角度的测量。 实验二、(1)车削力的测定及经验公式的建立。 (2)用切削力动态测量显示系统和YDC-III89型压电式车削测力仪测量三向车削力。 附录:切削力动态测量显示系统和YDC-III89型压电式车削测力仪使用说明书。 实验注意事项 一、实验前,学生必须预习实验指导书和教材(包括课堂笔记)上有关内容。 二、进人实验室要注意安全(女同学带工作帽)。不得擅自开动机床或搬动其它设 备手柄等。 三、使用与操作仪器要细心,损坏者按学校规定进行赔偿。 四、实验做完之后,应及时清理切屑,擦净机床,整理收拾工具仪器等。 五、实验完后应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并认真填写实验报告交教师审阅。 六、实验缺课或不及格者,取消参加考试资格。

实验一车刀角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车刀角度,学会一般车刀角度基准面的确定及角度的测量方法。 2.了解不同参考系内车刀角度的换算方法。 二、实验设备,工具和仪器。 1.车刀量角台(三种型式)。 量角台的构造如图1—1。(1)台座、(2)立柱、(3)指度片、(4)刻度板、(5)螺钉、(6)夹固螺钉、(7)定位块。 2.各种车刀模型。 A型量γ0 、α0、αo·B型量λs C型量K r、K 图1—1车刀量角台 三、实验内容 车刀标注角度的测量。 用车刀量角台测量外园车刀的γ0 、α0 、λs 、K r、K r·、αo·等角。 (a)量前角:如图1-2,将车刀放置在台座上,调整刻度板4和指度片3使指度片的B边位于车刀主剖面内并与前刀面贴合,则由刻度板上读出γ0。如 果指度片位于横向或纵向剖面,则可测得γf或γp 。 (b)量后角:如图1-3,调整刻度板和指度片使指度片A边位于主剖面内,并与后刀面贴合则由刻度板可测得α0。同理指度片位于横向或纵向剖面内可测得αf或αp。调整刻度片位于副剖面内,可测得αo〃。 (c)量刃倾角:如图1-4,调整指度片使之位于切削平面内并使其测量边与主切削刃贴合,则由刻度板读出λs。 (d)量主偏角、副偏角:如图1-5,将车刀刀杆靠紧定位块.调整刻度板的指度片,使指度片测量边分别与主、副切削刃贴合,由刻度板读出K r和K r〃。

实验二 车削加工切削力测量实验报告书110

车削加工切削力测量实验报告书 学号 姓名傅亥杰 小组11 时间2015年12月17日 成绩 上海大学生产工程实验中心 2015-11

一.实验概述 切削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物理现象,如切削变形、切削力、切削热与切削温度、刀具磨损等。对切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切削温度进行实时测量,是研究切削机理的基本实验手段和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实测的切削力、进行分析处理,可以推断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变形、刀具磨损、工件表面质量的变化机理。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为切削用量优化,提高零件加工精度等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通过本实验可使同学熟悉制造技术工程中的基础实验技术和方法,理解设计手册中的设计参数的来由,在处理实际工程问题中能合理应用经验数据。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车削用量υ、f、a,对切削力及变形的影响。 2.了解刀具角度对切削力及变形的影响。 3.理解切削力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所使用的设备和仪器。 4.理解切削力经验公式推导的基本方法,掌握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三.实验系统组成 实验系统由下列设备仪器组成 1、微型数控车床KC0628S 2、车床测力刀架系统(图1),包括 (1)车削测力刀架 (2)动态应变仪 (3)USB数据采集卡 (4)台式计算机 图1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 1. 切削力测量记录表1

整理采集点并运用MATLAB对数据处理如下:

2. 请按指数规律拟合主切削力或背刀力和切削深度、进给量的关系,建立切削力的经验公式。 答:对已有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得出主(背)切削力关于进给量的双对数y=ax+b曲线及参数,其中1、2为主切削力,3、4为背向力:k1= b1= k2= b2= k3= b3= k4= b4= 对已有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由于只有两个数据,故直接取直线求解),得出主(背)切削力关于切削深度的双对数y=ax+b的参数,其中1、2为主切削力,3、4为背向力: k1= b1= k2= b2= k3= b3= k4= b4= 经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得,其中1为主切削力,2为背向力: X Fc1 = Y Fc1 = X Fc2= Y Fc2 = C ap1= C ap2=

切削力计算的经验公式.-切削力计算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切削力计算的经验公式打印本文 切削力计算的经验公式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

度压缩比有所下降,但切削力总趋势还是增大的。强度、硬度相近的材料,塑性大,则与刀面的摩擦系数μ也较大,故切削力增大。灰铸铁及其它脆性材料,切削时一般形成崩碎切屑,切屑与前刀面的接触长度短,摩擦小,故切削力较小。材料的高温强度高,切削力增大。 ⑵切削用量的影响 ①背吃刀量和进给量的影响背吃刀量ap或进给量f加大,均使切削力增大,但两者的影响程度不同。加大ap 时,切削厚度压缩比不变,切削力成正比例增大;加大f加大时,有所下降,故切削力不成正比例增大。在车削力的经验公式中,加工各种材料的ap指数xFc≈1,而f的指数yFc=0.75~0.9,即当ap加大一倍时,Fc也增大一倍;而f加大一倍时,Fc只增大68%~86%。因此,切削加工中,如从切削力和切削功率角度考虑,加大进给量比加大背吃刀量有利。 ②切削速度的影响在图3-15的实验条件下加工塑性金属,切削速度vc>27m/min 时,积屑瘤消失,切削力一般随切削速度的增大而减小。这主要是因为随着vc的增大,切削温度升高,μ下降,从而使ξ减小。在vc<27m/min时,切削力是受积屑瘤影响而变化的。约在vc=5m/min时已出现积屑瘤,随切削速度的提高,积屑瘤逐渐增大,刀具的实际前角加大,故切削力逐渐减小;约在vc=17m/min处,积屑瘤最大,切削力最小;当切削速度超过vc=17m/min,一直到vc=27m/min时,由于积屑瘤减小,使切削力逐步增大。 图3-15 切削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 切削脆性金属(灰铸铁、铅黄铜等)时,因金属的塑性变形很小,切屑与前刀面的摩擦也很小,所以切削速度对切削力没有显著的影响。 ⑶刀具几何参数的影响 ①前角的影响前角γo加大,被切削金属的变形减小,切削厚度压缩比值减小,刀具与切屑间的摩擦力和正应力也相应下降。因此,切削力减小。但前角增大对塑性大的材料(如铝合金、紫铜等)影响显著,即材料的塑性变形、加工硬化程度明显减小,切削力降低较多;而加工脆性材料(灰铸铁、脆铜等),因切削时塑性变形很小,故前角变化对切削力影响不大。 ②负倒棱的影响前刀面上的负倒棱(如图3-16a),可以提高刃区的强度,

居里温度的测定_实验报告

钙钛矿锰氧化物居里温度的测定 物理学院 111120160 徐聪 摘要:本文阐述了居里温度的物理意义及测量方法,测定了钙钛矿锰氧化物样品 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居里温度,最后对本实验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居里温度,钙钛矿锰氧化物,磁化强度,交换作用 1. 引言 磁性材料的自发磁化来自磁性电子间的交换作用。在磁性材料内部,交换作用总是力图使原子磁矩呈有序排列:平行取向或反平行取向。但是随着温度升高,原子热运动能量增大,逐步破坏磁性材料内部的原子磁矩的有序排列,当升高到一定温度时,热运动能和交换作用能量相等,原子磁矩的有序排列不复存在,强磁性消失,材料呈现顺磁性,此即居里温度。 不同材料的居里温度是不同的。材料居里温度的高低反映了材料内部磁性原子之间的直接交换作用、超交换作用、双交换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和测定材料的居里温度有着重要意义。 2.居里温度的测量方法 测量材料的居里温度可以采用许多方法。常用的测量方法有: (1)通过测量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的温度依赖性得到曲线,从而得到降为零时对应的居里温度。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可以用来在变温条件下直接测量样品饱和磁化强度的装置,例如磁天平、振动样品磁强计以及等。 (2)通过测定样品材料在弱磁场下的初始磁导率的温度依赖性,利用霍普金森效应,确定居里温度。 (3)通过测量其他磁学量(如磁致伸缩系数等)的温度依赖性求得居里温度。 (4)通过测定一些非磁学量如比热、电阻温度系数、热电势等随温度的变化,随后根据这些非磁学量在居里温度附近的反常转折点来确定居里温度。 3. 钙钛矿锰氧化物 钙钛矿锰氧化物指的是成分为(R是二价稀土金属离子,为一价碱土金属离子)的一大类具有型钙钛矿结构的锰氧化物。理想的型(为稀土或碱土金属离子,为离子)钙钛矿具有空间群为的立方结构,如以稀土离子作为立方晶格的顶点,则离子和离子分别处在体心和面心的位置,同时,离子又位于六个氧离子组成的八面体的重心,如图1(a)所示。图1(b)则是以离子为立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篇一:气象学实验指导1,2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太阳辐射与风、气压的观测 (4学时) 实验目的:1.学会用便携式辐射计观测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用暗筒式日照计观测日照时数;用照度计观测光照度的方法。 2.印证朗伯定律和可见光在太阳直接辐射、天空散射辐射和总辐射中比率的变化规律。 3.使学生了解并学会气压计,动槽式气压表的使用方法及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了解三杯和电接风向风速计的原理与使用方法,掌握热球式微风仪的测风方法。 实验准备:便携式辐射计,暗筒式日照计,照度计,日照自记纸(一张是有纪录的),气压计,动槽式气压表,三 杯风向风速表,热球式微风仪,电接风向风速计,计算器,计算纸,直尺,铅笔,记录板。

实验内容: 1.介绍实验原理:①由于“朗伯定律”只适用于平行辐射线,又在总辐射中太阳直接辐射占主要地位,所以观测结果应该是:sm?sm?sinh;Q ?? ?Q?sinh;D在各个方向上的 差异较小。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sin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 φ=39°42′;δ由查表获得;ω=(t-12)×15°/h ②由于可见光在散射辐射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观测结果应该是:若设sd、s和sb分别为Rsd、Rs和Rsb的光照度,则: sdssb ??。RsdRsRsb ③日照百分率=日照时数/可照时间×100%可照时间n= 2?0 ;cosω0=-tgφ·tgδ0?1 15?h 2.介绍便携式辐射计,日照计,照度计、气压计,动槽式气压表等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及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简介三杯风向风速表、热球式微风仪、电接风向风速

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实验报告(汇编)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 2010 – 2011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日期:2010年11月17日

目录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3) 二、课程设计名称及设计要求 (3) 三、总体设计思想 (3) 四、系统框图及简要说明 (4) 五、单元电路设计(原理、芯片、参数计算等) (4) 六、总体电路 (5) 七、仿真结果 (8) 八、实测结果分析 (9) 九、心得体会 (9) 附录I:元器件清单 (11) 附录II:multisim仿真图 (11) 附录III:参考文献 (11)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作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基本掌握电子系统设计和调试的方法,增加集成电路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在学完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后,应进行课程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会设计小型电子系统的方法,独立完成系统设计及调试,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有所创新,为专业课的学习和日后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要求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掌握数字系统设计方法;完成系统的组装及调试工作;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工程质量意识,按要求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教师应事先准备好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2.能力培养要求 (1)通过查阅手册和有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际电路方案的分析比较、设计计算、元件选取、安装调试等环节,掌握简单实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 (3)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学会简单的实验调试,提高动手能力。 (4)综合应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个设计任务。 (5)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设计名称及设计要求 (一)课程设计名称 设计题目: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二)课程设计要求 1、设计任务 要求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测量温度的测量控制系统,测量温度范围:室温0~50℃,测量精度±1℃。 2、技术指标及要求: (1)当温度在室温0℃~50℃之间变化时,系统输出端1相应在0~5V之间变化。 (2)当输出端1电压大于3V时,输出端2为低电平;当输出端1小于2V时,输出端2为高电平。 输出端1电压小于3V并大于2V时,输出端2保持不变。 三、总体设计思想 使用温度传感器完成系统设计中将实现温度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这一要求,该器件具有良好的线性和互换性,测量精度高,并具有消除电源波动的特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它的这些特性,实现从温度到电流的转化;但是,又考虑到温度传感器应用在电路中后,相当于电流源的作用,产生的是电流信号,所以,应用一个接地电阻使电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转化为电压信号。接下来应该是对产生电压信号的传输与调整,这里要用到电压跟随器、加减运算电路,这些电路的实现都离不开集成运放对信号进行运算以及电位器对电压调节,所以选用了集成运放LM324和电位器;最后为实现技术指标(当输出端1电压大于3V时,输出端2为低电平;当输出端1小于2V时,输出端2为高电平。输出端1电压小于3V并大于2V时,输出端2保持不变。)中的要求,选用了555定时器LM555CM。 通过以上分析,电路的总体设计思想就明确了,即我们使用温度传感器AD590将温度转化成电压信号,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集成运放电路,使表示温度的电压放大,从而线性地落在0~5V这个区间里。最后通过一个555设计的电路实现当输出电压在2与3V这两点上实现输出高低电平的变化。

《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实验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 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实验室

注意事项 为了实验的顺利进行,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特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上实验课前必须按指导书作好预习及准备工作。 (2)除了必要的书籍和文具外,其他物品不得带入实验室。 (3)进入实验室后,应保持室内安静和整洁。不准打闹、乱扔纸屑和随地吐 痰。 (4)凡与本次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均不得使用或触摸。 (5)做实验时应按指导细心操作。如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 不得自行拆修或安装软件。 (6)爱护国家财产,实验完毕应将实验仪器整理好,如损坏仪器,按有关规 定处理。 实验结束后,需在三日内上交实验报告,如有特殊情况,需向老师说明原因!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实验室

实验1切削力测量 1.1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切削测力仪的工作原理及测力方法。 (2)掌握切削深度、进给量对车削力的影响规律。 (3)掌握有关软件的应用。 1.2实验内容 (1)测力仪标定。 (2)切削速度、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测量不同的切削深度下车削力的大小。 (3)切削速度、切削深度一定的情况下,测量不同的进给量下车削力的大小。 1.3实验设备、仪器和试件 CA6140车床一台 Kistler测力仪一台 计算机系统(数据分析软件)一台 1.4实验数据处理 初始条件: D=mm n=rpm ν=m/min a p=mm 1实验数据记录 记录ν、a p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的测得的切削力(如下图)。 表1.1:ν、a p一定的条件下,f对切削力的影响 序号f F x(N)F y(N)F z(N) 1 2 3 4 5 1

切削力计算

一切削力的来源,切削合力及其分解,切削功率 研究切削力,对进一步弄清切削机理,对计算功率消耗,对刀具、机床、夹具的设计,对制定合理的切削用量,优化刀具几何参数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金属切削时,刀具切入工件,使被加工材料发生变形并成为切屑所需的力,称为切削力。切削力来源于三个方面: 克服被加工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 克服被加工材料对塑性变形的抗力; 克服切屑对前刀面的摩擦力和刀具后刀面对过渡表面与已加工表面之间的摩擦力。 切削力的来源 上述各力的总和形成作用在刀具上的合力Fr(国标为F)。为了实际应用,Fr可分解为相互垂直的Fx(国标为Ff)、Fy(国标为Fp)和Fz(国标为Fc)三个分力。在车削时: Fz——切削力或切向力。它切于过渡表面并与基面垂直。Fz是计算车刀强度,设计机床零件,确定机床功率所必需的。 Fx——进给力、轴向力或走刀力。它是处于基面内并与工件轴线平行与走刀方向相反的力。Fx是设计走刀机构,计算车刀进给功率所必需的。 Fy——切深抗力、或背向力、径向力、吃刀力。它是处于基面内并与工件轴线垂直的力。Fy用来确定与工件加工精度有关的工件挠度,计算机床零件和车刀强度。它与工件在切削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有关。 切削力的合力和分力 消耗在切削过程中的功率称为切削功率Pm(国标为Po)。切削功率为力Fz和Fx 所消耗的功率之和,因Fy方向没有位移,所以不消耗功率。于是 Pm=(FzV+Fxnwf/1000)×10-3 其中:Pm—切削功率(KW); Fz—切削力(N); V—切削速度(m/s); Fx—进给力(N); nw—工件转速(r/s); f—进给量(mm/s)。

温度检测与控制实验报告

实验三十二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温度传感器电路的工作原理 2.了解温度控制的基本原理 3.掌握一线总线接口的使用 二、实验说明 这是一个综合硬件实验,分两大功能:温度的测量和温度的控制。 1.DALLAS最新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简介 Dallas 半导体公司的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1820是世界上第一片支持“一线总线”接口的温度传感器。现场温度直接以“一线总线”的数字方式传输,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适合于恶劣环境的现场温度测量,如:环境控制、设备或过程控制、测温类消费电子产品等。与前一代产品不同,新的产品支持3V~5.5V的电压范围,使系统设计更灵活、方便。 DS18B20测量温度范围为 -55°C~+125°C,在-10~+85°C范围内,精度为±0.5°C。DS18B20可以程序设定9~12位的分辨率,及用户设定的报警温度存储在EEPROM中,掉电后依然保存。 DS18B20内部结构 DS18B20内部结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64位光刻ROM、温度传感器、非挥发的温度报警触发器TH和TL、配置寄存器。DS18B20的管脚排列如下: DQ为数字信号输入/输出端;GND为电源地;VDD为外接供电电源输入端(在寄生电源接线方式时接地)。 光刻ROM中的64位序列号是出厂前被光刻好的,它可以看作是该DS18B20的地址序列码。64位光刻ROM的排列是:开始8位(28H)是产品类型标号,接 着的48位是该DS18B20自身的序列号,最后8位是前面56位的循环冗余校验 码(CRC=X8+X5+X4+1)。光刻ROM的作用是使每一个DS18B20都各不相同,这样 就可以实现一根总线上挂接多个DS18B20的目的。 DS18B20中的温度传感器可完成对温度的测量,以12位转化为例:用16位符号扩展的二进制补码读数形式提供,以0.0625℃/LSB形式表达,其中S为符号位。 这是12位转化后得到的12位数据,存储在18B20的两个8比特的RAM中,二进制中的

单因素切削力实验报告

切削力单因素实验报告 10 年级 机制 专业 12 班 2组 第 1次实验 主题词 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2013-6-16 15:14:04 实验评分: 一. 实验条件: 1. 车床型号 CA6140 2. 工件参数 工件参数见表1 表1 实验工件参数 3. 测力传感器型号 4. 刀具参数: 1) 刀具(刀片)材料 YT15 2) 刀具几何参数 刀具几何参数见表2 表2 单因素切削力实验刀具几何参数 单位:度 二. 实验结果: 1. 单因素实验图 改变背吃刀量、改变进给量和改变切削速度的切削力实验图见图1、图2和图3。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N) 三 向 切 削 力 0 0.5 1 1.5 2 2.5 3 图1 改变背吃刀量切削力实验图 图例(下同) 切向力 轴向力 径向力

2. 单因素实验公式 单因素实验公式见表3 表3 单因素实验公式 (N) 三 向 切 削 力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0.1 0.2 0.3 0.4 图2 改变进给量切削力实验图 (N) 三 向 切 削 力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50 100 150 200 250 图3 改变切削速度切削力实验图

3.单因素实验综合公式: 切向力F c =412.83a sp 1.46 f0.77 v c0.37 轴向力F f = 42.71a sp 1.00 f0.46 v c0.64 径向力F sp =136.24a sp 1.43 f0.63 v c0.32实验评语: 三.课后习题 1.简述切削用量对切削力的影响。

(生产管理知识)在切削实验和生产中,可以用测力仪测量切削力

机械制造工程学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 王庆明许虹肖民 李英刘正道陆科杰 编写 班级: 姓名: 学号: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研室 实验一切削力实验 1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车削力,使学生掌握切削过程中切削力测量的基本方法,了解切削力的特性、影响因素以及对刀具、工件和切削过程的影响效应。 2 实验设备、工件与刀具 1.KBJM6132数控车床 2.YDC-Ⅲ89A三向压电车削测力仪。 3.PCI-9118DG数据采集卡 4.DIN-50S接口板及附件 5.圆柱工件、外圆车刀、 3 实验原理 切削力就是在切削过程中作用在刀具与工件上的力。它直接影响着切削热的产生,并进一步影响着刀具的磨损、耐用度、加工精度和已加工表面质量。在生产中,切削力又是计算切削功率、设计和使用机床、刀具、夹具的必要依据。 在切削实验和生产中,可以用测力仪测量。 目前最常用的测力仪是电阻式测力仪和压电式测力仪,本实验采用后者方式。 3.1.车削压电式测力仪 YDC-Ⅲ89A 三向压电车削测力仪外型如图所示。

图1 YDC-Ⅲ89A 三向压电车削测力仪 该测力仪同一些必要的二次仪表组合在一起,可以完成切削力的静、动态测试,从而使人们可以准确而容易地获得金属切削加工中最重要的参数,既三维切削力。现在,金属切削理论的研究已由过去的静态测量发展到动态测量,对测力仪有了更高的要求。YDC-Ⅲ89A 压电式车削测力仪能以其高刚度、高灵敏度、高固有频率能很好地满足静、动态测试的要求, 可测出任意方向力的三个相互正交的分量(Fx、Fy、Fz)。 3.2压电石英晶体三维力传感器原理 压电测力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某些材料(石英晶体或压电陶瓷等)的压电效应。在受力时,它们的表面将产生电荷,电荷的多少与所施加的压力成正比而与压电晶体的大小无关。用电荷放大器转换成相应的电压参数,从而可测出力的大小。 图2为单一压电传感器的原理图。压力F通过小球1及金属薄片2传给压电晶体3。在压电晶体之间有电极4,由压力产生的负电荷集中在电极上,由绝缘的导体5导出。正电荷通过金属片2或测力仪接地。由5输出的电荷通过电荷放大器后由记录仪记录下来,按预制的标定图就可知道切削力的大小。测力仪中沿F z,F x和F y三个方向都各自有传感器,分别测出三个分力。 图2 压电传感器的原理图 近代常采用多向力传感器,把几个石英元件按次序机械地排列在一起。加在传感器上的力作用在石英片上。由于石英晶体的切割方向选择的不同,所以各受力方向上的灵敏性不同,故能分别测出各个切削分力。其结构如图3所示。

车削加工切削力测量实验报告书(附指导书)

车削加工切削力测量实验报告书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 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大学生产工程实验中心 2014-11

?实验概述 切削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物理现象,如切削变形、切削力、切削热与切削温度、刀具 磨损等。对切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切削温度进行实时测量,是研究切削机理的基本实验 手段和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实测的切削力、进行分析处理,可以推断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变形、刀具磨损、工件表面质量的变化机理。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为切削用量优化,提高零件加工精度等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通过本实验可使同学熟悉制造技术工程中的基础实验技术和方法, 理解设计手册中的设计参数的来由,在处理实际工程问题中能合理应用经验数据。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车削用量U、f、a p,对切削力及变形的影响。 2. 了解刀具角度对切削力及变形的影响。 3. 理解切削力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所使用的设备和仪器。 4. 理解切削力经验公式推导的基本方法,掌握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三?实验系统组成 实验系统由下列设备仪器组成 1、微型数控车床KC0628S 2、车床测力刀架系统(图1),包括 (1)车削测力刀架 (2)动态应变仪 (3)USB数据采集卡 (4)台式计算机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 2. 请按指数规律拟合主切削力或背刀力和切削深度、进给量的关系,建立切削力的经验公式。答:(请将数据处理过程写于此处)

切削力计算的经验公式

切削力计算的经验公式 通过试验的方法,测出各种影响因素变化时的切削力数据,加以处理得到的反映各因素与切削力关系的表达式,称为切削力计算的经验公式。在实际中使用切削力的经验公式有两种:一是指数公式,二是单位切削力。 1 .指数公式 主切削力(2-4) 背向力(2-5) 进给力(2-6) 式中F c————主切削力( N); F p————背向力( N); F f————进给力( N); C fc、 C fp、 C ff————系数,可查表 2-1; x fc、 y fc、 n fc、 x fp、 y fp、 n fp、 x ff、 y ff、 n ff------ 指数,可查表 2-1。

K Fc、 K Fp、 K Ff---- 修正系数,可查表 2-5,表 2-6。 2 .单位切削力 单位切削力是指单位切削面积上的主切削力,用 kc表示,见表 2-2。 kc=Fc/A d=Fc/(a p·f)=F c/(b d·h d) (2-7) 式中A D -------切削面积( mm 2); a p ------- 背吃刀量( mm); f - ------- 进给量( mm/r); h d -------- 切削厚度( mm ); b d -------- 切削宽度( mm)。 已知单位切削力 k c ,求主切削力 F c F c=k c·a p·f=k c·h d·b d (2-8) 式 2-8中的 k c是指 f = 0.3mm/r 时的单位切削力,当实际进给量 f大于或小于 0.3mm /r时,需乘以修正系数K fkc,见表 2-3。

表 2-3 进给量?对单位切削力或单位切削功率的修正系数 K fkc, K fps

刀具实验报告

实验一车刀角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车刀角度,学会一般车刀角度基准面的确定及角度的测量方法。 2.了解不同参考系内车刀角度的换算方法。 二、实验设备,工具和仪器。 1.车刀量角台(三种型式)。 量角台的构造如图1—1。(1)台座、(2)立柱、(3)指度片、(4)刻度板、(5)螺钉、(6)夹固螺钉、(7)定位块。 2.各种车刀模型。 A型量γ0 、α0、αo·B型量λs C型量K r、K 图1—1车刀量角台 三、实验内容 车刀标注角度的测量。 用车刀量角台测量外园车刀的γ0 、α0 、λs 、K r、K r·、αo·等角。 (a)量前角:如图1-2,将车刀放置在台座上,调整刻度板4和指度片3使指度片的B边位于车刀主剖面内并与前刀面贴合,则由刻度板上读出γ0。如 果指度片位于横向或纵向剖面,则可测得γf或γp 。 (b)量后角:如图1-3,调整刻度板和指度片使指度片A边位于主剖面内,并与后刀面贴合则由刻度板可测得α0。同理指度片位于横向或纵向剖面内可测得αf或αp。调整刻度片位于副剖面内,可测得αo〃。 (c)量刃倾角:如图1-4,调整指度片使之位于切削平面内并使其测量边与主切削刃贴合,则由刻度板读出λs。 (d)量主偏角、副偏角:如图1-5,将车刀刀杆靠紧定位块.调整刻度板的指度片,使指度片测量边分别与主、副切削刃贴合,由刻度板读出K r和K r〃。

图1—2前角γ0测量图1—3后角量α0的测量 图1—4刃倾角λs的测量图1—5主偏角K r、副偏角K r〃的测量

实验记录 1.主剖面参考系的基本角度(单位:度) 计算: 3.在所测量刀具中选择刃倾角最大的刀具,计算切深前角γp,进给前角γf。 由tgγp=tgγo cos K r +tgλs sin K r 得γp=arctg(tg10.5o cos42o+tg(-6o)sin42o)=3.86o 由tgγf=tgγo sin K r -tgλs cos K r 得γf=arctg(tg10.5o sin42o-tg(-6o)cos42o)=11.43o

切削力试验与数据处理

切削力试验与数据处理 [摘要] 在切削过程中,切削力直接决定着切削热的产生,并影响刀具磨损、破损、使用寿命、加工精度和已加工表面质量。在生产中,切削力又是计算切削功率,制定切削用量,监控切削状态,设计和使用机床、刀具、夹具的必要依据。因此,研究切削力的规律和计算方法,将有助于分析切削机理,并对生产实际有重要实用意义。切削力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切削层金属、切屑和工件表面层金属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所产生的抗力;二是刀具与切屑、工件表面间的摩擦阻力。 [关键词] 切削力刀具磨损切削功率摩擦阻力 一、引言 常见的切削力研究方法有两大类:理论分析与试验测量方法。理论分析切削力能相当充分反映切削过程,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计算切削力的理论分析公式作了大量工作,大多切削力理论公式考虑到了刀具材料、工件材料、切削用量、刀具几何参数等影响因素[1],却没有考虑到副切削刃及刀尖圆弧半径等的影响,因此,迄今为止还不能说己经得出了与实验结果相吻合的切削力理论分析公式。通过切削实验,由测力仪可以测得具体切削条件下的切削力。但由于切削过程非常复杂,影响因素很多,不可能对各种影响因素都进行试验研究。因此,对切削力的研究应采取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切削力实验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一个基础实验,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切削力的基础理论,了解测量三向切削力的基本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的基本构成,了解应变式三向测力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在完成切削力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求出切削用量对三向切削力的影响规律,可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辅助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认识信息技术在实验中的作用。 本实验的目的是:1.了解切削测力仪的工作原理和测力方法和实验系统;2.掌握背吃刀量进给量和切削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3.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建立切削力的经验公式。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单因素法和正交法。在实验之前已经对测力系统进行了三通道增益标定、机械标定。实验过程中还需经常进行三通道零位调整,之后再通过数字显示观察输出情况,若输出稳定就可以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 二、试验设备及试验原理 1.检测三向切削力与标定测力传感器的原理 三向切削力的检测是使用三向车削测力(应变)传感器进行的,其输出的低电压模拟信号经高精度线性放大(放大倍率可达数万倍,没有采用传统的应变仪,有效的简化了调整和操作)后,经A/D板数字化,再送入计算机。这个测力系

在切削实验和生产中,可以用测力仪测量切削力

在切削实验和生产中,可以用测力仪测量切削力

机械制造工程学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 王庆明许虹肖民 李英刘正道陆科杰 编写 班级: 姓名: 学号: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研室 实验一切削力实验 1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车削力,使学生掌握切削过程中切削力测量的基本方法,了解切削力的特性、影响因素以及对刀具、工件和切削过程的影响效应。 2 实验设备、工件与刀具 1.KBJM6132数控车床 2.YDC-Ⅲ89A三向压电车削测力仪。3.PCI-9118DG数据采集卡 4.DIN-50S接口板及附件

5.圆柱工件、外圆车刀、 3 实验原理 切削力就是在切削过程中作用在刀具与工件上的力。它直接影响着切削热的产生,并进 一步影响着刀具的磨损、耐用度、加工精度和已加工表面质量。在生产中,切削力又是计算切削功率、设计和使用机床、刀具、夹具的必要依据。 在切削实验和生产中,可以用测力仪测量。 目前最常用的测力仪是电阻式测力仪和压电式测力仪,本实验采用后者方式。 3.1.车削压电式测力仪 YDC-Ⅲ89A 三向压电车削测力仪外型如图所示。 图1 YDC-Ⅲ89A 三向压电车削测力仪 该测力仪同一些必要的二次仪表组合在一

起,可以完成切削力的静、动态测试,从而使人们可以准确而容易地获得金属切削加工中最重 要的参数,既三维切削力。现在,金属切削理论的研究已由过去的静态测量发展到动态测量,对测力仪有了更高的要求。YDC-Ⅲ89A 压电式车削测力仪能以其高刚度、高灵敏度、高固有频率能很好地满足静、动态测试的要求,可测出任意方向力的三个相互正交的分量(Fx、Fy、Fz)。 3.2压电石英晶体三维力传感器原理 压电测力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某些材料(石英晶体或压电陶瓷等)的压电效应。在受力时,它们的表面将产生电荷,电荷的多少与所施加的压力成正比而与压电晶体的大小无关。用电荷放大器转换成相应的电压参数,从而可测出力的大小。 图2为单一压电传感器的原理图。压力F 通过小球1及金属薄片2传给压电晶体3。在压电晶体之间有电极4,由压力产生的负电荷集中在电极上,由绝缘的导体5导出。正电荷通过金属片2或测力仪接地。由5输出的电荷通过电荷放大器后由记录仪记录下来,按预制的标定图就

(完整版)红外测温实验报告

红外测温方法 1.温度测量的基本概念 温度是度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国际单位之中的基本物理量之一。从能量角度来看,温度是描述系统不同自由度的能量发布状况的物理量。从热平衡角度来看,温度是描述热平衡系统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从微观上看,温度温度标志着系统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高的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大,温度低的无题分子平均动能小。早期人们凭感觉出发,凭感觉到的冷热程度来区别温度的高低,这样的出来的结果不准确。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物质性质都与温度有关。例如尺寸,体积,密度,硬度,弹性模量,破坏强度,电导率,导磁率,光辐射强度等。利用这些性质及其随温度变化规律可进行温度测量。也就是说,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征来间接测量。而用来测量温度的尺标称为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基本单位。目前国际上用的较多的是华氏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和国际实用温标。 2. 红外测温原理,方法和适用范围 2.1红外测温原理 物体处于绝对温度零度以上时,因为其内部带电粒子的运动,以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波长涉及紫外,可见,红外光区。物体的红外辐射量的大小几千波长的分布与它的表面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物体自身红外辐射能量便能准确的确定其表面温度。这就是红外辐射测温所应用的原理。 2.2红外测温仪结构 红外测温仪由光学系统、光电探测器、信号放大器及信号处理、显示输出等部分组成。光学系统汇聚其视场内的目标红外辐射能量,视场的大小由测温仪的光学零件及其位置确定。红外能量聚焦在光电探测器上并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该信号经过放大器和信号处理电路,并按照仪器内置的算法和目标发射率校正、环境温度补偿后转变为被测目标的温度值。除此之外还应考虑目标和测温仪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气压,污染和干扰等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和修正方法。 2.3红外测温仪器的种类 红外测温仪对于原理可分为单色测温仪和双色测温仪。对于单色测温仪,在例行测温时,检测目标面积应充满测温仪视场。建议被测目标尺寸超过视场大小的50%为好。如果目标尺寸小于视场,背景辐射能量就会进入测温仪的视场干扰测温读数,造成误差。相反,如果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