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城市发展战略分析》

《襄阳市城市发展战略分析》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四个襄阳”建设,推进襄阳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也是襄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按照“一主两副三城”、“一花园多节点”和“大小多少”的思路,构建以襄阳大都市为核心,以大中小城市1小时经济圈为重要支撑,以星罗棋布的镇级市、中心镇、特色镇为重要发展节点,以汉江经济带、鄂北岗地经济带和荆山山脉经济带为纽带,建设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带动辐射作用明显的襄阳都市群。

关键词:四个襄阳一主两副三城一花园多节点大小多少

引言襄阳是湖北省的第二大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湖北除武汉外的经济,教育,文化和体育的中心。位于湖北西北部,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是xx年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襄阳自古分为汉水(沔水)南北两岸的襄阳及樊城二城,隔汉江相望,二城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分别设襄城区和樊城区。xx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区改名为襄州区。xx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至今,襄阳已大步跨入工业化,它将在未来成

为周边地区的新核心。

一新时期发展

1战略思想

当前,襄阳正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这意味着未来引领襄阳发展的一定是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四个襄阳”建设,推进襄阳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也是襄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因此要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不断推动全市城镇化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向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以打造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和绿色襄阳,建设名副其实省域副中心城市为目标,以襄阳都市群为载体,以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为重要节点,用足用活用好省委、省政府支持襄阳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好影响襄阳发展的体制障碍和制约因素,走城镇布局科学、城乡产业发达、经济高效、基础性公共服务到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文明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打造襄阳新名片,共同创造襄阳更加美好的未来。

2发展目标

xx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平均每年转移到城镇的农村人口在10万人以上,五年转移53万人以上,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提高;建成1个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建成2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成2

个3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建成1个2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由32个增加到50个以上,其中5万人以上的中心镇由8个增加到12个以上;镇级市数量达到30个以上;城乡产业良性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城乡发展体制障碍逐步消除,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条件大为改善,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快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基本构成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城镇体系。

3发展方式

按照“一主两副三城”、“一花园多节点”和“大小多少”的思路,构建以襄阳大都市为核心,以大中小城市1小时经济圈为重要支撑,以星罗棋布的镇级市、中心镇、特色镇为重

要发展节点,以汉江经济带、鄂北岗地经济带和荆山山脉经济带为纽带,建设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带动辐射作用明显的襄阳都市群。“一主”,就是到xx年,将襄阳中心城市建成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两副”,就是将枣阳建成大城市,将谷城、老河口组团发展成大城市,成为襄阳市两个副中心城市,其城市人口规模都在50万人以上;“三城”,就是把宜城市、南漳县建成2个30万以上人口的中等城市,把保康建成20万以上人口的小城市;“一花园”,就是依托生态资源

优势,把保康市中心城区建成生态花园城市;“多节点”,就是在汉江经济带、鄂北岗地经济带和荆山山脉经济带规划建设多个有产业支撑、有一定规模内涵、社会公共服务到位、统筹城乡、有鲜明个性的镇级市、中心镇和特色镇,成为襄阳都市圈内重要的发展节点。“大”就是把襄阳大都市做大,把大中小城市做大,把小城镇做大;“多”就是把3万人以上、5万人以上的小城镇,按照不同的规模标准要求做多;“少”就是村镇数量要少,农民分散居中的少;“小”就是人均占地一定要小。

二新时期发展具体措施

1.做大做强襄阳大都市。按照“城乡统筹、城镇带动、产业驱动、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绿色生态、集群发展”的原则和建设“四个襄阳”的要求,时刻牢记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希望和重托,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兴市不动摇,构建襄阳大都市。依托襄阳山水城洲等资源禀赋和内外环等基础条件,大手笔、高标准谋划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紧紧围绕“一线串珠、二线环绕、一江(汉江)两河(唐白河、小清河)两山(岘山、鹿门山)、一洲(鱼梁洲)四城(襄城、樊城、襄州、东津)”,把项目当景点建,园区当城市建,城市当景区建;重点谋划推进东津现代新城、庞公滨江新城、襄阳古城保护与开发、隆中风景区、岘山森林公园、鹿门山风景区、城市景观大道、襄南大学城、樊西工业新区等重点片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配套完善襄阳大都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两条腿”走路战略,既要建设都市襄阳,又要发展

卫星城,在大都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二者相依相偎,相得益彰,整体推进,科学发展,逐步成为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构建都市襄阳中心城区发展新格局。通过襄阳大都市的建设发展,把襄阳建成引领襄阳都市群发展的“龙头”,建成引领“襄十随”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2.科学规划建设襄阳经济带。襄阳汉江经济带、鄂北岗地经济带及荆山山脉经济带是促推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带。要按照不同地理位置、区域特点、资源优势、文化背景和发展趋向,在更高层面,按照“城镇布局合理、产业到乡镇、发展措施到项目”的要求,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加快发展。要积极构建襄阳水运大通道,设立襄阳汉江水运,推动汉江沿岸城镇合理布局和产业集聚发展;将桃花岛、长寿岛划入鱼梁洲开发区管理,从牛首镇建

设跨长寿岛的汉江大桥,按照生态岛建设发展标准,多元引进资金,将桃花岛、长寿岛纳入鱼梁州生态岛整体开发体系,科学规划开发;开发以鱼梁洲为龙头,以崔家营库区、桃花岛、长寿岛为主要景观带的汉江观光休闲游;开发以谷城汉江湿地为龙头,以汉江王甫洲库区、丹江口水库为主要景观带的汉江观光休闲游;规划建设汉江新集等水电枢纽工程,并纳入汉江观光休闲游;完善汉江污染防控体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汉江及各支流的水污染防治。

要通过襄阳经济带开发建设,使区域城镇布局合理、产业发达、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市场繁荣、城乡协调、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成为襄阳发展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集合带和生态文明示范

带,成为区域要素承载力强、产业集聚度高、带动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强的重要地区,在襄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培育星罗棋布、特色鲜明的城镇带。要采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财政主动安排资金、多方筹集资金的办法,优先加快镇级市、中心镇、特色镇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据小城镇发展现状及趋向,因镇而宜,分类指导,采取得力措施,下大力气,分区域大力培育,培育不同类别的镇级市、中心镇、特色镇,并在数量上做多做强,成为襄阳城市群有力支点,形成众星拱月、星月同辉之势。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认真研究县镇管理的体制机制,只要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镇域经济发展,该放的权限都要放。要放更多的权限到建制镇。

遵循城镇发展内在规律,根据城镇经济基础、历史延续、辐射功能和发展前景,每个县域要建成3个以上综合实力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特色明显的镇级市、中心镇或特色镇,挖掘内在潜力,分类指导,扬长避短,作为区域发展排头兵进行培育,使其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差、辐射带动功能弱小、又缺乏发展前途的乡镇,要进行科学合并。对符合建镇条件的乡,要适时启动建镇程序,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重新规划建设,加快发展。

4.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积极实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中心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合理布点,以中心村建设为核心,以迁村并点、农村住房建

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加强舆论导向宣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将农民逐渐引到规模较大的中心村或农村新型社区。凡新址建房又不合分户条件的,其老宅基地要归还集体,既不能一户多宅,更不能出售老宅。要逐步实现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覆盖,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社区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5.不断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在产业布局上,各地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加快产业发展步伐。要以县域为基础,依据现有资源优势,以关系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重

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城市建设项目为抓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引领发展方向,增强发展后劲。要强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理分工和布局延伸产业链,增加和牢固产业集群,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要通过区域、技术、资金、产业、信息、人力资源等多种合作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共创伟业。区域性中心城市要通过产业发展、产业链的扩大和延伸、产业集群的增加和不断的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好区域的龙头带动作用,逐步向工业化、城镇化和基本现代化迈进。

三新时期发展总结

襄阳市发展、都市体系的建设和经济的振兴,最终是为了襄阳人

民有新的生活水平、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生活品质、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秩序和新的生活感受。遵循城市发展定位,既要有跨越的激情、实干的激情,还要讲科学。要有一个清醒的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创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西接合部的龙头城市、力都会这两大重点目标来谋划建设我们的城市;要有一个高能极的城市功能体系支撑战略定位,按照党代会提出的“城市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论证,形成“四城望洲”,组群发展的格局;要有一个足以吸引关注的城市映像,形成城市功能和分区的差异化以及个性化的心理映像,使建筑与生态、城市格局相协调。各级党委政府要舍得花钱请大师和专业规划团队做建筑规划设计,保证城市建设的品质;要有一个贴近时代和现代城市的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城建模式,在旧城改造中保留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在新城开发中避免空心化和大城市病,合理布局社会功能满足人民生活的舒适度、便利度,解决好市场主体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关系、大规模建设和城市承载力的关系;要有一个促进城市长远发展和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相结合的按发展规划,对城市历史和人民负责。

参考文献

《襄阳市区域发展规划xx》

《襄阳市历史沿革》

第二篇:厦门旅游城市发展战略分析论文题目:厦门旅游城市发展战略分析

厦门旅游城市发展战略分析

1、城市的背景厦门是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厦门地处太平洋西海岸,位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闽南三角洲的中心,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是5个经济特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5个沿海副省级城市之一,也是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联结点和“环太平洋经济圈”中一个重要经济点。厦门市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首先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旅游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相结合的产物。旅游业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国际旅游更能带来外汇收入,提高城市形象与国际知名度。因此,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既具有经济效益也具有社会效益。

基于此我将从经济建设,交通运输,旅游资源,闽南文化,台胞侨胞这五个方面展开对厦门旅游城市发展战略进行分析。

2、经济建设

厦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全省1.3%的面积、6.3%的人口,完成了占全省14.6%的gdp、25.7%的财政收入、50.7%的外贸总额、67.5%的集装箱吞吐量,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地位更为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更大的潜力、更高的平台、更广的空间。厦门还是海峡西岸最重要的信息港、金融港和高科技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地,是全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发祥地”,现今仍有十几家网络游戏公司,研发实力仍居全国前列;在音乐、绘画、文学、工艺美术、摄影、广告等文化领域人才荟萃。厦门

具有与周边创意产业占势地区(如台湾、香港)交往迅捷的地理优势,特别是与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有极大的合作和互补空间,有利于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的新门类、新产品、新市场。其中,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资本的融合,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开发业与信息服务业之间的融合,旅游业与休闲文化的融合等等,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厦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基础。xx年全市实现gdp总值2817.07亿元,增幅在全省九个设区市和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均居第一。财政总收入739.46亿元,人均gdp达49887元。在社科院发布的xx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厦门的城市竞争力在所有内地城市中排名11。同时,厦门具有较高的经济外向性和国际化程度。在xx年世界银行公布120个中国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报告中,厦门位列第五。

经济发展为国际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经济交流与投资上的人员往来为厦门发展国际旅游提供一部分客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厦门国际旅游城市形象的宣传与塑造

3、交通运输厦门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带之间的东南沿海厦漳泉闽南金三角中心位置,居于香港、澳门与上海航线的中心并与金门、台湾隔海相望。此外,厦门远通日本、韩国以及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群岛,其区位条件优越。同时,厦门交通运输发展较快,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厦门国际航空港(高崎机场)是我国第四大客货运港。截至xx年,厦门国际机

场已开辟国内外航线14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有55条,国际航线直通东南亚及东北亚主要城市。厦门港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世界集装箱港口30强,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港口通航,并且是唯一一个与金门进行“小三通”直航的试点港口,在同台湾地区交通往来方面具有其他城市难以匹敌的优势。另外,在陆上交通方面,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保证了进出厦门岛的畅通无阻。铁路通过鹰厦线、赣龙线与全国铁路网相连。在建的福厦铁路预计xx年完工。另外,厦深铁路(厦门段)、龙厦铁路(厦门段)、也将在厦门市“十一五”规划内完成,建成后将更加充分发挥厦门的区域优势、港口优势和开放优势。而经过厦门的福厦高速和厦漳沼高速公路也与全国高速公路网贯通,可以便捷地到达全国各地

4、旅游资源厦门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带之间的东南沿海厦漳泉闽南金三角中心位置,居于香港、澳门与上海航线的中心并与金门、台湾隔海相望。此外,厦门远通日本、韩国以及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群岛,其区位条件优越。同时,厦门交通运输发展较快,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厦门国际航空港(高崎机场)是我国第四大客货运港。截至xx年,厦门国际机场已开辟国内外航线14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有55条,国际航线直通东南亚及东北亚主要城市。厦门港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世界集装箱港口30强,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港口通航,并且是唯一一个与金门进行“小三通”直航的试点港口,在同台湾地区交通往来方面具有其他城市难以匹敌的优势。另外,在陆上交通方面,厦门

大桥和海沧大桥保证了进出厦门岛的畅通无阻。铁路通过鹰厦线、赣龙线与全国铁路网相连。在建的福厦铁路预计xx年完工。另外,厦深铁路(厦门段)、龙厦铁路(厦门段)、也将在厦门市“十一五”规划内完成,建成后将更加充分发挥厦门的区域优势、港口优势和开放优势。而经过厦门的福厦高速和厦漳沼高速公路也与全国高速公路网贯通,可以便捷地到达全国各地

5、闽台文化

厦门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带之间的东南沿海厦漳泉闽南金三角中心位置,居于香港、澳门与上海航线的中心并与金门、台湾隔海相望。此外,厦门远通日本、韩国以及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群岛,其区位条件优越。同时,厦门交通运输发展较快,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厦门国际航空港(高崎机场)是我国第四大客货运港。截至xx年,厦门国际机场已开辟国内外航线14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有55条,国际航线直通东南亚及东北亚主要城市。厦门港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世界集装箱港口30强,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港口通航,并且是唯一一个与金门进行“小三通”直航的试点港口,在同台湾地区交通往来方面具有其他城市难以匹敌的优势。另外,在陆上交通方面,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保证了进出厦门岛的畅通无阻。铁路通过鹰厦线、赣龙线与全国铁路网相连。在建的福厦铁路预计xx年完工。另外,厦深铁路(厦门段)、龙厦铁路(厦门段)、也将在厦门市“十一五”规划内完成,建成后将更加充分发挥厦门的区域优势、港口优势和开放优势。而经过厦门

的福厦高速和厦漳沼高速公路也与全国高速公路网贯通,可以便捷地到达全国各地

6、台胞侨胞

据台湾方面公布的统计数据,2300多万台湾人口中,祖籍福建的占80%,而这部分祖籍福建的台湾同胞绝大部分是闽南地区的早期移民。同时,厦门对金门、台湾有绝对的旅游区位优势,是海峡两岸重要的旅游口岸。厦门利用厦金海上直航衔接两岸空中航线,吸引众多台湾游客来厦旅游。据统计,xx年,共有60.75万人次经厦金航线往返大陆和台湾,比上年增长14.2%,其中抵厦台胞31.2万人次。厦门不仅拥有台胞客源入境旅游的优势,华侨客源更是厦门发展国际旅游城市的一大客源优势。统计报告,全球闽籍侨胞多达1264万,他们遍布一百七十六个国家和地区,除传统聚居的东南亚仍占主体外,移居欧美等发达国家明显增多,新侨区不断涌现。外籍福建人同样为数众多,旅居全球。华侨华人因为“根”在中国,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成为厦门稳定的海外客源综合上述,厦门依靠着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奠定基础,结合交通运输,旅游资源,闽南文化,台胞侨胞这四个优势方面必将为厦门建成知名国际旅游城市提供相当的助力。

参考文献

1、社科院.xx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n].xx-10-31(05).

2、兰海军.浅论厦门旅游业现状及发展[j].,xx,(2).

3、社科院.《厦门市经济特区年鉴》[n].,xx.

第三篇:襄阳市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襄阳市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襄阳政发〔xx〕23号

【摘要】

《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提高认识,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强化职责,完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和管理机制;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加强管理,确保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从xx 年到xx年,通过三年的改造、建设、发展,初步建立覆盖县域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市城镇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地区基本普及学前2-3年教育。全市3-5周岁幼儿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

正文: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和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市学前教育发展,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xx]41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鄂政发[xx]27号),结合我市学前教育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目标

(一)充分认识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前教育是国民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事业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的发展,关系着亿万学前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我市的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我市学前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还不够,普及程度不高,依然是我市国民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各县(市)区之间、城乡之间、县域内区域之间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办园条件不优,保教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普遍存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则,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目标

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统一部署,稳步实施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从xx年到xx

年,通过三年的改造、建设、发展,初步建立覆盖县域城乡、布

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市城镇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地区基本普及学前2-3年教育。全市3-5周岁幼儿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至xx年,各县(市)区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各类幼儿园办园质量普遍提高,办园行为规范,全市省级、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数量达到幼儿园总数的20%以上,城市逐步实施0-5岁“托幼一体化”教育。到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省级、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数量达到幼儿园总数的50%以上,其他幼儿园达到三级以上办园标准,适龄幼儿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健康快乐成长,打好人生成长成才的基础。

二、科学规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推进”的原则,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三年初见成效”的工作要求,以县为单位,科学编制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三)认真做好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各地要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方基础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人口流动情况,科学预测,确定规模,统筹幼儿园布局。综合考虑学龄前人口比重和学前教育机构有效的服务区域,原则上确定每所规模幼儿园的服务人口为1-1.5万人。各县(市、区)要依托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并实施县域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县域内学前教育机构布点规划和

分年度项目建设计划。城市(含县市城关)按照社区布点设置幼儿园,依照服务半径及人口规模确定园数;乡镇政府所在地按照镇区人口规模设置1-2所规范幼儿园;行政村、自然村可实行依托村级小学联村办园或举办分园。

(四)分步推进,逐步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网络和服务体系

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xx年,各县(市)区要通过新建、改扩建,在70%以上的乡镇镇区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推进城区(含县市城关)幼儿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已有幼儿园基础设施,改善办园条件,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办园质量。xx年,完成剩余30%乡镇镇区幼儿园布点建设;完善城区学前教育机构布点设置,建成城市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xx年,规划建设“撤乡并镇”时被撤乡镇镇区幼儿园和其他村级幼儿分园,人口分散地区可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为其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全乡镇幼儿园的管理指导和示范辐射作用,积极探索、推广依托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办幼儿园(班)实施教育教学统筹管理的模式,建成并完善农村学前教育体系。

各地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达到学前教育规划发展目标。其中,公办幼儿园服务的人口数要达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在园幼儿数要达到3-5周岁幼儿数的一半以上。

三、强化职责,完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和管理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落实

“以县为主,县、乡镇(街道)共管”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归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区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

(五)落实地方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职责

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要落实规划、投入、监管等责任。市本级加强对全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规划、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实施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建设、管理,落实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保障办园经费投入,统筹管理和扶持发展城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乡镇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幼儿园建设规划、征地、周边环境治理等,扶持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办、民办幼儿园发展。

(六)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

教育部门要认真履行统筹管理和指导监督责任,落实学前教育政策,执行国家、省制定的办园标准和管理规范,充实管理、教研力量,不断提高整体办园水平和幼儿园保教质量。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制定支持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城乡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城镇住宅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按规定落实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价格、财

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民政、工商、质检、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指导。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四、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七)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学前教育机构,为人民群众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对政府及其部门举办的各类幼儿园,各地要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并在办学经费上予以补助;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

各地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时,要按照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配套建设幼儿园。襄阳市区居民小区建设规模在20万平方米或居住人口5000人以上的应配套建设幼儿园。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城镇幼

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配建到位。

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地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要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采取多种融资形式,科学布局、设置幼儿园(分园)。

(八)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从xx年起,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逐步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各地要按照规划预算安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的建设经费;按照国家政策落实公办幼儿园的教师编制,逐步解决公办幼儿园人员经费和办园公用经费;逐步建立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入园补助、资助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逐步建立对民办幼儿园的经费扶持政策,部分承担办园成本,减轻幼儿家庭经济负担。

各地要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各乡镇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支持本乡镇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权益。

(九)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