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_孙杰

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_孙杰
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_孙杰

第37卷 第7期海 洋 学 报

Vol.37,No.7

2015年7月

Haiyang 

Xuebao July 

2015孙杰,詹文欢,姚衍桃,等.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学报,2015,37(7):142-152,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5.07.014

Sun Jie,Zhan Wenhuan,Yao Yantao,et al.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oastal erosion in Guangdong[J].Haiyang Xue-bao,2015,37(7):142-152,doi:10.3969/j

.issn.0253-4193.2015.07.014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杰1,詹文欢1,姚衍桃1,刘守金1,冯英辞1

(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

)收稿日期:2014-07-08;修订日期:2015-01-

29。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SQ201012);广东省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GD908-01-06)。作者简介:孙杰(1978—),男,山东省烟台市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地质环境与灾害地质。E-mail:sunj

ie@scsio.ac.cn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海岸蚀退现象比较明显,本文基于广东省海岸侵蚀全面系统的调查,描述了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进行了侵蚀强度分类及分布规律统计;总结分析不同海岸侵蚀类型的特征及差异;

通过分析影响海岸侵蚀灾害的因素认为,广东海岸侵蚀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人类活动是近代海岸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将有助于广东省海岸带减灾、防灾目标的实现,

为海岸侵蚀灾害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关键词:海岸侵蚀;侵蚀类型;侵蚀原因

中图分类号:P7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4193(2015)07-0142-

111 引言

海岸侵蚀和淤积一直存在,并且塑造着现在的海岸线。随着全球性变暖、海平面上升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海岸侵蚀灾害日益加剧,目前已被视为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全球70%的砂质海滩受到侵蚀,许多国家砂质海岸和沙滩的侵蚀岸线占总岸线的

60%~90%[1]

我国几乎所有开敞的淤泥质海岸和70%左右的砂质海岸均遭受侵蚀[2]

。自20世纪60

年代以来,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等国在海岸侵蚀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

作[3—5

]。我国海岸侵蚀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

年代,起步较晚;90年代,

在侵蚀现状的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6—18

],发展较快;21世纪以来,

较多学者基于前期研究,

对海岸侵蚀的状况、环境影响、原因以及预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19—27

],并且一些学者

开始就海岸侵蚀的防护对策以及灾情评价进行深入

研究[

28—33

]。广东海岸的地层复杂多样。坚硬的基岩海岸,如花岗岩、玄武岩等,广泛分布于广东大陆沿岸半岛、岬角、沿岸岛屿;固结-松散的黏土、砂砾,如湛江组和

北海组地层,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沿岸[34

];东西向、

南北向和东北向的构造体系,共同构成海岸轮廓的基

本格局[35

];水动力方面,近岸潮流动力较弱,属于弱

潮海岸,沿海的波浪主要由季风和台风产生,夏秋季

节的台风大浪对海岸的塑造力较强[

36

]。对广东省海岸侵蚀已有过一些专门的研究[37—40

],但全面系统的

研究较少。广东省908专项的海岸侵蚀灾害调查与研究专题对全省的海岸侵蚀现状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并对重点调查区岸线及滩面地形进行了重复观测,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本文依托该专项对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侵蚀类型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广东省海岸带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2 海岸侵蚀现状及分布

结合历史岸线对比以及遥感影像分析发现,广东

海岸近几十年来侵蚀现象较为显著,尤其是开阔的砂质海岸基本处于侵蚀状态,约有900.4km的海岸线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表1),占全部岸线的21.9%。

由于各岸段的岩性组成、海岸走向等海岸性质及受海洋动力影响和沿岸人为活动影响程度不同,各岸段的侵蚀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表1 广东省不同侵蚀强度的海岸长度统计

Tab.1 The length statistic of coastal erosion intensity,Guangdong

稳定岸线/km微侵蚀岸线稳定

岸线/km侵蚀岸线稳定岸线/km强侵蚀岸线稳定

岸线/km严重侵蚀岸线稳定

岸线/km淤积岸线稳定岸线/km996.1 

484.4 

238.7 

88.6 

88.7 

2 

217.3 注:

按照《海洋灾害调查技术规程》中的海岸稳定性分级标准。 粤东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相间分布。岩石岬角

和弧形砂质海岸的相间交错使砂质海岸断续分布,多被分隔为数百米至数千米的岸段,因此基岩岬角对砂质海岸的淤侵情况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粤东被侵蚀的海岸类型复杂多样,有三角洲砂质海岸(韩江、漯

河等)、沙坝潟湖海岸(后江湾沙坝)、岬角沙坝(靖海湾沙坝、施公寮沙坝、红海湾沙坝)、湾口沙嘴(汕尾沙嘴、乌坎湾沙嘴、平海湾沙嘴)等。据统计,粤东海岸属于侵蚀性质岸段长度为290.4km,占粤东岸线长度的29.5%(

图1),具体统计数据见表2

。图1 粤东海岸侵蚀强度分级图

Fig.1 The classification diagram of erosion intensity 

in the coastline of eastern Guangdong 粤中珠江口岸段以基岩海岸为主,砂质海岸零星分布,目前珠江每年的悬移质泥沙仍使三角洲滨线向海推移。本岸段海岸侵蚀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东侧,属于岬间砂质海岸,侵蚀强度及长度较小,属于侵蚀性质的海岸总长为116.8km,占粤中岸线长度的8.6%(见表2,图2

)。粤西岸段是广东省砂质海岸最集中的岸段,其长度占粤西岸线总长度的近一半,大多数遭受侵蚀后

退,且侵蚀后退速率较大(见图3)。粤西岸段海岸侵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在夏秋季节的风暴潮作用下岸线后退明显。雷州半岛的软弱“基岩”海岸抗侵蚀能力较差,在海浪的冲蚀下海岸线不断后退。粤西岸段属于侵蚀性质的岸段长度为493.2km,占粤西海岸长度的27.8%。粤西砂质海岸的侵蚀强度及长度均超过粤东和粤中两个岸段,侵蚀强烈的区域一般是砂质海岸较长较连续的区域。

417期 孙杰等:

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图2 粤中海岸侵蚀强度分级图

Fig.2 The classification diagram of erosion intensity 

in the coastline of central Guangdon

g图3 粤西海岸侵蚀强度分级图

Fig.3 The classification diagram of erosion intensity 

in the coastline of western Guangdong表2 广东海岸侵蚀等级分类统计表

Tab.2 The statistical table of coastal erosion class,Guangdong

类型稳定

微侵蚀

侵蚀

强侵蚀

严重侵蚀淤积

长度/km比例长度/km比例长度/km比例长度/km比例长度/km比例长度/km比例粤东326.9 33.2%151.5 15.4%64.8 6.6%37.7 3.8%36.4 3.7%367.5 37.3%粤中460.8 34.0%105.7 7.8%7.3 0.5%3.0 0.2%0.8 0.1%778.4 57.4%粤西

208.5 

11.8%

227.2 

12.8%

166.6 

9.4%

47.9 

2.7%

51.5 

2.9%

1071.3 

60.4%

注:

按照《海洋灾害调查技术规程》中的海岸稳定性分级标准。4

41海洋学报 37卷

3 海岸侵蚀类型及特征

根据海岸物质组成及地貌形态等,广东省海岸侵蚀可以分为基岩海岸侵蚀、

砂质海岸侵蚀、生物海岸侵蚀和人工海岸侵蚀4种类型,

其中砂质海岸侵蚀现象最为普遍,是主要的侵蚀海岸类型;淤泥质海岸一般位于港湾以内,水动力条件较弱且具有丰富的泥沙来源,

处于稳定或淤涨状态;基岩海岸侵蚀速率较小,可以认为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人工海岸可被认为是稳定的海岸,但若遭受侵蚀后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危害不可忽视。3.1 基岩海岸侵蚀

广东基岩海岸长度为394.6km,约占海岸线总长度的9.6%,分为坚硬的基岩海岸和软弱的“基岩”海岸。坚硬的基岩海岸岩性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质地坚硬,不易受侵蚀,故海岸后退速度较慢,但海岸侵蚀地貌显著,常表现为基岩裸露的海蚀陡崖,海滩多数为宽度窄、坡度陡的砾石滩。软弱的“基岩”海岸是雷州半岛的由湛江组和北海组地层组成的海岸,主要由陆相-海相碎屑岩组成,夹玄武岩,胶结程度较差,

易风化,抗侵蚀能力弱。由于地貌上为较宽的台地,

因此在侵蚀作用下往往形成陡坎,其间的玄武岩夹层则在坡脚下堆积(图4)。正常波浪情况下,这类海岸的侵蚀速度较慢,但在风暴潮作用下,侵蚀速度加快

图4 雷州半岛基岩海岸侵蚀陡崖

Fig

.4 The coastal erosion cliff in Leizhou Peninsula3.2 砂质海岸侵蚀

广东省砂质海岸岸线长度约746.2km,占全省大陆岸线总长度的18.1%。砂质海岸地势低平,

地貌上主要有沙坝、三角洲等,是广东省最主要的海岸侵蚀类型。砂质海岸侵蚀主要表现为沙丘侵蚀形成侵蚀陡坎,或滩肩侵蚀变窄、滩面沉积物粗化,导致海滩质量下降。

3.2.1 沙坝海岸侵蚀

沙坝海岸通常是沙坝、澙湖和潮汐水道共同组成的地貌系统,由松散的沙粒组成,直接暴露于波浪之下,

故海岸具易变性,海岸地貌多为更新世洪积—冲积阶地或侵蚀台地与山丘。

目前大多数沙坝处于缓慢向陆移动的动态平衡状态中,但当动力或泥沙交换条件改变,如潟湖面积减小时,

会使沙坝海岸遭受显著侵蚀。如广东茂名水东港沿岸为侵蚀堆积台地,大沙坝因受海平面上升和潟湖面积减小的影响,沙坝超覆于潟湖沉积物之上。根据现在海岸线数千米之外的钻孔出现潟湖相沉积物,可推算出岸线向陆后退的平均速率约为1m/a

,但近百年来已增加至2~

3m/a[41]

。如水东临海的上大海村,近百年来因受台风海浪侵蚀,海岸向陆后退了200多米,速率达2~3m/a

,沙坝附近的宴镜村海岸后退速率也达1m/a,可观察到沙坝整体不断被侵蚀后退(

图5)

。图5 水东沙坝海岸侵蚀陡坎

Fig.5 The coastal erosion scarp 

in Shuidong3.2.2 三角洲海岸侵蚀

广东最大的三角洲为珠江三角洲,

由于其巨大的输沙量及其两侧的基岩海岸,故海岸侵蚀并不明显,处于稳定或者弱淤涨状态。其余的一些三角洲如韩江三角洲、漠阳江三角洲、鉴江三角洲等,由于泥沙来源减少和波浪水动力增强等因素影响,沿岸海岸侵蚀现象明显或呈增强趋势,尤其是近数十年来,人类活

417期 孙杰等:

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动的加强使该类海岸普遍遭受侵蚀。三角洲海岸侵蚀主要表现为其水下三角洲前缘等深线不断后退。

随着近年来河流采砂及河流水库的修建,韩江三角洲入海泥沙逐渐减少。三角洲的东溪河口、外砂河口和新津河口以河流波浪作用为主,

水动力较强,在泥沙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岸滩和水下岸坡持续被强烈

冲刷,岸滩地形变化大。受新津河口东侧至外沙河口西侧的人工护堤影响,沙滩下蚀,水下岸坡刷深变陡,浅水等深线向陆推移。根据断面监测结果,自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监测剖面等深线基本有向陆推移的趋势,坡度明显变陡,最大冲刷深度约为1m(图6

。图6 剖面中心线在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的地形对比Fig.6 The topography contrast of profile in May 

of 2008and 2009 漠阳江三角洲的海岸侵蚀主要表现为岸线后退明显。近几十年来,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海岸呈侵蚀后退趋势,在强波浪作用下岸线后退尤为明显。20世纪60到80年代,水下三角洲前缘向陆后退近200m,平均后退速率达3~8m/a;口门东部至三丫港的沙坝海岸也被侵蚀而后退,年均速度

1~

3m/a[42]

,2007-2009年监测期间,因受强烈风暴潮影响,该岸段后退速率达19m/a

,岸线后退十分显著。

3.2.3 岬间砂质海岸

岬间砂质海岸是指位于两基岩岬间的砂质海岸。岬间砂质海岸在岬角的约束下,通过沿岸输沙和横向输沙,一般形成对称弧形或不规则弧形的砂质海滩。由于岬间海湾的形态结构,岬间海湾的切线段相对于遮蔽段侵蚀较小,而且海滩恢复也较快,而靠近岬角处的遮蔽段受侵蚀严重,海滩难以恢复。

另外,由于岬角的影响,进入岬间海湾的波浪发生绕射,造成波高沿岸不相等,因而产生了沿岸流,成为引起沿岸泥沙输运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进而导致岬湾砂质海岸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岸段可能存在侵蚀和堆积两种状态,造成侵蚀总量及强度减小。据1966年与

1994年靖海湾海图对比,

发现该海区侵蚀与淤积并存,其中北半段岸线至10m水深区呈侵蚀状态,

侵蚀速度为1~

3m/a[43

],南半段却以淤积为主。由此可见,岬间砂质海岸不同部位的冲淤情况比较复杂。3.3 生物海岸侵蚀

广东生物海岸主要是指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在淤泥质港湾内,抵御海浪、固定泥沙的作用较强,基本处于淤积状态。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西南部的徐闻境内,以灯楼角岬角两侧最为发育,长约10km,宽约0.5~1km。礁坪处于潮间带,一般礁后内接玄武岩台地-坡地,内缘为沙坝-潟湖沉积体系或砂质海滩,抗侵蚀能力较弱。20世纪70年代,

由于渔民修建房屋而大量开采珊瑚礁,造成大面积破坏;90年代后期,

角尾乡渔民在珊瑚礁区养殖珍珠[

44

],珊瑚礁生存环境恶化,导致珊瑚礁对海岸侵蚀的防护能力降低,波浪直接传输至海滩,造成海滩砂层流失变薄,海滩基岩裸露,后滨沉积物跨落而倾倒(见图7

)。近年来,随着保护意识的加强,破坏珊瑚礁的活动逐渐减少,海岸侵蚀也随之趋于减弱。3.4 人工岸线侵蚀

人工岸线是由永久性人工构筑物组成的岸线,例

41海洋学报 37卷

如由防潮堤、防波堤、护坡、挡浪墙、码头、防潮闸、道路等挡水(潮)构筑物组成的岸线,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工海岸地貌已经成为广东省一类重要的海岸类型。

调查发现,除一些防波堤、码头等重点工程项目的人工海岸是比较坚固的,受海浪作用影响较小外,广东沿海大部分的人工岸线是20世纪70-90年代修筑、加固的海堤工程,沿海各市县凡遭受风暴潮侵袭的地方,均筑有防潮海堤,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海堤标准较低,工程质量不高,抗御台风暴潮的能力较弱(图8)。随后,尽管每年都对部分海堤进行加固扩建,但标准仍然较低。此外,广东沿海土层的地质特征决定了海堤堤基大部分为淤泥和淤泥质黏土,这种地基结构具有高压缩性和低强度的特性,旧堤加固或扩建时如设计不当,易产生整体失稳和较大的沉降,也成为广东沿海堤防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些海堤临海侧岸滩狭窄,岸滩受海流、风浪、潮汐等侵蚀、冲刷、下蚀等作用,引起岸滩不断蚀退,危及了海堤及其基底的安全。除此之外,一些人工海岸的形成是由于高位养殖池的修建,破坏了海岸原有的结构而产生新的人工海岸,这类海岸虽然整体长度不大,但却是人工海岸中最容易遭受海岸侵蚀的类型。

台风大浪是人工岸线最主要的威胁因素,如0814号台风最大风暴潮增水2.70m,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1.65m,广东堤围损坏2 072处,长度642.6km,决口740处,长度达27.2km。近几十年来,徐闻赤坎村为抵御海浪入侵而修建的防波堤,多次在强风暴潮时被冲毁,村庄后退几百米。

4 海岸侵蚀原因分析

海岸是否发生侵蚀取决于沿岸动力条件(波浪、潮汐等)与海岸稳定性(地质条件,泥沙亏损、地貌形态等)之间的均衡状况。广东省海岸侵蚀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特别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更加密切。4.1 自然因素

4.1.1 海岸的自身性质

海岸的自身性质是海岸侵蚀发生的基础条件,海岸位置和物质组成与侵蚀发生密切相关。海岸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动力和泥沙来源条件,如港湾内的海岸属于半封闭海岸,湾内水动力条件弱,侵蚀强度小于开阔平直的海岸;在有河流入海的海湾,河流来沙在湾内及附近沉积,使海岸表现为淤积,如珠江每年向海输入大量泥沙,使其西部的广海湾、

图7 徐闻珊瑚礁海岸

Fig.7 The coral-reef coast in Xuwe

图8 遭受破坏的人工海岸

Fig.8 The destroyed artificial coast

平湾和磨刀门等处于淤积状态。另外,从物质组成上来看,基岩海岸质硬耐磨,一般处于稳定状态,但湛江组和北海组组成的软弱基岩海岸,未经过成岩作用,呈半胶结或松散状态,故抗侵蚀能力弱;砂质海岸松软,黏结度低,最容易产生海岸侵蚀。

4.1.2 海平面上升

现代海平面上升及海滩逐渐蚀退是全球性现象,

7期 孙杰等: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是海岸侵蚀的大背景。相关研究表明[45

],近数十年

来(1955—1994年)广东平均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0~

2.5mm/a,且有加速上升趋势。根据Bruun法则[46

],参考广东省相对海平面上升最大值2.5mm/a来计算,每年因海平面上升侵蚀后退速率最大可达25cm/a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海平面上升速率加速,近岸海洋动力增强,海岸侵蚀会进一步加剧。在海岸侵蚀的各种外动力因素中,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比较小且缓慢,但具有长期性和积累性,因此不能轻视。4.1.3 风暴潮

风暴潮是波浪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是广东海岸侵蚀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这可以从广东海岸侵蚀的季节变化与风暴潮时间基本一致的特征上得到反

映。它对海岸的侵蚀作用具有突发性和局部性,作用时间短,但作用强度大,危害极其严重。广东省是我国沿海风暴潮的主要灾区,据《热带气旋年鉴》,1949—2008年间,登陆广东省的台风多达203次,每次台风期间带来的风暴潮都对广东海岸造成极大的破坏。如2008年的一次台风就使漠阳江口东侧海岸后退了将近20m。调查期间,老防波堤被冲毁,滩脊后沟槽被充填,滩脊后退幅度达20~30m;

滩面坡度变化不太大,但海底刷深较为严重,平均刷深速率约25cm/a

(图9)。由此可见,一次风暴潮期间的强风浪对海岸的冲刷结果,往往超过正常潮汐下整个季节的变化,而且其中的一些突出后果在以后若干年内仍将显现

图9 风暴潮前后海岸变化对比图

Fig.9 The coastal contrast diagram between the pre and post storm surg

e4.2 人为因素

广东省海岸侵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呈现加剧趋势,说明人类活动与海岸侵蚀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因素对海岸侵蚀的影响主要包括改变泥沙供给、不合理海岸工程以及海水养殖等。4.2.1 滨海采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对建筑用沙的需求越来越大,

盲目开采海滩沙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广东省大多数砂质海滩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开采,在一些岸段,海砂的开采已经成为海岸侵蚀的首要原因。随着沿海社会经济发展对建筑用沙和石灰、水泥等建材需求量的迅猛增加,海岸大量挖沙使海岸泥沙亏损,导致稳定或淤涨海岸演变方向的逆转。如深圳南澳桔钓沙海滩受到海砂盗采的影

响,海底泥沙被掏空,水下坡度变陡,海沙由陆向海补充,使海滩沙床不断沉降。对比海砂开采前后沙滩上救生台的高度可发现(见图10),海砂盗采后救生台基座高出沙滩30~40cm,说明海砂开采已经导致沙滩蚀低至少50cm。4.2.2 入海泥沙减少

河流每年向海输送大量泥沙,粗的沉积物颗粒在河口地区沉积下来,

形成河口三角洲;相对较细的沉积物继续向海搬运,在盐淡水混合作用下发生絮凝沉降,并在口门外形成水下三角洲。因此入海口区附近海岸,

由于泥沙供应相对充足,海岸侵蚀现象相对比较弱。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入海河流和输沙量显著减少,导致广东部分河口附近海岸非但没有淤积推进,反而被侵蚀后退。据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

41海洋学报 37卷

图10 桔钓沙海滩救生台海沙盗采前后基座变化

Fig.10 The base change of safeguard station between the pre and post illegal mining 

in Judiaosha Beac

h图11 海水养殖造成的海岸侵蚀

Fig.11 The coastal erosion caused by 

mariculture年代中期以来,广东十大河流之一的韩江,潮安以下

年均来沙量5.25×106 m3,而年采砂量达9×106 m3

同时,整个韩江流域修建了许多小型水库以及水闸,这一系列活动大大减少了韩江各支流入海的泥沙量,导致韩江入海口附近海岸不断侵蚀后退。4.2.3 海岸工程建设

广东沿海修筑了很多海岸工程设施,

不合理的建筑占据了海滩滩面,将破坏海滩的结构,从而对海滩的输沙平衡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波浪沿岸纵向输沙作用较强的海岸,修建向海凸出的海岸工程,如港口码头、拦沙堤及旅游设施等,其必然会破坏海岸的输沙平衡,

造成沿岸输沙的上游岸段淤积、下游岸段侵蚀[

47

]。侵蚀岸段的强度和长度与波浪输沙强度及工程凸出程度成正比。目前由于这类海岸工程数量越来越多,

分布也越来越普遍,对海岸侵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海门外港港区凸出的海岸设施使波浪沿岸输沙的上游淤积、

下游侵蚀,汕头港外航道拦沙堤、水东虎头山海滩旅游区、南三岛东部海滩疗养区等,都有引起海岸侵蚀的现象。4.2.4 海水养殖

高位池养殖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养殖方式,

是指利用高潮线以上土地进行的海水养殖。这种方式由于效益高、收益快,近年来发展迅速,规模也越来越大,并慢慢成了无序、无度地开发,因此频频出现毁林养虾、

毁田养虾的现象,甚至使部分地区的防护林被毁,

严重影响了海防林的防护功能。许多高位虾池外缘延伸至后滨甚至前滨,

在风暴潮的袭击下,虾池临海一侧基部甚至整个虾池被破坏;在潮间带低潮面附近布设排水管及吸水口,大部分布设在海滩表面,

使单一的海滩形成分布斑点,并造成海岸侵蚀(图9

417期 孙杰等:

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因此,高位虾池的修建应当充分评估其对海滩的影响,更不能毁林养殖。5 结论

(1

)广东海岸近几十年来总体处于侵蚀状态,约有900.4km的海岸线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受岩性组成、海岸走向等海岸性质及受海洋动力和沿岸人为活动影响程度不同,

侵蚀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从总体来看,粤西砂质海岸的侵蚀强度及长度均超过粤东和粤中两个岸段,侵蚀强烈的区域一般是砂质海岸较长较连续的区域。(2

)广东省海岸侵蚀类型复杂多样,以砂质海岸侵蚀为主;基岩海岸(主要是岬角岸段)和生物海岸等也存在海岸侵蚀后退趋势,由于海岸抗冲刷能力相对较强,

一般后退速率较小,属于比较稳定的海岸;人工海岸作为一种重要的海岸类型,其侵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

)广东海岸侵蚀取决于沿岸动力条件(波浪、潮汐等),与海岸自身特征也密切相关;近代海岸侵蚀加剧则是人类活动增强的结果,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包括改变海岸泥沙供给、不合理海岸工程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高位养殖池的修建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Bryant E.Regional sea level,southern oscillation and beach change,New South Wales,Australia[J].Nature,1983,305:213-216.[2] 易晓蕾.

中国的海岸侵蚀[J].中国减灾,1995,5(1):46-49.Yi Xiaolei.The coastal erosion in China[J].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1995,5(1):46-49.[3] Wright L D,Short A D,Green M O.Short-term changes in themorphodynamic states of beaches and surf zones:an example p

redictive model[J].Marine Geology

,1985,62:339-364.[4] Brunn P.Coast ero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each p

rofiles[R]//Technical Memorandum No.44.Beach Erosion Board,1954.[5] Robert A M,James C G,Jeffrey G P.Meso-scale transfer of sand during 

and after storms implications for prediction of shoreline movement[J].Ma-rine Geology

,1995,126:161-179.[6] 王文海.我国海岸侵蚀原因及其对策[

J].海洋开发,1987(1):8-12.Wang Wenhai.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astal erosion in China[J].Marine develop

ment,1987(1):8-12.[7] 陈吉余,

沈焕庭,徐海根.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和侵蚀堆积过程影响的初步分析[M]//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50-368.

Chen Jiyu,Shen Huanting,Xu Haigen.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the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the effects of erosion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M]//The Coll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mpactand Countermeasures.Beijing

:Science Press,1987:350-368.[8] 李光天.

海岸带开发致成的海岸侵蚀及对策[J].灾害学,1988(2):32-36.Li Guangtian.The coast erosion caused by coast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1988(2):32-36.[9] 庄振业,

陈卫民,许卫东,等.山东半岛若干平直砂岸近期强烈蚀退及其后果[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01:90-98.Zhuang Zhenye,Chen Weimin,Xu Weidong,et al.Retrogression of straight sandy beaches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and its results[J].Journal of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Natural Science),1989,01:90-98.[10] 高抒.废黄河口海岸侵蚀与对策[

J].海岸工程,1989,8(1):37-42.Gao Shu.Erosion of old yellow river delta in northern Jiangsu and coast protection[J].Coastal Engineering

,1989,8(1):37-42.[11] 吴桑云.

山东省蓬莱西海岸侵蚀及其与地貌环境的关系[J].海岸工程,1992,11(4):46-52.Wu Sangyun.The relation between geomorphic environment and coastal erosion in the west of Penglai county,Shandong Province[J].Coastal En-gineering

,1992,11(4):46-52.[12] 赵全基.我国海岸侵蚀灾害及对策[

J].灾害学,1992,7(4):39-42.Zhao Quanji.Eroding calamity of coast and its counterplot in China[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1992,7(4):39-42.[13] 夏东兴,

王文海,武桂秋,等.中国海岸侵蚀述要[J].地理学报,1993,48(5):468-476.Xia Dongxing,Wang Wenhai,Wu Guiqiu,et al.Coastal erosion in China[J].Acta Geograp

hica Sinica,1993,48(5):468-476.[14] 季子修,

蒋自巽,朱季文,等.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和苏北滨海平原海岸侵蚀的可能影响[J].地理学报,1993,48(6):516-526.Ji Zixiu,Jiang Zixun,Zhu Jiwen,et al.Impacts of sea level rise on coastal erosion in the Changjiang delta and north Jiangsu coastal plain[J].ActaGeograp

hica Sinica,1993,48(6):516-526.[15] 王颖,

吴小根.海平面上升与海滩侵蚀[J].地理学报,1995,50(2):118-127.Wang 

Ying,Wu Xiaogen.Sea level rise and beach response[J].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95,50(2):118-127.[16] 张裕华.中国海岸侵蚀危害及其防治[

J].灾害学,1996,11(3):15-21.Zhang Yuhua.Erosion hazards and their control in coastal regions of China[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1996,11(3):15-21.[17] 孙清,

张玉淑,胡恩和,等.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1):58-64.Sun Qing,Zhang Yushu,Hu Enhe,et al.Potential impacts of sea level rise on the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0

51海洋学报 37卷

countermeasures thereof[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1997,6(1):58-64.[18] 印萍,

夏东兴,胡泽建.沙子口湾海岸侵蚀原因及防治对策研究[J].黄渤海海洋,1998,16(1):7-14.Yin Ping,Xia Dongxing,Hu Zejian.Study on origin and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of coastal erosion of Shazikou Bay[J].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1998,16(1):7-14.

[19] 陈子燊.海滩剖面时空变化过程分析[

J].海洋通报,2000,19(2):42-48.Chen Zishen.Anaylsis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processes of beach p

rofile variations[J].Marine Science Bulleten,2000,19(2):42-48.[20] 蔡锋,

苏贤泽,杨顺良,等.厦门岛海滩剖面对9914号台风大浪波动力的快速响应[J].海洋工程,2002,20(2):85-90.Cai Feng,Su Xianze,Yang Shunliang,et al.A rapid response to 9914typhoon-induced storm wave force made by the beach profiles of Xiamen Is-land[J].The Ocean Engineering

,2002,20(2):85-90.[21] 陈沈良,

张国安,陈小英,等.黄河三角洲飞雁滩海岸的侵蚀及机理[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25(3):9-14.Chen Shenliang,Zhang Guoan,Chen Xiaoying,et al.Coastal erosion feature and mechanism at Feiyantan in Yellow River Delta[J].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2005,25(3):9-14.[22] 李震,

雷怀彦.中国砂质海岸分布特征与存在问题[J].海洋地质动态,2006,22(6):1-4.Li Zhen,Lei Huaiyan.Distribu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andy coast in China[J].Marine Geology 

Letters,2006,22(6):1-4.[23] 张立海,

刘凤民,刘海青,等.秦皇岛地区海岸侵蚀及主要原因[J].地质力学学报,2006,12(2):261-264.Zhang Lihai,Liu Fengmin,Liu Haiqing,et al.Coastal erosion and its main cause in the Qinhuangdao area[J].Journal of Geomechanics,2006,12(2):261-264.

[24] 胡刚,

沈焕庭,庄克琳,等.长江河口岸滩侵蚀演变模式[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27(1):13-21.Hu Gang,Shen Huanting,Zhuang Kelin,et al.Evolution pattern of coastal eros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J].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2007,27(1):13-21.[25] 张晓龙,

李培英.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海岸侵蚀及其环境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8,27(5):474-479.Zhang Xiaolong,Li Peiying.Coastal erosion and its environment effect in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J].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8,27(5):474-479.

[26] 韩晓庆,

高伟明,褚玉娟.河北省自然状态沙质海岸的侵蚀及预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28(3):23-29.Han Xiaoqing,Gao Weiming,Chu Yujuan.Investigate of the natural sandy coast erosion:a case study of HeBei province[J].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2008,28(3):23-29.[27] 时连强,

夏小明.我国淤泥质海岸侵蚀研究现状与展望[J].海洋学研究,2008,26(4):72-78.Shi Lianqiang,Xia Xiaoming.Erosion on muddy coasts in China:an overview[J].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s,2008,26(4):72-78[28] 薛春汀.

中国海岸侵蚀治理和海岸保护[J].海洋地质动态,2002,18(2):6-9.Xue Chunting.Coastal erosion management and coastal protection in China[J].Marine Geology 

Frontiers,2002,18(2):6-9.[29]丰爱平,夏东兴.海岸侵蚀灾情分级[J].海岸工程,2003,22(2):60-66.

Feng Aiping,Xia Dongxing.Grading of coastal erosion disaster situation[J].Coastal Engineering,2003,22(2):60-66.[30] 陈沈良,

张国安,谷国传.黄河三角洲海岸强侵蚀机理及治理对策[J].水利学报,2004,13(7):1-6.Chen Shenliang,Zhang Guoan,Gu Guochuan.Mechanism of heavy coastal erosion on Yellow River Delta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Journal of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4,13(7):1-6.[31] 王玉广,

张宪文,孙小婷.海岸侵蚀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4):50-53.Wang Yuguang,Zhang Xianwen,Sun Xiaoting.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coast erosion disaster[J].The ChineseJournal of Geolog

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07,18(4):50-53.[32] 蔡锋,

苏贤泽,刘建辉,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海岸侵蚀问题及防范对策[J].自然科学进展,2008,18(10):1093-1103.Cai Feng,Su Xianze,Liu Jianhui,et al.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 s coastal eros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J].Prog

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8,18(10):1093-1103.[33] 张旸,

陈沈良.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时空演变遥感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9,27(2):166-174.Zhang Yang,Chen Shenliang.Remote sensing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the coastal area in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Delta inthe northern Jiang

su Province[J].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2009,27(2):166-174.[34] 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大队.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

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1-8.Guangdong province coast and tidal flat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brigade.Guangdong Province coastal zone and tidal flat resources in-tegrated survey 

report[M].Beijing:China Ocean Press,1987:1-8.[35] 王文介,

黄金森,等.华南沿海和近海现代沉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9-16.Wang Wenjie,Huang 

Jinsen,et al.Modern sedimentation of Southern China coastal and offshore[M].Beijing:Science Press,1991:9-16.[36] 刘孟兰,

郑西来,韩联民,等.南海区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现状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海洋通报,2007,26(4):80-84.Liu Menglan,Zheng Xilai,Han Lianmin,et al.The status,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astal erosion of the important coasts in the SouthChina Sea[J].Marine Science 

Bulletin,2007,26(4):80-84.[37] 李团结,

刘春杉,李涛,等.雷州半岛海岸侵蚀及其原因研究[J].热带地理,2011,31(3):243-250.Li Tuanjie,Liu Chunshan,Li Tao,et al.Coastal erosion and its occurring 

mechanism in Leizhou Peninsula[J].Tropical Geography,2011,31(3):1

517期 孙杰等:

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43-250.

[38] 张帆,

詹文欢,姚衍桃,等.漠阳江入海口东侧海岸侵蚀现状及成因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12,31(2):41-46.Zhang Fan,Zhan Wenhuan,Yao Yantao,et al.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coastal erosion in eastern Moyang River Estuary[J].Journal oftropical Oceanography

,2012,31(2):41-46.[39] 季荣耀,

罗章仁,陆永军,等.广东省海岸侵蚀特征及主因分析[G]//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730-735.Ji Rongyao,Luo Zhangren,Lu Yongjun,et al.Characters of coastal erosion in Guangdong and cause analysis[G]//The Collection of the 14th Chi-nese Marine(coastal)Engineering 

Symposium,2009:730-735.[40] 王文介,

杨雪舞.华南沿海海滩状态和演变[J].热带海洋,1996,15(4):9-16.Wang Wenjie,Yang 

Xuewu.Beach phases and evolution in the coasts of south China[J].Tropical Oceanology,1996,15(4):9-16.[41] 季荣耀,

罗宪林,陆永军,等.粤西博贺沙坝澙湖海岸体系形成发育与现代演变[J].海洋工程,2007,25(3):103-108.Ji Rongyao,Luo Xianlin,Lu Yongjun,et al.Formation and recent evolution of barrier-lagoon system in Bohe area,Guangdong[J].The Ocean En-gineering

,2007,25(3):103-108.[42] 陈吉余.中国海岸侵蚀概要[

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260-262.Chen Jiyu.The compendium of coastal erosion,China[M].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2010:260-262.[43] 于吉涛,

陈子燊.华南岬间砂质海岸稳定性研究[J].海洋工程,2010,28(2):111-116Yu Jitao,Chen Zishen.Study of headland-bay sandy coast stability 

in South China[J].The Ocean Engineering,2010,28(2):111-116.[44] 赵焕庭,

王丽荣,宋朝景.徐闻县西岸珊瑚礁存在与发展的条件[J].热带地理,2008,28(3):234-241.Zhao Huanting,Wang Lirong,Song Chaojing.Existing and developing conditions of coral reef on the West Xuwen County[J].Tropical Geogra-phy

,2008,28(3):234-241.[45] 黄镇国.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化[

M].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2:150-163.Huang Zhenguo.The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succession of Pearl River Delta[M].Guangzhou:Popular Science Press Guangzhou Branch,1982:150-163.

[46] Bruun P.Sea level rise as a cause of shore erosion[J].Journal of the Waterways and Harbors Division,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

ineers,1962,88:117-130.[47] 郭婷婷,

邵晓昕.浅析海岸带侵蚀[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05:37-39.Guo Tingting,Shao Xiaoxin.The initial analysis on coastal erosion[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ircular Economy

,2011,05:37-39.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oastalerosion in Guangdong

Sun Jie1,Zhan Wenhuan1,Yao Yantao1,Liu Shoujin1,Feng 

Yingci 1

(1.CAS Key Laboratory of Marginal Sea Geology,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510301,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950s,coastal erosion has always occurred in Guangdong 

province.Based on comprehensive sur-vey,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classifies the intensity and discusses the intensity-distribution law of Guangdongcoastal erosion;summarize the features and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astal erosion;moreover,on analy

sisof the affecting factors,coastal erosion is regarded as the coefficient result of the natural and human activities,withthe latter as the main factor that aggravates coastal erosion.This study 

is beneficial to realize the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prevention in Guangdong coastal zone,establishing a fruitful basis for future disaster research.Key 

words:coastal erosion;erosion types;erosion factors2

51海洋学报 37卷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文件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文件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文件 粤环〔2011〕5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委托的工作办法》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环保局,深圳市人居环境委,顺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2010年6月2日省人大修改通过的《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中机动车排气检测管理的有关要求,我厅制定了《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委托的工作办法》(简称《工作办法》)。《工作办法》通过了省政府法制办规范性文件审查(粤府法函〔2010〕970号),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工作办法》的要求,认真组织辖区内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开展工作。原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委托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开展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的通知》(粤环 — 2 —

〔2006〕82号)同时废止。 附件: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委托的工作办法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日 — 3 —

附件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机动车排气污染 定期检测委托的工作办法 一、工作依据 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是指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受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委托,按照规范对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定期检测。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委托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技术依据为《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3847-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8285-2005)、《在用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稳态工况法)》(DB44/592-2009)、《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加载减速工况法)》(DB44/593-2009)、《在用点燃式发动机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简易瞬态工况法)》(DB44/632-2009)、《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怠速法)》(GB14621-2002)及《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9758-2005)。 二、工作职责 (一)受理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委托申请。 (二)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核查,并提出审核意见。 — 4 —

专利分析的应用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最新资料推荐------------------------------------------------------ 专利分析的应用范围及其影响因素专利分析的应用范围及其影响因素专利信息分析可以用于比较、评估不同国家或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情况、技术发展现状,以及跟踪和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并以此为科技发展政策,尤其是为专利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专利信息分析的应用范围从专利信息的内在特征上看,专利信息分析的核心是对专利技术的现状、发展等问题的研究。 从其利用特征上看,专利信息分析在不断地向经济、社会各方面延伸和扩展。 因此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从利用专利情报构造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专利分析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其具体的应用。 1.技术分析技术分析包括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技术分布分析和核心技术的挖掘。 它主要关注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领先者和竞争对手的专利研发活动和研发能力、行业技术创新热点及专利保护特征,探索在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中企业或国家的技术活动及战略布局。 通过分析,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为企业的决策者把握特定技术的开发、投资方向,以及制定企业的专利战略等方面提供论证。 (1) 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 / 9

申请专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获得相关领域的竞争保护。 因此,专利申请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部门或一个企业在科技活动中所处的竞争地位的情报。 同时,专利申请的数量按照地理分布或时间分布的聚集可以反映出国家或企业研发活动的规模,并有助于分析国家或企业的专利活动历史,追踪科技趋势。 (2) 技术分布分析。 专利常常按一种特定的技术类目(如国际专利分类)进行分类,所以经常被用来研究国家专利活动强势领域或企业的技术分布领域。 技术分布揭示出国家或企业对特定技术领域的投入和关注程度,对辨别它们的研发与创新方向和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有显著的作用。 此外,仅从企业层面上而言,技术分布还显现了企业的技术轮廓和市场竞争策略,可以用来研究企业的创新战略、技术多样性,以及企业在不同领域的技术活动组合,分析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领先者及竞争对手的专利研发活动和研能力以及行业技术创新热点及专利保护特征。 还可以从中辨识出有关合作伙伴、收购方、协作方,以及战略联盟等方面的相关情报。 (3) 核心专利分析。 专利说明书中包含的发明创造背景知识,一般会参考具有相同发明目的的在先专利的发明创造内容。 同样,当专利审查员审查专利文件时,常常会将审查的专利与主

关于海南东北部海岸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海南东北部海岸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的目的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海南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相当的发展。然而,对于环境的保护却不尽人意。东北部沿海地区的环境问题日趋恶化,海岸线的侵蚀,红树林的减少,外流河的普遍污染等等都形成的一定规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制定可行的方案,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二.调查安排 时间地点目的方式 2013.1.20~201 3.1.21 文昌龙楼南海地 区 海岸线环境问 题 实地考察 2013.1.24~201 3.1.25 文昌东郊红树林 保护区 红树林环境问 题 实地考察 2013.1.27~201 3.1.29 琼海万泉河中下 游地区 外流河环境问 题 实地考察 三.人员安排 1.人员组成:符锐、苏浪 2.任务安排:两人全程参与各地的实地考察,其中苏浪负责对各地考察结果的总结,符锐对各个问题结果的分析。 四.调查结果 1.海岸线的侵蚀问题 1.1 人为的破坏 (1)海岸养殖业对海岸线的影响 今年来,海南东北部沿海地区,养殖业发展迅猛。随着产业的加大,人们不得不摧毁沿海的植被,以便与建立更多的厂房。此外,由海产养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对珊瑚礁的需求,对海水的需求,对道路的需求等等。同时,集约化的海水养殖方式需要人工投放大量化学物质, 无形中增加了海岸带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而海洋生物( 水产品) 不仅不能完全吸收和消化人工投入的物质和能量, 而且还可能排放一些排泄物, 破坏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平衡, 使海岸带

出现局部营养物质( N、P) 或盐分( NaCl) 滞留带, 造成局部海域海水水质下降和海岸带局部土地盐化, 生态系统退化。又由于高位池养殖的密度很大, 不仅需要投放大量的饲料, 而且需要使用化学药品清洁或消毒养虾池, 又加上大量水产养殖排放的废水都未经处理, 直接排到近岸海域, 造成海水污染。从而造成了海岸线生态的破坏。 ( 2) 流域内截流蓄水或向外调水, 造成河口潮流作用增强、河流入海迳流和输沙量减少。 ( 3) 过量开采地下水, 引起松散沉积层密实, 地面下沉, 造成海岸侵蚀加剧。( 4) 盲目开挖海滩砂土和大量围垦, 造成沿岸悬浮泥沙减少、湿地消失, 使水动力相对增强或侵蚀-堆积条件改变。 ( 5) 海滩植被和珊瑚礁破坏。分布于岸堤外的芦苇、大米草、红树林和珊瑚礁有消浪、滞流和促淤保滩功用, 是保护海岸的有效屏障。以上因素与近代沿海地区人口增加、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有关。它们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是间接的, 影响范围一般是局部的。表2 中还列出了各海岸侵蚀因素加剧海岸侵蚀的三个可能原因: 沿岸海洋动力作用强、沿岸泥沙减少和海岸稳定性降低。 1.2 自然环境的破坏 海南地处于热带季风区域,常年收到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由于,台风的破坏力极大,又加之海岸生态的脆弱性,这样很容易使得海岸线的退化。此外,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的上升又是使得海岸线侵蚀的重要原因。此外,海平面上升, 使潮位抬高, 岸外波浪作用和河口、海湾处潮流作用增强, 侵蚀基面升高。风暴潮加剧, 高潮位和强力风浪对海岸破环作用增大。气候变暖使局部地区变干, 降水减少造成河流入海迳流和输沙量减少。构造下降, 相对海平面上升, 海洋动力增强和岸堤稳定性下降, 促进海岸侵蚀发展。河流入海口改道或改向, 原河口岸段因失去泥沙来源而侵蚀后退。前3 项因素与全球变化有直接关系, 且影响范围普遍。此外, 自然因素还有海冰和海水溶蚀作用。前者发生在渤海和北黄海沿岸, 在冬季风暴的作用下, 冰块依靠风和波浪的推动而刨蚀岸滩, 加速海岸和海堤的侵蚀。后者发生在古生界石灰岩海岸上, 如大连西岸和广东海岸。

(完整版)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海南省基本概述 (2) (一)海南省的地理位置 (2) (二)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2) 二、海南省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3) (一)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情况 (3) (二)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 (三)加快海南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9) 三、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状况 (9) (一)发展优势 (9) (二)现状分析 (10) (三)发展缺陷 (13) 四、海南省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与规划 (14) 五、对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15) 六、总结 (16) 七、附录 (17)

一、海南省基本概述 (一)海南省的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7.15万人。 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常年有台风,雨量充沛,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二)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1、总概况 目前,海南省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消费品市场保持旺销,财政收入和旅游市场保持较快增长,但是房地产销售面积降幅继续扩大。 表1-1海南省2014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分区域经济运行情况 (1)服务业带动中部地区经济稳步回升,前三季度,服务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上半年的29.9%提高到40.5%。 (2)受房地产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回落。当前,东部地区贡献了全省近六成经济总量,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1前言 页岩气是一种典型的非常规天然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曾被归入非经济可采资源,随着天然气开发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天然气的依赖逐渐变为经济可采资源。页岩气因其资源潜力巨大和经济效益显著受到各国政府及能源公司的重视,在北美地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勘探开发效益。作为目前页岩气产能最大的国家—美国,页岩气已成为继致密砂岩气和煤层气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中国海相页岩十分发育,分布广、厚度大[1]。中国巨厚的烃源岩,良好的生烃条件,寻找页岩气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其中最有勘探潜力为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2]。 泥页岩中的基质孔隙网络是由纳米到微米级别的孔隙组成。在页岩气体系内这些伴生有天然裂缝的孔隙,构成了在开发过程中让气体从泥页岩流动到诱导裂缝中的渗流网络[3]。国外已广泛利用纳米CT、FIB-SEM、气体吸附法、高压压汞法和核磁共振等先进研究手段来对页岩孔隙结构进行大量的微观观测与分析,已经证实了这些泥岩中的不同孔隙的存在。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泥页岩储集层特征、类型及其形成条件进行研究,并提出页岩气储集层的评价参数。邹才能等通过纳米CT技术在泥页岩中首次发现了纳米级孔隙,掀开了油气储集层纳米级孔隙研究的序幕[4]。但是目前对于泥页岩中的孔隙体系尚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案,这将不利于人们对泥页岩中复杂多变的孔隙特征的识别,而且常规测试手段分析泥页岩孔隙结构还存在多种局限。介于泥页岩作为页岩气这种重要非常规气藏的储层,其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其连通性都是评价页岩气储层的关键因素,我们有必要对泥页岩孔隙类型以及其结构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是通过归纳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泥页岩孔隙研究中对其孔隙的描述以及表征的方法基础上,找到适合国内泥页岩孔隙的分类体系以及能够准确客观表征泥页岩孔隙结构的方法,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支持。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北美是全球目前唯一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采的地区。美国页岩气开采最早,可追溯到1821

广东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广东环境保护厅

附件2 广东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2014-2017年)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省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空气中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的浓度明显下降,但以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为代表的二次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仍十分突出,光化学烟雾污染时有发生,区域性灰霾天数维持在高位水平,呈现出酸雨频率高、臭氧浓度高、细颗粒物浓度高和灰霾天气严重的“三高一严重”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特征。以珠三角地区为例,2013年珠三角城市O3-8h的第90百分位数为123~191微克/立方米,其中6个城市超过二级标准限值,PM2.5年均值为38~55微克/立方米,区域平均值为47微克/立方米,全部城市超过二级标准限值。VOCs作为臭氧和其它细粒子形成的共同前体物,如何有效控制区域VOCs排放总量,是解决光化学污染、城市灰霾等复合大气污染问题、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所在。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明确提出“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在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在石化行业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改造”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1

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实施细则》(环发〔2014〕107号)中明确将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列为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指标,要求各地区“2014年制定地区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 为贯彻落实VOCs污染控制的各项任务要求,大力推进我省重点行业VOCs的综合整治工作,切实改善全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具体指导和推动今后三年全省VOCs污染控制的各项工作,有必要制定并实施《广东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下简称《实施方案》)。 二、工作过程 2014年7月,成立《实施方案》编制组,广泛开展资料搜集和文献调研,整理分析各行业排放特征及污染控制相关资料,确定重点行业范围。 8月,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VOCs重点监管名录为基础,梳理了广东省VOCs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初步名单,分行业设计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重点监管企业有机溶剂使用及排放控制登记表。 8月下旬,省环境保护厅下达通知至各地市,要求对重点企业监管名录进行核查,组织填报重点企业VOCs排放及控制基础信息。同时,编制组选取珠海、江门、广州3个地市,对拟新增的纺织印染、合成纤维制造、医药化工3个VOCs重点行业开展了重点企业的实地调研。 2

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_孙杰

第37卷 第7期海 洋 学 报 Vol.37,No.7 2015年7月 Haiyang  Xuebao July  2015孙杰,詹文欢,姚衍桃,等.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学报,2015,37(7):142-152,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5.07.014 Sun Jie,Zhan Wenhuan,Yao Yantao,et al.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oastal erosion in Guangdong[J].Haiyang Xue-bao,2015,37(7):142-152,doi:10.3969/j .issn.0253-4193.2015.07.014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杰1,詹文欢1,姚衍桃1,刘守金1,冯英辞1 (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 )收稿日期:2014-07-08;修订日期:2015-01- 29。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SQ201012);广东省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GD908-01-06)。作者简介:孙杰(1978—),男,山东省烟台市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地质环境与灾害地质。E-mail:sunj ie@scsio.ac.cn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海岸蚀退现象比较明显,本文基于广东省海岸侵蚀全面系统的调查,描述了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进行了侵蚀强度分类及分布规律统计;总结分析不同海岸侵蚀类型的特征及差异; 通过分析影响海岸侵蚀灾害的因素认为,广东海岸侵蚀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人类活动是近代海岸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将有助于广东省海岸带减灾、防灾目标的实现, 为海岸侵蚀灾害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关键词:海岸侵蚀;侵蚀类型;侵蚀原因 中图分类号:P7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4193(2015)07-0142- 111 引言 海岸侵蚀和淤积一直存在,并且塑造着现在的海岸线。随着全球性变暖、海平面上升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海岸侵蚀灾害日益加剧,目前已被视为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全球70%的砂质海滩受到侵蚀,许多国家砂质海岸和沙滩的侵蚀岸线占总岸线的 60%~90%[1] , 我国几乎所有开敞的淤泥质海岸和70%左右的砂质海岸均遭受侵蚀[2] 。自20世纪60 年代以来,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等国在海岸侵蚀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 作[3—5 ]。我国海岸侵蚀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 年代,起步较晚;90年代, 在侵蚀现状的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6—18 ],发展较快;21世纪以来, 较多学者基于前期研究, 对海岸侵蚀的状况、环境影响、原因以及预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19—27 ],并且一些学者 开始就海岸侵蚀的防护对策以及灾情评价进行深入 研究[ 28—33 ]。广东海岸的地层复杂多样。坚硬的基岩海岸,如花岗岩、玄武岩等,广泛分布于广东大陆沿岸半岛、岬角、沿岸岛屿;固结-松散的黏土、砂砾,如湛江组和 北海组地层,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沿岸[34 ];东西向、 南北向和东北向的构造体系,共同构成海岸轮廓的基 本格局[35 ];水动力方面,近岸潮流动力较弱,属于弱 潮海岸,沿海的波浪主要由季风和台风产生,夏秋季 节的台风大浪对海岸的塑造力较强[ 36 ]。对广东省海岸侵蚀已有过一些专门的研究[37—40 ],但全面系统的 研究较少。广东省908专项的海岸侵蚀灾害调查与研究专题对全省的海岸侵蚀现状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并对重点调查区岸线及滩面地形进行了重复观测,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本文依托该专项对广东省海岸侵蚀现状、侵蚀类型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广东省海岸带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2 海岸侵蚀现状及分布 结合历史岸线对比以及遥感影像分析发现,广东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游市场概况 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一方面,旅游人次在增加,国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攀升。2014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从全年形势来看,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阶段,人们的出游意愿不断高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旅游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4年国内的宏观经济稳步回升,以此带动的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行市场前景广阔。加上节假日的影响,交通网络、酒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三大市场中,国内游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保持高热度。 2014年促使国内游市场不断膨胀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线旅游的发展。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火爆,手机无线端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出行时选择用“无线预订”来节省出行时间,享受便捷。2014年,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竞争核心,各商家纷纷推出各类无线端预订活动来抢夺市场份额。《2014中国旅游百度指数报告》指出,2014年1月-10月旅游日均搜索指数为1570万,比2013年同期增长23.00%。7、8月暑假期间保持稳定上升,搜索指数相比2013年同期上涨27.00%。就目前看来,无线化在拉升旅游搜索指数方面已经显示出较大的推动力。未来,在线旅游无线化操作模式仍然是行业巨头主要的运行方式之一。 图表2014年中国旅游业相关搜索指数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另外一方面,区域旅游合作加深也是推动2014年国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因素。近年来,寻求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已成为旅游业的共识。2014年,区域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缩小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水平差距。 除了造成国内旅游市场火爆的因素之外,关于国内游客的旅游满意度也引人关注。2014年全国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4.10,处于“一般”水平,与2013年水平相同但具体指数值下降0.78。但各季度指数又呈现持续回升趋势,具体数值分别为72.62、72.84、74.52以及76.39。具体来看,2014年旅客对于城市银行、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一)

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一)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活动创新知识教育经济学经济时代经济因素经济价值现实性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因素。以传播、保存、创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但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能否由潜在性转变为现实性,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内涵与类型 1.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内涵。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是一围或一地区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高等教育投资的比较,即高等教育间接产出与高等教育投入的关系。衡量高等教育经济效益,首先需要研究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计算出间接产出,然后以此与高等教育成本相比较,来确定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2.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类型。从国际上看,由于每个学者采用的划分方法不同,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有如下类型: (1)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个人效益是指由受高等教育的个人所获得的经济收入;社会效益则还包括本人不能单独占有的,为社会其他成员共享的收益。一般认为,属于个人范围的收益,是从个人终身收入流量中扣除与高等教育收益相联系的税的支付,除此之外的高等教育收益则属社会效益。由于社会效益内容广泛,相比较而言,个人效益较之容易度量。(2)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指高等教育投资所获得的效益来自高等教育过程因素本身或归受教育者本人所享有,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高等教育生产因素所直接生产的利益,即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消费利益及获得的知识、技术;二是受高等教育者就业后所获得的薪金。间接效益主要指高等教育对于社会整体的贡献及经济效益增长两方面的利益。对直接效益的统计分析为计量间接效益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研究间接效益需要度量高等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量以及外溢性带来的社会效益。 目前,学者根据各自的理论建立了多种不同的计量方法,如舒尔茨把教育资本的增加看作做是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丹尼森把教育水平的提高看作是促进劳动力质量提高,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这都显示出由于计量理论方法不同而造成计量结果的差异。 (3)金钱效益与非金钱效益。不难理解,高等教育投资所获得的个人、社会效益中直接以金钱形式取得的,称为金钱效益,反之为非金钱效益。直接利用金钱收益的量化指标可以减少度量工作的困难但非金钱效益的客观存在,会给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度量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特征 经济效益,又称经济效果,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费用与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其实质是对各项合乎预期目的的经济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最显露、最直接的效益,可以用明晰的财务指标来分析与计算,便于评价与考核。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多重性与社会性,成本与效益在时间上具有迟滞性,在人群上具有不完全对称性。高等教育的产出是多元的、复杂的,有着不同于物质资料生产的特点。 1.长期性和间接性是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外在表征。物质生产领域的投资是定期投入、定期发挥作用、定期收回,可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新增量的大小来判断投资经济效益的高低。而教育则是定期投入,劳动者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将在其整个劳动期间长期地发挥作用,因此,不可以把其经济效益简单、直接地用国民收入某一时间段内的增长量表示出来。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是其特点,一个优秀高中毕业生一般要经过至少四年培养才能本科毕业(如果加上研究生教育还需三至五年),毕业后仍然须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四五年,才能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时间上的长周期,决定了高等教育经济效益长期性的特点。同时,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法定节假日的增加,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观念在发生转变,需求在不断扩大。旅游业在不断进入成熟阶段的过程中,促使相关产业为更好的服务国民经济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自身竞争力。20XX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达33800亿元,比20XX年提高%。但与世界比较,不论是占第三产业比重还是占GDP的比重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还有着很大的空间与潜力,所以有必要找出发展较慢的原因,提出对策。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业因范围的模糊性和统计测量的困难性,导致旅游业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采取的定义为: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游览服务的行业。广义上这个行业中除了直接从事旅游业的部门外,还包括那些与其相关的各行各业。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保持良好,下面结合表1分析我国旅游业近几年的发展现状。 表1 20XX-20XX年我国旅游业几大指标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部门数据,经各年旅游业统计公报整理得出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一)从入境总人数看 不论是入境总人数,还是港澳台同胞来内地旅游,总人数都有增加的趋势,虽然在20XX年由某些原因来内地旅游的人数都比上一年减少,但是总的来说,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国内旅游总人数在不断增加 其中农村居民旅游总人数较为稳定在10亿人次左右,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总人数的增加。 (三)从星级饭店看 国内旅游星级饭店的总数在降低,但是其营业额在逐年增加。说明国家在规范整治星级酒店数量上有一定成效,星级饭店营业额的增加,有一部分也是随着旅游人数增加而带来的。 (四)从旅行社规模来看

广东省环保厅关于2018年环境保护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通知

附件1 2018年环境保护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材料要求 一、申报人员必须如实填写申报材料,所提交的材料必须准确可靠。申报人员必须对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要求,按照《()级专业技术资格送审材料目录单》的内容和说明提交下列材料:(一)《送评材料目录单》(09版表一)1份,并贴在申报材料袋上。 (二)《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09版表二)1份。 (三)《()级专业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09版表三)要求填写简明扼要,不附页,不装订,A3纸打印,一式20份,其中1份原件,其余可以复印,全部均需加盖公章。 (四)《广东省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信息录入表》(09版表四)1份。 (五)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技术资格证、聘任证书的复印件各1份(单位验证后在复印件上签具“与原件相同”并加盖公章),并贴在《证书、证明材料》(09版表五)的相应页上;提供2015~2017年3个年度的继续教育证书(须从“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登记打印,并加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印章),并贴在《证书、证明材料》(09版表五)的相应页上;在现工作单位缴交连续半年以上的社保凭证原件1份(须由所缴纳社保部门加具业务专用章, — 1 —

复印件一律无效),并贴在《证书、证明材料》(09版表五)的“其他证书、证明”页上。 (六)任现职以来获奖材料、科研成果、专利材料、论文、论著材料等各1份,并与《业绩、成果材料》(09版表六)相应页合订成册。任现职以来的论文材料,包括学术、技术或专业论文,要求申报人必须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并已发表在具有CN或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上(不含电子期刊);著作(主要编著者并已公开出版)或译著及解决专业技术难题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或实例材料。上述论文(论著)必须提交原件一份,只提交与本人相关刊物的封面、封底、目录及本人论文正文页(内容应齐全)即可,请剔除无关的内容。 (七)免冠大一寸近期正面相片1张和身份证复印件1份,并贴在《贴资格证相片、身份证复印件页》(09版表七)上。 (八)《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表》(09版表八)1份。 (九)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聘任期满)考核登记表(09版表九)以及任现职以来各年度考核和任职期满考核登记表复印件各1份,装订成册。 (十)任现职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报告(高级3000字内,中级2000字内)1份。 (十一)非首次申报同一层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提交《本年度新增专业技术工作经历和业绩成果表》 (本年度是指职称 — 2 —

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带四区”工程,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总体上说,我省旅游资源开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0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60.05万人次,旅游创汇2.1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82.31亿元。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6%,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跨入全国旅游大省之列。 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依托“古、河、花、拳、根”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基础,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强,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9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425家;有19个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旅游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目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48万余人,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河南形象、促进对外开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市高新区某社区常住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慢性病社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结构式问卷对成都市某社区随机选取的1 227名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的1 227名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为%;慢性病按病种顺位,位列前4位的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影响该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的因素为年龄、体重指数、缺乏锻炼、口味偏咸。结论成都市某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应加强社区居民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人群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疾病谱和死亡谱也发生了变化,慢性病已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影响人群生活质量[1]。了解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于2011-02/03对成都市高新区某社区居民18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该社区制定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该社区18岁及以上(成年人)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指最近1年内在该社区居住时间累计达到半年及以上的居民。 抽样方法该研究在成都市某社区随机抽取了12个居民院落,分别对抽中的居民院落中的所有楼栋进行统一编号,以每个院落单数楼栋,单数门牌号作为调查家庭。5万人口以上的社区抽取1 000户家庭[2],该社区人口数在5万以上,因此该调查总共抽取了1 053个家庭,对抽中的这1 053个家庭中所有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共计调查1 227人。 调查方法与内容该研究采用的问卷参照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试用)中成熟的社区诊断调查问卷,入户对居民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②慢性病患病情况:以医院医生的明确诊断为依据判断居民是否患有慢性病,慢性病种类包括被调查者所患的所有慢性病;③健康相关行为,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主动获取保健知识等情况。

广东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 613—2009)

ICS 13.040.40 Z 60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Discharge standard of pollutants for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DB44

DB44 /613—2009 目次 前言........................................................................................................................................... I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技术内容 (2) 5 监测 (4) 6 实施 (4) I

DB44 /613—2009 II 前言 本标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基础上制定的广东省 地方标准。 本标准全文强制。 本标准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局于2009年1月7日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DB44 /613—2009 1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集约化畜禽养殖场、集约化畜禽养殖区最高允许排水量,水污染物、恶臭气体最高允许日均排放浓度,以及畜禽养殖业废渣无害化环境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区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本标准适用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区的规模,按表1和表2执行。 对具有不同畜禽种类的养殖场和养殖区,其规模可将鸡、鸭、牛等畜禽种类的养殖量换算成猪的养殖量,换算比例为:30只蛋鸡、30只鸭、15只鹅、60只肉鸡、3只羊折算成1头猪,1头奶牛折算成10头猪,1头肉牛折算成5头猪。根据换算后的总养殖量确定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区的规模级别,并按本标准的规定执行。 表1 集约化畜禽养殖场适用规模(以存栏数计) 注: Q 表示养殖量。 表2 集约化畜禽养殖区的适用规模(以存栏数计) 注: Q 表示养殖量。 所有I 级规模范围内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区,自2010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所有II 级规模范围内的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区,实施标准的具体时间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但不得迟于2010年12月31日。 对其他畜禽种类的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区,根据本标准规定的换算比例换算成猪的养殖量来确定规模级别,并参照本标准的规定执行。对本标准内未具体明确换算比例的其他畜禽种类,其换算比例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局作出解释。 规模小于本标准规定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区,其污染物排放管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大学生就业及影响因素分析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原因分析及防护工程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36131255.html, 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原因分析及防护工程研究 作者:马文娟 来源:《科技传播》2010年第12期 摘要全球所有的海岸线普遍存在着海岸侵蚀现象,黄河三角洲属于粉砂淤泥质海岸,易受到自然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海岸侵蚀,进而影响到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生态环境。这 就需要对海岸侵蚀现象进行防护。本文主要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海岸侵蚀的现状 及原因,综述了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采用的防护工程技术概况及其发展情况。 关键词海岸侵蚀;防护工程;黄河口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P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1-0081-02 0 引言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年轻的一块陆地,它是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在入海口受到海水顶托,流速缓慢,使得大量泥沙在此落淤,填海造陆形成的。黄河三角洲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我国“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的海岸线曲长,具有丰富的海岸带资源,其经济价值大,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近几年来黄河中上游建设的各种水利水保工程、大型工程的拦 沙、下游河道的淤积以及引水引沙的作用,使得进入黄河口的水沙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造成了黄河口沙嘴难以保持稳定而不断被侵蚀[1]。因此,研究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分析其防治对策,有利于做出合理的防御侵蚀的工程,有利于获取良好的发展区域经济的环境。 本文主要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海岸侵蚀的现状及原因,综述了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采用的防护工程技术概况及其发展情况。 1 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原因分析 沿岸泥沙亏损和海岸动力的强化是导致侵蚀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引起泥沙亏损和动力增强 的根本原因是自然变化和人为影响。 1.1 引起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的自然因素 1.1.1 海洋动力作用增强

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医患关系成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炒作的焦点、医患双方的痛点、行政司法处理的难点。本文试图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其影响,从医方、患方、社会及媒体等因素着手,探讨影响医患关系的原因,力图给医院管理者、医务工作者、患者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标签:医患关系;社会;媒体;患者 1医患关系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道德观和价值观悄然发生着变化,法律意识亦不断增强,同时医患关系领域也是如此不断发生着变化。当前,医患关系总的说来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大的和谐之中存在小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医患之间也出现了互不理解、缺乏尊重和不够信任等关系紧张状况,不仅如此,在一定程度医患关系有恶化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相继出现个别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伤害医务人员的极端事件,干扰了正常医疗秩序,甚至直接危及医务人员人身安全。这提醒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种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会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近期目标的实现,还会影响到维护人类自身健康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4]。因此,医患关系成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炒作的焦点、医患双方的痛点、行政司法处理的难点。 2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因素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有医患双方的因素,其中,医方因素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外在因素(社会因素)有体制机制、法律保障、媒体舆论导向等诸多问题。 2.1内在因素 2.1.1医务人员因素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在利润驱动下,许多潜规则将医生逐渐拖离了医学道德的轨迹。同时,价值观的偏离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一方面表现为”重利轻义”,近年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经济指标占主导地位,医生在执业中被要求尽力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下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会被要求创造利润。在所谓成本核算自负盈亏的压力下,医护人员可能淡化自己的义务,盲目追求盈利力求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医生的逆向选择”[5]医生的逆向选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城乡之间;②医院之间。城乡之间的逆向选择是指,农村是最需要医生的地方,医生却选择城市;医院之间的逆向选择是:基层医院是最需要医生的地方,医生却选择综合大医院(即三级甲等医院)。这种医生选择错位的现象最终导致基层医院”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着”而三级甲等医院又”人满为患”的尴尬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