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中药资源分布报告(全)

华夏中药资源分布报告(全)
华夏中药资源分布报告(全)

华夏中药资源分布报告(全)

中药资源的分布

1、野生药材产区与蕴藏量

从320种药材资源的蕴藏量来看,野生药材的分布高原和山地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北方多于南方,如长白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天山、大巴山、伏牛山、大别山、秦岭、大娄山等山脉,都是野生药材蕴藏量较丰富的区域。由于北方地区(东北、华北、西北)气候寒冷,植被类型较南方简单,因此药材的种类少于南方。但是,北方的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单一,分布地域较广阔,因而资源的蕴藏量大于南方,如甘草、麻黄、刺五加、罗布麻、苍术、黄芩、地榆、苦参、狼毒和赤芍等蕴藏量较大的品种,多数分布在北方各省。

2、栽培药材产区与产量

根据全国各地1981-1985年药材种植面积年平均数来分析,药材种植面积以四川最大,平均每年种植30万亩;陕西、甘肃次之,每年种植20多万亩;山西、山东、浙江、河南、湖北、广东每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药材的年产量,甘肃居第一位,约3万吨;其次是四川,约1.5万吨;河北、山西、河南和广东各1万吨左右。我国大兴安岭、太行山至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是药材栽培适宜区。东部地区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力水平较高,如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流域的大部分平原地区,既是粮、棉、油等农产品的主产区,也是药材的主要栽培生产区,尤以长江和黄河流域栽培药材的面积和产量最大,其次是珠江中下游平原和杭嘉湖平原。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地

广阔,光热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基础,适宜喜光耐旱药材的生长,虽然种植品种较少,但产量占有一定的比重。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于其他地区,很少栽培药材。

3、各类药材产区与蕴藏量

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蕴藏量以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北方省区最大,分别占全国的10%以上;辽宁、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次之,分别占全国1%以上;位于东南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藏相对较少。根及根茎类药材栽培区几乎全部集中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尤以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种植面积最大,其中四川和甘肃的年产量各占全国的10%以上;年产量占全国3%以上的有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青海、新疆、江西、福建和贵州等地均在3%以下。

种子果实类药材的蕴藏量以东北最多,其次是华北、中南和西南各地区,东南沿海各省和新疆、西藏较少。种子果实类药材栽培区集中于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流域,尤以四川、河南的产量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其次为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其余各省区均在3%以下。

全草类药材的蕴藏量以北方各边疆省、区最多: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分别占全国10%以上;辽宁、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和青海各占全国的3%

以上;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下。全草类药材栽培区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以湖北和广东的年产量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和四川各占全国的3%以上。

花类药材的蕴藏量以东部地区较大,其中黑龙江和河南各占全国的10%以上;除江西、福建、广西、青海、新疆和西藏低于3%以外,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上。花类药材多栽培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珠江流域,产量以山东、浙江、河南和四川4省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河北、山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新疆各占全国的3%以上。

叶类药材的蕴藏量以新疆和黑龙江地区最多,各占全国10%以上;除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和西藏低于3%外,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上。叶类药材的栽培多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地区,其次是西南地区。年产量最大的是河北、江苏、安徽、湖北,分别占全国10%以上;山西、福建、山东、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各省分别占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低于3%。

皮类药材的野生资源以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最多,其次是华中地区。蕴藏量占全国10%以上的黑龙江、吉林和河南3省;青藏高原和天山南北的皮类药材蕴藏量均在3%以下;沿海地区除浙江外均在3%以上,皮类药材以黄河以南地区和长江流域栽培较多,年产量占全国10%以上的有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和贵州等省;山东、福建、河南、陕西、甘肃、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下。

藤木类药材以东北长白山区和华南、西南山区蕴藏较丰富。蕴藏量占全国10%以上的有吉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藤木类药材集中栽培于华南亚热带地区,年产量占全国10%以上的有广东、广西和云南3省;安徽、湖北和湖南等省在3%以上;江苏、福建、四川、贵州等省均低于3%。

菌类藻类药材的蕴藏量较大的是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省。这类药本的栽培较集中于黄河以南地区,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年产量均占全国10%以上;其次为对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山西、山东、陕西和甘肃各省的产量较小,均在3%以下。

4、各省(区)的植物药材分布及蕴藏量

北京市:野生药材较多,栽培药材较少。野生资源多集中于北部山区(属燕山山脉)各县。蕴藏量较多的有怀柔县(20%)、密云县(16%)、昌平县(16%)、平谷县(12%)和延庆县(9%)。栽培药材以怀柔、密云、延庆三县较多。大宗药材有柴胡、酸枣仁、黄芩、槐米及鹿茸等。

天津市:野生药材蕴藏量80%以上分布在燕山山区的蓟县。栽培药材以平原为主,其中静海县最多,占全市的38%,依次为蓟县和宁河县各占18%,武清县占12%,宝抵具占11%。大宗药材有柴胡、黄芩、酸枣仁、枸杞子及鹿茸等。

河北省:本省既有高原,又有山区和平原。野生药材资源以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较多。蕴藏量最大的是承德地区,占全省32%,其次是张家口地区占24%,秦皇岛市占13%,保定地区占12%。栽培药材集中在中部和南部丘陵平原,其中保定地区年产

量占全省的40%。该地区的安国县不仅是传统的药材集散地,也是传统的药材栽培区。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等地区的年产量也各在10%以上,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品种有板蓝根、黄芪、菊花、北沙参、丹参、白芷、山药、紫菀、天花粉及枸杞子等。收购量较大的野生药材有黄芩、酸枣仁、知母、柴胡、全蝎和土鳖虫等。

山西省:本省地处黄土高原,有山区和盆地。各地野生药材的分布差异不大明显。野生蕴藏量较多的有临汾地区(16%)、忻州地区(15%)、吕梁地区(13%)、雁北地区(11%),晋中地区和长治市,分别约占10%。栽培药材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南部主要栽培地黄、山药等大宗品种;北部则以栽培黄芪等为主。产量较大的有运城地区(30%)、忻州地区(16%)、临汾地区(12%)、雁北地区(11%)及长治市(10%)。大宗药材有党参、黄芪、款冬花、连翘、柴胡、黄芩、远志、知母、酸枣仁、麻黄、甘草、鹿茸及龙骨等。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药材蕴藏量以西部的伊克昭盟最大,约占全区的40%;东部以大兴安岭西侧的呼伦贝尔盟(30%)和赤峰市(12%)较多。栽培药材集中于黄河河套平原及以东的丘陵地区,以包头市为最多,占全区的50%;其后依次为巴彦卓尔盟(15%)、呼和浩特市(13%)和乌兰察布盟(11%)。大宗药材有黄芪、枸杞子甘草、麻黄、肉苁蓉、防风、赤芍、黄芩、郁李仁、锁阳、银柴胡、远志、知母、苍术、龙胆、款冬花、鹿茸及龙骨等。

辽宁省:东部山区是本省地道药材人参、细辛、五味子,平贝母、鹿茸等的主产区,又是野生药材较集中的分布区。野生蕴藏量较大的有抚顺市(21%)、本溪市(13%)、锦州市(13%)、铁岭市(12%)和朝阳市(11%)。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有抚顺市(32%)、本溪市(28%)和丹东市(17%)。大宗药材有黄芪、薏苡仁、党参、紫草、龙胆、黄芩、酸枣仁、白鲜皮、全蝎、海马、石决明及海螵蛸等。

吉林省:野生和栽培药材均以东部低山丘陵区为多,是全国人参、鹿茸、平贝母、细辛、五味子、关木通等的主产区。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吉林市(51%)、浑江市(21%)和延边州(14%)。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有浑江市(32%)、延边州(26%)、通化市(17%)、吉林市(10%)和集安市(9%)。大宗药材有黄柏、桔梗、党参、刺五加、防风、赤芍、黄芪、蛤膜油及熊胆等。

黑龙江省:野生、栽培药材均以东部和南部山地较多。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松花江地区(22%)、牡丹江市(19%)、伊春市(15%)、绥化地区(11%)和齐齐哈尔市(10%)。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有牡丹江市(40%)、绥化地区(14%)、伊春市(13%)和松花江地区(11%)。大宗药材有人参、刺五加、防风、黄柏、满山红、五味子、黄芪、龙胆、苍术、柴胡、赤芍、知母、车前子、牛蒡子、蛤蟆油、鹿茸及熊胆等。

上海市: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奉贤县(28%)、崇明县(18%)和金山县(24%)。栽培药材以崇明县最多,占70%,

其次为上海县,占23%。大宗药材有浙贝母、延胡索、丹参、西红花、地龙及蟾酥等。

江苏省: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南京市(22%)、南通市(14%)、淮阴市(11%)和镇江市(11%)。栽培药材以苏北为多,产量较大的有南通市(33%)、扬州市(18%)和盐城市(15%)。大宗药材有薄荷、明党参、延胡索、浙贝母、太子参、夏枯草、灯心草、蟾酥、乌梢蛇、龟甲,鳖甲及珍珠等。

浙江省:野生药材主要蕴藏于天目山、雁荡山和四明山地区,蕴藏量较大的有杭州市(38%)、丽水地区(11%)和绍兴市(9%)。栽培药材以东北部地区较多,主要集中于金衢盆地、杭嘉湖平原和浙东低山丘陵,产量较大的有金华市(20%)、嘉兴市(16%)、绍兴市(11%)和东阳市(9%)。大宗药材有浙贝母、白术、延胡索、菊花、麦冬、白芍、玄参、温郁金、厚朴、山茱萸、前胡、丝瓜络、蜈蚣、蕲蛇及海螵蛸等。

安徽省:野生药材以皖南低山丘陵和大别山区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宣州市(26%)、安庆市(19%)、巢湖地区(10%)、六安地区(10%)、滁县地区(10%)和芜湖市(10%)。栽培药材较集中于淮北平原区,以阜阳地区为最多,占本省的60%。大宗药材有茯苓、白芍、牡丹皮、菊花、木瓜、桔梗、板蓝根、紫菀、太子参、明党参、蕲蛇、蜈蚣、龟甲及鳖甲等。

福建省:野生药材多分布于各大山区,蕴藏量较大的有三明市(25%)、宁德地区(17%)、建阳地区(13%)、漳州市(11%)和龙岩地区(12%)。栽培药材多集中于东南丘陵地区,产量较大的有泉州市(24%)、漳州市(30%)和建阳地区(9%)。大

宗药材有泽泻、莲子、乌梅、厚朴、太子参、穿心莲、陈皮、海金沙、青黛,蕲蛇、金钱白花蛇及牡蛎等。

江西省:野生药材多分布于怀玉山、幕阜山、井岗山、大庾岭等山区,蕴藏量较大的有上饶地区(29%)、九江市(24%)、赣州地区(22%)和吉安地区(11%)。栽培药材多集中于中部平原丘陵区,产量较大的有九江市(26%)、宜春地区(23%)、吉安地区(12%)和抚州地区(11%)。大宗药材有枳壳(实)、栀子、车前子、香薷、蔓荆子、荆芥、薄荷、前胡、夏天无、乌鸡、珍珠母、龟甲、鳖甲及金钱白花蛇等。

山东省:野生药材以中部丘陵区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临沂地区(27%)、烟台市(25%)和淄博市(18%)。栽培药材较集中于沂蒙山区和胶东半岛,产量较大的有临沂地区(40%)和潍坊市(13%)。大宗药材有金银花、北沙参、太子参、瓜萎、蔓荆子、酸枣仁、柏子仁、香附、远志、黄芩、马兜铃、猪牙皂、全蝎、蟾酥、土鳖虫、刺猬皮、牡蛎、海螵蛸及海藻等。

河南省:野生药材以中条山、太行山、桐柏山和大别山地区为多,蕴藏量较大的有三门峡市(50%)、洛阳市(17%)和信阳地区(10%)。栽培药材多集中于黄河冲积平原和南阳盆地,产量较大的有焦作市(35%)、南阳地区(15%)和三门峡市(11%),其中焦作市所属武涉、温县、沁阳和博爱等县,是著名的“四大怀药”的主要产区。大宗药材有地黄、牛膝、山药、菊花、金银花、山茱萸、连翘、辛夷、猫爪草、红花、柴胡、远志、黄芩、酸枣仁、全蝎、土鳖虫及龟甲等。

湖北省:野生药材以武当山、桐柏山、巫山、大别山地区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郧阳地区(31%)、襄樊市(18%)和鄂西州(14%)。栽培药材以中低盆地和丘陵、平原较多,产量较大的有鄂西州(28%)、黄冈地区(19%)和襄樊市(17%)。大宗药材有茯苓、黄连、厚朴、杜仲、独活、续断、苍术、射干、玄参、辛夷、银耳、木瓜、麦冬、蜈蚣、全蝎、龟甲、鳖甲、乌梢蛇及蕲蛇等。

湖南省:野生药材以湘西武陵山区、湘中丘陵和湘南南岭山区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湘西州(18%)、大庸市(13%)、邵阳市(13%)、长沙市(10%)和零陵地区(9%)。栽培药材以洞庭湖平原和雪峰山两侧河谷山地较多,年产量较大的有益阳地区(16%)、邵阳市(16%)、怀化地区(17%)和岳阳市(11%)。大宗药材有白术、枳壳、栀子、金银花、杜仲、厚朴、黄柏、茯苓、玄参、玉竹、莲子、龟甲、鳖甲、蕲蛇及乌梢蛇等。

广东省:野生药材以粤北山区和粤西山地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韶关市(19%),肇庆市(17%)和清远市(17%)。栽培药材多集中于西江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年产量较大的有湛江市(26%)、茂名市(27%)和肇庆市(12%),大宗药材有砂仁、巴戟天、广藿香、陈皮、高良姜、佛手、何首乌、玉竹、山柰、茯苓、山药、海马、石决明、珊瑚、金钱白花蛇及地龙等。

广西自治区:野生药材以桂西山地丘陵和桂东北山地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百色地区(26%)、桂林地区(23%)和河池地区(12%)。栽培药材以桂东南低山丘陵区为主,年产量较大的有钦州地区(39%)、玉林地区(27%)和梧州地区(19%)。

大宗药材有三七、罗汉果、肉桂、天花粉、山药、葛根、金银花、石斛、钩藤、安息香、郁金、茯苓等、鸡血藤、广豆根、珍珠、蛤蚧及穿山甲等。

海南省:野生药材多分布于五指山区,蕴藏量以保亭县较大,占全省的68%。栽培药材多在五指山东西两侧较平坦的地区,是全国引种进口的南药生产基地,产量较大的有琼海县(20%)、陵水县(14%)、屯昌县(12%)和万宁县(10%)、大宗药材和南药有槟榔、益智、丁香、白豆蔻、檀香、胖大海、南玉桂、肉豆蔻、大风子、儿茶、苏木、马钱子、安息香、大仙子及广藿香等。

四川省:野生药材以川西高原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阿坝州(31%)、凉山州(20%)和甘孜州(14%)。栽培药材多在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区,年产量较大的有万县地区(13%)、成都市(11%)、达县地区(11%)、乐山市(5%)、绵阳市(7%)、黔江地区(6%)、南充地区(6%)和都江堰市(县级市6.5%)。大宗药材有黄连、川芎、川贝母、附子、川牛膝、白芷、麦冬、白芍、白术、云木香、党参、郁金、枳壳、泽泻、佛手、红花、天麻、杜仲、黄柏、厚朴、羌活、大黄、冬虫夏草、麝香及熊胆等。

贵州省: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遵义地区(23%)、毕节地区(23%)、安顺地区(14%),黔南州(13%)和黔东南地区(10%)。栽培药材年产量较大的有黔东南地区(33%)、遵义地区(22%)和毕节地区(23%),大宗药材有天麻、杜仲、

吴茱萸、天冬、白芨、何首乌、通草、五倍子、百合、南沙参、百部、麝香及穿山甲等。

云南省:野生药材以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和滇西南高原蕴藏较多,如怒江州(38%)、丽江地区(16%)和思茅地区(10%)等。栽培药材分布全省各地,年产量较大的有迪庆州(21%)、文山州(11%)、丽江地区(11%)、昆明市(9%)和怒江州(9%)。大宗药材有三七、砂仁、云木香、当归、黄连、天麻、茯苓、儿茶、诃子、荜芨、石斛、草果、仙茅、鸡血藤、马槟榔、木蝴蝶、雷丸、猪苓、麝香及穿山甲等。

西藏自治区:野生药材主要分布于藏东澜沧江、怒江上游和藏南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高山峡谷区,蕴藏量较大的有昌都地区(54%)、那曲地区(29%)和山南地区(10%)。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尚未开展人工栽培。收购经营的药材仅40多种,其中收购量较大的有川贝母、冬虫夏草、胡黄连、大黄、牡丹皮、秦艽、龙胆、党参、柴胡、桃仁、麝香、鹿角及全蝎等。

陕西省:野生药材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区和陕北黄土高原,蕴藏量较大的有商洛地区(26%)、延安地区(16%)、榆林地区(15%)和宝鸡市(10%)。栽培药材以秦巴山区和渭河平原较多,年产量较大的有汉中地区(36%)、安康地区(17%)、渭南地区(13%)和宝鸡市(9%)。大宗药材有杜仲、天麻、党参、附子、沙苑子、黄芪、甘草、连翘、远志、猪苓、麝香及全蝎等。

甘肃省: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多的有武威地区(18%)、定西地区(16%)、甘南州(12%)、酒泉地区(12%)、陇南地区(11%)和庆阳地区(10%)。栽培药材多集中于中部干旱地区

和陇南山区,年产量较大的有定西地区(50%)和陇南地区(34%)。大宗药材有当归、党参、大黄、红芪、甘草、秦艽、羌活、款冬花、远志、赤芍、猪苓、麝香及鹿茸等。

青海省:野生药材以东南部黄河上游地区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海南州(64%)、黄南州(10%)和果洛州(10%)。栽培药材多集中于东部农业区,年产量较大的是海东地区(40%)和海南州(38%)。大宗药材有大黄、川贝母、甘草、麻黄、羌活、秦艽、冬虫夏草、地骨皮、甘松、枸杞子、麝香、鹿茸及鹿角等。

宁夏自治区:野生药材蕴藏量以银南地区最多,占90%,为甘草、麻黄的主产区。栽培药材多集中于南部两个地区,即固原地区(49%)和银南地区(36%)。大宗药材有枸杞子、甘草、麻黄、银柴胡、大黄、党参及黄芪等。

新疆自治区:野生药材以塔里木盆地四周的绿洲蕴藏量较大,如巴音郭楞州(31%)、阿克苏地区(28%)和喀什地区(12%)。栽培药材以北疆较多,年产量较大的有博尔塔拉州(28%)、昌吉州(23%)和喀什地区(23%)。大宗药材有甘草、伊贝母、肉苁蓉、红花、紫草、杏仁、锁阳、罗布麻、马鹿茸及鹿角等。

2016-2020年中国中药产业深度分析与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2016-2020年中国中药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内容简述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从总体上说,“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2015年,我国中药贸易克服了外需低迷、价格下跌、要素成本持续快速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表现较为突出。2015年,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额达47.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其中,出口额37.70亿美元,同比增长4.95%,高于同期整体医药出口增幅2.25个百分点。 2015年5月,《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正式发布。规划涵盖了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服务等细分领域,涉及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相关服务。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发展,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是国家层面第一次编制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列为国家战略具体体现,战略规划以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为主题,提出7个方面重点任务。未来,我国中医药行业在政策引导下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药产业在主管部门、企业主体和金融资本的共同投入下,将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布局,具体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以及中药产业区域发展。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中药产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有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资源、技术、企业、配套设施等方面具备优势的地区应抢抓机遇,积极培育市场,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成为中药市场的主力军,使中药产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要力量。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中药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共

中药资源与开发前景报告

专业景气度调查报告 中药资源与开发

调查报告说明 本调查报告系安博教育集团与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制作,以为莘莘学子在选择志愿时提供有效参考。报告中所有文字、图片、表格均受到中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条例的版权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没有经过安博教育集团的书面许可,不得将本报告中的信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如引用本调查报告的数据,需注明数据源于安博教育集团2008年专业景气度调查报告。 本报告中关于专业景气度的调查为安博教育集团与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研究员采用行业访谈、毕业生抽样调查以及焦点组讨论等方法获得。为了确保数据的客观真实,调查共发放了498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745份,问卷有效率达95.2%。但是,因为本报告中发布的调研数据系通过抽样方法采集,数据结果受到样本量和样本主观判断的影响。由于调研方法及样本抽取的限制,数据结果无法达到完全的精准真实,本报告只提供给用户作为选择志愿的参考资料,安博教育集团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不对报告数据与个人情况的对应承担法律责任。

目录 调查报告说明 (2) 目录1 专业大总结 (3) 1 专业大总结 (4) 2 就业方向调查分析 (4) 2.1毕业最适合岗位调查 (5) 2.2毕业生去向分布表 (5) 2.3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匹配度 (6) 3 专业具体景气指数分析 (7) 3.1毕业薪酬指数 (7) 3.1.1毕业1年薪酬指数 (7) 3.1.2毕业2年薪酬指数 (8) 3.1.3毕业3年薪酬指数 (9) 3.2职位级别指数 (9) 3.3应届就业率指数 (10) 3.4毕业深造指数 (11) 3.5发展前景指数 (11) 3.6创业指数. (11) 3.7工作舒适度指数 (13) 3.8全球化指数 (13) 3.9学习压力指数 (13)

中药资源复习题

名词解释: 资源:指世界上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热、光、水、土地、动物、植物等等。 中药资源: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供中医药应用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药用植物资源:指自然资源中对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医疗作用和保健护理功能植物的总称。(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和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的学科。 药物资源(天然药物资源):可用于药用的物质资源。包括药用动物、植物和矿物。 药用植物:凡是具有治疗、预防疾病和对人体有保健功能植物的统称。 药用植物资源包括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 药用植物资源的作用: 1、用以防病治病、保障人类健康。(社会效益) 2、维护生态平衡:动、植物均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遭到破坏,则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生态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药产业是社会经济的组成成分之一,而药用植物资源又是中药产业的生产原料,如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食品、化妆品、香料、生物农药等均需要一些药用植物资源作为原料。故药用植物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国家、地方经济的发展均起到促进作用。(经济效益)

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 1、地域性 2、分散性 3、有限性和可解体性 4、可再生性 中药资源的再生性和可解体性是相互对立的,我们应控制可解体性,创造条件保持再生性。 5、多用性 6、国际性 7、复杂性 【第一章我国的中药资源与中药区划】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772种,其中药用植物11118种,药用动物1574种,药用矿物80种。 被子植物中,药用种类最多的科有药用植物778种,为菊科。超过100种以上的科有33个。其中姜科植物分布于西南至东部,樟科仅分布在长江以南。 矿物药蕴藏量最大的是滑石,需要量(用量)最大的是石膏。总体趋势:华东、中南、和西南明显高于华北、东北和西北,从种类上来说,有如下规律: 西南区>中南区>华东区>西北区>东北区>华北区 西南区和中南区是我国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占我国中药资源总数的50%~60%,平均每省中药资源种类蕴藏量为3000~4000种,最多的云南省达5050种 (一)西南区 1、云南 特有种有:五裂黄连、滇芎、滇芹、滇重楼

第四次全国教材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工作指导手册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系统 工作指导手册 (第二期) “基于我国自主卫星遥感数据的中药资源监测及服务”项目组研制 中药资源遥感监测中心监制 2012- 5

目录 第一部分辅助方案设计 (2) 第一章准备工作 (2) 1 数据准备 (2) 第二章辅助方案设计 (4) 1 样带计算 (5) 2 类别合并 (6) 3 样带勾画 (9) 4 样带统计 (10) 5 保存设计 (11) 6 填写代表区域及样带辅助信息 (11) 7 保存方案 (13) 第二部分野外调查 (14) 第一章准备工作 (14) 1 PDA驱动安装 (14) 2 表格数据导入PDA (15) 3 空间数据导入PDA (17) 第二章野外调查 (19) 1 地图导航 (19) 2 普查表填写 (20) 3 重点调查表填写 (21) 4 调查点查看 (27) 第三部分内业整理 (28) 第一章PDA数据整理 (29) 1 PDA数据导入 (29) 2 填报数据补充 (29) 3 照片数据导入与关联 (30) 第二章纸质数据整理 (32)

1 照片数据导入 (32) 2 纸质数据电子化 (32) 第三章县级数据合并 (33) 1 数据拷贝 (33) 2 数据合并 (33) 第四部分县级汇总 (36) 第一章野生资源汇总 (36) 1 野生资源名录汇总 (36) 2 野生资源分布面积及蕴藏量汇总 (37) 第二章栽培资源汇总 (39) 1 栽培资源名录汇总 (39) 2 栽培资源面积及产量汇总 (40) 第三章市场资源汇总 (40) 1 常用中药材市场综合情况走访表汇总 (40) 2 常用中药材企业利用现状统计表汇总 (41) 3 常用中药材出口情况走访表汇总 (42) 第五部分数据上传 (43)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 我要打印IE收藏放入公文包我要留言查看留言文章来源:中国药材市场添加人:admin 添加时间:2007-1-10 中药行业涉及中药材生产、中药工业(含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机械制造)和中药商业等,是集农、工、商于一体,产、供、销相结合的综合性产业。 一、中药行业的现状 中药材生产:目前,一批优质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基本形成;濒危物种代用品及中药材生物技术研究有了一定进展,特别是人工培育和人工栽培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野生变家种家养的进程;一些主要依赖进口的南药引种成功,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依赖进口的品种逐步减少。常用的500种中药材,依靠人工栽培、养殖的供应量已近50%,使中药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此外,通过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对中药材的蕴藏量、需要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为野生药材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依据。中药行业基本形成了以中药科研教育为依托、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 中成药工业:按照《国家医药管理规》(GMP)要求组织建设和生产,加快了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和剂型改革的步伐,促进了中药工业规化、现代化进程。目前中药剂型已达40多种,特别是中药针剂、粉剂、软胶囊、缓释剂、气雾剂等先进剂型的应用,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了产品质量。中成药产品结构得到调整,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一批名优产品、著名商标及一批产值过亿、利税达千万的企业已经涌现。中药新药开发与研究有所进展。 中药饮片工业:经过量多年建设,国有重点中药饮片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化验检测、仓储条件等硬件有明显的改善,同时提高了饮片的质量,并基本满足市场及医疗用药。中药饮片的生产由手工操作发展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逐步提高了中药饮片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中药商业:中药的批发企业仓储及营运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中药的零售门市网点面目一新,在进一步继承和恢复传统“老字号”等一批百年名老中药

浅谈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与保护

浅谈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与保护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学科。该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自然学科,它是在生物分类学、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和中药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多学科、跨学科兼有管理学科性质的新兴边缘学。我国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兴旺发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内容,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应用,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和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有明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中药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资源,发现并累积了利用植物、动物和矿物防病治病的知识,并逐渐形成体系,著成多部本草学。随着人口增加,社会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随之增加,从而使中药原料供求矛盾突出。近年来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 ,为中药资源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实验手段。 一、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资源大国,拥有全球物种总数的10%-14%。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我国有药用植物资源11146 种。但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增长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不足,人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必然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的迅速降低。在被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资源中,约80%为野生药材,只有不到20%药材被人工栽培。 中药资源中近80%的种类来源于野生资源。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认识不足,使得我国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对中药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过度采收、捕猎;又由于违反自然规律的垦殖等原因,使一些药用动、植物丧失了适宜的环境,减弱了中药资源的再生能力,造成中药资源的减少和枯竭,加之近10年来我国天然植物药的需求翻了三番,年需求量已高达6000万公斤,出口约3000万公斤,如此高的开采量已经致使大面积植被被毁,导致近10年野生

《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中药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关系到生态安全,产业发展,人民健康和国际形象。在此背景下,《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得以发布,详细阐述了我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应遵循的四大原则,通过“四个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双赢,充分供给与确保质量的统一,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并行,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协调。 (一)中药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 1、中药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是连接全球华人的纽带。中药资源是中医药学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中药资源的丰富程度与质量关系到中医药战略的实施和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主要是生物资源,根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显示显示,我国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包括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约占总数的99%。近年来由于中药生产的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中药使用方式,中药资源需求量明显增加,致使生物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导致某些生物物种濒临灭绝。根据2002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为494亿元,2013年达到5065亿元,增长了10多倍。2013年我国中药进出口额为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5%,是我国医药贸易中增速唯一超过20%的产品。我国中医院就诊人数超过4亿人次,收入达1769亿元。 2、中药资源过度采挖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三万多种野生高等植物中约有三分之一具有药用价值记载,技术成熟

的人工栽培种仅占总数的2%,约200种左右。我国野生药材只有76个物种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在《濒危动植物国际公约》中有209种植物分布在我国,其中涉及药材(可否改为“具有药用价值的”)24种,在《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有69种,这些物种在贸易和利用上受到相应的管制和限制。在我国处于受威胁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1980年以来宁夏挖甘草破坏超过800万亩草原;1990年以来全国每年因采收麻黄而破坏的草场逾2700平方公里。 3、中药资源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重点领域 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简称《名古屋议定书》),2014年10月12日《名古屋议定书》正式生效。中药制药行业是我国对生物遗传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最多的行业之一,目前中药资源仍以出口为主,《名古屋议定书》的生效整体有利于规范我国中药资源的管理。但同时,《名古屋议定书》生效对我国香料产业(东南亚)、冬虫夏草(尼泊尔)、甘草(西北亚)、玛咖(秘鲁)等相关产业带来影响。如何利用好《名古屋议定书》趋利避害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重点。 (二)绿皮书发布旨在促进中药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 1、促进中药资源绿色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促进中药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是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的需要。大量野生中药资源生长分布于极端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如青藏高原、西北干旱沙漠等地区,这些地区的野生中药资源如果开发利用不当,在导致中药资源灭绝的同时,也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一些中药材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如果操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13级通信工程1班 张学文 131406103 一、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前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但在制作工艺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研究方法: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文献结合药店走访 四、研究内容: 1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医—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有人公然以科学的名义提出“废除中医中药”的观点,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中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 另外,由于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1.2化学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 或活性成分) 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 如p H值、肠内菌丛、酶等) 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 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 故成效不大,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 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 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 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 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 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资料重点总结.doc

石河子大学2012 级中药学 中药资源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特点,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 科学。 2.民间药:也称草药。是指在局部地区的草药医生和民间用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加工 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无医药理论指导也无统一的加工炮制工艺。 3.民族药: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天然药物及 其加工品。 4.蕴藏量:指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在一定时间和地区范围内的自然蓄积量,可分为总蕴藏量 和可利用蕴藏量 5.年允许量:在一年内允许采收的量,既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永续利用的采收量。 6.最大持续产量:保证在采收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时,仍能保持其原有资源量,即在正常自 然更新时所允许采收的最大产量。 7.3S 技术:是遥感( rs)地理信息系统( gis)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三种技术的简称。其中,遥感 技术是基础,地理。。。起辅助信息处理作用,全球。。。用于辅助空间定位。 8.就地保护:是将药用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地加以维护,从而达到保护药用动 植物资源的目的。 9.异地保护:又称迁地保护。即将珍稀病危药用动植物种类迁出其自然生长地,保存在保护 区,动物园植物园等,进行引种驯化研究。 10.道地药材 11.外业调查:实地调查是取得中药资源蕴藏量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法,要在充分掌握被 调查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和农业林业牧业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一切可行的调查路线和 调查方案,进行实地调查。 12.内业整理:是对野外实地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资料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并分析研究药材 的历史资料和数据。 13.维药:维药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采阿拉伯、古希腊等民族医药之所长,并受到中 医学的影响,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独立分支,历史上为西域各族人民的繁衍和昌盛做出过重要 贡献。 二、简答题 1.中药资源九大区域(关怀南海,浙川藏蒙维) 2.主要民族药种类:藏蒙维傣壮药五大类 3.药用植物的濒危程度划分为:我国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将濒危植物分为三个 保护等级:即一级保护植物,指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稀有濒危种类;二 级保护植物,指在科研或经济上有重要意义的稀有或濒危种类;三级保护植物,指在科研或 经济上有一定意义的渐危或稀有种类。 4.植物类中药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类。 5.中药资源学研究内容: a 中药资源调查技术; b 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与产地适宜性分析; c 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野生抚育和可持续利用; d 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研 究; e 积极寻找和扩大要用动植物新资源; f 濒危用用动植物资源的评价与监测。 中药资源的地位与价值: a 中药资源是人类健康事业的物质保障; b 是中药产业发展的物质

中药报告-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7281

中药报告-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7281 中药报告-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 中药行业涉及中药材生产、中药工业(含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机械制造)和中药商业等,是集农、工、商于一体,产、供、销相结合的综合性产业。 一、中药行业的现状 中药材生产:目前,一批优质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基本形成;濒危物种代用品及中药材生物技术研究有了一定进展,特别是人工培育和人工栽培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野生变家种家养的进程;一些主要依赖进口的南药引种成功,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依赖进口的品种逐步减少。常用的500种中药材,依靠人工栽培、养殖的供应量已近50%,使中药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此外,通过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对中药材的蕴藏量、需要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为野生药材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依据。中药行业基本形成了以中药科研教育为依托、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 中成药工业:按照《国家医药管理规范》(GMP)要求组织建设和生产,加快了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和剂型改革的步伐,促进了中药工业规范化、现代化进程。目前中药剂型已达40多种,特别是中药针剂、粉剂、软胶囊、缓释剂、气雾剂等先进剂型的应用,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了产品质量。中成药产品结构得到调整,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一批名优产品、著名商标及一批产值过亿、利税达千万的企业已经涌现。中药新药开发与研究有所进展。 中药饮片工业:经过量多年建设,国有重点中药饮片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化验检测、仓储条件等硬件有明显的改善,同时提高了饮片的质量,并基本满

足市场及医疗用药。中药饮片的生产由手工操作发展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逐步提高了中药饮片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中药商业:中药的批发企业仓储及营运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中药的零售门市网点面目一新,在进一步继承和恢复传统"老字号"等一批百年名老中药店堂的同时,引进现代营销管理,发挥了传统特色和现代营销相结合的优势。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药行业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药行业基础薄弱、缺乏后劲的状况愈见明显。总体上表现为:行业资产规模经济偏低,同档次品种重复较多,高科技产品稀少,现有资产优化重组及资产存量盘活步子不大,外向型企业竞争意识不强,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投资明显不足。具体为: 中药材: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仍显薄弱,大宗中药材品种生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不够,栽培繁育生产管理粗放;药材单产低、质量差现象较为普遍;优良品种的选育、种籽的提纯复壮滞后;一些品种病虫害防治及高效、低残留无公害农药在中药材生产领域的研究推广进展缓慢,导致中药材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超限。 中成药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基础差、自有资金不足,缺乏自我改造能力。多数企业生产集中度低,创新、开发能力弱,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的现象比较普遍。中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能力。中成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工艺技术规范的基础研究工作薄弱,中药制剂水平整体上与国外企业相比落后。 推广GMP的政策与资金不配套,投资与需求矛盾突出。 中药饮片工业:饮片炮制工艺落后(某些有特色的工艺除外),致使药材有效成份流失,饮片质量下降。干燥工艺还采用露天、场地晾晒,造成饮片污染。中药饮

中药资源学题目及其答案(刘炳荣)

1、试述中药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中药资源寻找的主要途径 主要内容: 1.中药资源分布状况和优势定点的调查与分析,及栽培、病虫害防治和中药生产、加工、开发、品质评价以及中药制剂提取加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的研究。 2.中药资源保护、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开发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高级专门的研究。 3.研究人员通常可供职于中药制药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各级中医药学校、中药经营管理部门、医院、药品检验与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或研究。 途径:利用文献资料、民间医药信息和民族药资料 参照古医书查明药材的产地然后实地考察 寻找类似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开发新药、寻找新药。 2、简述糖、蛋白质、黄酮类、生物碱的生理作用。 糖:生理功能供给能量。糖类的最主要的功能是糖类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分解反应后,释放大量的能量,可供生命活动之用。主要是葡萄糖,构成体质。糖类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并参与细胞的许多生命活动。糖是神经和细胞的重要物质。控制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体内脂肪代谢需要有足够的糖类来促进氧化,糖类具有辅助脂肪氧化的抗生酮作用。摄入体内的糖类释放的热能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与保肝解毒。糖类对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⑤增强食品风味 蛋白质:生理功能构造人的身体: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修补人体组织:维持肌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各类物质在体内的输送。载体蛋白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在体内运载各种物质。 4、白蛋白:维持机体内的渗透压的平衡及体液平衡。 5、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6、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 7、构成人体必需的催化和调节功能的各种酶。 8、激素的主要原料。具有调节体内各器官的生理活性 9、构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五羟色氨等 10、胶原蛋白:占身体蛋白质的1/3,生成结缔组织,构成身体骨架 11、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黄酮类: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VP样作用,能降低血管脆性及异常通透性,可用作防治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辅助治疗剂。 2) 扩冠作用;芦丁 3 )降血脂及胆固醇;木犀草素 2 抗肝脏毒作用:水飞蓟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保肝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多种中毒性肝损伤 3 抗炎芦丁等 4 抗菌及抗病毒作用:黄芩素 5解痉作用:1)异甘草素、大豆素等解除平滑肌痉挛 2)大豆苷、葛根黄素等葛根黄酮类可缓解高血压患者的头痛等症状 3)杜鹃素、川陈皮素、槲皮素、山柰酚、芫花素、羟基芫花素等还具有止咳祛痰的作用 6 雌性激素样作用大豆素等异黄酮具有雌性激素样作用 7.泻下作用如中药营实中的营实苷A有致泻作用。 8. 清除人体自由基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易氧化成醌类而提供氢离子,故有显着的抗氧特点。另外还有降血脂、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癌、抗突变等作用活血化瘀中药学上划分为四类(1)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等主要治疗血瘀气滞痛证(2)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鸡血藤等主要

镇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镇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精神和省中药资源普查第四批目标任务,全力做好我镇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客观全面掌握我镇中药资源整体状况,达到科学保护、适度开发、合理利用中药资源的目的,保持中药资源生物多样性,保证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县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全镇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调查我镇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普查野生和种植中药资源品种、分布、产量面积、栽培技术、质量状况等基础数据,形成完整的书面资料及实物标本;基本查清区域内中药资源情况,完成全镇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报告;初步建立中药材资源数据库和动态监测点,探索中药资源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研究制定全镇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发展规划,确保全镇中药资源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二、工作原则 (一)组织管理:普查采取“省县镇”联动的工作机制,成立××镇中药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镇卫生院为牵头负责单位,成员从相关站所抽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卫生院。普查工作期间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受县级普查队委托相关项目工作单位的工作指导和帮助,认真积极完成县普查办公室安排布置的各项普查工作任务。

(二)技术管理:认真执行县普查办公室制定的工作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完成项目普查工作任务,并通过县级检查、评估和验收。在普查工作中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实施操作。 (三)人员组成及管理:××镇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人员要积极配合××县中药资源普查工作队开展工作。 (四)普查成果:了解和掌握全镇中药资源基本情况,并设立动态监测点,提出全镇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发展建议。 三、组织管理机构 为确保全镇中药资源普查工作顺利完成,成立××镇中药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一)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1. 领导小组成员构成 组长:镇党委宣传委员 副组长:镇卫生院常务副院长 镇农科站站长 镇林业站站长 成员:镇财政所所长 镇企业站站长 镇民宗专干 ××村委会主任 ××村委会主任

中药市场调查报告(最新版)

中药市场调查报告(最新版) 中药市场调查报告(最新版) 调查调研中药市场调查报告(最新版)最新版调查报告市场中药在我国,中药行业属于医药行业中的一个子行业,由中药材生产、中药产业和中药贸易组成。经太长期发展,我国已构成了以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中药产业为主体、中药贸易为纽带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 上风: 丰富的资源 自然植物提取物目前被广泛利用于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促使世界植物药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我国从中药与自然药物中开发的新的单体化合物达几十种之多,如强心灵、葛根总黄酮、延胡索乙素、喜树碱、秋水仙碱、青蒿素等。特别是绿茶提取物、青蒿素、芦荟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等比较热销,多数产品出口均匀单价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劣势: 新标准制约 在目前我国出口的中药中,大部份为原料中药材和保健药,这与我国作为中药起源地的地位极不相当。我国中药大多包装简陋,外观欠美观,而且包装上使用说明多不规范,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由于中药材来自农副产品,加工手段较简单,再加上生产工艺不尽公道,致使很多产品技术含量低。同时,各种药材的有效成份不能

相对稳定,与临床疗效不一致。目前,我国在中药种植、生产、有效成份测定、毒理药效检测、质量检测、包装储存等方面尚缺少同一的标准。另外,在种植药材进程中,因滥用农药而造成农药残留过量及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安全性。 为了限制中药材入口和保护本国中药材生产商的利益,日本汉方生药制剂协会于201X年5 月发布有关中药材重金属与农残等行业新标准,并于当年6月起在日本正式实施。201X年年底,韩国公布了更为严厉的生药重金属许可标准与检测方法。今年韩国与日本将对入口药材和中成药实施新的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标准,将会影响到我国对上述国家的中药出口。 机会: 回回自然的推动 中国加进WTO后,根据自由贸易协议,进世后各成员国间的关税壁垒和人为限制将被取消,我国中药凭仗资源、劳动力本钱、价格等上风,可以同等而又极具竞争力地参加公平竞争,从而进进各国市场,这为我国中药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WTO中的一项重要条款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药企业应当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随着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药源性疾病日趋增加,人们希看用自然药物和绿色植物来医治疾病和本身保健。最近几年来,人们已把眼光转而投向自然,投向民族传统医药,投向草药、植物药等自然药物,自然产物已成为国际医药产业的热门领域,这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性契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全球人口中,80%的人使用过自然药物,在全球药品市场中,自然物资制成的药品已占

重庆中药材区域分布

重庆中药材区域分布 重庆湿润的气候, 复杂的地形地貌, 形成了重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多种生物共存,生物资源的种类多,具有明显的森林垂直分布、典型的生物群落和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现有中药种质资源5832种。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人工种植历史悠久, 自国家启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属重庆道地药材和大宗传统药材30多种。 重庆中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品种多、单品种规模小、发展潜力大。除主城及潼南和万盛外, 重庆市各区县均有中药材种植,主要分布于石柱、丰都、巫山、巫溪、奉节、酉阳、秀山、江津、武隆、綦江、合川等20多个区县。其中,黄连、木香、丹皮、白术、枳壳、款冬花、党参、小茴香、天麻、半夏、青蒿、厚朴、黄柏等为国家重点发展品种;金银花、银杏、佛手、红豆杉、辛夷、前胡等20多个品种为市级重点发展品种。 三峡库区及大巴山药材区 主要包括巫山、巫溪、云阳、奉节、万州、城口等区县。

该区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占75%左右,海拔最低73米,最高2797米,相对高差达2700多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主要药材党参(庙党、板党)、太白贝母、贝母、云木香、味牛膝、银杏、杜仲、小茴香、玄胡、枳壳、半夏、冬花等。主要名特道地药材有:巫山、奉节的庙党、开县的云木香,奉节的贝母,巫溪的天麻,云阳的小茴香,忠县和万州的野生半夏等。 〃巫溪党参、天麻 巫溪县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党参、天麻、独活等药材蕴藏量丰富,是全国中药材生产重点县,早年曾获“全国药材生产红旗县”称号,是国家商务部颁发的“绿色中药出口基地”。 〃巫山庙党 巫山庙党属川党参,因产于巫山县庙宇镇而得名,是全国"四大名党"之一,被列入《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据《中国药典》记载:“党参味甘平、功能是补中气不足,润肺止咳,尤以巫山庙党最佳。”早在19世纪就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地区及欧洲市场。 〃开县木香 开县的地理环境非常的适合云木香的生长,该县木香种植面积产量约占全国木香总产量的70%,年产量为5500多吨,占

华夏中药资源分布报告(全)

华夏中药资源分布报告(全) 2008-04-05 21:53:41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显示次数:1421 编辑:hpc 进入论坛 中药资源的分布 1、野生药材产区与蕴藏量 从320种药材资源的蕴藏量来看,野生药材的分布高原和山地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北方多于南方,如长白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天山、大巴山、伏牛山、大别山、秦岭、大娄山等山脉,都是野生药材蕴藏量较丰富的区域。由于北方地区(东北、华北、西北)气候寒冷,植被类型较南方简单,因此药材的种类少于南方。但是,北方的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单一,分布地域较广阔,因而资源的蕴藏量大于南方,如甘草、麻黄、刺五加、罗布麻、苍术、黄芩、地榆、苦参、狼毒和赤芍等蕴藏量较大的品种,多数分布在北方各省。2、栽培药材产区与产量 根据全国各地1981-1985年药材种植面积年平均数来分析,药材种植面积以四川最大,平均每年种植30万亩;陕西、甘肃次之,每年种植20多万亩;山西、山东、浙江、河南、湖北、广东每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药材的年产量,甘肃居第一位,约3万吨;其次是四川,约1.5万吨;河北、山西、河南和广东各1万吨左右。我国大兴安岭、太行山至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是药材栽培适宜区。东部地区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力水平较高,如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流域的大部分平原地区,既是粮、棉、油等农产品的主产区,也是药材的主要栽培生产区,尤以长江和黄河流域栽培药材的面积和产量最大,其次是珠江中下游平原和杭嘉湖平原。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地广阔,光热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基础,适宜喜光耐旱药材的生长,虽然种植品种较少,但产量占有一定的比重。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于其他地区,很少栽培药材。 3、各类药材产区与蕴藏量 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蕴藏量以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北方省区最大,分别占全国的10%以上;辽宁、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次之,分别占全国1%以上;位于东南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藏相对较少。根及根茎类药材栽培区几乎全部集中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尤以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种植面积最大,其中四川和甘肃的年产量各占全国的10%以上;年产量占全国3%以上的有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青海、新疆、江西、福建和贵州等地均在3%以下。 种子果实类药材的蕴藏量以东北最多,其次是华北、中南和西南各地区,东南沿海各省和新疆、西藏较少。种子果实类药材栽培区集中于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流域,尤以四川、河南的产量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其次为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其余各省区均在3%以下。 全草类药材的蕴藏量以北方各边疆省、区最多: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分别占全国10%以上;辽宁、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和青海各占全国的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下。全草类药材栽培区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以湖北和广东的年产量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和四川各占全国的3%以上。 花类药材的蕴藏量以东部地区较大,其中黑龙江和河南各占全国的10%以上;除江西、福建、广西、青海、新疆和西藏低于3%以外,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上。花类药材多栽培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珠江流域,产量以山东、浙江、河南和四川4省最大,各占全国的

最新中药材调查报告

张掖市中药材种植情况调查 甘肃中药材生产主要集中于中南部的高寒阴湿贫困区,是甘肃变自然条件劣势为特色资源优势的主导产业之一,种植中药材也是贫困地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具潜力的发展之路。全省有70个县区种植中药材,其中10个县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3个县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尤其以“中国当归之乡”岷县,“中国黄芪之乡”陇西县,“中国党参之乡”渭源县最为著名。在我省中药材主产区,中药材产值占农业产值相当大的比例。如2005年当归、党参、黄芪的产值占岷县农业产值的60.7%,占渭源县农业产值的39.25%,占陇西县农业产值的20.87%,占漳县农业产值的21.86%,占临潭县农业产值的22.47%,占康乐县农业产值的19.62%。 张掖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植除民乐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有了一定的发展外,其他各县的面积都较小,张掖甘州区、山丹县每年的面积在1000---5000亩间浮动,其他县也有零星种植,年份间差异很大,种植区域大都分布在安阳、花寨、陈户乡等干旱缺水山区。2010年,张掖市中药材种植面积6.63万亩,比上年

增长0.77万亩。其中,民乐县种植面积5.81万亩,占全市的87.6%,2011年中药材种植情况与上年基本相同。因此,这次中药材种植调查,我们以民乐县为主,对民乐种植中药材比较集中的乡镇,民联、三堡、六坝、顺化、新天、丰乐、南古进行了种植情况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种植面积较大的柴胡、板蓝根、孜然、黄芪、甘草、王不留行等。 一、种植现状 1、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中药材作为民乐县重点培育发展的六大特色农产品之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民乐县成功引进试种板蓝根、甘草、柴胡、孜然等中药材以来,中药材就以效益好的优势,迅速得到农民群众认可,种植面积快速膨胀。到2002年高峰时,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2万亩,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近20%,总产量达到4.5万吨。此后,受市场供求影响及新型高效作物替代,面积逐步回落并稳定在5万亩左右。目前,全县形成了以新天镇、六坝镇、南古镇、民联乡为主的万亩种植乡镇4个,以林山村、马均村、太和村等为主的千亩种植村10个。 2、初步形成产业链条:中药材较其他农作物而言,水肥土壤条件等要求不甚苛刻,近年来,由于受“非典”、“禽

《中药资源学》第二讲中药资源的分布和区划(可编辑)

《中药资源学》第二讲中药资源的分布和区划(可编辑)《中药资源学》第二讲中药资源的分布和区划 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2各区域特征及其中药资源 21 东北寒温带温带区域冬季寒冷漫长降水较少夏季温暖湿润而短促雨量集中年日照时数2300,2900年均气温10,,14?全年?10 ?积温3500,1400 ?最冷月平均气温,15,,29 ?最热月平均气温都在20 ?以上无霜期170,100天年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800,400mm 从地形条件可将该区分为大兴安岭山地小兴安岭,长白山地松辽平原三个部分大兴安岭山地气候严寒冬季异常寒冷而漫长年平均气温0 ?以下全年无夏季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土壤主要为酸性的棕色针叶林土主要的药用植物有龙胆升麻黄芩满山红等栽培种类有白芍党参桔梗平贝母等药用动物主要有黑熊马鹿原麝棕熊等药用矿物有龙骨龙齿麦饭石大青盐芒硝花蕊石等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东部海拔多在1000M以下气候具有湿润型温带季风特征冬季气温低寒冷期长年降水量较高是东北地区最湿润的地区土壤主要为暗棕壤药用植物有人参黄檗刺五加五味子北细辛关苍术龙胆北马兜铃辽藁本等其中栽培的有人参北细辛龙胆蒙古黄芪平贝母等药用动物有马鹿梅花鹿黑熊蛤士蟆等松辽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120,250M 之间年降水量400,700mm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多雨属于半湿润地区土壤以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药用植物 主要有防风北柴胡甘草桔梗麻黄龙胆知母远志北苍术等药用动物有蟾蜍蝎梅花鹿等 22华北暖温带区域该区域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酷热冬季寒冷雨热同季东部丘陵山地的土壤为微酸性棕壤中部丘陵山地为褐色土黄土高原为黑垆土黄淮海平原地区为潮土盐渍土和水稻土根据地形条件该区域可分为黄淮海辽平原及渤海和黄海黄土高原两个部分黄淮海辽平原及渤海和黄海位居我国暖温带东部年降水量550,900mm辽东半岛可达1200mm 地带性土壤为棕壤和褐土平原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