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月

摘要:朱熹作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理学思想集大成者,从教五十余年,其教育思想历来为中外学者所分析研究,尤其是其道德教育思想。居于人的年龄,心理及理解能力差异,朱熹将道德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处于第二阶段的小学教育是朱熹非常重视的。笔者先从简要介绍朱熹个人情况入手,引出其道德教育思想,再从其编制的小学教育教材—《小学》入手,详细介绍其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思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但与此同时,挖掘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为我国当下的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小学》;批判;现代价值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in Zhu Xi’s《Primary School》

Student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Yue

Abstract:As a famous philosopher, educator, thinker and a synthesizer of Neo-Confucianism, Zhu Xi has been working as a teacher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his educational ideology has been studied by Chinese and overseas scholars , particularly h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age, mentality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each individual, Zhu Xi divides his moral education into three stages, in which the second stag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s taken seriously by him. The author begins with a briefly introduction of Zhu Xi, then draws forth h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and ends with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h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in the period of primary education from textbooks for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Primary School》. Moreover, this article gives a criticism on Zhu X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to some ext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also explores modern value of Zhu X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ur today's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Zhu Xi;moral education ideology;《Primary School》;

criticism;modern value

引言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祖籍安徽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全身心致力于儒学的研究,是程颐、程颢“二程”第四代弟子,也是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尤其是其教育思想曾影响我国元明清三朝600余年,是在我国历史儒家人物中仅次于孔子,董仲舒的第三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上承孔子和孟子关于伦常的思想理论,又取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的理学的思想,综合构成了自己的理学体系[1]88-91。朱熹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其理学思想,而道德教育又成为其理学思想的中心。朱熹生活的南宋时期,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严重,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面,宋室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的现实,许许多多的地主阶级的思想家都在寻求匡扶宋室的办法,朱熹也是其中之一,他深刻体会到道德教育是控制人们思想,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他特别重视道德教育。

居于人的年龄,心理及理解能力差异[2]480-490,朱熹将道德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处于第二阶段的“小学”教育是朱熹非常重视的,虽然他视小学为封建社会的“末流”,但他在小学教育上却花费了颇大的精力。为此,朱熹还收集古代圣贤之人好的言论和行为,加以统合编成《小学》一书,作为小学的教材。全书共6卷,分别为内篇和外篇,总共有三百八十五章。其中内篇为《立教》、《明伦》、《敬身》、《稽古》这4卷,外篇为《嘉言》、《善行》这

2卷,以补充和说明《立教》、《明伦》、《敬身》。其中采用了众多历代儒学大师关于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以及孟母择邻、老莱娱亲等故事,首次将格言、故事编入到小学教材,便于儿童记忆,大大的促进了古代教材的发展。

作为古代小学儿童的童蒙教材,朱熹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从小懂得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成人成才,更好的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宋代以后,《小学》一书成为元明清三代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课本,不仅在我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国家产生影响。

一、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界本体论和人性论,第二部分是认识论[3]10-12。其中他把认识论作为其道德教育三阶段论中“小学”和“大学”后两个阶段的依据。朱熹认为小学阶段是基础阶段,小学是为培养“圣贤”打“坯璞”的阶段,其在为《小学》一书写的序中这样说到:“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悍格不胜之患也”[4]4。意思是,人在年幼时学到的关爱亲人,尊敬长辈,爱护老师等道理,为今后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了基础,这些道理深深铭记于儿童心中,直至他们长大成人。深入了解朱熹小学阶段道德教育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关于道德教育对象的观点

对于小学教育的对象,朱熹这样说道“人生八岁,则自王工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5]1985。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庶人”不是指贫苦大众,而是那些没有爵位和俸禄的地主和商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朱熹这种上至王公下至地主和商人的界定,并不是要普及小学教育,朱熹始终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代表的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在阶级社会,教育总是要为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最先能享受这样的教育的便是那些处在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而道德教育作为朱熹小学教育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对象也必然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王公贵族和那些没有爵位和俸禄的地主和商人们。

(二)《小学》关于道德教育目的的观点

朱熹继承儒家学者“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并加入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元素,综合提出了“明人伦”的道德教育目的。“明人伦”既是朱熹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其道德教育目的所在,并且他把它视作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明人伦”了,才有可能进行道德教育。那么“明人伦”是什么呢?在《小学》朱熹承袭了孔孟的观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6]1804。这五伦关系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一切伦理,“父子有亲”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要慈爱,子女要孝顺;“君臣有义”指的是帝王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帝王要仁慈,臣子要忠心;“夫妇有别“指的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丈夫要爱妻,妻子要坚贞;“长幼有序”指的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长辈要仁慈,晚辈要敬老;“朋友有信”指的是朋友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要相互真诚守信用。“明人伦”的道德教育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促进社会秩序的安定。

(三)《小学》关于道德教育内容的观点

对于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朱熹把它定为如下:“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1687。由此可见,小学的道德教育是就眼前的事进行教育,如教以洒扫应对,教以小孩忠孝悌信等道德规范,小学是“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8]118。目的在于教导小学儿童如何合乎规矩的去做事情。小学是学事的阶段,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得要等到大学阶段再追究了。朱熹认为单纯的道德教育内容太过死板,应该适当辅助以以其他的教育内容,以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因此除了“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之外,还应该学习其他日常知识技能,如礼乐射御书数等,如果小孩时间还有结余,则可以安排学习“诵诗读书,咏歌舞蹈”[9]1692。因此,“学事”和

学习其他日常知识技能便是朱熹对于小学道德教育内容的界定。

(四)《小学》关于道德教育途径的观点

朱熹认为,培养一个高尚的人有居敬和穷理两种途径,居敬即重视道德的修养,穷理即进行知识教育,穷尽知识,二者联系紧密,相互依存[10]97-98。对于这二者的关系,朱熹这样说道“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诱发,能穷理则居敬功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增,譬如人之两足,右足行则左足止,左足行则右足止”[11]124。意思是道德教育(局敬)和知识传授(穷理)相结合起来。朱熹在编写《小学》一书的时候,就具体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编写《小学》一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小孩掌握阅读,认字和写作等基本语文技能,为后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明确提出了小孩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让小学儿童道德教育影响,学会为人处世,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整本书的内容也体现了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书中的每一句警句,每一个故事,都既是很好的语文知识教学的材料,但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道德上的哲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知识传授的过程,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过程,较好的把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而这一点,同现代教育学中的“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和“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教学原则精神基本吻合[12]97-98。因此,在对小学儿童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便是朱熹关于小学道德教育途径的阐述。

(五)《小学》关于道德教育原则的观点

朱熹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的是对小学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训练开始[13]97-98。他认为,人的品德有层次之分,对应的道德教育应该也要有顺序之分,应该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例如,在教育内容上他这样讲道““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14]1703。意思是是对儿童的教育应该从最基本的扫地,洒水,接人待物等行为规范教起,只有这个学好了,才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高一级的行为规范。并且朱熹坚信,只要儿童能坚持从这些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做起,久而久之,他们自然会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他这样写道“今日记一事,明日记一事,久则自然贯穿;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久则自然坚固”

[15]1568。而这一点,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小学阶段的儿童思想观念还未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不应该给予高层次上的道德教育,而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儿童常犯错误的行为规范方面进行教育训练,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朱熹道德教育原则的要求。

(六)《小学》关于道德教育方法的观点

朱熹在小学德育方法上主张用榜样法和知行合一的方法。榜样法是指以先进人物优秀的道德言论和模范行为为榜样,对儿童进行教育,使儿童受到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感染和熏陶。因为儿童在小学阶段,记忆力好,模仿性强,容易受到先进人物的言论和行为的影响。例如在《嘉言篇》中,朱熹分别以诸葛亮的“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6]1568、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17]1568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8]1568为例,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并且儿童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记忆,口诵和模仿,听到多了,朗诵的多了,自然而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知行合一是指除了教导儿童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以外,还要求儿童在平常生活中身体力行,把道德上的认知转化为道德上的行为。朱熹认为知与行是统一,为此他这样说道“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二者不可偏废。”他将知与行的关系看得非常重,并且反复强调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一定要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甚至认为儿童只学会了“知”而没有“行”的道德教育是失败的。因此榜样法和知行合一的方法便构成了朱熹关于小学道德教育方法。

二、对朱熹《小学》中道德教育思想的批判

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继承的态度对待历史遗产,对于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我们也应该持有这样的态度。虽然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其中也不乏许多糟粕性的成分在内,对于这些糟粕,我们必须予以批判。

首先,朱熹的道德教育将培养“圣人”作为最高目标,圣人以仁为本,是一种完美人性—道德性的人。这种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上最高的要求,象征的是一种完美。自古以来,真善美三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但朱熹却把“善“抬到了最高的位置,统领着“真”和“美”。这点源自于朱熹的哲学,在其哲学中,朱熹把“真”看成是道德上的一种真诚而不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是属于一种价值判断而并非是事实判断,然后他还把“美”仅仅看成是一种道德上的美。一旦“真“和”美“被”善“所覆盖,它们便丧失了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因此把朱熹的这种理想的人格置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来看,我们现代人也无法企及,因为它压根就不是一种全面型的人格。当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追求真和美也被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不能完全被善所取代,而完整的道德人格也应该是包括真善美三元素,不可偏废。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刘述先生就讲到,儒家过分强调道德伦理的单向发展,但这只是一种可能的发展而已,未必人人都能达到,甚至是很难达到的。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对道德的要求只能是一种低限度的,只要人人遵守一种道德上的操守,但却无法要求每个人都有一种高限度的要求,如果要每个人都成为圣贤之人,这种过高的理想也只会是一种虚幻的泡影。因此,对于道德上的要求,我们不能脱离实际,按照我现代的话来说,应该要“接地气”,否则这只能成为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可能在社会上产生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朱熹将“存天理,灭人欲”作为实现理想人格的基本手段[19]24-25。这样一来,就说明天理和人欲不能并存,二者必须舍其一,朱熹给的答案很明确,人欲是不能存在的,是要坚决消除的,人坚决不能有私欲。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欲”便和“天理”的对立起来,变成令人讨厌的东西,很明显这种看法太片面了。人的欲望本就无善恶之分,能区分开来的只是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欲望的手段而已,不能因为有些人实现欲望不择手段就要消除人欲。试想一下,没有欲望的人生将是多么的可怕,整个生命都会失去生命力。冯友兰这样说道“活动之动力是欲,此所谓欲,包括现在的心理学中所谓冲动及欲望,人皆有欲,皆求满足其欲,种种活动,皆由此而已”[20]556。由此可见欲望在人生命中的作用。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曾说“人类的欲望绝对不是一切罪恶的来源,我倒认为它是人类生命力的表现,如同推动汽船的蒸汽一般,如果认为有些不好,便企图将它消除,让船停止前进,往往造成断绝人类生命的后果。换言之,欲望本身既非善也非恶,而是生命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力量,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这种欲望导向善的一面”[21]99。由此也可见松下幸之助也非常主张人应该要有欲望,因为合理的欲望是人前进的推动力。朱熹的认为欲望是一切罪恶的来源观点是严重片面的,对待人欲,我们应该取其合理的一面,并用正确的方法去实现它,而不是一味的严加抑制和禁止。

三、朱熹《小学》中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虽然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其不合理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否定其内在的价值,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界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教育大家,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中也有许多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尤其是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来说。

首先,朱熹对于道德教育非常重视,这对当下我国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作用[22]84-87。自古以来,历代大教育家如孔子,孟子等都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以道德教育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虽然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来实现道德教育的途径不尽可取,但值得肯定的是,将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聚焦于提升人内在的品格,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的道德的不断滑坡的现实下,显得其重要性。当今“以德治国”的口号虽然在我国得到施行,但反思我国当今之道德教育,虽然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道德教育相关课程,但多半是停留在书面层次上的学习,并且这些道德教育课程被语数英等这

些主课所掩盖,甚至时时要被他们所代替危险。因此朱熹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对于对于我国当前把道德教育束之高阁甚至搁置的做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其次,朱熹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强调要“知行合一”,对于丰富我国当今道德教育理论以及促进把道德认识转为为道德行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23]129-130。

朱熹认为知与行是统一,为此他这样说道“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二者不可偏废”[24]247。反思我国当今的道德教育,为何作用不大,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一直以来把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一味的灌输道德知识,却忽视最重要的一环,即让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实际行动起来,在知行统一中,如果只做到了“知”,而没有做到“行”,这样就会造成道德教育上的形而上学。例如,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小悦悦”事件,再比如,面对摔倒的老人旁人却熟若无睹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深刻反应了我国当今道德教育行为教育上的缺失,并且,这种缺失已经到了非要弥补不可的地步了。

最后,朱熹以“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我国当下的素质教育[25]88-91。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立场,朱熹把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如今看来,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如果深究下去,考察朱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发现,朱熹提出伦理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批判当时社会教育诱使学生追逐名利的弊端,力求改变教育、学习的的风气。这对于我国当今社会来说,是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的,如今,功利主义教育在我国横行,学生为追逐名利而读书,比如,公务员考试本是政府为了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政府部门更好的提升政府部门办事效率而设,但却成为许多学生追逐名利的场所,在有些人看来,学习不为当官便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可想而知,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主流,如何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下,重视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改变学生一味追求名利的思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都不可或缺,尤其是在我国古代社会,道德教育更是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度成为社会教育的核心。而作为仅次于孔子、孟子、董仲舒的儒家学派第三位人物,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本文先从简要介绍朱熹个人情况入手,引出其道德教育思想,再从其编制的小学教育教材—《小学》入手,详细介绍其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思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但与此同时,挖掘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借古喻今,我们尤其要继承和发扬朱熹留给我们后代的珍贵历史遗产,继续深入挖掘其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不断为我国当今的道德教育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凤.简论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4):88-91

[2] 詹姆斯.人生发展心理学卢格,陈德民等,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480-490

[3] 吕宜倩.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研究综述(2000—2012)[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10-12

[4] 朱熹.朱文公文集·小学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

[5] 朱熹.朱文公文集·大学章句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85

[6]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804

[7]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687

[8] 朱熹.朱子语类: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6:118

[9]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692

[10] 李越.司晓宏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拾粹[J].唐都学刊1991(2):97-89

[11]朱熹.朱子语类: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4

[14]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703

[15]朱熹.朱文公文集·小学嘉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568

[19] 崔永东.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评析[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4):24-25

[20]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556

[21] 松下幸之助.松下经营成功之道[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99

[22] 陈凤.略论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现实启迪[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4):84-87

[23] 王敬华.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泰山学院学报2009(2):129-130

[24]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7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梨树县郭家店镇第四小学黄旭 小学正处于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抓好。在教育内容上应反对抽象空洞的说教,强调德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养成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伦理道德。下面,我想从以下几点浅谈我对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重要性的看法: 第一,家长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家长是青少年的启蒙教师,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直接透视出青少年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重视德育教育光喊口号不行,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更是不行,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进行道德教育只让孩子背那些条条框框是不行的,只让孩子停留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表象认识上也不行。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而且付诸以行动中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对于现在的教师也还存有另外一种困惑,那就是小学生在学校上课期间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学校的监督下养成了较好的习惯,能够较好的按照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但到了假期在家长们溺爱的强攻下逐渐迷失方向“重操旧业”,开学以后教师还得从头再来,如此周而复始的教育虽然

耗尽了教师的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 第二,学校教育应是教育的主导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诸多环境和因素,但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得:嫩枝易弯也易直。 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只是知识注重学生“智”的发展而忽略了“德”的重要性,我们培养出来的将会是一批废品,而当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校只为应试,一天到晚有讲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只重知识,不重德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上了大学因心理不健康而走向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 此外,学校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或差来界定学生的好与坏,在评价学生方面仍然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综合地衡定。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参考,把智力、情感、态度以及目前提倡的自信、乐观、向上等诸方面因素考虑其中,形成一个综合界定的标准。素质教育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学校要用赏识的态度来对待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对策

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问题对策 【摘要】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合等问题,必须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中小学德育方法和途径,提高中小学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百育德为先”,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毫无疑问,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我们很不乐意而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国民道德却出现了诸多的不和谐甚至滑坡的现象:一些人极端利己主义思想有所抬头,见利忘义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公民文明礼貌的习惯养成不佳,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一部分人思想价值体系混乱,在社会转型时期不知何由于去何从。成人都是由娃娃成长起来的,而中小学正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重重。 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教育评价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小学教育

工作中,学生‘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机构健全,工作后劲不足。虽然当前中小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如中学设有政教处,小学设有少先队,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是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这些都机构自觉或不自觉地尽量减少了活动时间,充当起了可有可无的和声的角色,生怕他们过多的德育活动会冲撞了应试教育这个主旋律,招致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反感。 德育容滞后,重大节而轻小德。在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容中,极多的注重政治立场,共产主义远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而较少地重视行为习惯,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等细节品行的养成。 心理教育刻不容缓。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个性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比如:不迷信权威与尊重老师,讲义气与诚实,爱与责任的冲突及价值选择,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这些心理问题涉及较少,甚至对早恋现象,金钱观等敏感问题采取逃避的态度。 2.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 德育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 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摆脱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过去的模式化教学方法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把生动复杂的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

浅析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浅析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发表时间:2019-10-11T15:29:24.717Z 来源:《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2期作者:黄清 [导读] 最优秀的人就是具有高尚情怀的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广东省罗定市素龙街凤塘小学 527227 摘要:应该从小学阶段就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发挥教师领导者的作用,将德育内容适时地渗透到课堂学习中,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才能有好的成效。因此,本文主要对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所存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析,并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德育问题应对措施 最优秀的人就是具有高尚情怀的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这对小学生来说,可以直接反映出孩子以后是否会成为一个高素质且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德育是现在小学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将德育落实到教学中去,这是每个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德育受到了教师的高度重视,才能培养出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在小学德育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究。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中存有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育已经不符合以及不适应当今学生的发展。总体来说,教育的方式途径比较单一,应用实践的方式很少,只是依靠解说来营造氛围,使学生感知到名人效应,而没有从实际上让学生自身去感知。所以,学生对于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并没有积极性,整体兴趣程度也不高,导致德育没有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因此,老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其他的学科重点都在于专业知识的传输,而影响学生的德育才是教育的重点。只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学目的。但是在现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甚至有时候学生对老师的说教充满着抵触情绪。当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的时候,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德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也就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德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开展德育工作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传统德育工作的发展现状,如果教师一味地以目标和任务为德育的根本,则教学工作就会缺乏一些针对性,使德育工作不明确,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显著。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他们都是具有个人主体意识的,虽然他们还都是小学生,思想不是很成熟,但是对于懵懵懂懂的小学生来说,一切都是充满诱惑的。 所以,德育工作就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德育的方式方法。其实这也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使得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有了针对性,一切就有了方向。方向对于一件事物的发展和维持有着重大的引导作用,教育工作者有了方向,就会到达顶峰。 2.应该结合实际来开展德育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拘泥于单方面的说教,所以导致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大多数教师不太重视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常常会出现半懂不懂的状态。老师应该结合实际来开展教学,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德育的小游戏,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总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课堂枯燥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联系实际开展德育活动,通过开展活动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因为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们才能懂得更多。只有做到课内课外互相结合,学生才能通过活动学会感恩、珍惜等情感。只有让学生感到了感恩、珍惜,再从细节中进行德育引导,才可能真正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 3.德育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传统教育中,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与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在小学生的心里,老师就是他们最尊重的对象,也是他们最崇拜的人。小学生如果发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关注,就会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所以老师一定要重视每个学生,对待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就会达到开心教育的目的。 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明确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德育学习对自身价值观提升的重要作用。德育教学需要学校以及家庭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与努力,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自身开始,不断转变学生的观念,这样才能够有效解决德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发挥德育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胜试分析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105-105。 [2]辛丽美素质教育,德育为先——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策略[J].中华少年,2017,(13)。 [3]贵超红浅析以目标为导向的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的PDCA管理方式[J].才智,2017,(22):207-208。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五个方面,谈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自我教育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

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

朱熹德育思想方法与启示

2009/10 162  朱熹德育思想方法与启示 金 乐 邓和秋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借鉴朱熹的德育思想,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面地、系统地、循序渐进地防患于未然,以达到“究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之目的。关键词:素质教育;朱熹;德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10-162-02 作 者:金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邓和秋,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研究员;湖南,娄底,417000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0801001A ) 学校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 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早在封建时期,德育就已经被社会所重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他一生热爱教育,先后做官不足十四年,但讲学却达五十年之久,而且始终不倦。到了晚年,“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 之去休;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① 。实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罕见,堪称“宋代孔子”。他的《四书集注》成了钦定的教科书和历代科举考试的标准。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学校德育是有借鉴的。 一 积极的教导与防治并重 朱熹认为,教导学生该从积极方面去指导、说服,少作处理性的消极工作,学者深明“义理”、“充长善端”而心悦诚服,其效果要比订立规章制度好得多。他又说:“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悦其心。夫理义之不足以 悦其主,而区区于法制之未以防之,……亦必不胜乎”(《同安 县谕诸职事》)。学生的心中有了“理义”才能“立志”,志其心 之所向,是为学的目的。目的不定,一切学业都无着力处。同时,他在《蒙童须知》和《训学斋规》中,对于学生在校,如何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详加标明,关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其他杂细事宜,也都有了严格的规定。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这些细则而行动,用“规矩”养成“方圆”,以表明深明“理义”。虽然朱熹所主张的“理义”与现在学校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他对学生积极教育与防治并重的做法却值得借鉴。 二 循序渐进和积善成德 朱熹对学生一贯主张教育内容不但要有整体性,而且要有系统性,要循序渐进。他主张学生从八岁起入学,受小学教 育,从十五岁起入大学,受“大人之学”的教育。他认为小学是基础,基础不牢固到了大学再填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小学中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书数之习,并在实际练习中入手,以逐步培养其德性。反其长大,进入大学,然后教以如何去做“致知”“穷理”的工夫,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以至于完善。所以他特别重视小学教育的内容。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表明,在朱子以前,小学没有书籍,是朱熹把古代贤人的所谓“嘉言善行”汇集记录起来,编成《小学》,内分二篇,共三百八十五章作为小学必读之书。此外还专为蒙童编写《蒙童须知》,内容切实可行,有助于小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朱熹还主张小学以上所用教材的次序是:“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读了“四书”再读其他经书。儒家学者把“四书”视为学者必读之书,也实始于朱熹。可见他在对学生道理思想教育方面,十分重视贯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下而上达的原则。小学与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是整体的。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扩充和深究。虽然程度有深浅,但内容却是一贯的。既是循序渐进,又是连续一贯,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显著提高。这些对我们今天学校德育也是有借鉴的。 三 致知和践行结合 朱熹自己做学问,就在于“究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② 。所以他教学生,也是从“穷理”与“笃行”入手。“穷理”即穷知事君,事父兄等理,因而他主张的穷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就书本上来穷理;二是就书本内外一切抽象的事情穷理。但他认为穷理仅仅只是完成了“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的功夫,知道事物的当然之理,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做躬行实践,以完成“笃行”的工夫,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所谓“知而不行,则前所穷之理,无所安顿,徒费讲学之功”(《白鹿洞书院教条》)。因此,他认为“穷理”与“笃行”二者必须相合而不可分离。他说:“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礼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 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签曹无可书》 ),所以说:“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辑 略》)。从这些言论中,可知他是非常重视知与行的结合、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在今天学校德育中也应有借鉴之处。躬行实践,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人以德为首、以才为辅、宁可有德无才,不可有才无德。“无德而有才,愈是大才,愈足以济其 轩,”③ 这就是知与行的问题。程灏说:“未读《论语》是这样一个人,既读《论语》又是这样一个人,这个人就算不中用了。”今天我们教书是为了育人,读书是为了做人。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 近年来,随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不断的增加,教育部门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这个实质性的问题上来。与此同时,也向奋斗在教育事业最前线的教育工作者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栋梁之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中谈学生自治问题时说“近世所倡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是智育注重自学,二是体育注重自强,三是德育注重自治。”这里他明确使用了“德育”的概念,并把它看成整个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此,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作为孩子启蒙教育的小学教育,将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呢? 一、将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在新的课改理念的要求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都要渗透德育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渗透法制教育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语文学科的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但能让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还能净化人们心灵,塑造美好道德的教化作用。正是由于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合一”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古代教育历来以儒家传统思想为根本,将德育列在教育的首位。自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始,《论语》所收录的孔子对学生的教诲,绝大多数属于德育范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古时通行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也是当时一个人的立世之本。 二、将校园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立足点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字经》中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就是说,人的道德品质会根据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教育思想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校园文化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熏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们可以利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精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正如我校开展的“讲故事、明事理、养品行”特色创建活动,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讲故事这个载体,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行。这就是所谓的环境育人。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和才能,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身心潜能为己任,增强其主体意识,培养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理性思考,自主、自觉并自愿地作出道德选择。 三、将深入心灵作为德育教育的敲门砖 德育教育和传授知识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学生从心灵深处信服你、佩服你。他们才会将你所讲的东西记住,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摒弃“说教式”、“填鸭式”、“灌溉式”的教育方式。而要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到什么事该做,什么是不能做,并从潜意识里懂得不该做的事的危害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载体,抓做机遇、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

浅谈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从身边我可以看到:现在许多小学生缺乏爱心,动不动就出口成“脏”,在学校里喜欢打架,不尊重老师,作业经常不完成,上网玩游戏成瘾,没有好的行为规范……就我所教的班级也是如此,尤其是交流语言,很多都是不礼貌的用语;对老师同学不尊重,主要表现在上课自己不认真听课,还影响同桌或同学,甚至还故意去骚扰同学,最终演变成打架了;做错事了不敢承认错误,还一直洋洋得意,心里没有一点的认错思想;再者有些学生看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这些种种都极度表现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差,同时也能够映射出这个社会大多数学生都是如此。许许多多的不良习惯已经在不少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因为孩子的这些不良品质的出现,我越发觉得现在的小学生不好教了,但同时使我认识到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现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是从一落地就开始娇生惯养的“温室花朵”。正是由于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使他们在成长中逐渐变得自我,在校园或课堂中缺少纪律概念,不尊重教师,我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增加思想品德课程,摆正孩子们思想认识,从而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孩子在学校的教育不仅重视智育,也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提升情商。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影响着人的一生,陪伴人的一生,一个人将来发展如何,将取决于他做人的原则。因此,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学生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把学校作为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主课堂,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拥有良好的品德素养,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方面是学校的课堂教育。榜样示范法,是进行思品教育一种生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里,老师应该严以律己,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做好学习的楷模。如:老师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把自己的烦恼还给学生,让学生无端地忍受巨大的痛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一碗水端平”,应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如何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家校合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可以好的思想品质使人受益一生。 毛泽东曾说:“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希望,民族地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可见对未成年人培养教育,事关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亦很强,所以思想品德教育,会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人从小思想品德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更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重要力量。 1、进行常规训练。 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年龄小,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不一定做到。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时时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要做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只有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关心体贴下,学生才能有信心和决心,久而久之,才能使这些良好的品德得到内化。 2、用教师品格影响学生。 小学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对于纯洁的犹如一张白纸、好奇心强、知识少、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师平时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平时,教师走进学校、教师,一发现地面有废纸、垃圾就自觉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学生弄歪的课桌椅等,久而久之,学生受到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份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市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格观念。 3、教师用“真爱”与学生“心灵”沟通。 品德教育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赋予“真爱”。只有爱心打动学生,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关注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其特点,诸如好玩、好动、好奇心、喜欢成功、喜欢表扬和自我表现,部分学生具有自卑封闭性格和逆反心理等等。师生关系融洽,与学生交知心朋友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教育工作是“良心事业”,

朱熹教育思想

朱熹教育思想 作者:佚名点击数:510 更新日期:2006-10-13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在此感谢本文作者。 摘要: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并且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即 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他认为,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关键词:朱熹德育明人伦方法 南宋大儒朱熹是位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紫阳朱氏建安谱》附有朱熹著作总目凡41种,400百余卷,著述何止等身!非专业人士恐怕毕其一生精力也只能接触其宏富著作之一二,更不敢枉谈研究,对朱熹思想的发掘须经过几代人长期不断的努力。下面就朱熹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说一点浅见,也只是隔靴挠痒,不得要领甚至谬误处,期待读者和专家批评。 一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1173年,朱熹作《重修尤溪庙学记》,并为尤溪学宫题写《明伦堂》匾额,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教育思想。朱熹19岁登第后,除了在地方上当官7年(一说9年),在朝任侍讲46天,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教化民众,可谓桃李满天下。据《紫阳朱氏建安谱》记载,朱子门人可考者有蔡元定、真德秀、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中,包括有丰富的德育思想。在数学的教学元素、教学背景、数学故事中都包含对正义、公平、爱国、爱科学等思想的宣扬。借助数学教材,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与创新意识,促进其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活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要求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凭借。《小学德育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借助多门学科的知识与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同时,素质教育理念,倡导教师注重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锻炼其意志。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尽量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恰当地处理德育与知识教育的连接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促进德育教育与数学知识教育的充分结合。以数学教材为基础,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将数学教材的引导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以教促德的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引用数学家故事,培养德育之“五爱”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数学家的勤奋学习与钻研知识的故事,通过对这些小故事的讲解,以达到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积极乐观、爱国等精神的效果,促进其良好品质的养成。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家所具有的勤奋毅力等美好品质。陈景润出身于贫穷的家庭,却能够持续保持对数学知识学习与研究的热情,他克服了思想层面以及物质生活层面存在的困难,最终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难题,取得了重大成就。这项成就的取得不仅仅依靠陈景润对数学的爱好,还依赖于陈景润性格中的坚持和毅力。 (二)利用数据、图表等资料,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数学课堂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图表等统计资料,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向学生们展示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也可以利用数据、图表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向学生们阐明数据的含义,让学生们从这些数据和图表中理解德育思想。例如,在学习多位数的写法时,教师先向学生说明“201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96868亿元”,然后让学生们掌握数字的不同写法,同时向学生们说明这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并通过与其他国家对比,让学生们意识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让学生们从祖国经济的发展中意识到祖国的伟大,促使他们产生民族的自豪感。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与日常生活紧密

浅谈小学德育的现状及措施

浅谈小学德育的现状及措施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鸥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卓有成效地落实道德教育,如何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一项重大的课题。 1德育问题的现状 近些年来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但存在着社会、家庭与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现象。不少学校和地方党政部门都意识到学校德育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并且进行了社区、家庭与学校齐抓共管的大量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对市场经济、社会的不可控因素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综合治理的机制和规范。人们对社会和家庭影响因素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增强的趋势还没有充分估,因而导致了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或配合不当。当今社会小学教育以

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得还比较牢固,学校德育建设对教学工作的目的性和动力意义,还未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有些学校还错误地认为教学工作上去了,分数成绩上去了,学校的德育就无可指责。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并无多少异议,但如何统一全社会对于学校德育的认识,却是国家和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烁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的现实的主流特征”。由于忽视或否定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德育在当今社会的时效性 今天的德育教育面临的是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一些负效应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就很现实地对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由于每个人的各方面的素质不同,主观能动性有差异,所以德育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感触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大全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大全 一、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1、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关心时事、政治热情高涨。 2、学生基础道德水准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逐渐形成。近年来由于全社会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学校深入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等活动,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贫助困蔚然成风。大多数学生遵纪守法,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逐渐养成。 3、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总体呈积极向_上趋势。小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集体观、人际观、* 道德观等方面价值取向正逐步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体会到奉献的乐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 4、学生自尊自重,自信自强,尊重他人,珍爱友情,乐于合作。近年来由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大多数学生能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善于与人交流,乐于与人合作,爱交知心朋友,坚持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素质。 虽然,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开始膨胀,对社会、国家、他人缺乏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可能是受独生子女多的影响,也或是市场经济下个人意识的回归,青少年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开始膨胀。对小学生来说,对国家、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算是理想,但助人为乐、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等不变的主题,却在小学生思想中越益淡薄。

二、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1、片面追求成绩, 思想道德观念淡化,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在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时常存在,学校智育的力度虽然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未成年人的文化水平可能有所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为代价。 在家庭教育中,大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未成年子女的学习成绩期望过高,平时不允许参加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不许看电视、看小说,法纪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都被视为无足轻重。 2、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与行为表现存在偏差,思想教育缺乏实效性。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才能有效地实现。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是一种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教育观,其特点就是教师的绝对中心,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实际,脱离青少年主体,忽视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的和谐统一,忽视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因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部分小学生心理失调情绪波动,弱势家庭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失去自信。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变革,未成年人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心理压力,他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在学校,学习内容过多,学习枯燥无味,会引起学生厌烦情绪; 在家庭家长期望过高,有的学生始终得不到成功的体验,学习失去自信; 部分弱势家庭的学生生活辛苦,总感到别人看不起自己,内心世界十分孤寂,自卑心理自然滋长。

朱熹道德教育原则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37326052.html, 朱熹道德教育原则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作者:施凌岚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3期 摘要: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思想,其中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阶段、道德教育原则、道德修养方法以及师生关系共同组成了朱熹的道德教育体系。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作为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原则可以为解决中学德育教育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朱熹;道德教育原则;中学德育 一、朱熹的道德教育原则 朱熹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围绕注重德育与整全教育原则、知行结合原则、引导与防禁结合原则以及循序渐进原则等道德教育原则进行。 (一)注重德育与整全教育原则 朱熹认为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各类教育中最为重要,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各种教育内容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彻底改变学生为功名利禄学习的状况,朱熹提出学校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是立学教人,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他们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才能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圣人。所谓圣人,必须个性全面发展,人格完备,也就是“全人”。与此相对应,学校只有具备整全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圣人。 (二)知行结合原则 知是指道德认识,行是指道德行为。朱熹特别强调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事物的道德认识,同时又要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缺一不可。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提出“知性相须”的观点。朱熹认为知与行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在知行先后问题上,朱熹主张先知之,后行之;在知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行比知重要。 (三)循序渐进原则 朱熹认为想要实现儿童“明五伦”的德育目标,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有两层具体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