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测试卷

高一历史测试卷
高一历史测试卷

海港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分两部分,卷I 为选择题60分,卷II为非选择题40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卷I 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

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 铁犁牛耕

B 个体牛耕

C 刀耕火种

D 石器锄耕

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分田变为私田

B 铁犁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3.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下列说法与史实不符的是()

A 《战国策》记载秦国“以牛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牛耕技术

B 汉代,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C东汉时,二牛抬杠犁耕法完全被一牛挽犁所取代

D唐朝时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侯)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业。”《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5.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 众人集体生产

B 田庄规模生产

C 个体农户耕作

D 官府募民耕作

6.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井渠

D 灵渠

7.下列生产工具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A.西汉耧车模型B.高转筒车模型C.翻车模型D.水排模型

8.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 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 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 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 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9.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 历史传统的不同

B 生产方式的不同

C 生活习俗的不同

D 宗教信仰的不同

10.右图是哪一种手工业部门的生产工具()

A.青铜铸造业

B.冶铁业

C.制瓷业

D.丝织业

11.“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晚桑麻。”这首文诗反映了()

A 丝绸之路的兴盛

B 陶瓷之路的兴盛

C 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 古代丝织业的发达12.“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最能够说明明清时期的的江南手工业()

A 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B 地区、行业间存在社会分工

C 织造技术领先全国其他地区

D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3.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D.兵器和农具

14.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15.乾隆时期,抚远大将军兆惠远征新疆平叛,得胜而归,乾隆帝赏赐了兆惠一对先帝时期的大型粉彩瓷瓶。若干年后,兆惠的后人发现,其祖先得到的瓷瓶在该类中“前无古人,后无来都”。这说明()

A 该类瓷器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

B 该类瓷器在雍正时期达到顶峰

C 该类瓷器在康熙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D “夺得千峰翠色来”是对该瓷器最恰当的评价

16.明清时期,有许多经商致富的群体,故有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的说法,这里所说的“新安”商和“山右”商指的是当时的:()

A.徽商、京商B.粤商、晋商C.徽商、晋商D.沪商、晋商

17.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B.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C.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氏——“交子”

D.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粤商

18.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其曾祖父无泽曰:“无泽为汉市长。”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司马迁的曾祖父从事的是()

A.商业管理B.军事管理

C.行政管理D.文化典籍管理

19.资料记载元月十五日,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

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

20.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1.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

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我们可以推断:()

①刘家功夫针铺属于私营手工业作坊

济南刘家功夫针商标

②刘家功夫针铺品牌意识较强③该“印记”具有商标广告的作用

④宋代商品经济活跃

A.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2.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

A. 开始成为商业都会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3.“二人山下说诗(丝)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牵牛一路行。”这首诗的谜底是“徽州朝奉”。“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走官商结合之路D.徽商虚伪的反映

24.马克圭的《世界文明史》曾述“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B.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商人利益

C.国家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D.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25.“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6.(2010?潍坊质检)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

27.下图所反映的广州十三行是()

A.清政府的对外驻办机构B.清政府的外交机关

C.清政府的特许的对外贸易机构D.清政府从事纺织业经营的商业组织

28.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广州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29.下图中的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等。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使传统建筑技术受阻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30.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卷II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材料二

材料三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

(1)前三则材料反映了哪些主要历史信息?(2分)

材料四: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

麻丝葛绪,绸布掺,此其分事也。

——《墨子》

(2)据材四,概括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2分)

材料五: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

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论贵粟疏》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4分)

材料六: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4)依据材料四、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2分)32、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方今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

(1)据材料一中“三服官”和“东西织室”属于哪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手工业生产经营形式的主要特点。(4分)

材料二杜甫曾写过一首关于瓷的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2)据材料二,指出大邑白瓷碗的特点有哪些?唐朝时期我国制瓷技术取得了怎样的成就?(4分)

(3)明清时期,我国在制瓷技术上又有何突破?(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长安城布局的特点。(1分)

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3 分)并分析其主要原因。(3 分)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II

(3)材料三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1 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2 分)

34、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2分)

材料二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5CBCBC 6-10BDCBD 11-15ABBCB 16-20CDABA 21-25ACBCA 26-30DCCCA 31.(1)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和牛耕出现且日益推广;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2分)

(2)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3)赋税沉重,徭役频繁,水旱灾害、疾病严重,人情往来,高利贷盘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4分)

(4)生产力的长期落后是根本原因;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重视小农经济发展;中国古代不断地改朝换代使得小农经济出现“生死轮回”。(2分)

32、(1)官营手工业,特点:“工官管理”;产品供皇室、官府生活需要;资金雄厚,不计成本;规模大,分工细;征调最优秀工匠,技术水平高。

(2)特点:胎薄、质坚、音脆、釉白如雪。成就: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制瓷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

(3)突破:出现了彩瓷;发明了珐琅瓷;根据国外客户的需要烧制瓷器。(2点即可)33、(1)布局合理,街道整齐,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1分)

(2)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3分)

主要原因: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丰富;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响;东京处于汴河附近,交通便利。(2分)

(3)新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4)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 分)

34、

(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资料。(1分)资本主义萌芽。(1分)

(2)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1分);官局垄断,以低价强买(1分);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管制(1分);严格限制出口(1分)。

(3)农民的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国内市场狭小;买田置地的观念,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政府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规模;重农抑商政策使手工业很难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闭关锁国政策丧失了海外市场;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的价值观念,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答出4点即可)

参考答案

1-5CBCBC 6-10BDCBD 11-15ABBCB 16-20CDABA 21-25ACBCA 26-30DCCCA 31.(1)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和牛耕出现且日益推广;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2分)

(2)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3)赋税沉重,徭役频繁,水旱灾害、疾病严重,人情往来,高利贷盘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4分)

(4)生产力的长期落后是根本原因;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重视小农经济发展;中国古代不断地改朝换代使得小农经济出现“生死轮回”。(2分)

32、(1)官营手工业,特点:“工官管理”;产品供皇室、官府生活需要;资金雄厚,不计成

本;规模大,分工细;征调最优秀工匠,技术水平高。

(2)特点:胎薄、质坚、音脆、釉白如雪。成就: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制瓷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

(3)突破:出现了彩瓷;发明了珐琅瓷;根据国外客户的需要烧制瓷器。

33、(1)布局合理,街道整齐,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1分)

(2)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3分)

主要原因: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丰富;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响;东京处于汴河附近,交通便利。(2分)

(3)新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4)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 分)

34、

(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资料。(1分)资本主义萌芽。(1分)

(2)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1分);官局垄断,以低价强买(1分);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管制(1分);严格限制出口(1分)。

(3)农民的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国内市场狭小;买田置地的观念,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政府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规模;重农抑商政策使手工业很难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闭关锁国政策丧失了海外市场;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的价值观念,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答出4点即可)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30题 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度。材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所以答案选B。 2.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最主要指哪类人 A.郡县官长 B.方国头领 C.商王子侄 D.三公九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A项是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不是诸侯,排除。“叛殷会周者”不包括商王的子侄,C排除。D项是秦的中央官僚,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依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制度,且受封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故选B项。A项未能辩证分析分封制的作用,表述不全面,故排除;C项所述与材料相反;D项所述与此题无关。 4.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C项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志向就相同。(异姓可通婚,同姓不可通婚)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同姓不婚的关系。与题意相符。A是强调仁爱,B是说荣归故里,D是表现思乡,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5.《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峄山刻石》肯定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材料“分土建邦”可知是分封制,材料“乃今皇帝,一家天下”与上面分封制对比,可知是郡县制,故选B项。 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从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可以了解到,百姓对秦始皇独断专行十分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反映秦始皇较为勤政;“未可为求仙药”可反映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第④项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故选C项。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1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 第1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正确的。 l。周朝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内服与外服制度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 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3。在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开始形成于 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唐朝 4.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 A。中央集权的产物 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 C.皇权的产物 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 5。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 C,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D。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6.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开始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 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c。巩固皇权 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8.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终身制 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C.集体领导的任期制 D.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9.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 B.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 C.有利于文化交流 D.有利于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发展 lO.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多为番属关系 B.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 C.众多城邦组成独立国家 D.形成中央集权国家 11.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的政体形式是 A.贵族制和民主制 B;贵族制和君主制 C.民主制和寡头制 D.君主制和僭主制 12.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建立的法律是 A.《人权宣言》 B.1791年宪法 C。《拿破伦法典》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3。统一后的德国实际是一个 A.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B.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C.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国家 D。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国家 14.德意志统一的基本方式是 A.革命 B.改革 c.王朝战争 D.独立战争 15.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是 A.罗伯特·沃波尔 B.威廉 c.汉诺威 D.约翰·弥尔顿 16.根据德意志宪法,国会是 A.政府行政机构 B.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C.人民的代表机构 D.对政府有监督权的行政机构 17.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 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肯定了 A.联邦法律的多样性 B.国家的统一 C.法律的公正性 D.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18。右图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劫难。这场侵华战争是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历史必修一 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有学者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B.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 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B.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出了此“原理” 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基于原来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 B. 分卷录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地区录取名额 D. 体现出科举选才既保证公平又适当照顾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此材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 D.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 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当时列强的主要目的是() A.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B.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C.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D.恢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8.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 B. 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C.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 D.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9.有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和中国人民就已经“站起来了”,下列组合中,能支持该学者观点的是() ①抗战胜利洗雪了以往反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耻辱,振奋了民族精神②抗战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有很大提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常”之一③中国收回了部分被侵占的国家权益,民族独立自主性有所增强④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势力空前壮大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录取率也很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000名考生有800人中榜。此科举考试() 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 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D.无法真正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 11.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斗争,先后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12.毛泽东在汉口八七会议上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高一历史试卷及答案

源潭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2、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A.世官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3、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4、《百家姓》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五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权的独尊 C.等级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5、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6、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7、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 A.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 B. 发挥集体智慧,做出集体决策 C.政务公开,相互监督 D. 防止三省扯皮推诿,提高工作效率 8、唐朝时“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与此观念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关于行省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属于地方行政制度②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③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④所有地方都由其管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0、观察下列“穿越时空对话”图,关于图中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图一内容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图二内容是专制主义制度的产物 B.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实质上是历史的进步 D.从图二内容已看到民主制度的迹象 11、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殿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2、君主专制从秦到清不断强化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下列能反映这一特殊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内朝执掌决策权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实行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3、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 A.邓世昌B.林则徐 C.关天培 D.陈化成 14、《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是() A.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领事裁决 B.在通商口岸居留的特权 C.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中国货物的关税 D.割香港岛给英国并赔偿2100万银元 15、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博士以6 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下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 A.日本军队B.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16、公元前430年,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议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到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个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2020年最新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

1 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抵抗周部落进攻 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2、夏商时期的国家最高权位方面都实行 (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民主推选制 D.科举制 3、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福建省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A .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4、有学者在论述 “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 A .黄帝时代 B .西周 C .秦朝 D .西汉 5、在西周的宗法体系中,有资格成为大宗的是( ) ①天子 ②诸侯国君 ③周王的兄弟 ④卿大夫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成语故事“问鼎中原”所反映的实质历史问题是( ) A .了解周朝九鼎的轻重与大小 B.关心周朝镇国之宝的安危 C.有人想知道鼎放在哪里 D.分封制受到挑战 7、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表现(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C.出现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激烈 D.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8、毛泽东善读史书,对嬴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 .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 .秦推行郡县制影响很大 C .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D .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9、“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10、右图反映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 A.郡国并行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11、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发生洪灾,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隋、明 1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推荐,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的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的是非, 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3、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 A.清 B.明 C.汉 D.秦 14、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5、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16、中国最古老的飞天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终于在2007年变为现实。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为刘恒,为避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1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期盼“朱”姓政权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18、右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检测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D.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4.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 5.近代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6.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7.右图中的史实发生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洋务运动时期 8.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0.“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五万英磅,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 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1.佳士得拍卖公司曾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3.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4.在下列条约中,涉及既割地又赔款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 B、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必修二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图3《市担婴戏图》 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 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5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 百亩”的授田制。这反映了 A.铁犁牛耕的产生B.政治制度的变革C.自然经济的发展D.土地制度的变化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3.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 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①注重农时②精耕细作③自给自足④男耕女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 .广大农民生活困苦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5.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据宋《燕 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 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B.市民阶层的扩大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城市经济的发展

6.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最可能的推断是 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 次数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0.85 次/年 1.7 次/ 年 2.7 次/ 年 5.31 次/ 年 18.5 次 / 年19.9 次/ 年A.政府效率救灾低下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农业生产日渐衰退7.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曾祖父) 无泽为汉市长。”由此可见,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应是 A.行政机构管理B.军政事务管理C.商业贸易管理 D .文化典籍管理 8. 17 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 万织布工人和60 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材料印证了 A.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9.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 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 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 6 倍。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0.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 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B.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 C.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D.“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 11.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 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12.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 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 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B.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 C.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 D .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

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4月份)套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4月份) 一、单选题(40*1.5=60分) 1. 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人们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甚至连屏风、垫席这样的物品也用丝织品。这反映了() A . 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 B . 西周礼制开始遭破坏 C . 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 D . 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 2. 如图邮票是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 .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 男耕女织的生产劳作状态 D . 曲辕犁已经普及全国各地 3. 汉初政府对铸币大开方便之门,允许民间铸币,政策上只规定铸币的面额(重量),其余一切包括师铜料开采、冶炼、铸造等都交由铸币者自行处理,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皆因封地内有铜山,成为巨富。汉初的铸币政策() A . 增加人民财富 B . 影响经济恢复 C . 增强地方实力 D . 造成通货膨胀 4. 古代国家把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编入一种特殊的户口,即“市籍”。西汉征发徭役时,先征发有“市籍”的人,然后征发父祖之代有“市籍”的人,最后征发无“市籍”的农民。这表明,西汉时期()

A .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抑制商帮的形成 C . 市民社会地位最低 D . 商业地位无足轻重 5. 如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内容 出处 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 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 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 《汉书?食货志》 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 《汉书?衮帝纪》 A . 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 . 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 C .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 . 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 6.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 A . 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 B . 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 C . 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 D . 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 7. 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己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该诗反映当时() A . 农业耕作工具改进 B . 水排用于农田灌溉 C . 出现提水机具筒车 D . 高转筒车普遍使用 8. 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

(完整版)高一历史下学期试题和答案

高一下学期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2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2分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末期D.秦汉时期 3、以下是我国先民在七八千年前使用的最早的松土工 具,该工具的名称是 A.石铲 B.石锄 C.石犁 D.耒耜 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图二 4、图一中的工具出现的时间及用途是用于 A.西汉;耕地B.东汉;施肥 C.西汉;播种 D.东汉;开沟 5、图二的农具出现的时代是 A.战国B.汉代C.唐朝D.北宋 6、曲辕犁的发明,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对此,下列描述不准确的是 A.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 B.长辕变曲辕,犁架变小,更加轻便灵活 C.既节省了劳力,又提高了耕作速度 D.使用比较平稳,利于旱田耕种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7、以上材料中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指是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 A.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B.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C.奴隶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D.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8、材料中的出现“遂及我私”的现象,这是指 A.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使土地私有 B.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C.公田里的农产品已经逐渐私有化 D.井田制的确立 9、在当时能够出现以上变化的根本性因素是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青铜器的制造 10、“井田”与“私田”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A.所有权B.耕作方式 C.使用权 D.赋税形式 11、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地主经济 C.封建庄园经济 D.封建国有制下的经济 12、“女吸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诗句不能反映出的是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 B.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 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 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中国古代拥有世界最发达的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的经营形态。 13、我国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于 A.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B.西周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 14、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地位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国是最先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 15、关于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手工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B.代表了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技术先进,生产集中 16、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不包括 A.官府统一管理 B.拥有最高生产技术 C.产品不多不计成本 D.市场竞争力比较强 中国的英文“china”有另外一含义:“陶瓷”,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中国远古的陶器主要有彩陶、黑陶和白陶等。商代中期,我国就开始了从陶器向瓷器的过渡。东汉晚期,制瓷技艺终于成熟。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白瓷也进入了成熟期。明代创造了五彩瓷,清代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珐琅彩。 17、我国古代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古代制瓷技术的成熟分别是在 A.商朝;东汉 B.夏朝;魏晋 C.西周;东汉 D.商朝;隋唐 18、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闻名天下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D.明朝 19、为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而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是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高一历史必修一试卷与答案

2010—2011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下面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亲族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2.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酎:zhòu,酎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这则材料说明了 A.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B.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汉武帝贪财暴虐 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的行省制度D.明朝的内阁制度 4.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分封制B.实行了内阁制C.设立了军机处D.郡县制受到挑战5.史学界对雍正皇帝的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是个有作为的君主,还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无论怎样评价,他设置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之所以说它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是因为 A.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亲信B.军机处权压南书房 C.内阁名存实亡D.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办事,军国大事由皇帝完全独断6.“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

高一下学期历史考试试题

江西省安福中学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这里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石器锄耕 C. 铁犁牛耕 D. 个体农耕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中,从事武器生产的是()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手工工场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我国宋朝,在当时称之为() A. 飞钱 B. 交子 C. 票号 D. 银票 当看到“坊巷桥门以及隐辟处,俱是铺席买卖”的场景时,我们可以判断这种情形最早出现在() A. 西汉 B. 东汉 C. 宋朝 D.明朝 5.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明皇 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土地私有 6. 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7. 关于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C. 为了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 D. 为了防范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力量 8.“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郑和下西洋 C.丝绸之路开通 D.蒙古人西征 9.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D.资本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10. 17世纪中期,英荷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第三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含答案)

思南县许家坝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B.资本输出C.文化传播D.工业革命2.彼得?盖伊在起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 3.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4.下图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5.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6.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7.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主义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B.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政策性调整 C.政治上民主,经济上专制 D.既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又实行社会主义制

高一历史试题

北辰实验中学高一历史文科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家“夫为妻纲”的伦理观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2、有一碑文记载:“清朝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这种情况说明() A、苏州失业人口增多 B、清朝对人身控制较为严格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3、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 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在() A、战国 B、汉朝 C、宋朝 D、明朝 4、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 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 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 C、以政治目的为主 D、以经济目的为主 5、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6、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最先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 A、麦哲伦 B、达?伽马 C、哥伦布 D、迪亚士 7、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精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占有的手工业品主要来自() A、民间私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外国贡品 8、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盖都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发生在() A、宋都东京 B、汉都长安 C、唐都洛阳 D、元都大都 9、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A、早市 B、村落 C、草市 D、夜市 10、《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11、比较明清实行闭关锁国的共同点,不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